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生态移民搬迁政策政策是传销?

宁夏正推行35万生态移民工程 资金匮缺是最大困难――中新网
本页位置:
宁夏正推行35万生态移民工程 资金匮缺是最大困难
  中新社银川7月17日电 题:宁夏正推行35万生态移民工程 资金匮缺是“老大难”
  中新社记者 石岩
  “要说困扰移民工程的最大困难,我想还是资金问题。”面对中新社记者的采访,宁夏回族自治区移民局副局长郭建繁思索片刻后如是说。
  郭建繁所说的移民工程,即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南部地区35万生态移民工程计划。这项民生工程拟用5年的时间,将35万生活在不适宜居住、不适宜发展环境里的贫困群众搬迁出来,再用5年时间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山大沟深、出行不便、干旱缺水、土地贫瘠、生态脆弱、自然灾害频发、水土流失严重。”这是郭建繁对于移民工程涉及的35万民众原有生活环境的生动总结,“总之一句话,就是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
  有鉴于此,自治区决定推行上述移民工程,同时投资105亿元人民币,按高标准打造国家级生态移民示范区。据介绍,这35万生态移民涉及宁夏9个县(区)91个乡镇、684个行政村、1655个自然村,县内有条件的地方调剂安置占35%,全区统筹向沿黄经济区安置占65%。
  涉及人数如此庞大的工程,政府是如何动员当地民众同意迁徙的呢?当记者问到这一问题,郭建繁的回答异常地自信:“一点问题都没有。”
  郭建繁解释,宁夏自治区早在“十一五”期间就推行过类似的移民工程,“效果很好,老百姓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很大程度上打消了他们的顾虑。”
  同时,宁夏移民局编撰了一本手册,对移民工程的相关情况予以详细解读,人手一册地发给了35万移民,起到了很好的宣传动员效果。很多地方积极性很高,甚至喊出了“五年任务三年完成”、“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等口号。
  “对于这一势头,我们宁愿他们慢下来,而不是片面求快,”宁夏回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厅长刘卉对记者说:“一定要把基础设施做好,不要太快。”
  刘卉说,面对如此巨大的工程,如果过快,就易出现质量得不到保障、资金链断裂等风险。“国家的钱是一期一期下拨的,而不是一次性到位,如果太急于求成,万一资金跟不上怎么办!”
  而资金难,也被郭建繁等官员视为移民工程的“最大困难”。
  “比如说,移民每户54平方米的新房,按700元每平米计算,总价需37800元。国家出25000元,剩下的由移民自己承担。但据统计,约20%的移民拿不出这笔钱。”郭建繁对记者说。
  郭建繁说,除了让移民“搬得出”,还要让他们“稳得住、能致富”,这就需要支持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产业的发展无疑也需要有相关资金支持。
  据知,宁夏已就此事向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申请56亿元支持。(完)
【编辑:唐伟杰】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66833 34708 30649 18963 18348 16939 12753 12482 12188 12157
${视频图片2010}
 |  |  |  |  |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京公网安备:-1] [] 总机:86-10-
Copyright &1999-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宁夏生态移民生产生活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及对策建议_论文_百度文库
赠送免券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部分付费文档8折起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宁夏生态移民生产生活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及对策建议
中国最大最早的专业内容网站|
总评分0.0|
试读已结束,如果需要继续阅读或下载,敬请购买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当前位置: >>
