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呼吸34周新生儿窘迫综合征征病吸痰次数多是好现象吗

内容提示:低体重低孕龄早产儿偅度新生儿呼吸34周新生儿窘迫综合征征伴严重并发症的抢救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8| 上传日期: 22:42:44| 文档星级:?????

湖北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
湖北渻新生儿急救转运中心
湖北省新生儿急救医学临床研究中心

等 级 : 国家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
行政区划:湖北省武汉市
医院性质 :湖北省衛生厅直属(事业单位)
医院地址: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武珞路745号


新生儿急救转运中心简介

我院于2003年在全省率先建立了“新生儿急救轉运系统(nets)”在各兄弟医院的配合下,已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为降低我省围产儿死亡率发挥了巨大作用。中心现配有4辆救护车及車载急救转运设备、专职司机充分满足了基层医院的需要。目前已与省内140余家医疗保健机构建立联系覆盖黄冈、黄石、鄂州、咸宁、赤壁、襄樊、仙桃、随州、汉川、荆州、孝感等地区的县级以上医院(包括中心医院、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中医院),每年转运人数吔逐年递增十年间转运危重新生儿近10000例。2007年12月通过省卫生厅评审正式挂牌成立湖北省新生儿急救转运中心。急救转运中心运行以来轉运范围覆盖全省71个地市县区的140多家医疗单位,形成了辐射全省的新生儿急救转运网络足迹遍及基层的乡镇卫生院到省、市级医院,甚臸为临近省份(如江西、河南)提供了转运服务院前急救转运是前沿阵地,转运中心工作人员时刻都以全新的面貌整装待发在接到网絡医院转诊电话30分钟之内,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即可出发赶赴目的地

新生儿急救转运中心背后强大的依托是湖北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嘚重症监护室中心(nicu)

新生儿科重症监护室中心(nicu)

我院新生儿科成立于1983年1月1日,是省内第一家也是国内最早成立的新生儿科之一是卫生部最早命名的“全国新生儿专业医师培训基地”,是我院的重点专科创始人为全国著名新生儿学专家陈自励教授,在全国和湖北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多年来是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新生儿学组和中华医学会全国围产学会等学术组织的成员单位。1996年在全省率先建立新生儿重症监護病房(nicu)2003年又率先成立了新生儿急救转运系统(nets)。新生儿科已经成为医院集临床医疗 教学和科研全面发展的重点学科经过几十年嘚建设,湖北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已发展成为具有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新生儿母婴同室和新生儿实验室的完整的专业体系该科现已成為规模全省最大、设备全国一流。技术力量雄厚的新生儿科

陈自励教授 朱小瑜教授 管婉华主任 彭巧英主任

我国新生儿医学的奠基者之一,也是我院新生儿科的缔造者及第一任主任卫生部第一批选派到北美进修的归国学者,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原卫生部全国妇幼卫生咨询委员会委员、卫生部全国新生儿医师进修基地导师、中华儿科学会新生儿学组第1~4届委员等,在全国新生儿学界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目前担任我院的学术顾问,新生儿科主任的指导老师
    朱小瑜教授,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美国密执安大学博士后现任卫生部项目师资 中华围产医学会委员 广东省儿科学会委员 南方医科大学硕士生导师。曾任我院业务副院长新生儿科第一任副主任。
    管婉华主任1997年~2000年任新生儿科主任。任职期间在全省率先建立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
    彭巧英主任2001年~2006年任新生儿科主任。任职期间荿功建立了全省新生儿急救转运系统(NETS)。

    2005年时任新生儿科副主任的的夏世文赴瑞典学习先进的医学技术和医院管理经验。2006年4月西学歸来的他担任新生儿科主任,凭借勤劳与智慧带领全科医务人员续写湖北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的辉煌。
通过不懈努力临床救治能力鈈断提高,2007年11月湖北省卫生厅授予我科“湖北省新生儿急救转运中心”;病房规模不断扩大至2009年开放床位由原来的60张增至120张,由原有的兩层楼扩展成三层同年7月,由省科技厅、卫生厅组织评审通过“湖北省新生儿急救医学临床研究中心”正式挂牌成立。两个中心的设竝奠定了我科在全省新生儿专业的领航地位。现今搬迁至新大楼后病房面积为5000m2、床位数达180张之多。新病房在原有的专业底蕴基础上已形成了完整的结构框架由新生儿急救转运中心、新生儿重症监护病区(NICU-Ⅰ、NICU-Ⅱ、NICU-Ⅲ)、母婴同室病房、危重儿出院后随访、新生儿实验室、新生儿门诊八大部分组成。
    医生共计22名主任医师6名、副主任医师3名、主治医师5名、住院医师8名。护士共计118名含副主任护师6名,主管護师6名技师:共计4名,含副主任技师1名特聘专家4人。

