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所有实用文体语言特点中,我们特别强调古诗词的背诵

为什么中考高考的作文体裁都是“文体不限,诗歌除外”?【steam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685,978贴子:
为什么中考高考的作文体裁都是“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十五字——你的经验也是我的经验
为什么诗歌要被除外呢   --Nothing is true, everything is permitted.
一个字一行,到800的线太简单了
-_-||似乎有些诗歌没说除外…………………………………………………………………………只说八百字以上←_←←_←←_←←_←←_←←_←←_←←_←
诗歌难评分,文章评分已经够难了
因为诗歌可以预先操作,托人写好再背出来
诗歌写个800字得加多少纸。。。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散文诗在中国新诗史中的文体生成之小观--《当代散文诗的发展暨“我们”文库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年
散文诗在中国新诗史中的文体生成之小观
【摘要】:在散文诗的审美方式中允许一种"偏移"的美学的存在,而这种"偏移"不是对于"散文诗"部属性或个体性的"偏移",恰恰是对"散文诗"之所以成为"散文诗"的偏移,这对"散文诗"可能存在的文体内核是一种严重的伤害。倘若否定散文诗中"诗"和"散文"的规定性,散文诗就不能成其为散文诗,但这种"规定性"不是要使叙述主体发生某种转向(倾向于"诗"的还是"散文"的)或偏移,而是"散文诗"从发生学意义上是有一个不同于"诗"和"散文"的内驱机制的。
【作者单位】:
【分类号】:I207.25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盛景华;[J];散文诗;2001年11期
;[J];散文诗;2006年20期
耿林莽;;[J];散文诗;2010年13期
古远清;;[J];散文诗世界;2010年07期
语伞;阎栗;;[J];诗潮;2010年07期
;[J];散文诗;2010年17期
;[J];散文诗;2010年21期
小睫;;[J];散文诗世界;2010年12期
桂兴华;;[J];散文诗世界;2010年12期
海梦;;[J];散文诗世界;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罗小凤;;[A];中国新诗:新世纪十年的回顾与反思——两岸四地第三届当代诗学论坛论文集[C];2010年
王兆胜;;[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孟樊;;[A];中国新诗:新世纪十年的回顾与反思——两岸四地第三届当代诗学论坛论文集[C];2010年
北塔;;[A];屠岸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淡墨;;[A];云南省当代文学研究会文学评论选[C];2007年
霍俊明;;[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阿毛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二辑)[C];2007年
耿文福;;[A];贵州省写作学会2004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梁克隆;;[A];先秦两汉文学论集[C];2004年
小桥流水先生;;[A];万里长城暨中国长城学会优秀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记者 陈炎雄;[N];汕尾日报;2010年
蒋登科;[N];人民日报;2010年
黄永健 深圳大学文学院;[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赵宏兴;[N];文学报;2007年
陆士虎;[N];文汇报;2000年
盛景华;[N];益阳日报;2006年
钟华生;[N];深圳商报;2010年
张绍九;[N];文艺报;2007年
宗鄂;[N];中国文化报;2005年
樊发稼;[N];文艺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翼;[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全春梅;[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李丽;[D];苏州大学;2008年