宁夏生态移民搬迁中的突出问题及对策
宁夏自治区易地扶贫搬迁专题之十一: 宁夏自治区易地扶贫搬迁专题之十一:宁夏生态移民 搬迁中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宁夏 区发展改革委地区处 宁夏南部山区包括固原市的西吉、隆德、泾源、彭阳县、原 州区和中卫市的海原县及吴忠市的盐池、 同心县共 8 个国定贫困 县,涉及 162 个乡(镇)、1637 个行政村,总面积 3.04 万平方公 里,占自治区总面积的 58.8%。2003 年总人口 238.4 万人,其 中回族人口 119.4 万人,分别占自治区总人口和回族人口的 42% 和 60%。经过二十年的扶贫开发,1999 年南部山区已整体基本解 决了温饱。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贫困标准统计,到 2003 年底,宁南山区 还有绝对贫困人口 26.7 万人,低收入人口 71.3 万人,合计 98 万人。这些人口又大多生活在六盘山阴湿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 黄土沟壑区和中部干旱风沙区。这里生存条件严酷,资源匮乏, 交通闭塞,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远远超出了资源的承载能力, 农民收入的一半以上来源于第一产业, 本身不具备优势的种植业 一直处于主导地位。长期的人口压力和经济贫困,形成了以落后 的生产方式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过垦、过牧、过樵导致生态进 一步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农业生产效益低下,以至一方水土养 活不了一方人。 2001 年,宁夏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试点 工程项目区之一,为我们把部分生活在自然条件严酷、自然资源 贫乏、生态环境恶化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搬迁,易地安置,使 扶贫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有效结合起来创造了条件。 通过改善迁 入地的生产条件,不仅可以帮助他们脱贫致富,还可以缓解迁出 地的人口压力,为改善和恢复生态环境创造条件。因此,国家易 地扶贫搬迁工程在我区又称做生态移民工程。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我区因地制宜的根据易地扶贫搬迁 试点工程的指导思想开展工作,认真落实计划和配套政策措施, 试点工程进展顺利,取得了显著成效,并在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 经验。 一、易地扶贫移民搬迁试点工程的特点 国家易地扶贫移民搬迁试点工程在我区叫 “生态移民工程” , 这是自治区发改委结合宁夏实际起的名字, 已经为全区广大干部 群众广泛接受。 生态移民与原有的 “吊庄” 移民有一些不同之处,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⒈ 历史背景不同 过去,我们的易地移民开发是在商品短缺的历史条件下开始的, 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进 行的。现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移民搬迁 的背景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 我们必须在坚持以往成功经验和做 法的同时,开阔思路,开拓创新,积极探索新时期移民搬迁的有 效途径和办法,采取更加符合我区实际的有力措施,要坚持“政 府引导,政策协调,讲求实效”的指导方针,全面落实自治区政 府确定的生态移民的各项政策措施,有组织、有计划、积极稳妥 地安置贫困人口。同时,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积极改善迁入 地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促进移民安置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 续发展。 ⒉ 迁出区域不同 以往的移民迁出区域遍布山区各县、 各乡、各村。生态移民来源主要是六盘山水源涵养林区、重点干旱 风沙治理区和水库淹没区的贫困人口,2003 年又扩大到地质灾 害发生区。 ⒊ 搬迁方式不同 “吊庄”移民是政府“拔萝卜”、“群众自愿”的搬迁方式。