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社会就想动物的世界,在雄性孵化的动物中只有强者才有权利占有异性身体。而弱者连雌性的身体都碰不到,更不可

05-1502-1602-1602-1602-1602-1602-1602-1602-1602-16最新范文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城堡的落成:上升通道即将关闭的中国社会城堡的落成:上升通道即将关闭的中国社会北大未名读书百家号文作者肥肥猫,思维清奇,观点颠覆。知乎回答被收藏数百万次,可能是知乎最牛的答主,之一。最近这几年来,随着资产价格的门槛暴涨,“阶层固化”这个词终于进入了社会视野。很多人出现了个误区,他们说现在的社会“上升通道逐渐关闭”、“阶层日益固化”,是社会病了。但其实,社会没病,这才是社会原本的常态。中国过去的两千年里,大部分时间都是阶层非常稳定的社会。西方这种数百年稳定发展的社会,阶层固化更是早已天经地义。稳定的年代并非没有上升通道,但是稳定年代的上升通道是受控的。这是和动荡年代最大的区别。时代变了?还是回归正常了?阶层剧烈变动的年代才是历史所不常见的,是历史的异态。“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之所以成为千古名句,恰恰就是因为这一幕不多见,很稀奇,不然何必写成诗来感慨?一个流动性过大的社会,一定是制度不完善的,完善的制度绝不会容忍高流动性。但恰好,我们这代人的祖辈和父辈生在了中国数百年来变动最剧烈的几十年里,每个大家族都有那么几个人的人生之跌宕起伏,简直可以拿来拍电影。中国在短短一百年时间里,经历了不下七八次政权变更和近乎180度的政治经济转向。《霸王别姬》、《大宅门》这样的影视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因为成功反映了我们这一百年来的个人命运之不可预测,并引起了亿万家庭的共鸣。《大宅门》剧照这种人生经验导致我们这几代人误把这种阶层大幅波动的局面当成了世界的常态。而最近20多年看着尘埃落定,要回归历史长河的真·常态了,很多人就不适应,受不了了。你再去听一遍大宅门的片尾曲,唱的是什么?~乱世风云,乱世魂~。这听着像是正常的年代吗?人就是要分等级的,没等级谁还愿意奋斗?又不是没吃过大锅饭。良好的家庭环境在任何年代都会极大的帮助后代晋升到社会高阶位置。将相无种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只是平民阶层的幻想和安慰剂,尽管这句话是中国普通人千年来的精神支柱(甚至可以上升到民族格言),但最先喊出这句话的陈胜吴广,最后改变了他们的阶层吗?即使动荡年代,胜出者也是以“王侯将相居多”的子弟居多。陈胜字涉,四个字说明一切,本来就已经并非平民。陈胜吴广起义 插画刘邦固然具有流氓天赋,属于百万里挑一的天才选手。但跟刘邦同时起兵的没有十万总有八万,最后封侯的有几个?如果你认为你有这样的运气,直接去买一百注同号的彩票还快点。三国算乱世中的乱世了,正史加野史加演义留下姓名的也不过千多个,这里面还包括颜良文丑,五关六将这些出来就被宰的。这些可是从东汉近五千万人口拼杀出来的。平均四万人才留下一个有名字的。这个比例换成现在也绝不会比地市级官员和亿万富豪的级别差。三国时的州官你能说出几个?资产雄厚的商人你又知道几个?现在的地市级官员,别说以后了,就现在不去百度有几个被人知道的?难道你有底气说你的运气,素质和能力比周围的四万人更好?儒家统治的游戏规则向来就是区分阶级且各阶级做好自己的事,中国一直都是内儒外法,将相无种只是画给平民的蛋糕。只不过相对于动荡年代杀人放火受招安的上升通道。稳定的年代从底层通过学习,创业,考官上升的渠道虽然窄但是存在。这个通道上只要你不铤而走险,失败最坏也不过是前功尽弃被打回底层。动荡的年代上升的渠道倒是多,但是一旦失败轻则大牢里面见,重则人头落地。战争如果流动一直都有着大量随机性的因素,父辈的努力又如何体现?这样的社会就一定公平吗?从这个意义上,留下一些有限的,受控的“上升渠道”就是一种社会信息素,令集体有向心力,令个人有奋斗动力。但至于这根通道何时搞流量管制,决定权在别人手上,你不仅没有决定权,连知情权都没有。流量管制落到你头上了,你就只能像在机场里遇到延误那样,听天由命,刷刷微博,等候广播,了此一生。城堡里的人一切权力的核心,是规则制定权。只要规则制定权和暴力机器两手在握,留给后来者的腾挪空间就基本没了。精英阶层在历史上名头多变,无论你管他们叫什么,豪强、士族、门阀、权贵、集团、二代,当他们作为一个整体出现的时候,首先是一座城堡。法国米歇尔山城堡城堡的第一功能,是防住别人再进来。所以先进来的人,会不断地增加城墙的高度,以阻拦尚未进来的人挤来摊薄自己的特权和福利。不过他们会把砌城墙的行为包装一下,使得普通人很难分辨。这个“城堡体系”不是被某个人或者某个组织“设计”出来的。而是通过人类有社会性之后数万年的发展淘汰,被证明有利于人类继续发展的体系。城堡总会住满,城堡注满了,吊桥就会升起。我们这代人刚好处在城堡大门刚刚关上的时代。