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当前宏观经济政策四大目标的几点看法

对当前宏观经济的几点看法--《2011年冬季CMRC中国经济观察(总第28期)》2012年
对当前宏观经济的几点看法
【摘要】:正目前,三大发达国家经济体都存在着问题。美国经济复苏乏力;日本则经历了地震、海啸和核泄漏事故,这使得日本去年经济增长几乎为零;欧洲则发生了国家主权债务危机。世界经济形势将如何演进?其对中国经济又有哪些影响?中国经济面临着
【作者单位】:
【分类号】:F124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徐海根;;[J];江苏社会科学;1992年01期
蔡拓;[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03期
;[J];广西经贸;1994年12期
杨晓达;[J];黑龙江财专学报;1994年04期
孙克忠,宋效中;[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4期
蔡玲;[J];现代商贸工业;1995年11期
葛霖生;[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吴长安;[J];宏观经济管理;1996年08期
叶玉书;[J];企业经济;1996年05期
张学安;[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卓成霞;;[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9年
李鸿飞;于进才;孟繁一;;[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刘渝琳;白艳兰;;[A];第十一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王维国;杨晓华;;[A];第八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赵作权;;[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刘天祥;;[A];湖南省县域经济研究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陈文;;[A];2002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现代化建设中的体制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唐滔;;[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黄桂田;;[A];理论·改革·发展[C];1998年
张建民;刘振娥;;[A];第五届中国中部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张晓静,张开飞;[N];中国税务报;2005年
李茹萍;[N];经济日报;2004年
王比学;[N];人民日报;2003年
;[N];机电商报;2007年
李玉亮;[N];莱芜日报;2007年
李正信;[N];经济日报;2008年
王婷;[N];中国证券报;2008年
王慧卿;[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N];北京商报;2008年
许丹婷;[N];广西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琳;[D];西北大学;2011年
黄菁;[D];湖南大学;2010年
王然;[D];暨南大学;2011年
曾祥炎;[D];辽宁大学;2009年
刘畅;[D];东北财经大学;2009年
方化雷;[D];山东大学;2011年
李萍;[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李未无;[D];西南财经大学;2005年
李峰;[D];西北大学;2010年
郭为;[D];复旦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波;[D];重庆理工大学;2010年
于晓黎;[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李田田;[D];湖南大学;2009年
洪韬;[D];东华大学;2010年
候志德;[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丁昌昆;[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张亚军;[D];天津大学;2010年
郭刚军;[D];东北大学;2007年
鲁涛;[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王洪艳;[D];吉林财经大学;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几点看法--《宏观经济管理》1996年10期
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几点看法
【摘要】: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几点看法○国家计委副主任王春正今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比去年同期增长9.8%,下半年还将继续保持增长的趋势,预计全年10%左右。1~8月份,商品零售物价上涨6.8%,8月当月为5.8%,预计全年有可能控制在7%左右。物价上涨率低于经济增...
