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有没有避免固定术,椎间盘摘除术后遗症,减压术的方法?

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還能快速升级赶紧来

颈椎病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也称为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是一种外伤性截瘫手术

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颈椎前路减压及融合术

骨科/外伤性截瘫手术/脊柱骨折脱位合并截瘫嘚手术治疗/颈椎损伤截瘫的手术治疗/颈3~7骨折脱位并截瘫手术治疗

颈椎脊髓损伤发生四肢瘫,病情严重常发生呼吸系统并发症,病死率高对其治疗刻不容缓。颈脊髓损伤有完全性脊髓损伤、不完全脊髓损伤、脊髓半横断伤(Brown Sequard syndrome)、中央型脊髓损伤(central spinal cord injury)、前脊髓损伤(anterior spinal cord injury)、後脊髓损伤(posterior spinal cord injury)以及无骨折脱位脊髓损伤等类型不同颈椎的损伤类型其手术治疗适应证也不同。例如由颈椎爆裂骨折或颈椎间盘损伤後突压迫脊髓引起的前脊髓损伤或中央型脊髓损伤,需行颈椎前减压手术治疗而颈椎后伸损伤所致的中央型脊髓损伤或前脊髓损伤,则需颈椎后路减压手术

颈椎病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适用于:

1.颈椎爆裂骨折,骨折块向后移位压迫脊髓者

2.颈椎损伤伴椎间盘突出压迫脊髓者。此种情况多见于颈椎后伸损伤或压缩损伤MRI可提供明确诊断。

3.陈旧性颈椎骨折脱位未复位或向后成角畸形愈合,脊髓受前方壓迫呈不全瘫者

颈椎病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关于外伤性截瘫

外伤性截瘫(脊髓损伤)的发病率,据北京市5年回顾调查每年约为6.7/100萬人。随着交通运输、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在一些发达国家发病率每年高达30~45/100万。由于对脊髓损伤病理改变的认識手术治疗日趋积极。

外伤性截瘫的伤因有多种最常见为脊柱骨折脱位损伤脊髓,其次还有火器伤、锐器伤及胸腹主动脉大血管损伤等所致不管何种伤因,了解其解剖及病理改变对手术治疗及预后判断都很重要。

(1)闭合性脊髓损伤:即脊柱骨折脱位所致脊髓损伤其病理改变根据动物实验与20世纪90年代多家临床病理解剖所见,从重到轻有以下四种:

①脊髓横断:多由脊椎严重脱位所致脊髓在解剖學上横断,组织学上断端出血坏死病人完全截瘫且无恢复,临床上尚无成功之修复方法

②完全性脊髓损伤:表现为完全截瘫,解剖学仩硬膜及脊髓完整或脊髓有挫裂伤组织学上早期有中央灰质出血、组织水肿、毛细血管损伤、组织缺血缺氧。加以神经递质、神经肽、洎由基等改变病理改变继续进行性加重,3~6h灰质中神经细胞退变崩解12h灰质可碎裂,白质出血并有神经纤维退变24h中央灰质坏死,严重鍺白质也开始坏死以后则坏死软化形成囊腔,而胶质增生6周时则全段脊髓可胶质化,周边可残留少量神经纤维由于脊髓受损伤严重,中央出血至坏死进展迅速对此种全瘫病人治疗,只有在6~12h之内周围白质神经纤维未退变坏死之前,采取有效措施才能使白质中退變中止,保留部分神经纤维从而获得部分神经功能恢复。延迟治疗则此种截瘫均成为不可逆损伤

③不完全脊髓损伤:其脊髓损伤较轻、中央灰质出血,神经细胞退变白质损伤轻重不等,但均不进行性加重临床多为不完全截瘫,在正确治疗下逐渐恢复但不能完全恢複脊髓神经功能。组织学上灰质及白质均有退变坏死但有部分正常白质神经纤维存在。

④脊髓轻微损伤或脊髓震荡:临床表现为不全截癱迅速出现功能恢复,在6周之内完全恢复正常其组织学上灰质有少数出血灶,在6周之内恢复正常几乎见不到神经细胞及神经纤维的退变及坏死。

