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孔子论语全文及译文怎样体现论语中孔子论语全文及译文思想

代表孔子思想的最好最合适的一部书:论语_腾讯视频
三倍流畅播放
1080P蓝光画质
新剧提前看
1080P蓝光画质
纯净式无框播放器
三倍流畅播放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下载需先安装客户端
{clientText}
客户端特权:
3倍流畅播放
当前播放至 {time}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代表孔子思想的最好最合适的一部书:论语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从《论语》中看孔子的政治思想
  摘 要: 本文通过对孔子《论语》中关于政治的段落进行分析,从中解析出孔子的政治思想,整合出孔子政治思想的构成体系。 中国论文网 /9/view-921876.htm  关键词: 孔子政治思想 《论语》 政治观点      一、政治的含义   在西方社会中,政治是上层建筑领域中各种权力主体维护自身利益的特定行为,以及由此结成的特定关系,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产生的一种重要社会现象。政治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有重大影响和作用。这一社会现象很复杂,各时代的政治学家都从不同角度和不同侧重点对它做过各种论述,但至今还没有公认的确切定义。政治随着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进程而发展,社会成员参与政治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也随之向前发展。政治体制指政治制度的具体表现和实施形式,是管理国家政治事务的规范体系,具体指与国家根本制度相适应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工作制度等具体制度。   现在汉语中“政治”这个词应该是来源于日本,是为了翻译外国语而发明的。中国古典典籍中也有政治一词。但是意义大不一样,如《尚书?毕命》有“道洽政治,泽润生民”;《周礼?地官?遂人》有“掌其政治禁令”;《管子》有“操分不杂,固政治不悔”。在这些语句中,政治的意思指的是为政者的施政方略,或者是君主统治国家应该注意的事。而在更多的情况下是将“政”与“治”分开使用。“政”主要指国家的权力、制度、秩序和法令;“治”则主要指管理人民和教化人民,也指实现安定的状态,等等。当今政治这个词作为一门学问,只是研究国家、政府如何运作,其中涉及竞选、分配、维权等。   上述所谈是为了区分古今的政治含义,因为若从今天角度看,孔子的那个年代并没有诸如竞选、分配、维权等,那么孔子的政治思想就无从谈起。   二、孔子的政治观点   在《论语》中,没有大段的专门论述这种政治的记述,《论语》中所有问政或讨论政治的言论都是针对施政者如何行政的问题。这不是说《论语》中没有政治思想,而是说孔子的政治是以治理为主,是实践性的学问。   这种重行为的政治说明了孔子关心的是如何进行良好的治理的问题。“怎么做”才是孔子论证的核心。   谈到政治,首先要谈统治的正当性,正当性指的是被统治者认可统治者的权威,承认其有效性并接受其支配。在孔子的时代虽然没有所谓正当性的说法,但是到底什么样的统治才能被人们能够接受这种问题是存在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孔子提出的“正名分”应该就是根据这个问题所提出来的。孔子的政治理想是一种公天下、禅让制、正名、重德。孔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末期,当时周天子的权威已经很衰弱,诸侯互相征伐,甚至于有的诸侯的权利也落于大夫和权臣之手,小国被吞并,大国在崛起,各国内部动乱时有发生,弑君犯上现象屡见不鲜。从种种迹象看,周的统治已经瓦解,然而孔子仍然坚决主张恢复周礼,从颜回请教为邦之道,孔子答复说:“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由此可以看出,孔子所谓的其实是已经包含了前代所有的精华,只不过周是集大成者而已。公天下指为政者无私勤劳地为人民服务,而禅天下是指当他的统治结束的时候不是传给他的子女,而是选择贤良的人把权利转交出去。而当时的社会已经不可能做到这点,孔子批判道:“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对于这种情况,孔子极感不满,认为这种政权很快就会垮台。他希望回到“天下有道”的那种时代去,政权就会稳定,百姓也相安无事。所以当子路问为政应该什么为先的时候,孔子的回答是“正名”,孔子把这个看得很重要,他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由此可见,正名是政治的首要任务,只要名分正了,政治就会稳定。其次,在古代,在儒家的理想君主观点中,要想得到人民的拥护,并不是说强迫人民接受君主的权威,而是希望君主的某些优秀特质去感召人民从而得到人们的承认。因此统治者如何做关系到他的统治地位,这就是古代政治的正当性。下面我们来看看孔子的理想中的统治者应该怎么来保证政治的正当性。   1.从执政者的角度来说   在《论语》中我们看出孔子一再强调克己复礼。克己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首先,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就是要使自己修身养性,把自己培养成为符合礼的道德要求的人,并且用这种态度去对待别人,也就是孔子所说的“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从消极的方面来看,就是要克制自己,也就是孔子所说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只有能做到这些才是合格的君主。其次,孔子说:“政者,正也。也帅以正,孰敢不正?”为政者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端正自己的品质、言行举止,只要统治者自己做好了,人们也会那么做。