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从何来 明史十讲名词

分享我们:
主管单位:香港凤凰通讯社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凤凰通讯社&&&&&&&&&&&&&&&&&&&&&
全国网络频道:
揭秘:诛灭九族在中国历史上究竟发生过多少次
来源:凤凰网
  核心提示:事实上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唯一一次明确记载有“诛九族”发生的是在隋末,在大业九年隋炀帝征伐高句丽期间,司徒杨素的长子杨玄感起兵反抗杨广,但最后力有不支,被隋军大败后,杨玄感让弟弟杀了自己。 &   
& &   九族五服 资料图 &   本文摘自:凤凰网历史,作者:一点资讯·明清史研究,原题:诛灭九族在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多少次? &   在重视亲缘血统的中国人里,一直都有一项被称为灭门律条的刑罚,那就是株连九族,其实在诛杀九族之外,还有七族、三族等刑律,这些殃及家人的惩罚都出自与“族”刑。其中以九族最为酷烈,就是将犯罪者所在的大家族中从高祖、曾祖、祖父、父亲、本人、子、孙、重孙、玄孙这九辈人全部杀光。 &   这种牵连甚众的刑罚其实在中国源远流长,最早将个人的罪过连累给家族的刑罚出自于《尚书·泰誓》,其中在陈述纣王的残暴时有“罪及家人”的记载,另外在《周礼·秋官》,也有针对犯罪者家属的惩罚,那就是“杀其亲者焚之”。 &   这些记载中都是最原始的一人犯罪牵连家人的记载,至于真正将诛族形成法律的是在春秋时期的秦国。《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文公二十年,开始实行诛三族之罪,在张岱的《夜航船》中,也有“秦文公始族诛,公孙鞅始连坐”的说法。秦国诛灭的三族,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指的是:父族、母族、妻族,另外一种说法指的是:父母、妻子、兄弟。(因此诛灭九族也可以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但无论是哪一种,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灭门的惨祸。 &   那么什么样的罪行可以构成灭族的后果呢?按《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载,秦统一七国之后,下令“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而关于族诛最著名的人就是荆轲,在刺杀秦始皇失败、燕国被灭之后,荆轲全家被处以诛七族的惩罚,这也是关于诛三族演变为诛七族的第一次记载。既然诛七族有了,那么诛九族、诛十族也就在民间应运而生了,但事实上,从中国历史上被皇帝诛九族的只有一人,而诛十族在目前的史料来看,也是一档荒唐的传闻。 &   如果在网络上搜索“诛九族”这样的条目,下面就会出现很多诸如此类的条目: &   看起来似乎真的是确凿无疑,并且也符合人们的想象,但事实上,这些文章是在伪造史料或者说是篡改史料,以胡惟庸事迹为例,这位在明初相权与皇权斗争中挫败的丞相大人,被纳入了《明史·奸臣传》,根据史料记载,在胡惟庸被人举报之后,朱元璋经过审讯之后,给出的处理结果是:“乃诛惟庸”。这里用的是一个“诛”字,而非“族”字,按照《说文解字》的解释,诛是“讨”的意思,意为征战、讨伐,后来又演变为诛灭之意,但是却并未出现诛九族的字眼,甚至连“族”字都未曾出现,何来的最后一位被诛九族的丞相呢? &   至于景清被穿凿附会的诛九族之说也只能说是捕风捉影,《明史》列传中的景清,是洪武年间的进士,在朱棣攻入南京的时候准备与方孝孺等其他大臣一同赴死,结果看燕军势大,景清独自一人前去拜见朱棣,因为驯服被朱棣委任原职。等到某日前去上朝之时,景清怀揣短刀,准备刺杀朱棣,当然一个书生想要杀人自然会有些反常,所以被朱棣识破,在搜出他身上所怀的短刀之后,朱棣就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景清则回答了一句铁骨铮铮的话:“为故主报仇耳”! &   这句振聋发聩的话,不但没有让朱棣释怀,反而更激起了他的杀心,于是下令将景清“磔死,族之”。“磔”就是将犯人尸体割碎,车裂、凌迟都是从这个字派生出来的,也就是民间常说的千刀万剐,而族之经过前面的解释,就是将他的亲族杀死,但具体诛杀了几族,却并无说明。唯一可以证明这个“族”字残酷的,就是朱棣下令又将“籍其乡,转相攀染,谓之瓜蔓抄,村里为墟”。 &   有人将“籍其乡”这三个字解释为,将景清乡亲全部处死,是非常武断的,因为“籍”在中国古代有籍没之意,意思就是将个人财产,包括自己和家人收入官中。相对于籍来说,有四种处理方法,即:籍配,籍没和充军;籍略,籍没和强取;籍死,犯罪被籍没致死;籍产,没收罪犯所有的财产。根据后面“村里为墟”的说法,这里的“籍”应当是籍配、籍死的意思,但考虑到当时的政治环境,还没有坐稳皇帝宝座的朱棣,应当不会将景清家乡的人屠戮一空,因为这样造成的影响,是无法洗清的,另外参考朱棣所谓“诛十族”的事件,也可以从侧面证明,景清乡亲的结果应当是籍配。 &   “诛十族”在中国是一个固定词汇,在一些史料中是方孝孺的独有“待遇”,其间故事不消多说,就是建文帝旧臣方孝孺不肯为朱棣起草诏书,所以招致朱棣愤恨,因此诛灭方孝孺九族之外又加上方孝孺的师门一族。这个故事听起来惊心动魄,但是细细推敲却满是疑点。首先《明史》对于方孝孺被“诛十族”的事情没有具体记载,除了将方孝孺“磔死”以外,只有一个大略的关于方孝孺事件前后有数百人被牵连诛杀的说法,并且在方孝孺被千刀万剐之后,还是他门人后辈为他收敛的遗骨,如果真的诛灭了十族,那又何来的收尸人呢?至于在《明史纪事本末》所提到的方孝孺学生廖镛、杜嘉猷被株连的事情也与《旧事例议》所记载相违背,因此诛十族一事,依旧有待商榷。 &   事实上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唯一一次明确记载有“诛九族”发生的是在隋末,在大业九年隋炀帝征伐高句丽期间,司徒杨素的长子杨玄感起兵反抗杨广,但最后力有不支,被隋军大败后,杨玄感让弟弟杀了自己。在被隋军获得尸首之后,杨玄感被分尸,悬挂城楼示众,并且“罪及九族”。一人犯罪,亲族伏法,这对于所有的犯罪分子来说都是在心理上一种禁锢,但随着法律条文逐渐的进步,类似于诛灭九族这样残酷的判例,就变成了刑法中的核弹,取其引而不发的威慑之用。荀子曾经说过: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所以让那些心有不轨的人知道刑法之酷烈,也不失为是一种针对于犯罪行为的预防。
[责任编辑:王月]《中国史名词解释补充》 www.wenku1.com
中国史名词解释补充日期:
中国史名词解释补充 秦汉时期1、萧规曹随:指汉初时,曹参继萧何为相,凡事悉遵萧何约束,无所变更。惠帝二年,萧何死,遵刘邦遗嘱,以齐丞相曹参继任相国。曹参在齐国行清静无为政策,人民安乐,号称贤相。继任相国后,“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惠帝对其无所作为表示不满,他则说:“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惠帝表示同意。曹参任相国三年,人民得以安居乐业。2、盐铁会议:西汉政府召集的一次讨论施政方针的会议。昭帝始元六年,政府为解决施政问题,召集郡国所推贤良、文学六十余人到京城举行会议。他们主张罢盐铁、酒榷、均输官,以示节俭,桑弘羊代表政府与之辩论,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诸方面。会后,桓宽据此整理出《盐铁论》,详记双方论点,为研究当时社会、经济、思想等保存了丰富史料。它的召开对政府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起了促进作用,但对盐铁政策的改变作用很小。 3、限民名田:关于限制私人占有田地数量的主张。秦汉以来,土地兼并日趋严重,至西汉中期,已是“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为此,董仲舒首先提出“限民名田”,但未能实行。哀帝时,师丹、孔光、何武等再次建议。遂规定吏民占田不得过三十顷,且以三年为期,到期过限部分没收为官。影响颇为深远,后世面对土地兼并激烈的情况之时,亦往往提出类似主张,如西晋的占田制与北魏到隋唐的均田制。4、陆贾:汉初谋士、儒生。以客卿从刘邦定天下,常出使诸侯,为说客。曾说服南越王赵佗称臣,归顺汉朝。因功任太中大夫。又遵刘邦之命,总结秦亡教训,作《新语》12篇,建议实行“宽舒”、“中和”、“无为而治”、“与民休息”之政,减轻赋税、徭役与酷刑,缓和阶级矛盾,终被刘邦采纳。吕后专权,为避祸称病家居,不问朝政。曾进说陈平结好周勃,联络反吕势力,平诸吕之乱。文帝即位,再次出使南越,说赵佗去帝号归附汉朝。5、王莽:新朝皇帝。公元8—23年在位。字巨君,魏郡元城人,孝元皇后侄。西汉末年,以外戚掌政权。初始元年,代汉称帝,改国号为新。在位期间,托古改制,实行土地国有,禁止奴婢买卖;推行五均六筦;多次改变币制。法令苛细,吏治腐败。加以连年灾荒,饥馑疾疫相继,以致民不聊生,导致了绿林赤眉起义。还强迫各少数民族统治者改换汉朝封授的印绶,贬王为侯,引起各族反抗。更始元年,新朝灭亡,王莽于长安被杀。6、白虎通:全称《白虎通义》,亦称《白虎通德论》,四卷。东汉建初四年,章帝召集天下名儒于白虎观讨论五经异同,后班固等据此整理成书。系统吸收阴阳五行与谶纬之学,援谶入经,用日月星辰和五行运行论证君权神授。提出三纲、六纪,认为“臣可以为君,君不可更为臣”。是今文经学派以法定形式制定的经学问题标准答案,目的在于巩固王权绝对化和儒学定于一尊的政治局面。集中反映了董仲舒以来,今文经学派的延伸和扩大,及儒家神秘主义哲学的进一步发展。1、王与马共天下:西晋琅玡王司马睿在东海王司马越卵翼下坐镇下邳,赖王导兄弟的支持移驻建业,纠集西晋残余势力,笼络江东世族地主,建立东晋。时王导以宰相综揽朝权;王敦手握重兵,坐镇荆州,居上游以制建康。王氏兄弟,权倾朝野,元帝只得以殊礼待王导,尊导为“仲父”。元会时,引导共登御床,接受公卿朝贺。时语曰:“王与马共天下”。反映出门阀统治下皇权依赖世家大族的支持维护统治的状况。2、六条诏书:西魏时地方官员为政之六条标准。文帝大统七年,丞相宇文泰欲改易时政,为强国富民之法。苏绰赞成其事,拟定为六条,奏准以诏书施行,用作牧、守、令、长为政治民之准则。凡不通《六条诏书》及计帐者,不得居官。“六条”即:一、先治心,以为治民之本;二、敦教化,以淳风俗;三、尽地利,以足衣食;四、擢贤良,以施王政;五、恤刑狱,以明赏罚;六、均赋役,以轻民困。3、文明皇后(冯太后):北魏文成帝皇后,谥文明太皇太后。祖弘、伯祖父跋为北燕国王。父朗降魏,因事被诛。乃没入宫。太安二年(456),立为皇后。和平六年(465),献文帝继位,尊为皇太后,临朝秉政。丞相乙浑谋叛,诛之。次年还政于帝。皇兴五年(471)献文帝禅位于孝文帝,自称太上皇。延兴六年(476),毒死献文帝。称太皇太后,复临朝称制。