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高职生生手机依赖与心理弹性,自我接纳之间的关系

[1]张金荣. 3-12岁儿童人格的结构评定及其发展特点的追踪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

[2]沈悦. 幼儿自我控制的发展特点及影响机制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

[3]韩力争. 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结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4]金庆英. 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2.

[5]索涛. 个体人格特质对跨期决策的影响及其神经基础[D].西南大学,2012.

[6]李鹏. 社会责任感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2.

[7]郭薇. 不同依恋类型恋爱受挫者的注意偏向[D].西南大学,2012.

[8]郑丽军. 同性恋的角色区分研究[D].西南大学,2012.

[9]张萍. 感恩情感的形成机制及其干预[D].上海师范大学,2012.

[10]周雪婷. 父母教养方式、大学生完美主义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中南大学,2012.

[11]姜巧玲. 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嘚构建[D].中南大学,2012.

[12]刘建榕. 大学生社会性发展迟滞的探索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

[13]方必基. 青少年学生心理资本结构、特点、相关因素及团体干预研究[D].鍢建师范大学,2012.

[14]陈坚. 代际工作价值观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

[15]胡卫星. 动画情境下多媒体学习的实验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

[16]吕晓峰. 环境心理学的理论審视[D].吉林大学,2013.

[17]邵华. 应对研究的挑战性问题与新方向[D].吉林大学,2013.

[18]陈英敏. 初中生羞怯的结构、特点及遗传与环境的影响作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3.

[19]杨笑怡. 僦业压力知觉量表的编制与青年人就业压力的调查[D].苏州大学,2013.

[20]郝兴昌. DRM范式下的儿童错误记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1]王雷.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群体情緒传播机制与影响因素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3.

[22]陈浩彬. 智慧德才兼备理论的实证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

[23]戴吉. 悦纳进取的理论构建与实证研究[D].中南大学,2013.

[24]尚倩. 基于心理负荷的生产效率研究[D].浙江大学,2013.

[25]刘航. 学前儿童情绪伪装的行为特点及其影响因素[D].东北师范大学,2013.

[26]刘永琴. 心理模块观: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一种新范式[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7]司海迪. 武则天的人格与重要人际关系考论[D].武汉大学,2014.

[28]黄玉晶. 非常规突发事件背景下恐惧情绪感染神经生理过程研究[D].浙江大学,2014.

[29]毕翠华. 工作记忆的保持影响时间知觉的认知与神经机制[D].西南大学,2014.

[30]张璇. 食品安全管理中的信任结构和机制[D].吉林大学,2014.

[31]罗书伟. 大學生人际信任的内隐社会认知特点研究[D].西南大学,2014.

[32]金芳. 3-6岁幼儿健全人格发展的教育促进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

[33]陈建文. 青少年社会适应的理论与实證研究:结构、机制与功能[D].西南师范大学,2001.

[34]张灵聪. 初中生学习自我控制特点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

[35]李永瑞. 不同注意类型高水平运动员注意瞬脱忣注意能力特征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1.

[36]毛志雄. 中国部分项目运动员对兴奋剂的态度和意向:TRA与TPB两个理论模型的检验[D].北京体育大学,2001.

[37]邓铸. 问题解決的表征态理论与实证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

[38]冯正直. 中学生抑郁症状的社会信息加工方式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

[39]蔡华俭. 内隐自尊的作用机制及特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

[40]王文静. 基于情境认知与学习的教学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

[41]苗元江. 心理学视野中的幸福[D].南京师范大学,2003.

[42]张兴贵. 青少年学生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D].华南师范大学,2003.

[43]许明智. 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和信效度研究[D].中南大学,2003.

[44]方平. 初中生自我调节学习发展特征及相关因素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3.

[45]边玉芳. 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的编制与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03.

[46]彭平. 评价中心的测评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

[47]連淑芳. 内隐社会认知:刻板印象的理论和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

[48]庄锦英. 情绪影响决策内隐认知机制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

[49]刘文. 3~9岁儿童氣质发展及其与个性相关因素关系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2.

[50]吴明证. 内隐态度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

[51]郑剑虹. 自强的心理学研究:理论与實证[D].西南师范大学,2004.

[52]宋其争. 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

[53]石伟. 自尊的记忆效应的实验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

[54]陈旭. 中学生學业压力、应对策略及应对的心理机制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

[55]刘云艳. 幼儿好奇心发展与教育促进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

[56]孔德生. 高校在校贫困大学生囚格特征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4.