【作者单位】:
【分类号】:F12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魏章玲;[J];国外社会科学;1980年09期
石景云;[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1期
陈和丰,朱安琪,王士康;[J];世界经济;1981年03期
徐敬君;[J];经济问题探索;1981年02期
邓子基;[J];经济问题探索;1981年03期
,李秉忠;[J];社会科学研究;1981年02期
;[J];中国农垦;1981年03期
张云;[J];云南社会科学;1982年02期
石今;[J];世界经济;1982年01期
徐改祥,丁跃山;[J];农村金融研究;198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罗东明;;[A];论商品流通体制改革——中国商业经济学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选编[C];1984年
高克林;李彦昌;;[A];论商品流通体制改革——中国商业经济学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选编[C];1984年
徐树文;;[A];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第六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陈世楷;;[A];中国航海学会内河港航监督专业委员会96年度学术交流论文集[C];1996年
张转英;;[A];武汉航海学会论文集(1994)[C];1994年
梅养正;徐有光;;[A];民革全国西部大开发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A];第二届石油石化工业用材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高志远;张巧灵;;[A];科技编辑出版研究文集(第六集)[C];2001年
;[A];中国乡镇企业协会第三届理事会第一次会长会议材料汇编[C];2001年
贺圣达;;[A];云南省国际贸易学会理事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N];天津工商报;2000年
沈虹    ;[N];北京日报;2000年
杨涛;[N];重庆日报;2000年
方艳英;[N];中国税务报;2000年
熊永红;[N];中国证券报;2000年
彭小泉;[N];中国证券报;2000年
驻巴西使馆经商处;[N];国际商报;2000年
刘迎秋、王小映;[N];光明日报;2000年
刘国光;[N];光明日报;2000年
周岩森;[N];河南日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马蔚云;[D];黑龙江大学;2001年
郭伦德;[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张美芳;[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王顺华;[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徐德辰;[D];吉林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韩为民;[D];大连理工大学;1999年
杨瑞艳;[D];暨南大学;2000年
刘传龙;[D];大连理工大学;2000年
江武成;[D];南京农业大学;2000年
周振霖;[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田武;[D];暨南大学;2001年
史晓玲;[D];苏州大学;2001年
穆林;[D];西北大学;2001年
黄一梅;[D];暨南大学;2001年
李颉;[D];大连理工大学;200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对当前宏观经济政策操作的几点看法--《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对当前宏观经济政策操作的几点看法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中的内需乏力、经济增长趋缓等问题与宏观经济政策操作密切相关。在宏观经济政策操作中 ,既存在财政、金融政策调控的作用方向相悖的现象 ,又存在宏观调控的多目标追求难以形成调控合力的情况 ,还存在宏观调控的着力点选择不当的症结等。为促进经济增长 ,应以刺激最终消费为着力点 ,以扩大内需带动经济增长为调控主目标 ,对宏观经济政策操作进行调整
【作者单位】:
【分类号】:F123.1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崔钰雪;[J];兵团职工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王健;[J];财经理论与实践;1999年04期
艾惠萍;[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谢凤华;[J];消费经济;2000年06期
赵春玲;[J];学海;1999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艾惠萍;[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吴宏洛;[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王岩;[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夏蜀;[J];社会科学研究;2000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J.汤姆林森
,裴长洪;[J];国外社会科学;1982年03期
W·M·科登,曹曼丽;[J];外国经济与管理;1982年01期
钱荣堃;;[J];华北金融;1983年Z1期
J.加尔布雷斯
,金日;[J];国外社会科学;1984年06期
陈泽民;;[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4年08期
杨思正;[J];世界经济研究;1985年06期
李文光;[J];现代日本经济;1985年02期
张钟俊;周斯富;司春林;;[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85年04期
彭晋璋;[J];日本学刊;1986年03期
