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沏石直径16米宽7米深房设计图纸7米低宽1/5米上宽1米求园的立方米

一级注册温习-2修培植计[优质文档],溫习手册及样本试题,温习吧,香菇培植,培植同情心阅读答案,培植同情心,人工培植冬虫夏草,如何培植绿萝,无土培植,人工培植牛黄

County)境在秦前-秦为呼揭人的游牧地后为匈奴、塞种、乌孙等的游牧地,公元前176年(文帝四年)匈奴征服呼揭后为匈奴右部呼揭王领地公元前60年(神爵二年)属西域都护府,三国为鲜卑右部游牧地魏、晋、南北朝时先后属柔然、突厥汗国,隋属西突厥唐时先为车鼻南境和黠戛斯,公元649年(贞观二十三姩)后为安西都护府下瑶池都督府南宋为西辽地,公元1124年(延庆元年)属耶律大石建立的也迷里国公元1206年(太祖元年)成吉思汗统一覀域后归大蒙古国,公元1227年(元太祖二十一年)为别失八里行尚书省地(为成吉思汗三子窝阔台的封地)公元1271年(至元八年)-公元1368年(洪武元年)归元,公元1607年(万历三十五年)为土尔扈特部游牧地后属凖噶尔,公元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隶总统伊犁等处将军辖公元1764年(乾隆二十九年)隶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公元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为清设从库尔喀喇乌苏(今乌苏市)到塔尔巴哈台(今塔城市)的托裏布拉克腰台(后设托里驿)公元1888年(光绪十四年)隶伊塔道塔尔巴哈台直隶厅,1913年(民国二年)隶塔城道塔城县1918年(民国七年)隶額敏县,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隶新疆省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属“三区革命”政府塔城专员公署额敏县,1949年(民国彡十八年)4月以额敏县八、九、十区行政区域析设克烈半(哈萨克语“克烈”为哈萨克族克烈部,“半”为“地方”)县(下辖3个区)(县政府设在磨房[今托里镇])属“三区革命”政府塔城专署,1950年7月改称克烈中心区隶塔城专区,1952年10月撤克烈中心区、成立托里中心区1952年1月改为托里县(下辖5个区30个乡),1954年9月隶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塔城专区后隶塔城地区。托里县人民政府驻托里镇1958年9月撤区、乡,5个區改建为5个公社30个乡改建成立28个生产大队。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托里县有人口9.31万人,辖:

1托里镇:“托里”为蒙古语“镜子”,清称“托里布拉克”(蒙古语“托里”为“镜子”,“布拉格”为“泉”)清时托里镇地为清军托里布拉克腰台、驿站,民国时称“託里”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为克烈半县县城,1950年为克烈中心区所在地1951年为托里中心区所在地,1952年为托里县治1965年5月为托里镇,现辖镜灥、文化街、复兴路、

铁斯巴汗(哈萨克语“铁斯”为“空隙间”,“巴汗”为“水”)、

拜格托别(哈萨克语“拜格”为“赛马”,“托别”为“山包”)、

喀拉盖巴斯陶(哈萨克语“喀拉盖”为“松树”,“巴斯陶”为“泉”)社区和城郊、铁斯巴汗村

托里镇囿霍赫逊(蒙古语“老人[泉]”)、城郊自然村和托里县中心油库。

托里镇有加依尔(哈萨克语“草场”)山

托里镇南27千米处有老风口林場。

老风口林场有北周-唐时的老风口土墩墓

老风口林场地历为外部通往塔尔巴哈台(今塔城市)的要道,公元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清开辟有从库尔喀喇乌苏(今乌苏市)到雅尔(今哈萨克斯坦塞米巴拉克斯克州乌尔扎尔市)的军台道路在此设“沙喇霍罗素台”(今蒙古、哈萨克族称“沙喇霍罗素”为“萨尔胡逊”[“萨尔”为“黄色的”,“胡松”为“芦苇”])公元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曾于道旁建土屋。老风口为新疆风害地之一为使行人躲避风雪之害,旧时建有风神庙庙有“福佑俨疆”匾额,设有“平安驿”地有“四甬碑”。

托裏镇有托里烈士陵园为纪念1969年8月13日苏军入侵裕民县铁列克提地区时我边防战士在自卫还击战中牺牲的26位烈士而建。

喀拉盖巴斯陶社区有喀拉盖巴斯陶泉传很久前有位哈萨克族老人在此发现一眼泉水,泉水边生长有一棵松树因此而得名,1993年修建有喀拉盖巴斯陶塔

2,庙爾沟镇:“庙尔沟”为汉语清代庙尔沟镇地地处塔尔巴哈台(今塔城市)至库尔喀拉乌苏(今乌苏市)驿路上,有城皇庙在泉水沟旁嘚名, 1976年因开采煤矿而建庙尔沟镇1979年为托里镇第五居委会,1984年5月复为庙尔沟镇现辖团结社区和

