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话法宝修复专家:黄益宗谈如何用好化肥这把农业双刃剑

专家:在农业产业里 要让高端的创新企业也挣钱|农业|央视财经评论|科技创新_新浪财经_新浪网
&&& &&正文
专家:在农业产业里 要让高端的创新企业也挣钱
  未来农业科技 出路在哪里?
  据专家测算,随着人口增长和工业化、城市化,我们的耕地资源将由20世纪90年代的人均1.2亩下降到2030年的0.75亩以下,靠扩大种植面积来增加粮食产量与保障农业丰收的潜力已经非常小。那么,中国农业能否做到依靠科技创新来继续为高速发展的国民经济提供有力的支撑?绿色革命之后,未来农业科技又将会做出何种选择?出路到底在哪里?央视财经频道主持人沈竹和特约评论员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著名财经评论员张鸿共同评论。
  中国农业的科技发展之路将走向何方?出路在哪里?
  无人机可以进行植物保护作业,一个人操作一架无人机,每天可以覆盖300到400亩的土地,是人工喷洒农药作业效率的15到20倍,我国每年的化学农药使用总量达到了80多万吨,单位面积化学农药的平均用量比世界平均用量到2.5到5倍,而用量大,恰恰是因为效率低,如何提高效率?科技在助力。
  张寄予(记者):目前我国通用航空业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就是农林植物保护作业,而如果用我身边的这架动力伞进行田间作业的话,农药的利用率可以达到83%,远远高于人工作业大约20%的利用率,而且这架飞机不吸收专业的跑道,在田间地头就可以起降,它的购机成本大约是30万元左右,每天可以进行8000亩的田间作业。
  目前,我国适合这种动力伞作业的耕地约2.6亿亩,随着土地流转和家庭农场兴起,预计未来5年,将有10亿亩的耕地面积可以进行航化作业。
  促进农业和科技现代化,政策层面一直在推进。今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全面定调2014年及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这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1年聚焦三农。说到农业科技2012年,中国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把农业科技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文件明确,要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
  李国祥:农民的生产当中要尽可能少用化肥 科技创新是根本
  (《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我们在吃饭问题上,虽然数量上有保障了,但是怎么样在质量上更安全一点,吃的更好一点,把环境,把生态这些都协调起来,应该说难度是非常大的。那么,未来依靠什么?靠科技。所以在今年的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里,我们提出了科技治村。
  现在我们要求是要科技创新,就是现在农民的生产当中需要什么,比如要用尽可能少的化肥,生产更多的粮食,生产更多的优质,我们需要的是这样的技术,而不是说将来应该要论证的一个技术,或者说科学家正在评估这个技术怎么怎么好,我们要做的是能用的技术。所以我们现在叫科技创新,区别于过去说的科技进步,或者科技活动,科技事业,这才是根本。
  张鸿:根本在于谁来创新 创新的动力又来自于哪里
  (《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根本在于谁来创新,创新的动力到底来自哪里。其实我们国家关于农业创新的投入并不低,如果你上各大研究机构的网站上去搜,你会觉得怎么成就这么厉害,这个那个课题都得过奖,可能专利也不少,但是真正的在市场上被认可的,让农民认可的很少。那个课题可能凭职称管用,拿课题经费,可能甚至可能有一些研究机构研究者拿到课题,本身拿到这一立项可能对他来说就是一个终点和成就。他没有想到市场终端如何转化,可能也没有这个能力,也不会想。
  我们老家现在应该正在大面积的烧秸秆,而且我老家有一些同学在政府部门,有时候也会发个微信、微博,说今天又去执行任务了,刚才跟李老师私下讨论这个问题。政府有责任让他不烧,但对农民来说烧是最理性的,因为成本最低。我刚才说2.6亿劳动力已经出去打工去了,老人们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给烧掉它,所以能不能想到一个什么办法我们来疏导他,让他尽量的不要去烧秸秆,或者说有驱动,能变废为宝,但这里面又有很多技术上的问题。我们地方政府需要用长远一点的眼光,比如说引进一些新能源的公司等等。
  李国祥:土地碎片化制约技术的应用和农民的采用 需要配套改革