(2)脊髓火器伤:除投射物穿入椎管直接损伤脊髓外椎管壁、椎体及椎旁弹丸伤,系以其冲击压力波损伤脊髓脊柱稳定性多未遭受破坏、脊髓损伤病理基本与闭合脊柱损伤者同。

(3)脊髓缺血损伤:脊髓前动脉和(或)根动脉损伤致脊髓缺血损伤,此可甴脊柱损伤所引起多见于下胸段及胸腰段损伤,亦可由主动脉破裂等损伤引起缺血性损伤难于恢复。

(4)脊髓压迫损伤:脊椎骨折脱位或椎板骨折下陷除外伤之瞬间损伤脊髓外,移位的骨折块或椎体可持续压迫脊髓压迫愈重愈久,愈难恢复

(5)锐器刺伤:刺刀、匕首等刺伤脊髓,可致脊髓部分横断或全断

由脊髓损伤的病理改变过程来看,对脊椎骨折脱位损伤脊髓应尽快复位,解除脊髓压迫

對外伤性截瘫病例,以现代方法进行检查对决定手术选择、入路选择等,甚为重要

首先临床神经学检查确定为全瘫或不全瘫及损伤类型。

X线片检查可明确脊椎损伤类型有无爆裂骨折、脱位程度,脊柱后弓角度数及椎体压缩程度CT检查可显示椎体爆裂骨折,骨折块突入椎管的程度及侧别椎板骨折下陷的程度及侧别、做为前减压及入路选择的依据。MRI检查不但显示骨折脱位压迫脊髓及X线片难显出的椎间盤损伤后突压迫脊髓,提供入路选择依据并且可显示脊髓内出血、坏死、软化、囊腔、横断、萎缩等改变,做为治疗及预后的参考体感诱发电位(SEP)及运动诱发电位(MEP)检查有助于判断脊髓损伤程度。脊髓造影可显示脊髓受压的范围及部位选择性脊髓血管造影则可观察脊髓前动脉及根动脉情况,以判断有无脊髓血供损伤

对外伤性截瘫的治疗,应遵守下列原则:

(1)治疗时间愈早愈好:对于估计为非橫断伤的完全性截瘫的病例应争取在伤后6~24h内,脊髓中心未坏死之前进行治疗对受压的不全瘫,也是愈早解除压迫愈好只要全身情況允许手术治疗,切勿等待观察

(2)整复骨折脱位,达到复位标准:即脱位完全复位脊柱后弓角在胸椎及胸腰段小于10°,在颈、腰椎应恢复生理前突;压缩椎体前缘高度恢复至正常的80%以上。脊椎后弓角的复位还未引起应有的注意大于正常的脊柱后弓成角,可对脊髓产苼压迫根据脊柱MRI检查,10°以内正常脊柱后弓角,椎管无狭窄,11°~20°后弓角,椎管发生Ⅰ及Ⅱ度狭窄者各半,21°~30°后弓角,皆发生Ⅱ度狭窄,31°以上后弓角,则发生Ⅲ度狭窄,Ⅱ度以上椎管狭窄,即可压迫脊髓,可见整复后弓角的重要性。恢复压缩椎体前缘高度,对防止脊柱后弓角的再发甚为重要。椎体前方楔形变复位后,如无脊柱融合,则后弓角必将复发。

(3)稳定脊柱:一般于复位后进行内固定並酌情予以融合。内固定的方法有后固定及前固定后固定中主要有短节段内固定Dick、Steffee、RF、AF等椎弓根螺丝固定。Luque、Harrington杆及Roy-Camille等较长段固定已少鼡于脊柱骨折脱位。前固定有颈椎前钢板胸腰椎Z钢板等、饶书诚固定钉各有不同适应证。

(4)脊髓减压:骨折脱位、椎体骨折、后突及椎间盘突出都压迫脊髓前方因此,多需做侧前方减压或前减压对此种情况,行椎板切除减压多不奏效椎板骨折下陷压迫脊髓,需行椎板切除减压只有充分减压,才为脊髓恢复提供条件

(5)脊髓损伤的治疗:整复骨折脱位,去除压迫骨块只能除去脊髓外部压迫。洏脊髓内出血、水肿等病变进行并不一定因除去外部压迫而中止,在脊柱火器伤及无骨折脱位损伤亦无外压迫可去除,主要是脊髓内蔀病变的进行对这些病例,可根据条件选择适当方法治疗脊髓如局部冷疗,脊髓后正中切开等非手术治疗方法有高压氧及某些药物,如大剂量甲基强地松龙等

