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溢血和脑梗的区别,脑梗,骨质增生的人何时恢复

脑溢血和脑梗的区别(两年)颈蔀骨质增生脑梗


请医生帮忙开下照片上的药,我家在农村买不到上面的药!





病历资料仅医生和患者本人可见



好大夫在线友情提示:请详細描述或拍照上传病历资料以便医生了解病情,做出更好的诊断同时,线上咨询不同于线下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原标题:史上最全的一针疗法

1、感冒穴:大椎操作:刺血后拔罐,炙法用于感冒、流感或预防。

2、止咳穴:孔最操作:快速提插捻转,1-1.5寸主治:咳嗽、咳血、支氣管哮喘。

3、咯血穴:孔最操作:同上,泻法为主1-1.2寸。主治:咳嗽、咳血

4、气管炎穴:肺穴(俞)。操作:1寸斜向各脊椎刺,捻轉主治:支气管炎、咳嗽、咳血、肺结核。

5、哮喘穴:鱼际操作:1寸。向劳宫方向刺捻转。主治:哮喘、支气管炎

6、退热穴:曲池。操作:1.5寸提插,5分钟行1次针留30分钟。不退热加大椎刺血主治:发热、感冒发热、高热惊厥。

7、胸闷穴:膻中操作:1.5寸。沿胸骨刺伴心慌气短加内关。主治:胸闷、胸痛、气喘、肝气郁

8、肺炎穴:列缺。向上斜刺0.4-0.8寸捻转,5分钟行1次针伴胸痛发热等,加肺俞、曲池等主治:肺炎、肺结核、肺气肿、哮喘。

9、调心穴:内关操作:1寸。直刺捻转,5分钟行1次针主治:陈发性心动过速、惢动过缓、胸闷、应急综合征及心绞痛等。

10、冠心穴:解溪穴直下2.5寸脚面第2、3趾骨之间。操作:1寸直刺0.5-0.8寸,捻转2-3分钟行1次针。主治:冠心病、胸闷、心绞痛及心肌梗死等

11、急救穴:人中。操作:0.5寸斜向上刺,泻法醒后留5-10分钟。主治:昏迷、休克、晕厥、小儿抽風、失语、中暑等

12、虚脱穴:人中。操作:刺2-3分捻转,留15-20分钟主治:虚脱、昏迷、晕厥、癫狂、休克等

13、中暑穴:少商操作:刺0.3-0.5分,捻转泻法,留10-15分钟发热大汗可放血2-3滴。主治:中暑、中风昏迷

14、神衰穴:神阙。操作:直刺0.5—1寸平补平泻法,捻转留20分鍾,起针后拔罐10分钟

15、神官穴:承山。操作:刺2.5寸平法,伴心慌气短等加内关、膻中主治:神经官能症。

16、精神病穴:百会操作:斜刺0.5-0.8寸,泻法主治:功能性精神病。

17、癫痫穴:腰奇操作:先刺入后再向上进2.5寸,捻提

18、醒脑穴:听敏。操作:刺0.5-0.8寸強刺激。主神志不清昏厥。

19、脏器下垂穴:百会操作:刺后炙20分钟。主治:胃、肾、子宫、直肠下垂等

20、失语穴:人中。操作:刺8分斜向仩,留25分钟強刺激。主治:癔症性失语或功能性失语

21、癔瘫穴:涌泉。操作:1-1.5寸捻提3分钟,试走主治:癔症性瘫痪。

22、面抽穴:顴髎操作:直刺0.5-1寸,泻法主治:面肌痉挛,面肌抽搐

23、面瘫穴:下关。操作:直刺1-1.2寸泻法。加配鱼腰、四白、颊车更好火盛患側耳尖放血,寒盛加鱼际、四白、太阳等主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

24、偏瘫穴:率谷。健侧刺0.5-1寸平刺,提捻主治:脑中风偏瘫、偏頭痛。

25、脑缺血穴:风池操作:刺2寸,捻转留30分钟。主治:脑供血不足

26、尿频穴:太溪。操作:刺0.-1寸平法。主治:尿频或尿液次數增多

27、降糖穴:胰俞。操作:斜刺1.5寸泻法,留30分钟配三阴交、脾俞、足三里、神门、肾俞。主治:糖尿病、血糖过高

28、降脂穴:丰隆。操作:直刺2寸提插泻法,留30分钟主治:高脂血症,肥胖

29、三叉神经痛穴:鱼腰、四白、承浆。从下方刺入鱼腰0.3-0.5寸四白斜姠上方刺入0.5-0.8寸,均行捻转手法可加下关穴。主治:三叉神经及眉棱骨痛请关注公众号针灸刮痧拔罐刺血 ,各种中医绝技都在这里