肖剑南;[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崔绍怀;[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邵世轩;[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杨雅星;[D];青岛大学;2011年
王金华;[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陈立波;[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黄鲤忠;[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张娟;[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栾鹏飞;[D];青岛大学;2009年
董少校;[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王杨;[D];苏州大学;2007年
律琳;[D];吉林大学;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初中古诗文文体
初中古诗文文体
【www.ruiwen.com - 古诗】
(一)史书—历史1、《》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总集。包括“风、雅、颂”三部分,起初称作《诗》〈诗三百〉编于春秋中期,收录周初到春秋中期的作品共305篇,如《君子子役》《关雎》《蒹葭》2《左传》春秋时期编体史书,(根据鲁史编)原名《左氏春秋》,汉代人称《春秋左氏传》、相传是春秋后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公羊传》《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如《曹刿论战》3《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与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书。今存20篇、如《论语十则》《孔孟论学习》4《孟子》儒家经典之一,是孟子及弟子万章所著,是一部记录孟子思想和言行的书。如《孔孟学习》《生于忧患》5《列子》是一部著作,传说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著。如《愚公移山》6、《山海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地理书,保存了不少古代神话(18篇)例如选文《精卫填海》《夸父追月》7、《战国策》是一部史书,主要记录战国时代策土的言行,33篇,西汉刘向编订(国体)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唐雎不辱使命》第一部是《国语》8《宴子春秋》是记录晏婴言行的一部书,可能是晏婴之后的齐国人编写。9、《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代著名史学家,家司马迁著,全书130篇,记载上至皇帝下至汉武帝三千多年的历史。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如《陈涉世家》10、《水经注》是记录我国山河情况的一部书。如《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11、《世说新语》,我国最早的笔记,即随笔。记录从汉末到东晋士大夫所闻轶事,反映当时社会上的上层人物的面貌和生活状况(3卷、38篇)分:德行、言语、等36行。如《周处》刘义庆:南北朝文学家。12、《资治通鉴》是从战国到五代末的编年历史巨著,宋代著名史学家司马光编,字君实。如《隆中对》(还有西晋陈寿著《三国志》中有《隆中对》)(二)、韵文、文1、押韵者皆为韵文,如《》。2、文讲究对仗、在句式上一般是四六对仗(称“四六”句)如《马朱元思书》。散文无此规定,古代的散文即为“古文”。吴均:南朝作家。(三)、说、记、表、铭、乐府:1、说:古代的一种散文文体,叙事兼议论。如《爱莲说》《说虎》、《马说》、《捕蛇者说》2、记:古代,具体指山川人物记。如《》《》《》《游高梁记》《始得西山宴游记》3、表: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臣子向君子陈说作者请求和愿望,如诸葛亮《出师表》(叙事、抒情、议论)4、铭:古代重押韵的一种文体。刻在器物上用来抒写颂扬或警戒自己(内容)如《陋室铭》5、乐府:原是国家设立的音乐机关,职责是搜集整理民间诗歌,后来称这类诗歌为“乐府”。汉乐府指汉朝的乐府诗,《陌上桑》