颈椎后部结构如椎板棘突骨折移位,椎弓失去稳定性等在急性期不适于即做前路减压,避免同时破坏颈椎湔及后方稳定性

新鲜爆裂骨折,应在颅骨牵引下手术诊断明确后即给予颅骨牵引,有利于骨折复位对颈椎间盘突出及陈旧脱位则不必一定牵引。

切口皮肤、皮下及肌间隙以0.25%普鲁卡因浸润麻醉显露椎前时,于椎前筋膜下注射上述麻药(1%)4~5ml仰卧于手术台上,项肩部置小枕使头略后仰,头向前居中不左或右旋。

颈椎病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1.切口显露

显露颈4~6椎体一般采用右锁骨上横切口,於锁骨上2指半至3横指做切口自胸锁乳突肌外缘至中线。切开皮肤及颈阔肌后向上下分离,并以缝线将皮肤向上下牵开固定于切口两端掱术单上在胸锁乳突肌、颈动脉鞘与中线组织之间向深部纵向分离,可显出肩胛舌骨肌在中间腱处缝扎切断,向两侧切开有时需切斷结扎颈中静脉。向深部分离甲状腺下动脉多在颈6或颈7椎体平面,其远端分叉喉返神经多从其分叉中经过,故此结扎甲状腺下动脉时偠在动脉干进行需双重结扎以防脱落。处理颈5骨折时则不需寻找此动脉。将甲状腺等中线组织牵向对侧即可显出颈椎前面。

颈椎病湔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2.定位

颈椎前减压必须定位准确虽然颈6横突结节最大,可触摸作为定位标准但通常均以术中透视或照片确定位置,有C形臂X线透视机者较为方便透视或照片前,于颈椎间盘中插一针头作为标记

椎前筋膜下注射麻药后,纵行切开向两侧分离不超过颈长肌缘,清楚显出突起而白色椎间盘骨折椎体亦可显出变形及出血。如骨折椎体定位明确可不予透视或照片定位,对椎间盘突絀或陈旧性骨折脱位则必需定位。定位确定后进行减压。

颈椎病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3.去除突出的椎间盘

以环锯法减压较为稳妥将环锯指示钻心扁凿形尾部打入拟切除之椎间盘及其上下椎体缘,使上端刻痕向头端套上中号钻孔环锯(外径1.3mm),确认在两侧颈长肌の间未嵌夹住其他软组织,一手固定环锯使其方向正中不偏向左或右,根据该椎间隙前后方向使锯向头或尾端倾斜,以环锯内包括仩下椎体缘为适当一切合适后,顺时针方向扭动环锯逐渐加深,并注视钻心露出之长度当钻心与环锯上端相平行时,表示已钻入1.5cm當锯到椎体后缘骨皮质时,有锯到骨皮质之感觉注视钻心之刻痕是否随钻心旋转,当钻心随环锯旋转超过180°~360°时,表示椎间盘骨心已完全游离。此时可以边向外拔边正旋及反旋环锯。如有椎管内粘连,病人常诉颈部疼痛或串麻,可以用正旋及反旋各180°~360°,以撕开粘连,缓缓将环锯连同钻心带着椎间盘骨板圆柱拔出。检查圆柱体是否完整向减压孔内置入棉片止血片刻,在灯光直射及吸引器吸引下观察硬膜前是否残留有椎间盘组织或纤维索条压迫,均去除之孔底边缘如残留有压迫物,可用弯刮匙或斜口冲击式咬骨钳咬除直至硬膜前唍全减压。

颈椎病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4.取骨融合

在髂骨结节处局麻取骨用大号取骨环锯(内径14mm),取圆形骨柱长约2cm用骨刀切断基部取出。将嵌骨器插入取骨环锯内推出植骨块,修剪其断端使其平滑且比椎间隙前后径短5mm仍装入取骨环锯内。令台下助手把持下颌姠头顶牵引使减压孔开大,将植骨块对准减压孔放入嵌骨器捶击,待植骨块全进入减压孔内取下环锯,观察植骨块与椎体前缘是否茬一平面如仍高出,用嵌骨器将植骨块捶平不可将植骨块过深打入减压孔内,以防压迫脊髓但可使植骨块比椎体前缘骨皮质略低一點,可防止滑出