稳定年代当然也会有可控的上升渠道,但要知道,一旦“可控”,就意味着城堡核心的成分是不会再有大变化了。上升通道受限是稳定市场充分竞争的结果,并没有一个人在图纸上规划着这一切。每一个上层也都是一个个体,他们并没有真的组成一个秘密会议集团来刻意控制流量通道,只是他们共同的行为在非故意的情况下造成了这些后果。今天精英阶层的一项杀手锏,在于他们会为子女预留许多人生止损线:毕不了业可以就业,无心求职给钱创业,开拓业务刷爸妈的脸,就算一事无成,还可以当个列席者。哪怕废了,精明的爹总会想出办法来掩盖这一事实。比如给大把的钱往艺术上培养,造诣不怎么样但一定也有人买帐。所以他们的后代,人生是被设了下限的,差不到哪里去。他们用尽一生心血为子孙设置了玻璃地板,使他们不至于滑落到社会的底层。良好的家庭背景绝不仅仅在于丰富的物质,其实父母自身的视野对子女更为重要,所以良好的家庭背景意味着父母这些方面有很大可能会更好,这对身于这样家庭中子女来说更是莫大的无形财富。譬如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让人更早的起步。这种影响仅仅通过什么少年宫补习班是得不到的。而是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好处会伴随一生。到了事业开始的阶段,良好的家庭更是年轻人前进道路上的指示灯。如果父辈成就高,那么他就可以非常具体地指出捷径和提供方法。当众人都为一块金子争得头破血流的时候,另一部分人拿起一块钻石走了。抢金子的人不是没有能力去抢钻石,而是自始至终就根本就没人告诉他们有比金子更值钱的东西。《追风筝的人》剧照这种无形的鸿沟可以通过后天努力弥补。但是也许很辛苦,时间很久。家境好的年轻人可以早早迈过资产门槛,剩下的精力放在提升自己身上。家境差的每天被各种贷款缠身,连工作都不由自己,更别说自我实现了。很多人会说只要努力就会成功,但现实是,如果同等努力,富人家的孩子会比穷人家的更成功。精英的家庭往往给予了一生的助力,平庸者的家庭则陪伴着无尽的牵绊。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精英越走越高,平庸者越陷越深。于是局面就这样形成了:上层社会的后代,下限有限而上不封顶,堪称开挂。何况精英阶层还会以相互之间彼此关照对方子女的方式强化这种机制,关照了别人,也就等于关照了自己,这早已是城堡里的潜规则。城堡外的人现在主流意识形态开始鼓吹中产阶级的崛起。什么是中产阶级?中产阶级以专业人士为代表,他们在法律、医学、金融、会计、技术等专业领域独当一面,是各行业的精英。专业人士的本质,是精英阶级的随从和助手,是城堡内分配酬劳体系中的一环。这些人以服务上层阶级和其他中产人士为生,赚取高昂的专业顾问费用。他们赚钱虽多,但与超级富豪尚有较大距离。但他们除了金钱和权力资本外,对于规则制定并不是完全没有话语权,对社会也有一定的发声权。如果精英是躲在高高的城堡里,中产阶级就是拱卫着城堡的一圈外城。外城依附于城堡,但又优越于再外层的乡野。把城堡;外围;乡野这3层社会模型落实到今天的中国社会。那就分别对应了:1.既得利益集团;2.寄希望通过学历之类个人奋斗进阶的群体;3.手头没有任何资源的平头百姓以及迷茫无助的屌丝群体。中产作为城堡的外城,也有自己的城墙。中产阶级的外城墙是学历,而城堡的内城墙是血缘,这是最最核心的区别。如果你注意观察,你就会发现,越上层的人越爱用血缘来区分人,到了最顶层,几乎只认血缘,这种城墙是极高的。血缘这玩意是无法避免的。一个人将财富与权力留给下一代是动物的本性。所谓的上层靠血缘关系,本质就是顶级精英人数不多,婚嫁之类基本上是同阶级流动。因此顶级精英之间最终会形成了“一个村”的亲戚。而中产阶级的专业主义城墙比起这种血缘构筑起的城墙要矮许多,防御薄弱,所以时不时就有人可以翻进来。中产往下掉落也比城堡内的人要容易得多,这导致了今天中国的中产阶级成为最具有身份焦虑,不安全感最重的一群人,往往需要通过消费主义的标签来维持内心的自信和自尊。焦虑的中产中产与底层之间的对一直都相当顺畅。通过几十年个人奋斗,从底层成功翻墙成为中产的人不在少数,这些人很容易得出“个人奋斗能改变阶层”的结论,并把这个结论灌输给下一代。等到下一代想在中产的基础上继续往上爬时,才发现再上面的游戏规则和父亲当年完全不一样了。我知道有人会说,那我们可以选择攻破城堡啊。但这需要中层和底层的合力。但这时中产阶级作为中层,就开始分化和动摇了。这群人,是精英的盾牌也是底层的利刃,上下两头都在争取,就看哪边积攒的能量大,都形成不了压倒性的力量就会动态平衡,这也是为什么西方的纺锤形社会数百年如此稳定。再往下的底层,也许你以为你会看到底层戾气在积累,甚至期待着某天真爆发出个什么大力量。但其实不会。底层的戾气一直存在,但只要收买、赎买了中产阶级,底层就处于毫无自我意识的状态,简单的几个愚民政策,加点虚头巴脑的小甜头,再加点刻意挑拨的小斗争与关注点转移,对于平息绝大部分底层平民,足够了。《乌合之众》插画如果你专注过营销和媒体领域这十年来的大事,你就知道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是如此的容易操控。