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落诗(草本去狐臭孕妇儿童作文可用的诗句)喂奶可能用

狐臭治疗方法 何氏狐臭净狐臭喷雾可以彻底去狐臭吗 去狐臭药_资讯_中国财经网
第一新闻互动媒体
提供权威、及时、多样的新闻资讯
狐臭治疗方法 何氏狐臭净狐臭喷雾可以彻底去狐臭吗 去狐臭药
草本去狐臭小月老师&微信:
曾经我是一个狐臭患者,受过太多的白眼和嫌弃,度过了一段很长的黑色时光,而现在,我的问题已经解决了,我得到过太多人的帮助,作为回报,我也把我去狐臭的经历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也可以早日摆脱狐臭
我和我的父母一直都在找可以有效去狐臭的方法,尝试了太多不是没有效果就是过敏,真的心寒了,吴月老师是我妈妈的一个同事推荐的,专门做身体护理的,对狐臭,脚臭,出汗多这类问题很在行,说是祖传秘方,很多人用完都说非常好,虽然大家说的都很好,但是我经历太多失败还是有点抗拒,不过妈妈说问问看也没有损失,我想想也是,就加了老师的微信
草本去狐臭小月老师&微信:
跟老师沟通了挺长时间,确实很专业,也给了我很多建议,最主要是产品价格太便宜,便宜的我都有点不敢相信,还不够我请朋友吃一顿火锅的,于是就买了一瓶回来试试看,先给大家看看我之前用其他产品腋下过敏和用了吴月老师产品腋下修复好的对比图
没两天就收到产品了,很精致的小玻璃瓶,产品没有什么气味,按照老师说的每天喷一次,什么感觉都没有,第二天早晨起床我妈妈说好像没闻到什么味道,我心里有点窃喜,但是又怕失望,也没表露出来,但是我还是坚持每天用,过了几天跟表姐去逛街,表姐说今天怎么没有味道了,我太高兴了,自己也凑到腋下闻,也没有味道,就这样我连续用了三瓶,停用了大概也有半年了,一直都没有味道,感觉真的很棒,分享老师的微信号给大家
草本去狐臭小月老师&微信:
有这方面困扰的可以咨询一下,最主要价格真的很便宜!希望大家都能摆脱狐臭脚臭的烦恼,用好了也来帮老师宣传,找了几张老师朋友圈的反馈给大家参考
草本去狐臭小月老师&微信:
草本去狐臭小月老师&微信:
狐臭怎么治&何氏狐臭净效果好吗&怎么去异味&脚臭怎么治
去狐臭偏方&狐臭净去狐臭喷雾小孩子可以用吗&狐臭传染吗
狐臭怎么办&狐臭治疗方法&何氏狐臭净管用吗&狐臭会遗传吗
永久去狐臭偏方&狐臭净去狐臭喷雾可以根治狐臭吗&快速去狐臭
去狐臭多少钱&何氏狐臭净狐臭喷雾孕妇可以用吗&激光去狐臭好吗
效果好的去狐臭产品&何氏狐臭净狐臭喷雾靠谱吗&简单去狐臭方法
评论:没事的话别来找我,有事那就更别来找我了。
百度网友:冷忆ゆ Conquer
评论:破锅自有破锅盖,尼姑自有和尚爱
其它网友:蠢蠢欲动 Einson
评论:我是个特别的人,我是个平凡的人,所以我是个特别平凡的人
凤凰网友:e致微笑g
评论:在如今这个物价飞涨的时代,只有工资以不变应万变
本网网友:▲ 难分 2amor〃
评论:虎落平阳被犬欺、落配凤凰不如鸡 。
淘宝网友:谁伤了谁の谁
评论:我妈就生了这么一个限量版的我,你看着办吧Q_Q
网易网友:看破红尘之罪
评论:女人=吃饭+睡觉+花钱 女人=猪+花钱 女人-花钱=猪 结论:女人不花钱等于猪!
搜狐网友:⒈朵死亡花°
评论:现代女生三从四得,三从:从不温柔,从不体贴,从不讲理;四得:惹不得,说不得,骂不得,打不得。
天猫网友:空白  Koreyoshi
评论:小时候认为流血了就是很严重的事,不管疼不疼,先哭了再说.
天涯网友:幸福如何开始
评论:职场三定律:要么狠 要么忍 要么滚;成功三要素:一是坚持,二是不要脸,三是坚持不要脸
刺金时代老中医瘦身胶囊,新一代的减肥神器,让你拥有苗条婀娜的身姿,不要让肥胖毁了你的所有,让你成为夏天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在这个尽显身
住房公积金是专款专用的基金,主要用于购房支出。对于公积金取现可以取多少来说,一次性付款买房后一年内可提取1次,贷款购房在还款期内每年都可提
2018年1月,搜狐焦点将以良筑初心为主题,启动新视角盛典。大会将落地北京,联合全国房地产商业联盟共同倡导爱家爱生活的理念。 良筑,即建筑的艺术
站务及信息报错: (非诚勿扰) | QQ: 版权所有:中国财经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相关作品的原创性、文中陈述文字以及内容数据庞杂本站无法一一核实,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本网站将立即予以删除!2018中考达标学案·古诗文解读一点通·教师用书·电子书9.8_在线翻页电子书免费阅读,发布_云展网
阅读云展网其他3D杂志
喜欢这样的3D电子杂志?您也可以在几分钟内把文档免费上传到云展网变成翻页书![点击上传我的文档]
2018中考达标学案·古诗文解读一点通·教师用书·电子书9.8
咨询、交流、投稿电 话:联系人:龙 成Written Instructions
亲爱的读者,当您翻开《中考达标学案·古诗文解读一点通》一书,品读其内容时,我们的机缘就此开始了。在此,特别希望本书能伴您度过初中阶段的美好时光,并能为您带来学习的快乐与成功的喜悦!为了您更好地使用本书,下面介绍本书的特色及使用方法。
一、依托考纲,紧扣课本,把准方向,直击中考
本书严格按照《广东省初中毕业生语文科学业考试大纲》古诗文阅读的最新要求,结合人教版教材及广东省中考实际情况,瞄准中考,精心编写。
二、系统归纳、全面梳理、把握重点、精准选题
广东省中考大纲规定的必背文言文有 24 篇,古代诗歌有 48 篇。本书对这些篇目的知识进行了系统归纳与梳理。为了巩固和检测所学知识,每篇古诗文后面,还精编了一些针对性的练习,涵盖了所有古诗文的知识点。
文言文阅读理解题是同学们难以把握的题型,本书针对此类知识在“整体感知”部分做了较系统的梳理和归纳,并针对性地编排了相应的练习题。
为了方便同学,减轻老师教学负担,本书练习题的答案均有提示和点拨。
三、设计人性、科学排版、尊重读者、服务读者
为了方便读者翻阅本书,每篇文章的起始尽量排放在新的版面上。
课内文言文按照人教版教材的年级分册顺序编写,采用原文、注解、译文、评析合在一起,落实重点字的注解和对照译文。“基础归纳”部分的字词与其解释隔开排版,遮挡解释即可自主检测,既科学又美观。
古代诗歌按照人教版教材的年级分册顺序编写,每首诗歌阅读中的“名句点击”对名句的解读言简意赅,非常实用。“易错字提示”是针对同学们会背原文但却容易把字写错的问题而编设。古诗词的文本阅读与其练习分开,是为了起到更好的自主检测作用,同时每篇原文的右上角注明了其练习所在的页面位置。
本书以新课标为准,紧扣广东省中考要求,是初二、三学子古诗文备考的必备书。本书也可以作为教师教学的参考书和家长的辅导用书。
本书自出版发行以来,一直受到广大读者的厚爱与关注。每年都要根据新的考试动向及读者要求做修改和调整。
因时间有限,且对古代汉语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不尽相同,所以错漏及欠妥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斧正,以便再版时做得更好。CONTENTS广东省中考古诗文考查篇目附录及考查............................................................7第一部分 24 篇课内文言文阅读一 孔子语录 ..............................13
十三 送东阳马生序 (节选)(宋濂) ...........75二 伤仲永 (王安石) .......................18
十四 小石潭记 (柳宗元) ...................81三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24
十五 岳阳楼记 (范仲淹) ...................87四 口技 (林嗣环) .........................29
十六 醉翁亭记 (欧阳修) ...................95五 桃花源记 (陶渊明) .....................35
十七 满井游记 (袁宏道 ) .................101六 陋室铭 (刘禹锡) .......................42
十八 出师表 (诸葛亮) ....................107七 爱莲说 (周敦颐) .......................46
十九 公输 (《墨子》) ....................116八 三峡 (郦道元) .........................51
二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123九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56
二一 鱼我所欲也 (《孟子》) ..............128十 湖心亭看雪 (张岱) .....................60
二二 曹刿论战 (《左传》) ................133十一 与朱元思书 (吴均) ...................65
二三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139十二 马说 (韩愈) .........................70
二四 愚公移山 (《列子》) ................145第二部分 48 首古代诗歌阅读第一节 文本背诵、名句点击、备考提示 ........................................................151
十二 约客 (赵师秀) ......................155一 观沧海 (曹操) ........................151
八年级上二 次北固山下 (王湾) ....................151三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152
十三 望岳 (杜甫) ........................155四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152
十四 春望 (杜甫) ........................155五 过故人庄 (孟浩然) ....................152
十五 归园田居 (其三)(陶渊明) ............156六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153
十六 渡荆门送别 (李白) ..................156七 夜雨寄北 (李商隐) ....................153
十七 使至塞上 (王维) ....................156八 泊秦淮 (杜牧) ........................153
十八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157九 浣溪沙 (晏殊) ........................153
十九 黄鹤楼 (崔颢) ......................157
二〇 浣溪沙 (苏轼) ......................157
七年级下十 木兰诗 (乐府民歌) ....................154
八年级下十一 滁州西涧 (韦应物) ..................154
二一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158
二二 过零丁洋 (文天祥) ..................158二三 赤壁 (杜牧) ........................159
三八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164二四 水调歌头 (苏轼) ....................159
三九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二五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159二六 饮酒 (其五)(陶渊明) ................160
(辛弃疾) ..........................165二七 行路难 (其一)(李白) ................160
四〇 观刈麦 (白居易) ....................165二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161
四一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二九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161三〇 己亥杂诗 (龚自珍) ..................162
....................................166三一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162
四二 朝天子·咏喇叭 (王磐) ..............166三二 终南别业 (王维) ....................162三三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163
九年级下三四 无题 (李商隐) ......................163
四三 关雎 (《诗经》) ......................166三五 相见欢 (李煜) ......................163
四四 蒹葭(《诗经》).......................167三六 登飞来峰 (王安石) ..................163
四五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167
四六 雁门太守行 (李贺) ..................168
九年级上三七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164
四七 游山西村 (陆游) ....................168
