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诘华之异者的诘读异是什么音音?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西湖梦寻》序·(明)张...”习题详情
108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68.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西湖梦寻》序·(明)张岱余生不辰,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而梦中之西湖,实未尝一日别余也。前甲午、丁酉,两至西湖,如涌金门、商氏之楼外楼、祁氏之偶居、钱氏、余氏之别墅,及余家之寄园,一带湖庄,仅存瓦砾。则是余梦中所有者,反为西湖所无。及至断桥一望,凡昔日之歌楼舞榭,弱柳夭桃,如洪水淹没,百不存一矣。余乃急急走避,谓余为西湖而来,今所见若此,反不若保吾梦中之西湖为得计也。因想余梦与李供奉异,供奉之梦天姥也,如神女名姝,梦所未见,其梦也幻,余之梦西湖也,如家园眷属,梦所故有,其梦也真。今余僦①居他,已二十二载,梦中犹在故居。旧役小溪②,今已白头,梦中仍是总角。夙习未除,故态难脱,而今而后,余但向蝶庵岑寂,蘧榻纡徐③,惟吾梦是保,一派西湖景色,犹端然未动也。儿曹诘问,偶为言之,总是梦中说梦,非魇即呓也。余犹山人,归自海上,盛称海错④之美,乡人竞来共舐其眼。嗟嗟!金虀瑶柱⑤,过舌即空,则舐眼亦何救其馋哉?第作“梦寻”七十二则,留之后世,以作西湖之影。辛亥七月既望,古剑蝶庵老人张岱题。【注释】①僦(jiù)居:租屋居住。②傒:同“奚”,仆役。③蘧榻纡徐:用苇或竹编成的粗席;纡徐从容缓慢。④海错:海产种类繁多,通称为海错。⑤金虀瑶柱:食品名。【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余生不辰,阔别西湖二十八载阔:久不相见B.一带湖庄,仅存瓦砾一:满,全C.夙习未除,故态难脱夙:素有的,旧有的D.儿曹诘问,偶为言之曹:少年【小题2】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西湖今昔变迁的一项是&&&&①而梦中之西湖,实未尝一日别余也②如……仅存瓦砾&③凡昔日之歌楼舞榭,弱柳夭桃,如洪水淹没,百不存一矣&④第作“梦寻”七十二则,留之后世&⑤旧役小溪,今已白头,梦中仍是总角&⑥则是余梦中所有者,反为西湖所无A.①③⑤B.②④⑥C.②③⑥D.①④⑤【小题3】下列各项内容与文章不相符的一项是&&&&A.本文为作者为自己文集《西湖寻梦》所作序言,作者说明了写作《西湖梦寻》的缘由,表达了作者在国破家亡之后对故国家园的思恋情感。B.作者阔别西湖多年,当他再至西湖,却没想到“梦中所有者,反为西湖所无”,西湖虽仍旧歌舞升平,灯红酒绿,但作者却只能作“第作‘梦寻’七十二则”以“以作西湖之影”。C.作者认为,他对西湖的“梦寻”不同与李白的梦游天姥,他是“如家园眷属,梦所故有,其梦也真”,而李白则是“梦所未见,其梦也幻”。D.作者在文末以从海上归来作比,用“则舐眼亦何救其馋哉?”再次表达自己对西湖的一往情深与写作本文的目的。【小题4】将阅读材料中划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⑴余乃急急走避,谓余为西湖而来,今所见若此,反不若保吾梦中之西湖为得计也译文:⑵余但向蝶庵岑寂,蘧榻纡徐,惟吾梦是保,一派西湖景色,犹端然未动也译文:D&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解答题&|&来源:2011-河北省郑口中学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分析与解答
习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西湖梦寻》序·(明)张岱余生不辰,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而梦中之西湖,实未尝一日别余也。前甲午、丁酉,两至西湖,如涌金门、商氏之楼外楼、祁氏之偶居、钱氏、余氏之别墅,及余家之...”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我生不逢时,离开西湖已经28年了,但西湖没有一天不在我的梦中出现,而梦中的西湖也从未有一天离开过我。以前甲午年、丁酉(我)两次来到西湖,像涌金门商家,祁家,钱家,余家的庄园,只剩下一堆瓦砾。我梦中西湖所存在的东西,现实的西湖反倒没有了。等到到断桥一看,凡是以前的柳树,桃树,亭台楼阁,像被洪水淹没了一样,几乎没有了。我于是赶快跑开,说是我为了(看)西湖而来,如今我所看到的西湖成如此景象,反倒不如保全我梦中的西湖,才是恰当的主意。因为想到我的梦与李白的梦不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梦到的天姥,像神仙美女,是从未见过的(事物),他的梦是虚幻的。我的梦到的西湖,像房子家人,梦到的是本身就有的(事物),即使是梦也是真实的。如今,我已租别人的房子居住二十三年了,而梦中依然生活在从前的家。以前使唤的小仆人,现在老得头发已经白了,在我梦中,他却还是未成年,以前的习惯没有改变,从前的姿态也没有消失。从此以后,我只是对着冷清寂寞的蝶庵,从容缓慢地躺在粗席上,只求保全我的西湖梦,那么,先前一派西湖景色,仍像将人一样直坐不动。孩童追问(我),(我)偶然回答他们,也总是说着梦里梦到的东西,不是疯话就是梦话。我像是由海上归来的山里人,(向乡亲)大肆赞美海鲜的美味,乡亲们竟然一起来舔他的眼睛。唉!再好吃的东西,吃下去也就没了,舔眼怎么能解馋呢?因此,写了《梦寻》七十二则,保留到以后,用来当做西湖的影子(西湖以前的样子)。辛亥七月十六日,古剑蝶庵老人张岱题。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西湖梦寻》序·(明)张岱余生不辰,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而梦中之西湖,实未尝一日别余也。前甲午、丁酉,两至西湖,如涌金门、商氏之楼外楼、祁氏之偶居、钱氏、余氏之别墅...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西湖梦寻》序·(明)张...”的最新评论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西湖梦寻》序·(明)张岱余生不辰,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而梦中之西湖,实未尝一日别余也。前甲午、丁酉,两至西湖,如涌金门、商氏之楼外楼、祁氏之偶居、钱氏、余氏之别墅,及余家之寄园,一带湖庄,仅存瓦砾。则是余梦中所有者,反为西湖所无。及至断桥一望,凡昔日之歌楼舞榭,弱柳夭桃,如洪水淹没,百不存一矣。余乃急急走避,谓余为西湖而来,今所见若此,反不若保吾梦中之西湖为得计也。因想余梦与李供奉异,供奉之梦天姥也,如神女名姝,梦所未见,其梦也幻,余之梦西湖也,如家园眷属,梦所故有,其梦也真。今余僦①居他,已二十二载,梦中犹在故居。旧役小溪②,今已白头,梦中仍是总角。夙习未除,故态难脱,而今而后,余但向蝶庵岑寂,蘧榻纡徐③,惟吾梦是保,一派西湖景色,犹端然未动也。儿曹诘问,偶为言之,总是梦中说梦,非魇即呓也。余犹山人,归自海上,盛称海错④之美,乡人竞来共舐其眼。嗟嗟!金虀瑶柱⑤,过舌即空,则舐眼亦何救其馋哉?第作“梦寻”七十二则,留之后世,以作西湖之影。辛亥七月既望,古剑蝶庵老人张岱题。【注释】①僦(jiù)居:租屋居住。②傒:同“奚”,仆役。③蘧榻纡徐:用苇或竹编成的粗席;纡徐从容缓慢。