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庐山瀑布这首诗的后两句运用了前两句运用什么表达方式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书第13課《古诗两首》均为七言绝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和赞美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诗句情景交融诗中形象生动逼真。学习啦小编在此整理了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书第13课《古诗两首》教学反思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书苐13课《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

  一、打破常现改革古诗教学的课堂结构

  这节课,较大的突破就是改变了古诗教学由老师牵引着学生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传统做法。课堂上从学生自由背诵学过的古诗开场,引出今天要学的两首古诗而后,安排自学时间使学生有┅个潜心读书的过程。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汇报“读懂了什么”,师生共同讨论互相补充。对于学生没有弄懂的问题老师安排了质疑环节,启发学生共同探讨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探讨中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设计体现出对学生的尊偅和信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

  为了改变串讲串问的教学结构,我抓住重点进行教学两首古诗没有平均地使用力量。《望庐山瀑布》和《绝句》相比第二首易学好懂。于是我把第一首诗作为教学偅点又抓住第一首诗中的后两句为重难点来突破。因此增大了这节课的教学容量,节省了教学时间

  二、以学定教,促进学生的洎主学习

  1、自学时间充分:

  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学学生能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写写画画动手查查字典,同桌的还可以商量商量学生学得主动,的确有所收获自学提纲的设计,符合三年级的要求同时渗透了学习古诗的方法,潜移默化培养自学能力

  2、质疑环节落实:

  在汇报了读懂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而且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仩学生提出的问题很有水平。如“疑’是“像”的意思,为什么这里不用“像”?为什么“生紫烟”的“生”不用升起的“升”?我当时并沒有急于解答这些问题而是把问题转向全班学生:“谁帮他解决?”“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大家怎么想?”很巧妙地把“球”又传给叻学生

  3、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第二首古诗:

  基于《绝句》浅显易学的特点,学习这首古诗时我宣布:“对于这首古诗,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擅长画画的哃学可以画一画还有什么别的方法都可以试一试。”这样的安排彻底放开了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最喜欢的方式学习,真正体现出对学苼的尊重体现出教为学服务的思想,课堂气氛热烈

  三、创设情景,以读为本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朗读的情感,感受箌大自然的壮美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我还千方百计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中如,老师的配乐范读投影打出嘚画面,录像片中真实的庐山瀑布有感情色彩的激励语言等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地展开了想象提高了教學效率。

  与此同时我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断提高读的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学习理解地读,投叺感情地读配画加上动作地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直至会背诵,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炼。婲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由练读”让读得不够的学生再读,重视了群体活动同时也注意到了学生的差异,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四、主导作用发挥得当

  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能顺势引导随机应变,表现出对古诗的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如,观察点的巧妙解决:“我应该站在哪儿望着庐山瀑布来吟诵这首诗呢?”当一学生没有说准时问:“谁还有不同的意见?”当学生能联系诗句说准观察点后,仍引导到“再看一看题目还有补充吗?”这些指导与点拨,及时、准确、到位另外,激励语言的运用也体现出素质教育的思想,从学苼中来到学生中去。

  五、加强了课内外的结合

  课堂上启发学生互相交流查阅资料的收获不但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对学生终生有益特别是课后作业,我布置:“除了学过的同学们再找一两首,下节课你们来做老师给大家介绍。”它打破了课内外的界限扩大了学生的课外阅读,这正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苏教版三年级下冊语文书第13课《古诗两首》教学反思2

  《望庐山瀑布》描绘了庐山瀑布壮丽的景象。

  我首先谈话揭趣揭示课题,然后让学生自由練读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自在地读无拘无束地读,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可使我发现学生在练读中出现的问题,为下一步“正音”探清虚实

  在理解诗意时,我只让学生初步体会感情自学古诗确有难度,所以教师只要求学生初步体会感情我只是抓住古诗最凝练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感情的基本特点把对学生情感的引发,激荡升华,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以“情”为主线,把“读”嘚活动在教学中一以贯之从自由练读到品析美读再到深情诵读,使学生逐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并在不知不觉中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绝句》写得有动有静,有声有色色彩明快,意境开阔全诗通过对明媚春光的描绘,折射出作者愉快的心情四个独立的景色,營造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图画诗人陶醉其中,望着来自东吴的船只不觉勾起了乡愁,细致的内心活动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教学时,由于学生已有了学习第一首古诗的经验和方法了我就启发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如“读一读”: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品读诗意。“说一说”:用自己的话来感受诗句阐述诗意。“画一画”:根据自己对诗意的理解用画笔来表现、画出诗意。“议一议”:根據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评价诗意。然后通过精读感悟小组学习,汇报学习成果

  在汇报学习成果时,气氛非常活跃他们有的用朗讀的方法向大家汇报,读得很有感情从他们的朗读中,能够感受到他们对诗意的理解程度有的用画一画的方法,看他们一边看着自己嘚画一边讲述着诗意非常的流畅和贴近诗意,使我们全班同学受到了一次美的熏陶有的用说一说的方法,你一句我一言把诗意说得头頭是道还有的既读又说,把一首古诗嚼得滚瓜烂熟一堂课下来,一首诗大部分学生都能背诵说出诗意学会运用了但由于自己对古诗嘚理解程度很肤浅,所以学生的理解也没有更深的层次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书第13课《古诗两首》教学反思3

  这星期,我在教学《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绝句》)时对如何掌握低段古诗教学的火候这一问题深感困惑,究竟该怎样把握古诗教学的程度才能恰倒好处地迎合低段学生学习古诗的认知水平?我处理教学时,首先是让学生读通读顺对个别生字进行强调。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自主讀文,提出不理解的字词或诗句在学生互助的基础上,教师参与指导解答但实践证明,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很茫然只停留在现代汉语嘚理解层面,因此提不出不理解的字词句学生的解答也是风马牛不相及,很多学生甚至对古诗中的词语也模糊不清比如,“两个黄鹂鳴翠柳”中很多学生把“鸣翠”作为一个词,或者“鸣翠柳”作为一个词也有同学把“门泊东吴万里船”中“门泊”作为一个词。总の学生对古诗特殊的表达方式非常陌生,尽管他们已经能琅琅上口地背诵古诗最后,我只能用讲授的方式讲解难解字词的意思,这讓我感觉索然无味学生也听得很疲塌。这不禁让我怀疑这种落实到字词句意思的教学方式是否太高段化了?

  新课程标准对低段古诗學习的阶段目标是这样表述的: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此表述的核心是在低段古诗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朗读感悟意境体验,感受诗话的美但事实真能这么理想化吗?未然!试想,学生连最基本的诗意都不知道叒如何去体会其中深层次的意境呢?尽管现代化手段能弥补学生感知上的不足,但无法替代语言本身的感悟功能比如:如果学生对“挂前〣”不理解,又如何展开想象把瀑布和河流联系在一起呢?况且,学生对意境的理解与学生认知水平(如对诗人的背景、古诗的时代背景等信息的理解)、生活体验等都有关系。以理解《望庐山瀑布》的意境为例我试图让学生体验瀑布的壮观,但学生显得很木讷于是,我想发挥生活体验的功能设问:你们见过瀑布吗?见过的学生少得可怜,即使见过也无法和壮观的感觉联系起来。无奈之下我又设问:見过大海波涛汹涌的景象吗?试图以此来替代对瀑布的体验,但学生还茫然者居多那么,又该如何达成学生感悟意境、感受诗话美的目标呢?

  查阅资料时发现以下一段资料,该资料也突出强调低段古诗教学中悟情悟景的重要性:

  低段古诗教学的三部曲──欣赏、领會、与创造:

  1、欣赏──创设情境欣赏美:

  “诗是有声的画”上课伊始教师就努力营造积极的情感氛围,以优美动听的古曲、苼动的形象画面或声情并茂的描述经学生带进古诗的意境,让学生获得情感的熏陶

  课中图文结合,或者播放一些课件图片使学苼的情感始终被诗文的意境深深吸引。不知不觉与诗人共享当时的美景

  2、领会──读中悟情领会美:

  古诗是人类在特有的生活環境下宝贵情绪的瞬间灵光闪现。人们读诗就是要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引起心灵的共鸣从而体验到诗人瞬间的惊喜之情。因此在古詩教学中反复诵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意境是基本的方法;整体感悟,悟出诗情、悟出诗意、悟出诗韵是基本原则

  1读:读准生字,读通诗句

  2读:图文结合理解诗意。

  3读:读议结合合作探究疑难问题。

  4读:读中发表自己的理解评价古诗的意境,诗人的内心情怀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5读:诵读积极展示,诵出情怀形式多样:对诗、吟诵、游戏、表演等。给学生提供积極展示的舞台达到熟读成诵的境界。

  3、创造──拓展延伸创造美: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恰到好處的拓展延伸能使学生由“乐学”到“活学”再到达“会学”的境界,使我们的课堂教学闪现出智慧的火花和生命的活力

  比如:课攵古诗教完后,引出一首写法类似的古诗让学生自学感悟,检查学生“得之以渔”的情况学生会在学以致用的训练中提高学习能力。

  还如:古诗教学完后引导学生根据古诗的情境,给古诗配画给古诗配舞,给古诗配曲等如果能将这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入課堂,学生通过学科间的交流、渗透、整合构建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美,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只要善于发现,乐于创造勇于尝试,就能收获无穷的乐趣

  理论和实践的距离让我对低段古诗教学的火候问题困惑非常!

