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好用的研究非饱和土力学的意义数值模拟软件

第九届国际岩土工程物理模拟会议
第二届全国岛礁岩土工程学术研讨会合影
第二届全国岛礁岩土工程学术研讨会
第二届全国岛礁岩土工程学术研讨会
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岩土工程分会地基处理考察团
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岩土工程分会地基处理考察团
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岩土工程分会地基处理考察团
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岩土工程分会地基处理考察团
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岩土工程分会地基处理考察团
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岩土工程分会地基处理考察团
第二届中美地基处理技术交流会
第七届东亚岩土自然灾害技术大会
第七届东亚岩土自然灾害技术大会
第七届东亚岩土自然灾害技术大会
第七届东亚岩土自然灾害技术大会
第七届东亚岩土自然灾害技术大会
第七届东亚岩土自然灾害技术大会
第七届东亚岩土自然灾害技术大会
第七届东亚岩土自然灾害技术大会
黄文熙讲座撰稿人 刘松玉
黄文熙讲座撰稿人 刘松玉
黄文熙讲座撰稿人 刘松玉
黄文熙讲座撰稿人 汪小刚
黄文熙讲座撰稿人 汪小刚
黄文熙讲座撰稿人 汪小刚
黄文熙讲座学术报告人 陈正汉
黄文熙讲座学术报告人 施建勇
黄文熙讲座学术报告人 赵剑明
黄文熙讲座学术报告人 徐文杰
黄文熙讲座学术报告人钟启明
黄文熙讲座学术报告会
黄文熙讲座学术报告会
黄文熙讲座学术报告会
黄文熙讲座学术报告会
第21讲黄文熙讲座学术报告会
第21讲黄文熙讲座学术报告会
第21讲黄文熙讲座学术报告会
第21讲黄文熙讲座学术报告会
第21讲黄文熙讲座学术报告会
《岩土工程学报》编委会
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第九届第3次常务理事会议
第六届岩土本构理论高层论坛
第六届全国岩土工程青年学者论坛
第七届中日岩土工程研讨会
第九届国际岩土工程物理模拟会议(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hysical Modelling in Geotechnics,www.ICPMG2018.London)于-20在英国伦敦召开。会议由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会岩土工程物理模拟技术委员会TC104主办,伦敦大学承办。会议主题是交流和宣传物理模拟最新进展。约200名代表出席会议。英国RN Taylor、中国侯瑜京、英国S Gourvenec,意大利E Bilotta 和英国J Knappett做特邀报告。加拿大 A Take,英国R Goodey,澳大利亚C Gaudin和美国D Wilson等做主题报告。
第二届全国岛礁岩土工程学术研讨会于-25日在大连召开。会议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主办,大连理工大学承办,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清华大学协办。全国岛礁岩土工程学术研讨会于2016年由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发起,2017年在武汉成功举办的第一届研讨会得到了学术界和产业界同仁的广泛关注和积极支持。本次研讨会充分研讨了岛礁岩土工程的前沿科学问题,分析“一带一路”建设中碳酸盐土与钙质土场地建设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有300多位代表出席会议,组织了9个特邀报告和分组报告,会后还组织参观了大连理工大学海岸和近海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第十二次常务理事会、第十届第一次全体理事会暨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国谊宾馆举行,约400人参会。在这次会议上举行了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换届选举。郭允冲当选为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届理事会理事长,戴东昌、王祥明、张宗言、刘起涛、王俊、李宁、顾祥林、聂建国、徐征当选为副理事长,李明安担任秘书长。来自学会分支机构、地方学会、单位会员及行业管理部门等单位共计162名代表当选为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届理事会理事。同时,会议选举产生了第十届监事会,袁驷当选为监事长。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龚晓南、赖远明、张建民当选为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叶阳升、王卫东、陈仁朋、张建红当选为理事。
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岩土工程分会(ASCE G-I)12位地基处理专家于-27日在中国上海、绍兴、杭州及高铁进行地基处理技术考察及交流。此次活动由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岩土分会地基处理委员会(ASCE G-I Soil Improvement Committee)主任委员韩杰牵头组织,考察团成员来自北美高校、岩土工程咨询公司以及施工单位。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副理事长郑刚、常务理事蔡袁强、叶观宝和沈水龙及相关工程单位参与组织。本次考察交流旨在了解中国地基处理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加强中美双方同行在这一领域的交流和合作。美考察团随后参加了第二届中美地基处理技术交流会。
第二届中美地基处理技术交流会于日在上海召开。会议由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和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岩土工程分会地基处理委员会共同组织。郑刚和韩杰任交流会共同主席,有90余位中美岩土工程代表参会,中美十几位专家对近十年来两国地基处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做了专题报告。本次交流会恰逢GeoShanghai 2018国际学术会议在上海召开,是2009年美国佛罗里达州奥兰多举办的“第一届美中地基处理技术交流会“之后中美地基处理界的又一大盛会,获得了世界各地地基处理专家的关注和热情参与。交流会得到了同济大学以及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岩土工程分会的资助。
第七届东亚岩土自然灾害技术大会(7TCEAGND)于-14日在成都举办。中国地震局主办的汶川地震十周年国际研讨会同期召开,作为汶川地震十周年国际研讨会岩土自然灾害专题分会场。会议由国际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会(ISSMGE)亚洲自然灾害技术委员会(ATC3)主办,共同主办单位有中国地震局、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中国地震学会岩土地震工程减灾专业委员会。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承办。来自10个国家的约100名代表出席。会议组织了1个汶川地震纪念大会特邀报告,Ishihara 论坛,4个分会场主题特邀报告,23个邀请报告,22个口头报告以及13个展板报告。ISSMGE主席吴宏伟、ISSMGE前主席Kenji Ishihara, ATC3 Motoki Kazama,美国肯塔基州地质调查局局长William Haneberg分别做主题特邀报告,ISSMGE TC203前主席Takaji Kokusho、ATC3前主席Susumu Yasuda联合做Ishihara论坛邀请报告,ISSMGE前副主席Ikuo Towhata做汶川地震十周年国际研讨会大会特邀报告,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董林做Bright Spark Lecture。组委会主席王兰民主持开幕式和闭幕式、致欢迎辞和总结讲话。会议围绕液化、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和沉降的机理、预测和预防、加筋土挡土墙、滚石、场地地震反应分析、路堤和尾矿坝的破坏、地基破坏、现场试验误差、人工智能方法以及不同国家的基础设施、工业和民用设施因岩土灾害和地球动力学过程引起的破坏风险等展开了深入交流。
第21讲黄文熙讲座学术报告会于日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举行。黄文熙讲座是1998年为纪念黄文熙先生诞辰90周年而开设。黄文熙先生是著名水工结构和岩土工程学专家,我国土力学学科奠基者之一,新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事业的开拓者。他在水利水电工程、结构工程和岩土工程领域都取得了杰出成就,被推崇为土力学界一代宗师。第21讲黄文熙讲座由东南大学刘松玉教授做了题为“污染场地测试评价与处理技术”的报告,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汪小刚教授级高工做了题为“高土石坝几个问题探讨”的报告。他们的精彩演讲得到同行们的高度评价。400余名代表出席报告会。黄文熙讲座后还举办了五位专家的学术报告会,陈正汉、施建勇、赵剑明、徐文杰、钟启明做了精彩学术报告。经岩土工程学报编委会投票选出第22讲黄文熙讲座主讲人为高玉峰和蒋明镜。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第九届第3次常务理事会议于日在北京召开。理事长张建民,副理事长王卫东、叶阳升、刘汉龙、刘松玉、汪稔、沈小克、陈云敏、郑刚、黄茂松、谢永利、滕延京,常务理事王兰民、陈正汉、杨光华、郑俊杰、张丙印、张鸿儒、高文生、高玉峰、姚仰平、温彦锋、蔡正银、蔡袁强,秘书长张建红、秘书汪方出席了会议,陈仁朋代赵明华出席会议,王睿、刘畅列席会议。张建红秘书长主持会议。会议通报了2017年4月第九届第2次常务理事会议以来学会主办和筹备的27次全国及国际会议、国际国内交流和学会相关工作,审议了《岩土春秋》?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成立60周年()纪念文集的文稿。重点讨论了第十三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筹备工作,大会筹备工作由郑刚副理事长牵头。筹备工作包括:拟定大会主题,成立大会顾问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组织委员会,确定大会举办地点、初拟会议日期和日程,筹备大会特色会场等活动。
第六届岩土本构理论高层论坛于日在杨凌成功召开,论坛由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主办,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承办。来自国内外200余位代表参加,孙德安主持论坛。姚仰平做“剑桥模型与UH模型”、孙德安做“非饱和土的本构模型”、盛岱超做“Hydro-mechanical behaviour of compacted loess from Xi’an China”、黄茂松做“基于固废力学特性表征的液气诱发填埋场稳定性分析”、邵龙潭做“土工结构稳定分析的有限元极限平衡法”的报告。承办单位张爱军、杨秀娟、侯天顺分别做“基于增湿变形的黄土渠基湿陷性评价方法”、”化学环境变异对黄土物理力学特性的影响”、”轻量土最优含水率与击实密度模型”的报告,骆亚生介绍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科的发展现状。
第六届全国岩土工程青年学者论坛于-24日在上海同济大学召开。论坛由青年工作委员会主办,同济大学、华建集团上海地下空间工程设计研究院和上海交通大学承办。论坛是青年工作委员会发起,继2012年北京、2014年宜兴、2015年兰州、 2016年南昌、2017年海口的系列会议,本届论坛主题为软土工程变形控制理论与实践,有111位代表参加会议,16位专家分别做特邀报告。会议组织了19个研究生报告并评选了8个最佳报告奖。
第七届中日岩土工程研讨会(The 7th China-Japan Geotechnical Symposium)于-18日海南三亚召开。研讨会是继北京(2003)、上海(2005)、三峡(2007)、冲绳(2010)、峨眉山(2013)、北海道(2015),由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与日本地盘工学会共同主办的系列会议。张建民和姚仰平担任会议中方主席,菊池喜昭和胜见武担任日方主席。有184位代表参加会议,中方代表143人和日方代表41人。王兰民、Takeshi Katsumi、黄茂松、蒋明镜、Noriyuki Yasufuku、沈水龙6位专家分别做特邀报告,会议还组织了78个分会场报告。会议收录了81篇论文,其中中方53篇,日方28篇。研讨会促进了两国学者的相互交流和学习,介绍了中日两国岩土工程的研究进展。
