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大神以一生戎马一生是什么意思从未败为结尾,做一首诗,积极向上的,谢谢

当前位置: >>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课题 课型长恨歌赏析示例课备课时间 课 时 2 课时《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是他有感于唐 教材 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是第一单元“以意逆志 知人论 分析 世”的赏析示例课,重在起示范作用,为学生在自主赏析中的学 习提供参考借鉴。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李杨的爱情悲剧,熟读成诵《长恨歌》 。 ⑵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⑶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教学 2、过程与方法 目标 ⑴理解本诗情、事、景互相交融的艺术手法。 ⑵理解本诗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诗歌中的人与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环境。 ⑵感受事故诗歌宛转动人,缠绵悱恻的艺术魅力。重点 1、教学重点:了解李杨的爱情悲剧和故事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环境。 难点 2、教学难点: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引导教学法,通过设置引导性问题,创设相对宽松的学习环 境,让学生在讨论中探讨交流,在合作中探究,鼓励学生大胆说 设计 出自己的看法,并给予积极的评价。 教法 课前 历史舞剧《长恨歌》片段 准备吴堡中学 杨选民PPT 课件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教学设计批注声像媒体可以同 时给予学生视、 听两个方面的综 合信息,对丰富 学生的感性经验 具有更突出的作 用,因而更能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 发展学生朗读诗 歌的能力和语言 概括能力,从整 体上把握本诗内 容,理清思路; 播放背景音乐, 创设情境第一课时 一、课堂导入 1、播放历史舞剧《长恨歌》片段 2、请学生介绍作者白居易,回顾《琵琶行》中的名句 (巩固复习已学知识) 3、检查预习,幻灯片显示本课字词,学生齐读,教师 适当指正、强调。 (促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二、介绍创作背景。 三、整体感知,朗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1.学生速读诗歌,复述诗歌故事情节;播放背景音乐。 2.在复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3.学生自由朗读自己喜欢的诗句。 四、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在我国,历来人们都普遍认为,帝王是没有真正爱情的,他 们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岂会专爱一人?可在我国历史上,恰恰 就有这么一位“不爱江山爱美人”的皇帝,他只专宠一人,并爱 得缠绵深切,以至“天长地久有尽时,此恨绵绵无绝期” 。这个皇 帝是谁?他爱的又是谁?他又是怎样爱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 来学习――《长恨歌》 。 二、朗诵精彩片段。 三、问题探讨(学生自由讨论) 1、讨论诗歌的主题 发问: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谁恨?恨什么?为什么恨? 学生自由讨论,发表见解。教师随后总结。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诗歌主题: (1) 讽喻说。 (2) 爱情说。 (3) 双重主题说。 2、 你怎样评价李隆基?怎样评价杨玉环?在这场爱情悲剧 中他们各自得到了自己的幸福了吗?你怎样看待他们之间 的爱情?唐朝的衰退杨玉环该不该负责任?吴堡中学杨选民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1)李隆基:荒淫重色 对爱情真诚执着 (2)杨玉环:美貌和忠贞 四、 《长恨歌》的艺术特点: 这首诗最令你感动的是什么?想想看,白居易用了什 么样的写作技巧使你感动? 1.本诗采用七言歌行体,在继承汉代《孔雀东南飞》和初 唐四杰七古的基础上别创新调。后人称之为“长庆体” 。 2.故事情节生动曲折 3.刻画人物细腻传神 4.叙事、抒情、描写熔于一炉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吴堡中学杨选民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课题 课型湘夫人自主赏析备课时间 课 时 1 课时《湘夫人》是屈原流放江南时在楚民歌基础上加工整理的祭 教材 歌诗歌语言华美,想象奇异,生动地抒写了湘君对真挚爱情的执 着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散发着浓郁的浪漫气息,寄寓 分析 着屈原执着追求理想的情愫【知识与能力】了解部分字词的读音,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教学 【过程与方法】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分析文中情景 交融、虚实结合的手法。 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男女水神悲欢离合之情;通过以意逆 志、知人论世,深入了解屈原的心志。1.体会楚辞独特的语言结构,理解文意。 重点 难点 2.掌握分析诗歌常用手法的方法。 3.通过对诗歌的分析,感受屈原的情感。 1、运用诵读法,帮助学生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含义。 2、运用改写法,将《湘夫人》改写成散文,帮助学生深入文本, 教法 体会屈原的浪漫主义风格。 设计 3、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领会作者的情感。 4、运用比较法,比较《湘君》和《湘夫人》这两首诗歌,深化对 作品的理解。 课前 准备吴堡中学杨选民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批注体现“情感 一、导入课文――屈原名句 态度价值 他曾经寄予理想――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观”目标, 他曾经傲然于世――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屈原?渔父) 引入课文, 但他坚信――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设置悬念, 于是,他矢志不移――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离骚) 这, 就是屈原――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 我们曾经学习过他的 《离 增强课堂整 体感。 骚》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九歌》组诗中的一首诗――《湘夫人》 。 二、走入文本,理解课文。 1、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大家可以参看课本第 9 页课下注释 1 和第 通过知人论 11 页“相关链接” ,了解屈原、楚辞、 《九歌》《湘君》《湘夫人》的相 世,为以意 、 、 关背景。 逆志作铺 我们了解了相关背景,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歌。 垫。 2、诵读诗歌。任务目标:解决重点字词。 A、注意课下注释中注音的字。 导学生打好 B、解释下列各句中画横线的字。 语言的基本 (1)帝子降兮北渚 渚:水边的浅滩。 功,首先读 (2)与佳期兮夕张 张:张设罗帐。 懂《湘夫 (3)罾何为兮木上 罾:鱼网。 (4)蛟何为兮水裔 裔:边。 人》 。 (5)朝驰余马兮江皋 皋:边。 (6)葺之兮何盖 葺:编草盖房子。 3、改写诗歌。 通过诵读诗歌,我们初步领略了诗歌的内容。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把 这首诗歌改写成散文,进一步领会作者的意旨。在改写之前,有几点提 示: (1)注意诗歌的情感基调(2)注意诗人采用的意象。 (3)注意诗歌句 与句之间的关系。 (4)可以适当发挥想象。 将《湘夫人》改写成散文,通过教师适当点评帮助学生深入文本, 体会屈原的浪漫主义风格。 【点评中需提示的问题】 (1)说说此诗开头所渲染的环境气氛,对于全诗所起的作用――情 景交融的的手法。 这首诗的开头四句,写湘君眺望洞庭,仿佛湘夫人飘然而降,但又 倏忽不见,心中充满愁思。以景物衬托情思,以幻境刻画痴情人的心理, 尤其动人。第三、四句写沅湘秋景,清丽如画。开头四句渲染的环境气 氛与人物心理交融在一起,这凄凉、冷落的景色,正衬托出人物的怅惆、 幽怨之情。这种环境气氛贯穿全诗,为全诗定下了感情的基调。 (2) “鸟何萃兮O中,罾何为兮木上?”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 水裔?”这些问句和此诗要表达的爱情有什么关系? 这些问句都是用自然现象的错位、颠倒,比喻诗中主人公的爱情不 顺利,愿望得不到实现。 情诗以反常不可能之事为喻,在中外诗歌中都是常法,所谓“我欲 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 合,乃敢与君绝 。(汉乐府《上邪》 ” ) (3)第三段,详细描绘了湘君为湘夫人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 和步骤,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吴堡中学 杨选民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诗中详细描绘了湘君为湘夫人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这表现 了湘君对湘夫人的执著、深挚的爱情,共同过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写 得越铺张,越细致,就越能表现湘君对湘夫人的如海深情。 (4)对“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的理解。 一种理解(郭沫若) :九嶷山的诸神都和湘君一起来迎接湘夫人, 连绵不断,犹如天上的流云一样,场面十分热闹,可是湘夫人并没有来。 又一种理解(胡念贻) :九嶷之神纷纷都来迎接,众神像云一样地来到。 (我则归九嶷,湘夫人不得见了。 )第三种理解(陆侃如、龚克昌) :九 嶷山上的众神啊都来欢迎,你和侍从们前来啊像流云一样。在这三种理 解中,第一、二种理解都把句子中的“灵”解释为九嶷山上的众神,而 第三种理解则把“灵”解释为湘夫人及其侍从。与第一、三种理解不同, 第二种理解是九嶷山众神把湘君迎走了。 (5)作品的浪漫主义手法。 优美丰富的想象,虚实相生的手法。 第二课时 三、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1、总结段落大意,梳理文章内容。 第一段写湘君思念湘夫人,意中人似乎已经飘然降临到小洲上,但 又倏忽不见,只看到秋风萧瑟,祠庭波起,秋叶飘飘,于是感到无限惆 怅。已经做好了佳人到来的准备,却见到世事颠倒,真担心约会要失期。 第二段写湘君把思念的感情埋在心中,急切地等待恋人而不见来 到,心情恍惚地向远方张望,迷惘地看着缓缓不断的流水出神。 第三段写湘君又看到事物错位,担心心愿不可能实现。早上驰马于 江边高地,傍晚渡过西面水涯,湘君到各处寻找湘夫人。在幻想中,似 乎听到佳人召唤,要他吩咐车驾,与她一同前往。于是湘君在水中建造 高贵的宫室,打算同湘夫人一起过美满、幸福的生活。从室内到室外, 从摆设到器具,新房子都布置得高雅、华贵、精巧,表现出对湘夫人的 一片深情。这时,九嶷山的神仙纷纷出动,与湘君一起迎接湘夫人,但 湘夫人并没有来。湘君的一切等待和祈盼,一切准备和幻想,全都化成 了泡影。 第四段表现湘君因与湘夫人相约不逢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但仍流露 了藕断丝连、依依不舍的深情。 总结整篇课 文,回顾课 【总结课文】 这首优美的诗歌,主要写湘君求合于湘夫人,因思念深切、神情恍 堂内容,为 惚而产生种种幻觉,希望和绝望交织在一起,从而更显得他们的爱情缠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做 绵哀怨、深挚执著。这是一首爱情的绝唱。 铺垫。 2、提问:有人说,屈原在《 湘夫人》 中所表现的男女水神欢会 难期、思而不见的爱情悲剧,实际上是他自己不为楚王所知的身世悲剧 理解作品的 的曲折反映(参见“相关链接”中王逸、刘勰语) 。你同意这一说法吗? 主旨,和屈 试查找有关资料,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阐述你的理由。 原进行跨越 明确:同意。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者,他有崇高的理想。为实现理想, 时 空 的 沟 他苦苦追求,尽管饱受打击,还是坚持不懈,九死而未悔。他的忧愤深 通,完成以 广,富于悲剧精神。这一切,都体现在《湘夫人》中。这首诗写到湘君 意逆志、知 为追求理想和爱情,是多么执著,多么痴情,一再遭到挫折却决不退缩。 人论世的教 但在失望远多于希望的情况下,又透露出来不可抑制的哀怨、惆怅、焦 学目标。 