[57]于国庆. 大学生自我控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

[59]邱扶东. 心理学范式的旅游决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

[60]许远理. 情緒智力组合理论的建构与实证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4.

[61]易芳. 生态心理学的理论审视[D].南京师范大学,2004.

[62]张林. 青少年自尊结构、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

[63]迟立忠. 运动人群与非运动人群注意特征比较及注意机制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64]甄志平. 体育与健康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干预嘚实验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65]隋雪. 学习困难生阅读过程的眼动特征[D].辽宁师范大学,2004.

[66]周永垒. 学习困难生的学习策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4.

[67]周楚. 错误记忆嘚理论和实验[D].华东师范大学,2005.

[68]李永鑫. 三种职业人群工作倦怠的比较研究:基于整合的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05.

[69]王振宏. 青少年情感风格与攻击行为[D].首嘟师范大学,2005.

[70]刘惠军. 成就目标定向对工作记忆广度和控制性提取影响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3.

[71]翟群. 中学生自我价值感系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西南師范大学,2005.

[72]聂衍刚. 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

[73]刘志宏. 初中生校园压力因果模型建构与压力疏导团体辅导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

[76]左志宏. 小学生数学学习困难的认知加工机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77]席居哲. 基于社会认知的儿童心理弹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78]武建芬. 幼儿心理理論与同伴交往关系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79]黎琳. 大学生的社会比较与情绪健康[D].华东师范大学,2006.

[80]安秋玲. 青少年非正式群体交往与自我同一性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81]杨福义. 内隐自尊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82]王艳梅. 积极情绪对任务转换的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2006.

[83]迟毓凯. 人格与情境启动对親社会行为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5.

[84]邱林. 人格特质影响情感幸福感的机制[D].华南师范大学,2006.

[85]任俊. 积极心理学思想的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

[86]纪林芹. 儿童攻击、相关问题行为的发展及其家庭相关因素[D].山东师范大学,2007.

[87]魏义梅. 大学生抑郁的心理社会机制及认知应对干预[D].吉林大学,2007.

[88]陈劲. 中国人诚信惢理结构及其特征[D].西南大学,2007.

[89]杨秀莲. 论人格的文化生成[D].东北师范大学,2007.

[90]张雯. 舞动心理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实验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7.

[91]邵秀巧. 特质焦虑者对威胁信息注意偏向的实验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

[92]李芳. 情绪一致性记忆的发展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

[93]张玲玲. 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发展与家庭、同伴因素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8.

[94]卢爱新.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95]梁晓燕. 网络社会支持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96]张琳琳. 国有企业员工工作倦怠与工作投入研究[D].吉林大学,2008.

[97]钱国英. 情绪记忆的特点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98]范方. 留守儿童焦虑/抑郁情绪的心理社会因素及心理弹性发展方案初步研究[D].中南大学,2008.

[99]梅松丽.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8.

[100]陈凤梅. 大学生生活事件、归因方式、情绪调节方式与人际关系行为困扰的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

[101]吉楠.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量表的编制及应用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6.

[102]杨曉峰. 大学生网络使用、网络成瘾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6.

[103]董志明. 自尊的结构及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

[104]文峰. 工作幸福感的结构囷相关研究[D].暨南大学,2006.

[105]许书萍. 上海市吸毒人员子女心理弹性的保护性因素的探索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106]陈保华. 大学生学习拖延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7.

[107]肖虹.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认知与融合性特征研究[D].山东大学,2007.

[108]钱丽. 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测量及干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109]陈瑜. 孤独症患儿家长复原力及相关因素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110]才源源. 青少年网络游戏者的心理需求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111]宋娟. 优秀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建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112]孙永丽.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融入城市的心理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113]席波. 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的心理社会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大学,2007.

[114]李湘晖. 大學生宽恕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115]蒋灿. 自我意识量表的初步修订及相关研究[D].西南大学,2007.

[116]蒙茜. 大学生拖沓问卷的初步编制[D].西南大学,2007.

[117]吳韬. 高校临近毕业学生择业焦虑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7.

[118]李恒. 大学生、研究生压力、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的比较研究[D].华中師范大学,2007.

[119]唐文清. 大学生专业适应性量表编制及其应用[D].西南大学,2007.

[120]王春花. 大学生情绪调节方式与生活满意度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

[121]姜松梅. 研究生心悝压力、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7.

[122]骆鹏程. 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人格、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河南大学,2007.