城堡所保留的小规模流动的通道只是为一些有能力的潜在危险分子准备的。越成熟的社会就越深谙“让利”之道,保留一定通道,不断将危险分子吸纳过来自己阵营,给予一定利益,就像毛说的,“政治就是把我们的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阶层的固化也就因此而更加稳定。从城堡外进到城堡里不过,这堵城墙依然是有缝隙的。个人的感觉是,在今天这个时代,平民其实拥有比以往更多的工具来实现阶级跃迁,但前提是你得具有以下三者中的一项:一是“天赋”。有“天赋”的人,我们通常叫“天才”。“天赋”的本质,其实就是基因突变,按人口中的一定比例随机生成,出现地域无法控制,出现时间不可预测。就算你把一亿普通人关起来想一百年也出不来相对论。这种不世出的人类天才一旦出山就光芒万丈,再保守的既得利益者也不得不考虑将这些天生异能者收编进城堡之内。有“天赋”者,万中无一,上升难度最易。有天资者命中注定引领国家,平庸者只能作湍流中的一员。二是“才华”。我们一般也叫“能人”。而“才华”和“天赋”的区别在于,“才华”不是随机出现的,而是刻意培养的成果。这些“能人”往往是平民阶层举数代人之心力打造的“特优产品”,功能和特点都是为统治阶层精心定制的,用着绝对顺手,包您称心满意。天赋主要看基因,而才华很多时候是可以用金钱和努力堆砌出来的。统治阶级看到平民中居然有人这么有心,也往往愿意接纳为自己一员。有“才华”者,千里挑一,上升较易。三是“美貌”,这个就不用多解释了,占人口比例大概1%左右,可以被上层阶级拿来直接当装饰品或是改善基因用。但因为数量最多,上升的难度要比前两者高好几个数量级。所以说其实那么多人抨击整容,是因为损害了美貌的资源的稀缺性,从而损害了一些人的利益罢了。以上三大要素,占一个,就有实现阶级跨越的可能;占两个,有实现阶级跨越的较大可能。三个都不沾的,在今天这个时代,还想实现阶层跨越那就只能靠彩票了。所谓上升通道,就是对天赋,美貌,才华等优势的门槛限制。但需要注意的是,勤奋并不能使人上升到精英序列,勤奋本身只有在和天赋、才华、美貌这三要素相结合的时候才能发挥其助攻作用。单拼勤奋,只能保证你上升到底层阶级中的上层。古人早就说了,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勤奋起到的作用最小。天赋、才华、美貌之所以得到精英阶层的承认,是因为这三样东西放在任何群体内都是稀缺资源。值得注意到的一个趋势是,这类稀缺资源被优化配置的效率,在今天这个时代正在急速地上升。换言之,怀才不遇的牛人、小村小镇的美女,在未来将越来越难以被埋没,随时随地都会被挖掘出来并往城堡输送。过去因为与外界交流不多而可以娶到自己村里的大美女,这种捡漏的好事以后会越来越不再可能。城堡内的顶层对于这种“受管控的上升通道”其实也乐见其成。毕竟,一者他们需要通过定期小规模换血的方式,来弥补自身的后代里出现废人的概率损耗;二者,城堡内也是很复杂的,城堡内的上层需要通过引入外来跃迁者这个机制,来时不时敲打一下城堡内的对手,甚至不惜打开向下掉落的通道,来警示城堡内的食物链下游。(城堡是天才建立的,城堡的主人也可以换成别的天才。我天朝参透了改朝换代的本质)不过,即便是天赋,才华,美貌,其门槛也一直在不断提高。比如苹果创始人之一的沃兹曾经当笑话和人说过:“我看了一下现时在苹果工作需要的经验和教育程度,我想乔布斯和我现在都很难在苹果找到一份工作了。”这就是城堡内的人加高壁垒的一个露骨的范例。今天一个初级岗位所需要的技能要求,可能比过去的CEO都高,但这改变不了打工仔的地位。幻像与梦醒旧时王谢堂前燕,何曾飞入寻常百姓家?稳定的时代,必然指的是底层生活有保障,中产过得有体面,高层活着有尊严的时代,从这点看,中国目前还不是一个稳定的时代,但正在不可阻挡地往建立大小城堡的方向前进,这不以任何人,甚至是领导人的意志为转移。平民中的天资平庸者,尽管生活水平会随着技术进步持续上升,但相对的社会位阶却是很难再变化了。但许多人会误把生活水平绝对值的提升,当成自己在人群地位中相对地位的提升。有句鸡汤说“今天一个普通人所拥有的东西,500年前的皇帝会用半壁江山来换”,就是典型的在故意混淆绝对值和相对值的概念。社会层级的分隔方式和表现形式本质是一样的。不论欧美发达国家还是非洲部落,生产资料的总量在增大,但是分配比例没变。很多人的祖辈在温饱线苦苦挣扎,他们的父辈依然物质匮乏,但他今天却可以顿顿有肉、手机空调,于是就产生了“阶层上升”的错觉。但其实,今天的小白领,从全人口序列中的所处位置看,也就相当于他爷爷辈的一个普通庄稼汉或者他父辈的一个厂里的工人,看似生活水平极大改善,实际阶层位置分毫未动。而这种平民的幻觉,正是真·精英阶层所需要和鼓励的。现在可以预见的是,在我们这代人乃至我们的下一代的有生之年,只要社会大致稳定,技术持续进步,社会财富不断增加,这套城堡 - 外城 - 幻象 的三重系统便能完美地持续运转,目前看不到有什么可以破坏这个体系。正所谓,国安民乐,岂不美哉?阶层突破的本质就是在社会这场游戏中干掉尽可能多的人,一步一步升级,实际就是人和人的厮杀战斗,要完成阶层跨越,就要在资源不如人的情况下打败别人。注意,你努力的时候别人可能比你更努力,并且你要负重前行,所以这本质上是个很残酷的。