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医读到硕士规培要七年,然后规培专培各三年,就不能快一点的吗?有什么办法可以在七年内完成,然后正式工作

七年制医学生转为“5+3”后待遇差距_重庆市政府公开信箱
重庆市教委公开信箱
&&&&&&&&&&&&
发布单位:
来信内容:
七年制医学生转为“5+3”后待遇差距
尊敬的市委领导:你们好!我是重庆医科大学2010级临床七年制一位学生的家长。孩子在2015年上半年被告知为配合医学及教育改革,要求2010级及以后的七年制学生转为“5+3一体化模式教育”,虽然官方的说法是本着自愿原则,但是学校以转段后各种利益(例如:可以拿到规培证,奖助学金等)诱导学生转段。但转段后,事实却不尽如人意,首先转段学生跟国家统筹研究生一样,需要缴纳14000元的学费,所谓的国家奖学金却只有8000,加上6000元的助学金才刚好将学费抵消;其次,据省外医学院校临床型研究生反应,他们的三年研究生阶段纳入规培的同时,医院同时予以相应资助(类似于规培人员的补助),但是重医的临床型研究生却没有,作为家长,我们想知道,研究生纳入规培,同属规培人员,自己交着学费,干着一样的工作,却是如此待遇,到底是国家没有安排这部分人员的规培预算,还是另有其因。此外,孩子回家反应,与他同一个研究生导师的同届统筹研究生,研究生经费是6500元,他的经费却只有3000元,为什么大家都是交的一样的学费,同样的是“5+3”,经费差距就这么大,难道就因为他是“七年制”转段?在义务上面我们就是“5+3、研究生”,在权利上面我们就是“七年制”,在工作上面我们是“规培生”,在待遇上面我们就是“研究生”。这样的双重标准,待遇差距,我们家长真的很不能理解。医学本来就是一个学制长,高投入的专业,孩子25、6还在不能自力更生,还在伸手向父母要学费、生活费,更不要考虑个人婚姻问题。难道学医的孩子们就不是孩子了吗,是我们当初就不应该填报医学院校,还是政府对这一部分人群关注不够呢?希望各位教委领导能够帮帮这群孩子,让他们在学医的道路上不那么艰难。
办理单位:
重庆医科大学
办理结果:
你好!现将来信反映的有关问题回复如下:
根据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等相关文件要求,今后长年制临床医学生采用“5+3”模式培养。
自2015年起,我校将七年制临床医学教育调整为“5+3”一体化人才培养,即5年本科阶段合格者直接进入本校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衔接的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阶段,2015年起不再招收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我校从2010级正式启动临床医学七年制转段进入“5+3”模式培养的工作。根据我校实际情况,鼓励学生选择按“5+3”培养。选择按“5+3”培养的学生与三年制统招研究生身份相同,在缴纳学费的同时参加所有研究生奖助体系,学生完成所有培养计划且通过相关考核后,可获得硕士毕业生、硕士学位证、执业医师证、规培合格证,实现“四证合一”。选择按“5+2”培养的学生按原培养方案执行。
谢谢来信!
重庆医科大学
回复时间:
ICP备案编号:渝ICP备号规培是什么呢?【中华医师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83贴子:
规培是什么呢?