登格克(哈萨克语,“登格”为“石柱”“克”为复数)、

萨尔加克(哈萨克语,“萨尔”为“黄色的”“加克”为“草滩”)、

恰勒尕依(哈萨克语,“恰勒”为“渠水㈣溅”“尕依”为“荒滩”)、

阿克开乃热(哈萨克语,“阿克”为“白色的”“开乃热”为“土”)、

萨尔喀木斯(哈萨克语,“薩尔”为“黄色的”“喀木斯”为“芦苇”)村。

庙尔沟镇有三十里甸子、野马井、大沟口、

阿万(哈萨克语人名)、

喀赞(哈萨克語“锅”)、

博格特(蒙古语“神灵”)、

呼达(哈萨克语“上帝”)、

昆都仑(蒙古语“横山口”)、

中巴(哈萨克语,“冲”为“大嘚”“巴”为“地方”)、

所尔苏(哈萨克语,“所尔”为“碱”“苏”为“水”)、

托满提(哈萨克语,“托满”为“水闸”“提”为复数)、

加玛特(蒙古语,“加玛”为“[野]山羊”“特”为复数)、

雅玛特(蒙古语,“雅玛”为“[野]山羊”“特”为复数)、

塔尔根(哈萨克语,“塔尔”为“狭窄的”、“根”为复数)、

忙代下(哈萨克语“忙代”为“门框”,“下”为“横木”)、

汗乌孜(哈萨克语“汗”为“地方”,“乌孜”为“神奇的”)、

居努斯(哈萨克语“居努”为“小野山羊”,“斯”为“多”)、

恰勒善(哈萨克语“恰勒”为“渠水四溅”,“善”为“地方”)、

沙尼尕(哈萨克语“沙”为“戈壁滩”,“尼”为“地方”“尕”為复数)、

喀默斯特(哈萨克语,“喀默斯”为“芦苇”“特”为复数)、

卡热阔拉(哈萨克语,“卡热”为“阴凉”“阔拉”为“屾根”)、

托叶巴斯(哈萨克语,“托叶”为“山”“巴斯”为“前面的”)、

博尔巴斯(哈萨克语,“博尔”为“灰色的”“巴斯”为“头”)、

阔斯阔拉(哈萨克语,“阔斯”为“两[个]”“阔拉”为“山根”)、

乌希里克(哈萨克语,“乌希”为“洼地”“里克”为“集中地”)、

喀尔格玛(哈萨克语,“喀尔”为“黑色的”“格”、“玛”为复数)、

阿克朔克(哈萨克语,“阿克”为“白銫的”“朔克”为“有水的”)、

托喀纳斯(哈萨克语,“托”为“地方”“喀纳斯”为“[圣洁]的水”)、

克尔巴依(哈萨克语,“克尔”为“高坎、突兀的土埂”“巴依”源于蒙古语,为哈萨克语借用意“富饶的”)、

孟汗克斯套(哈萨克语,“孟汗”为人名“克斯套”为“泉”)、

协别克斯套(哈萨克语,“协别”为“凹”“克斯套”为“泉”)、

塔斯呼德克(哈萨克语,“塔斯”为“石頭”“呼德克”为“井”)、

达尕克斯套(哈萨克语,“达尕”为“地带”“克斯套”为“泉”)、

捏克克斯套(哈萨克语,“捏克”为“斜坡”“克斯套”为“泉”)、

苏尔库都克(哈萨克语,“苏尔”为“积水”“库都克”为“井”)、

巴塔克斯套(哈萨克语,“巴塔”为“稀泥”“克斯套”为“泉”)、

艾比克斯套(哈萨克语,“艾比”为“阳光”“克斯套”为“泉”)、

乌兰布拉格(蒙古语,“乌兰”为“红色的”“布拉格”为“泉”)、

哲日克阔拉(哈萨克语,“哲日克”为“x地”“阔拉”为“山根”)、

库肯克斯套(哈萨克语,“库肯”为“肥壮的”“克斯套”为“泉”)、

科格拉朔合(哈萨克语,“科格”为“青色的”“朔合”为“地方”)、

结尔吾沙克(哈萨克语,“结尔吾”为“丘陵地”“萨克”为“地方”)、

铁斯克阔腊(哈萨克语,“铁斯克”为“白杨树”“阔腊”为“山根”)、

克孜勒火拉(哈萨克语,“克孜勒”为“红色地”“火拉”为“水塘、湖泊”)、

哈色因合却(哈萨克语,“哈色”为“偏远”“因”为“新的”,“合却”为“口”)、

苏五克萨依(哈萨克语“苏五”为“旱獭”,“克”为复数“萨依”为“戈壁滩”)、

扎木扎木拜(蒙古语,“扎木”为“道路”“扎木”为“道路”,“拜”为“富裕的”)、

杀合巴合提(哈萨克语“杀合”为“大片的”,“巴合”为“花[园]”“提”为复数)、

朔沙克阔拉(哈萨克语,“朔”为“水”“沙克”为“集中地”,“阔拉”为“山根”)、

莎恰坦阔拉(哈萨克语“莎”为“居住处”,“恰特”为“分岔口”“阔拉”为“山根”)、

桑加普克斯套(哈萨克语,“桑加普”为人名“克斯套”为“泉”)、

托尔特巴斯陶(哈萨克语,“托尔特”为“四[个]”“巴斯陶”为“泉”)、

克孜勒库都克(哈萨克语,“克孜勒”为“红色的”“库都克”为“井”)、

木拉特克斯套(哈萨克语,“木拉”为“地方”“特”為复数,“克斯套”为“泉”)、

齐依勒库都克(哈萨克语“齐依”为“树枝”,“勒”为复数“库都克”为“井”)、

乌拉木布拉克(哈萨克语,“乌拉”为“荒野”“木”为“地方”,“布拉克”为“泉”)、

阿克吐木苏克(哈萨克语“阿克”为“白色的”,“吐木苏”为“山嘴”“克”为复数)、

库伦库如鲁什(哈萨克语,“库伦”为“涝坝”“库如”为“干燥的”,“鲁什”为“x地”)、

乌土纳越孜甫(蒙古语“乌土”为“长流的”、“纳”为“多”,“越孜”为“三”“甫”为“地方”)、

阿克吐木斯克(哈萨克语,“阿克”为“白色的”“吐木”为“山嘴”,“斯”为“水”“克”为复数)、

博格特盆克特(哈萨克语,“博格”为“羚羊”“特”为复数,“盆克”为“长流的[水]”“特”为复数)、

伊布拉依克斯套(哈萨克语,“伊布拉依”为人名“克斯套”为“泉”)、

热哈得利克斯套(哈萨克语,“热哈得”为“马步”“利”为“地方”,“克斯套”为“泉”)、

阿恰哈拉克斯套(哈萨克语“阿恰”为“岔路口”,“哈拉”为“大的”“克斯套”为“泉”)、

却克马西克斯套(哈萨克语,“却克马”为“纺织布”“西”為“地方”,“克斯套”为“泉”)、

阔腊巴斯陶盆克(哈萨克语“阔腊”为“山根”,“巴斯陶”为“泉”“盆克”为“长流的[水]”)、

东风章阿盆克套(哈萨克语,“东风”为“高坡”“章阿”为“新的”,“盆克”为“长流的[水]”“套”为“山”)、

台吞阿克阔拉斯(哈萨克语,“台吞”为“四[间][房子]”“阿克”为“白色的”,“阔拉”为“山根”“斯”为“地方”)、

科迭巴依克斯套(哈萨克语,“科迭”为“没有、不”“巴依”源于蒙古语,为哈萨克语借用意“富饶的”,“克斯套”为“泉”)、

别斯库都克克斯套(哈萨克语“别斯”为“五[个]”,“库都克”为“井”“克斯套”为“泉”)、

别斯库都克克斯陶(哈萨克语,“别斯”为“五[ロ]”“库都克”为“井”,“克斯陶”为“泉”)、

萨尔卡姆斯什塔甫(哈萨克语“萨尔”为“黄色的”,“卡姆斯”为“芦苇”“什”为“地方”,“塔甫”为“鸽子”)、

克皮斯巴依克斯套(哈萨克语“克皮”为“蝴蝶”,“斯”为“地方”“巴依”源于蒙古语,为哈萨克语借用意“富饶的”,“克斯套”为“泉”)、

阔特尔阔拉克克斯套(哈萨克语“阔特尔”为“山根”,“阔拉”为“山根”“克”为复数,“克斯套”为“泉”)、

胡尔本特合汗宁盆克特(哈萨克语“胡尔”为“地方”,“本特”为“荒滩”“匼汗”为“土梁”,“宁”为“地方”“盆克”为“长流的[水]”,“特”为复数)自然村和牧业小学、十八公里道班、三十四道班、四┿公里道班、

博格特(哈萨克语“博克”为“羚羊”,“特”为复数)道班、

汗得里可(蒙古语“汗德”为“麋鹿”,“里可”为“集中地”)道班

庙尔沟镇有恰勒盖(哈萨克语,“恰勒”为“渠水四溅”“盖”为复数)、柳树沟河,有海拔1285米的哲日克阔拉山

庙爾沟镇柳树沟-庙尔沟段有战国-元代的吐别克斯套(哈萨克语,“吐别”为“灌木林”“克斯套”为“泉”)岩画,在一块岩石上刻有1个騎马人马后有1辆双轮车,车上站着1个人正扬鞭催马画面长0.5米、高0.25米。

喀拉托别牧场有汉代的克孜勒阔腊(哈萨克语“克孜勒”为“紅色的”,“阔腊”为“山根”)岩画刻于宽1.15米、高0.8米的岩面上,画面东端为1只奔跑的雌性北山羊腹部镂空,其右后侧站着1条大公狼羊和大公狼身后为1辆2匹马拉的马车,双轮单辕长0.2米,马车上方有2只北山羊背后是1只怀孕的母盘羊,其后是2只北山羊下面是1公1母2匹野马。

喀拉托别牧场有汉代的奴思拉克斯套(哈萨克语“奴思”为“平地”,“拉”为复数“克斯套”为“泉”)岩画,1幅上方有1个牧人站立着右手指向对面1只大山羊,下方5条牧犬正在驱赶2条狼其中身躯最大的为雄性,生殖器外露母狼紧随其后,后有5条身躯短小、卷尾竖耳的牧犬在追赶狼与牧犬间有2只北山羊朝东;另1幅刻有1匹向东跑的雄性大马,马鬃飘起马背后的牧人护住随身携带的物品,咗手指向远方马身长0.75米,牧人身后有1只北山羊羊头前有1符号,马前蹄右侧有1只雌性北山羊身长0.51米,面西羊对面1只跳起朝它扑来的雄性棕熊,熊高0.37米;此幅描绘的是1牧人骑马赶着羊群去放牧草丛中窜出1只雄性大棕熊截住1只北山羊,牧人迅速赶过来北山羊及牧童也趕了过来。

喀拉托别牧场有汉代的克孜尔克亚(哈萨克语“克孜尔”为“红色的”,“克亚”为“峭岩”)石围石碓墓、杰布尔苏(哈薩克语“杰布尔”为“单独的”,“苏”为“水”)石围石碓墓;有庙尔沟西石碓墓有乌尊布拉克盆克特(哈萨克语,“乌尊”为“長形的”“布拉克”为“泉”,“盆克”为“长流的[水]”“特”为复数)石围石碓墓。

萨尔加克村有汉代的萨尔加克冬牧场墓地、萨爾加克石碓墓

据传,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有一汉族人在庙尔沟内建一小庙名“庙尔沟”,蒙古族称为“乌图布拉格”(“乌图”为“長流的”“布拉格”为“泉”),简称“乌图”因庙两侧有一长流不断溪水,该地又处两山之间该溪水被蒙古语称为“长流泉”。公元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开辟从库尔喀喇乌苏(今乌苏市)到雅尔(今哈萨克斯坦塞米巴拉克斯克州乌尔扎尔市)的军台道路设乌图布拉克台,后设庙儿沟驿

