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新企业地址选择的经济因素素是否该作为选择伊瑞可的一种考量?

深度剖析抗肿瘤进口新药四大潜力品种,能否称霸国内市场?
在鼓励创新药政策、降低进口药品关税、优先审评审批以及患病率激增等多重因素促进下,未来将有更多进口抗肿瘤药快速进入我国市场,我国获批上市的抗肿瘤药将逐步实现与国际同步。业内人士也纷纷预测2018年我国将迎来肿瘤创新药上市大年,将有多个进口及国产重磅抗肿瘤药物获批上市,市场竞争将存在于所有的进口和国产抗肿瘤药之间。
而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不仅要靠卓越的产品和研发能力,更要靠企业综合的营销实力、服务能力和准确的市场定位,以及切实提高我国肿瘤患者的用药可及性和生存获益。
在抗肿瘤药物加速与国际接轨的背景下,2017年我国获批上市的抗肿瘤新药中,有4个潜力品种值得重点关注。作为颇有看点、在全球市场表现上佳的新药,在中国市场又能有多大斩获?
奥希替尼(泰瑞沙)
企业:阿斯利康  
亮点:全球首个三代EGFR-TKI靶向药
作为全球首个第三代晚期肺癌靶向药,阿斯利康研发的甲磺酸奥希替尼片(Tagrisso,泰瑞沙)于2015年11月率先在美国上市,2017年3月经CFDA批准在我国上市。奥希替尼适用于既往经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时或治疗后出现疾病进展,并且经检测确认存在EGFR T790M突变阳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性肺癌(NSCLC)成人患者的治疗。
目前奥希替尼已经在全球超过60个国家上市,2017年全球销售额为9.55亿美元,年增长率为126%。
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我国恶性肿瘤首位,其中NSCLC约占肺癌总人数的85%。目前我国肺癌的临床治疗仍主要采用传统化疗联合放疗,但对于经过基因检测诊断为EGFR突变阳性的晚期NSCLC患者,使用EGFR-TKI靶向药物也已成为标准治疗方案。
我国已上市的治疗晚期NSCLC的EGFR-TKI靶向药物已涵盖一至三代,主要有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埃克替尼、阿法替尼和奥希替尼,部分药物已有相应的国产仿制药上市。大部分EGFR突变阳性的晚期NSCLC患者在使用一、二代EGFR-TKI靶向药后都会出现与T790M突变相关的耐药,在这种情况下,使用第三代奥希替尼是进一步治疗的较佳选择。
易瑞沙、特罗凯和凯美纳在我国上市时间较早,国内EGFR-TKI靶向药市场基本由这三者占据,目前三个品种都纳入了国家药品价格谈判和医保目录。2017年同类新品种吉泰瑞、泰瑞莎和国产仿制品种伊瑞可的上市,更加剧了市场竞争,市场格局正在发生变化。
目前国内有数十家企业正在进行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和阿法替尼的仿制药申报,其中不乏恒瑞、正大天晴、浙江华海药业等研发实力较强的企业,上海创诺的盐酸厄洛替尼片更是在2017年被CDE纳入优先审评名单。2018年预计将有数个国产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和阿法替尼的仿制药获批上市。
作为全球首个第三代晚期肺癌靶向药,泰瑞沙的批准上市无疑给我国NSCLC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但未来针对晚期NSCLC的EGFR-TKI靶向药物的市场竞争会越发激烈。Cortellis预测泰瑞莎2022年全球销售额可达27.82亿美元,而如何能在国内市场分得更大的“蛋糕”,让我们拭目以待。
伊布替尼(亿珂)
企业:Pharmacyclics、Cilag
亮点:全球首个BTK抑制剂
由Pharmacyclics和Cilag共同开发的伊布替尼胶囊(Imbruvica,亿珂)是全球首个上市的Bruton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作为具有全新作用机制的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药物,伊布替尼可抑制BTK活性,从而抑制恶性B细胞的增殖和扩散。亿珂于2013年11月最先在美国上市,2017年获批在我国上市,单药适用于既往至少接受过一种治疗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CLL/SLL)患者和套细胞淋巴瘤(MCL)患者的治疗。
目前亿珂已在全球近百个国家及地区上市,2017年全球销售额为44.66亿美元,是白血病和淋巴瘤领域增长速度最快的产品之一。随着其适应症的不断增加,预计未来全球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目前我国白血病和淋巴瘤的发病率均约为6/10万人。但细分疾病类别中的CLL/SLL和MCL在我国则属于较为罕见的疾病,目前尚缺乏确切的流行病学数据,我国年发病率预估分别为0.27/10万人和0.16/10万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以及疾病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临床上CLL/SLL和MCL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