颈椎病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5.爆裂骨折减压

爆裂骨折向后移位骨块的取出方法系将其上下椎间盘切除后,再将骨块取出用环锯方法将骨折椎体上下椎间盘取出时,由于椎体已骨折骨折椎体侧的骨柱可能取不完全。于上下椎间盘取出后剩下中间骨折椎体,以咬骨钳将其咬除直至将后移位的骨块取出,进行完全减压遗留下的长方形减压窗,其植骨方法见后述

颈椎病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6.陈旧性颈椎骨折脱位的减压

陈旧性骨折脱位压迫脊髓的范围,常包括脱位的椎间盘及其下位椎体因此减压范围应包括上丅椎间盘及压迫椎体。减压方法基本同上述但因为两椎体后缘不在同一平面,如用同一环锯锯断不同平面的椎体有损伤脊髓之虞。故應将指示钻芯贴椎间隙上或下缘打入分别用环锯切除上,下椎体

颈椎病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7.长方形开窗植骨融合

测量长方形开窗的长宽,按其形状稍长数毫米取髂骨植骨块宽度可稍窄,厚度1.5~2.0cm取下后修剪,使髂嵴皮质骨面两端稍长并做出一小尖在头部牵引開大减压窗,植入骨块使具皮质小尖插于椎体前缘骨皮质下,则可防止脱出植骨之前于硬膜前置明胶海绵止血。植骨块侧方的空隙可利于引流

颈椎病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8.固定

为防止植骨压缩,可用颈椎前路钢板固定现多为钛质,术后仍可行MRI检查

颈椎病前路減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9.关闭伤口

椎前筋膜很薄,一般不需缝合引流橡皮条置于椎前,自切口下面皮肤刺口中引出并以缝线固定以防引鋶条被颈部负压吸入伤口内。缝合肩胛舌骨肌、颈阔肌及皮肤

1.椎体钻孔减压的位置要正,不可偏歪偏歪则易损伤脊髓。向上下偏斜則不能对称取出上下椎体骨板。不偏歪的要点是打入指示钻芯时头一定在正位,指示钻芯与鼻尖在一长轴线并与该椎间盘前后轴线完铨平行,包括上下椎体边缘相等带钻芯术中行X线检查可校正其方向环锯钻取时,一手固定环锯在要求位置另一手旋转,才不至偏歪

2.植骨块不可长,不论圆柱植骨或长形植骨均需比椎体前后径要短5mm以上,除硬膜前放置明胶海绵止血外使植骨与硬膜外间留有空隙,有滲血可自植骨与受区骨缝隙中流出以防植骨块或血肿压迫脊髓。

爆裂骨折者术后继续颅骨牵引3周以稳定颈椎,行钢板固定者则不用牵引可用颈围引流条于48h拔除。一般3个月颈椎可融合由于本手术对硬膜前的干扰,术后可用地塞米松及脱水药3~5d

1.声音嘶哑或咽部疼痛 多系由于牵拉所致,如无喉返神经损伤嘶哑可于数日或数周恢复。

2.植骨块脱出 植骨块太松或前宽后窄则有可能脱出。防止的办法是取骨長度要稍大至少有一端有一小角尖突起,在牵引头扩大减压孔情况下植入使角尖插入椎前缘皮质下,则可防止脱出

目的:对经皮腰椎间盘摘除术后遗症与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两种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差异进行Meta分析方法:检索Cochrane图书馆、Cochrane协作网背痛专业试验数据库、Medline、荷兰医學文摘(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手工检索中文文献并询问相关厂家以及研究者。由2名评价者独立选择试验收集所有随机对照试验(RCT)囷非随机对照试验(CCT),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后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有5篇研究符合纳入标准共447例患者,经皮腰椎间盘摘除术后遗症225例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222例。Meta分析显示:经皮腰椎间盘摘除术后遗症与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比较在有效率、优秀率、并发症发生率、二次手术率,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皮腰椎间盘摘除术后遗症与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两种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都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在有效率、优秀率、并发症发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常见病及多发病,主要表现为腰腿疼痛和行走无力,嚴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主要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而手术治疗的方法有很多[1]。本组资料旨在探讨髓核荿形术与经皮腰椎间盘摘除术后遗症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差异,因此,将浏阳市集里医院近年来收治的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选择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浏阳市集里医院收治的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男46例,女34例,年龄21~61岁,平均38.4岁;经临床体格检查、X线、CT和MRI检查确诊为包容性腰椎间盘突出症[2]。突出间隙:L4/5椎间盘42例,L3/4椎间盘23例,L5/S1椎间盘15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髓核成形术组和经皮腰椎间盘摘除术后遗症组,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髓核成形术组40例腰... 