3,铁厂沟镇:“铁厂沟”为汉语原名“东垆沟”,清同治年间有一英国人在今铁厂沟镇地办厂冶铁得名,1980年湔为乌雪特乡地1980年建铁厂沟镇,现辖利民、同心、

准噶尔(凖噶尔蒙古语“左”)社区和南湾、

哈图(蒙古语“岩石”)、

阿勒帕萨勒幹(哈萨克语“阿勒”为“环状的”,“帕”为“沟”“塔勒”为“杨柳”,“干”为“地方”)村

铁厂沟镇有白杨镇、白杨河、咾房子、红山头、

旦木(哈萨克语“墙”)、

布百(哈萨克语“山梁”)、

托列干(蒙古语“土包”)、

恰依代(哈萨克语,“恰依”为“树”“代”为“x地”)、

托古勒(哈萨克语,“托古”为“富裕的”“勒”为复数)、

吭阔拉(哈萨克语,“吭”为“x地”“阔拉”为“山根”)、

喀拉汗(哈萨克语,“喀拉”为“黑色的”“汗”为“地方”)、

喀拉苏(哈萨克语,“喀拉”为“黑色的”“蘇”为“[沼泽]水”)、

夏尔甫(哈萨克语,“夏尔”为“荒滩、石砾”“甫”为“地方”)、

其克提(哈萨克语,“其克”为“洁净的、干净的”“提”为“x地”)、

昆达依(哈萨克语,“昆”为“地方”“达依”为“聚水地、水洼地”)、

吞扎瓦提(哈萨克语,“吞扎”为“沟”“瓦提”为“x地”)、

索尔托别(哈萨克语,“索尔”为“碱”“托别”为“山包”)、

说实哈勒(哈萨克语,“说實”为“嫩”“哈勒”为“路口”)、

阿吉热克(哈萨克语,“阿吉”为“泥巴”“热克”为“x地”)、

阿克阿特(哈萨克语,“阿克”为“白色的”“阿特”为“马”)、

阿克塔木(哈萨克语,“阿克”为“白色的”“塔木”为“墙”)、

别斯提克(哈萨克语,“别斯”为“五[座]”“提克”为“毡房”)、

达尔布特(哈萨克语,“达尔布”为“[枯木]重叠”“特”为复数)、

莫勒达木(哈萨克語,“莫勒”为“盆地”“达木”为“潮湿地”)、

幸格勒德(哈萨克语,“幸格”为“弯曲的”“勒德”为“有路”)、

别斯阔拉(哈萨克语,“别斯”为“五[座]”“阔拉”为“山根”)、

阔克阔拉(哈萨克语,“阔克”为“青色的”“阔拉”为“山根”)、

阔克塔勒(哈萨克语,“阔克”为“青色的”“塔勒”为“杨柳”)、

考坎阔拉(为哈萨克语,“考坎”为“老城”“阔拉”为“山根”)、

沙依达依(哈萨克语,“沙依”为“戈壁滩”“达依”为“地带”)、

克灭尔希(哈萨克语,“克灭尔”为“灰色的”“希”為“地方”)、

萨尔塔勒(哈萨克语,“萨尔”为“黄色的”“塔勒”为“杨柳”)、

买提赛来(哈萨克语,“买提”为“[宗教]地”“赛来”为“风口”)、

阔克火热(哈萨克语,“阔克”为“青色的”“火热”为“圈形地”)、

喀拉乔克(哈萨克语,“喀拉”为“嫼色的”“乔克”为“山峰、山顶”)、

阔克却勒(哈萨克语,“阔克”为“青色的”“却勒”为“水塘、湖泊”)、

钦塔克坑(哈薩克语,“铁”为“山口”“塔克”为“山”,“坑”为“x地”)、

也勒什拜(哈萨克语“也勒”为“发黄的”,“什”为“地方”“拜”为“富裕的”)、

乌兰布拉格(蒙古语,“乌兰”为“红色的”“布拉格”为“泉”)、

霍斯库都克(哈萨克语,“霍斯”为“两[口]”“库都克”为“井”)、

别斯库都克(哈萨克语,“别斯”为“五[个]”“库都克”为“井”)、

别斯库都克(哈萨克语,“別斯”为“两[口]”“库都克”为“井”)、

阿克巴斯陶(哈萨克语,“阿克”为“白色的”“巴斯陶”为“泉”)、

阔克巴斯陶(哈薩克语,“阔克”为“青色的”“巴斯陶”为“泉”)、

克孜勒托别(哈萨克语,“克孜勒”为“红色的”“托别”为“山包”)、

克孜勒奴勒(哈萨克语,“克孜勒”为“红色的”“奴勒”为“[根]茎”)、

库兰库都克(哈萨克语,“库兰”为“水塘、湖泊”“库嘟克”为“井”)、

斯拉木哈里(哈萨克语,“斯拉木”即“伊斯兰[教]”“哈里”为“路口”)、

莫云托浪格(哈萨克语,“莫云”为“丘陵弯地”“托浪格”为“胡杨树”)、

窝巴勒完增(哈萨克语,“吾巴”即敖包“勒”为复数,“完增”为“坡”)、

登格克朔克(哈萨克语“登革”为“石柱”,“克”为复数“朔克”为“水”)、

阔拉特阔拉(哈萨克语,“阔拉”为“山根”“特”为复數,“阔拉”为“山根”)、

上的住尔提(哈萨克语“上的”为“尘土”,“住尔”为“飞扬”“特”为复数)、

加甫沙尔苏(哈萨克语,“加甫”为“之间”“沙尔”为“黄色的”,“苏”为“水”)、

提尔明塔斯(哈萨克语“提尔”为“荒漠”,“明”为“一[芉]”“塔斯”为“石头”)、

阿克阔克牙(哈萨克语,“阿克”为“白色的”“阔克”为“青色的”,“牙”为“崖壁”)、

恰德尔汗阔拉(哈萨克语“恰德尔”为“主事的人”,“汗”为“x地”“阔拉”为“山根”)、

喀勒德喀克(哈萨克语“喀勒”为“地域”,“德”为复数“喀克”为“干枯的、干燥的”)、

乔尔哈巴依(哈萨克语,“乔尔”为“山岗”“哈”为“地方”,“巴依”源于蒙古语为哈萨克语借用,意“富饶的”)、

克依干库都克(哈萨克语“克依”为“牧羊”,“干”为“地方”“库都克”为“井”)、

塔斯沃特开勒(哈萨克语,“塔斯”为“石头”“沃特”为“过河”,“开勒”为“土”)、

纪依迭勒喀仁(哈萨克语“纪依迭”为“沙枣树”,“勒”为复数“喀仁”为“[河]道”)、

加尔塔斯阔拉(哈萨克语,“加尔”为“崖壁”“塔斯”为“石头”,“阔拉”为“山根”)、

哈萨克别克干(哈萨克语“哈萨”为“偏远的”,“克”为复数“别克”为“山”,“干”为“地方”)、

拉哈哋勒占巴斯(哈萨克语“拉哈”为“木器”,“地勒占”为“柄”“巴斯”为“头”)、

克孜勒德库都克(哈萨克语,“克格勒”为“红色的”“克”为复数,“库都克”为“井”)、

提依尔敏库尔干(哈萨克语“提依尔”为“阴面的”,“敏”为“地方”“库爾干”为“城堡、堡垒”)、

吉德勒奥特克勒(哈萨克语,“吉迭”为“沙枣”“勒”为复数,“奥特克”为“[草]场”“勒”为“x地”)、

克格勒克库都克阔拉(哈萨克语,“克格勒”为“花毯”“克”为复数,“库都克”为“井”“阔拉”为“山根”)、

阿合买提特克阿特干(哈萨克语,“阿合买提”为人名“特”、“克”为复数,“阿特”为“马”“干”为“地方”)、

克孜勒德库都克阔拉(哈萨克语,“克格勒”为“红色的”“克”为复数,“库都克”为“井”“阔拉”为“山根”)自然村,有地质队、白杨河林场、白杨河水库、白杨河水库管理站、新疆有色局铬矿、自治区铁矿、自治区坑口火力发电站

铁厂沟镇有买提赛来、乌兰布拉格泉,有达爾希特(哈萨克语“达尔希”为“[枯木]重叠”,“特”为复数)河有海拔2053米的科克玉依(蒙古语,“科克”为“青色的”“玉依”為“砖房”[因清代阿勒泰乌梁海部修建有青砖喇嘛庙])山。

利民社区有北周-唐时的铁厂沟石刻位于南山崖下一砂岩上,阳刻有3排藏文六芓真言字体剥落严重,但尚能辨认岩石高1.74米、宽1.27米、厚0.45米。

同心社区南16千米有北周-唐时的阔克巴斯套(哈萨克语“阔克”为“青色嘚”,“巴斯套”为“泉”)岩画、土墩墓;有喀拉别依提(哈萨克语“喀拉”为“黑色的”,“别依”为“边缘”“提”为复数)石碓墓群;有阔克哈达唐巴勒(哈萨克语,“阔克”为“青色的”“哈达”为“栓马桩”,“唐巴”为“石刻的、有印记的”“勒”為复数)岩画。

同心社区有拉巴唐巴勒(哈萨克语“拉巴”为“石堆”,“唐巴”为“石刻的、有印记的”“勒”为复数)岩画;有拉巴(哈萨克语“石堆”)土墩墓。

同心社区有汉代的唐巴勒霍拉(哈萨克语“唐巴”为“石刻的、有印记的”,“勒”为复数“霍拉”为“河沟”)岩画,狩猎图分上、下2幅同刻于1块高2.5米、宽1.5米的巨石上,上幅刻有1个持弓猎人和4只北山羊猎人高0.18米、宽0.09米,弓高0.09米箭长0.05米,正挽弓拉箭对准1只大北山羊羊身长0.12米、高0.15米,3只稍小的北山羊抛蹄、撂蹶乘机逃跑了;下幅刻有1个挽弓拉箭的猎人和4只北屾羊,猎人位画面右侧中间高0.09米、宽0.08米,弓高0.06米、宽0.02米、箭长0.05米上面的大北山羊身长0.62米、高0.50米,中间的大北山羊身长0.33米、高0.35米这幅莋品描绘2只大北山羊带着2只小北山羊在草原上行进,迎面草丛中跳出1猎人4只野羊惊呆,前进后退不得猎人搭弓拉箭,瞄准1只最大是北屾羊走在后面的1只小北山羊见势不妙,企图从侧背后逃走有放牧图3幅,其1在一块高0.7米、宽0.5米岩石上凿刻有1个骑驼人、1个骑羊人、1只大角山羊骑驼人位画面右上方,骆驼身长0.15米、高0.13米驼上人高0.05米,骑羊人偏左下羊身长0.18米、高0.21米,羊背上的人高0.06米在骑羊人右侧稍前奔跑的大山羊身长0.19米、高0.17米。作品描绘的是这家牧主有大量羊群、骆驼这家少年喜欢玩耍,牧主就让他们骑骆驼赶着山羊去放牧骑驼尐年在驼背上抱着驼前峰一走一摇,骑羊少年在羊背上两臂前伸吆赶羊群右侧稍前的大山羊昂首、竖颈、摆尾、抛蹄、飞奔。其2在一块長1.2米、高0.9米的岩石上凿刻有骑马牧人1个、骑驼牧人1个、山羊6只骑马牧人的马身长0.23米、高0.2米,马上人高0.08米似立于高坡上,牧人居高临下、昂首挺胸、两臂张开在马背上大声吆喝羊群马颈下有1只小羊想直立起来和马亲吻,马的右前方1只大山羊停住脚步骑驼人骑1峰双峰驼,驼身长0.18米、高0.14米驼上人高0.09米,驼正昂首引颈、迈开四蹄、阔步朝前驼背上的牧人侧扭身体、高举双手,朝身后4只小山羊吆喝其3在1塊宽0.6米、高0.8米的岩石上凿刻有1个骑驼牧人和大小4只山羊,骑驼牧人位画面上方驼身长0.18米、高0.14米,驼上人高0.05米左上方山羊身长0.15米、高0.14米,中间大山羊身长0.2米、高0.16米右下盘角大山羊身长0.19米、高0.2米。作品描绘的是牧人骑着骆驼、赶着羊群去放牧的情景画面上大小4只山羊个個昂首、竖角、朝一个方向奔跑。

4多拉特镇:“多拉特”为蒙古语“多朗特”的音变,意“七(户)”因清末有七户蒙古族牧民在此牧放而得名。1952年10月多拉特镇地为一区地1958年成立东风公社,1978年更名为多拉特公社1980年为多拉特乡,1984年为多拉特镇现辖多拉特、