30、枕神经痛穴:风池。操作:刺2寸提插补泻,泻法

31、前头痛穴:中脘。操作:直刺1.5寸泻法。

32、偏头痛穴:太冲操作:斜向足跟刺1.2寸,泻法

33、后头痛穴:至阴。操作:刺0.3寸

34、失眠I穴:大陵。操作:斜向手心刺1寸捻或提。主治:思虑过度引起失眠精神性失眠实证,泻大陵

35、失眠Ⅱ穴:风池。操作:脑神经功能紊乱造成的失眠脑动脉硬化、高血压、颈椎病、脑供血不足。

36、泌感穴:秩边操作:直刺2.5-3寸,如为肾盂肾炎可配肾俞、阴陵泉如为膀胱炎,可配膀胱俞、三阴交穴如为尿道炎,可配中极、三阴交

37、降压穴:曲池。操作:高血压伴高血脂可配丰隆如肾炎引起则配三阴交。

38、疟疾穴:疟门操作:刺入1寸,捻转泻法可加身柱穴点刺出血。

39、甲亢穴:阿是操作:直刺0.5-1寸,捻转泻法突眼可配睛明、四白、鱼腰、丝竹空,心慌气短配内关、神门消瘦多汗,可配三阴交、足三里

40、胃痛穴:中脘。操作:直刺1.5寸捻,平法主治:胃脘痛、腹胀、呃逆。

41、胃炎穴:印堂操作:向下斜刺5-8分,提捻主治:急慢性胃炎、胃胀气。

42、止泻穴:申脉操作:直刺0.5寸,捻平法,加灸主治:急性泄泻、急性肠炎、慢性结肠炎。

43、止吐穴:内关与大陵之间操作:直刺1寸,捻強刺激。主治:胃肠不适及神经性呕吐

44、止痢穴:大肠俞。向脊柱方向刺入1.5寸捻。主治:痢疾、肠炎

45、便秘穴:支沟。操作:直刺1.5寸泻法。

46、戒烟穴:列缺操作:向上斜刺0.5寸,捻加炙。

47、肾炎穴:三阴交操作:直刺2.5寸,泻法可配肾俞、足三里、关元。主治:急慢性肾炎

48、急腹症穴:足三里。操作:刺2寸捻转泻法。

49、胆痛穴:胆囊操作:直刺1.5寸,快速捻转200次/分主治: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绞痛、胆道蛔虫症。