重用李冲等汉族士人推行改革:禁止鲜卑同姓相婚,实行官吏俸禄制,废除宗主督护制,实行三长制,颁布均田令,整顿吏治。临朝二十五年,卒后孝文帝始亲政。4、北魏孝文帝:即元宏,原名拓跋宏。献文帝长子。公元471—499年在位。初冯太后临朝。先后实行均田制、三长制。亲政后,由平城迁都洛阳,并大力推行汉化:禁鲜卑语;禁鲜卑服;改胡姓为汉姓;变南徙鲜卑人籍贯为洛阳人;鼓励与汉人通婚;行门阀之制,以鲜卑八姓和汉五姓为首姓;参照汉、晋、南朝典章旧制,审订新律令、官制及朝仪。又督劝田畴,善事百姓。亲祠孔庙,至太学问博士经义。为推行改制,处死太子恂,平定元隆、穆泰等叛乱。广涉经史,爱好文学。听览政事,从善如流。多力善射,屡兴兵攻齐,欲成一统之业。征齐时病死于行宫。 5、宇文泰:西魏大臣、北周政权奠定者。字黑獭,代郡武川人。北魏末随父参加鲜于修礼起义军,继又转为葛荣部下,后归降尔朱荣。寻随贺拔岳入关镇压关陇起义军。岳死,继统其众,据有关中。永熙三年(534),迎孝武帝于长安,就此掌控西魏政权。执政期间,任用汉人苏绰、卢辩等制定各种制度,用人不限门第,唯才是用;整顿吏治,续行均田制,创立府兵制,国势渐盛。后进兵袭据益州,俘杀梁元帝于江陵,扶植后梁政权。死后,三子宇文觉废西魏建北周,尊为文帝。6、范缜:南朝齐梁时期唯物主义哲学家。字子真,南乡舞阳人。初习儒,博通经术。后应萧子良招,为“西邸”文士。子良笃信佛教,招众僧与之辩论,皆不能屈。任宜都太守,下令不准祭祀境内诸神。萧衍平建康,为晋安太守。后发表《神灭论》,指出“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论证形体与精神的依存关系,批判灵魂不死和生死轮回的观点。梁武帝命群臣批驳,他据理争辩,不为权贵所屈。后坐徙广州。在南方多年后,被起用为中书郎、国子博士。卒于官。隋唐五代1、冼夫人:南朝梁、隋间高凉郡俚人。先祖世为粤西北区首领。出嫁前即可抚服部众,行军用师。梁大同初,嫁高凉太守冯宝。宝卒,助陈统一岭南。永定二年,遣其子率当地各族首领朝陈武帝。后击败反陈广州刺史欧阳纥,封石龙太夫人。隋开皇九年,迎隋将韦洸入广州,因功命统辖六州。不久,助隋平番禺俚帅王仲宣叛乱,并陪隋招抚专使裴矩巡察各州。封谯国夫人,开府置吏。岭南多建有纪念她的祠宇、牌坊,并传颂其事迹。2、刘晏:唐朝大臣,字士安。肃宗时任户部侍郎、判度支。代宗广德元年,迁吏部尚书、同平章事,领度支盐铁转运租庸使。不久罢相,又授御史大夫,仍领东都、河南、江淮、山南等道转运租庸盐铁使如故。曾自比于贾谊、桑弘羊。致力疏浚汴水,并用分段转运方法,岁运江淮粮食数十万石,以济关中。又整顿盐税,行平准法,改善了安史之乱后财政紊乱的状况。制定法令、选拔人才,理财达二十年。大历时军国之用,多由他规划。德宗即位后,被杨炎构陷而死。3、杨炎:唐朝理财家。字公南,凤翔天兴人。初以文彩雄丽著名。代宗时,因与元载同郡,由中书舍人擢为吏部侍郎、史馆修撰。元载被杀,被贬为道州司马。德宗即位,由崔祐甫推荐,用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时土地兼并严重,政府财政危机。建中元年,定议改革赋税制度,废除“以丁夫为本”的租庸调制,改行以资产多寡为标准的两税法,为我国税收制上的一大改革。次年,为卢 7、裴秀:西晋地图学家。字季彦,河东闻喜人。初曹爽辟为掾。司马昭立嗣,力推司马炎。炎即位,迁尚书令,后拜司空。创制朝仪,广陈刑政,朝廷多遵用之。作《禹贡地域图》十八篇,将八十匹缣绘制的《天下大图》缩成《方丈图》。并在《禹贡地域图序》中提出“制图六体”:分率、准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即地图绘制上的比例尺、方位、距离,以及地形起伏、地形状态、山川走向等。直到明代,始终是我国地图绘制原则。8、《颜氏家训》:北齐颜之推著。分上下两卷,共二十篇。该书内容广泛,人情世故、社会风气、生产发展、学术文化等无所不包。作者痛陈时弊,辨证时俗之谬。从整饬家庭关系入手,按照儒家道德标准教育子弟,探讨立身、治家、处世之法。重视家庭的经济职能,提倡“应世经务”,反对“高谈虚论”。对魏晋玄学各派人物,均有评论。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家训学著作,南北朝社会生活史的重要史料,又是我国古代优秀的散文著作。杞陷害,贬谪崖州司马,中途“赐死”。4、冯道:唐五代沧州景城人,字可道,自号长乐老。先世为儒,初为幽州掾。后唐庄宗时为翰林学士,逐渐显贵。明宗时升宰相。后晋灭后唐,为宰相,奉石敬瑭命,献徽号于契丹。契丹灭后晋,为太傅。后汉立,为太师。后周灭后汉,为太师兼中书令。显德元年,因反对周世宗亲征北汉,罢为奉陵使,旋卒。晚年作《长乐老自序》,列叙官爵。冯道为官,虽无谏诤之能,也无贪暴之迹。后唐长兴三年,曾倡议在国子监校定《九经》文字,雕版印刷,至后周完成,世称“五代监本”。5、慧能:唐朝僧人,佛教禅宗南派创立者,禅宗六祖。本姓卢,世为范阳大姓,生于南海新兴。投禅宗五祖弘忍门下,初为劳动僧,以作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被弘忍认为真正悟道,秘授以禅法和衣钵。后在韶州宣扬佛性即在心,心外本无一物,悟此即“成佛”,勿需长期积善修行,称“顿悟成佛”。与弘忍的另一主张“渐悟”的弟子神秀分立。其说传承甚广,被视为禅宗的正宗。死后,弟子集其语录成《六祖坛经》。 6、周世宗:柴荣,五代周朝皇帝,邢州龙冈人,郭威养子。显德元年(954)继位,继续并扩大郭威的改革。注意选用人才,改善政治。又整编军队,加强军力。招还逃户、均定田租、兴修水利、打击寺院经济,促进农业的恢复与发展。同时致力于国家统一,即位之初打退北汉与契丹的联合进攻,随后攻取后蜀的秦、凤、成、阶4州。显德五年亲征南唐,得淮南14州6县。次年率军北击契丹,迅速收复宁、莫、瀛3州17县。后因病回军,寻卒。 辽宋夏金元1、支移折变:宋代所设的加税名目。所谓“支移”,即官府借口“以有余补不足”,不允许百姓在本地交纳赋税,而是自备费用,到远处交纳。不愿支移,则交纳“道里脚价”。且地方官常借此盘剥百姓,本可就近入仓的税粮,也强迫缴纳脚钱。后逐渐变为固定附加税,随正税交纳。“折变”是指官府据一时需要,让民户把应交物产折算成钱或特品交纳。折价时政府又规定不合理的比价,使农民不断增加负担。这样反复纽折,“展转增加,民无所述”。 2、驱口:金、元两代对奴婢的称呼。金、元时把战争所俘人口抑逼为奴,以供驱使。他们从事农业劳动或其他劳役,除对主人贡纳外,又向国家缴税当差。地位类似于农奴,大大低于良人,身份世代相袭,通常不得与良人通婚。是使长的财产,与钱、物同,可任意转卖,也可作陪嫁。使长杀无罪驱口,受官府处分;杀有罪驱口,于法不究。只有通过赎身,驱口才能获得良人身分。赎身后仍受歧视,一般仍与使长保持一定依附关系。3、锄社:金元时期北方农村较为普遍的一种互助合作形式的村社组织。一般以十家左右,自愿结为锄社,先锄一家之田,本家供其饮食,其余次之。旬日之间,各家田都得到锄治。如果有病患之家,或缺少劳力的人家,大家共力助之,故苗无荒秽,岁皆丰熟。劳动时“自相率领,乐事趋功,无有偷懒”。秋成之后,“豚蹄盂酒,递相犒劳”。 4、斡脱钱:蒙、元时一种高利贷。由蒙古贵族出资,委托经营高利贷商业的官商称斡脱,斡脱所放高利贷即斡脱钱。斡脱钱年息高达百分之百,次年息转为本,本再生息,称羊羔息。追征斡脱钱债,曾导致许多人户破产。为管理发放斡脱钱,元政府设“斡脱所”。但由于斡脱高利贷商业是元官府、皇室和诸王妃主收入的重要来源,有元一代始终未被废止,且经营范围与权限不断扩大。终于危及了元的统治秩序,激化了元的社会矛盾。5、急递铺:亦称通远铺。金、元时传送公文的邮驿。金置提控急递铺官管理,于军马要道口一里置一铺,设四人,铺头一人,以所辖射粮军内差充;凡元帅府、六部文移,以敕递,省递牌子入铺传送。元承金制,中统元年自燕京至京兆,每10里、15里或25里设一铺,铺兵五人。以贫户及漏籍户充役,免差发。后各路依例设置。遇紧急军务,各铺辗转传递,不得稽迟。并立文簿,记传递人姓名,到铺时刻,令传送人取下铺押字、交收时刻还铺。置总急递铺提领所,总掌急递铺事务,给九品铜印。每十铺设一邮长。6、雍熙北伐:宋太宗时与辽争夺幽州的战役。宋军在高梁河战役溃败后,积极备战,以图再取幽州(今北京)。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宋太宗以辽圣宗年幼初立,肖太后摄政,母寡子弱,发兵分道攻辽。三月,命曹彬、米信、崔彦进率军十万为东路,自雄州(今河北雄县东)出发,指幽州;命田重进率部出飞狐(今河北涞源北),趋蔚州(今河北蔚县),为中路;命潘美、杨业所部出雁门(今山西代县北),指云(今山西大同)、朔(今山西朔县)等地,为西路。史称“雍熙北伐”。三路初战均较顺利,但因三路出击分散了兵力,不能有效配合。粮草转运不继。加以进军中战略战术上出现一些失误。五月,北伐主力东路军先在涿州岐沟关(今河北涿县西南)全线败溃,中、西路遂亦被迫撤军。在撤退中,西路杨业所部又遭敌伏击围歼,全军覆没,主将杨业被俘牺牲。此次北伐遂以宋军失败而告终。从此宋在北境转入全面消极防御。7、开禧北伐:南宋宁宗时,韩侂胄掌权,闻金国势已衰,北伐之议遂起。开禧二年,以郭倪为山东京东招抚使,赵淳、皇甫斌为京西北路招抚使、副使,分路进兵。毕再遇等取泗州等地,宋廷乃下诏攻金。未几,吴曦据蜀叛变;淮北田俊迈攻宿州失利被俘,诸军被迫撤退。西路皇甫斌攻唐州亦败。金军渡淮南下,与宋相持。韩侂胄变计求和,未果。三年,形势好转,但宋急于议和,史弥远杀韩,双方罢兵约和。嘉定元年,约“嘉定和议”。8、耶律楚材:蒙古大臣。字晋卿,契丹族,曾仕金。成吉思汗十年取燕京后被召用,后随汗西征,劝其早日班师,勿妄杀。窝阔台即位后,受信任。定策立仪制,劝亲王察合台行君臣礼,以尊君权。后建议军民分治,州郡长吏专理民事,万户府总军政;反对以汉地为牧场,建立赋税制度。立燕京等十路征收课税使,专掌钱谷。窝阔台三年,任中书令,随窝阔台灭金,废屠城旧制,奏封孔元措(51世)为衍圣公,设经籍所、编修所,编印儒家典籍,召名儒讲经典,渐兴文教。窝阔台八年,定天下赋税。次年,开科取士,释放被俘儒士。陈《时务十策》:有给俸录、均科差、务农桑、定土贡、制漕运等,多被采纳。前后任事近三十年,元代立国规模多由其奠定。有《湛然居士集》。 9、郭守敬:元天文学家、水利学家、数学家。字若思,顺德邢台人。与王恂、许衡等负责修新历,制成比过去准确的《授时历》,施行达三百六十余年,为我国史上施行最久的历法。长于制造仪器,创制和改进了简仪、高表、候极仪等十余件观测天象的仪器,以及玲珑仪、灵台水浑等表演天象的仪器,又在全国各地设二十七个测景所进行实测,重新观测了二十八宿及其它一些恒星的位置,测定了黄赤交角,达到较高的精确度。后领都水监,主持修凿大都附近的通惠河,以通漕运。最终在太史院任职至死。 10、关汉卿:元戏曲家,号己斋叟。一生主要在大都玉京书会从事杂剧创作与著名演员珠帘秀等交往密切。他多才多艺,会围棋,能歌舞、吹弹、吟诗、演剧,常“躬践排场、面敷粉墨”。所作杂剧六十多种,现存《窦娥冤》、《拜月亭》、《望江亭》、《单刀会》等18种。多揭露当时的社会黑暗,富有现实主义。剧本刻画人物性格鲜明,结构完整,情节生动,曲词本色而精炼。对元杂剧及戏曲有较大影响。杂剧收入《关汉卿戏曲集》。11、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元王实甫作。写书生张珙在蒲东普救寺遇见崔相国的女儿莺莺,两人发生爱情,通过侍女红娘的协助,终于冲破封建礼教约束而结合。