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诗时是不是应该用诗人文秀的端午古诗当时当地的方言来

我发现我用方言读古诗比普通话更押韵【刘慈欣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52,863贴子:
我发现我用方言读古诗比普通话更押韵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用潮汕话读的话,归读成“哥乌一”,而辈读成“波乌一”。这下押韵了。
普通话基于北京话,北京话是清朝入关后才成型的,历史太短。相比之下南方很多方言保留了更多古音。这也是广东话敢独立成一门语音的依据之一。
东南一代语言更大程度地保留了汉语古音,念起来更有味就不奇怪了。
枪真看瓦光,泥这地涨香。嘎斗望山袜,得斗思过夯。这是用唐音读出来的静夜思→_→    刷刷存在感~   --来自助手版贴吧客户端
额。。普通话里 归和悲不算押韵么。。
鹅(go),曲 项 向 天 歌(ko)。白 毛 浮 绿 水,红 掌 拨 清 波(bo)。这个用潮汕话读也押韵。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lao)。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lao)。
唐诗 很多古代名著都要用关中方言读
感觉南方部分方言好难听————————当你首先想到的是你对自己的人民的热爱时,那就是爱国主义;当你首先想到的是你对他国的人民的仇恨时,那就是民族主义。——夏尔·戴高乐
需要我用壮话来一段?
河南话不是古代官方语言么?
很多诗都是这样,尤其是有些古诗词押的是入声韵,比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因为普通话中入声已经消失,很多字的读音都变得很不规律,所以用普通话读完全不押韵了。不过,普通话也有表现好的时候,比如押鼻音韵的诗词,用普通话读都十分押韵,用方言读就不一定了,比如《水调歌头。还有一些,比如《悯农》,也是用普通话读完全押韵,某些方言就不押韵。
普通话是北方方言魔改版。追根溯源还有点古时候塞外人打进来带来的口音。。   --来自汤鸡可得•豆腐拉面哥
潮汕人顶一个,帖子太水。
北方方言这个说法有点搞笑,我上高中的时候班里各个县里来的同学的方言是相互听不懂的,只能用普通话交流,给家打电话的时候各种外星语。山西算北方吧。
除了闽语(最早从上古汉语分化的方言,和隋唐时的汉语发音区别比较大)。。。
诗 各个方言的诗人都有 要看用哪种方言写的
每个汉字有上万种读音 甚至双音节读音
实际上语言的嬗变并不像很多南方人想象的那么本位主义,两宋时期的嬗变迁徙在杭州话上就看得出来,至少从开封到杭州这一段官话演变就不能说明很多人认为的官话唯南音论是正确的,而北京话的演变也不必与清军入关后的文化压迫扯太多关联,成祖北迁二百余载,而清初入关唯方言能产生影响至雍正定官话不足百年,影响力恐怕不能一下子因为官定而实现逆转,当然官方正音下读书人只好去学,但在这之前的嬗变过程却肯定不是一蹴而就的,北京在关内关外之间,京腔在成祖北迁后就在受各方少数民族的影响,但在入关之前清人是没有汉语基础的,虽然后来的官话在发音上有一定的民族交流印记,但也必须是在在地方言相对融合稳定成熟之后,同样具有“国际范”的官话嬗变,比如西安话,也是打上了西北多民族交流的印记甚至现在北京话的一些文法和常用词,在蒙元时期就有了,恰恰跨越了明朝,所以神马是所谓的中华正音,真的很难说,至于嬗变本身,还是需要不带有色眼镜地客观滴全面滴挖掘,说到挖掘,那么问题来了。。。。
你可以看看京剧和普通话的区别
我好奇的是在官话产生之前,各地区如何交流
