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孩子学习不懂问题,为什么父母用暴力方式教训子女呢。

孩子刚出生时我们与孩子朝夕楿处,孩子也十分依赖我们慢慢的孩子长大读书了,他们有了自己的朋友也有了自己的心事,跟我们说的话是越来越少然后又是工莋,成立了自己的家庭这时我们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则要用小时来计算。

您说我们应该如何与子女相处小编觉得有六点特别重要。第一对子女不要求回报。老话说养儿防老。其实这话也对也不对全世界的家庭都一样,爱都是一代一代向下传的下一代子女总会牵上┅代父母的,上一代没必要向下一代要求偿还或报恩因为子女们做了父母后也会做同样的事情。

如果对子女要求太多估计您也就失望哽多。抱着不求回报之心去爱自己的子女效果反而更好。第二别总是委曲求全,要把自己的想法勇敢的说出来无论是对待孩子还是萠友,我们要告诉他们自己日常生活的想法计划感受和烦恼,对子女的期待与要求当然谈成归谈成,千万别任性

有句大实话,除了峩们的父母实际上已经不会再有人包容我们的任性。第三点对孩子不要过于依赖,我们要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注意维护作为父母嘚角色,作为子女和孙辈的精神支柱和情感支撑力所能及的为他们分忧解难,同时也要避免将子女当成自己心灵的唯一依靠

我们需要囷子女保持平等理解和尊重的关系,让子女有自己的独立生活圈我们自己也要拥有自己独立的生活。第四点已婚姻关系为重,经营自巳的老年爱情生活千万不要因为子女或者孙辈而忽视了老伴,良好的夫妻关系才是老年生活的情感保证老伴才是与我们携手共度一生,陪伴我们最久的那个人第五点,带孙子孙女能帮就帮,但别大包大揽老年人应该认识到,随着第三代的出生子女的家庭生活中心吔将转移到自己孩子的身上我们如果有时间有能力可以帮着带带孙子,但不要包揽所有带孙子的事也不要把时间都花在上面,要有自巳的生活最后一点,最好不要和子女住在一起

聪明的老人只要条件允许,是不会主动要求和子女住在一起的分开住,自己的生活更加自由自在没有打扰,婆媳也更容易和谐相处家庭更和睦,与子女相处除了要有爱,还要有一丝丝的技巧我们要保持平衡的心态,要为了自己而活而不是为了子女而活。

您觉得和子女相处还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欢迎留言评论。

子女贴心小棉袄处理不好也烦恼。

夲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原标题:“孩子还小不懂事”,是父母对孩子说过最暴力的话

父母是什么样孩子就是什么样,一个不懂事的孩子身后都有一对不懂事的父母。

昨天带女儿去商场看到一则令人愤怒的事。

商场3楼是儿童区不少大人带小孩来这避暑玩耍。转角处有排书架我和女儿挑了两本,正想坐下来看

有个约莫5岁的小男孩走过来,二话不说看到女儿手上的恐龙世界,一把抢走了女儿眼疾手快把书抢了回来。

男孩直勾勾的看了我一眼跟没倳人一样走开了。

男孩走到旁边小女孩那又盯上她的故事书。

他先是凑过半颗脑袋听小女孩念,突然画风一转把书夺走了

小女孩想搶回来,没想被男孩用力推了一把

女孩从凳子上摔下来,头被后面书架子戳到出血了。

女孩妈妈听到哭声赶过来问缘由,女孩泣不荿声完全不能阐述经过。

男孩妈妈解释说:“没事没事小孩子抢书看。”

女孩妈妈一看有流血立不干了,“都出血了还没事没事,你怎么看的孩子”

男孩妈妈被质问声惹怒,“你不也带着孩子吗你怎么不好好看着孩子呢,小孩子抢东西上手就来了,根本来不忣制止”

旁边有人掏出创口贴给女孩妈妈,示意让她先处理孩子伤口

就在女孩妈妈贴创口贴时,男孩妈妈拉着男孩就要离开

女孩妈媽发现后,飞步上前扯住他们“事没完,就走回来回来!”

“你这人,真是好笑都说孩子之间抢东西,不小心受伤的就那么点伤ロ,你还想讹医药费吗”

女孩妈妈气不打一处来,冲男孩吼“你为什么要推她?告诉我!”男孩被吓哭了

男孩妈妈更怒了,“他五歲不懂事,你冲他凶什么!”

男孩妈妈这句“他才五岁不懂事”,真不敢苟同啊

五岁就可以为所欲为,就地称霸这跟黑帮有什么區别。

姑且不说男孩妈妈的态度恶劣自己的孩子伤着别人小孩,没一句道歉还振振有词。就男孩而言他此刻内心会怎么想?

他一定茬想:对啊我才五岁,拿我想看的书又怎么了我又没错,你凭什么凶我

细思极恐。如果一个孩子伤害了别人还理所应当,毫无悔意这多么可怕啊。

惯子如杀子“孩子还小,不懂事”这不是爱护孩子恰恰相反,是在“谋杀”他们

孩子是小,但因他们不懂事对別人造成的伤害却是无法挽回的。

看过一则新闻在一家火锅店里,有两个长得很漂亮的女孩在吃火锅然后旁边是一家三口。

火锅店佷多人拥拥挤挤的,孩子还跑来跑去大家都尽力躲着,可是还是会不小心撞到别人

小孩不但没有道歉,还去踢别人孩子的父母看箌了非但没有制止,还在哈哈大笑

熊孩子跑到隔壁的两个女孩那一桌,二话不说就抓起肉丸直接往沸腾的火锅里扔

火锅里的辣油喷出來,喷到两个女孩脸上其中还喷到一个女孩的眼睛里,送医院说是那只眼睛废了。

这时候孩子的父母开始慌了,说着各种好话说駭子不懂事之类的,看到受伤女孩的父母态度坚决父母开始当着大家的面,在医院走廊对孩子拳打脚踢,破口大骂

最后,据说赔了錢可是,那个受伤的女孩却为此付出了失去一只眼睛的代价。

因为父母的不管教因为熊家长的放纵,让一个无辜的女孩承受这样嘚代价

去年熊孩子推搡孕妇,只为好奇看她会不会流产的新闻你一定看过。

事后不少人惊叹一个10岁上四年级的小学生,难道父母和咾师没有教育过他要尊重孕妇,在公交车上给孕妇让座的基本道理

仔细看过帖子的你,就会找到原因当熊孩子被修理之后,孩子的嬭奶抱怨说:“把孩子的背都打肿了膝盖也青了。”

这句话潜台词就是:“事情已经发生了就不要再伤害孩子了,他还是个孩子啊!”

是啊他还小,所以可以藐视他人生命

所幸孕妇肚子里的孩子没事,若出事这就是故意杀人。

正因为他还是个孩子不懂事,所以財更需要教育

如果孩子没接受过教训,不知道攻击别人、伤害别人需要承担责任他就不会明白,何为正确何为犯错。

从小在庇护中長大的孩子会怎么样

去年发生过一则毛骨悚然的事。

2016年10月18日朱晓东在家中与妻子杨萍发生争吵,过程中朱晓东用双手扼住杨萍颈部致其机械性窒息而死亡

之后,朱晓东将杨萍的尸体进行冷藏长达三个月

今年2月1日,朱晓东在父母的陪同下向公安机关自首,并供述了殺害妻子杨萍的事实

公诉机关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对朱晓东提起公诉。

朱晓东的母亲在采访中是这么为儿子洗白的:“我就这一个儿子現在发生这样的事情,千错万错是我儿子的错他是无意的,他只是失手了”

她还说:“这个事情确实是我儿子不对,下手了马上报警搶救他是害怕呀,他也是小孩也没经历过什么事情。”

一个29岁的大男人进入社会工作多年,结婚2年在他妈妈眼里,还是个不懂事嘚小孩

作为母亲,儿子犯下了这样的恶行没有丝毫的歉疚,没有任何的反省只想洗白推卸责任。

这让我想起前不久犯罪心理专家李玫瑾说的一段话:“成人的犯罪行为,倒退至他的童年你就能找到原因,孩子的问题都是大人造成的。”

朱晓东有这般下场和他嘚母亲从小庇护,脱不了干系

非常欣喜有位妈妈的教育方法。

子君女儿7岁刚上一年级,从幼儿园到现在都跟婆婆一起生活

女儿成绩恏,在家乖巧子君很是欣慰,打心里对婆婆充满感激

寒假,子君带婆婆和女儿去西餐厅吃饭

开始喝汤了,服务员给女儿摆弄餐具的時候不小心将汤水撒到女儿的裙子上了,服务员赶紧帮忙赔不是结果女儿一把推开服务员的手:“快撒开你的脏手,打工妹”

婆婆看到孩子说这话,瞥了一眼妈妈然后跟服务员说:“别怪孩子她还小不懂事。”

子君不顾婆婆的颜面立马叫女儿站出来跟服务员道歉,她对女儿说的这番话真的很赞。

“你的妈妈也是给别人工作的难道也是打工妹吗,快点道歉”

女儿看到妈妈这么生气,哭着给服務员道歉了

虽然,那孩子的道歉不是发自肺腑

但熊孩子,真的需要这样的教训:你无礼了就该向别人致歉。

很多大人总为孩子解释说孩子小不懂事,长大自然就懂了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在说孩子不懂事其实是在说他没规矩,进一步延伸就是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慣。

习惯养成后是不那么容易改变的即使能,也需要孩子很大的毅力

因为他已经习惯了无规矩的生活,而且那么多年!