④海错:海产种类繁多,通称为海错。⑤金虀瑶柱:食品名。【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A.余生不辰,阔别西湖二十八载阔:久不相见B.一带湖庄,仅存瓦砾一:满,全C.夙习未除,故态难脱夙:素有的,旧有的D.儿曹诘问,偶为言之曹:少年【小题2】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西湖今昔变迁的一项是____①而梦中之西湖,实未尝一日别余也②如……仅存瓦砾③凡昔日之歌楼舞榭,弱柳夭桃,如洪水淹没,百不存一矣④第作“梦寻”七十二则,留之后世⑤旧役小溪,今已白头,梦中仍是总角⑥则是余梦中所有者,反为西湖所无A.①③⑤B.②④⑥C.②③⑥D.①④⑤【小题3】下列各项内容与文章不相符的一项是____A.本文为作者为自己文集《西湖寻梦》所作序言,作者说明了写作《西湖梦寻》的缘由,表达了作者在国破家亡之后对故国家园的思恋情感。B.作者阔别西湖多年,当他再至西湖,却没想到“梦中所有者,反为西湖所无”,西湖虽仍旧歌舞升平,灯红酒绿,但作者却只能作“第作‘梦寻’七十二则”以“以作西湖之影”。C.作者认为,他对西湖的“梦寻”不同与李白的梦游天姥,他是“如家园眷属,梦所故有,其梦也真”,而李白则是“梦所未见,其梦也幻”。D.作者在文末以从海上归来作比,用“则舐眼亦何救其馋哉?”再次表达自己对西湖的一往情深与写作本文的目的。【小题4】将阅读材料中划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⑴余乃急急走避,谓余为西湖而来,今所见若此,反不若保吾梦中之西湖为得计也译文:⑵余但向蝶庵岑寂,蘧榻纡徐,惟吾梦是保,一派西湖景色,犹端然未动也译文:”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西湖梦寻》序·(明)张岱余生不辰,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而梦中之西湖,实未尝一日别余也。前甲午、丁酉,两至西湖,如涌金门、商氏之楼外楼、祁氏之偶居、钱氏、余氏之别墅,及余家之寄园,一带湖庄,仅存瓦砾。则是余梦中所有者,反为西湖所无。及至断桥一望,凡昔日之歌楼舞榭,弱柳夭桃,如洪水淹没,百不存一矣。余乃急急走避,谓余为西湖而来,今所见若此,反不若保吾梦中之西湖为得计也。因想余梦与李供奉异,供奉之梦天姥也,如神女名姝,梦所未见,其梦也幻,余之梦西湖也,如家园眷属,梦所故有,其梦也真。今余僦①居他,已二十二载,梦中犹在故居。旧役小溪②,今已白头,梦中仍是总角。夙习未除,故态难脱,而今而后,余但向蝶庵岑寂,蘧榻纡徐③,惟吾梦是保,一派西湖景色,犹端然未动也。儿曹诘问,偶为言之,总是梦中说梦,非魇即呓也。余犹山人,归自海上,盛称海错④之美,乡人竞来共舐其眼。嗟嗟!金虀瑶柱⑤,过舌即空,则舐眼亦何救其馋哉?第作“梦寻”七十二则,留之后世,以作西湖之影。辛亥七月既望,古剑蝶庵老人张岱题。【注释】①僦(jiù)居:租屋居住。②傒:同“奚”,仆役。③蘧榻纡徐:用苇或竹编成的粗席;纡徐从容缓慢。④海错:海产种类繁多,通称为海错。⑤金虀瑶柱:食品名。【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A.余生不辰,阔别西湖二十八载阔:久不相见B.一带湖庄,仅存瓦砾一:满,全C.夙习未除,故态难脱夙:素有的,旧有的D.儿曹诘问,偶为言之曹:少年【小题2】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西湖今昔变迁的一项是____①而梦中之西湖,实未尝一日别余也②如……仅存瓦砾③凡昔日之歌楼舞榭,弱柳夭桃,如洪水淹没,百不存一矣④第作“梦寻”七十二则,留之后世⑤旧役小溪,今已白头,梦中仍是总角⑥则是余梦中所有者,反为西湖所无A.①③⑤B.②④⑥C.②③⑥D.①④⑤【小题3】下列各项内容与文章不相符的一项是____A.本文为作者为自己文集《西湖寻梦》所作序言,作者说明了写作《西湖梦寻》的缘由,表达了作者在国破家亡之后对故国家园的思恋情感。B.作者阔别西湖多年,当他再至西湖,却没想到“梦中所有者,反为西湖所无”,西湖虽仍旧歌舞升平,灯红酒绿,但作者却只能作“第作‘梦寻’七十二则”以“以作西湖之影”。C.作者认为,他对西湖的“梦寻”不同与李白的梦游天姥,他是“如家园眷属,梦所故有,其梦也真”,而李白则是“梦所未见,其梦也幻”。D.作者在文末以从海上归来作比,用“则舐眼亦何救其馋哉?”再次表达自己对西湖的一往情深与写作本文的目的。【小题4】将阅读材料中划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⑴余乃急急走避,谓余为西湖而来,今所见若此,反不若保吾梦中之西湖为得计也译文:⑵余但向蝶庵岑寂,蘧榻纡徐,惟吾梦是保,一派西湖景色,犹端然未动也译文:”相似的习题。《维摩诘经》讲记 第01品 佛国
■ 简要介绍
《维摩诘经讲记》是南师怀瑾先生于一九八一年七月十日,在台北十方书院开始的所讲解的《维摩诘经》。由于书院的学生以出家众及学佛者为主,所以南师的讲解偏重在修持方面,举例引证也以修持为重点,与一般讲解佛经不尽相同。
《维摩诘经》,是与整个佛法、佛教、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的文化关系最大、影响最深、历史最久的一本经。该经由鸠摩罗什法师所翻译,在达摩祖师到达中国之前,广为传播。
《维摩诘经》讲记 | 出版说明
这本书的出版,有一个颇为偶然的因缘,在此特向读者说一说背后的有趣过程。
缘南师怀瑾先生所讲解的《维摩诘经》,是于一九八一年七月十日,在台北十方书院开始的。由于书院的学生以出家众及学佛者为主,所以南师的讲解偏重在修持方面,举例引证也以修持为重点,与一般讲解佛经不尽相同。
二十年来,曾几次有人贡献心力,希望将记录整理,以便印行出版;但是阴错阳差,始终未能完成,而关心的读者们,却时时殷切询问。
因缘常常十分奇妙,大约两年多前,香港佛教图书馆的亲证尼法师,把南师所讲《维摩诘经》的录音带,交了两卷给一位李华女士,拜托她的夫婿石宏先生,抽空把录音记录成文字。这位石宏先生,出身台湾大学法律系,又在美国密西根大学取得比较法学及企管两个硕士学位,他看到只有两卷录音带时,就欣然答应了这件事。
岂知,两卷完工后才知道,后面还有一百三十七卷之多;怎么办呢?他心里想,既然承诺在先,就继续做下去吧。此后,石宏先生每天花费七、八个小时,努力工作了一年,终告完成。
除了记录文字外,石先生还作了初步的整理工作,以及数据的校对等等,现在趁此出版之际,对石宏先生的热心与辛劳,特别致上深切的感谢之忱。
有人说,读懂了一些《维摩诘经》,心量不自觉的扩大了,不再局限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婆婆世界,也不会局限于向往的净土世界,而扩展到了无限的空间。也有人说,这本经典包含了一切,当你学佛不知道该怎么做时,本经有答案给你;当你事理不明白时,本经也有答案给你。
举例来说,学佛的人常常疑惑,为什么女儿身不能成佛,而要先转成男身才有可能?在这部经典中,对这个问题就有极超越的讨论与答案。所以,这是一本包括一切见地修行的经典,太伟大了。
但是,对现代的人来说,原典经文似觉太过古老,现在这本南师的讲解记录,用的是简单明了的话语,相信对读者们了解时,一定容易很多。
这本书虽未经南师亲自校阅,但是在出版的过程中,曾经过不少参加听讲者的校对,如宏忍尼法师、古国治、谢锦扬、欧阳哲等。有关经典校正的工作,宏忍尼法师投入时间精神最深久,在数据查核方面,杭纪东教授尽力最多,而书名则是周梦蝶居士的灵感,在此一并向他们致谢。
本书所采用经典,是佛教出版社版本,由古国治居士重新标点,书中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刘雨虹记二○○四年十二月