语言的地域性嬗变融合本来就不是线性的,不少地区的方言零星表达着碎片化的古汉语继承,这种继承不分南北,这种碎片化是全国性长期性的,不可能沿着某一种,某一族群的方言去做线性追溯,故而以南音为宗的角度本身就有问题,宋时人南迁流变,但中南地区客家话和华南地区已然非常不同,但明朝正音又变成吴越方言了,吴越又多水系,十里不同音,甚至中间还夹杂着杭州话辐射的语言孤岛。而甚至像东北地区这种较晚纳入华夏文化圈,同时地域内细分特色似乎不明显的地区(黑吉辽都是东北银之类)也并不像很多人想的那样一抹平,住在分界点的人表示,沿着一条铁道线,我家里的方言和现在县城里的方言有很大不同,刚上高中的时候我完全听不懂市里的同学和东部的同学在说什么,这还是一个县内。营口还不是最典型的,最典型的是鞍山,岫岩话,海城话,鞍山话都不一样,岫岩到大石桥这部分偏东南的地区虽已不是辽胶官话区(和大连旅顺又明显不同),但是带着辽胶官话的一些咬字断音特点,而东北官话内部也有不同,但基本特征和北京话类似,都是单字单音固定调,而大石桥县里的话往往会出现同字同时同意都不同音的现象,高中的时候老师给我们演示过一句比较经典的大石桥话,你吃不吃?第一个吃是平舌上声,第二个吃是平舌阴平,和东北官话简单的卷舌阴平都不一样。。。。。。
完全不会用闽南话读诗
百度小说人气榜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豆丁微信公众号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教者引导学生紧扣这设问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品味这无穷之意。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小学古诗学习方法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http://www.docin.com/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当前位置 & &
& 普通话是“胡音” 读不对唐诗宋词?
今 日 视 点
普通话是“胡音” 读不对唐诗宋词?
11:53:23&&出处:&&作者:呦呦鹿鸣
编辑:万南 &&)
让小伙伴们也看看:
阅读更多:
好文共享:
文章观点支持
文章价值打分
当前文章打分0 分,共有0人打分
[10-01][10-01][09-28][09-24][09-22][09-20][09-19][09-18][09-14][09-08]
登录驱动之家
没有帐号?
用合作网站帐户直接登录中国最古老方言之一,保留古汉语诸多特点,读诗词比普通话好听
中国最古老方言之一,保留古汉语诸多特点,读诗词比普通话好听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现象,我们从小学唐诗宋词,有时候用普通话读起来会感觉不押韵。有些是某一句不押韵,有些是好几句互相都不押韵。我们随便举几个例子,都是诗词里的名作。
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间,山,关,后面两个是押韵的,但间字怎么听都感觉不押韵。
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出韵的就更多了。四个韵脚是深shen,心xin,金jin,簪zan,你看,四个字就出现了三个韵。
再比如白居易《琵琶行》里最著名的一句: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息,唧,识,识字出韵了。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以前读诗的时候就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这些诗会不押韵?难道诗人写诗的时候就是这样吗?后来我才知道,当时诗人写诗的时候,肯定是押韵的,只是因为千年来语音的变化,很多字的读音都和以前不一样了。
而有一次我偶然间听到朋友用粤语读诗的时候,突然觉得非常好听,不仅押韵,而且很有味道。当我在广东和福建学过一些粤语和闽南语之后,我才明白这其中的原因。
其实,用粤语读诗,普遍比较好听、押韵,主要有两个原因。而这两个原因,上面举出的那四首诗就能说明白。
首先,相比于中古汉语或者南方方言,普通话消失了很多韵母。我们随便举个例子。普通话里有个词叫“搞定”,其实这个词来源于粤语,原词叫“搞掂”,读作“gao dim”,也就是说,掂这个字的韵母是im。普通话里没有im这个韵母,所以只能把这个字翻译成发音相近的“定”,所以就成了搞定。很多朋友可能会奇怪,怎么还有im这么奇怪的韵母?