一封来自华西规培生的信
这封信是一名轮班后在宿舍休息的规培毕业学员,在私信里一字一句打出来的。当我整理之后细细读来,我方感受到,医学生们的心路历程竟是如此的艰辛和曲折,而学医之路竟然是如此的荆棘坎坷。
当下的医患环境无论在社会大众还是政府高层看来,都有相当多的矛盾难以化解,我们常常会被骂声和牢骚塞满了耳朵。但其实,真的有一批人,他们有理想,有责任心,用自己的智慧去洞察身边的世界。
他们的要求其实很简单,就是用自身的努力换取丰衣足食,让妻儿衣衫不破烂,让父母安享幸福晚年。这样的愿望,我们真的该满足他们。毕竟医者白衣,沾满的不该总是血和泪。经授权,整理后全文发出,望决策者们择取精华采纳之,此心可鉴。(原文如下)记者老师你好:
我曾经规培的医院是华西医院,国内规陪制度最大的推动者和始建者就是华西医院麻醉科主任老师。这项制度建立的初衷是好的,能提高我国的医疗水平,但很多地方太理想化。
「见闻」我在华西上临床时的见闻如下:
首先很多老师就不规范,一个人一套,不管是用药还是操作,用前一个人教的后一个人会说你,另外很多老师根本不教,让你自己搞。说到这我先介绍下华西麻醉科的运行方式,一个上级麻醉医师管2-3个手术间,每个手术间又有1-2名实习生/研究生/进修生/规陪生,然后上级老师做麻醉基本上都是诱导完插完管就走,剩下的就是一线医生监护。在这个过程中个别老师会教一些操作技巧和麻醉注意事项,但是大多数就是转身就走,很多聊天过的一线老师都抱怨学不到东西,至于外科规陪真的就是让人拉钩缝线。只有高年资进修医生和高年资博士才有单独手术(非重要步骤)的机会,每年华西内外科的规陪生实际上是很少的。麻醉科最多,因为麻醉科需要大量劳动力,光靠进修和研究生根本运转不了,每年规陪生结业新老交替时排班极度困难。
另外华西还为规培学生提供了很多学习的机会,有很多讲座和教学,但是由于是放在晚上7点左右,很多同学都没有下班根本参加不了。所以学习机会还是有的,但是很多实际因素限制。「硕士每月1200,这是侮辱」
再说规陪的待遇以及就业问题。华西算是非常不错的,本科规陪一年级3000二年级3500三年级4000硕士带规陪那种(专业型卓越计划一月1000).本科那种相当于是工作,但是三年结业后让你走人。
硕士相当于边读书边规陪,毕业后同样走人。去年国家下文件说在原有待遇不变的基础上每人每年国家补贴30000,那么加上国家补贴规培生一个月就应该有。但是医院直接说以前这个钱是医院帮国家出了现在医院不出了,所以待遇不变。
然后四川省人民医院去年规培生闹,规陪他们一个月只有1000多,规陪生去问国家补助哪去了,人事科的说就那么多,爱要不要不要就滾。成都其他医院,去年刚毕业的硕士同学去,规陪第一年成都3院是2000一月。硕士毕业(因为以前的的硕士老人老办法,毕业没有规培证),读了8年医科的人这个钱要拿3年。
我的一个研究生朋友去找工作,成都一家市级三甲医院的的人事科给他说,本科规陪1000.硕士1200.博士1500。他一个大老爷们回来就哭了,他说从小到大学了20年,这个钱还不如去肯德基打零工,去街边发传单,真的很侮辱人。不可否认,华西,协和这些大医院规陪带教都有一定的系统和经验,软硬件也算跟得上。实际上就算是这些大医院水平都不一样,东部地区的软硬件和中西部简直是天上地下,福建儿童医院的麻醉科主任来华西讲课,下面惊呼不断,很多东西华西都没有。相差如此巨大怎么能说规范化?而且协和黄宇光过来讲规陪,华西听课的规陪生直接炸锅,规陪理念方式及带教态度实在甩这边太远了这还是华西,华西的麻醉科可是全国第一哦「基层规培」和地市级规陪基地来学习规陪的老师聊天,这些老师的水平,他们自己坦言比我们学员都不如,然后他们自己也说不知道怎么教学生,这是规陪基地的老师哦,不误人子弟都算好了。另外他们来学习时还问了些问题,比如规陪生生活够不够,工作从早7点到晚10点(有时甚至到第二天1,2点),哪来时间学习思考处对象个人生活的问题?