故事源出唐元稹传奇小说《莺莺传》,北宋赵令畤改写为《商调蝶恋花》鼓子词,金董解元复改为《西厢记》诸宫调(习称“董西厢”),王实甫即在此基础上编写成杂剧剧本。全剧共分五本二十一折。文词优美生动,在戏曲文学发展上影响深远。12、宋明理学:亦称道学、新儒学。主要探讨义理和天道性命。北宋初“理学三先生”胡瑷、孙复、石介为其发端,后经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等创立,至朱熹总其成,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思想体系。以“理”为宇宙的精神性本体,天地万物的总根源,为学主“格物穷理”。同时,陆九渊创心学,宣称“心即理也”,主张发明本心,无须外求,以“尊德性”为入圣之要。元延祐间复科举,以朱子《四书集注》试士。明中叶王守仁发展陆学,提出“致良知”之说,世称“陆王心学”。程朱之学与陆王之学虽不尽一致,然同尊孔孟,同植封建纲常。明清时期王明清时期1、布政使司:明清地方官署。明初将中书省改为承宣布政使司,后将全国分为十三个行政区,分设布政使司。每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为最高行政长官。后因督抚等职官相继增设,职权逐渐削弱,以办理一省赋役、商课等为主。清代明确为督抚属官,专管财赋与相关人事,与专管刑名的按察使并称“两司”(藩司、臬司)。康熙六年,裁设布政使为一员,不分左右。同时增设直隶布政使一员,又因江苏赋役事繁而特设布政使两员,分驻江宁、苏州。辛亥革命后皆改为财政厅。2、督抚:明、清时期总督和巡抚的合称。明时为临时派遣,至清代成为固定的封疆大吏。总督一般辖一至三省,例兼兵部尚书或都察院右都御史衔;巡抚总管一省,例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并多兼兵部侍郎衔,地位略低于总督,但基本平行。督抚统辖一方,权力极大。清代前期和中期,多用满人和汉军旗人担任。太平天国运动后,汉人督抚有所增加。为使总督和巡抚相互制约,一些地区督抚并置,甚至同驻一城。其事权不一,十分混乱。而中央得以更牢固地控制地方。辅助官员是布政使和按察使。3、班匠银:明代对工匠征收的代役金。明代匠户世代承役,因不堪政府的压榨和剥削,逃亡很多。成化二十一年(1485),开始对轮班匠实行输银代役(每人每月南匠九钱,北匠六钱),不愿出银者仍旧当班。嘉靖四十一年(1562)开始普遍实行匠班银制(每人年纳银四钱五分),并不许私自赴部当班。清初废除匠籍,各地匠班银并入田赋征收。 4、齐行叫歇:清代手工业工人反对剥削,联合进行的全行业罢工斗争。康、雍、乾时期,苏州踹工、织工、纸工,景德镇陶瓷工,门头沟煤窑工,北京香工,云南矿工,广州织工,陕西木工、铁工等,都曾先后参与。主要反对封建政府压迫,反对作坊主克扣工价、开除工匠并要求增加工银。苏州踹匠的斗争最为激烈,从康熙九年到雍正七年,进行了七次罢工,清政府曾于雍正十二年在苏州刻立“禁叫歇碑”予以制止。表明当时行会内部劳资双方的冲突进一步激化。5、丁戊奇荒:指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后半期发生于我国黄河流域广大地区的一次特大旱荒。它持续了三、四年之久,廷相、王夫之、颜元、戴震等对其进行批判,渐趋衰落。影响长达六、七百年之久,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儒学的主要表现形式,思想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12、永康学派:南宋以陈亮为代表的学派。因亮为永康人,故名。与“金华学派”和“永嘉学派”同称“浙东学派”。主张事功之学,义利双行,王霸并用。重视商业,强调农商“相资以为用”。极论社稷大计,以冀宋室中兴。对于理学家空谈性命义理,痛加诋斥,宣称“今世之儒士自以为得正心诚意之学者,皆风痹不知痛痒之人也”。主要人物还有喻侃、喻南强、吴深、陈颐、郎景明、孙贯等。席卷了山西、河南、陕西、直隶、山东等北方五省,并波及到苏北、皖北、陇东和川北等地区,其为害之烈,为患之深,史所罕见,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因早荒以光绪三年、四年()为主,这两年阴历干支纪年属丁丑、戊寅,故名;而河南、山西受害最重,故又称“晋豫奇荒”或“晋豫大饥”。6、朝贡贸易:指宋以后外国使节在进贡的同时,可携商货来中进行贸易的制度。宋市舶司对海舶输入的禁榷品,由政府全部收买;非禁榷品,除部分抽分、收购外,其余许民间买卖。元行抽分。明实行贡舶制度,在通商口岸设市舶提举司管理,对贡品种类、数量、贡期、贡道、参加人数、有关手续等有具体规定。并发给朝贡国家“勘合”文册,作为证明文件,以辨贡船真伪。贡期,有1年至10年1次不等。贡道,西由嘉裕关,北由大同口,东由定辽,东南由广东南雄至安南等各口进入。政府对朝贡贸易货物,一般不征或少征市舶课。且明政府以“赏赐”名义,给予朝贡者的货物,价值高于贡品。此贸易,既无财政目的,又无互通货物的用意,唯以通好、怀柔和安定边疆为原则。明代朝贡贸易,自洪武到宣德间兴盛,从正统到嘉靖间走向衰落。清承明制,仅在具体规定方面有所变更,康熙二十三年开放海禁,朝贡贸易随之结束。 7、堂子:清代皇帝立竿祭天祭神的场所。满族入关前,有“神堂”或“祀神祗之室”,皆称“堂子”。后规定,不许官员、庶民等私立堂子。顺治元年所建堂子,原址在北京东安门外,玉河桥东。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堂子被焚,次年改建于今南河沿南口路东。堂子的祭礼可分两类:一、属国家大典,如元旦、皇帝亲征、命将出征或凯旋;二、属皇室或皇帝个人,如竿祭、月祭、浴佛祭等。祭时由萨满祝祷,祝词初用满语,乾隆时改用汉语,但满洲神名相沿不改。8、棚民:清代流寓种山之民。指中原地区因失地或躲避粮差的农民,往往逃入山区或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或佣工,或力田,或种靛、麻、茶、烟,亦或开矿、造纸,数量极大,又因搭棚居住,故称“棚民”。分散于川、滇、粤、桂、闽、赣及湖广、江浙各省,开辟了很多荒山旷野。顺、康、雍年间,曾多次爆发棚民反清起义。清政府为加强统治,通过户籍的处理,使一部分棚民编入户籍,同时将部分棚民置于保甲管辖之下。9、大明宝钞:纸币名,明洪武八年发行。初分一百至五百文及一贯六种面额,后又增十至五十文五种面额的小钞。用桑皮纸印制,四周有龙纹花栏,横题“大明通行宝钞”,篆书“大明宝钞,天下流行”,中书面额,下印“中书省(十三年后改户部)奉准印造,与制钱通行使用,伪造者斩,告捕者赏银二百五十两,仍给犯人财产”。钞一贯折钱一千文、白银一两,四贯折黄金一两。金银可兑换宝钞,但宝钞不可兑换金银。此为有明一代发行的唯一纸币。但发行不久,即因滥发而贬值。10、多伦会盟:乌兰布通战后,清政府为加强对喀尔喀蒙古的管理,彻底孤立准噶尔部噶尔丹叛军,粉碎沙俄吞并喀尔喀蒙古的阴谋,于康熙三十年在多伦诺尔举行会盟。主要对象是喀尔喀蒙古三部贵族,同时有内蒙古四十九旗王公参加。通过会盟,调正了其三部关系,将其照内蒙古例分编为三十四旗,实行清封爵和法律制度,并于多伦建汇宗寺。此次会盟对改善其部众生活,稳定三部秩序,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及加强北部边防起到一定作用。 11、萨尔浒之战:明与后金间的著名战役。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建后金政权,势力愈强。明采取措施,欲限制后金发展。努尔哈赤不满,于四十六年以“七大恨”向明进攻,并很快占领抚顺。四十七年,明以杨镐为经略,出镇辽东,集兵88000多人,以“分进合击”战术,分四路出师。但努尔哈赤,采取“恁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战术,集中6万八旗兵,出兵迎战。先在萨尔浒伏击杜松主力军,3万将士全军覆没。继而回军击溃马林、刘綎二军,仅李如柏一军撤出。经此战后,努尔哈赤在辽东的地位更加巩固,明在辽东的统治开始动摇,是后金兴起中的一次关键性战役。12、耶稣会:天主教修会之一,又称“耶稣连队”。天主教内顽固反对16世纪宗教改革的主要集团。1534年由西班牙人罗耀拉创立于巴黎,1540年经教皇批准。仿军队编制,纪律森严,绝对效忠教皇。通过布道、办学、担任封建王侯“神师”等方法渗入社会、宫廷。16世纪将活动扩展到亚洲、非洲和美洲。明末清初,耶稣会士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来中国活动,人数逐渐增加,1773年,教皇克雷芒十四世解散之,但会士仍有活动。1814年教皇庇护七世又予恢复。现已发展为一个世界性组织。 13、南怀仁:比利时人,字勋卿,一字敦伯,耶稣会传教士。清顺治十六年来华,赴西安传教。次年因汤若望荐,奉召至京供职钦天监。康熙三年,坐汤若望案下狱。七年,参杨光先所订历书有误,圣祖下旨核实,革光先钦天监正。旋授钦天监副,受命改制观象台仪器。十二年器成,擢监正。次年,因对三藩用兵,奉命造火炮。十五年,俄使尼果赖来京时,任中方拉丁文译员。累加至工部侍郎衔。后卒于京。译著有《康熙永年历法》、《赤道南北星图》、《坤舆全图》、《熙朝定案》、《不得已辨》、《灵台仪象志》、《妄推吉凶辨》等。14、徐光启:明代科学家。字子先,号玄扈,松江府上海县人。万历进士。从利玛窦学天文、历算、火器等,尽通其术。译著《几何原本》、《泰西水法》、《测量法义》、《测量异同》、《勾股义》等书,且遍习兵机、屯田、盐荚、水利等。天启年间,为阉党所劾,落职闲居,著《农政全书》,强调“富国必以本业”。崇祯元年擢礼部尚书。五年,命以本官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又与李之藻、李天经、龙华民、汤若望等修《崇祯历书》,为我国历法参用西法之始。15、张居正:明大臣。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人。嘉靖进士,授编修;未久领国子司业,旋迁侍裕王邸讲读。穆宗时,任礼部侍郎兼东阁大学士,总裁《世宗实录》,进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穆宗死,与宦官冯保合谋,逐高拱,代为首辅。万历初年,神宗年幼,居正总揽国事,前后当国十年。任期内整饬吏治,加强边备,改革漕运,丈量土地,推行一条鞭法,使财政情况有所改善。又加强内阁和六部事权,裁省冗官等,朝政为之一新。死后被宦官张诚诬劾,遭削籍抄没,子弟戍边。熹宗时,复官爵。 16、戴震:清代学者。字东原,安徽休宁人。商贩出身,问学于江永,乾隆举人,屡考进士不中。后纂修《四库全书》,在馆五年病死。博闻强记,对经学、天文、数学、历史、地理、古音均有深刻研究,为乾嘉时代“皖派”考据大师。创古音九类二十五部之说,及阴、阳、入对转的理论。治经主张以原典本身为主。反对程朱理学、陆王心血,肯定宇宙的本原是物质性的气。著有《毛郑诗考证》、《声韵考》、《考工记图》、《戴氏水经注》、《勾股割圜记》、《孟子字义疏证》等,后人编有《戴氏遗书》。 17、张格尔:清朝新疆伊斯兰教首领。大和卓木之孙。自嘉庆二十五年起,在浩罕和英国怂恿下,多次入侵南疆,制造叛乱。