第二届亚洲城市岩土国际研讨会于-26日在长沙召开。研讨会由国际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会亚洲城市岩土工程分会(ATC6)和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主办,湖南大学和天津大学等共同承办。来自9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名代表出席会议,其中来自中国大陆以外的代表45人。湖南大学陈仁朋主持开幕式,曹一家副校长致欢迎辞,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黄茂松副理事长致辞,ATC6主席欧章煜致闭幕辞。研讨会组织了35个学术报告。湖南大学陈仁朋,国立台湾科技大学欧章煜,同济大学黄茂松和黄宏伟,澳门大学周万欢,印度尼西亚万隆天主教大学的Paulus,日本长冈技术科学大学Sugimoto,国立中兴大学寿克坚,台湾亚新工程咨询有限公司黄南辉,天津大学郭伟,湖南大学康馨做大会报告。
第十三届全国桩基工程学术会议于-20日在合肥召开。会议由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桩基础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地基基础专业委员会主办,合肥工业大学、安徽省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基础工程》杂志社、安徽省土木建筑学会岩土工程分会承办,建华建材有限公司等20余家单位协办。900余位代表出席会议,可谓专家云集。合肥工业大学校长梁樑、安徽住建厅总工宋直刚、桩基础专委会主任委员高文升致开幕辞。会议组织了大会和特邀报告32个、分会场报告55个、研究生专场报告23个。龚晓南、高文生、顾国荣、王卫东、施斌、郑建国、黄茂松、康景文、孙宏伟、冯世进、周同和、朱斌、黄雪峰、郭杨、郑刚、殷永高、叶观宝、贾永刚、凌贤长、刘金波、毛由田、丘建金、上官兴分别做大会报告。会议针对桩基理论与试验研究、设计与实践、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事故处理与典型案例、基桩检测与风险评估、工程技术标准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与交流。会议期间召开桩基础专业委员会委员会议,确定第十四届全国桩基工程学术会议在福建厦门召开,由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承办。
第二届全国软土工程学术会议于-12日在天津市召开。会议由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软土工程专业委员会主办,天津大学和天津市建筑学会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专业委员会承办,会议的主题是“软土工程的性能与安全”,近600名代表出席会议。分会理事长张建民、天津大学元英进副校长、软土工程专委会主任黄茂松致开幕辞,专委会常务副主任、组委会主席郑刚主持开幕式。分会顾问张雁、名誉理事顾晓鲁出席会议。张建民、陈湘生、黄茂松、王卫东、郑刚、蔡袁强、刘松玉、杨光华、陈仁朋、宋二祥、周同和、王清、叶观宝、邓卫东、吴万平、周国钧、梅国雄、朱雁飞、张雁分别做大会报告,主题报告20场,青年科学家论坛报告9场,分组报告67场。本次会议充分展示和交流了近年来软土工程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会议期间举行了专委会全体委员会议,讨论确定2021年由东南大学承办第三届全国软土工程学术会议,2018年郑州大学承办第二届软土工程前沿论坛。
2017年岩土工程西湖论坛:岩土工程测试技术于日在杭州召开。会议由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浙江大学滨海和城市岩土工程研究中心主办,浙江省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中交四航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承办。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葛修润、郑颖人、龚晓南、杜彦良、缪昌文、郑健龙、王复明、分会副理事长王卫东,常务理事高玉峰、姚仰平等共200余人出席了会议。钱七虎和杜彦良分别就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和铁路地基与边坡中的测试问题做了特邀报告,30位与会专家就岩土工程测试技术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设备展开研讨和交流。
第三届地基处理及地基控制国际学术会议(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round Improvement and Ground Control,ICGI2017)于-29日在杭州举行。会议由浙江工业大学、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多家单位协办和资助。来自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80余名代表参加会议。黄茂松、郑刚、刘松玉、蔡袁强、Buddhima Indraratna、Jie Han、Jian Chu、Yujun Cui、Yoichi Watabe、Antonio Correia、Daichao Sheng、Jun Yang等做大会报告。会议还组织了9场学生报告,并从中遴选和颁发了3项优秀青年论文奖励。
第一届全国交通岩土工程学术论坛于-15日在长沙召开。论坛由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交通岩土工程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南大学承办,湖南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湖南科技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等协办。150多名代表出席会议。分会副理事长暨交通岩土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叶阳升、中南大学黄健陵副校长致开幕辞,谢友均院长主持开幕式。黄茂松、刘松玉、高玉峰、马建林、陈仁朋、周顺华、徐林荣、岳祖润、王旭、傅旭东、晏启祥、边学成、赵练恒、陈晓斌分别做大会报告,24位学者专题报告。论坛围绕“一带一路”重大交通工程建设中典型岩土工程的关键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方法开展了交流。会议期间举行了专委会全体委员会议,讨论确定2018年北京交通大学承办第二届交通岩土工程学术会议,2019年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承办第二届交通岩土学术论坛。
施工技术专业委员会2017年全体委员会议暨学术报告会于日在天津召开。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名誉理事顾晓鲁、顾问张雁、理事长张建民,副理事长王卫东、郑刚、黄茂松,常务理事李耀良、高文生、高玉峰及专委会70余位委员出席了会议。会议由天津建城基业集团有限公司、天津大学和天津市建筑学会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专业委员会联合承办,多家施工技术企业协办。全体委员会议由专委会副主任刘永超主持,张建民、郑刚、崔凤祥致欢迎辞。王卫东作专委会工作报告,重点介绍了专委会管理发展及茅以升岩土工程技术创新奖筹备工作;吴国明介绍TRD工法技术联盟筹建情况;与会委员就以上议题开展深入讨论。学术报告会组织了9个关于施工新装备和技术的报告,100余位专家代表参加了会议。
钱塘江大桥建成80周年纪念大会暨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第26届颁奖大会于日在杭州召开。钱塘江大桥是二十世纪30年代由茅以升先生主持设计建造的第一座铁路和公路两用大桥,是我国桥梁建筑史上的里程碑。1993年为纪念茅以升先生设立了茅以升科学技术奖,包括桥梁大奖、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大奖等十余项奖项。分会副理事长陈云敏和刘汉龙荣获茅以升科学技术奖-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大奖,韩煊、陈仁朋、胡黎明、杜延军、周辉荣获土力学及岩土工程青年奖。本次大会为获奖者举行了隆重的颁奖仪式。谨此向上述获奖者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土力学分会张建民理事长、汪稔副理事长出席了纪念大会和颁奖典礼。
第19届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大会于-22日在韩国首尔召开。来自全球82个国家的1952名代表参加了本次盛会。本次大会主题为“探索未来,继承超越)(Unearth the future,Connect Beyond),由韩国岩土工程学会承办。大会在韩国传统鼓乐声中隆重开幕,前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先生到会致辞祝贺,现任主席法国Roger Frank教授总结了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会过去四年的主要工作,并宣布吴宏伟教授当选下一届理事长,澳大利亚悉尼获得第20届大会承办权。大会举行了二天大会报告和二天分会场报告,大会报告包括1个太沙基演讲、11个荣誉报告和4个特邀报告以及青年委员会报告;13个分会场共进行了86个分会场报告。大会还邀请到 91个公司和研究机构进行了现场展览。我国参会代表包括分会顾问龚晓南,副理事长刘汉龙、刘松玉,常务理事王建华、杨光华、蔡袁强,青年委员会主任胡黎明等共76位,他们在大会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刘汉龙被推选为TC303(Coastal and river disaster mitigation and rehabilitation)委员会主席。会议期间浙江大学作为第8届环境土工大会承办单位,向TC215技术委员会汇报了大会筹备情况。
第三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于-3日在北京召开,会议由土的本构关系及强度理论专业委员会、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基础设施防震减灾专业委员会、城市与工程安全减灾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大工程结构抗震与减震控制创新研究群体共同主办,北京工业大学承办。400余人参加了会议。分会名誉理事长陈祖煜,理事长张建民、土的本构关系及强度理论专业委员会主任姚仰平、杜修力和郑宏等在开幕式上致辞,路德春主持开幕式。会议邀请了姚仰平、盛岱超、陈生水、蔡袁强、张建民、吴伟、崔玉军等19位学者做大会主题报告,会议还组织了5个分会场112个学术报告。
第八届全国岩土工程物理模拟学术研讨会于-18日在北京召开。研讨会由中国水利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物理模拟技术委员会主办,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承办,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总体所研究院总体所、国家大坝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多家学报协办。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名誉理事长陈祖煜、分会副理事长陈云敏、黄茂松,常务理事蔡正银、温彦锋出席研讨会。陈祖煜、陈云敏、黄茂松、蔡正银等21位专家学者主要针对土工离心机模拟技术及应用做特邀报告,有100余位代表参加了研讨会,研讨会论文集收录了34篇论文。
第二届全国非饱和土与特殊土力学及工程学术研讨会于-26日在兰州召开。会议由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非饱和土与特殊土专业委员会主办,兰州理工大学承办,多家单位协办。来自全国的118个单位的610多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分会副理事长谢永利、专委会主任委员陈正汉等在开幕式上致辞。共收到论文250篇,其中143篇推荐到《岩土工程学报》和《岩土力学》等增刊发表,并评选出会议优秀论文20篇,编印了论文摘要汇编。研讨会邀请了包括王恭先、王复明和赖远明等41位专家分别做大会报告、组织分会场报告82个,围绕了“一路一带”重大工程建设中的非饱和土与特殊土的关键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会议期间,还举行了专委会全体会议,讨论决定2018年在武汉大学举办非饱和土与特殊土专题研讨会—裂隙性黏土的工程特性及其应用。闭幕式上向20位会议优秀论文作者颁发了获奖证书。