本文来源:&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15分)诗性的校...”习题详情
0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0%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15分)诗性的校长——访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校长柳袁照记者
沙培宁记者:谢谢您接受我的采访。近几年在媒体中,“柳袁照”的名字经常是与“诗”联系在一起的,称您为“诗人校长”或“校长诗人”的不少,但我更愿意将“诗人”换成“诗性”,因为这里的“诗”好像不单是一个文体的概念,而是弥漫在您做人做事中的一种品性、一种情怀、一种底色、一种格调和气质。不知道您是怎么看自己的?柳袁照:您说得对。我不是想做一个诗人,“诗人”的头衔对我并不重要,我写诗是想让自己多一点“诗人的气息”,让我们的师生尽可能“诗意地栖息”。没有来苏州十中做校长前,我几乎没有认真写过诗,不过现在写诗已成为我工作与生活的一种方式,我喜欢诗意地表达。记者:我也发现,您大规模发表诗作也就是最近四五年的事。如果说高中以后是您“诗性的成长”,那么近几年就是您“诗性的爆发”。这中间近20年的“空白期”,看似断裂,但我相信,您的“诗心”“诗情”未泯,是这样吗?柳袁照:可以这样说。近20年,无论是在机关还是在学校,我都是一个极率真的人,或许,这也可以称为一种诗性?因为追求本具,所以我喜欢灿然的状态,喜欢原生态的美;而且,几乎所有的自然景观都会带给我对“人”、对“教育”的联想。记得那年在挪威,我看到被称为“生命之柱”的人体雕像——121个人体浮雕沿着石柱向上盘旋。那种力量、那种赤裸裸的欲望、那种让人失魂落魄而又热血沸腾的形象,几乎让我窒息。那一刻,我感到自己真的成了太阳下的一个“裸孩子”。山川河流宠我,飞禽走兽宠我,花卉草木宠我,我生活在无限真诚、朴实、友善而又充满“力”与“美”的世界中。记者:我认识不少爱诗的校长朋友,但他们大都将品诗、写诗作为个人的一种业余爱好,而您却有意识地将诗性推广到办学,转换为学校的一种精神、一种追求。您为什么希望学校与您一样诗意盎然?柳袁照:诗性是人性的一种境界。我对诗的热爱不仅仅是个人的一种喜好,更是我的教育理念、教育理想的产物。我所提出的诗性教育的三个特征——“本真、唯美、超然”,是我对教育现状与教育应有的价值进行深度思考的结果。在我看来,学校应该是最真、最美、最善的地方,校园应该洋溢着诗的气息,因为学校是孩子们裸露灵魂的地方。但现在,我们看到不少“善意的摧残”——目的多为善,而手段却实在是一种摧残,更谈不上诗性与诗意。更可怕的是,教育的功利主义和浮躁病已相当严重,工具理性严重膨胀。如何区分教育的热情与浮躁、高效与功利?企业发展的一些理念和经验能照搬到教育中吗?这些都需要我们追问。教育是人学,但现在往往被窄化为知识的教学。文学也是人学,在我们的传统中,教育与文学是很相通的,但现在,它们的关系却被割裂了。文学在今天的学校中只是语文学科中的几篇课文,而不是日常教育生活的一部分,不是弥漫在校园中的一种气息。今天,不少教师的人文素养严重缺失,即使语文、历史教师也是这样。我们可以考察一下苏州历史上的几位教育大家。比如叶圣陶,他先是一个教师,然后是一个作家、文学编辑,在他身上,“教师”与“作家”是融合在一起的,没有他在文学作品中对“人”的深刻反省与表达,也不会有他对教育的深刻理解。再如范仲淹,也既是教育家(办过苏州中学),又是诗人、散文家。今天,在不少学校,如果一个语文教师写诗、作文,就会被认为不务正业。如此,怎么能有教育、学校和教师的人文情怀与诗意?我们现在十分强调校长和教师的“专业发展”,这是必要的,但我总觉得还少了些什么。我们会不会只专注于他们“技术”的发展,而疏忽了他们的人文素养?我们不应该把教师局限在课堂里、局限在狭窄的“专业”中发展,而应该把他们放在其人生的宏大背景中去发展。记者:是的,当教师被日益“功能化”后,他们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体的发展需求就会被遮蔽,而其负面影响,绝不限于他们自身。柳袁照:在古希腊,“诗人”与“创造者”同义。科学发明要靠想象,写诗也主要靠想象,在这方面,两者是相通的。但我们今天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却只注重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而忽视人文素养,包括诗性的养成。有些人以为诗性教育就是“写诗的教育”,这是一种误解。教育首先是科学,所以理性是它的根,传承知识是它的本职,问题在于,我们不能仅囿于此,而疏忽了学生作为一个“全人”的成长。而且,诗性不是一味地浪漫,它是以和谐为宗旨的,即在所有的极端中,寻找到平衡点,这也是我所追求的。