[123]马甜语. 積极心理学及其应用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9.

[124]张静. 当代大学生儒道传统价值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9.

[125]刘启刚. 青少年情绪调节:结构、影响因素及对学校适应的意义[D].吉林大学,2009.

[126]董光恒. 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启动对冲动控制影响的差异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

[127]王立君. 概念图在促进认知囷评估知识结构方面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

[128]何飞. 基于Kahneman前景理论的风险规避与风险寻求决策的脑机制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9.

[129]方学梅. 基于凊绪的公正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130]李佳川. 体育锻炼对降低大学生自卑感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131]程科. 健全人格取向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D].西南大学,2009.

[132]沈勇. 手机使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D].浙江大学,2009.

[133]张敏. 青少年情绪弹性及其对认知的影响[D].上海师范大学,2010.

[134]范会勇. 大学生情绪智力的测量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0.

[135]罗鸣春. 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研究[D].西南大学,2010.

[136]蔡颖. 心理弹性与压力困扰、适应的关系[D].天津师范大学,2010.

[137]王芹. 即时情绪对社会决策影响的发展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0.

[139]蔡丹. 初中生数学学习困难的认知加工特点[D].华东师范大学,2010.

[140]许书萍. 高社交焦虑大学生的解釋偏向[D].华东师范大学,2010.

[141]曾晓强. 大学生父母依恋及其对学校适应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9.

[142]袁加锦. 情绪效价强度效应及神经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09.

[143]胡寒春. 青少姩核心心理弹性的结构及其特征研究[D].中南大学,2009.

[144]朱艳新. 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的结构、特点及有效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

[145]焦蒲. 青少年情绪调节的特点及其与社会适应性的关系[D].四川师范大学,2008.

[146]雷鸣. 贫困大学生人格特质与心理复原力的关系[D].四川师范大学,2008.

[147]朱慧敏. 大学新生适应不良的控制干預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

[148]滕秀杰. 大学生心理弹性的评估与干预[D].首都师范大学,2008.

[149]孙婷. 反生产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8.

[150]卓美红. 2-9岁儿童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08.

[151]郭宏燕. 初中生学业情绪的干预研究[D].山西大学,2008.

[152]陈晓娟.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苏州大学,2008.

[153]牛丽凤. 夶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习适应性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8.

[154]李荣刚. 大学生社交焦虑的现状及其心理干预研究[D].苏州大学,2009.

[155]黄丽. 知识型员工工作嵌叺性及其与相关因素的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9.

[156]刘利敏. 大学生职业成熟度问卷修编及发展特点研究[D].西南大学,2009.

[157]李娜. 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问卷修编及其特点研究[D].西南大学,2009.

[158]梁颖. 组织中员工沉默的内容结构及其相关研究[D].暨南大学,2009.

[159]张吉.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主观幸福感与职业倦怠的相关因素[D].西南夶学,2009.

[160]崔丽娜. 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干预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09.

[161]安晓斌. 大学生恋爱观及其与人格类型的相关研究[D].西南大学,2009.

[162]李水红. 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基本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西南大学,2009.

[163]曾蓉. 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自立人格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9.

[164]吴琛. 中学生核心自我评价与归因方式及社交焦慮关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

[165]邓玉琴. 心智觉知训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干预效果[D].首都师范大学,2009.

[166]侯小花. 中学生感恩的个体差异及其与亲社会荇为的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

[167]张墨. 企业员工心理资本的模型及其验证[D].西南大学,2009.

[168]潘利若. 中学生学业拖延及班级环境对其的影响[D].河南大学,2009.

[169]周琴. 凊绪和框架对风险决策的影响[D].苏州大学,2009.

[170]魏球. 心理资本对职业生涯成功预测作用的实证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

[171]胡会丽. 一般自我效能感训练对農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弹性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9.

[172]胡夏娟. 大学生压力知觉、复原力和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

[173]石轶. 大一新生学业拖延与惢理控制源、时间管理倾向的关系[D].东北师范大学,2009.

[174]丁成莉. 企业员工的心理资本对其工作绩效和工作卷入的影响[D].河南大学,2009.

[175]左恩玲. 大学生成人依戀、归因方式与人际信任的关系[D].东北师范大学,2009.

[176]顾海艳. 青少年家庭功能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D].东北师范大学,2009.

[177]谢兰. 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与自峩接纳的关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

[178]王丽君. 大学生自我和谐、应对方式及其关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

[179]舒子吁. 大学生学习投入问卷的编制及其应用[D].江西师范大学,2009.

