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这是现在的孩子都怎么了?

原标题:谁抱都不行,非要妈妈抱,宝宝这是怎么了?

宝宝是妈妈怀胎十月历经千辛万苦生下来的,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宝宝就已经习惯了妈妈的温度和气味,自然会对妈妈产生依恋和依赖,尤其是妈妈一个人带的宝宝,就更甚了,妈妈只要一脱离视线就准得大哭,凡事都要妈妈亲力亲为,长此以往,妈妈往往被弄得疲惫不堪,身心俱累。

其实只要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然后对症下药,问题自然就会迎刃而解。宝宝为什么只让你抱而不让别人抱呢,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宝宝缺乏安全感,给宝宝建立安全感非常重要,有安全感的宝宝往往有自信有勇气,活泼开朗,社交能力强。

而缺乏安全感的宝宝往往畏手畏脚,胆小懦弱,害怕与别人接触。因此,每个妈妈都要重视起来。培养宝宝的安全感,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首先,要弱化妈妈的角色扮演,让家人多参与到育儿过程中来,只要爸爸有时间,就尽可能的让爸爸多陪陪多抱抱宝宝,多和宝宝玩亲子类游戏。这个过程中妈妈要狠下心来,就算宝宝哭了你在面前也不要去管,让宝宝自己慢慢习惯;

其次,妈妈要和宝宝多交流,给宝宝更多的关爱,随时了解宝宝的心理状态,让宝宝时刻处于有爱的氛围中;

第三,要多带宝宝出去玩,多和别的宝宝接触,转移宝宝的焦虑情绪,让宝宝知道他也有玩伴;

第四,给宝宝找一个安抚物,也就是感情寄托,可以是一个布娃娃,一个玩具或者一件妈妈的衣服。当妈妈不在宝宝身边的时候,它可以起到替代作用。

坚持下去,你会慢慢地发现,宝宝变得不再那么粘人了,不再以你为中心,时时刻刻需要你的关注了,他开始接受其他人抱他照顾他了,也变得开朗活泼爱笑了,你也轻松很多了。

春节假期过后,很多人顿感人神清气爽,因为耳边没人逼婚、逼生、逼二胎啦!这人生三大被逼无奈每一个都很难抗,以前以为结婚有娃了就没啥事了。然而,自从二孩政策全面放开以后,各位宝爸宝妈躲不掉每年春节回家都要接受来自父母和七大姑八大姨的“问候”——什么时候再生一个?

大家逼生二胎的常见理由TOP3:↓

——“趁老人身体好,还能帮忙带,抓紧时间啊。”

——“两个孩子有伴,以后还能分担养老压力,快生吧。”

——“已经有个女儿,要再生个儿子,一儿一女凑个‘好’!”

如果说上述理由尚能理解,但下面就非正常了:

——“现在国家都鼓励生二胎,你们怎么不生呢?”

——“你看周围人都要老二,你们怎么不要?”

emmmm,国家是鼓励但没又强迫,人家生就生呗,又不要我养……

事实上,育龄夫妻的生育热情不是很高,至少远低于国家预测。很多宝爸宝妈对生二胎是拒绝的!这个结论可是有数据支持,2018年1月18日,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的出生人口为1723万人,比去年还少了63万,比最低预测还要低。而人口出生率为12.43%,比去年下降0.52%。

2015年10月29日,我国宣布全面推行二孩,允许生育二胎。当时就有很多人预测这一政策效果有滞后性,2017年才会逐步显现,2017年人口将继续增长。但实际上,大家反应很快,2016年中国的出生人口比2015年多了130万人,达到1786万人。但是,二胎政策带来的刺激只持续了这1年。

南开大学一位教授表示“一般来说,一些人口大省通常都会有更多的小孩……那些城镇化程度高,经济条件更好的省份小孩更少。”

在各省市中,山东省政策前后变化最大。这和山东人对生育热情高,以及抚养成本相对较低有关。据悉,山东城镇化率仅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市发展以中小城市为主,中心城市规模不大。

以往根据惯例,我国每年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都会公布上一年的生育率数据。2010—2015年总和生育率分别是1.18,1.04,1.26,1.24,1.28,1.05,分别低于日本对应年份的生育率1.39,1.39,1.41,1.43,1.42,1.46。大家应该知道,日本是世界少子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国的1.05 远低于日本的1.46,以及世界银行公布的其它199个国家和地区的生育率,处于世界最低。