四八 西江月 (辛弃疾) ....................168第二节 古代诗歌强化训练......................................................................169
第三部分 课外文言文阅读第一节 解读广东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184第二节 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91
第四部分 附录部分·背记手册(另册装订)附录一:中考 48 首古代诗歌原文背诵附录二:中考 24 篇课内文言文原文与参考译文附录三:中考 24 篇课内文言词汇义项归纳附录四:中考 24 篇课内文言文通假字归纳附录五:中考 24 篇课内文言文古今异义归纳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古诗文解读一点通
教师用书 中考达标学案
ZHONGKAODABIAOXUEAN
广东省中考古诗文考查篇目附录及考查一、文言文背诵篇目(24 篇)篇目
作者/出处
考查阅读统计
考查默写统计1.孔子语录 7 上
、、2.伤仲永 7 下
/3.孙权劝学 7 下
记叙文/历史故事
20124.口技 7 下
/5.桃花源记 8 上
20156.陋室铭 8 上
/7.爱莲说 8 上
20178.三峡 8 上
20119.记承天寺夜游 8 上
/10.湖心亭看雪 8 上
写景小品文
/11.与朱元思书 8 上
写景小品文
/12.杂说(四)/马说 8 下
写景小品文
/13.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8 下
/14.小石潭记 8 下
/15.岳阳楼记 8 下
/16.醉翁亭记 8 下
/17.满井游记 8 下
200718.出师表 9 上
、201319.公输 9 下
/20.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9 下
/21.鱼我所欲也 9 下
记叙文/历史人物
/22.曹刿论战 9 下
/23.邹忌讽齐王纳谏 9 下
《战国策》
考查默写统计24.愚公移山 9 下
2015二、古代诗歌背诵篇目(48 首)
古代诗歌篇目
20051.观沧海(东临碣石)(三国·曹操)
2.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唐·王湾)
3.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唐·白居易)
4.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元·马致远)
5.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唐·孟浩然)级
6.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唐·李白)上
7.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唐·李商隐)
20058.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唐·杜牧)
绝句9.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北宋·晏殊)
词七 10.木兰诗(唧唧复唧唧)(北朝·民歌)
乐府民歌年 11.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唐·韦应物)
12.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南宋·赵师秀)下八 13.望岳(岱宗夫如何)(唐·杜甫)
律诗年 14.春望(国破山河在)(唐·杜甫)
律诗级 15.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其三)(东晋·陶渊明)
律诗上 16.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唐·李白)
17.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唐·王维)
中考达标学案诗文 中考达标学案
ZHONGKAODABIAOXUEAN
18.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唐·孟浩然)
19.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唐·崔颢)
20.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北宋·苏轼)
2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唐·刘禹锡)
22.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南宋·文天祥)
23.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唐·杜牧)
2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北宋·苏轼)
25.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元·张养浩)
26.饮酒(结庐在人境)(东晋·陶渊明)
/八 27.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唐·李白)
2005年 2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唐·杜甫)
2013级 2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唐·岑参)
2012下 30.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清·龚自珍)
3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唐·王勃)
32.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唐·王维)
33.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唐·韩愈)
34.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唐·李商隐)
35.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南唐·李煜) 词 /
36.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北宋·王安石)
37.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北宋·范仲淹)
九 38.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北宋·苏轼)
年 39.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南宋·辛弃疾)
词 级 40.观刈麦(田家少闲月)(唐·白居易)
/上 41.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南宋·辛弃疾)
42.朝天子·咏喇叭(喇叭,唢呐)(明·王磬)
/九 43.关雎(关关雎鸠)(周·诗经)
年 44.蒹葭(蒹葭苍苍)(周·诗经)
级 45.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唐·韩愈)
/下 46.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唐·李贺)
47.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南宋·辛弃疾)——语文版七下
48.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南宋·陆游)——语文版八上
/三、古诗文考查题型与分值
广东省中考古诗文考查的内容包括古诗文默写 10 分,课内文言文阅读 10 分,课外文言文阅读 9 分。中考古诗文(含课外文言文阅读)卷面总分值 29 分。
(一)古诗文默写(分值 10 分)
中考古诗文默写的范围在大纲中已有明确规定:文言文 24 篇,古代诗歌 48 首。题型为默写填空题,共 5 个小题,分为直接识记型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形式。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分值 10 分)
广东中考对课内文言文阅读的考查范围就是考试大纲规定的 24 篇的内容。每年只考其中的一篇。考题以理解词语、翻译句子、理解内容和领会作者写作意图,共 3 个小题。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分值 9 分)
广东中考对课外文言文阅读的考查是以必考阅读题形式出现。试题的难度适中,题型有解词、翻译及内容理解及领会作者写作意图等,3 个小题。选文虽然来自于课外,但解题知识却都源自于课内学习和积累。所以,答好此题的关键是靠平时文言知识的积累和阅读能力的培养。8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古诗文解读一点通
教师用书 中考达标学案
ZHONGKAODABIAOXUEAN
文四、考题回放
【2014 年广东省中考试题】
(一)基 础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0 分)
(1)人恒过然后能改,困 于 心 衡 于 虑 而 后 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孟子》两章)(1 分)
(2)客路青山外,行 舟 绿 水 前。潮 平 两 岸 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2 分)
(3)八 百 里 分 麾 下 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1 分)
(4)《归园田居(其三)》中,写陶渊明早出晚归,表现他闲适恬淡心境的句子是:
晨 兴 理 荒 秽,带 月 荷 锄 归。(2 分)(5)默写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4 分)
杨 花 落 尽 子 规 啼,闻 道 龙 标 过 五 溪。
我 寄 愁 心 与 明 月,随 风 直 到 夜 郎 西。
评分标准:本题共 5 小题 10 组空格,每组空格 1 分,错、漏、多 1 字,该组空格即不能得分。
(二)阅 读(10 分)
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 分)
(1)孰.视之( 仔细 ) (2)臣之妻私.臣( 偏爱 )
(3)时时而间.进(间或,偶然)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1)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邹忌)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不如(徐公美)。(2 分)关注点:“自视”(看看自己)、“弗如远甚”(远远比不上)。(2)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热闹)。(2 分)关注点:“初下”(刚发布)、“若市”(如同市场)。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3 分)
A.邹忌面对妻、妾、客的赞美,没有沾沾自喜,而是冷静思考,由己及君,现身说法,劝说齐王除蔽纳谏。B.齐威王的可贵之处在于有自知之明,能广开言路,博采众议,使齐国在内政治清明,在外“战胜于朝廷”。C.讽喻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色。文章用邹忌与徐公比美设喻,从家事到国事,以小见大,由浅入深,说服力强。D.本文剪裁巧妙,详略得当。开头详写比美,为下文做充分的铺垫,突出了进谏的作用和纳谏的效果。点拨:“开头详写比美”不对,是详写邹忌与妻、妾、客的对话,以及邹忌比美后对这些对话的反思领悟。
中考达标学案诗文 中考达标学案
ZHONGKAODABIAOXUEAN
【2015 年广东省中考试题】
(一)基 础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0 分)(1)蒹葭萋萋,白 露 未 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诗经·蒹葭》)(1 分)(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 汉 灿 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1 分)(3)《桃花源记》中描写老人和孩子生活幸福的句子是黄 花 垂 髫,并 怡 然 自 乐。(2 分)(4)峰 峦 如 聚,波 涛 如 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2 分)(5)把王维的《终南别业》默写完整。(4 分)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 来 每 独 往,胜 事 空 自 知。
行 到 水 穷 处,坐 看 云 起 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本题共 5 小题,其中(1)、(2)两小题每小题错、漏、多 1 字扣 0.5 分;第(4)、(5)每句 1 分,每句错、漏、多 1 字
扣 0.5 分。扣完小题分为止。)
(二)阅 读(10 分)