就像他所说:“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从政者如果善良那么百姓也会善良,从政者的道德就像风一样,而小人的就像草一样,风从草上吹过,那么草肯定倒向一边。从这里就能看出孔子对从政者品质的看重。《论语》在开篇就写道: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在这里的温、良、恭、俭、让可以把它理解为孔子对于从政者的品质要求。从今天的政治观点看来,这种说法是有意义的,因为不同的从政者有不同的政策,而政治家的人格品质却是应该保持不变的。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领导者如果实行德治,民众就会像众星围绕北极星一样自动围绕着你转,再一次强调了从政者德行的重要。孔子认为要治民需要先正己。“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政矣,君之所为,百姓之所从也。君所不为,百姓何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当从政者自身端正,做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人民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从政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人们端正,那么,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孔子认为只要当统治者做到为民表率,做事情能够以身作则,百姓自然会心悦诚服,而由此带来的便是老百姓对君主的爱戴,被承认的也不只是君主的统治,还包括君主权力的世袭。也就是孔子说的:“唐、虞禅,夏后、殷、周继,其义一也。”这里的其义一也就是君主以修身正己施行德治而得到的政权更迭的正当性。   2.提倡德治的治国方式   孔子的政治理想是:“公天下、禅天下、正名、德治。”其中德治是他的核心。德治在政治上尤其特殊的意义,相较于西方的法制,德治尤其特色的一面。西方认为人治不可靠,在具体的社会生活中,不一定能保证一定会有贤能的君主,因此需要通过法律在规范没个人的具体行为,同时又用宪政来约束统治者的权力。然而孔子的德治却有其好的一面,因为作为老百姓来说,人民确实需要贤能的统治者并且也确实会因为统治者的德行起到一种上行下效的局面。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如果仅以政法来诱导人民,以刑罚来整顿社民,人民只是暂时地免于罪过,却没有廉耻之心。如果用道德来诱导人民,使用礼教来整顿人民,人民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人心归服。由此可以看出,“德”、“礼”明显比“政”、“刑”要好,政、刑固然可以使得人民奉公守法,但是对于培养百姓的道德无益,短期能起到效果,但是无法做到长期有效;德、礼却可以使人民的素质得到提高,从而做到长治久安。孔子曾说:“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意思是:听诉讼审理案子,我也和别人一样,目的在于使诉讼不再发生。这样能够使得人们连官司都不用打了,这样必然是因为人们为德化而触动了,这样人们都会知道羞耻,可以在日常的生活中主动的端正自己的行为。在孔子的思想中,重教化而轻刑法,如果非要用刑法,也必须做到小心谨慎。他说:“不教而杀,为之虐。”但是孔子也并不是完全反对刑法,相反,认为在一定的程度上还需要以法辅德。
  3.用人以尚贤   从以上的描述可以看出,孔子的论证都是在说一些为君的态度,那么在孔子的思想中作为执政者,具体要做的事情是什么?从《论语》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执政者具体要做的就是选贤任能。具体来说,尚贤的意思就是执政者要任用贤能。在孔子的观点中,他认为执政者要治理好国家,就必须任用贤能,发现和提拔那些优秀的人来参与政事。那么如何来辨别贤能呢?孔子提出了一些看人的方法,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等等,通过这些来判断一个人是不是贤能的人,能否担当起为国家做事的能力。做到了这一点就能治理好国家。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舜做了些什么呢?只是庄严端正地坐在王位上罢了。意思是舜能够“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是因为选择了正确的治理大臣。鲁国的君主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这里的意思是你想得到百姓的信任就要任用贤能的人,你要是不这样就不会得到百姓的信任。可以看出孔子不仅是要求执政者任用贤能,还有一层意思就是统治者要能分辨出一个人是否贤能。那么贤能的标准是什么?从《论语》中可以知道就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志于道”,可以解释为形而上道,就是立志要高远,要希望达到的境界;“据于德”,立志虽要高远,但是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依于仁”,是依傍于仁,也就是说道与德如何发挥要依据仁的精神;“游于艺”,就是能善于娴熟地运用知识和技能。简单来说贤能的标准就是有理想、有道德、有爱心、有知识的人。当一个君主做到了修身正己,同时能实行德治并且选贤任能。那么接下来就是做具体的政务了。   4.以民为本   为政的首要任务是为人民做事,也就是使人民得到安康富足。子贡问政于孔子,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统治者如果失去了人们的信任,那么就算有再多的军队和粮食也无法长久而立。同时又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这些都说明了孔子的重视民本的思想。接下来看看孔子的“务民之义”,该句出现在《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务民是什么?是领导人立法施政都要尽量做对人民有利合情合理的事。