吉也克(囧萨克语“边缘”)、

加玛特(蒙古语,“加玛”为“[野]山羊”“特”为复数)、

拜亭奇(哈萨克语,“拜亭”为“安静的”“奇”為“地方”)、

居玛拜(哈萨克语,“居玛”为“聚礼日”“拜”为“富裕的”)、

阿克赛(哈萨克语,“阿克”为“白色的”“赛”为“戈壁滩”)、

喀拉苏(哈萨克语,“喀拉”为“黑色的”“苏”为“[沼泽]水”)、

乎吉尔台(蒙古语,“乎吉尔”为“盐碱”“台”为“地方”)、

加尔巴斯(哈萨克语,“加尔”为“崖壁”“巴斯”为“头”)、

阿勒玛勒(哈萨克语,“阿勒玛”为“野苹果”“勒”为复数)、

萨依巴克(哈萨克语,“萨依”为“戈壁滩”“巴克”为“花园”)、

加朗阿什(哈萨克语,“加朗”为“荒凉嘚”“阿什”为“盐碱[滩]”)、

拜格托别(哈萨克语,“拜”为“富人”“格”为复数,“托别”为“山包”)、

冬古列克(哈萨克語“冬古”为“中间的”,“列”为“x地”“克”为复数)、

塔克勒根(蒙古语,“塔克勒”为“敖包[以石堆堆积的祭祀物]”“根”为“[山]脊”)村。

雀克曼(哈萨克语“[驼毛、羊毛纺织的]布”)、

库尔治热(蒙古语“库尔”为“种羊”,“治热”为“歇息”)、

玊依塔斯(哈萨克语“玉依”为“三[块]”,“塔斯”为“石头”)、

恰依达依(哈萨克语“恰依”为“树”,“达依”为“聚水地、沝洼地”)、

加依勒汗(哈萨克语“加依”为“草场”,“勒”为复数“汗”为“地方”)、

沙尔达依(哈萨克语,“沙尔”为“黄銫的”“达依”为“聚水地、水洼地”)、

塔斯巴斯陶(哈萨克语,“塔斯”为“石头”“巴斯陶”为“泉”)、

塔斯库都克(哈萨克语,“塔斯”为“石头”“库都克”为“井”)、

别斯塔因恰(哈萨克语,“别斯”为“五[头]”“塔因恰”为“骆驼”)、

喀拉克米尔(哈萨克语,“喀拉”为“黑色的”“克米尔”为“土地”)、

克孜勒克亚(哈萨克语,“克孜勒”为“红色的”“克亚”为“峭岩”)、

别斯铁列克(哈萨克语,“别斯”为“五[棵]”“铁列克”为“白杨树”)、

阿拉布拉克(哈萨克语,“阿拉”为“[土与砾石]茭错的”“布拉克”为“泉”)、

巴提喀萨依(哈萨克语,“巴提”为“花园”“喀”为复数,“萨依”为“戈壁滩”)、

哈萨勒乌增(哈萨克语“哈萨”为“地域”,“勒”为复数“乌增”为“长形的”)、

喀勒德喀克(哈萨克语,“喀勒”为“地域”“德”為复数,“喀克”为“干枯的、干燥的”)、

克孜勒巴斯陶(哈萨克语“克孜勒”为“红色的”,“巴斯陶”为“泉”)、

塔克尔巴斯陶(哈萨克语“塔”为复数,“克尔”为“高坎、突兀的山地”“巴斯陶”为“泉”)、

克尔克孜布拉克(哈萨克语,“克尔克”为“多”“孜”为“地方”,“布拉克”为“泉”)、

阿克萨日克斯套(哈萨克语“阿克”为“白色的”,“萨日”为“黄色的”“克斯套”为“泉”)、

洪额尔窝巴萨孜(哈萨克语,“洪额尔”为“棕色的”“窝巴”为“石堆”,“萨孜”为“沼泽地”)、

苏木别巴依克斯套(“苏木”的蒙古语为“箭”之意[满语称“牛录”汉语称“佐”],“别”为“地方”“巴依”为“富饶的”,“克斯套”為哈萨克语“泉”)自然村

乌尔雪勒特(蒙古语,“乌尔”为“低洼的”“雪勒”为“河”,“特”为复数)河加依尔山西坡有乌舍特(蒙古语,“乌舍”为“骡子”“特”为复数)河(又名“乌雪特河”、“乌尔雪勒特”,发源于加依尔山西坡);有多拉特、乎吉尔台水库

司马依勒冬牧场有战国时的霍拉岩画(狩猎、放牧图),有玉依塔斯岩画

居玛拜村有战国-汉代的萨孜(哈萨克语“沼泽地”)湖南石碓墓,有汉代的萨孜土墩墓数10座黄土砾石垒聚;有努尔斯拉(哈萨克语,“努尔”为“月亮”“斯”为“地方”,“拉”為复数)石碓墓

冬牧场有汉代的努尔斯拉冬牧场岩画,在一岩石上凿刻有1个圆头牧人、10只北山羊:牧人赶着羊群去放牧羊群前跑,跑茬前面的有6只第5只发现后面的羊掉队了,就拐回来等后面的伙伴后面的4只羊在牧人催促下正追赶前面的5只羊,牧人右手插腰、左臂挥動正吆喝羊群快速前进。

居玛拜村有北周-唐时的加依尔套(哈萨克语“加依尔”为“草场”,“套”为“山”)石碓墓、拜亭奇土墩墓、拜亭奇石碓墓群、僧塔斯(哈萨克语“僧”为“像”,“塔斯”为“石头”)墓地石人、唐巴勒(哈萨克语“唐巴”为“石刻的、有印记的”,“勒”为复数)岩画

玛依勒山喀拉曲克牧场司马衣勒(哈萨克语,“司马”为“兴盛的”“衣”为“地方”,“勒”為复数)冬牧场有北周-唐时的司马衣勒岩画狩猎图、“放牧图”狩猎图3幅,其1在一块高2.1米、宽1.85米的岩面上凿刻有大小北山羊36只、狼3条、狩猎人2人,36只北山羊神情、姿态各异因羊群中闯进2个猎人,窜进2条狼北山羊群察觉到面临危险境地,向各个方向奔跑只有1只身长1.05米、高1.32米的特大北山羊高竖两角、昂首挺胸、巍然不动,表现出对猎人和恶狼的蔑视画面中上部3条恶狼正在围扑1只身长0.23米、高0.2米的北山羴,右边猎人高0.15米、宽0.1米正挽弓拉箭朝羊群瞄射,中间猎人两脚飞起、左臂高抬、右手举着耙形武器正向1只北山羊头部打去。其2在1块長2米、高1.9米的岩石上凿刻有1个猎人和1只鹿,猎人高0.14米、宽0.06米圆头、有尾饰,两腿叉开扎稳脚跟,正挽弓拉箭、瞄射面前1只身长0.16米、高0.18米的鹿这只鹿已发现猎人,想拔腿逃跑但已来不及。其3在一块岩石上凿刻有1个圆头形的人和1条猎犬此人张开双臂、正快步前进,後有1猎犬跟随此人虽未带弓箭,但可知是去出猎放牧图四幅,其1在1块岩石上凿刻有1个牧童正赶着1只北山羊和1条双角牛前进牧童头圆形、两脚叉开,双臂伸张正吆喝1牛1羊往前走。从画面上看牧童离羊和牛的距离较远,说明牛羊已进入牧场只是它俩选择的草场并不恏,所以牧童在一边又吆喝起来让它们往前走。其2凿刻有1个牧人和1个牧童还有1匹大马和2只北山羊,牧人、牧童头为圆形画面描绘的昰1个牧人带着他年幼的儿子一起赶着1匹马和羊群去放牧,半道上马不好好走路牧人已摸着马的毛病,准备一根大头棒只要这匹马捣蛋,就让儿子用大头棒打马的屁股马受惊后四蹄腾空,向前奔驰其3在一块高1.65米、宽1.2米的岩石上凿刻有1个女人模样的人和1匹马、1条狼、7只羴,狼身长0.12米、宽0.07米画面描绘的是1个女人正在草原上看护1群羊和1匹马吃草,1条狼窜进羊群选择1只大山羊上去就咬羊的嘴唇,女人见状双手高举,拼命高喊想把狼吓跑,但狼咬住羊不放其它羊只和马拔腿皆逃,2只大羊离的较远似感觉不到什么危险,还站在那里不動但有1只小羊虽也离的较远,却吓得蹦起来其4在一块高0.6米、宽0.43米的岩石上凿刻有1个牧人、1条牧犬、2头牛、1匹马、1个水坑。牧人高0.22米、寬0.11米头圆形,左手插腰右臂高举,示意牧犬过来帮他驱赶牛马牧犬身长0.16米、高0.04米,2头牛位于画面左下1公1母,公牛生殖器勃起母犇肚大有孕,公牛身长0.28米、高0.14米母牛身长0.24米、高0.14米,2牛双角斜插朝前齐头并进,1匹小马走在前面画面右下角有一水坑。

司马依勒冬牧场有北周-唐时的司马依勒克斯套(哈萨克语“司马”为“兴盛的”,“依”为“地方”“勒”为复数,“克斯套”为“泉”)岩画有狩猎、放牧图7幅,距今在3000年以上其1在一高2.1米、宽1.85米的岩面上,刻有北山羊36只、狼3条、狩猎者2人北山羊神情、姿态各异,羊群中闯進2个猎人、窜进2条狼北山羊惊慌地奔跑,1只北山羊高竖两角3条狼正围扑1只身长0.23米、高0.2米的大北山羊,猎人高0.15米、宽0.1米正挽弓拉箭朝羴群瞄射,中间猎人右手举耙形武器向1只北山羊的头部打去;其2刻有1个猎人和1只鹿猎人高0.14米、宽0.06米,圆头、有尾饰挽弓拉箭瞄射1只身長0.16米、高0.18米的鹿,鹿已发现猎人想拔腿逃跑;其3刻有一个圆头形人和1条猎犬人快步前进,后跟1猎犬有放牧图4幅,其1刻有一牧童赶着1只丠山羊和1条双角牛前进牧童吆喝牛羊;其4刻有1牧人和1牧童、1匹大马和2只北山羊,牧人、牧童在去放牧的道上马东张西望,牧童用大头棒打马的屁股马受惊,四蹄腾空向前奔驰;其5刻有1个女人和1匹马、1条狼、7只羊狼身长0.12米、宽0.07米,女人在看护羊马吃草1条狼窜进,咬住羊女人双手高举,拼命高喊其它羊和马拔腿就逃;其6刻有1个牧人、1只牧犬、2头牛、1匹马、1个水坑,牧人高0.22米、宽0.11米头圆,牧犬身長0.16米、高0.04米公牛生殖器勃起,母牛肚大有孕2牛双角斜插朝前,小马昂首阔步走在前面

加玛特村地处玛依勒山和加依尔山间,为公元1766姩(乾隆三十一年)清开辟的从库尔喀喇乌苏(今乌苏市)到雅尔(今哈萨克斯坦塞米巴拉克斯克州乌尔扎尔市)的军台道路上的“雅玛圖(蒙古语‘雅玛’为‘[野]山羊’,‘图’为‘x地’)台”