科技突破作为这个体系的突变因素似乎值得考虑,但即便有一些蓝海行业,比如互联网,经过一段时间积累也是逐渐固化,国内BAT当道,掐断了其他人的活路,其他企业最终免不了被吞并或者击垮,这种强者愈强的规律适用于所有行业和所有时代,我们只能选择面对。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偏少,上升之路显得更激烈,到了让大多数人绝望的地步。而游戏规则设计者们不断加高壁垒和保持重压,上一层的会逐渐利用自身优势封锁“通道”,最终让芸芸众生们认下自己的命格天花板,而那些有阶层流动机会的命运加成,如前面说的天赋,才华,美貌,标准也一直在不断提高。当人们生活富足,彼此温良恭让,交往讲规则,争端有程序,意外有防范,风险有保障,各安其居,各乐其业,就已经是数百年前颠沛的祖先们眼里的理想社会了。总想着挤破头颅一心向上爬,向城堡里钻,也未必能搏来幸福的一生。对于才色不高又无背景的人,也许一味的追求上升通道是徒劳的,到不如想想什么才是内心的安宁。人生不是百米赛跑,而只是接力赛的一环,你接棒的时候可能已经落后人家几圈了,你就算瞬间完成,也只是追了一圈。但是要相信,谁都能看出来你这圈跑得快不快尽不尽力。只要跑好自己这一棒,边上为我们喝彩的朋友,也都是真心的。瞄准月亮,就算上不去,也至少可以掉到云彩上。The End延伸阅读社会即将分层,你将会在第几层?1你的下一代将被迫逃离家乡?马太效应(即强者愈强,弱者愈弱)是世间最冰冷的规则,却又无处不在。大都市就像抽水机,不停地从落后省份抽取劳动力,或许将来的某一天,我们就会像今天的日本一样,无数村庄和城镇凋零衰败,但东京和大阪都市圈繁华依旧。在人口负增长的时代,大都市将毫不留情地吸干周边地区的血液,以便自己能够生存。残酷吗?不,因为这是年轻劳动力自己用脚(投票)投出的结果。(图片来自“城市数据团”)大都市拥有优质的政治资源、商业资源、教育资源、人力资源……这些优质资源吸引着无数优秀的年轻人,而优秀的年轻人将推动大都市的繁荣发展,从而让大都市获取更多的资源,于是形成了一个优势迭代的良性循环,这就是马太效应中的强者愈强。你还能在这些选择(逃离北上广还是逃回北上广)中犹豫,说明你无比幸福,因为你们的下一代和下下一代可能不会再有任何选择的机会。假如你最终选择留在了一个生活安逸风景如画的小城镇上,你也许会幸福地过完一生;但在你的子女到了你这个年纪的时候,很可能他们有且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逃离他们终将衰落的家乡。这就是马太效应的另一面,弱者愈弱。2越有钱收入增长越快!投资财富的积累犹如滚雪球,同样的速度下,雪球越大体积增长越快。当王健林“先赚它个一个亿”的小目标刷屏时,你有没有算过:王健林身家2600亿,一个亿只占他总资产的0.04%,对他而言真的只是一个小目标啊!而对于没有家产且年收入十万的年轻人而言,一个亿的小目标也不算太难,也就是不吃不喝工作1000年而已。3寒门再难出贵子寒门出贵子,逆境出英才,俞敏洪的人生经历书写了读书改变命运的传奇。(俞敏洪照片对比)可是,如果俞敏洪再晚生几年会怎样?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刘云杉统计1978年~2005年北大学生的家庭出身发现:80年代中后期是农家子弟用知识改变命运的黄金时代,三成以上的北大学子出自寒门;90年代中期农家子弟的比例开始下滑;2000年之后,考上北大的农村子弟仅占一成多。寒门子弟进名校的通道正变得越来越窄。农家子弟的名额都被谁占了?权威期刊《中国社会科学》于2012年刊登了一篇研究报告《无声的革命:北京大学与苏州大学学生社会来源研究()》。报告通过研究50年数据,得出了一个让全社会哗然的结论:90年代后,考上北大的精英子弟比例快速攀升,这些社会精英只占全社会人口的1.7%,却有40%的北大学生诞生于这样的精英家庭。寒门再难出贵子,精英扎堆进名校,这是马太效应的又一次胜利。(为什么80年代是农家子弟的黄金年代?因为高考是1977年才恢复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马太效应日趋明显。)4绝望的底层,高喊读书无用作者余秀兰借中科院社会学博士后的一项调查得出结论:越贫穷越认同“读书无用”。村庄贫困层认同度62.32%、农村中间层37.24%,年收入1万元以下的认同比例最高,于是作者用了这样的小标题来描述底层人民对待教育的态度——绝望的底层人民:干脆放弃高等教育。作者的结论对吗?对。虽然情理难容,但却在意料之中,不信我论证给你看:论据之一:家里越穷,读书的代价越高。2014年《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的一项报告指出:包括书本费用在内,高中三年的学费动辄数千美元——这往往超过了贫困农村家庭一年的收入。