生态移民大部分实行整村搬迁(自然村) , 目的是彻底解决影响区域生态环境恢复的根本问题。 ⒋ 管理体制不同 “吊庄”移民实行的是“两头有家,来去自由”政策,移民到达迁入地后,仍由迁出县管理。生态移民 实行“属地管理” ,移民搬迁后,注销原驻地户口,收回承包土 地,使移民群众能够很快与当地社会融为一体。 二、生态移民的搬迁对象和规模 自治区政府批转的《自治区实施国家易地扶贫移民开发试点 项目的意见》 中明确, 生态移民来源主要是六盘山水源涵养林区、 重点干旱风沙治理区和水库淹没区的贫困人口。 根据国家的统一 安排,2003 年又扩大到地质灾害发生区。根据各县摸底调查, 我区需要实施搬迁的总人口为 302794 人,其中:六盘山水源涵 养林区 167764 人、重点干旱风沙治理区 104490 人、地质灾害发 生区 30540 人。 生态移民搬迁调查表规划迁出地区 总 计 水源涵养林区 西吉县 海原县 原州区 规划搬 迁人口 764
7801白崖、新营、沙沟、火石寨、偏城、马建、红耀等 7 乡 59 个行政村 128 个自然村 树台、西安、海城、红羊、九彩、曹洼 6 乡及 1 个林场 18 个行政村 46 个自然村 中河、张易、彭堡、开城 4 乡 6 个行政村 13 个自然村隆德县 大庄、观堡、好水、城郊、陈靳、山河、崇安、奠安、杨沟、上梁、峰台11 乡70 个行政村146 个自然村 31800 泾源县 大湾、六盘山、黄花、泾河源、香水、兴盛、新民 7 乡 57 个行政村 70 个自然村 47136 彭阳县 古城、新集 2 乡 13 个行政村 74 个自然村 20078 重点干旱风沙区 104490 海原县 兴仁、徐套、蒿川、西安、贾塘、李旺、关庄、关桥等 8 乡 24 个行政村 34 个自然村 13643 原州区 甘城、高台、炭山、马渠、寨科、官厅、程儿山、河川 10000 彭阳县 古城、小岔、罗洼、草庙、冯庄、孟塬 6 乡 14 个行政村 20 个自然村 2707 同心县 窑山 4 个行政村 22 个自然村 8000 中宁县 喊叫水 10 个行政村 10000 盐池县 花马池、王乐井、青山、冯记沟、惠安堡、苏步井、城郊 7 乡 42 个行政村 114 个自然村 31000 中卫县 三眼井、红泉、景庄 3 乡 10000 红寺堡 原同心新庄集、纪家 2 乡 17624 贺兰山东麓地区 贺兰、惠农、陶乐三县沿山乡镇禁牧户 1516 地质灾害区 30540 西吉县 平峰、苏堡、兴坪、白崖、新营、田坪、王民、马建、红耀等 9 乡 31 个行政村 31 个自然村 9671 李俊、徐套、九彩、西安、贾塘、李旺、关庄、关桥、高崖、西安、郑旗、红羊等 12 乡 24 个行政村 24 个 海原县 7469 自然村 原州区 寨科、开城、张易、河川、炭山 5 乡 5 个行政村 12 个自然村 944 隆德县 凤岭、陈靳、官堡 3 乡 12 个行政村 12 个自然村 5548 泾源县 六盘山、泾河源 2 乡 3 个行政村 3 个自然村 2700 彭阳县 古城、小岔、新集、王洼、白阳、冯庄、孟塬、红河 8 乡 36 个行政村 54 个自然村 4208三、生态移民工程实施情况
年国家发改委安排宁夏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 总投资 64370 万元,其中移民专项资金 42000 万元,地方配套及 群众自筹 22370 万元。计划安置移民 11.6 万人。 截止到 2004 年底, 我委累计批复的项目区可安置移民 120569 人,总投资 60931 万元,其中移民专项资金 40028 万元、群众自 筹 18853 万元。 宁夏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安置区一览表 单位: 人 单位:移民计划下达情况 项目区 总计 盐池县城西滩灌区 彭阳县长城塬灌区 长山头农场(一期) 长山头农场( 一期) 红寺堡新圈灌区 红寺堡新庄集三支干 小 计 长山头农场(二期) 长山头农场(二期) 渠口农场(一期) 渠口农场(一期) 渠口农场(二期) 渠口农场(二期) 南梁农场 小 计 隆湖开发区三合院 贺兰山农牧场 贺兰县金山村 陶乐县东部 惠农县西部 红寺堡新庄集四支干 同心马家塘灌区 盐池扬黄灌区 西吉马莲水库安置区 彭阳县王洼镇安置区 小 计 南梁农场(二期) 南梁农场(二期) 二 ○ 简泉农场 ○ 四 年 小 计 二 ○ ○ 三 年 合计 356
0 52431 泾源 原州 西吉 实际 扶贫 完成 彭阳 隆德 盐池 海原 红寺堡 同心 移民 搬迁
100 5 540 210
0 218 在建 3 758 260
663 153 625 483 255 11544 在建
8 20668 在建 在建二 ○ ○ 一 年 二 ○ ○ 二 年91 146 304 354 7 5 218 2