,王快雪;[J];南开经济研究;198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汪远品;邓永忠;王筑;;[A];土地市场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中国土地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孟庆春;林峥;;[A];2001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胡方;;[A];2001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赵武;黄国石;钟松挺;;[A];2002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黄涛珍;任淑林;;[A];第4届流域管理和城市供水国际会议论文集(A)[C];2004年
李霞;;[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张聆欧;;[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倪克勤;尹宇明;;[A];第三届中国金融论坛论文集[C];2004年
史际春;肖竹;;[A];城市经济与微区位研究——全国城市经济地理与微区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李由;;[A];和谐社会:社会公正与风险管理——2005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N];中国妇女报;2000年
樊纲;[N];财经时报;2000年
史绪;[N];中国企业报;2000年
陈雨露;[N];中国证券报;2000年
常晋峪;[N];国际金融报;2000年
刘翠平;[N];国际金融报;2000年
苏民;[N];经济日报;2000年
国际经验和对我国的启迪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课题组;[N];中国经济时报;2000年
吴伟强;[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0年
于是;[N];内蒙古日报(汉);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荣凯;[D];厦门大学;2001年
张弘力;[D];东北财经大学;2002年
沈鹏;[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林平忠;[D];厦门大学;2003年
刘普照;[D];复旦大学;2003年
杨照东;[D];复旦大学;2004年
王顺华;[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赵建军;[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匡家在;[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王胜;[D];武汉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卿树涛;[D];西南财经大学;2003年
张莉;[D];太原理工大学;2002年
董嘉斌;[D];苏州大学;2004年
唐宋元;[D];湖南大学;2005年
钟俐;[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赖昀;[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李延茁;[D];吉林大学;2006年
丁威;[D];西南大学;2006年
朱虹;[D];西北大学;2006年
许琦;[D];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几点看法--《宏观经济研究》2000年07期
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几点看法
【分类号】:F124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魏章玲;[J];国外社会科学;1980年09期
石景云;[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1期
陈和丰,朱安琪,王士康;[J];世界经济;1981年03期
徐敬君;[J];经济问题探索;1981年02期
邓子基;[J];经济问题探索;1981年03期
,李秉忠;[J];社会科学研究;1981年02期
;[J];中国农垦;1981年03期
张云;[J];云南社会科学;1982年02期
石今;[J];世界经济;1982年01期
徐改祥,丁跃山;[J];农村金融研究;198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罗东明;;[A];论商品流通体制改革——中国商业经济学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选编[C];1984年
高克林;李彦昌;;[A];论商品流通体制改革——中国商业经济学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选编[C];1984年
徐树文;;[A];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第六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陈世楷;;[A];中国航海学会内河港航监督专业委员会96年度学术交流论文集[C];1996年
张转英;;[A];武汉航海学会论文集(1994)[C];1994年
梅养正;徐有光;;[A];民革全国西部大开发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A];第二届石油石化工业用材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高志远;张巧灵;;[A];科技编辑出版研究文集(第六集)[C];2001年
;[A];中国乡镇企业协会第三届理事会第一次会长会议材料汇编[C];2001年
贺圣达;;[A];云南省国际贸易学会理事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N];天津工商报;2000年
沈虹    ;[N];北京日报;2000年
杨涛;[N];重庆日报;2000年
方艳英;[N];中国税务报;2000年
熊永红;[N];中国证券报;2000年
彭小泉;[N];中国证券报;2000年
驻巴西使馆经商处;[N];国际商报;2000年
刘迎秋、王小映;[N];光明日报;2000年
刘国光;[N];光明日报;2000年
周岩森;[N];河南日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马蔚云;[D];黑龙江大学;2001年
徐德辰;[D];吉林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韩为民;[D];大连理工大学;1999年
杨瑞艳;[D];暨南大学;2000年
刘传龙;[D];大连理工大学;2000年