虑之情。这一切,不正折射出屈原的身世悲剧吗?吴堡中学 杨选民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四、比较阅读《湘君》 【探究】分析两首诗歌中的男女主人公对待感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参考答案:二人均以抒发时对方的思念之情为核心,表达出想尽快 见到对方的急迫心情。但在个性上又有区别, 湘君》 中的湘夫人带 《 有一定的怨言,指责对方不守信用, 湘夫人》 中的湘君则信誓旦旦 《 地表达爱情。 五、总结全文 我们通过诵读、改写、讨论等多种方式,终于和屈原有了一次远隔 时空的心灵沟通。 《湘夫人》写的是神界的爱情生活,但处处流溢着人 间的现实情味,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把它作为当时楚地民间的爱情诗来 读。但这还不够,因为诗的水神祭祀底蕴不是爱情,屈原的情感寄托也 不仅仅是爱情。当我们由湘君期约难遇的处境,联想到“所谓伊人,在 水一方”的情景时,当我们由湘君在沅、湘两岸到处追寻相夫人时,联 想到 “溯洄从之, 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帝子降兮北渚” ( , 不就是“宛在水中央”吗?)的情景时, 《湘夫人》的意境空间一下子 就扩大得难以穷尽了:社会人生中,一切执著追求而始终虚幻难得的种 种现实境况,一切由虽执著追求却始终虚幻难得所引发的忧愁、懊恼、 惆怅、失望,似乎都可以在这里得到同构感应和精神寄托。更重要的问 题是:当我们的理想也像屈原那样可望而不可即时,我们能否坚定自己 的信念,自己战胜自己――这就是《湘夫人》 ”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的意境空间,也是诗之所以为诗的魅力所在。 也许只有领略到这个层次,我们才真正理解屈原,真正感受到他的 伟大。 六、作业 查阅各种资料,更深入地了解屈原,了解楚辞。本题要求时两首诗 歌进行比较阅读, 分析男女主人公对 待感情的异同。解 答的前提是熟悉两 首诗的内容,然后 根据题目要求,筛 选出相关信忽,再 进行比较分析。吴堡中学杨选民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课题 课型《拟行路难》自读课备课时间 课 时 1 课时《知人论世之〈拟行路难〉 》选自《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第一单 元《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高中语文实验教材中的选修教材,它着重从教材 文学鉴赏的角度引导学生阅读古代诗文第一单元的题目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主要学习如何理解中国古典诗词的内容与主旨,围绕这一目标,介分析 绍两种阅读诗歌的方法: “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这一单元共有十首诗歌,这一节课我定的题目是《知人论世之〈拟行路难〉,意思是通过《拟行 》 路难》这首诗歌的学习教给学生“知人论世”的阅读方法。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及其生平; (2)了解诗歌的内容 (3)培养学生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 (4)培养学生教学 “知人论世”的阅读能力 目标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在逆境中的抗争精神,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 (2)准确把握诗人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豁 达的情怀。【重点】 1.了解作者及其生平,掌握诗歌的内容 重点 2.培养学生“知人论世”的阅读能力 难点 【难点】 引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诗歌的意旨(1)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带着激情走进课堂 ,从学生收集的 教法 (2)突出教学重点,从《孟子?万章》中强调“知人论世” 材料汇总中强调鲍照生平,在学生的讨论中引导学生挖掘作品的深度与广度设计 ,强化“知人论世”的阅读方法(3)诵读法,小组讨论法课前 PPT 课件 准备吴堡中学杨选民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教学设计一、导语设计: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抱怨自己空有报国之志却报国无门, “无路 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可见机会之难求!在 现实生活中,机遇同样是稍纵即逝,难以追求现在给你一个机会,你能 把握住吗? 【多媒体显示】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 高考语文江西卷)金陵晚望 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金陵图 韦庄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批注从注解中 诗人所处时 代寻找答题 角度,导入 欣赏诗歌之 方法――― 知人论世(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 ,诗人为什么伤心? 答: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 2.运用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以做到目标明确,有的放矢 【多媒体显示】 (1)了解作者及其生平,了解诗歌的内容 (2)培养学生“知人论世”的赏析能力 (3)感受作者在逆境中的抗争精神,培养抗挫折能力、乐观豁达的情怀 3.术语解释―――知人论世 【多媒体显示】 孟子谓万章曰: “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 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 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 也” 《孟子?万章下》 “知人论世”就是为理解某个人的作品,而了解这人并研究他所处的 时代,即结合作家思想和时代背景 理解作品 4.请同学介绍作者及其生平,教师适时补充强调 【多媒体显示】 鲍照(约 414~466),字明远南朝刘宋时期文学家,在当时,门阀世 族在社会上的统治地位虽较晋代有所削弱,但他们依然顽强地维护着本 阶层在政治上的垄断权“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出身寒微的文人 往往空怀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不得不在壮志未酬的遗恨中坐视时光 流逝即使跻身仕途,也多是充当幕僚、府掾,备受压抑,在困顿坎坷中 徒然挣扎,只落得身心交瘁鲍照的遭遇就是这样的,他出身寒素,自称 “孤门贱生” 《解褐谢侍郎表》 ( )无高贵的门第可资凭借虽然年轻时即 以诗为临川王刘义庆所赏识,但始终不得志,一生中只做过诸如王国侍 郎、县令、中书舍人、参军等一类的小官尽管他的才华在当时已经与谢吴堡中学 杨选民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 ,但死后无传,可见其地位的卑微 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 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 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 首“行路难”是乐府旧题, “备言世路艰难 及离别悲伤之意”鲍照的拟作,多抒发寒门之士备遭压抑的痛苦,充满 了对门阀社会制度的不满和抗争精神,代表了寒士的呼声《拟行路难》 其四就是其中的代表 5.赏析诗歌 (1)学生诵读诗歌,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教师范读诗歌;学生再读 诗歌,在感受思想情感的过程中背诵诗歌 (2)用小组讨论法学习鲍照的《拟行路难(四) 》 ①整体把握:探讨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世界? 讨论后明确:本诗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和不屈的抗争精神 ②研读作品: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愁思与愤懑的? 1)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讨论后明确: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低不同的 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2)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 看法? 讨论后明确: “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 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3)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讨论后明确:以非常精炼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 的情态(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 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 ,平添的几分酒意反 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 难》 ,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 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4)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我们该如何看待生活中遇到的挫 折? 讨论后明确: 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 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 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 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 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 “岂无敢”越是激昂, “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 明的对照,将诗人强烈的苦闷、不屈的抗争精神、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 表现得淋漓尽致 ③造成作者不幸人生的原因是什么?作品反映的只是个人的悲剧吗? 讨论后明确:源于罪恶的门阀制度寒族士人普遍在政治上遭受到不 公平待遇,诗歌中所表现出的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愤激,决不仅仅是鲍照 的个人牢骚和私愤,而是具有深广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批判精神 (3)总结本节课教学要点并布置课堂作业: 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赏析鲍照《拟行路难(六) 》 【多媒体显示】吴堡中学杨选民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拟行路难(六) 》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能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弃置罢 官去,还家自休息朝出与亲辞,幕还在亲侧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自 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6.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本诗 (2)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赏析李白的《行路难》 , 写一段 500 字的赏析文字 【多媒体显示】 行路难 李白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雉赌梨栗 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 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 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彗折节无嫌猜 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 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 行路难,归去来吴堡中学杨选民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课题 课型蜀相鉴赏课备课时间 课 时 1 课时教材《蜀相》是继《登高》之后我们所学的又一首七言律诗名篇,题材上是一 首怀古诗。