《维摩诘经》讲记 | 网上录入缘起
以下全部文字转自 网易论坛 &&& 张迷客厅 录入者 东郭逡
首先,因看到网友指出,南老师对网上流布他老人家的作品一事并不以为迕,甚至予以助力,在此实在要先向他老人家顶礼并告罪,并放心大胆的将此《花雨满天维摩说法》电子文本广事流通。
这次OCR的《花雨满天维摩说法》文本,是2005年3月台湾老古出版公司初版,共分上下二册。(定价新台币1200元,颇不便宜) OCR工作者有三人,主其事的是东郭兄,以及人在韩国的桃叶师姊,我本人因为也想先睹为快,故也分担了若干章节的校对。
校对时因图便利,截取「般若文海」网站里的维摩诘经经本,再根据《花》书所附经文予以校对。因发现:「般若文海」上的维摩诘经经文有少许错误,但问题是,我们发现,以原典的分段断句而言,「般」上的经文有些允比《花》书上所附的要合理,又《花》书上对经文的处理,体例并不统一,且显然不是南老师当日讲经时所用的经本,但我们所做的只是单纯的校对工作,此一部分并未加以更动。
再者,老古出版的这部讲记,内容显然也是交给多人加以校对而成,故若干细节用语并不统一,例如「统统」,有写成「通通」者,我们悉改为「统统」;又如「了解」,我们悉统一成「了解」。至原书上的错误,如「瑜伽」、「东胜身洲」、「西牛货洲」等,我们也尽力改正过来,惟校对工作脱误难免,在此请网友们多多注意。
南怀瑾的奇迹
一生阅人无数,阅书无数,读尽四库全书、大藏经、道藏,千古一人而已。李约瑟写中国古代科技史专从越洋来访。就武术一门就师从过80多位老师,曾被藏传佛教各派活佛认证为合格金刚上师,为红、白、、花黄各派乃至东密的大阿阇黎,却从来未正式向任何人传授过密法。世界级管理大师彼得圣吉每年都会专程来拜访他的东方老师。世界级企业苏米克创始人李慈雄来拜师被南先生安排扫厕所。
读南怀瑾不能只读他说的书,还要看他写的书,他亲自写的书很少很少,《禅海蠡测》,与其师合着的《维摩精舍丛书》,为自己的书还有好友的书写的叙,他出书有三个不,一不请别人写叙,二不追究盗版(他曾经叫自己两位七八十岁的弟子自己出钱住宾馆为一盗版商校对书稿,因为怕戕害慧命贻误众生。),三不炒作宣传,当然现在因为很多原因涉及到第三方出版商等等的利益,这些"不"都一个个变成"要"了。
最重要的是要看他的《金粟轩诗集》,那里面包含南先生的情怀,忧国忧民思念家乡思念父母的情怀。
一个人,不能只做一个“器”,君子不器,作家不应只会写文章,还应能上马杀敌,哲学家不应躲进小楼成一统,更应该去做一些利国利民的事,如果把南先生当作一个学者,那就大错特错了,他不是,一个集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大成者已经不能用“学者”或者什么家来称呼。他是个苦行者,想起当年在西南边陲的抗战,想起在风了和尚的护法下遍参西藏各个宗派,想起峨嵋山顶的三年闭关,以花生灯草阅尽三藏六部,想起归隐于杭州天竺,披阅了文渊阁《四库全书》与《古今图书集成》,抗战胜利后去台,台岛海陆空三军巡回演讲传播传统文化,后受蒋经国忌惮,远走美国,拒绝白宫的挽留,美国白宫驻中国的一名高阶官员曾说中国皇帝的顾问必须是集一切文化传统于一身的大师级人物而南先生可能是符合这种传统的最后一人,他在美国积极筹集东西方精华协会,促进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后回到祖国寓居香港。曾有人说先生:身无分文富可敌国,手无金印权倾天下,西方学者已经预言南先生的思想将会对世界引起深远的影响,没有先生,就没有金温铁路,就没有北大的光华管理学院,大陆几十个大学里也不会有光华奖学金,也不会有参天水利工程,全球儿童读经工程也不会发展这么迅速,最近南先生在太湖旁建立了太湖大学堂并和人民大学签约对文化和科学教育等各方面进行合作,太湖大学堂将传承中华文明,发展生命科学和认知科学,太湖学堂将迎领世界文明,因为南先生的学生遍布世界各地,所有阶层,在每个专业都有顶级大师,而南先生自己身上就集中了东西方两大文明。
《维摩诘经》讲记 | 开场白
我们今天讲的《维摩诘经》,是与整个佛法、佛教、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的文化关系最大、影响最深、历史最久的一本经。
如果把本经只当作是在家居士所说的一本经,这个观念就不对了!《维摩诘经》所代表的精神,是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本位而解脱成佛的法门,也指出了十方三世诸佛如何证道,如何得到解脱,如何证得菩提之路。
东方世界的两个佛国
一般人都以为中国的禅宗是达摩祖师来了之后才传开的,殊不知在达摩祖师以前,由鸠摩罗什法师所翻译的《维摩诘经》和《法华经》影响最大,而成为中国文化禅宗的根本经典。东方世界的两个佛国
这本经的份量有如此之重,但因为文字易懂,流畅优美,人们很轻易的读过去了,认为已经懂了,实际上非常难懂。我们这一次把《维摩诘经》和《药师经》连起来讲,因为它们是一个系统的。为什么说是一个系统的呢?'我们一般都晓得,佛介绍给我们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这是为了方便,让我们末世智慧及福德不够的众生,能够修往生法门。而佛法真正的即生成就,这个成佛的大业与大道,却在《药师经》和《维摩诘经》所表征的东方世界两个佛国。一个是阿閦佛国,就是维摩居士化身成为在家佛所依附的东方妙喜不动世界。
这个东方的阿閦佛国和另一个东方佛国,药师琉璃光佛土相衔接。东方世界和西方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相辉映,像是一个太阳系统的昼和夜。当太阳西斜下山的时候,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太阳出来生生不已的时候,又到了东方阿閦佛国土和东方琉璃光佛土。这是佛法中的一大秘密,是真正的密宗。
所以真正了解佛法以后就知道,一切显教的经典中明显告诉你的,你不懂,就成为大密宗。倒是一切密宗修持的方法,反而很是显教,因为它的密义,你若能深入参究,就明白了、就通了。显教告诉你真正的佛法奥秘,你再参究也不通,除非你福德成就、大智慧成就,才会通了。
所以这次讲经的因缘,是把真正即生成就,佛法的大秘密告诉你,让你好好修持参学。不要以为打坐就是学佛。
现在先翻到《维摩诘经》第十二品,「见阿閦佛品」,阿閦佛是东方妙喜如来不动国土的佛,也就是我们讲《药师经》时,所引到《法华经》当中的大通智胜佛的十六个佛子之一,连阿弥陀佛也是大通智胜佛的儿子。《维摩诘经》经文再下一品是「法供养品」,就提到药王如来,我们要了生死成佛超出三界,必须深切亲证到药王如来所开示的不死之法,不生也不灭。千古以来,都无人把佛法中的《药师经》《维摩结经》《法华经》当作秘密法门,只把它们作为显教的经文来诵读参学,自然不会明白修法的意义与关键所在,因此毫无成就。
整本《维摩诘经》里面最重点的重点,是告诉我们:佛法就在这个世间,我们就在自己的身心上自了。如果求他方世界依赖别人,想了生死,想成佛道,是不可能的。因为外力仅是方便法门,非究竟法门。所以究竟法门必须要自度自了。再讲个插曲,例如四川的文殊院有幅非常好的对子:
见了就作 作了便放下 了了有何不了
慧生于觉 觉生于自在 生生本是无生
像这些佛教文学,禅的精神,灵性智慧的渊源,都与《维摩诘经》有密切的关系。
现在的《维摩诘经》中文版本,是在中国历史上动荡的南北朝时期,由西域请来的胡僧鸠摩罗什所翻译的。最初是前秦的苻坚发兵去请鸠摩罗什,但鸠摩罗什还没走到中国,苻坚的前秦就亡国了。后来就由姚兴在今天陕西地区所建的后秦国,出兵请到鸠摩罗什来中原。为了请来这一位学者,发兵几十万,灭了扣住鸠摩罗什的三个西域小国家,大概也只有中国南北朝这些野蛮的皇帝们才做得出来。