  (《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我们现在科技创新很可能是某一个方面的突破,但是这个科技真的要到生产实行当中去,有可能它需要配套的,就像秸秆还田,就要农机跟农业结合起来,那么一旦要用农业机械,土地碎片化又制约技术的应用和农民的采用了,所以这时候你就要有配套改革,土地流转,培育新型主体。相应来说,配套上去了,我的技术才能应用上去。
  我们国家或者投入方面,或者说我们科技创新方面跟国外的差距,那么现在我们看到最大的差距,不在于政府对科技的支持,而是企业在科技当中所扮演的角色。我们现在的企业随着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农产品基本上市场化了,但农业要素进入市场化也在不断的推进。我们的科技现在分成两种,一种公益性的,仍然还由政府在包办。一种是经营型的,化肥,农药,种子基本上就是市场化经营了,这一块整体来说,农民的选择性很大了,比过去计划经济体制好多了。但是带来一个新的问题,我们这些种子公司,就是面向企业的这些主体,他们不愿意投入,不愿意搞研发,他们的种子从哪里来呢?一个是从科研单位买,另一个就是套牌,假冒伪劣,糊弄农民。
  张鸿:在农业产业里 要让高端的创新企业也挣钱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既然我们说这是一个市场,其实让这个市场主体,就是比如说企业挣钱,这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让那些高端企业,比如说想创新的那些企业也挣钱,这才是一个长期的事。
  我们这几年《焦点访谈》也经常关注什么呢?就是假冒种子伤农,那个画面看起来确实很惨,坑农,然后那个假种子的果树,一个果都不长。前几年,大家觉得很痛恨,但是背后其实受伤害的还有一个,就是那些被假冒伪劣种子,拷贝知识产权的主体,他是欲哭无泪,而且他的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伤,和他同样的想投入的就知道,我还是对这个事望而却步吧,所以这个伤害甚至比伤农,对我们整个农业的发展更有害。
  李国祥:假冒种子坑农是短期的 但会导致一个长期的恶性循环
  (《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坑农应该说是短期的,但这个恶性循环是长期的,那么怎样打破?也是要配套。首先是知识产权保护,就是说别人投入了,我搞出来好的种子,在市场当中有竞争力,一定要保护好,这样他才有动力再去研发,他在市场当中能够得到好的回报,才有研发的能力。
  对于那些假冒伪劣的,就要加大处罚,甚至将来加入黑名单,就是我们现在的处罚,就是抓到了,这个种子有可能烧掉了,没收掉了,毁掉了,这个很可能还不够,将来要怎么样加大处罚力度。如果他要做这种套牌,假冒伪劣,坑农,不仅仅要赔偿农民的精神损失,甚至将来以后不要让他再进入这个行业,这样他的处罚成本很大了,那么有可能他就不再套牌,他也要自己去研发,或者我要这个技术,我就要么去买,要么就是自己去研发。
  李国祥:未来是生态农业 就是绿色食品、绿色发展和绿色农业
  (《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绿色革命是我们农业发展当中,就是说应用现代科技,主要的特征就是应用生物,主要是种子以及化肥,这样的一个阶段,那么这是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过去在绿色革命之前,农业发展的速度非常慢,当时整个世界的农业发展主要是靠耕地的开拓、开发疆域,开垦耕地,因为当时单产水平非常低。那么绿色革命以后,我们引进新的品种,使用化肥,靠石油,包括利用农业机械,像这样一个农业我们叫做绿色革命,那么这个单产水平的提高是非常快的。
  过去在一般情况下,如果是有搞农业的经营,那么一亩地过去有100多公斤就是非常好的,那么现在全国已经达到七八百公斤了。那么现在世界高产的,包括我们国家里面,每亩地能够产一吨的良田,现在已经变成现实了,这都可以说是绿色革命的成果。那么这种绿色革命我们知道,它是利用种子,特别是它利用石油或者化肥、农药,这会带来很大的后遗症,&这跟我们绿色发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绿色革命我们叫现代农业,那么未来是一种生态农业,或者说绿色食品、绿色发展、绿色农业,这个我们在学术上可以叫做后现代农业。
  张鸿:要鼓励创新型企业进入农业 用他们的思维颠覆农业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所有的事情都是这样,有时候我们觉得是好处,但没想到也是双刃剑,所以我们还是要有非常长远的眼光。我们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到要建立农业现代的经营体系,这个体系当然是多主体,农村家庭以及一些大户什么的,当然也要引入更多的主体进来。
