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站满了长期积满几千斤水这样对吗

天台的水阀漏水,报物业修,物业未及时处理,使天台地面长期积水,照成房顶有渗,我该怎么办_百度知道
天台的水阀漏水,报物业修,物业未及时处理,使天台地面长期积水,照成房顶有渗,我该怎么办
我住在顶楼,由于天台地面上有一个水阀漏水,发现后打电话给物业,物业说知道了,会去看,由于没有住在里面,过了一段时间我去天台看了没修,我又打电话给物业,物业说好知道了会处理,又过了一段时间,老公去看了还没修好,只是用布和塑料袋裹了一下,但还会...
我有更好的答案
作为一名物业管理人员,首先对您的遭遇表示歉意(虽然不是我们的物业公司,但是实话实说,我们的公司也存在这种情况),真的不是在为物业公司推脱责任,很多事情物业公司也很无奈。因为物业公司真的没有办法去惩罚不合作的各种工程施工单位,比如说像您家的因为自来水公司的原因造成的渗水。我可以肯定物业公司的管理人员一定联系过自来水公司,但你知道我们国家的国情决定这些垄断企业电老虎,水大鳄的独大自大狂妄。还有土建水电施工方也不买物业公司的帐的,他们的工程尾款都是押在房产商那里,而那些房产商的有权操作的人也得到他们好处了,跟物业公司扯皮。物业公司是夹在中间受气,而受了委屈的业主一般都没有想到直接去房产商那里讨说法也许更好,房产商财大气粗物业公司没得比。
只要你按时把水电费交了,物业是不敢把你咋个的哈,
天台的水阀漏水,报物业修,物业未及时处理,使天台地面长期积水,照成房顶有渗,我该怎么办10.有一种气叫运气,它能让你遇难呈祥;有一种气叫福气,它能让你一生无忧,现在我将它们送给你,就让它们永远伴随你!10.有一种气叫运气,它能让你遇难呈祥;有一种气叫福气,它能让你一生无忧,现在我将它们送给你,就让它们永远伴随你!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浙江省天台县的物价水平和房价怎样?公务员待遇如何?O(∩_∩)O谢谢_百度知道
浙江省天台县的物价水平和房价怎样?公务员待遇如何?O(∩_∩)O谢谢
我有更好的答案
我是天台本地人,物价的话,小地方不是很高没有一个具体的水平吧,看你怎么过日子,属于生活比较安逸的一个旅游胜地,房价貌似城里的六七千一平的样子吧,公务员的话这个不是很清楚,应该不会太高,总的来说我觉得 天台是个比较适合养老的地方,希望对你有用。
采纳率:18%
您好,华图教育为您服务。:物价的话,小地方不是很高没有一个具体的水平吧,看你怎么过日子,属于生活比较安逸的一个旅游胜地,房价貌似城里的六七千一平的样子吧,公务员的话这个不是很清楚,应该不会太高,总的来说我觉得 天台是个比较适合养老的地方,希望对你有用。更加详细的信息请关注:如有疑问,欢迎向华图教育企业知道提问。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物价还是有点高的。。。。。其他不知道
您好,中公教育为您服务。2015浙江公务员考试已经结束!历年浙江省公务员考试时间安排:浙江公务员考试QQ群:浙江省公务员考试备考资料:请您随时关注浙江人事考试网,了解最新的公考消息!如有疑问,欢迎向中公教育企业知道提问。
其他1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物价水平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当前位置:
&>&&>&&>&&>&&>&
2014年季刊1
2014年季刊2
2013年季刊1
2013年季刊2
2013年季刊3
2013年季刊4
2012年季刊4
2012年季刊3
2012年季刊2
2012年季刊1
2011年季刊4
2011年季刊3
2011年季刊2
2011年季刊1
2010年季刊4
2010年季刊3
2010年季刊2
2010年季刊1
2009年季刊3
2009年季刊2
2009年季刊1
2008年季刊1
2008年季刊2
2008年季刊3
2008年季刊4
2007年季刊1
2007年季刊2
2007年季刊3
天台宗八祖左溪玄朗在浦江
&王松汉,1936年12月8日生,浙江义乌市佛堂镇王蒲潭人。国际著名乙烯专家、我国乙烯工业领域首席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原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SEI)总设计师。王松汉小学毕业于佛堂镇稠南小学,初中就读于杭州初级中学和佛堂大城中学,高中毕业于浙江省金华第一中学。1961年7月毕业于华东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化工机械系,从事我国石油化工工程设计和建设工作已50年;1991年被国家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石油化工专家,国务院参谋机构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第三届常务理事,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石油化工高新技术专家委员会主任,北京市专家顾问团第六届、第七届顾问,北京市工业专家委员会委员,华东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和浙江工业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石化管理干部学院客座教授,《石油化工》、《化工进展》和《乙烯工业》等杂志编委,享受国务院授予的政府特殊津贴。人贵有鸿鹄之志。王松汉就是个少年有志的人,从小就很勤奋刻苦,深得师年们的喜爱,小学毕业后,带着众人的希望,考上了浙江最好的中学“杭州初级中学”。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命运的捉弄,让王松汉在求学道路上充满了坎坷。