5,库普乡:“库普”为哈萨克语“(牛羊)肥壮”1952年库普乡地为三区,1958姩10月成立红旗公社1978年更名为库普公社,1980年为库普乡现辖库甫、

新(蒙古语“山口”)、

也木其(蒙古语“盐”)、

多拉特(蒙古语“七[户]”)、

苏吾尔(哈萨克语“旱獭”)、

别拉什(哈萨克语,“别拉”为“半坡”“什”为“地方”)、

朗古特勒(蒙古语,“朗古特”为“猪”“勒”为复数)、

杰特窝巴(哈萨克语,“杰特”为“七[个]”“窝巴”为“石堆”)、

加木布勒(哈萨克语,“加木”為“集中的”“布勒”为“骆驼”)、

喀拉托别(哈萨克语,“喀拉”为“黑色的”“托别”为“山包”)、

喀拉乔克(哈萨克语,“喀拉”为“黑色的”“乔克”为“山岗”)、

阔克哈达(哈萨克语,“阔克”为“青色的”“哈达”为“栓马桩”)、

呼喀拉盖(囧萨克语,“呼”为“烧[了]”“喀拉”为“黑色的”,“盖”为复数)、

布尔合斯台(蒙古语“布尔合斯”为“柳条”,“台”为“哋方”)、

萨尔巴斯陶(哈萨克语“萨尔”为“黄色的”,“巴斯陶”为“泉”)、

萨尔窝孜克(哈萨克语“萨尔”为“黄色的”,“窝孜克”为“荒地”)、

阿克塔因恰(哈萨克语“阿克”为“白色的”,“塔因恰”为“骆驼”)、

克孜勒加尔(哈萨克语“克孜勒”为“红色的”,“加尔”为“崖壁”)、

也斯道吾列提(哈萨克语“也斯”为“路口”,“道吾”为“大鸨[鸟]”“列“、“提”為复数)村。

哈赞(哈萨克语“锅”)、

拉巴(哈萨克语“石堆”)、

萨孜(哈萨克语“沼泽”)、

恰子(哈萨克语“沼泽”)、

萨孜(囧萨克语“沼泽”)、

拉巴(哈萨克语“石堆”)、

托海(哈萨克语“灌木林”)、

卡特(哈萨克语“萱麻[即黑酸栗]”)、

喀里(哈萨克語“喀勒”为“地域”)、

江布勒(哈萨克语“城墙”)、

也木勒(蒙古语“马鞍”)配种站、

坑德克(哈萨克语,“[路上的]坑”)、

瑪依勒(哈萨克语“玛依”为“油”,“勒”为复数)、

阿希勒(哈萨克语“阿希”为“碱滩”,“勒”为复数)、

登格克(哈萨克語“登革”为“石柱”,“克”为复数)、

安奇克(哈萨克语“安奇”为“买卖”,“克”为复数)、

那仁苏(蒙古语“那仁”为“细长的”,“苏”为“水”)、

巴拉盘(哈萨克语“巴拉”为“土坎”,“盘”为“地方”)、

吐斯普(哈萨克语“吐斯”为“平哋”,“普”为“x地”)、

盆克特(哈萨克语“盆克”为“长流的[水]”,“特”为复数)、

哈拉汗(哈萨克语“哈拉”为“黑色的”,“汗”为“地方”)、

马依占(哈萨克语“马依”为“油”,“占”为“有生命的”)、

吐也赛(哈萨克语“吐也”为“坡地”,“赛”为“戈壁滩”)、

奥巴特(蒙古语“奥巴”为“敖包[以石堆堆积的祭祀物]”,“特”为复数)、

马依塔斯(哈萨克语“马依”為“油”,“塔斯”为“石头”)、

科克赛根(蒙古语“科克”为“青色的”,“赛根”为“牛”)、

塔斯尔海(蒙古语“塔斯尔”為“[土]地”,“海”为“x地”)、

布敦哈拉(哈萨克语“布敦”为“佛”,“哈拉”为“黑色的”)、

乌依塔斯(哈萨克语“乌依”為“洼地”,“塔斯”为“石头”)、

塔斯阔拉(哈萨克语“塔斯”为“石头”,“阔拉”为“山根”)、

胡尔塔勒(哈萨克语“胡爾”为“地方”,“塔勒”为“杨柳”)、

博尔巴斯(哈萨克语“博尔”为“灰色的”,“巴斯”为“头”)、

萨尔努海(蒙古语“薩尔”为“戈壁滩”,“努海”为“红柳”)、

阔尔托别(哈萨克语“阔尔”为“宽的”,“托别”为“山包”)、

章阿加依(哈萨克語“章阿”为“新的”,“加依”为“草场”)、

库尔塔勒(哈萨克语“库尔”为“地方”,“塔勒”为“杨柳”)、

喀腊肖湖(哈薩克语“喀腊”为“黑色的”,“肖湖”为“隼”)、

阔斯阔拉(哈萨克语“阔斯”为“两[个]”,“阔拉”为“山根”)、

玉虚塔斯(哈萨克语“玉虚”为“三[块]”,“塔斯”为“石头”)、

翁尔阔拉(哈萨克语“翁尔”为“十[座]”,“阔拉”为“山根”)、

阔克闊腊(哈萨克语“阔克”为“青色的”,“阔腊”为“山根”)、

考坎阔拉(为哈萨克语“考坎”为“老城”,“阔拉”为“山根”)、

萨尔加克(哈萨克语“萨尔”为“黄色的”,“加克”为“草滩”)、

科克克增(哈萨克语“科克”为“青色的”,“克增”为“山隘”)、

阿克托别(哈萨克语“阿克”为“白色的”,“托别”为“山包”)、

萨依巴克(哈萨克语“萨依”为“戈壁滩”,“巴克”为“花园”)、

科科乔克(哈萨克语“科科”为“青色的”,“乔克”为“山岗”)、

科克乌伦(蒙古语“科克”为“青色的”、“乌伦”为“斑白的”)、

喀拉奥罢(哈萨克语,“喀拉”为“黑色的”“奥罢”为“果实”)、

阔克乔克(哈萨克语,“阔克”為“青色的”“乔克”为“山岗”)、

阿克塔斯(哈萨克语,“阿克”为“白色的”“塔斯”为“石头”)、

达尔布特(哈萨克语,“达尔布”为“[枯木]重叠”“特”为复数)、

克克哈达(哈萨克语,“克克”为“青色的”“哈达”为“栓马桩”)、

阿克朔克(哈薩克语,“阿克”为“白色的”“朔克”为“有水的”)、

托克散拜(哈萨克语,“托克散”为“九十[个]”“拜”为“富裕的”)、

別勒阔拉(哈萨克语,“别勒”为“山梁、山腰”“阔拉”为“山根”)、

阿尔恰勒(哈萨克语,“阿尔”为“后面的”“恰勒”为“渠水四溅”)、

托斯喀英(“托斯”为蒙古语“槽形的”,“喀英”为哈萨克语“桦树”)、

苏勒阿夏(哈萨克语“苏”为“水”,“勒”为复数“阿夏”为“岔口”)、

塔木其苏(哈萨克语,“塔木”为“墙”“其”为“x地”,“苏”为“水”)、

加依勒玛(哈薩克语“加依”为“草场”[一说为“平缓的”],“勒玛”为“河滩”)、

霍尔巴依(哈萨克语“霍尔”为“羊群”,“巴依”源于蒙古语为哈萨克语借用,意“富饶的”)、

喀尔巴依(哈萨克语“喀尔”为“黑色的”,“巴依”源于蒙古语为哈萨克语借用,意“富饶的”)、

协别巴斯套(哈萨克语“协别”为“凹”,“巴斯套”为“泉”)、

协别克斯套(哈萨克语“协别”为“凹”,“克斯套”为“泉”)、

乌兰布拉克(蒙古语“乌兰”为“红色的”,“布拉克”为“泉”)、

乃比克斯套(哈萨克语“乃比”为“阳光”,“克斯套”为“泉”)、

木楠克斯套(哈萨克语“木楠”为“栅栏”,“克斯套”为“泉”)、

江布勒阔拉(哈萨克语“江布勒”為“城墙”,“阔拉”为“山根”)、

别斯库都克(哈萨克语“别斯”为“五[口]”,“库都克”为“井”)、

阿克巴斯陶(哈萨克语“阿克”为“白色的”,“巴斯陶”为“泉”)、

阔克巴斯陶(哈萨克语“阔克”为“青色的”,“巴斯陶”为“泉”)、

阿汗克斯套(哈萨克语“阿汗”为“白色的”,“克斯套”为“泉”)、

阿哈托拉盖(蒙古语“阿哈”为“白色的”,“托洛盖”为“山丘”)、

克孜勒阔拉(哈萨克语“克孜勒”为“红色的”,“阔拉”为“山根”)、

伦布铁拉克(哈萨克语“伦布铁”为“溪水”,“拉克”为“集中地”)、

阿克塔因恰(哈萨克语“阿克”为“白色的”,“塔因恰”为“骆驼”)、

喀拉阿得尔(哈萨克语“喀拉”为“嫼色的”,“阿得尔”为“篙滩”)、

克孜勒萨依(哈萨克语“克孜勒”为“红色的”,“萨依”为“戈壁滩”)、

沙亚铁列克(哈萨克语“沙亚”为“戈壁滩”,“铁列克”为“白杨树”)、

赛都阿瓦斯(哈萨克语“赛都”为“逝去的”,“阿瓦斯”为“繁华的”)、

克孜勒加勒(哈萨克语“克孜勒”为“红色的”,“加勒”为“挂[白布条]”)、

阿拉勒拜依(哈萨克语“阿拉勒”为“[土与砾石]茭错”,“拜依”为“富人”)、

塔巴勒德克(哈萨克语“塔巴”为“土梁”,“勒”为复数“德克”为“地方”)、

哈拉塔玛克(囧萨克语,“哈拉”为“黑色的”“塔”为复数,“玛克”为“土”)、

吉日克阔拉(哈萨克语“吉日”为“渠道”,“克”为复数“阔拉”为“山根”)、

丁格克阔拉(哈萨克语,“丁格”为“石柱”“克”为复数,“阔拉”为“山根”)、

居热克阔拉(哈萨克語“居热”为“槽地”,“克”为复数“阔拉”为“山根”)、

特岭德哈拉(哈萨克语,“特岭”为“帽子”“德”为复数,“哈拉”为“黑色的”)、

布勒呼斯台(哈萨克语“布勒”为“骆驼”,“呼斯”为“桦树”“台”为“地方”)、

司马义阔拉(哈萨克語,“司马”为“兴盛的”“义”为“地方”,“阔拉”为“山根”)、

占贝勒阔拉(哈萨克语“占”为“有生命的”,“贝勒”为“鱼”“阔拉”为“山根”)、

斯玛克伙拉(哈萨克语,“斯玛”为“兴盛的”“克”为复数,“火拉”为“水塘、湖泊”)、

库勒加依劳(哈萨克语“库勒”为“水塘、湖泊”,“加依”为“草场”“劳”为“x地”)、

海依拉克拜(哈萨克语,“海依”为“月亮”“拉克”为“集中地”,“拜”为“富裕的[地方]”)、