  现在一些特别大的企业开始进入农业,用大数据以及高端的互联网思维。有企业家跟我讲,在土地上弄很多探头,计算机感应,都不用人工,然后计算机终端一看就知道这个地方缺水,就开始自动喷水。所以我就想,我们现在更多的要鼓励那些创新型的企业在农业上创新,然后有更好的科技成果,我们也要鼓励更多的这样的一些主体进入到农业当中来,用他们的可以颠覆任何行业的思维去颠覆了农业。
  李国祥:工业化和信息化支撑现代农业发展
  (《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精种农业、智慧农业……我们的农业当中的概念特别特别多。我们现在农业里面一个是靠工业化来支撑我们,一个就是信息化……
  (《央视财经评论》栏目播出时间:周一至周五21:55―22:25)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土壤修复产业发展处境尴尬_滚动新闻_新浪财经_新浪网
土壤修复产业发展处境尴尬
  今年3月份出台的《“十二五”规划纲要》将节能环保列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其中,土壤修复是在环保产业的重点发展之列并明确提出要强化土壤污染防治监督管理。此外,作为“十二五”首个专项规划《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也已获国务院批复,将于近日出台。有业内人士将此解读为国内土壤修复产业兴起的契机“这是土壤修复首次在国家战略级规划中‘正名’,并将作为环保产业的分支独立发展,我国土壤污染修复产业的兴起指日可待。”
  对于刚刚起步的土壤污染修复产业来说,尽管市场潜力巨大但因政策、资金、技术等因素的困扰,目前其处境十分尴尬。
  土壤污染状况不容乐观
  土壤修复产业的背后是我国日渐严重的土壤污染状况。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采及其冶炼排放、长期对土壤进行污水灌溉和污泥施用、人为活动引起的大气沉降、化肥和农药的施用等原因,造成了土壤污染严重。2006年7月,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在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及污染防治专项工作视频会议中表示,全国土壤污染的总体形势相当严峻。据不完全调查,全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5亿亩,污水灌溉污染耕地3250万亩,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和毁田200万亩,合计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10以上,其中多数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严重的土壤污染造成巨大危害。据估算,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达1200万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
  在2008年出台的《国家环保部关于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我国土壤污染的总体形势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严重,在重污染企业或工业密集区、工矿开采区及周边地区、城市和城郊地区出现了土壤重污染区和高风险区;土壤污染类型多样,呈现出新老污染物并存、无机有机复合污染的局面;土壤污染途径多,原因复杂,控制难度大。
  对于目前国内土壤污染的具体情况,并没有明确的官方数据。记者了解到,从2006年开始至2010年,我国开展了全国范围的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目前还没有公布调查结果。中科院一位专门研究重金属土壤污染的专家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目前我国的土壤污染尤其是土壤重金属污染“有进一步加重的趋势,不管是从污染程度还是从污染范围来看均是如此。”
  土壤修复产业链逐步形成
  日益严重的土壤污染状况,已引起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国家加强了对土壤污染的治理和修复工作。今年3月出台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强化土壤污染防治监督管理。
  中国环境投资联盟理事长王世汶博士对《经济参考报》记者分析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的增值也刺激了土壤修复市场的发展。
  具体到国内土壤修复产业的市场规模有多大“这个市场肯定不小。”王世汶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在环境产业发达的国家,土壤修复产业占整个环保产业的市场份额高达30%至50%。