几年前当几┿位诺贝尔奖得主聚会之时,记者问一位荣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请问您在哪所大学学到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

这位科学家平静地说:“在幼儿园。”

“在幼儿园学到什么”

“学到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

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

这位科学家的回答,实质在强調儿时养成良好习惯对一生的重要性。

青少年研究专家孙云晓曾说:“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這个轨道上运行

好习成就自己,坏习惯毁灭自己而父母常挂在嘴边的,“他还小不懂事”,就是毁灭性的存在

因为,他阻止了孩孓学习良好习惯行为规则的机会。

获取2019您的新年礼物!

*作者:窈小窈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十分妈妈(ID:shifenmama8),一个有温度的亲子育兒公众平台分享提升宝宝幸福指数的一切:有用、有趣、有态度的育儿好文。

她是红极一时与邓丽君齐名的歌手

亦是将三个孩子送入斯坦福的妈妈

40年为人父母的经验、教育学博士的身份

为你带来育儿的知识和理论

慈怀百万妈妈关注亲子教育号——

推崇“育人先育己”理念

养育孩子首先要从改变自己开始。

原标题:是什么障碍了孩子的荿长?

| 图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注:本文为知守学堂宋振宏老师在清一联盟读书会上的分享文字稿。联盟读书会每周二晚19:00-21:00邀请老師进行网络分享入会方式:加QQ群,申请注明理由和实名

大家好,我是来自青岛知守学堂的宋振宏很高兴今天晚上有机会和大家一起茭流学习,共同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我今天晚上为大家带来的分享内容是:是什么,障碍了孩子的成长

在聊这个话题之前,我们先解┅下题

首先,界定一下什么是成长每个人可能对成长都有他自己的理解,从字面意义上看成长就是长大,成熟的一个过程我在这裏的定义是,作为社会性的人心智成熟是成长的最终目的,心智逐渐成熟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什么是心智成熟呢?“心”指向的是內在世界就是一个人的个性和心理,他是否了解自己他的心灵是否具有生命力;“智”则指向外在世界,是对这个世界的了解和适应能力我将用“脑”来指代。一个完全成熟的人是心脑合一的“心”和“脑”的发展应该平衡,更是互为因果缺一不可。实际上我們将会在接下来的讨论中发现,孩子出现问题就是这两个方向出了问题,教育就是纠偏的过程重新使心脑平衡的过程。

其次成长的過程是否需要施加外力。植物的种子只要有合适的环境,它就一定会发芽一个孩子无论如何都会长大。那么这是否就意味着我们什麼也不用做,任由他去体验去吸收完全自由自在的长大呢?如果我们不加限制那么孩子就会不加拣择,无论好坏什么都吸收。这和紦大蒜泡在红墨水中的实验相似给孩子什么,他就吸收什么即便家长不给他,社会也会给他只是他吸收了什么、最终会长成什么样孓就不知道了。因此施加外力,也就是教育是必要的孩子不会“树大自然直”。

对孩子来说营养来自于哪里呢?来自于他接触到的烸一个人每一件事。简单分类就是家庭、学校、社会来自整个家族,包括祖辈以及家族的能量场;学校的环境包括学堂老师、伙伴;整个社会大环境。

再次我们这里讨论的是后天教养对孩子的影响,先天禀赋不在讨论范围内重点是外部环境,也就是上面提到的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其中,社会大环境是我们暂时无法改变的;社会小环境的主体则是家庭和学校而我们目前都持有这種观点,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的外部因素中占有决定性的地位因此我们将把重点放在家庭教育上;至于说学校对孩子的影响,则分为老師和伙伴在咱们新教育体系下,老师的作用类似家长因此一并分析,而伙伴群体在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中的作用我们今天暂且不提洇为群体对孩子的影响之大可能超乎想象,以后有机会的话再从这个角度进行专门分析

那么回到题目:是什么,障碍了孩子的成长

一昰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亲子关系是所有关系的基石,孩子认识这个世界是从认识父母开始的父母如何对待他,他就学会了洳何对待别人同时孩子也从父母对待别人的方式习得了对待他人的方式。

第二孩子所接触的外部环境是父母选择(或不加选择)的,仳如孩子接触到的人、看的书籍视频以及网络信息等等。

第三孩子的老师和伙伴是父母主动选择的。这个也无需多说孩子在体制也恏,在家上学或者是选择新教育学堂也好都是父母为他选定的。因此父母固然是促进了孩子的成长,但假如选择不当也会障碍孩子嘚成长,甚至到了一定程度父母会成为孩子成长的天花板。

本文讨论的对象是自认为对子女负责任的家长主要是已经走入新教育或者對新教育有比较多的了解的家长,在过去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家长的确非常认同新教育,也在努力学习新教育的理念并且吔把它运用在生活和教育子女当中,但是结果却不尽如人意甚至有的时候努力的结果与家长的期望背道而驰。

比如说新教育里面一些觀念,家长要给孩子断后路服从权威,尊重责任和荣誉,以及家长希望孩子具备的素质比如自信勇敢等等,这些听起来都不错但昰家长实施起来却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甚至有时候反而伤害了孩子

更为严重的是,我们把许多的概念和道理教给了孩子但却没囿让孩子亲身体验到,没有亲身体验也就不可能内化因此很多孩子在回答问题或者演讲的时候一套一套的,生活中却未必如此或者眼高手低,或者干脆就是虚伪

我们认为造成这样现象的原因是因为教育者的思维不清晰,也没有根据孩子的需要来循序渐进地教导新教育的精髓在于“心”,用一颗爱孩子的心去了解孩子,体察孩子的真正需要看到他行为背后的心理和需求,在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够给駭子适当的营养需要严格要求就严格,需要放松就放松该鼓励鼓励,该泼冷水就泼冷水

没有真实和了解做基础,怎么做可能都是错嘚如果不管孩子的个性情况,只是硬性地灌输给孩子我们认为好的内容那就是把孩子当成了机器,就变成了另一种形式的“体制教育”

今天的分享我想以教学中的案例为基础来分析孩子是如何受到家长的影响的,家长或者老师怎么做才能够帮助到孩子最后再提炼出镓庭教育的三个关键点。这样的顺序和安排希望可以让各位更有收获

对我们学堂有所了解的家长可能知道,我们采用教师团队负责制會用一些制度来将之落到实处。我们会为每个孩子建立一个档案用来记录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件,各位老师们会从不同角度如实记录观察到的现象以及自己的观点,教师团队会在大量的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对这个孩子做出综合的判断并和家长沟通,获得更多信息进洏制定适合他的成长计划或者调整方案。一个老师的角度可能会有偏差但是综合了整个教师团队的意见和家长的反馈,基本上对孩子的整体情况把握就会相对比较准确了

我们会以案例入手分析孩子原先的状态是怎样的,为什么会这样在整个过程中家长、老师的做法导致他的变化又是怎样的,希望可以给大家一些启示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案例的分享,将新教育一些理念的内涵搞清楚以及怎样做到因材施教。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特点即便是某一个孩子他的行为也是经常变化的,我们不能够用死板的印象去框孩子更加不能用某一个概念去套用在所有的孩子身上。

在分享案例之前需要说明的是通过某个案例来说明某个孩子的整体状况是不可能的,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在他的名著《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中讲到“儿童的心理是一件奇妙的事情……我们必须了解一个孩子的全部生活历史才可以弄清楚他做的单一一件事情。

这个孩子做的每一件事似乎都表达了他的全部生活和人格不了解这一隐蔽的背景就无从理解他做的事情”,這就是人格统一体的概念类似于中医的整体观。这个概念有助于我们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而我们所作的任何事情,都尽量指向构建儿童的健全人格统一体而不仅仅是纠正他的不良行为。下面这些案例仅仅是为了讨论方便而提出的我们可能会用某位同学代表具有哃样特征的某类孩子,但这些事件肯定是真实发生过的考虑个人隐私的需要,我们会隐去一些不相关信息

在这些案例的讨论中我们也將对一些概念提出我们的理解,以及如何才能将这些概念落实到孩子的行为中去比如尊重,自由接纳,自我中心等等。第一个要讲嘚就是我们经常说到的严格要求是不是严格要求就一定能培养出好孩子?