《论语》提到的有以下一些:“使民与时”、“使民如承大祭”、“择可劳而劳之”等说的是如果让人们劳作的话,要配合人民的作息时间,注意劳动能力的差别;“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说的是行政的根本在于对人民的敬重。子张问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听起来很笼统,但是简单来说就是不要耗费人力物力处处都加以管制,而是顺着人民的利益不去干涉。做到了这些就能实现“近者悦,远者来”。   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思想的轮廓,虽然可能没有完全提到,但是大致也会在人治、德治、尚贤、民本四个范畴之内。在整套思想中,从政治到正当性,再到君主从个人方面怎么做才能得到正当性,到怎么从政治国到施政具体方法,层层递进,缺一不可。对孔子来说这就是一套完整的保持政治长治久安的政治思想。      参考文献:   [1]杨伯俊.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      (作者谢雨哲系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学院哲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论语十则中孔子是从哪些方面阐释自己的思想主张的
作业帮用户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其一,关于学习的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其次,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述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这说明学无常师,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其二,关于学习的方法.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其三,关于学习的内容.孔子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述而》),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这四项内容对于自己和别人都具有重要意义.其四,关于学习的目的.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也就是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治任务,却办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国,又不能独立作主应对;这样,虽然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请举出孔子在论语中对仁表述的十处例子_百度知道
请举出孔子在论语中对仁表述的十处例子
我有更好的答案
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每天开口笑
来自:百度作业帮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氢氧根离子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电影《孔子》中儒家思想的现代解读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孔子作为其中不可磨灭的重要杰出人物,一直以“至圣”的身份被人们所铭记。孔子一生讲学,桃李满天下,也曾从政,后率众弟子周游列国传道,但他的治国理想始终未能实现,究其生平事迹也较为难考。后人所知的其思想、言行、主张、事迹,多为他学生以及学生的学生所记载,均较为简略模糊或是说法不一。又因孔子的巨大文化影响力,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政治需求,往往给孔子冠以不同的想象和自觉的理解,便成“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孔子”。而在大片横行的时代,缺乏娱乐性、商业性,更多作为人物传记、文化史诗片的《孔子》该怎样去把握和拍摄?胡玫版《孔子》上映后虽不叫座,批评声较多,但导演试图从中传达的“礼乐仁和”的思想还是可以捕捉到的。 中国论文网 /7/view-4369006.htm  “礼”的集中体现。《孔子》开篇始于作为中都宰的孔子拜见鲁定公的一场戏。重礼的孔子从大门便开始行跪拜之礼,无视侍者“孔大夫,你可上堂再拜”的提醒,以及其他侍者的讥笑。孔子衣冠端庄,一丝不苟,导演也给了这样重礼的孔子以特写。而在片尾,历经世事沧桑的老年孔子回归故国,还未走进城门,满头白发的孔子依旧开始行跪拜之礼,泣不成声地诉说着:“鲁国,我的父母之邦,我终于回来了”。对其的面部特写逐渐隐于夕阳之下,似乎暗示着孔子也已走向人生的暮年,像太阳一样终有一日会西落。孔子的这两大“拜”,集中于片头和片尾,也是给人印象较为深刻的场景。影片对“礼”的展现,主要集中于孔子的“跪拜大礼”,其中满含孔子的“敬”,虽然只是简单的场景和单一的人物描摹,但把孔子对君上、国家、人民的“敬”和“爱”展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子见南子、子路之死等桥段的设计,都是为了集中体现儒家思想中的“礼”。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并不是单纯地指“周礼”,孔礼保留了周礼中的有益成分,并对其进行了丰富和发展,具有深厚的内涵,包括礼仪形式、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知识学问、社会文明程度等。①现代社会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激荡,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趋向多元,孔子所提倡的“礼”在这种大背景下仍然有着重要的教化意义,主要体现在感化心灵、提升思想、陶冶情操、协调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等层面。