8 8001688325 19 16911688500 325 11 110000000000移民搬迁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自治区发改委要求移 民安置工作遵循“一年建设、两年搬迁、三年稳定”的原则。截 止 2004 年底, 累计安排资金 51985 万元, 其中移民专项资金 29840 万元、地方配套资金 4095 万元、群众自筹 19085 万元,下达移 民安置计划 113356 人,占国家下达计划的 97.7%。完成移民搬 迁 69736 人,占已下达计划的 61.5%。目前,红寺堡新庄集四支 干渠(低口)灌区、盐池县盐环扩灌区、同心县马家塘灌区移民 安置工程正在建设中,移民搬迁尚未完成;南梁农场二期、简泉 农场移民安置区已经开工建设;中卫南山台、彭阳庙台移民安置 区项目前期工作已经基本完成,近期可批复,争取 2005 年春季 开工建设。 四、易地扶贫搬迁的主要形式 自 2001 年以来,我区已在引黄、扬黄灌区建设移民吊庄基 地 16 处。依据不同的条件,创造了多种移民安置的形式: ⒈ 按安置形式划分 依托大型工程,集中安置。 依托大型工程,集中安置。利用国家支持的大中型水利建设 工程安置易地扶贫移民,是宁夏易地移民的主要形式。目前已在 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开发的红寺堡灌区、 同心县马家塘灌区安 置易地扶贫移民 63915 人; 在盐环定扬水工程开发的盐池县城西 滩灌区、盐环扩灌区安置易地扶贫移民 31500 人;在彭阳长城塬 引水灌区安置县内移民 2500 人。 依托国营农场,插花安置。 依托国营农场,插花安置。国营农场土地资源丰富,灌溉水 源保证,交通便利。依托国营农场机械、技术力量、集约化经营 的雄厚优势安置易地移民,不仅为国营农场缓解了人少、地多、 劳动密集型产业较多的矛盾, 也为贫困群众拓宽了脱贫致富的路 子。国营农场计划安置移民 20000 人。 新建小型灌区,集中安置。 新建小型灌区,集中安置。宁夏引、扬黄灌区周边还有部分 可开发利用的荒地,土地平整,扬程低,灌溉水源基本有保证, 具备投资省、效益好的特点。新建的渠口农场太阳梁灌区,开发 土地净面积 2.1 万亩,计划安置移民 10000 人。已批复计划。目 前,已建成泵站及干渠、供电、饮水、道路工程,教育、卫生、 科技服务、住房等工程正在抓紧建设。2005 年春耕前,争取先 期搬迁 6600 人。 ⒉ 按移民搬迁形式划分 整村搬迁,再造秀美山川。 整村搬迁,再造秀美山川。宁夏易地扶贫移民的主要来源是 水源涵养林区,当地交通闭塞,生产水平低,人口超过了土地承 载能力。我们采取整村(自然村)搬迁的形式,将这部分群众搬 迁到条件较好的扬黄灌区建设新家园, 为群众脱贫致富创造了有 利条件。 同时, 对迁出区, 除留一两间较好的房屋做护林点以外, 对住宅区拆除平整,拆除电力线路,保留村庄道路,原村庄占地 全部按退耕还林草工程的整地要求,退耕造林,真正达到了人退 林进,恢复生态,造福子孙的目的。 自愿搬迁, 减轻人口压力。 水源涵养林区边缘和风沙治理区, 自愿搬迁, 减轻人口压力。 水土条件和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较好,但人口、资源的矛盾仍十分 突出,对这部分区域的群众,采取自愿搬迁的原则,迁移出部分 人口,减轻人口压力,使当地人口、资源的矛盾得到缓解。 五、移民搬迁的主要成效 极大的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 ⒈ 极大的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居住在六盘山水源涵养林 区内及边缘地区的群众,移民搬迁前仅有 5.3%的人口水、电、 路三通,有 72.4%的人口仅通电或通路,有 22.3%的群众水、电、 路都不通,就医、就学困难户占 65.1%。易地搬迁后,在实现水、 电、路三通的同时,配套建设的教育、医疗设施基本齐全,就医、 就学便利,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根本改变,为移民群众奠定了 脱贫致富的基础。 来自原州区的移民贾炳章, 原居住在六盘山林区内, 不通路、 电,没有学校、卫生所,村庄离学校 12 公里,看病要走 25 公里 路;全村没有一辆机动农用车,面粉、油料加工靠牲畜驮也要走 一二十里路,几乎过着与外界隔离的生活。一家五口住着两间土 坯房,人均种着 4 亩的坡耕地(25 度以上) ,生活十分困难。搬 迁时,靠驴驮、肩挑和人力车用了近 10 天时间才把锅碗瓢盆、 农具家当等生产生活用品搬到能够通车的乡政府,再由县、乡政 府统一安排车辆实施搬迁。 迁到长山头农场后的他感慨的说: 下 “ 来以后,娃娃上学近、吃水方便、交通方便、看病也方便” 。一 年后的他“想起老家的光景就象做梦一样” 。 拓宽了农民致富的空间。 ⒉ 拓宽了农民致富的空间。搬迁后的移民人均 2.5 亩水浇 地就可以基本解决温饱。 各移民接收地采取各种措施为移民拓宽 增收空间。 