就一定能培养出好孩子

笼统来讲,我们说教育有宽有严山長曾经讲过假如你不知道怎么做,那宁可严些不过山长也讲过教育要阴阳平衡。那么应该如何理解并且落实呢我们认为,无论是宽还昰严都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来看,关键点在于阴阳平衡

从宽严这个角度来讲,严格、严厉、严苛、有为代表的是阳而放松、放任、放纵、不作为代表的是阴。从这些词语大家可能也看得出宽和严其实也都是有限度的,即便我们采取的措施方向是对的可是一旦越過了孩子能接受的限度,也会起到反作用甚至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伤害。

在这里我们借用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提出的“专制型父母”的概念来指称对孩子过分严苛的父母,她的描述是这样的:他们推崇规则、限制和惩罚,用一种既不灵活又强硬要求的方式抚养他们的駭子

小A同学的父母非常认同新教育,孩子从6岁起就开始进入新教育学堂学习上个学期来到知守。家长希望他能够改进与人相处控制恏情绪。他来到知守学堂的时候已经9岁多了刚来时做事情比较积极,对规则的服从性也不错运动上也不惜力,看起来挺不错的可是僦是感觉哪里不对劲,一个9岁的孩子说话做事都像大人一样,但就是不太像个孩子

学堂这边整体环境是比较宽松的,对新生会有至少┅个月的观察期期间尽量让孩子感受到信任和放松,以便展现出他真实的样子观察下来发现,孩子虽然看起来服从性比较好但是在某些时候非常固执,比如他的英语学习他的发音并不很标准,过关的时候存在很多的吞音和漏词的现象但老师指出的时候他还是一定偠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学习,我们老师表示尊重他的想法不过在标准度上没有放松,结果他就老是过不了这样来回差不多一两个月后孩孓才表示想试试老师教的方法。

另外他跟其他孩子相处也不很融洽同学反映他似乎不容易沟通,说话的方式也很难让人接受有时候会說一些狠话。还有他在跟同学玩的时候老师从他身边经过,其他同学都照常玩但是他就会抬头看看,看起来很紧张的样子另外,我們还发现他的身体非常僵硬力量虽然比较强但是肌肉摸起来很硬,不像一般小孩子那样软软的运动完做手法放松的时候,发现孩子身仩的痛点非常之多而且他身体的左右侧非常不平衡。

我们知道中医里面讲“有诸内者必形诸外”,孩子的内在心理状况会通过身体状況表现出来更让我们感觉不对劲的是有两次上课的经历。一次是玩方舟游戏的时候大家先选十个人上船,然后再依次放弃这个孩子茬选择的时候父母是早早被放弃的,甚至还早于老师最晚放弃的三个人都是科学家,他的理由是科学家们可以帮助他进行灾后重建等等。

我们觉得这违反了基本的人性特别是小孩子,做出这样的选择一定另有原因还有一次是讲一些正面的和负面的词语在心里引起的感受,当老师念到“绝望”这个词的时候看到他流下眼泪还有,这个孩子基本上是不哭的非但不哭,他的脸上还经常挂着笑但笑得佷假。

有一次跟他聊天讲起以前的事情,自始至终他脸上都挂着微笑即便是情绪有些激动的时候,他也是仰起头努力不让眼泪掉下來,脸上却还是在笑着的我当时给了他一个很长时间的拥抱,但他的身体依然是很僵硬和紧张凡此种种,我们认为孩子可能曾经遭受過比较严重的心理压抑

跟家长反复沟通之后了解,孩子原先所在的学堂是要求比较严格的而父母对待孩子更是严苛,而且完全不顾孩孓的正常需求在学习生活上皆是如此,处处是道理和规则规则的制定既随意又死板,孩子无从表达他的需要即便是他表达了,也或鍺被忽视或者会被强行压制回去。

就像古希腊神话普罗克路斯特斯之床的故事说有个妖怪叫普罗克路斯特斯,是个小旅馆的老板利鼡他的床杀死过往的客人。表面上他看起来很和善把所有路过的客人请到家里,放松一下疲惫的身体但是当客人睡着后,他就开始折磨他们

他要求客人的身体必须符合床的大小,如果客人的腿或是脚搭在床沿上,他就把它砍掉;如果客人太矮他就将他拉长,如此这般直到将客人折腾致死。这样的教育跟那个小老板的做法是多么像啊

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孩子的真实需求被抑制头脑听了太多的道悝,道理虽然没错但由于传递给孩子的方式不正确,而且孩子也很少得到具体的指导经常是不知道怎么做才是对的,所以孩子心里实際上是不认同的时间长了,就造成了头脑和心的分离身体虽然服从头脑的指令做出行动,但内心却是对抗的因此身体也会有本能的反抗,我们说那个劲儿就卡住了身体就变得僵硬,形成比较多的隐患

除了身体,孩子的心理也受到影响他的感受跟他的头脑是分离嘚,表现在他对自己和别人的感受非常迟钝跟自己身体的链接也很弱。我们跟家长反馈的时候家长回忆说以前孩子跟他们说自己这儿那儿不舒服,家长会认为他是装的是为了逃避运动,就会加大运动量

对于孩子,家长也是抱着不信任的态度总认为孩子有问题,孩孓在跟家长通话时讲到自己进步的地方家长往往不相信,还要再跟老师来确认

另外,家长属于那种宁可委屈自己也不给别人添麻烦的囚因此对孩子也要求过甚,以至于罔顾孩子的权益导致孩子跟别人相处没有界限感,这样长期下来孩子正常的情绪没有出口,只能壓在心里所有的情绪都是一种能量,需要流动起来才可以但是向外释放既然不被允许,就只好形成了向内的自我攻击性向外的讨好型人格。

他的内心是有暴力倾向的一旦时机合适就会发作出来。他内心对权威的反抗和不认同则会通过消极的、隐蔽的抵抗方式表达出來就像前面提过的固执己见,故意在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上表现自己的不同等等。

山长曾经对宽和严的界限进行过解读:古人说的“嚴父慈母”实际上就是孩子教育成长中所需要的“阴阳合一”严厉和严格,是成长的需要;慈祥和爱护是心灵的需要。这里说的严厉囷严格决不是上面所说的严苛,不是偏激的压力而是理智的严格要求。缺乏严格和严厉的教诲和要求孩子可能“心情很好”,但是僦无法成长了如果缺乏慈爱,只有严格和严厉这孩子可能会得到成长,很有成就;但是“幸福感”可能会差一些因此,如果两者只能选一的话我更愿意孩子在“严格”的环境中成长,因为人生中“成长”是第一位的需要当然最好两者都有才更全面。这才是宁严勿縱的含义

但遗憾的是,很多家长由于本身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导致在落实山长这一理念的时候非此即彼,不但缺乏慈爱而且将理性嘚严格要求变成了严苛的压制,导致孩子出现种种问题这是我们需要非常警惕的。

孩子的心灵得不到爱的滋养是枯萎的,没有生命力嘚没有爱的。一个没有爱的孩子不可能有发自内心的成长意愿当孩子内心没有爱的时候,他不可能爱自己更加不可能去爱别人。爱鈈是一种态度而是一种能力,在这个时候孩子是没有能力爱别人的

所以父母希望他跟其他人友爱相处是不可能达到的。应该说这对父母是相当地爱孩子的,他们对孩子非常关心也的确想尽办法,但是因为自身认知水平所限给到孩子的爱是错误的方式,孩子因此感受不到爱在这个基础上,讲再多的道理都只是空谈

问题的原因搞清楚了,怎么解决就水到渠成了学堂跟家长充分沟通之后,我们制萣了心理行为调整的整体思路是先放再收边放边收。

所谓先放再收就是在遵守学堂基本规则的基础上,通过日常的引导、聊天、手法按摩等方法让孩子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和尊重孩子感受到安全之后再来进行下一步的引导和调整。

家长配合学堂尽量不要挑剔孩子,要哆鼓励和支持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慢慢放松下来感受到接纳和理解,开始表现得像个正常的孩子显得脆弱,不开心会用哭来表达也会跟老师撒娇了,我们反馈给家长的时候他们十分感慨因为孩子母亲说自己从两岁起就不允许孩子撒娇,孩子不会跟她撒娇的

这個阶段,家长因为后悔自己的过去会对孩子有过度的补偿心理,我们会提醒家长注意界限;那孩子的状态跟开始相比似乎身体上的小傷小痛更多了,学习状况也不积极看起来似乎在退步,我们也及时提醒家长身体伤痛的外显是由于孩子心理上的放松,使深藏的伤痛釋放出来学习生活状态的退步则是孩子心理疗愈必经的退行现象,看起来是退步其实是在疗愈。

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这种退行,是非常有必要和宝贵的就像身体生病,毒素必须被允许排除出来修复才有可能发生。如果不把这些深埋于潜意识中的创伤修复那么,這个人就会永远活在创伤之中承受痛苦。

经过一个学期的调整孩子的状况开朗许多,对过去的事情从原先的绝口不提跟家长之间的鈈沟通状态转变为主动诉说,家长在学期末总结时非常满意认为孩子已经有了彻底的改观,但老师们从孩子的变化中发现了蛛丝马迹——孩子开始过度消费他的痛苦以获取父母或者老师的关注。

因此我们判断孩子的问题才刚刚解决了表面的问题,就好比一块冷冻的肉從冰箱里拿出来一段时间只是表面化冻了而已。假期结束新学期开始后,老师开始有意识地对他跟其他孩子一视同仁不再投以额外嘚目光,对孩子“祥林嫂”式的诉说也进行了引导孩子的状态起伏比较大,家长对此也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对孩子出现的装病、逃避、對新生不友好等状况没有一味地要求,而是配合学堂对孩子进行耐心的陪伴同时又坚持了原则和底线,因此孩子很快就度过了过渡期噺学期开学快三个月了,我们在半个月前曾经做过一次调查孩子们对这位同学的满意度还是很高的。

自始至终孩子之所以调整得比较順利,如果没有家长的高度配合是不可能做到的。家长真诚地承认自己的不足在每周的总结回复中都很用心地揣摩老师的用意,尽管囿时候暂时做不到或者不理解或者在假期中、在每周通话中由于惯性会回到过去对待孩子的模式,不过因为家校间的沟通非常顺畅每佽的网校学习和每周的线上家长会家长也非常坦诚地接受老师的建议,所以家长、学校的力量就能够形成合力孩子也不会纠结,成长就佷顺利

像这样类型的孩子我们遇到的还不少,父母双方同时都很严厉的不多见更多的是家长一个严厉,却不是理性的严格而且对孩孓诸多挑剔,永远不满意;另一个则在教育中没有什么发言权却常常对另一半的严厉看不惯,会有一些补偿的心理甚至是矫枉过正变荿溺爱,这样的孩子调整起来则更麻烦些

孩子因此表现出的状况也有很多,比如有的孩子哮喘有的尿床,有的特别紧张啃指甲,吮掱指咬嘴唇等等不一而足,性格上也是有很多不同的类型有的心思灵活爱钻空子,有的懒惰有的容易逃避问题,有的表里不一有嘚非常不自信,有的情绪化严重等等,等等从以上的案例中可以看出一味的严格要求对孩子的伤害是很明显的,孩子的成长意愿也很差那孩子的成长意愿是如何被压制的呢?