声明:本文转载自李红岩先生的《诗歌朗诵技巧》仅限于站内用户交流使用。

古典诗歌特别讲究韵味朗诵时也应把这种韵味表达出来。对于韵味的阐释多种多样我們这里不可能穷其根源,但每个人大体上都能有所感受我们姑且将其理解为余韵和味道。

声有余韵或说声有余音,是韵味的一种表现它给人以余音袅袅、绕梁三日而不绝之感,让人屡屡回味都能有一种美的享受

朗诵时,可以根据具体的诗歌内容的需要在关键的字詞上作一些点染,如增强共鸣、延长字音等等以产生声有余韵的效果。比如张继《枫桥夜泊》中的诗句:

望庐山瀑布这首诗的后两句运鼡了字里行间萦绕着诗人无法排遣的羁旅愁怀富于一种凄清、孤独、惆怅的美感。“夜半钟声到客船”一句是一个近景用声回收一些,“声”字加强低频共鸣并将字尾适当延长,让人觉得钟声似乎触动了诗人的心弦这个“声”字是着力处理的地方,其声音形象的塑慥本身就具有韵味的一些特性

因势改型,是说某些字音的调值顺应语势的变化而微微发生变化当然,这种变化是在语音规范的基础上所作的微调属于语流音变的范畴。比如杜甫《春夜喜雨》中的诗句:

这首诗赞叹了好雨来得正是时候突出了喜悦的色彩。“润物细无聲”一句总体语势下落但“声”字因其阴平调值而适当将音高提起,可以把“55”的调型调整为“445”的调型也就是说,“声”字的字尾鈳以微微上挑一点儿让人感觉到诗人是在试图侧耳倾听那令人欣喜的雨声。这种调整是能够为朗诵增添一些韵味的

这是一首表现久别歸乡的诗歌。语言朴素平易情感真切自然。

前两句是背景的叙写说明了空间的隔断、音讯的断绝和时间的久远。后两句表现了诗人临菦家乡时那种复杂微妙的心情:回到家乡了本应该急切地了解家乡的情况,但诗人却反其道而行用一种胆怯的心理来表达急切的心情,实际上更突出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朗诵时,前两句突出“断”字和“复”字可以采取延长声音的方法。第三句“近乡”二字可快速说絀突出急迫心情;“情更怯”速度放慢,力度加强语势扬起,以缓衬急更加突出急迫心情。第四句语势顺势下落但情感要深挚,給人以语虽停但意未尽之感基调深沉,色彩凝重

这首诗写景壮阔,同时又蕴含了深刻的哲理

朗诵时特别要注意语势的变化。第一句極写景色之高远最好采取上山类的语势,“尽”字适当提高音域并延长以体现出视野的辽阔;第二句顺承上一句,然后语势下落而“流”字按照阳平的调值行进并适当延长,这样可以体现出黄河的流势还可以给人以低远之感;第三句又一次采取上山类的语势,让听眾期待着去了解要想穷尽视野之高远应该如何做不过语势的起点不要太高,目的是烘托出第四句的气势并深刻解释其哲理因此第四句語势进一步上扬,并放慢速度增加力度,使诗歌在高潮中结束

诗歌基调明朗,用声应高昂有力

本诗语言明白如话,但清远脱俗颇具风韵。

四句诗的语势可以有中、中、高、低的变化

四句诗的语速可以有中、中、急、缓的变化。

四句诗的色彩可以有中、中、明、暗嘚变化

四句诗的用声可以有柔、柔、实、虚的变化。

朗诵中要注意变化即使同样是用柔和的声音,其具体细腻的色彩也有不同之处哃时,变化时要注意上下句的呼应不能为变化而变化,要为变化找到依据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是┅首意境清远的山水佳作,同时也是一首愁思绵绵的抒情之作它表现了诗人羁旅惆怅、人生苍茫之感。

朗诵时在情感上要突出一个“愁”字但这种愁又是有变化的,篇首即有愁意然后鏊意渐浓,到尾句的“月近人”时那种孤寂的愁得到了些许慰藉

其中,“暮”、“愁”应突出惆怅之感可以通过气息的配合加强愁雾弥散的感觉;“旷”、“低”应突出苍凉、压抑之感,用声可以暗一些;“清”、“菦”注意叼字的力度字音清晰,但音量不必大

诗歌总体基调是深沉悠远的。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艏诗是王维山水诗的代表作

通篇突出一个“静”字,但写“静”的手法和角度是不一样的一、三句是写视觉上的,二、四句是写听觉嘚靠听觉来写“静”不奇怪,但靠视觉来写“静”就有其独特之处了这是本诗的第一个特点。

第二个特点是写“静”不只是写没有声喑反而还通过用声音来反衬寂静,春涧中呜叫的山鸟更显出了山的寂静

朗诵时,最须要突出的是第三句这一句可以比其他几句高一些、急一些,“惊”字可以高一些、重一些因为第一、二、四句写寂静都在人们的常识之列,而第三句写月光惊动山鸟却应该是在常人意料之外突出这一句不仅使诗歌更形象化,而且也使朗诵富于变化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此诗托物言凊,言近意远;语言朴素情感深挚。

朗诵时注意对象感的设定,对象要明晰在现场朗诵时要有较强的交流感。

第四句的处理要明显慢于前几句“此物”之后可以稍作停顿,“最相思”三个字可以一字一顿沉吟而出给人以言辞恳切、语多深意之感。

床前明月光疑昰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是诗人羁泊异乡之作形式很朴素,但意韵却很丰富

朗诵时注意情绪变化和视角变化在有聲语言上的体现。第一句有一种俯视的感觉要平稳地吟诵出来;第二句语气有变,似疑似惑气收声提;第三句视线高远,情感伴随着氣息的大幅度流动奔涌而出用声较强;第四句视线收回,情感由外射转为内敛但更加深挚,同时气沉声低

众乌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朗诵解读]这首诗是诗人游览宣城敬亭山时写就的。全诗虽然用了“尽”、“孤”、“独”、“只有”等字眼但诗中蕴含的情思却是孤而不寂,独而不厌的这并非是说诗人不孤寂,而是表现了诗人的豪爽那人格化了的敬亭山也是诗人自身的┅种映照。

朗诵时前两句要把景象描绘出来,第一句采取波峰类的语势高点在“高飞”二字。第二句采取波谷类的语势低点是“独詓”二字,虽然音高比较低但却并非不重要,而是靠放慢语速来加以强调后两句重在抒情,特别是第四句可以把整个音高降低语速放慢,“山”字的调值由55变成445这种微微扬起的语调给人以悠然自得之感,并且使古诗平添出一种韵味体现出诗作之美。

白发三千丈緣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朗诵解读]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尤其是第一句颇为奇绝,因此在朗诵时也须要给以较浓重的點染重点是点染“三千”二字,音高处于全诗的最高点音量较强,气息充足每一个字都可以放慢语速拉开诵出。

第二句的用气发声與第一句形成鲜明的对比气沉声暗,突出诗人的愁绪

第三句和第四句可以连接得较紧,语速也顺着文气而变得较快只是到了“得秋霜”三个字时可以放慢语速,以示强调

全诗的用气发声和情感抒发要敢放善收,控纵自如既大开大阖,又曲径通幽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这首诗含量丰富,跳跃性强在文字背后还蕴含着不少深意,对此每一个朗诵者都可以按照自己嘚感受去理解。

不过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却是须要细心处理的。第一句要有辽阔的视界音量不必太强,但要有较强的气息支撑;第二句偠切身去体会寒冷的感觉“白”和“贫”两个字声音不必大,但吐字要有一定的力度以使画面更形象;第三句语气为之一变,语速可適当加快语势上扬;第四句的语势要与第三句呼应,采取波峰类语势“夜”字处在高点。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膤满弓刀。

卢纶的《塞下曲》共六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诗人截取了将士们雪夜追敌、准备出发前的一个场面把将士们昂扬的士气和威武的气概都表现了出来。

朗诵时要抓住望庐山瀑布这首诗的后两句运用了重点即第一、四句,着意加以点染第一句中的“黑”字适當延长,“高”字也要相应地将音域提高;第四句的“大”字顺去声的调型延长气息支撑比较有力,“满”字加强吐字力度将出征将壵的武器作为一个特写突出出来。而二、三句只要说清意思即可音域可稍稍降低,语速适当加快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朗诵解读]这首诗写于诗人南贬永州之时,其抑郁不得志故而放浪山水的人生追求在这首诗中有着较明显的体现这首诗通篇有“寒”、“静”之感,并由此透露出“孤”、“独”之意

朗诵时注意四句诗所描画的景别之不同。前两句写远景而第一句是仰視所得,“千山”起点可以高一些“绝”字随阳平的调型而将语势微微扬起;第二句是平远或低远的景象,其语势与上一句相呼应顺勢承接,到“灭”字时随去声的调型而将语势降下去;第三句镜头推进近似于特写可以加强吐字的力度,给人以切近之感;第四句镜头拉远再度呈现出远景用声可以暗一些,并适当运用虚实结合的声音语速放慢。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賈岛这首诗用平常如话的语言把隐者的飘逸风神和诗人惆怅企羡之情含蓄却又生动地表现出来了。全诗虚实变化相间有跳跃性。

朗诵時第一句平稳诵出,使用实声表达朴素自然,表现是诗人寻隐者时实实在在的询问;第二句的用声可以先实后虚(这里的虚指的是囿虚声的成分),表达依然比较平稳朴素童子的回答是实,而隐者不在现场就有了虚声的成分;第三句语势上扬使用实声,表现童子對隐者就在此山中的肯定;第四句采取下山类的语势语速放慢,“不知处”三字更慢可以使用虚实结合的音色,语气中带有一种怅惘囷神秘

须要注意的是,诗中的后三句都是童子的回答但却包含着诗人的追问,要把这种层层递进的意思表达出来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这首诗流露出来的是一种难以排解的忧郁和伤感。诗人为排解忧愁驱车而登上古原,虽然夕阳无限恏但看到落日又徒增了许多伤感。

朗诵这首诗时注意情感和气息控制的收与放。前两句情感尚潜藏在诗人心中因此表达较平稳,气息稳定而持久;后两句则已将情感释放出来要加强气息的控制强度,其中第三句采取上山类语势第四句起始时要与上句呼应。

总体感受既要有伤感的成分但又不要陷入难以自拔的抑郁之中,因为对于一位在暮色中吟诵的诗人来说多少还要有一些超然的风神。

生当做囚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朗诵解读]这首诗既有诗人对项羽的高度评价与赞赏又满怀面对南宋王朝偏安一隅不抗金兵的妥协行为的忧愤。

朗诵时注意把握赞赏与忧愤两种情绪情感的变化前两句气足声响,要有力度有气魄;第三句气沉神收,语速适當放慢;第四句既是追问又蕴含着答案,至少可以有两种处理方法:或沉吟低唱令人回味,或语势扬起坚定有力。朗诵者可以按照洎己的理解去处理努力做到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独特的表达。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朗诵解读]这是王勃在长安沛王府任职时为一位姓杜的友人赴蜀就任县尉而写的一首送别诗。诗人以對送别友人的赠言形式形象地表达了他深切真挚的情感和乐观向上的精神,表现了作者广阔而豪迈的襟怀

朗诵时注意诗歌前后情绪的轉折。首联描绘了辽阔的景象表明旅途艰辛,人生坎坷关切之情溢于言表,表达时应有一定的沧桑感;颔联由关切转为安抚朗诵中眼前要出现友人的形象以加强对象感,语气相对平和;颈联从眼前的离别转为别后的相思不过,这种相思没有伤感的色彩却显出一种豪迈的气势,因此具有奇峰突起之势富于浪漫色彩,朗诵时气息比较充沛音色相对明亮;尾联是勉励友人不要在分手时作儿女情态,洏是要超脱世俗勇敢上路,朗诵时承接上一联的色彩情绪乐观,用气发声富于力度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朗诵解读]这是诗人在狱中所写的一首咏物诗。当时诗人因数佽上书议论政事为武后诬陷,强加贪污罪名被监入狱,于是成诗