江武成;[D];南京农业大学;2000年
周振霖;[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田武;[D];暨南大学;2001年
史晓玲;[D];苏州大学;2001年
李颉;[D];大连理工大学;2001年
黄百清;[D];厦门大学;2001年
郝明森;[D];西北大学;200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对我国经济走势和宏观政策的几点看法
          && 财经频道&& 财经新闻&& 财经时评
对我国经济走势和宏观政策的几点看法
  东方网1月4日消息:2005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总的还是要稍微从紧一点,但可更多的用微调的温和办法,使经济增速逐步回落至8%-9%之间。据此,我认为,断言中国经济2004年已实现“软着陆”的说法,可能对经济形势估计得过于乐观了一点。
  经济增长过快,物价上涨压力不小,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生产未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粮食产量还不能满足国内消费需要,农民收入水平还较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环境难以承受,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还到处可见,等等,均制约着2005年中国经济难以过高的速度增长。
  中国经济2004年实现平稳较快发展,但是尚未实现“软着陆”
  2004年中国经济在国家有一定强度的宏观调控下,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即在没有发生严重通货膨胀条件下,GDP增长率达9%多一点,新增就业900万人,粮食增产500亿斤以上,进出口贸易增速30%以上,财政收入和企业效益也大幅度增长。总的经济形势是很好的。
  与此同时,也要看到前进中的问题还不少。
  首先,经济增速还是过快。根据这几年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我认为,年经济增速以8%左右为宜,既不要低于7%,也不要高于9%。在可能低于7%时,要实施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刺激经济增长;而在高于9%时,则要实施从紧的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适当降温。年经济增速均超过9%,高了一点。因此,我认为,2005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总的还是要稍微从紧一点,但可更多的用微调的温和办法,使经济增速逐步回落至8%-9%之间。据此,我认为有的报刊文章断言中国经济2004年已实现“软着陆”的说法,可能对经济形势估计得过于乐观了一点。
  2004年经济形势增速快了一点的主要表现,一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过快,达25%多。投资率太高,近50%或50%左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的经验反复证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超过20%,就会带来经济过热。二是煤电油运过于紧张,使经济生活绷得过紧,是不可持续的。这已成为当前经济发展中很突出的问题,潜伏着不少风险,包括煤矿矿难不断发生。
  其次,物价上涨压力不小。2004年居民消费价格(CPI)上涨4%左右,稍微高了一点,但仍属社会可承受范围内。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率达两位数,显然过高。而且2005年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势头还难以在短期内遏制住。现在,人们都在观察和研究生产资料价格两位数的上涨,会在多大程度上传导到居民消费价格上面。看来,2005年居民消费价格将出现成本推动型物价上涨。一是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将使最终产品包括消费品成本上升,从而推动物价上涨;二是2004年物价上涨翘尾巴因素影响,有专家估计将带动2005年CPI约1.5个百分点上涨;三是劳动力工资成本提高,也将推动物价上涨。此外,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很可能居高不下。如果2005年经济继续以9%以上速度增长,生产资料价格继续上涨,那么,居民消费价格就有可能在成本提高推动下,出现超过4%甚至5%的幅度上涨,影响经济的稳定。经验表明,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率一旦超过5%,就要把治理通胀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
  除以上两点外,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生产未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粮食产量还不能满足国内消费需要,农民收入水平还较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环境难以承受;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还到处可见;等等,均制约着2005年中国经济难以过高的速度增长。
  宏观经济政策走向稳健是正确选择
  2004年12月初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05年实施“双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即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再继续实施了六年的扩张性的即积极的财政政策。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受到各方面的拥护。本来宏观经济政策就是短期的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的政策,需根据形势的变化而作调整,不宜长期化,因为经济形势是不断变化的。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的今天,一国的经济形势,不仅取决于国内的经济走势,还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全球经济的走势。