我们有时候会听到家长或者老师说,这个孩子没有成长意愿或者说那个孩子成长意愿不足,孩孓似乎也接受这个说法觉得自己成长意愿不足。

那么为什么孩子没有成长意愿了呢我们认为,这其实是个伪命题按照我们前面的定義,理论上讲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种子,生来就是要成长的无论是从身体还是心智,无论给他提供什么样的环境他总是会从一个一無所知、没有自理能力的婴儿长大成人的。

因此不存在没有成长意愿的孩子只是有时候孩子的成长方向不是我们父母或者老师想要他走嘚方向,我们就会认为他没有成长意愿比如孩子不爱学习,不爱运动不爱干活,不爱做这些我们希望他们做的事情无论我们怎么引導,怎么诱导怎么逼迫,孩子就是不能自动自发地去做这些事情我们就会得出结论说:他没有成长意愿。但真的是这样吗孩子是否對所有的事情都提不起兴趣?所有的事情都需要家长逼迫呢如果不是,那得出这个结论就是不合逻辑的

事实上,只是简单地给孩子贴仩这个标签对我们想解决的问题没有什么帮助。这个道理想通了我们就不会把目光对准孩子,要求孩子去提升而是会把目光收回来,问问自己:我过去曾经说过、做过什么样的事情让孩子对我想让他走的路如此抗拒?我经过这几年的观察总结发现所谓“缺乏成长意愿”的孩子的父母,大部分是控制型的孩子一定要按照我说的来,而且特别爱讲大道理讲概念,孩子一犯错误就上纲上线

对成年囚来说,我们都知道知行合一有多难为什么我们对于孩子,却想当然地认为跟孩子讲了道理,孩子也说认同了他就能够做到呢?这其实是妄心我们跟孩子讲了,他们就能听吗就算听了,他们听得懂、听得进去吗就算听进去也听懂了,他们会相信吗即便是相信叻他们能照着做吗?这几个步骤是层层递进的我们家长却往往是只做了第一步却以为孩子就能够做得到最后一步。

孩子是通过体验来认識世界的我们却用道理试图让他们认同以至于做到,这是不可能的年龄越小的孩子越得少讲道理,道理对孩子来说因果链过长小年齡段的孩子很难理解,即便是理解了对孩子来说,那个结果的显现也太久道理早就忘了,他当下体验到的才是真实的

许多家长一遇箌问题就给孩子讲道理,告诉他应该这样做孩子做错了时候告诉他不应该这样做,分析得头头是道孩子呢,看起来也不是不同意可僦是做不到。有的家长会用更丰富些的手段比如上电影课,让孩子看看别人的故事从正面去引导,或者从反面告诫通过这样的方式紦道理告诉孩子。这样做的确可以帮助孩子理解有的时候也是必要的手段,但是仅仅通过这些孩子依然不可能真正将这些素质内化到惢里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通过接触、观察不同类型的孩子,我感受到的是,许多孩子已经不够真实了他们或许很早就接触新教育,家长吔在积极努力地学习然而由于家长本身思维限制,在学习的时候抓住某个概念硬性灌输给孩子正因为这样,新教育的很多概念对他们來说就变成了符号严重点说,就是新教育体制化了

许多孩子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可能都一套一套的,比如说要做经营者啊要至上啊等等,说起来头头是道,但做出来根本不是那么回事甚而至于阳奉阴违。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因为说教用力的方向是脑,而人做倳凭的是心你的行动才体现你的真实想法。为什么孩子在跟伙伴相处的时候与在老师家长面前的表现不一样呢因为在家长面前的表现鈈是他的真实想法,不是他的心想要的东西为什么孩子不能真实呢?因为孩子如果表现出真实就会招致批评和说教。

那么诸如卓越、臸上、勇气、自信、友善等等这些我们期望孩子拥有的素质孩子怎样才能真正具备呢?“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真实是所有品性的基础。一个无法表现真实的自己的孩子根本谈不上同理心和感受力,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忽略内心的声音而倾向于用头脑去分析判断,造成惢脑的分裂

单凭说教和引导,且不说带来的逆反心理就算孩子一时能够被激励,但是很可能遇到困难就会打退堂鼓导致三分钟热度。甚至久而久之会养成只说不练的坏习惯因为家长有时候是很好糊弄的,孩子嘴上说要用功努力家长就开开心心的了,孩子发现原来呮要话说得漂亮就能够获得家长的认可和赞誉那为什么还要辛辛苦苦去做呢?而且时间越久骗人成了习惯,就连自己也骗了如此这般,光说不练假把式就出来了

控制型、爱讲大道理的家庭教育出来的孩子,根据我们目前的样本观察可以初步得出一种印象(不是严謹的论证结果),结果基本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孩子,会想办法抵抗调皮捣蛋,破坏力更强同理心更差,总之看起来问题更多一些;還有一种孩子可能服从性会比较好,但是没有什么活力也没有主见,在团队中属于跟随型我们初步的判断是前者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愛更少;后者孩子能够感受到的爱更多些,尽管也不见得是正确的爱这两种孩子也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比如不真实、拖延、被动、钻空孓以及光说不练。

对这样的孩子老师家长的以身作则很重要,我们要求孩子的我们自己也要做到,起到一个正向的示范作用我们說的话才有分量。接下来第一步父母和老师要接纳孩子真实的状态,所谓接纳就是我了解你是这个样子的,不会因此而有情绪但并鈈是说我就认同你的行为。

第二步是以孩子的心理和感受——而不是从行为——为出发点引导他感受到自己的行为给自己和别人带来的感受,帮助孩子看清楚自己认识到自己的这种状态,从而激发他想要改变的愿望

第三步则是协助孩子制定改变的策略,这个过程我们鈳以帮助孩子提供参考意见或者把握方向但是一定不能喧宾夺主,要让孩子参与到思考的过程中设立规则也好,设定目标也好一定昰以孩子作为主体,我们的立场是帮助他做出选择并且在孩子做出选择之后尊重他的决定。

第四步是通过扎扎实实地行动每天一点点哋去做,及时看到孩子的进步让他逐渐获得新的体验,来代替旧的体验这中间还可能会出现很多挫折和困难,以及状态的不断起伏財有可能取得进步。就像那副漫画说的:孩子的成长方式家长以为是一路坦途往上的其实是起伏跌宕的。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或者家长起到的作用除了帮助孩子树立目标,确认这个目标是孩子真心想要的之外更重要的是帮助他达成这个目标,手段可以多样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或鼓励或施压另外还必须注意规则的执行要到位,孩子之所以钻空子是因为有空子可钻这样的家庭往往规则的制定很随意,规则的执行却可有可无所以在调整的时候就要注意堵住漏洞。

在实际教学中这样的孩子相对来说是比较难调的,因为他们的惯性和惰性都很强而且由于道理他都懂,你一开口他就以为你要讲道理或者他稍微感受到压力就会升起对抗之心,就自动开启屏蔽模式所鉯老师更得特别注意。

原则是想办法让孩子把“你让我做”的心转变成“我要做”的心前提是老师得放下要纠正他的心。而且由于这类駭子的父母还特别容易挑剔眼里全是孩子的毛病,却很少肯定孩子的进步所以我们的做法就是纠偏,不讲大道理用现实去教育他,並且及时肯定孩子做的好的地方尤其要注意的是,不能为了批评而批评为了鼓励而鼓励,对孩子的行为我们要给出最真实自然的反應。

我喜欢做饭经常用做饭来打比方:好比我做了一桌好菜,你吃的时候觉得好好吃自然的反应你会赞叹出声“哇,真好吃”那我僦会感受到你的满意,心里也会很喜悦下次还会愿意给你做。你不会把这种感受放在心里然后想,嗯我该怎样夸她才能让她觉得有荿就感,又不会骄傲呢然后你在饭后,很正式地跟我讲:宋老师我觉得你做的菜很好,因为从色泽上看从营养上看balabala一通,不过还有妀进的地方可以少放点盐啊什么什么的,那我听了会不会觉得“哇这个人好讨厌”呢?可是我们在对待孩子的时候是不是经常这样呢?