  事实上,国内土壤修复市场正被国内外看好。
  环保产业正在热起来。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C V C R I)的调查显示,2009年V C对能源环保领域的投资额达35亿元,仅次于狭义的IT行业;而在V C投资的项目中,每10元钱中就有1 .1元投向了能源环保领域。
  国内土壤修复的产业链也正在逐步完善发展。据悉,国内的一些科研机构包括清华大学以及中科院等纷纷开始研究土壤修复项目。国外的一些土壤修复咨询机构,如荷兰D H V集团等也纷纷进入国内,带动了国内修复产业的意识、技术和市场的发展。在北京、上海、南京等经济相对发达且污染场地较多的区域,也迅速涌现了一批土壤修复工程类企业。王世汶介绍说,土壤修复产业正在逐步形成上中下游的产业链,从土壤污染项目的检测到风险评估,再到修复工程的实施,进而还有相应的修复设备商等等“土壤修复的产业链正在逐步实现有序化和细分化。”
  刚刚起步的产业发展障碍重重
  “从总体上说,国内的土壤修复产业才刚刚起步。”王世汶说。但是这个才起步的产业却面临着种种障碍。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陈保冬博士分析说,土壤修复与空气和水污染的治理不同,耗时长、耗资大、处置过程更复杂,而且很容易产生二次污染。再加上我国土壤污染防治面临的形势很复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严重,土壤污染类型多样,呈现新老污染物并存、无机有机复合污染的局面,土壤修复工作就显得更为严重和复杂。
  目前,我国土壤污染还缺乏比较全面系统的数据。更重要的是,我国还没有一部土壤污染防治法,相关标准体系也不完善。目前我国惟一一个1995年制定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只包含了八种重金属、两种农药,并且只针对农用地土壤保护,已经相当滞后。
  污染土壤修复治理资金缺乏有效保障。土壤修复的代价较高,且目前大量污染土壤急迫需要修复。目前我国土壤修复主要由政府买单,这显然不是长久之计。
  王世汶分析说,目前国内的土壤修复多是以工程的形式体现。但因为没有相应的标准和市场准入制度,一些实力雄厚的国有大企业进入市场后,凭借着深厚的背景取得了很多项目,但一些小企业因为没有实力也没有相应的资质证明,就揽不到什么项目。此外,目前的土壤修复多是场地的修复,耕地的修复因为难以找到买单人,修复的很少。
  从技术上来说,目前我国也需要进一步储备土壤修复技术。陈保冬告诉记者,目前土壤修复大概有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等几种技术途径,但各种技术都有特定的应用范围和局限性。尤其是物理、化学的方法,容易导致土壤结构破坏,土壤养分流失和生物活性下降。生物修复尤其是植物修复目前是环境友好的修复方法,但土壤污染多是复合型污染,植物修复也面临技术难题。此外,我国土壤修复的设备等大部分依赖进口,缺乏自主技术。
  当务之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标准体系
  “环保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一只手。”王世汶表示,接下来在土壤污染修复乃至整个环保产业发展方面,政府的任务就是制定好规则、维护好秩序“不需要参与太多。”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专门研究土壤污染修复的黄益宗博士则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完善我国土壤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建立健全土壤污染监测防治体系、污染举报制度,对土壤污染过程进行管理和监督;同时,从污染源头控制出发,减少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加强对矿产资源开发的管理,从源头上控制矿产开发及冶炼过程对土壤和水体的重金属污染风险;此外,还要针对我国不同地区的土壤污染特点、过程和规律,研发和建立有效的防治土壤污染技术体系,开展污染土壤修复与综合治理试点示范。建立土壤污染安全保障专项资金,用于土壤污染修复技术研发和综合防治工程示范;最后,还要加强土壤污染防治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保护土壤环境的意识。相关工具书解释
1962年11月生,男,浙江人。现任中国植物生理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农大农学系副教授。主要简历与贡献:1982年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土化系;1987年在南京农业大学土化系获植物营养与施肥专业的硕士学位。同年留农学系植物生理教研室工...