杜甫被誉为“诗圣” ,一生经历分为四个时期,留下大量诗篇,分析 学习本首诗是进行“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诗歌鉴赏指导的最好范例。(一)知识目标:进一步了解杜甫及其沉郁顿挫的诗风; (二)能力目标:教学1、把握形象,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2、把握意象,体会意境的能力。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杜甫对英雄崇敬、仰慕、叹惋之情及忧国忧民、壮志难酬的情怀; 2、激发和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学习兴趣。 【重点】 1、诵读诗歌的能力; 2、把握诗歌形象,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重点 3、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知人论世,以意逆志。难点【难点】 1、把握意象,体会意境的能力; 2、品味语言,鉴赏诗歌语言特色的能力; 3、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法1、诵读法 2、情境法。3、探究法。4、比较阅读法。设计课前 准备吴堡中学杨选民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 南宋初年抗金名将宗泽“三呼过河”的故事导入,旨在激发学生 的兴趣。 二、走近杜甫(略) 三、诵读课文 请四组同学分别朗读课文,读后及时点评,以鼓励为主,同时指 导诵读时语速稍慢,应读得深沉,读出感伤,再全班齐读。 补充:祠堂(cí)柏森森(bǎi)空好音(hǎo)(此读音可讨论) . . . 七律诗句式的节拍有两种划分方式:二二二一,二二一二。 四、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诗,前四句记叙、写景,写蜀相祠堂的位置及 周围的景色;后四句议论抒情,写诸葛亮的才能及“鞠躬尽瘁、死而 后已”的史实,歌颂其丰功伟绩。那么杜甫为什么要咏怀诸葛亮呢? (或:有人说,杜甫写这首诗就是凭吊诸葛亮,你同意吗?为什么?) 五、知人论世,体味情感 怀古咏史常常是怀古伤今,注意“知人论世”知的不仅仅是诗人, 也包括所怀的古人;论的也不仅仅是诗人的际遇,也包括古人的际遇。 就是要找准“连接点”(咏史诗的一般鉴赏方法:弄清作品涉及的历 史事实、有关人物等典故,并关注这些典故中的人、事与作者际遇的 相似点、相通点。) 1、诗中塑造了诸葛亮怎样的人物形象?(可从颈联和尾联入手。 颈联两句写什么内容?) 明确:颈联前句借刘备“三顾”侧面映衬诸葛亮的杰出才华,句 末用“天下计”一词,迅速有力地再度回落到诸葛亮这个主体之上, 正面表现其才能;后者写历刘备父子二朝忠心不二,一句“老臣心” 有力彰显了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品质。 (结合河南南阳市卧龙岗一副评价诸葛亮的对联:“收二川,排 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 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 火攻。”三顾茅庐,定天下计,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四川,开 创蜀汉,济助后主,平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 死五丈原。) 形象:雄才大略、丰功伟绩、忠心报国、却出师未捷、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的失败的英雄。 2、诗人杜甫的遭际又是怎样的?(写作背景简介) 杜甫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 展。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目睹国势艰危, 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 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 759 年)十 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 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760 年春天,他探访了诸吴堡中学批注杨选民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介绍,提示学生注意安史之乱的时间(755-763),教师补充旨在引导学生把握杜甫不同时期作品表达的不同思 想感情。) 3、比较分析(板书) 怀古伤今:诸葛亮――忠君爱国 壮志未酬――称颂、敬仰,叹惋、感伤 杜 甫――忧国忧民 报国无门 六、合作探究,突破重难点 1、标题为“蜀相”,可否换成“诸葛亮”“武侯祠”等? 讨论并明确:首联开篇即为“丞相”,“丞相”更能体现出诗人 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这样命题,杜甫的切入点是诸葛亮的政 治身份,杜甫当时身处乱世,渴望有圣君贤相来匡扶摇摇欲坠大唐江 山的处境。再说,“做贤相”是杜甫的志向,可惜自己报国无门,功 业未就,所以选此角度能抒发郁闷和隐痛之情,诗末“出师未捷身先 死”的惜痛表现得极为切肤:圣主良相,如果千载难逢的一对绝配, 仍然没有能够成就兴复汉室之大业,可知天道弄人,后世怀才不遇者 之伤痛,又深了一层 2、首联里“何处寻”“柏森森”(可否改为“树森森”),对突 出诗歌主旨有何作用? 讨论并 明确:“寻”:特意去找,“寻访”武侯祠,也表现出诗人对诸葛 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柏森森”:松柏长青,象征着诸葛亮的忠君爱国的精神长存。松 柏长青,没有荒芜,暗示出蜀人对丞相的敬爱。 3、尾联“长使英雄泪满襟”中“长”能否换成“常”?“英雄” 指什么人?是成功的英雄还是失败的英雄,是指成就了事业的英雄还 是指壮志未酬的英雄? 明确:“长”,长久。“英雄”是指失败的英雄,兼指包括杜甫 及诸葛亮在内的千古仁人志士。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 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如:四十多年后,中唐 时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在“永贞革新”失败时就曾吟诵这两句诗抒怀; 四百年后,北宋抗金名将宗泽,因国事忧愤成疾,临终时也是吟诵这 两句诗,三呼“渡河”而逝。这些都说明了杜甫这首诗的成功,显示 了杜诗的魅力和影响。) 4、品味颔联语言,鉴赏“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 诗眼“自”、“空”的妙处? 明确两句的意思是: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绿色,年年如此, 可它为谁而绿呢?隔着树叶,传来黄鹂动听的歌声,可又应该为谁而 鸣呢? ①、 比较理解: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 . . 用“尽”和“皆”写出的是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显露的 是欣喜愉悦的情感。 ②、自:自说自话,自言自语,无人理会。空:白白的,徒然的。? 苍松挺拔,碧草如盖,黄鹂婉啭。既如此,诗人在颔联中为何又吴堡中学 杨选民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发出“自”春色、“空”好音的感叹呢? 分析:“蜀相”是诸葛孔明的祠堂,是一个供英雄凭吊、浩叹、 思考世事人生的圣地。在士大夫类的潜意识里,芳草本为贤者设,赞 歌只为英雄唱,红花绿叶、芳草美人,方相得益彰。眼前的武侯祠, 尽管碧草依然映阶,黄鹂还在啼啭,可诗人想到和这生机勃勃的景物 相衬的诸葛武侯早已不复存在,能不意绪黯然,心中涌起无限的感伤 和凄凉!物故人非,观眼前景,思祠中人,再美的芳草也只是应和季 节,漠然映阶,无所期盼;再动听的黄鹂的啼啭,也失去应有的和谐 和惬意!所以,诗人才有“自”“空”二字的深沉感慨。 ③、“自”“空”二字的作用:用反衬的手法沟通了情与景之间的联 系,烘托了诗人的心情,正所谓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④、知识迁移:如唐代诗人李华《春行即兴》:“芳树无人花自落, . 春山一路鸟空鸣。”李清照:“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 . . . 愁。”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它 .. 们都能取得同样的表达效果。 七、背诵默写 (4 小组竞赛,3 分钟背诵并默写) 八、拓展阅读 1、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背景:大约作于开元二十四年(736)第一次游齐赵时,诗人当时是二 十五岁。 情感: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和青年时代胸怀大志,积极进取, 乐观自信的精神。 2、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背景:大历三年(公元 768 年)杜甫携眷夔州出峡,漂泊在江湘一带 暮冬流寓岳州,登临而有此作。 情感:孤独凄凉的身世之感,伤时忧世的爱国情怀。 八、板书 蜀相 杜甫 鉴赏方法: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意象:碧草 黄鹂 意境:冷落 凄凉(空、自)(手法:反衬) 形象:失败的英雄 情感:称颂、敬仰,叹惋、感伤 忧国忧民, 壮志未酬吴堡中学杨选民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课题 课型书愤 鉴赏课备课时间 课 时 1 课时教材 于杜甫。中两联属对工稳,尤以颔联“楼船”“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 、 分析 人们广泛传诵。这样的诗句出自他亲身的经历,饱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ぴ宓淖髌匪薹ū饶獾摹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陆游的生平,知人论世。 披文入情,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能初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 情感目标: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和人格力量 一.由《示儿》导入,背诵。谈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复习关于陆游的文学常识。 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 宋著名诗人。诗人一生“寄意恢复” ,但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终 未能实现。他的诗既有深刻的现实生活内容,又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 神。抗金救国的理想和壮志难酬的苦闷,形成无法统一的矛盾,由此 迸发出的火一般的激情和难以压抑的愤懑构成他诗歌的基调。风格雄 浑豪放,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 三.写作背景介绍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 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 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 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四.鉴赏品味诗歌 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 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 明确:报国无门,功业无成。对比 2.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 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 明确: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 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风急 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3. 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 明确:这是诗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 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由 此可见, 《书愤》 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 然而并不绝望, 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五.