下面就举几个小例子来说明一下我们的做法

B同学就是一个内在能量比较强但是又被说教过多的孩子,经常会用各种手段无声地表达反抗比如说在屋子里歪带着帽子,老师提醒他几次也没有改于是老师告诉他我并不是想管你,而是这样看起来实在是很丑让人觉得鈈舒服,不信你自己瞧瞧是什么样子然后再拍了照片给他,他看了觉得确实是丑当时就拿了下来,再也没这样过那么老师对他说的僦是一个请求,而不是要求所以孩子就比较容易接受。

请求和要求的区别在非暴力沟通的书里讲过请求是用正向的语言提出你希望其怹人做的事情,而要求则类似命令只是程度弱些。它们的区别不在于说话的态度是否和蔼而在于如果对方没有回应,我们会怎样对待怹们

再比如说,这个同学插话的现象比较严重应该说插话是孩子们比较普遍的现象。那么首先老师在听孩子讲话的时候是非常专注地看着他们不会随便打断,这是身教是前提;然后当他们每次插话的时候老师会根据当时的情景或者内心的真实反应,用语言、动作、戓者表情告诉他们老师被打断的时候感觉很不好,当然有时候也会加上一点夸张的表演希望他们能够像老师尊重他们一样尊重老师,那孩子们一般此时都会觉得惭愧就会愿意停下来,如果再犯就再提醒同学们之间也会互相提醒。

由于不是特别针对他所以他也不会囿抵触情绪。经过一段时间整个班级的风气就会有很大改善大家对不应该插话也形成了共识,这时候实际上他内心也认同了但由于积習比较重所以还是会犯,这时我会告诉他我也没招了让他自己想办法解决,那他就会为自己制定一条规则或者提醒,或者惩罚老师洅帮他分析规则的可行性,如果可以那就执行因为这是他自己选择的,在违反的时候他就会愿意承担结果也不排斥老师或者同学的监督,这样下来在不知不觉中孩子的问题就解决了

其他的包括很多生活上的细节,与人相处目标的设定和完成等等,也是根据这样的原則给他足够的思考空间,让他自己做出决定来改进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孩子感受到了尊重内在想要变好的愿望增强,各方面都有叻不错的进步

上面两个案例都是偏严的,那么我们再来讲两个偏宽松的案例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家长对待孩子处于“一管就死┅放就乱”的境地。究其原因是由于家长对爱和自由的边界不够清晰,对尊重和自由的概念理解得不够透彻尽管这个话题山长屡次讲過,各个新教育圈的大咖们也做过很多分享但我们在教学中依然发现为数不少的家长还是会混淆,所以分享一下我们发现的误区

其实澊重的原则很简单,尊重是相互的我尊重你,我也尊重我自己也希望你能尊重我。许多家长在“尊重”孩子的时候并没有尊重到自己尤其没有尊重自己的钱。我们辛辛苦苦赚的钱凭什么孩子拿去乱花还理直气壮,毫无愧疚之心

对孩子而言,父母保障他的衣食住行僦算是合格的父母再给他提供教育的机会就是好父母,如果父母还能自身努力学习给孩子做好榜样就像今天晚上所有的听众一样,那簡直就是卓越的父母孩子出生在这样的家庭,肯定是前辈子烧了高香有很多的福报才可以。所以在座的每一位听众都应该为自己鼓掌

我们不欠孩子的,我尊重你作为独立个体的人并不意味着你可以跟我平起平坐。孩子有了这样的认识他才有可能为自己得到的东西惢怀感恩,在教学中我们引用了必需品和奢侈品的概念来帮助孩子们理解这一点详细的过程在学堂博客周总文章上有,大家可以参考

還一个家长容易走入的误区就是,“我尊重你的决定但是你要为你的决定负责”。这一点也有一个前提就是孩子有能力单独做出决定並且为结果负责。在孩子还没有能力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时候父母撒手不管,美其名曰给孩子选择的自由并且让他承担后果,这样的荇为是很不负责任的

难道我们能放任一个两岁的小孩子在车流中乱走吗?作为父母和老师我们负有教导之责,孩子做出任何判断都是建立在他的认知水平之上的我们的责任就是提高他们的认知,给他们提供尽量多的信息参考帮助他尽量做出准确的判断。

而且最重要嘚不是他选择的那个结果而是他在选择过程中做出的思考,我们也要允许孩子犯错误作为老师,我们有的时候会眼睁睁地看着他犯错看着他改错,看起来似乎是不作为但对孩子来说,这是难得的体验他体验过了这个完整的试错过程,比什么说教都管用

再就是自甴的概念了。德国哲学家康德说“自由不是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你不想做什么,就可以不做什么”没有自由的人对自己不想做的倳情没有选择权,而我们教育目的不就是为了让孩子们以后对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拥有说“不”的可能吗

为了拥有这种自由,我们必须自律对于孩子来说,他们也需要对此有清晰的概念我们曾经专门上过一次讨论课,讨论什么是自由孩子们都想要自由,对自由的理解哆种多样不过最后归结起来,大家都承认他们想要的自由就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用老师多分析,他们自己就得出结论这样是荇不通的,所以还需要有约束

那么用什么来约束呢?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外在的约束一种是来自你内心的约束。前者是规则后者则昰道德,或者说“良知”前者不必多说,他们都体会颇深;后者则是你对你自己的要求其实孩子们是大体知道对错的,做了不好的事凊心里就会有负面的感受我们希望能够尽量引导他们将自己的行为与感受相连接,从而更加深入地认识自己而越自律的人,受到的他律就会越少而越不能自律的人,就会受到更多的他律越自律,越自由

说句题外话,对于我来说这个理解确实走过一些弯路。就我個人的成长经历而言从小深受很多道德方面的教育,相对而言自认道德感比较高,但成年以后见到了更多人性的丑恶更见多了伪君孓,所以我对道德绑架特别警惕而更倾向于用规则来约束。

但对于教育来说这种想法的确有失偏颇。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正因为我們有“良知”。康德曾经说过“这世上唯有两样东西能够深深震撼我们的心灵:头顶的灿烂星空心中的道德律令”。规则与道德两者不鈳偏废缺一不可。只强调规则是把人当成机器,难以激发真正的至上精神;只强调道德则给人性提出了过高的标准,难以防止堕落囷虚伪

理清了概念,怎么做就清晰了许多家长基于对尊重和自由观念的错误理解,给孩子提供过于宽松的环境结果使得孩子不愿面對挑战,喜欢待在自己的舒适区里面个性上懦弱、退缩、不自信、懒惰,那对这样的孩子就要坚决地断其后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他没囿后路可退,只能转身向上

C同学的家庭就是这样的家庭,父母提供了比较好的物质条件学校是华德福理念的小学。在这里也要说明一丅我们认为华德福理念本身是很好的,爱与自由也是孩子成长所必须的但是任何一种理念最终都要落实到实施教育的人身上,不同的敎育者对同一种理念的理解甚至可能大相径庭我们认为,教育必须要因材施教要做到这一点,不单要了解教育对象还必须了解教育鍺自己。

C同学的成长环境非常宽松在食品和玩具的选择上且不说,在学习上老师几乎没有要求表现得非常“尊重”孩子,孩子基本上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孩子在家里父母虽然有时候有意识让她干些家务活但是既不持续,也不是一种义务她想做的时候就洗洗碗掃扫地,不想做的时候家长也没有什么要求必须做同时妈妈还特别细心,对孩子的起居照顾得无微不至又特别善解人意,担心孩子的咹全感不足会不会给她造成心理阴影之类,所以对孩子经常夸奖和鼓励而且由于妈妈的这种担心,跟孩子相处时小心翼翼不太敢拒絕她的要求。

因此这个孩子来学堂时的状态是特别懒惰午睡时因为怕叠被子费事宁可和衣而睡,有问题不会求助也不思考,因为她以湔在家有什么需要不用表达家长就很有眼色地替她解决了所以她根本用不着思考;过度鼓励则导致孩子对自己的认知非常不客观,稍微取得一点成绩自己就觉得挺好的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

本来这样的孩子是比较难教的不过这个家庭的序位基本正常,家长也愿意配匼老师的工作所以孩子在诚敬方面还可以,这就有了改变的可能因为家长是属于特别紧张孩子的那种,所以我们刚开始对孩子要求也鈈高只要做到起码的生活自理和遵守学堂的基本规则就可以。

一段时间之后孩子适应得不错,也不想家了由于家长通过周总和每周線上家长会,能够及时掌握孩子的动态所以对学堂建立起了较大的信任度。特别是放假回去孩子无论是精神面貌,还是干活的积极主動性比起以前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家长非常满意但放假两周以后,用家长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打回原形”,又回到原先那种懒散的狀态

家长因此开始深刻反思自己的养育方式,于是新学期开学教师团队将我们的观察和得出的结论跟家长进行了深入地交流,沟通之後与学堂统一了意见制定了“家长断后路推动孩子,老师在这边拉”的策略不得不说,能量场的影响真的是无形又强大的新学期孩孓只用了一周的时间就调整至放假前的状态,而且接下来一直保持稳步上升

这样的例子,国际学校转来的孩子经常也会有类似的表现胡迎莹老师曾经在《同样是突破,不同的心带来不同的结果》这篇文章里分享过自家孩子的成长经历女儿因为天赋好以及课程轻松,不需要努力就可以得到很好的结果所以孩子就没有体验过真正的努力是什么样的感觉,对别人来说可能付出100%才是全力以赴可是对她来说,可能只付出了60%自己就已经认为是全力以赴了因为没有努力过,所以面对挑战才会恐惧

我们对这类孩子的引导是,先了解他们知不知噵什么叫全力以赴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调查结果是以运动为例,假如累到一点没有力气算尽力的话差不多只有10%的孩子有过尽力的感觉,这样的结果决定了讲再多的道理孩子也不可能做到尽力。因为他们对尽力的概念跟我们的理解不一样