我国白血病和淋巴瘤临床用药以利妥昔单抗、伊马替尼、来那度胺、硼替佐米、多柔比星/表柔比星、甲氨蝶呤、异环磷酰胺/环磷酰胺等药物为主,其中利妥昔单抗和伊马替尼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
然而大部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都出现原发性耐药和获得性耐药,继而出现复发及预后不良。作为全球首个BTK抑制剂,亿珂在我国的获批上市,能更好地满足我国复发性或难治性CLL/SLL和MCL患者迫切的临床需求。
对于伊布替尼的国内仿制,杭州中美华东制药于2016年5月率先获得伊布替尼的临床批件,目前哈尔滨珍宝制药、上海汇伦江苏药业、浙江海正药业、江苏万邦生化医药/星泰医药、正大天晴药业、北京深蓝海生物医药和山东新鲁医药也已获得临床批件。
另外,由于在淋巴瘤和白血病治疗领域,BTK是一个较为吸引人的潜力靶点,因此国内企业也在积极进行其他BTK抑制剂的研发和申报。百济神州研发的第二代BTK抑制剂Zanubrutinib(BGB-3111)于2016年3月在我国获批临床,目前已经进入全球Ⅲ期和中国Ⅱ期临床阶段,进展速度最快;浙江海正药业子公司浙江导明医药的DTRMWXHS-12于2016年5月在我国获批临床,目前正在中美同步进行Ⅰ期临床试验;北京赛林泰医药的CT-年9月在我国获批临床,目前处于Ⅰ期临床阶段;恒瑞医药的SHR1459和SHR1266则分别处于Ⅰ期临床和临床前阶段。艾森医药的AC0058TA和人福医药子公司湖北生物医药产业技术研究院的WXFL,虽然也属于BTK抑制剂并已在我国获得临床批件,但其适应症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免疫系统疾病,而非淋巴瘤和白血病。
还应注意的是,阿斯利康的第二代BTK抑制剂acalabrutinib(Calquence)在2017年底获FDA批准上市。作为二线治疗用于套细胞淋巴瘤成人患者,在安全性、有效性、耐受性等方面表现更为优异,在美国市场将直接与伊布替尼进行较量。在我国药品审评审批持续加速的情况下,acalabrutinib也有可能在我国获得快速审批继而上市。
因此,在有诸多实力参与者的情况下,未来我国BTK抑制剂市场竞争仍存在不确定性。
维莫非尼(佐博伏)
企业:罗氏
亮点:首个中国上市的黑色素瘤靶向药
罗氏的维莫非尼片(Zelboraf,佐博伏)是一种高选择性小分子BRAF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抑制剂,2011年在美国上市,2017年获批在我国上市,用于治疗BRAF V600突变阳性的不能切除或转移性黑色素瘤。佐博伏已在全球近百个国家和地区上市销售。
我国黑色素瘤发病率约为0.5~0.6/10万人,死亡率约为0.3/10万。在我国黑色素瘤患者中,大约有26%的患者存在BRAF基因突变,而最普遍的BRAF基因突变则是BRAF V600E(占所有突变的约80%)和BRAF V600K(占所有突变的5%~30%)。
目前我国黑色素瘤的临床治疗还是以化疗和放疗为主。《中国黑色素瘤诊治指南(2015版)》明确指出,用于黑色素瘤的主要化疗药物包括达卡巴嗪/卡巴嗪、替莫唑胺、紫杉醇/白蛋白紫杉醇、顺铂/卡铂、福莫司汀以及用于辅助治疗的干扰素等,而针对黑色素瘤的免疫靶向药物则只有维莫非尼和伊马替尼。
目前全球已上市8种治疗黑色素瘤的免疫靶向药,其中维莫非尼已在我国上市。除安进的Imlygic外,其他7个药物均已在我国进行进口药物注册申报。特别是BMS的纳武单抗,是我国第一个获批的PD-1/PD-L1类药物。
对全球已上市的8种黑色素瘤免疫靶向药,目前尚无国内企业进行仿制申报。但针对恶性黑色素瘤适应症,国内已有企业进行临床研究,主要有君实生物的JS001(抗PD-1单抗,Ⅲ期)、北京奥源和力生物的重组人GM-CSF单纯疱疹病毒(溶瘤病毒,Ⅱ期)、恒瑞医药的SHR-1210(抗PD-1单抗,Ⅰ期)和正大天晴/赛林泰的TQ-B3233胶囊(化学药物,Ⅰ期)等在研品种。
由于维莫非尼只针对BRAF V600突变阳性的部分晚期黑色素瘤患者,加之我国黑色素瘤临床传统化疗药物居多,以及今后其他进口和国产免疫靶向药物的竞争,维莫非尼未来在我国的市场潜力有待考量。
芦可替尼(捷恪卫)
企业:Incyte、诺华
亮点:全球首个骨髓纤维化治疗药
由Incyte和Novartis共同开发的磷酸芦可替尼片(捷恪卫,Jakavi/Jakafi)为小分子JAK1/JAK2激酶(Janus相关激酶)抑制剂,2011年获FDA批准上市,主要用于治疗中危或高危的骨髓纤维化。捷恪卫于2017年8月在我国正式上市,适应症为“用于中危或高危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继发的骨髓纤维化(PPV-MF)或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继发的骨髓纤维化(PET-MF)的成年患者,治疗疾病相关脾肿大或疾病相关症状”。
目前捷恪卫已在全球近百个国家上市销售,是全球首个用于治疗骨髓纤维化的药物,也是目前全球唯一针对骨髓纤维化发病机制(JAK-STAT信号通路异常激活)的靶向治疗药。
