青藏高原种什么有哪几种雕

青藏高原被喻为&世界屋脊&,一向以其独特的人文和自然景观闻名于世,是科学探险、考察和生态旅游的胜地。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下关于青藏高原的位置,气候,形成过程,高原文化,主要湖泊、山脉等。
青藏高原介于北纬26&00&~39&47&,东经73&19&~104&47&之间,东西长约2800千米,南北宽约300~1500千米,总面积约250万平方千米,包括中国西藏自治区全部和青海省、新疆自治区、甘肃省、四川省、云南省的部分,不丹、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部分或全部。高原上居民稀少,人口总数还不到中国总人数的1%。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年轻的一个高原,2.4亿年前,印度板块开始向北向亚洲板块挤压,由此引起昆仑山脉和可可西里地区的隆起。随着印度板块不断向北推进,并不断向亚洲板块下插入,青藏高原在对此上升阶段中形成。
青藏高原高山大川密布,地势险峻多变,地形复杂,其平均海拔远远超过同纬度周边地区,因此,其地貌的另外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具有极高的海拔高度。总体来说,青藏高原地势呈西高东低的特点。相对于高原边缘区的起伏不平,高原内部反而存在一个起伏度较低的区域。
青藏高原有着三大地貌:1、冻土地貌。青藏高原分布着世界中低纬地区面积最大、范围最广的多年冻土区,占中国冻土面积的70%。2、冰川地貌。中国东经120&以西,北起阿尔泰山、天山、帕米尔,南至青藏高原、横断山区,巨大的高原高山上,现代冰川和古代冰川都很发育,冰川及其雕塑的冰川地貌广泛分布。3、流水地貌。流水地貌虽然几乎无处不有,但各地区由于气候和地质条件不同,流水地貌各不相同。
辐射强烈,日照多,气温低,积温少,气温随高度和纬度的升高而降低。据推算,海拔高度每上升100米,年均温降低0.57℃,纬度每升高1度,年均温降低0.63℃,日较差大;干湿分明,多夜雨;冬季干冷漫长,大风多;夏季温凉多雨,冰雹多;四季不明。
青藏高原上湖泊总面积约3.2万平方千米,尤以藏北内流区的湖泊面积大,数量多。因气候趋干,许多湖泊退缩,形成宽担的湖滨平原,各湖盆之间多为低缓山丘相隔,地形开阔。除少数淡水湖及纳木错、色林错等较大的咸水湖外,多数湖泊因长期缺乏充足水源补给和湖水蒸发浓缩,已演化为高矿化盐湖,甚至成干涸盐沼,蕴藏有丰富多样的矿盐。
两千万年前,在亚欧版块和印度洋版块的巨大碰撞下,隆起了世界上最年轻的高原&&青藏高原,伴随着这一高原的诞生,形成了一系列巨大的山脉:昆仑山脉、喀喇昆仑山脉、唐古拉山脉、横断山脉、冈底斯山、喜马拉雅山脉、念青唐古拉山。
青藏高原的水资源以河流、湖泊、冰川、地下水等多种水体形式存在,并以河川径流为主体。外流水系流域面积占高原总面积的53.56%。
青藏高原土地资源地域分布明显,数量构成极不平衡。宜牧土地占总的53.9%,宜林土地占10.7%,宜农土地占0.9%,暂不宜利用的土地面积占34.5%。
低等动物方面,仅西藏有水生原生动物458种,轮虫208种,甲壳动物的鳃足类59种;昆虫20目、173科、1160属、2340种。脊椎动物方面,在整个青藏高原有鱼类3目、5科、45属、152种;陆栖脊椎动物共有3生3属、1047种,占中国该类动物总数的43.7%。
青藏高原有维管束植物1500属、12000种以上,约占中国维管束植物总属数的50%以上、总种数的34.3%。
青藏高原地域广阔,有着漫长而复杂的地质历史,有形成于各种环境下的丰富物质。已发现的100多种矿产资源中,已探明部分储量的有近70种,其中铬、铜、铅、锌、水晶、石棉、盐湖、水热矿产在中国均名列前茅;银、金、锡、铂族元素、稀土元素矿产储量也十分可观。
青藏高原光照资源丰富。年太阳总辐射量为兆焦耳/平方米,多数地区在6500兆焦耳/平方米以上,只有东南部和东部少数地区在6500兆焦耳/平方米以下。
青藏高原的地热资源特点是热田多、分布广、热储量高。
象雄,是青藏高原在吐蕃还未崛起之前的名称,它分为里、中、外象雄三部分,分别为以今天西藏阿里地区扎达县穹隆银城、那曲地区尼玛县当惹琼宗、昌都市丁青县琼波孜珠山为中心的历史疆域。
在藏族集镇与农村,男女上身都以藏袍为主,男子下身穿长裤,妇女下身穿长裙。
酥油、酥油茶 、糍粑、青稞酒
布达拉宫,布达拉宫耸立在西藏拉萨市红山之上,是中国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昭寺,大昭寺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旧城八角街中心。