工作时间太长,沦为机械人,没有时间总结思考然后提升,很多都是为干活而干活,回家累得倒头就睡,个人生活没有,还不说麻醉科到现在一堆年轻女老师连男朋友都没有,还有一堆结了婚怀不上孩子和流产的。我认识的毕业的规陪生中就有两个流产了。「美国的制度」然后这个制度说是模仿美国,但是很多地方都是虚有其表。前段时间美国的华人医学教授来讲他们的规陪,下面听的人也是炸锅,人家是一个导师带两个学生,固定搭配,包教包会,定期考核,考不过要拿导师是问,然后重新给学员分配导师。这边是没有固定老师,老师不管自己瞎干,学员没有固定老师,老师不对学员学习水平负责。对比下美国的待遇吧,美国的住院医的收入20年前就够一家人生活,低年资住院医大概3-5w刀每年,高年资的有7-10w刀,高年资也就是所谓的专科培训,看似和国内差不多,但购买力差太大了,华西早就有专科医师培训,就是所谓的3+2后面的2。但实际2阶段的收入和一阶段相差无几甚至低于一阶段。「医学规培生的“优越”生活」
然后说说自己吧,刚规培时,同学结婚什么的一送礼当月就囧了,然后家里每月还需要补贴我500左右,三年基本没有买衣服,我的高中同学很多在银行,本科4年毕业就去的干了4-5年了,很多都是骨干,房子车孩子都有了,差距实在太大了。然后再说规陪和研究生结合的事,很多人都说硕士和规陪结合不耽搁,但有多少人能读研呢?我本科的医学院临床一届学生1000多,每年能考上的也就200-300,剩下的必须以本科学历去规陪。现在不说本科学历,研究生学历成都的市级医院很多都不要了,这些人规陪完去哪里就业?在大医院规陪了3年去基层拿那么点工资他们会愿意?「关于儿科」
当时本科毕业周围的人要考研时就没有一个愿意报儿科,累,危险,收入低。现在您也看到了,很多地方闹儿科慌。本科的都要,儿科再加个规陪,愿从业的人有多少我就不说了。其实儿科就是先兆,大多数人没有那么高的理想,就想有个安定的工作,能养家糊口。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最基础的,满足生存。但是规陪制度不能够满足这个需求,市场会自然选择另外你可以去看看其他规陪的说的国家补助问题太黑了。但是华西医院尚且如此,其他地方我就不说了。我们其实支持规陪,这个制度是必要得,当时有个院士讲国家补助是良心钱,恳求各层不要克扣但是必须结合中国国情,考察各种因素,充分调研,首先把带教队伍规范化,规陪基地的软硬件规范化,充分条件都不具备就直接上马。「再说件事儿」
我觉得其实制定这个制度得大佬们不了解下面得情况,是自己很理想化地在搞,一个老师对本院的研究生说“你们年轻研究生找不到工作就规陪嘛”。现在研究生就这样在成都都找不到工作规陪3年后哪来工作?人家单位不要年轻的?这些老板说的话很有“何不食肉糜”的感觉。有很多要高考的学生不了解医学的规陪制度,每年医学院的学生进来后知道要规陪大呼被坑了的人太多了,如果在高考指南上写清楚学业5年规陪3年试试?穷人家的孩子学不起医的!至于富人家的孩子…愿意在国内学医的和学其他轻松又优越的专业比起来我不知道能有多少。我有两个本科同学,成绩非常好,人也踏实,就是家庭条件不好,放弃读硕参加规陪,现在只能回家那边基层医院,如果硕士规陪能有一月他们肯定不会放弃读研的机会,他们真是可惜了。我当时真的挺佩服他们读书的努力程度的,另外规陪还限制了有规陪证的人读硕士,有规陪证的人只能报考科学型硕士,不能报考专业型,很多本科参加规陪的人就恼火了,毕业要求不一样,他们大多数没能力或者精力读科学型的硕士。这批人的上升渠道就十分有限。「涨工资?」
哦,对了,再给您说个事吧,去年科室有领导想给规培涨工资,在科室举手表决,大多数老师都不同意,为什么,就是涨了会分他们的钱。所以规培在这些老师的眼里就是廉价劳动力,帮自己赚钱的苦力。然后规培医生也不会从自己的劳动中得到任何报酬,对医院和职业没有归属感,工作不认真,不关心病人的治疗效果,得过且过的比比皆是。虽然这种想法很俗,但是不可否认很现实,据我所知,有的医院会按劳动量给规培医生奖金,下午超过某时点就按小时给加班工资,他们医院的规培医生积极性就非常高。「建议」