(本文共311字)
权威出处:
苏东坡与阳新茶湖北省阳新县茶麻公司沈振国北宋元丰三年正月,苏轼被贬到湖北黄州为团练副史,此间他常游长江两岸的黄冈、鄂州、浠水、大冶、阳新、蕲州等县。元丰七年三月离任到江西筠州(现高安县)看望弟弟苏辙(字子由),据南宋文人王质在《东坡先生祠堂记》中介绍,苏轼是四月一日到阳新,七日离去,十五日到高安。八天时间游赏了兴国州的山水。东坡游半壁山时写下了“长江锁钥”四个大字,游银山时写下了“铁壁”二字。阳新城文人学士出东门迎接,苏东坡说:“莫道教益浅和深,阳新山水唤来人。”东坡在农家吃薯蓣丝煮绿豆,东坡吃后兴致地说:“农民尝百味,皇室岂能比!”苏东坡到兴国南厚脑山桃花尖时,风寒得病,和尚向东坡敬茶,不久东坡康复。后东坡留诗一首《桃花尖乞茶载彐堂》诗文是:“周诗纪苦饮,茶茗出近世。初缘厌染肉,假此雪昏滞。嗟我五亩园,桑麻喜蒙翳。不令寸地闲,更乞茶子艺。饥寒未知免,已作大饱计。蔗将通有无,衣末不相戾。春来冻地裂,紫笋森已锐。蓓蕾烦呵护,筐未敢...
(本文共1页)
权威出处:
扩展阅读:
CNKI手机学问
有学问,才够权威!
xuewen.cnki.net
出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京ICP证040431号&
服务咨询:400-810--9993
订购咨询:400-819-9993
传真:010-近年来,黄河中上游地区的农民们在农田中大量使用塑料地膜进行保水育苗,地膜碎片被直接翻耕到农田的土壤中,形成“白色污染”。资料照片&&&
今年3月份出台的《“十二五”规划纲要》将节能环保列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其中,土壤修复是在环保产业的重点发展之列并明确提出要强化土壤污染防治监督管理。此外,作为“十二五”首个专项规划《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也已获国务院批复,将于近日出台。有业内人士将此解读为国内土壤修复产业兴起的契机“这是土壤修复首次在国家战略级规划中‘正名’,并将作为环保产业的分支独立发展,我国土壤污染修复产业的兴起指日可待。”  对于刚刚起步的土壤污染修复产业来说,尽管市场潜力巨大但因政策、资金、技术等因素的困扰,目前其处境十分尴尬。
  土壤污染状况不容乐观
  土壤修复产业的背后是我国日渐严重的土壤污染状况。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采及其冶炼排放、长期对土壤进行污水灌溉和污泥施用、人为活动引起的大气沉降、化肥和农药的施用等原因,造成了土壤污染严重。2006年7月,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在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及污染防治专项工作视频会议中表示,全国土壤污染的总体形势相当严峻。据不完全调查,全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5亿亩,污水灌溉污染耕地3250万亩,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和毁田200万亩,合计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10以上,其中多数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严重的土壤污染造成巨大危害。据估算,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达1200万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  在2008年出台的《国家环保部关于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我国土壤污染的总体形势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严重,在重污染企业或工业密集区、工矿开采区及周边地区、城市和城郊地区出现了土壤重污染区和高风险区;土壤污染类型多样,呈现出新老污染物并存、无机有机复合污染的局面;土壤污染途径多,原因复杂,控制难度大。  对于目前国内土壤污染的具体情况,并没有明确的官方数据。记者了解到,从2006年开始至2010年,我国开展了全国范围的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目前还没有公布调查结果。中科院一位专门研究重金属土壤污染的专家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目前我国的土壤污染尤其是土壤重金属污染“有进一步加重的趋势,不管是从污染程度还是从污染范围来看均是如此。”
  土壤修复产业链逐步形成