道光六年占据喀什噶尔等四城,复辟和卓统治。清廷急调三万余人平叛,于次年收复四城。道光八年初,张格尔窜扰喀什噶尔附近,为参赞大臣杨芳追擒,解至北京处死。18、朱由榔:南明皇帝。明神宗之孙,思宗堂弟。初封永明王,隆武时袭封桂王。隆武二年,隆武帝死后被瞿式耜、吕大器等拥为监国,即帝位于广东肇庆,建元永历,有两广、云、贵、江西、湖南、四川等地。后因清军追击,不断败退,赖农民军及抗清将领力战,政局一度得以稳定,但因朝臣派系复杂,又歧视农民军,局势再度危急。永历十年李定国迎至云南。十三年,清军三路来攻,出逃缅甸,后被吴三桂绞死于昆明。19、几何原本: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撰。十五卷。前六卷由明徐光启和利玛窦合译。系根据十六世纪欧洲数学家克劳维斯注的欧几里得《原本》译出。后九卷由清李善兰和伟烈亚力合译。系据英国巴罗的英译本译出。满文本《几何原本》七卷和汉文本《几何原本》十二卷。都从巴蒂的数学著述译出。满文由张诚译,汉文由康熙帝译。 20、三言二拍:明人话本集、拟话本集的总称。“三言”分棚民置于保甲管辖之下。9、大明宝钞:纸币名,明洪武八年发行。初分一百至五百文及一贯六种面额,后又增十至五十文五种面额的小钞。用桑皮纸印制,四周有龙纹花栏,横题“大明通行宝钞”,篆书“大明宝钞,天下流行”,中书面额,下印“中书省(十三年后改户部)奉准印造,与制钱通行使用,伪造者斩,告捕者赏银二百五十两,仍给犯人财产”。钞一贯折钱一千文、白银一两,四贯折黄金一两。金银可兑换宝钞,但宝钞不可兑换金银。此为有明一代发行的唯一纸币。但发行不久,即因滥发而贬值。10、多伦会盟:乌兰布通战后,清政府为加强对喀尔喀蒙古的管理,彻底孤立准噶尔部噶尔丹叛军,粉碎沙俄吞并喀尔喀蒙古的阴谋,于康熙三十年在多伦诺尔举行会盟。主要对象是喀尔喀蒙古三部贵族,同时有内蒙古四十九旗王公参加。通过会盟,调正了其三部关系,将其照内蒙古例分编为三十四旗,实行清封爵和法律制度,并于多伦建汇宗寺。此次会盟对改善其部众生活,稳定三部秩序,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及加强北部边防起到一定作用。 11、萨尔浒之战:明与后金间的著名战役。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建后金政权,势力愈强。明采取措施,欲限制后金发展。努尔哈赤不满,于四十六年以“七大恨”向明进攻,并很快占领抚顺。四十七年,明以杨镐为经略,出镇辽东,集兵88000多人,以“分进合击”战术,分四路出师。但努尔哈赤,采取“恁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战术,集中6万八旗兵,出兵迎战。先在萨尔浒伏击杜松主力军,3万将士全军覆没。继而回军击溃马林、刘綎二军,仅李如柏一军撤出。经此战后,努尔哈赤在辽东的地位更加巩固,明在辽东的统治开始动摇,是后金兴起中的一次关键性战役。12、耶稣会:天主教修会之一,又称“耶稣连队”。天主教内顽固反对16世纪宗教改革的主要集团。1534年由西班牙人罗耀拉创立于巴黎,1540年经教皇批准。仿军队编制,纪律森严,绝对效忠教皇。通过布道、办学、担任封建王侯“神师”等方法渗入社会、宫廷。16世纪将活动扩展到亚洲、非洲和美洲。明末清初,耶稣会士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来中国活动,人数逐渐增加,1773年,教皇克雷芒十四世解散之,但会士仍有活动。1814年教皇庇护七世又予恢复。现已发展为一个世界性组织。 13、南怀仁:比利时人,字勋卿,一字敦伯,耶稣会传教士。清顺治十六年来华,赴西安传教。次年因汤若望荐,奉召至京供职钦天监。康熙三年,坐汤若望案下狱。七年,参杨光先所订历书有误,圣祖下旨核实,革光先钦天监正。旋授钦天监副,受命改制观象台仪器。十二年器成,擢监正。次年,因对三藩用兵,奉命造火炮。十五年,俄使尼果赖来京时,任中方拉丁文译员。累加至工部侍郎衔。后卒于京。译著有《康熙永年历法》、《赤道南北星图》、《坤舆全图》、《熙朝定案》、《不得已辨》、《灵台仪象志》、《妄推吉凶辨》等。14、徐光启:明代科学家。字子先,号玄扈,松江府上海县人。万历进士。从利玛窦学天文、历算、火器等,尽通其术。译著《几何原本》、《泰西水法》、《测量法义》、《测量异同》、《勾股义》等书,且遍习兵机、屯田、盐荚、水利等。天启年间,为阉党所劾,落职闲居,著《农政全书》,强调“富国必以本业”。崇祯元年擢礼部尚书。五年,命以本官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又与李之藻、李天经、龙华民、汤若望等修《崇祯历书》,为我国历法参用西法之始。15、张居正:明大臣。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人。嘉靖进士,授编修;未久领国子司业,旋迁侍裕王邸讲读。穆宗时,任礼部侍郎兼东阁大学士,总裁《世宗实录》,进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穆宗死,与宦官冯保合谋,逐高拱,代为首辅。万历初年,神宗年幼,居正总揽国事,前后当国十年。任期内整饬吏治,加强边备,改革漕运,丈量土地,推行一条鞭法,使财政情况有所改善。又加强内阁和六部事权,裁省冗官等,朝政为之一新。死后被宦官张诚诬劾,遭削籍抄没,子弟戍边。熹宗时,复官爵。 16、戴震:清代学者。字东原,安徽休宁人。商贩出身,问学于江永,乾隆举人,屡考进士不中。后纂修《四库全书》,在馆五年病死。博闻强记,对经学、天文、数学、历史、地理、古音均有深刻研究,为乾嘉时代“皖派”考据大师。创古音九类二十五部之说,及阴、阳、入对转的理论。治经主张以原典本身为主。反对程朱理学、陆王心血,肯定宇宙的本原是物质性的气。著有《毛郑诗考证》、《声韵考》、《考工记图》、《戴氏水经注》、《勾股割圜记》、《孟子字义疏证》等,后人编有《戴氏遗书》。 17、张格尔:清朝新疆伊斯兰教首领。大和卓木之孙。自嘉庆二十五年起,在浩罕和英国怂恿下,多次入侵南疆,制造叛乱。道光六年占据喀什噶尔等四城,复辟和卓统治。清廷急调三万余人平叛,于次年收复四城。道光八年初,张格尔窜扰喀什噶尔附近,为参赞大臣杨芳追擒,解至北京处死。18、朱由榔:南明皇帝。明神宗之孙,思宗堂弟。初封永明王,隆武时袭封桂王。隆武二年,隆武帝死后被瞿式耜、吕大器等拥为监国,即帝位于广东肇庆,建元永历,有两广、云、贵、江西、湖南、四川等地。后因清军追击,不断败退,赖农民军及抗清将领力战,政局一度得以稳定,但因朝臣派系复杂,又歧视农民军,局势再度危急。永历十年李定国迎至云南。十三年,清军三路来攻,出逃缅甸,后被吴三桂绞死于昆明。19、几何原本: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撰。十五卷。前六卷由明徐光启和利玛窦合译。系根据十六世纪欧洲数学家克劳维斯注的欧几里得《原本》译出。后九卷由清李善兰和伟烈亚力合译。系据英国巴罗的英译本译出。满文本《几何原本》七卷和汉文本《几何原本》十二卷。都从巴蒂的数学著述译出。满文由张诚译,汉文由康熙帝译。 20、三言二拍:明人话本集、拟话本集的总称。“三言”指《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由冯梦龙编辑整理而成,共收作品120篇。内容广泛,涉及当时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主要反映城市平民的思想与生活,代表明代短篇白话小说的最高成就。“二拍”指《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由凌蒙初编著,共收入作品80篇,内有1篇杂剧,1篇重复。在艺术成就上不如“三言”。 21、乾嘉学派:清乾隆、嘉庆年间,讲究训诂考据的经近代史1、清流派:晚清政治派别。成员多官僚、文人、名士。在朝廷内外评论时政,弹劾官吏,上疏言事,指斥宦官。对外反对列强侵凌,对内主张整顿纪纲,故自命“清流”。一般以中法战争为界,区分为前后两辈。前清流以军机大臣李鸿藻为支柱,知名者有张之洞、张佩纶、陈宝琛、黄体芳等;后清流以户部尚书翁同龢为靠山,知名者有盛昱、黄绍箕、王仁堪、王仁东等,文廷式、张謇等后来亦参与其间。前者多北人,号“北派”;后者多南人,号“南派”。后者比前者通达时务,以拥光绪帝相标榜,称“帝党”,以区别于当权之“后党”。2、林维喜事件:日,一批英国水手在九龙尖沙嘴酗酒行凶,殴打当地村民,次日林维喜伤重致死。钦差大臣林则徐要求英驻华商务监督义律交出凶手抵罪。义律肆意抗违,企图以一千五百银元收买死者家属;又侵犯中国司法主权,在英船上私立法庭,对五名凶手以轻微罚款和所谓监禁处分。8月16日,林则徐下令停止供应英船柴米食物,撤回中国雇员,给其有力回击。 3、中体西用:全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的一种社会思潮。提倡在维护旧体制的基础上,采用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和某些政法、文教等方面的具体办法。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为这一主张的胚胎。1896年,沈寿康、孙家鼐分别在《匡时策》与《议复开办京师大学堂折》中明确提出,使此说首见于报端与奏折。1898年张之洞发表《劝学篇》,系统阐释和发挥这一理论。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冲突交融的产物,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过深刻影响。 4、蒲安臣使团:十九世纪末由美国人蒲安臣率领的清政府外交代表团。鉴于西方各国的要求,及1868年将与各国进行修约交涉,总理衙门特于1867年奏准遣使出洋。辞任回国的蒲安臣毛遂自荐,遂率领左、右协理英柏卓安,法德善,志刚和孙家谷出使。1868年初由上海出发、首途访美。抵美后,蒲擅自与美国务卿西华德签订《中美天津条约续增条约》。后相继访问英法两国。1870年蒲安臣病死于俄国彼得堡,随行人员经比利时、意大利等地返回中国。5、边疆危机: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自由资本主义学流派。导源于明清之际的顾炎武,主张考据经书和历史立论,以达到“明道救世”的目的。主要分惠栋为首的“吴派”和戴震为首的“皖派”两支。从校订经书扩大到史籍和诸子,从解释经义扩大到考究历史、地理、天文历法、音律、典章制度;对古籍和史料的整理,有较大贡献。因为他们主要以汉儒经注为宗,推崇东汉许慎、郑玄之学,所以又称汉学派或清代古文经学派。开始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列强开始在世界范围内瓜分殖民地。英、俄、美、法、日、德等对中国也加紧了侵略,使中国的边疆地区出现了普遍的严重危机。主要是沙俄侵略中国西部边疆;英法侵略中国的邻国缅甸、越南和中国西南边疆; 日美侵略台湾、吞并琉球;英国侵略西藏。结果是列强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国家主权进一步丧失,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6、甲申政变:1884年朝鲜开化派发动的政变。