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快到啦,要不要该不该给孩子报兴趣班班

暑假里 要送孩子去兴趣班吗?_苏城教育_教育频道_苏州新闻网
暑假里 要送孩子去兴趣班吗?
暑假这才刚开始,小刘就和妈妈闹了情绪。原来,学期末,吴女士为女儿报了书法班、绘画班和钢琴班。她希望女儿能培养一样能使自己静心的爱好。然而,小刘却百般不愿。暑假,难道不应该痛痛快快地玩吗?
读不读,众说纷纭
送孩子去兴趣班学习,略不同于送补习班。后者,有明确的目标。而前者的需求,是希望孩子能够健康地度过业余时间。获取一技之长,或者达到一定的水准。
而培养爱好,或许还能激发出孩子的潜能。身体内在的潜能,不会无缘无故就显现出来;直到有外界的干涉,才有可能迸发。从这个角度来看,尽量让孩子接触广阔的世界,利大于弊。
对家长来说,送孩子去课外班,还有一重现实的需求,那就是腾出空闲。学期间,白日里,孩子自然可交由学校看管,自己无需费心。但是,假期里,境况大有不同。白日里,父母仍需工作。可孩子,能交管于谁?爷爷、奶奶或许是不错的选择。但他们常溺爱,&劳逸结合&的&逸&,或许能进行得不错。可&劳&,恐怕督促起来,就困难得多。此外,如果祖辈有不良习惯,说不定还会带&坏&了孩子。所以,与其&放养&在家,不如让他参加培训班。而且,多和同年龄的朋友在一起,社交能力还能得到加强。
但是,孩子本人可能会抗拒这类安排。一来,上学并不轻松。高强度学习了一个学期后,孩子需要充分的放松来弥补精力。而即便&度假&,他们还需要完成相当的作业。而无论被安排了补习班,或者兴趣班,实际上还是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不能充分休息,自然会遭到孩子本人的拒绝。另外,兴趣班&所教授的课程,&也并不一定真正符合孩子的兴趣。
另外,孩子也常担心,上兴趣班会缩短自己和家人相处的时间。平时上学,自己和父母各有所忙,交流就十分有限。对于寄宿的学生来说,尤为如此。好不容易等到暑假,有机会迎合父母的作息,来寻找交流的机会;可上培训班之后,情况就一如既往了。既然如此,又何苦费时费力呢?
培养爱好,要注意安排
那么,安排孩子上兴趣班,到底好或不好呢?为此,记者咨询了苏州市金阊实小的魏红老师。魏老师认为,安排孩子暑期上培训班,无所谓好坏。最重要的是假期安排应该合理。
首先,需要明确的一点,无论作出什么样的安排,为孩子好,才应该是首要的目的。即便缺乏时间看管孩子,暑期&托管&的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例如,要想增强孩子的社交能力,不必要非送培训班不可。参加暑期夏令营、实践的活动,可能效果更好。苏州教育平台的网站上,经常会发布这类信息。
即便安排了兴趣班,也应该尊重孩子的意见。如果兴趣班教授的技能,本来就是孩子的爱好,那么不大可能受到太强的阻力。如果孩子的确不喜欢兴趣班教授的技能,也不必过于勉强。因为&兴趣&毕竟是&爱好&,没有&爱&,也不可能长久保持习惯。
如果打算通过兴趣班来发现孩子的爱好和潜能,那么,家长更不应该托管。可能上课前或上课时,孩子还充满抗拒心理;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后,他就能培养上这项爱好。但是,也有可能,孩子自始至终都无法发生兴趣。这时,家长应帮助筛选爱好,而不是强迫他继续学习。魏老师认为,一般一个月左右,就足以判断情况。
但无论出于哪方面的考虑,兴趣班的安排都不宜过于紧凑。因为,爱好在宽松的环境中才能成长。过分施压,即便孩子本来热情高涨,也可能丧失兴趣。
会选培训班,也很重要
当然,选择培训机构,本身也非常重要。如果培训机构不负责任,孩子不仅不能学到技能,说不定还会耽误爱好的发掘。
如何选择培训机构?记者咨询了领域内的专业人士林先生。林先生认为,有两种方法,可以直观地判断教育机构的实际水平。
如果培训机构愿意开放家长旁听课,再好不过。教师的水平、教育环境,此间都能一览无遗。另外,讲义的质量,也值得参考。讲义,可以说是培训机构的&知识产权&。如果讲义条理清晰、内容丰富,实际授课就算微有缺陷,效果也不会太糟。
[责任编辑:wadfk]
声明:所有来源为“苏州日报”、“姑苏晚报”、“城市商报”、“城市早8点”和“苏州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航拍下的苗圃与农场 错落有致令人心
欧盟官员说与美国进行贸易谈判的大门
柬埔寨中文教育从“输血”转为“造血
中国公司纽约启动全球“未来首饰设计
亲子演绎秀
水位适宜 水运繁忙
大家都爱看要不要给孩子报兴趣班?一个妈妈最实用的建议!