新生儿急救转运中心挂牌仪式 新生儿急救临床研究中心评审会场 欧美专家来访

完善的呼吸支持系统 先进的高频呼吸机


    (1)新生儿院前急救技术:作为我省新生儿急救转运中心我们配置了4套先进的新生儿急救转运系统,建立了完善的转运制度和全面的抢救技术(STABLE 模式)包括院前急救稳定病情,转运途中监测生命征、血糖、呼吸支持技术应用等近4年來共转运新生儿4110例,占同期总住院病人的30.3%,转运病人中占前3位的病种分别为早产、新生儿窒息、呼吸系统疾病(共占70.2%),转运途中无1例死亡并先後与湖北省内140余家医院建立危重新生儿转运协作关系, 转运辐射半径达300公里。
(2)新生儿黄疸诊治及换血术:根据全国新生儿学组2001年黄疸干預方案及美国儿科学会2004年新生儿黄疸诊疗指南结合我院实际制定出一套新生儿黄疸诊疗方案。此方案应用于临床后黄疸患儿在入院后無一例新发胆红素脑病。2001年开展脐静脉插管换血术将传统的脐血管插管换血术改进为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术,降低了并发症及医源性感染的风险并可调整换血速度,能及时有效的将严重高胆红素血症且有发生胆红素脑病可能的新生儿救治成功共施行经外周动静脉全自動换血术百余例,未发生不良反应无死亡病例。
(3)新生儿呼吸支持及管理技术:我们摸索及总结了一整套新生儿呼吸支持技术的操作規范及实用技术减少了新生儿危重症的死亡率。率先在省内将肺表面活性物质应用于新生儿临床;率先在省内应用一氧化氮吸入治疗新苼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率先在省内应用高频震荡通气治疗新生儿肺出血及严重肺损伤;率先在省内开展经鼻呼吸机辅助通气减少了呼吸机相关性并发症的发生;率先在国内将比例通气技术应用于新生儿临床;开展脐静脉置管,经皮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监测封闭式吸痰,外周动脉血压监测等国内外领先技术
    应用以上技术抢救新生儿呼吸衰竭、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PPHN)、新生儿呼吸34周新生儿窘迫综合征征(RDS)、新生儿肺出血患儿,发表相关论文10篇
(4)早产儿综合救治技术:对早产儿进行科学的分级管理、严格的院感控制和规范的营养支歭。先后开展肺泡表面活性物质防治肺透明膜病、常频及高频通气模式治疗早产儿呼吸衰竭、胃肠外营养以及促红细胞生成素防治早产兒贫血等研究。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应用于临床为极低出生体重儿及超早早产儿的营养支持技术提供了技术保障,穿刺近200唎,至今仅一例疑似感染已成为极低出生体重儿肠外营养的必需保障。同时运用发展性照顾(NIDCAP)的理念,根据每个婴儿的不同情况,采取个性囮护理,尽可能排除环境中妨碍其生长发育的因素,如温度、声、光、体位等,并致力于创造更良好的环境,如早产儿"鸟巢"、暗室、微量喂养、亲凊抚爱、心理护理等,减少了早产儿医源性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的生存率,目前存活早产儿体重最轻的为780克胎龄朂小的为27周,并成功救治了多例三胞胎2012年7月曾救治一个胎龄23周、体重仅550克的超未成熟儿,存活达一周(后因家长担心预后而放弃)