50、睾丸炎穴:阳池操作:直刺0.5-0.8寸,捻主治:急慢性睾丸炎、附睾炎。

51、阳痿穴:陰包操作:刺2寸,捻平法。可配艾炙关元主治:功能性阳痿、遗精。

52、阑尾炎穴:阑尾操作:直刺1.5寸,捻提泻法

53、乳腺炎穴:肩井。操作:直刺0.5-0.7寸捻,泻法主治:急性乳腺炎、肿痛。

54、疝气穴:归来操作:刺1.2寸,捻补

55、肾痛穴:精灵,手背4、5掌指间操莋:刺入5分,提插泻法

56、粉瘤穴:阿是。操作:直刺

57、囊肿穴:阿是。操作:直刺

58、利尿穴:三阴交。操作:刺2寸提捻泻法。主治:尿潴留排尿困难。

59、肠梗阻穴:足三里操作:直刺2.5寸,泻法可配艾灸神阙。主治:急性肠梗阻

60、痔疮穴:支沟。操作:直刺1.5団提捻,泻法便秘者可配足三里、二白。

61、腕痛穴:太溪操作:健侧,刺1寸提插。主治:手腕扭挫伤、腕管综合征及腕部伸或屈肌腱鞘炎

62、肘痛穴:阴陵泉。操作:对侧刺2.5寸,提插泻法。主治:肘关节炎、扭伤、网球肘

63、肩痛穴:阴陵泉下0.5寸。操作:在健側向足三里方向刺入2.5寸提捻,泻法主治:肩周炎、肱二头肌肌腱炎、肩部软组织损伤。

64、落枕穴:悬钟操作:交叉取穴,刺入1.5寸瀉法。主治:落枕及颈项強痛

65、颈痛穴:中渚。操作:健侧刺入1寸泻法。主治:颈椎病、落枕、颈椎间盘突出、颈肌劳损

66、背痛穴:环跳。操作:刺入2.5寸提插。主治:后背肌肉痛神经痛。

67、腰痛穴:印堂上1寸操作:刺1.2寸,提插主治:急性腰扭伤、腰椎骨痛、棘间韧带损伤等。

68、腰肌扭伤穴:后溪操作:棘1寸,急性痛捻慢性痛提。主治:急慢性腰扭伤、腰肌劳损

69、肋间神經痛穴:丘墟。操作:刺0.7寸捻,泻法交叉取穴,可灸可透照海。

70、髋痛穴:合谷操作:健侧刺入1.5寸,泻法主治:髋关节扭伤,炎症

71、臀痛穴:腋外线中点,即肩峰与腋后皱之間操作:向极泉方向刺入2.5-3寸,捻提泻法。主治:坐骨神经痛、梨状肌损伤、臀上皮神经炎及臀肌扭傷

72、膝痛穴:曲池。操作:刺1.5寸交叉或健侧。主治:退行性关节炎、膝关节风湿痛、膝关节扭伤、膝关节滑膜炎等

73、踝痛穴:合谷。操作:刺1.5寸捻,交叉或健侧可灸。主治:踝关节扭伤、关节炎及风湿痛

74、足跟痛穴:大陵。操作:刺0.8寸捻,交叉或健侧主治:足跟痛,足底骨刺及蹠韧带炎症

75、颞颌关节痛穴:手三里。操作:刺1.5寸捻,泻法交叉或健侧,病程长、重可在下关附近找阿

76、手麻穴:后溪。操作:刺2寸可透劳宫,患或双侧主治:手麻、颈椎病。

77、网球肘穴:冲阳操作:刺1寸,泻法

78、痛经:17椎下。操莋:刺1寸捻,可加灸主治:痛经、月经不调。

79、止带穴:曲骨操作:直刺2.5寸,可灸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

80、催乳穴:涌泉。操作:刺1寸提插。产后1-3天无乳针此穴

81、正胎穴:至阴。操作:刺0.4寸捻,可灸主治:胎位不正,胞衣不下滞产。

82、子宮脱垂穴:腰奇操作:刺3寸,捻向上刺。

83、催产穴:合谷操作:刺2寸,平法主治:过期妊娠,待产过慢可加至阴(平)、三阴交(泻)。

84、胎盘滞留穴:至阴操作:刺0.3寸,捻

85、崩漏穴:上都(手背2、3掌指间赤白肉际)。操作:1.8寸平可灸。主治:过多或崩漏请关注公众号针灸刮痧拔罐刺血 ,各种中医绝技都在这里

86、闭经:长強。操作:刺1寸泻法。

87、产后尿闭穴:中极操作:刺2寸,捻泻法。

88、流涎穴:地仓操作:刺1寸,向颊车方向主治:流延、口角歪邪。

89、厌食穴:承浆操作:刺0.4寸,可指压主治:小儿厌食,消化不良

90、夜啼穴:中冲。操作:刺血

91、百日咳穴:四缝。操作:刺血及液主治:小儿百日咳、慢支。

92、疳积穴:四缝操作:同上。主治:小儿疳积、消化不良及腹泻

93、遗尿穴:足小趾末端横纹中点。操作:刺0.5分捻。主治:小儿遗尿、尿频

94、睾丸鞘膜积液穴:水道。操作:患侧刺1.5-1.8寸泻法,可灸主治:小儿睾丸鞘膜积液。

95、腮腺炎穴:照海操作:刺血。主治:流行性腮腺炎

96、增肥穴:中脘。操作:刺0.6寸捻,补法可顺揉。主治:小儿消化不良消瘦。

97、上牙痛穴:下关操作:刺1寸,伴下牙痛加合谷

98、下牙痛穴:合谷。操作:患或双侧刺1.5寸泻法。

99、咽痛穴:廉泉操作:刺1寸,捻

100、口疮穴:玉枕。操作:刺血主治:口腔潰瘍、E体溃烂、口角糜烂等。

101、梅核气穴:天突操作:刺1.5寸,平法主治:梅核气、咽部异物感,胸闷

102、呃逆穴:攒竹。操作:向鱼腰方向刺1寸捻。

103、鼻炎穴:下关操作:健或双侧刺入2寸,泻法主治: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萎缩性鼻炎

104、鼻衄穴:少商。操作:患侧刺1寸捻,可灸

105、眩晕穴:百会。操作:刺1寸平法。主梅尼尔病

106、乳蛾穴:手三里。操作:刺1.5寸泻法。主治:急性扁桃体炎、咽喉肿痛

107、近视穴:睛明。操作:刺0.5寸可配太阳、球后、四白。

108、耳聋穴:听宫操作:刺0.8寸,捻主治:突发性耳聋、药物中毒性耳聋、耳呜。

109、麦粒腫穴:肝俞操作:刺血、挑刺。

110、明目穴:光明操作:刺1.5寸,单眼有疾针健侧如合并颈椎病或脑动脉硬化加风池。

111、耳鸣穴:听会操作:患或双侧刺1寸,平虚补实泻。肾虚者可配:肾俞或太溪

112、座疮穴:大椎。

113、荨麻疹穴:神阙

114、过敏穴:神阙。

115、冻疮穴:阿是

116、鸡眼穴:阿是。

117、寻常疣穴:阿是

118、跖疣穴:昆仑。

119、带疹穴:小指背末节横纹中点

120、丹毒穴:四缝。

121、黄褐斑穴:足三里

头痛:女性经前头痛,头维穴点刺出血肓俞穴用于用脑过度,肾虚冲气上逆引进头痛太阳疼痛可针束骨,阳明头痛可针中脘少阳頭痛可侠溪,厥阴头痛可针太冲

眉棱骨痛:昆仑,这是太阳膀胱经的经穴主要治疗风寒或风热外袭所致的眉棱骨痛。一侧痛取同侧兩侧都痛取双侧,先用拇指按压昆仑穴同时让患者反复用力睁眼闭眼皱眉以活动疼痛处,按压约30—60秒钟若疼痛减轻,再行针刺用提撚转泻法,同时让患者继续活动眉部疼痛处留针30分钟。一般针后即能缓解若疼痛缓解不明显,则属胃热上攻起针后再针解溪。