长山头农场在 2.5 亩地中为移民安排 0.5 亩地种植苜 蓿发展养殖业,安排 0.5 亩地种植枸杞增加收入;盐池县、红寺 堡为移民建设了养殖小区,采取政府补一点、移民筹一点、银行 贷一点的方式扶持移民发展养殖业。 以隆德县搬迁到农垦农场的 2433 人为例算一笔帐,移民搬迁的原居住地人均旱耕地 2.8 亩, 粮食作物产量 120 公斤/亩,年人均纯收入 570 元,种植养殖业 收入占 80%, 劳务收入只有 50 元/人, 8.8%。 占 实施易地搬迁后, 人均分配水浇地 2.5 亩,粮食作物产量达到 400 公斤/亩,年增 收近 500 元。一年内全家劳动力均可就近打工 150 天以上,移民 年人均增加劳务收入近 1200 元, 两项合计人均年增收近 1700 元, 扣除支出增加后(灌溉水费、生活用电、水费、学生学费) ,年 人均纯收入达到 1500 元,加快了脱贫致富步伐。 恢复和保护了迁出地的生态环境。 ⒊ 恢复和保护了迁出地的生态环境。移民搬迁后,缓解了 人口与资源的矛盾,有利于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 保护自然植被和陡坡地退耕还林、草,促进了生态系统的良性循 环。易地移民是适应客观规律的主动战略,是落实“再造一个山 川秀美的大西北”的重要举措,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组 成部分, 为发挥六盘山在南部山区的生态主体平衡作用创造了有 利条件。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及时与林业部门联系,把移民迁出 区纳入退耕还林规划,一律按退耕还林工程的要求整地、植树, 并由林业部门丈量验收后,统一发给退耕还林证书,并享受退耕 还林政策。 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了引扬黄灌区的土地资源。 近年来, ⒋ 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了引扬黄灌区的土地资源。 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了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盐环定扬黄 工程等大型水利工程,为群众摆脱贫困创造了有利条件。宁夏引 扬黄灌区周边还有部分可开发利用的荒地,土地相对平整,扬程 一般在 100 米以下,灌溉水源基本有保证。在引扬黄灌区实施易 地移民搬迁,既达到了易地扶贫移民的目的,也促进了引扬黄灌 区的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实现了扶贫和开发“双赢” 的目标,发挥了最大的投资效益。 减轻了南部山区人口压力。 ⒌ 减轻了南部山区人口压力。南部山区 2002 年人口达到 239.6 万人,比 1949 年增长近 4.5 倍,远高于全国和宁夏的人 口增长速度,人口密度也已超过了当地自然资源的负荷能力,其 中隆德县达到了 218.9 人/平方公里。人们为了生存,违背自然 规律,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式经营,破坏了生态环境。易地移民 搬迁有效地减轻了南部山区人口压力,促进了人口、资源与环境 的协调发展。 降低了扶贫成本。 ⒍ 降低了扶贫成本。经过 20 年的扶贫开发,剩余贫困人口 绝大部分分布在山大沟深、 交通不便、 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的山区, 扶贫难度大,扶贫成本高。据对隆德县崇安乡山庄村的调查,搬 迁前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方面需投入 17580 元/人,社会服务方面 需投入 2450 元/人,合计 20030 元/人,由于缺乏稳定解决温饱 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条件,这么大的投资,也难使当地群众脱贫 致富。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地区,各方面条件都优于迁出地,搬 迁后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需投入 12000 元/人,社会服务方面 需投入 1550 元/人,移民就可稳定解决温饱,走上致富之路。 7、促进民族团结。南部山区是宁夏回族聚居区,其中泾源、 促进民族团结。 西吉、同心、海原县的回族人口都超过总人口的一半以上。