要不要给孩子报兴趣班?一个妈妈最实用的建议!
上个月,我写了一篇文章讨论是不是应该给给孩子上兴趣班的问题。这几天,收到了不少爸爸妈妈的来信。不管是真心希望孩子学一技之长也好,还是跟风报名也好,信中的大部分家长都会给孩子报上一两个兴趣班。但是很多家长在来信中也有不少迷茫:有的是因为不知道如何给孩子选择合适的兴趣班。常常是给孩子报了一年的班,可是刚学了两天孩子就说不喜欢了,真是痛苦万分;还有的家长觉得快乐的童年就是应该吃喝玩乐的,现在孩子小小年纪就要开始学习,觉得对不起孩子。这些想法都很有代表性,我以前也常常被这样的问题困扰。这两天,我正想着怎样答复大家。正好,昨天收到一个妈妈的分享。我觉得应该可以帮到大家。01瑞丁老爸,你好。前连天看了你的文章《为什么要逼孩子上兴趣班?这才是理由!》。我很有感触。我先说说自己小时候的情况。我的母亲是一个十分热爱音乐的人,但是因为文化大革命,他们那代人根本没有机会好好学习音乐。于是,她就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到了我的身上。为了让我走上音乐之路,母亲很小的时候就把我送去学习钢琴。我家里条件还不错,90年上小学的时候,家里就买了钢琴。在那个年代,这真是非常稀罕的事情了。母亲为了我让我实现她的音乐理想,真的花了很多心血。但不知道为什么,我从小乐感就很差,学习钢琴一点优势也没有,常常是所有人中学得最慢的。而且学过钢琴的人都知道,所有器乐当中,钢琴的学习最枯燥最辛苦,如果没有兴趣和成就感支持,那真会让人学得痛不欲生。但是,我的母亲非常强势,强迫我坚持了8年,不论我如何哭闹反抗都没有用。一直到我小学毕业,眼看我真的不可能在音乐上有所成就了,她才渐渐放弃。钢琴成了我小时候最痛苦的记忆。所以,有了孩子之后,我就立刻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我暗暗发誓一定要给女儿一个快乐的童年,绝对不让她报任何兴趣班。女儿小时候就一直过着吃喝玩乐的生活。但孩子上了幼儿园中班以后,我就发现事情不对劲了。幼儿园举办艺术节的时候,我发现现在的孩子真的是多才多艺。有表演唱歌的,有表演器乐的,有练跆拳道的,还有办画展的……每个孩子都能在舞台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像我女儿这样什么都不会的,竟然成了绝对少数派,只能在跳集体舞的时候做做人肉背景。女儿没说什么,但是她的失落感是显而易见的。我不想让女儿有一个辛苦的童年,但她这样“与众不同”倒也是我没料到的。当然,如果仅仅是“与众不同”,还不至于动摇我继续让女儿吃喝玩乐的决心。转折发生在一次亲子艺术体验活动上。那次活动其实不过就是让大人和孩子画画图画,玩玩泥塑。但我发现女儿居然投入极了,比在家里动画片都开心。活动结束了还一脸意犹未尽的样子。回去的时候,女儿主动对我说:“妈妈,小宝(女儿的好朋友)在××(培训学校)学画画,我也想去。”我意识到,除了吃喝玩乐,女儿可能有着更加“高级”的趣味。其实,女儿很早就表现出一定的艺术天赋了。别的孩子笔还拿不太稳的时候,她就能够画一些基本的图形了。她对于色彩的感觉也非常敏锐。但是因为我小时候的遭遇实在太过惨痛,以至于我一直抗拒把女儿送去专业学习画画的想法。现在我觉得,很有可能是我个人的情绪蒙蔽了我的眼睛,以至于我连女儿如此明显的需求都不能发现。