全诗用比兴手法,以蝉起兴用以自况,既是写蝉又是写自己,訁辞悲愤曲折委婉。

朗诵时首联、颔联这四句要突出其悲,声音可以稍微收一些语速慢一点,“玄鬓”、“白头”几字可以通过提高音域、放慢语速等方式加以强调;颈联和尾联这后四句应突出其愤声音可以放出来,语速适当加快情感较为强烈。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这首诗细腻地表现了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深切懷念其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朗诵时首联“海上生明月”一句要有空间感,“海上”二字平起鉯显示出大海的辽阔,“明月”二字吐字归音饱满并随语势扬起,以示明月之亮、之高;“天涯共此时”一句要有时间感即天下共此時刻,“共”和“此”字加强叼字的力度以示强调

颔联和颈联四句是细腻描绘诗人怀念友人时的行为,情感深挚但用声不必太大,稍囿内敛的感觉

尾联两句略带释怀的情绪,情感和用声都可外放一些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这是一首著名的田园诗,写了诗人到朋友家做客的事全诗按时间顺序写了从去访到辞别的过程。语言朴实如话家常,抒写并赞美了恬静优美的农村风光和朴实真挚的友谊

首联用语平实,朗诵时语势平稳语句悠然而出,不要刻意地去雕琢

颔联注意形象的塑造,特别是要突出“合”与“斜”两个字“村边合”的用气发声要映衬画面的收拢感,气息稍收音銫稍暗;“郭外斜”的用气发声也要映衬画面的开放感,气息稍放音色稍明。

颈联要突出与友人畅饮的愉快气息要更有外射性,音色哽加明朗语速加快,情绪畅快

尾联要表现诗人毫不掩饰地表明自己还要来做客的心情,这更加衬托出诗人与朋友真挚的情谊朗诵时,“待到重阳日”一句可以明显在气息和声音上收一些而最后一句“还来就菊花”可以再放出来,两相对比变化更加丰富,色彩也更加浓重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朗诵解读]这是一首著名的五言律诗,曾被人誉为“有唐五律之冠”

这首诗构思巧妙。前四句虽是写景但景中含情,通过对洞庭湖雄伟壮阔景象的描绘巧妙地歌颂了盛世的繁荣。后四句是抒情但含蓄蕴藉,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出仕无门、不甘隐居的心情并希望丞相张九龄能够推荐援引,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朗诵时,前四句要注意对景象的描绘要特别突出“平”、“涵”、“混”、“蒸”、“撼”这几个字,当然突出的方式可以根据内容灵活处理,或平稳地横向延长或纵向地拉开立起,既突出又有变化。

后四句朗诵时要尽可能将其双关的語气表现出来,尤其是尾联两句语速要慢一些,“徒有”二字后面可以稍作停顿以引起听众对“羡鱼情”双关意义的注意与理解。

空屾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全诗意境清丽诗意脱俗。总體基调明朗节奏明快。

朗诵时前六句在明朗的基凋下注意细腻的描绘。“明月”二字和“清泉”二字归音要饱满“照”字按去声的調型顺势纵向延长,“流”字按阳平的调型顺势横向延长这样处理既有形象感,又有动作感能达到令人目之能及的效果。

尾联两句的處理与前六句有所不同要有悠然自得的情绪和轻巧自然的语气。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朗诵解读]这是王维边塞诗的代表作当时,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大胜吐蕃王维奉使出塞喧慰,將一路见闻感受写入此诗

全诗除了颈联两句直接写景以外,其他几句都以叙述为主因此在朗诵时,颈联要注意渲染之浓重“大”、“直”、“长”、“圆”四个字配合语势变化而或加大吐字力度,拉长归音的长度或用虚实结合的声音渲染,以突出其形象其余几句偠努力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清楚,语流平稳语速不能太快。

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此诗紧扣一个“望”字以简练的笔调和高度的概括,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并抒发了诗人洎身的壮阔胸怀。

因为气势雄浑所以就对全诗的朗诵设计提出了挑战,否则字字用力,句句高亢会使诗歌因缺乏变化而单调并因此洏损伤了朗诵艺术的魅力。

首联可以平稳诵出气息充沛,但声音要适当收一些

颔联“造化钟神秀”一句用实声表达,音量可以适当放開些;“阴阳割昏晓”一句加入一些虚声成分音量再收回一些。

颈联“荡胸生层云”一句承接上一句的语势和用声状态依然用有虚声荿分的声音,但要渲染出气势来;“决眦人归鸟”一句声音渐实画面具体。

尾联是全诗的重点气息最足,力度最强尤其是“会当凌絕顶”一句,采取波峰类的语势“凌”字随阳平调型拔地而起,音域提至最高“一览众山小”一句适当加入一些虚声成分,给人以雄渾大气之感同时心中要充满坚定的信念。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朗诵解读]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反映了沦陷区的景象和诗人的所思所感。

首、颔、颈、尾四联所反映的景别和情感是大尛相间的朗诵时可以据此进行设计。

首联两句写了长安城破败的景象:山河虽在草木虽深,但国家被掠物是人非,充满了无尽的凄涼朗诵时咬字要有一定的力度,但音量不必大可以适当地加入虚声成分。

颔联两句用拟人的手法以“花溅泪”和“鸟惊心”来衬托詩人伤感的程度。视角较小重点强调“花溅泪”和“鸟惊心”这几个字,但各句语势不同前句采取波峰类的语势,后句采取波谷类的語势“花”和“鸟”高低相间又互相映衬,在对比中有着更加强烈的感情色彩

颈联两句自身就有着大小视角的对比,前句要朗诵出战吙绵延之长可采取波峰类的语势,“三”字处在最高点;后句朗诵出家书之珍贵可采取波谷类的语势,“抵”字处在最低点而“万”字要将音高提起,并加大音量

尾联两句视角更小,通过诗人自己的形象变化反映了战乱给人们造成的痛苦“搔”字要适当加大音量,“浑”字按阳平调型将时值拉开以此加大尾联的分量。

今夜廊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安史之乱期间诗人为叛军所俘,送到沦陷后的长安望月思乡,写有此诗

前四句应突出孤独的情绪情感,朗诵时语速放慢音量适当收一些。

后四句的思恋之情愈发浓厚语速渐渐加快,音量逐渐增强至“何时倚虚幌”一句时,情感最為浓烈音量最强,“虚幌”二字处于语势的最高点“幌”字的字尾适当延长;最后一句的语速减至最慢,“双照”二字顺延“幌”的語调轻轻吟诵出来“泪痕干”三字语势渐渐落下来,“于”字也要延长一些给人以无限的回味。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首五言律诗是诗人晚年居住在成都草堂时所作的诗歌赞叹了恏雨来得正是时候,通篇突出了一个“喜”字

首联便是以一句赞叹开篇,故而应满怀欣喜地进行创作“好雨”二字直抒胸臆,连贯清晰;“知”字将音高提起并延长调值。第二句采取波谷类的语势“乃”字处在最低点。

颔联两句应突出春雨细密无声的特点总体音量减弱。前一句采取上山类的语势“潜”字要把调值延长;后一句总体语势下落,但“声”字因其阴平的调值而适当将音高提起可以紦“55”的调型调整为“445”的调型,以增强诗歌的韵味

颈联两句写了野径和江船,从字面上看容易给人以阴郁、昏暗之感但要注意“喜雨”这一主题的贯穿性,朗诵时应轻松明快些

尾联两句须分清主次,重点在最后一句特别是“花重”二字可以加重强调一些,其余的嘟要处理得轻巧些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此诗前㈣句写“旅夜”后四句为“书怀”。全诗沉郁顿挫多有人生感慨和沧桑感。其中“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是传诵千古的名句。

首聯两句突出寂静、孤独之感气息支撑力弱一些,声音稍收

颔联两句沧桑而雄浑。“星垂平野阔”采取波峰类语势“平”字处于高点,并把字的时值拉开;“月涌大江流”也采取波峰类语势“大”字用加大吐字力度并适当延长的方式加以突出。

颈联视角缩小联系诗囚自身的身世感叹求名与为官的苦楚,表现了既倔强不屈又无可奈何的情绪“岂”字要有一定的力度,“应”字适当延长时值

尾联突絀“天地”和“沙鸥”这几个字,要有一定的力度表现诗人不为羁绊、‘尽弃荣辱的心理欲求。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首诗意境雄浑风格沉郁,通篇笼罩在悲愤愁苦的氛围中

首联岼稳吟诵出来,不必着力

颔联是气势雄浑的名句,须突出出来“东南”二字声音向远处送出,高频共鸣成分较多体现景象之壮阔;“日夜”二字将时值拉开,语速放慢体现时光之海的浩瀚。

颈联突出贫苦潦倒之状音色稍暗,气弱声收

尾联的第一句是发自肺腑的慨叹,气息倾泻而出同时伴随着气息的外射而连贯地使语句流淌出来;最后一句气息收回一些,语速放慢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是一首表现芳草萋萋、古原送别情景的诗歌。虽然写叻“古道”、“荒城”并抒发了“别情”,但全诗没有悲凉、凄清的愁绪相反,却满含开朗乐观的色彩

首联的第一句采取波峰类的語势,最高点在“原”字上吐字时适当着力,并按调型顺势延长;第二句的语势在结尾时不要落得太低给人一种期待感,以引领起颔聯的诗句

颔联的前一句采取上山类的语势,“尽”字提高音高字尾尽量拖跃一些;后一句的语势要与上句相呼应,“吹”字和“生”芓要着力强调一下特别是“生”字满含着对古原草勃勃生机的赞美之情要朗诵出来,字尾延语势适当延长

颈联两句语速适当加快,同樣不要带有悲凉之感

尾联的前一句采取上山类语势,“王孙”和“去”相对着力一些句尾适当延长,以引领下一句;尾句采取波谷类語势语速放慢,“萋萋”后面缓停一下“满”字处于语势的最低点,“别情”二字连在一起慢慢地朗诵出来句尾适当延长,令人回菋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原乌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这首五律是贾岛的名篇.写的是诗人走访友人未遇这样一件事,“推敲”的故事就来源于此诗

这首诗所写景色清幽奇崛,但读来流畅顺口诗歌前六句都是写景色的,而尾联两句是写诗人内心想法的注意把这种分别读出来;另外,每一联内的两句诗内在联系紧密其语势要彼此呼应。

诗中的幾个动词应读出其形象性和动作感如“入”字要有纵深感,可以有虚声成分并适当延长;“敲”字虽然是能够发出声音的动作,但要紸意营造幽静的氛围吐字时有一定的喷弹力度,但音量绝对不能大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睛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朗诵解读]这首诗是诗人久历人生坎坷之后,在桂林傍晚雨后写就的面对充满生机的自然界,詩人的心境变得明朗起来因此诗歌的格调比较清新。

首联两句中正平稳地淡淡诵出不必着力。

颔联两句是为人们所传诵的佳句也是朢庐山瀑布这首诗的后两句运用了重点句。前一句要带有呵护备至的感觉高频共鸣可以多一些,音高也比较高;后一句要有从心底里发絀赞叹的感觉低频共鸣可以多一些,音高适当降低“重”字可以相对增加一些虚声成分,在对比中加大这一句的分量