拓展阅读 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 。本诗哪两句吴堡中学《书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批注杨选民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试加以分析。你还能列举陆游其它的此类诗句并 作简要分析吗? 明确: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最能体现这个特点。 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 25 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 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 大散关失而复得。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 也使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可以想见他当年投身战斗恢复失地的强 烈愿望。 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 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赏析:词中回顾自己当年在梁州参军,企图为恢复中原、报效祖 国建功立业的往事,如今壮志未酬,却已年老体衰,反映了作者晚年 悲愤不已,念念不忘国事的愁苦心情。 上片前两句是当年作者在梁州参加对敌战斗心情与生活的概述。 他胸怀报国鸿图,匹马单枪驰骋于万里疆场,确实想创立一番不朽的 业绩。 “觅封侯”不能单单理解为陆游渴望追求高官厚禄,因为在写法 上作者在这里暗用了《后汉书?班超传》记载的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 班超投笔“以取封侯” ,后来在西域立了大功,真的被封为“定远侯” 。 陆游这样写,说明当年他在梁州的时候,也曾有过象班超那样报国的 雄心壮志。可是,陆游的愿望并未变成现实,后两句便是眼前生活的 真实写照:睡梦里仍然出现旧日战斗生活的情景,说明作者雄心未已, 睁眼看看眼前, “关河”毋庸说已经无影无踪,当年的战袍却早就被尘 土所封,满目是凄凉惨淡的景象。 下片紧承上片,继续抒发自己念念不忘国事,却又已经是“心有 余而力不足”的郁闷心情。 “胡未灭”说明敌寇依然嚣张; “鬓先秋” 慨叹自己已经无力报国; “泪空流”包含作者的满腔悲愤,也暗含着对 被迫退隐的痛心。 结尾三句,苍劲悲凉,寓意深刻。 “谁料”二字感叹自己被迫退隐, 流露了对南宋统治集团不满的情绪。 “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是年迈苍 苍的陆游血与泪的凝聚,它很容易让读者想起放翁那首常常使人热泪 盈眶的《示儿》诗: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 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 ”这是因为,两者所表现的爱国主义思想完全 是一致的。 情感真挚,丝毫不见半点虚假造作;语言通俗,明白如话;悲壮 处见沉郁,愤懑却不消沉。所有这些,使陆游这首词感人至深,独具 风格。 六.总结 一心报国的英雄却壮志难酬,空度岁月,诗人个人的遭遇也是民 族命运的缩影。爱国的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源远流长,每当国家面 临危亡时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陆游继承了这种传统,并 把它高扬到前无古人的高度,爱国主题不但贯穿了他长达60年的创 作历程,而且融入了他的整个生命,成为陆诗的精华的灵魂。清末梁 启超说: “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 男儿一放翁! ”吴堡中学杨选民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课题 课型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欣赏课备课时间 课 时 1 课时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他的《咏怀》82 首是十分有名的抒情组诗。教材 其中有些诗反映了诗人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在种种醉态、狂态掩盖下的内心的无限孤独寂寞、痛苦忧愤。有些诗表现了诗人害怕政治风险,希冀避世分析 远祸的思想面貌;有些诗借古讽今,寄托了对时政的抨击或感慨,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关切;还有些诗嘲讽了矫揉造作的虚伪的礼法之士。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用“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的”观点分析诗歌,理解诗人情感。 2、学习通过多种途径表现诗人“忧思”的方法。 3、 “忧思”的深意。 【教学重点】 动静结合的手法;意象的选用,意境的营造。 【教学难点】 “忧思”的深意。 【教学方法】 比较、吟咏,赏读结合,点拨、讨论、讲析相互结合 一、导入 《滕王阁序》里我们学过这样的句子,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 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阮籍嗜酒如命,常常喝得酩酊大醉, 架车而行,路尽而返。那么他为什么如此“猖狂”呢?让我们一起走 进阮籍的世界,走进他的《咏怀八十二十二首》其一?? 二、作家作品 阮籍,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 人。他的父亲阮r是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当时,他与嵇康齐名为竹 林七贤之一。阮籍继承了《诗经》《楚辞》及建安文学的优良传统, 、 对五言诗的发展颇有贡献。他的散文《大人先生传》 ,讽刺世俗庸人 的虚伪和贪婪,文笔辛辣至极。 三、诗歌鉴赏 1、教师范读诗歌。 2、请找出诗歌的诗眼? 忧思 3、诗人是如何表现他的忧思的? 开头两句通过动作描写(夜晚失眠,起来弹琴) ,婉约表达了诗 人心中的隐忧。三、四、五、六句通过“明月、清风、孤鸿、翔鸟” 以动写静,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意境,以清冷的自然景色为衬托来抒写 内心的孤独和忧思。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点破忧思、伤心。 4、诗人为什么会如此伤心,如此忧思?(引导学生用知人论世的 方法解答) 讨论:三国魏晋时人。公元 249 年,司马懿杀曹爽,专国政。死 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专权。公元 254 年,司马师废魏帝曹芳, 立曹髦。公元 260 年,司马昭杀曹髦,立曹奂。死后,由其子司马炎 代魏称帝,建立晋朝。阮籍就是处在司马氏与曹氏激烈斗争的政治漩吴堡中学批注杨选民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涡之中。为了保全自己,他不得不小心翼翼,虚与周旋。生于乱世, 阮籍常用醉酒的方法,在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 钟会,官至司徒,是司马昭的重要谋士。此人是个投机钻营的卑鄙小 人, 阮籍一向深恶痛绝。 他时常来阮籍家作家, 以此来探听阮的虚实。 阮则置酒相待,开怀痛饮,对政事不发一言,钟会只得怏怏而归。阮 有一女,容貌秀丽,司马昭想纳为儿媳,几次托媒人登门求婚。于是 天天沉醉于酒中,等提亲的人来,已见他烂醉如泥,不省人事了。这 样一连六十多天,他都宿酒未醒。司马昭奈何不得,联姻之事,只得 作罢?? 5、主题把握 这首诗写诗人深夜弹琴和孤独不安的忧思。 分类作业 1、 熟读这首诗。 2、 写一篇读后感。 预习布置 预习杂诗十二首(其二)。 板书设计 主题 :这首诗写诗人深夜弹琴和孤独不安的忧思教学反思:吴堡中学杨选民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课题 课型春江花月夜备课时间 课 时 1 课时《春江花月夜》这篇文章选自高二选修课本《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教材 选修课反映选择性。选修课考虑学生的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 分析 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拓展性。诗词的 教学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文化品味来说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学活动 【教学目标】 1.诵读《春江花月夜》 ,感知其声美、景美、理美、情美。 2.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培养学生审美鉴赏力。 3.了解“月亮”这一意象丰富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诵读《春江花月夜》 ,感知其声美、景美、理美、情美。 【教学难点】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培养学生审美鉴赏力。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自古以来,月亮就一直是中国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他寄托着 人们的悲欢离合,寄予着人们的深沉思考。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 的唐代诗坛,有一位叫张若虚的诗人,被誉为吴中才子。他一生仅 留下两首诗,其中一首就是《春江花月夜》 ,他仅凭一轮明月便成就 千秋美名。 古今评说: “孤篇横绝,竟成一家”,“孤篇盖全唐”,“诗中的 诗,顶峰上的顶峰” 。 二、作品简介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乐府诗,作者吸取了南朝乐府民歌的内 容和形式,采用优美的抒情旋律,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水乡春江花月 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发出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抒写游 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全诗格调清丽婉转,抒情缠绵幽怨,意境高 远阔大,是一首写景、叙事、抒情完美结合的诗歌极品,读来如痴 如醉,如饮琼浆玉液,沁人心脾。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自明代以后颇受评论家的重视和推崇。 闻一多 《宫体诗的自赎》 “那是更妇挠钪嬉馐叮 称: 一个更深沉, 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前面,作者只有错愕;没有 憧憬,没有悲伤。??这里有一番神秘而又亲切的,如梦境的晤谈, 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又由爱 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 三、整体感知 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2、找学生朗读,师生共评吴堡中学 杨选民单元。 高中语文课程必须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必修课反映基础性,批注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3、生齐读 4、.《春江花月夜》的中心意象是“月亮”“月亮”这个意象在 。 中国古典诗词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试举出几例。 提示: (1)自然美景: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2)宇宙意识: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 (3)望月怀人: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人情怨遥夜,竟 夕起相思。 ” (4)思家恋国: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 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 5、教师提问:从整体上来看,本诗写的是什么景?明的是什么 理?传的是什么情? 景:春江月夜之美 理:宇宙人生之思 情:思妇游子之恋 四、小结 五、作业 试背《春江花月夜》 第二课时 一、找生试背课文 二、品味分析诗歌 (1)品景色 提示:①月出一一壮观而有活力 ②月升一一月光朗照,花伴月,月伴花,月光无处不在,江 天一色,清纯空灵 ③月落――落花摇情,江水流春,落月藏海雾,迷茫无尽 ④景:月光下的江流、芳甸、花林、飞霜、沙汀、白云、青 枫、扁舟、高楼、玉户、闲潭、落花、海雾、江树等,春江潮动, 花草遍地,明月朗照,月伴花,花伴月,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 茫一片。