日,金玉均、洪英植等年青官僚,发动政变,逼王移宫,召日兵保护,杀守旧派主要大臣,立新政府,发表新政纲。以闵妃为代表的守旧派乞援清兵。12月6日,吴兆有、袁世凯率中国驻军1500多名攻入王宫,日公使下令撤兵,国王重入守旧派手中。政变后,日本迫使朝鲜签订“汉城条约”,并派伊藤博文于1885年4月,与李鸿章签订“天津会议专条”,取得与中国同等的向朝鲜派兵权。7、台湾民主国:1895年3月,《马关条约》签订,清政府割让台湾与日本。台湾绅民抵制割台,由丘逢甲首倡台湾独立,并于4月29日发布《台湾民主国独立宣言》。31日,台湾民主国正式成立,推唐景崧为总统,刘永福为大将军,丘逢甲为义军统领,定元“永清”,以蓝地黄虎图案为国旗。民主国成立后,在动员、组织台湾军民抵抗日本侵略军方面起了某些积极作用。在基隆、台北相继失陷后,唐景崧、刘永福等先后离台内渡,民主国遂告败亡。8、中东铁路:又称东清铁路、东省铁路。1896俄国通过《中俄密约》得以将其西伯利亚大铁路东段穿过中国黑龙江、吉林两省,于次年动工修筑。西起满洲里,经哈尔滨,东达绥芬河,以接海参崴。1898年,俄国又通过《旅大租地条约》,获得修建从哈尔滨南下经长春抵旅大的支线之权,1903年全路竣工。日俄战争后,支线长春以南段转归日本,称“南满铁路”。1917年十月革命后,长春以北段由中苏合办,仍称“中东铁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为日本所占。抗日战争胜利后,南满铁路与中东铁路合并,改称“中长铁路”。9、立宪运动:二十世纪初立宪派为建立君主立宪政体而进行的政治运动。1906年9月,清政府打出“预备立宪”招牌后,立宪派闻风而动。12月张謇、汤寿潜、郑孝胥等,联络江、浙、闽等地官绅、商学界人士,组织预备立宪公会。旋上海预备立宪公会、湖北宪政筹备会等团体相继建立。次年,康有为将保皇会改为帝国宪政会;梁启超在日本东京创立政闻社,发行《政论》杂志。1908年起,立宪团体多次上书清廷请开国会。1909年,各省先后成立由立宪派操纵的谘议局,并于次年连续三次发起速开国会的请愿运动,要求缩短预备立宪期。1911年5月,“皇族内阁”建立,立宪派力争重新组阁遭拒,立宪运动遂告破产。10、铁路国有政策:日美、英、法、德四国银行团订立铁路协定,联合逼迫清政府借款修筑川汉、粤汉两铁路。次年,盛宣怀提出把各省铁路收归国有、借款兴办。5月9日清政府宣布全国铁路干路“均归国有,定为政策”。5月18日命端方为督办川汉、粤汉铁路大臣,南下强行接收鄂、湘、川、粤四省绅商士民的商办铁路公司,5月20日与四国银行团订立借款合同。铁路国有侵害了四省绅商士民的切身利益,激起了保路风潮。 11、保路运动:即“铁路风潮”。1911年5月,清政府的“铁路国有政策”出卖川汉、粤汉路权,激起湘、鄂、粤、川各省人民义愤。是月,长沙万人集会抗议。6月17日,川汉铁路股东在成都开会,决定成立以“拒借洋款,废约保路”为宗旨的四川保路同志会。9月3日,香港成立广东保路会。各省罢市停课,抗粮拒税,保路斗争愈演愈烈。清政府下令镇压。9月7日,四川总督赵尔丰逮捕保路同志会罗纶、蒲殿俊等,并开枪打死请愿群众三十二人,伤者无数,酿成成都血案。同盟会会员因势利导,组织保路同志军在各县起义。25日,吴玉章、王天杰在荣县建立革命政权。保路运动由和平请愿迅速发展为武装起义。12、长沙抢米风潮:1910年春,湖南遭水旱灾荒,大批饥民涌入长沙。湖南巡抚岑春蓂勾结洋行、米店,囤积居奇,米价由每升二十文猛涨至八十文。4月12日,大批贫民要求减价售米,岑春蓂下令镇压。次日逮捕木匠刘永福,军队开枪打死数十人,激起民众暴动。当晚,饥民掀起抢米风潮,捣毁城厢碓房、米店百余家。14日全城罢市,焚烧抚署、税关、大清银行及外国领事住宅、洋行、教堂、邮局等。18日,英美等国调集军舰十余艘,配合湖广总督瑞澂进行镇压,捕杀民众数百人。清政府被迫罢免岑春蓂等,出示平粜,风潮始平。13、鄂州临时约法:湖北军政府颁布的临时约法。日发布,宋教仁起草,计七章六十条。按三权分立原则,规定军政府由都督及其任命之政务委员、议会、法司构成;议会在约法施行三个月后设立。都督民选,任期三年,连任以一次为限,权限类似总统,对议会负责。议会有制订法律,议定条约,审理预决算,提出条陈、质问或弹劾之权。政务委员会为行政机关。法司为司法机关。并宣布人民有言论、集会、结社、宗教、居住等自由,有选举与被选举等权利,并有纳税、当兵的义务。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蓝本。其它各省相继仿此发布临时约法。 14、祺祥政变:亦称“辛酉政变”。日,咸丰帝病死热河行宫,遗命端华、载垣、肃顺等八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辅佐皇太子载淳,定明年为祺祥元年。载淳生母慈禧策动皇后与八大臣争权。首先联合恭亲王奕訢,让他以奔丧为名赶至热河密谋计划;其次制造皇太后垂帘听政的舆论;再次削夺肃顺等人掌握的部分兵权。10月26日,咸丰灵榇chèn起驾回宫,慈禧与皇子等先行回京,11月2日,在慈禧和奕訢的主持下,发动突然政变,逮捕载垣、端华、肃顺并将他们处死。11月11日,载淳正式登极,废除八大臣原拟的年号,改明年为“同治元年”,“垂帘听政”开始。15、己亥建储:日清室建立皇储“大阿哥”事件。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以光绪帝久病不能临政为借口,企图废之。各国公使对慈禧太后施加压力,派法国医生入宫为光绪帝诊病。一些地方督抚及流亡海外保皇党人亦表示反对。废立不成,改为建储。太后采荣禄献策,决定立端郡王载漪之子溥儁(jùn)为“大阿哥”。预定庚子年元旦()光绪帝行让位礼,改元“保庆”。《辛丑条约》签订,端郡王载漪以祸首论处,大阿哥名号亦废。 16、买办:清初专指为居住广东商馆外商服务的中国公行之采买人或管事人。鸦片战争后,废除公行制度,外商因不谙中国语言和商业习惯,以及币制、度量衡复杂等原因,便选用当地中国商人代理买卖,给予手续费或营业折扣。嗣后外商为减买办的中间佣金,采取自行直接交易办法,原代理商人遂成为享有优厚待遇的外商雇员,称“华经理”,但均沿称“买办”。17、发昌机器厂:亦称“发昌机器船厂”、“均昌船厂”。我国最早的私营机器制造厂。1866 年设于上海,初为手工锻铁作坊,资本仅200元。1869年开始使用近代车床。1873年发展为机器制造厂,称“发昌号铜铁机器车房”。七十年代中期已能制造车床、汽锤、小火轮,至 1884 年共造轮船6艘。可能已有动力设备。在外资船厂的打击和排挤下,业务衰落,1897年停工。1900年为英资耶松船厂收购。18、洋行:①又名洋货行、外洋行,清代官方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商行。康熙二十五年,广东洋货商人始从一般牙行商人中正式分离出来,专办洋船货税,谓之外洋行。沿明之习,广州洋行通称十三行。粤海关监督从各行商中选派一二人总办洋行事务。除包揽进出口交易外,还充当外国商人与中国政府之间的中介,如承保缴纳海关税、照管与监督在广州居留与活动的外国人,及经办中外交涉事务等。《南京条约》签订后,专管对外贸易的特权被取消,此类洋行衰落。②外国商人在华设立的贸易机构,始于康熙五十四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广州设立的商馆。其后英、美等国散商也在广州设行,如英商怡和洋行、美商旗昌洋行等。1833年英国取消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独占权,外商在广州设行者日增,至1837年已有一百五十家。鸦片战争后,各通商口岸洋行林立,至(1882年已多达四百四十家。甲午中日战争后猛增至九百三十三家。除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外,还投资于银行和企业。19、租界:列强对中国进行殖民侵略的一种形式。即在通商口岸划出一定地区,由其直接管理,实行独立于中国行政系统和法律制度之外的统治制度,成为“国中之国”。日英国根据《上海租地章程》在上海取得第一块租界,此后,强索租界国家日多,逐渐扩展到广州、厦门、汉口、天津、九江等通商口岸。1854年7月英、美、法三国借上海小刀会起义之机取得了租界的行政权和司法权。年中国人民曾进行收回租界斗争,并一度收回汉口和九江英租界。1943年1月美、英两国迫于形势,分别与国民党政府签订新约,声明“取消在华治外法权及其有关特权”。但租界制度直到1949年后才真正废除。20、幼童留美:中国近代最早由政府派遣的赴美留学活动。1871年9月曾国藩、李鸿章据容闳建议,联名奏准清廷选派幼童赴美肄业,并拟订章程十二条。包括选送人数、批次,回国后安排,及禁止在外洋入籍等规定。 1872年8月,首批赴美幼童自上海起程,1873年6月,1874年9月,1875年10月,又分别遣送30名幼童赴美。驻洋正副委员陈兰彬、容闳,等同往。1875年,吴子登代替容闳,奏请清政府撤回留美学生,仅留下十几人继续学习。最终,这一活动因顽固派阻挠、破坏及美国政府的排华政策而流产。120名学生,在美读书时期最长者不及10年,最短者只有五年,仅有2人完成高等教育。 21、姚莹:近代知识分子。字石甫,一字明叔,号展和,晚号幸翁,安徽桐城人。自幼受学于从祖父姚鼐,善诗文。1808年进士,1830年任台湾道。鸦片战争期间,坚持抗敌,几次击退侵台英军。战后被诬为“冒功欺罔”,贬官四川。晚年参与镇压太平天国,尾追太平军至湖南病死。注意了解世界形势,搜购外国书籍。所著《康輶纪行》,着重考察西藏的各方面情况,建议政府加强边防,警惕英国入侵。强调向西方学习自然科学,并初步介绍英国议会政治。著有《中复堂全集》。22、容闳:清末广东香山南屏镇人,字达萌,号纯甫。早年入澳门马礼逊学堂,后赴美国。1854年毕业于耶鲁大学,并入美国籍。次年回国,先后任香港高等审判厅译员、上海海关翻译等职。1859年入英商宝顺洋行。曾赴天京会见洪仁玕,提出组织新式军队、设武备学堂等七项建议。1863年入曾国藩幕,被委派赴美购买机器。1868年建议选派幼童赴美留学。1872年率留学生赴美,旋晋驻美副公使。中日甲午战争期间,两次上书张之洞,提出借款、购船、雇洋兵以抗日等建议,未被采纳。1898年参与维新变法活动,后离京避居上海。1900年参加“中国国会”,任会长。旋被清廷通缉,出逃香港。1902年移居美国。1910年曾与孙中山联系,表示赞助革命。后病逝于美国。著有《西学东渐记》。23、刘永福:清末广东钦州人,又名义,字渊亭。少为佣工,1857年参加天地会起义,1864年率二百余人加入吴亚忠部,以七星黑旗为队旗,称黑旗军。1867年入越南,进据保胜,扩充队伍。1873年率黑旗军抗法,1883年再次抗法。中法战争爆发后,受清政府收编,以记名提督在中越边境抗战,曾在临洮大败法军。战后被调回国,授广东南澳镇总兵。1895年,命帮办台湾军务,驻台南。次年在反割台斗争中,在彰化、嘉义等地抗击日军。是年九月台南粮尽援绝,弃军内渡厦门。后曾署广东碣石镇总兵。辛亥革命爆发后,一度应胡汉民之请任广东民团总长,旋辞职回籍。24、端方:满洲正白旗人。字午桥,号匋斋。1898年任直隶霸昌道,旋升陕西按察使。百日维新时受光绪帝信任,督办新设农工商局。戊戌政变几受株连,因荣禄保护得免。次年任陕西布政使并护理巡抚。