  财政政策从扩张性调整为稳健,本身就意味着一定的收紧,长期建设国债要逐步减少发行直至不再发行,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逐步降低,财政投资于竞争性行业的比重更要较大幅度降低,而主要投资于公共领域。财政政策的这种调整,表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向从紧方向转变。
  年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名称上似乎与过去几年没有什么变化。其实不然。2004年,央行采取的提高准备金率,提高钢铁、房地产、水泥和电解铝等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资本金比率,实行贷款的额度控制,提高存贷款利率等,都是收缩银根的措施,同2004年以前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内涵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是,2004年10月底,央行提高存贷款利率,虽然幅度不大(一年期存贷款利率均提高0.27个百分点),但影响大,标志着政府终于开始启动最重要的经济杠杆调控经济运行,使经济走向更加稳健。
  中国是否进入加息周期?这是目前经济学界有争议的问题,也是观察央行货币政策实际是从松还是从紧的一个重要根据。
  我认为,考虑这个问题首先要研究我国是否要结束负利率状态,如果是,就意味着要进入加息周期。因为现在的一年期存款利率远未达到通胀水平,还差近200个基本点,而我国目前提高利率只能是小幅度(估计每次不会超过50个基本点)进行,所以要经历一段时间(估计至少一年)。
  中国是否进入加息周期,最主要的是看中国经济过热倾向是否已经克服,物价上涨率能否较快回落。
  反对加息的经济学家前一段一个重要理由是,2004年进入第四季度以后物价涨幅将显著回落,有的估计要回落至3%以下。但是现在看来这个估计过于乐观。我个人估计2004年第四季度居民消费价格仍将上涨3%-4%,全年涨幅4%左右。2005年的物价涨幅能否回落至3%,很难说,国家的调控目标是4%,即使回落至3%,那么要走出负利率至少也要提高存款利率近100个基本点。更何况在正常情况下,实际利率应为正数2%或再高一点。如果我国继续实施负利率政策,那么就意味着在很大程度上实施从松的货币政策,鼓励投资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从而同稳健的要求不相一致。在我看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过快,同利率低、资金成本低有关系。
  价格是国民经济运行的综合反映。目前物价上涨压力较大,主要是经济发展速度还是高了一点,固定资产投资速度还是过快,煤电油运还是那么紧张。这种状况,决定着我国要实施稳健的或中性稍微从紧的宏观调控政策,从而决定着这次加息不会是一次性行动,而将进入一个加息期。
  当然,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考虑加息不能只看国内因素,还要看国际因素,特别是美国。如果美元基准利率继续提高,如像格林斯潘设想的那样,逐步提高到4%,那就为我国进一步提高利率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形势很可能按此设想发展。但也要想到,如果美元利率到2.50%不再提高,或一段期间不再提高,就会制约我国进一步提高利率。因为如果我国较大幅度提高利率,形成和扩大与美元的利差,就可能刺激美元游资进来套利。所以,我国继续提高利率要密切关注美元利率的变动,可能还是要分好几步,每一步小幅度提高。
  宏观经济调控应着力于调控总量,而不是调整经济结构
  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宏观经济调控首先和主要是总量调控,维护宏观经济的协调与稳定。中央政府通过适当的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在这种情况下,市场价格机制就能够有效地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我们国家大,人口多,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国家也运用产业政策、区域经济政策等促进工农业、一二三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促进重要经济结构的优化。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是主要靠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即主要靠市场优化经济结构,而不是主要靠政府在宏观调控名义下直接配置资源、调整经济,来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
  目前中国存在的问题,恰恰是政府手中支配的资源过多,土地、资本这些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政府实际控制过多,并且往往用行政手段进行分配,抑制了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到现在为止,不少地方政府还自认为是经济活动的主角,甚至提出经营城市的概念和主张。有的地方政府,自己成了开发商,或和开发商一起,以盈利为目的开展经营活动,造成政府职能的大错位。
  近年来,有的文章提出,这一次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不是调节经济总量,而是调整经济结构。我认为这个问题很值得研究。如果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调整经济结构,那么宏观经济调控权就不必像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说的那样,“必须集中在中央”,而是各个地方政府都有调控权了,因为各地方政府都要在一定范围内对经济结构进行调节。2004年以来,有的媒体就曾报道某省某市进行宏观调控后取得了什么成效等,而在我看来,这是不合适的。
  党的十六大确定国家宏观调控四大目标,即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这些都是总量目标。宏观经济的监控指标主要是GDP增长率、投资增长率、失业率、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物价上涨率、国际收支状况等。宏观经济调控由于主要和首先是总量调控,因此调控权必须集中在中央政府。按照这个认识,我认为把2004年的宏观调控说成主要是克服结构失衡是不妥当的。具体的结构问题是随时随地都存在的,如果这些都要靠宏观调控来解决,就必然使政府代替市场干预微观经济活动,是政府职能的错位。重大结构是需要优化,但首先要解决总量失衡问题,恢复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协调,并在此基础上,使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加上政府的正确引导,逐步解决重大结构失衡问题和促进结构优化。