从小丘西行二十步,隔簧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 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表示估计数)
(2)以其境过清.(凄清、冷清)
(3)不可久居.(留、停留)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1)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译文:听到水声,像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的声音,(我的)心情高兴起来。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文:(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3 分)
A.“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一句,通过描写潭上青葱的树术和翠绿的蔓藤,突出小石潭周围环境的幽
美,与下文“四面竹树环合”相呼应。B.文章对潭中游鱼的描写动静结合,如“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是从静态上描写,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呈
现的则是游鱼的动态美。C.作者以“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潭中气氛——小潭源流——交代同游之人”为顺序来安排材料,移步换
景,景随情迁,前后照应,结构紧凑。D.同是描绘山水美景、借景抒情之作,《小石潭记》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凄苦孤寂之情,而《与朱元思书》
则流露出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之意。点拨:顺序错,应该是“小潭源流”,再是“潭中气氛”。10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古诗文解读一点通
教师用书 中考达标学案
ZHONGKAODABIAOXUEAN
【2016 年广东省中考试题】
(一)基 础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0分)
(1)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 问 而 近 思,仁在其中矣。”(《论语》)(1分)
(2)万 里 赴 戎 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1分)
(3)塞 下 秋 来 风 景 异,衡 阳 雁 去 无 留 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范仲淹《渔家
傲·秋思》)(2分)
(4)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用“沉 舟 侧 伴 千 帆 过,病 树 前 头 万 木 春”的诗句,说明了
新事物终将取代旧事物的道理。(2分)
(5)请把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默写完整。(4分)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 处 早 莺 争 暖 树,谁 家 新 燕 啄 春 泥。
乱 花 渐 欲 迷 人 眼,浅 草 才 能 没 马 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本题共 5 小题,其中(1)、(2)两小题每小题错、漏、多 1 字扣 0.5 分;第(4)、(5)每句 1 分,每句错、漏、多 1 字
扣 0.5 分。扣完小题分为止。)
(二)阅读(10分)
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挟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
(1)渔人甚异.之(异:感到诧异)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类)
(3)欣然规.往(规:计划)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译文:(祖先)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译文: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他们,他们(听罢)都感叹、惋惜起来。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3分)
A.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记述了渔人的所见所闻,描绘出一幅环境优美、生活安宁的图画。B.“咸来问讯”表现出桃花源人对外面的世界很好奇,“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说明他们与外界隔绝的时间很长。C.文章写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花源觅不可得,后来人们就用“世外桃源”来指幻想中的美好世界。D.文章语言简洁生动,涉及到的成语有些至今沿用,如落英缤纷、豁然开朗、怡然自乐、柳暗花明、无人问津等。点拨:“柳暗花明”是这篇课文没有涉及到的成语。
中考达标学案诗文 中考达标学案
ZHONGKAODABIAOXUEAN
【2017 年广东省中考试题】
(一)基 础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0分)(1)不 义 而 富 且 贵,于我如浮云。(《论语》)(1 分)(2)孟浩然《过故人庄》中“开 轩 面 场 圃,把 酒 话 桑 麻”的诗句,表现了诗人与友人引杯对酌,畅谈农事
的喜悦之情。(2分)(3) 苔 痕 上 阶 绿,草 色 入 帘 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2分)(4)持节云中,何 日 遣 冯 唐?(苏钦《江城子》)(1分)(5)请把李贺的《雁门太守行》默写完整。(4分)
黑 云 压 城 城 欲 摧,甲 光 向 日 金 鳞 开。
角 声 满 天 秋 色 里,塞 上 胭 脂 凝 夜 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二)阅读(10分)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6.解称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 分)
(1)躬.耕于南阳(亲自,亲身)
(2)夙.夜忧叹(早上,早晨)
(3)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怠慢)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译文:只想在乱世中苟全性命,并不想在诸侯中做官扬名。(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译文:这是我用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A.《出师表》是诸蔼亮北伐前写的奏章,劝勉刘禅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表现了他对蜀汉的忠诚。B.诸葛亮追述三顾茅庐的往事,既表达了对先帝知遇之恩的由衷感激,也希望后主能够效法先帝知人善任。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中的“大事”,指“五月渡泸”、“北定中原”、“庶竭驽钝”、“兴复汉室”和“还于旧
都”等。D.选文结尾,作者先表明伐魏兴汉的决心,然后交代出师后的朝政事宜,谆谆告诫后主要善纳雅言。点拨:“五月渡泸”不是刘备寄托给诸葛亮的“大事”,而是诸葛亮为了完成“大事”所采取的行动。12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古诗文解读一点通
教师用书 中考达标学案
ZHONGKAODABIAOXUEAN
文五、中考解密
近几年广东省中考对古诗文默写的考查所涉及的信息如下表:考查
考查情况年份
第 5 小题2013 年
《关雎》,古诗,
晏殊《浣溪沙》,词,
《醉翁亭记》,古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古
《钱塘湖春行》,律诗
直接默写,1 分
直接默写,1 分
默写中间四句,4 分
直接默写,2 分
文,理解默写,2 分2014 年
《生于忧患》,古文,直接 《次北固山下》,律诗,
《破阵子》,词
《归园田居(其三)》,律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
直接默写,1 分
默写,1 分
直接默写,2 分
理解默写,2 分
寄》,绝句,默写整首,4 分2015 年
《蒹葭》,古诗
《观沧海》,古诗
《桃花源记》,古文 《山坡羊·潼关怀古》,词,
《终南别业》,律诗
直接默写,1 分
直接默写,1 分
默写中间四句,4 分
理解默写,2 分
直接默写,2 分2016 年
《论语》,古文
《木兰诗》,乐府民歌 《渔家傲·秋思》,词,《 酬 乐 天 扬 州 初 逢 席 上 见
《钱塘湖春行》,律诗
直接默写,1 分
默写中间四句,4 分
直接默写,1 分
直接默写,1 分 赠》,律诗,理解默写,2 分2017 年
《论语》,古文
《过故人庄》,律诗,
《陋室铭》,古文
苏轼《江城子》,词,
《雁门太守行》,律诗
直接默写,1 分
理解默写,2 分
直接默写,2 分
直接默写,1 分
默写前面四句,4 分1.从涉及文体上看:所考查篇目涉及到古文、古诗、绝句、词(曲)等不同的文体。2.从题型及分值上看:题型较稳定,有 4 道直接性默写题,有 1 道理解性默写题。分值稳定在 10 分,第 1~4 题 6 分,第 5 题补充四句诗或默写整首诗 4 分。3.从重现率的角度上看:近两年一般不会重复考查,但《论语》重复考查的机率大。2018 年备考的重点是:从未考查的篇目以及 2014 年之前已考查过的篇目。4.从考查的细节上看:一般理解性默写考查的是名句、中心句或主旨句;直接性默写考查一般是非名句,且有个别易写错的字词。近几年广东省中考对课内文言文阅读的考查所涉及的信息如下表:
综合判断:主旨、感情、手法涉及篇目
1 个选择题,3 分
1 个选择题,3 分2014 年《邹忌讽齐王纳谏》
3 个填空题,3 分
2 个主观题,4 分
1 个选择题,3 分
1 个选择题,3 分2015 年《小石潭记》
3 个填空题,3 分
2 个主观题,4 分2016 年《桃花源记》
3 个填空题,3 分
2 个主观题,4 分2017 年《出师表》
3 个填空题,3 分
2 个主观题,4 分1.从涉及的考点上看,主要涉及的考点是文言词汇、句子翻译、内容理解、综合分析判断。2.2018 年备考重点注意近三年未考的文章,题型和题量没有变化,分值 10 分。
中考达标学案诗文 中考达标学案
第一部分 24 篇课内文言文阅读
一 《论语》十二章‖《春论语秋》
ZHONGKAODABIAOXUEAN
时习悦,内省乐,择善喜 君子真,贤者善,士人美
【根据最新考纲要求整理】
?子.曰:“学
时. 习.之,不亦 说.乎? 有 朋
?第一句讲学习的方法,强调学
后要不断复习,学习之乐;
先生,指孔子
按时/时常 复习
通“悦”,愉快
第二句讲学习的乐趣,要和志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又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
同道合的朋友相交;
第三句讲道德修养的问题,把
自己培养成有德行的“君子”。自.远方 来, 不亦乐乎?人 不 知. 而 不愠., 不亦君.子.乎?”(《学而》)从 知道,了解 生气,发怒 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从远方(到这里)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②曾子曰:“吾日. 三. 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
②道德修养。儒家十分重视个人
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
每天 多次 自我检查、反省 替
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格。而本则强调的是自我多次反
省的重要性。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 同朋友交往是不是
传. 不 习.乎?”(《学而》)真诚,诚实
老师传授的知识
复习,温习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
?道德修养。孔子自述他学习和
提高修养的过程。道德修养并非
独立做事情
迷惑,疑惑
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时
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时知道哪
间的学习,循序渐进方能达到。
天.命.,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 矩.。”《为政》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能听得进不同意见
越过,超过 规矩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到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规矩。
④子曰:“温.