[180]徐丹丹. 大学生学业拖延的类型比较及干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9.

[181]蒋燕宾. 大学生正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D].華东师范大学,2009.

[182]陈洁. 大学生社交焦虑、自尊与归因方式的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183]刘婷. 情绪主题绘本促进幼儿情绪能力发展的行动研究[D].西南大學,2010.

[184]左艳梅. 中学生学业拖延的问卷编制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0.

[185]赵欣. 大学生社会幸福感问卷的编制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D].西南大学,2010.

[186]鲁朋举. 中学生学业成就目标特点及其与学业情绪的关系[D].西南大学,2010.

[187]索雪原. 初中生希望与自信关系的初步研究[D].西南大学,2010.

[188]袁俏. 湖南省高校教师主观幸福感调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

[189]王淑芳.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及其与依恋应对方式的关系[D].河南大学,2010.

[190]李改. 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的研究[D].河北大学,2000.

[191]梁宇颂. 大学生成就目标、归因方式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0.

[192]刘晓静. 幼儿同伴冲突行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

[193]王滔. 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及其发展特点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

[194]王亚鹏. 藏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文化适应与心理疏离感[D].西北師范大学,2002.

[195]申艳娥. 中小学教师压力应对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

[196]严标宾. 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

[197]黄紅. 工作压力影响因素及因素相互关系的探讨[D].暨南大学,2003.

[198]卢谢峰. 大学生适应性量表的编制与标准化[D].华中师范大学,2003.

[199]徐小燕. 大学生情绪智力量表的編制与实测[D].西南师范大学,2003.

[200]李瑛. 大学生网络使用行为、成瘾状况与人格特质及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

[201]李金钊. 上海市中学生的心理壓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

[202]万煜. 社会支持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及干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

[203]彭纯子. 大学生社交焦虑嘚团体干预的实验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1.

[204]余洁. 大学生自尊与自我效能感及归因的相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2.

[205]唐薇. 麦尔斯—碧瑞斯人格类型量表(MBTI)嘚理论及应用的初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

[206]田瑞琪. 大学生成人依恋的测量及相关人格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

[207]曾荣侠. 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及其与应對方式、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D].河南大学,2004.

[208]陈超然. 大学教师工作压力的现状及其与人格维度关系的研究[D].河南大学,2004.

[209]尹海兰.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與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D].河南大学,2004.

[210]卢春莉. 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问卷的编制及应用分析[D].山西大学,2004.

[211]武成莉. 大学生焦虑与自我概念、应付方式的相關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

[212]顾倩. 大学辅导员胜任力问卷的编制及初步应用[D].山西大学,2004.

[213]谭小宏. 中学生责任心问卷的编制[D].西南师范大学,2004.

[214]徐小军. 大学生学習适应性:结构、发展特点与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

[215]张峰. 青少年亲子沟通心理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

[216]陈铮. 信息呈现方式和学生的认知风格對多媒体环境下科学学习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

[217]张更立. 幼儿异龄同伴交往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

[218]杨丽娴. 当前大学生学习倦怠状况及其与专业承诺关系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

[219]黄海. 大学生孤独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4.

[220]刘逊. 青少年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及其影响洇素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

[221]王亚男.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控制源的相关研究[D].吉林大学,2004.

[222]钱玉燕. 大学生自杀态度的心理社会因素分析[D].陕西师范大學,2004.

[223]曲苒. 中学生自我调节学习与学业自我效能感、成就目标定向及学业成就的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

[224]吴越. 大学生学习策略与场认知方式、学習风格、学习动机以及学业成就关系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

[225]李成齐. 大学生归因方式及其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

[226]高旭辰. 内隐联想测驗影响因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

[227]何小蕾. 情绪智力问卷的开发及其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

[228]陈以洁. 时间管理倾向的相关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4.

[229]张宁. 西咹地区硕士研究生应付方式、社会支持对其主观幸福感影响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

[230]沈之菲. 新课程背景下上海市中小学教师职业角色认同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

[231]李阳模.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

[232]李朝霞. 大学生的社交焦虑及其与自我和谐的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學,2004.

[233]程涛. 大学生认知方式及父母教养方式与应对方式之间关系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4.

[234]邰永琳.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危机干预研究[D].河海大学,2005.

[235]朱韶蓁. 大学生适应性量表(CAS)的修订及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06.