02我还是迈出了给女儿报兴趣班的这一步。不过,我在给孩子选择兴趣班的时候依然十分谨慎。我给女儿报了三个兴趣班:一个画画,一个溜冰,还有一个是国际象棋。我选择这三个项目也是有目的的——我希望孩子能够在艺术、运动和思维上都能够有所发展。当然,最重要的是,孩子对这三个班都挺喜欢的。特别是画画,一到时间,就催着我送她去上课。但是,如此一来,周六一天的时间基本上也就没得休息了。你一定觉得我女儿很辛苦,一开始我也是这样想的。但是一天问起来,女儿居然回答我说:“我觉得比去幼儿园好玩。”哈哈,她居然觉得好玩,枉费当妈的还为她担心。想想也是,以前周末她也不过看看电视、玩玩手机,逛逛公园。而现在,她有了丰富得多的课余生活。更重要的是,她画画水平一天天地提高,老师长辈们都会夸她,这样的成就感哪里是吃吃喝喝能够比得了的呢?丰富而充实的人生能够给孩子带来的乐趣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我相信这位妈妈的经历能够给很多爸爸妈妈有益的启发。当然,给孩子选择兴趣班绝对不能是盲目的,更不能跟风而上。一定要从孩子自己的爱好能力出发。这位妈妈也和我分享了一种帮助家长认识孩子兴趣和天赋的方法。美国耶鲁大学罗伯特·斯腾伯格博士研究了一种天赋自测法,通过孩子的20中日常行为来判断孩子的天赋。希望能给家长们一定的帮助:20项行为如下:如果孩子在1、8、17条表现突出,代表他可能有很好的语言天赋。具有语言才能的孩子,父母应该常请他描述一些对象,一件事、一个自然现象等等,并经常给他提供这方面的书籍。如果孩子在6、12、18条表现突出,代表他可能有很好的音乐才能。这类孩子在很小的时候(2、3岁)就特别注意倾听有规律的声音,只要有音乐出现,他就会瞪大眼睛专注地聆听,这时他所表现出来的专注程度,连七八岁的孩子都比不上。这表明他在音乐方面潜能很大。如果孩子在3、7、15条表现突出,代表他可能在数学、逻辑方面有天赋。他喜爱下跳棋和象棋,能很快明白一些等量关系。如果给他一些完全混乱的玩具,他会分门别类地把它们归类。这种孩子,也许他上学后的数学成绩并不理想(这可能由于他对讲述的课程语言方式不适应,或者注意力太容易分散引起),但他在这方面的潜能是不应怀疑的。如果孩子在4、11、13条表现突出,代表他有很好的空间方面的才能。他有丰富的想象力,他对绘画、机械组装有浓厚了兴趣。应该多带他去远行,并从小让他做画地图的游戏。如果孩子在5、9、14条条表现突出,代表他有很好的身体动觉才能。通常运动员和舞蹈家都有这方面的天赋。如果孩子在10、16、20条表现突出,代表他有很好的自我认识才能。通常剧作家或者导演会有这方面的才能。如果孩子在2、10、19条表现突出,代表他很好的认识他人的才能。这类孩子对自我和别人都常常不由自主地做出判断和反省,具有与人交往、沟通、组织方面的潜能。关注微信公众号“瑞丁老爸讲故事”,每日推送超实用的教育知识、育儿资源和精彩的睡前故事。让孩子拥有最有价值的童年。暑假来临,到底该不该给孩子报兴趣班_百度知道
暑假来临,到底该不该给孩子报兴趣班
我有更好的答案
看小孩自己意愿,小孩愿意上就报,不想上的话,你就算报了,小孩去了也不会认真学,钱打水漂。
采纳率:68%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李子勋:家长要不要给孩子报兴趣班?
我的图书馆
李子勋:家长要不要给孩子报兴趣班?