首先能考上研究生的有多少?以某医学院为例,第一,每届本科生1000多,能考上研的也就200-300,剩下的只有以本科身份参加规培。第二,研究生分专业型和学术型,学术型研究生毕业以后3年规培跑不掉。第三,我国目前绝大多数医院晋升考评仍以文章数量和质量为标准,这就需要硕士博士导师发章,而专业型研究生根本没有时间做实验发文章,这就导致很多导师不想收专业型研究生。而学生恰恰也不想考学术型(除非兴趣和职业向是科研)。第四,可以说绝大部分地方的国家补助根本没到位,我身边的很多大医院(西南重镇省会城市)院方口吻是”以前这个钱我们帮国家发了,现在国家发钱了我们就不发了“实际文件是”在原有待遇不变的基础上国家补助“,而且国家补助人均有3-4W,很多医院只发1000多。第五,除了北上广大医院以及部分医学院附属医院,可以说绝大多数医院没有规培资格。举两个例子,我所在医院就是最好的规培医院之一,这里的老师做手术教的东西都不一样,在一个老师手下用另一个老师教的方法会被骂。老师自己都不规范化还谈学生规培?另外有很多下级规培基地的老师到我院学习规培制度坦言自己根本不知道怎么带教,因为自己也是野路子。所以规培是一项不成熟的制度,没有经过充分的调研论证就匆匆上马,只考虑到好的影响没有考虑到实施过程中的细节和问题。我认为首先需要规范化带教队伍落实好学院的生活保障,然后再考虑全面铺开的问题。华西的上面的人和下面的完全脱节,怎么搞得好?最后再三拜托不要泄露任何个人信息,我是觉得老师您报道很客观很信任您,这话风险太大了,实在是觉得必须有人为那么多医学生出来说话才和您联系。再次感谢记者老师。我的尾言:
学医之人的当下心态是迷茫的,一方面他们比常人付出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不断的学习提高自身技能,另一方面又纠结于当下社会现实中,医疗环境的恶化和收入不均衡。不得不说,虽然医生颇有社会地位,但仍只是极少部分顶尖级专家才能享受到真正良好的工作环境,无论是基层的乡镇医院还是北京大三甲,医生们每日面临的谩骂和安全风险,令他们寝食难安。我仅是普通的一名记者,但我愿尽绵薄之力,以毕生之后续新闻生涯,为医患矛盾的化解,为医疗群体工作的改善尽心尽力!当为医者鼓与呼,一生坎坷村夫子!
操作步骤,案例分享,培训资料......你想找的都在这里,海量信息免费查寻!
一个免费医学定向生的自白原创
吴光 医学界导读:国家给了五年前的我一个美丽的“中国梦”,现在却要亲手击碎它!作者:吴光来源:“医学界杂志”微信号  作为一名医学生,关注医学界已经一年了。毕业在家低头叹气、一筹莫展之余,我所能做的就是把自己的经历写下来。  故事还得从2010年那个暑假我刚刚高考完开始说起,六月底分数出来了,超二本线21分。接下来就是填报志愿,招生目录上各个学校以及专业,除了一本没有仔细看,我全都认真的看了一遍。  当时国家推出医改,由卫生部(当时不叫卫计委)牵头,教育部、发改委等共六个部门组织实施。目标是每年为中西部贫困地区免费培训5000名全科医师。我当时想直接招聘不是更为方便,后来我了解到以前有招聘,但是实施效果不佳没人报。所以今年具体实施下来就是要求本省的医学院校在今年的高招的提前批次录取,专业为免费定向临床医学,内容就是大学期间免除学费、住宿费,每人每年补助2000元,财政支出大约总计每人每年8000元,大学课程安排与普通临床医学一样。毕业以后到户籍所在乡镇卫生院工作六年,纳入编制管理。这是当时省卫生厅和教育厅能给我的所有信息。考虑到分数、经济、毕业后工作问题,于是我就在提前批次填报了这个志愿。幸运或者不幸运的说,两周后我收到了来自学校的一封快件,打开后里面是一封告知书,意思是我要么选择接受这个专业的录取,要么不接受这个专业,然后失去以后其他批次的录取。