罗布林卡,罗布林卡位于拉萨市西郊,意为宝贝园林,由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命名。
塔尔寺,塔尔寺坐落在青海湟中县鲁沙尔镇莲花山坳及溪水之旁。
热门推荐:分享到:875人有用588人有用411人有用652人有用节约集约用地主要包括了三层含义,一是节约用地,二是集约用地,三是通过整合、置换和储备。那么为什么要珍6月26日,据宁波市人社部门透露,宁波已提高企业职工夏季高温津贴标准。表示室外作业工人高温津贴为每人我的图书馆
藏羌碉楼调查
  从成都平原西行进入岷江上游,沿途的村寨、河谷两岸等地均可见一座座耸立的碉楼。其实,只要进入川西高原、藏东及西藏南部,这样的情景会时时出现在人们眼前。矗立的碉楼,给高原雄浑粗犷的自然景色,平添了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早在7年前,一群学者开始对青藏高原碉楼进行田野调查和研究。今年9月,《青藏高原碉楼研究》一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为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的研究论著,该书第一次将青藏高原碉楼作为一个整体文化现象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青藏高原碉楼为何起源?有哪些类型和特点?铭刻着什么样的文化记忆?学者们多年的努力,使这些谜题一一揭开神秘面纱。
  现存碉楼中,最多的有十三角
  此次研究在深入广泛的田野调查基础上,依据建筑材质、平面形制、内部构造及建筑特征的不同,首次提出青藏高原碉楼存在横断山脉区系类型和喜马拉雅区系类型两个大的区系类型,反映出青藏高原碉楼发展进程中在不同区域有着不同的演变轨迹。
  石硕告诉记者,碉楼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的峡谷地带,那里多有石材,且以定居为主。从调查结果看,碉楼主要较密集地分布在青藏高原东南部的横断山脉地区和青藏高原南部的林芝、山南和日喀则等地区。根据碉楼的不同特征,他们将之分为横断山脉区系类型和喜马拉雅区系类型。
  “两大区系类型差异较大”,石硕说,喜马拉雅区系类型多是土碉,石碉相对较少,并以长方形和方形的四角碉居多。同时其碉楼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墙体上修筑着凹形竖状槽。
  在西藏山南措美县乃西村台巴组,课题组就发现一座片石混合黏土砌筑的四角矩形碉楼。碉楼的门开在凹形竖状槽下方,是碉楼唯一的入口。当地人说,该槽的作用在于防御。一旦外敌攻碉,守碉者可从凹形竖状槽墙面开设的窗口向下投放石头,使碉楼易守难攻。
  而横断山脉区系类型碉楼则分布在岷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流域,这里因石材资源丰富,以石碉居多。这些碉楼依山就势而建,墙体瘦削,碉体高大,平均高度往往至二三十米。
  有意思的是,横断山脉区系类型碉楼还有多种形制,除了四角碉外,还有五角碉、六角碉、八角碉、十二角碉和十三角碉。
  “十三角碉是现存角数最多的碉楼,建筑难度最大,极为少见。”石硕说,甘孜州丹巴县境内蒲角顶聂尕寨的十三角碉是目前青藏高原唯一保存较为完好的,原高60多米,现在残存20余米。
  调查组还根据零星的文字记载发现青藏高原还存在过三角碉。在田野调查中,甘孜州丹巴县的彭建忠告诉课题组,上世纪70年代,他曾在该县革什扎乡大寨村的陡崖边,看到过一座废弃的三角残碉。
  在石硕看来,青藏高原碉楼有多种形制,是一种技术性的发散。“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山脉纵横,石材很多。生活在这个区域的民族,不断摸索如何将石头用活,结果发现在碉楼的角上做文章效果最好。角越多的碉楼,稳固性更好,经过不断总结、传承,又发展出了五角、六角直到十三角。另外,青藏高原地震灾害频繁,对建筑物损害最大。传统工匠发现,通过加强建筑物结构支撑点,可以增强稳定性,提高抗震性能,而最理想的做法就是增加角的数量。
  青藏高原碉楼的建筑技术也使课题组惊叹。他们发现,早在1000多年前,无论是夯筑土碉还是修砌石碉,先民就已采用筏式结构的技术来处理碉楼基础部分,即用天然石块填充调和生土的方法来施工,以扩大碉楼基础与地基的接触面,最大限度地减少地基的承载力。
  由于碉楼的主要修建材料是天然的片石,极不规则。先民在长期的实践中,还总结出在墙体砌筑过程中,利用找平层横向加木筋的方法,以弥补石墙体的这一缺陷,在保证碉楼的整体性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碉楼起源无关战争,而与大鸟有关?