年少时,因家杀羊卖肉,雇佣长工,所以被划为富农,父亲曾因违反国家当时执行的粮食统购统销政策被判有期徒刑四年,因此家中受到了各种不公的约束和限制,导致家道中落,承受着生活的各种打击。兄弟姐妹靠着亲戚朋友的帮助维持学习,王松汉很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在校时,每天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同时也担心“出身不好”说不准哪天就被作为打击对象,品学兼优的他一直被众人瞩目,老师们鼓励他不要有思想负担,“重在表现”,他没有辜负师长们的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老师的帮助考上了颇有名气的全国重点大学华东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上大学后,王松汉更是埋头苦读,学习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因为是20世纪的50年代,各方面都很落后,国家一穷二白的面貌更加坚定了他努力、报销祖国的决心。当时王松汉的化工原理课老师是我国著名大学教授顾毓珍,他不但专业水平极高,而且教学方法独特。在顾教授的悉心指导下,王松汉对化工原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几年的学习过程中,他逐步归纳出了行之有效的化工原理学习方法,并写了一份学习总结,受到了顾教授的高度评价;同时还在学生中大力推广他的学习经验,并走上讲台辅导班上的同学。这给了王松汉莫大的鼓舞,对进一步学好化工原理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王松汉每提起顾教授内心还是充满了尊敬和感激。在王教授心里,学生时代的每一位好老师,都是他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一块里程碑,少了任何一位,都没有他的今天。王松汉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化工部第一设计院开始从事我国石油化工工程设计和建设工作。当时我国石油化工技术刚刚起步,科技人才缺乏,掌握了基础知识的王松汉凭借刻苦钻研、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很快成了设计院的技术骨干,工作成果显著。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心理压力降轻了,王松汉更加钻研工作,荣誉接踵而来。王松汉教授善于总结经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懈攻关、勇于创新。经常赴日本、美国、欧洲等石化工业发达国家考察和工作,对引进和吸收的外国先进技术加以提高,用于发展我国的乙烯工业,为我国乙烯工业的产业化作出了突出的贡献:1987年,在中国石化总公司大力号召石化装置设计国产化之时,公司高层领导问王松汉乙烯装置能否自行设计,王松汉坚定地说“能,并说明可行的理由”。当时,高层领导认为石油化工中只要乙烯装置能国产化设计,其他就好办,于是叫王松汉带领有关技术人员做了一个设计方案,并召集了全国各大型石化企业主要领导和有关主要技术负责人,在我国石化基地茂名隆重地召开了有陈锦华、盛华仁等部级领导(陈锦华后来升任国家计委主任,盛华仁升任全国人大秘书长)参加的乙烯国产化大会,在大会上王松汉作了《乙烯装置国产化设计方案》的报告。之后,时任中石化总经理李毅中又召开了几次有关会议,但仍未实现设计国产化。不过,在中国石化总公司制订的设计国产化方针指导下,以王松汉为总设计师和其所在单位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的共同努力下,天津乙烯和中原乙烯改造设计实现了国产化,填补了国内石化装置设计国产化的空白。1991~1998年期间,北京燕山石化公司、齐鲁石化公司及大庆石化总厂的乙烯工程先后进行改造和扩建,总投资30~40亿元,在建设过程中分别引进了美国鲁姆斯和布朗路特公司的专利,并有日本承包商参与。技术上让王松汉承担了这三个工程的总设计师和对外专利商的主谈。在与外国专家谈判的过程中,技术问题也经常涉及到经费。与日本某公司技术谈判过程中,日方发现作为主谈的他不但精通技术,并且为了维护中方利益丝毫不肯让步,这使得他们在合同的技术谈判中不能浑水摸鱼,要想多得点利益都很困难。谈判从北京转到纽约,再转到东京。在王松汉到达日本羽田机场时却发现日本使馆的签证是错误的,而且是明显的故意签错。王松汉心里有了底,但为了国家的利益不受损失,他硬着头皮去找有关人员疏通关系。事有凑巧,刚好遇到海关的一位上层员工,该员工见是来谈判的中国专家,而县还是精通业务的主谈,便热情地说:“没关系的,这种小差错是可以入关的,而您还是著名的学者,我们日本欢迎你的到来。”在这位员工热心的帮助下,王松汉拿到了准许入关的通行证。就在他准备入关时,日本承包商的领导赶到了,他在入关口把王松汉堵住了。没有任何理由,但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不让王松汉进入他们公司审查他们的设计。但按国际法规定,作为学者可以进关停留72个小时,王松汉还可以审查他们一部分关键的内容。按合同规定,在中方到东京之前日方就得准备好所有的设计文件,但当他在东京入住后,向他们要设计文件时,他们居然说没准备好。第二天,他们公司派来了一辆轿车并来了一位公关小姐,请他到富士山去游玩。王松汉断然拒绝了,他还是坚持要审查他们的设计文件。公关小姐礼貌地回答:“这不是我的权利,我的任务是带你出去玩。”在王松汉总设计师义正词严的拒绝下,公关小姐只得无奈地走了。但他们还是没有让王松汉空下来思考审查文件的事,一会儿请吃,一会儿请喝。