论据之二: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2014年,瑞典隆德大学的薄家珉(Benjamin Lillebrohus)的一项统计报告显示:2012年复旦大学新招收的农村学生占比为10.36%,同济大学占比18.98%,天津大学28.14%,吉林大学32.27%,西北师范大学59.85%,南昌大学43.68%,喀什大学(原喀什师范学院)56.98%。就像《南方周末》2011年的一篇报道中提到的那样:“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这一趋势难以被逆转。论据之三:学校越差,越难找到好工作。当社会的教育起点越来越高,应届毕业生越来越多时,好工作的门槛也必然越来越高。毕业生要面对的竞争对手,是人才市场中所有竞争同一岗位的人,所以对于三流大学的毕业生,“毕业即失业”已不再是笑话。另一方面,无论寒门学子为上大学背了多少债,付出了多少代价,企业顶多只会表示遗憾,仅此而已。对于底层人民而言,教育的高成本,低收益,导致了他们对教育的绝望。( 南方周末记者 翁洹/图)5海淀拼娃是怎么拼的?当“读书无用”的声音在底层日益高涨时,社会中上层却在教育的投入上更加疯狂。今年上半年,一篇名为《北京的无奈:海淀拼娃是怎么拼的》的文章在各路家长的朋友圈疯狂转发。当主流媒体炮轰课外班是培养应试教育的机器时,作者透露了他孩子在辅导班的课程:语文由北大的老师上课,孩子读的是《大学》和《春秋》,但很多内容讲的其实是历史,而且是把中国历史发生的事情与外国历史横向对比,带有文化和哲学的启蒙。英语则是新东方的名师上课,孩子从自然拼读开始,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在讲英语故事。数学则是国内985名校的毕业生授课,小学低年级的奥数就足以让文科生缴枪,但孩子学会了就会有乐趣。作者称儿子每天早上七点半起床,晚上八点课外班下课,赶回家还要写作业,做完作业还要看课外书,一般是儿童读物,一周读完一本,一个月读完一套,内容包括科技、历史、地理等等。或许你会觉得这样的家长很残酷,居然把孩子逼得那么苦,说好的快乐教育呢?可更残酷的是,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孩子自己要求的。“一般控制他晚上十点要睡觉,但他经常会比这个睡得晚,孩子才七岁啊!真的很担心,每次都对他说你不想学了课外班就不要上了,但他总是不愿意,他有一个目标,就是能够赢了老爸,要有他会他老爸不会的内容。”文章的最后一句话耐人寻味:成功真的不是一代的积累。更耐人寻味的是:龟兔赛跑,如果兔子拼命向前跑,会怎么样?答案依然是马太效应。6社会越发达,阶层越固化在一个百废待兴的社会,弯道超车,一夜暴富都成为可能,但社会一旦进入到发达又稳定的阶段,阶层的分化和固化将变得日趋明显。哈佛公开课《公平的起点是什么》中指出:“即使是努力本身,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幸运的家庭环境。”两位罗斯福总统都毕业于哈佛,“布什家族”四代都是耶鲁校友,小布什在竞选的时候甚至开玩笑说:“我继承了我父亲一半的朋友。”上层社会的人脉、财富、精英意识、教育资源等等,父传子,子传孙。而社会中下层的孩子,在公立学校接受了所谓的“快乐教育”后,构成了新一代的社会中下层。但不管怎样,发达社会至少能为他们提供可靠的生活保障。这是社会稳定的另一种形态。7社会即将分层,你将会在第几层?当底层人民对着邻里乡亲高喊读书无用时,阿尔法狗已经战胜了李世石,一场“人工智能”的革命正悄无声息地到来。可以预见,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机器换人”是必然的趋势,当一批又一批“自动XX机”进入各行各业之后,社会对蓝领的需求将大幅降低。到了那一天,那些放弃教育的底层人民,他们的出路又在哪里?这是政府要考虑的问题。而对于我们自己而言,更关心的问题是:这个社会还有打破阶层的可能吗?有,当然有!十四分之一,从概率上来算,约为7%。无独有偶,全球复杂网络研究权威、美国物理学会院士巴拉巴西在《爆发》一书中提到了这样一个观点:人类行为的93%是可以预测的,而剩下的那7%无法预测的人则改变了世界。书中没有给出7%这个数字是怎么来的,但至少他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世界上永远存在这样一类人,他能够超越自己的家庭、血缘、环境,他能够挣脱时代对他的束缚,让世界另眼相看,这一类人被称为英雄。那么问题来了:社会即将分层,阶层正在固化,而你,能成为英雄吗?社会阶层即将固化,我们的努力还有意义吗?◆作为一名在农村长大,后来又到城市发展,经历过无数酸甜苦辣的普通人,我个人的经历正好就是大时代阶层固化下平凡人命运的一个缩影。我时刻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既然阶层不断固化,意味着我们一出生就已经远远落后别人。在起跑线已经“不公平”的前提下,我们的努力到底还有意义吗?下面我的经历和思考,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01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甚至客观点来说,还不到“普通”。