第五届全国土力学教学研讨会于-12日在南京举办。会议由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土力学教学专业委员会主办、河海大学及教育部岩土力学与堤坝工程重点实验室承办,来自全国约90家单位的近30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研讨会组织了特邀报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土力学公开课论坛、大会报告、分组讨论、土力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全体委员会议等活动。清华大学李广信、河海大学殷宗泽、东南大学童小东、北京交通大学张鸿儒、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Hossam Abuel-Naga、大连理工大学邵龙潭应邀做特邀报告。
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岩土工程竞赛决赛于-11日在南京举行,竞赛由高等学校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联合主办、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土力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和河海大学共同承办,是全国最高水平的大学生岩土工程类学科竞赛。本次以建造基桩为主题,包括模型设计、模型制作、模型测试三个部分。全国66所高校报名提交设计报告书,经专家组网络评审遴选出30个代表队参加决赛。经决赛激烈角逐,河海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山东建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代表队荣获一等奖,三峡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8所高校代表队荣获二等奖,青岛理工大学、天津大学等18所高校代表队荣获三等奖,山东建筑大学代表队获得最佳创意奖。
第二届海岸与近海岩土工程暨第二届能源岩土与环境土工国际会议(2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astal and Offshore Geotechnics (ISCOG 2017) &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eo-Energy and Geo-Environment (GeGe2017))于-7日在浙江大学召开。会议得到了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会及国内多家单位的支持。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19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邀请了包括2017年太沙基和2016年郎肯讲座在内的27个主题和特邀报告,针对海岸与海洋岩土、能源岩土和环境土工三个领域的设计、开发及研究进行了研讨。
第一届全国岛礁岩土工程学术研讨会于-11日在武汉召开。研讨会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主办。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承办。来自全国80家单位260余位代表参会。研讨会组织了27个大会报告,围绕岛礁岩土工程及岩土力学、波浪-岛礁相互作用、岛礁筑岛与地基处理、岛礁生态环境等议题展开研讨,涉及了我国渤海和南海、东南亚、中东、西澳大利亚及纳米比亚等海域的岛礁工程建设。研讨会期间,由汪稔副理事长牵头,来自40余个单位60多名与会代表讨论了岛礁岩土工程专业委员会筹备事宜。
第20讲黄文熙讲座学术报告会于日在清华大学举行。黄文熙讲座是1998年为纪念黄文熙先生诞辰90周年而开设。黄文熙先生是著名水工结构和岩土工程学专家,我国土力学学科奠基者之一,新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事业的开拓者。他在水利水电工程、结构工程和岩土工程领域都取得了杰出成就,被推崇为土力学界一代宗师。第20讲黄文熙讲座由香港科技大学吴宏伟教授做了题为“大气–植被–土体相互作用:理论与机理”的报告,他的演讲得到同行们的高度评价。来自我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奥地利、美国等国家和地区600余名代表出席。黄文熙讲座后还举办了七位专家的学术报告会,陈祖煜、吴伟(奥地利)、王兰民、刘松玉、朱俊高、魏迎奇、程晓辉做了精彩学术报告。经岩土工程学报编委会投票选出第21讲黄文熙讲座主讲人为刘松玉和汪小刚。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第九届第2次常务理事会议于日在北京西郊宾馆召开。会议通报了2016年4月第九届第1次常务理事会议以来学会各项工作,通报了岛礁岩土工程专业委员会筹备事宜。会议详细讨论了《岩土春秋》-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成立60周年()纪念文集的目录和内容。《岩土春秋》分为历史篇,人物篇,回顾与展望,主要介绍近十年分会和专业委员会的重要大事记、历届正副理事长、茅以升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奖获得者、黄文熙讲座撰稿人、土力学及岩土工程领域两院院士、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国家千人和青年千人计划、2000年以来国家奖第一获奖人项目等,回顾各专业委员会相关领域近十年的发展,收录纪念卢肇钧、汪闻韶、张在明先生等的纪念文章,收录感言等。
第五届全国岩土工程青年学者论坛于-27日在海口召开,论坛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办,海南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承办。论坛基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战略,以海洋岩土工程为主题,针对海洋有关岩土工程问题中所涉及的理论和技术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促进岩土工程界青年学者和技术人员的交流和合作,也为海南海洋强省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智力支持。论坛有来自国内外六十余家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的近170名代表,组织了38个学术报告的交流。
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委员会第五届第五次全体委员会于日在北京召开。审批通过了第十二届茅以升科学技术奖—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奖获奖人名单。茅以升奖是我国岩土工程界最高水平、最具权威和最有影响力的奖项,从1993年设立至今已评选了十二届,共评选出了17位大奖、10位提名奖和29位青年奖获奖人。第十二届茅以升科学技术奖—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奖大奖获奖人是:浙江大学陈云敏教授和重庆大学刘汉龙教授。茅以升土力学及岩土工程青年奖获奖人是: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韩煊副总工程师、湖南大学陈仁朋教授、清华大学胡黎明教授、东南大学杜延军教授、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周辉研究员。向各位获奖者表示热烈的祝贺!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施工技术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全国施工技术创新论坛于日在上海召开。专业委员会涵盖勘察设计、专项施工、施工总包、装备制造及高校科研单位,挂靠华东建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由来自26个省市地区、79个单位的94名委员组成。王卫东担任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包括李耀良、张雁、高文生、刘永超、龚秀刚。秘书长为戴斌,副秘书长为常林越和王理想。学会顾问龚晓南和张雁,理事长张建民,副理事长王卫东、叶阳升、刘汉龙、刘松玉、沈小克、汪稔、郑刚、黄茂松、谢永利、滕延京,秘书长张建红,70余名专委会委员出席。创新论坛组织了15个大会特邀报告。论坛期间召开了茅以升岩土工程技术创新奖筹备会议。
第十四届全国地基处理学术研讨会于-20在南昌召开,会议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地基处理专业委员会主办,江西理工大学、华东交通大学、中恒建设集团联合承办,14家单位协办。400多名代表参加会议。会议共收到102篇学术论文投稿,录用92篇,由江西科技出版社正式出版;组织了10个特邀报告、23个交流报告及13个研究生报告。研讨会展示了我国地基处理的新理论、新设备、新技术、新理念和新成果
第十二届茅以升科学技术奖—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奖(简称茅以升奖)评审会于日在上海召开。茅以升奖是我国岩土工程界最高水平、最具权威和最有影响力的奖项,从1993年设立至今已评选了十一届,共评选出了15位大奖、10位提名奖和24位青年奖获奖人。茅以升奖评审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刘士杰和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委员会秘书长茅玉麟牵头,土力学分会负责组织评审具体工作,并严格按照奖励条例和评审细则进行。评审委员会经投票选出茅以升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大奖候选人两名、茅以升土力学及岩土工程青年奖候选人五名,报送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和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委员会审批。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第九届第1次正副理事长会议于日在上海召开。学会顾问龚晓南和张雁,理事长张建民,副理事长王卫东、叶阳升、刘汉龙、刘松玉、沈小克、汪稔、郑刚、黄茂松、谢永利、滕延京,秘书长张建红,秘书汪方出席会议。张建红秘书长主持会议。正副理事长会议通报了学会2015年5月至今举办的22次学术会议,包括19次全国会议和3国际或双边会议,讨论了新申请成立的专业委员会的可行性。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于1957年成立,2017年将迎来学会60周年华诞,拟再版《岩土春秋》以资纪念。正副理事长会议重点审议了分会60周年纪念文集的文章。
第九届全国青年岩土力学与工程会议于-13日在重庆召开。会议由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等六个国家级学会分会和专业委员会主办。重庆交通大学、重庆大学和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承办,16家单位协办。会议收到中文稿件318篇,英文稿件54篇,其中118篇和24篇中、英文稿件将分别发表在几个中英文学报上。700余名代表参加会议。分会刘汉龙副理事长、青年工作委员会胡黎明主任委员致辞。分会顾问龚晓南院士、分会黄茂松副理事长出席会议。会议组织了17个特邀报告,组织了4个分会场,围绕了“岩土工程灾害与控制”展开了热烈的交流。第十届全国青年岩土力学与工程会议在湖北工业大学举办。
第三届全国环境土工学术研讨会于-13日在南京召开。研讨会由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环境土工专业委员会、中国土工合成材料协会环保专业委员会、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废物地下处置专业委员会主办,东南大学等单位承办,22家单位协办,近30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分会刘松玉副理事长主持会议开幕式,中国科学院院士、分会陈云敏副理事长致开幕词。陈云敏、Reddy KR等16位专家做特邀报告。研讨会期间召开环境土工专业委员会换届会议,形成了第二届环境土工专业会组成。会议商定了第四届全国环境土工学术研讨会与第八届国际环境土工大会将于2018年11月在杭州召开。