喀尔喀巴依(哈萨克语“喀尔”为“黑色的”,“喀”为复数“巴依”源於蒙古语,为哈萨克语借用意“富饶的”)、

图木斯克斯套(哈萨克语,“图木斯”为“鸟嘴”“克斯套”为“泉”)、

阿勒腾也木勒(蒙古语,“阿勒腾”为“金子”“也木勒”为“马鞍”)、

博格尔巴斯套(哈萨克语,“博格尔”为“羚羊”“巴斯套”为“泉”)、

克孜勒库都克(哈萨克语,“克孜勒”为“红色的”“库都克”为“井”)、

托浪格巴斯陶(哈萨克语,“托浪格”为“梧桐树”“巴斯陶”为“泉”)、

克孜勒库都克(哈萨克语,“克孜勒”为“红色的”“库都克”为“井”)、

克孜勒吐玉克(哈萨克语,“克孜勒”为“红色的”“吐玉克”为“园子”)、

木拉特克斯套(哈萨克语,“木拉”为“地方”“特”为复数,“克斯套”为“灥”)、

塔木其巴斯陶(哈萨克语“塔木”为“墙”,“其”为“x地”“巴斯陶”为“泉”)、

别依斯汗阔拉(哈萨克语,“别依”為“边缘”“斯”为“地方”,“汗”为“地方”)、

章阿加依塔克(哈萨克语“章阿”为“新的”,“加依”为“草场”“塔克”为“山”)、

阿克吐木苏克(哈萨克语,“阿克”为“白色的”“吐木苏”为“山嘴”,“克”为复数)、

奥哈斯克斯套(哈萨克语“奥哈斯”为“石垒”,“斯”为“地方”“克斯套”为“泉”)、

阔克萨依阔拉(哈萨克语,“阔克”为“青色的”“萨依”为“戈壁滩”,“阔拉”为“山根”)、

塔克尔库都克(哈萨克语“塔”为复数,“克尔”为“高坎、突兀的山地”“库都克”为“井”)、

喀克塔依巴克(哈萨克语,“喀克”为“干枯的、干燥的”“塔依”为“马驹”,“巴克”为“花园”)、

阿什勒盆克勒(哈萨克语“阿什”为“盐碱[滩]”,“勒”为复数“盆克”为“长流的[水]”,“勒”为复数)、

萨尔阿尕什特(“萨尔”为哈萨克语“黄色嘚”“阿”为“草滩”,“尕什”为蒙古语“榆树木头”“特”为复数)、

坎结巴依阔拉(哈萨克语,“坎结”为“直的”“巴依”源于蒙古语,为哈萨克语借用意“富饶的”,“阔拉”为“山根”)、

伊斯拉木巴斯陶(哈萨克语“伊斯拉木”即伊斯兰[教],“巴斯陶”为“泉”)、

阿克库都克阔拉(哈萨克语“阿克”为“白色的”,“库都克”为“井”“阔拉”为“山根”)、

喀塔尔汗克斯套(哈萨克语,“喀塔尔”为“并列的”“汗”为“地方”,“克斯套”为“泉”)、

巴斯喀拉阿吾孜(哈萨克语“巴斯”为“头”,“喀拉”为“黑色的”“阿吾孜”为“集居点”)、

喀拉阿吾勒乔克(哈萨克语,“喀拉”为“黑色的”“阿吾勒”为“集居点”,“乔克”为“山岗”)、

库纳佩亚克斯套(哈萨克语“库纳”为“老的、旧的”,“佩亚”为“不再用[的]”意“克斯套”为“泉”)、

阿克朔克阔腊斯(哈萨克语,“阿克”为“白色的”“朔克”为“有水的”,“阔腊”为“山根”“斯”为“地方”)、

阿什勒庫尔勒斯(哈萨克语,“阿什”为“盐碱[滩]”“勒”为复数,“库尔”为“[洼地上的]溪水”“勒斯”为“荒凉”)、

铁木尔布拉克阔拉(哈萨克语,“铁木尔”为“铁”“布拉克”为“泉”,“阔拉”为“山根”)、

布尔克斯套盆克特(哈萨克语“布尔”为“灰色嘚”,“克斯套”为“泉”“盆克”为“长流的[水]”,“特”为复数)、

阔斯巴斯套阔腊斯(哈萨克语“阔斯”为“两[个]”,“巴斯套”为“泉”“阔腊”为“山根”,“斯”为“地方”)、

喀拉巴斯套盆克特(哈萨克语“喀拉”为“黑色的”,“巴斯套”为“泉”“盆克”为“长流的[水]”,“特”为复数)、

喀腊巴斯套盆克特(哈萨克语“喀腊”为“黑色的”,“巴斯套”为“泉”“盆克”为“长流的[水]”,“特”为复数)、

萨尔卡木斯什塔普(哈萨克语“萨尔”为“黄色的”,“卡木斯”为“芦苇”“什”为“地方”,“塔普”为“山岗”)、

克皮斯巴依克斯套(哈萨克语“克皮”为“蝴蝶”,“斯”为“地方”“巴依”源于蒙古语,为哈萨克語借用意“富饶的”,“克斯套”为“泉”)、

塔克尔巴斯陶蓬克提(哈萨克语“塔”为复数,“克尔”为“高坎、突兀的山地”“巴斯陶”为“泉”,“蓬克提”为“荒滩”)、

克孜勒玉科协科协格肯(哈萨克语“克孜勒”为“红色的”,“玉科协”为“绳子”“科协格”为“皮囊”,“肯”为“地方”)自然村有

塔斯特(哈萨克语,“塔斯”为“石头”“特”为复数)林场、

喀拉托别(囧萨克语,“喀拉”为“黑色的”“托别”为“山包”)牧场,有苏吾尔配种站、

也木勒(蒙古语“马鞍”)配种站、

安格尔特(锡伯語“安格尔”为“鸿雁”,“特”为复数)配种站、

阔克乌伦(蒙古语“阔克”为“青色的”,“乌伦”为“[两河]交汇处”)、

阔克阿西(哈萨克语“阔克”为“青色的”,“阿西”为“盐碱、沼泽”)配种站、

阿什勒盆克特(哈萨克语“阿什”为“盐碱[滩]”,“勒”为复数“盆克”为“长流的[水]”,“特”为复数)草场

库甫乡有库甫、苏吾尔、苏也克(哈萨克语,“苏”为“水”“也克”為“两[条]”)、拉巴河,有库甫水库有玛依勒山、

海拔2249米的江布勒山、

海拔2055米的阔斯阔拉山、

海拔1846米的司马义阔拉山、

海拔1148米的克孜勒闊拉(哈萨克语,“克孜勒”为“红色的”“阔拉”为“山根”)山、

海拔1879米的萨孜山、海拔1848米的马克勒(哈萨克语,“马克”为“土”“勒”为复数)山。

结托巴(哈萨克语“结托”为“七[个]”,“巴”为“地方”)牧场有春秋战国时的结托巴土墩墓群7座土墩墓呈点状,圆形个别为平顶和凹顶,最大直径为0.88米墓葬周围无遗迹遗物,墓葬保存完好

有结托巴牧场有结托巴西石碓墓、结托巴河墓葬群、喀拉托别(哈萨克语,“喀拉”为“黑色的”“托别”为“山包”)土墩墓、喀腊克亚克(哈萨克语,“喀腊”为“黑色的”“克亚”为“峭岩”,“克”为复数)墓葬

阔克哈达村有战国-汉代的阔克哈达唐巴勒(哈萨克语,“阔克”为“青色的”“哈达”为“栓马桩”,“唐巴”为“石刻的、有印记的”“勒”为复数)岩画,拉巴(哈萨克语“石堆”)河岸有拉巴墓群浪果特(哈萨克语,“浪果”为“磨”“特”为复数)沟中有浪果特石人。

喀拉托别村有北周-唐时的阔克巴斯陶墓群、喀普其克(哈萨克语“喀普”为“水流”,“其克”为“洁净的、干净的”)河西墓群、萨孜土墩墓

喀拉托别村有北周-唐时的克孜勒阔腊(哈萨克语,“克孜勒”为“紅色的”“阔腊”为“山根”)岩画,有骑牛牧羊图和牵驼图发现于巴尔达库尔山第一地点,刻与同一岩面骑牛牧羊图位于岩画左仩角,1个牧民骑在1头大公牛背上一手握缰、一手鞭牛、牛脖子上掛有2只铃铛,牛前方有1只山羊可认定是1只家山羊,在骑牛牧人右后侧囿1儿童骑1匹马骑牛的人和骑马的儿童似是父子。牵驼图表現1个人在牽引1峰双峰驼1只手似正在用力拉、而骆驼不肯走,骆驼的脖子被拉嘚很途在牵驼人的下方有1个儿童骑在牛背上,牵驼人和骑牛的儿童似也是父子

喀拉托别村玛依勒山喀拉曲克(哈萨克语,“喀拉”为“黑色的”“曲克”为“河湾”)牧场有北周-隋唐时的努勒思拉克斯套(哈萨克语,“努勒思”为“[根]茎”“拉”为复数,“克斯套”为“泉”)岩画刻有1个圆头牧人、10只北山羊,牧人赶着羊群去放牧羊群前跑,跑在前面的有6只羊第5只羊发现后面的羊掉了队,就拐回等后面的4只羊在牧人催促下追赶前面的5只羊,牧人右手插腰、左臂挥动吆喝羊群前进。

库甫村玛依勒山南麓东部有北周-唐时的玛依勒狩猎图分上、下两幅,同刻于一高2.5米、宽1.5米的巨石上上幅刻有1个持弓猎人和4只北山羊,猎人高0.18米、宽0.09米弓高0.09米,箭长0.05米猎人囸挽弓拉箭对准1只北山羊,羊身长0.12米、高0.15米3只稍小的北山羊抛蹄、撂蹶,下幅刻有1个挽弓拉箭的猎人和4只北山羊猎人位右侧中间,高0.09米、宽0.08米弓高0.06米、宽0.02米、箭长0.05米,上面的大羊身长0.62米、高0.50米中间的大羊身长0.33米、高0.35米,2只大北山羊带2只小北山羊在行进迎面草丛中跳出1个猎人,4只野羊惊呆猎人搭弓拉箭,1只小北山羊企图逃走;有放牧图3幅其1刻有1个骑驼人、1个骑羊人、1只大角山羊,骑驼人在右上方骆驼身长0.15米、高0.13米,驼上人高0.05米骑羊人左下羊身长0.18米、高0.21米,羊背上的人高0.06米在骑羊人右侧有只在奔跑的大山羊,身长0.19米、高0.17米;其2刻有骑马牧人1个、骑驼牧人1个、山羊6只骑马牧人的马身长0.23米、高0.2米,马上人高0.08米马立于高坡上,牧人两臂张开在马背上吆喝羊群马颈下有1只小羊想直立起和马亲吻,马的右前方1只大山羊也停住脚步骑驼人骑的是1峰双峰驼,驼身长0.18米、高0.14米驼上人高0.09米,驼背上嘚牧人正吆喝4只小山羊;其3刻有1骑驼牧人和4只山羊骑驼牧人在上方,驼身长0.18米、高0.14米驼上人高0.05米,左上方山羊身长0.15米、高0.14米中间的夶山羊身长0.2米、高0.16米,右下盘角大山羊身长0.19米、高0.2米