故. 而 知
新, 可. 以.
④学习方法,强调复习和独立思
为. 师矣。”(《为政》)
考的重要。学过的东西,重新温
温习,复习 旧的,学过的知识
可以凭借 作为
习,不断思考,才有“知新”的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⑤子曰:“学而不思 则 罔.,
思而 不学 则 殆.。” ⑤学习方法,阐述了学习和思考
有害 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
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有害。” (《为 废。
⑥子曰:“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 陋 巷, 人
⑥道德修养。赞扬了颜回“安贫
乐道”的高贵品质。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不堪.(忍受) 其 忧,回也 不改 其 乐。 贤哉,回也!”《雍也》都忍受不了那穷困与愁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学习态度。以学习为快乐,兴
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子曰:“知 之. 者 不如好.之 者.,好之者 不如乐.之者。”《雍也》
它,指学问和事业 喜欢,爱好 ……的人
以……为乐趣
孔子说:“知道学问和事业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⑧道德修养。君子对富贵的正确
⑧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 义
动词,吃饭
态度。正确的财富观。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1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古诗文解读一点通
教师用书 中考达标学案
ZHONGKAODABIAOXUEAN
文而富且贵,于(对于)我 如 浮云。”《述而》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⑨子曰:“三.人. 行.,必有
我师 焉.; 择其善.者.而
⑨学习态度。只要虚心求教,到
处都有老师。向一切人学习,既
几个人 在路上行走
于此,在里面
好的方面,优点
要学习人家长处,又要吸取别人
的教训。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必定有可以作为我老师的人在里面;我选取他们的优点来
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跟从,这里指学习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改正。”⑩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学习态度。讲时光易逝,应珍
惜时间。用流水日夜不停、一去
流逝 这,指河水 舍弃
不返比喻时间的飞逝,指明时间
的宝贵。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道德修养。一个人应当坚定信
念、矢志不渝。
男子汉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却也不可以夺去他的志气。”
切. 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学习方法。强调博学笃志,提
问及联系实际的重要性。“仁”是-子夏曰:“博学而 笃.
忠实,坚守
从学习方法上讲的。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并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理解背诵1.学习方法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第一章)
②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第四章)(2011 年)
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第五章)(2012 年)
④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第十二章)(2016 年)2.学习态度
①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第七章)
②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第九章)
③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第十章)3.道德修养
①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第一章)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第二章)
③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第三章)
④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第六章)
⑤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第八章)(2017 年)
⑥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第十一章)
基础归纳1.通假字
①人不知而不愠①不亦说乎
(同“悦”,喜悦、高兴)
②温故而知新
(知道,了解)
(懂得)②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同“又”)2.一词多义
3.古今异义
①可以为师矣[为]
[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许可。①可以为师矣
②饭疏食饮水②为人谋而不忠乎
中考达标学案诗文 中考达标学案
ZHONGKAODABIAOXUEAN
[水]古义:冷水;今义: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形容词作名词,新的体会)③匹夫不可夺志也
④传不习乎 (传,动词作名词,传授的知识)
[匹夫]古义:普通人;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⑤饭疏食饮水 (饭,名词作动词,吃饭)④吾日三省吾身
⑥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名词作意动,以……为乐趣)
[三]古义:多次;今义:数词,三。
5.成语归纳4.词类活用
不亦乐乎 三省吾身 三十而立 温故知新①学而时习之 (时,名词作状语,按时)
不舍昼夜 三人行,必有我师 择善而从②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作状语,每日,天天)
逝者如斯 匹夫不可夺其志③温故而知新 (故,形容词作名词,旧的知识;新,
达标训练一、文言词汇——课文重要词汇,注意与其他课文的词汇及现代汉语的关联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A.三人行./行拂乱其所为.