不过他们彬彬有礼的宴请和周到细致的服务并没能让王松汉平息心中的愤怒,直到离开东京的最后一刻他也没能看到设计文件,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我方外事部门向日方提出了抗议。事后得知,在王松汉离开日本的第二天他们就拿到了设计文件和图纸,日方是有意回避他的审查。王教授是我国通过改造乙烯装置提高经济效益的倡议者,为乙烯工业和石化装置节能改造提供了新思路和具体技术措施:倡导并执行了我国第一套30万吨(燕山)/年的乙烯装置改造到45到万吨/年。该项目成功投产后,成为我国石油化装置全面展开挖潜改造的样板工程,为我国其他大中小型石化联合企业改造扩建提供了借鉴,并由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为我国乙烯工业和石化工业的快速发展探索了一条“依靠技术进步,立足内涵挖潜,投资少、建设速度快、经济效益好”的技术改造新路子。主要体现在2003年我国乙烯生产能力为540万吨/年时,其中40%能力是通过改造提高的,这对促进我国的石油化工工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该工程(王松汉为总设计师)成了全国石油化工系统学习的典范,并荣获国家优秀工程设计的金奖和银奖,国内各大报纸和电视台对此工程进行了多次报道。通过燕山石化公司、齐鲁石化公司及大庆石化总厂的乙烯改扩建工程,并参加了由国家计委组织的上海金山南京扬子等乙烯改扩建工程的设计审查等一系列工程。王松汉总设计师掌握了丰富的经验,因此作为特邀专家和顾问向国务院、国家计委和北京市提出了许多在我国如何发展石油化工的建议,主要包括:我国石油化工企业挖潜改造最佳规模及经济效益分析、我国石油化工布局和石油化工企业环境保护问题及如何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和西气东输中凝析油的综合利用、小乙烯工程脱困之路等。王教授所发明的分凝分馏塔(CFT)技术,分别获得了中国和美国专利授权书:该技术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同时在一个设备内进行,提了能量利用率和组分的分离率,从而大大地降低了设备投资成本。工业装置运行结果证明,可节省装置能耗5%~10%,该设备投资仅为同类进口设备的25%,乙烯、氢气损失率明显降低,并在天津乙烯装置中完成了工作化试验,在北京燕山石化公司的炼厂尾气分离中采用,表现出极为优良的操作性能;随后在茂名80万吨/年的乙烯装置中应用,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另外在中外合作设计的天津、浙江镇海100万吨/年乙烯装置中采用。该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得到国内外有关专家的高度评价,已在国内全面推广。一级教授王松汉研究的乙烯工业是石油化的核心,乙烯装置生产的三烯(乙烯、丙烯、丁二烯)和三笨(笨、甲苯、二甲苯)是石油化学工业的基础原料。乙烯产量的高低是衡量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作为我国外具有很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多年的总设计师、工程技术决策者和负责人,王教授坚持在改造中大力推广和应用新技术,对燕山、齐鲁、大庆(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几套乙烯装置)、和天津、中原乙烯装置改造等,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王教授提出的一系列新技术措施使乙烯装置生产能力得以大幅度提高,并降低能耗,从而在追加有限固定资本的条件下使乙烯装置达到经济规模:如首创用MD和DJ塔盘改造乙烯塔提高生产能力高达30%~40%;首创用喷铝多孔表面换热器代替常规换热器提高能力高达40%以上;用填料塔代替板式搭提高生产能力20%以上等,以上技术已得到国家的认可。这些新技术已经在全国石油化工装置中得到大力推广应用,为我国日后开展石油化工装置改造,大幅度地提高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打下良好的技术基础。几十年来他大力倡导并推动在消化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坚持创新,优化技术路线,发明新专利,使得几十年来乙烯装置工业技术全面国产化的梦想得以实现。采用天津、中原乙烯装置改造开发的成果,降低了大量改造费用,为国家节省了外汇。一个成功者的背后往往经历过很多辛酸与坎坷,在重重考验面前,王松汉从未退缩过,反而更加的坚强,从努力工作中积累知识经验,从生活汲取更多做人的道理,慢慢去完善自己,得到众人的尊重与爱戴!1978年,唯出身论渐渐消失、改革开放的浪潮渐渐开始,德高望重的支部书记高灵同志找王松汉谈话,先是表扬他工作努力,任劳任怨的精神,因为&敏感词&工作都是由他担负起来的;接着就关心他在生活上有何困难和要求,问他愿不愿意把家人调到北京,这一问就把他给惊呆了!王松汉对高书记的表扬和关心非常感激。家人调动在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今天此事竟真实地摆在他面前。多年与家人的两地分居,现在终于有机会跟家人团聚,让他有些激动,他问高书记“有可能吗?”高书记说:“我们是大单位,骨干力量是可以的。”王松汉心里充满了对单位和领导的感激,心里满是期盼。果然,只用了极短时间,北京市就马上批准调动,让王松汉很是为难。后来,王松汉把情况反映给时任义乌县委陈副书记,他单位高书记又叫来袁主任和杨副书记去义乌亲自帮他协调办理有关调动手续。最后,在陈副书记的指示下,终于把他爱人和两个孩子从义乌县教育局调到了北京。这事在当时来说可是一件轰动社会的大事,没几个人能享受这样的待遇。由此可见王松汉在单位及当地政府受到的重视是非同一般的,也说明了他在各方面所取的业绩和成果、为国家作出的贡献都是不可估量的。