社会现代化的前提是人的现代化,“礼”对于个人的教化是不言而喻的,道德规范、个人礼仪都离不开孔子所述的“礼”。同时,对于调和社会关系、规范社会秩序也有着特殊的作用,有利于社会稳定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   “仁”的集中体现。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当时的鲁国其实由掌握军权的三桓掌控,即季氏、叔氏、孟氏三大贵族,他们嚣张跋扈,维护贵族统治,与孔子提倡的“仁政”相去甚远。季氏意如平子大人去世,其子季孙斯继任国相,为其父人殉,季氏陪葬小奴漆思弓出逃被孔子弟子子路救下。而后孔子在朝堂之上舌战群儒,反抗三桓,以巧妙的辩论术赢得了胜利,“言之凿凿”。这场戏可以说极为出彩,不论是场景安排、人物语言,还是画面布局、拍摄角度,都极具人物特点,画面也极具震撼力,较好地展现出孔子的“仁”之思想。   《论语》文本中“仁”的含义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层:“仁”首先是一种足以使人臣服的人格魅力;“仁”倡导一种道德个人主义,“仁”是孔子匡时济世的良方;“仁”是一种人生修为的方法;“仁”又是一种人生境界。②经历过苦难和屈辱磨砺的中华民族,要想重新成为屹立于东方的巨人,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复兴。孔子“仁”的思想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着范导意义,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范导我们建设一种新型经济伦理;范导我们建立一种新型政治伦理;范导我们重建传统的亲情伦理;范导我们建立以“中庸”为用的社会秩序;范导我们建立一种以审美为取向的人生哲学;范导我们以“天人合一”的方式提升生命境界。③“仁”学在当下已经被时代赋予了新的内涵,我们也只有从中汲取有益的营养,再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才能重构我国的精神文化体系,并大胆创新,增强我国的综合实力,使中华民族再次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智”的集中体现。孔子本身就是一个“智慧”的化身,其智者形象已经深入人心,所以《孔子》这部影片始终渗透着“智”的哲学思维。但孔子的“智慧”也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他不可能从一出生就是一个“圣人”。影片从积极入仕、期盼政治上有所建树的中年孔子入手,跳过幼年和青少年。画面一出场,孔子就已经是一个成年智者的形象,不过此时他把较多的精力投注于政治,想在鲁国推行自己的政治思想,实现“礼乐仁和”的大同思想。之后,孔子完成了两次思想上的转变,第一次转变是周游列国,从寄理想于鲁君转变为寄理想于天下;第二次转变是专心设坛讲学、研究学问。从表面上看,孔子救世的思想破灭,“几近丧家之犬”,只能改变自己,传道授业解惑,是一个悲剧,但这其中反而蕴含着“大智慧”。   这种“大智慧”放在现代社会也同样适用,在价值多元、文化激荡的二十一世纪,太多人受功名利禄所累,终其一生都在追求虚名与富贵。在这个同样不可能改变世界的时代,我们需要“大智慧”,看透人生的本质,明白自己真正应该追求的,不为物质欲望所左右,做一个“可以改变自己内心的人”,实现对自我的认知和救赎。   通过对电影《孔子》中儒家思想的解读,我们得出一些启示。现代电影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影片并不在多数,娱乐性、商业性成为衡量影片是否叫座的主要指标,像《孔子》这类史诗片的制作就显得尤为珍贵。该片对于儒家思想的传播,切合当时的大背景: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的兴起,新时代对儒家思想的回归和诉求等等。虽然《孔子》此次尝试并不是十分完美,但也给电影界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多拍些具有民族特色和关注精神层面的影片,做到一种文化的回归,力求价值体系的重新构建。   《孔子》这部电影,虽然与外国优秀的人物传记片《巴顿将军》《甘地传》等相比,人物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都有所欠缺,未能实现最初的创作初衷,但却鼓励着中国电影在这个方向上不断尝试,以期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上做出更多有益探索。因而,在观赏《孔子》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更多地对其中蕴含的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给予关注,并从中汲取有益的养分,重构当今的精神文化价值体系,制作出更多具有精神内涵的影片,对我国电影产业做出文化和市场的重塑和定位,并结合时代精神进行创新,重塑中华民族的形象,使国家真正强大起来。   (作者单位:九江市广播电视台 扬州大学)   栏目责编:黎 莉   注释:   ①王 涛:《孔子“礼”的思想内涵及其当代价值》,《理论学刊》,2007年版,第102页。   ②③陈开先:《孔子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孔子研究》,2001年版,第47-49页,第51-55页。   参考文献:   1.才 颖,孙小韵:《电影〈孔子〉对孔子思想的现代解读》,《四川戏剧》,2010(4)。   2.孙 鑫:《从电影〈孔子〉重新审视孔子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科技》,2012(3)。   3.贾磊磊:《三种目光中的儒家世界——影片〈孔子〉的视点分析》,《当代电影》,2010(3)。   4.胡 玫,贾磊磊:《遥望千年的历史影像——胡玫访谈》,《电影艺术》,2010(2)。   5.王一川:《〈孔子〉与中国文化巨人的影像呈现》,《当代电影》,2010(3)。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论语中孔子讲的三达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