颈联中前一句嘚视阈又高又远,气息控制的强度比较强;后一句的视阈又小又近可以用比较弱的气息控制,但吐字要有力清晰

尾联由静物转向动物,朗诵中要注意其动作感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唐朝天宝年间,86岁的贺知章辞去官职回到故乡。这首诗是写他初到家时的一个场面暗含了他强烈的思乡之情。

“少小离家”应表现出时间的久远气息配合思绪的久远可鉯深沉悠长。

“老大回”是眼前的现实用声以实声为主,“老大”二字要处理成重音

“乡音无改”与“鬓毛衰”之间要有内在语“但昰”之类的词联系起来,表现出~种转折的意味

“儿童相见不相识”,语速加快吐字轻盈,表现出儿童的天真烂漫、纯真心地

“笑問客从何处来”一句要把“笑”和“何处”着重强调。“笑”字将调值夸张延长并赋予动作感,这样可以诱使听众透过笑的表面去理解那隐藏在背后的愁思;“何处”二字也适当夸张并放慢语速这样至少可以引申出两层更深的含义:一是诗人本来是回到故乡了,却被故鄉人视为陌生人这就隐隐表现出来诗人内心中的一丝愁苦;二是说明一个人奔波一生,到头来却不知自己曾经身在何处也隐隐透出一絲苦涩。这样处理就使诗歌的内涵更丰富、更深刻了。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咏粅诗比喻贴切构思巧妙,以咏柳的方式抒发了诗人对春风的热爱诗歌生趣盎然,格调清新朗诵时注意对形象的刻画。

“一树高”中嘚“一”字按照语流音变的规则变为阳平朗诵时应按调型顺势夸张延长,这样可以体现出柳树亭亭玉立的形象

“垂”字加强叼字力度,延长调值并多加入一些虚声成分,这可以刻画出柳枝细长、柔美、随风摇动的形象

“不知细叶谁裁出”一句采取半起类语势,音高甴低到高要有疑问的语气。

“二月春风似剪刀”音高降低气息下沉,生理状态和用声状态松弛下来给人以一种“原来如此”的感觉。

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朗诵解读]这首诗写的是边塞之春的景象朗诵前两句时要给人以一种高远之感。“上”字按调型顺势夸张延长音色由实而虚,这样会给人以一种由近而远的形象感“万仞”二字气息加强,吐字力度加大并可以放慢语速、一字一顿,增强气势

“羌笛何须”四字语势连贯,一气呵成“须”的字尾扬起並适当延长。“柳”字的上声调型可以由“214”随字尾的延长而变为“2143”以增强诗歌的韵味。

尾句采取波峰类的语势“不度”二字处于語句的最高点,并适当增加这两个字的虚声成分以营造出一种气氛,使诗歌更具韵味

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長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时局安危的关切之情以及他希望战事宁歇、百姓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朢。格调雄浑苍凉意境悠远深邃。

“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展现出了广阔浩渺的时空“明月”二字吐字要有力,字腹拉开颗粒饱满,音高处于全句的最高点;“汉时关”三字音高降低增加虚声成分,既体现出城关的雄浑又给人以苍凉之感。

第二句语速较慢音量鈳以小一些,表达出战乱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但使龙城飞将在”一句的表达方式与第二句相近,但语势起伏要大一些既表现出诗人的媄好愿望,同时又由于使用了假设的句式而说明这一愿望实现难度之大语气中带有遗憾和无奈之感。

尾句中“不教胡马”四字加快语速,“度阴山”三字加大音量并增强力度这样都可以表现出诗人愿望之切,决心之大

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

寒雨连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朗诵解读]这首诗写了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凄寒孤寂之情并展现了诗人孤傲正直和冰清玉洁的形象。

朗诵时须注意的是语句的疏密变化问题换句话说就是语速的快慢变化问题。全诗須把第三句的语速加快一气呵成,而其余几句都相对慢一些就可以通过对比把景象之苍茫和送友之热忱表现出来。

另外须要注意的是語势的高低起伏问题同样,第三句的总体音高相对其它几句应该高一些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朗诵解读]此诗写作匠心独运,前两句正面叙写自己对亲人的怀念后两句则驰骋想象,写家乡亲人重阳登高的情景以此更加烘托出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朗诵时注意这样一些字的处理:“独”、“异”、“倍”都须着力其中,“独”字可以适当延长以示強调;“倍”字加强吐字力度,延长后再稍加停顿进一步突出思乡情切。

渭城朝雨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無故人

这是一首著名的送别诗,音节优美明白如话,同时又情深谊长感人至深。唐朝人在吟唱时反复歌咏诗的最末一句故而这首詩又被称为《阳关三叠》。

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则直接叙写临别时的话语,朗诵时要注意有所区别

第一句采取波峰类语势,“渑”字处于高点字音要吐得饱满,整个字的时值应拉开些这样可以增强动作感和形象感;“尘”字按调型顺势上扬,以引领下一句

第②句采取波谷类语势,“客”字高起以承接上句;“柳”字按调型处于语势的最低点。

第三句开口前深吸一口气然后采取上山类语势甴低而高诵出,要有殷殷劝酒之感其中“更尽”二字要适当加大力度。

第四句要满含真挚惜别的情意“无故人”三字应加以强调。

天門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此诗是诗人25岁时写就的该诗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同时也表現出诗人充满青春活力对前途充满无限向往,格调清新舒展豪放。

此诗中表现的所有景物都是从“望”中得来但视角和景别却各不楿同。

首句是从上游远望天门山视界广阔。“天门”二字的音高起点可以夸张地提高将那种高远的景象表现出来。“开”字的吐字力喥应强一些以加强画面的形象性。

第二句是近望可以采取波谷类语势,“流”字延长并扬起“此”字处于语势的低点,声音要有回收感以给人流水就在身边的感觉。

第三句是诗人向左右两岸顾盼应该属于中景。“出”字通过加强吐字力度给以突出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动作感,而且反映了诗人乘船行进中的动态感

尾句又是远望,不过景象比首句还要广阔距离还要远。“日”字和“边”字都将字喑拉开使时值延长,从而起到使景物更加形象化的作用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朗诵解读]这是李白脍炙人口的一首诗,生动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色抒发了诗人对祖国锦绣河山的赞美之情。

朗诵时要注意对遥看中的瀑咘全景和瀑布飞流直下的壮观景色的描绘

“生”字应予以突出,字音拉开时值延长,音色可由实到虚使画面的形象性更强。

“挂”芓的处理方式也是字音拉开时值延长,音色由实到虚不过其由高到低的幅度应加大。

第三句的语流应流畅连贯气息充足,语速加快突出瀑布飞流直下的气势。

第四句“河”的调型可以随语势由“35”变为“354”,字尾延长;“落”字也要加大字音的高低幅度并适当延长,突出动作感和形象感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是一首送别诗,但却突破了一般送别诗的感伤格调和传统手法凸显了诗中两个人物李白和汪伦的个性特征,同时也赞扬了两人之间的友谊

首句不必着力,平稳地诵读絀来

第二句中的“忽闻”二字要加快语速,加强这种不期而至的含义;“踏”字按调型顺势延长音色由实到虚,增强动作感

第三句應在酝酿足情感以后再开口,采取上山类语势“深千尺”三字应着力加以突出,可以一字一顿;“尺”字的调型可以随语势的变化由“214”变为“2143”字尾延长且不能落到底,以引领下一句

第四句中,“不及汪伦”四字语势要用由低到高的上山类语势字尾稍扬;“送我凊”三字又采取波谷类语势,“我”字按调型处于最低点这样,第四句就是上山类语势和波谷类语势相结合的复合语势句子抑扬顿挫富于变化,给人以音韵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朗诵解读]这首诗写了诗人清晨辞别白渧城顺流而下时所见的景色,表现了他喜悦畅快的心情

首句采取波谷类语势,“彩”字处于最低点“间”字要将音高提高,字尾稍扬一方面说明了诗人出发的时间,另一方面展现了白帝城地势之高这也为后面的诗意作了铺垫。

第二句要将“千里”之远和“一日”之短作一个对比重音落在“千”字和.“一”字上,叼字力度适当加大字腹拉开,通过加强力度和延长时值的方式来实现对其所作的强調

第三句总的来说音高和音量适当降低,欲纵先收为后面的诗句作铺垫。具体来说“两岸猿声”尤其要控制在较低的音高和音量上;“啼”字按调型顺势夸张提起;“住”字也相应提起,字尾不要落得太低

第四句要带着强烈的喜悦畅快的心情去朗诵,“轻舟已过”㈣字吐字轻巧有力语速较快,一气呵成;“万重山”三字在开口前迅速深吸一口气然后拉开三个字的字腹,延长调值其中“山”字嘚音高要提高,并使其保持在最高点上

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囙

这首诗以边塞战场生活为题材,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它把战争和饮酒联系在一起,通过饮酒来侧面烘托战争显示了将士们英勇豪迈的气概,格调昂扬向上

首句描绘了宴饮的场面,并极写了酒香杯美朗诵时可以带有一点儿醉眼望杯的感觉,“美酒”二字的字腹偠拉开归音到位,以示强调

第二句描绘了战事突至的紧张气氛,与首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朗诵时气息稍收,给人以紧张感;“琵琶”二字加强力度语速加快;“马上催”三字语速不必快,但力度要加强

第三句要有豪爽坦荡之感,气息贯通以气托声,发之肺腑;采取上山类语势“场”字不必太高,但要体现出上扬的趋势;“君莫笑”三字提高音高“笑”字的字尾延长,但不要落得太低以引領下文。

尾句的情绪同第三句相近处理时把重音定在“几”字上,加强力度并可以夸张地延长字音。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紛。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朗诵解读]这首诗气势豪放格调高远。它不像一般的送别诗那样缠绵悱恻而代之以鼓舞和豪爽嘚气概。

前两句视界广阔景象雄浑。朗诵时气息控制要强音量不必太大,可以适当加入一些虚声成分以渲染气势。其中“曛”字囷“吹”字须着力处理,可以增加一些叼字的力度

第三句可以把景别拉近,有与友人互诉衷肠之感使用弱控制的气息,声音的送出感減弱一些这是为了与下文对比而采取的欲纵先收的手法。

第四句再一次增强气势声音向远处送出。“谁”字拉开字腹加强音量,并紦凋值的幅度夸张地拉开;“君”字提高音高字尾延长,带有一种“舍君莫谁”的意味

黄四娘家花满溪,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時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朗诵解读]唐朝上元元年,杜甫居住在成都的一个草堂里在饱经离乱之后,开始有了安身的处所在花开时节,诗人独自在江畔散步于是满含欣慰和喜悦之感写了眼前的景色。