刚参加工作的时候,王松汉的姨妈施碧青和姨父王纪元很关心他,并在工作上和生活上帮助他,教他如何做人等。有一次,姨妈要去拜访大文学家冯雪峰,并叫他一起去。那时冯先生已被打成右派住在北新桥一带,生活条件很艰苦,屋子里堆满书,部分堆成书墙把房间隔开来。即使这样,冯先生还仍然很乐观,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尽管冯先生是大文学家,但还是谦虚地与王松汉讨论一些文学上的事情,在交谈过程中冯先生一直都是和蔼可亲、笑容可掬,让王松汉感到格外的亲切。在吃中饭时,王松汉问:“听说您和鲁迅先生关系很好,不知好到什么程度?”冯先生说:“我和我夫人、大女儿都曾住在鲁迅家里。”冯夫人接着说:“你去参加长征后,我和女儿就回义乌了”。通过这个简明扼要的对话,证实了冯雪峰和伟大文学家鲁迅先生的关系非同一般。在与冯先生的交往中,他学到了冯先生谦虚为人的品质。&&& 2005年,华东理工大学科技处处长钱教授(后来的副校长)找到王松汉,希望他能以乙烯装置为切入点帮助母校的石油化工系统工程专业发展起来,并问他为什么还不是工程院院士,凭他各方面的条件早该当上院士了。王松汉说单位的每一项工程任务都是在领导带领下完成的,且每次上报院士的候选人只有一名,自然是位高权重的领导优先,自己只能算是领导的助手,故一直没有安排到他。王松汉对此虽然是轻描淡写,但了解实际情况的人都能想到,这是行业里的潜规则造成的。钱教授毫不犹豫地说“那就让母校来报吧!”然而,年事已高的王松汉早已看淡这一切,只希望能尽己所能在乙烯工业领域发挥余光余辉。虽经钱教授一番努力,但因王教授年逾七旬,受到年龄限制,最终还是半途而废。不过王松汉万分感谢母亲的好心好意及为他所作出的努力。&&& 王教授在他几十年的石化工程实践中,硕果累累,得到国家及社会大众的认可,前后共获得4项国家级奖励:总投资28.5亿元的燕山石化30万吨/年乙烯改扩建工程获国家级银奖、总体设计获国家级金奖,铝多孔表面高热通量传热管研究获国家级发明奖,轻柴油裂解技术研究获全国科技大会奖。15项部级奖励: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2项。发明了分凝分馏塔专利技术,并以该技术为核心提出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分离工艺流程,为我国乙烯装置的国产化、技术进步及石化工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作为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专家委员会委员;参与了我国重大石化基地建设的规划和论证。在培养人才方面也作出了贡献: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从20世纪80年代初直到现在一直聘任王教授为专家组组长,组织了一批来自国内外的专家、教授,对全国各地大中型石油化工厂的骨干力量进行了培训,为我国石油化工厂的骨干力量进行培训,为我国石油化工企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技术干部,分布在全务各大、中型乙烯工作,对我国石油化工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成就和荣誉不是一蹴而就的,成绩的背后是汗水,是不懈的努力,是超人的毅力,更要有甘于奉献的精神。只有不懈努力和全身心的付出才能得到丰硕的成果。而在光环的背后,有谁知道在几十年的石油化工工业战线上,王松汉教授属尽职守,经常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的高强度工作连外国朋友看了也惊叹不已。1995年,王松汉和同事们去美国鲁姆斯公司审查美方的设计,他带领他的团队每天连续工作到深夜,直到最后一天仍然工作到深夜三点钟。他们夜以继日的奋战,仅用两个星期的时间完成了原本应该三个星期才能完成的工作,之后经历近20个小时的飞机劳累回到北京,又连续三天三夜的总结报告等繁琐工作才告一段落。王松汉教授长期从事石油化工装置的设计工作,在乙烯装置方面很有经验,因此上至国家计委,下至各工厂及有关设计和建设单位,前来咨询技术难题的人络绎不绝,各出版机构也约稿不断。而他也全心全意倾囊相助,把自己的技术和经验分享给大家,共同为石化工事业的发展做贡献!例如,1990年,为了提高大庆石化总厂的乙烯装置生产能力,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及厂方和王松汉都提出了各自的解决方案,最后专家教授一致同意王松汉提出的改造某几个塔即能提高生产能力的方案,并由他负责完成,期限为5个月,而通常完成这一任务需要一年。他立即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夜以继日地奋战。已进入花甲之年的他还患有高血压,但还是咬紧牙关三番五次爬上耸入云霄的塔顶检查设备制造和安装质量。经过逐一检查更正,结果开车后一次成功,各操作参数比设计的还要好,获得了石化总厂的奖励,并在全国乙烯生产装置年会上及相关杂志上介绍了一这一经验。又如,2006年8月14日中国化工报对王松汉的考察报告《台湾石化工业发展的启示》做了专题报道。该报告是通过以王松汉和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秘书长何孝瑛为团长的考察对台湾石油化工产业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后所得到的感悟和五大启示:一、石化工业布局集中;二、一体化结合紧密;三、填海造地解决与农民争地的矛盾;四、装置规模大型化;五、重视环境保护。该报告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台湾石化工业发展在各方面的优势和供大家借鉴的地方,将王松汉教授受到的启示传达给了更多关注这一领域发展的人。