骨髓纤维化(MF)是一种源于同源造血干细胞的骨髓增殖性肿瘤,MF可以表现为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或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和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进展而来。MF的标志性病征是脾脏肿大、贫血、体质性症状(又称消耗性症状)、症状性髓外造血等,主要涉及肝脏和脾脏。PMF的发病率在西方国家估计为每年0.4~1.4/10万人,PV和ET的发病率分别约为每年0.02~2.8/10万人和0.1~1.5/10万人。MF在美国、欧盟和日本均已被定义为罕见病,总体上全球各地区及人种发病率未发现明显差异。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5年版)》明确PMF的治疗原则主要是支持治疗;短期治疗目标是缩小脾脏,降低疾病负荷,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长期治疗目标则是延长患者生存期,控制或改善骨髓纤维化进展。推荐的药物主要包括糖皮质激素、雄激素、EPO和免疫调节剂、羟基脲、干扰素、克拉屈滨、沙利度胺/来那度胺和芦可替尼。
捷恪卫在我国批准上市,为骨髓纤维化患者带来一种新的治疗选择。
目前我国尚无国内企业对芦可替尼进行仿制。但针对骨髓纤维化适应症,苏州泽璟生物制药的1类化药盐酸杰克替尼目前已进入Ⅱ期临床。
■编辑 余如瑾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中东政治」俄罗斯介入叙利亚战争的能源地缘政治因素「中东政治」俄罗斯介入叙利亚战争的能源地缘政治因素时间盒百家号文章来源《阿拉伯世界研究》2018年第3期内容提要在近十年来全球能源供需格局发生深刻调整、欧俄能源关系出现变化的背景下,中东能源地缘政治格局变迁和宗派地缘政治矛盾突出是导致叙利亚国内危机最终升级为地区冲突的深层次原因之一。俄罗斯对叙利亚巴沙尔政权加大支持力度,是基于能源经济的极端重要性及其一贯的地缘政治思维做出的战略选择,体现了俄在中东的战略布局中对叙能源地缘政治地位的高度重视。本文从欧俄能源关系和全球能源供需格局变化的背景出发,通过对俄罗斯、欧盟、中东三方能源地缘政治互动的分析,揭示俄介入叙利亚冲突的能源地缘政治逻辑。关键词俄罗斯;叙利亚战争;能源地缘政治格局;油气管道政治作者简介王宝龙,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2015级博士研究生,山西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讲师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7BSS041)的阶段性成果,并受到安徽大学西亚北非研究中心的资助。正文图片来源:AFP2011年爆发的叙利亚危机引发了伊朗、沙特阿拉伯、卡塔尔、土耳其等地区国家,以及美国、俄罗斯等域外大国和黎巴嫩真主党武装、伊斯兰极端组织等非国家行为体纷纷介入。总体而言,这些外部力量大致形成针锋相对的两大阵营,各自对叙利亚巴沙尔政权及反对派武装提供各种形式的支持,围绕巴沙尔政权的去留展开激烈角逐,使叙利亚内战变成了一场事实上的国际代理人战争。论及俄罗斯深度介入这场战争的原因,学界多认为俄是出于乌克兰危机后的外交突围、打击宗教极端势力、维持在中东的传统地缘政治利益、维护大国地位、服务国内政治等动机。本文在承认这些因素发挥作用的同时,提出能源地缘政治(geopolitics of energy)是俄罗斯介入这场危机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能源地缘政治是研究能源安全问题的一个视角。由于世界油气能源资源储量的有限性与消费不断扩张之间存在一定的张力,并且其地理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供需的不平衡性,导致油气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战略物资在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的流动受制于复杂的地理空间条件,从而具有极强的地缘政治色彩。“能源地缘政治关注的焦点是能源分布、生产与消费在地理上的不平衡,能源管道的走向和能源运输的安全保障,能源供需矛盾和价格波动对国际政治经济及各国对外战略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全球能源供需格局变化和俄罗斯、欧盟以及中东地区内部伊朗、沙特阿拉伯、卡塔尔等多支力量的能源地缘政治博弈,力求揭示俄罗斯介入叙利亚战争的能源地缘政治因素。一、全球能源供需新格局对俄罗斯能源权力的挑战(一)欧洲能源市场对俄罗斯的重要性俄罗斯是资源大国,油气资源储藏极为丰富,储量、产量在全球名列前茅。当前,能源产业对俄罗斯的重要意义体现在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在国内层面,能源不但是俄罗斯经济的支柱产业,而且是俄政府推行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各方面政策以及维持强大国防力量正常运转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俄罗斯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维持卢布汇率稳定、开展国际经济合作的必要手段。