这本经的文字之好,今人不由得要敬佩鸠摩罗什的才华。当然,他在中国所收的几位杰出大弟子,像僧肇、僧睿等,都是一流文学天才,自然也是本经文字优美的原因。因为有《维摩诘经》,中国此后两千年的文学、文化都为之丰富了。例如唐代文人的唐诗,几乎无不受《维摩诘经》的影响,从唐代就把《维摩诘经》编成戏剧上演,今日昆曲的《天女散花》就出自《维摩诘经》。这本宗教的经典已经深入民间的戏剧、歌曲、舞蹈,对中国文化、文学的影响之大,可以说无与伦比。但是近代一般的中国文化史、文学史和哲学史的学者,因为佛学涉猎不深,就看不通这一点。而近代佛教界人士,却不精历史,或文学根基不深,也同样摸不到这样的观点。
什么是真正的佛法
本经的经题是「维摩诘所说经」,后来也有题为「佛说维摩诘所说经」,那是后世因为尊崇释迦牟尼佛而加上的,实际上原经的翻译不用佛说二字,只是维摩诘居士所说的经,因为这本经的中心佛法是由维摩诘居士所说的。也有把经题翻译成「不可思议解脱经」,这是因为我们学佛的目的是为了要解脱三界,跳出六道轮回,还我们本来面目而成佛。众生原本是佛,自己迷失了原路,不知父母未生之前自己为何,找不到这个根源,因此就在三界六道中生死轮回。又因为受到物质世界环境影响,而有身心烦恼痛苦,生老病死等等。修持就是要解脱物质世界的束缚,解脱身心的烦恼,追溯回身心根源,自性清净。
学佛目的在求解脱,如何解脱呢?维摩诘居士所说经告诉我们,真正的佛法就在我们这个世间求解脱。
顺便提到,佛法所说不可思议,是说在修证上不可以用普通意识思想去猜测解释,不可以用凡夫的智能知识来讨论研究。你只能用一个信的方法来修持。或者是信净土念佛法门,或者是信四念住、八正道、三十七菩提道品的法门。坚定专一地去求证,在求证的过程中,不可以用人世间的知识或习惯性的意识随便解释,所以说是不可思议,并不是说不能思议。如果是不能思议,那么这一部经就是因思议所生,岂不自我矛盾?究竟不可思议与思议的分别何在,这是佛法中的秘密,《维摩诘经》本身也给了你答案。
现在进入《维摩诘经》的本文。
《维摩诘经》讲记 第01品 佛国
1.01 佛国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毗耶离庵罗树园,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菩萨三万二千,众所知识。大智本行,皆悉成就。诸佛威神之所建立。为护法城,受持正法。能师子吼,名闻十方。众人不请,友而安之。绍隆三宝,能使不绝。降伏魔怨,制诸外道。悉已清净,永离盖缠;心常安住,无碍解脱。念、定、总持,辩才不断。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及方便力,无不具足。逮无所得,不起法忍。已能随顺,转不退轮。善解法相,知众生根。盖诸大众,得无所畏。功德智慧,以修其心。相好严身,色像第一,舍诸世间所有饰好。名称高远,踰于须弥。深信坚固,犹若金刚。法宝普照,而雨甘露。于众言音,微妙第一。深入缘起,断诸邪见。有无二边,无复余习。演法无畏,犹师子吼。其所讲说,乃如雷震。无有量,已过量。集众法宝,如海导师,了达诸法深妙之义,善知众生往来所趣,及心所行。近无等等佛自在慧、十力、无畏、十八不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而生五道以现其身。为大医王,善疗众病,应病与药,令得服行。无量功德皆成就,无量佛土皆严净。其见闻者,无不蒙益。诸有所作,亦不唐捐。如是一切功德,皆悉具足,其名曰:等观菩萨,不等观菩萨,等不等观菩萨,定自在王菩萨,法自在王菩萨,法相菩萨,光相菩萨,光严菩萨,大严菩萨,宝积菩萨,辩积菩萨,宝手菩萨,宝印手菩萨,常举手菩萨,常下手菩萨,常惨菩萨,喜根菩萨,喜王菩萨,辩音菩萨,虚空藏菩萨,执宝炬菩萨,宝勇菩萨,宝见菩萨,帝网菩萨,明网菩萨,无缘观菩萨,慧积菩萨,宝胜菩萨,天王菩萨,坏魔菩萨,电德菩萨,自在王菩萨,功德相严菩萨,师子吼菩萨,雷音菩萨,山相击音菩萨,香象菩萨,白香象菩萨,常精进菩萨,不休息菩萨,妙生菩模。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梵网菩萨,宝杖菩萨,无胜菩萨,严土菩萨,金髻菩萨,珠髻菩萨,弥勒菩萨,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如是等三万二千人。】
【复有万梵天王尸弃等,从余四天下,来诣佛所,而为听法。复有万二千天帝,亦从余四天下,来在会坐。并余大威力诸天、龙神、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等,悉来会坐。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俱来会坐。彼时佛与无量百千之众,恭敬围遶,而为说法。譬如须弥山王,显于大海。安处众宝师子之座,蔽于一切诸来大众。】
【尔时毗耶离城,有长者子,名曰宝积,与五百长者子,俱持七宝盖,来诣佛所,头面礼足,各以其盖,共供养佛。佛之威神,令诸宝盖合成一盖,徧覆三千大千世界。而此世界广长之相,悉于中现。又此三千大千世界,诸须弥山,雪山,目真邻陀山,摩诃目真邻陀山,香山,黑山,铁围山,大铁围山,大海江河,川流泉源,及日月星辰,天宫龙宫,诸尊神宫,悉现于宝盖中。又十方诸佛,诸佛说法,亦现于宝盖中。尔时一切大众,观佛神力,叹未曾有,合掌礼佛,瞻仰尊颜,目不暂舍。长者子宝积,即于佛前,以偈颂曰:】
目净修广如青莲,心净已度诸禅定。久积净业称无量,导众以寂故稽首。
既见大圣以神变,普现十方无量土。其中诸佛演说法,于是一切悉见闻。
法王法力超群生,常以法财施一切。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已于诸法得自在,是故稽首此法王。说法不有亦不无,以因缘故诸法生。
无我无造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亡。始在佛树力降魔,得甘露灭觉道成。
已无心意无受行,而悉摧伏诸外道。三转法轮于大千,其轮本来常清净。
天人得道此为证,三宝于是现世间。以斯妙法济群生,一受不退常寂然。
度老病死大医王,当礼法海德无边。毁誉不动如须弥,于善不善等以慈。
心行平等如虚空,孰闻人宝不敬承。今奉世尊此微盖,于中现我三千界。
诸天龙神所居宫,干闼婆等及夜叉。悉见世间诸所有,十力哀现是化变。
众覩希有皆叹佛,今我稽首三界尊。大圣法王众所归,净心观佛靡不欣。
各见世尊在其前,斯则神力不共法。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
皆谓世尊同其语,斯则神力不共法。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各各随所解。
普得受行获其利,斯则神力不共法。佛以一音演说法,或有恐畏或欢喜。
或生厌离或断疑,斯则神力不共法。稽首十力大精进,稽首已得无所畏。
稽首住于不共法,稽首一切大导师。稽首能断众结缚,稽首已到于彼岸。
稽首能度诸世间,稽首永离生死道。悉知众生来去相,善于诸法得解脱。
不着世间如莲华,常善入于空寂行。达诸法相无呈碍,稽首如空无所依。
【尔时长者子宝积,说此偈已,白佛言:世尊!是五百长者子,皆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闻得佛国土清净,唯愿世尊,说诸菩萨净土之行。佛言:善哉!宝积!乃能为诸菩萨,问于如来净土之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于是宝积,及五百长者子,受教而听。佛言:宝积!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所以者何?菩萨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随所调伏众生而取佛土,随诸众生,应以何国入佛智慧而取佛土,随诸众生,应以何国起菩萨根而取佛土。所以者何?菩萨取于净国,皆为饶益诸众生故。譬如有人,欲于空地造立宫室,随意无碍,若于虚空,终不能成。菩萨如是,为成就众生故,愿取佛国,愿取佛国者,非于空也。宝积!当知!直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不谄众生来生其国。深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具足功德众生来生其国。菩提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大乘众生来生其国。布施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一切能舍众生来生其国。持戒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行十善道满愿众生来生其国。】