我女儿今年4岁,上幼儿园中班,看着周围的家长都纷纷为孩子报钢琴、美术、音乐等兴趣班,一向不愿意给孩子加压的我有点举棋不定。毕竟女孩子多一些艺术修养还是必要的。但我又不想让她小小年纪就开始背上太重的学习压力。到底要不要报兴趣班呢?单纯地理解上兴趣班是给孩子施压是不客观的,如果家长不是用功利之心去对待这样的事,而是以平和的心态,希望为孩子增加一些乐趣,长一些见识,那么去这些地方本身会让孩子们得到增加知识与修养,学会与人沟通,开发潜能的好处。可惜很多家长总是把一个原本很简单的事情搞得很复杂,他们观察孩子在兴趣班上的表现,不是看孩子快不快乐,而是把自己孩子和其他孩子比来比去,逼迫孩子去上这些课不是为了孩子高兴,而是为了家长放心。很多家长常常会夸大孩子的能力,以为自己家有一个天才,不成才则是因为孩子不努力。媒体曾报道有个女孩为了拒绝弹钢琴,不惜用刀切伤手指。那个女孩对钢琴深恶痛绝,但其家长还执意地坚持让她继续练琴,甚至不惜责骂和殴打。我有个来访者曾带了一个14岁的男孩来咨询,男孩在7岁时,突发奇想要练钢琴,立志长大成为钢琴家。男孩的父母都是普通工人,没有多少乐理知识和金钱资本,但以为天下无难事,只要有心人。欣喜之后,到处借贷为孩子买了一架钢琴,并不惜高价请老师来启蒙。孩子也写下豪言壮语,决心勤学苦练。没曾想一年后父母买琴的债还没还清,孩子就对钢琴彻底失去了兴趣。从此家无宁日,孩子整天背负着父母的责难、否认,慢慢变得越来越逆反,成为问题孩子。好心办坏事是很多父母在养育孩子时的通病。我个人主张有条件的家庭在孩子小的时候,应该帮助孩子接受各种知识信息的刺激,尤其是艺术方面,例如音乐、舞蹈、绘画、戏剧的启蒙,发展孩子对自然形体、色彩、质感的感知。不管孩子是否是天才,在恰当的年龄提供足够的信息最终会让孩子的心灵受益。没有条件的家庭也应该充分利用社会免费资源帮孩子补这样的课。西方社会整体人群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比较好,正是因为从小让孩子浸染在艺术的氛围里。混沌理论认为在合适的年龄给予孩子足够的信息刺激,如果孩子具有某类天赋,那么他会打下基础。当孩子成长到某个年龄时段,这样的优势会被凸现起来。初始条件(接受信息与环境)不同,孩子今后的社会竞争力差别很大。具体的做法是,只要孩子有某种兴趣,就去鼓励他,欣赏他。当他兴趣转移的时候,说明这种刺激已经完成,跟随孩子去体验新的兴趣,并与之共情。这样做上兴趣班就不再是孩子的压力,并且有一天,你和孩子都会感到,这些培训是非常必要的。尊重孩子的脑发育现在人们对儿童智力发展有三大误区。第一,认为左脑的重要性大于右脑。其实分布在左脑的重要功能有两个,一个是语言功能,一个抽象逻辑思维功能。这两个功能对我们在如此依赖言语、文字交流的社会中生存,及需要学习理性科学知识来说,的确非常重要,不过要让这个能力真正有效使用就得依靠右脑的综合分析、整合并与环境协调的能力。左脑能读懂和理解每个文字,却不能明白文字与言语之间的关联,理解一篇文章:或一段言语要右脑功能参与才行。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像一个砌墙砖的工人,如果没有右脑为他设计出房子的结构,那他只会砌墙,却得不到房子。举个例子:语言就像钱币,在没有钱币前,我们拿50斤谷子去市场上交换,要思考特别多,如50斤谷子能换来什么,哪个是我急需的,哪些更划算,满脑子都不会闲着。如果有了钱币,我们只关心能卖一个好价钱就可以了,需要大脑冥思苦想的内容并不多。孩子需要动用全部的神经细胞来工作,因为大脑有3~4亿个神经细胞,儿童出生以后,这些神经细胞都在等待任务,等待更多的信息刺激。把孩子放在不同条件的环境,就会让不同的细胞兴奋。10~15个细胞会形成一种信息反射丛,稳定地处理一个信息,并终身只服务于同一个信息。语言的进入会把一种形象的思维变成抽象概念思维,动用的脑细胞会大大减少,脑力的水平也相应下降。