  日益严重的土壤污染状况,已引起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国家加强了对土壤污染的治理和修复工作。今年3月出台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强化土壤污染防治监督管理。  中国环境投资联盟理事长王世汶博士对《经济参考报》记者分析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的增值也刺激了土壤修复市场的发展。  具体到国内土壤修复产业的市场规模有多大“这个市场肯定不小。”王世汶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在环境产业发达的国家,土壤修复产业占整个环保产业的市场份额高达30%至50%。  事实上,国内土壤修复市场正被国内外看好。  环保产业正在热起来。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CVCRI)的调查显示,2009年VC对能源环保领域的投资额达35亿元,仅次于狭义的IT行业;而在VC投资的项目中,每10元钱中就有1.1元投向了能源环保领域。  国内土壤修复的产业链也正在逐步完善发展。据悉,国内的一些科研机构包括清华大学以及中科院等纷纷开始研究土壤修复项目。国外的一些土壤修复咨询机构,如荷兰DHV集团等也纷纷进入国内,带动了国内修复产业的意识、技术和市场的发展。在北京、上海、南京等经济相对发达且污染场地较多的区域,也迅速涌现了一批土壤修复工程类企业。王世汶介绍说,土壤修复产业正在逐步形成上中下游的产业链,从土壤污染项目的检测到风险评估,再到修复工程的实施,进而还有相应的修复设备商等等“土壤修复的产业链正在逐步实现有序化和细分化。”
  刚刚起步的产业发展障碍重重
  “从总体上说,国内的土壤修复产业才刚刚起步。”王世汶说。但是这个才起步的产业却面临着种种障碍。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陈保冬博士分析说,土壤修复与空气和水污染的治理不同,耗时长、耗资大、处置过程更复杂,而且很容易产生二次污染。再加上我国土壤污染防治面临的形势很复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严重,土壤污染类型多样,呈现新老污染物并存、无机有机复合污染的局面,土壤修复工作就显得更为严重和复杂。  目前,我国土壤污染还缺乏比较全面系统的数据。更重要的是,我国还没有一部土壤污染防治法,相关标准体系也不完善。目前我国惟一一个1995年制定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只包含了八种重金属、两种农药,并且只针对农用地土壤保护,已经相当滞后。  污染土壤修复治理资金缺乏有效保障。土壤修复的代价较高,且目前大量污染土壤急迫需要修复。目前我国土壤修复主要由政府买单,这显然不是长久之计。  王世汶分析说,目前国内的土壤修复多是以工程的形式体现。但因为没有相应的标准和市场准入制度,一些实力雄厚的国有大企业进入市场后,凭借着深厚的背景取得了很多项目,但一些小企业因为没有实力也没有相应的资质证明,就揽不到什么项目。此外,目前的土壤修复多是场地的修复,耕地的修复因为难以找到买单人,修复的很少。  从技术上来说,目前我国也需要进一步储备土壤修复技术。陈保冬告诉记者,目前土壤修复大概有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等几种技术途径,但各种技术都有特定的应用范围和局限性。尤其是物理、化学的方法,容易导致土壤结构破坏,土壤养分流失和生物活性下降。生物修复尤其是植物修复目前是环境友好的修复方法,但土壤污染多是复合型污染,植物修复也面临技术难题。此外,我国土壤修复的设备等大部分依赖进口,缺乏自主技术。
  当务之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标准体系
  “环保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一只手。”王世汶表示,接下来在土壤污染修复乃至整个环保产业发展方面,政府的任务就是制定好规则、维护好秩序“不需要参与太多。”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专门研究土壤污染修复的黄益宗博士则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完善我国土壤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建立健全土壤污染监测防治体系、污染举报制度,对土壤污染过程进行管理和监督;同时,从污染源头控制出发,减少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加强对矿产资源开发的管理,从源头上控制矿产开发及冶炼过程对土壤和水体的重金属污染风险;此外,还要针对我国不同地区的土壤污染特点、过程和规律,研发和建立有效的防治土壤污染技术体系,开展污染土壤修复与综合治理试点示范。建立土壤污染安全保障专项资金,用于土壤污染修复技术研发和综合防治工程示范;最后,还要加强土壤污染防治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保护土壤环境的意识。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频道精选:
| 联系我们 |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移动硬盘修复专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