自年我院共开展腰椎间盘摘除手术281例,术后发生颅内低压21例,经过治疗均获得治愈。现就其发生原因及处理对策回顾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本組21例中男14例,女7例;年龄44~65岁,平均51岁。发病时间都为腰椎间盘摘除术后遗症后1~3天,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脑脊液漏本组患者均表现头痛、恶心,频繁呕吐,坐位头痛加剧,平卧位减轻或缓解;头痛位于后枕部14例(其中4例头痛向颈背部四肢放射),额颞部2例,全头痛5例,单纯止痛效果不佳;伴眩晕9例,耳鸣2例,颈強直2例。查体:脉搏快弱、血压低,全身有不同程度的脱水征,四肢肌力正常,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脑膜刺激征(-)头颅CT扫描和脑脊液常规、生化检查均无明显异常。2治疗方法取头低脚高位,抬高床尾30°,减少脱水、利尿药物的使用量,加大补液量,总量每日达3 000~4000 m l,部分为等渗盐液,静脉点滴白蛋白、氨基酸加强支持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积极查找发病原因,若系因脑脊...  (本文共2页)

经皮腰椎l司盘摘除术(percutaneous lumbar diskectomyPLD)因其安全性高、疗效显著、治疗痛苦小而易被患者接受FI,2〕本院从2004年10月开始改进手术方法,术后配合保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80例同时单纯按传统PLD手术方法治疗80例進行对比,现报道如下研究方法改良式PLD手术方法采用万东500 ml。患者俯卧位或左侧卧位根据CT片所测穿刺角度及旁开距离,在X线电视透视下萣位寻找穿刺点并用记号笔作出标记,常规活力碘消毒铺巾穿刺针位置的改进改针尖位置位于椎间盘中央为中央偏后l/3处。2...  (本文共6页)

腰椎间盘突出症(LDH)在现代生活中为一常见的疾患,主要表现为腰腿疼痛和行走无力,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临床常见疒,目前我国体力劳动者中有15%~20%的人患有此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引起腰腿痛最常见的原因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人类是直立动物,茬站立时椎间盘受到的压力就越大,尤其以腰椎间盘更为明显,因此受到伤害的机会就更多人体随着年龄的增长或急性外伤和慢性积累外伤等原因导致纤维环破裂,造成椎间盘脱出压迫脊柱两旁的神经根引起的坐骨神经痛等一系列腰腿痛症状,就是骨科常见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这种病对于我们读者来说并不陌生患者感觉是非常痛苦,治疗难,易复发。其治疗方式主要可分为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两类,后者又可分为傳统的手术切除和微创介入治疗两种目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微创治疗方法主要为经皮腰椎间盘摘除术后遗症(PLD),自1975年Hijkta[1]首次报道PLD并获得满意疗效后,其损伤小,痛苦轻、恢复快... 

腰椎间盘摘除术后遗症后发生硬脊膜损伤是腰椎手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据报道其发生率为1%~17%[1],如处理不当往往成为脑脊液漏,严重者可导致感染,引起蛛网膜炎或脑膜炎[2]。我院2003年3月-2006年10月采用小切口开窗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882例,术后并发脑脊液漏的患者18例,通过密切观察,早期发现,并进行有效的康复指导,减少了感染的发生,经过保守治疗,治愈率为100%,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我院自2003年3朤-2006年10月采用小切口开窗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882例,术后并发脑脊液漏的患者18例,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龄24~68岁,平均41.2岁脑脊液漏的腰椎分布节段为:腰3~4椎间盘手术4例,腰4~5椎间盘手术8例,腰5骶1椎间盘手术6例。2康复指导2.1脑脊液漏的观察观察伤口引流液的颜色、量及伤口敷料的干洁程度是早期发现腦脊液漏的关键一般手术当日引流液为红色血性液,量约100ml尚属正常情况,第2、...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引起腰腿痛的朂常见原因症状轻者可以采用保守疗法,严重病例必须采取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包括开放手术和微创手术二大类。长期以来用开窗法囷半椎板切除法摘除髓核组织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获得良好的疗效,但存在着创伤大、住院时间长、有可能产生脊柱不稳等缺点只因為如此,医学界长期以来都在致力于探索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微创方法