要是接受的话就去县卫生局签定向就业合同,并及时把合同寄回学校视为同意,过期视为不同意,农村孩子考大学不容易,再加上免除学费,还有编制,工作稳定等等几个因素促使我签订了合同。后来顺利入学,并且知道了当年普通临床录取分数线是超二本线29分。  大学期间由于是医学院把专业分为定向班和非定向班,所以班级里的孩子大多是农村来的,他们的分数大多比我高,超过当年的非定向临床的录取分数线,还有好几个超过一本。大学生活还是很顺利的,唯一不好的地方就是后两年的临床课程,按合同上来说学校优势教学资源向定向专业倾斜,可是后来给我们带教的老师大多是资历比较浅,和多媒体教室大多无缘,经常逃课去蹭普通班的临床课,这让我们异常想念大一大二的的教授们。生活上,因为知道自己是定向生,将来要回到农村,没有人愿意陪你去农村,不能也不敢恋爱,平淡地走过了五年,这事也已经过去了。  2014年,国家推出政策说以后逐步取消事业单位的编制。  2014年,卫计委要求所以医学毕业生都要参加住院医师规培。  2014年6月没有一点我们毕业后的政策出来,由于对未来的憧憬我决定考研,12月底我参加考试。  2015年2月成绩出来了,320分,准备复试。为了准备材料去省里沟通,被告知不许,为什么,因为你是定向,我研究生毕业以后再回去不行?这样的话规培也不占用省里的财政还有名额,研究生期间的学费我自理,再次告知你是全科定向,我把报考专业调剂到全科医学不行吗?正好和全科规培同步,研究生毕业了正好也是回到乡下三年?不行,这是国家政策,不是他们左右的。呵呵。  2015年3月,其他省相继出台了定向生违约政策,赔钱不说,不给档案,不得考执业医,不能参加住院医培训,不能在全省医疗机构上班。怀着怨恨,复试就没去。  2015年7月,我们第一届定向生毕业了。拿着报到证,来到了县卫生局,科长说,没有编制,规培还是要去的,先回家等消息,等省里开会再通知。  还是7月,我们去了我们县的大部分乡镇卫生院去参观,去了解。下午空荡荡的卫生院院内,除了打扫卫生的阿姨就是我们几个定向的学生,有的条件好的卫生院还有几张病床,可是推开门一看,晃晃悠悠的输液架在满是灰尘的病床上面唱自己的挽歌,床下的几堆垃圾已经发霉。幸运的是还在一家卫生院发现了几位输液的老人,被褥看着像是从自己家带来的,因为医院里没有。来到护士站,空无一人,角落里有一两箱液体。再到医生办公室,凌乱不堪,像是刚刚发生过医患纠纷一样。再去门诊,周一的下午三点,几个门诊室都紧锁。离县城远的卫生院还有几个病人就诊,旁边的x光室影像科医生在闲着玩手机,彩超室也是一样。有一两个乡镇条件不错还有16排的CT机,不知道能不能启动,没有看到磁共振。不知道是不是来错时间了,这样下去的话医院的医生都得喝西北风。  故事会向哪个方向发展我不知道,但是已经发生的必须要反思。  1.当时高招录取的时候为什么不把合同一起附在招生目录上,而不是那仅仅的几个字,这算不算欺骗?  2.填报志愿后由于学生充分了解到合同的内容,学生就有权利选择去上这个专业或者不去,而不是失去接下来二本的录取资格,因为当时是提前批,招生单位完全有时间进行志愿征集。不把学生的个人意愿放在首位,而是一味的追求完成国家计划。  3.合同签订之后出台的政策
吴光 医学界导读:国家给了五年前的我一个美丽的“中国梦”,现在却要亲手击碎它!作者:吴光来源:“医学界杂志”微信号  作为一名医学生,关注医学界已经一年了。毕业在家低头叹气、一筹莫展之余,我所能做的就是把自己的经历写下来。  故事还得从2010年那个暑假我刚刚高考完开始说起,六月底分数出来了,超二本线21分。接下来就是填报志愿,招生目录上各个学校以及专业,除了一本没有仔细看,我全都认真的看了一遍。  当时国家推出医改,由卫生部(当时不叫卫计委)牵头,教育部、发改委等共六个部门组织实施。目标是每年为中西部贫困地区免费培训5000名全科医师。