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后仓皇西逃,一路迎护甚恭,深受赏识。1901年起历任湖北、江苏、湖南巡抚,署湖广、两江总督。1905年升任闽浙总督,未及上任,又受命与载泽等出洋考察宪政。1906年归国,建议立宪,以抵制革命。同年任两江总督,极力镇压革命活动。1909年调任直隶总督,不久免职。1911年清廷悍然宣布铁路国有,任他为川汉、粤汉铁路督办大臣。9月奉命率兵入川镇压保路运动。10月10日武昌起义后,四川革命党人群起响应,端方在资州为起义军所杀。25、赫德:英国人。1854年来华,先后在香港英驻华商务监督署、宁波领事馆任译员。1858年英法联军占据广州,三人委员会操纵傀儡政权,赫德为该委员会秘书。1859年任广州海关副税务司。1863年为海关总税务司,推行半殖民地海关制度。1865年,总税务司署在北京成立,名义上隶属总理衙门,但海关、行政、用人等大权完全操于赫德之手。从此长期插手中国内政外交。1866年向清政府呈《局外旁观论》,威吓中国遵守不平等条约,扩大侵略利益。1867年,怂恿清政府派蒲安臣率出使欧美各国。1876年参与协迫清政府签《烟台条约》。中法战争期间,向中国施加压力,与法国签订不平等条约。1901年参与《辛丑条约》签署事宜。1908年请假回国,至死方卸职。清政府对其礼遇有加,曾授以太子少保的尊衔。 26、王韬:江苏长洲人。初名利宾,字紫诠,号仲弢,别号弢园老人等。道光秀才。1849年赴上海,在英国教会所办墨海书馆任职。屡向清廷献“御戎”、“平贼”策,不被采纳。1862年初返乡,化名“黄畹”上书太平军,遭清廷通缉,潜居香港。1867年赴英译书,后游历法、俄,悉心研究西方富国强兵之道。1870年回香港。1874年办《循环日报》,任主笔,宣传变法自强。主张民间兴办工矿交通事业,“先富而后强”;向往“君民共主”政体。1884年回上海掌格致书院,并任《申报》编纂主任。与丁日昌、盛宣怀等结交,对洋务活动既献计,又批评。学识渊博,著述颇丰,涉及经济、政治、历史、地理、天文、历算等。著作有《弢园文录外编》、《弢园尺牍》等。 27、郑观应:广东香山人。原名官应,字正翔,号陶斋,别号杞忧生等。1858年至上海学商。后充英商宝顺洋行、太古轮船公司买办。1880年起,受李鸿章委派先后任上海机器织布局总办,上海电报局总办,轮船招商局帮办、总办。关切时政,究心西学,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逐步形成维新思想。主张设立议院,兴办学校,按“主以中学,辅以西学”原则培育人材。强调“以商战为主”,振兴民族工商业,建立机器制造业,反抗外来侵略。批评洋务派“舍本图末”,对西方“遗其精义而袭其皮毛”。1896年任汉阳铁厂总办。1906年任粤汉铁路公司总办。拥护清廷预备立宪。民国初期,对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颇为不满。晚年居上海,热心教育与实业,为商界著名人士。1922年5月病逝。著有《盛世危言》、《罗浮待鹤山人诗草》等,编入《郑观应集》。28、冯桂芬:江苏吴县人。字林一,号景亭。道光进士。授翰林院编修。1853年在苏州办团练,参与镇压上海小刀会起义。1862年在外国侵略者支持下,策划江浙官绅成立“中外会防局”,赞同借洋兵“以复苏、宁”。李鸿章率淮军抵沪时入其幕府。重视经世之学,注意钻研西学,不满清朝腐朽统治。要求改革图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是为“中体西用”说滥觞。主张“采西学,制洋器、筹国用,改科举”。对洋务派及资产阶级改良派颇有影响。著有《校邠庐抗议》、《显志堂集》、《说文解字段注考证》、《西算新法直解》等。 29、郭嵩焘:湖南湘阴人。字伯琛,号筠仙。道光进士。1853年初随曾国藩练湘军,并在南昌与太平军作战。曾建议江忠源办水师。1858年起在翰林院供职,曾三次受咸丰帝召见。1863年授广东巡抚,因官僚倾轧,丢官回籍,主讲长沙城南书院和思贤讲舍。1875年署兵部侍郎,在总理衙门上行走。次年赴英,首任驻英公使。1878年兼驻法公使,次年病辞。日去世。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建铁路,开矿务,办教育,遭顽固派诽谤。一生著述颇富,有《养知书屋遗集》、《英轺纪程》、《大学章句质疑》、《中庸章句质疑》、《礼记质疑》和《郭嵩焘日记》等。30、曾纪泽:湖南湘乡人。字劼刚。曾国藩长子。1877年袭侯爵。次年出任驻英、法公使。1880年兼驻俄公使,同沙俄谈判改约,折冲樽俎,于次年签订中俄《伊犁条约》,收回伊犁和特克斯河地区。中法战争爆发后,力主抗法。1885年回国,帮办海军事务,寻以兵部左侍郎命在总理衙门行走。1887年著《中国先睡后醒论》,主张“强兵”优先于“富国”。后调户部侍郎。1890年病死。遗著编为《曾惠敏公全集》。31、光绪皇帝:即爱新觉罗·载湉,清朝皇帝。咸丰帝弟醇亲王奕譞次子。庙号德宗。年号光绪。1875年至1908年在位。即位时仅五岁,由慈禧太后“垂帘听政”。1887年亲政后亟思有所作为,洗雪国耻,但实权仍由慈禧操纵,遂起“帝党”、“后党”之争。中日甲午战起,与翁同龢等主战。后采纳维新派建议,于1898年 6月11日下“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起用维新志士康有为等,罢斥阻扰新政的官僚,多次颁发诏书,广开言路,选拔英才,改革机构,除旧布新,成为“百日维新”的实际主持者。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再度“训政”,被囚禁于瀛台。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前,被慈禧挟逃西安。日先慈禧太后一日死于瀛台。32、翁同龢:江苏常熟人。字声甫,号叔平。咸丰状元。光绪帝师。历任刑部、工部、户部尚书。1882年授军机大臣。中法战争时主张抗法,中日甲午战起,极力主战。1895年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后倾向变法图强,曾支持北京强学会成立,接受康有为某些维新主张。1898年1月向光绪帝密荐康有为才堪大用,为帝党骨干。6月,因慈禧太后忌恨被开缺回籍。戊戌政变后被革职,永不叙用。1909年追谥“文恭”。擅书法,自成一家。有《翁文恭公日记》、《瓶庐诗文稿》。33、戊戌六君子:戊戌政变中牺牲的六位维新人士。百日维新期间,慈禧暗中布置反扑。日突然发动政变,幽禁光绪帝于中南海瀛台,穷搜维新党人。24日捕获杨锐、刘光第、林旭,25日捕拿谭嗣同,26日命军机大臣会同刑部、都察院于28日会审谭嗣同等军机四卿及杨深秀,康广仁,徐致靖。同日慈禧太后下令,不必审讯,即将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等正法,六人同时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34、谭嗣同:()湖南浏阳人。字复生,号壮飞。少时博览群籍,好今文经学,兼习西方自然科学。1884年入新疆巡抚刘锦棠幕。发挥王夫之“道不离器”论,以“器既变,道安得独不变?”为变法理论根据。甲午战后,开湖南维新之风,在浏阳创算学馆。1896年以候补知府供职南京。著《仁学》,要求冲决网罗,变法救亡。1897年回湖南,协助开办长沙时务学堂,倡导成立湖南不缠足会。1898年倡设南学会,主讲天文;办《湘报》,任主笔,宣传民权,鼓吹变法。6月应征入京,9月授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参与新政。戊戌政变发生,与康广仁、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一起被害,史称“戊戌六君子”。著作编为《谭嗣同全集》。35、杨深秀:()山西闻喜人。原名毓秀,字漪村。光绪进士。曾任刑部主事、郎中、山东道监察御史。1898年春发起关学会,4月加入保国会,旋与徐致靖上疏请定国是。又疏请废弃八股,改试策论,派王公游历各国,派学生留学日本,筹款译书等。百日维新期间严劾阻挠新政的礼部尚书怀塔布、许应騤等。戊戌政变起,不惧艰险,诘问光绪帝被废之故,切陈国难,请慈禧太后撤帘归政,遂被捕遇难。为戊戌六君子之一。有《杨漪村侍御奏稿》、《雪虚声堂诗钞》。36、李鸿章:字少荃,安徽合肥人。道光进士,授编修。1853年在籍办团练,对抗太平军。继入曾国藩幕。1861年经曾国藩奏荐编练淮军。1862年率军至上海,反扑太平军。旋升江苏巡抚,伙同戈登“常胜军”攻占苏、常。1865年署两江总督。次年援钦差大臣。继曾国藩镇压东、西捻军。1867年任湖广总督。1870年受命会同曾国藩查办天津教案。结案后调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事务大臣,掌外交、军事、经济大权。1873年授武英殿大学士,次年转文华殿大学士,仍留总督任。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起,先后创办江南制造局、金陵机器局、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漠河金矿、天津电报局、津榆铁路、上海机器织布局等企业,成为洋务派首领。又利用海关税收购置军火、军舰,扩充淮军势力,建立北洋海军。1876年与英国签《中英烟台条约》。1885年中法战争中,与法国签《中法新约》。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同日本订《马关条约》。1896年在莫斯科签《中俄密约》。1898年戊戍变法中持观望态度,次年调署两广总督。1900年参与东南互保,旋复任直隶总督。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任全权大臣,偕庆亲王奕劻与各国使臣议和,次年签订《辛丑条约》,旋病死。遗著编为《李文忠公全集》。37、盛宣怀:江苏武进人。字杏荪,号愚斋。早年入李鸿章幕。1873年任轮船招商局会办,后升督办。1881年任中国电报局总办。1893年筹办华盛纺织总厂。以上海为活动中心,利用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形式,控制洋务企业。1896年接办汉阳铁厂,经办芦汉铁路。后又兼办萍乡煤矿。1900年主张镇压义和团,并参与策划东南互保。次年任会办商务大臣。1908年授邮传部右侍郎,组建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任经理。1911年初,升邮传部尚书,旋任皇族内阁邮传部大臣。以“铁路国有”名义,出卖川汉、粤汉铁路建筑权,激起保路风潮。武昌起义爆发后被撤职,逃往日本。1913年复任汉冶萍公司董事长和轮船招商局副董事长。日病逝于上海。有《愚斋存稿》、《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等行世。38、古德诺:美国人。德国柏林大学毕业。1891年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1906年任美国政治学院代理院长。1913年聘为袁世凯总统府顾问。次年回国,任霍浦金斯大学校长。