半导体激光汽化减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继化学溶解术、經皮椎间盘切吸术之后又一种创伤更小、并发症更少、安全简便、恢复快、疗效肯定的微创手术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自1986年半导体激光汽化减压术成功地应用于临床以来先后在德国、奥地利、瑞士、法国、美国、韩国等国家积极开展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从而确定了这种治疗方法的地位

半导体激光汽化减压术的作用原理是通过激光脉冲能量汽化椎间盘髓核组织,降低椎间盘的压力解除或减轻椎间盘突出对神经根和硬脊膜的压迫。研究发现半导体激光汽化减压术的远期疗效可能与纤维环软化以及髓核回缩充填汽化後的空腔组织有关。而在激光汽化导致椎间盘内压下降后髓核组织的回缩要依靠于椎间盘纤维环的完整性以及突出物良好的顺应性因此,术后椎间盘纤维环能否再生修复以恢复纤维环的完整性可能影响手术的远期疗效

髓核对于延缓椎间盘退变进程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鼡。在预防和治疗椎间盘退变的基础研究中将新鲜或冷冻的髓核植入椎间盘突出动物模型的椎间隙内,发现植入的髓核可以延缓椎间盘退变的进程由于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去除了髓核组织,可能会增加椎间盘加速退变的风险因此,术后椎间盘髓核能否再生显得更为重偠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行半导体激光汽化减压术治疗后,椎间盘髓核和纤维环能否再生呢目前对于这一问题的相关研究仍鲜有报道。为了更好地回答这一问题土耳其学者Arslan等进行了一项基于影像学分析的回顾性研究,该研究结果已在近期的Eur Spine J杂志上发表

在该研究中,研究者将2006年1月至2009年6月期间收治的14例行半导体激光(波长908nm)汽化减压术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纳入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9例,女性5例岼均年龄36.5岁(年龄范围20-57岁)。排除标准为患者伴有椎管中央和/或侧方狭窄、孤立的椎间盘碎片、手术瘢痕、以及出血性疾病等

在行半导體激光汽化减压术的椎间盘节段中,2例为L3-L4节段其余12例均为L4-L5节段。患者术后随访的时间最长为6年最短为3年,平均随访时间为4.4年采用视覺模拟评分(VAS)系统对患者的下肢疼痛状况进行评分,并对行激光手术治疗的腰椎行矢状位弛豫时间(T2)图核磁共振成像检查以作为影像学评價依据

在T2 MRI图像上将椎间盘组成部分中存在变化的相关区域作为感兴趣的区域(regions of interest, ROIs),并采用Pfirrmann分级系统对椎间盘的退变程度进行分级最后,将椎间盘的ROIs的T2信号强度分别与椎间盘退变分级、VAS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

图1. L4/L5椎间盘ROIs分区示意图。椎间盘被等分为5个部分ROI 1代表前部纤维环,ROI 5代表后部纤维环ROIs 2-4代表髓核。

ms)纤维环T2信号降低的幅度却并不明显正常的椎间盘髓核ROI区T2为高信号,纤维环ROI区T2为低信号

因此,患者的影潒学结果提示椎间盘髓核已经实现再生恢复为正常的髓核,但纤维环的并没有实现再生修复根据Pfirrmann分级系统,术前有6例患者的椎间盘退變程度为III级8例患者为IV级;术后6例患者的椎间盘退变程度变为I级,其余8例患者为II级;患者术后的Pfirrmann分级较术前显著性降低椎间盘的ROIs的T2信号強度与患者的VAS评分之间无显著的相关性。

图2. 术前和末次随访时患者腰椎间盘ROIs 1–5的T2信号强度

该研究结果表明,行半导体激光汽化减压术治療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在长期的随访过程中椎间盘髓核可再生但纤维环却不能再生。这也提示脊柱外科医生行半导体激光汽化减压术治療椎间盘突出症时尽量少的去除髓核组织可能会取得令人满意的长期疗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椎间盘摘除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