【忍辱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三十二相庄严众生来生其国。精进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勤修一切功德众生来生其国。禅定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摄心不乱众生来生其国。智慧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正定众生来生其国。四无量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成就慈悲喜舍众生来生其国。四摄法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解脱所摄众生来生其国。方便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于一切法方便无碍众生来生其国。三十七道品是佛净土,菩萨成佛时,念处、正勤、神足、根、力、觉、道众生来生其国。回向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得一切具足功德国土。说除八难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国土无有三恶八难。自守戒行,不讥彼阙,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国土无有犯禁之名。十善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命不中夭,大富梵行,所言诚谛,常以软语,眷属不离,善和诤讼,言必饶益,不嫉不恚,正见众生来生其国。如是!宝积!菩萨随其直心,则能发行;随其发行,则得深心:随其深心,则意调伏;随意调伏,则如说行;随如说行,则能回向;随其回向,则有方便;随其方便,则成就众生;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随佛土净,别说法净;随说法净,则智慧净;随智慧净,则其心净;随其心净,则一切功德净。是故,宝积!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尔时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萨心净,则佛土净者,我世尊本为菩萨时,意岂不净?而是佛土不净若此?佛知其念,即告之言:于意云何?日月岂不净耶?而盲者不见。对曰:不也,世尊!是盲者过,非日月咎。舍利弗!众生罪故,不见如来国土严净,非如来咎。舍利弗!我此土净,而汝不见。尔时,螺髻梵王语舍利弗:勿作是念,谓此佛土以为不净。所以者何?我见释迦牟尼佛土清净,譬如自在天宫。舍利弗言:我见此土,邱陵坑坎,荆棘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螺髻梵王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见此土为不净耳。舍利弗!菩萨于一切众生悉皆平等,深心清净,依佛智慧,则能见此佛土清净。于是佛以是指按地,实时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土,一切大众,叹未曾有,而皆自见坐宝莲华。佛告舍利弗:汝且观是佛土严净?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见,本所不闻,今佛国土严净悉现。佛告舍利弗:我佛国土,常净若此,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众恶不净土耳。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如是!舍利弗!若人心净,便见此土功德庄严。当佛现此国土严净之时,宝积所将五百长者子,皆得无生法忍,八万四千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佛摄神足,于是世界还复如故。求声闻乘者,三万二千诸天及人,知有为法皆悉无常,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八千比丘,不受诸法,漏尽意解。】
(以上为原文。)
佛经翻译时,为了要与中国固有文化稍有差别,就不用「篇、章」而用「品」来表段落。只有汉朝时所翻的《四十二章经》是例外。
〈佛国品〉标题的意思就是先让我们认识什么是佛的国土,这国不是现代的国家,而是佛的境界,如何才可称作佛。
「如是我闻」的详细意义就不多说了,是记载经文者负责任的表示。
「一时」是那个时候的意思,印度古人对历史时间比较不重视,和中国极大不同。但是所有的佛经开头都是「一时」,却也有深刻的意义,因为时间是人为假定的,宇宙是没有分方向,没有分现在、过去、未来的。一万年有如一弹指,不要被人为的时间观念所限制。现代科学也证明,地球时间与月球时间,以及其它星球的时间都不同,时间是相对的概念。佛经说「一时」,就是没有时间,那时就是这时。
「佛在毗耶离庵罗树园」,是地点,「毗耶离」是维摩居士所在地,中文是「广严城」,是广大庄严之地,也就是佛说《药师经》的地方,要注意这个关联细节!
「与大比丘众八十人俱,菩萨三万二千」,是记载当时听法的人数。《药师经》与《维摩诘经》所记载佛的出家众弟子的数字都是八千人,跟《金刚经》《阿弥陀经》所记载一千二百五十人不同。而听此经的菩萨有三万二千,在《药师经》中却是三万六千菩萨。这些数字不是随意说的,跟易经的象数学问是一样的,与我们的修持有关,必须要去参究这个奥秘。
说到菩萨,我们都是菩萨,不过我们只是因位上的菩萨,也就是具有菩萨候选人的资格,能否最终成为果位上的菩萨,就看自己的修行了。
1.02 佛菩萨的德行成就
下面的经文都是在说明菩萨的各种德行成就,要想学佛的人就要学这些大乘菩萨道。
「众所知识」,菩萨的学问道德成就为众人所知、所景仰,因为「大智本行,皆悉成就」,具大智慧成就般若的解脱,不是迷信,更不是死板功夫,是如珠走盘,活活泼泼的。
「诸佛威神之所建立」,受十方三世一切佛的威德、精神所加庇。
「为护法城,受持正法」,有如城墙般的护法,能住持正法,承先敢后。我们学佛,不但要通达佛经,连世间的一切知识技能也要通,在家是好子女、好父母,在社会是真正有贡献的人,这样才可以算学佛。
「能师子吼」,能说法像狮子吼,因为菩萨有了这样的成就,百兽妖邪听而脑裂。
「名闻十方」,就是名声远播。世人都求名和利,所以说:「名利本为浮世重,世间能有几人抛?」但名利往往难两全,得此失彼,这是世间法本来如此。五千年来多少人求名,今天诸位能记得几位宰相?求利的就更不用说了,诸位能数得出几个历史上的富人?但是菩萨为何要名呢?这就要参了。这个名不是菩萨去追求得来的,而是多生累积福报来的,都是因果。大菩萨所以能名闻十方,是因为他们济世之心,勇猛到了近似于疯狂的程度,绝无畏苦推卸的心态,我们做得到吗?