B.择其善.者而从之/以咨诹善.道C.可.以.为师矣/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D.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点拨:A.行走/行为;B.好的;C.可以凭借/能够用来;D.知道,了解/懂得。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A.吾日三.省吾身/再而衰,三.而竭
B.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宴酣之乐.C.必有我师.焉/尊师.重教
D.可以为.师矣/为.人谋而不忠乎点拨:A.多次/第三;B.以……为乐趣/快乐;C.老师;D.当,做/替。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A.学而时.习之/四时.之景不同
B.传.不习乎/空谷传.响C.不舍.昼夜/舍.生而取义者也
D.温故.而知新/故.不为苟得也点拨:A.按时(时常)/季;B.传授的知识/传送,传来;C.舍弃;D.学过的知识/所以。二、直接性默写——用原文内容填空1.有朋自远方来,不 亦 乐 乎?人 不 知 而 不 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2.吾日三省吾身:为 人 谋 而 不 忠 乎?与 朋 友 交 而 不 信 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 十 而 不 惑,五十而知天命,六 十 而 耳 顺,七 十 而 从 心 所 欲,不逾矩。(《为政》)4.子曰:温 故 而 知 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2011·广东)5.子曰:学 而 不 思 则 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2012·广东)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 不 堪 其 忧,回 也 不 改 其 乐。贤哉回也!(《雍也》)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 之 者 不 如 乐 之 者。(《雍也》)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 肱 而 枕 之,乐亦在其中矣。不 义 而 富 且 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2017·广东,后面一空)9.子曰:“三人行,必 有 我 师 焉;择 其 善 者 而 从 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10.子在川上曰:“逝 者 如 斯 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 夫 不 可 夺 志 也。”(《论语·子罕》)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 问 而 近 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 (2016·广东)三、句子理解——理解性默写,用原文的词句填空1.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学校建校 80 周年庆祝大会上提出,学习和思考是相辅相成的,这再次阐明了《论语》中“学16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古诗文解读一点通
教师用书 中考达标学案
ZHONGKAODABIAOXUEAN
文而 不 思 则 罔,思 而 不 学 则 殆”的深刻含义。2.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 其 善 者 而 从 之,其 不 善 者 而 改 之。3.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论语》中说:三 人 行,必 有 我 师 焉。4.《论语》中体现实事求是的精神,倡导谦虚态度的两句话是:知 之 为 知 之,不 知 为 不 知。5.儒家经典让我们获益匪浅。《论语》中的“人 不 知 而 不 愠,不 亦 君 子 乎?”常用来表达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6.每年一度的亚洲博鳌论坛,华夏儿女喜迎各国嘉宾,我们可以引用《论语》中的“有 朋 自 远 方 来,不 亦 乐 乎”来诠释这份情怀。7.孔子强调“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根据是:择 其 善 者 而 从 之,其 不 善 者 而 改 之。8.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一 箪 食,一 瓢 饮,在 陋 巷,人 不 堪 其 忧,回 也 不 改 其 乐。9.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知 之 者 不 如 好 之 者,好 之 者 不 如 乐 之 者。10.《论语》中用简洁朴素的笔致,勾画出一个安贫乐道者的心理状态,平凡而又高洁,令人向往之至,在今天更显得弥足珍贵的句子是:饭 疏 食 饮 水,曲 肱 而 枕 之,乐 亦 在 其 中 矣。不 义 而 富 且 贵,于 我 如 浮云。11.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不 义 而 富 且 贵,于 我 如 浮 云。12.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逝 者 如 斯 夫!不 舍 昼 夜。13.《论语》中含义深远,金铿玉振,古往今来,不知激励过多少志士仁人在险恶的环境中守志不移的句子是:三 军可 夺 帅 也,匹 夫 不 可 夺 志 也。14.孔子谈学习的方法和做人的涵养时,“学 而 时 习 之,不 亦 说 乎”是学习的方法;“有 朋 自 远 方 来,不 亦说 乎”是学习的乐趣;“人 不 知 而 不 愠,不 亦 君 子 乎”是与人交往的态度。15.那些有害食品药品的从业人员,自己不使用“地沟油”“毒生姜”“毒胶囊”等,却将之大量倾销到市场去危害公众。我们借用《论语》中的“为 人 谋 而 不 忠 乎,与 朋 友 交 而 不 信 乎”来奉劝他们要坚守道德底线。16.《论语》是儒家思想集大成者,它能教我们很多为人处事和做学问的道理,比如,只有“温 故 而 知 新”才能做合格的老师;我们应该摒弃“不 义 而 富 且 贵”的行为,要视这样的免得如浮云,我们应该像“三 人 行,必 有 我 师 焉”这句所说的一样虚心学习,不耻下问。17.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男子汉的志气时不能被改变的,用《论语》的话就是:三 军 可 夺 帅 也,匹 夫 不可 夺 志 也。18.曾子每天从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传 不 习 乎”反省自己是否热爱学习;“与 朋 友 交 而 不 信 乎”反省自己是否讲诚信;“为 人 谋 而 不 忠 乎”反省自己交朋友是否诚实。19.孔子讲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最高境界是“七 十 而 从 心 所 欲,不 逾 矩”这一阶段人的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
中考达标学案诗文 中考达标学案
二 伤.仲永‖王北安宋石
ZHONGKAODABIAOXUEAN
哀伤,叹惜;对……感到惋惜
父贪利,天生神童终为泯 不使学,仲永之才变枯竭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
忽 啼 求. 之。
第 1 段:写农民
出身的方仲永
曾经 书写工具
幼时是一个天
资非凡的神童,
金溪平民方仲永, 世代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 不曾认识书写工具,(有一天)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
暗写其父借此
图利,不让他学父 异. 焉.,借旁.近.与.之,
即书.诗四句,并自. 为. 其 名.。 其 诗以. 养.
习的错误做法。对……感到诧异 这件事
把 赡养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借邻居家的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收. 族
为. 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 指. 物 作诗
立 就., 【词类活用】
作为 内容、主题 全
◎父异.焉:意动用
法,以……为异,父母、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其 文. 理. 皆有可. 观. 者。 邑人 奇. 之,稍.稍. 宾.客. 其父,或. 以.钱币乞.
对……感到诧异。
对……感到奇怪 渐渐地 以宾客之礼相待 有的人 用
【成语助记】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
◎ 书.诗 四 句 / 奋 笔
疾书.(书:写)
pān yè yì
之。 父 利. 其 然.也, 日 扳. 仲永 环.谒.于邑人,不使. 学.。
认为……有利可图 如此,这样 通“攀”,牵,引 四处拜访
让 学习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仲永到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余闻. 之 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 于舅家 见之,
十二三矣.。令. 第 2 段:写仲永
了 让 才能衰竭,最终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 成为普通人。作诗,
这是“不使学”
的必然结果。
不能 称. 前. 时之闻.。又七年, 还自.扬州,复到舅家 问
【成语助记】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当。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
◎ 作 诗 立 就./ 一 蹴
而就.(就:完成)
【句式梳理】
曰: “泯.然. 众.人.矣。”
◎还自扬州=自扬
州还(状语后置)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已经)完全如同常人了。”
第 3 段:作者借
王子曰:仲永之通. 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 于. 材.人.远矣。卒.之为.
通达 聪慧 承受
胜过、超过 比 有能的人
最终 成为 仲 永 一 事 论 说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 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他最终成为 事理,强调后天众 人,则 其受.于.人.者 不 至. 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 其贤.也,不
学习对成才的
后天所受的教育
好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 之 人,且. 为. 众 人;
今. 夫. 不受之天,固. 众 人,又不
本来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
受之人, 得. 为 众人而已. 耶.?
停止 吗接受后天的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18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古诗文解读一点通
教师用书 中考达标学案
ZHONGKAODABIAOXUEAN
童年:金溪……世隶耕(铺垫)。……五年,未尝……父异……即书诗……其诗……作诗立就……文理……邑人……宾客其父……钱币……利其然……日扳……不使学。(叙事、详写)
少年、青年:余闻……十二三……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泯然众人。(叙事、略写)
观点:王子曰……受之天……受于人……(议论)。
基础归纳1.通假字
[为]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通“攀”,牵,引) ①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作为)2.一词多义
②卒之为众人
(成为)[世]
③并自为其名
(题上)①世隶耕
3.古今异义②问今是何世/苟全性命于乱世 (年代)
[是]③世有伯乐/世人盛爱牡丹
(世上,世间)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古:此)④经纶世务者
②问今是何世/浑身是胆
(今:判断词,是)[隶]
[或]①世隶耕
①或以钱币乞之
(古:有的人)②隶而从者
②或异二者之为/或多或少 (今:或许,也许;或者)[书]
[文理]①即书诗四句
(写,记下)
①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古:文采和道理)②未尝识书具
②文理不通 (今:文章内容方面和词句方面的条理)③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孤常读书 (书籍,诗书) 4.词类活用④家书抵万金/与朱元思书
(书信,信)
①忽啼求之 (动词作状语,哭着)[自]
②父异焉 (对……感到奇怪)①并自为其名/手自笔录/猥自枉屈 (自己)
③邑人奇之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惊奇、诧异)②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富阳至桐庐 (从)
④宾客其父 (名词的意动用法,意思是“以宾客之礼③自非亭午夜分
相待”)[闻]
⑤父利其然也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利)①余闻之也久/陶后鲜有闻 (听说)
⑥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名词作状语,每天)②不能称前时之闻
5.有关成语③闻寡人之过者
(使……听到)
○泯然众人:完全如同常人了。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④不求闻达于诸侯
(扬名,闻名)
了。⑤村中闻有此人
6.文言句式⑥卒获有所闻
【判断句】[宾客]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①稍稍宾客其父
(意动用法,以……为宾客) 【省略句】②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客人)
○不使(之)学。/令(其)作诗。(省略宾语“之”“其”)[然]
○(我)还自扬州。(省略主语“我”)①父利其然也/屋舍俨然 (如此,这样)
○受之(于)天。/借(于)旁近与之。(省略介词“于”)②泯然众人矣
(……的样子)
【倒装句】
○还自扬州=自扬州还。(状语前置“自扬州”)
中考达标学案诗文 中考达标学案
ZHONGKAODABIAOXUEAN
■文学常识
4.“不使学”:为全文的关键,为仲永的变化伏笔。
1.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
5.“余闻之也久”:承前启后。
2.题意: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伤,哀伤、怜惜
6.第二段叙事极为简要,仅以一“见”、一“闻”、之意。
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文章主旨
7.仲永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①生五年,指物作诗立
本文通过方仲永从幼年时天资过人到长大后“泯然 就,其文理皆可观者。②十二三岁,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众人”的变化过程,点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是“不使学”, 之闻。③又七年,泯然众人矣。(用原句)是“其受于人者不至”,说明人的知识才能决不能单纯地
8.仲永变成“泯然众人”的原因:①做法上(直接原
因):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②道依靠天赋,而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强调了后天
理上(根本原因):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的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能的重要性。
■赏析语言和表达技巧
1.先叙后议,寓理于事,立意深刻。以方仲永的实例,
■结构图解
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2.先扬后抑,对比鲜明,突出主题。
童年:天资过人→先扬、详写
少年:大不如前
青年:与众无异
后抑、略写
阐明观点:受于人者不至→议论
文章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前后互为反衬,对比鲜明,
■内容探究
显示了仲永才能的落差之大,令人警醒、惋惜。
1.主旨句: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
3.文章安排材料详略得当,详写方仲永幼年聪慧,是为众人而已耶?