  青藏高原碉楼最早的起源是否出于防御的需要?在此次研究中,对碉楼起源的探讨取得了新的突破——通过大量民族志材料的调查,专家发现碉楼的起源或存在着一种鲜为人知的意义。
  10月19日,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内,记者见到了教授石硕——《青藏高原碉楼研究》的主要作者。为什么会调查青藏高原碉楼?这与他20多年前的一次考察经历有关。
  那是上世纪80年代,石硕到藏区进行田野考察,发现藏区碉楼每年都因各种人为或自然的原因遭受损毁,数量正逐年减少。他非常希望对青藏高原上现存的每一座碉楼进行抢救性保护,用影像、测绘和文字建档等方式将现存碉楼如实记录下来,并建立一套完整的青藏高原碉楼数据档案库。
  深切的愿望最终催生了对青藏高原碉楼进行整体研究的计划。2005年,由石硕申报的“青藏高原碉楼综合研究”作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获批立项。
  数年来,课题组一行在青藏高原碉楼分布地区进行田野调查,一个疑问时时萦绕脑海:青藏高原最早的碉楼是因为战争而修建的吗?这会不会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误读?
  要寻找到碉楼的原初意义,课题组将注意力放到了还保留着原生态文化的地区。在横断山脉高山峡谷中,由于地势险峻和交通阻隔,课题组发现了目前我国民族文化原生态保留最好、历史积淀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位于甘孜州道孚县南部和雅江县北部鲜水河峡谷中的扎巴藏人地区。
  扎巴地区的房屋十分独特,都是石砌,高10多米或几十米,普遍达5-6层,犹如碉堡。“这种像碉一样高高耸立的石砌房屋在藏区其他地区已十分罕见,是一种很古老的碉房形式。”石硕说,扎巴地区有很多碉楼修建与房屋相连,也留下很多传说。查阅历史文献,迄今为止汉文史籍记录下来对青藏高原碉楼最早的称呼,是在《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记载东汉时岷江上游一带的冉駹夷部落——“累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为邛笼”。
  “邛笼”一词引起石硕的好奇,其真实含义是什么呢?唐人李贤为《后汉书》作注时于“邛笼”下所注的一句“按今彼土夷人呼为雕也”引起了石硕的注意。他发现,从唐代开始,汉语中已普遍把高耸的人造建筑称为“碉”,而“碉”和“雕”可通假,“所以后人认为‘邛笼’就是‘碉’。”
  不过,石硕从唐代以前的文献语境来考察,却又发现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史籍中最早以“雕”来称呼高耸的人造建筑,正是始于李贤这句注文。而唐代之前人们对“雕”的解释就是指飞鸟。
  为什么人们最早会用“雕”这一特指大型飞鸟的名词来称呼碉楼?田野调查中,课题组发现,在金川、马尔康等地,绝大多数民居住宅的门楣上、寺庙壁画和梁柱上,都用大鹏鸟图案作为装饰。在碉楼分布密集的西藏山南地区,当地民众将碉楼称为“琼仓”,是指大鹏鸟的巢。
  根据种种线索和对藏文史料的深入挖掘,石硕最终研究发现,碉楼起源是与“琼”鸟有关,后来才衍生出防御等功能。
  青藏高原碉楼亟待整体保护
  青藏高原碉楼是高原文化的组成部分,比欧洲碉楼要早1000年出现。青藏高原碉楼不仅与藏羌民族生活相关,还是家业、祖先、权力、财富、性别的象征,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
  作为世界上历史悠久的建筑,青藏高原碉楼已衍变为一种文化符号。