「众人不请,友而安之」,你不去找他帮忙,他却自己献身于众生,更难的是能友而安之,我们连自己家人不彼此讨厌都很难了,不要说做到与朋友众生能够安然相处,不生厌恶之情。为什么我们会让人讨厌呢?因为自己心性修养的德行不够,所以要深切反省。如果心里的烦恼成天挂在脸上,怎能与人「友而安之」?所以读佛经一定要仔细,要用心,要反思,这才是真念经。
「绍隆三宝,能使不绝」,有如此修养的菩萨,才能挑起佛法僧三宝的重担,不使佛法断绝。
「降伏魔怨,制诸外道」,这一句文字易懂,但意义深刻。魔有四种:烦恼魔(欲魔)、身魔(五阴魔)、死魔、天魔,把这四种魔都降伏了,才是修道。你们以为打坐是修道,实际上不是在烦恼魔中,就是在身魔的各种感受中。禅宗祖师说:起心动念是天魔,不起心动念也是五阴魔:或起不起是烦恼魔,根本无明也是烦恼魔。这些魔,诸位能降伏吗?《金刚经》中说「如是降伏其心」,就是降伏心念的魔业,贪、瞋、痴、慢、疑都是。佛在世时有九十六种外道,像婆罗门、瑜伽、拜火教作各种功夫的,现在都还有。心外求法,在自己内心之外求法就是外道。学佛的人对外道也应该懂,才能分辨错误之处。释迦牟尼佛当初就学遍了各种外道,他都懂。各位发愿「法门无量誓愿学」,学了几种呢?
「悉已清净,永离盖缠;心常安住,无碍解脱」,修行的菩萨已经永远离开了五盖十缠(贪欲、瞋恚、疑、掉悔、昏眠,共为五盖:惭、愧、嫉、悭、悔、眠、掉举、昏沉、忿、覆,共为十缠),心才能安,还要能常住,这更超越了定的境界。把自性的灵光遮盖了谓之盖,要七地以上的菩萨才能真正的永离盖缠,偶尔的清净是算不了数的。禅宗二祖当初修行功夫那样深,还要对达摩祖师说此心不安,可见心安实在难啊!心常安住才可以烦恼无碍,欲无碍,身无碍,生死无碍,才能从各种盖缠中解脱自在。这些高深的修持途径,往往被本经优美而平易的文字所带过,大家一定要留心。
「念、定、总持,辩才不断」,这一段要这样断句才通。大家对于这个「念」,究竟有没有正确的了解?有许多人基于对禅宗不正确的认识,引述六祖所说「无念为宗」,就以为禅宗目的在求无念;又以为打坐时,什么都不知道就是入定了,其实那是大昏沉现象。这样子的误解不但严重,而且危险!六祖在《坛经》中明白说过,「无者无妄想」,等于是教理说的无分别心;「念者念真如」。六祖所讲的无念决不是昏沉!前面说过,到了无碍境界之时,好像都感觉不到身体了,大家可千万不要以为是像睡着一样的,后者是昏沉。打坐时觉得昏昏沉沉似睡非睡,不要以为这是清净,小心这样坐久了以后脑子就退化了,记性、悟力越来越差,还可能有堕入畜生道的悲惨果报。这都是搞不清楚定、无念的真义,如此程度连外道魔道都当不上。
佛法处处讲念,例如三十七菩提道品第一就讲四念住,再如净土讲念佛,所以对念一定要有正确认识。念是意识上的念,不是用嘴念。菩萨境界的念住不是念头断灭,而是不起思惟分别,念念常住清净自在,永远在定中。定不等于是打坐,打坐不过是初步练习学定的方法。念清净以后,才可以谈得定。
平常人修行打坐为何不能得定?因为第一:对念没有正确认识:第二:念不能定,净念认不到,因此杂念纷飞。各位自己反省,当你坐不住的时候,究竟是身体坐不住,还是心坐不住呢?你认为是身体的感觉熬不下去了,其实讲到底还是心坐不住,就是念的问题。不信,如果用支枪指着你,坐不住就杀了你,保证你就坐得住。
所以一定要净念得定以后,才能得总持法门,也就是密宗所讲的陀罗尼:总是「所有」的意思,持是「保有」。总持第一个是闻总持,听闻、见闻过了就不忘,如阿难得总持法门,三藏十二部经典都是他记住,后来才补写出来。大家上课听经往往听过了就忘了,这就是不懂念、定、总持,修万劫仍是罔然。有天才能过目不忘,博闻强记,这是因为过去生修念、定稍有成就。念经时如果只是有嘴无心,那是自欺欺人,毫无功德可言。嘴念时心还要注意在经文上,多念一次,记诵就熟练一次,才是其修行。第二个总持是知总持,所知道的没有忘失。第三个是遇有任何疑难,自己会参透解决。这样定力坚固、慧力坚固,才可以得总持法门:世间出世间、大乘小乘、显教密教无不成就,才算总持。
如此得无碍的辩才,不是强辩,因为对一切世间出世间的学问智慧,无不了彻,智慧如珠走盘,灵光照耀,才能使佛法正法不断。菩萨必须具备念、定、总持,修到了远行地,才能辩才无碍。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及方便力,无不具足」,这六度波罗蜜大家好像都懂,但是真做到了多少?如果连举手之劳都不肯帮人,就不用学佛了。佛法讲愿、行,很多人初发心学佛时都还好,久了连做人的影子也不见了,其是可悲。六度中不论由哪一门专修有所成就时,其它门也都会贯通了,真有成就就变成力量,譬如布施之力、持戒之力、忍辱之力等等。我们学佛打坐念佛拜佛没有成就,就是因为无法形成力量,换言之是修行的善念的念力没有形成,还随时被自己此生或过去生的各种善恶的业力习气所牵引。修行有成就的菩萨,因为有了方便力,随时随地都在行六度,可是外表却不显示出来,这就是方便力。所以菩萨到达六度及成就方便之力,无不具足,没有哪一样不圆满具备。
「逮无所得,不起法忍。已能随顺,转不退轮」,七地以上的菩萨无功用行,无时无地不在修行,不用特别去作打坐念佛等修行功夫,这就是逮无所得,无生法忍,生而不生,不生而生。一切烦恼妄念顿断不生,有如截断忍住般,所以叫它不起法忍,一切妄念不起不生,截流而断。到了无生法忍境界,并不是死板地定在那儿,而是随顺世间法起用,入众生世间转法轮,虽然入世间,但不退转,这就是到了八地的菩萨境界了。不到八地的菩萨境界,还是有退转的可能,过了八地菩萨不动地,才有希望说不退转,在任何境界,任何情况下都是在无生法忍中。
「善解法相,如众生根」,这些菩萨们善于解释一切世间出世间法相,能为人解答一切问题。注意,这里法相不单是指唯识的学问而已,又要能够知道众生的根器不同,人的天生根器非大修行人积功累德是不可能转变的,这是业和果报的问题。
「盖诸大众,得无所畏」,覆盖住众生,得四无畏,心不生怯。第一,法无不通达,无所畏。第二,说了就能做到,也是无畏。凡夫遇事推诿,因为怕这样,顾忌那样,就是有所畏(菩萨的四无畏:总持不忘,说法无畏;尽知法药及众生根性,而说法无畏;善于问答,说法无畏;能断物疑,说法无畏)。
1.03 如何修功德智慧
「功德智慧,以修其心」,这八个字看起来容易,想想看可真难了。这里要注意了!《维摩诘经》讲学佛修菩萨道的重心,由这八个字点出来了。修行就是修功德修智慧,也就是修心。功德是一点一点累积而来的,所以说积功累德,要身口意随时都在行一切善。功德包括一切,要有功才有德。再说,即使作了功,若因而心生一丝骄慢,这个功也没有了。这积功累德太难了,更不见有人能一贯到底做下去。