&&& 王教授经常将自己在工作实践中总结到的理论和经验写成书,毫不保留地供给大家学习。主要著作有:《石油化工设计手册》、《乙烯装置技术与运行》、《乙烯装置技术》、《板翅式换热器》、《乙烯工艺与技术》、《乙烯衍生物工学》、《丙烯衍生物工学》、《碳四和碳五衍生物工学》、《石油化工工学》丛书等。其中王松汉教授担任主编的《石油化工设计手册》是油清华大学、北京化工大学、浙江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等单位参加编写的国家重点图书,共四卷,1000万多字。这部著作是建国以来第一部最大型的、内容也最全面新颖实用的石油化工设计手册,由国内100多位有很高学术理论水平和丰富经验的专家学者,克服种种困难,经过五个寒冬酷暑完成的,具有很高的权威性、理论性、先进性和可靠性。该手册是一套非常适合从事石油化工设计、施工、生产、科研等工作的广大技术人员查阅使用的工具书,荣获中国新闻出版署优秀图书一等奖。其他著作多数也先后获得了部级奖励。在国内外杂志发表了《我国乙烯工业存在的问题和建议》、《我国乙烯工业的回顾及其未来发展的建议》、《我国乙烯工业的合理规模和布局》、《台湾石油化工工业发展的启示》等50余篇论文,并发表在部级和国家级刊物上。他多次参加国际论文年会,部分文章在相关国际性杂志刊出,《铝多孔表面高热通量传热管计算》在国际论文会上宣读和发表,还有多篇获得国家级或部级优秀论文一等奖。此外,王教授在国家发展煤化方面也做出了大量的工作,并且有发明专利,在该领&左溪寺又名双溪寺,旧称普安禅院,位于浦江县岩头镇夏泉村,是唐代高僧、天台宗第八祖左溪玄朗大师驻锡讲法之地。左溪玄朗(673~754)俗名傅惠明,义乌塔山上傅人,为傅翕(傅大士,字玄风)六世孙。玄朗祖先为北地宜阳(今河南洛阳西,一说为山东,据《义乌县志》)人。晋时因祖先在义乌任县令,举家南迁定居于义乌塔山乡。玄朗九岁时出家学习道教,但后来他认为道家学说只不过是“法门之畎浍(浅沟之水)”,遂转信佛教。二十岁在义乌清泰寺出家为僧,二十一岁开始云游四方,寻师求学。他先到光州(今河南潢川)向岸律师学习律宗,并由岸律师向他授了具足戒。其时,玄朗博览群籍,特别是精通《涅槃经》。随后又回到江浙一带,到会稽妙喜寺向印宗禅师学习禅宗。其后,还曾远涉湖北当阳向恭禅师学习由智者大师传授的止观学说,“重研心法十八种物,行头陀教”。随后,他又向天台宗第七祖、东阳人慧威大师学习天台宗学说,“得最上乘,证第一义”。面对博大精深的佛学知识海洋,玄朗孜孜以求,“褊袒跪膝,奉观音上圣,愿生兜率天,亲近弥勒”。大约五十岁时,玄朗结束游学生活,来到左溪定居,并以左溪为号。左溪是浦阳江在浦江境内最大支流双溪的上源之一,发源于浦江中部仙华山附近,左、右两溪在夏泉村附近汇合,称为双溪,然后由西北向东南汇入浦阳江。玄朗即在夏泉村西荆紫岩(乡人称“金子岩”)下结庐修行授徒,“凡三十年”,直至去世。当时浦江尚未置县,人烟稀少,此处还是“重山深林怖畏之地”。但玄朗“于所居之方,建立精舍,约而不陋,跪忏其间”,向僧徒传授天台宗的“止观”学说。玄朗在左溪的生活是异常艰苦的,他身处深山,“衣敝食绝,布纸而缀,掬泉而斋,如缯纩之温,均滑甘之饱”,不移苦行之志。有人问他,万物皆空,为何要这样苦苦修行?玄朗答道:世间本无苦乐,皆因人们的非分追求造成的。大家如果都能明心静思,淡泊处世,也就不会有所谓的痛苦了,到那时,我的苦也就消除了。还有人问他,为什么要到这样一个深山僻林中修行,而不到外面聚落处,他答道:“名香挺根于海岸,如来成道于雪山。”在鸟笼里是无法成材的,只有在大自然的寥廓天地中才能修成止观正果。因为玄朗早年游学时打下深厚的佛学基础,在左溪修行时,他将天台宗派学说阐述发挥得淋漓尽致。他“因字以诠义,因义以明理,因理以同如”,“定慧双修,空有皆舍”,以至“现身相闻,宏大教心,不可名也”。他讲述的道理玄机,出神入化,“谓左溪为有,则实无所行;谓左溪为无,则妙有常住”。玄朗留给后世的佛学著作只有一部二卷《法华经科文》,而他在佛学史上最重要的贡献是在左溪授道,使几近衰灭的天台宗在中唐诸家争雄倾轧中能承先启后,发扬光大。他的弟子湛然大师“见如来性,传左溪之法门”。玄朗圆寂后,湛然携籍赴天台山国清寺,以中兴天台宗为己任,终于使天台宗成为在世界佛教界中有巨大影响的佛教宗派。玄朗的传授之功是不可埋没的。除湛然之外,当时东南各地僧侣都纷纷慕名而来。湛然的俗家弟子、唐代著名散文家李华在《左溪师塔铭并序》中提到了近二十名唐代高僧,都曾在左溪“开秘藏”、“饱道味”、“沾一雨”。特别应该提到的是,他的弟子有两位渡海远来的新罗僧人法融理应、纯英理应(一说为“法融、纯英、理应”三人),学成后“归国化行东表,宏左溪之妙赜”。浦江左溪寺也是天台宗向朝鲜和韩国流传的一个发源地。玄朗在左溪修行,先是结庐而居。唐开元中,邑人于平为其建屋宇数楹,供师聊避风雨,后曾多次修缮。禅院在荆紫岩东北坡,座西朝东。佛殿后曾有一“洗钵池”。据宋代于皓《洗钵池记》,玄朗“修心得旨,摄伏鸟兽使无畏慑”,“每饭已,则猿来捧钵,盥于其中”。惜今池已荡然无存。山岩之下今尚存一泓泉水,清洌如冰,名“飞锡泉”,相传为宝掌寺住持和尚飞锡而得。玄朗圆寂,正值浦江第二次建县。为纪念这位大师,恭祈大师祐护地方丰穰,邑人将他的舍利分为两处建塔安葬。一处在左溪寺近旁山坡上,今村民称其遗址为“白塔”,李华的《左溪师塔铭并序》即为此而作,旧时寺中曾建碑亭,今无存。另一处则在“州城之东”,也就是郡治州城之东。宋开宝中,于平曾孙于伯昭重新修复殿宇,并且向吴越王钱做请求题匾,命名为双溪寺,并请杭州大比丘宝初和尚来任住持。伯昭之子于清穆受度为僧,继宝初后任住持,并主持修建山门(今存),以及两庑、舱室和钟楼。宋祥符中,诏赐“左溪讲寺”。至宋庆历三年,已有三门、东西庑十五楹、大藏十六楹、方丈六十楹,并铸四千斤大铜钟一只,檀香瑞象四身,为占地数十亩的一大寺院了。清康熙年间建普安堂,改称普安禅院。乾隆时圮毁,嘉庆年间重修,但在咸丰年间毁于兵火。光绪初年重修后,更名“左溪寺”。新中国建国初,此处仍保留旧制,有住持和尚数人。后寺院拆除,用作修建当地乡村医院,所存一铁钟被卖,现存山门三间。二在天台宗传承九祖中,智者大师以后几位都不在国清寺。这几位大师在地方志中留有齐全文献资料的,也许只有玄朗一人。