淡淡的感伤美,优雅空灵的纯净美,交织构成了一幅充满 诗情画意的春江月夜 (2)品哲理 提示: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诗人浮想联翩, 思接千载,感慨宇宙的神秘,人生的无奈。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 年年只相似” 诗人又顿悟, , 人生是短暂的, 而人类则是绵延永久的。 一曲《春江花月夜》 ,让人读出了人生短暂的悲剧之美、宇宙无穷的 永恒之美。 (3)品情感。 提示:月共潮生,荡涤万物,充满生命活力的壮观美,跃然纸 上;江水流春,江树迷蒙,凄凉感伤之情油然而生。诗中的情感美 还指落月藏海雾,月落妆台,长夜不眠的思妇的依恋惆怅之情;春 光将老,人隔天涯,漂泊天涯的游子的凄苦寂寞之情。品读“落月 摇情满江树” ,那月光之情,思念之情,诗人之情,洒落在江树上, 也洒落在学生心中。 (4)品佳句。 提示: (1)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勾勒出一幅 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月共潮生,一个“共”字,强调了春江与明吴堡中学 杨选民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月天然的诗意联系;一个“生”字,则又赋予了明月和潮水活泼的 生命热情。 (2)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月色如霜, 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和在一起,真是月光如水水如天。 (3)江畔何 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明月长存、 宇宙永恒的宇宙意识。 (4)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 江送流水――从“水”的意象联想到人的个体生命是有限的,人类 的生命代代相传是无限的。 (5)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游子想念思妇,爱情永恒。 (6)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 照君――两地相思,望月怀人,游子思妇遥寄相思,亲情永恒。 (7)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从“落花”的意象联想到花 开花落,游子思乡。 (8)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由 己及人,两地相思永恒。 三、总结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描绘了江南的纯白的月夜情景(板书) , 壮丽寥廓中蕴含着梦一般的幽深静谧;并由此生发出深邃的哲理情 思,表达了对宇宙人生的智慧思考;诗中还有对有情人天各一方的 惋惜,歌颂了纯洁的人伦情感,以“情”为线,真正达到了情、景、 理水乳交融(板书)的艺术境界。诗中尽管也有悲情和忧郁,但“哀 而不伤” 在悠悠惆怅中交织着对生命和青春的依恋, , 对明月今宵的 赞美,对人类与春江月夜和谐共存的欣慰,寄托着“明月千里寄相 思”的脉脉温情。 (播放音乐《明月千里寄相思》 ) 四、作业:背诵诗歌 板书设计: 景美:画卷――江天――花容――月貌――夜色:意境 理深:无限――有限――人生――宇宙――遐想:联想 情长:爱情――亲情――思妇――游子――情思:想象吴堡中学杨选民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课题 课型《夜归鹿门歌》 赏析课备课时间 课 时 1 课时这首诗一题《夜归鹿门山歌》 。据《襄阳记》载: “鹿门山旧名苏岭山。教材 建武中,襄阳侯习郁立神祠于山,刻二石鹿夹神庙道口,俗因谓之鹿门庙,后以庙名为山名,并为地名也。 ”孟浩然四十岁后,一度隐居于此。因此他分析 的诗多写隐居闲适和羁旅愁思,在山水田园景色的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这首诗就是如此。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2、引导学生置身诗境,借助联想和想象,品味诗歌意境 。 3、 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 采取相应 的欣赏方法,体会诗歌的意境。 4、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隐逸的人格志向。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抓住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景、情、理如何有机地 融合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 “思无邪” 从 “一言以蔽之” 《诗经》 的 , 到被尊为百世之师的“楚辞”的代表作《离骚》 ,从刚健清新的汉乐 府,到多姿多彩的南北朝民歌,诗歌这一文学体裁到了唐代便迎来 了它的全盛时期。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沉郁顿挫的杜甫诗,通俗晓 畅的白居易的诗,形成了唐诗的巅峰,而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 山水田园诗也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世人关 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孟浩然的山水田园世界,去领略他笔 下那种恬静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他那隐逸自得之志趣。 二、复习旧知: 置身诗境:通过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再现作者所描绘 的意象和画面,并沉浸其中,与诗人产生共鸣,得到审美享受。 缘景明情: 读者根据在想象中勾勒出来的诗人描绘的意境,触景 生情, 去感受、 体会处于这样的意境中自己萌发的情感,从而推想诗 人的情感。 鉴赏方法: 反复诵读――抓住意象――联想、 想象――进入意境 ――缘景明情 三、诗歌鉴赏 (一)简介作者 孟浩然:本名浩,字浩然,襄阳人,世称孟襄阳。盛唐山水田 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与王维齐名,号王孟。其诗每无意求工而 清超越俗,清闲浅淡中,自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有《孟浩吴堡中学 杨选民设计意图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然集》 。40 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 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 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 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 “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 ”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 穷极山水之胜。开元 22 年,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 安,为他延誉。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开元 25 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开元 28 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适浩然病疹发背,医治 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二) 、品读课文 1.诗题解读: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 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 追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 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 ,虽有纪实之 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用典。 2.诗句意象 山寺钟鸣、渔梁渡头、江村、乘舟、鹿门、月、烟树、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幽人 3.意象解读 意象是指蕴孕着主观情感的客观景物或事物。诗歌最主要的特 点是抒情,而情感的载体和媒介是意象。诗中所选意象又承载着作 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对比 沉缓的钟声 ―― 嘈杂的人声 佛门清静 ―― 尘世纷繁 同是乘舟,两个方向 江边场景,侧重写世俗。 归宿不同,心境不同 “幽人” ,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 隐居鹿门,心慕先辈。 山中场景,侧重写隐居。 4、情感解读: 美好的景色衬托出诗人怎样的心情?(缘景明情) “一切景语 皆情语” “一片自然景色,便是一个心灵的世界。 , ” 一、二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见闻,听到山寺报时的钟声,望 见渡口争渡的人们,在山寺僻静与渡口喧闹的对比中,使人联想起 诗人潇洒超脱的情怀。 三、四二句,写世人回村,诗人却离家归鹿门,在两种归途中, 表露诗人的隐逸自得之志趣。 五、六二句,写上鹿门山的山路上,月光照耀着树林,朦朦胧 胧,美妙无比,诗人陶醉在这景色中,不禁与大自然化为一体,不 知不觉到了目的地,原来这就是庞德公的隐居处,这两句表现出隐吴堡中学 杨选民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逸的情趣和意境。 七、八二句,写隐居处的境况:孤独一人,与世隔绝,与山林 作伴。表现了隐逸生活的妙趣和真谛。 5、再现诗境: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村晚景图。请抓住意象及其特征,通过联 想想象,补充形象,用散文化的语言细致描绘,再现诗句画面,并 为画面命名。 6、感悟诗境: 这首诗写“夜归”的“归”途,实际上是从世俗到隐逸的道路, 作者以清淡干净的笔墨,抒写了归隐的情怀志趣,生动地塑造了一 个隐士形象,构成了一种独到的意境 诗中所写: 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 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 实质上是: 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特别是此诗后四句景色宁静、清幽,作者的心境、情思也宁静、 清幽,于是主客体浑然合一,构成宁静、清幽的意境。这宁静、清 幽即是这首诗的艺术境界,也是孟浩然的思想境界。 四、深入探究: 1、怎样理解诗歌最后两句的意思,能否把“惟”换成“还”? 不能。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营造了一个非常清幽的自然环境, 但在这样的环境中,还有人在活动, “惟有幽人夜来去” 。这就使人 在这幅高士隐居图中,除了感受到诗人隐逸超脱的情趣外,还感受 到在这种情趣的下面,藏着诗人进仕无望所引发的一点愤郁不平之 气。 2、结合全诗,试赏析本诗的对比艺术。 ①前四句中, “山寺”句以钟鸣 衬托 隐居地环境的清幽,而这 又与争渡的喧嚣 形成鲜明的对比; 三四句人 “向江村” 而我却 , “归 鹿门” ,更是表现了诗人与世人的相异之处。 ②后四句中,静态的环境描写与动态的人物描摹形成对比,比 出了诗人与前贤的相通之处,表现了诗人对于先贤的仰慕之情,从 而塑造了一个孤高的隐者形象。 五、课堂小结: 苏轼曾经说过,孟浩然的诗, “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 无材料”(《后山诗话》引)。他所说的“才”和“材料” ,主要是指 才学,指在诗中博采成语典故。这严格说,并不能成为孟浩然的缺 点。如果按我们的理解,把“无材料”解释为生活经历的简单,思 想内容不丰富,那么苏轼这几句评语就更切中孟浩然的弱点。孟浩 然的好诗不仅数量不多, 而且篇幅也多半很简短, 他所擅长的诗体, 主要是五古和五律。 但是,从艺术的完整、精美来说,他却完全可以和王维并驾齐 驱,各标风韵。杜甫说他: “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 他在盛唐 ” 诗人中,年辈较高,比李白、王维大十二岁。他诗集里,还残留着 从初唐到盛唐过渡的痕迹。如《美人分香》《同张明府碧溪赠答》 、吴堡中学 杨选民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等诗,还有宫体影响。他的某些诗句,也有化用鲍照、谢挑、阴铿、 薛道衡的地方,但是,他化用前人诗句,往往能青出于蓝,不着痕 迹。在创造盛唐诗歌浑融完整的共同风格上,他是有不小贡献的。 因此,李白、杜甫、王维等盛唐诗人对他都深怀敬意,并给他的诗 以相当高的评价。 六、拓展:比较《夜归鹿门歌》和《归嵩山作》在意境上的异同。 同:意境优美恬淡,表达了对归隐的向往和闲适自得的心情。 异:《夜归》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等 景物,构成了诗境的平淡自然,优美恬淡,脱尽尘世烟火,但“惟” 句也表现出消极避世的孤独寂寞的情绪。 