第三届全国环境土工学术研讨会于-13日在南京召开。研讨会由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环境土工专业委员会、中国土工合成材料协会环保专业委员会、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废物地下处置专业委员会主办,东南大学等单位承办,22家单位协办,近30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分会刘松玉副理事长主持会议开幕式,中国科学院院士、分会陈云敏副理事长致开幕词。陈云敏、Reddy KR等16位专家做特邀报告。研讨会期间召开环境土工专业委员会换届会议,形成了第二届环境土工专业会组成。会议商定了第四届全国环境土工学术研讨会与第八届国际环境土工大会结合于2018年11月在杭州召开。
2016非饱和土与特殊土国际论坛(2016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unsaturated soils and special soils))于-5日在武汉大学举行。论坛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分会非饱和土与特殊土专业委员会主办,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承办。论坛设有两个主题:(1)非饱和土的持水特性;(2)膨胀土边坡变形失稳机理及其稳定分析方法。18位中外专家出席论坛并作了学术报告,与会代表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讨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27届全国土工测试学术研讨会于-30日在河海大学召开。会议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土工测试专业委员会和中国水利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土工测试专门委员会主办,河海大学、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南京林业大学、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盐城工学院、岩土力学与堤坝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单位承办。近400位代表参加了研讨会,中国工程院王复明院士、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理事长张建民教授出席会议。邀请了李广信、包承纲、娄炎等岩土工程专家做特邀报告和邀请报告。会议共设1个主会场,4个分会场,组织了3个特邀报告、15个邀请报告、41个分组报告,围绕“土工测试新技术发展与应用”主题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会前河海大学等7家承办单位举办了第一届全国平行土工试验——砂土三轴压缩试验,17家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代表队参加了平行试验,浙江大学、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河海大学三家单位获得了试验比赛一等奖。会议期间还进行了全国透明土试验技术专题研讨,组织了土工测试新设备和新技术展示会。
日施工技术专业委员会(筹)主任委员会议在杭州召开,出席本次会议的人员包括:分会理事长张建民,专委会主任王卫东,副主任李耀良、张雁、刘永超、龚秀刚,专委会副秘书长常林越,分会秘书长张建红、秘书汪方。会议议题是施工技术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及设立岩土工程技术创新奖相关事宜。王卫东主任介绍了施工技术专业委员会的构成情况、成立大会及岩土工程技术创新奖的相关筹备工作;各位副主任委员对专委会筹备和成立工作谈了意见和想法;张建民理事长对专委会的筹备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从“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德才兼备”对专委会提出了要求和愿景,并希望专委会为岩土工程设计、施工企业提供一个高水平施工技术交流平台,企业逐步达成“联系→联合→联盟”的目标。会议讨论拟定于日在上海召开施工技术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岩土工程施工技术创新论坛。
2016年城市岩土工程西湖论坛于-11日在杭州召开。会议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浙江大学滨海和城市岩土工程研究中心共同主办。这是继城市岩土工程前沿论坛(2014)和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前沿论坛(2015)的第三次论坛。来自全国约150位有关专家出席,论坛组织了26个特邀报告,重点讨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下交通工程、地下水控制、高层建筑基础、地面沉降控制、地质灾害防治、古建筑保护等的岩土工程问题,通过深入分析和交流取得了共识。
日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领导及秘书处部门负责人前往清华大学调研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及水工业分会工作。出席调研工作的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领导包括,理事长郭允冲、副秘书长李建钢、学术部主任李丹、科普与培训部主任张凌、基金奖励办公室主任程莹、财务部主任龚慧、编辑部主任焦明辉、国际部副主任李应斌、综合部副主任张君、综合部李冰。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钱易教授出席调研会。土力学分会出席调研工作的有理事长张建民、秘书长张建红、王睿博士和学会秘书汪方。水工业分会出席调研工作的有常务副理事长张韵、秘书长刘文君、助理张婷。总会听取了水工业分会和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的工作汇报,并就分会各项工作给予了指导。
软土工程前沿论坛于-28日在湖南大学召开。论坛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软土工程专业委员会主办,湖南大学和浙江大学承办,多家单位协办。本次论坛有140余位注册代表出席,围绕软土地基上重大工程变形和稳定性理论与控制技术,邀请了黄茂松、王卫东、郑刚、刘松玉、杨光华、梅国雄、陈仁朋等7位专家学者作了会议特邀报告,18位学者作了专题报告,展示和交流近年来软土工程领域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与会代表针对软土工程的前沿问题进行了热烈充分的讨论,取得圆满成功。
第一届“土动力学及岩土工程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The 1s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oil Dynamics and Geotechnical Sustainability)于-9日在香港科技大学成功召开。研讨会由清华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中国振动工程土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共同主办,得到了国际土协(ISSMGE)、ASCE等学会的支持。来自美国、日本、英国、加拿大、中国等国家的10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围绕“土动力学及岩土可持续和适应性的挑战和机遇”这一主题进行了热烈而有成效的研讨。会议出版了论文集,评选了优秀学生论文奖。下届会议将由清华大学承办,于2018年在北京举行。
非饱和土的应力-强度理论与变形特性专题学术研讨会于日-10日在大连召开。研讨会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非饱和土与特殊土专业委员会主办,由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和土木工程学院联合承办。来自全国42个单位和法国路桥大学的116名代表参加了会议。研讨会共收到论文22篇,摘要13篇,组织了18个特邀报告和 10个学术报告。会议围绕非饱和土的有效应力原理、非饱和土的强度和变形特性的主题,在理论分析、测试技术、非饱和土与特殊土的工程问题等方面展开了充分研讨。研讨会还选出了本届会议的优秀论文。
-11日应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邀请,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Jorge G. Zornberg教授访问学会。Jorge G. Zornberg教授1987年毕业于阿根廷国立Cordoba大学,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博士学位。Zornberg教授主要从事加筋土、土工合成材料、挡土结构、矿山、固体废弃物填埋、非饱和土、物理和数值模拟等方面的研究和咨询工作。Zornberg教授现任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岩土分部国际事务主席,曾任国际土工合成材料学会主席。7月8日他在清华大学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实验室做了关于“土工合成材料在岩土工程设计中的独创性”的学术报告。来自于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湖南大学、坦萨土工合成材料(中国)有限公司等20余位代表参加了交流。
日,应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邀请,西澳大利亚大学Mark Cassidy教授访问学会。Mark Cassidy教授1994年毕业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获土木工程学士学位,1999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工程科学博士学位。他目前是西澳大利亚大学近海基础中心的主任,主要从事波浪-结构和海床相互作用等方面的近海岩土工程研究。他在清华大学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实验室做了关于“联合荷载作用下近海工程基础的承载能力评价”的学术报告,来自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和河海大学的师生20余人参加了学术交流。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交通岩土工程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交流会于日在成都召开。交通岩土工程专委会挂靠在西南交通大学,由来自于20余家单位的70位委员构成。专委会主任委员由分会副理事长叶阳升担任,副主任委员包括马建林(常务)、谢永利、刘松玉、张鸿儒、周顺华、冷伍明、陈仁朋、王旭、边学成,秘书长为晏启祥。第一届全国交通岩土工程学术交流会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主办,西南交通大学承办。100多位代表出席会议。会议邀请了20位专家做特邀报告,与会人员在交通岩土工程热点领域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沟通。
第四届岩土工程青年学者论坛于-17日在南昌召开。论坛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分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办,华东交通大学承办。200多位代表参会。第四届岩土工程青年学者论坛的主题为“交通岩土工程基础设施安全与控制”。论坛组织了特邀报告、专题报告、研究生论坛,共40个学术报告。这些报告围绕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维护、安全评估及风险控制等问题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研讨,与会代表针对交通岩土工程领域热点问题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和讨论,很好地促进了我国岩土工程界青年学者的学术交流和合作。
2016固体废弃物处置与城市安全论坛暨第九届浙江大学曾国熙讲座于日在杭州召开。会议由浙江大学曾国熙讲座基金会、浙江大学软弱土与环境土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环境土工专业委员会主办。150余人出席了会议。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何满潮院士作为第九届浙江大学曾国熙讲座人,做了题为“深部岩体力学探索-NPR 锚杆/索超常力学特性及工程应用”的报告。此外,杨春和教授、殷跃平教授、詹良通教授和陈云敏院士分别作专题报告。会议围绕固体废弃物安全处置过程中的基础理论、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及管理机制展开了充分研讨。