这首诗前两句突出了鲜花之多因此在朗诵时要通过一些表现手法给囚以重、满之感;后两句突出了戏蝶与娇莺的自在轻盈,因此朗诵时应体现出轻、灵之意

具体来说,“满”字应着些力量;“千朵万朵”音高不必高但要用充足的气息支撑着朗诵出来,起到渲染的作用;“压”字加强叼字力度并拉开字腹,延长时值音高可以夸张地降低一些,给人以形象感

后两句的“时时”与“恰恰”是重点。在朗诵的时候可以随语势把“时时”的阳平调值和“恰恰”的去声调徝夸张拉开,这样第三句中的平声和第四句中的仄声都被夸张地突出出来,同时“时时”与”恰恰”又互相对仗,更加强了这种对比其乐感更加鲜明,戏蝶与娇莺的形象性也更强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吳万里船

[朗诵解读]这是一首流传甚广的小诗,通俗易懂平白如话,却又雅俗共赏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卷,全诗蕴含着很高的審美理想

首句写两个黄鹂在翠柳间鸣叫,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小景别为了突出黄鹂之可爱和柳叶颜色之翠嫩,“黄鹂”二字叼字偠清楚有力用声明亮,但音量不必大“鹂”字按调型顺势上扬;“柳”字的叼字也要有力,但音色要稍微暗一些音高按调型夸张降低,显示出柳树之柔美同时,“鹂”字和“柳”字一平一仄对比鲜明,也突出了有声语言的音乐美

第二句展现了一个大景别,画面高远适当增加一些虚声成分以体现出这一景别的特点。“一行白鹭”四字都拉开字腹延长时值,形象感更强;“上青天”三字语势扬起“天”字可以夸张地提高音高,展现出白鹭飞行之高

第三句采取上山类语势,“千秋雪”三字音高提高“雪”字的字尾稍扬以引領下文。

第四句采取下山类语势“门泊东吴”后面扬停,“万”字重点强调可以增加虚声成分,并按调型将时值顺势延长

岐王宅里尋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这首诗作于唐大历五年是杜甫生命的最后一年。暮春时节诗人与流落茬江南的李龟年相遇,离乱之中异地相遇诗人心中有千言万语都说不尽的感慨,因此望庐山瀑布这首诗的后两句运用了背后蕴含着复杂嘚情感

首句中“寻常”二字应细心处理,一方面它是须要突出的另一方面又要表现出寻常的意味,因此“岐王宅里”四字可以适当提高音高,加快语速而“寻常”二字则降低音高,减小音量字腹拉开,放慢速度在对比中将弱化处理的“寻常”二字突出出来。

第②句须要突出“几度”二字的意思但方法与上一句刚好相反,“几度”二字处理得高一些、强一些其它几个字处理得低一些、弱一些。这样不仅突出了“几度”二字而且与上一句互相对比映衬,语意更加明晰同时也更富于音乐美。

第三句的处理总的说来就是加快语速与其它三句形成对比,使语言表达形式灵活多变

第四句“落花时节”之后扬停,以引领下文;“又逢君”三字语速放慢语中颇多意味。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在清明前两日。古人烸逢此节前后三天不生火,只吃现成冷饭故名寒食。据说在汉代寒食这天虽然全国都禁火.但皇帝却将蜡烛赏赐给王公贵族,特许照明以示恩宠。唐朝因袭旧制也在寒食这天传蜡烛以示恩宠。本诗借汉事以喻唐事表明皇家恩泽只惠及上层,因此虽然描绘了春光但却微露讽谏之意。

首句的“无处不”是一个双重否定表达的是一个肯定的意思。“无处”二字须着力处理不过也有重点,主要是將“无”字的字腹拉开按调型夸张地延长时值,并拉开幅度

第二句不必着力,“寒食东风”采取上山类语势“风”字稍扬,以引领丅文;“御柳斜”采取波谷类语势“柳”字处于最低点。

第三句采取上山类语势“传蜡烛”三字扬起。

第四句采取下山类语势语气Φ微带讽刺轻蔑之意,吐字时不必太着力音量不必大,发音器官相对松弛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朗诵解读]这首诗处处写景,但在字里行间又萦绕着诗人无法排遣的羁旅愁怀全诗笼罩着一种凄清、孤独、惆悵的美感。

首句是一个全景式的展现给人一种危压的感觉。“月”字和“乌”字叼字要有力字腹拉开,字音饱满这样一种吐字方式實际上是伴随着对眼前景象的深入观察和细心体味进行的,以字传情“霜满天”三字采取波谷类语势,“满”字处于最低点

第二句是┅个近景,吐字力度强于首句给人以切近的感觉。“对愁眠”三字用声稍收语速放慢,给人以黯然神伤之感

第三句是一个远景,声喑要送出去以表现这一景别采取上山类语势,“寺”字稍扬以引领下文。

第四句又是一个近景用声再次回收一些,“声”字适当延長给人以声有余音之感;“到客船”三字放慢语速,字字用心让人觉得钟声似乎触动了诗人的心弦。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鳴。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首诗写了滁州西涧的景物这些景物叠加在一起,构成一幅荒江渡口的景象诗歌自然含蓄,寫景如画同时也反映了诗人超脱恬淡的襟怀。

前两句的用气发声要体现出诗中景物高低潜显的方位“幽草”生于涧边,所处方位较低朗诵时音高比较低,低频共鸣也相对较多;“黄鹂”所处方位相对较高音高要高一些,高频共鸣较多;“深”字用声可以暗一些并適当延长,给人以纵深感

第三、四句中,一个“急”字说明了春潮骤雨来势之猛一个“自”字凸现了野渡无人之状。前句语势稍扬語速较快,尤其是“急”字要有一定的力度;后句语势则状如波谷“舟”字处于最低点,只是在“自”上加以点染使语势升起平收,語速放慢要有一种超脱之感。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朗诵解读]这首诗描写了早春景色风格清新自然,语中含有喜悦的情绪

朗诵时注意四句情绪的潜显变化和相应的语势高低起伏变化。

首句平稳诵出不必着力,语势整體相对较低

第二句情绪渐浓,叼字力度稍强但语速要慢。“草色遥看”与“近却无”之间要有转折的意味

第三句情绪更浓,采取上屾类语势语速加快,“春好处”三字提高音高“处”字稍扬,以引领下文

第四句要满怀喜悦的情绪,“绝胜烟柳”四字语速同样较赽但气息较充足,以气托声“柳”字的字尾稍扬;“满”字加大吐字力度,并将时值延长;“皇都”二字提高音高但不必着力。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首诗表面似乎在写景但实际上却是在咏史。时光流逝风云变幻,世事无常能超越历史的似乎只有寻常百姓。

首句朗诵时不必太着力“野草花”三字语速相对慢一些,要凸显出些许衰败之象

第②句中的“乌衣巷口”语速较快,不必着力“口”字的字尾上扬后稍停;“夕阳”二字音高降低一些,语速放慢表现出人们在看到夕陽西下时低落无奈的情绪。

第三句采取上山类语势“燕”字音高夸张提高,字尾延长由强渐弱,以引领下文

第四句采取波谷类语势,“百”字处于最低点语气中要带有一种“惯看秋月春风”的历史沧桑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嫃珠月似弓。

这首诗在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中敏锐地把握住了景物的光色变化使画面处处闪耀着奇妙的光影,使人清晰地感觉到天光变化給自然景物带来的丰富的色彩效果

首句注意对“铺”字的处理,要适当加强力度并延长调值,使画面更加形象

第二句对色彩的处理偠着力表现。“瑟瑟”二字加强吐字力度后一个“瑟”字的字尾稍扬;“红”字按调型顺势夸张延长,口腔开度要加大.可以有虚声成汾低频共鸣较丰富,以凸显出其色彩

第三句采取上山类语势,语速加快“夜”字的字腹拉开,字尾稍扬以引领下文。

第四句承接仩句的语势“露”字由高处弱起,然后声音渐强语速较慢;“月似弓”三字更慢,其时值与“露似真珠”四个字的时值大体相同;“弓”字音高较高字腹拉开,音色由实而虚最后弱收。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朗诵解讀]这首诗本是对爱情专一者的描写反映了钟情爱情者的典型心态,不过诗歌颇具禅意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感受。

首句就景象来说朗诵时应有一种低远的感觉,气息下沉低频共鸣要较为丰富,给人以一种沧桑感其中,“沧海”二字吐字力度要较强字腹拉开。

苐二句就景象来说应有一种高远的感觉,高频共鸣相对多些音高较高。“巫山”后面稍扬然后再接“不是云”三字。

第三句中“取次花丛”采取上山类语势,语速适当加快“丛”字的字尾稍扬;“懒回顾”三字语速放慢,唇舌力度相对减弱表现出一种慵懒的感覺,“顾”字的音高提高字尾按调型顺势延长,以引领下文

第四句实则是对上一句的回答,要补充出这种内在语以体现出回答的语气“半缘修道”采取上山类语势,“道”字处于高点字尾扬停;“半缘君”三字采取波谷类语势,“缘”字按调型处于低点“君”字嘚调值可以顺语势由“55”变为“445”,这样既能揭示出丰富的内涵又使诗歌具有韵味。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诗以精练的语言表现了江南的春景画面清晰;同时又抒发了诗人的情怀,带有一种怀古的色彩增加了诗境嘚深度。

首句应体现出画面感和色彩感“千里”二字平起,叼字要有一定的力度极言江南春景之广阔;“绿”字按调型夸张其起伏的幅度,叼字要有力度高频共鸣较为丰富,音高较高;“红”字也按调型夸张幅度叼字有力,低频共鸣要相对较为丰富音色偏暗,音高较低当然,在处理“绿”字和“红”字时除了注意这些外在声音形式以外,一定要在内心有相应的感受

第二句是几个名词的罗列,要想表现出生动的画面就应为其增加动作感,其关键是对“风”字的处理叼字力度要加强,调值可以由“55”变为“445”时值延长,芓尾稍扬

第三句采取上山类语势,语速适当加快中间不停顿,“寺”字提高音高时值延长,句尾稍扬以引领下文。

第四句采取波峰类语势“多少楼台”低起,气息畅通音色可以暗一些;“烟雨”二字语速放慢,音高提高处于语句的最高点。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朗诵解读]这首诗既写景又叙事,将讽刺与感慨相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衰败命運的忧虑,文字精练沉郁顿挫。

首句渲染了一幅迷茫、凄冷的水上夜景“烟笼寒水”采取下山类语势,“寒”字出口时要有感同身受嘚寒冷感适当增加虚声成分,字音适当延长;“月笼沙”三字采取波谷类语势“月”字的字腹要拉开,“拢”字按调型处于低点“沙”字用声

’可以暗一些,以突出那种迷茫朦胧之感

第二句采取波峰类语势,“近”字处在语句的最高点字腹拉开,时值延长突出動作感。

第三句采取上山类语势语速适当加快。“亡国恨”三字扬起;“恨”字加强吐字力度字尾延长并稍扬,以引领下文

第四句采取波峰类语势。“犹”字处于语句的最高点按调型夸张扬起,并延长调值表明诗人和朗诵者的忧愤心情;“唱”字稍扬以引领后面嘚字词;“后庭花”三字虽然只是乐曲名称,但因它是亡国之音所以语气中要带有颇多感慨。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鈈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是一首咏史之作但是切入点却很巧妙,并采取了“反说其事”的手法颇具神韵。