其实人类的思维从来都是图像的、意识流的、意象的,不是言语的,只是我们想理解我们的思维时,言语才起到作用。把那些可言语的部分用言语表达,慢慢就把不可言语的内容就丢掉了。所以,能说出来的思维并不是人本体的思维。第二,智力越早开发越好。如果这句话是指右脑的开发,那就没有什么错误,问题是市面上大部分早教的产品都是针对左脑开发的,或者是在人文与社会范畴去思考让幼儿更快地适应环境。这些教育可以增强孩子的社会适应力,却不一定增进智慧。在前言里我说过,大自然蕴含的信息是丰富多彩的,是专门为所有的生命系统准备好的。人类不管怎么做都不如带孩子回到自然的怀抱中。中国有个成语叫拔苗助长,过早的教育可能欲速则不达。生命系统总是从最古老的状态开始循序渐进地发展,看看胎儿在子宫里演绎了4亿年生命的进化过程你就知道,大脑的神经丛、脊髓、延髓慢慢长成,之后是右脑的丰满,最后才是左脑与皮层发展。神经解剖学告诉我们大脑皮层只有一个5分硬币的厚度,薄薄的一层,能在生命和生活中起的作用不会很大。现在大量的儿童智力发展机构在研究,我们怎样在儿童的初始期也就是2岁以前,在他未形成人类文化分类和抽象思维时,给予孩子更多的右脑刺激和知识模型的刺激。全球有很多国家在发出这样的声音,不要过早刺激左脑。我们的研究发现,人要承受未来的复杂性科学。人类现在的科学是一个静态科学,或者是初始动态的科学,它并不能真正影响这个世界,我们总是抽象出一个东西来,把它当成科学,但是现实中它又不存在。我们相信未来的科学发展一定是一种复杂性、非线性结构、非因果关系的,这种科学是动态科学。什么是动态和静态?我们从深圳到广州,我们的科学会告诉我们,我们开多少时速就可以在什么时候到达广州,这是科学,是理性结构得出的结论,它说你可以2小时15分到达广州,事实上没有人能做到。科学是抽象出来的一个静态,不管什么科学都需要在实践中校正和改正,尤其是关于儿童方面的。儿童的学习大部分是来自内部,由他的视觉、知觉模型生成,不是靠文字阐述的线性逻辑,但线性逻辑对儿童形成知觉模型是有影响的。知觉模型不是抽象的,是以真实的方式发展儿童的知觉,就像儿童看妈妈的脸是不需要判断和逻辑推理的,感觉就可以了。知觉模型的内容比较深,这都是科学研究的结论。第三,只要有正确的教育方法,你的孩子就会变得聪明。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应同一种教育方式。中国的教育问题很大就是因为假定孩子都是一样的,没有采用西方的因人施教的补偿系统,很多孩子学习不好不是不聪明,而是难以适应所处的教育环境与施教方式。每个家庭都隐含着很多信息系统,一种好的智力引导方式应当在自己的家庭中去寻找,并结合一些孩子喜欢并易于接受的其他方式。那么如何引导孩子智力发展呢?家长最好仔细读读下面的文章:——儿童智力发展的一般规律。儿童智力发展的一般规律0~2岁是孩子的初始阶段。孩子在初始状态中,内心世界没有完整的认知模型,没有客观判断的能力,爸爸妈妈给他什么就是什么。从我们对儿童的研究发展来看,儿童首先发展的是触觉,在胚胎里就开始发展,然后是嗅觉、视觉和听觉。为什么儿童要触摸?因为他的触觉发展是最快的,和孩子触摸也是交流。我们不要以为和孩子讲话就是交流,对2岁以前的孩子来讲,说话是最不能交流的,因为孩子的左脑还没有发展。0~2岁的初始状态,就是孩子的心智还是一个空置状态,这个时候我们用早教,用大量的理性刺激、音乐刺激、图形刺激去激发孩子智力发展是非常好的。但前提是,过去我们用来刺激孩子发展的东西都是什么生成的?都是由谁生成的?是人类。我们把人类的音乐、人类的图片、人类的所有认知模型,像杯子、房子、老人等所有的属于人类建构的视觉模型去刺激孩子,这种刺激对孩子的能力发展有好处,但也有很大的坏处。原因是什么?我们知道,人类社会可交流的东西是非常少的,“存在”是一个非常复杂、非常深邃的东西。比如说狗,狗的叫声千差万别,狗有很多的叫声,在不同的情景下会发出不同的声音,但可交流的狗叫声在人类的文化里面就只有“汪汪”,我们只有“汪汪”这一个词汇来表达狗叫声。