我当时想直接招聘不是更为方便,后来我了解到以前有招聘,但是实施效果不佳没人报。所以今年具体实施下来就是要求本省的医学院校在今年的高招的提前批次录取,专业为免费定向临床医学,内容就是大学期间免除学费、住宿费,每人每年补助2000元,财政支出大约总计每人每年8000元,大学课程安排与普通临床医学一样。毕业以后到户籍所在乡镇卫生院工作六年,纳入编制管理。这是当时省卫生厅和教育厅能给我的所有信息。考虑到分数、经济、毕业后工作问题,于是我就在提前批次填报了这个志愿。幸运或者不幸运的说,两周后我收到了来自学校的一封快件,打开后里面是一封告知书,意思是我要么选择接受这个专业的录取,要么不接受这个专业,然后失去以后其他批次的录取。要是接受的话就去县卫生局签定向就业合同,并及时把合同寄回学校视为同意,过期视为不同意,农村孩子考大学不容易,再加上免除学费,还有编制,工作稳定等等几个因素促使我签订了合同。后来顺利入学,并且知道了当年普通临床录取分数线是超二本线29分。  大学期间由于是医学院把专业分为定向班和非定向班,所以班级里的孩子大多是农村来的,他们的分数大多比我高,超过当年的非定向临床的录取分数线,还有好几个超过一本。大学生活还是很顺利的,唯一不好的地方就是后两年的临床课程,按合同上来说学校优势教学资源向定向专业倾斜,可是后来给我们带教的老师大多是资历比较浅,和多媒体教室大多无缘,经常逃课去蹭普通班的临床课,这让我们异常想念大一大二的的教授们。生活上,因为知道自己是定向生,将来要回到农村,没有人愿意陪你去农村,不能也不敢恋爱,平淡地走过了五年,这事也已经过去了。  2014年,国家推出政策说以后逐步取消事业单位的编制。  2014年,卫计委要求所以医学毕业生都要参加住院医师规培。  2014年6月没有一点我们毕业后的政策出来,由于对未来的憧憬我决定考研,12月底我参加考试。  2015年2月成绩出来了,320分,准备复试。为了准备材料去省里沟通,被告知不许,为什么,因为你是定向,我研究生毕业以后再回去不行?这样的话规培也不占用省里的财政还有名额,研究生期间的学费我自理,再次告知你是全科定向,我把报考专业调剂到全科医学不行吗?正好和全科规培同步,研究生毕业了正好也是回到乡下三年?不行,这是国家政策,不是他们左右的。呵呵。  2015年3月,其他省相继出台了定向生违约政策,赔钱不说,不给档案,不得考执业医,不能参加住院医培训,不能在全省医疗机构上班。怀着怨恨,复试就没去。  2015年7月,我们第一届定向生毕业了。拿着报到证,来到了县卫生局,科长说,没有编制,规培还是要去的,先回家等消息,等省里开会再通知。  还是7月,我们去了我们县的大部分乡镇卫生院去参观,去了解。下午空荡荡的卫生院院内,除了打扫卫生的阿姨就是我们几个定向的学生,有的条件好的卫生院还有几张病床,可是推开门一看,晃晃悠悠的输液架在满是灰尘的病床上面唱自己的挽歌,床下的几堆垃圾已经发霉。幸运的是还在一家卫生院发现了几位输液的老人,被褥看着像是从自己家带来的,因为医院里没有。来到护士站,空无一人,角落里有一两箱液体。再到医生办公室,凌乱不堪,像是刚刚发生过医患纠纷一样。再去门诊,周一的下午三点,几个门诊室都紧锁。离县城远的卫生院还有几个病人就诊,旁边的x光室影像科医生在闲着玩手机,彩超室也是一样。有一两个乡镇条件不错还有16排的CT机,不知道能不能启动,没有看到磁共振。不知道是不是来错时间了,这样下去的话医院的医生都得喝西北风。  故事会向哪个方向发展我不知道,但是已经发生的必须要反思。  1.当时高招录取的时候为什么不把合同一起附在招生目录上,而不是那仅仅的几个字,这算不算欺骗?  2.填报志愿后由于学生充分了解到合同的内容,学生就有权利选择去上这个专业或者不去,而不是失去接下来二本的录取资格,因为当时是提前批,招生单位完全有时间进行志愿征集。不把学生的个人意愿放在首位,而是一味的追求完成国家计划。  3.合同签订之后出台的政策我们都不知道,但是合同要求
