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共同财富指的是哪一经济成分是什么

管好人民的共同财富――市人大常委会开展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监督侧记-宜宾市人大常委会
管好人民的共同财富――市人大常委会开展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监督侧记
管好人民的共同财富
――市人大常委会开展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监督侧记
“要进一步加大国有资产规范管理力度。在全面摸清家底的基础上,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体系,特别是健全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处置、评估和统计等监管制度,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4月27日,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听取了《市人民政府关于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情况的报告》,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分组审议时提出了如上建议。
据悉,这是市人大常委会首次听取和审议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情况的报告。
日,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建立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制度的意见》(简称《意见》),明确指出“县级以上地方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建立政府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制度。”今年1月和2月,全国人大财经委和常委会预算工委、省人大办公厅先后下发通知,要求加快推动建立政府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制度。
为及时贯彻落实中央《意见》精神,今年2月26日,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主任会议决定,将听取和审议市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专项报告列入2018年监督计划;3月,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向各县区人大常委会转发了相关意见;4月19日,市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组织常委会部分委员和各县区人大财经工委同志开展专题学习,及时将《意见》精神层层传达到位。
此次听取审议市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情况的报告,正是市人大常委会对中央《意见》精神的具体贯彻落实,这对于增强我市国有资产管理公开透明度、提升国有资产管理公信力,对于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管好人民共同财富、加强人大依法履职等,具有重要意义。
从《报告》中获悉,截至2017年底,我市国有资产总额首次突破3000亿元,在全省排名第三,所有者权益排名第二,营业收入、利润、利税、增加值四项指标全省排名第一。此前,财经工委组织代表调研时发现,当前我市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还存在投融资手段单一、方法不多、工作相对滞后、资产闲置浪费、经营管理不善等问题,亟待改进。面对如此庞大的国有资产体量,怎样督促政府补强短板、管好用好国有资产?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审议时踊跃谏言,各抒己见。
陆振华主任建议,要坚持深化改革,帮助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特别是优化薪酬分配和用工制度,充分调动企业职工积极性、创造性;要推进简政放权,适当下放自主经营权、自主管理权,激发企业活力;要重视投资融资,管理好、经营好国有资产;要切实解决遗留问题,让国企甩掉包袱,轻装上阵。对此,刘文华秘书长和刘鹏翔委员深表认同,并建议要进一步盘活资产,释放部分股权进行重组,引进战略合作伙伴,使得国有资产更优质,竞争力量更强劲。
邓前卫副主任则认为,要继续实施双轮驱动战略,在转型升级上下功夫;要继续深化国企改革,在增强企业活力上下功夫;要继续采取有力措施,在打造良好发展环境上下功夫。&
针对资产闲置、国企经营、资产处置等问题,张兴明、胡忠义、罗平等委员建议,要盘活国有资产、特别是乡镇企业和学校闲置的厂房校舍等;要重视国有资产在经济发展中的撬动和引导作用;要在资产处置上建立科学的论证机制;要增强单位的资产收益、使用公开透明力度等。
接下来,市人大常委会将积极推动建立市政府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制度,通过听取和审议综合报告、专项报告,开展专题调研、专题询问等方式,将国有资产管理的监督工作常态化纳入常委会工作,通过依法履职行权,管好人民的共同财富。 (唐千鸿)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怎么解释_百度知道
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怎么解释
答题抽奖
首次认真答题后
即可获得3次抽奖机会,100%中奖。
说的就是传统文化,每个人都有学习的权利,有一些文化没有得到保护在历史的长流中消失了,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保护和宣传!