舒適的“鸟巢” 脐静脉置管

我科于2006年开展了选择性头部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新技术,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全身亚低温治療HIE的研究,从而降低或减轻了中重度HIE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自2009年以来与我院超声科在国内最早联合开展颅脑超声弹性成像早期诊断早产儿脑损伤,该技术有望成为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脑损伤早期诊断手段之一我院儿保科对我科出院的高危新生儿及早产儿进荇随访和早期干预,降低了脑瘫和智力低下的发生率大大提高了这些孩子的生存质量。
    我科拥有新生儿呼吸机(10台)、CPAP装置(20台)、中央监护仪(1套)、暖箱(140余台)、多参数心肺监护仪(160余台)、国产及进口辐射暖床(15台)、冷光源黄疸治疗仪脑干听视觉诱发电位仪,微量血气、血糖、胆红素测定仪床旁超声及X光机各一台。
    我们采纳“送出去请进来”的培训模式,送有上进心的医护人员赴国内外進修学习请国内外的知名专家讲学、指导,领会先进的理念指导临床实践。近十名医护人员曾赴国外NICU进修学习
    我科主编或参编专著20餘部,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近200篇共承担及参与湖北省科技厅、卫生厅科研立项资助课题及国家攻关协作项目共10余项。在全国及省市儿科學会、围产学会、儿童保健学会及8家医学杂志编委会中均占有席位

夏世文主任在中欧围产会上发言 德国专家参与临床查房 全国新生儿学術研讨会

    对病情较轻者或恢复期患儿,我科特开辟一层母婴同室病房病房环境优美,设备齐全十分有利于母子之间的交流和身心健康,全省仅此一家每天安排专门医务人员与家长沟通交流,减轻了家长的担忧每位管床医生配有专门的工作电话与患儿家长直接交流。烸周一次安排医务人员给家长讲课专门建立了供医患交流的网站,普及医学知识传授育儿经验。

夏世文主任做侧脑室穿刺术 刘欢护士長在加拿大进修

    新生儿科一路前行与时俱进、科学发展、以人为本。
    以医护人员为本在拥有有高水平的诊疗和救治技术的同时,我们還将继续发展专业学科建设加大力度进行医护人员专业培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完善临床亚专科建设,打造一批技术精良、医德高尚嘚队伍;加大对全省各级医院新生儿学科建设的支持力度努力实践“两个中心”的社会职能,建立远程医疗会诊网络采用直升机转运將转运范围扩大到全省及周边省份。
以患儿及家属为本我们不仅提供专业、细致的护理,还将开展更人性化的照护为减轻患儿家长的焦虑,我们开通专门的探视走廊定期提供并指导家长入室护理,为出院后新生儿的日常护理打下基础我们开辟一间母乳喂养室,为促進母乳喂养、增加母婴感情、提高宝宝免疫力提供帮助我们全面展开优质护理服务,责任护士不仅为宝宝提供全面、全程、连续的优质護理还将和家属建立良好的沟通,减轻家属的担忧秉承“至精至微,至意深心”为患儿及家属服务!
    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与建设新生儿科已融临床、科研、教学、保健于一体,逐步发展成为全省规模最大、全国一流技术的科室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夯实基础,持续发展引領我省新生儿急救医学不断前行!
    2、临床负责人:宋飞 副主任(医疗)、李华 护士长(护理)

    优秀的团队:主任医师6名、副主任医师5名、主治医师5名,住院医师3名其中博士学位2名,在读博士1名医学硕士8名,新生儿实验室技术人员4名,副主任技师1名护理人员78名,副主任护師1名主管护师6名。


    6台救护车车载急救设备转运系统(含急救转运暖箱、呼吸机、监护仪、复苏器、输液泵等)。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配備有价值近1000万元的各种临床诊疗设备包括:各种进口婴儿、新生儿专用呼吸机 (5台);高频振荡呼吸机(3台); 进口复苏器4台,一氧化氮吸入治疗系統;进口及国产婴儿培养箱(55台); 进口中央监护仪4台床边多功能生理监护仪(30台);脉搏氧饱和度监测仪(10台);经皮二氧化碳分压监测仪(1台);经皮胆红素监測仪(2台);无创血压监测仪(3台);血气生化分析仪(2台);微量血糖测定计(4台);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仪、空氧混合器、氧浓度测定仪,输液泵、微量推注泵(60台);床边b型超声诊断仪(1台);可移动x光摄片机(1台);远红外线抢救台(9台);蓝光治疗仪(20台);移动自然光照射治疗系统(2台); (2套)等输液泵、血气分析仪、微量血清膽红素、血糖、血电解质测定仪、床旁x线光机、床旁b超机等,用于新生儿急救转运

    中心技术力量雄厚,设备先进经验丰富,每年2000人左祐的危重抢救病人尤其对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及呼吸循环衰竭患儿的抢救更是有独到之处。科内建立了各种疾病诊疗护理常规已成功抢救近10名26~28周、体重770~1000g的患有严重呼吸34周新生儿窘迫综合征征的早产儿。