记者:谢谢您接受我的采访,谢谢您充满诗意的表达。(选自《中小学管理》2012年03期,有删节)1.本文作者为什么将柳袁照称为“诗性的校长”?(4分)2.访谈能否收到预期效果与记者提问的技巧有很大关系。请联系上下文,赏析文中的划线句。(5分)3.联系全文看,柳袁照为什么要倡导诗性教育?他认为要对学生进行诗性教育,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什么?(6分)&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解答题&|&来源:2013-广东省东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卷
分析与解答
习题“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15分)诗性的校长——访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校长柳袁照记者
沙培宁记者:谢谢您接受我的采访。近几年在媒体中,“柳袁照”的名字经常是与“诗”联系在一起的,称您为“诗人校长”或“校长诗人”的...”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1.此题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着文章第六段内容,从柳袁照自身对诗歌的追求及他的办学和教育理念推广诗性的精神角度来分析作答。试题分析:可根据语句的内容和关键词进行分析,由“您大规模发表诗作也就是最近四五年的事”可知,作者对采访对象的经历已有一定的了解和分析,有利于拉近彼此的距离,为交流创造愉悦的氛围;“空白期”“诗心”“诗情”未泯,体现出作者在提问设计方面的巧妙,有利于采访对象敞开心扉进行交流。考点: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3.试题分析:可结合着文章第四段,柳袁照对诗性教育的特点,诗性教育的重要性的阐述进行概括,如“我所提出的诗性教育的三个特征——“本真、唯美、超然”,是我对教育现状与教育应有的价值进行深度思考的结果。”可提取出诗性教育的特征“本真、唯美、超然”;以此类推。第二问,可根据第四段“更可怕的是,教育的功利主义和浮躁病已相当严重,工具理性严重膨胀。”“今天,不少教师的人文素养严重缺失,即使语文、历史教师也是这样。”可抓住“教育的功利主义”“教师的人文素养严重缺失”两方面进行概括。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15分)诗性的校长——访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校长柳袁照记者
沙培宁记者:谢谢您接受我的采访。近几年在媒体中,“柳袁照”的名字经常是与“诗”联系在一起的,称您为“诗人校长”或“校...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15分)诗性的校...”的最新评论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15分)诗性的校长——访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校长柳袁照记者
沙培宁记者:谢谢您接受我的采访。近几年在媒体中,“柳袁照”的名字经常是与“诗”联系在一起的,称您为“诗人校长”或“校长诗人”的不少,但我更愿意将“诗人”换成“诗性”,因为这里的“诗”好像不单是一个文体的概念,而是弥漫在您做人做事中的一种品性、一种情怀、一种底色、一种格调和气质。不知道您是怎么看自己的?柳袁照:您说得对。我不是想做一个诗人,“诗人”的头衔对我并不重要,我写诗是想让自己多一点“诗人的气息”,让我们的师生尽可能“诗意地栖息”。没有来苏州十中做校长前,我几乎没有认真写过诗,不过现在写诗已成为我工作与生活的一种方式,我喜欢诗意地表达。记者:我也发现,您大规模发表诗作也就是最近四五年的事。如果说高中以后是您“诗性的成长”,那么近几年就是您“诗性的爆发”。这中间近20年的“空白期”,看似断裂,但我相信,您的“诗心”“诗情”未泯,是这样吗?柳袁照:可以这样说。近20年,无论是在机关还是在学校,我都是一个极率真的人,或许,这也可以称为一种诗性?因为追求本具,所以我喜欢灿然的状态,喜欢原生态的美;而且,几乎所有的自然景观都会带给我对“人”、对“教育”的联想。记得那年在挪威,我看到被称为“生命之柱”的人体雕像——121个人体浮雕沿着石柱向上盘旋。那种力量、那种赤裸裸的欲望、那种让人失魂落魄而又热血沸腾的形象,几乎让我窒息。那一刻,我感到自己真的成了太阳下的一个“裸孩子”。