  据石硕介绍,田野调查时发现,碉楼在青藏高原有众多象征意义和传说故事。比如,川西高原的嘉绒地区,一些地方流传着每户人家若生儿子就必须修建碉楼的说法。孩子每长一岁就修筑一层,直到18岁成家立业。在金川县集沐乡代学村不远的山脚下,课题组发现9个四角碉楼遗址,当地人说以前这里一户村民生了9个儿子所以建了9座碉楼。
  而十三角碉的修建,也流传着美丽的传说。一位聪慧伶俐的姑娘,将捻羊毛的坠子插入土里,用坠子上的羊毛在地上画了两道圆圈,在两道圆圈上分出13个点,插上白蒿小棍,再用羊毛线绕内外两道圆圈,这样就出现了一座十三角碉的模型。能工巧匠按照姑娘所放的线修筑,没几个月,一座精美的十三角碉就出现在丹巴县蒲角顶最高处。首领岭岭甲布被姑娘的睿智打动,他们在十三角碉落成那天结成了夫妻。“由此可以看出,碉楼也象征着婚姻。”
  更为有趣的是,当课题组在青藏高原地形图上标注碉楼的分布时,很容易就发现碉楼分布与石棺葬分布重合,意味着碉楼密集的地方,也是石棺葬密集的地方。石硕说,在岷江上游许多地区,课题组发现碉楼所在地与石棺葬共处于同一台地或山坡上。如在理县的桃坪羌寨中存有碉楼,与寨子隔杂谷脑河相望的佳山寨,就存在一个规模极大的石棺葬墓地。
  “调查表明,碉楼作为青藏高原的文化遗存不是一种孤立的文化现象,而是青藏高原整个文化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不过,石硕告诉记者,从几年来的调查情况看,碉楼保护在各地并不均衡。
  丹巴县是石碉楼分布最集中、数量最多的地方,现存古碉及遗址562座。该县对每一座碉楼的相对位置、基本情况都做了登记。阿坝州、西藏林芝等地,也对碉楼采取了一定的保护措施。但另一些碉楼比较密集的地方,碉楼保护还未引起重视。
  学者们还发现,2006年我国公布第一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藏羌碉楼与村寨榜上有名。可惜的是,人们对碉楼的认识依旧缺乏整体视野,青藏高原碉楼至今并未作为一个整体得到关注。石硕带领的课题组,即便进行了多年的田野调查,也未能摸清青藏高原上每座碉楼的情况。由于碉楼废弃不用,碉楼的传统工艺有些也开始在消失,有的地方已找不到会修建碉楼的工匠。
  石硕说,与欧洲碉楼、福建土楼、广东开平碉楼相比,青藏高原碉楼有着自己的特色。青藏高原碉楼修建在海拔高、气候条件恶劣的高山峡谷,其存在环境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在建造技术上,青藏高原碉楼的多角造型,也是世界上所有防御性碉楼建筑中绝无仅有的。但由于历史、自然和人为原因,青藏高原碉楼破坏严重,许多碉楼均为断壁残垣或仅遗基址。因此,将青藏高原碉楼作为一个整体来保护,亟待进行。
  坐落在北京香山脚下的石头建筑叫石碉,它与千里之外的四川西北部地区的石碉建筑有着密切联系,因为那里是石碉建筑的发源地。千百年来,长江上游的岷江水穿过四川阿坝州,义无返顾地向东流去,而墨尔多神山依然横亘在与阿坝州相邻的甘孜州境内。这里是嘉绒藏族和羌族生活的憩息地,大大小小的嘉绒藏寨和羌族村寨,就撒落在岷江山水畔和墨尔多神山的腹地。  嘉绒藏族是生活在藏区和汉族地区中间地带的藏族少数民族,他们的祖先是源于本地的土著先民“戈基人”,而羌人的祖先是来自中国古代西北地区的游牧民族。传说在很久以前,魔兵将妖魔从北方追赶到了临近芦花的地方,从此妖魔猖獗,为了抵抗妖魔的进攻,居住在芦花附近的“柯基”和“格波”俩兄弟,决定用石头修砌一座高大的石碉楼来镇妖除魔。由于妖魔来得太快,兄弟俩在慌忙之中将石碉砌成一座碉身倾斜的石碉楼,当地方言称石碉为“笼”,称倾斜为“垮”。于是 人们便称这座修斜了的石碉为“笼垮”,将石碉所在的地方,称为“柯基笼坝”,意思是指修建有石碉“笼”的坝子。   “戈基人”为了抵御羌人的军事进攻而修建了高大的石碉。这一历史事实,同时也证明了这种高大的石砌建筑的出现,是在中国的西汉时期。嘉绒藏族和羌族把他们居住的石砌建筑统称为 碉,主要由石碉房和石碉楼两大类组成,在中国古代石碉房称为石室,石碉楼则叫做邛笼,在岷江的高山峡谷和墨尔多神山下,那些外形呈四角、 五角、六角、 八角乃至十一角、 十三角的高大石碉楼或高踞山岭之巅,或雄峙危崖之上,或扼守要塞之冲或守山川形胜之险,或傍土司头人官寨衙署,山山岭岭, 村村寨寨无处不有,这些石碉低则二三十米 高则四五十米像高耸的 金字塔 直刺天穹。石碉建筑成为一种地域文化的象征。  还有一点它与居住的自然环境有关系,这是高原青藏高原的东部地带,采用这种石头修房屋,墙体比较厚,冬温夏凉,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实用的功能。从考古发掘测定的年代,在四千多年以前,就开始有这种石建筑的房屋了。   大金川绵亘一沟,南北不及三百里,东西不及二百里,东临杂谷土司,西接革布什咱司,北靠倬斯甲布,南与明正土司等为界,山深苇密 偏桥窄径,凡要道路口均建有战碉守卫,防范十分周密。由于嘉绒藏族部落来源复杂,经济形态各异,部落之间或土司之间互不统属,为了财产和权力,即使是同一土司管辖下的,不同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流血冲突,清乾隆年间大小金川等地,战事不断,土司之争曾导致清朝廷三次出兵进行征剿,当满身披挂的清军,从千里之遥浩浩荡荡,开进大小金川时,被围困的土司兵丁借助石碉屏障,水足粮足, 居高临下,负隅顽抗,清军却面对一座座石碉楼,一筹莫展,“弹丸之地”竟让清军损兵折将, 伤亡惨重,在攻打大金川土司辖下,葛尔寨东的一座四角石碉时,守碉之人不过十余,而清军动用上百兵力,历时半年攻克不下,最后偶然发现了,距石碉千米之外,埋于地下的陶水管,断其水源, 才迫使守碉之人交械投降。  大小金川战役用兵历时十三年,动用十七省兵力,耗银七千万两,让号称盛世的乾隆朝廷,为之府库一空。亲王温福亦阵亡其地,最终还是在嘉绒藏族,其他土司军队的协助下,才结束了这场战争。大小金川战役之前,是这个地区历史上,建碉最多的时期,仅丹巴地区,就有大小石碉3000余座。至今还保存在阿坝州金川县的这块御碑是乾隆皇帝亲自撰写的碑文,全文447字在碑身的背面,用满文 藏文和汉文,镌刻相同的内容,是平定大小金川之役的历史见证。   在阿坝州和甘孜州,土司官寨是这里最为显赫的建筑,不管是土司土舍,大头人 ,土屯守备,还是千总等各级,土司, 土官的官寨衙署,都建有官寨碉楼,土司是藏羌部落中有威望的首领,是由朝廷命封的少数民族地方官员,受到朝廷的优厚待遇,但权力有所限制,土司可以世袭,一般可以由儿子或者女儿来继承,有时也可以由自己的兄弟来继承,土司官职分为四个等级,最底的是长官司,然后是安抚司、宣抚司 ,宣慰司,官职最高的是宣慰司,土司的官职大小,可以根据所辖地盘的大小,人口的多少来定,因此 土司官寨的规模大小,自然也和他的权力地位有密切关系,土司官寨的碉楼其主要功能是遇警时的军事防御堡垒,平时则作为土司权力地位的象征,并且是土司祭祀自然神灵和占卜的神坛,土司官寨的碉楼,能瞭望来犯之敌,是土司家眷临时避难和储藏贵重物品的地方,石雕楼内能储备,可供长时间使用的粮食,而且有陶水管引入碉楼内的水源,足以使来犯之敌望楼兴叹。土司寨碉的大小 高低,往往与土司的等级 权力地位的大小有关,当人们远眺高耸于官寨的碉楼时,便能从形制上判断出土司的等级和势力的大小,在土司即将出征远行,或进行某项重要活动时,便可在石碉楼最高处,燃烧柏树祭祀天神,扯起索卦占卜吉凶祈求祖先神灵保佑自己。位于马尔康县境内的卓克基官寨,曾经是红军长征时毛泽东、 朱德等红军将领居住过的地方。