我们学佛讲功德和福德成就,没有功德那有福报?智慧更难修了,智慧不够,头脑就不清。要怎样修呢?靠定慧止观,不是靠打坐,愈打坐愈胡涂的人很多。止是止一切妄念杂想,止于至善,一念在净念上,然后要起观,参究一切的佛,这才是打坐静修的道理,不是在那里玩弄气感!要多研究《瑜伽师地论》的止观,智慧是要学来的、修来的。我们学佛就两条大路,一条修福德,行一切善,去一切恶;另一边修智慧。福德圆满、智慧圆满,才能成功。
「相好严身,色像第一,舍诸世间所有饰好」,因为功德智慧成就所得的果报,心能转物所致,色身气脉自然转变。这里经文又隐藏着密教噢!不信你试试看,若作了件大善事,不用打坐气脉就会变,就是这个道理,立竿见影。有多少修行功夫,色相就会有多少变化,丝毫不爽。修善根结善缘的人,即使是容貌不美,仍然会让人觉得可爱而想亲近;长得虽好看而人缘不佳,就是不修善业的结果,大家要多自反省。未成佛要先结人缘,你一个人大彻大悟,不能度众生,因为功德不成就,充其量是个辟支佛。
「名称高远,踰于须弥」,这时不是世间小声名而已,是因智慧功德成就而能名声普闻三界。譬如历代圣贤,他们的成就、他们的功德、他们的作为永远流传,高超三界,不受时代时间的影响,他们的崇高与伟大,超越了须弥山。
「深信坚固,犹若金刚」,我们自以为深信佛法,其实靠不住,而迷信的居多,算不上是正信。譬如说空,要真证到了空,有了实证,才是正信。这样还不够,还要深信,例如禅宗祖师说要大悟三十六回,小悟无数次的境地。但即使深信到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仍不坚固,修行人仍会退转,因为见地偏差,功德不圆满,都会造成退转。要到了八地菩萨以上,才不退转,才称得上深信坚固,犹若金刚。
我们现在仍然在讲《维摩诘经》的序品,这序品在叙说赞叹成佛的境界,也就是代表了学佛要求证、要到达的境界,这境界也就是佛土。从修持的因上来讲,叫做境界;从修持的果上来讲,称为佛土。
「法宝普照,而雨甘露」,这些菩萨的境界已到第十地法云地,形容解脱成就之法宝普照世间,慈云法雨,说法如云如雨,普惠众生。
「于众言音,微妙第一」,所发的声音使人能得到利益,这是种最微妙的境界。佛以一音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很多经典都赞叹音声法门,众生心地清净,能正思惟起修,才可感应菩萨言音的微妙。这是信、解、行、证的道理。此处的解不同于世间作学问的理解,是要有止观的因,得定慧的果,中文勉强称之为解,是要用证的,能证到了,自然可以听到菩萨的言音,微妙第一。这其中的道理要向观音法门去体证,必须做到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能听到菩萨的言音微妙第一的人,即使听世间一切噪音,都成清净的音声:否则,即使是松风或是潺潺溪流都会成为烦恼的音声。
1.04 邪见 断见 性空缘起
「深入缘起,断诸邪见。」我们都知道佛法讲缘起,一切都是缘起。小乘法门注重十二因缘的缘起,以十二因缘概括了三世因果,三世皆从无明而起。以境界上讲,无明就是起心动念,就是不知道生来死去,睡眠也是无明。在理上讲,宇宙如何开始,第一个人如何生出等等问题,不知答案,也是无明。总而言之,不论是境界上或是道理上,这两种无明都是因为没有修持,没有悟道而有。境界上的无明必须用定力来破除,真得如来大定的人昼夜长明,随时随地都在自性光明定中。但是纵然到了这样的境地,仍然没有解脱。解脱是靠智慧,但是真正的慧还是要从定而生,没有定的慧是狂慧,或称作干慧。
小乘讲因缘法都从十二因缘的无明一念而起,但无明又是怎么起的?在《楞严经》中富楼那就拿这个问题替我们问佛,因为佛既然说一切皆空,他问如果一切自性本来是空,为何忽然生出山河大地?也就是问:这世界怎么来的?第一念怎么来的?无明怎么来的?这个问题就是大小乘佛法最基本的问题。所有宗教对这个问题的处理就是挂块「谢绝参观」的牌子,因为到这里问不下去了,教你只要信就好了。但是富楼那一定要问第一念无明怎么来的,佛回答他无明是从明来的,「觉明为咎」。这个回答好像没有回答,难怪许多后人认为《楞严经》是外道或是伪经。其实佛说得没有错,无明是因觉明为咎而生,一念灵知,觉性常明,久之复生无明。佛没有再交待,富楼那也不再问了。
要知道佛是以修证功夫的境界来答的。当然现在能修定慧功夫的人少了,若真修定慧,进入光明定中停留,就走偏了,不得解脱,千万注意!若说不要修光明定,那又绝对是个凡夫。既然得了自性光明定,为什么不得解脱呢?这就是见地的偏差,是见取见,修行到了某一个境界执着了,不知道再进一层解脱,所以是见取见。
小乘容易落入这些毛病,那大乘怎么讲缘起呢?问题很严重了!近代绝大多数都落入了断见!都说「缘起性空,性空缘起」,都知道这是佛法的中观正见,实际上一点修证修持功夫都没有,所以始终不能摆脱生老病死的痛苦,甚至可以说是因为学了佛,生老病死变得更严重。何以如此?因为自己的著作、言论、说法犯了更错的因果,断了人家慧命;认为一切法缘起性空,空就是没有。假如空就是没有的话,我们也不用学佛,去研究西方唯物学派哲学好了。
佛学的中心是修证,但是现代全世界都把它当成一种思想学问,几乎与唯物论不分,严重曲解了缘起性空,认为空就是什么都没有。没有可不是空噢!没有是断见!佛说一切法皆从因缘所生,这当然没有错,但要注意,因缘所生讲体相起用,现象界的东西、应用的东西都是缘起,是因缘所生。但是自性功能并非缘起的,这一点千万要注意!不过,我们说自性功能是用现代的语言来讲,可不要又执着一个自性、执着一个功能,因为凡有所执着就不对了。
所以缘起性空这个道理非常深,《楞严经》有段话非常重要:
如来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通法界。
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
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在这段话之前,佛一路讲唯物的地、水、火、风,一切物质是缘起性空的。由四大的地水火风,说到五大的地水火风空、六大的地水火风空觉乃至到识大,最后说到「非因缘,非自然性」,这是讲物质的最高理论物理,现代的理论物理已经快走到这个边缘了。一切法非因缘,非自然性。关于这一点,有一次打禅七时,曾经有几位老参们还议论纷纷,认为是我说错了。我可没说是我说的,这是佛经上写的,要问去问佛吧!