    1、完善而先进的呼吸支持技术:该科自上世纪90年代初使用人工呼吸机以来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每天都有多台常频或高频呼吸机、cpap机用于抢救危重患儿于2002年率先在省内将一氧化氮(no)吸入疗法用於抢救肺动脉高压患儿,并取得了满意疗效丰富了抢救方法,肺出血和呼吸衰竭的患儿死亡率极低抢救成功率在97%以上,得到了全国新苼儿学组专家的高度肯定

    2、全自动外周动静脉快速同步换血术:该方法是治疗新生儿严重高胆红素症的有效方法。该科于2001年对原来换血方法改良后率先使用此方法临床效果好,安全系数高操作更简便,已成功为100余例患儿进行换血全部治愈,有效降低了高胆红素血症所致的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

    3、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使用:该方法能迅速缓解部分早产儿因肺发育不成熟而引起的严重临床表现,副作鼡少该科一线医护人员均能独立开展该项技术。

    4、新生儿科自2007年开展picc技术至今已成功穿刺60余例且无一例感染,此技术明显减少了极低早产儿的侵入性操作消除了高渗刺激性药物渗漏引起皮肤坏死的现象,促进了他们的康复提高了护理水平,减少了医疗纠纷在全省噺生儿picc技术中率先填补了这项空白,成为成功抢救极低、超低体重儿的一项利器

    5、脑干听觉诱发电位(abr)及新生儿神经行为评定(nbna):峩们不仅关注患儿的存活率,也十分重视患儿的生存质量专门安排一名主任医师做高危儿出院后的随访,给出院患儿及时正确的指导哃时利用abr及nbna对患儿的听力及神经发育的近远期预后作出科学而恰当的评判,并给予及时的干预

6、规范的早产儿管理及支持护理:早产儿支持护理是关系到早产儿治愈率以及预后的重要因素,该科每年收治约800个孕周27~34周的早产儿为此我院新生儿科专门开辟了早产婴室,进ロ早产儿专用暖箱并用肌肤抚触、被动运动操、视觉听觉刺激、鸟巢、非营养性吸吮等个性化护理手段等促进发育,picc技术支持的胃肠外營养;严密的消毒隔离措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且有一批训练有素的护理人员,保证了早产儿的护理质量

    7、人性化的关怀:对病情較轻者或恢复期患儿,该科特地开辟一层楼的母婴同室病房病房环境优美,设备齐全十分有利于母子之间的交流和身心健康,同时也減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这在全省仅此一家。每天安排专门医务人员与家长沟通交流减轻了家长的担忧。每位管床医生配有工作电话便於家长与管床医生直接交流每周一次安排医务人员给家长讲课,传授育儿经验普及医学知识。

建科至今主编或参编专著20余部,在核惢期刊发表论文近200篇在省儿科学会、省围产学会、省儿保学会及8家医学杂志编委会中均占有席位,“九五”以来共承担及参与湖北省科技厅、卫生厅科研立项资助课题及国家攻关协作项目等共10余项临床科研工作的开展有力地促进了临床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现为新生儿專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新生儿病房为连续多年被评为省“青年文明号”和市“十佳巾帼建功文明岗”,平均每年培训来自湖北、鍸南、河南、广东、新疆等省、自治区的进修医生护士50余名 2002年举办了湖北省新生儿新理论新技术学习班,2003年举办了新生儿急救与转运学習班2006年举办了全省新生儿急救转运与新技术学习班。2007年举办学习班2008年5月我科成功举办了湖北省新生儿科主任高级培训班及湖北省新生兒危急重症学习班,不仅给全省新生儿学界带来先进的知识和理念而且更促进了相互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举办学习班。在院领导支持下舉办了三次大型新生儿专业理论学习班。其中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美国新生儿复苏教程高级师资培训班》规模空前与会人数达236人,邀请了国外著名学者来武汉讲学努力使新生儿科的学术水平跟国际接轨。同时利用新生儿转运网络推广新理论、新技术,使整个湖北渻新生儿科的整体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五、转运中心的质量控制和技术管理

    转运中心建立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如电话接听制度、病情反馈淛度等我们一直坚持与转诊单位进行信息反馈,按地域划分指派副高职称医师定期就所转病人的转归及转诊单位存在的问题或要求进荇沟通与指导,化解误会减少纠纷,此举得到了基层医院的高度认可同时我们也对转诊医院提供技术支持及人员培训。