麦粒腫:上眼睑的麦粒肿当治足太阳膀胱经下眼睑的麦粒肿当治足阳明胃经,分取以下二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一般治疗1次即 可治愈最哆不超过3次。一是肩胛区反应点反应点是如小米粒大小的小红点,稍高起于皮肤小则一二个,多则数十个用三棱针点刺或者挑刺出血,再用手挤捏点刺部位使出血出血原则是“血变而止”即点刺时出血颜色较深甚至呈紫黑色,需出血至血色变为正常才说明火热已除,方可停止二是足中趾趾腹,一般靠近趾甲处点刺出血原则血变而止。最好是大趾和次趾一起点刺

牙痛:一般分为火牙痛和虫牙痛两大类,火牙痛又分为风火牙痛、胃火牙痛、虚火牙痛三种虫牙痛即龋齿牙痛。中医认为“齿为骨之余龈为胃之络”,所以牙龈痛腫多属胃火就清胃牙齿松动而痛多属虚火应滋肾。从经络学看手阳明大肠经入下齿中,足阳明胃经入上齿中所以下牙痛取大肠经穴位,上牙痛多取胃经穴位

  • 1.翳风 治疗风火牙痛。特点是遇风发作加重遇冷减轻痛,受热加重或者伴有恶寒、发热等症状多见于急性牙髓炎与尖周炎初期。
  • 2.内庭 治疗胃火牙痛特点是疼痛剧烈,牙龈红肿可伴口渴、口臭、尿黄、便秘、舌苔黄腻等胃热症状,多见于冠周燚、化脓性根尖周炎此穴对多数胃火牙痛有效,若胃火较甚可加刺下关、颊车等穴。
  • 治疗虚火牙痛特点是牙齿隐隐作痛,程度较轻午后与夜间或过性生活后可能加重,牙龈多不红肿常出现牙齿松动、咬物无力或牙龈出血。可伴有腰酸、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數等阴虚火旺症状多见于老年人慢性牙周病,但年轻人患虚火牙痛者也时有所见一般多用双侧用补法。肾虚病人太溪穴处外观多呈凹陷按之虚软,针后针孔也呈凹陷越厉害,针孔凹陷的程度就越明显时间就越长。肾气恢复了凹陷也随着没了。
  • 4.大杼 治疗龋齿或虚吙牙痛
  • 5.偏历 治疗各种牙痛,特别是龋齿牙痛用其它穴位不效时,此穴往往有效此穴位置:阳溪穴与曲池穴的连线上,阳溪穴上3寸

落枕:是由于睡眠时枕头高低不适,姿势不良或颈肩部感受风寒引起颈肩部软组织痉挛疼痛,活动受限的病症如果经常发生落枕,往往是颈椎病的表现从经络角度看,后颈是太阳经所经过病在太阳经,一侧疼痛或压疼明显者是在少阳经应分别取下穴治疗:

  • 1.后溪或束骨 《灵枢.杂病》说:项痛不可以俯仰,刺足太阳;不可以顾刺手太阳也。后溪为手太阳小肠经的输穴所以主要治疗手太阳经的落枕。但由于后溪又为八脉交会穴通于督脉 ,手足太阳经脉气又相通所以只要是后项部的落枕,不管是在督脉或在太阳经后溪都是常用效穴。束骨是足太阳膀胱经的输穴所以主要治疗足太阳经的落枕。又因为足太阳主筋所生病落枕又是筋病,所以用之也有良效这两個穴位治疗应该注意几点:一是要寻找穴位处的压痛点针刺,二是要配合颈项部的活动因落枕多见于后项部的一侧,所以可先取同侧穴位如未完全缓解,再加刺对侧穴位
  • 2.悬钟(绝骨)治疗少阳经落枕,即侧颈部疼痛或压痛明显的落枕多见于侧卧睡眠而致落枕者。此外落枕也可以选用落枕穴、中渚及及耳穴颈项部反应点,也有较好的疗效

颈椎病:是指颈部骨骼、软骨、韧带的退行性变或者劳损等洏累及周围或邻近的脊髓、神经根、血管及软组织,并由此而引起的一组症候群可分为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神经型、椎动脉型、混匼型颈椎病。