为你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第四课 全民共同致富 学案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享专业文档下载特权
&赠共享文档下载特权
&100W篇文档免费专享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第四课 全民共同致富 学案
总评分3.6|
用知识赚钱
&&第四课 全民共同致富 学案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加入VIP
还剩4页未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财富 (汉语词语及经济学名词)
《财富,指具有价值的东西就称之为财富,包括自然财富、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等。语出 《史记·太史公自序》:“布衣匹夫之人,不害於政,不妨百姓,取与以时而息财富。”
《“财”指“储备金”、“金融积蓄”、“银行存款”;“富”指“家屋充实”。“财”与“富”联合起来表示“吃、用的东西多,还有多余的金钱”。
对人有价值的东西就是财富,这是人们对财富的初级认识。
金钱、财富、财产,特别是它们的积累、保留和使用,是中产阶级的显著标志。
泛指一切具有经济价值的东西。
《史记·太史公自序》:“布衣匹夫之人,不害於政,不妨百姓,取与以时而息财富。”
《华严经·离世间品》:“所谓不著味,不著欲,不著财富,不著眷属。”
明 孔贞运《明兵部尚书节寰袁公墓志铭》:“苏当轮蹄之冲,财富刑狱甲于他郡,公(袁可立)徐而理之。”
丁玲《过年》:“妈只希望她书读得好,有学问,是比有一切财富都值得骄傲的。”
毛泽东 《论联合政府》四:“一切知识分子,只要是在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中著有成绩的,应受到尊重,把他们看作国家和社会的宝贵的财富。
狭义的财富效应是指货币财富效应,由于金融资产价格上涨(或下跌),导致金融资产持有人财富的增长(或减少),进而促进(或抑制)消费增长,影响短期边际消费倾向(MPC),促进(或抑制)经济增长的效
应.简而言之,就是指人们资产越多,消费意欲越强。财富效应又称实际余额效应。这一概念是C.哈伯勒提出来的,在研究非充分就业的均衡状况的可能途径方面,哈伯勒把注意力集中在货币财富上,并指出在价格下降时,这种财富的实际价值会增加;因此货币财富的持有者会通过支出过多的货币,来减少他们增加的实际货币余额,从而提高趋向于充分就业的总需求水平。这种价格诱致的财富效应在理论上的正确性,已被各种类型的货币财富所证实。
广义的财富效应是指涵盖了所有财富的更为广泛的概念,有物质上和精神上的。物质上能满足你各种生产生活需要的物品就是财富;精神上能让你愉悦舒畅的就是财富。
50年代的“财富”是激情:中华儿女们豪情澎湃、高歌猛进,金钱是多余的羁绊
70年代的“财富”是斗争:斗出一片火红的天,金钱是一种锻炼觉悟的战场
80年代的“财富”是变革: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金钱挤进了发展的硬道理
90年代的“财富”是组合:忙碌发展的中国在创造、在变革、在试验、在组合各种被解放的元素们,金钱是组合品的标志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曾经说过:真正的财富=观念+时间,成功者知道一百个失败的原因同时知道一个成功的方法,失败者知道一百个失败的原因却不知道一个成功的方法。
国家或社会总财富
全体居民财富的总和,称为国家或社会的总财富。依其不同作用,可划分为三个部分:留作目前消费的部分、固定资本部分、流动资本部分。
留作目前消费的财富,其特点是不提供收入和利润。譬如,消费者以前购买,现在还仍在使用的食品、衣服、家具等物品,就属于这一类。仅供自己居住的房屋,都要看作是目前消费的费用。
固定资本,其特点是不必经过流通就能提供收入和利润。它又包含四项,一是一切有利于节约劳动的机器和工具;二是一切能取得利润的商店、货栈、场地、库房等建筑物,不仅对出租人能提供收入,对承租人也能提供收入;三是通过开垦、灌溉、修建围墙等方式改良土地所留下的基本设施,都能够便利劳动;四是人们通过进学校、受教育、当学徒所掌握的技术和有用才能,都是社会财富的一部分。
流动资本,其特点是要经过流通才能取得收入。它也包含四项,一是货币;二是即将出售的所有食品;三是各种工匠手中待售的原材料或者半成品;四是还没有转到消费者手中的各种制成品。这么说来,流动资本就包含商家手中的食品、材料、制成品和货币,其中货币是周转与分配的媒介。
个人拥有的财富,如果只是用来维持几日或几周的生活所需,他就会很少考虑用这些财富来赚取收入。更可能的是,他在小心翼翼地来花费完这些财富之前,依靠自身的劳动来取得收入以及时补充,他的收入完全来自劳动。各国贫困劳动者的生活大致如此。
如果个人的财富足够维持他数月或数年的生活时,他就自然希望这笔财富中的一大部分能够赚取收入,而将其中的很小部分留作目前的生活需用。这样,他的全部财富就分为两个部分:提供收入的部分和维持生活的部分。其中,前者用以赚取收入的部分,称之为资本。后者供目前消费的部分,又包含三种情况:一是原先留作消费的财富;二是逐渐得到的收入;三是以前购买但尚未用完的物品。所以,提供目前消费的财富,应包含其中一项、两项或者三项都有。用来提供的资本,可以分为流动资本和固定资本两种。
流动资本。资本可用来生产、制造或购买货物,然后再卖出去,从而获得利润。就这样,商人的资本不断以一种形态投入,又以另一种形态回收,并且只有依靠这种连续不断的交换来赚取利润的资本,就叫做流动资本。
固定资本。资本也可用来改良土地,购买机器设备,或用来置备不需要流通就可以提供利润的东西,这样的资本就叫做固定资本。
行业不同,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之间分割的比例也极不相同。
如果是一个商人,他的资本就基本上全是流动资本,因为他基本不需要机器或者工具就能营业。如果是手工业者或制造者,他的一部分资本就必须花费在工具上,只不过这一部分的多少随着行业而变。