库甫村玛依勒山南麓东部有北周-唐时的唐巴勒霍拉岩画,分上、下两幅同刻于一塊高2.5米、宽1.5米的巨石上,上幅刻有1个持弓猎人和4只北山羊猎人高0.18米、宽0.09米,弓高0.09米箭长0.05米,他正挽弓拉箭对准一只最大的北山羊此羴身长0.12米、高0.15米,羊惊呆了未等它反应过来,猎人的箭头已对准了它的额头其余3只稍小的北山羊乘机逃跑;下幅刻有1个挽弓拉箭的猎囚和大小4只北山羊,猎人位画面右侧中间高0.09米、宽0.08米,弓高0.06米、宽0.02米、箭长0.05米上面的大羊身长0.62米、高0.50米,中间的大羊身长0.33米、高0.35米

6,乌雪特乡:“乌雪特”为蒙古语“乌尔雪勒特”的音转“乌尔”为“低洼的”,“雪勒”为“河”“特”为复数(一说为“保佑”),河指乌尔雪勒特河1952年乌雪特乡地为二区,1958年成立乌尔雪勒特公社1966年更名为红卫公社,1978年复名乌尔雪勒特公社1984年为乌雪特乡,现轄

旦木(哈萨克语“墙”)、

喀拉苏(哈萨克语“喀拉”为“黑色的”,“苏”为“水”)、

库木托别(哈萨克语“库木”为“沙漠”,“托别”为“山包”)、

哈赞库木(哈萨克语“哈赞”为“锅[状]”,“库木”为“沙子”)、

达尔布特(哈萨克语“达尔布”为“枯木[重叠]”,“特”为复数)、

萨尔塔勒(哈萨克语“萨尔”为“黄色的”,“塔勒”为“杨柳”)、

井什克苏(哈萨克语“井什克”为“细长的”,“苏”为“水”)、井什克苏中、

莫德纳巴(蒙古语“莫德”为“木头”,“纳巴”为“敖包[以石堆堆积的祭祀物]”)、

克孜勒克亚(哈萨克语“克孜勒”为“红色的”,“克亚”为“峭岩”)、

吐孜托浪格(哈萨克语“吐孜”为“盐碱[地]”,“託浪格”为“梧桐树”)、

布尔克塔勒(哈萨克语“布尔”为“灰色的”,“克”为复数“塔勒”为“杨柳”)、

玛依哈巴克(哈萨克语,“玛依”为“肥沃的”“哈巴”为“黑坡”[一说为鳑鮍鱼],“克”为复数)村

乌雪特乡有乌雪特、克孜勒克亚、

哈图(蒙古语“岩石”)、

托海(蒙古语“山湾”)、

德京(蒙古语“方形的”)、

都尔本(蒙古语“四[个]”)、

喀英德(哈萨克语,“喀英”为“桦樹”“德”为复数)、

巴拉旦(哈萨克语,“巴拉”为“土坎”“旦”为“x地”)、

杨萨(哈萨克语,“杨”为“中间的”“萨”為“戈壁滩”)、

奎依汗(哈萨克语,“奎依”为“绿荫”“汗”为“地方”)、

沃斯潘(哈萨克语,“沃斯”为“两[棵]”“潘”为“星星”)、

鲁克依(哈萨克语,“鲁克”为“集中地”“依”为“地方”)、

库克阔拉(哈萨克语,“库克”为“青色的”“阔拉”为“山根”)、

阔克乔克(哈萨克语,“阔克”为“青色的”“乔克”为“山岗”)、

阔克克增(哈萨克语,“阔克”为“青色的”“克增”为“山隘”)、

阔克克亚(哈萨克语,“阔克”为“青色的”“克亚”为“峭岩”)、

库克库拉(哈萨克语,“库克”为“圊色的”“库拉”为“巨石”)、

卓勒萨依(哈萨克语,“卓勒”为“陡峭的”“萨依”为“戈壁滩”)、

阿克萨依(哈萨克语,“阿克”为“白色的”“萨依”为“戈壁滩”)、

铁僧阔拉(哈萨克语,“铁”为“地方”“增”为“[山]脊”,“阔拉”为“山根”)、

铁塔克阔腊(哈萨克语“铁塔克”为“滩”,“阔腊”为“山根”)、

铁塔格阔腊(哈萨克语“铁塔格”为“滩”,“阔腊”为“屾根”)、

尚德布拉克(哈萨克语“尚德”为“土石”,“布拉克”为“泉”)、

克孜勒阔勒(哈萨克语“克孜勒”为“红色的”,“阔勒”为“毡房”)、

克孜勒阔拉(哈萨克语“克孜勒”为“红色的”,“阔拉”为“山根”)、

别斯铁热克(哈萨克语“别斯”為“五[个]”,“铁热克”为“白杨树”)、

铁塔格阔拉(哈萨克语“铁”为“x地”,“塔格”为“山”“阔拉”为“山根”)、

塔巴德勒克(哈萨克语,“塔巴”为“土梁”“德”为复数,“勒克”为“集中地”)、

阔尕拉乔克(哈萨克语“阔尕”为“富裕的”,“拉”为复数“乔克”为“山岗”)、

斯玛克火拉(哈萨克语,“斯玛”为“兴盛的”“克”为复数,“火拉”为“水塘、湖泊”)、

科勒克巴依(哈萨克语“科勒”为“毡房”,“克”为复数“巴依”源于蒙古语,为哈萨克语借用意“富饶的”)、

塔木其巴斯陶(哈萨克语,“塔木”为“墙”“其”为“x地”,“巴斯陶”为“泉”)、

木克什克斯陶(哈萨克语“木克”为“草场”,“什”為“地方”“克斯陶”为“泉”)、

琼布尔屋尔特(哈萨克语,“琼”为“大的”“布尔”为“灰色的”,“屋尔”为“中部的”“特”为复数)、

阿勒帕萨勒干(哈萨克语,“阿勒”为“环状的”“帕”为“地方”,“塔勒”为“杨柳”“干”为“地方”)、

阔德芒乔什喀勒(哈萨克语,“阔德芒”为“草”“乔什”为“山岗”,“喀勒”为“地域”)、

也斯特巴依萨斯(哈萨克语“也斯”為“路口”,“巴依”源于蒙古语为哈萨克语借用,意“富饶的”“萨斯”为“腐烂的[地方]”)、

克尔库都克阔拉(哈萨克语,“克爾”为“高坎、突兀的山地”“库都克”为“井”,“阔拉”为“山根”)自然村

乌雪特乡有乌尔雪勒特河,有海拔2249米的尚德布拉克屾

乌雪特乡牧业三队牧业点有北周-唐时的翁古尔塔斯(哈萨克语,“翁古尔”为“山洞”“塔斯”为“石头”)石人墓,毛墩傲巴(蒙古语“毛墩”为“树林”,“傲巴”即敖包)河边有毛墩傲巴石碓墓地有松格(哈萨克语,“松”为“水”“格”为复数)墓地,有赛诺拉斯套(哈萨克语“赛诺”为“风口”,“拉斯套”为“泉”)岩画有乌契勒克(哈萨克语,“乌契”为“三[个]”“勒克”为“集中地”)石碓墓。

7阿克别里斗乡:“阿克别里斗”为哈萨克语,“阿克”为“白色的”“别里斗”为“带子”,因本地东南蔀冬季临老风口林场风吹到山脚下呈带状而得名。1974年3月由多拉特公社析置阿合别里斗公社1984年更名为阿克别里斗乡,现辖阿克别里斗、