山川河流宠我,飞禽走兽宠我,花卉草木宠我,我生活在无限真诚、朴实、友善而又充满“力”与“美”的世界中。记者:我认识不少爱诗的校长朋友,但他们大都将品诗、写诗作为个人的一种业余爱好,而您却有意识地将诗性推广到办学,转换为学校的一种精神、一种追求。您为什么希望学校与您一样诗意盎然?柳袁照:诗性是人性的一种境界。我对诗的热爱不仅仅是个人的一种喜好,更是我的教育理念、教育理想的产物。我所提出的诗性教育的三个特征——“本真、唯美、超然”,是我对教育现状与教育应有的价值进行深度思考的结果。在我看来,学校应该是最真、最美、最善的地方,校园应该洋溢着诗的气息,因为学校是孩子们裸露灵魂的地方。但现在,我们看到不少“善意的摧残”——目的多为善,而手段却实在是一种摧残,更谈不上诗性与诗意。更可怕的是,教育的功利主义和浮躁病已相当严重,工具理性严重膨胀。如何区分教育的热情与浮躁、高效与功利?企业发展的一些理念和经验能照搬到教育中吗?这些都需要我们追问。教育是人学,但现在往往被窄化为知识的教学。文学也是人学,在我们的传统中,教育与文学是很相通的,但现在,它们的关系却被割裂了。文学在今天的学校中只是语文学科中的几篇课文,而不是日常教育生活的一部分,不是弥漫在校园中的一种气息。今天,不少教师的人文素养严重缺失,即使语文、历史教师也是这样。我们可以考察一下苏州历史上的几位教育大家。比如叶圣陶,他先是一个教师,然后是一个作家、文学编辑,在他身上,“教师”与“作家”是融合在一起的,没有他在文学作品中对“人”的深刻反省与表达,也不会有他对教育的深刻理解。再如范仲淹,也既是教育家(办过苏州中学),又是诗人、散文家。今天,在不少学校,如果一个语文教师写诗、作文,就会被认为不务正业。如此,怎么能有教育、学校和教师的人文情怀与诗意?我们现在十分强调校长和教师的“专业发展”,这是必要的,但我总觉得还少了些什么。我们会不会只专注于他们“技术”的发展,而疏忽了他们的人文素养?我们不应该把教师局限在课堂里、局限在狭窄的“专业”中发展,而应该把他们放在其人生的宏大背景中去发展。记者:是的,当教师被日益“功能化”后,他们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体的发展需求就会被遮蔽,而其负面影响,绝不限于他们自身。柳袁照:在古希腊,“诗人”与“创造者”同义。科学发明要靠想象,写诗也主要靠想象,在这方面,两者是相通的。但我们今天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却只注重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而忽视人文素养,包括诗性的养成。有些人以为诗性教育就是“写诗的教育”,这是一种误解。教育首先是科学,所以理性是它的根,传承知识是它的本职,问题在于,我们不能仅囿于此,而疏忽了学生作为一个“全人”的成长。而且,诗性不是一味地浪漫,它是以和谐为宗旨的,即在所有的极端中,寻找到平衡点,这也是我所追求的。记者:谢谢您接受我的采访,谢谢您充满诗意的表达。(选自《中小学管理》2012年03期,有删节)1.本文作者为什么将柳袁照称为“诗性的校长”?(4分)2.访谈能否收到预期效果与记者提问的技巧有很大关系。请联系上下文,赏析文中的划线句。(5分)3.联系全文看,柳袁照为什么要倡导诗性教育?他认为要对学生进行诗性教育,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什么?(6分)”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15分)诗性的校长——访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校长柳袁照记者
沙培宁记者:谢谢您接受我的采访。近几年在媒体中,“柳袁照”的名字经常是与“诗”联系在一起的,称您为“诗人校长”或“校长诗人”的不少,但我更愿意将“诗人”换成“诗性”,因为这里的“诗”好像不单是一个文体的概念,而是弥漫在您做人做事中的一种品性、一种情怀、一种底色、一种格调和气质。不知道您是怎么看自己的?柳袁照:您说得对。我不是想做一个诗人,“诗人”的头衔对我并不重要,我写诗是想让自己多一点“诗人的气息”,让我们的师生尽可能“诗意地栖息”。没有来苏州十中做校长前,我几乎没有认真写过诗,不过现在写诗已成为我工作与生活的一种方式,我喜欢诗意地表达。记者:我也发现,您大规模发表诗作也就是最近四五年的事。如果说高中以后是您“诗性的成长”,那么近几年就是您“诗性的爆发”。这中间近20年的“空白期”,看似断裂,但我相信,您的“诗心”“诗情”未泯,是这样吗?柳袁照:可以这样说。近20年,无论是在机关还是在学校,我都是一个极率真的人,或许,这也可以称为一种诗性?因为追求本具,所以我喜欢灿然的状态,喜欢原生态的美;而且,几乎所有的自然景观都会带给我对“人”、对“教育”的联想。记得那年在挪威,我看到被称为“生命之柱”的人体雕像——121个人体浮雕沿着石柱向上盘旋。