1915年8月发表《共和与君主论》,认为中国“民智低下”,“如用君主制,较共和制为宜”,为袁复辟帝制提供理论支持。著述有《对中国的分析》、《比较行政法》、《政治与行政》等。39、李提摩太:英国人。1870年受英国浸礼布道会派遣来华。先后在山东、山西等地传教,结交地方官绅,顺应中国习俗,以儒、佛、道经典阐解基督教义。1890年受聘赴天津任《时报》主笔,每日著论一篇(《时事新论》),鼓吹“西法”。次年至上海,任同文书会(广学会)总干事,出版书刊,布道传教,介绍西学。1895年入强学会。1901年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勤索地方赔款,办山西大学堂,任西学书斋总理。反对辛亥革命。1916年回国。1919年4月病死于英国。著译有《泰西新史揽要》、《留华四十五年记》等。40、梁启超:广东新会人。字卓如,号任公,别号沧江,又号饮冰室主人。光绪举人。1890年起,师从康有为,协助编校《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著作,深受影响。1895年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创办强学会,编辑《万国公报》(《中外纪闻》)。次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编辑“西政丛书”。1897年主讲湖南时务学堂。次年入京,协助组织保国会,参与百日维新,领六品衔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戊戌政变后逃亡日本,办《清议报》。东渡后一度倾向革命,曾与孙中山谋联合行动,被康有为阻止。1900年参与策动唐才常的自立军起事。1902年创办《新民丛报》,尽力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学说,鼓吹以新民为新国之本。1905年起,与《民报》激烈论战,坚持改良,反对革命。1907年组织政闻社,期望推进君主立宪。辛亥革命后,一度主张“虚君共和”,并愿和袁世凯文武分途,“交相为用”。1912年回国,受到袁世凯的优礼相待。次年组进步党、任熊希龄内阁司法总长,为袁出谋划策。1914年改任币制局总裁。次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后又组织研究系,依附北洋军阀。1917年出任段祺瑞内阁财政总长兼盐务总署督办。五四以前批判封建文化,讴歌民主科学,倡导“新文体”、“新史学”、“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五四以后大叫“科学破产”,复归“东方文明”,撰文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挑起关于社会主义问题的论战。1925年起,历任清华研究院导师、北京图书馆馆长。日病故。学识渊博,著述勤奋,编为《饮冰室合集》。40·1、饮冰室合集:书名。梁启超著。林志钩编订,1932年中华书局出版,1936年、1941年重版。共四十册,一百四十八卷,约九百万字。分两大类:甲类《文集》,收政论、散文及题跋、寿序、祭文、墓志铭等七百余篇,诗话一种,诗词三百余首;乙类《专集》,收专著及门人笔记等一百零四种。著述跨越晚清与民国两个时期,从政治事变与政治思想、社会经济与经济思想、学术文化研究、新旧学之争、学制与教育思想、哲学与宗教思想、新闻与办报思想、“新文体”、“新史学”、“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各个侧面,反映了近代社会新陈代谢的历史步伐及作者思想演变的轨迹,保存了大量生动的历史资料,具有很高的思想水准与学术价值。40·2变法通议:书名。1896年在上海《时务报》陆续发表。除自序外,正文由《论不变法之害》、《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论科举》等十三篇组成。运用资产阶级进化观,根据自然界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变化的现象,推论人类社会制度决非一成不变。反复阐述变法的必要和不变法的危险,认为“变者为天下之公理”。要求清廷仿效日本明治维新,进行变法,改变封建专制制度,实行君主立宪政体,免遭“瓜分豆剖”之厄运。提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废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针砭时弊,文笔流畅生动,在当时知识界广为流传,产生深刻影响。42、胡适:原名洪骍,字适之,祖籍安徽绩溪,1891年生于上海。1906年考入中国公学。1910年赴美公费留学,获康奈尔大学文学学士、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受杜威影响很大,1916年在《新青年》发表《寄陈独秀》一文,提出 “文学革命”口号。1917年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1917年任教于北京大学。1919年出版《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同年6月,主编《每周评论》,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等文,挑起了“问题与主义”论战,宣扬改良主义。1927年任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董事会董事,后任该会编译委员会委员长。1928年任中国公学校长。在上海与徐志摩、梁实秋办《新月》杂志。1931年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1932年在北平创办《独立评论》。1938年任驻美大使。1945年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出席联合国会议。1946年参加制宪“国民大会”,参与起草《中华民国宪法》。1948年出席行宪国民大会,当选会议主席。1949年去美定居。1958年回台湾,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台湾当局“国家长期发展科学委员会”主任委员。1962年在台北病逝。著有《胡适文存》《胡适文选》《胡适论学近著》等。43、王国维:浙江海宁人。字静安,号观堂。光绪秀才。受罗振玉赏识资助,1901年留学日本。次年回国主编《教育世界》杂志。1903年起,任通州、苏州等地师范学堂教习,讲授哲学、心理学、伦理学。1907年在学部总务司行走,旋任学部图书局编译、名词馆协修,从事中国戏曲史和词曲研究,撰有《宋元戏曲史》、《人间词话》等名著。辛亥革命爆发后,以前清遗老自居,携眷随罗振玉逃居日本。1913年起,从事中国古代史料、古文物、古文字学、音韵学的考订,尤致力于甲骨文、金文和汉晋简牍考释,主张以出土文物参订文献史料,对史学研究颇有贡献。1916年回到上海,继续从事学术研究。1922年任北京大学国学门通讯导师。次年入清宫,在南书房行走。1925年任清华研究院导师。1927年投颐和园昆明湖自尽。生平著作六十余种,编为《观堂集林》、《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等。44、袁世凯:河南项城人。字慰庭(慰亭),号容庵。早年屡试落第。1882年随淮军提督吴长庆入朝鲜,负责前敌营务处。后任驻朝交涉通商事宜全权代表。1894年请调回国。次年以道员衔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建陆军。戊戌变法期间,受慈禧太后宠信。1899年升山东巡抚,严酷镇压义和团。次年八国联军犯北京,加入“东南互保”。1901年署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次年实授。1903年任练兵处会办大臣。后扩编北洋军六镇,成为北洋军阀首领。1907年调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1909年初被摄政王载沣罢官。1911年武昌起义后,凭藉北洋势力和帝国主义支持出任内阁总理大臣,陈兵要挟革命党议和。次年迫使清帝退位,取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建立北洋政府。1913年派人刺杀宋教仁,又取得“善后大借款”,镇压“二次革命”。随即解散国会,另订约法,实行专制独裁。1915年5月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以换取支持复辟帝制。12月宣布改次年为“洪宪”元年,准备“登极”。因护国运动兴起和全国人民声讨,被迫于日取消帝制,仍称大总统。6月6日忧惧而死。 45、唐才常:湖南浏阳人。字黻丞,后改佛尘,自号洴澼子。早年就读于长沙校经学院、岳麓书院及两湖书院。中日甲午战争痛斥李鸿章卖国,日以救国为事。1897年起,与谭嗣同先后编《湘学报》、《湘报》,办时务学堂、南学会,提倡新学,鼓吹民权,宣传变法与君主立宪,时称“浏阳双杰”。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1899年与康、梁策划在长江沿岸各省起兵“勤王”,是年冬与林圭回国。次年在上海组织正气会,旋改自立会,筹建自立军;并于7月在上海张园召开中国国会,拥护光绪当政。为“勤王讨贼”,设秘密机关于汉口,事泄,8月21日被两广总督张之洞逮捕,22日就义。有《唐才常集》。 46、章炳麟:浙江余杭人。一名绛,字枚叔,号太炎。1890年入杭州诂经精舍,从俞樾学经史。1895年加入强学会。1897年任上海《时务报》撰述,鼓吹变法维新。戊戌政变后遭通缉,避地台湾,任《台北日报》记者。1899年辑订《訄书》。次年断发易服,倡言反清革命。1902年在日本东京发起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周年纪念会。次年任教上海爱国学社,旋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又为邹容《革命军》作序。因《苏报》案被捕入狱。1904年参与发起光复会。1906年出狱去日本,参加同盟会,任《民报》主编,与改良派论战。1909年重组光复会,任会长,与同盟会分道扬镳。1911年武昌起义后,鼓吹“革命军兴,革命党消”。次年任中华民国联合会会长、《大共和日报》社社长、孙中山总统府枢密顾问。后任统一党理事、共和党副理事长。宋教仁被刺后策动讨袁,受软禁,袁死后释放。1917年任护法军政府秘书长。反对新文化运动,反对孙中山三大政策及国共合作。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又力主抗日,反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晚年卜居上海,继迁苏州。提倡尊孔读经,设国学讲习会,出版《制言》杂志。日病逝。有《章氏丛书》、《章氏丛书续编》、《章氏丛书三编》及《章太炎集》等。