其实不奇怪,在中古汉语里,-m是个很常见的韵尾,但是在清朝之后的语音变化里,慢慢消失了,全部归为了-n。也就是说,很多以前读am的字,现在读an,很多读im的字,现在读in。最常见的一个字是心,这个字现在拼音是xin,但在粤语里它读“sam”,在闽南语里读“xim”,在中古汉语里它的韵尾就是-m。
再比如普通话里最近有个流行词,叫“好嗨森”,意思是好开心,这个词也是来自粤语。粤语的开心读作“hoi sam”,因为普通话里没有oi这个韵母,所以只能翻译成相近的“嗨”,普通话里也没有sam这个拼音,所以只能翻译成相近的“森”,所以就成了嗨森。和上面说的“搞定”的一个道理。
这个就能解释《春望》不押韵的问题。《春望》这首诗的四个韵脚,深shen,心xin,金jin,簪zan,在粤语里是深sam,心sam,金gam,簪zam,而这四个字在中古汉语字典里也可以查到,确实都是-m的韵尾。所以如果用保留了-m韵尾的方言读这首诗,应该都是押韵的,闽南语、吴语、客家话都可以。
北方方言在历史演变过程里消失了一些韵母,今天普通话里有24个韵母。而粤语的韵母有53个,比普通话两倍还要多。而在闽南语里,以厦门音为例,它有83个韵母,都快是普通话的四倍多了。很多韵母我们闻所未闻,见所未见,还包括了各种送气音与不送气音,这些汉语里曾经的特点在北方方言里也消失了不少。
除了声母韵母的变化,还有一些发音方式也有了很大变化,比如《凉州词》这个例子。间,山,关,为什么总感觉“间”字不押韵呢?这个就要说到尖团音的变化。简单来说,z,c,s这三个叫尖音,因为要用舌尖发音。g,k,h这三个叫团音,也叫舌根音,因为要用舌根发音。比如尖和间,今天普通话里都读jian,而在中古汉语字典里,尖的声母是z,是尖音,而“间”的声母是g,是团音。可是在后来的语音变化里,一些本来尖团有别的音合成了一个音,比如z和g合流成了j,例子就是这两个尖。而粤语是尖团音分开的,“间”在粤语里就读“gan”,所以如果用粤语读《凉州词》,间、山、关是统一的an韵,非常押韵。
粤语读诗好听的第二个原因,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对入声的保留,而普通话里已经没有入声了。
什么是入声呢。这个概念对北方人来说可能没见过,但南方人一定知道。清朝以前的北方官话里都是有入声的,而在清朝之后慢慢消失了,这是汉语历史上的大事件,叫做“入派三声”。入声是汉语最伟大的发明,也是普通话最大的一个损失。
那么入声到底是什么呢。举个例子,比如“十”这个字,粤语读“sap”,闽南语读“zap”,客家话读“sip”。很多朋友又会奇怪了,这个p是什么鬼?
其实这个p不是什么鬼,它就是入声的一个韵尾,和前面的-m一样。韵尾是m的字,表示这个音最后以m收尾。同理,韵尾是p的字,这个音就以p收尾,只是不把p读出来。或者这么说,以粤语为例,sap这个音,你就按照sap去读,但是p这个音不读出来,刚要发出音的时候就收住。
同理比如“六”,粤语读“luk”,闽南语读“liok”,客家话读“luk”,这个k也是同样的道理。当你读luk,k的音刚要发出来的时候,马上收住,就可以了。
这就是入声。大家会发现,入声从它的发音方式来看,它特别短促、有力,有一种抑扬顿挫的感觉。也正是因为入声有这样的特点,很多诗词都选择以入声押韵。最典型的,豪放派的《满江红》,婉约派的《雨霖铃》,都是入声韵。但是这些诗词用普通话读,感情很平淡,因为读不出入声的那种感觉。
这就能解释《琵琶行》的那一句: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句话普通话读起来,不仅不押韵,而且感情上也比较平淡。这句诗是《琵琶行》的高潮,是白居易感情最激动的时候,所以他写到这里就转用入声韵,之前一直都是平声韵。
而这句诗用粤语读就非常押韵。息,唧,识分别读作sik,zik,sik,而且三个音都是最高调。只有入声才能把白居易那种激动的感情读出来。