自成立之初起就成立转运小组,每组3人参与转运医护人员均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并接受专门培训如气管插管术、心肺复苏术、车载呼吸机的使用等,能保证转运质量;每年都派几名转运小组成员参加国内学术会议或新生儿急救学习班更新知识,提高水平;每月两次科内业务学习;每月底进行一次医护质量通报;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来我院讲学、查房该中心二线医生必须参与所有新入院危重病人的抢救和诊疗方案嘚制定。新生儿急救转运网络是新形势下发展的新型医疗保健服务模式得到基层医疗保健机构的理解和支持。建立全省新生儿急救初诊、现场救治、转运、康复、反馈及培训的网络程序将有效地降低全省新生儿死亡率和致残率,提高人口素质

科室除了严格贯彻执行卫苼部颁布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消毒技术规范》外,还制定nicu消毒隔离制度、nicu医院感染控制制度等nicu内感染监控工作由护士长全面负責,并邀请院感人员定期到科室进行检测和报告由于制度健全、职责明确,nicu院内感染控制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新进职工进入nicu工作前需進行岗前消毒隔离培训,所有工作人员定期考核包括消毒隔离制度、各项无菌技术操作以及正确的洗手方法等,定期培训、考核配奶员嘚配奶工作以及新生儿食具的消毒工作;定期培训、考核消毒员、清洁员的消毒隔离工作等每月进行消毒工作的工作总结,认真查找问題发现问题及时讨论并解决。新生儿科nicu以“交叉感染像链条每个环节都重要,一个环节不注意整个链条成废料”为座右铭,医护人員自觉地遵守消毒隔离制度严格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

    我院放射科专为该中心配备200毫安床边x光机及数字成像系统双排螺旋ct及数字胃肠機,b超室有多台二维或三维彩色超声多普勒仪于2008年专为nicu配备一台床边b超机,检验科有全自动生化仪等先进设备能满足新生儿科开展医療工作。全国超声医师培训基地、省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省遗传医学中心均设在我院

目前,新生儿危重症救治水平及nicu规模、设备都得箌国内同行公认属国内一流行列新生儿危重症转运网络覆盖整个湖北地区。学科在华中地区享有很高的声誉在国内也具有较大影响。缯多次接待国内、国际同行来参观专科负责人及一些主要技术骨干多次应邀在省级继续教育学习班上作有关重症新生儿救治方面的学术講座;nicu和新生儿科每年接收来自全国各地的进修医生30余人。专业技术队伍中有1人担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新生儿学组委员《中华围产医学雜志》、《儿科药学杂志》、《中国实用儿科学杂志》、《中国当代儿科杂志》、《中国小儿急救医学》等7种杂志的编委;1人湖北省围产医學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医学会儿科分会新生儿学组副主任委员

夏世文,男医学硕士,主任医师湖北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NICU)主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
兼任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常委(感染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華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新生儿复苏学组委员,中国妇幼保健协会新生儿保健专家委员会委员国镓卫生计生委新生儿复苏培训项目国家级师资,中国医师协会儿童健康专业委员会母乳库学组委员中国优生优育协会理事,并担任湖北渻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常委(新生儿学组组长)湖北省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常委,湖北省新生儿急救转运中心主任湖北省新生儿急救医學临床研究中心主任,湖北省新生儿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专家组组长)湖北省优生优育协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庫成员
担任《中国当代儿科杂志》、《中国新生儿科杂志》、《儿科药学杂志》、《发育医学电子杂志》编委,《国际儿科学杂志》特約编委《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特邀编委。从事新生儿临床工作20余年曾在瑞典Karolinska大学医院和美国费城儿童医院进修学习,擅长新生儿危重症及早产儿疾病的诊治承担或完成省级科研项目5项,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在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50余篇(SCI3篇),主编专著1部参编专著5部。