《岩土工程学报》第十二届编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于日在南京召开,第十一届编委会主任殷宗泽教授主持会议。会议通报了经选举产生的第十二届编委会,陈生水担任第十二届编委会主任,汪小刚、龚晓南、孔令伟、滕延京、陈祖煜和张建民担任编委会副主任。会议通报了学报主编、副主编以及常务编委名单。第十二届编委会69位委员及委员委托代表3位,共计72人出席会议,学报编辑部成员列席会议。编辑部主任明经平做了第十二届编委会筹备报告和编辑部工作报告,与会代表针对改进学报工作、提高学报质量等议题进行了交流和讨论。最后,经第十二届编委会投票产生2017年度第20讲黄文熙讲座主讲人为香港科技大学吴宏伟教授。
第十九讲黄文熙讲座学术报告会于日在南京举行。黄文熙讲座是1998年为纪念黄文熙先生诞辰90周年而开设的。黄文熙先生是著名的水工结构和岩土工程学专家,我国土力学学科奠基者之一,新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事业的开拓者。他在水利水电工程、结构工程和岩土工程领域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被推崇为土力学界的一代宗师。第十九讲黄文熙讲座由同济大学黄茂松教授做题为“土体稳定与承载特性的分析方法”的报告,介绍了他和研究团队多年在砂土与饱和软黏土土体失稳与承载特性分析方法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主讲人精彩的演讲激起了与会者的热烈反响和互动,得到同行们的高度评价。来自我国大陆、香港、澳门、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500余名代表出席。第十九讲黄文熙讲座后还举办了七位专家的学术报告会,郑颖人、陈祖煜、杨光华、王媛、郭卫东、王玉杰、张嘎做了学术报告。
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第九届第1次常务理事会议于日在南京召开。理事长张建民,副理事长王卫东、刘汉龙、刘松玉、汪稔、陈云敏、黄茂松、谢永利、滕延京,常务理事李耀良、宋二祥、陈正汉、杨光华、郑俊杰、张鸿儒、高文生、高玉峰、姚仰平、温彦锋、蔡正银、蔡袁强,陈仁朋代赵明华出席,秘书长张建红出席了会议。常务理事会议通报了2015年学会主办和协办的10次全国性会议和双边及国际会议、通报了2016年学会将要组织的10次全国性会议和国际会议和2017年筹备的会议;通报了施工技术专业委员会和交通岩土工程专业委员会的工作进展;重点讨论了为纪念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成立60周年,再版《岩土春秋》()纪念册的事宜,并初步形成了纪念册目录的征求意见稿。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九届七次常务理事会扩大会议及专业分会工作会议于-31日在北京召开。3月30日上午在北京新疆大厦木卡姆宴会厅举办了第十三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颁奖典礼。分会顾问张雁、理事长张建民等参加了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九届七次常务理事会扩大会议,秘书长张建红、秘书汪方参加了专业分会工作会议。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会扩大会议主要审议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工作报告,专业分会工作会议主要汇报和交流分会2015年度工作及2016年度工作计划,征求对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工作的意见与建议。
热烈祝贺陈云敏先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云敏,1962年生,浙江温岭人,浙江大学教授。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副理事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科技部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茅以升科学技术奖土力学及岩土工程青年奖获得者。长期从事环境土工与软弱土灾变控制研究与工程实践。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2项排名第一、1项排名第二)、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发表学术期刊论文3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73篇、EI收录论文251篇,论文被他人正面评价4039次,其中各有一篇论文被国际机构ISI和SciVerse Scopus评为高被引论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3项,主编国家行业标准1部。培养博士36名,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和提名论文各1篇。
热烈祝贺王复明先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复明,1957年生,河南沈丘人,郑州大学教授。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分会常务理事。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入选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长期从事堤防、大坝除险加固和高速公路检测修复理论及技术研究与实践。研究成果被列入国家重点科技成果推广计划2项,获获国际非开挖学术研究将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申请发明专利35项,形成河南省地方标准和国家级技术工法各1项。曾获得河南省科技功臣、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获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突出贡献奖、河南省“十一五”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奖以及河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
第15届亚洲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于日-13日在日本福冈召开。来自亚洲各会员国的参会代表约929人。学会顾问龚晓南,副理事长郑刚、王卫东、刘松玉等50余位中国代表出席会议。郑刚副理事长做了Environmental impact of ground deformation caused by underground construction in China的大会主题报告,报告内容丰富,充分展示了我国在城市地下工程变形与稳定控制方面的进展,与会代表对报告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冯世进、胡黎明担任了环境岩土工程分会场主席,王睿担任了地震工程分会场主席。黄茂松副理事长等代表学会参加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会亚洲理事会议,经投票决定第16届亚洲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将于2019年在台湾召开。郑刚、黄宏伟、陈仁鹏参加了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会亚洲城市岩土工程委员会的成立会议,并争取到第一届亚洲城市岩土工程技术会议于2019年在中国召开,会议将由湖南大学、天津大学联合承办。 (郑刚供稿)
海洋风电基础工程学术论坛于-29日在南京召开。论坛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主办,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东南大学海洋工程结构和安全研究中心院及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共同承办。220余位代表出席了论坛。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龚维明教授主持开幕式,三峡集团副总经理毕亚雄先生致开幕辞。论坛特邀了30余个报告。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亚利桑那大学、西澳大学等多所高校的教授及研究生介绍了海洋风电基础工程领域的研究成果。中交三航工程局、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工程师们介绍了他们在海上风电开发的工程实践及结合工程开展的研究与探索。论坛围绕海洋风电的发展、风机基础形式的特性与创新、施工与设计、桩基的受力特性以及海洋环境对基础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张倩供稿)
第6届亚太地区非饱和土学术会议(The 6th Asia-Pacific Conference on Unsaturated Soils)于-26日在广西桂林举办。会议由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非饱和土与特殊土专业委员会、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桂林理工大学、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等主办,得到了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会非饱和土技术会员会的支持。陈正汉和韦昌富担任组委会主席。前5届亚太地区非饱和土学术会议分别在新加坡(2000年)、日本大阪(2003年)、中国南京(2007年)、澳大利亚纽卡斯尔(2009年)和泰国芭堤雅(2012年)召开。本次参会代表约260人,其中国外代表50人。邀请了连续3届ISSMGE TC106的专委会主席DG Fredlend,EE Alonso和D Toll出席会议。会议组织了11个特邀报告,104个口头报告。出版的论文集中收录了142篇论文。
第四届岩土本构关系高层论坛于-23日在中南大学召开。论坛由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土本构关系及强度理论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南大学承办。姚仰平、殷建华、赵成刚、黄茂松、孙德安、陈仁朋、盛岱超、罗强、冷伍明、杨果林、吴伟(奥地利)、Scott Sloan(澳大利亚,Rankine Lecturer)等90 余人出席了论坛。与会代表中有4位岩土工程领域学术期刊主编:Computers and Geotechnics主编Scott Sloan、Acta Geotechnica主编吴伟、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mechanics主编殷建华和Canadian Geotechnical Journal主编盛岱超。论坛组织了10场中英文学术报告,与会专家和代表针对“特殊土和非饱和土的本构关系与工程性质”等方面的前沿问题展开了热烈深入的讨论与交流。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前沿论坛于-18日在杭州召开。论坛由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浙江大学滨海和城市岩土工程研究中心、浙江省城市化发展研究中心、北京交通大学共同主办。东南大学等单位协办。290余名代表出席会议。吴伟做了题为 “土的亚塑性本构理论”的曾国熙讲座,钱七虎做了题为“中国地下空间开发的现状问题和发展”报告,王浩做了题为“新时期海绵城市的建设——城市空间的再规划利用”。另有17位专家做了专题报告,内容涵盖了城市地下综合体、地下交通、地下共同沟、地下综合管线、地下停车场等地下空间利用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营和管理等方面,论坛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取得了许多共识,达到了预期效果。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12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于-20日在上海隆重举行。大会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主办,由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同济大学和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等6个单位承办。