由于 相对封闭,严重制约着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我区移民搬迁 的对象中少数民族人口占 50%以上,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少数 民族的关怀和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也促进了搬迁群众与当地 群众的相互往来和交流,在共同发展生产、勤劳致富中,加强融 洽和增进民族感情,对促进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发展,实现各民族 共同繁荣,维护社会政治的稳定具有重大的意义。 六、存在的主要问题 搬迁规模与安置能力矛盾突出。 ㈠ 搬迁规模与安置能力矛盾突出。生态移民工程是一项复 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建设任务重、工作难度大。通过各迁 出县移民办公室的同志走村串户,宣传动员,并组织群众代表到 安置地实地考察,群众思想发生了根本转变,已经从“让我搬” 转变到“我要搬” ,搬迁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不仅许多乡、村主 要领导直接到县移民办要求搬迁,在各级人大、政协会议上也有 许多要求增加搬迁指标的议案和提案。 自治区人民政府在批转的 《自治区实施国家易地扶贫移民开发试点项目的意见》中明确, 生态移民来源主要是六盘山水源涵养林区、 重点干旱风沙治理区 和水库淹没区的贫困人口。根据国家的统一安排,2003 年又扩 大到地质灾害发生区。按照各县的移民搬迁规划,上述区域需要 迁出人口 302794 人。2001 年以来,自治区发改委累计批复的项 目区可安置移民 120569 人,只占需要搬迁人口的 39.8%,搬迁 规模与安置规模矛盾突出。 安置区开发难度加大与国家投资减少矛盾。 ㈡ 安置区开发难度加大与国家投资减少矛盾。依托大中型 水利工程安置生态移民,具有投资省、见效快的特点。近几年, 宁夏依托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盐环定扬黄工程、彭阳长城塬 引水工程已经批复的项目区有红寺堡新圈、新庄集三、四支干渠 灌区、盐池县城西滩灌区、盐池县盐环扩灌区、彭阳县长城塬灌 区、同心县马家塘灌区,可安置易地移民 97915 人(其中完成搬 迁 63915 人) 。随着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接近尾声,盐环定扬 水工程和彭阳长城塬引水工程的竣工验收,在我区境内,近期将 再没有国家支持的大中型水利建设工程。 移民安置只有通过新建 小型灌区,集中安置的方式实施。这样,移民专项资金不仅要配 套建设道路、供电、饮水、学校、卫生设施、移民住房,还要花 费大量的资金用于水利骨干工程和农田水利设施配套, 使得有限 的资金更加捉襟见肘。在移民安置区开发难度加大的同时,国家 的移民专项资金投入规模正在缩小,2004 年,国家移民专项投 资总规模从 15 亿元减至 12 亿元,试点省份由以前的内蒙古、云 南、贵州、宁夏四个省扩大至九个省,新增了陕西、甘肃、青海、 广西、四川五省,投资重点为新增五省。尽管我委采取多种措施 积极争取,但国家下达我区 2004 年移民专项投资规模仅为 3000 万元,为上年规模的 15%。 我委规划的移民安置区还有:中卫市南山台扬水灌区,可安 置移民 2 万人;红寺堡新庄集四支干渠(高口)灌区,可安置 移民 1.5 万人;同心青疙瘩塘灌区,可安置移民 0.8 万人;红 墩子灌区,可安置移民 2 万人。由于国家移民专项投资规模的 大幅减少,造成该工程至今无法开工建设,安置区开发难度加大 与国家投资减少的矛盾日益突出。 迁出群众经济困难,发展生产能力弱。 ㈢ 迁出群众经济困难,发展生产能力弱。由于生态移民迁 出地区主要是水源涵养林区、半干旱土石山区、重点风沙区及地 质灾害发生区,这些区域自然条件严酷、资源贫乏、交通闭塞、 生态环境恶化,群众生活原已十分困难。在移民安置地,尽管国 家已经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为移民群众配套建设了水浇地、道 路、供电、饮水、学校、卫生设施,统一建设了移民住房,但按 照国家的统一要求,实施移民搬迁,还需要群众自筹