这个官寨的土司是黄埔军校后期的官员,在红军即将到来时他慌忙逃离了卓克基,毛泽东在他的书房里发现了一本翻开的《三国志》,知道他是一位知书达理的土司,后来这位土司,成为一位进步人士,参加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毛泽东和周恩来见到他时,风趣地说你还逃跑吗,六十年代初,卓克基官寨被国务院定为国家重点保护单位。许多年后,曾经跟随红军长征的美国记者,重返长征路时来到这里,他为这所官寨高超的建筑技术而赞叹不已,并出资当地政府,帮助整修卓克基官寨。  总之不管怎么样,无论是从选材一直到建筑,到最后修成的这个碉楼,人们共同生活这都是一个集体智慧的结晶,在丹巴县梭坡乡的蒲格里,矗立着一座十三角碉,这里是十三战神的故乡,相传蒲格里寨的女寨主,想拥有一座与别处不同的石碉,但苦于没有理想的设计,而迟迟没有动工,后来女寨主在织衣绕线时,用插在地上的几根树枝,无意中缠绕出了十三角形。她觉得这种造型非常美观,于是命令工匠,按照这个图形建造石碉,果然在墨尔多神山下,建成了十三角碉,成为女寨主终生的荣耀。   十三角碉的下面,是藏族英雄十三战神,出征前跳舞的地方,勇士们吹响长号敲起羊皮鼓 挥动利剑,疯狂起舞,欢快的舞步坚定了,他们战胜敌人的勇气和信心,在十三角碉的旁边,就是嘉绒藏族同胞,温暖的家园,石碉房和石雕楼,是他们永久的居落,无论是嘉绒藏族的石碉楼,还是羌族的石雕房,普通居民的底层,都是用来圈养牲蓄的,门开在二层以上,用独木梯供人上下出入,搬走梯子便无法入内,火塘所在的,饭厅兼客厅 ,粮食库房均在二层,主人的寝室在二层或三层,顶层是经堂,杂物仓库和粮食晒场,在碉房的顶层,一般都建有照台,羌族的照台是平直的,而藏族的照台是厂字形,如果登上一家的照台,就能走遍全寨,因此照台是连接每个单元的纽带。  顺着羌族的碉楼的三层照台再往上走,就是供奉神的地方了,神堂的大小,可根据碉楼的本身而定,这里除了可供的神位之外,还供有羊头和牛头的骨架,在祈求神的同时,也祈求牛羊兴旺。   阿坝州汶川县雁门乡的萝卜寨,坐落在岷江东岸的高山台地上,地理位置非常独特,它背山面水,形似一条游动的大鱼,站在寨子里的照台上,山川河流一览无余,尽收眼底,凡有进寨者,就会被远远的发现,这可能就是萝卜寨,没有碉楼的原因,萝卜寨的建筑与其它村寨不同。这里的民居,都是用黄土和石块混合修砌其结构多数为二层和三层,寨房相互连接,层层叠叠 井然有序,大小巷道曲折多变,犹如迷宫,萝卜寨是羌族人生活的村落,他们的祖先,是来自中国西北地区的,游牧民族。由于对水草的眷恋之情,和长途迁徙的苦难,使这个民族尤其懂得,对生命之水的珍爱。因此萝卜寨的人,更加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生活在萝卜寨的羌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都有对万物有灵的原始自然神灵的崇拜和信仰,被供奉的神有十二个之多,人们祭天祭地,祈求牛羊兴旺 五谷丰登。  藏族人跟羌族人,在跳锅庄的时候,有没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基本上一样,藏族人跳的锅庄,表现方式主要在上半身,上半部分,羌族主要在下半部分,所以藏族人跳锅庄,手的动作和上半身的动作,就要特别大,显得要粗放 潇洒一些。羌族人主要是下半部分,所以羌族的舞蹈,都跟锅庄有很紧密的联系,羌族人跳锅庄的时候,主要是下半部分, 主要是送胯,腰扭得好, 胯送得好,这个锅庄就跳得好,所以羌族锅庄,跟藏族的锅庄相比,羌族的锅庄显得细腻一点,脚上的功夫好像要好一些。但是藏族人呢,手的功夫要好一些,要潇洒一些 ,大方一些,羌族人就显得稍微要拘谨一点。