我们用人类生成的这些东西——知觉模型来教导孩子,试图用“汪汪”来告诉他狗是什么东西,但对孩子来讲,他的大脑里面并没有这些知觉模型,这会让孩子对外界事物的了解变得狭窄。当今的教育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共同研究出来的教育思想认为,过早地使用人类生成的音乐、图形、知觉模型包括言语刺激孩子,是给孩子人化的知识结果,这更适合和人交流,但是这种交流会让孩子“变老”,或者使孩子初始状况的智力迅速衰减。我们要记住那么多狗叫是非常费神的,但是只记住“汪汪”却很简单,也就是说,我们过早进行人类文化浸染的结果是让孩子记住了“汪汪”,却忘掉了“存在”有巨大的复杂性。现在我们主张人类文化对2岁孩子的教育和刺激不要超过1/4的比例,3/4要在自然中形成。我们知道,在音乐当中不管我们的钢琴弹得多么美妙也比不上黄河、瀑布的声响,钢琴永远不能模仿大海波涛的澎湃,小提琴拉出的风声永远没有真正的风丰富多彩、震撼。人类的衍生物是来自于自然,通过模仿自然来逼近自然,但自然永远比人类要真实、要复杂、要多样化。在西方,很多妈妈会在孩子出生3天带着孩子去大自然闻青草味,因为孩子的嗅觉发展得最快,所以带孩子去嗅各种各样的味道。当他用触觉、嗅觉感受风的吹拂、水的打击,这些信息远比过早给孩子提供一个分类信息好。人类的文化是以分类的方式发展的,我们通过一个固化的模型衍生出一套一套的分类秩序,这个分类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后形成的。很多狗的叫声我们没法交流,我们只能用一个词汇“汪汪”来进行交流。人类文化和知识是用通约的方式传播,因为它要通过我们的演绎,比如说,我们对深圳的感觉,我来到深圳感觉到它的日新月异,但是这种感觉是说不出来的,我只能用“汪汪”这样通约的言语去描述,但把感觉理解过来时它的特点就变得非常少。就像一个美味,它的感觉是说不出来的,你想理解这个味道的时候借助的方法是言语,而言语的苍白性对“存在”的描述非常糟糕,所以我们要让孩子在2岁以前充满饱满的设计感。如果你想让孩子成为一个色彩专家,一定要在自然的色彩中刺激他,而不是给他看颜色卡片。神经系统有一个特征是当它能够用最简单的分类来处理时,它就用最简单的而不用复杂的。我们在神经分类里面测查图形记忆时,就不能给一个人看可命名的图形,假如这个是花,我们记住了花的概念就不用记住花本身,这是言语的使用给神经系统和大脑带来的衰退,当我们知道这个概念后不用关心这个花是什么花,或者它究竟是什么样的。儿童没有言语时他的思维方式充满复杂性,在孩子7~8岁以前不能以成人的教导方式教育他,如果成人教他绘画,看起来他会比别的孩子画得更像,但这是人类生成的文化模型,他会失去创造性。如果你希望孩子成为一个伟大的演奏家,而不是音乐家,经常给孩子听音乐是可以的。但如果你希望他成为一个有创造性的音乐家而不是演奏家的话,那就不一样了,人类的音乐充满一种节律,我们音乐的模型是doremifasolasido,我们的音乐结构永远是以这个为中心的结构体系,但是大自然的声音不是音律的结构,音律是人类模仿自然结构的一个象征性的逼近产物,所以海涛永远是不可演奏的。如果一个孩子在2岁以前饱受了doremifasolasido的音乐刺激,结果是他对其他的音乐就失去了感受力。西方的研究已经证明,孩子出生后,他的大脑中每个细胞都在待命,大脑有几十亿的神经细胞,它要处理的是复杂信息,大脑细胞对差异敏感,对一致性信息不敏感。我们在研究儿童孤独症时发现,儿童孤独症是因为他没有分类和抽象的能力,他会把每种花当成独立的花来记忆,而不会把月季、玫瑰当成一种花来记忆,这就是2岁以前孩子的智力类型,他们的每个细胞都在原地待命,当任何细胞对某一种差异产生了反应,它终身都会对这个差异产生反应,不再对其他信息进行反应,因为大脑的交流是无序的,是信息流的交流。我们在进行儿童神经活动研究时发现,他们的大脑细胞全是充血和活动着的,但是一个成年人3/4的脑细胞不会活动,已经没有功能了,它们不需要活动。