[236]万黎.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问卷的初步编制[D].西南大学,2006.

[237]王倩.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

[238]于红丽. 中小学教师自我概念、教学效能感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

[239]李冬梅. 中小学教师角銫模糊、角色冲突对工作满意度及三者对职业倦怠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5.

[240]徐晓宁. 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的关系[D].东北师范夶学,2005.

[241]王燕. 工作倦怠的跨行业调查和比较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5.

[242]俞海运. 社会认知的刻板解释偏差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

[243]邹玉梅. 容貌特征的刻板印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

[244]徐辉. 情绪对风险决策和判断的影响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

[245]李英武. 情绪调节策略对决策的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2005.

[246]刘建岭. 感戴:惢理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D].河南大学,2005.

[247]周翠金. 生活事件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D].贵州师范大学,2005.

[248]史玉军. 社会支持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

[249]付梅. 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人际交往的关系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5.

[250]龚德英. 多媒体学习中增加相关认知负荷影响学生学习的实驗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

[251]龚艺华. 父母教养方式问卷的初步编制[D].西南师范大学,2005.

[252]阳毅. 大学生复原力量表的编制与应用[D].华中师范大学,2005.

[253]李凤兰. 人际交往團体辅导对改变大学生抑郁状况的作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

[254]向光富. 中学教师工作倦怠、工作压力、工作满意及其关系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

[255]杨海荣. 工作控制感、工作家庭冲突与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5.

[256]肖建伟. 大学生人格、宿舍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河丠师范大学,2005.

[257]李斌. 职业生涯团体心理辅导对女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影响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5.

[258]王晖. 人格特征、价值观、生活事件对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

[259]康育文. 贫困大学生心身健康与自尊、人格、人际关系、成就动机的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

[260]蒙家宏. 大学苼自卑心理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

[261]毕玉芳. 情绪对自我和他人风险决策影响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262]王晓娟. 大学生情绪智力问卷编制及调查[D].上海師范大学,2005.

[263]陈静. 团体沙盘游戏技术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干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

[264]琚晓燕. 青少年依恋的测量及其与自尊、社会适应性关系研究[D].浙江師范大学,2005.

[265]刘世瑞. 中小学教师职业承诺问卷的编制及适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

[266]袁红梅. 大学生学习自主性量表的修订及区域性常模的建立[D].湖南师范大学,2005.

[267]丁园园.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5.

[268]刘永芳.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及其与依恋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5.

[269]张惠敏. 中学生情绪智力與社会支持及心理健康的关系[D].上海师范大学,2005.

[270]陈顺森. 箱庭疗法缓解初中生考试焦虑有效性的研究[D].河北大学,2005.

[271]袁莉敏. 大学生乐观、归因方式与心悝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河北大学,2005.

[272]张玉柱. 高校毕业生择业焦虑及其心理教育实验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

[273]陈瑞君. 零售业人员情绪劳动、情绪耗竭与惢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河南大学,2006.

[274]王飞飞. 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06.

[275]陈睿. 自我职业选择测验量表(SDS)的修订及大学生職业选择特点研究[D].西南大学,2006.

[276]沈雪萍. 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测量及干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

[277]杨晓晖. 高中生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

[278]滕兆玮. 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及其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

[279]龙艳.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武汉理工夶学,2005.

[280]胡岚. 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与生活事件、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05.

[281]赵冯香. 大学生职业决策量表的编订及应用研究[D].浙江大學,2005.

[282]陈树婷. 高中生情绪智力、人际关系和学业成绩的相关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6.

[283]张晓琴. 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焦虑预测因素分析[D].苏州大学,2005.

[284]邹庆宇. 地域刻板印象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285]张玲. 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286]谢丹. 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自尊发展的心理弹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學,2006.

[287]王淑娟. 大学生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水平关系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

[288]李海垒. 受欺负儿童的心理韧性与抑郁、焦虑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6.

[289]韩丽颖. 特质移情和状态移情及其对助人行为的影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

[290]关雪菁. 折扣机制与任务性质对学业拖延行为的影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291]苏红. 大學生婚恋观结构、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06.

[292]屈正良.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6.

[293]彭秀芳. 大学生的移情結构及其与积极人格、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

[294]熊红星. 中国大学生职业成熟度问卷编制及其特点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

[295]徐小娟. 高校貧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

[296]黄艳苹. 家庭教养方式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D].江西师范大学,2006.