小学到高中,有几件事印象特别深刻:我是84年出生的,农村长大。80年代,国家经济还不算好,特别是农村,但我家的情况,即便在村里也算是中下的。1、读小学的时候,天天都觉得肚子饿。几乎每顿都是喝粥,吃地瓜,饭都很少吃。至于肉就更是奢侈品,有时候一个月也不一定能吃上一次。那时候别家小孩都喜欢吃瘦肉,但我和妹妹都喜欢吃肥肉,因为吃了肚子不饿。2、读初中的时候,没有钱买辅导书,我自己一个人忍着同龄人的冷眼和嘲笑,天天拎着一个麻皮袋在街头巷角捡易拉罐、铜线等废品,去回收站换钱买书。那时候,正是自尊心最强最敏感的阶段,我却得了个“破烂王”的称号。3、上高中,家里交不起学费,母亲带着我挨家挨户去借钱。后来,读初中的妹妹为了支持我读书,辍学去东莞电子厂打工。处在这种环境中成长,其实经济上的苦给我的触动并不大(毕竟也没过过好的生活),压力主要来自比较和同龄人的目光。比如上学的时候发现同学的书包比自己的漂亮,文具比自己多;又比如很多人都会不愿意和你玩,用异样的目光看待你。但总体而言还好,只是隐隐有些难过,除此之外没想太多。当然,也就是这个时期,萌生了要通过努力改变这种命运的想法。读小学的时候,我的成绩不算好。除了数学不错,语文、英语等都一塌糊涂,经常不及格。那时候大人都说读好书是穷人家孩子唯一的出路,所以我也一直在想办法解决。从初中到高中,我的成绩一路上升。到高考的时候,我以当地高考状元的身份考上清华大学,算是人生到达一个小巅峰。从小学到高中,我所有的努力都是在为“考上名牌大学”而努力。甚至在潜意识中形成了这样的印象:只要考上名牌大学,就算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毕竟几乎每个人都是这么说的。但是我的这种人生观自上大学之后,就慢慢崩溃了。- 02 -上大学后,我发现自己从“全方位领先”变成“全方位落后”。高中时候,老师最看重(甚至可以说唯一看重)的就是学生的成绩。作为年级尖子生,我内心的优越感还是蛮强的——尽管论家境我算倒数,但论成绩没几个人能超得过我。所以这种和同学的比较,并不会因为自己穷就产生多少自卑或者难受。但上大学之后完全不一样了。首先,评判一个人的标准变得更多元化了:家庭、经济、特长、身高、外貌、关系这些过去一直被忽视的因素一下子浮出水面,成为更重要的评判因素。这时候我才发现,自己多年来的优越一下子变得一文不值。在县城中学的纯应试教育环境下,除了成绩之外,我在其他方面简直孱弱到苍白——个子不高、长得不帅、没钱、没有特长、内向不善交际。我发现过去的良好自我感觉只是一种假象,到一个更加综合的战场,我一下子被打回原形,甚至经常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更让人恐惧的是,即便是在“学习”这个我唯一算比较突出的方面,也已经全方位落后。因为高中纯粹应试考试、题海战术,我算偏科比较严重。上大学后,很多学科一下子让我懵了。比如第一学期有门化学是必修课,可是我高中因为报考的是物理(广东考区,那时候还是3+X),几乎没学过化学,结果上课完全听不懂,第一次小测验就挂科了。又比如计算机,上大学之前,我连电脑都没摸过,打字都不会,可班上很多同学在高中阶段就已经会编程了,最后成绩自然也不咋地。尽管是在同一个国家,可是我发现自己接受的综合教育和那些家庭条件比较好、身处发达地区的同学相比简直不像在同一个时代。大家都刚上大学,貌似在同一起跑线,可是几乎在任何一方面我都远远落后了,而这种落后,想追上真的很难很难。大二的时候,有门汇编语言选修课,要求学员对编程、硬件、计算机原理等都有较好的基础。当时我对计算机很感兴趣,选修了这门课。可是因为之前也没学过多少基础知识,我只好花大量时间去恶补。与此同时,同学已经在正课部分突飞猛进了。等我好不容易跟上正常课程进度后,很多同学学习的内容已经远远超过正常进度了。大家的智商差不多,努力程度差不多,如果你基础比别人差,往往意味着会一直落后下去,甚至永远都追不上。这还不是最让人绝望的。这些因为我所处的地区、家庭原因导致的落后,分析起来还完全情有可原,也不至于让人完全无法接受。最可怕的是在你最自豪、最擅长的地方也有一大堆人让你望尘莫及。印象很深刻的是大一第一学期,学习微积分,第一次期末考试我拿了92分(100分制),这已经算是高分了,可是我在班级里的成绩勉强只能排到中等,因为一大堆人都拿100分,99分。- 03 -我慢慢发现,自己以往的“优秀”并不代表自己真的有多么优秀,很可能是特定环境下的一种假象。当到达一个更高层次的环境之后,这种假象被打破了。和你竞争的,是一大群比你更聪明、比你更努力,还比你家庭环境更优越的人。以前你认为没有什么事情是不能通过聪明的头脑和足够的勤奋搞定的,可是后来才发觉很多问题是无论你再聪明再努力都无法解决的,也确实有些人是注定了你一辈子都无法超越的。所以有段时间,我彻底崩溃了,陷入颓废状态很长时间。后面认真分析了一下,当时之所以崩溃,主要有下面两方面的原因:1、优越感一下子没有了人年轻的时候多多少少总有些以自我为中心,觉得全世界都在围着自己转。特别是取得一些小小成绩后,更会自信心爆棚,觉得自己就是这个世界的主角。