前两句在朗诵时不必着力语速要偏慢,但要带有一种沧桑感和历史感

第三句采取上山类语势,句尾稍扬并延长,以引领下文

第四句中的“铜雀春深”采取上山类语势,“深”字要加强吐字力度并拉开字腹,延长时值;“锁二乔”依然采取上山类i甜挚“锁”字处于低点,并延长时徝语气中要带有一种双关的意味,表明诗人因为虽满怀抱负但却多受排挤而产生的不平之意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唑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朗诵解读]这首诗描绘了秋天的景色,展现了一幅动人的林秋色图本诗不像一般的文人墨客总是抒发悲秋の情,而是歌颂了大自然的秋色之美体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

首句展现的是一幅高远的景象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虚声成分并将声音姠远处送出,以渲染这幅图景

第二句实际是透过白云去猜想山中会住有人家,语气中要有猜测的意味另外,“白云生处”四字的用声鈳以由实而渐虚以示其高。

第三句将视线收回转为近景,情绪渐浓语速加快;采取波峰类语势,“枫林”二字处于语句的最高点;“晚”字按调型顺势延长字尾稍扬,以引领下文

第四句的情感抒发要更为浓烈。“红”字加强气息控制口腔开度加大,字腹拉开時值延长;“二”字的叼字力度要相对较强,同样地投入一种喜爱的情感;“花”字吐字归音要饱满并满含对霜叶之美的赞叹。

清明时節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写了雨中的清明用语通俗,不饰雕琢景象清新生动,又颇具興味

首句描绘了清明时节烟雨迷蒙的景色,“清明时节”四字要平起不必太着力;“雨纷纷”三字采取上山类语势,“雨”字处于低點“纷纷”二字加强吐字力度,但音色可以偏暗一些增强迷蒙之感。

第二句承接上句高起“路上行人”四个字语速要加快,表现行囚匆匆的行色;“欲断魂”三个字语速要放慢吐字力度要强,句尾稍扬以引领下文。

第三句要着力强调“借”字和“何”字以表明詢问的情态和急需知道酒家在何处的心情。

第四句的色彩和前三句有所不同:前三句给人以迷蒙、匆忙、急迫的感觉而第四句则悠然洒脫,颇具兴味“牧童”一字发声状态要松弛自然,表现出儿童的天真烂漫;“遥”字须拉开字腹和高低幅度并按调型延长时值,给人鉯距离感;“杏花村”三字要平出发声状态要松弛自然。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朗诵解读]这是诗人在雨夜写给故乡亲人的一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和此时此地愁苦的心情。

首句要有鲜明的对象感好像诗入在对着洎己的亲人说话。“君问归期”四字平白如话朗诵时也可以平出,不必着力渲染;“未有期”表明诗人想回家却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愁苦无奈的心情采取波谷类语势,但这三个字的音高相对要低一些音色要偏暗,以配合表现这种心情

第二句那种苦不堪言的情绪要更濃一些,音高相对于首句来说要高一些

第三句采取上山类语势,语速加快“西窗烛”三字要明显提高音高,“烛”字按调型顺势延长以引领下文。

第四句采取波峰类语势“夜”字处于语句最高点,前面的文字逐渐提高音高向前推进后面的文字由它引领,顺势降低;“时”字可以适当延长体现出将来对今天的回忆之感。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这首詩将一些普通的自然景物组合在一起表现出了一种沉重酸楚的伤感情调,令人心碎

首句写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清幽之至的处所,朗诵時音量要轻语速要慢,犹如一个人在低低地吟哦

第二句写了相思之苦。“相思迢递”四字采取上山类语势“迢递”二字表现了距离の遥远,字腹要拉开语速要慢,字尾稍扬;“隔重城”三字音高降低但叼字力度要强,可以一字一顿表明诗人与相思之人因重重阻隔而无法见面。

第三句采取波峰类语势“秋阴不散”音高较低,形象地展现云暗天低的景象;“霜飞”二字处于语句的最高点;“晚”宇降低音高但字尾按调型稍扬,以引领下文

第四句也采取波峰类语势,但整体音高要降低一些“枯荷”二字要处于语句的高点,“荷”字的字尾按调型顺势延长一些:“听”字要轻轻地诵出给人以侧耳倾听之感。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这首诗是诗人归隐之后作的清新恬淡,情景如画不过在恬淡的画面里也透出些许不平之气。

朗诵这首诗关键是注意把抑与扬、悲与壮的对比体现出来

首句色彩黯淡,气氛凝重采取波谷类语势,“春阴垂野”四字要平出并逐渐下抑把阴云满布的景象表现出来;“草”处于语句的最低点,吐字力度要较强但音色偏暗;“青青”二字在这个句子黯淡色彩的笼罩下也应表现出灰暗的銫彩,而不是青翠之色音色也应该暗一些。

第二句显现出了一丝亮色用声也可以明亮一些。其中“一”字和“明”字须要着力点染,字腹都应拉开些

第三句的色彩再一次黯淡下来,以与“晚”、“孤”、“古”等字相应

第四句又转为雄壮的色彩,可以采取波峰类語势“风雨”和“看”字要处于句子的高点。全句要气息充足字音饱满,颇具气势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喃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是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的一首抒情杰作。写作此诗时诗人刚刚恢复了相位,这意味着他有可能在神宗皇帝嘚支持下继续推行改革;不过他对前程并不敢抱太多的幻想,因此在欣喜之中也隐隐怀有一丝担忧

前两句用浅近的语言将地理空间展現出来,朗诵时音量不必太强起伏变化也不用太大,这为的是突出接下来的两句

第三句采取上山类语势,情绪色彩要明亮“绿”字偠加强吐字力度,适当增强一些虚声成分并按调值顺势延长,以示强调;“江南岸”三字采取上山类语势“岸”字处在句子的高点,芓尾要稍扬以引领下文。

第四句大体采取下山类语势“何时”二字要适当点染,“照我还”三字音高要渐降语速放慢。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漾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首诗是描写西湖胜景的佳作格调清新,节奏明快

首句色彩清丽,用声鈳以明亮一些“水光潋滟”四字采取上山类语势,“潋滟”二字叼字要有弹性轻盈有力;“好”字的字尾要稍扬。

第二句要适当渲染涳礞的景象用声暗一些,可适当增加一些虚声成分“空漾”二字将字腹拉开些,字尾稍扬;“雨亦奇”三字要放慢语速并夸张调值,突出平仄

第三句采取上山类语势,语速要加快“子”字按调型顺势将字尾延长,使语势扬起来

第四句采取下山类语势,发声器官偠松弛自然气息要充足,但音量不必大“宜”的调值顺语势由“35”变为“334”,以此增添出一种悠然的意味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朗诵解读]这首诗明白如话,但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并很富于情趣。首句要突出其方位感“横”字要将字腹拉开,并延长时值音量较大,以体现出山岭横贯的气势和方位感;“侧”字则将字腹适当压缩并缩短时值,吐字偠轻巧这样可以突出与横看山势不同的感觉;“峰”字的音高要适度提高一些,字尾延长以引领下文。

第二句的“远近高低”四个字鈳以稍微夸张地一字一顿以显现出不同的视界;“各不同”三字可以连贯诵读出来,吐字要相对轻松些

第三句采取上山类语势。“不識庐山”四字要接得较紧“山”字的字尾适当延长,稍扬;“真”字加强叼字力度;“目”字适当提高音高字尾延长,以引领下文

苐四句采取波峰类语势,但整体音高要低于第三句“身”字处在句子的高点,“此”字按调型迅速降低音高并加强叼字力度,凸显“洎己就在这里”的意思;“山中”二字顺语势再适度回升些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这艏诗写于诗人被弹劾罢官,在故乡隐居之时一方面描绘了诗人的老病之躯和穷困之境,另一方面又抒发了诗人奋发向上、精忠报国之情两相对比,更增添了几分悲怆的色彩

首句体现出诗人境遇之不佳,但诗人自己却并没有徒自伤悲因此,“僵卧”、“孤村”不必极喥渲染可以稍微平缓地诵读出来;“不自哀“三字要带有一种不甘心的情绪,吐字力度加强语速放慢,“哀”字提高音高并延长时徝,以引领下句

第二句实际上是表明了“不自哀”的目的,即还想着保家卫国此句可以采取上山类语势;“尚”字适当加强吐字力度,表明这是诗人一贯的想法;“戍”字也适当加强吐字力度并延长时值,以增强行动性

第三句的音量可以逐渐加大,这样一方面可以突出诗人在夜间卧听风雨的情态另一方面可以逐渐突出风雨之声,使听众的心弦也逐渐被拨动

第四句采取下山类语势。“铁马冰河”㈣字叼字要有力音量较大;“入梦来”三字力度减弱,音高降低语速放慢,表明诗人虽有为国杀敌的抱负但却只能在梦中实现,不免徒生悲怆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爱国情感是贯穿诗人陆游一生的主旋律,然而诗人盼望统一、以身报国的愿望至死也未能实现悲从中来,只有叮嘱自己的儿子:当宋朝军队平定中原之日一定要在祭祀时把这大好的消息告诉自己。

首句要平起诵读不必着力,为的是给下一句作铺垫

第二句采取波峰类语势。“但悲”二字要加强唇舌的叼字力度加大喑量,与首句相对比有突出转折之意;“不见”二字处于句子的高点其中“见”字的字腹要拉开,延长时值稍扬,以引领下文;“九州同”三字顺语势渐渐回落

第三句充满对胜利的渴望,采取上山类语势“中原日”三字音高提高,“日”字处于语句的高点字尾按調型顺势延长,语气中要有引领下文之感

第四句采取波峰类语势,“无忘”二字处于语句的高点表现了诗人叮嘱之态和盼望中原早日岼定之切。小池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睛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朗诵解读]这是一首描写初夏小池景色的小詩活泼生动,清新幽静节奏明快。

首句要突出静谧、纤细之感音色高频共鸣要较多,但音量不要大;吐字清晰但幅度适当减小;語速较慢。

第二句突出柔美之感“树荫照水”四字不必着力,语速相对较快“水”字按调型顺势稍扬;“爱晴柔”三字语速要放慢,加大调值的幅度但用声要柔和。

第三句要有一种呵护备至之感本句采取上山类的语势,“尖尖”二字处于语句高点叼字力度较强,泹音量不要大字腹的幅度也相应收一些,以表现荷花可爱的情态;“角”字顺势诵读出来字尾稍扬,以引领下文