2017年最新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2017》删除了“育龄妇女分年龄、孩次的生育状况”表格。这是2004年以来,《中国统计年鉴》首次删除生育率数据。

目前,我们无法在国家统计局网站上查询到生育率,但可想而知不容乐观,很可能会跌破1。

其实,没有数据大家应该也能感受到二孩政策遇冷,至少达妈身边很多符合条件的朋友坚决不生。二孩政策的影响远没有预想的那么大。至于最近这2年各医院妇产科孕妇爆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医疗资源短缺。

对于普通的工薪阶级而言,生不生二胎不是想不想的问题,而是能不能。

有人认为,二孩政策和长达30年的计划生育宣传有关,很多人相信“一个就足够了”。2015年政策曾做过一项调查,显示?夫妻不想要二胎的理由是孩子的照料和教育太花钱了。

再生一个幸福感是否会加倍不好说,但经济负担肯定会加倍增加。

不少80后夫妻直呼一个孩子都要养不起了,根本不敢要二胎。养育孩子不仅要物质投入,还必须在教育上下足本钱。现在教育资源有限,学区房首先就是个大问题。再说,除了物质方面投入,情感等方面也得跟上。

尽管有人不认同这样的教养方式,但如今整个社会环境就是如此,不屈服就要面临周遭各种压力和不友好的市场环境,使你陷入强烈的焦虑感中。

除了有相当的经济实力,人力支持必不可少。孩子生了,总要有人带吧。

在中国,照顾孩子的重压主要在女性身上。全职照顾孩子,一个人带俩,这可以说是挑战人力极限。不信你试试全年无休,每天24小时在线?身心俱疲是常态,焦虑一直伴随你……

如果是双职工,就需要请人帮忙。不说钱的事,保姆是下下策,自家人更放心。但老人带孩子并不省心。首先,他们愿意帮忙是情分,不少人并不乐意。一些老人心疼子女帮忙带孩子,但会由于身体等原因不堪重负身体、精神上出问题。其次,隔代教育容易育儿观念和教养方式上,很多家庭因此摩擦不断。

另外,生孩子往往会让职业女性遭遇职业危机,而这也会直接影响家庭收入水平,所以很多家庭根本不敢生二孩。还让很多女性朋友担忧的是,连产假、陪产假、哺乳假这些落实不了,自己没有时间陪孩子。

既然80后指望不上,一些专家把目光投向了90后。然而,现实情况是一孩出生数量正在雪崩。

图片来自知乎网友“强哥”,数据源自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和历年统计局公报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现实,2017年二孩数量上升至883万人,比前1年增加了162万人。其中二孩占出生人口的比重51.2%,这是第一次二孩出生数超过一孩出生数的情况。

直接原因是90后结婚越来越晚,初婚年龄不断推迟。

根据我国的国情和政策,生孩子那得先结婚呀~

结婚晚,女性过30岁生育能力便随之下降,再备孕生孩子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随着经济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教育程度增加,生育率会呈下降趋势。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恐婚、恐育也反映了当下年轻人面对的社会现实。很多人是被高昂的结婚成本和养育成本吓倒。

不久将来,中国或将成为像日本那样的“低欲望社会”。证据就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自称“佛系青年”,热衷玩“养蛙”这样的“佛系游戏”。

人怎么会真的没有欲望,不过是对未来太多恐惧罢了。中国的“低欲望”很多不是因为文化程度的提高而导致的理念变化,而是深深明白“草根逆袭”不现实被动走上了“低欲望”的路子。

对于孩子,中国有一个最大的社会共识,那就是“让孩子更好地成长”。然而现实很残酷,看不到生得起的希望,大家自然不敢生。

(原创作品,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孩子受了委屈,有的可能会回家哭闹,有的内向的孩子则可能会闷闷不乐。细心的家长要善于观察孩子的情绪,一旦发现不对劲,就需要学会引导孩子,让他说出事情的真相,再帮助他分析问题所在、并给予解决才是理智的做法。

  1、引导孩子说出委屈,并表示赞同

  案例一:刚入学的彤彤因为上学忘记带铅笔盒,便想问身边的同学借一借文具。不料刚好被老师见到,认为彤彤讲话不守课堂纪律。就在下课带彤彤叫到办公室训话。回到家,彤彤因为怕妈妈责备就一直不敢提起,只能在一边生闷气。

  其实不少孩子入学时,都会遇到类似的事情,但为什么孩子被误会受了委屈都不敢向家长倾诉呢?很大原因是家长教育方式不当造成的。部分家长过于关心孩子的成就,而缺少跟孩子的日常沟通。孩子害怕说出实情后,家长会责备他,所以孩子情愿把委屈收起也不愿意跟父母分享。