  深化改革,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我们要在2005年继续保持经济良好的发展势头,更好地实现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就必须坚持改革,深化改革,努力消除各种阻碍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我们可以想像,如果我国国有经济集中到能发挥自己优势的行业和领域并从一般竞争性行业逐步退出,如果政府控制和通过行政手段分配的资源减少并转而由市场配置,我国的资源配置效率就能大幅度提高。如果垄断行业放宽市场准入,在非自然垄断性领域开展公平竞争,就必然大大提高经济效率,提高服务质量和降低价格。如果我国积极推进事业单位的市场化改革,就能有力地推进各项社会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总之,我国通过改革能够挖掘出来的经济增长的潜力还很大,在最近几年不会比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小。
  我们要优化经济结构,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最根本的,还是要靠深化改革,更充分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价值规律对生产和流通的调节,必然推动科技不断进步,效益提高,竞争力增强。这是为许多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的实践证明了的。
  我国市场化改革已取得巨大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但是还不完善,仍需在中央统一部署下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体制,进一步解放社会生产力。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农村税费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银行改革、投资体制改革、增值税转型、文化体制改革等都已逐步展开,但是还可以抓得更紧些,做得更完善些,比如国有中央企业改革就可加紧推进。
  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仍处在攻坚阶段,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的任务还很艰巨”。这个估计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为什么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仍处在攻坚阶段?我的理解是,这一阶段要着力推进深层次改革,要涉及一部分有权势的人和集团的利益,阻力比较大。比如,要改革审批经济体制,就触及原来有审批权力的部门和人的利益,困难重重。最近,不少人对投资体制改革方案有意见,认为很不完善,有人甚至认为比改革前审批更多更麻烦,而且认为主要由国家主管部门来制订削弱自己权力的方案是很难做好的。又如,要推进垄断行业改革,放宽市场准入,允许新的厂商参与竞争,必然会遇到垄断行业(和企业)的阻挠和抵抗。近年来,一些民营企业家抱怨他们要进入一直由国有企业垄断的行业太困难。还有,深化国有事业单位改革。
  使数以百万甚至千万计的习惯于长期吃国家大锅饭的职工面临市场竞争的压力和风险,有可能损害他们的既得利益,从而可能产生不满情绪。等等。
  看来,今后要深化改革,一方面要中央自上而下有力推动,不让部门和部分人因维护既得利益而阻挠不前。记得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当时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并为市场单轨制的条件成熟时,有些主管部门以种种借口反对他们管的生产资料(如主要建筑材料)放开市场、放开价格,后来还是由国务院下文,公布放开价格的生产资料目录,从而终止争论,进一步推进了市场化改革。另一方面,要鼓励各市场主体主动推进改革,例如,有不少国有大型企业,冷静分析了加入WTO后的新形势,认识到必须加快公司制改革步伐,才能迎接挑战,提高竞争力。有些民营企业也认识到要做强做大,必须引入现代公司制,改善公司治理等。这些,都是值得鼓励的。
  宏观调控与深化改革并不矛盾。原来不少人认为,加强宏观调控,抑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很难推进投资体制改革。其实不然。改革投资体制不只是放权,而是改革审批经济体制,强化投资人的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承担风险,对投资决策失误追究责任。这本身也是抑制投资饥饿症的一种办法。
  又如,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一视同仁,已喊了多少年,但是落实得不够。许多民营企业家至今还抱怨他们融资很困难,国有银行更乐意贷款给国有工商企业。2004年六七月间讨论是否应当加息时,有的民营企业家说,他们拿到的贷款利息率早就提高了,而且比银行利率高不少,因为他们相当一部分贷款是按民间市场利率得到的,年利率10%以上。
  2004年10月下旬加息也说明宏观经济调控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可以结合。这次加息使人民币利率市场化迈出了新的一步。如规定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不设上限,只对城乡信用社贷款利率实行上限管理,即最高上浮系数为贷款基准利率的2.3倍。同时,允许金融机构下浮存款利率。这是一个积极的向市场化方向前进的进展。
  最后,政府职能的转变,应列为“十一五”规划期间改革的突出任务。到现在为止,政府对经济活动的介入仍然过深,这是影响市场对资源配置充分发挥作用的主要原因。国有经济比重过大,审批经济体制尚未根本改观,政府控制资源过多、分配权过大,地方政府自认为是经济活动主角,都是当前突出的问题。政府职能转变,会触犯相当一部分官员的利益,因而难度很大,特别需要中央下决心着力推动。
选稿:方翔 &来源:文汇报 &&&
&&东方财经
东方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8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