吴光 医学界导读:国家给了五年前的我一个美丽的“中国梦”,现在却要亲手击碎它!作者:吴光来源:“医学界杂志”微信号  作为一名医学生,关注医学界已经一年了。毕业在家低头叹气、一筹莫展之余,我所能做的就是把自己的经历写下来。  故事还得从2010年那个暑假我刚刚高考完开始说起,六月底分数出来了,超二本线21分。接下来就是填报志愿,招生目录上各个学校以及专业,除了一本没有仔细看,我全都认真的看了一遍。  当时国家推出医改,由卫生部(当时不叫卫计委)牵头,教育部、发改委等共六个部门组织实施。目标是每年为中西部贫困地区免费培训5000名全科医师。我当时想直接招聘不是更为方便,后来我了解到以前有招聘,但是实施效果不佳没人报。所以今年具体实施下来就是要求本省的医学院校在今年的高招的提前批次录取,专业为免费定向临床医学,内容就是大学期间免除学费、住宿费,每人每年补助2000元,财政支出大约总计每人每年8000元,大学课程安排与普通临床医学一样。毕业以后到户籍所在乡镇卫生院工作六年,纳入编制管理。这是当时省卫生厅和教育厅能给我的所有信息。考虑到分数、经济、毕业后工作问题,于是我就在提前批次填报了这个志愿。幸运或者不幸运的说,两周后我收到了来自学校的一封快件,打开后里面是一封告知书,意思是我要么选择接受这个专业的录取,要么不接受这个专业,然后失去以后其他批次的录取。要是接受的话就去县卫生局签定向就业合同,并及时把合同寄回学校视为同意,过期视为不同意,农村孩子考大学不容易,再加上免除学费,还有编制,工作稳定等等几个因素促使我签订了合同。后来顺利入学,并且知道了当年普通临床录取分数线是超二本线29分。  大学期间由于是医学院把专业分为定向班和非定向班,所以班级里的孩子大多是农村来的,他们的分数大多比我高,超过当年的非定向临床的录取分数线,还有好几个超过一本。大学生活还是很顺利的,唯一不好的地方就是后两年的临床课程,按合同上来说学校优势教学资源向定向专业倾斜,可是后来给我们带教的老师大多是资历比较浅,和多媒体教室大多无缘,经常逃课去蹭普通班的临床课,这让我们异常想念大一大二的的教授们。生活上,因为知道自己是定向生,将来要回到农村,没有人愿意陪你去农村,不能也不敢恋爱,平淡地走过了五年,这事也已经过去了。  2014年,国家推出政策说以后逐步取消事业单位的编制。  2014年,卫计委要求所以医学毕业生都要参加住院医师规培。  2014年6月没有一点我们毕业后的政策出来,由于对未来的憧憬我决定考研,12月底我参加考试。  2015年2月成绩出来了,320分,准备复试。为了准备材料去省里沟通,被告知不许,为什么,因为你是定向,我研究生毕业以后再回去不行?这样的话规培也不占用省里的财政还有名额,研究生期间的学费我自理,再次告知你是全科定向,我把报考专业调剂到全科医学不行吗?正好和全科规培同步,研究生毕业了正好也是回到乡下三年?不行,这是国家政策,不是他们左右的。呵呵。  2015年3月,其他省相继出台了定向生违约政策,赔钱不说,不给档案,不得考执业医,不能参加住院医培训,不能在全省医疗机构上班。怀着怨恨,复试就没去。  2015年7月,我们第一届定向生毕业了。拿着报到证,来到了县卫生局,科长说,没有编制,规培还是要去的,先回家等消息,等省里开会再通知。  还是7月,我们去了我们县的大部分乡镇卫生院去参观,去了解。下午空荡荡的卫生院院内,除了打扫卫生的阿姨就是我们几个定向的学生,有的条件好的卫生院还有几张病床,可是推开门一看,晃晃悠悠的输液架在满是灰尘的病床上面唱自己的挽歌,床下的几堆垃圾已经发霉。幸运的是还在一家卫生院发现了几位输液的老人,被褥看着像是从自己家带来的,因为医院里没有。来到护士站,空无一人,角落里有一两箱液体。再到医生办公室,凌乱不堪,像是刚刚发生过医患纠纷一样。再去门诊,周一的下午三点,几个门诊室都紧锁。