另外,音乐的风格也有区别,羌族 锅庄的唱词,音乐风格比较低沉,比较悲哀,与民族的颠沛流离与他的战乱有关,而嘉绒这边就比较欢快得多,嘉绒的锅庄还分两类,一个是小锅庄,就是平时老百姓跳的,这是传统的 ,民间的。还有一种是大锅庄,大锅庄是宗教化的一个仪式,因为西藏桑耶寺成立的时候,跳的这种舞蹈。   在墨尔多神山周围,有这样的一个神话传说,说只要你围着墨尔多神山转一圈的话,你就可以得到神的保佑,活到七亿年。生活在这个地方的人民,一定得到了墨尔多神山的恩惠,才使得在岷江和大渡河流域上游地区,出现了这样杰出的建筑艺术,相信这个地方的人民,接受到了神山的灵性,他们用他们高超的智慧,创造了东方金字塔神话般的奇迹。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头条图片新闻
38岁女工程师恋上德国高富帅,男方竟要将全部积蓄...青藏铁路沿途景观有那5种?_百度知道
青藏铁路沿途景观有那5种?
答题抽奖
首次认真答题后
即可获得3次抽奖机会,100%中奖。
  青海湖——我国第一大内陆湖  搭乘青藏列车一定不要错过青海湖,她距离西宁仅有100公里,青海湖是我国第一大内陆湖泊,也是我国第一大咸水湖,现有面积约4400公里。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青海湖流域及其周边地区有普氏原羚、雪豹、藏野驴、黑颈鹤、玉带海雕等37种国家一、二类野生保护动物。 即将开通的青藏铁路沿线美景的第一站,就是碧波荡漾的青海湖。  青海湖地处青海高原的东北部,这里地域辽阔,草原广袤,河流众多,水草丰美,环境幽静。湖的四周被四座巍巍高山所环抱:北面是崇宏壮丽的大通山,东面是巍峨雄伟的日月山,南面是逶迤绵绵的青海南山,西面是峥嵘嵯峨的橡皮山。这四座大山海拔都在3600米至5000米之间。举目环顾,犹如四幅高高的天然屏障,将青海湖紧紧环抱其中。从山下到湖畔,则是广袤平坦、苍茫无际的千里草原,而烟波浩淼、碧波连天的青海湖,就象是一盏巨大的翡翠玉盘平嵌在高山、草原之间,构成了一幅山、湖、草原相映成趣的壮美风光和绮丽景色。  可可西里——中国最大的无人区  我们都不会忘记西部探险影片《可可西里》在国内外播出时给人们带来的震撼,除了那可怜的藏羚羊之外还有可可西里那震人心魄的自然风光,青藏铁路的开通圆了我们的梦,与可可西里来一次亲密接触。  可可西里,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北有昆仑雪山,南接唐古拉山,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可可西里蒙语意为“青色的山梁”,也被称为“美丽的少女”。  可可西里自然景观独特,河流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其中,一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就超过100个。这里现代冰川分布广泛,冰川面积达1800平方公里。雪山,峡谷,石林,石环,盐湖边盛开的朵朵“盐花”以及冰川下热气蒸腾的沸泉等,组成了特有的雪域景观。  可可西里还有青藏高原“动物王国”的美誉,动物资源的特点是种群大、数量多。这里栖息着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藏原羚、雪豹、棕熊等高原珍稀野生动物。同时,蓝天白云下飞翔着金雕、黑颈鹤、大天鹅等鸟类,湖中游动着裸腹叶须鱼等鱼类,这些均为青藏高原特有物种。  如今,沿青藏公路驱车经过可可西里时,公路两旁自由自在活动的藏羚羊、藏原羚、藏野驴等高原珍稀野生动物会让游客大饱眼福。