在国际层面,能源是配合俄罗斯实施外交战略的有效杠杆和利器。“俄罗斯作为能源生产头号大国的地位与其掌握的核武器力量相提并论,两者都对莫斯科的外交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不同于核武器,能源武器是能够投入实战的。”俄罗斯整体落后的非能源部门和虚弱的经济力量决定了它在同外界博弈中缺乏多元化的筹码,因而能源成为俄罗斯在军事手段之外更为实用的“杀手锏”和维持自身强国地位的坚固基石。欧洲是俄罗斯能源出口的主要地区,以2013年为例,俄罗斯出口至欧盟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分别占俄当年总出口额的66%、70%和50%,分别占欧盟当年进口总额的32%(1.539亿吨)、31%(1,390亿立方米)和26%(5,050万吨)。由于对欧能源出口每年为俄罗斯带来超过千亿美元的外汇收入,因此欧洲市场在经济上对俄罗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欧洲能源市场对俄罗斯的重要性还体现在政治层面。俄罗斯认为,在俄与西方的博弈中,掌握对欧洲国家博弈的筹码极为必要,而能源无疑是俄罗斯对欧影响力的重要抓手,是撬动欧洲地缘政治的有力杠杆,对俄能源依赖有助于软化欧盟在俄美博弈中的立场,使之作出有利于俄的外交选择,也有助于俄在双方对垒中获得转圜的空间。在俄罗斯对欧洲市场的能源出口中,对欧天然气供应是俄欧关系的基石。不同于作为全球性商品的石油,主要依靠管道运输的天然气的市场属性具有地域性。长期以来,世界天然气市场基本分为欧洲、北美和东亚三大相对独立的区域性市场,执行不同的价格形成机制。在过去很长时间里,俄罗斯借助其天然气管道的独特优势在欧洲天然气市场享有垄断地位,且具有不可替代性。换言之,俄罗斯牢固掌握欧洲天然气市场的结构性权力。俄罗斯与欧洲的能源关系过去基本稳定,双方业已建立多个能源合作机制。但随着俄罗斯日益将天然气作为外交武器和对外投射权力的工具,以谋求对后苏联空间的掌控,进而导致数次能源断供事件;以及俄能源工业本身开采技术落后、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陈旧等造成的诸多不确定性,都引发了欧盟在能源安全方面的担忧。这一系列状况使欧盟对俄罗斯作为稳定能源供应国的身份产生严重怀疑。为此,欧盟在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之外,积极寻求尽快建立基于《能源宪章条约》等规则的以市场为导向的能源贸易机制,希望以此约束俄罗斯的不良行为。但俄罗斯出于担心失去对自身能源工业的绝对掌控和延续对欧天然气市场垄断地位等方面的考量,拒绝加入《能源宪章条约》,由此导致欧盟的计划落空。在此情况下,2009年7月,欧洲议会和欧盟委员会出台《第三次能源改革方案》(Third Energy Package),旨在提高能源供应的竞争性,实现这一改革目标的途径之一是限制或废止外资对欧盟天然气管道的所有权,剑指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在东欧地区的能源基础设施,以期瓦解俄在欧洲的能源霸权。此外,欧盟还将摆脱对俄能源的高度依赖,实现能源进口多元化作为其对外能源政策的核心目标之一,致力于寻求俄罗斯以外的能源进口替代国。具体而言,欧盟通过两种方式拓展其能源进口来源多元化的渠道:第一,2008年7月,欧盟在“巴塞罗那进程(Barcelona Process)”基础之上成立的“地中海联盟(Union for the Mediterranean)”特别强调能源安全的重要性。欧盟尤其寻求绕过俄罗斯,建设中亚—里海、波斯湾、地中海等能源出口国直通欧洲的天然气管道。2008年以来,欧盟国家积极推动“南部天然气走廊(Southern Gas Corridor)”计划的一系列天然气管道项目,正是上述构想的具体体现。第二,积极发展液化天然气接收站,藉以提升液化天然气的进口能力,在保障供应安全性的同时提升市场的竞争性和弹性。尽管存在内部区域间接收站分布不平衡和大多闲置的问题,欧盟的液化天然气总体接收能力到2015年已提升至其需求总量的43%。但是,囿于过去全球天然气市场的区域性格局,欧盟除大量进口俄罗斯天然气之外,并未获得更多的进口替代选项。尽管欧盟对俄天然气的进口比例曾一度有所下降,但对俄依赖的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扭转。与此同时,俄罗斯为巩固自身在欧洲天然气市场的主导地位,千方百计阻止欧洲直接通过管道获得中亚—里海、波斯湾的天然气,竭力维持其在欧经济利益和政治影响力,俄联邦政府于2003年、2009年和2014年先后出台的三个能源战略,均对欧洲市场给予高度重视,要求尽可能保持在欧洲市场的份额。然而,近年来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使俄罗斯的能源权力面临严重冲击。发生于西半球的非常规能源革命除对世界能源格局产生巨大影响外,还使俄罗斯同欧洲的能源关系面临严峻考验。(二)西半球非常规能源革命对俄罗斯的冲击以美国“页岩革命”为代表的西半球非常规能源革命,猛烈冲击了既有的全球能源供需格局。随着自身油气产量的不断提高,美国这个曾经在全球能源市场占据突出地位的进口大国的对外依存度不断降低,业内人士进而对其在短时间内完全实现能源自给持乐观态度,甚至认为它很快将成为能源净出口国。