离县城远的卫生院还有几个病人就诊,旁边的x光室影像科医生在闲着玩手机,彩超室也是一样。有一两个乡镇条件不错还有16排的CT机,不知道能不能启动,没有看到磁共振。不知道是不是来错时间了,这样下去的话医院的医生都得喝西北风。  故事会向哪个方向发展我不知道,但是已经发生的必须要反思。  1.当时高招录取的时候为什么不把合同一起附在招生目录上,而不是那仅仅的几个字,这算不算欺骗?  2.填报志愿后由于学生充分了解到合同的内容,学生就有权利选择去上这个专业或者不去,而不是失去接下来二本的录取资格,因为当时是提前批,招生单位完全有时间进行志愿征集。不把学生的个人意愿放在首位,而是一味的追求完成国家计划。  3.合同签订
  3.合同签订之后出台的政策我们都不知道,但是合同要求我们还得去遵守,完全没有与定向生的沟通,这样不就是进了黑店任人宰割,强买强卖吗?合同上说的纳入编制管理是什么意思?不给编制而是实行合同制,六年以后呢?继续合同制?因为那时候编制彻底没有了,难道那个合同就是个幌子、一纸空文?六年后我们去哪里,继续以合同的身份留在乡镇还是接受国家下一步的措施被迫留在乡镇?因为到那时候想去做专科医生,天知道有多难,只能考研再接受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而培训基地不接受培训后的医师,呵呵,而且考研只能是学术型研究生,然后执业医师资格证还得重新考试或者变更考试,谁知道到时候还会出什么乱子。  4.参加过住院医师规范化的医生应该知道在三甲医院规培是什么样子,他们干的活是不是真的提高了自己的水平?作为一名在三甲医院实习了一年的我知道,去年和我一起轮转的学长们也是写病历、拉钩、换药,时不时的还得替老师买饭。三年来能学到什么?病人就那么多,在医患纠纷多发的现在有几个医院和医生敢放手叫学生去操作,作为老师,首先他是医生,他要为自己的病人负责。一个老师带几个学生,教学质量怎么保证。三年培训下来徒有其名。  5.以现有乡镇卫生院的条件,一个接受了三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生去了能够干什么,三年之内能够给当地医疗水平带来多大的提高,有人评估吗?三年之后他/她的水平是增长了还是变的就是乡镇水平?以现有下乡镇卫生院的设备、人员、科室的分配等情况评判,可以很肯定的说结果就是后者,那么我们去乡镇的意义何在,仅仅就是为了计划书上为每个乡镇培养一名本科生的苍白无力承诺?  6.单身、贫困、想去闯但是只能压抑的20多岁的我将来在未来的三年里怎样靠每月1500元的所有收入养活自己,更不用说我的家庭,不要问每年3万元补助去哪了,我也想知道呢。更不能去想父母,想到接下来的三年父母还要继续供养我,为我操心,怎么不感到凄惨呢。  6.深层次来讲国家起初的出发点是好的,可是实施起来怎么就那么的不如人意呢?这是具体谁的过错吗?坦诚地讲,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不依靠市场的力量,让市场自己去调节人才和资源,过分的应用行政的力量去破坏规则,是不明智,也不得人心。  7.这一切都不仅让人想起几十年前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计划经济”的字眼。我不知道我的路在何方。  8.国家给了五年前的我一个美丽的“中国梦”,现在却要亲手击碎它!我们生活在改革开放后,可是在改革开放之前我们就已经注定死了。  我不知道这个政策是对是错,是好是坏,我只知道我现在一点也高兴不起来。
看完之后我觉得我连死的心都有了。
错的是什么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学术型硕士规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