《归》诗寓情于景,意境充满变化。清川,离归的车马,结伴而 返的暮禽,这些景象构成了自然恬淡的意境,反映了归山之始的悠 然自得;归隐途中荒城、古渡、落日、秋山这些景物,又使得诗歌 意境带上黯淡凄凉色彩,从而衬托出作者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 凄清的心境。 由安详从容,到凄清悲苦,再到恬静澹泊。吴堡中学杨选民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课题 课型梦游天姥吟留别 赏析课备课时间 课 时 1 课时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游仙诗。诗写梦游名山,着意奇特,构思精密,教材 意境雄伟。感慨深沉激烈,变化惝恍莫测于虚无飘渺的描述中,寄寓着生活现实。虽离奇,但不做作。内容丰富曲折,形象辉煌流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分析 彩。 形式上杂言相间,兼用骚体,不受律束,体制解放。信手写来,笔随兴至,诗才横溢,堪称绝世名作。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李白的生平思想,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诵读、讨论全诗,重点鉴赏诗歌中的景物。 3. 理解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遭遇和苦闷等丰富而复杂的感情。 【教学重点】讲解第三段梦境的内涵,进而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难点】认知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理解诗人复杂的思想情感。 一.导入 通过学生在初中时学过的诗歌,引入到本课。 二.解题――梦游天姥吟留别 三、写作背景 四.朗读感知 听老师范读,注意字音、语调、节奏。 五.整体感知(自主、合作、探究下面的问题) (一)赏析第一部分:入梦缘由 1.诗歌写“梦游天姥” ,但一开头却写“瀛洲”而不是写“天姥” , 为什么这么写? 明确:诗中写“瀛洲”用了“信”字,写天姥山用“或”字, “信” 是什么意思?是“确实”之意。 “或”是“或许”之意。这就是说在人 们的口中,一个是海外仙山,虚无缥缈,一个是真实存在,可以看见。 把天姥山和仙山并提,就是天姥山沾上了神秘神奇的色彩。再者,仙山 是难觅的,而天姥山是可寻的,接下来自然而然过渡到游天姥山,为下 文做了铺垫。 2.那越人口中的天姥山是个什么样子呢?我们一起读一下对天姥 山的描写。从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天姥山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样 的表现手法? 明确:突出了山势的高峻。 “天姥连天向天横” ,直接描写,其余几 句通过五岳、赤城、天台的的对照,运用了夸张、衬托的手法。 3.小结:事实上,天姥山只是浙东一处灵秀之地,与天台山并峙, 较五岳却是小巫见大巫了。这里运用夸张和衬托手法,给我们营造了一 个神奇的氛围,将我们一步一步的引向了梦的境界。 (二)赏析第二部分:梦游天姥 1. 开始“梦游”了,诗人先到了哪里? 明确:剡溪。这是登山的第一站,我们用“入山” (板书)两个字 来概括。吴堡中学 杨选民设计意图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2.此时作者是什么样的心情?入山时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明确: “飞”字表现作者急切的心情。抓住意象分析,湖月相映, 渌水生辉,清猿啼鸣,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宁静(板书) 。 3.“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诗人开始登山了,登山途中的景 物如何?(一起来读一下)诗人在这里都写了那些景象?(抓住意象和 关键词讨论) 明确:青云、海日、天鸡,山势高耸,早晨光线明丽;暝、熊咆、 龙吟、云欲雨,水生烟,光线由明转暗,显得森然、幽暗。青冥浩荡、 日月照耀,群仙聚集,写仙境的光明灿烂。山中仙境截然不同,我们把 这部分分成两层,板书――山中:森然、幽暗:仙境:光明灿烂。 (三)赏析第三部分:梦中醒来 1.可惜梦不长久,接下来诗人从梦中惊醒,美好的仙境顿时消散。 梦中醒来,诗人的心境如何呢?梦境与现实有什么联系呢? 明确:①“长嗟” “惟” “失” ,可以看出,诗人此时是失落的。② “亦如此”将梦境和现实联系了起来,梦中的经历可以说是李白人生经 历的折射,诗人从听闻天姥,到寻访、登临、遇仙、梦醒的过程,其实 就是对人生理想的向往、追寻、艰难、圆梦、梦碎的过程。世间一切都 如南柯一梦,醒来无踪。东流水”的意象就是取“逝去”之意,万事皆 是如此。由希望到失望,李白借诗歌抒发内心的郁闷。 2.有如此的人生经历,李白的人生态度有没有发生变化呢? 问题引导:①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是一种消极 思想吗?与前边写景部分那句可以照应?②“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 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作者什么精神? 明确: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李白在现实中受挫,只好 寄情山水,求仙访道,从此与官场决裂,就像谢灵运一样,远离黑暗, 脚著谢公木屐,徜徉山水。这种举动貌似消极,但李白并没有真正的沉 沦,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中,我们看到李白的 傲气和傲骨,表现了蔑视权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追求个性自由的性 格特征。 3.有人认为,梦中仙境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这种理解可以吗? 提示:可以,诗人在险恶的环境中挣扎(山路险恶――尘世艰难) , 终于发现,自己应该追求的理想(仙境――世外桃源) ,梦中醒来,若 有所失,更是坚定了信念“放白鹿” “访名山” ,与官场决裂,超脱世俗。 六、作业设计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这篇诗歌是李白的长篇诗歌,我觉得要想让学生学好这首诗,首先 应该要让学生结合写作背景对诗歌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和认识,所以,在 进行教学设计时,我通过“整体感知”这个环节理出了诗歌的层次,然 后再具体分析。分析过程中,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通过设 计一系列的问题,配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引导学生领会诗歌中景与情之 间的关系,训练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力求达到“和谐高效”的效果。吴堡中学杨选民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课题 课型 教材登岳阳楼 赏析课备课时间 课 时 1 课时大历三年(768 年)冬,杜甫从公安(今湖北公安〕到达岳阳,到达之 时正是深冬。此诗为诗人晚年作品,是年(769 年)诗人已五十七岁。当时,诗 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 分析 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诗歌赏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2、诗人的爱国情怀 一、背景介绍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 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 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二、诗歌赏析 1、 “昔闻” “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昔闻:渴望向往已久 今昔心情作对照,强调登楼时的喜悦。 今上:如愿以偿甚喜 2、赏析 “坼” “浮”二字。 “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 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 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 在诗人的笔下, 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 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 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3、第三、四句景和情有什么关系? 景 情 洞庭湖广阔无垠,烟波浩淼。 诗人有不灭的济世的博大胸襟。 诗人眼中不只是一个洞庭,而是整个吴楚乃至乾坤;诗人胸中不仅 仅有他自己,而是天下的百姓。这就使他的这两句诗比起孟浩然的两句 诗更显得气势不凡,惊天动地。 4、第五、六句写什么? 转写自己的凄苦情状。 5、第七、八句写什么? 写诗人凭栏眺望北方,想到那长年不息 的战火和涂炭的生灵, 不禁涕泪纵横, 难以抑止。 又是忧国忧民的体现. 【整体赏析】 头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 名,然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 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 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 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G赞为吴堡中学 杨选民设计意图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雄跨今古” 。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 漂泊天涯, 怀才不遇的心情。 “亲朋无一字” , 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 “老病有孤舟” ,从大历三年正月自 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 ,飘流湖湘,以舟为 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 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 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 ,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 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 ” “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三、总结 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 。 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 从大处着笔, 吐纳天地, 心系国家安危, 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世 身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 博大深远的意境。 附: 〖译文〗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 四、作业布置 1.以“杜甫,我想对你说――“为题目,写一段学习此诗后内心的感 受,200 字左右。 2.背诵并默写诗歌。吴堡中学杨选民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课题 课型《菩萨蛮》其二 赏析课备课时间 课 时 1 课时韦庄的《菩萨蛮》 (其二)全词情韵与画面俱足,可赏可品之处不少; 写江南水乡美景美事美人,可引可联之诗文颇多。可用滚雪球法拓展知识容 教材 量,可用举一反三法增进技能掌握。短小隽永的词作,诵读、感悟、理解、 识记,一样都不能少。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一语言简意丰,含不尽 分析 之义见于言外,背景材料有不同版本,该句内在意韵也很值一辨。词中虚实 结合、白描勾勒、衬托烘染等技法多样,也是该词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重要 原因。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教学目标】 1.体会由情到景,由景到情的,情景并茂的艺术效果。 2.理解作者直抒胸臆却又盘旋郁结的抒情方式。 【教学重点】赏析词的意境 一、导入 说起江南,同学们会想到什么?.......江南有小桥流水、杏花烟 雨,有撑着油纸伞款款从雨巷中走出的丁香姑娘,还有数不尽的文人风 流。今天让我们走进韦庄,感受他笔下江南之魅力。 二、吟咏诗歌 1、 根据书下诵读提示,三分钟背诵诗歌。 2、 2,3 位学生展示,一生点评(音准、节奏、情感) 3、 全班齐诵。 