本届大会与会代表达到2066人,投稿论文720篇,收录论文467篇,300多人在会上演讲交流。参会代表人数、投稿论文数、收录论文数和演讲交流人数均创历史新记录。大会以“岩土工程安全与创新”为主题。黄茂松、沈小克、刘汉龙、滕延京、郑刚、张丙印、刘松玉、蔡袁强等8位教授牵头精心准备的8个大会主题报告高水平地综述和展示了土力学及岩土工程的最新研究成果。王建华、谢永利、叶阳生、汪稔、王卫东和杨光华等6位教授分别针对土体与结构动力相互作用、黄土隧道、高速铁路、南海岛礁、深大基坑、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等重要工程建设领域的难点和热点科技问题分别做了6个大会特邀报告。大会还组织了由龚晓南院士牵头的岩土工程院士专家高峰论坛、岩土创新前沿国际论坛、茅以升土力学及岩土工程论坛、岩土工程创新技术与工艺装备论坛、岩土工程青年论坛等5个系列专题论坛。本届大会不仅规模大、而且质量之高、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都是前所未有的,展现了我国岩土工程创新与实践已经发展到前所未有的深度、广度和高度,展示了我国岩土工程科技已经从改革开放初的“学步”、到当今基本达到与国际“同步”,特别是在相当多的方面开始走向“领步”。本届大会将象1985年的老河口会议、2011年的兰州会议一样,成为我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科发展历史进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里程碑。谨此向以王建华和王卫东为主席、陈锦剑为秘书长的大会组委会以及会务工作人员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浙江大学王立忠常务副院长和杨仲轩教授于日-14日访问了法国路桥大学(ENPC),参观了ENPC的实验室,并与国际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会主席Roger Frank教授进行了交流,介绍了我国海洋岩土工程进展和浙江大学在该学科领域的发展情况。参加了在挪威奥斯陆举行的第三届国际海洋岩土工程会议(ISFOG 2015)。王立忠教授作了关于“Large scale experiments on the riser-soil interaction in clay”的大会报告,会议期间与国际土协TC209(Offshore Geotechnics)技术委员会主任Philippe Jeanjean和秘书长Bas van Dijk进行交流。
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第二十四届颁奖大会由中国工程院、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办,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承办。及来全国各地的嘉宾和获奖者数百人出席大会。大会向荣获茅以升科学技术奖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大奖获得者沈小克先生,土力学及岩土工程青年奖获得者刘华北、李典庆、宫剑飞、傅志斌、薛强先生颁奖。大会还向其他8个奖项共243名获奖者代表颁奖。获奖者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覆盖了铁路、公路、桥梁、城市建设等领域优秀工程技术人才;理工农医等科研院所的优秀科研人员;高等院校、重点中学的优秀学子。颁奖大会结束后,举行了第五届桥梁与隧道工程技术论坛。聂建国院士在论坛上作了主旨报告,沈小克、高宗余、陈建勋、颜文晖、孙峻岭、李国良6位专家作了学术演讲。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第八届第5次正副理事长会议于2015年5 月16 日在重庆大学召开。分会理事长张建民,副理事长王卫东、刘汉龙、沈小克(常务)、郑刚、黄茂松、谢永利、滕延京,汪稔,秘书长张建红,秘书汪方出席了会议。副理事长叶阳升因事请假未出席。张建红秘书长主持会议,张建民理事长在会议结束时做简要总结。第八届理事会于日成立,将于日届满。遵循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章程和专业分会换届办法及有关规定,日第八届第4次正副理事长会议启动了分会换届工作。第八届第5 次正副理事长会议重点协商、酝酿、推荐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第九届理事会理事候选人、常务理事候选人和正副理事长候选人,会议还讨论了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六十周年纪念文集《岩土春秋》()再版事宜。会后举行了第十二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主题报告和特邀报告论坛。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第八届第4次常务理事会议于日在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铁心桥试验基地会议室召开。分会顾问龚晓南、李广信,理事长张建民,副理事长王卫东、刘汉龙、沈小克(常务)、郑刚、黄茂松、谢永利、滕延京,常务理事刘松玉、宋二祥、陈云敏、陈正汉、张鸿儒、赵明华、姚仰平、蔡正银,秘书长张建红,秘书汪方出席了会议。副理事长叶阳升、汪稔,常务理事王兰民、杨光华、侯伟生、温彦锋、蔡袁强请假未出席。第十二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组委会主席王建华、大会秘书长陈锦剑列席会议。张建红秘书长主持会议,张建民理事长在会议结束时做简要总结。会议通报了学会2015年主办和协办的7次会议,其中4次全国性学术会议,3次国际会议。重点通报第十二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筹备情况:大会收到投稿论文700余篇,其中450篇将在7个学报的增刊上发表,这7个学报分别是《土木工程学报》、《水利学报》、《岩土力学》、《岩土工程学报》、《地震工程学报》、《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防灾减灾工程学报》。通报了在第十二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举办的首届全国大学生岩土工程竞赛邀请赛、首届岩土工程院士专家高峰论坛、茅以升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奖论坛、岩土工程国际知名学者专家论坛、岩土工程青年学者专家论坛的筹备工作。会议同时协商、酝酿、推荐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第九届理事会理事候选人。
第十八讲黄文熙讲座学术报告会于-12日在南京举行。黄文熙讲座是1998年为纪念黄文熙先生诞辰90周年而开设的。黄文熙先生是著名的水工结构和岩土工程学专家,我国土力学学科奠基者之一,新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事业的开拓者。在水利水电工程、结构工程和岩土工程领域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被推崇为土力学界的一代宗师。第十八讲黄文熙讲座两位撰稿人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的陈生水教授级高工做了题为“土石坝试验新技术研究与应用”的报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姚仰平教授做了题为“UH模型系列研究”的报告。两位主讲人精彩的演讲激起了与会者的热烈反响,得到同行们的高度评价。来自我国大陆、香港、澳门、奥地利等国家和地区500余名代表出席。第十八讲黄文熙讲座后还举办了六位专家的学术报告会:郑颖人院士针对“岩土类材料的空间莫尔圆理论及其屈服准则”,杜彦良院士针对“季节性冻土区高速铁路路基稳定性研究”,赖远明院士针对“冻土水热力特性分析新方法”,汪小刚教授针对“岩体锚固工程相关问题研究”,朱合华教授针对“盾构隧道衬砌的设计分析模型研究与应用进展”,刘松玉教授针对“刚性桩复合地基在交通建设中的应用发展”做了学术报告。
第三届岩土本构关系高层论坛于-29日在四川大学召开。论坛由土的本构关系及强度理论专业委员会主办,四川大学承办。110余位代表出席论坛。专业委员会主任姚仰平主持开幕式,四川大学副校长许唯临致欢迎辞,分会副理事长黄茂松代表学会致辞。论坛组织了水平高、内容丰富的专题报告:郑颖人院士作了题为“岩土类材料的空间莫尔圆理论及其屈服准则”的报告;黄茂松作题为“主应力轴循环旋转下天然结构性软粘土变形特性与本构模拟”的报告;赵成刚作题为“非饱和土的有效应力和本构变量的选择”的报告;姚仰平作题为“考虑颗粒破碎影响的UH模型”的报告;孙德安作题为“非膨胀性非饱和土的本构模型”的报告;陈仁朋作题为“高压实度粗颗粒土孔隙结构特征及水力学特性研究”的报告;何思明作题为“地质灾害动力演化的物理模型与计算模拟”的报告;张建海作题为“基于FEM-LEM的拱坝坝肩动力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的报告;陈群作“土石坝料的渗透及渗透破坏试验研究”的报告。与会代表还针对岩土本构关系的前沿问题进行了热烈充分的讨论。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第八届第4次正副理事长会议于日在天津召开。分会顾问李广信,理事长张建民,副理事长王卫东、叶阳升、汪稔、刘汉龙、郑刚、黄茂松、滕延京,秘书长张建红,秘书汪方出席了会议。常务副理事长沈小克、副理事长谢永利请假未出席。第十二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组委会主席王建华、大会秘书长陈锦剑列席会议。张建红秘书长主持会议,张建民理事长在会议结束时做简要总结。会议通报了分会组织建设、学术交流、获奖和奖励工作;讨论了交通岩土工程专业委员会筹备工作;讨论了若干新专业委员会设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商定了启动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换届工作;重点商定了第十二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的筹备方案。
茅以升科学技术奖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奖于1993年由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设立,旨在奖励在我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科做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促进我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及人才的成长。该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前十届共评选出了14位大奖、10位提名奖和19位青年奖获奖人。获奖人的榜样垂范作用,使得该奖项成为我国岩土工程界最高水平、最具权威和最有影响力的奖项。2014年8月接受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通知,受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委托,土力学分会组织第十一届茅以升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奖的评审工作。日共接受了4位大奖和12位青年奖申请人的申请材料。日在天津召开评审会,按照该奖项的奖励条例和评审细则,评审委员会经无记名投票评选出了大奖候选人沈小克先生,青年奖候选人刘华北、李典庆、宫剑飞、傅志斌、薛强先生(按姓氏笔画排名),报送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审批。
第二届岩土工程青年学者论坛于-30日在宜兴举行。论坛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办,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单位承办。15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开幕式由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薛强主持,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副理事长汪稔致辞,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胡黎明致开幕辞。论坛组织了特邀报告、总工论坛、专题报告和研究生论坛,胡黎明、詹良通、杜延军和薛强分别做特邀报告。论坛围绕污染土体和地下水多相介质作用理论与控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评选出研究生优秀论文奖。闭幕式由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吴志坚主持,薛强致闭幕辞。会议期间举行了青年工作委员会工作会议。