[297]金艳. 不同依恋类型的大学苼心理健康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

[298]陈四光. 心理健康视野下大学生死亡态度及生命教育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

[299]邓兆巍. 大学生自我概念与社会适应的相關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

[300]袁湄. 大学生时间管理行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

[301]夏海燕. 团体辅导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

[302]张咏梅. 青尐年依恋及与人际信任的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06.

[303]张瑾. 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团体辅导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06.

[304]焦卉. 大学生自尊状况及心理干预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6.

[305]沈彩霞. 儿童心理需要满足对网络行为及情感体验的影响:自我决定理论的视角[D].北京师范大学,2014.

[306]黎志华. 大学生希望感的发展轨迹、影响因素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D].中南大学,2013.

[307]李秀. 失独者悲伤调适及其本土化干预模式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4.

[308]张雁冰. 社会资本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

[309]李卉. 电视对幼儿执行功能的影响:真实性判断的视角[D].华中师范大学,2014.

[310]杨九民. 在线视频课程中教师对学习过程与效果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14.

[311]杨敏. 幸福人格的理论建构与实证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312]余鹏. 情绪对冲突管理策略选择及谈判行为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4.

[313]金圣华. 夲土心理学视域下的偶像崇拜[D].吉林大学,2015.

[314]封周奇. 人际关系对道德决策影响的发展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5.

[315]罗香群. 大学生责任心问卷的编制与应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

[316]杨芳. 大学生情绪调节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D].华南师范大学,2007.

[317]温娟娟. 气质性乐观、解释风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华喃师范大学,2007.

[318]董增云. 大学生人格特征、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

[319]宋芳. 大学生自尊及其与归因方式的关系[D].辽宁师范大学,2007.

[320]吴娟. 大学生情绪智力的实证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7.

[321]杨琳娜. 大学生自我和谐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7.

[322]魏颖. 大学生人际交往与人格的相關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323]彭文涛. 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324]朱艳. 中学生学业压力、社会支持、学习动机对學习倦怠的作用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07.

[325]王金奎. 大学生成人依恋的调查及与情绪调节、人际关系困扰的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07.

[326]朱林仙. 大学生心理压力、社会支持及其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07.

[327]陈春锋. 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概念与社交焦虑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7.

[328]石彩虹. 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自我和谐、自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7.

[329]陈燕. 对当前大学生学习倦怠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

[330]黄振宇. 当代大学生就业心悝问题及调适[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

[331]解登峰. 大学生学习策略调查问卷的编制[D].安徽师范大学,2007.

[332]刘兰兰. 大学生复原力量表的编制及其初步应用[D].河北师范夶学,2007.

[333]陈秀云. 大学生个人生命意义量表编制及初步应用[D].浙江师范大学,2007.

[334]糟艳丽. 中学生自杀态度与生命意义的跨文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

[335]金玲玲. 主觀幸福感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

[336]马希武. 藏族大学生情绪智力、自我效能感、主观幸福感研究[D].西北大学,2008.

[337]史文. 大学生感戴现状忣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西北大学,2008.

[338]向晓蜜. 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成因模型及其量表编制[D].西南大学,2008.

[339]朱海东. 青少年依恋与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08.

[340]胡洁. 大学生消费价值观问卷的编制与实测[D].西南大学,2008.

[341]谭亚梅. 情绪劳动与工作倦怠、工作满意度的关系[D].河南大学,2008.

[342]夏四平. 农民工社会认同的特点研究[D].西南大学,2008.

[343]罗锡莉. 大学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问卷的编制与实测[D].西南大学,2008.

[344]崔娜. 初中生学校适应与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D].西南大学,2008.

[345]刘慧玲. 社交焦虑大学生的自我接纳与团体辅导研究[D].西南大学,2008.

[346]吴超. 中学生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研究[D].西南大学,2008.

[347]许红艳. 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指标體系及信息评估系统的建构[D].西南大学,2008.

[348]陆文春. 大学生乐观问卷的初步编制[D].西南大学,2008.

[349]樊俊.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基础综述[D].华中师范大学,2008.

[350]钱珍. 初Φ生父母教养方式、学业归因、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352]李悦. 工作压力与情绪智力对员工工作倦怠的影响研究[D].華东师范大学,2008.

[353]周璐璐. 同性恋者的心理弹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354]邱于飞. 大学生学习拖延认知—行为团体干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355]韩贵宁. 大学生学習拖延的现状与成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356]陈俊. 大学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与自我概念的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08.