如果是炼铁业,他就需要较大的固定资本,因为他要置备炼铁、锻铸、截铁等设备。至于采矿行业,固定资本还要更高。
就农业而言,购买农具的部分属于固定资本,支付工人工资的部分属于流动资本。购买牲畜的价值或价格,属于固定资本,饲养牲畜的费用,类同于维持工人的工资,也属于流动资本。但是,购买牲畜如果不是为了耕地,而是以出售为目的来获取利润的话,购买费和饲养费就应算作流动资本。购买牲畜,如果不是以耕地和贩卖为目的,而是用以剪毛、挤奶、繁种来求取利润,那么购买牲畜的费用属于固定资本,喂养牲畜的费用属于流动资本。就农作物种子来说,可划作固定资本,理由是种子在土地和粮仓之间流动,但没有更换主人,而不是依靠出售种子来获利。
财富间关系编辑
流动资本中的后三项,即食品、材料、制成品,通常会在一定时期内转变成固定资本,或者转变成供目前消费的财富。
固定资本都是由流动资本转化来的,并且要靠流动资本源源不断的补充。流动资本提供原材料、工人费用、机器维修、土地改良等,离开流动资本,固定资本就得不到及时补充。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有一个共同目的,就是提供目前消费的财富,并使其增加。实际上,人民的贫富程度就取决于这项财富的多寡。
流动资本在转化为固定资本和供目前消费的财富时,它本身也需要不断地补充,这种增补主要有三个来源:土地产品、矿山产品和渔业产品。这些来源提供食品、材料、加工品,值得一提的是,货币也需要维持和补充,必须从矿山中取得相应的金属来维持和补充货币。
社会上的一切资本,都要从土地、矿山、渔业的产品中得到补偿,并且要获取利润。加工制造者需要的食品和材料,要靠农民为之提供,农民需要的工业品,要靠制造业补充。渔业和矿业都得和土地的产品相交换,不能进行物物直接交换时,他们就都需要货币。在自然状态下,从土地、矿山、渔场得到的产量大小,与投资额和资金使用方法的优劣成正比。
每个人对财富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因此对于获取财富的途径也有这不同的看法。人们应该在注重物质财富的同时更倾向精神财富的获得。精神财富的获得的关键在于个人的本身素质,更重要的就是你如何运用本身具有的资源,又如何一步步扩展自身的优势,这些都要你有非同寻常的胸襟和眼光,而是否成功还在于以下七点:
1、最重要的就是人品。金融投机需要冒很大的风险,而不道德的人没有承担风险的责任感。这样的人不适宜从事负责高风险的投机事业。任何从事冒险业务却不能面对后果的人,都不是好手。
2、判断对错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正确时获取了多大利润,错误时亏损了多少。
3、当有机会获利时,千万不要犹豫。当你对一笔交易有把握时,给对方致命一击,即做对还不够,要尽可能多地获取。
4、过犹不及,如果操作过量,即使对市场判断正确,仍会一败涂地。
5、承认错误是件值得骄傲的事情,只有知错不改才是耻辱。
6、人对事物的认识并不完整,并由此影响事物本身的完整,得出与流行观点相反的看法。流行的偏见和主导的潮流互相强化,直至两者之间距离大到非引起一场大灾难不可,这才是你要特别留意的,也正是这时才极可能发生暴涨暴跌现象。
7、永远不要孤注一掷。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自然生态环境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 文章 - 环境生态网
自然生态环境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财富观与进步观都是人类社会重要的世界观,也是人类重要的行为准则之一。近代社会发展深受资本主义单纯的物质财富观和数量增长进步观的影响,而忽视了对人类生存至关重要的自然界。对此,美国著名的生态马克思主义者福斯特有不少深刻的批判性认识。这些认识对正在大力建设生态文明的中国来说有一定的价值启示。  一、资本主义财富观、进步观批判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财富被认为是具有交换价值的东西,个体财富的总和就是国民财富,财富数量的增长就是社会进步。这种财富观、进步观与市场经济制度相结合,对近代世界的发展影响巨大。世界物质财富的巨量增长和全球公共财富――自然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都与这套价值体系和制度安排分不开。经济只是有限的生态系统的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的过度膨胀必然挤占、污染生态空间,而自然资源被迅速消耗,从而使人类家园地球处于危机之中。福斯特从生态学视角对此展开了批判。  1.将财富定义为具有交换价值的东西,忽视自然对财富的贡献是非常狭隘的财富观  2000多年前,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色诺芬曾对财富下过这样的定义:财富就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近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和发展,对财富的定义发生了变化:“任何有市场价值并且可用来交换货币或商品的东西都可被看作是财富。它包括实物与实物资产、金融资产,以及可以产生收入的个人技能。当这些东西可以在市场上换取商品或货币时,它们被认为是财富。”[1]外在于交换系统的自然界被当成是“免费的礼物”而不是财富。福斯特认为,将自然界当作“免费的礼物”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内在要求,所以它是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命题之一。马克思早就批判过这种财富观。1875年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针对斐迪南?