元住房建设费用。由于移民专项资金又不能安排生产经营性项 目,移民搬迁至扬黄灌区前几年,虽然可以通过外出打工增加一 些收入,但农业生产投入(种子、肥料、灌水) 、生活费用(自 来水) 、子女入学等费用要远高于原居住地,加之投入初期产出 率低等原因,使已几乎家徒四壁移民群众无力发展生产,造成潜 在的新的贫困。 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慢,影响移民到位。 ㈣ 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慢,影响移民到位。近几年,依托宁 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 盐环定扬水工程和彭阳长城塬引水工程建 设的红寺堡新圈、 新庄集三、 四支干渠灌区、 盐池县城西滩灌区、 盐池县盐环扩灌区、彭阳县长城塬灌区、同心县马家塘灌区移民 安置区,由于水利骨干工程和农田水利配套工程进展缓慢的原 因,直接影响了移民安置工程的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加之供电、 供水、学校等配套不及时,使移民有地无法种、有房无法住,移 民两头跑,影响了移民到位和定居。 土地开发面积不足,部分移民无法搬迁。 ㈤ 土地开发面积不足,部分移民无法搬迁。依托大中型水 利工程开发的扬水灌区安置生态移民是宁夏近几年的主要做法, 目前已经批复和下达移民搬迁计划的项目区可安置易地移民 97915 人,占已下达搬迁计划的 87.1%。但是,大部分工程开发 的扬水灌区都存在土地开发面积不足的问题。 以红寺堡新庄集四 支干渠(低口)灌区为例,按照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指挥部提 供的建设计划,该灌区可开发土地净面积 2.5 万亩,安置移民 1.3 万人。根据我委下达的移民搬迁计划,西吉县在 6、7、8 支 渠应开发土地净面积 5700 亩, 安置移民 2960 人, 实际开发 4940 亩,可安置移民 2564 人,土地面积和移民搬迁人数比计划减少 15.44%,使本应搬迁的 396 人 96 户无法搬迁。 生产方式转变,急需技术培训。 ㈥ 生产方式转变,急需技术培训。宁南山区贫困农民搬迁 到扬黄灌区后,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雨养农业转变 为灌溉农业,广种薄收转变为精耕细作。移民思想观念也需要从 等、靠、要转变为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移民缺乏种植技术和新 品种的生产技术,难以适应迁入地的生产活动,移民在短时期内 增收、脱贫致富进程缓慢。受国家移民专项资金的投资方向的制 约, 移民安置工程自身及迁入地政府无法有效的对迁入的移民进 行种植、养殖等实用技术的培训。 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仍需完善。 ㈦ 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仍需完善。按照国家移民专项资金 的投资方向,在建设移民安置区时,重点配套建设了移民住房、 农田水利配套、道路、供电、饮水、学校、卫生等设施,为移民 创造了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但是,由于安置移民的土地大部分 为新开垦的荒地,地力脊薄,需要一定时间的熟化、改造过程, 而土地又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 如果不能采取相应措施加快土 地改造、熟化过程,势必造成新的贫困和不安定因素。另外,人 均 2.5 亩耕地只能解决移民的温饱问题,要加快脱贫致富进程, 必须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设施种植、养殖业。单纯依靠 移民专项资金,无法达到“扶上马,送一程” ,帮助移民发展生 产,促进移民群众尽快脱贫致富的目的。 安置移民农场困难大,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 ㈧ 安置移民农场困难大,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国营农场 土地资源相对丰富,灌溉水源有保证,且交通便利。农垦系统依 托国营农场机械、技术力量、集约化经营的雄厚优势计划安置南 部山 6 县生态移民 2 万人约 4700 户,目前,已经在长山头农场、 渠口农场、南梁农场安置生态移民 5470 人 1300 户。渠口农场太 阳梁项目区和南梁农场、简泉农场在 2005 年底前还将接受移民 7730 人。移民的迁入不仅为国营农场缓解了人少、地多、劳动 密集型产业多的矛盾,也为贫困群众拓宽了脱贫致富的路子。但 是,农垦系统在接收易地移民的同时背上了“企业办社会”的沉 重包袱。 1、教育、卫生编制和经费问题。虽然国家移民专项资金为 教育、卫生编制和经费问题。 安置移民的农场出资建设了学校和医疗卫生设施, 不仅为移民就 医就学创造了条件,也极大的改善了农场医疗和办学条件。目前 已经搬迁来的移民学生数量为 1794 人,需要增加教师、员工 96 人,增加医护人员 66 人。随着移民的增加,需要教师、员工、 医护人员数量还要进一步增加。从 2001 年长山头农场开始安置 生态移民以来,教师、员工、医护人员的编制和工资一直无法落 实,截止 2004 年底,已经累计拖欠教师、员工工资 223.3 万元, 拖欠医护人员工资及卫生防疫费用 297 万元, 给企业增加沉重的 负担。