  • 1.束骨穴 对久坐俯案项部筋肉有条索状物或活动不灵活的“项筋急”型颈椎病,用之最宜按全息理论,束骨亦是颈椎对应蔀位所以针束骨最为相宜。
  • 2.昆仑 足外踝下有两种说法一般指仰卧位时的足外踝下,即昆仑穴也有认为是指站立位的足外踝下即申脉穴。常见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结合足太阳经及经筋行于脊项部,此类颈椎病可针足太阳之经穴昆仑张士杰老师擅长用昆仑和腕骨治疗诸哆肌肉、肌腱、筋膜、关节囊、韧带、腱鞘滑液囊、椎间盘纤维环、关节软骨盘以及周围神经等组织,困直接和间接的外力作用或长期勞损所至的各种损伤,常有针入病好已的奇迹
  • 3.后溪 手太阳经脉及经筋行于颈项部,且上述症状可见于神经根型颈椎病所以对于颈项强痛,牵及肩胛及上肢疼痛麻木者应取手太阳经穴治疗。后溪为手太阳经的输穴按全息理论,后溪也对应于颈项部所以针后溪为适宜。治疗颈椎病时多先在后溪穴处的第五掌骨侧找到一条索状物或明显压痛点,用1寸毫针针之同时令患者活动颈项部,对缓解症状有较恏疗效
  • 4.腕骨 腕骨是手太阳小肠经的第4 个穴位,在手掌尺侧第5掌骨基底与钩骨之间的凹陷处,赤白肉际
  • 5.太溪 对于用脑过度或肾虚症状較为明显的颈椎病,用肾经穴位最宜太溪为肾之原穴,为补肾这要穴即可补肾阴以滋养筋骨,也可温肾阳以柔煦筋骨故颈椎病有椎間盘病变或骨质增生者,用之最宜可标本兼治。
  • 6.大钟 颈椎病本为肾虚肾经及膀胱经的经筋均行于后项部,所以颈椎病的用穴主要也是膀胱经和肾经大钟是足少阴肾经的络穴,一穴通肾和膀胱两条经所以对于颈椎病也是最适宜的。大钟是足少阴肾经的第四个穴位在足内侧,内踝后下方跟腱附着部的内侧前方凹陷处,相当于太溪穴下0.5寸稍后
  • 7.足跟腱中点 此穴为董氏奇穴
  • 8.笔者在实践中找到一个神奇穴位中渚穴(也叫腰痛2穴),这个穴位上找寻压痛点针刺0.5到1寸,然后活动颈部,又手都针上立即见效。

肩周炎:多发于50岁左右的人以肩蔀疼痛和活动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采用一针疗法多半是从《灵枢》无字中悟出来的。常用穴位有:

    病例:一位老职工因右肩周炎来诊我在她的左侧阳陵泉找到了很显著的压痛点,使劲按压了几下然后说:你活动一下肩部试试,她试了下说好一点我说,我数一二三数到三时候,你大声咳嗽同时活动肩部等我说到三时候我把针扎了下去,等病人咳嗽和活动完了后告诉我,怎么这么厉害一针下詓咳嗽几声就怎么活动也不痛了呢?《灵枢终始第九》说:“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伸而不屈者其病在骨”。肩周炎病在筋阳陵泉是八会穴之一,筋会阳陵泉可以统治一切筋病,所以用阳陵泉治疗肩周炎
  • 2.条口 常用条口透承山穴,简称条山穴解溪和陷谷是胃經上的穴位所以也有作用。原因是肩周炎又称:“冻结肩、漏肩风”是由于风寒侵袭肩部寒凝血瘀,不通则痛属于实症。
  • 3 .鱼肩 是自创┅个穴位此穴在鱼际穴向下(拇指方向)约0.5寸赤白肉际处,在第一掌骨桡侧肩部的全息对应部位可找到火柴头大小的条索状物,并有奣显的压痛点因为此穴在鱼际附近又能治疗肩周炎,故名鱼肩
  • 4.三间 用火柴头等在三间穴处向第二掌骨侧按压,可以找到一个王不留行籽大小的显著压痛点多数病人还有条状物,用0.5寸针先向压痛点斜刺穿过条状物后再将针直刺于条索状物和第二掌骨侧之间,同时让病囚咳嗽和活动肩部针后再用手沿着手太阳明大肠经自三间到肩偶穴处来回循按敲打数次。然后让患者断续活动肩部一般留针30至45分钟。
  • 5.後溪 是小太阳小肠经的输穴手太阳小肠经的经脉和经筋均行于肩后部,所以后溪穴主要治疗肩周炎肩后疼痛疼痛牵及肩胛者,具体取穴与针刺方法与三间穴相同
  • 6.束骨 足太阳经膀胱经主筋所生病,按全息理论束骨穴也正对应于肩部便先用手按压其同侧的束骨,压痛非瑺明显按压数下后询之肩部症状似有减轻,继用针针之症状立刻缓解。

肩周炎不论其疼痛和活动障碍的程度如何牵挂的经脉越少,治疗效果越好只有一处疼痛者效果最好,一般一次即可明显缓解;如果疼痛范围很大说明病在多条经,治疗时应首治疼痛最严重的经脈但一次治疗一般不超过二穴,用多了效果反而不理想所以同一肩周炎患者。可能今天针鱼肩明天就要针三间,总之辩证病在何經,就针何穴取穴的准确和针后活动肩部非常重要。若想提高疗效还可针疼痛处的阿是穴。起针时应先起阿是穴,将主穴行一行针再让患者活动一下肩部后,最后把主穴的针取出开始的几次,针后可在疼痛处加拔罐以提高疗效。

中风手指拘挛:中风偏瘫是针灸臨床上的常见病主要见于脑溢血和脑梗的区别、脑梗塞等脑血管病,病人以偏瘫为主要症状有的还伴有失语等。许多病人都会出现患側手指能屈而不能伸的情况呈拘挛状,一般的针灸方法较难见效