为了暗示其前途无量,为后面写他才能衰退做铺垫,突出
2.“世录耕”:为“未尝识书具”、“不使学”做铺垫, “伤”的前提;略写其父的贪利之举和方仲永才能衰竭,衬托其非凡天资;暗示造成他命运悲剧的家庭背景。
意在点明“伤”的原因和内容,引人深思。
3.仲永三奇:①“未尝识书具”,即非凡天资。②“作诗立就”,“自为其名”。③诗写仁孝,秀才称颂。
达标训练一、解释文中加点字词,并翻译全文。
解释加点的字词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属于)耕。仲永生五年,未尝.(曾经)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识书.具.(书写工具),忽啼求.(索要)之。父异.(对……感到诧异) 不曾认识书写工具,(有一天)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焉.(这件事),借旁.近.(邻居)与之,即书.(写)诗四句,并自.(自己) 亲对此感到诧异,借邻居家的给他,(仲永)当即写了
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为.(题上)其名.(名字)。其诗以.(把)养.(赡养)父母、收.(团结)族
父母、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为.(作为)意.(内容、主题),传一.(全)乡秀才观.(欣赏)之。自.是.(从 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此)指.(指定)物作诗立就.(完成),其文.(文采)理.(道理)皆有可. 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值得)观.(观赏)者。邑人奇.(对……感到奇怪)之,稍.稍.(渐渐) 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其父,或.(有的人)以.(用)钱币乞.(求取) 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之。父利.(认为……有利可图)其然.(这样)也,日扳.(通“攀”, 图,每天牵着仲永到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牵,引)仲永环.谒.(四处拜访)于邑人,不使.(让)学.(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
余闻.(听说)之也久。明道中,从.(跟从)先人还.(回)家,于 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了)。令.(让)作诗,不能称.(相当)前时之
当。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闻.(名声)。又七年,还自.(从)扬州,复到舅家问焉.(这件事)。
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已经)完全如同常20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古诗文解读一点通
教师用书 中考达标学案
ZHONGKAODABIAOXUEAN
文曰:“泯.然.(消失)众.人.(常人)矣。”
人了。”王子曰:仲永之通.(通达)悟.(聪慧),受.(承受)之天也。其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受之天也,贤.(胜过、超过)于.(比)材.人.(有才能的人)远矣。卒.(最
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
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终)之为.(成为)众人,则其受于.(被)人者不至.(到)也。彼其受之 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也,如.此.(像这样)其贤.(有才能)也,不受之人,且.(尚且)为.(成 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为)众人;今.夫.(现在那些)不受之天,固.(本来)众人,又不受之 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人,得.(能够)为众人而已.(停止)耶.(吗)?
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二、文言词汇——课文重要词汇,注意与其他课文的词汇及现代汉语的关联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A.并自为其名./名.之者谁?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有朋自.远方来C.余闻.之也久/不能称前时之闻.
D.父利其然.也/泯然.众人矣点拨:A.名字/命名;B.从;C.听说/名声;D.这样/……的样子。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A.并自.为其名/自.非亭午夜分
B.稍稍宾.客.其父/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C.并自为其名./卷卷有爷名.
D.得.为众人而已耶/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点拨:A.自己/如果;B.以……为宾客/客人;C.名字;D.能够/领会。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A.未尝识书.具/乡书.何处达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蒙乃始就.学C.不能称.前时之闻/不以千里称.也
D.从先.人还家/先.帝不以臣卑鄙点拨:A.书写/书信;B.完成/从事;C.相当/著称;D.对已逝的人的尊称。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A.得.为众人而已耶/余因得.遍观群书
B.忽啼求.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C.未尝识.书具/默而识.之
D.仲永之通.悟/初极狭,才通.人点拨:A.能够;B.索要/探求;C.认识/记;D.通达/通过。三、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注意落实加点的字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译文: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借邻居家的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译文: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3.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译文: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4.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文: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文: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仲永到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6.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译文:让(他) 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当。7.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译文: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译文: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四、句子理解——理解性默写,用原文的词句填空1.点明方仲永天赋消失的一句话是:泯 然 众 人 矣。2.仲永变成普通人的个人、直接原因的语句是:不 使 学。3.仲永变成普通人的道理、根本原因的语句是:则 其 受 于 人 者 不 至 也。
中考达标学案诗文 中考达标学案
ZHONGKAODABIAOXUEAN4.“不能称前时之闻”中的“前时之闻”具体指:指 物 作 诗 立 就,其 文 理 皆 有 可 观 者。1.方仲永的故事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请写出其对不同人的启迪。(1)对家长:不应该有目光短浅行为,应让子女学习。(2)对学生:后天的学习及努力对自己成才很重要。(3)对教师:对天赋好的学生也要抓紧抓好。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从方仲永的遭遇来看,你得到什么启示?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父亲不让他学习,他自己不想学习,乡里人不帮助他学习。启示: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3.方仲永幼年时有怎样的过人之处?后来又发生了什么变化?方仲永幼年时能“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后来,“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最后“泯然众人矣”。4.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你最想对他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是一个贪图小利、目光短浅的人。示例:一个人的天资再好,没有后天的教育,也是不能成才的。(合情合理即可)5.请结合方仲永这一事例,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的认识。示例:天资是人成才的基本条件。天资好,再加上后天努力,就一定能成才;天资好,但后天不努力,再好的天资也会泯灭(方仲永便如此)。6.揣摩文题中“伤”有哪些意思?第一层意思是为仲永这样一个天才最终沦为一个普通人而感到惋惜。第二层意思是为像仲永的父亲这样不重视后天教育而感到可悲。第三层意思是为那些重蹈了仲永的覆辙的人哀伤。7.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文末段话辨明了“受之天”
与“受之人”的关系,令人深感“受之人”的重要。8.本文通过方仲永从幼年时天资过人到长大后“泯 然 众 人”的变化过程,点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是“不 使 学”,
是“受 于 人 者 不 至”,说明人的知识才能决不能单纯地依靠天赋,而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9.伤仲永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五岁时有过人的天资,如“即书诗四句”、“作 诗 立 就”、“文理可观”;
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时才能大不如前,表现在 “令 作 诗,不 能 称 前 时 之 闻”;第三阶段,成年后(过七年)
完全变成平庸之人,用文中“泯 然 众 人 矣”一句可说明。10.仲永变成“泯然众人”的原因:从做法上看,是“父 利 其 然”而“不 使 学”,把仲永当作赚钱的工具,荒废
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从道理上说,因为“受 于 人 者 不 至”,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11.本文的语言十分精当。如第一段,首句交代籍贯、身份、姓名、家世,这不仅是必不可少的一般介绍,而且“世
隶耕”三字是对“未 尝 识 书 具”、“不 使 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
命运的家庭背景;“日 扳 仲 永 环 谒 于 邑 人”,仅此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
叹的愚昧无知之态。12.文章第一、二自然段按时间顺序叙事,两段之间通过“余 闻 之 也 久”这句过渡。第二段的语言十分精当,仅
以一“见”、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其中“见”的结果是“令 作 诗,不 能 称 前 时 之 闻”,
“问”的结局是“泯 然 众 人 矣”。六、综合理解——整体感知内容,赏析语言及表达技巧(重点)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本文先叙仲永之奇特,后写仲永之退化,先详后略,先抑后扬,对比鲜明。B.当父亲拉着仲永去求“利”的时候,也把仲永“拉”进了“众人”的行列。C.本文以“余”所“闻”“见”为素材组织文章,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D.本文通过写仲永由神童变为“众人”的过程,揭示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点拨:提示:先扬后抑。2.选出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 B )点拨:采用了借事说理的方法。
A.“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22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古诗文解读一点通
教师用书 中考达标学案
ZHONGKAODABIAOXUEAN
文B.本文在写作上采用的是设喻说理、借事喻人的方法。
C.本文第二段叙事极为简要,仅以一“闻”、一“见”、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D.本文组织材料有见有闻,有详有略,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3.选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 C )
A.本文的语言十分精当,如“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B.题目中“伤”字的意思是哀伤、叹息。作者“伤”仲永是因为方仲永天资非凡而“受于人者不至”,最终“泯
然众人”。
C.本文借事说理,通过方仲永由聪明沦为平庸的故事,说明人自身的天资对成才的重要性。
D.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从天资聪颖到才能衰退,再到泯然众人。
点拨:本文谈的不是天资的重要性,而是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方仲永从五岁起表现了超凡的才华,但到十二三岁却并不突出,到了二十岁左右时才能衰竭,与普通人没有差
别了。B.方仲永刚开始作诗时,不仅才思敏捷,反应极快,而且他的诗在内容和文采上都有令人欣赏的地方。C.方仲永的“邑人”都是十分重视人才的,从“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可以看出。D.方仲永由一名天才儿童到最后成为一个普通人,其根本原因是“不使学”,也就是“受于人者不至也。”点拨:“邑人”不是重视人才,而是对天才的“仲永”充满好奇。七、课外类文阅读
为学·彭端淑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努力去做这件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
事,那么困难的事也变得容易了。不做这件事,那么容易的
事也变得困难了。人们做学问有困难与容易的(区别)吗?(只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要)去学,那么难的学问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学,那么容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 易的学问也变得困难了。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①而往?” 四川的边远的地方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
个富有。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要去南海,怎么样?”富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 和尚说:“你凭借什么前往(南海)?”穷和尚说:“我只要带②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 一个瓶子和一个饭钵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来(一直)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
想要雇船南下,还没能够去成呢,你凭借什么前往(南海)?”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
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把这件事告诉了富和尚。
富和尚脸上有惭愧的神色。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不如蜀鄙之僧哉? (选自《白鹤堂文集》)
的路,富和尚不能到南海,而穷和尚到了。人们立志求学,[注释] ①何恃:凭什么。②买舟:雇船。
难道还不如四川边远地方的那个穷和尚吗?1.解释左边加点字词的意思,再选出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A.为.之,则难者亦易矣(做)/ 行拂乱其所为.