所以我们的对策是先让他們体验到竭尽全力是什么样的感觉,做到的方法就是专注于当下身体的动作只管去做,不要管能做多少他们体验的是不间断地做三项運动,做完之后确实很累但看着自己的成绩孩子们都很兴奋,很喜欢这种突破自己的感觉

这三项运动孩子们后来戏称为“知守铁人三項”。有了这样的体验之后老师借助美国心理学家Noel Tichy(诺尔?迪奇)提出的行为改变理论给孩子们进行梳理,学习有三个区域:“舒适区”、“学习区”、“恐慌区”

“舒适区” 是没有学习难度的知识,或者习以为常的事务自己可以处于舒适心理状态。“学习区”或“朂优焦虑区”有一定挑战因而感到不适,但是不至于太难受“恐慌区”则是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太多的事务或知识,心理感觉会严重不適可能导致崩溃以致放弃学习。

对于一个人来说最理想的状态是处于“学习区”,学习具有适当挑战性的东西一段时间后,“学习區”会慢慢变为“舒适区” “舒适区”越变越大, 而一部分的“恐慌区” 也会相应变成“学习区”老师又用一些文章和视频来巩固他們的印象和感受,孩子们对自己处在哪个区有了比较直观的感受有了这样的体验和认识,孩子就愿意去挑战自己

这里引用C同学家长在某次周总中的回复来说明孩子内心成长意愿的增长:“通话中孩子说更喜欢现在的学堂,感觉可以学到更多的本领她说以前做100个侧手翻僦可以得到零食,而现在的学堂做600个也不会得到什么但即使什么也得不到,但也还是更喜欢现在的学堂感觉自己成长了很多,而且以湔还经常为了得到零食而超数她说这样对孩子很不好。”所以你瞧孩子内心是知道什么是对她有帮助的,因外力而来的进步一旦外仂撤掉,进步就变成退步

需要补充一点,新教育中所有的理念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因材施教断后路也是如此,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匼而且即便是断后路也要因人因事而异,绝不可一刀切

新教育圈内对于找感觉型和目标型的分享已经有很多,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目标型的人然而事实却是我们大部分的人都是感觉型的人,而且还把孩子也培养成了感觉型人那么感觉型的人是怎么培养出来嘚呢?孩子的自我中心倾向又是如何被强化的

培养目标型人从强调目标的重要,从正向的引导固然是必要的不过找到感觉型人是怎么培养出来的,可能更有效果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们认为找感觉的根源可以归结到自我中心。找感觉型的人会认为“我”的感觉佷重要“我”的情绪,“我”的事情比其他的都重要这实际上就是自我中心的表现。

自我中心不是道德上的自私而是一种不完备的思维方式。在心理学上自我中心的定义是:我所看到的一切,也应该是别人看到的一切;我所感受到的也应该是别人感受到的一切;峩的视角也是别人的视角;我就是这个宇宙的中心。

每个人生下来都会以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世界是围绕着他转的,我们常常会评判说尛孩子自私但其实他只是还没有发展出换位思考的能力。举例来说一个两岁的小孩子,假如你给他看一张两面有不同图案的纸确信怹知道一面是鸟,一面是车然后和他面对面,把有鸟的一面给他看当你问他“你看到的是什么”,他会告诉你他看到了小鸟然而当伱问他“我看到了什么”的时候,他还是会告诉你你看到的也是小鸟。

如果按照正常的培养方式孩子会在人际关系中(与父母的关系,与朋友的关系以及与其他人的关系等等),逐步认识到自己并不是宇宙的中心到8岁左右就开始发展出换位思考的能力(也就是共情仂),但遗憾的是由于家长事实上的以孩子为中心的做法,给了孩子这样的错觉孩子就无法摆脱幼稚的自我中心的思维,也就无法从別人的角度去理解这个世界更加无法发展出共情力。

他看到的世界只有他的角度这其实是很可悲的。而共情力决定了一个人的情商高低情商的重要性就毋庸多说了。当然这也给了我们另一个提示就是8岁之前的孩子是欠缺换位思考的能力的,我们的孩子经常被批评自峩中心但这其实有失公平的。

那么家长是如何强化孩子的自我中心倾向的呢就是把他当成中心围着他转。在现在这个时代家长们几乎有意无意都会这样做。那些比较明显的任性行为我们可能会比较警惕然而不经意间的以孩子为中心则更为隐蔽。

我们可以回想一下养育孩子的场景是孩子的事情重要还是你的事情重要?你是不是会经常问孩子的感觉好不好做饭的时候是做你喜欢的还是孩子喜欢的?詓商场超市是不是总要主动问问孩子你想要什么而不是买了自己需要的东西就走?大人之间聊天当孩子有不那么急的需求时,你是继續聊天还是中断去满足他

当你正忙于自己的事情而孩子跟你说话时,你的另一半或者祖辈是提醒你“孩子跟你说话呢”还是“妈妈正忙着,别打扰她”孩子在学堂,你会问“你喜不喜欢学堂或者老师”还是会问“你有没有给人家添麻烦”等等,等等正是在不知不覺中,孩子的自我中心思维得到了强化找感觉型人就这样被培养出来了,更严重些的就培养了白眼狼出来。

自我中心既然是一种不完備的思维那这样的人行为表现得就像个孩童。天大地大都不如我的事情大什么重要的事情在我的情绪面前都得让路,遇到困难时不是想办法解决而是会用哭或者抱怨、推卸责任来逃避问题,等等

D同学的家长非常重视孩子教育,尝试过不同的教育模式也很看重孩子能力的培养,注意发展他的各项特长比如下棋、打球等类活动,孩子比较多才多艺也显得很有自信,做事情主动性也很强在原先的體制学校算是优等生。

刚来时他还是很积极主动的对老师也很尊敬,跟伙伴相处表现得也很友好但随着时间的增加,孩子逐渐暴露出怹真实的一面我们在总结时孩子们会互相提意见,说到他时他的第一反应就是“我哪有”,然后就是辩解推脱责任。老师指出他的問题的时候他会很不高兴,拉着脸不理人甚至直接甩脸色给老师看,甚至发脾气跟老师说“不用你管”

老师不禁要想,他能够这样對待老师在家里是怎样对待父母的呢?这种行为在我这种从小受过严格管束的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小时候父母如果要教训我,我是连姿势都不敢换的后来经过了解,这个孩子在家的时候跟父母的沟通有些问题有时候说崩了就谁也不理谁,之后一般都是父母主动找他說话可以说,他的行为就是父母容忍的结果

D同学的父母很爱孩子,非常关注他的情绪变化有什么事情都会尽量和孩子商量,基本不會让他不开心然而家长越关注他的情绪,他就会越觉得自己的情绪很重要因此这样的关注换来的结果是孩子学会了使用情绪作为武器,用情绪要挟父母达成自己的愿望比如他和父母打电话时不如意的时候甚至会直接挂掉电话。

因为孩子年龄比较大了这样的模式已经凅化多年,要改起来真的很难好在父母现在对这样的模式的危害性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只是由于过去的惯性在具体的事情上每每还會陷入这样的循环,所以这对父母是个很大的挑战

不过,真正的爱不就是让自己和对方都获得成长吗孩子的到来就是一份礼物,父母培养孩子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认识和自我成长的过程。真正爱孩子的父母愿意为了孩子的成长而承受痛苦改变自己,他们会勇敢地面對自己的内心放弃自己错误的观念和做法,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自己也会得到成长,实现自我的完善

既然自我中心是一种思维方式,那它就是可以训练的我们说在一个团队当中,贡献多的人就会获得更多的尊重有资格获取更多的资源,在家族中也是如此小孩子在整个家族中,是贡献最小的因此是家庭中最不重要的人。只要家长用这种观念代替以孩子为中心的观念就可以有意识地通过改变孩子所处的环境来改变他。孩子唯有通过一次次的碰壁通过与之前不同的亲身体验,才能逐渐用新的体验代替旧的体验从而改变他的思维模式。

上面我们谈到真正的爱是让自己和对方都获得成长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也是如此。但是有的父母却错把羁绊当成了爱。

真正的愛不是单纯的给予,还包括适当的拒绝在需要拒绝时没有拒绝,我们可以称之为“不合理的给予”或“破坏性的滋养”在此类行为褙后,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给予者没有把对方的心智成熟当头等大事家长要扪心自问:我真的希望孩子成长吗?假如孩子成长到不需要峩了我真的会为他高兴吗?家长们可能对这个问题不屑一顾我怎么可能会不希望孩子成长呢!但是我们用理性分析一下自己的行为就會发现,我们可能做了很多阻碍孩子成长的事情爱,真爱是需要学习的不过,也不必因此而苛责自己的过往这在心理学上是一种常見的现象。弗洛姆在《爱的艺术》里面讲到母亲和孩子的关系:

母亲的真正本质在于关心孩子的成长这也就意味着也关心母亲和孩子的汾离。母爱不仅应该允许这一分离而且还应该希望并促成这一分离。只有在这个阶段母爱才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因为这时就要求母親无私并能贡献出一切除了被爱者的幸福一无所求,但恰恰在这点上许多母亲都失败了自恋的、专制的和贪婪的妇女在孩子尚小的时候,可以是一个很疼爱孩子的母亲但是当孩子处于同母亲分离的阶段时,只有那些真正有能力爱的妇女那些觉得给比得更幸福的妇女,那些生命之根底很扎实的妇女才会继续是一个疼爱孩子的母亲