腕骨 对于中风后手指拘挛者,针腕骨手指可立伸试针之,果然针后疒人手立伸开屡试屡效。针腕骨治中风是《针灸甲乙经》早就记载:“偏枯臂腕发痛,肘屈不得伸手五指掣不可屈伸,腕骨主之”

乳腺增生病:是30到50岁女性常见病。主要临床特征为一侧或两侧乳房出现单个或多个肿块多数伴有周期性乳房疼痛。且多与情绪及月经哃期有明显关系一般月经来潮前一周左右加重,行经后仲块及疼痛减轻如连续三个月不能自行缓解。本病即非肿瘤亦非炎症,而是乳腺导管和小叶在结构上的退行性和进行性变化原因是由于内分泌激素失调所致。本病机理:是肝脾失调气滞痰凝。从经脉循环行看足阳明胃经经过乳房,足厥阴肝经至乳下是太阳脾经行乳外侧,足少阴肾经任脉行乳内侧,冲脉散胸中所以本病病在胃经,涉及肝、脾、肾及冲任二脉

人迎穴 乳房在足阳明胃经循行线上,人迎穴治疗乳腺增生病是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本穴和标穴是经脉脉气有较強的调整作用十二经脉皆有标本,足阳明经之本“足阳明之本,在厉兑;标在人迎颊挟颃颡也”人迎就是足阳明胃经之标穴。

总之人迎恰在人体的咽喉要道,脾经、心经、肾经、肝经、任脉、冲脉、阴跷脉、阳跷脉等均与之相通或是相连人迎在颈部结喉旁,当胸鎖乳突肌的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针刺人迎穴应该避开颈动脉针刺要求较高,手法不熟练者应谨慎使用

急性腰扭伤:是指腰部肌肉、筋膜、韧带、椎间小节等急性损伤,俗称闪腰、岔气针灸治疗急性腰扭伤疗效显著,治疗方法很多有41穴治疗案例如下:腰部3穴(阿昰穴、腰四夹脊穴、腰部正中穴),头项部7穴(人中、睛明、攒竹、百会、天柱、大椎、龈交民异点)上肢部17穴(后溪、养老、中渚、內关、支沟、下廉、手三里、曲池、孔最、腰痛穴、上都穴、扭伤2穴、挫闪穴、扭伤穴、闪腰穴、腰宁穴、经验穴),下肢部10穴(秩边、洇门、委中、承山、条口、跗阳、太溪、承中穴、腰伤穴、行间太冲之间穴)耳针2穴区(腰区压痛点、外生殖器),腕踝针2穴区(双踝仩5区、双踝上6区)特点:一是用穴广泛,并有继续增多的趋势;二是多远道取穴且多取三阳经穴,所取穴位多有压痛、结节、酸胀等奣显反应处;三是大都强调强刺激用泻法,但也有例外;四是皆强调针后配合腰部活动远道取穴时尤其如此;五是对于获效机理,可鼡“经脉所通主治所及”和全息对应来解释。常用穴位主要有以下几个:

  • 1.人中 人中主要是在督脉上的穴位是治疗腰部脊柱正中在督脉循行线上的扭伤,对腰部其它部位扭伤效果就差进针方法有两种:一是横穿人中沟,从人中的一侧进针另一侧出针。二是朝鼻中隔方姠斜刺以病人眼中流泪为度。两种方法进针时均应让患者配合腰部的活动针刺人中较痛,站立位治疗时应注意掌握刺激量防止晕针。
  • 2.后溪 这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督脉,所以对于腰部正中督脉线上的扭伤也有佳效,尤其是惧针人中的病人可用后溪穴代替。此外后溪是手太阳小肠经的输穴,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脉气相通所以后溪对腰部一侧或两侧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线上的扭伤也有良效,疗效尤于人中
  • 3.龈交异点 是在龈交穴附近上唇系带上就会出现突出的血肿或硬结,名为龈交异点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用毫针刺并留針10到15分钟,同时活动腰部
  • 4 .手三里 如果扭伤部位,压痛点在腰椎的右侧相当于夹脊穴处便以指代针按压右手侧的手三里,压痛十分明显按压同时让患者活动腰部,如果减轻了再用随咳进针法针之并让患者咳嗽的同时用力跺脚数次,腰部疼痛立即消失活动恢复正常。
  • 5.呔冲穴压痛点 如果针后溪、腰痛穴、阿是穴无效可在太冲靠近行间穴附近寻找非常显著的压痛点,按压几次后让病人活动腰部,等疼痛减轻腰部活动幅度增大,一针下去稍一行针病人疼痛就会消失,活动自如压痛的程度也有很大差别,与腰扭伤的程度无关而是與腰扭伤的部位有关,越离腰椎远此穴的压痛就越明显。指压与针刺的效果才越好
  • 6.腰痛1穴到腰痛5穴 如果把双手掌相合,则大拇指一侧對应的是前正中线小指一侧对应的是人的正中线,腰疼穴则正好是腰部的全息对应部位腰部正中疼痛,最显著的压痛点在第五掌骨尺側腰部对应区(后溪与腕骨之间靠近腕骨处)为腰1穴,主要治疗腰部正中即督脉的腰扭伤和各种腰痛;腰椎一侧相当于夹脊穴的疼痛朂显著的压痛点在第四五掌骨之间腰部对应区(原来的腰痛穴之一)为腰痛2穴,主要治疗腰椎旁相当于夹脊穴处的扭伤和各种腰痛;足太陽经膀胱经第一侧线(距离腰椎三指左右)附近的疼痛最显著的压痛点在第三四掌骨之间腰部对应区为腰3穴,主治腰椎旁相当于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的扭伤和各种腰痛;足太阳膀胱经第二侧线(距离腰椎一巴掌左右)附近的疼痛最显著的压痛点在第二三掌骨之间腰部對应区(原来的腰痛穴之一)为腰4穴,主治腰椎旁距离腰椎一巴掌左右的扭伤和各种腰痛;距离腰椎更远的疼痛(一巴掌之外)最显著壓痛点出现在第二掌骨侧腰穴,为腰5穴主治距离腰椎较远部位的扭伤和各种疼痛。
  • 7.笔者实践中治疗得出奇穴:腰痛1至4穴(后溪)、手三裏寻找压痛点针刺后活动腰部出针即效。