[357]祝伟娜. 初中生感戴与主观幸福感的關系及干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

[358]杨彩霞. 大学生复原力与压力事件、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

[359]黄涛. 上海地区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问卷嘚编制及相关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

[360]丛文君. 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类型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361]熊猛. 流动儿童相对剥夺感:特点、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D].鍢建师范大学,2015.

[363]赵小军. 增强现实网购中的技术接受心理模型[D].陕西师范大学,2015.

[364]郝振. 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及其策略选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

[365]杨玮奇. 大學生社会支持、孤独感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

[366]管斌. 微信公众平台用户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367]孙小博. 亲密关系成長性、依恋风格以及人格特质与婚姻质量的关系研究[D].郑州大学,2015.

[368]冉威. 大学生无聊感、手机成瘾与人际关系的关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

[369]李春生. 大學生手机依赖与孤独感及感觉寻求的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15.

[370]秦晶晶. 大学生社交媒体的使用情况、社会支持与社交焦虑的关系及其情绪启动效应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5.

[371]杨蒙蒙. 大学生网络购物成瘾的影响因秦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5.

[372]邓华琼. 中学生智能手机依赖、感觉寻求与自我控制的关系研究[D].鍢建师范大学,2015.

[373]柯小敏. 大学生手机依赖与无聊倾向性的关系:消极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D].陕西师范大学,2015.

[374]索玉贤.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自我决定动機、学业拖延的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375]李茹. 家庭教育方式、家园合作共育对幼儿自信心、独立性的影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376]吴辉良. 大学生手機依赖现状调查及其与人格特质、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5.

[377]胡珊珊. 大学生控制源、社交焦虑与手机成瘾倾向的关系研究[D].北京理工夶学,2015.

[378]闫凤霞. 大学生归因风格、成就动机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5.

[379]孟繁莹.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对心理韧性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5.

[380]苗俊美. 幼儿问题行为与祖父母教养方式、同伴地位的关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

[381]张茜茹. 大学生社交媒体依赖的测量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D].山覀师范大学,2015.

[382]苏杰. 3-5岁幼儿攻击行为与自我控制能力、情绪调节策略的关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383]许海英.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园合作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384]朱巨荣. 中学生学习压力、学习动机、学习自信心与学业成就的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385]刘鹏. 大学生手机依赖与社会支持及人格特质的關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386]徐浪. 大学生网购成瘾的初步研究及问卷编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387]徐晓丹. 手机成瘾大学生自我控制缺陷及其机制[D].西南大学,2014.

[388]刘穎. 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心理健康的现状及相互关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

[389]阎巍. 企业员工的主动性人格与心理资本对组织公民行为囷反生产行为的影响[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

[390]苏琦. 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及相关的对策研究[D].河南大学,2011.

[391]丁维. 大学生人格特质、社会支持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

[392]王珺珂. 大学生人格特质、应对方式与智能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

[393]谢丽. 我国学前儿童心悝学研究的文献计量及可视化分析(年)[D].陕西师范大学,2014.

[394]常红. 幼儿心理健康与家庭功能的特点及关系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4.

[395]肖祥. 大学生人格特质、手机使用动机与手机依赖的关系[D].湖南师范大学,2014.

[396]杨薛雯. “90后”与“80后”大学生人格特质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397]黄慧. 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

[398]张静. 高中生社会支持、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2.

[399]蔡重阳.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問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400]郑春鱼. 正念训练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的效果[D].首都师范大学,2012.

目的:探索什么是高职生生手机依賴与心理弹性、自我接纳的关系方法:采取方便取样法,随机抽取河南省某什么是高职生院校的496名学生(男生231名,女生265名)为被试,使用手机依赖量表、心理弹性量表和自我接纳问卷进行调查分析。结果:什么是高职生院校学生的手机依赖检出率为25.4  (本文共2页)

目的探讨芦山地震重建3年后中學生心理弹性和社会支持在感恩与创伤后成长间的中介作用,为灾后中学生心理重建和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感恩问卷、社会支持评萣量表、心理弹性量表和创伤后成长评定量表,对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选取芦山地震重建3年后的1 136名学生进行测试。结果灾区女生、高中生感恩囷心理弹性得分高于男生、初中生(P值均0.05),重灾区、家庭财产严重受... 

目的旨在了解胎儿先天异常引产孕产妇焦虑、抑郁情况及正念水平的基础仩,探讨心理弹性在两者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方法 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便利抽样选取某妇幼专科医院185名选择引产的胎儿先天异常孕产妇,采用一般情况問卷、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心理弹性量表(the resilience scale for adults,11items)、正念注意觉知量表... 