而且经过文人之笔而留给后世宗教之外影响的也只有他一人。浦江历代旧县志中,对玄朗以及左溪寺的记载非常完备,这在几位天台宗传承祖师中也是少见的。这些记载一类是关于左溪山水遗址的记载。如《光绪浦江县志·山川·左溪寺》条,述其在“县东二十五里,旧有齐云阁,今不存,惟唐僧元(玄)朗墓在乱石间”。“左溪讲寺”条,则述其为“唐玄宗时左溪大师元(玄)朗道场,系傅氏之子,独处岩穴凡三十年。开元中,邑人于平始为治室”,将左溪寺至光绪年间变迁叙述至备。另外如“洗钵池”、“齐云阁”、“左溪山碑”、“左溪讲寺碑”、“飞锡泉”等等,皆指明与左溪玄朗有关。值得注意的是,《寺观》章记载有“正观教寺”条,在县城南六十五里,此地旧名“止山”,故“正观教寺”疑为“止观教寺”之误。这座建于唐懿宗咸通八年的寺庙,“相传唐荆溪尊者湛然于此读书,故名。湛然,左溪弟子也”。另一类是古代文献。其中最早和最重要的是唐代文学家李华的《左溪师塔铭并序》。李华(715~774),字遐叔,唐开元二十三年进士,天宝中为监察御史。李华善属文,所作“吊古战场”被选人《古文观止》。安史之乱中“陷贼,伪署为凤阁舍人”。乱平之后,被“从轻贬官”。他曾拜湛然学止观法,晚年更研求佛法,“不甚著书”。《左溪师塔铭并序》是玄朗圆寂后应玄朗弟子清辨禅师所请而写的。在这篇《序》中,李华不仅交代了传承八祖的来历,以及止观法门的玄妙,而且还极尽文笔之力,一个活脱脱的舍身求法的僧师形象跃然纸上:“左溪僻在深山,衣弊食绝。布纸而缀,掬泉而斋,如缯纩之温,均滑世之饱。诵经则翔禽下听,洗钵则腾猿跪捧。宴坐一室,同法界之大,萧然一院,等他方之游。或问曰:‘万行皆空,云何苦行?’对曰:‘本无苦乐,妄习为因,众生妄除,我苦随尽。’又问曰:‘山水自利,如聚落何?’对曰:‘名香挺根于海岸,如来成道于雪山,未闻笼中比大寥廓’”。(《李遐叔文集·左溪师塔铭并序》、《文苑英华·卷861》、《四库全书·李遐叔集》、《乾隆浦江县志》、《光绪浦江县志》)。玄朗在浦江之所以有非常多的文献资料留下来,而且历经沧桑未中断,与李华这篇《序》有很大关系。这篇序经唐人毛如补书刻成碑,立于左溪寺中,与后来于世封所书“左溪山”碑共为浦江金石一景。《左溪师塔铭并序》文字的铺张华美和人物形象的鲜明生动,为后代文人学士景仰,不但历代浦江旧县志都全文刊印这篇序,而且历代文人咏其文笔与金石之作亦层出不穷。如元代著名学者邑人柳贯游左溪山访玄朗大师遗迹,观廊庑间李华所撰序之碑,“命二三友生,拓得墨本,有诗记之”。其诗曰“左溪掖仙华,山山蓄灵秀:蒸霞作岚霏,泄云出嵌窦。朗公修何行,宴寂并昏昼。及其止观成,白月飞光透”。作者在寺中“摩挲李华碑,揩画辨跟肘”。此碑“因惟制作精,所以能不朽。榻墨虽模糊,尚可形篆籀”。(《柳待制集·游左溪山访朗大师遗迹,观庑间李华碑诗》、《光绪浦江县志·山川》)在提到天台宗在浦江传承,不能不提浦江左溪于氏。于氏在唐代的浦江是一大姓。从玄朗居左溪修行始,其族人就给予玄朗以不断的接济,先是于平为其治室建殿数楹,以供大师避风雨。大师圆寂后,因无徒留住左溪,左溪寺一度废坏不堪。宋开宝中于平之曾孙伯昭“伤先祖之所为,念大师之道场也”,不但出资恢复了殿宇,请来匾额,而且让自己的孙子于清穆出家,使大师香火延续下去。于清穆后任左溪寺住持,有《左溪讲寺记》记其事。其记曰:“左溪,浦阳之佳山水也。初,元朗大师道成行尊,思所以休息期身者,得左溪而庵焉。唐开元时,吾五世祖(于平)始与大师治屋室。天宝十三载大师既就灭。左溪无嗣,居人唯于氏,中间或衰,故左溪废坏,寝不得复。”于是从开宝中始经于伯昭、于皓数代人努力,左溪寺终于成为一个颇有影响的大寺。左溪玄朗在浦江历史中一直延续下来,没有中断湮灭,于氏一家功不可没。于氏一族在浦江历史上也颇有文名,于平曾孙于伯昭之子于皓擅文辞,于皓之子于房在宋嘉祜四年中进士,官至尚书省屯田员外郎、通判应天府南京留守司。于房之兄于立、于壁均中进士,其弟于清穆亦有文名,于房之子于正封、于世封因双双中进士,人称“双璧”。于氏七人号称“于氏七星”,其文集亦称《七星集》。于皓曾作《洗钵池记》,记曰:“唐天宝十二载,因大士元朗者庵于山,修心得旨,摄伏鸟兽使无畏慑。每饭已,则猿来捧钵,盥于其中。”后池湮废已久,于皓令人斩茅除泥,重开洗钵池,使池水“夏之日,若白石,若轻冰,饮之使人凛如也,”“冬之日,若醴泉,若温井,用之使人燠如也”。“时潦无满,时涸无竭。浮云尽覆,疑屏蔽之状:皎月夕照,混澄明之光”。“狎玩者可以溢其神智,鉴瞩者可以涤其尘根。所谓水之胜者也”。(《七星集·洗钵池记》)关于左溪寺和于氏,在中国书法史上还有一段故事。“于氏七星”不仅文才出众,而且其中于世封还是宋代书法家之一。他善正书,酷类颜真卿,曾书“左溪山”三字,宋濂游左溪山,见其所书石碑赞之曰:“字势雄拔,如蛟螭虎豹盘拿后先,慨然想见其为人,登高遐望,精神为之飞动”(《浦阳人物记赞》)。这块碑后来因几经变迁成为村人铺在山涧水沟上的小石板桥。清康熙年间,已迁居浦阳城南的于氏后人于学夔重游左溪寺。当时的左溪寺,“琳宫梵宇,无复(玄)朗师之旧。徘徊瞻顾,其景况鲜有不移者”。于学夔“谓僧曰:‘此中历劫既远,而土木再湮,得无有断砻残碣可与是山同不朽者?’因与寺僧探析幽渺,睨石脊似丰碑,方为梁以通渔樵。亟起视之,则正明太史宋文宪公所谓尚书子于正封书‘字势雄拔,如蛟虬虎豹盘拿后先,慨然想见其为人’者,爰命擢置于庭”。此碑于清康熙己酉(1669)年移置于城南于氏宗祠(《西溪于氏宗谱·重陟左溪移置石碑纪略》)。可惜的是城南于氏宗祠数十年前被拆,其碑也不知下落,实为一大憾事。除了于氏之外,另外也有一批本地文人学士留下关于左溪山的诗,如宋代关咏、明代杨瑾皆有《题左溪齐云阁》诗,邑人郑渊《左溪山》诗中道;“洗钵青猿随世去,衔书白犬几时归?自怜飞锡成寒溜,谁为左师传法衣?”这首诗中还牵涉一个民间传说。说是玄朗大师在左溪岩修行,此地无水源。荆紫岩西宝掌山有一位从西印度来的千岁宝掌长老,他经常来与玄朗师论道。见左溪岩无水,长老就以锡杖刺山岩为玄朗师引来山泉,今遗址仍有飞锡泉池。因左溪山山泉盈旺,山民引为佳饮,村亦为名“夏泉”。夏泉村民中亦有不少关于左溪寺和玄朗大师的传说。上年纪的村民都说这山上过去是“和尚学堂”,这跟“左溪讲寺”的性质是相符的。山上还有一块“卯风石”,于平地壁立丈余,平坦如砥。