入声不仅在诗词里很大的作用,在文章里也是一样。比如杜牧的《阿房宫赋》开篇第一句,“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其实这四句每个结尾都是入声韵,而且韵尾都一样。用粤语读的话,毕,一,兀,出分别是bat,yat,ngat,ceot,非常押韵,而且气势磅礴。
这样的例子太多,不胜枚举。那么为什么以粤语为代表的南方方言读古诗词会更有味道呢?其实这就要说到汉语的发展历史。简单来说,因为中国北方不断地遭受外族入侵,历史上中原人多次南迁。从两晋五胡乱华,到唐末大南迁,到宋室南渡,再到明清,中原人一次次南迁,就把当时的中原汉语带到了南方,所以使得古汉语的很多特点在南方方言里保留了下来,比如刚才说的入声,韵母,以及一些发音方式。而北方因为不断地收到少数民族的影响,语音反而和古汉语有了比较大的差别。易中天老师的《大话方言》里说,今天的普通话是五门外语的结合体:蒙语,满语,阿尔泰语,突厥语,朝鲜语,加上当时北京本地的方言融合而成。
比如古汉语里是没有翘舌的,南方方言里全都没有翘舌,翘舌音是阿尔泰语的特点。满清也不会说入声,干脆就不说入声了,把入声都替换成平上去三声来说,所以在几百年后,北方方言也就没有入声了,而南方方言至今都保留着。
所以方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化石,他不像古建筑、古文物能以一种明确的方式来保存。方言的传承只有唯一的办法,那就是一代一代口口相传。如果强制推行普通话而打压了方言的空间,导致方言的灭亡,那是一个民族文化最大的悲剧。我认为普通话大家会说会听会交流就行了,用不着个个都讲到八级水平,讲那么标准有什么用?在会讲普通话的前提下,每个地方应该多鼓励方言的运用,加大对方言的保护和传承,这才是真正应该做的事情,而不是扼杀方言。最近,一篇《人笑倒,李白的棺材板要盖不住了!》在乐清人的微信朋友圈“炸”了,文章里,乐清大荆人石礁用大荆方言朗诵的唐朝诗人李白写的《将进酒》,虽方言,却不失气度,方言中的流行语,听起来更承接流畅,不少人纷纷转发朋友圈和跟帖,称这篇大荆方言版《将进酒》实为佳音,气势雄伟又接地气,而朗读者石礁可以说是大荆方言的代言人。 日前,乐清日报全媒体记者来到他的家中,与他聊创作大荆方言版《将进酒》的过程,以及他对方言朗诵的一些心得。 喜欢与文字打交道初次见到石礁,让人感觉儒雅谦和、声音浑厚。而石礁只是他的笔名,他的真名叫项海峰,一个82年的佛系男子,现在他是温州市中等幼儿师范学校的一名书法老师。从中国美院毕业后,他就选择教师行业。五岁开始跟随其父学书法。 从小喜欢朗读的他,喜欢跟文字有关的事情。从孩提时,他就有大声读书的习惯,每次声音都很洪亮;渐渐长大,清晨读十来分钟书是他每天必须做的事。作为乐清朗诵协会的成员,更是发挥自己的兴趣爱好,原创了不少诗歌,朗读录音后发布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上。 而用大荆方言朗读和唱歌,他也常常信手拈来,从高中时的《心太软》《对面的女孩看过来》,到现在的《将进酒》,他在方言朗读与唱歌中找到了乐趣。 翻译时运用方言流行语他说,在朋友圈热传的大荆方言版《将进酒》,其实是一天中午,心血来潮的即兴之作。从翻译到朗读,大约用了两小时,用手机录音软件一气呵成。当时办公室的同事听后还在录音中笑出了声。这样的随性作品,因为通俗易懂,风趣幽默引起不少网友关注。 项海峰说,这则音频发出去后,除了不少人跟帖留言称通俗易懂,方言中的一些流行语让人觉得“听爽些”。而对于他本人而言,最大的感受,就是一些在外地经商的大荆人,他们多年未回家,听到后在心里找到家乡的归属感。“我一个朋友把这个音频分享给外地朋友。虽然他们听不懂,但都觉得很好玩,而朋友当时就和我说,很想立刻就回到家乡。” 因为是即兴之作,项海峰说,难免会有些瑕疵,一些朋友听后,也会提些意见。“他们站在比较学术的角度去讨论。