2014捷运地工风险管理论坛于日在台湾大学举办。同济大学黄宏伟教授和上海地铁维护保障有限公司王如路总工应台湾大地工程学会、台湾大学邀请,在台湾大学土木系“2014捷运地工风险管理论坛”上做关于地铁工程风险管理的交流,介绍了大陆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及运营现状、风险管理、上海地铁风险控制等。与会人员分别来自台湾大地工程学会、台湾大学、国立台北科技大学和台湾九家相关的工程公司。论坛开展了热烈的讨论。台湾大地工程学会理事长方永寿教授对论坛做了简短总结。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优秀论文奖是学会学术成果最高荣誉奖之一,每两年评选一次,该奖由各专业分会、地方学会、团体会员单位及总会主办的期刊编委会推荐候选论文,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组织专家评选。2014年12月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公布了第十一届优秀论文奖评选的结果,获得一等奖的论文有3篇,获得二等奖的论文5篇,获得三等奖的论文14篇。其中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获得一等奖的论文有《砂土动力学若干基本理论探究》──张建民;获得二等奖的论文有《地基处理技术发展综述》──郑刚 龚晓南 谢永利 李广信;获得三等奖的论文有《基于CPTU的中国实用土分类方法研究》──刘松玉 蔡国军 邹海峰、《An elastic – viscous -plastic model for overconsolidated clays》──姚仰平、孔令明、胡晶。
第一届全国强夯地基处理技术研讨会于-22日在天津召开,会议由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地基处理学术委员会主办,中交天津港湾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承办,天津市水运工程学会等协办。来自高校、科研院所、设计和施工企业28家单位61人参加了会议。天津大学郑刚、王成华,上海申元岩土工程有限公司水伟厚,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陆新,中交天津港湾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刘爱民、徐宾宾、喻志发分别做特邀报告。研讨会还组织了7个专题报告,论文集收录了15篇论文。地基处理学术委员会主任龚晓南院士参会并倡议成立地基处理学术委员会强夯法研究会,由龚晓南院士任名誉会长,中交天津港湾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担任会长单位。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第四次常务理事会扩大会议于日下午在北京召开,郭允冲理事长主持会议并做了学会工作报告,各位常务理事就2014年的学会工作和2015年的工作计划进行了讨论。作为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顾问张雁、理事长张建民、副理事长叶阳升参加了会议。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专业分会工作会议于日上午召开,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秘书长张建红和学会秘书汪方出席会议,张建红汇报了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2014年开展的工作。2014年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组织70余个学术会议;土力学分会共主办和协办了14次会议,其中13次全国性会议和1次国际会议。
第7届国际环境土工大会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Environmental Geotechnics (7ICEG)于-14日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召开。会议由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会环境土工专业委员会(TC215)主办,澳大利亚工程师协会和澳大利亚岩土力学学会承办。36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名代表、其中39位中国代表参加了会议。陈云敏教授做了主题报告。陈云敏教授和詹良通教授大会前的短期课程中分别做了培训报告。中国代表中16人做口头报告,6人做展板介绍。河海大学博士生王升位的展板获得Best Poster Award。在国际环境土工专业委员会(TC215)会议上,中国杭州、意大利罗马及俄罗斯彼尔姆三个城市竞办第8届国际环境土工大会(8ICEG),经过申办单位代表演说及TC215委员投票,中国杭州为第8届大会的举办地,将由中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会联合香港岩土工程师协会及浙江大学软弱土与环境土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共同承办。
第九届全国土动力学学术会议于-16日在天津大学召开,会议由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土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天津大学、天津大学水利工程仿真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得到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分会等的支持。40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收到近300篇论文,录用论文将在《岩土工程学报》与《地震工程学报》刊出。张建民、李亚、刘小生、陈国兴、徐健、黄茂松和王建华做了大会报告,会议组织了14个分会场、86个分组报告。会议期间举行了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土动力学专业委员会换届选举。第7届土动力学专业委员会由79人组成,其中23位常务委员。清华大学张建民担任主任委员,中国机械装备有限公司徐健、甘肃省地震局王兰民、浙江大学陈云敏,重庆大学刘汉龙、中国冶金建筑总院辛鸿博、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刘小生、大连理工大学孔宪京和同济大学黄茂松担任副主任委员。会议期间进行了第二届汪文韶优秀青年论文和第九届全国土动力学会议优秀青年论文颁奖仪式。
第二届全国岩土多场相互作用及环境土工学术研讨会于日至11月2日在同济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环境土工专业委员会、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中国土工合成材料协会、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及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地下废物处置专业委员会主办,同济大学承办,上海大学等协办。同济大学卢耀如院士、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陈以一教授,环境土工专业委员会主任陈云敏教授、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王驹教授,澳大利亚莫纳西大学Malek Bouazza教授,法国路桥大学崔玉军教授、台湾新竹交通大学林志平教授等218名代表出席会议。本次研讨会围绕垃圾填埋、废弃物地下处置、CO2存储及污染土处置等研究领域进行了广泛交流和深入探讨,组织了11个特邀报告和52个专题报告,会议论文集收录了65篇论文。
第26届全国土工测试学术研讨会于-5日在武汉召开。会议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土工测试专业委员会和中国水利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土工测试专门委员会主办,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水利部岩土力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河海大学、浙江大学、湖北工业大学等承办。土力学分会顾问李广信先生、名誉理事包承纲先生在研讨会上做了特邀报告,蔡正银、于玉贞、程展林、陈正汉、朱俊高、胡再强、龚壁卫、詹良通、娄炎等做了主题报告。研讨会组织了青年论坛和研究生论坛。会议论文集收录了107篇论文。240余位代表参加了研讨会,并围绕“土的强度测试技术、设备及成果”开展学术交流和讨论,同时举办了土工测试新设备和新技术展览会。11月4日举行了土工测试专业委员会换届会议,第五届土工测试专业委员会成立,蔡正银担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挂靠在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并讨论确定了第27届全国土工测试学术研讨会于2016年在河海大学召开。
第十三届全国地基处理学术讨论会于-24日在西安召开。会议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地基处理学术委员会主办,长安大学承办,机械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西北综合勘察设计院研究、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14家单位协办。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顾问龚晓南、张雁,名誉理事谢定义,理事长张建民,副理事长滕延京、刘汉龙、谢永利,常务理事侯伟生、刘松玉,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22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录用了64篇投稿论文,组织了27个学术报告,其中17个特邀报告。在本次会议筹备过程中,地基处理学术委员会、长安大学、协办单位等给予了大力支持,多次召开专门会议,协调安排会议组织工作,确保了此次学术讨论会的顺利举办。
第二届宏微观岩土力学国际研讨会于-4日在英国剑桥大学举行。研讨会由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会宏微观土力学技术委员会(TC105)主办、剑桥大学承办。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80余名代表参会,中国代表有36位。会议论文集收录了265篇论文,其中中国学者的论文60篇,占投稿数目之首。经TC105委员会讨论决定,新一届委员会主席为日本山口大学的Masayuki Hyodo教授,副主席为我国同济大学蒋明镜教授,秘书长为英国剑桥大学的Kenichi Soga教授;第三届宏微观岩土力学国际研讨会将于2018年在美国举行。蒋明镜教授在大会闭幕式上致辞。
城市岩土工程前沿论坛于-19日在杭州浙江大学举行。会议由浙江大学滨海和城市岩土工程研究中心龚晓南教授发起,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浙江大学滨海和城市岩土工程研究中心和浙江省城市化发展研究中心共同主办。中国工程院周丰峻院士,杨秀敏院士,郑颖人院士,钱七虎院士,龚晓南院士出席了会议,龚晓南院士为大会致辞,周丰峻、杨秀敏、钱七虎院士做了“安中讲坛”报告,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理事长张建民教授、浙江省城市化发展研究中心张晓红主任等24名专家做了主题报告,国内70家单位20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二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将于2015年7月在上海举办。这次会议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同济大学等承办。第十二届学术大会是继天津(1962)、武汉(1966)、杭州(1979)、武汉(1983)、厦门(1987)、上海(1991)、西安(1995)、南京(1999)、北京(2003)、重庆(2007)和兰州(2011)召开的前十一届系列会议之后我国土力学与岩土工程领域的又一次学术盛会。当前我国工程建设规模宏伟、建设投资巨大、建设势头迅猛,因此第十二届学术大会的主题是岩土工程安全与创新,并设有十二个专题,请参阅本网站关于大会的一号通知。热忱欢迎我国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研究和施工领域的科技工作者踊跃投稿。应征论文须符合征文内容且未发表过的,大会对应征论文的学术水平与写作质量均有严格要求,投稿前请详细阅读论文投稿说明及要求。大会重要日期:日开始接受论文全文投稿; 日提交论文全文截止。联系人:陈锦剑博士,周香莲博士,E-mail:,电话:021- 。