村民传说这是“玄(朗)师坟”,当年玄朗大师圆寂后,半夜一阵大风将这块石头吹来,掩盖了左溪玄朗遗体。正是由于有李华、于氏族人等等的努力,左溪玄朗以一个有血有肉、孜孜不倦、刻苦修行、舍身求法的形象融入了浦江历史,成为浦江历史与精神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三《天台九祖传》是宋景定(1260~1264)年间佛教史家四明东湖沙门志磐撰写的。关于左溪玄朗的生平,其中有相当部分文句是参考了李华的《左溪师塔铭并序》,如“每言泉石可以洗昏蒙,云松可以遗身世”,常“宴居一室,自以为法界之宽。心不离定,口不尝药。耄耆之岁,同于壮龄。揉纸而衣,掬溪而饮,洗钵则群猿争捧,诵经则众禽交翔”等等。但是由于历史变迁的缘故,《九祖传》中有好几处关于玄朗家世和年代的记载都有误,笔者试指出几处,以正史传。一是《九祖传》中言玄朗“婺州东阳人”,实际上应该是“婺州义乌人”。金华的行政区划和名称在历史上多次变迁,除了“东阳郡”外,还叫过“长山郡”。李华的《序》中称玄朗“今东阳义乌人也”,这是符合当时的历史情况的。因为婺州在那几年即称“东阳郡”。李华的说法就等于是说“婺州义乌人也”。《九祖传》的作者可能不太了解这个情况,以为李华《序》中的“东阳”就是宋代时的“东阳”,还把《序》中所说玄朗师另一半舍利安葬之处“州之东原”直接说成“东阳之东原”,这明显是把两个“东阳”弄混了。二是《九祖传》中关于玄朗出家、修行的年代记错了。李华是玄朗同时代人,他对玄朗的记载应该是准确的。《序》中说玄朗于天宝十三载(754)去世,“春秋八十二,僧夏六十一”。据此往上推,玄朗大师应出生于唐高宗咸亨四年(673),而不是《九祖传》中所说的“唐太宗贞观十八年(644)。”否则玄朗到天宝十三载去世时应是“春秋一百十”。《九祖传》又说玄朗大师“九岁(高宗永徽二年)肄业清泰寺”,这也不对。永徽二年(651)玄朗还未出生,怎能出家?而且玄朗大师九岁时也不是出家入佛门,而是“入道”。《序》言玄朗师“生九年矣,辞家入道”,即学道家,所以后面才有他认为道家是“法门之畎浍”而转学佛,“剃度清泰寺”之事。《九祖传》说“如意年中,剃度来义乌清泰寺”,这与李华称他“僧夏六十一”是相合的。因为唐武后如意“二年”(应为元年,因为当年四月改元“如意”又在九月改元“长寿”)即692年,玄朗当时二十岁,从那时开始,他做了六十二年和尚,潜心研究天台宗止观学说,修成天台一代宗师。《九祖传》中说玄朗“僧夏三十一”则明显是错了,应予纠正。但是龙山先生在《浙江东阳——天台宗早期发展的重要基地》一文(载《浙江佛教》97年第一期)中,非但未纠正《天台九祖传》中的几处错误,却还发展了《九祖传》中的史误。一是照样把两个“东阳”混成一回事。《九祖传》的作者言玄朗大师圆寂后,门人分其舍利一葬左溪之西原(西边的山野),“一塔东阳之东原”(即东阳郡州城东边的山野),“慰邑人之后思”。但龙山先生却认为这座塔是建在东阳县,说是建塔于“州之东源”,不但山“原”成了水“源”,他还加注说是“东阳位婺州之东”。这种说法只能是距《九祖传》更远。二是玄朗出家修行年代错得更远。龙山先生说:“玄朗九岁出家,十四岁东阳恢复建制后敕度配清泰寺”。实际上,李华《序》和志磐《九祖传》都讲玄朗是唐如意年间剃度的。因为唐如意年号只用了五个月(692年四月到九月),以两人所指的应该是同一年,即都是指公元692年,当时玄朗二十岁。其次,《序》与《传》都没有讲玄朗九岁出家入佛门。《序》说是九岁“入道”,《传》则说是九岁“肄业”,到如意年间才“剃度”。所以龙山认为玄朗“九岁出家,十四岁东阳恢复建制后敕度配清泰寺”是没有根据的。另外,在考证左溪山在何处时,龙山先生除了将“左溪乡”的净戒寺想当然地说成是玄朗隐居地,含含糊胡地说是“玄朗于此隐居自有渊源,正循隋大德受赐紫衣名动京刹者旧迹”之外,举不出什么有力的历史文献资料来做证明。如果“左溪乡”确确实实是玄朗大师修行的道场,那么在东阳历代旧县志里就应该有关于玄朗的文献资料记载,至少应该象浦江那样多。另外,再带说几句关于湛然的话。因为龙山先生认定湛然长期在东阳生活,所以,他应该是东阳某个楼姓宗族中的“湛然”。但是从历史资料上看,玄朗既然是在浦阳江上的左溪岩而不是在东阳县的左溪乡修行,那湛然向玄朗学天台止观法门也就只能是在浦江的左溪岩。因为湛然十九岁开始向玄朗学止观法门时,玄朗(54岁)早已在左溪山修行。据此,《乾隆浦江县志》、《光绪浦江县志》以及《嘉庆浦江志略》中称止山的止(正)观教寺为“湛然读书处”是可信的。湛然对天台宗进行研讨的时间倒大部分是在浦阳江上度过的。《天台九祖传》作者志磐是宋代佛教史家。但他不是政治制度史家,所以他可能搞不清楚东阳郡与东阳县的区别,以及婺州与东阳的相同。但是对于湛然,却完全不同玄朗以及前几位传承宗师。湛然到天台后中兴台宗,恢复寺制,关于他的史料应该可以肯定在国清寺是保存最完整的。所以《九祖传》中关于湛然的记载,倒应该是最准确的记载。《九祖传》讲他“姓戚氏,世居晋陵荆溪,时人尊其道,因以为号”。“儿童中超然有迈俗志,年十七访道浙右,遇金华方岩(大师),授以止观之法。开元十八年,始从学左溪。溪与之语,知为道器。”把这些话结合浦江历史文献中的资料来看,《九祖传》之说是非常可信的。李华在《左溪师塔铭并序》中说:“入室弟子本州开元寺僧行宣,常州妙药寺湛然,见如来性,传左溪之法门”。即点出了湛然与左溪玄朗的特殊关系,一是“入室弟子”,二是“传师法门”,而其他僧徒则只是“开秘藏”、“饱道味”、“沾一雨”。在这里要作一个假设的话,就是如果没有在老师身边长期刻苦钻研,耳濡目染,并得到玄朗大师的指教启悟,湛然是不可能获得师传在止观学问上达到那样高深的地步的。这样看来,龙山先生认为湛然大师是东阳楼姓子弟之说也是缺乏根据的。四天台宗在缙云智威大师到左溪玄朗大师这段时间,是离开天台国清寺在外地进行传承的。从史料来看作为天台宗的传承发展的重要基地,不仅仅是缙云县、东阳县这样一个小范围,而是包括整个婺州即唐时的东阳郡、现在的金华市。而且浦江作为当时天台宗发展的一个重要基地,它的影响不仅仅是整个婺州(东阳郡),而且还包括衢州、越州、明州、杭州、常州、苏州,即现在的浙江中、北部和江苏南部。因为这些地方都有许多佛僧来向玄朗学习,并且来学习的还有新罗国僧人。