拉萨尔提出的“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的错误观点,马克思指出: “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 而物质财富就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 ) 的源泉”,但是有些绿色思想家没有真正读懂马克思,误解了马克思的某些论断进而给他贴上了反生态的标签。福斯特在为马克思辩护时阐发了马克思的生态财富观。他指出:尽管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时构建了劳动价值论,但是他自始至终坚持自然是物质财富至关重要的构成要素。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表达过这样的思想:土地即自然是人类世世代代共同的永久的财产,是他们不能出让的生存条件和再生产条件。[2]这句话表明,自然不仅是物质财富的构成要素,更重要的,她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无法用交换价值衡量的、人类不能出让的、世代共有共享的永久财富。福斯特对马克思财富观内容作如下概括:⑴物质财富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⑵自然界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源泉;⑶自然被看作资本的“免费馈赠”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相联系的;⑷自然是人类世世代代共同的永久的财产。很显然,资本主义的财富观是非常偏狭的财富观,而马克思财富观才是“更为宽广的生态财富观和社会财富观”[3]。然而,由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长期主导、渗透和影响,远离公共财富概念的资本主义财富观大行其道,而马克思的生态财富观则被淡忘。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私人财富、物质财富受到高度关注,而公共财富、自然财富则由于掠夺式开发被肢解得七零八落、千疮百孔。  2.资本主义的财富观导致“财富的悖论”,牺牲公共财富增加个人财富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典型特征  福斯特早就指出,当代生态危机是由资本主义追逐利润扩大资本积累的本性造成的,资本就是靠剥削自然和人类积累财富的。为了进一步解释这个问题,他通过深入分析“罗德戴尔悖论”,从新的视角揭示了资本主义财富积累与生态环境破坏的关系。  1804年詹姆斯?梅特兰―罗德戴尔勋爵()出版了《公共财富的本质和起源及其增长方式和原因调查》一书,第一次揭示了公共财富和私人财富呈负相关的关系。罗德戴尔发现,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私人财富和公共财富的含义有所不同,公共财富包括所有的使用价值,而私人财富则是与交换价值和稀缺性相联系的使用价值,“换句话说,稀缺性是使某种东西具有交换价值并增加私人财富的必要条件。但公共财富不是这样,它包括所有的使用价值,因此不仅包括稀缺的东西,而且包括丰裕的东西。” 然而在新古典经济学中,不具有交换价值的自然财富被当成免费的馈赠。于是,矛盾就出现了:“在资本主义经济中,随着垄断的日益发展,对私人财富的狭隘追求可能会与社会和共同体的公共财富产生巨大的裂隙。”[4]即私人财富的增长往往会导致公共财富的减少,这就是“罗德戴尔悖论”。福斯特总结道:罗德戴尔悖论就是财富的悖论,个人财富的增加以牺牲共同财富为代价,国家财富的增加伴随着全球自然财富的减少。资本主义财富观及鼓吹个性贪婪的经济学是导致自然财富被滥用、生态环境遭破坏的经济学根源。   今天,私人财富的增加、全球公共财富的损耗,与罗德戴尔生活的时代根本不可同日而语。与社会物质财富增长相对应的,是地下水被过度抽取、森林遭过度砍伐、石油被过度开采、海洋鱼类遭过度捕捞。在自然财富减少的同时,人类的生存环境也在恶化,从陆地到天空、再到海洋,污染无处不在。这一切使“财富的悖论”反映的矛盾比19世纪更尖锐、更突出。自然稀缺性的发展被当成了实现公共资源私有化的大好时机。而公共资源私有化一方面让人们为他们原本无需付费的东西付费,另一方面加速了自然环境的破坏。[5]福斯特分析说,资本主义本质上是一种积累制度,这种积累一直靠不断地、系统地剥夺全球环境的自然财富得以维持。尽管“自亚当?斯密以来,主流经济学家都认为,资本主义是一种直接追求财富而间接追求人类需求的制度。实际上第一个目的完全超越和改造了第二个目的”。[6]的确,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公共财富的减少、人类生存基础的削弱、公众健康风险的增加,以及富人和穷人、富国和穷国差距的不断扩大,都被湮没在物质财富增长和科技进步的喧嚣中。  3.把追求个人财富增长作为个体自由的手段,把经济价值总量的增长等同于社会进步,是人类陷入发展困境且不愿改弦易辙的重要原因  福斯特指出,资本主义制度鼓励个人追求财富增长,把以资本的形式积累财富视为社会的最高目的,并以偏狭的数量标准衡量社会进步。由于忽视了伦理维度评判和道德价值引导,以往几个世纪由西方工业文明领航的人类社会发展史,在某种意义上说,变成了单纯服从利益驱动的自然历史进程。建立在对财富利己主义追求基础上的经济行为无视人类生存的生态基础,片面追求物质财富数量增长,其结果必然是“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7]。在资本主义偏狭式发展的示范效应影响下,工业化和经济增长成了发展的代名词,经济增长被看成为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特别是在由发达国家里操控的国际竞争环境下,丛林法则与数量进步标准结合在一起,刺激了后发国家的数量赶超意识和行为。