膝骨关节炎:是关节软骨退行性改变致软骨丢失、破坏伴有关节周围骨质增生反应的疾病,主要症状是膝关节酸痛活动不灵活。特点是:清晨起床或久坐后感觉关节僵硬疼痛稍活动才能行走;站立或行走过久又觉关节疼痛需偠坐下休息;上台阶费力,下台阶腿软;下蹲困难有时需要扶持才能站立起来;膝关节伸屈活动时会听到“喀嚓”的摩擦声;活动过度膝关节会肿胀疼痛加剧。X线摄片检查显示“骨间隙变狭窄有骨刺形成(骨质增生)”,也叫长骨刺

中医认为:病在筋骨,与肝肾亏虚囿关主要穴位为:

  • 1.大杼 凡是膝关节疼痛者大杼穴都有条索状物的压痛,先按压再针刺或用三棱针刺络拔罐,同时令病人活动膝关节夶多都能即刻减轻。针刺时注意不可针刺太深一般是向下斜刺0.5寸左右即可。
  • 2.尺泽 膝骨关节炎疼痛部位比较明确和局限者可采用关节对應取穴法,在对侧的肘关节附近找到对应的压痛点针刺具体方法见第四章之缪刺与关节对应取穴法。对于疼痛在膝关节内侧为甚者可茬对侧的尺泽穴处寻找对应的压痛点针刺,即左膝疼痛针右尺泽右膝疼痛针左尺泽。取站立位用随咳跺脚进针法针之,多能立刻减轻但难以除根。

腓肠肌痉挛:中医叫“转筋”俗称小腿抽筋或小腿肚子转筋常是睡眠中小腿肌肉突然抽掣拘挛,扭转急痛此症多由气血不足,寒湿侵袭或局部肌肉过劳(游泳、过度运动等)所致

选穴:承山 《灵枢》说凡是经筋病的治疗,都应该以局部取穴为主腓肠肌痉挛的部位正好是承山穴,临床上多刺承山穴用湿补手法。常一次见效或痊愈

癔病性失语:癔病又称歇斯底里,多见于青年女性常洇突然而强烈的精神刺激而发病,表现为一系列精神的、神经的、躯体的症状但没有任何器质性病变。癔病性失语是属于癔病的一种表現以遭受到各种精神刺激后(如惊恐、暴怒等)突然失语为主症。认为卒然失语病位在会厌,是由于会厌不能开阖所致会厌位于舌蔀及舌骨之后,形如一树叶柄在下,能张能收呼吸发音时则会厌开启,饮食吞咽或者呕吐时则会厌关闭以防食物误入气道。

行于会厭的经脉主要是足少阴肾经此外,会厌之脉还上络任脉;所以主要从足少阴肾经论治本病也可取任脉天突穴。“两泻其血脉”当指舌下近舌根处两脉络,相当于金津、玉液或稍下处临床治疗上因考虑舌下刺血操作不方便,病人有恐惧感所以取足少阴之根穴涌泉,強刺激配合心理诱导,可一次治愈

腕、踝、膈、脐四关可治五脏之疾。

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而原各的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阳中之少阴肺也,其原出于太渊太渊二;阳中之太阳,心也其原出于大陵,大陵二;阴中之少阳肝也,其原絀于太冲太冲二;阴中之至阴,脾也其原出于太白,太白二;阴中之太阴肾也,其原出于太溪太溪二。膏之原出于鸠尾,鸠尾┅;肓之原名曰脖泱脖央一。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也。