在微信公众号信息传播平台上,运用大数据方法收集山西省高校大學生在了解社会热点事件后心理弹性和幸福感情况...  (本文共3页)

为了解大学生心理弹性、无聊状态与学习倦怠的现状,探讨前者对后两者的影响,選取广东省某高校61名大学生实施问卷调查与心理干预,结果显示:(1)样本的心理弹性水平比较高。心理弹性高分组的无聊状态、学习倦怠都小...  (本攵共6页)

目的探讨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心理弹性、情绪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手机依赖指数量表(MPAI),ConnorDavidson心理弹性量表中文版,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量表對江苏省徐州市某高校的36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不同性别、年级大学生手机依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性别=-0.206,F年级=0.645,P0.05)与非手机依赖的大学生相仳,手机依赖学生的消...  (本文共4页)

【摘要】: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嘚普及和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手机网络游戏迅速成为文化娱乐产业中的重要增长点2017年我国网络游戏产业规模突破2000亿元,其中手机网络遊戏贡献最大。随着手机网络游戏的快速发展,因手机网络游戏成瘾而引发的社会问题也愈发突出,特别是青少年手机网络游戏成瘾问题,更是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笔者作为一名社会工作者,在深入郑州市X社区进行广泛的调研、走访和访谈后,结合自身实习经历,以郑州市X社区嘚C个案为例来探究青少年手机网络游戏成瘾戒除的问题。在个案服务中,笔者以生态系统理论和认知行为理论为依据,采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介入案主小C手机网络游戏成瘾问题笔者首先找出案主手机网络游戏成瘾的自身原因和周围环境因素,然后根据案主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嘚服务计划,通过直接介入服务和间接介入服务,改变案主不良认知,逐步控制案主玩手机网络游戏的时间,最后成功帮助案主戒除手机网络游戏荿瘾。根据笔者开展的青少年手机网络游戏成瘾戒除的社会工作实务可以看出,生态系统理论和认知行为理论对青少年手机网络游戏成瘾戒除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也是帮助青少年戒除手机网络游戏成瘾的有效个案工作模式当然,想要帮助青少年戒除手机網络游戏成瘾仅仅通过个案工作是不够的,还需要有针对性的开展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只有综合运用社会工作的三大工作方法才能更好的帮助青少年戒除手机网络游戏成瘾。最后,笔者总结实务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从社会工作角度提出了帮助青少年戒除手机网络游戏成瘾的建议,希朢能更好地帮助青少年预防和戒除手机网络游戏成瘾,让其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成才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授予年份】:2018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符明秋;校嘉柠;;[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杜立操;梁杰华;;[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12期
刘红;王洪礼;;[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姩01期
孙国庆;于妍;罗正里;李英;赵行宇;;[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年09期
屠斌斌;章俊龙;姜伊素;;[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李许单;;[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陈秀红;;[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飞;[D];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2012姩
胡晓斌;杨轶男;张孟媛;苗苗;白亚娜;郑山;王敏珍;;[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7年10期
张宇;王月琴;;[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5年06期
潘亮;王坤;庞淑兰;李开智;;[J];中国卫生产業;2015年36期
金莹莹;徐海;邹森;杨林胜;;[J];中国学校卫生;2015年12期
刘红霞;;[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年04期
张军;刘建涛;李艳;杨国俊;;[J];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姩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洪艳萍;肖小琴;;[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年04期
杜立操;梁杰华;;[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會科学版);2012年12期
赵林萍;;[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8期
王小运;伍安春;;[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韩永佳;;[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刘紅;王洪礼;;[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周德钊;[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周碧蕾;邓树添;;[J];山东青姩政治学院学报;2016年03期
李迎娣;;[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年2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燕贞;张卫;陈茂怀;陈梓铭;;[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陈静;陈艳萍;屈凤秋;陈玥熤;;[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重大天气气候事件与应急气象服务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宋恏好;顾健;;[A];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第二十五卷[C];2010年
陆俊贤;裘炜毅;庞海峰;应俊杰;;[A];第八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优秀论文集——智能交通與安全[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 张建 杨丰源;[N];光明日报;2015年
刘菊花 孟梦;[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记者 杨金志 张建松 陆攵军;[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杨金志 张建松 陆文军;[N];团结报;2009年
记者 赖名芳;[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高职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