英国科学家做的实验是,给一个10个月大的男孩玩一张黄色卡片,然后用计算机模拟和这个黄色卡片相近颜色的卡片,它们之间色差最小的时候只有两个。成人的肉眼根本辨别不出来,我们看到的是一堆颜色完全一样的卡片。但是这个孩子会非常轻松地把他经常玩的卡片拿出来——他可以辨别所有色差。想想看,这难道不就是天生的画家?天生的画家言语都很迟钝,为什么?因为他不是言语思维,他用得更多的是视觉思维、图像思维、直觉思维,所以他保护了他的感觉。音乐也一样,儿童在自然中受到音乐刺激,获得的音乐模型是复杂的,例如树叶的声音很难用所有的音乐器械表现出来,又如鸟的叫声,虽然可以用二胡来模仿,但是和真正的鸟鸣比起来很苍白。如果你希望孩子在音乐上有较高的建树,千万要减少人类音乐对他的过度刺激,这给他带来的是大量的音乐感应细胞不再生动、波折,他最终失去了一个创作性的要素,他没法从自然中提取创造出全新音乐的能力,他只能把别人的音乐拿过来编成自己的音乐,但是这个音乐没有创造性。能够把人类文化推向前进的人是可以自由地对自然要素和人类音乐要素进行整合和创新的人。这种孩子至少在小时候要受到饱满的自然音乐刺激,包括听深层次的声音。据说10个月前的孩子可以听到空间中的声音,只是由于我们在学习言语时,我们的言语发展会限制孩子对知觉的理解。过去我们是通过感觉理解,通过右脑为主导的理解,现在是左脑的理解。现在我们是用能量的言语来解释物体,不是像过去用物质或者物体来解释物体,当我们用能量来解释物体时,物理学变软了,整个自然科学都变软了。我们所有的科学技术都在迅速地改变,但是我们课本还没有改变,我们某些主流的知识点没有改变,如果让我们的孩子在未来一二十年成为佼佼者,父母从现在要开始改变,不然知识改变了,我们就落后了。人自然的天赋才能有四方面:色彩、结构、音乐和记忆。只有在这四个方面突出叫天才,清华大学的博士不叫天才,那是靠学习得来的。而孩子在这四个方面很棒的,才是有天赋的能力。想让孩子成为天才,就不要破坏这些天赋的能力。想想看,如果一个孩子从小生在未分类和言语化的世界里,他后来进入理性世界,这两个世界是并存的。在他的内心,这两个世界会互相调和、影响、补充和发展。这样不仅对他的右脑有益,对他的左脑也是有益的。现在科学发达的国家认为,右脑不够饱满的孩子,是终生会有情绪干扰的。因为右脑决定情绪,右脑饱满的人,情绪稳定性要高。我们太重视左脑的理性发展,太重视思辨了。孩子从小就被灌输理性,让他知道对错好坏,让他用线性的方式去思考这个世界,结果是右脑没有机会得到饱满的发展。所以中国人容易产生情绪障碍。而像俄罗斯、德国、英国、法国,普遍认为他们是集体艺术水平比较高的国家。所以相对来讲,他们卷入情绪问题要少得多。3~7岁是右脑高度发展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所有的行为都是学习,包括他的游戏。在心理发展方面,我们一直主张孩子应以游戏为主导的方式学习,而不是以坐着板凳规规矩矩的方式学习。但是,千万不要在孩子7岁以前过度刺激他的文字能力,我们的言语在提前,过去我们以为2岁半是言语发展的高峰期,鼓励孩子说话,但是不一定要鼓励他认字,这是现代对儿童智力发展的观念。认字是什么?我们给孩子讲这是花、苹果之类的语言信息,当孩子没有一个中间的思维过程替代物“文字”时,他的思维过程是以实体方式、以图形方式完成的。比如说我们谈到苹果,孩子对苹果的理解没有“apple”这个中间物,他可以直接演绎到苹果的本体、图形的个体化。当儿童学会英文字母时,他的大脑不再反应苹果这个物体,只是反应apple这些字母,对字母的反应是几个细胞就可以了,而对苹果的反应要几十个细胞来完成。以右脑发展为主导的阶段时,7岁以前言语会刺激左脑发展,言语在左脑区域,是人类文化、人类科学、智力发展的产物。为什么左脑发展迟?因为它的细胞比较新,心脏细胞有几十亿年,左脑皮层细胞发展只有几千万年,人类从原始人到现代人只有几千万年,右脑的细胞比左脑古老是因为很多动物有右脑的神经结构。