西半球非常规能源革命已颠覆了既有的全球供需格局并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标志着国际能源权力的天平开始向消费国倾斜。在此背景下,充足的市场供应使欧盟推行天然气进口多元化战略迎来契机,这使俄罗斯天然气出口面临欧洲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压力。如果说欧盟天然气进口多元化的主张在过去很长时间里囿于现实条件而别无选择,很大程度上流于空泛的政策说辞而收效甚微,那么在西半球发生非常规能源革命的新形势下,这一政策的可行性正日益成熟。在西半球出口市场消失和亚洲市场被挤占以及全球液化天然气产量趋增的情形之下,卡塔尔等传统天然气输出国开始将出口方向转向南亚、东亚和欧洲,尤其在欧洲出现了蚕食俄罗斯市场份额的趋势,甚至美国也开始向欧洲出口液化天然气。在欧洲推进能源进口多元化的背景下,波斯湾这个地理上靠近欧洲的世界能源中心成为俄罗斯真正具有威胁性的竞争对手,特别是伊朗。2015年7月,伊核问题协议的签署使伊朗缓和了与欧洲的关系,伊朗丰富的油气资源从此可以流向欧洲,瓜分俄罗斯的市场份额,从而削弱俄罗斯的对欧影响力。当然,对俄罗斯而言,化解天然气市场危机的根本之道在于实现能源出口的多元化,尤其是开拓需求旺盛的亚太市场。近年来,俄罗斯虽然在中俄东线天然气合作项目和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的推进方面收获成果,但这并不足以改变俄罗斯天然气对欧洲市场依赖的现实,俄不得不尽最大可能巩固和延续其在欧洲市场的主导地位。西半球非常规能源革命的外溢效应还体现在使波斯湾两大敌对势力沙特阿拉伯和伊朗之间的竞争扩大到能源输出领域,在欧洲能源进口多元化的政策效应牵引下,两国矛盾日趋激化,处于波斯湾与欧洲之间、地缘战略意义突出的叙利亚也成为双方激烈冲突的焦点。二、能源地缘政治与叙利亚战争(一)叙利亚的能源地缘政治意义中东作为“五海三洲之地”,在世界地理、交通和战略方面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地处地中海东岸的叙利亚则是联结“三洲”和“五海”的地理枢纽,被视为“中东的心脏”,地缘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在当代能源地缘政治的版图中,叙利亚地处波斯湾地区北部的门户,是联结波斯湾与东地中海的交通纽带。基于对自身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的认识,叙利亚总统巴沙尔·阿萨德于2004年提出了名为“四海战略(Four Seas Strategy)”的初步设想。该战略旨在利用叙利亚独特的地理优势,将该国打造为区域能源、贸易和交通网络的枢纽,提振叙国内经济和重塑其在中东地区的政治影响力。此外,叙利亚还可以作为欧盟国家进入阿拉伯世界和西亚市场的切入点。由于周边形势在此后的几年时间里动荡不安,叙政府不得不把安全和政治稳定作为优先事项而暂时搁置这一计划。从2008年至中东变局之前,叙利亚同以色列、法国和美国的关系一度实现缓和。在外部环境改善的前提下,巴沙尔遂于次年正式提出“四海战略”。日,巴沙尔在接受《中东报》采访时指出:“我们将把地中海、里海、黑海和波斯湾联系起来……我们不仅在中东地区是重要的……一旦我们把这四片海域联接起来,我们必将成为世界范围内投资、运输等领域的交汇点。”巴沙尔总统为推销“四海战略”频繁出访相关亚、欧国家,随之吸引了多国领导人和工商界人士对叙进行访问以寻求合作。叙政府为此制定了雄心勃勃的公路、港口建设计划,并同周边国家签署了一系列油气管道项目协议,伊朗—叙利亚天然气管道即是其中之一。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总部位于大马士革的“欧盟—马什里克天然气中心(Euro-Arab Mashreq Gas Centre)”成立,该中心的一项重要工作即推动连接埃及和土耳其的“阿拉伯天然气管道(Arab Gas Pipeline)”的建设,使其接入通往欧洲的纳布科管道。从能源地缘政治的角度看,在欧盟确立能源进口多元化政策和天然气消费趋增、世界能源供需格局出现革命性变化,以及由此导致的亚欧大陆油气能源供需再平衡的背景下,叙利亚的能源地缘政治意义更加凸显,成为海湾地区天然气以管道运输方式进入欧洲的潜在的关键通道。需要指出的是,相对于石油,天然气的运输更依赖管道,目前全球近70%的天然气国际贸易通过管道运输方式完成。因此,区别于主要依赖于船运的全球性商品石油,天然气至今仍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区域性商品。天然气作为一种低碳、高热的清洁能源,是世界化石能源消费的趋势所在,尤其是在当前油气能源储量和产能不断刷新、全球清洁能源消费趋势凸显的背景下,天然气将超越石油成为未来更具战略意义的能源。这一现实无疑加剧了能源大国对天然气市场的争夺,天然气管道的走向或过境权、控制管道的关键过境地成为能源地缘政治日益重要的内容。在上述背景下,2009年8月,世界最大的液化天然气出口国卡塔尔在其美国市场趋于萎缩的情况下,同致力于打造亚欧能源中心角色的土耳其签订了一项天然气管道协议,试图将其天然气经沙特、约旦、叙利亚输入土耳其后接入拟建的纳布科天然气管道,以解决该管道气源不足的问题。对卡塔尔而言,液化、海运和再气化增加了天然气的成本,管道才是经济、安全和高效的运输方式,若要开拓并长期、牢固地“绑定”欧洲这个稳定的大客户,建设连接两者之间的管道极为必要。但恰恰是打造“四海战略”的叙利亚却成为一个障碍,因为叙总统巴沙尔当年曾表示,叙利亚为维护盟友俄罗斯的利益,不会同意这条通向土耳其的管道穿越其国境。