B.蜀之鄙.有二僧(边远的地方)/肉食者鄙.C.西蜀之去.南海(距离)/ 则有去.国怀乡
D.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难道)/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点拨:A 做/做;B 边远的地方/目光短浅;C 距离/离开;D 难道/拜访。2.对画线句“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 )A.人们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远地方的那个穷和尚吗?B.人要是立志,就应该学习蜀地边远地区的那个穷和尚。C.人如果不立志,就不如四川边远地方的那个穷和尚。D.人们立志求学,就应该像四川边远地方的那个穷和尚一样。3.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4.你从这篇文章中领悟到了一个怎样的道理?示例:做任何事情,有了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通过主观努力才能实现,“为学”也是如此。
中考达标学案诗文 中考达标学案
三 孙权劝学‖司北马宋光
ZHONGKAODABIAOXUEAN
君言一语,洗耳恭听 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 掌.事,不可不学!”蒙辞. 以.军中多务.。
→孙权劝学
①当涂掌事,不
当初 对 说 你 当道,当权 管理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道:“你现在当权掌事务了,不可以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 可不学(劝因)
②涉猎、见往事权曰:“孤 岂. 欲.卿治.经. 为. 博.士.
邪.! 但. 当. 涉.猎.,见. 往.事.耳.。 (学法)
难道 想要 研究儒家经典 成为 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通“耶”,吗 只 应当 粗略地阅读 了解 历史 罢了 ③常读书、大有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所益(作用)卿言多务,孰. 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 乃. 始就.学。及.鲁肃 过.
→吕蒙治学
辞学→就学→
于是 从事 到了……的时候 到
才略长进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呢?我常常读书,自己认为有很大的收益。”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来到寻阳,
与蒙 论. 议.,
大. 惊 曰:“卿今者才. 略.,非.复.
讨论(事情)
才干 谋略 不再是寻阳的时候,(鲁肃)与吕蒙论议天下大事,鲁肃非常惊奇地说:“你如今的才干、谋略,不再是
→鲁肃叹学
大惊→结友
吴下阿蒙!”蒙曰:“士. 别.三日,即. 更. 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从侧面表现吕
蒙才略地惊人
读书人 分别
就 重新 擦 看待
长兄 认清事物
长进。过去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认清事物这么晚呢!”肃 遂. 拜 蒙 母, 结. 友. 而. 别.。
结交 朋友 表顺承 分别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了。
权谓吕蒙曰……蒙辞……权曰……蒙乃始就学。及鲁肃……大惊曰……蒙曰……拜蒙母,结友……
基础归纳1.通假字
[就]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通“耶”,语气词)
①蒙乃始就学
(从事)②卿今当涂掌事(当涂:“涂”通“途”,道路,仕途)
②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③功成名就
(达到)2.一词多义
[以][见](另见《公输》“见”字归纳)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用)①见往事耳
②自以为大有所益
(认为)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及]③才美不外见(xiàn)
(通“现”,表现)
①及鲁肃过寻阳/及下船/及郡下 (到了)④明灭可见/千丈见底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比得上)[当]
③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以及,或者)①但当涉猎/当奖率三军
[略]②咨臣以当世之事
(当代,当时)
①卿今者才略
(谋略)③当余之从师也
(在……时候)
②略无阙处/略无慕艳意
(毫无)④今当远离/当是时/卿今当涂掌事 (正当)⑤当窗理云鬓/木兰当户织
(对着)2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古诗文解读一点通
教师用书 中考达标学案
ZHONGKAODABIAOXUEAN
文3.古今异义
[乎]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语气词,呢)[但]
6.有关成语①但当涉猎
(古:只,只是)
○开卷有益:打开书本,总有益处。常用以勉励人们勤②但是
(今:表转折的连词)
奋好学,多读书就会有得益。陶潜、宋太宗赵光义也[孤]
说过此类的话。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古:古代王侯的自称)
○吴下阿蒙:本文指原来那个住在吴县的吕蒙。比喻人②大漠孤烟直/孤苦伶仃 (今:孤单,孤苦)
学识尚浅(含贬义)。[治]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今常作“士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古:研究)
别三日,当刮目相看”。②大禹治水/治标不治本 (今:治理)
7.文言句式[博士]
【倒装句】①治经为博士邪
(古:专管经学传授的学官) ○蒙辞以军中多务=蒙以军中多务辞。(介宾“以军中②文学博士
(今:学位的最高一级)
多务”后置)4.词类活用
【反问句】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状语后置,名词作动词,推托)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岂……邪”意为“难5.其他词语
道……吗”)[乃]蒙乃始就学
(于是,就)
○卿言多务,孰若孤?[遂]肃遂拜蒙母
(连词,于是,就)
整体感知■文学常识
6.人物形象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中的一段。
孙权:关心、爱护部下,善于规劝,平易近人。■文章主旨
吕蒙:虚心受教,勤奋学习的武将。本文讲述吕蒙在孙权的规劝下发奋学习,才略大增, 鲁肃:敬才、爱才、直爽而不失风度的谋士。受到鲁肃赞扬的故事,提示了读书学习大有好处的道理, ■赏析语言和表达技巧启发人们不要因为工作繁忙而疏误学习。
1.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结构图解
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他的
善劝,而略去吕蒙的对话,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
当涂掌事 不可不学(劝因)
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
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富有风趣的孙权善劝 涉猎 见往事
一问一答,从侧面表现吕蒙才略地惊人长进,而略去二
常读书 大有所益 (作用)吕蒙治学:辞学→就学→才略长进→虚心受教、认真学习鲁肃叹学:大惊→结友→敬才爱才→识别人才、爱惜人才■内容探究
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1.重点句: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表明吕蒙颇 一句作结。为自得的神态,同时表明吕蒙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2.侧面及正面描写。2.孙权劝吕蒙学习原因:当涂掌事。方法:但当涉
通过对吕蒙和鲁肃论议,侧面烘托出吕蒙的自信来猎。目的:见往事。
表现学有所进的学习效果。“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3.一“曰”一“辞”,一“曰”一“学”,可见孙权 正面描写出鲁肃对吕蒙的敬意。的善劝。
3.对比。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这是侧面描写。 ①孙权用自己的状况和吕蒙的状况作对比驳斥他的作用是:突出表现吕蒙修业,学有所成。
托辞,说明没有理由不去学习。5.鲁肃主动与吕蒙“结友”:①鲁肃为吕蒙的才略
②鲁肃的话中“吴下阿蒙”,与后文吕蒙的表现、鲁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两人情投 肃的评价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学习带给一个人的巨大转意合。②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③证明孙 变。权劝学意见的正确。
中考达标学案诗文 中考达标学案
ZHONGKAODABIAOXUEAN一、解释文中加点字词,并翻译全文。
解释加点的字词
初.(当初),权谓.(对)吕蒙曰.(说):“卿.(你)今当.涂.(当道,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道:“你现在当权掌事务了,当权)掌.(管理)事,不可不学!”蒙辞.(推托)以.(用)军中多务.(事 不可以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务)。权曰:“孤岂.(难道)欲.(想要)卿治.经.(研究儒家经典)为.(成 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为)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邪.(通“耶”,语气词)!但.(只) 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当.(应当)涉.猎.(粗略地阅读),见.(了解)往.事.(历史)耳。卿言多 历史罢了。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呢?我常常读务,孰.(谁)若.(比得上)孤?孤常读书,自以.为.(认为)大有所益. 书,自己认为有很大的收益。”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好处)。”蒙乃.(于是)始就.(从事)学。及.(到了……的时候)鲁肃 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与吕蒙论议天下大
事,鲁肃非常惊奇地说:“你如今的才干、谋略,不过.(到)寻阳,与蒙论.议.(讨论事情),大惊曰:“卿今者才.略.(才
再是过去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干和谋略),非.复.(不再是)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就)
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认清事物这么晚呢!”鲁肃更.(重新)刮.(擦)目相待,大兄何见.(认清)事之晚乎!”肃遂.(于 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是)拜蒙母,结友而别.(分别)。
了。二、文言词汇——课文重要词汇,注意与其他课文的词汇及现代汉语的关联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
A.但当.涉猎/咨臣以当.世之事
B.见.往事耳/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C.即更.刮目相待/自力更.新
D.蒙乃始就.学/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点拨:A.应当,应该/当代;B.了解/认清;C.重新;D.从事/完成。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
A.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曹刿请见.