可见当时玄朗的影响之大,不仅仅限于东阳郡。在发掘和研究地方史料时,同时也研究天台宗在传承发展过程中对当地历史文化的影响,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我们也希望各地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时,互相能够多进行交流,以便能更科学、更准确地反映历史,弘扬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服务。附:左溪师塔铭并序(节选)李 华 百亿三昧,无非度门于觉照中而得自在,过去大士,时惟左溪。左溪,傅氏之子,法号元朗,字慧明。其先北地宜阳人,汉魏大族随晋渡南,家于义乌,今东阳义乌人也。自江夏大寺丞梁居士翕,贤达相仍。世谓居士为诸佛化身,杳不可测。左溪即居士六代孙。梵行之门,宜生上德。母葛氏梦天降灵瑞而娠左溪。心静体安,迄于乳育,生九年矣,辞家入道,兼综群言,曰:“此法门之畎(quǎn)浍(kuài)也。”如意年中,剃度隶义乌清泰寺,寻光州崖律师授具戒,就会稽印宗禅师商律部。重山深林,怖畏之地,独处岩穴三十年。宴居左溪,因以为号。每言“泉石可以洗昏蒙,云松可以遗身世;缘以此始,亦以此终。”于所居之方,建立精舍;约而不陋,跪忏其间。左溪所传,止观为本。祗树园内,尝闻此经;燃灯佛前,无有少法。因字以诠(quán)义,因义以明理,因理以同如。定慧双修,空有皆舍,此其略也。菩萨或以性海渡,或以普门化,香像至低,弥楼最高,其余幽赞不知,充满法界。夫知上法易行,上法难修;上法易证,上法难明。谓左溪为有,则实无所行;谓左溪为无,则妙有常住。视听之表,巍巍左溪!寺非正阳,屋宇凋落;殿移则像毁,财匮则力难。左溪杖锡指撝,工人听命;仍从旧贯,俨若天成。心不离定中,口不尝药味。耋(dié)耆(tú)之岁,同于壮龄。告门人曰:“吾六即道圆,万行无碍。戒为心本,汝等思之。”天宝十三载九月十九日就灭,春秋八十二,僧夏六十一。四辈号恸,如慕如疑。香木幢幡,雷动山谷。乡人若梦左溪居室阁第四重者,寤言其邻,与之梦叶。兜率天者,第四天也。愿力所届,广度人天。既荼毗已,门人分半舍利建塔于左溪之西源,尊象教也;城邑之人愿获亲近,分半舍利建塔于州之东原,申永慕也。左溪僻在深山,衣敝食绝。布纸而缀(zhuì),掬泉而斋,如缯(zēng)纩(kuàng)之温,均滑甘之饱。诵经则翔禽下听,洗钵(bō)则群猿来捧。宴坐一室,同法界之天;萧然一院,等他方之游。或问曰:“万行皆空,云何苦行?”对曰:“本无苦乐,妄习为因。众苦妄除,我苦随尽。”又问曰:“山水自利,如聚乐何?”对曰:“名香挺根于海岸,如来成道于雪山,未闻笼中比大寥廓。”至若旱蛙跃流、瞽犬能视,云雷兴而猎者舍弓矢,鳞介绝而渔者坏罾梁,举其晫(zhuó)然,曷可殚(dān)哉!弟子衢州龙邱九岩寺僧道宾、越州法华寺僧法源、神扈本州灵应寺僧元净、栖岩寺僧法开、苏州报恩寺僧道遵皆菩萨僧,开左溪之祕(mì)藏;常州福业寺僧守真、杭州灵耀寺僧法澄、灵隐寺僧法真、明州天宝寺僧道源、净安寺僧惠从、本州开元寺僧清辩,绝得醍醐,饱左溪之道味;入室弟子本州开元寺僧行宣、常州妙药寺僧湛然,见如来性,传左溪之法门;新罗僧法融理应、纯英理应归国化行东表,宏左溪之妙赜(zé);菩萨戒弟子传礼王、光福寺菩提惠牙沾左溪之一雨。清辩禅师等荷担遗币,见请斯文。铭曰:磁石凑金,澄流见月;法与心起,缘随定没。众生未度,我为舟筏;将如赵代,岂望京越。进道云何,知之在行;殈(xù)烦恼壳,开寂灭城。不住之住,无生之生;兜率天乐,徘徊下迎。潺(chàn)湲(yuán)左溪,东入沧海;清风明月,人亡地在。四辈尽哀,时乎不待;颂德空岭,劫尘无改。&&&& 【作者简介】李华(715~766),字遐叔,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开元二十三年(735)进士,天宝二年(743)登博学宏辞科。历官秘书省校书郎、监察御史、右补阙等。安史之乱中为叛军所得,强授伪凤阁舍人职。乱后贬杭州司户参军。广德二年(764),入李岘幕府,擢检校吏部员外郎。明年,因风痹去官,后客隐山阳以终。华为著名散文家,与萧颖士齐名,世称“萧李”。并与萧颖士、颜真卿等共倡古义,开韩、柳古文运动之先河。有《李遐叔文集》。【阅读】一、宋濂·《〈浦阳人物记·于房〉赞》于房论文有曰“阳开阴阖,俯仰变化,出无入有,其妙若神”,何言之善也!蓋文主于变,变而无迹之可寻,则神矣。司马迁、班固、韩愈之徒,号为文章家,其果能易此言哉?宜其三世以文名也。濂窃慕之,历求其文而不可多得。近过左溪山,见房之子正封所书碑,字势雄拔,如蛟螭虎豹,盤拏后先,慨然想见其为人。登高遐想,精神为之飞动。呜呼!数百载之下,能令人思之不置者,必有以也夫!&&& 二、于学夔·《重陟左溪移置古碑纪略》浦故多名山水,左溪尤胜。余少肄业于婺,及稍长又后先君子薄宦姑苏,近十年所故胜游为不数焉。忆自癸未之秋,予弟颐仲首补邑庠,以省奠先茔之后,同携山屐遂一过焉。琳宫梵宇,无复朗师之旧;徘徊瞻顾,其景况鲜有不移者。久之,余谓僧曰:“此中历劫既远而土木再湮,得无有断砻残碣可与是山同不朽者?”因与寺僧探析幽渺,睨石脊似丰碑,方为梁以通樵渔。亟起视之,则正明太史宋文宪公所谓尚书子正封书“字势雄拔,如蛟螭虎豹,盤拏后先,慨然想见其人”者。爰命擢置于廷,冀复竖之。尝自愧不能搜奇抉异,辟所未有之胜,以为山灵增宠。顾独于先泽所遗,有未能恝(jiá)尔之怀,庶几志之岁月,以风来者,蓋不特为先尚书公祖孙父子永厥声施而已也。己酉春正月,余与仲氏辈以集谱之役,深虞古迹之复湮也,更命移置于祠,可以见祖先名德、其所以勤太史公之慨慕者为不偶已。时康熙己酉仲春月& 嗣孙学夔谨撰(陈舒平)域作出了贡献!(黄 莹)
义乌市人民政府主办
义乌市数据管理中心承办 技术支持:
建议IE8.0 分辨率以上浏览网站标识码:
网站24小时值守处置电话:(工作时间)
410123(非工作时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深圳狼人杀月满天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