47、秋瑾:浙江绍兴人。字璿卿,号竞雄,又号鉴湖女侠。1904年赴日留学。同年创办《白话报》,鼓吹推翻清政府,提倡男女平权;参加洪门天地会,受封为“白纸扇”(军师)。次年加入光复会和同盟会。1906年为抗议日本取缔中国留日学生而回国。次年1月在上海创办《中国女报》。旋任绍兴大通师范学堂督办,联络沪、浙军队与会党,组织光复会,推徐锡麟为首领,自居协领,准备在浙皖同时举事。是年7月徐锡麟刺杀恩铭牺牲后,起义暴露。持械抵抗清政府,失败被捕,15日在绍兴轩亭口英勇就义。有《秋瑾集》。48、黄兴:湖南善化人。原名轸,字廑午,号克强。1902年留学日本,与杨笃生等创办《湖南游学译编》杂志,介绍西方科学文化。次年组织拒俄义勇队。1904年与陈天华、宋教仁等组织华兴会,任会长,策划长沙起义。1905年与孙中山建同盟会,任执行部庶务,位居协理。1907年起,先后参与或指挥广西钦廉防城起义、云南镇南关起义、钦廉上思起义、云南河口起义、广州新军起义和黄花岗起义。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10月28日赶抵武昌,任战时总司令,与清军作战。后赴上海,被独立各省都督府代表会议推为副元帅,虚位以待孙中山回国。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陆军总长兼总参谋长,临时政府北迁时任南京留守。二次革命爆发,任江苏讨袁军总司令,事败走日本。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改组国民党为中华革命党,因意见不合,未参加。列名欧事研究会,旋即赴美,宣传反袁,并为云南护国军募款。1916年袁世凯死后返国,同年10月31日在上海病逝。有《黄兴集》行世。 49、宋教仁:湖南桃源人。一名鍊,字遯初,号渔父。1903年入武昌文普学堂。次年与黄兴等在长沙组织华兴会,与刘静庵等在武昌组织科学补习所。旋筹划长沙起义,事败流亡日本,学法政。1905年任同盟会司法部检事长、《民报》撰述。1911年初回国,任上海《民立报》主笔。武昌起义爆发,起草《鄂州临时约法》。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法制局局长。袁世凯上台,任唐绍仪内阁农林总长。是年8月改组同盟会为国民党,任代理理事长。醉心议会政治,在各地发表竞选演说。国会选举中,国民党获压倒多数胜利,拟组织政党内阁,制约袁世凯。日被袁刺死于上海车站。著作编为《宋教仁集》。 50、汪精卫:原名兆铭,字季新,笔名精卫。广东番禺人。1903年留日,1905年加入同盟会,任评议部评议长。一度主编《民报》,大量撰文与《新民丛报》论战。1910年与黄复生等人谋炸摄政王载沣,事泄被捕。武昌起义后获释,与袁世凯长子袁克定拜为把兄弟。南北议和期间,不断向孙中山施加压力,迫使革命派向袁世凯妥协。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赴欧洲攻读社会学及文学。1919年归国。1924年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1925年任广州国民政府主席。1927年任武汉国民政府主席,发动七·一五政变,屠杀共产党人。与蒋争权夺利,一度被迫出国。九·一八事变后与蒋合流,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常务委员;次年,任行政院长。后辞职出国。1936年“西安事变”后回国,任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七七事变后,任国民党副总裁、国民参政会议长。汪一贯主张对日妥协,1938年12月潜离重庆,公开投敌。1940年出任南京伪国民政府主席,成为头号汉奸。1944年11月死于日本。51、陈其美:浙江吴兴人。字英士。1906年留学日本,参加同盟会。1908年归国,在京津沪浙联络党人。1909年夏,拟与会党首领策动浙江起义,被告密未成。后在上海创办《中国公报》、《民声丛报》、协办《民立报》,宣传革命。1911年被推为中部同盟会庶务部长,参与武装起义,光复上海,任沪军都督。次年为派系权力之争,通过蒋介石派人刺杀陶成章。二次革命时,任上海讨袁军总司令。事败逃日本。1914年任中华革命党总务部长。次年任淞沪司令长官,与杨虎发动肇和兵舰反袁起义,旋败。日被张宗昌遣人刺死于上海寓所。 52、戴季陶:原籍浙江吴兴,生于四川广汉。名传贤,号天仇。早年留学日本,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后在上海做投机买卖,后投奔孙中山。1924年任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积极参加西山会议派反革命活动。发表《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孙文主义之哲学的基础》等论著,形成戴季陶主义,反对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成为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右派反共的理论基础。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历任国民政府委员、考试院院长等职。长期充当蒋介石的谋士。1949年2月死于广州。53、林纾:福建闽县人。字琴南,号畏庐,别署冷红生。光绪举人。壮渡海游台湾,归客杭州,主东城讲舍。入京,就五城学堂聘,复主国学。后任教京师大学堂。辛亥革命后,思想保守,以遗老自居。所作《与蔡元培书》和小说《荆生》,极力攻击五四新文化运动。依靠他人帮助,用古文译述欧美等国小说170余种,以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事》、司各德《撒克逊劫后英雄略》(《艾凡赫》)等为有名。译笔流畅,对文学界有较大影响。能诗画。著作有《畏庐文集》、《畏庐诗存》及传奇、小说、笔记多种。 54、壬戌学制:北洋政府时期规定的系统学制。1922年以大总统徐世昌名义向全国颁布。标榜以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发挥平民教育精神,谋个性之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力,注意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留各地方伸缩余地为议订标准。分初等教育六年,中等教育六年,高等教育三至六年。入学年龄为六岁。缩短了小学年限,增加了中学年限,中等学校和大学均采用选科制。后大致被南京国民党政府沿用。55、军国民教育会:清末留日学生革命团体。1903年爆发拒俄运动,留日学生组成拒俄义勇队,被清政府强行解散。秦毓鎏、黄兴等坚定分子,于同年秘密组成该会。以“养成尚武精神,实行民族主义”为宗旨,规定会员有“保全国土,扶持民力”,“担任军务”和“调查内地军情及联络他种合于本会宗旨之团体”的责任。以鼓吹起义、暗杀为革命方式。会员计二百余人,多属华中、华南及沿海地区的留日学生。培训队员射击,制造火药,进行革命宣传,并派会员回国联络各方反清力量准备起义。国内爱国学社也组成军国民教育会。56、中国科学社:中国自然科学研究学术团体。日,由胡明复、赵元任等发起成立于美国。社长任鸿隽、书记赵元任、会计胡明复及秉志、周仁五人为第一届董事,杨铨为编辑部部长。1918年迁国内,社址先后设在上海、南京等地。初有会员三十五人。以“联络同志,研究学术,以共图中国科学之发达”为宗旨。社务活动主要有:发行刊物,著译科学书籍,编订科学名词,募集基金,设立图书馆及各科学研究所、博物馆,召开年会,举行学术讲演。开展科学普及教育及科学咨询,受理委托课题研究等。曾在美国设分社,上海、北京、南京、广州、梧州、杭州、苏州、重庆、沈阳、青岛等地设会友社。1949年有社员三千七百七十六人。曾出版《科学》杂志、《科学画报》、科学丛书、科学译丛等,对中国的自然科学研究和科学知识普及起过积极作用。日停止活动。57、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失败后,掀起尊孔复古思潮。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知识分子发动新文化运动。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成为运动兴起的标志和主要阵地。主要内容是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迷信;提倡新思想、新道德、新文化,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化。揭起“打倒孔家店”的大旗,反对旧礼教。宣传男女平等,个性解放。提出文学革命口,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还提出文字改革主张。五四运动后期,转以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 58、康輶纪行:书名。清姚莹撰。十六卷。姚氏于1844年至1846年数次赴藏,将其见闻逐日杂记,于1847年撰成是书。主要内容有六:一,乍雅使事始末;二,喇嘛及诸异教源流;三,西藏山川形势风土及英、俄、印度等国情况;四,入藏诸路道里远近;五,泛论古今学术事实;六,沿途感触杂撰诗文等。列条目于卷首,复于本条各注其目,便于查索。收入《中复堂全集》,有1867年重刊本。59、瀛环志略:书名。徐继畲编著。1848年刊行。共十卷。辑录中外有关著作,摹绘西方近代地图,记述世界各国、尤其东南亚和南亚各国史地沿革、风土人情及社会变迁。片断介绍欧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赞誉华盛顿的历史功绩。多次翻刻,风行一时,并传入日本。与魏源《海国图志》同为中国较早的世界地理志,有利于帮助人们了解世界,对有志新学之士颇有影响。60、日本国志:清末黄遵宪著。近代中国系统介绍日本政治、历史、人文、地理的重要专著。1877年作者出任驻日公使馆参赞。1879年,根据耳闻目睹的日本社会情况,开始撰写本书,1887年稿成。1895年刊行。共四十卷,五十余万字。对于明治维新以后之日本社会、经济、文教、军事、议会政治、工商业之发展等都详加介绍,“凡牵涉西法,尤加详备,期适用也。”对中国戊戌变法有很现代史(1919——1949)1、废督裁兵:北洋时期一种政治主张。辛亥革命后,各派系军阀拥兵自雄,长期割据混战,因而废督裁兵之说兴起。1921年12月,梁启超提出“裁兵或废兵”主张。次年7月,上海中华全国工商协会等二十多个团体联名发表《废督裁兵宣言》,吁请军阀“顺从民意”,并组织裁兵促进会以推动。另有人提出,以人民和政府为主体,组织大影响。61、万国公报:原名《教会新报》,1868年9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明史pdf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