2011年7月,伊朗、伊拉克、叙利亚三国提出一项新的天然气管道项目,即将伊朗南帕尔斯气田(South Pars)的天然气输送至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并在条件成熟后进一步经海底延伸至欧洲。然而,当时正愈演愈烈的叙利亚危机使这一计划被迫搁置。虽然上述两个管道项目由于资金、安全以及政治环境等诸多原因未能实施,但无疑展现出伊朗和卡塔尔两国试图将波斯湾天然气经叙利亚这一地理枢纽输往欧洲的计划。(二)叙利亚战争的能源地缘政治动因叙利亚的能源地缘政治价值对作为天然气大国的伊朗而言尤其重要。相对于竞争对手卡塔尔受制于局促的国土空间及其与陆上邻国沙特阿拉伯的紧张关系,伊朗更具备借助管道向欧洲出口天然气的资质和条件。叙利亚内战爆发后,域内外力量迅速介入,伊朗坚定支持巴沙尔政权,2013年6月即派遣军队进行援助。对伊朗而言,保住巴沙尔政权主要出于三大现实动因:第一,有助于打破西方国家和海湾阿拉伯国家对伊朗实行的制裁和封锁,巩固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后形成的有利外部环境;第二,通过叙利亚联结黎巴嫩真主党以形成地区同盟,实现其地区战略利益;第三,在能源方面为伊朗保留在地中海方向的重要出海通道,为今后经由该通道向欧洲输出油气能源创造条件。伊朗天然气探明储量居世界第一,石油储量亦居世界前列,但由于其反美政策和核开发计划遭致西方国家和联合国的制裁,油气产量和出口量受到严重限制。然而,伊朗不断谋求获得更多的出口机会,改善其捉襟见肘的经济状况。早在20世纪90年代,伊朗便萌生了向欧洲出口天然气的愿望。自2002年以来,伊朗在纳布科天然气管道项目筹备的过程中表现出很强的合作意向,但因美国和欧盟的反对,只好作罢。2007年6月,伊朗国家天然气出口公司(NIGEC)与瑞士能源贸易公司(EGL)签订了一份为期25年、价值高达220亿欧元的天然气合同。此后,伊瑞两国分别同土耳其就建设过境天然气管道达成意向协议,但同样迫于美欧的压力,该协议最终流产。2011年伊朗、伊拉克、叙利亚三国天然气管道项目尽管遭遇挫折,但随着伊核问题谈判前景日渐明朗化,尤其是2014年俄乌危机爆发以来,伊朗试图将自身定位成替代俄罗斯的欧洲天然气供应国。伊朗是除俄罗斯外距离欧洲最近的天然气生产大国,也是唯一有能力替代俄罗斯在欧洲天然气市场主导地位的国家。伊朗总统鲁哈尼曾表示:“伊朗可以成为欧洲安全的能源中心。”2015年7月,伊核协议的签署使伊朗向欧洲出口天然气的计划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此后,为争取与本国能源地位相匹配的出口能力,鲁哈尼政府通过修改不合时宜的对外能源合作法律条款,为外资的进入铺平了道路。若叙利亚局势最终朝着有利于伊朗的方向发展,伊朗经叙利亚以管道运输方式向欧洲出口天然气将成为现实。当然,伊朗还可以选择经由邻国土耳其向欧洲输出天然气,但它对这一方案持审慎态度,这主要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第一,两国围绕既有天然气供应价格多次发生争执,2016年2月伊朗在海牙国际仲裁法院的诉讼中败诉。修建过境土耳其的伊朗—欧洲天然气管道将赋予土国更强的议价能力,出于能源权力的区域平衡考虑,伊朗需要避免使土耳其成为伊欧能源关系中“新的、更强的乌克兰”。第二,伊朗和土耳其库尔德人聚居区是连接两国天然气管道的必经之地,近年来西亚地区库尔德问题的不断升温以及由此引发的潜在政治动荡令伊朗不得不有所忌惮。第三,尽管近年来土美关系时常出现波折,但土耳其作为北约成员国和美国盟友的身份,使伊朗有充分的理由担心土耳其难免受到来自美国方面的压力,使伊土能源合作受到干扰。对于伊朗取道其什叶派盟友叙利亚向欧洲出口天然气的计划,地区劲敌沙特阿拉伯自然不会袖手旁观。叙利亚内战爆发后,沙特急欲推翻巴沙尔政权的重要动机之一,即在于通过破坏伊朗通过管道向欧洲出口天然气的计划,遏制伊朗的地区影响力。以沙特为首的逊尼派阿拉伯国家“力求把伊朗排挤出世界石油市场,使其丧失影响地区局势的重要财政杠杆”。同时,在全球天然气产量不断刷新、价格持续走低、低碳环保理念深入人心的当前,天然气替代石油的趋势日益显现,天然气同石油之间的竞争正隐约浮现。全球能源格局的调整对海合会内部天然气出口大国卡塔尔与以沙特为代表的石油出口国间的关系产生了消极影响。由于与卡塔尔存在嫌隙,沙特并不乐见卡塔尔建成过境叙利亚通往欧洲的天然气管道。但如果能影响后巴沙尔时代叙利亚的政局走向,沙特在能源方面便可以破坏伊朗天然气通往欧洲的管道,同时也可藉此同卡塔尔讨价还价。而卡塔尔则为拓展其能源利益,自然希望通过推翻巴沙尔政权,获得向欧洲出口管道天然气的机会,因而大力支持叙利亚反政府武装。在此背景下,叙利亚冲突中以沙特为代表的逊尼派和以伊朗为代表的什叶派两大宗派争夺地区地缘政治主导权的对抗,有着浓厚的能源地缘政治色彩。“没有什么比中东的石油及天然气管道系统以及政治与战争对它们运用的影响能更好地反映中东的不稳定和不可预测性。” 全球及中东能源地缘政治格局的深刻演变,使波斯湾—欧洲天然气管道的走向和过境通道成为两大宗派力量争夺的焦点之一,叙利亚因此成为这一博弈的漩涡中心。围绕巴沙尔政权去留展开的叙利亚冲突一定程度上也是一场天然气管道争夺战,各外部力量打着冠冕堂皇的借口介入叙利亚冲突,其背后隐藏着强烈的能源地缘政治动机。三、俄罗斯在叙利亚战争中的能源地缘政治战略俄罗斯是在国内和周边遭遇困局的情况下选择介入叙利亚内战的。在国际油价暴跌和全球经济低迷拖累国内经济、乌克兰危机爆发后遭受西方制裁等多种效应的叠加下,俄罗斯陷入了普京执政以来最艰难的时期。