当今人类社会正陷入这样的发展困境:发达国家继续通过耗尽本国和其他国家原材料和能源储备的方式扩大它们的生态足迹,维持过度消费的生活方式,保持领先地位和高高在上的心态、优越感;新兴国家为了避免成为竞争中的失败者,身不由己地倾尽全力扩大生产,赶超发达国家,生态足迹也在不断扩大;失能国家在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下财富不断被剥夺,穷人为了生存而进行的生态破坏不断发生,“世界性生态环境的失衡便是在这种格局中日益铸成的,也是在这种格局中难以纠正的”。  二、对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几点启示  福斯特对资本主义财富、进步观的批判及其对马克思生态财富观的阐释,给我们不少有益的启示。  1.对资本主义狭隘的财富观保持批判性思维,树立宽广的生态财富观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载体,生态系统服务是人类福祉的基础。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科斯坦萨(Costanza)等对全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全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按1994年的价格计算为33万亿美元,是当年全球国民生产总值(GNP)的1.8倍。尽管如此,这种评估很可能也低估了自然生态系统的价值,诚如赫尔曼?戴利所言:“没有森林,锯木厂的价值为零;没有鱼,渔业的价值为零;没有石油的储存,炼油厂的价值为零;没有河流和充足森林覆盖的集水盆地区域来阻止大坝后面湖泊的侵蚀和淤泥,水坝的价值为零……”[8]一句话,生态价值是所有价值存在和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自然生态系统是无数物种生命赖以生存繁衍的家园,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根基和精神家园,其生态价值是难以用经济价值衡量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是再多的物质财富都无法替代的终极财富。有识之士很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但是在实践中,全球可持续发展却陷入了困境, “这种困境说明,要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从根本上改造人类社会,重建人类社会的基本架构和观念体系”[9],“使社会发展朝着应然的、道德的方向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一种表现人性与尊严的发展方式”。否则,就像福斯特指出的:即使在高技术信息时代,只要自然界退化越来越严重,人类社会也无法继续繁荣。[10]  2.清醒认识物质财富增长的代价,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的自然生态财富  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特别是落后挨打的历史让国人对民富国强有着特别强烈的渴望。所以邓小平一句“发展是硬道理”说出了全中国人民的心声。自那时以来,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从3000多亿增加到47万亿,绝大多数人都摆脱了贫困正在迈向全面小康。快速经济增长不仅使短缺匮乏成为历史,中国甚至被称为“世界工厂”。但是我们为此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环境代价。自然生命支持系统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而削弱,物质财富的增长导致自然财富的减少。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不仅恶化了生存环境,还在一定程度上诱发、加剧了社会矛盾。福斯特早就指出:一种制度如果追求无休止的几何增长和无限度的攫取财富,无论它如何理性地利用自然资源,从长远的角度都是不可持续的。社会主义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前提是承认自然资源的有限性、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有限性,拒绝无限增长。正因此,党的十八大提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注重改进发展质量,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范围内适度增长。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摒弃利益驱动的数量赶超。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惟其如此,才能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文章录入:ahaoxie&&&&责任编辑:ahaoxie&
&&&&&&&&&&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  ――杨国荣教授在嵩山论坛的讲演  人走出自然并与自然…
考试频道点击排行
环境资讯点击排行
&&&&&&&&&&
绿色进行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五种经济成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