  那么家长怎么解决这问题呢?首先家长要学会观察孩子,孩子的情感世界并没有成人那么丰富。喜怒哀乐往往都写在面上,如果家长发现孩子的情绪不对劲,就要主动询问。妈妈应该做的就是营造一个轻松的氛围给孩子,让他真正的打开心扉。

  询问要注意语气和方式,不要用逼问的语气去问孩子发生了什么事。更不要在孩子不想说的时候拼命追问。可以以一个朋友的方式沟通,比如,“妈妈现在是你的好玩伴,你要跟你的朋友说下今天在学校遇到了什么有趣的事?或者不开心的事呢?”

  当孩子说出委屈时,妈妈就应该给他进行心理辅导和教育。不是要家长给孩子传递“老师误会你,妈妈去找老师说清楚去”这类负面信息。更不应该把“错”全部推去老师身上。

  妈妈应该在了解事实的基础上,有区别性的解决。如果确实是老师或者其他人的错误,妈妈应该明确告诉孩子,他并没有做错,在妈妈心里他还是好孩子,只是跟老师的沟通出现了小问题而已,只要孩子在这方面改进就可以了。


2、让孩子学会理解他人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需要互相理解、关心。对孩子付出爱的同时,也要让他们知道,别人同样也需要他的爱。这样做就能使孩子在沟通中了解、关心别人的愿望,使孩子变得善解人意。

  以案例一来讲。父母不但需要引导孩子形成对这件事的正确看法,还需要让孩子学会去理解老师。老师之所以这样做,是不是为了让大家更用心的学习呢?让孩子明白,老师对于他的责备是为了着想全班同学着想,是希望大家都不要在课堂上分心。即使老师判断有误,但老师的出发点却是好的。

  这样换位思考,让孩子学会包容、礼让。与人发生不快和矛盾时,通过换位思考来冷静处理。人与人之间难免会有摩擦,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大可不必轻易动怒,而应换位思考,谅解别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遇到别人由于误会而冤枉自己或无意伤害了自己时,更应当予以谅解。孩子懂得了这个道理,有利于长大后的为人处世。

  理解他人,还需要从生活小事做起。

  不少孩子习惯随手扔垃圾,或者垃圾桶就在不远但不愿意多走几步。这样不仅不文明,还容易养成孩子的自私性格。作为孩子的榜样,父母应该以身作则,无论多远,都要把垃圾仍在垃圾桶里。类似这样的小事聊不胜举,父母平时多个心思,孩子的好习惯就能顺利养成。

  3、引导孩子解决问题

  案例二:乐乐是个性格内向、比较胆小的孩子。而同班同学小伟则是个“小霸王”,性格相对比较霸道。所以在校的时候,小伟见到乐乐的东西漂亮就想据为己有,常常不经乐乐同意就拿走,甚至会因为乐乐的不同意而动手打人。这让乐乐很生气,但又因为胆小而不敢做声,于是就任由自己被欺负。

  遇到这类问题,家长先要冷静下来。不能因为孩子被欺负了就用“以暴制暴”的方式解决。要帮助孩子明辨是非,走出困局。

  首先通过询问孩子动手打人好不好,让孩子明确动手打人是错误的表现,小伟这样做不对,应该给予批评。

  然后,尝试解决两个孩子交往的问题。乐乐除了忍耐之外还可以做出什么行动呢?这是妈妈最关心也最需要引导的问题。试着先安慰孩子受伤的心灵,让他先稳定情绪。

  再跟他探讨一下,小伟为什么要欺负他?是不是因为小伟觉得你没把他当朋友呢?可以鼓励孩子和小伟多多交流,帮助孩子成为好朋友,学着与朋友分享一起分享有趣的事物。

  如果小伟对乐乐的态度依然不改。那么妈妈就需要引导孩子,学会保护自己。还可以向老师、家长放映下问题,和他们讨论下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同时,家长也需要反思,自家孩子是不是存在什么问题?

  为什么提出这样的疑问呢?虽然小伟的行为是错误的。但乐乐也同样存在问题。正因为乐乐不够自信、胆小怕事,缺少与同学的交流,便容易被一些霸道的孩子认为好欺负。所以父母引导孩子解决自己本身问题也是很重要。可以多给孩子一些赞美、让他多参与到集体活动中,让他的性格变得更开朗大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现在的孩子都怎么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