佛说非因缘,非自然性,是指本体而言,是法身境界。性空的空,可不是因缘空得了,也不是自然空,自然空就成了自然外道了。所以讲本体而言,是非因缘,非自然性;讲起用而言,世间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并非自然生,也无主宰,因为它是性空缘起。所以讲缘起之理,这还没讲修证,要能深入缘起,才能断诸邪见。换言之,如果你没有证悟到缘起性空的境界,你即使学佛,许多的知见仍然还是邪见,因为没有证道。
现在流行参禅,从古以来许多禅宗的祖师都是从缘起上悟道的,不是理上悟入。有丢一块石子开悟的,有看到花开悟了,就是由缘起而悟入。如香严禅师,因为击竹开悟。这类的例子很多,不是全体。沩山祖师说:「从缘悟达,永无退失」,从因缘上悟道才不会退掉,光是从定力上参出来还不对。这是一种说法,可是我反对这个说法,从缘入者,反而容易退失,偶尔瞎猫碰着死老鼠身心一下空了,进入空性,虽然定在空性,若这个色身、业力、习气一切都还没有转,还是要退转的。所以赵州和尚八十仍行脚天下参善知识,因为此心不稳。大乘的缘起性空,性空缘起,如果没有真修实证,尽管理论上讲得缘起性空,性空缘起,中观正见,那只是口头佛法,甚至是邪见。所以经文说一切菩萨要「深入缘起,断诸邪见」。
「有无二边,无复余习。」什么是邪见呢?有无二边就是。有,就是有法可见,无,就是空。世界上一切宗教、哲学,乃至学佛人的见解,不是落入空,就是落入有。一般人学佛、打坐、修法门,都是以有所得之心,求无所得之法,背道而驰,都落入「有」见。相反的则是落入「空」见的人,什么都没有,「空」了,结果什么都没学好,成了懒汉、白痴。各位打坐时要自省,是落在哪一边?要知道不单是我们凡夫落在空有二边的见解,没有到达八地以上的菩萨,照样落在二边,所以他们只是菩萨,不是佛。
余习又叫积习,《维摩诘经》后面讲到维摩居士说法,天女散花,花落在大阿罗汉身上就黏住了,大菩萨身上一瓣花都不黏。什么道理?这些大阿罗汉虽然成就很大,但积习未断,所以天花着身。他们虽然空了,不动念了,阿赖耶识里爱花爱漂亮的影子还在,积习未断。
「演法无畏,犹师子吼。其所讲说,乃如雷震。」此处是师而不是狮,是大师,是佛的意思。大菩萨们,说法无畏,犹如佛在说法,其声如雷,众魔为之脑裂。照佛经上讲,十方三世诸佛,一切大菩萨,昼夜六时都在说法,但是为什么我们听不见呢?可以用《老子》一句话形容:「大音希声」。讲到这里,有些同学们很用功,在打坐或睡眠时会听到音声,听到人说法,有时这些音声还会答复你遇到的问题。大家千万注意!不要着相,很多人一着相就进入了魔境。还有人执着咒语的音声,也是不对。
执着这些音声咒语会走入魔道:不执着呢?又落入邪见,是断灭空。你说念这些咒子容易得定,其实是你自己的关系,与咒子无关,你念个咒子不懂它的意思,但是信了。如果教你念个懂得的咒子,南无阿弥陀佛,你反而不用。佛说一切音声皆是陀罗尼,就是咒语。但一切音声皆是无常,你执着这个咒语或念佛号的音声,认为能修有为法而成道,终究一事无成。因为一切音声皆是无常的,所以你在定中或睡眠中听到的音声,不要理它。但是不理也只对了一边,不理就落空。执着理或不理就落二边邪见。《楞严经》告诉我们修持方面特别注意:「不作圣心,名善境界」,不要认为这些祥瑞、感应是好事,就会进步,所以你听了等于不听。「若作圣解,即受群邪」。千万要注意!
为何现代人用起功来容易听到声音呢?因为人的视觉和听觉神经在后脑是连着的,现代年轻人眼睛不行,近视的多,用起功来稍稍有些进步时,头脑神经起了变化、声音来了。这个问题就请到这里,否则离题太远了。
上面讲到「大音希声」,现代科学研究,太空中许多声音大到仪器测得出,我们却听不到,因为太大声了所以我们听不到。有的昆虫所发声音如蚂蚁,频率高到人耳听不见,但入定的人却听得像雷鸣。有定力修持的人听到一切的音声,能了解一切音声皆是陀罗尼,能知道不同的咒语有什么特别的用处。
「无有量,已过量」,这是接着说菩萨说法音声大到什么程度。这里文字的用法很特别,你可能觉得为何不直接翻译成「无量无边」呢?这就是庄子所形容的「大而无外,小而无内」。虚空算大吗?一讲虚空,观念上已经有个边际了,既然有边际的东西就不算大;大到无外,没得边际了才算大,那个大到什么?大到极点就是最小。什么叫小?小到分析到分子、原子、电子、核子、质子,到了最后是空,所以小而无内。小到极点就是大,大到极点就是小。这个是逻辑的道理,也就是佛法真修实证的道理。有亲证定慧功夫的人就能了解到「无有量,已过量」的道理。
1.05 为人师应具备的能力
「集众法宝,如海导师,了达诸法深妙之义,善知众生往来所趣,及心所行」,菩萨对一切的法门,都完全了解透澈,能领导众生渡过凶险的大海,好像领航员在导航一样。好为人师的人要注意了,你要能够「集众法宝」,学了无量法门,了解一切众生前世的因果和根器的不同,明白众生的心理,对众生的起心动念都知道;有了这样的菩萨境界,才能够「如海导师」。《维摩诘经》这里每一句话,都像是条鞭子抽在我们身上!
「近无等等佛自在慧。」这些菩萨近乎于佛,等同于佛的无等,但到底还不是佛,没有过十地、没有超过等妙二觉而证佛果,所以是近无等等佛的大自在慧。
「十力、无畏,十八不共。」佛的自在慧具备了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这里不一一解释这些名词了,详细解释下来,佛法就全包括在其中了。(佛十力:知是处非处智力、知三世业报智力、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知诸根胜劣智力、知种种解智力、知种种界智力、知一切至处道智力、知天眼无碍智力、知宿命无漏智力、知永断习气智力。佛四无畏:一切智无所畏、漏尽无所畏、说障道无所畏、说尽苦道无所畏。佛十八不共法:身无失、口无失、念无失、无异想、无不定心、无不知己舍、欲无减、精进无减、念无减、慧无减、解脱无减、解脱知见无减、一切身业随智慧行、一切口业随智慧行、一切意业随智慧行、智慧知过去世无碍、智慧知未来世无碍、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关闭一切诸恶趣门」,菩萨因为近于佛的自在慧、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所以已经生生世世不会堕入畜生、饿鬼、地狱三恶趣道。但是还不算是究竟。
「而生五道以现其身」,所以近于佛的大菩萨才能任意出入天、人及三恶趣的五道中,为度一切众生。
「为大医王,善疗众病,应病与药,令得服行」,我再三强调,《维摩诘经》同《法华经》《药师经》《地藏经》有密切的关系。但是《维摩诘经》高如阳春白雪,《地藏经》有人不愿意看,认为是迷信老太婆看的。可是《地藏经》最难懂,所以《楞严大义今释》没翻译经中关于地狱的一段,因为怕众生难以相信。如果彻底了解地狱,真可以修行了。在座诸位学佛的,自问真的相信三世因果吗?不要自欺,有时不大信吧!你真的相信地狱吗?佛法不管大小乘的基础都是建立在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上,一般人勉强信了,但求证很难,除非到了三禅以上,在定中才看得清楚,那才差不多会真相信。
《维摩诘经》这里说,唯有真正大菩萨才是大医王,善于治疗众生一切的痛,生什么病给什么药,物质的精神的药都有,让众生照方子吃药,得到解脱。
「无量功德皆成就,无量佛土皆严净」,这里都是打雷的声音,有如雷震,但众生听不见。学佛想证道千万要抓住这两句话!没有修福德资粮就不要妄想成就,怎么样开始修福德?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也就是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没有功德成就的话处处是障碍,身心都会是魔障,内外环境都是障碍。无量功德成就是修福报,无量佛土皆严净是修智慧的成就。怎么会无量佛土皆严净呢?心净国土净,要念念清净。一呼一吸是一念,众生一念之间有八万四千个烦恼,所以念念清净才能够证到无量佛土皆严净。
「其见闻者,无不蒙益。诸有所作,亦不唐捐」,见到听到这样菩萨的众生,没有不得到益处的。一切所作所为没有徒然而作,不是空作的。
「如是一切功德,皆悉具足」,修到这个地步,有了福德成就和智慧成就的功德,圆满具备充足。经文到此都是赞叹菩萨们的功德。下面是在场每一位菩萨的名号,如果要一一详细介绍每位菩萨的功德和事迹,是一两个月也说不完的,那我们本经的主角维摩诘居士,就老登不了场,所以我们只能念一次菩萨们的名号。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变压器发生异音,可能是什么原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