2003 年春节前,发生了长山头农场教师、员工、医护人 员集体上访事件以后, 自治区人民政府责成自治区财政一次性解 决教师、员工、医护人员工资 50 万元。 行政管理人员编制和工资问题。 2、行政管理人员编制和工资问题。移民搬迁到农场,实行 的是“一场两制”制度。一方面农场原有的运作模式不变,另一 方面又要按照农村的管理方式对移民进行管理, 因此移民安置农 场从移民搬迁开始就必须按生产单位派专人对移民的生产、生 活、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工作专门管理。然而,管理人员的配 备编制无法落实,管理人员工资又成为企业的一大负担。 移民享受各项政策问题。 3、移民享受各项政策问题。生态移民全部来自于国定贫困 县,其中大部分来自于自治区确定的重点扶贫村范围,且实行整 村搬迁政策。移民到迁入地定居后,面临各项政策如何落实的问 题。⑴ 计划生育政策。移民在山区享受回民三胎、汉民两胎的 ⑴ 政策,在扬黄灌区执行什么政策目前还没有明确。移民安置农场 干部考核实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超生一人,主要领导个人罚 款 2000 元,单位不得评先进。由于政策界限不明确,已经影响 到移民安置农场的正常管理。⑵ 移民子女就学政策。移民在山 ⑵ 区享受升学加分的优惠政策, 在扬黄灌区执行什么政策目前还没 有明确。这是事关移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也是影响搬迁的主 要障碍之一。 民主政治权利实现。 移民安置农场实行的是 “一 ⑶ 场两制”的管理,但是移民群众民主政治权利如何实现也是需要 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七、对策和措施 ㈠ 移民安置区应继续享受扶贫政策。宁夏生态移民对象全 移民安置区应继续享受扶贫政策。 部来自于国定贫困县, 大部分来自于自治区确定的重点扶贫村范 围。群众生活比较困难,并且实行整村搬迁政策。移民安置地, 隶属国定贫困县管理的,继续享受扶贫政策。对于不属国定贫困 县管理的,建议自治区人民政府出台相应政策,使迁入生态移民 的地区能够享受有关扶贫政策。 扶贫项目投资政策。 1、扶贫项目投资政策。将生态移民安置区纳入自治区“吊 庄基础设施改造” 项目范围, 允许国家扶贫资金 (包括以工代赈、 财政扶贫、 “三西”资金)在今后五年内向移民安置地投入,继 续改善移民安置区的生产生活条件。 不属国定贫困县管理的移民 安置区有:红寺堡、农垦农场、中卫市辖区、中宁县。 计划生育政策。 2、计划生育政策。国定贫困县的生态移民迁入到扬黄灌区 后, 不应再享受山区的计划生育政策, 应与灌区农民的政策一致。 民政救济政策。 3、民政救济政策。安置生态移民的国营农场,属于企业性 质,移民无法享受民政救济政策。建议民政部门将安置生态移民 的国营农场纳入民政救济对象,使移民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关 怀。 义务教育政策。 4、义务教育政策。移民子女进入安置地的学校后,由于基 础差,往往留一到两级后,才能跟上当地的学习进度,不能与灌 区的学生在“同一起跑线”上,因此建议移民子女可以享受一次 (初中升高中或高中升大学)山区升学加分优惠。同时由自治区 编办会同财政厅按照各县移民迁出数量分年度核减教师、 员工和 医护人员编制和工资,转拨移民迁入地。 对口帮扶政策。 5、对口帮扶政策。自治区扶贫领导小组应明确,已经实施 搬迁的重点扶贫村原对口帮扶单位,应继续扶持五到十年,以帮 助移民群众稳定脱贫致富。 ㈡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妥善解决移民安置农场的实际问 题。2004 年 3 月,自治区农垦局为解决移民安置农场的实际问 题,专题向自治区人民政府报告了“关于尽快解决农垦生态移民 中有关生产、生活等问题的请示” 。自治区人民政府高度重视, 在文件处理单上有多位副主席签署了意见, 并召开了各有关部门 参加的专题会议,形成了《会议纪要》 。由于各有关部门相互推 诿,截至 2004 年底,自治区农垦局报告的上述问题仍未得到妥 善解决。 建议由自治区编办会同财政厅按照各县移民迁出数量分年 度核减教师、员工和医护人员编制和工资,转拨移民迁入地。同 时核定管理人员编制和工资。妥善解决已经发生的拖欠教师、员 工、医护、管理人员的工资问题,尽快消除不安定因素。 (宁夏区发展改革委地区处提供,地区司扶贫处整理)
更多搜索: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态移民政策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