7月1日后,乘坐青藏铁路旅客列车进藏的游客也可以在车内或铁路沿线设立的观景站台欣赏到可可西里风光及“生命禁区”里轻盈、俊美、奔跑如飞的藏羚羊。  可可西里看点: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可可西里原始风光。  纳木错——世上海拔最高的咸水湖  纳木错,藏语意为“天湖”,海拔4718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咸水湖,也是藏传佛教圣地。它位于拉萨市当雄县境内,距离当雄县30多公里,坐车一个小时左右可抵达。  纳木错北侧依偎着连绵的高原丘陵,东南部是海拔7111米,终年积雪的念青唐古拉山的主峰,一望无际的广阔草原在湖水的四周展开。她的湖面犹如一颗晶莹的宝石,镶嵌在草原上。在这里,不仅能欣赏到美丽的湖泊和辽阔的藏北草原,还能看到斑头雁、野牦牛、棕熊、雪豹、藏羚羊等野生动物。  湖中有5个岛屿,其中最大的良多岛面积1.2平方千米。佛教徒们传说它们是五方佛的化身。凡去神湖朝佛敬香者,莫不虔诚顶礼膜拜。此外还有5个半岛从不同的方位凸入水域,最大的是扎西半岛。这里也是通常旅行者最喜欢的景点。岛上分布着许多奇形怪状的岩洞,纷杂林立着无数石柱和奇异的石峰,怪石嶙峋,奇异多彩。顺时针环岛一周,大概要两个小时左右。如果顺时针转岛,则在快回到旅馆的地方还可见到100多米长的玛尼墙。  门票价格:在半路上会有一个收费站,每人20元,在扎西半收费。  游览提示:最好在拉萨已经适应了3~5天,否则不要去纳木错。很多游客对迅速提高的1100米海拔没有足够的重视,在湖边过上一夜基本都会有高原反应。  沱沱河——长江的尽头  这里海拔高达4700米,因长江源头沱沱河而得名,是青藏铁路和公路自格尔木后,青海境内沿途人居最集中的地方。千里长江之源沱沱河虽从这里流过,但干旱、风沙几乎四季不断,然而,这里仍成为青藏线上最热闹的驿站和最为重要的交通集散地。  沱沱河又名托托河,发源于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西南侧姜根迪如雪山的冰川,冰川尾端海拔近五千五百公尺。这里有庞大的雪山群,海拔六千公尺以上的雪峰共有二十座,永久雪线高达五千八百公尺,群峰上有四十条现代冰川和许多冰斗。  沱沱河的最佳旅游季节为7——8月,到8月下旬就开始冷了,这里紫外线很强,到了这里要注意防晒,以免晒伤皮肤。  青藏高原最高点——唐古拉山  唐古拉山口是青海和西藏两省的天然分界线,海拔5231米,这里是青藏铁路的最高点。唐古拉山的主峰格拉丹东,海拔6000多米,江河凝缩成晶莹的冰川,浪花沉默成无言的冰雕,曾经呼啸肆虐,湍急奔腾的江河静静地安眠着。远处的雪峰,天上抬手可摘的白云与和缓艳丽的高原夕阳一起嬉戏着,调弄出一幅幅充满诱惑、妩媚千转的图景。这里有雪山、绿水和羊群——青藏公路的典型景色。  青藏高原终点站——拉萨  拉萨西藏的首府,这里是一个神秘又另人向往的地方,海拔虽然是出奇的高,可却仍就吸引着无数的人来到这里朝拜,无论你是不是一个信徒,来到这里来到布达拉宫的面前都会想去朝拜一下。拉萨风光秀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风俗民情独特、名胜古迹众多、宗教色彩浓厚而闻名于世。来到这里你会觉得天空是那么的蓝,环境是那么的幽静,人是那么的淳朴,这里不愧为世界上“最后一片净土”。拉萨之旅为你的青藏旅行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采纳率:91%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青藏高原的畜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