那种力量、那种赤裸裸的欲望、那种让人失魂落魄而又热血沸腾的形象,几乎让我窒息。那一刻,我感到自己真的成了太阳下的一个“裸孩子”。山川河流宠我,飞禽走兽宠我,花卉草木宠我,我生活在无限真诚、朴实、友善而又充满“力”与“美”的世界中。记者:我认识不少爱诗的校长朋友,但他们大都将品诗、写诗作为个人的一种业余爱好,而您却有意识地将诗性推广到办学,转换为学校的一种精神、一种追求。您为什么希望学校与您一样诗意盎然?柳袁照:诗性是人性的一种境界。我对诗的热爱不仅仅是个人的一种喜好,更是我的教育理念、教育理想的产物。我所提出的诗性教育的三个特征——“本真、唯美、超然”,是我对教育现状与教育应有的价值进行深度思考的结果。在我看来,学校应该是最真、最美、最善的地方,校园应该洋溢着诗的气息,因为学校是孩子们裸露灵魂的地方。但现在,我们看到不少“善意的摧残”——目的多为善,而手段却实在是一种摧残,更谈不上诗性与诗意。更可怕的是,教育的功利主义和浮躁病已相当严重,工具理性严重膨胀。如何区分教育的热情与浮躁、高效与功利?企业发展的一些理念和经验能照搬到教育中吗?这些都需要我们追问。教育是人学,但现在往往被窄化为知识的教学。文学也是人学,在我们的传统中,教育与文学是很相通的,但现在,它们的关系却被割裂了。文学在今天的学校中只是语文学科中的几篇课文,而不是日常教育生活的一部分,不是弥漫在校园中的一种气息。今天,不少教师的人文素养严重缺失,即使语文、历史教师也是这样。我们可以考察一下苏州历史上的几位教育大家。比如叶圣陶,他先是一个教师,然后是一个作家、文学编辑,在他身上,“教师”与“作家”是融合在一起的,没有他在文学作品中对“人”的深刻反省与表达,也不会有他对教育的深刻理解。再如范仲淹,也既是教育家(办过苏州中学),又是诗人、散文家。今天,在不少学校,如果一个语文教师写诗、作文,就会被认为不务正业。如此,怎么能有教育、学校和教师的人文情怀与诗意?我们现在十分强调校长和教师的“专业发展”,这是必要的,但我总觉得还少了些什么。我们会不会只专注于他们“技术”的发展,而疏忽了他们的人文素养?我们不应该把教师局限在课堂里、局限在狭窄的“专业”中发展,而应该把他们放在其人生的宏大背景中去发展。记者:是的,当教师被日益“功能化”后,他们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体的发展需求就会被遮蔽,而其负面影响,绝不限于他们自身。柳袁照:在古希腊,“诗人”与“创造者”同义。科学发明要靠想象,写诗也主要靠想象,在这方面,两者是相通的。但我们今天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却只注重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而忽视人文素养,包括诗性的养成。有些人以为诗性教育就是“写诗的教育”,这是一种误解。教育首先是科学,所以理性是它的根,传承知识是它的本职,问题在于,我们不能仅囿于此,而疏忽了学生作为一个“全人”的成长。而且,诗性不是一味地浪漫,它是以和谐为宗旨的,即在所有的极端中,寻找到平衡点,这也是我所追求的。记者:谢谢您接受我的采访,谢谢您充满诗意的表达。(选自《中小学管理》2012年03期,有删节)1.本文作者为什么将柳袁照称为“诗性的校长”?(4分)2.访谈能否收到预期效果与记者提问的技巧有很大关系。请联系上下文,赏析文中的划线句。(5分)3.联系全文看,柳袁照为什么要倡导诗性教育?他认为要对学生进行诗性教育,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什么?(6分)”相似的习题。为什么在所有文体中,我们特别强调古诗词的背诵-中国社会科学网
为什么在所有文体中,我们特别强调古诗词的背诵
——对话中国诗词大会评委、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
日 10:34 来源:文汇报
作者:邵岭
内容摘要:中国诗词大会的举办,掀起了全民吟诵古诗词的热潮。与此同时,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一脉,古典诗词在当下的普及与传承,也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本期文艺百家,围绕这一话题对话中国诗词大会评委、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编者的话就像那些历久弥新的时尚品牌,古典诗词始终广泛流传,传统文化可以成为新兴的时尚记者:“中国诗词大会”的举办,在全社会掀起了一场谈论和阅读古诗词的热潮。首先是因为古典诗词,作为一种诗歌艺术,朗读、朗诵、记诵是其自身文体的一种要求,也是诗歌这种文学形式的重要特征之一,从传播、表达的角度而言,诗歌写出来就是让人吟诵、朗诵、吟咏的,不然写诗歌和写散文有什么区别?一首无法朗诵的诗歌是不典型的诗歌.