换一个环境之后,突然发现自己从主角变成了普通人,这种角色的转变对年轻人来说是一个艰难的过程。2、看不到希望读书阶段,大部分人都很少会遇到大的挫折和真正的难题。我们面对的只是“考试拿高分”这个综合来看影响因素很单一、难度比较小的问题,这也给我们传递了一个假象:只要你足够努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越真实的社会环境,个人努力在结果中的占比就越小,以往被忽略的家庭、积累、关系等不是靠短时间努力就能得到的东西在结果中的占比就越大。结果发现有些高度自己永远达不到,有些人永远自己永远也超不过,会和过去长时间形成的认知形成强烈的反差,一下子无法接受。这两方面的因素很容易让人钻进这样的牛角尖:从过去的自信变成现在的自卑,并且因为自卑而否定过去努力的意义,继而找不到继续努力下去的动力。既然我努力了那么长时间,现在还是这么个挫样,干嘛还要努力呢?还不如活得轻松一点。这种破罐子破摔的心态一旦产生,想重新回到过去那种打满鸡血、积极向上的状态其实是很难的。继续恶化下去,还会产生更多消极、负面的情绪:比如说怨天尤人,觉得老天对自己不公平;比如否定他人取得的成绩,将别人的成就完全归功于其家庭背景;又比如愤世嫉俗、孤芳自赏、封闭自我,等等。- 04 -真正找回积极的状态,是工作以后,特别是创业之后的事情了。先说创业期间一件对我触动比较大的事情,那是我第一次创业中期的时候,经历了前期的艰难,公司业务慢慢走上了正轨,开始盈利了。一次和一个大老板聊天(是真正的大老板,公司年利润几千万,身家过10亿),我感叹了一句:创业真的太艰难了,现在我的收入和同龄人相比已经算不错的了,可公司还是太小了,说不定哪天就倒闭了还要另寻出路。后来又不知怎地聊到了我大学那段时间的状态和感想。老板认真听我讲完,想了很久,最后说了一句:你的要求太高了,这样永远都不会开心的。一开始我特别不理解,因为我自认为自己的要求真不算高:只要公司有稳定的盈利模式,不至于每天提心吊胆要倒闭就可以了。我也不指望成为亿万富翁,一年有个几十百把万,比小康好那么一些就可以了。作为一个身家过10亿的人,居然说这样的要求太高?他说,就拿你上大学的经历来说吧,我问你,一年全中国有多少人能考上清华呢?我说,大概3000多人吧。他问,每次高考全中国有多少考生呢?我说大概有几百万吧。“不管怎么非议高考,但高考能拿高分的人综合素质肯定不会差到哪里去。几百万中只有3000多人才能上清华,这就说明这3000多人每个差不多都是万里挑一,甚至十万里挑一的顶尖人才,差不多代表了整个中国的最高水准。你因为做不到超过这群中国最顶尖的学生而自否否定,如果这都不是要求高,什么才算要求高呢?”我一下子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他了。因为那一刻,我意识到了他说的是事实,也是我潜意识里一直在回避的事实。考上清华,其实我并未满足,我还希望自己成为清华里面最顶尖的那一小部分人。非但学习要如此,最好在特长方面、经济方面,每一个方面,我都不希望比别人差。一旦无法达到,就开始焦虑、沮丧,甚至自我否定。我想要的太多了!- 05 -适当的不知足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但太不知足,就是贪得无厌了。凭什么你想要的都应该得到呢?很多时候,我们会给这种过度的欲望带上一层遮羞布,那便是努力。我们会说,想要的,就努力去追求。看似正能量,实际上非常急切,短时间努力看不到结果,便会说“努力没用”的。有些事情,短时间努力能看到结果。但很多事情,需要很长时间的努力,加上运气才能达成——它可能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持之以恒的努力。我们只看到同学家境比自己好,身处发达地区,从小到大受到更良好的教育,导致自己怎么努力也无法追赶。殊不知人家的钱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靠的是自己父辈、祖辈的努力奋斗。你现在的努力,可能就能为自己的下一代营造同样的成长环境。但你要求的是现在就享受到同样的待遇,觉得世界对你不公平。假如真的你一个人短时间的努力就能抹平差距,对人家几代人的努力来说,又有何公平可言?归根结底,焦虑是因为给自己提出了不切合实际、不符合规律的过高要求,太过自以为是,没有认清自己的位置。当你完全把心思聚焦在自己“做不到某些事情”上之后,就会忽略自己已经做到的事情,自我肯定会不断弱化,自我否定会占据你的内心。一旦如此,你会更加沮丧、颓废,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就更不想继续努力,进入恶性循环。那老板说,你只看到清华很多学生成绩比你好,各方面比你优秀,却没看到无数像我这样的人,读书的时候也无比努力,最后却只能上个二流的学校。你只看到自己的公司业务不稳定,盈利不够多,却没看到一百家公司可能九十多家都在亏钱。你总觉得自己不够好,却不知道这个不够好在很多人心目中已经是需要仰望的存在。你只看到金字塔最顶尖的那极少数人,这当然是要求太高了。