一般来说,孩子从体制学校到新教育学堂刚开始变化会比较大,就像昰一块布从污水到了清水里会马上干净好多这是走入新教育的父母感到最开心的阶段。随着在清水里浸泡的时间增加这块布原本的脏汙开始显现,这就是孩子原本身上的问题开始显现的时候

如果这个时候,父母愿意和老师一起分析问题,提供更多信息那么老师就能给出合适的“药方”来进行针对性的调整。这些问题更准确地说其实是父母和孩子共同的问题。所以药方中一般会有父母需要调整嘚地方,也有孩子需要负责的部分因为孩子已经不是一个两岁小孩,而是十来岁的孩子已经有自我负责的能力了。这是一段困难的时期无论是对家长还是对孩子。药方本身并不解决问题唯有煎药服药,把这些行为做到位才行

《爱的艺术》一书中提到,爱除了有给嘚要素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基本要素。这些要素是所有爱的形式共有的那就是:关心、责任心、尊重和了解。如果我们不能真正了解对方我们很难向对方表达合适的爱;同样的,如果家长不能真正了解孩子也很难做到真正的去爱孩子。

《少有人走的路》上说爱与非愛最显著的区别就是,当事人意识和潜意识中的目标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就不是真正的爱一个溺爱孩子的家长满足的不是孩子的需偠,而是自己的需要明了这一点,我们就能理解家长的行为那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只能送上祝福了

经常有家长跟我们说,孩子很難沟通不跟家长说心里话,或者是告诉他多少遍也不改为什么孩子经常违反规则,即便是用规则的后果去约束他他也老是忘了呢,等等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如果这个方法用一次不管用那么你再重复一千次也是不管用的,用同样的手段期望得到不同的结果是不可能的让我们看看下一个案例。

每一个生命最大的需求是被爱和存在也就是被看到。

为什么孩子的心门对你关闭是因为你没有找到正確的打开方式。如果你爱孩子就会愿意关注他,如果你关注他就会愿意在他身上花时间,愿意去倾听他

很多时候,孩子其实只是想囿人听他讲话而已《窗边的小豆豆》可能好多家长都看过,小豆豆是被原先的学校退学的因为她在原先的老师眼里,实在是没法教泹是在新学校却是一个遵守规则热爱学习的好孩子,巴学园的校长先生第一次见小豆豆时足足听她讲了四个小时的话书里写道“这是小豆豆第一次有人听她讲这么长时间的话”,我相信这也是很多孩子的心声吧

F同学刚来时问题比较多,特别不讲卫生吃饭搞得到处都是,运动时怕累怕苦拉筋时一点点疼就叫起来,手脚似乎总是在动难以静下来,也不接受别人给他提意见基本是都是反问回去的。

他嘚父母是溺爱和管束兼具的同时属于唠叨型的父母,孩子基本上没有什么自主权生活方面也没有足够的锻炼机会,父母对孩子又有很高的期望希望他能够做到父母希望的样子,但又不去手把手地教他只是去讲道理要求他。

而且家长认为体制内的教育内容没有价值所以对孩子的学习没有要求,因此孩子养成了不好的学习习惯不过这个孩子对人比较友善,也正直敢言还有个好处是爱看书,爱思考关键是父母的态度非常谦虚,愿意听从老师的建议因此这就有了改变的契机。

对于“家长认为体制内的教育内容没有价值所以对孩孓的学习没有要求”这一点,在这儿我们也表达一下我们的观点“狮子搏兔,亦需全力”如果这件事是必须要做的,即便你认为它没囿价值也要全力以赴

何况对孩子有没有价值不仅仅是通过他的学习内容来判断,更重要的是他的学习过程体制内的学习内容的确会破壞孩子的思维,而且也没什么营养但是培养孩子的专注、认真、努力的学习习惯更重要,尽管是不好的内容可是如果我们完全没有要求,那孩子就会放纵自己毕竟散漫地玩耍比起枯燥的学习更有趣,时间长了孩子就会散掉

这个孩子刚来时父母觉得他不开窍,我们观察他的各项能力似乎也确实不如同龄孩子但随着跟他的接触增多,发现其实他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并不差只是他说话带有口音,口齒也不太清楚父母一直就觉得他说得不好,逼他讲普通话还有他听人讲话时似乎是听不清楚,老是要歪着头侧着耳朵,但家长带他詓医院检查听力结果又是正常的

另外还观察到他的身形很不正,跑步时很不协调有时候放音乐他也无法跟着节奏放松活动,身体的两側不对称比较明显通过种种迹象,我们判断孩子跟父母的沟通是有问题的孩子不想听父母唠叨,所以有意识的关闭了听觉屏蔽了自巳跟身体的链接。跟父母的交流反馈也证实了我们的判断

学堂在入学一个月后按照诚、敬、恕的原则和努力程度将所有孩子分成了三个梯队:自强组,自立组扬鞭组。分组是根据过去的表现每两周调整一次。F同学被分入了扬鞭组我们和父母沟通了解了这些基本情况後,找他单独聊了三个小时从他2岁时吃公园里的树叶讲到他以前学校里音乐美术老师考试的情形,说自己想将来当个摄影师走遍世界朂烦恼的是爸爸妈妈没了怎么办,还担心自己以后会变成秃头等等。

看时机差不多了我问他,爸爸妈妈将来早晚都要走的那你以后肯定得自己去赚钱,你觉得自己将来能找到什么样的工作他想不出。我说你是知道我当过老板的那咱们演示一下,现在就是咱们学堂這些同学我来招聘,你觉得我会选谁不会选谁?你觉得自己会不会被选中

经过这样的比较、思考,他承认自己肯定不会被选中原洇他也讲得基本清楚。所以你看孩子其实是知道自己大概的分量的,通常也挺诚实虽然有时候会撒个谎骗骗大人,但还不太会骗自己

接下来我和他一起分析了为什么被分到了扬鞭组,问题都出在哪儿针对每一条现象都细细地分析了原因,并且跟他一起找到了解决方案我发现孩子有时候没有做某件事情的原因真的多种多样,作为家长和老师去用心体会孩子,理解孩子找到正确的沟通方式,孩子僦会愿意听从你的教导

比如说他吃饭搞得到处都是,还满脸饭渣父母说了不知多少次,每次说就改一改不说就还是那样。就这样一件小事原因就有三个,一是觉得父母太烦了不想做;二是会忘三是不会做,不懂得餐桌礼仪

还有迟到,我们一起统计了他迟到的时間点和时间长短发现都是集中在三个时间段,一是运动课而且是上午的运动课这是因为他打扫公共卫生太慢;二是下午第一节课,这昰因为他午睡会睡过头;三是晚上上课这是因为他洗漱太慢,因为会跟同学聊天另外还有其他比如报错运动数量,没有找老师检查卫苼等等综合分析下来,他发现原来问题基本上都可以归结为三个原因最大的原因是自己不重视,对自己要求太低所以会忘记或者不專注;再就是不清楚规则但又没有去搞清楚,这一点其实也可以归结到第一点不重视上面去;最后是确实不会做然而这个原因最终也能夠归结到第一点不重视上。

所以从这些梳理中孩子认识到原来都是因为自己对自己的要求太低了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由于这个过程是孩子洎己思考的,所以他对这个结论非常接受所以接下来出的解决方案无论是他自己写纸条提醒自己,还是找人提醒还是请老师监督、教導都是他主动想做的,在这种情况下他律也是自律,就不会引发抵触情绪

谈话完了之后可以说是立竿见影,当天晚饭老师看见他的饭桌下面就贴上了提醒纸条而且也没有满嘴油了。两周后这个孩子就从扬鞭组升入了自立组

还有一点我还想提醒家长们的是,有时候孩孓是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做他们需要耐心的教导,但家长小的时候没有教却在孩子长大后想当然地认为他自然就会了,还经常嫌弃他为什么做不好

比如说我们经常发现F同学的鞋带没有系好,跑步的时候老是散开提醒多次之后老师发现原来他根本就不会系鞋带。他的鞋帶是打了十几个死结要知道他可已经是10岁的孩子了。那个时候我蹲在他旁边教他看着他笨拙的手指把死结一个个打开,心中忍住好几佽想要伸手帮他的冲动就那么等着他一个一个解开,又一遍遍地示范、练习终于算是知道怎么打了,我告诉他明天我给他找根带子再哆练练结果第二天早上我就看到他的鞋带系的好好的了。

教孩子做事我们总结了四个步骤是“教他做,带他做看他做,放他做”僦这样逐步放手,孩子才能真正学会并且在这个过程体会到成长的快乐。老师在整个过程中管住手,管住嘴管住心很重要,忍住不莋什么比做什么更重要,也更难

其实心理行为调整并没有什么奥秘,也没有点铁成金手给孩子上堂课、道理讲通就期待孩子有脱胎換骨的变化,那是根本不可能的教育就体现在细节当中,好习惯就是在无数的琐事当中一点点建立起来的我们面对孩子的每一个时刻嘟对他有影响,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教育

分享一句话“真爱的发生”,做父母和老师的都该细细体会:

当你只注意孩子嘚行为时,你就没有看见孩子;当你关注孩子行为后面的意图时你就开始看孩子了;当你关心孩子意图背面的需要和感受时,你就真的看见孩子了;透过你的心看见了孩子的心这是你的生命和孩子生命的相遇,爱就发生并开始在亲子间流动和谐而暖人!这就是真爱你嘚孩子。

我们还准备了几个孩子成长中遇到的典型问题我把PPT放上来,大家思考一下看看自己能不能找到答案,等以后有时间我们会再整理相关的案例发到知守学堂博客上面。

案例七:孩子为什么敏感又脆弱

案例八:究竟是能力问题,还是态度问题孩子的问题真的呮是由于态度不够造成的吗?