第二届岩土工程信息技术大会(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Geo-Engineering)于-22日在英国杜伦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继2010年第一届(中国上海),由国际岩土工程联合会FedIGS岩土工程数据标准委员会(JTC2)主办,杜伦大学承办,同济大学等协办,英国杜伦大学David Toll教授和同济大学朱合华教授担任主席。来自十余个国家的50余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主席冯夏庭教授、美国得克萨斯奥斯丁分校的Jean-Pierre Bardet教授、葡萄牙Minho大学的Antonio GOMES CORREIA教授、Maxwell Geosystem公司的Angus Maxwell博士做了大会主题报告。本次会议有30多篇论文进行了交流,来自同济大学的朱合华、李晓军、刘芳等六位代表参加了会议并做了报告。第三届岩土工程信息技术大会将在美国召开。
GeoShanghai2014国际学术会议于-28日在上海召开,这是继Geoshanghai 2006 (400位代表),Geoshanghai 位代表)的系列国际会议。本次会议由同济大学、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上海市力学学会联合主办,同济大学承办。同济大学丁文其教授和亚利桑那大学章连洋教授担任主席。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余名代表出席会议。麻省理工学院的Herbert H. Einstein应邀出讲“孙钧院士讲座”,剑桥大学.Kenichi Soga、同济大学朱合华、德州农工大学Jean-LouisBriau、浙江大学陈云敏、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Buddhima Indraratna、瑞士联邦理工学院Lyesse Laloui和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Louay Mohammad作大会报告。大会设立了7个分会场,组织了200余场学术报告,大会委员会评比出特别贡献奖、最佳论文奖、最佳学术海报奖、杰出志愿者等奖项。
第二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于-25日在上海大学召开。研讨会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土的本构关系及强度理论专业委员会、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上海大学承办,同济大学等协办。研讨会吸引了200位代表参会,包括7名来自澳大利亚、美国、法国、日本以及香港专家学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后勤工程学院郑颖人教授,大会组委会主席、上海大学副校长叶志明教授,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理事长、清华大学张建民教授,《岩土工程学报》编委会主任、河海大学殷宗泽教授,土的本构关系及强度理论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姚仰平教授等出席了大会开幕式,开幕式由会议组委会执行主席、上海大学孙德安教授主持。研讨会论文集收录了61篇论文,包括国外学者撰写的3篇论文,组织了56场学术报告。后勤工程学院郑颖人院士作了“主应力旋转下土塑性本构模型及其应用”、香港理工大学殷建华教授作了“土的工程性质试验和本构研究”、清华大学张建民教授“土的动强度与动力破坏”、法国南特中央理工大学Pierre-Yves HICHER教授作了“Instability and failure in soils”的大会特邀报告。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陈正汉教授、日本佐贺大学柴锦春教授、北京交通大学赵成刚教授、温州大学蔡袁强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姚仰平教授、同济大学黄茂松教授、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杨光华教授、长江科学院程展林教授高级工程师、中科院武汉岩土所韦昌富教授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作了大会邀请报告。研讨会期间讨论发言积极踊跃,气氛活跃,为期两天的学术交流,给从事岩土本构理论研究的科技工作者提供了一个交流新思想、新理论、新成就和新经验的平台。会议期间还召开了“土的本构关系及强度理论专业委员会”会议。
地下结构抗震专题研讨会于日在北京工业大学召开。会议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城市与工程安全减灾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抗震与结构诊治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办,北京工业大学岩土与地下工程研究所承办。会议针对地下结构抗震研究领域在数值模拟方法、震动台模型试验以及抗震实用分析方法等开展了专题研讨。清华大学张建民教授、刘晶波教授,北京建筑大学戚承志教授,南京工业大学陈国兴教授,同济大学袁勇教授,总参四所田志敏教授,北京城建设计研究总院杨秀仁教授应邀出席、北京及南京几所高校的师生6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北京工业大学杜修力教授主持。刘晶波教授、戚承志教授、袁勇教授、田志敏教授、陈国兴教授、陶连金教授、路德春教授、王睿博士分别作了学术报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理事长张建民教授做了会议总结。
第十七讲黄文熙讲座学术报告会于日在北京举行。报告会由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作为第十七讲黄文熙讲座的主讲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陈正汉教授将作题为“非饱和土与特殊土力学的基本理论研究”的报告,浙江大学陈云敏教授将作题为“环境土工基本理论及工程应用”的报告。来自全国的55个单位的350余名代表出席报告会。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祖煜,赖远明,岩土工程著名老专家蒋国澄、杜延龄、李广信、殷宗泽等出席了会议。两位主讲人精彩的演讲激起了与会者的热烈反响,得到同行们的高度评价。黄文熙先生是著名的水工结构和岩土工程学专家,我国土力学学科奠基者之一,新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事业的开拓者。在水利水电工程、结构工程和岩土工程领域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被推崇为土力学界的一代宗师。黄文熙讲座是1998年为纪念黄文熙先生诞辰90周年而开设的,每年度的撰稿人由学报六个一级主办学会推荐候选人,再由《岩土工程学报》全体编委投票确定。讲座刊登在《岩土工程学报》每年第1、2期,目前已刊登17讲,21位撰稿人:沈珠江,周镜,方晓阳,谢定义,黄熙龄和陈祖煜,郑颖人,包承纲,汪闻韶和张在明,李广信,龚晓南,葛修润,殷宗泽,石根华,殷建华,张建民,李相崧和刘汉龙,陈云敏和陈正汉,第十八讲撰稿人为陈生水和姚仰平。第十七讲黄文熙讲座后还举办了六位专家的学术报告会,分别是中国电建集团周建平总工程师做题为“我国蓄能电站的发展研究及岩土体力学问题”的报告,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张宗亮总工程师做题为“超高心墙堆石坝人工碎石掺砾土料筑坝成套技术研究与应用”的报告,清华大学张丙印教授做题为“复杂加载条件下堆石体的流变特性与计算模型”的报告,河海大学高玉峰教授做题为“土坡稳定极限分析研究进展”的报告,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周宏磊总工程师做题为“盾构长距连续下穿古旧建筑群变形规律及微扰动控制”的报告,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邓刚高级工程师做题为“高土石坝变形—问题、认识与研究进展”的报告。
第四届全国土力学教学研讨会于日至27日在华中科技大学隆重召开。此次研讨会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土力学教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和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共同承办,得到了湖北省建设教育协会、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和湖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等14家协办单位的大力支持。来自68所高校及7家教育出版机构共220余名代表参加了本次教学研讨会。开幕式由大会组委会主席、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郑俊杰副院长主持,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段献忠教授代表学校致欢迎辞,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李广信教授代表主办单位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龚晓南教授,原湖北省土木建筑学会土工基础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武汉大学刘祖德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朱宏平院长参加了开幕式。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第八届第3次常务理事会议于日在北京中国职工之家召开。分会顾问陈祖煜、李广信、张雁,理事长张建民,副理事长王卫东、叶阳升、汪稔、沈小克(常务)、郑刚、黄茂松、滕延京,常务理事刘松玉、宋二祥、杨光华、陈云敏、陈正汉、张鸿儒、姚仰平、温彦锋、蔡正银、蔡袁强,秘书长张建红,秘书汪方等23人参加了这次会议。邀请上海交通大学王建华教授,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蔡徳钩高工列席了会议。张建红秘书长主持会议。会议通报了2013年和2014年分会主办和协办的国内会议、国际和双边会议及其他活动。重点讨论了2015年将在上海举办的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二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筹备工作,讨论通过了由清华大学张丙印教授接任土力学教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现任主任委员、清华大学李广信教授担任名誉主任委员。
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会软土地下工程施工委员会(TC204)主席、比利时根特大学岩土实验室主任Adam Bezuijen教授应黄宏伟教授的邀请于日访问同济大学,并作了题为“Pressures and pore pressures in and around a TBM drilling in saturated sand”的学术报告,同济大学、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上海城建集团隧道公司等相关单位参加。Bezuijen教授介绍了土压平衡盾构机的工作原理和方式,盾构机推进过程中砂土中的土压力、孔隙水压力的变化特征。同济大学黄宏伟和张冬梅教授介绍了港珠拱北隧道的离心机试验模拟方案。与会者就盾构推进中的岩土力学问题进行了深入和热烈的讨论,现场学术氛围浓厚。
2014岩土本构关系高层论坛于日至13日在西安理工大学召开。该论坛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土的本构关系及强度理论专业委员会主办,西安理工大学承办。专委会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郑颖人教授、主任委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姚仰平教授、副主任委员北京交通大学赵成刚教授、香港理工大学殷建华教授、同济大学黄茂松教授、上海大学孙德安教授、河海大学朱俊高教授、专委会副秘书长路德春教授,西安理工大学副校长罗兴锜教授、土木建筑工程学院院长刘云贺教授参会,邀请了西安理工大学谢定义教授、李宁教授,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齐吉琳教授参加报告交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非饱和土力学研究前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