- 06 -那次谈话后,我开始正式自己心态上的问题,并且开始采取一些措施帮助自己走出这种状态,最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自我肯定。自我肯定,是努力挖掘自己身上的优点、亮点,充分的肯定它们。早期,可以通过自我表扬、自我暗示的方式强化认知。但最好的方法,是通过持续的学习去强化、放大优点,在优点上真正做到出色。别人不认可你没关系,最可怕的是连自己都不肯定自己、认可自己。而找到亮点,进行自我肯定,就相当于为我们的前行之路找到一个立脚点,并以此为桥头堡往前推进。我给自己找的第一个立脚点,是写作。从小到大,我都特别喜欢写东西。高考的时候作文拿了很高分,也有不少作品发表在报刊杂志上。工作后写得少了,我慢慢把它重新捡了起来。一开始是写博客,后来写专栏,再后来写公众号。我不断暗示自己,“过往的成绩证明,我还是有一定写作能力的”,并且以此坚持度过了一开始的艰难时期。到后面,我专栏的阅读量越来越高,越来越多人表示喜欢看到我的文章,除了自我肯定之外,外部肯定的力量越来越大。慢慢的,一种自信会在内心扎根:即便我一无所有,至少在写作上是超出常人的,只靠写作,我都能让自己过上不错的生活。我绝对不是一无是处的人。不断挖掘自己的亮点、达成的成就,会慢慢让自己摆脱“自我否定”的消极状态,逐渐养成自我肯定的思维模式。长此以往,自信会油然而生,也不会轻易被打倒。其次,我开始寻找自己的方向。换维度竞争以及方向定位,是我后面发现用来超越那些“看似你永远都无法超越”对象的良好方法。确实,有些人确实好像哪方面都比你强,但这并不意味着你真的毫无机会,原因有两点:1、真正的全才是不存在的人的时间、精力、天赋始终是有限的,这就意味着即便那些看起来哪方面都比你强的人,也不可能一直将这种状态保持下去。等他的职业确定下来之后,必定会在某些方面更强,这也意味着投入到其他方面的精力、时间会减少,这就给了你超越的机会。2、越到后面进步速度越慢进入一个新领域,一开始的学习速度进步速度肯定是最快的。越到后面,进步越慢。也就是说,一些人看似在某些领域已经远远将你甩在后面,但真实距离可能要比想象的要小很多。因为他在前面已经举步维艰,但你还可以大步向前。所以,找一个自己有所特长,但和竞争对手定位不一样的方向,长期坚持下去,还是有很大机会实现对强者的超越。这个世界确实很难,但也并非完全不给你留一条活路。就比如我,其实大学阶段最想做的是科研。但是不管是基础、头脑、还是天赋,想做科研都还远远不够。我知道,这不是一条最适合我的道路,后来,我选择的是互联网内容+营销结合的创业道路,并且一直坚持到现在。这条路同样非常艰难,一开始我做的是电商,后来还做过网站建设、营销推广,再到现在的移动在线教育。很多方面,我的大学同学能力都远超过我。比如大一的时候,班上就有同学能做出非常漂亮专业的网站,有同学已经出版了自己的书籍,还有同学靠创业拿到了人生第一桶金。但是只有我一个人在这条路上持续走了差不多10年的时间。到今天,我已经出版了5本自己的书,在移动在线教育和新媒体领域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这些方面的专业程度、知识面上,早已经远远超越了他们(因为专注的领域不同)。所以,一定要找到一个你确定可以长时间坚持下去的方向。真的坚持下来了,即便你的天赋不是最好的,也能到达很高的高度。- 07 -一般而言,生活不会太辜负不笨又勤奋的人。其实创业的时候我完全没想那么多,一心就是想把事情做好,不要让公司倒闭。但这条路走过来,你会有很多意外收获。你会发现,曾经觉得不可能的事情真的会发生,曾经以为做不到的事情居然可以做到。比如收入,大学的时候也特别羡慕那些家境好的同学。但是不知不觉,发现现在自己有时候一个月可能就能赚到别人打工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得到的收入。比如沟通。以前内向,不知道怎么交朋友。但现在因为共同的爱好,认识了很多天南海北的同好,也有了创业路上一起奋斗的伙伴,每天都过得充实、开心。但是,如果再往前看,依然有很多看似永远无法超越的人。不管是财富、地位、事业、家庭,可能任何一方面都做得比你好,比你成功。我会羡慕他们,祝福他们。但是,我同样为自己现在取得的成绩、过往付出的努力自豪。我毫不怀疑自己的专长和能力,相反会为了更高的目标更有勇气地去奋斗。真正的快乐,是现在的自己比过去的自己要好,是自己在承担巨大压力之下从未放弃过,而不是一定要过得比别人更好。希望我的经历,能给每一个还在迷茫中的人启发,帮助你们成为更好的人。在这个过程中,思考不是最重要的,行动最重要。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北大未名读书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北大未名湖畔 博雅塔下 静心读诗书 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型雄性动物外生殖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