比如高堂明镜悲白发,高堂是应该翻译成父母,还是厅堂。我取厅堂这个解释是觉得更符合我当时表达的意境。”对于作品而言,项海峰不会再细究哪样是更合适。 用方言读古汉语,项海峰直接将古汉语翻译成方言,省去了翻译成现代语言的过程。而翻译时可能会遇到字数无限增加,这时就要精练,确保字数不会增加太多,又能够让懂这门方言的人觉得比较恰当。 “古诗文翻译成大荆方言,有些地方的平仄,有些地方的字要押韵,反则它的内在韵律就被打断。翻译尽量口语化,确保字数的精简,方言有时很有意思,几个字蕴含一个典故,不是当地人无法理解。我会借鉴一些方言里的流行语,达到信达雅的境界。比如大荆话比较流行的“杀开重”,相当于普通话放开来,大胆全力地去做一件事,搞出一点响亮的名堂来,这和李白诗中的“须尽欢”感觉很像。项海峰就把“人生得意须尽欢”翻译成了“人生得意杀开重”,增加了趣味性。 如果用书面大荆话对字翻译,读起来完全没有感觉。项海峰现场为记者读了一遍作比较。他说,又如题目翻译成《酒装开》,大荆人一帮人在喝酒,常常会说酒装开,用流行方言立刻脑补一帮人催你喝酒,画面感更强。项海峰说,把“奔流到海不复回”翻译成“喋喋哒哒冲到大海弗转来”也比书面翻译更生动。“喋喋哒哒”是大荆方言中一个拟声词,本来形容水烧开沸腾的声音,后来引用到发大水,水流奔腾不歇的声音,再后来形容人很急。还有一个动词“冲”的把握也更形象。 “我盳都懒得盳”“型登得牢”等方言里流行语的运用,让不少原来不懂李白这首诗的人,也轻而易举地明了。 项海峰在朗读大荆方言《将进酒》时,借鉴了普通话朗诵《将进酒》的气息。“在情感表达方面,普通话朗诵声音的控制与节奏等,方言只是换了一种形式,内在还是声音的感染力。音质好、音色美、旋律有高低起伏、阴阳顿挫,然后结合文本就能轻松驾驭。比如第一句“尔冇盳见,黄河咯水天上来,喋喋哒哒冲到大海弗转来”就能表达普通话“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出来”的恢宏气势。 再如最后一句“把心中无数年咯愁把它喝光,喝光啊!”两个“喝光”扬上去,才能更有雄伟的气势与感染力。 自编大荆乡土诗歌谈到第一次用方言来读诗歌,项海峰说是在两年前,当时可以说是一次偶然契机,或者说体验一种新的花样。 “有次,我很想找一本关于大荆山水的乡土文本朗读,结果我去找了后,发现无论网上的资料,还是家里的书籍,都翻阅不到现代汉语读本,只找到一些描写石门潭或周边风景的古代诗,可如今语境变了,读起来没有新意很难打动人。”项海峰说,当是就想动笔用现代汉语来写一首。写完后,我想就用方言来读,既然描写乡土,用方言来读,更能读到人的心里去。人们常说十里不同音,大荆方言也有细微的差距,项海峰觉得妻子是石门潭附近的人,读音更纯正,最适合朗读。果不其然,音频制作出来后,圈粉不少,一名在外国经商的大荆老人听到后,思乡之情久久不能释怀。这也是他的一次尝试,用方言演绎诗歌。 和乐清日报全媒体记者交谈中,项海峰开始播放2016年12月创作的方言《城里湖》。他与妻子,普通话与大荆方言结合,他读一句普通话,妻子接一句大荆方言,听起来有点上海民国风的感觉。项海峰说,城里湖见证了大荆的变迁,是大荆人心底深处的一种记忆。第一天音频发出去,认识他的人,都说不得了,同学群里说勾起了家愁。 项海峰说,生活就是如此,做自己喜欢的事,如笔名礁石一样,任海浪无论怎么侵蚀与拍打,都巍然不动。最近,他正在筹备拍摄自己的原创歌曲MV。 来源:乐清日报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一键安装官方客户端
重大事件及时推送 阅读更流畅
http://crawl.nosdn.127.net/img/c0ea37595.jpg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唐代诗人杜甫古诗文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