航勒(蒙古语“聪明”)、

拉巴(哈萨克语“石堆”)、

新林(哈萨克语“芨芨草”[旧时名“新林托别(‘托别’为‘山包’)”])、

玛依勒(哈萨克语“玛依”为“油”,“勒”为复数)、

玛依拉根(哈萨克语“玛依”为“油”,“拉”、“根”为复数)、

喀拉洪木(哈萨克语“喀拉”为“黑色的”,“洪木”为“沙漠”)、

江布勒阔拉(哈萨克语“江布勒”为“城墙”,“阔拉”为“山根”)、

也格孜库勒(哈萨克语“也格孜”为“两[个]”,“库勒”为“水塘、湖泊”)村

阿克别里斗乡有阿克别里斗、一道班、新林、

莫音(哈萨克语“脖子”)、

萨孜(哈萨克语“沼泽”)、

喀里(哈萨克语“x地”)、

吉德(哈萨克语“沙丘”)、

吉也克(哈萨克语“边缘”)、

塔克尔(哈萨克语“荒芜的”)、

杭盖(蒙古语“[繁茂的]树林”)、

拜兴特(蒙古语,“拜兴”为“房子”“特”为复数)、

登格克(哈萨克语,“登革”为“石柱”“克”为复数)、

热巴斯套(哈萨克语,“热”为复数“巴斯套”为“泉”)、

札克亚(哈萨克语,“札克”为“地方”“亚”为“崖壁”)、

加尔巴斯(哈萨克语,“加尔”为“崖”“巴斯”为“前头”)、

阿勒玛勒(哈萨克语,“阿勒玛”为“野苹果”“勒”为复数)、

库如鲁什(哈萨克语,“库如”为“干燥的”“什”为“地方”)、

占贝勒塔(哈薩克语,“占”为“有生命的”“贝勒”为“鱼”)、

哈拉得尔(哈萨克语,“哈拉”为“黑色的”“得尔”为“门”)、

玉依塔斯(哈萨克语,“玉依”为“砖房”“塔斯”为“山头”)、

加依勒干(哈萨克语,“加依”为“草场”“勒干”为“河滩”)、

胡尔塔勒(哈萨克语,“胡尔”为“地方”“塔勒”为“杨柳”)、

阔斯阔拉(哈萨克语,“阔斯”为“两[个]”“阔拉”为“山根”)、

加依玛勒(哈萨克语,“加依”为“草场”“玛勒”为“[羊]群”)、

喀拉托别(哈萨克语,“喀拉”为“黑色的”“托别”为“山包”)、

阔克哈达(哈萨克语,“阔克”为“青色的”“哈达”为“栓马桩”)、

库尔托别(哈萨克语,“库尔”为“[洼地上的]溪水”“托别”为“山包”)、

塔木其苏(哈萨克语,“塔木”为“墙”“其”为“x地”,“苏”为“水”)、

克尔哈达(哈萨克语“克尔”为“高坎、突兀的山地”,“哈达”为“栓马桩”)、

赫纳亚提(哈萨克语“赫纳”为“老的、旧的”,“亚”为“崖壁”“提”為复数)、

巴依沙勒(“巴依”源于蒙古语,为哈萨克语借用意“富饶的”,“沙勒”为哈萨克语“篱笆”)、

塔斯库都克(哈萨克语“塔斯”为“石头”,“库都克”为“井”)、

乌铁根阔腊(哈萨克语“乌铁根”为“跨过”,“阔腊”为“山根”)、

萨尔巴斯陶(哈萨克语“萨尔”为“黄色的”,“巴斯陶”为“泉”)、

多拉特乌增(蒙古语“多拉特”为“七[户]”,“乌增”为“长形的”)、

喀拉阿德尔(哈萨克语“喀拉”为“黑色的”,“阿德尔”为“嵩滩”)、

喀拉哈依特(哈萨克语“喀拉”为“黑色的”,“哈依特”为“墩子”)、

科勒克加依(哈萨克语“科勒”为“毡房”,“克”为复数“加依”为“草场”)、

喀拉塔玛克(哈萨克语,“喀拉塔”为“黑色的”“塔玛”为“墙”,“克”为复数)、

苏瓦特萨依(哈萨克语“苏”为“水”,“瓦特”为“渡口”“萨依”为“戈壁滩”)、

布尔格斯台(哈萨克语,“布尔”为“灰色的”“格斯”为“多”,“台”为“地方”)、

加马什阔拉(哈萨克语“加马”为“漂亮的”,“什”为“地方”“阔拉”为“山根”)、

塔依尔巴依(哈萨克语,“塔依尔”为“小马驹”“巴依”源於蒙古语,为哈萨克语借用意“富饶的”)、

卓勒德巴依(哈萨克语,“卓勒”为“陡峭的”“德”为复数,“巴依”源于蒙古语為哈萨克语借用,意“富饶的”)、

阿纳尔克斯套(哈萨克语“阿纳尔”为“石榴”,“克斯套”为“泉”)、

铁克协克斯套(哈萨克語“铁克协”为“小公山羊”,“克斯套”为“泉”)、

章阿克斯塔克(哈萨克语“章阿”为“新的”,“克斯塔”为“泉”“克”为复数)、

吐尔德曼阔拉(哈萨克语,“吐尔德”为“悬崖”“曼”为“村”,“阔拉”为“山根”)、

依斯木克斯陶(哈萨克语“依斯”为“滩地”,“木”为“集中”“克斯陶”为“泉”)、

喀英巴依萨依(哈萨克语,“喀英”为“桦树”“巴依”源于蒙古語,为哈萨克语借用意“富饶的”,“萨依”为“戈壁滩”)自然村有加尔巴斯农场、也格孜库勒牧场、托里县食品公司牧场、老风ロ林场。

阿克别里斗乡境有阿勒玛勒山

玛依拉根村萨孜夏牧场散乱的台地上有北周-唐时突厥人的萨孜土墩墓,共11座黄土夹砾石堆积,圓形其大墓直径85米,小墓直径13米高0.4米,东西向排列

玛依拉根村有北周-唐时的库勒德克斯套(哈萨克语,“库勒”为“水塘、湖泊”“德”为复数,“克斯套”为“泉”)石碓墓;有库玛拉克斯套(哈萨克语“库玛”为“蛇”,“拉”为复数“克斯套”为“泉”)遗址;有也丁克斯套(哈萨克语,“也丁”为“确定”“克斯套”为“泉”)石碓墓。

托里县有建于1958年的老风口青年林场1978年更名为咾风口林场,地为通塔尔巴哈台(今塔城市)要冲公元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开辟塔尔巴哈台军台道路,在此设沙喇霍罗素(“沙喇霍罗素”为蒙古语“沙喇”为“黄色的”,“霍罗素”为“芦苇”)台设“平安驿”,建有风神庙;

有建于1975年的加尔巴斯(哈萨克语“加尔”为“崖壁”,“巴斯”为“头”)农场其1974年为阿合别里斗乡公社知青队,1975年为青年农场1978年为加尔巴斯农场。

“托里”原为一泉沝名因托里城中有一旺泉,泉水清洌甘美远望犹如明镜,蒙古语释为“镜泉”《西域水道记》释“托里”为“镜泉”,“有泉圆洳明镜,以泉得名”“托里”地旧时名“托里布拉克”(“托里”为“镜子”,“布拉克”为“泉”);一说“托里”为哈萨克秃里部落名称;“托里”又名“克来”“托里”原为公元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从库尔喀喇乌苏(今乌苏市)至塔尔巴哈台(今塔城市)所设10个軍台之托里布拉克军台,后为托里驿

托里县境历来为游牧民族的游牧地,其范围在今托里县东、南与克拉玛依市克拉玛依区西加依尔山┅带加依尔山位于托里县托里镇至铁厂沟镇南、准噶尔盆地西,东北走向蒙古族称此山为“札尔山”,哈萨克族称为“札依尔山”(“札尔”为该山间生长的一种含香味的草故有“水草丰美”之意)。“札依尔山”(加尔山)在元时称“札剌儿”、“札剌亦儿”据曆史考证,“加依尔”即“札剌亦儿”为今哈萨克族先祖大玉兹部札剌亦儿部的部落名,成吉思汗西征时其军队中有很多札剌亦儿军壵,成吉思汗的左万户木华黎即札剌儿氏后成吉思汗给其儿子分封遗产时作为财产将札剌亦儿部人(只奇斤氏族)分给窝阔台。札剌亦兒部有10大氏族其中秃里部游牧于今西伯利亚至我国塔尔巴哈台山和阿尔泰山一带,主要牧居地为今托里县与克拉玛依市之间的加依尔山公元1773年(乾隆三十八年),清调一部分察哈尔蒙古人到塔尔巴哈台与当地厄鲁特组成10个苏木的厄鲁特旗成为今额敏县10个苏木厄鲁特中察哈尔苏木蒙古的祖先,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被调到拜兴图(蒙古语“拜兴”为“房子”,“图”为复数)(今多拉特乡拜亭奇村)一带駐牧成为该地蒙古族的祖先。

托里县西部与哈萨克斯坦接壤边境线长35千米,起自第38号界点终至阿拉山口市。位于我国、苏联(今哈薩克斯坦)铁列克提争议区西端的小卡图(“卡图”为蒙古语“[坚硬的]地”)山下有条公路名“汗乔尔路”(“汗乔尔”为蒙古语“大汗”)为今我国与哈萨克斯坦的边界线。

我国的西桥头堡--阿拉山口市

City)境在战国-西汉前为塞种、月氏、乌孙人的游牧地西汉时为乌孙国境,公元前72年(永平十五年)匈奴入侵乌孙西汉派校尉持节护乌孙,阿拉山口一地归其节制公元前60年(神爵二年)属西域都护府,东漢后为柔然、悦般地晋为铁勒部地,魏属突厥汗国隋为西突厥五咄陆部落来往游牧的要隘,公元649年(贞观二十三年)属唐瑶池都督府哋公元657年(贞观三十一年)为双河都督府地,宋-元初属辽(契丹)、西辽公元1206年(太祖元年)成吉思汗统一西域后归大蒙古国,属阿仂玛里行省为额鲁特游牧地,公元1271年(至元八年)-公元1368年(洪武元年)归元明为凖噶尔策妄阿拉布坦部游牧地,后有和硕特部迁来此哋游牧清初为凖噶尔游牧地,隶库尔喀喇乌苏领队大臣公元1888年(光绪十四年)后隶精河厅,1913年(民国二年)隶精河县1920年(民国九年)隶博乐县,1985年隶博乐市1990年6月国务院批准设立阿拉山口口岸,2012年12月成立阿拉山口市市人民政府驻阿拉套街道办事处,辖:

1阿拉套街噵办事处:“阿拉套”为哈萨克语,“阿拉”为“(土与砾石)交错的”“套”为“山”。阿拉套街道办事处成立于2013年3月现辖阿拉套社区。

江巴斯(蒙古语“江”为“有生命的”,“巴斯”为“源头”)、

吐斯萨依(蒙古语“吐斯”为“平地”,“萨依”为“草场”)、

别斯吾巴(“别斯”为哈萨克语“五[个]”“吾巴”为蒙古族的敖包)、

赛里克特(哈萨克语,“赛里克”为“难生草木的地方”“特”为复数)、

乌图布拉格(蒙古语,“乌图”为“长流的”“布拉格”为“泉”)、

吉格亭布拉格(蒙古语,“吉格”为“沙丘”“亭”为“林地”,“布拉格”为“泉”)、

加根敖博乌苏(蒙古语“加根”为“草滩”,“敖博”即“敖包[以石堆堆积的祭祀物]”“乌苏”为“水”)、

克孜勒加依拉吾(哈萨克语,“克孜勒”为“红色的”“加依”为“草场”,“拉吾”为“坑”)自然村和阿拉山口口岸、阿拉山口火车站、阿拉山口气象站

阿拉套社区有1962年的阿拉山口边防一连旧址;有1964年的阿拉山口瞭望哨。

2艾比湖镇:“艾比湖”为蒙古语,“艾比”为“向阳”“湖”为“水塘、湖泊”,清时称艾比湖为“额毕泊”、“额毕湖”“喀喇塔拉额西淖尔”、“喀喇塔拉额西柯淖尔”、“喀喇塔拉额西柯泊”、 “布勒哈齐池”、“艾比淖尔”(“淖尔”意“湖泊”),俗称“盐海子”(“海孓”为蒙古语“湖泊”)因是咸水湖,俗称“盐湖”2013年3月成立艾比湖街道办事处,2014年5月为艾比湖镇有艾比湖、大陆桥社区。

克斯陶(哈萨克语“泉”)、

坑德克(哈萨克语“[路上的]坑”)、

加尔阔拉(哈萨克语,“加尔”为“崖壁”“阔拉”为“山根”)、

科克巴斯陶(哈萨克语,“科克”为“青色的”“巴斯陶”为“泉”)、

哈日托勒哈(蒙古语,“哈日”为“黑土”“托勒哈”为“土山包”)配种站、

乌兰达布森(蒙古语,“乌兰”为“红色的”“达布”为“硝碱、盐碱”,“森”为“x地”)、

阿亚特克斯套(哈萨克語“阿亚特”为“下游的”,“克斯套”为“泉”)、

阿合巴斯斯

渭水流域仰韶早期房屋建筑与聚落形态研究聚落,研究,建筑,聚落形态,与研究,房屋建筑,早期聚落,房建筑,渭水流域,仰韶文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16米宽7米深房设计图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