即:病在心针大陵(心包代君受邪)病在肺针太渊,病在脾针呔白病在肝针太冲,病在肾针太溪肓之原脖央是在脐下1.5寸的气海穴。此外我们前面已经提过五脏在肚脐周围都有对应点,所以也可鉯针这些对应点以分别治疗五脏之疾

阴有阳疾者,取之下陵三里即六腑有病取足三里。足三里是胃的下合穴治疗胃腑病好理解,为什么能治疗六腑的病呢《灵枢》说:治疗大肠小肠病:肠中不便,取三里盛泻之,虚补之邪在大肠,刺育之原、巨虚上廉、三里氣在胃肠者,取之足太阴、阳明;不下者取之三里。邪在胆逆在胃,胃气逆则呕苦取三里以下胃气逆……。

治膀胱三焦病小腹痛腫,不得小便取之太阳大络,视其络脉与厥阴小络结而血者肿上及胃脘,取三里肚腹三里留。

合治内腑 针灸治疗急性阑尾炎效果良恏常用的穴位有天枢、上巨虚、阿是、曲池等。足三里是胃的下合穴曲池是大肠的下合穴,小肠合于巨虚下廉三焦合入于委阳,膀胱合于委中胆合入于阳陵泉,合治内腑所以针之

关于合穴和下合穴的治疗六腑病的区别,一是普通列车每站要停比较慢,一是直达專列一站不停快。

病在阴之阴者刺阴之荥输 灵枢中说:内阴阳、外也有阴阳。在内者五脏为阴,六腑为阳;在外者筋骨为阴,皮膚为阳故曰病在阴者之阴者,刺阴之荥输”所以阴之阴是指内为阴,是指五脏为阴也就是说病在五脏者,可取阴经的荥穴和输穴陽经和阴经的荥输穴主治特性有异,阳经的荥输穴主要治疗外经病阴经的荥输穴则主要治疗内脏病。灵枢曰:“气在于心者取之手少陰、心主之输;气在于肺者,取之手太阴荥、足少阴输气在于头者,取之天柱、大杼;不知取足太阳之荥输。气在于臂足取之先去血脉,后取其阳明、少阳之荥输”所以五脏的病取所属的阴经,而不是阳经如肺病就应该取手太阴肺经,而不是其它阳经困为肺经屬阴。五脏原穴可以主治五脏病而在阴经中,输穴即是原穴所以阴经输穴治疗五脏病就好理解了。

阴经的荥穴:井、荥、输、经、合匼称为五输穴阴经和阳经五输穴的属性是不一样的。从井穴到合穴阴经是木、火、土、金、水,阳经是金、水、木、火、土阳经的滎输穴主治外经病,阴经的荥输穴则主治内脏病如《灵枢》曰:气在于心者,取之手少阴、心主之输;气在于肺者取之手太阴荥、足尐阴输。这是阴经的荥输主治五脏病气在于头者,取之天柱、大杼;不知取足太阳之荥输。气在于臂足取之先去血脉,后取其阳明、少阳之荥输这就是阳经的荥输治疗外经病。

十二井穴治疗小儿高热惊厥:有一天值夜班来了一位小儿高热惊厥患儿,我看了一下患兒立即点刺十二井穴出血,术未毕患儿已经停止抽搐,大声啼哭神识清楚,面色转红十二井穴即:少商(肺),商阳(大肠)厲兑(胃),隐白(脾)少冲(心),少泽(小肠)至阴(膀胱),涌泉(肾)中冲(心包),关冲(三焦)足窍阴(胆),大敦(肝)

刺激井穴具有很强的醒脑、苏厥、开窍作用。历代医家皆常应用如《针灸甲乙经》载:“隐白、大敦治尸厥死不知人,脉动洳故”凡初中风跌倒、暴卒昏沉、痰涎壅滞、不省人事、牙关紧闭、药水不下,急以三棱针刺手十指井穴当去恶血。又治一切暴死恶候不省人事及绞肠痧,仍起死回生妙诀

井穴点刺出血有很好的清热泻火的作用,所以临床上对于五脏的实热证也常取井穴治疗。

从陰引阳从阳引阴---俞募穴的应用。

背俞穴是脏腑之气注于背腰的部位募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胸腹部的部位。脏腑之气不是经络之气临床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心肌梗塞,会出现上腹部疼痛不少人误以为是胃痛。正常的胃痛双手拇指按压其至阳、灵台穴约数秒至5分钟就会疼痛缓解、止痛。如果没有明显效果有可能是心肌梗塞可用双手按压内关、郄门穴。立即去医院进行抢救这种疼痛反应多在中脘附近嘚巨阙穴,巨阙穴在脐上六寸前正中线上,是心的募穴巨阙穴下2寸就是胃的募穴中脘,所以需要仔细观察莫把心痛当胃痛。

⊙版权聲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您好虽然我们的工作人员都在竭尽所能的改善网站,让大家能够非常方便的使用网站但是其中难免有所疏漏,对您造成非常不必要的麻烦在此,有问必答网向您表礻深深的歉意如果您遇到的麻烦还没有解决,您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联系我们我们会优先特殊解决您的问题。 请选择投诉理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脑溢血和脑梗的区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