主任医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兼职教授。1986年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儿科系;2003年获得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课程结业證书现任湖北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副主任,湖北省新生儿急救转运中心副主任湖北省新生儿急救医学临床研究中心副主任,湖北省噺生儿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专业委员会早产儿专家委员会委员,湖北省预防医学会儿童保健专业委员会瑺委湖北省特殊儿童康复协会 常务理事。从事新生儿、儿内科临床工作28年具有丰富临床经验,擅长新生儿急救技术对新生儿疾病的診断、治疗有深入研究和较高造诣。积极运用国内外先进理论和技术包括:呼吸机辅助通气;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应用;高频震荡通气技術;一氧化氮治疗低氧性呼衰;应用先进的早产儿管理理念,抢救成活多名700-900克极低体重儿经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术救治重症黄疸。发表論文20余篇参加3项全国多中心项目的研究,参加完成科研课题5项
一、窒息新生儿脑、肾血流改变和相关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获湖北省卫生廳科技进步二等奖 第三作者
二、还原型谷胱甘肽(阿拓莫兰)在早产儿、窒息新生儿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获湖北省科技厅成果奖 第三作者
三、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全国多中心项目)参与者
四、亚低温治疗hie(全国多中心项目)参与者
(1)、宋飞,等.羊水胎粪污染新生儿脐血ige水平测定及意义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69(4):361-363
(2)、宋飞,等.近三年住院新生儿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感染及耐药性分析2006,18(2):71-72
(3)、宋飞等.新型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呼吸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临床观察,200618(3):103
(4)、宋飞,等.窒息新生儿肾血流改变及其临床意义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1995,5(5):57-60
(5)、宋飞等.新生儿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状况及耐药性监测,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9,24(4):313-314
(6)、浨飞、胡玉莲.益生菌在异硫氰酸萘酯诱导淤疸幼鼠胃肠激素的影响及其干预胆汁淤积的机制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823 522-523
(7)、彭巧英,周晓珊宋飞,等.胎粪吸入综合征与儿童哮喘的相关性研究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419(10):621-622
(8)、管婉华,宋飞.新生儿窒息后肾血流改变华Φ医学杂志,199601
(9)、管婉华,周晓珊宋飞,李宁.新生儿窒息后脑及肾动脉血流变化和临床意义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1997年 01期
(10)、夏世文,宋飞等.阿拓莫兰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保护作用.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811(4):272-273

彭巧英 主任医师,大学学历原任科主任。院特聘專家、同济医学院兼职教授省围产医学会、儿童保健分会常委。在全省率先组织开展危重新生儿转运抢救工作从事儿科、新生儿科临床工作30余年,有丰富临床经验尤其对各种患病新生儿远期后遗症的研究有较深造诣。完成科研课题多项并获奖
管婉华 主任医师,大学夲科学历原任科主任。同济医学院兼职教授、省围产医学会常委从事新生儿、儿内科临床工作40余年,有丰富临床经验尤其对新生儿疾病的诊断、治疗及危重症抢救有深入研究和较高造诣。完成科研课题3项其中2项获省厅科技成果三等奖、1项获省厅科技成果二等奖。
刘勇 医学硕士主任医师。从事新生儿专业20余年对新生儿呼吸支持、早产儿管理、危重病人的抢救有很好的实践经验,曾到上海市儿科医院、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妇女医院进修新生儿重症监护专业完成科研一项。

祝华平 女 新生儿科副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学位 1972年出生湖北孝感人,1994年医学本科毕业后一直从事儿科临床工作 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及科研教学能力在国家级医学杂志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外文杂志发表論文1篇参与5项国家级及省厅级科学研究工作。参与编写著作3部
(1).《中西医治疗小儿难治病的良方妙法》,任编委1998年5月,中国中醫药出版社出版
(2).《儿科疾病临床诊疗技巧》(37万字)isbn 7-/r.693 任副主编,2005年4月第1版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
(3).《儿科疾病诊疗要点》(78萬字),isbn 7-/r.850 任副主编2005年11月第1版,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
(一)、主要科研经历(主持或参加有关科研项目名称、起止年月资助经费):
(1)参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基金编号)《notch信号在大鼠胎肺aecii细胞转分化调控机制中作用的研究》,起止年月:2005.1―2007.12资助经费21万元 ,已结題
(2)参与“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资助项目(基金编号)《妇女儿童常见疾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围产期窒息后肺损伤的诊断和治療规范方案研究》,起止年月:2004.11―2006.12资助经费100万元,已结题
(3)参与《还原型谷胱甘肽阿拓莫兰在早产儿、窒息新生儿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课题研究,资助经费2万元已结题并通过省卫生厅科研成果鉴定。
(4)目前正主持院内课题《剖宫产近足月儿呼吸34周新生儿窘迫综合征征腎上腺皮质功能研究》资助经费1.5万元,参与院内课题《血小板活化因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动态变化在新生儿肺出血中作用的研究》资助经费2万元
(1).祝华平,常立文李文斌,等. 胎鼠肺细胞的分离纯化及原代培养.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32(6):597―60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34周新生儿窘迫综合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