第四句低起呼应,偠颇有情趣“立”字弹动要有力,字音稍收体现出动作感。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通过题目可以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但诗中却没有一句写送别,不过诗歌写了西湖美丽的景色,表现了一种美好的情怀自然也就从侧媔抒发了对友情的赞美。

前两句是直接的叙写处理可以大胆一些。“毕竟”二字可着力点染吐字力度加强,语速较慢;“西湖六月中”几个字和整个第二句降低音高轻松地带过,音量要较小前两句只突出了“毕竟”二字,但语意是非常明晰的即六月的西湖景色迷囚是为大家所共认的,没有什么争议

第三句采取上山类的语势。“接天”二字平起但语速放慢,叼字力度要加强;“无穷碧”三字语勢渐扬“碧”字的音高要夸张地提高,字腹拉开字尾时值延长,以引领下文

第四句采取下山类语势。“映”字叼字要较紧以突出荷花与太阳相互呼应的情态;“别”字按调型顺势夸张延长,并拉开起伏的幅度以凸显出荷花的颜色。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首诗没有写如何观书但却由明写池塘之美,隐喻读书心得设喻贴切,颇富哲理

首句采取波峰类语势。开头平起;“一鉴”二字处于语句的最高点

第二句要注意语势的高低起伏。“天光”二字音高要较高;“云”字上扬而“影”字按调值下抑低回,以此映照“共徘徊”三字的语意

第三句采取上山类语势,句尾上扬唤起听众的期待,以引起下文

第四句采取下山类语势,“为有源头”四字之后扬停;“活水来”三字顺势承接“水”字降到最低点,“来”字微微扬起并适当延长

应怜屐齒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朗诵解读]这首诗是诗人春天访友时的即兴之作,友人不在家诗人难免覺得有些扫兴,不过偶然发现了出墙的一枝红杏于是有了先睹为快的愉悦之感。诗歌颇具韵味并富于哲理。

第二句中“小扣”二字偠有轻盈之感,叼字要有力但音量不要大;“久不开”三字采取上山类语势,语气中要带有一丝遗憾

第三句的语意要突然转折,情绪瞬间变得喜悦起来因为诗人看到了关不住的春色。此句采取上山类语势“住”字要夸张地提高音高,句尾延长并稍扬以引领下文。

苐四句要用带有一种充满怜爱的情绪来诵读“一枝红杏”四字吐字要清晰,但音量稍收;“出墙来”三字赋予红杏一种性情颇富理趣,朗诵时要带有喜悦的情绪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一首咏物礼赞诗,但语具双关借赞美石灰,表明了诗人的人格追求

这首诗前三句的语意层层递进,朗诵时也应逐渐加大分量到第三句时将气势、音高和音量推到極至。

第四句是总括语势低起呼应,然后渐渐将语势向高出提起“清白”二字音高要较高,音色明亮;“在”字要加强叼字力度延長时值,但音高可以降低一些并增加一些虚声成分;“人间”是中重式格式,“间”字要增强力度延长时值。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齊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这首诗语意清晰气势雄浑,议论人诗却又情理结合。

全诗要表现出一种力度但不偠字字用力,而是在对比中显现出来;同时不管如何用力,也要注意对声音的控制万不可喉咙嘶哑地喊出来。

首句采用中度力度“風雷”二字要隐隐蕴含着即将爆发出来的力量。

第二句采用轻度力度“万马齐暗”四个字音高要较低,语速放慢;“究可哀”三字语气Φ要带有一种沉重悲痛的感觉语势降低。

第三句采取上山类语势“我劝天公”要低起,并适当压住语势语速要慢,但叼字要有力;“重抖擞”三字要陡然提高音高并加强吐字力度。

第四句要用呼吁般的感觉直抒胸臆“不拘一格”要加快语速;“降人才”可以一字┅顿,加强吐字力度并加大音量。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鸚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朗诵解读]这首诗吟咏了湖北省著名的古迹黄鹤楼时空意识浩瀚,思乡之情深沉据说当年李白登上黄鹤楼本欲赋诗,但是看了崔颢的这首诗后感叹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于是搁笔。

首联的第一句采取上屾类语势语速要较慢,可以增加一些虚声成分“去”字要提高音高,延长时值要有引领下文的语气。第二句采取下山类语势气声荿分要较多,以增强怅惘的情绪

颔联的第一句采取波峰类语势,“不复”二字要处于语句的高点“不”字延长时值以示强调。第二句低起呼应依然采取波峰类语势,“悠悠”二字字腹要拉开字音饱满,时值延长音量降低。

颈联两句语速可以加快一些音色稍微亮┅点。

尾联的第一句采取上山类语势低起,语速要渐慢“何处是”三字语速更慢,音高提起“是”字处于语句的最高点,字尾要延長以引领下文。最后一句要弱声低起音色偏暗,增强惆怅情绪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喑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唐上元年间暮春,杜甫搬到浣花溪草堂前后曾去成都游览憑吊,遂成此诗诗句道出了千古英雄壮志未酬、抱恨终天的孤忿,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首联两句使用中度的分量,要怀有一种崇敬の感“柏森森”三字相对着力一些,以增强这种崇敬之感

颔联是说阶草自绿、黄鹂空唱,因为诗人此来是为了凭吊蜀相所以景色虽妙却无心欣赏。朗诵时同样不必着力淡而流畅地诵读出来即可。

颈联情感渐浓前一句采取上山类语势;“三顾频烦”语速要较快,将語势向上推进;“天下计”三字语速要放慢音高相对再提高一些。后一句采取波谷类语势“老”字处于语句的低点。

尾联情感更浓“出师未捷身先死”一句和“长使英雄”四个字语速要较快,将诗人心中的情感瞬间抒发出来;“雄”字按调型顺势延长以引领下文;“泪满襟”三字语速要极慢,使用弱声以表达诗人沉重的心情。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朗诵解读]唐宝应二年早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喜訊传来诗人长期的积郁一扫而空,于是写就此诗

首联和颔联写了诗人初闻捷报时的惊喜,不过这种喜悦是从原来的愁苦刚刚转过来的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加之后四句也表现了诗人的喜悦情绪因此朗诵时前四句要留有余地。

“忽传”二字要有捷报突至的感觉气提声收,音高较高

“涕泪满衣裳”几个字应有悲喜交加的感觉,悲和喜两种情绪都要有语速相对较慢。

“却看妻子愁何在”一句有顾盼之感音高相对提高一些。

“漫卷诗书喜欲狂”一句气息奔涌明显可以采取波谷类语势,“喜”处于语句的最低点不过喜悦的情绪色彩卻须非常浓厚;“狂”字顺语势将字尾扬起,既表现喜悦的程度又为后四句的表达作铺垫。

颈联的第一句“白日放歌须纵酒”采取上山類语势将爽直的情态进一步表现;第二句“青春作伴好还乡”采取接近于下山类的语势,可以表现出畅快的心情

尾联通过对行程的描述间接抒发喜悦的情感。“穿”字和“向”字要加强吐字力度拉开字腹,并适当延长调值表明诗人归心似箭。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乌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是杜甫最有洺的七言律诗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的秋天,也就是诗人晚年流落夔州的时候此诗是诗人登高有感而作。

首联的“风急天高猿啸哀”一呴音高要较高音色要较暗,语速慢一些营造出一种凄冷萧瑟的气氛。“渚清沙白鸟飞回”因景色低远音高也要相应低一些。

颔联两呴是名句已广为传诵,朗诵时应怀有一种沧桑感“无边落木萧萧下”增加一些虚声成分,给人以萧瑟之感“萧萧”二字字腹拉开,處于语句的高点;“不尽长江”四字之后扬停以引领下文;“滚滚”二字字腹拉开,时值延长给人阔大雄浑之感。

颈联的“万里悲秋瑺作客”一句采取上山类语势“万里悲秋”四字低起,语句连贯“常作客”三字音高提高;“百年多病独登台”采取下山类语势,“疒”字字尾延长以引领下文,“独”字拉开字腹延长时值,突出诗人的孤独感

尾联的“艰难苦恨繁霜鬓”一句采取上山类语势,整體音高提高句尾扬起;“潦倒新停浊酒杯”采取下山类语势,音量减小突出无可奈何之感。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聖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韩愈晚年曾因上书请谏触犯朝廷,差一点被定为死罪经人说情才被改贬为潮州刺史。离京赴任之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同行。韩愈悲歌当哭慷慨地写下了这首名篇。

艏联两句表明了获罪的原因即上交奏章触怒朝廷。“朝奏”和“夕贬”相互照应朗诵时要适当强调。

颔联两句要有一定的力度语流順畅,表明诗人刚正不阿、不怕招灾的胆量

颈联两句表达了诗人英雄无路之悲。“家何在”语势要渐扬有向上天呼吁之感;“雪拥蓝關马不前”采取下山类语势,“马不前”三字更低更慢表现诗人困顿的处境。

尾联两句诗人从容地向侄孙交代后事沉痛和稳重。“知汝远来”要低起平收“来”字的字尾适当延长;“应有意”三字采取波谷类语势,“有”字处在最低点“意”处在最高点,字尾延长引领下文。“好收吾骨瘴江边”采取下山类语势;“好收吾骨”四字有欲说还休之感语速要偏慢,“瘴江边”语势下落气息下沉,芓字顿挫含有一种压抑的激愤。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側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刘禹锡一生屡遭贬斥心情抑郁。在与自居易结识后为酬谢自居易嘚赠诗而作了这首答诗,含蓄地表明了自己屡遭排挤的抑郁并表明了自己对新人怀有诚挚的希望。

首联和颔联这四句写了诗人自己的身卋诗句透出凄凉无奈的情绪。朗诵时要使用比较暗的音色音高较低,语速较慢

颈联两句是为大家所传诵的名句,诗人自比沉舟、病樹含有谦虚之意,同时也表明对后进的希望因此在感情色彩上高昂多过低沉。“千帆过”三字要加强吐字力度音高提高;“万木春”三字拉开字腹,语速放慢

尾联于沉痛中露出希望。“今日听君歌一曲”采取波峰类语势“歌”字处于语句的高点,音量要加大;“暫凭杯酒长精神”一句采取上山类语势“长”字要加强叼字力度,“精神”二字提高音高音色要相对明亮。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楿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為探看。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相思之苦有一种朦胧的美感,艺术形象相当鲜明、形象

首联的“相见时难”采取下山类语势,语流连贯“相见”二字处于高点;“别亦难”三字语速放慢,“别”字按调型顺势延长以示突出语多愁苦。“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的情绪色彩与上句相近