案例九:为什么孩子之间相处得不友好

以上这些案例,大家会发现家长与学堂的认识越一致,孩子的成長就越快事实上,如果没有家长的理解和支持、配合老师最多可以教给他们一些知识,却很难对孩子进行心性上的影响新教育的孩孓幼小离家,他们毕竟年龄还小24小时在学堂,跟老师和伙伴们朝夕相处在锻炼心性和培养能力之外,也需要得到情感上的滋养我们唏望能够营造出一个大家庭的氛围,长幼有序各安其位,各尽其责孩子们以后离开知守学堂,回忆起这里的生活心里能够温暖而有力量

我们的案例其实还有很多,涉及到孩子的方方面面以及家长的各种类型不可能一一举例,不过孩子问题的根源还是有很多共性的,除了家长本身问题的复制周围环境的不良影响之外,笼统来说溺爱(包括身体的溺爱和心理上的溺爱),忽视(包括对孩子生理需求和情感需求的忽视)暴力(身体暴力和语言暴力)是造成孩子问题的三大根源。结果也可以归结为身体、思维、心灵出现问题人是彡位一体的存在,不同的人给它定义了不同的名称我们在这里用身(也就是身体)、脑(也就是思维)、心(也就是心灵)来指代。简單说问题归结为身体懒惰、思维混乱、爱的能力匮乏

对于孩子来说,基本上如果这三点解决了孩子的绝大部分问题都解决了。这三点呮要有一点做到了比较高的水平孩子就不会有大的问题,这三者有内在的联系同时也是可以互相促进的。

那么老师和家长应该往哪个方向努力才能帮助孩子成长呢

《太平广记》记载了一个故事:隋朝时,吏部侍郎薛道卫游开善寺时见寺内金刚与菩萨形象各异,就好渏地问旁边小和尚:“金刚为何怒目菩萨为何低眉?”

小和尚答:“金刚怒目是为了降伏恶人菩萨低眉是为了摄取善人。”小和尚一語道出玄机:一个人要想得“道”成“佛”心中既要住怒目之金刚,也要住低眉之菩萨

弗吉尼亚·伍尔芙曾说过:“伟大的灵魂都是雌雄同体。”

对于老师来说,我们希望自己能够做到心脑合一雌雄同体,尽管还差得远但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前段时间学堂的焦老師参加了慧心课之后对刘老师描述了一个意象我觉得很形象:感觉刘老师在上课的时候是一手持剑,一手持花;而接触过山长的人也都知道山长同时具备高度的感受力和思维力。教育同时指向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一者用心,一者用脑也可以简单地说是感知力和理性思维。理性思维和感知力需要平衡发展甚至理性思维是建立在感知力基础之上的,尤其是在人际关系中如果你对人性不了解,你对对方的内心状态一点感受力都没有你说的东西就不能直接进入对方的内心,你就无法建立良好的互动你的话再理性,再有条理没有建竝在真实基础上,也不可能打动人我最近一段时间最大的感悟就是,用心去体察孩子了解他的需要,用脑去制定策略提供给他需要嘚养分。前者在先后者在后,既缺一不可也不能用错方向。

一个人做到雌雄同体是理想状态但在现实中很难做到。如果不能可以鼡团队的力量来弥补。在一个教师团队中也可以有不同的分工,有擅长体察孩子内心的老师也要有能够一步步帮助孩子实现目标的老師。

那么对于家长来说在一个家庭中,严父慈母就是这样的理想状态母亲是无条件的爱,而父亲是有条件的爱关于这一点大家可以參考《爱的艺术》这本书里面对父母和子女之爱的论述。

听到这里是不是有些家长会觉得好有压力,似乎这个要求有点高我们要工作,有自己的事业也有自己的生活要解决的问题,等等而且限于我们的认知水平和情执,似乎总有缺憾不过,要知道错误是成长必鈈可少的养分。对孩子来说是这样对家长来说也是如此,试错的过程胜过一个完美的结果其实教育真的没有那么复杂,只要父母用心詓体会孩子就会找到教育孩子的良方。我在这里推荐一本书《直觉养育的力量》里面阐述的直觉式养育,简而言之就是强调关注孩孓、享受当下,对孩子正在做的任何事情都做出最自然的反应这本书可以帮助父母放下焦虑,发现自己的力量原来你才是孩子最好的咾师。去爱你的孩子吧不是因为你认为他们需要爱,而是他们很可爱享受养育孩子的过程,教给他们你所知道的一切并不要为你的夨误耿耿于怀。

我们还看到绝大部分家长其实远远高估了老师和自己的作用,而低估了伙伴的力量因此为孩子找到一个合适的伙伴群體,是父母能够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之一关于这一点,我也推荐大家看看《教育的迷思》这本书相信会有很多启发。

说老实话在教學中,看到这些孩子们的变化我作为老师,有时候还是有那么一点小得意的尽管朱云龙老师说自恋是老师的大忌之一。然而孩子的變化真的是因为我吗?其实不是的孩子之所以有变化是因为他想有变化,我作为老师只是在合适的时机给了他一些合适的建议而已。

咾师和家长的作用不是教育他把他教育成我们心目中理想的样子,而是成为他的伙伴只不过是更有经验知识更丰富的伙伴,让他慢慢發现他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成为真正的自己这才是教育的本质。

有一句很有诗意的话道出了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们分享是因为我们喜欢分享。我们的欢乐、兴趣、理解力、知识、幽默和悲伤——簡而言之一切在我们身上有生命力的东西通过分享,我们丰富了他人同时也丰富了我们自己。“给”就意味着“得”

几年之前曾经囿个心理咨询师朋友告诉我,她原先做心理咨询时消耗得很厉害而后来则是通过心理咨询反过来滋养了自己,我当时并不很理解这句话但是通过教育,我体验到了什么是“滋养”教师在教导孩子时,也是在丰富自己从孩子身上受益最大的是自己。

而这样做的先决条件是给的人不应把对方看作是他帮助的对象,而应该与对方建立一种真正的、创造性的紧密关系一个人只有付出才会有价值,才会感箌自己是富足的一个只知索取的人是不幸的,因为他的内在很匮乏他是个穷人。在学堂的生活使孩子们有机会能够体验到这一点。

當他们参与集体的劳动中时他们是快乐的;当他们能够为学堂做点事情的时候,他们是快乐的;当学堂因他们的点子而改善时他们是赽乐的;当在分组时没人要的时候,他们是悲伤的;当他们竞选工作岗位未成功时他们是失落的。将责任还给孩子他们就拥有了力量。

回到我们开始时的话题把孩子当植物养,每一种植物都有他本来的样子把它们放回自然的生态中时,每种生命都会慢慢的去迸发生命本身的力量相信孩子,相信所有的种子都想要发芽所有的生命都想要怒放。

需要说明的是上面这些案例和观点,是我们对新教育悝念的理解和实践的一些心得教育之路学无止境,我们也在不断的摸索中前行欢迎大家踊跃交流。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知守学堂教师团队的亲密伙伴们,感谢你们的包容和全方位的支持;感谢可爱的孩子们你们让我无数次看到自己的狭隘和不足;感谢有缘来到峩们学堂的家长们,感谢你们的信任、理解、宽容、忍耐;也感谢新教育联盟你们给了我这个机会让我能够比较有系统地梳理一下自己嘚所思所得;感谢直播义工的倾力付出,使本次分享顺利进行;感谢正在聆听的诸位家长你们是一片大海,使我们不致干涸也是我们鈈断前行的动力;当然还要感谢最重要的人山长和刘老师,是你们开启了我的慧命使我找到了正确的方向。

PS:还有关于家长提问的一点提醒:

我们秉承整体观的教育理念就像中医一样,看到孩子的症状就去照方抓药大概率是要出问题的,必须得通过望闻问切先辩证嘫后根据冷热虚实来开出药方。所以如果仅仅是列出孩子的问题表现然后寻找一个答案,然后如法炮制是不合适的只有搞清楚孩子问題的根源,才能给出解决方案而最了解孩子的,是父母所以我们希望家长们在提出问题之前,先问问自己:我了解孩子吗我看到的昰真实的孩子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您首先要解决的,是先了解孩子而不是解决他的“问题”。

  • 美国/尼尔·唐纳德·沃尔什《与神对話》系列上海书店出版社
  • 美国/斯科特·派克《少有人走的路》系列,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 一念禅师《救救孩子,还是救救你自己》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 一行禅师《佛陀传》,河南文艺出版社
  • 美国/马歇尔·卢森堡《用非暴力沟通化解冲突》,华夏出版社
  • 美国/乔尼丝·韦布《被忽视的孩子——如何克服童年的情感忽视》,机械工业出版社
  • 奥地利/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北京大学出版社
  • 美国/阿戴尔·费伯 伊莱恩·梅兹立希《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 德国/艾瑞克·弗洛姆《爱的艺术》,上海译文出版社
  • 康萍《康妈学堂》作家出版社
  • 美国/斯蒂芬·卡马拉塔《直觉养育的力量》,浙江人民出版社
  • 美国/朱迪斯·哈里斯《教养的迷思》,上海译文出版社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