B.卿今者才略./略.无慕艳意
C.但当.涉猎/当.奖率三军
D.及鲁肃过.浔阳/面刺寡人之过.者
点拨:A.认清/拜见;B.谋略/丝毫;C.应当,应该;D.到/过错。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
A.蒙辞.以军中多务/未尝稍降辞.色
B.孤常读书./即书.诗四句
C.自以为大有所益./有所广益.
D.及鲁肃过.寻阳/人恒过.然后能改
点拨:A.推辞/言语;B.经书/书写;C.好处;D.到/犯错误。三、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注意落实加点的字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译文:你现在当权掌事务了,不可以不学习!2.蒙辞.以.军中多务.。译文: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译文: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4.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译文: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5.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译文:你如今的才干、谋略,不再是过去那个吴下阿蒙了!6.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译文: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7.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译文:长兄认清事物这么晚呢!四、句子理解——理解性默写,用原文的词句填空1.写孙权劝吕蒙学习的句子是:卿 今 当 涂 掌 事,不 可 不 学!2.《孙权劝学》中孙权给吕蒙提的读书目标是:但 当 涉 猎,见 往 事 耳。3.表现孙权对下属吕蒙爱护、器重和希望的一句话是:卿 今 当 涂 掌 事,不 可 不 学。26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古诗文解读一点通
教师用书 中考达标学案
ZHONGKAODABIAOXUEAN
文4.吕蒙拒绝学习的理由是:辞 以 军 中 多 务。5.鲁肃对吕蒙变化的强烈反应是:卿 今 者 才 略,非 复 吴 下 阿 蒙。6.小明暑假参加科技夏令营,眼界大开,增长了知识。回校后与同学谈起收获,同学打趣地说:“你就像《孙权劝学》中的吴下阿蒙,真是‘士 别 三 日,即 更 刮 目 相 待’啊”。五、内容理解——理解文章内容,领会作者写作意图1.鲁肃为什么和吕蒙“结友”?联系课文《孙权劝学》,谈谈你对吕蒙的看法。
鲁肃起初对吕蒙不屑一顾,在和吕蒙交谈后,被他的才能和谋略所折服,于是,与他“结友”而别。吕蒙:勤奋
好学;勇而有谋略,识军计。2.文章通过对人物对话的描写,刻画了鲜明的人物性格。请各用一两个短语来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孙权:关心部下、对部下要求严格,善劝。
吕蒙:乐于接受劝告、勤奋好学。鲁肃:直爽、敬才、爱才。3.仲永毁于父亲之手,而吕蒙成于孙权之劝。这两个关于学习的故事让我们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请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一谈。明白了一个人要不断学习才会有进步,才能成大器。我们中学生应该像吕蒙学习,注重练好自己的内功。4.在文中提到的三个人物中,你最欣赏谁?简要说说理由。
示例:我最欣赏孙权,他作为一国之君,能够高瞻远瞩,力劝部下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同时,在劝吕蒙
时,最初被拒绝并不恼怒,而是能够循循善诱,知道吕蒙听从劝告为止。5.“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从句中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吕蒙的变化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大增的惊人变
化。6.吕蒙为何能从当初的“吴下阿蒙”变得让人“刮目相待”?文中是怎样表现吕蒙学有所成的?
听从孙权的劝告,从师学习。通过鲁肃惊叹、与之结友,侧面表现吕蒙才学大增,学有所成。7.孙权劝吕蒙学习原因是“当 涂 掌 事”;用“但 当 涉 猎”的方法学习;学习的目的是“见 往 事 耳”。8.文章按照时间的顺序,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 始 就 学”;后写鲁肃“与 蒙 论 议”,“结 友 而 别”。9.在文章中,吕蒙经历了“蒙 辞 以 军 中 多 务”、“乃 始 就 学”、“学习很有信心”的思想变化过程。10.本文通过鲁肃的赞叹“卿 今 者 才 略,非 复 吴 下 阿 蒙!”及“结 友 而 别”,从侧面烘托吕蒙因学习而使才略有了惊人的长进,也表明了鲁肃敬才、爱才。六、综合理解——整体感知内容,赏析语言及表达技巧(重点)1.选出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 )
A.本文选自《资治通鉴》中的一段,是根据先前的史书改写的。
B.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努力学习,才略有惊人长进的故事。
C.鲁肃最后与吕蒙主动“结友”,是因为鲁肃被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表明鲁肃敬才、爱才。
D.本文赞扬了孙权和吕蒙认真学习的精神,告诫人们,重任在身不可不学习的道理。
点拨:孙权只是劝学吕蒙,赞扬的是吕蒙认真学习的精神。2.选出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 C )点拨: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A.文章按照时间的顺序,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B.本文极简略且剪裁精当,以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
C.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于二人风趣的一问一答,表现孙权的善劝。
D.本文写事情的结果,不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吕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3.选出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 )点拨:应是从侧面,而不是正面。
A.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吕蒙学习的必要性,又使用了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
B.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
C.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正面表现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D.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去,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以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
中考达标学案诗
(一)文 中考达标学案
ZHONGKAODABIAOXUEAN
七、课外类文阅读
吕蒙入吴,王劝其学。乃博览群籍,以《易》为宗。常在
吕蒙到吴国,吴主孙策奉劝他学习文化。吕蒙于是博孙策坐酣醉忽于眠中诵《易》一部俄而起惊。众人皆问之。蒙 览群书,以《周易》作为主攻方向。有一次在孙策的聚会云:“向.梦见伏羲、文王、周公,与我言论世祚①兴亡之事,日 上,吕蒙喝得酩酊大醉,很快沉沉睡去,在梦中背诵《周月广明之道.,莫不穷精极妙;未该玄②言,政③空诵其文耳。” 易》一部。不一会儿吕蒙受惊而起,在座的人都说:“吕众坐皆知蒙呓诵文也。(选自《太平广记》)
蒙说梦话都在背诵《周易》。”
[注释]①世祚:指国运。②玄:深奥。③政:只,仅仅。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1)向.梦见伏羲、文王、周公( 刚才 )
(2)日月广明之道.( 道理 )2.对画线句“众坐皆知蒙呓诵文也”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C )A.众人坐着都知道吕蒙说梦话在背诵《易经》。
B.众人坐着都知道吕蒙说胡话在朗读《易经》。C.在座的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宛伊草本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