三、置身诗境 词人一开篇就说“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江南到底 好在哪里?让游子都不舍离去,在此终老。 小组合作讨论 1、运用想象,用诗意的语言再现词人笔下的水墨江南。 (学生写作) 2、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江南之美。 学生展示 四、知人论世 (1)作者简介:韦庄,字端己,京兆杜陵人。此前曾漫游各地。 曾任校书郎,左补阙等职。后入蜀,为王建掌书记。王氏建立前蜀,他 做过宰相。终于蜀。他的诗都很著名,诗极富画意,词尤工。与温庭筠 同为“花间”重要词人。长安的长篇叙事诗《秦妇吟》 ,影响极大,被 称为“秦妇吟秀才” ,著有《浣花集》 (2)背景介绍:这是韦庄避乱在南方写的一首词,共五首。主要 歌颂江南水乡的景色和人物的秀丽以及对家乡的思念。 江南不仅景美、人美、还有闲适的生活,令人向往留恋。开始诗人 却在词尾发出了一声沉重的叹息---“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根据 背景介绍,体会诗人的情感。 学生赏析吴堡中学 杨选民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带着对诗歌情感的体会,再诵该词。 五、比较阅读 乡土情结融入在我们民族的血液里,割舍不断。同学们,你们还了 解哪些描写乡愁的诗句。....... 乡愁何处?乡愁处处。让我们再来看一首跨越千年时空,却不改赤 子情怀的现代乡愁诗。 出示于右任的《望大陆》 全班诵读 点评:同学们读的荡气回肠,让人心生悲痛。 这首诗与《菩萨蛮》在抒情方式上有何不同? 明确: 《望大陆》是直抒胸臆, 《菩萨蛮》是“似直而迂,似达而郁” 。 六、作业七、教学反思吴堡中学杨选民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课题 课型将进酒 赏析课备课时间 课 时 2 课时李白是唐代诗坛上的一座高峰,他的诗飘逸豪放,语言流转自然,他的 古体诗和七绝尤为后人所称道。 《将进酒》是一首鲜明体现诗人风格的劝酒 教材 诗,李白饮酒悲歌,一吐为快,既有大济苍生的理想又有怀才不遇的苦闷, 但李白傲世的态度和豪放不羁的个性又使全诗悲而不伤,忧而不愁。蕴涵其 分析 中的开阔与旷达打动人心而又引发思考。教材虽然是一个例子,但又是一个 很特殊很重要的例子。李白及李白的诗歌学生较熟悉,以此为例培养学生理 性的鉴赏诗歌,学生更容易接受,效果会更好。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一、导入:楚国人吉他演唱导入。 二、背景、解题: 本文选自《李太白全集》,作于天宝十一年(725 年),李白和友 人岑夫子在蒿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登高饮宴,借酒 放歌,以抒发满腔不平之气。 《将进酒》原为汉乐府的曲调,意为“劝酒歌”,朵颐因酒放歌为 内容,将(qiāng),清、愿之意,《诗经〃卫风〃氓》中有:“将子 无怒”――愿、请你不要生气。 三、讲解课文: (一)熟悉课文: 1、听录音朗读 (1)正音正字 朝(zhāo) 樽(zūn) 还(huán) 岑(cén) 烹(pēng) 馔(zhuàn) 恣欢谑(zì) (xuè) 径(jìng) 裘(qiú) (2)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豪放(千、百、万……等数词的运用) (学生讨论) 2、全班齐读(注意抑扬顿挫) 3、学生评点示范朗诵的精彩和不足,初步把握诗人情感的大起大落, 领会诗人的豪放飘逸。(必要时教师范读) 4、学生找出诗中表是诗人情绪的字、词 悲 乐 愤 狂 愁 (教师板书) (二)解析诗句: 1、(1)先从黄河起“兴”(学生回顾“兴”的用法) “君不见”――从容、亲切(黄河离诗人开怀畅饮的颍阳不远) “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似从天降,东入大海,势不可回。 (上句写大河之来,下句写大河之去) 插入:描写黄河的诗句还有:A 黄河如丝天上来,洪波东流射大吴堡中学杨选民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海(壮)B 黄河西来绝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本诗句写出了黄河的气魄之大,但又有“不复回”之叹。(悲) 是以水来比喻时间的流逝。这样的诗句不是李白的独创: A《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B 汉乐府《长歌行》百川东入海,何日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 徒伤悲。 (2)、“高堂”――高大的厅堂 由时间来言及人生,“高堂明镜悲白发” 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异曲同工) 一个“悲”字,叹意极浓 光阴易逝,人生易老(板书) 这两句,既是比喻――以黄河一去不复返比喻青春难在; 又是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反衬人生的渺小、短暂。 (教师提示,学生分析) 前一句在空间上放大,后一句在时间上压缩。不仅为下面的“万 古愁”埋下了伏笔,也为李白的开怀畅饮提供了充足的借口。 2、“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人生短暂,应及时行乐。 (板书)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大气、豪放) 插入:《行路难》作于公元 744 年(赐金还山) 金樽美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 …… , …… 。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诗中暗喻了仕途的坎坷曲折,但作者并没有心灰意冷,行路虽难, 但终究有长风破浪之时,那时即可扬名。 8 年之后,公元 752 年作《将进酒》 “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梦想已成泡影,“天生我才必有用”――却 未受重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也并未见来。 表面豪爽,暗藏忧愁,其实是诗人仕途失意的自慰之辞。 3、“钟鼓 馔玉 不足贵” (一种乐器) (精美的饭食,山珍海味) 讲解:在封建社会,只有以实物有的达官贵人才有闲情逸趣沉溺于声色 犬马之中,享受山珍海味之美。 而李白却不羡慕这种生活,实际是对权贵们的蔑视(不随波逐流, 叛逆性情) (板书)吴堡中学 杨选民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且放白鹿青崖间,需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 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但愿长醉不愿醒”与“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异曲同工, 有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惆怅。 古来圣贤――寂寞 饮者――留其名 (陈王) 曹植,才华横溢,志向远大,但由于“任性而行,饮酒不节”, 最终没有得到其父曹操的重用。作者此时自比陈王,抒发满腔壮志未酬 之愤。 (板书) 4、“主人何为言少钱?” (酒酣之辞) 反客为主,抒发狂放之辞,诗人要将一切昂贵的东西都拿来“换美 酒”狂放到了极点。 这是悲之重,欢之浓,愤之深的最终发泄口。 (三)整体理解诗中作者情感的流向: 悲 乐 愤 狂 但所有的情感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因愁 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酒而狂放失态,怎一个“愁”字了 得?! (四)学生齐读全诗,体味作者的这种情感流程。 (五)教师指导朗诵,学生当堂背诵。 (六)小结 本首诗歌写得好不好呢?好在哪里? 1、气势豪壮――“千金散尽”、“三百杯”、“斗酒十千”、 “万古愁”; 2、结构繁复――情感大起大落; 3、语言活泼――以七言为主,三、五、十言句“破”之。 板书设计: 将进酒 (情、愿) 李白 时光易逝 人生如梦 蔑视权贵 反客为主 悲 人生易老 乐 愤 及时行乐 自比陈王 愁(情感的落脚点) 狂 酒酣意浓吴堡中学杨选民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课题 课型 教材六国论 赏析示例课备课时间 课 时 2 课时《六国论》新教材非常重视古代经典诗文的阅读积累,全套教材编排的 古代诗文作品,约占课文总数的 40%,宋代散文继承唐古文运动的传统有所 发展,题材更加广泛,形式更加多样,语言更加畅达,并且更长于议论,对 分析 后世的散文创作有深远的影响。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引入 1.前面我们学过汉代文学家贾谊的《过秦论》,它通过叙述秦王朝 由盛而衰、由强而弱、终至于亡的过程,深刻分析了秦王朝走向速亡的 原因,旨在为汉朝统治者建立制度、巩固政权提供借鉴。那么,文中有 没有提到六国之事呢? 学生答:“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 致天下之士, 合从缔交, 相与为一。 “于是从散约败, ” 争割地而赂秦。 ”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e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教师引导学生对六国的过失作简单分析。 2.到了唐代,诗人杜牧写了《阿房宫赋》。文中运用丰富的想象, 极力描绘阿房宫的壮丽和秦王朝宫廷生活的奢侈荒淫,进而指出秦朝不 惜民力,只知穷搜民财,终至亡国。意在借秦之失,劝谏当朝帝王,讽 谕统治者以史为鉴, 爱民治政。 那么, 本文中又有没有谈到六国之事呢? 学生背诵: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寥寥数语,写出了六国多不敌寡、终至灭亡的历史史实,给读者 留下了深深的思考。 这些文章重在谈秦国、 朝王朝, 对六国的情况只是提及, 点到为止, 并没有深入。下面我们来看北宋散文家、政论家苏洵是如何分析论证六 国败亡的原因的。 二、简介作者及“三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与传奇经历。 三、课文诵读 1.抽学生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正音、识字、断句。 2.听录音示范朗读,把握语感。 3.齐读课文,检查整体阅读情况。 4.教师导读,强调指出课文中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 ①“率”“完”“固”“弥”“判”“厥”“迁灭”“祸”“数” 等重要文言实词的意义。 ②“以”“而”“之”“与”“为”等重要文言虚词的不同意义和 用法。 第二课时 一、分段抽读课文,分析文章的主要观点及论证方式,并从整体上 把握文章的行文结构。 1.读第一段,弄清文字意义,看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作者作了 怎样的分析? 中心观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两点分析: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 2.读课文第二段,弄清文字意义,看作者是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破吴堡中学 杨选民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灭的原因的?主要有几个层次?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论证方面:赂秦而力亏。 两个层次: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 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 3.读课文第三段,弄清文字意义,看本段是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灭 亡的原因的?在作者看来,齐国和燕、赵两国各自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论证方面:不赂者以赂者丧。 齐: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战败而亡,度不得已。 论证方法:实例分析 4.齐读课文四、 五两段, 弄清文字意义, 看各自议论的重点是什么? 第四段:总结历史教训――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第五段:点明写作意图――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 在六国下矣(借古讽今,劝谏宋朝统治者) 二、我们今天怎么看待六国的灭亡? 参考观点: 1.分久必合,天下求统。 2.优胜劣汰的自然生存。 3.进步代替落后,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六国的灭亡在今天的教育领域或其他社会行业有什么现实意 义?对我们将来的就业有没有什么启发? 四、作业 1.背诵全文 2.课后练习二、三 3.翻译课文句子 ①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 战强弱胜负已判矣。 