日,在巴沙尔政权面临困境之际,普京高调宣布出兵叙利亚。俄军的有力支持迅速扭转了叙政府军的战场颓势。俄罗斯军事介入叙利亚危机的一个重要动机即维护其重要的天然气市场利益。如前所述,俄罗斯的欧洲天然气市场受页岩气革命外溢效应的冲击而面临巨大挑战,但这并不意味着俄已坠入无力回天的困境。一方面,尽管俄罗斯的欧洲天然气市场面临多个竞争对手的威胁,但在价格、环境、安全等影响因素作用下,这些对手短期内尚不具备直接挑战它在欧洲市场主导地位的能力。波斯湾管道天然气是其欧洲市场的首要威胁,而美国、伊朗、卡塔尔等潜在天然气竞争对手实现天然气大规模出口欧洲的能力尚需时日,短期内尚不可能取代俄罗斯成为欧盟天然气的主要供应者。即便是页岩气革命如火如荼的美国,目前尚难以撼动俄罗斯在欧洲的优势地位,进而成为欧洲天然气市场游戏规则的主宰者。受管道天然气价格优势、长期供货合同、地理位置,以及历史惯性等因素的影响,俄欧之间巨大的能源合作空间不会迅速萎缩,短中期内将保持相当的规模和份额,俄罗斯仍将是欧洲天然气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对于俄欧双方而言,虽然在市场和供应方面一定程度的多元化都是重要的,但它们言过其实的政治诉求掩盖了俄欧间相互依存的能源关系至少在中短期内仍将延续的事实。” 这意味着俄欧之间紧密的能源关系尽管面临严峻挑战,仍存在维系和延续的可能。另一方面,欧盟作为发达经济体,严苛的生态环境标准决定了其能源消费的低碳化取向,天然气消费量仍保持上升的趋势。尽管近年来欧洲天然气消费量一度有所下降,但在欧洲可再生能源进展陷于停滞甚至倒退,削减燃煤发电,德国、瑞士、意大利、比利时、法国等国出台全面放弃或部分削减核电政策,以及经济形势向好的背景下,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欧洲的天然气消费将呈现温和增长的趋势。与此同时,除英国外,近年来荷兰、挪威等仅有的几个欧洲天然气出口国的产量和剩余储量均出现下降,欧洲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将有增无减。这些因素无疑将赋予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天然气供应国更多的出口机会。如何在危机中寻找机遇,成为俄罗斯近年来外交突围的主要任务。俄罗斯具有一贯以地缘政治思维行事的风格。“俄国横跨欧亚大陆的地理位置早就预先决定了其精英从地缘政治的角度考虑问题。”冷战后,俄罗斯的地缘政治是以能源为中心展开的。“作为该国战略的一部分,俄罗斯致力于控制能源运输线路并反对任何可以给欧洲提供能源的可选项目。”俄油气输出主要采取管道运输方式,凸显了它格外重视地缘政治因素的特点。作为“中东心脏”的叙利亚扼守波斯湾天然气外输欧洲的“咽喉”,掌控叙利亚,便可极大影响波斯湾天然气的流向。俄罗斯介入叙利亚危机旨在将叙作为天然气重要供给端的波斯湾与需求端的欧洲之间的一个楔子,阻断两者之间通过管道连接的可能,从而实现延长欧洲对其天然气依赖的目标。在俄罗斯总统普京第一个执政期末,俄已开始同中东国家展开一系列能源合作,以实现增强能源企业盈利能力、塑造全球能源话语权、扩张在中东的政治影响力等目的,其中包括“选择能源输送管道的走向”,其本质是为了影响中东天然气的流动方向。在叙利亚战争中俄罗斯的能源地缘政治战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加强叙巴沙尔政权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和维系政权的稳定,确保俄在叙的强大存在,破坏伊朗和卡塔尔的输欧管道建设计划。在外交层面,俄罗斯顶着巨大压力,对西方国家在联合国安理会前后提交的10个涉叙决议全部投下否决票,尽一切可能使叙利亚局势朝着对巴沙尔政权生存有利的方向发展。在军事层面,俄罗斯在巴沙尔政权岌岌可危的时刻选择军事介入叙利亚冲突,使叙政府军站稳脚跟,实现转守为攻,确保俄罗斯在战后叙利亚发挥影响力,阻断伊朗和卡塔尔的管道计划,或者至少在伊、卡两国天然气管道过境叙利亚问题上待价而沽,充分保障自身利益。“如果叙利亚被西方颠覆,则下一个被西方颠覆的目标很可能是伊朗,那样,欧盟将会在能源上摆脱俄罗斯的束缚。”第二,理顺在叙利亚问题上恶化的俄土关系,积极推进“土耳其流(Turkish Stream)”天然气管道建设。“土耳其流”是“南溪(South Stream)”管道项目的替代方案,该方案于2014年12月普京访土期间得到埃尔多安政府的积极响应,之后受2015年11月俄土“战机事件”冲击而陷入停滞。俄显然不希望这一事件使“土耳其流”因此延宕过久,甚至夭折。于是俄罗斯采取隐忍策略,事后并未对土施以严惩,为两国关系改善留下空间。俄罗斯之所以低调应对,主要原因包括:首先,俄罗斯同乌克兰的天然气过境运输合同将于2019年到期,俄为维持其欧洲天然气市场必须在此期限之前加紧完成新管道的建设。其次,俄需要通过尽快完成针对欧洲天然气市场的布局谋取先机,断绝伊朗、卡塔尔与欧洲的管道天然气合作计划。2016年6月,土耳其对叙利亚危机的立场发生重大转变,两国关系迅速回暖。同年10月,普京赴土参加第23届世界能源大会期间,以给予土耳其价格优惠作为妥协,促成俄土正式签订“土耳其流”天然气管道建设项目协议。第三,利用库尔德问题牵制土耳其和伊朗。“战机事件”发生后,俄罗斯为防止土耳其在偏离俄利益的轨道上越走越远,打出“库尔德牌”以示警告。2015年12月,即俄罗斯战机被土耳其击落的一个月后,俄邀请土议会第二大反对党、亲库尔德的人民民主党(HDP)主席德米尔塔什(Selahattin Demirtas)访问莫斯科。