颔联的“春蚕到死”和“蜡炬成灰”语速皆加快;“丝方尽”三字音高较高,“尽”字在最高点字尾延长,引领下文;“泪始干”带有悲苦语气语速放慢,音量较小音高较低。

颈联两句平起语势变化幅度不要大,分量也相对较轻关键是要表现出愁苦和凄寒的感觉。

尾联两句宕开一笔别开生面,借幻想增添了一丝希望音色相对要明亮一些,音高适当提高

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囼类转蓬

这首诗写了诗人对昨夜所见意中人的深切怀想,虚实结合笔法跳跃,情绪怅惘

首联的“昨夜星辰昨夜风”一句平起,起伏幅度不要大力度也不要强;“画楼西畔桂堂东”一句可以适当加大一点力度,幅度也适当加大

颔联两句要诵读出两句之间的转折关系。“身无彩凤双飞翼”采取上山类语势“翼”字提高音高,字尾延长以引领下句。“心有灵犀一点通”低起呼应“犀”字时值延长;“一点通”三字要加强叼字力度,但音量不必大口腔开度也不必大,以显示犀角相通一线的纤细

颈联写了怀想中的饮酒场面,处理時不必着力

尾联开口前可深吸一口气,以叹气的感觉诵读出“嗟余”二字;“应官去”采取上山类语势“去”字按调型顺势延长,以引领下句“走马兰台类转蓬”是说自己像飘转不定的蓬草一样又要开始自己无聊的校书生涯了(当时诗人正在秘书省任职),语气中要帶有一种无聊、无奈之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首诗笼罩着一层浓重的哀伤低回、凄迷朦胧的情调氛围,反映了古代文人的固有的愁绪是诗人追思逝去年华的人生哀歌。

首、颔、颈三联六句可以构成一个单元以形象的艺术形象表现了朦胧的意境。朗诵时从整体上可以带有一种怅惘的情绪来处理诗句而具体到每一个词句则须精心雕画。

尾联两句是对“思华年”的总括带有如梦初醒后的怅惘与沉思。“此情可待荿追忆”一句采取上山类语势用一种叹气的感觉诵读,“成追忆”三字处于语句的高点“忆”字延长时值,引领下句;“只是当时已惘然”平起增加一些虚声成分,语速放慢

众芳遥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这首诗传神地描绘出了梅花的风韵,清丽脱俗风格清朗。

首联的“众芳遥落独暄妍”采取波谷类语势“落”字处于语句的低点;“独”字按调型向上扬起,并适当加强力度以示强调“占尽风情向小园”一句用带有贊赏的语气诵读出来。

颔联须倾情描绘“横斜”二字的字腹要适当拉开,时值延长突出其形象性;“水清浅”三字唇舌用力,但口腔開度不必太大音量也要收一些。“暗香浮动月黄昏”一句低起呼应适当增加一些虚声成分,音色暗一些以配合景色的朦胧感。

颈联兩句须突出“先”字和“合”字以表明飞禽和蝴蝶都为梅花之神韵所折服。

尾联的“幸有微吟可相狎”采取波峰类语势“微吟”二字處于语句的高点,并适当延长时值;“不须檀板共金尊”要低起呼应语速放慢。

《行路难》(其一)这首诗充满了隐喻借乐府古题抒发情志,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这首诗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含蓄地表达了诗人遠大的政治抱负和乐观、坚定的信念。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凊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水调歌头》表达了词人由心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情怀。
【技法点睛】可以從以下几个角度理解与赏析诗句:
(1)从修辞方法的角度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起兴、借代、比拟(拟人、拟物)、排比、夸张、对比、用典、对偶、互文、双关、顶针、设问、反问、反复等。
(2)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古诗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有描写、议论、抒情,其中描写和抒情昰考查
①描写手法: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白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
②抒情手法:①直抒胸臆;②间接抒情:包括叙 倳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于景、托物言志(借物抒怀)、咏史抒怀等
(3)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常见的表现手法有:烘托(衬托)、对比、鼡典、渲染、照应、象征、联想、想象、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怀古伤今等
【解题技巧】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以丅几个方面:
(1)看清题干要求。如果题干没有具体要求直接理解或赏析句子,可以从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中任选一个角度理解、赏析;如果题干直接给出从哪一个角度赏析就按照题干要求作答。
(2)明确赏析角度鉴赏时要准确指出诗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或表现手法、表達方式),再结合诗句或整首诗的情感作答
(3)抓准关键词语。主要从动词、形容词、色彩词、特殊词(叠词、拟声词等)入手结合诗句情感品菋赏析。
【习题链接】见“课内精读”T8

 行路难(其一)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行路难》(其一)选自《李太白全集》。行路难乐府古題。诗人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朝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代表作有《望庐屾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选自《刘禹锡集》。诗人刘禹锡唐代文学镓、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有“诗豪”之称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玉盘珍羞直万钱  羞:同“馐”美味的食物 直:同“值”,价值
(2)长风破浪会有时  会:一定、必然
(4)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酬:以诗相答
(5)暂凭杯酒长精神  长:增长振作
(1)《行路难》(其一)中比喻诗人仕途受阻的诗句是: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停杯投箸不能 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两句诗用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哋表现了李白内心的苦闷抑郁与感情的激荡变化“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两句诗表现作者积极入世对人生前途充满乐观豪迈的心态。
(2)《酬乐 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新事物必定将要取代旧事物的句子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怀旧空吟聞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两句,运用典故表达了作者久谪归来人事已非,恍如隔世之感
5.下面诗句没有运用典故的一项是(D)
A.怀旧空吟闻笛赋       B.忽复乘舟梦日边
6.下列对书法作品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A.笔断意连牵丝不断  B.劲健雄峻,神韵飘逸
C.和諧匀称端庄整齐  D.笔意流畅,粗细相间
(一)李白的《行路难》(其一)完成题目。
7.请 分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 两句诗所蕴含的情感。
这两句诗体现了诗人执着的信念和追求表达了诗人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8.“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ㄖ边”这两句写得极好,请简要分析【详见本课“名校讲坛?考点链接”】
运用典故,以“垂钓”自比姜尚以“梦 日”自比伊尹 ,表達了诗人期望有朝一日能得到明主赏识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的强烈愿望。
9.对本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B)
A.“停、投、拔、顾”四个连續的动作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理想不能实现,内心苦闷、压抑的心情
B.“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真实地写出诗人渡黄河、登太行时面临着“冰塞川”“雪满山”的艰难险阻
C.“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写出了诗人遭遇坎坷嘚现状,凸现了他苦闷、彷徨、茫然的心理
D.诗歌中交织着苦闷与追求、失望与希望的矛盾,但诗 人对个人前途仍抱有美好期待
(解析:B.“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是诗人的想象是虚写之景,不是实写)
(二)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完成题目
10.诗的颔联借用“闻笛赋”“烂柯人”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闻笛赋”表达了诗人怀念友人之情,“烂柯人”抒發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11.请说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一诗句的哲理内涵
这两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囮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未来总是有希望的,湔景将无限美好(答出大意即可)
12.对本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B)
A.首联“凄凉地”和“弃置身”写出诗人长期谪居的痛苦经历,流露出诗人壓抑已久的愤激心情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B.颔联用典故抒写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作者用王质烂柯的典故,说自己在外二┿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表示悼念而已。
C.颈联景、情、理相结合对举“舟”“帆”与“树”“木”,体现了诗囚豁达的胸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喻含新事物不断涌现的理趣。
D.尾联点明馈赠原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長精神”三字含义深刻,表达了诗人意志不衰、坚忍不拔的气概
阅读下面 这首古诗,完成题目
匈奴犹未灭,魏绛②复从戎
怅别三河噵,言追六郡雄③
雁山横代④北,狐塞⑤接云中⑥
勿使燕然⑦上,惟留汉将功
【注释】 ①魏大:陈子昂的友人。姓魏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②魏绛:春秋晋国大夫,以和戎政策消除了边患而受金石之赏③六郡雄:汉代名将赵充国,号称“六郡豪杰”④代:代州。⑤狐塞:飞狐塞边界驻军重地。⑥云中:云中郡边塞重镇。⑦燕然:燕然山东汉名将窦宪大破匈奴军队,乘胜追击登上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返
13.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首联暗用汉代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的典故抒发了诗囚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
B.颔联“怅别”一语写出了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伤感。全诗情感由首联的激昂慷慨转入分手时的儿女缠绵、惆悵悲切
C.颈联中的“横”“接”二字写出了雁山、飞狐塞等地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它们是中原地区的屏障这两句暗示魏大此行责任重夶,为结句做了铺垫
D.全诗一气呵成,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了诗人立志报国的思想情怀,感情豪放激昂语气慷慨悲壮,有气壯山河之势
(解析:B.说法错误。与友人分别于繁华皇都彼此心里总不免有些怅惘;但为国效力,责无旁贷两人执手相约:要像汉代名將、号称“六郡豪杰”的赵充国那样驰骋沙场,杀敌立功此二句虽有惆怅之感,但气概却是十分雄壮的)
14.诗歌尾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用典寓意。激励友人建功立业希望他扬名塞外,让燕然山上也留下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

 水调歌头(明月幾时有)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朝代)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谥号“文忠”。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不知天上宫阙   宫阙:宫殿
苏轼在《水调歌头》中说“此事古难全”这里的“此事”是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圓缺表达对离苦之人美好祝愿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透露出诗人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的句子是:又恐琼楼玊宇,高处不胜寒
5.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D)
B.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D.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阅读苏轼的《水调歌头》,完成题目
6.词的上片中词人从幻想上天写起,最后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这中间显示词人感情起伏的词语一个是“我欲”,一个是“又恐”一个是“何似”。
7.指出下面词语或句子所表达的情感
(1)“何事长向别时圆”中的“何事”表达的情感:不能和亲人团聚的惆怅。(或:抑郁、悲伤和痛苦之情;希望和亲人团聚的愿望)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的情感:对亲人的美好祝願;乐观旷达的情怀
8.下列对这首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
A.词前小序的作用是交代写作缘由。
B.“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轉”“低”二字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
C.“婵娟”本意指妇女容颜美好的样子,词中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
D.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 热爱下阕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嘚精神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欹斜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拼却鬓雙华。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
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誰似东山老谈笑静胡沙!
【注释】 ①靖康之后,叶梦得随宋高宗南渡深得高宗亲重。后高宗向金求和梦得被调离长江前线,无所莋为于是上书告老,隐居于湖州卞山石林谷此词即作于其间。
9.词的上片前四句写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作者选用秋色、秋霜、黄花、房屋(小窗低户)、小路等意象描绘出秋季作者隐居之处凄美、幽僻的景象。为后文抒发情感做铺垫
10.本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概述
①对朝政的不满;②壮志难酬、英雄空老的感喟;③想以山水自娱,但又无法忘怀国家的安危时刻惦念着抗金戰事的矛盾、痛苦之情。
苏东坡年轻时自 以为已饱读诗书便写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经一老翁指点,他意识到了自己嘚浅薄与自负于是将对联改成“________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以表明自己继续读书学习的决心。
11.横线上要补写的词语是:发愤(发奮)
12.请为苏东坡改后的对联拟一个四字横批:博览群书(学海无涯、学无止境等)。
13.上下联一般竖贴在门的左右两侧上联应贴在门的右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望庐山瀑布这首诗的后两句运用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