关键词:中国诗词大会;康震;诗词大会;普及;诗歌;背诵;传统文化;选本;创作;需要;人情
作者简介:
  中国诗词大会的举办,掀起了全民吟诵古诗词的热潮。与此同时,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一脉,古典诗词在当下的普及与传承,也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本期文艺百家,围绕这一话题对话中国诗词大会评委、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  ——编者的话&  就像那些历久弥新的时尚品牌,古典诗词始终广泛流传,传统文化可以成为新兴的时尚  记者:“中国诗词大会”的举办,在全社会掀起了一场谈论和阅读古诗词的热潮。但是我们也知道,互联网时代,热点层出不穷,大众的注意力很容易转移。在你看来,接下来,以古诗词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要得到深入的普及与推广,需要依靠哪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康震:首先我想说,这次诗词大会给了我们一种信心,就是古典诗词其实始终在民间和广大群众中广泛流传着。特别是一批“少年英雄”的出现,让我们非常欣慰。与此同时,诗词大会引发的普遍关注也说明,传统文化完全可以成为新兴的时尚,就像那些历久弥新的时尚品牌。  的确,传统文化的普及和推广,需要日常的点滴渗透,这是诗词大会不能替代的。但正是诗词大会的热播让我们看到,丰厚的传统文化在今天要在大众中得到更广泛的普及推广传承,需要更好地借助媒体,并且寻找更好的表达方式。这对我们的传播智慧和传播能力是一种新的挑战。  记者:那么,古诗词在今天到底应该如何普及?对于这次的诗词大会,也出现了一些不同意见。比如有人称其为诗词背诵大会,认为这是将诗词的背诵量等同于普及率。你怎么看?  康震:如果连背诵都没有,那又怎么能算是普及?又何谈理解,何谈创作? 我们在大会中设置“飞花令”这个环节,实际上就是要告诉大家,背诵是诗歌欣赏非常重要的一环。  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为什么在所有文体中,我们特别强调古典诗词的背诵? 你会发现,从古至今,背诵古诗词就是文化学习的一个重要前提。首先是因为古典诗词,作为一种诗歌艺术,朗读、朗诵、记诵是其自身文体的一种要求,也是诗歌这种文学形式的重要特征之一,从传播、表达的角度而言,诗歌写出来就是让人吟诵、朗诵、吟咏的,不然写诗歌和写散文有什么区别? 一首无法朗诵的诗歌是不典型的诗歌;其次,背诵的目的不在于背诵本身,而是通过记诵,将诗词深深地印刻在脑海里,渗透在血液里,成为你自己个人修养的一部分,甚至成为你个人语汇系统、语言系统的一部分。  古典诗词本身是非常讲究形式美的一种文学样式,可以说,它就是为了展现中国语言文字之美而来的。由于诗词的形式比较短小精干,所以诗人在创作中,需要以一种高度凝练的方式,通过比喻、夸张等手段,把很多典故、故事、思想嵌入其中,像怀古诗、咏史诗等都是这样,使其成为一种意义的表达。如此一来,诗的内涵加深了,但对于一个非专业的人来讲,阅读和欣赏的难度也就增加了。  所以,诗词背后是功夫。创作如此,阅读也如此。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虽然不需要像专业研究人员那样去做大量的资料搜集和考据工作,但诗词创作的一些基本知识还是应该有所了解,从而具备诗词欣赏的基本能力。比如诗词的格律平仄,是人们在漫长的古诗词的创作历程中逐渐摸索总结出的经验和规则。不了解格律平仄,就不了解诗词为什么会在形式上这么美。我建议诗词有兴趣的人可以去买王力先生的一本小册子:《诗词格律》。很薄,但是把这个问题说得很清楚。另外《唐诗300首注释》《宋词300首注释》《唐诗鉴赏辞典》 这一类的书也应该看一看,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记者:随着时代的改变,人们对诗的审美也会发生变化。由此想到有人提出,今天我们普及和推广古诗词,需要在“唐诗宋词300首”之外有新的选本。对此你怎么看?  康震:其实我觉得倒也不必这么费周章。确实,我们现在的选本很多还是建立在古人基础上的,比如 《唐诗300首》,就是清代人编的;但我得说,里面除了小部分篇章我持保留意见之外,绝大部分以现在的眼光来看仍然是很好的。因为就对古诗词的了解和审美而言,我们要承认古人的确有超出我们的地方。  我的观点是,时代变了,今人的确可以有一些自己的古诗词选本,但不是对古典选本进行颠覆,而是在尊重前人选本的基础上,主要根据诗词的内涵进行调整。有一些价值观念迂腐甚至落后的应该剔除,还有一些像韦庄的 《秦妇吟》,虽然列为“乐府三绝”,但其中对战争的描写非常残酷,我们今天就可以采取节选的方式。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张雨楠)
用户昵称:
&(您填写的昵称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条
查看全部评论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C)
by www.css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所有文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