【译】: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贪心永远 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 ②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 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译】:先前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护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 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 么胜败的命运, 存亡的道理, 假若与秦国相比较, 也许还不容易判断 (出 高低来)呢。 ③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并力西向,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译】:(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赏天下的谋臣, 用侍奉秦国的心意来礼遇天下的贤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 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都咽不下去的。吴堡中学杨选民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课题 课型伶官传序 赏析课备课时间 课 时 2 课时本文是一篇史论性文章。论述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一 历史盛衰规律。文中涉及五代历史。阅读时必须首先弄清史实,理清文中提 教材 及的人物及其关系。文章平易流畅,论证条理井然,要求找出文章的中心论 点、论证过程和结论,然后让学生通过学习本文提高对史论的鉴赏水平,并 分析 就某一史实提出自己的见解,学会写评论文章。同时适应本单元教学要求, 本课内容文言文学习的重点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认识一个人:优孟(读讲文言文故事) 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Z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 啖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 以为不可。王下令曰: “有敢以马谏者,罪致死。”优孟闻之,入殿门, 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 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王曰:“寡 人之过一至此乎!”于是使以马属太官,无令天下久闻也。 楚相孙叔敖知其贤人也,善待之。病且死,属其子曰:“我死,汝 必贫困。若往见优孟,言我孙叔敖之子也。”居数年,其子穷困负薪, 逢优孟,与言曰: “我,孙叔敖子也。父且死时,属我贫困往见优孟。” 优孟曰:“若无远有所之。” 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岁余,像孙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别 也。庄王Z酒,优孟前为寿。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也,欲以为相。 优孟曰:“请归与妇计之,三日而为相。”庄王许之。三日后,优孟复 来。王曰:“妇言谓何?”孟曰:“妇言慎无为,楚相不足为也。如孙 叔敖之为楚相,尽忠为廉以治楚,楚王得以霸。今死,其子无立锥之地, 贫困负薪以自饮食。必如孙叔敖,不如自杀。”于是庄王谢优孟,乃召 孙叔敖子,封之寝丘四百户,以奉其祀。后十世不绝。 明确:优孟,乐人,也叫伶官。 (由学生对伶官的评价引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了解文体 欧阳修( 年), 字永叔, 号醉翁、 六一居士, 吉安永丰 (今 属江西)人,汉族人,自称庐陵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出生于绵州(今 四川绵阳),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与柳宗元、韩 愈、王安石、曾巩、苏轼、苏洵、苏辙合称“唐宋八大家”。 仁宗时,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 事;神宗时,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文忠。其于政治和文 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吴堡中学 杨选民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运动的领导者。又喜奖掖后进,苏轼父子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 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本文选自《新五 代史〃伶官传》,是《伶官传》的一个短序。所以,我们知道本篇文章 在文体上是一篇《序》。 【注】:介绍作者时,注意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加点的文言词语。 三、课文诵读 1.听录音示范朗读,正音、识字、断句,把握语感。 2.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 3.教师导读,强调指出课文中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①“事”“原”“及”“组”“函”“本”“举”“乃(你)”等 重要文言实词的意义。 ②“之”“所以”“而”“其”“以”等重要文言虚词的不同意义 和用法。 ③判断句、状语后Z句 第二课时 一、分段抽读课文,解疑并分析文章的主要观点及论证方式,并从整体 上把握文章的行文结构。 1.抽读第一段,看本段文字在全文中具有怎样的作用? ①提出中心观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②过渡,引出事实论证。 2.分别抽学生朗读课文第二段、第三段,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分析这 两段的内容有什么不同?这两段文字除事实论证以外, 还运用了什么论 证方法? 不同: 第三段写庄宗 “所以得天下” 第四段主要写庄宗 ; “所以失天下” 。 论证:还运用了对比论证。 3.齐读课文第四段,指出本段的主要论证方法及作者要议论的主要观 点。 对比论证。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强调人事的作 用,照应开篇) 二、品读文中富有哲理的精美语言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2.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强调人事的作用) 三、怎么运用作者的观点对待我们的学习和人生? 第三课时 一、文句翻译 ①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②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吴堡中学 杨选民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③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二、指导翻译以下一段文字,强调重要文言词句。 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 谓之“御制”者皆是也。其小字亚子,当时人或谓之亚次。又别为优名 以自目,曰李天下。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 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皇后刘氏素微,其父刘叟,卖药善卜,号刘山 人。刘氏性悍,方与诸姬争宠,常自耻其世家,而特讳其事。庄宗乃为 刘叟衣服,自负蓍囊药笈,使其子继岌提破帽而随之,造其卧内,曰: “刘山人来省女。”刘氏大怒,笞继岌而逐之。宫中以为笑乐。其战于 胡柳也,嬖伶周匝为梁人所得。其后灭梁入汴,周匝谒于马前,庄宗得 之喜甚,赐以金帛,劳其良苦。周匝对曰:“身陷仇人,而得不死以生 者,教坊使陈俊、内园栽接使储德源之力也。愿乞二州以报此两人。” 庄宗皆许以为刺史。郭崇韬谏曰:“陛下所与共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 之士。今大功始就,封赏未及于一人,而先以伶人为刺史,恐失天下心。 不可!”因格其命。逾年,而伶人屡以为言,庄宗谓崇韬曰:“吾已许 周匝矣,使吾惭见此三人。公言虽正,然当为我屈意行之。”卒以俊为 景州刺史、德源为宪州刺史。 (注意文中加线的词句) 三、完成课后练习二。吴堡中学杨选民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课题 课型 教材 分析祭十二郎文 自主赏析课备课时间 课 时 2 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积淀文言语感,培养翻译能力。 2.体会文章的感情,把握课文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品味叙述中抒情 的艺术。 3.继承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珍惜生命,关爱亲人。 【教学重点】 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之后,让学生找出叙述 作者亲情的语句,进而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抒情的目 的。 【教学难点】 体会虚词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教学方法】 诵读法,比较法,讨论法。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 的。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 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调”。大家在读课文时要找出叙述作者亲情的语 句,注意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深挚感情。 二、写作背景 韩愈幼年丧父,靠兄嫂抚养成人。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 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但成年以后,韩愈四处飘泊,下十二郎很少 见面。 正当韩愈官运好转, 有可能叔侄相聚的时候, 突然传来十二郎 病 死的噩耗。韩愈悲痛欲绝,写下了这篇祭文。 祭文通常是祭奠亲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辞。 古代的祭文一般都是 用韵文写的,但作为古文运动的旗手韩愈在《祭十二郎文》中却一反传 统文风,运用散文形式写成此文。因为四言韵语或骈文形式无法婉转灵 活。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注意生僻字词的读音。 四、诵读、感悟 引导学生饱含感情地分段朗读。在读的过程中,逐段理清文章的思 路,揣摩文意,重点体会抒写感情的句子。吴堡中学设计意图杨选民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全文开头几句是祭文开头的固定形式。正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呜呼!吾少孤”至“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写 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先从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写幼时孤苦相依;后叙 两人的三别三会, 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 使作者悔恨无穷, 抱憾终生。 第二部分(从“去年,孟东野往”至“其然乎?其不然乎”),写 十二郎之死。先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详叙死因和死期。 第三部分(从“今吾使建中祭汝”至篇末),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 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 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生离之情 死别之情 痛悼之情 “至情之 文,千古绝调” 线索:情 五、诵读、积累 重点实词 衔(含着)哀致(表达)诚 掇汝而就(就职上任)汝不果(成为事实、实现) 不克(能够)蒙其泽 吊(抚慰)之孤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恨) 活用 成家以致汝(使动,使家成,使汝来) 业其家(业,名词用如动词,继承……的事业) 长吾女及汝女(养育,使……成长,可视为使动) 重要虚词 其: 其能久存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表选择的连词) 其无知,悲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戎马一生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