德米尔塔什的莫斯科之行立即遭致土耳其当局的强烈谴责。时任土耳其总理达武特奥卢称德米尔塔什的行为是“耻辱和叛国”,凸显了俄罗斯利用库尔德问题惩罚和制衡土耳其的意图。在叙利亚北部,俄罗斯在会同各支力量打击叙利亚反政府武装的过程中,同样给予对抗极端组织、且得到美国支持的库尔德武装“人民保护部队(YPG)”各种形式的援助,密切了俄同叙库尔德武装的关系。2016年2月,俄邀请被土耳其定为“恐怖组织”的叙利亚库尔德民主联盟党(PYD)主席萨利赫·穆斯利姆(Salih Müslim)访俄并在莫斯科设立办事处。之后,俄外交部还表态支持该党参加日内瓦与阿斯塔纳两个叙利亚和谈机制,自然遭到了土耳其的激烈反对。2017年3月,俄与叙库尔德民主联盟党下属的民兵组织库尔德“人民保护部队”达成一项在叙利亚库尔德控制区的阿夫林(Afrin)地区建立军事基地的协议,同时为该组织战斗人员提供军事训练。俄此举的短期目的一方面在于稳定“人民保护部队”与叙政府军的关系,共同打击“伊斯兰国”等极端势力;另一方面在于为叙库尔德武装提供庇护,防止土耳其对其进行军事打击,最终服务于巩固巴沙尔政权和以库尔德问题牵制土耳其的目的。在“土耳其流”合约问题上,不少俄罗斯人认为,土耳其是较之乌克兰更加难缠的对手,建设过境土耳其的输欧天然气管道无异于饮鸩止渴。为防止更加善变的土耳其在管道过境问题上对俄进行“敲诈”和“勒索”,俄罗斯沿用将库尔德问题作为重要政治筹码的一贯手法,扶植叙利亚库尔德人的亲俄力量、扩张俄的政治影响力,以此作为牵制土耳其的有效手段。同时,对于有心谋取对欧天然气输出,且本国拥有大量库尔德人的伊朗而言,无疑也是一种制约,因为库尔德地区本身就是伊朗天然气以管道运输方式经土耳其输往欧洲的关键通道,俄罗斯在此建立强大的存在可直接或间接破坏这条潜在的管道。当然,俄罗斯加强同库尔德人的合作并不完全服务于俄牵制土耳其和破坏伊朗输欧管道计划的目标,俄罗斯还心存谋求组建反恐统一战线、树立在中东地区的长期政治影响力、获取能源利益等一石数鸟的利益诉求。从长远来看,俄罗斯在叙利亚乃至伊拉克库尔德控制区建立强大存在将对库尔德问题相关四国的土耳其、叙利亚、伊拉克、伊朗产生深刻影响,尤其是对伊朗和土耳其而言,无论是在对欧天然气出口还是在俄罗斯天然气管道过境的问题上,在制定任何有违俄罗斯利益的政策之前必定需要顾忌其感受。除上述举措以外,在欧洲天然气市场处于被动地位的情况下,俄罗斯还需同欧盟寻求妥协、重建信任,以期在能源市场再平衡的博弈中努力争取有利的市场安排。针对欧盟于2012年9月启动的反垄断调查,以及于2015年4月向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提起的反垄断指控,俄罗斯一改之前的强硬态度,做出较大妥协。俄欧双方最终在2017年3月达成协议,俄既避免了欧盟开出巨额罚单,又保全了欧洲市场。在此之前,俄罗斯已对天然气长期合约定价公式和照付不议条款作出修改,同时对部分天然气的价格按照远低于长期合约规定的现货价格计算,以妥协换取市场。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欧盟在能源进口多元化的理想面前选择了对现实的妥协,同时尽可能将俄纳入其政策轨道。总的来看,俄用一硬一软的两手策略基本达成了重塑欧洲能源市场内外环境的目的,基本完成一次反危机的能源布局。四、结论叙利亚冲突具有较为浓厚的能源地缘政治色彩,其在欧洲地区表现为在近十年来西半球非常规能源革命推动下世界能源供需格局出现深刻调整的背景下,欧盟在能源进口多元化政策推动下争取波斯湾管道天然气和俄罗斯阻止这一行动以保障其能源利益的博弈,而在中东地区则表现为以沙特和伊朗各自为首的两大阵营之间宗派地缘政治矛盾激化和争夺能源出口市场博弈。对于俄罗斯而言,能源关乎国家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欧洲天然气市场对俄罗斯至关重要。为此,俄罗斯一方面通过修改供货合同等手段缓和同欧洲的能源关系;另一方面,俄通过软硬兼施的策略千方百计重建自身通往欧洲天然气管道系统、破坏波斯湾竞争对手的通往欧洲管道计划,以继续维持其对欧洲市场的主导地位。除维持自身在中东的传统地缘政治利益、守护其大国地位、实现乌克兰危机后的外交突围、打击宗教极端势力等目标外,能源地缘政治是俄罗斯深度介入叙利亚冲突的重要考量之一。俄通过介入叙利亚冲突,保全了巴沙尔政权,巩固了其在叙利亚和西亚地区的地缘影响力,在保证自身在中东和地中海地区存在的同时,也对波斯湾天然气的流向施以强大影响,这对延长俄罗斯对欧洲天然气市场的主导地位和在新形势下塑造能源地缘政治格局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本订阅号关注中东研究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发布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的学术信息。微信ID:MESI_SISU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时间盒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为用户全面解读时事政策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影响新企业地址选择的经济因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