在这段时间,可以发展言语,但是尽量不要发展文字。孩子什么时候接触文字呢?在7岁以后。此时他的左脑开始发育,7~11岁是左右脑共同发展期,这时候右脑越来越饱满,左脑开始欣欣向荣,他可以认识大量的文字并将其归类,7岁以后的孩子遵守规则变容易了,但让7岁以前的孩子做到这点很难。在左脑没有形成的时候,用理性科学教导孩子是困难的。孩子11~15岁时右脑几乎发展饱满,右脑的发展特征和左脑不同,右脑发展不能用分类、系统、完整的文化去刺激,要用散乱的、片断的、零散的、边缘化的、非中心的、非系统的方式去刺激。右脑不是学习而是刺激,任何知识需要有未分类的方式去引进才能保障右脑饱满地成长,左脑是我们人类进行分类或者进行归纳抽象的大囊。现在有一种观念认为,过早刺激左脑可能会使右脑不能饱满发展,从心理学讲,真正让人类痛苦,产生神经症的不是我们没有理性,而是我们理性过强,用右脑感觉事件能力不够,左脑用理性的方式理解事件的能力过强。为什么那么多人有压力和痛苦?这来源于右脑和左脑的发展不够匹配,右脑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机会,我们过早地刺激了左脑的发展,我们教给儿童的文化是成型的,像老爷爷讲故事要从头到尾,这个从头讲到尾就需要左脑来理解,但是如果是一个片断、零散的讲授,右脑就可以胜任,不需要左脑过早开发。人类的科学是以左脑为主来发展的,但是人类的生活,人类的幸福感、自尊、人类在现实生活中的自足和社交都是靠右脑来完成的,不是靠左脑。心理学恰好是研究人类右脑出了什么错误,很多人因为学习不好自杀,很多人娶不到太太、生活不幸福,为什么?因为他没有形成和人类打交道的能力,他的右脑没有形成饱满状态。15岁以后是左脑的高速发展期。这个时期每个人都喜欢模型,喜欢推理,孩子学数学、物理学变得非常轻松。为什么在中学有物理学,是因为儿童已经受到大量存在的物理现象的饱满刺激,可以开始归纳、分类和逻辑理解了。如果一个孩子只待在家里或者一个相对狭小的生活环境里,学习物理学就会更困难。举个例子,从小喜欢看星星、观星象的孩子长大后学习天体物理学就轻松快乐很多。要让孩子在中学阶段能够愉悦地学习,关键就是在15岁以前让他能够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并能在自己的兴趣引导下做一些工作。我在深圳“市民大讲堂”专门讲过家长如何让这个时期的孩子喜欢学习,关键是孩子5~15岁之间是否在学习知识的行为中获得快感和很大的优势感。我个人认为整个小学不是为了获取知识,只是为了让孩子喜欢学习、习惯学校环境,以及增进在同龄群体中的相处能力。把学习当成一种愉悦和喜好是这个时期家长特别要在意的,如果从小在学习中得不到快乐,那么学习的动力会变得很弱。中学其实也不是获取知识的阶段,而是孩子如何建立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时候,整个6年中学,孩子都要在现存的、一致性、简单的教育方式中发展一套自我适应和获益的独立学习方式,有了这样的学习方式孩子才会终生受益,读不读大学孩子都会成为一个拥有丰富知识的人。大学才是孩子真正获取知识系统的时候,有了学习的愉悦感,有了独有的有效学习方法,那么在大学这样一个拥有知名教授、图书馆、研究氛围、精英人才的地方,孩子会迅速成为一个知识性的人才。所以,小学生的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学习感受,不要那么强调成绩,中学生的家长要关注孩子如何习得有效的学习方法并增进效率,不要太在意孩子在班上的成绩排名是比较好的做法。不要担心孩子会因此学习不好,强调成绩和学习内容是老师和学校的工作,家长要成为一种现存教育不足或缺陷的补偿系统,学校不关注的家长就要关注,这样孩子在学习的压力下不至于产生厌学的心理。16岁以后人类的智力结构差不多形成了,高中生多半显现出自己的学习特色,无一例外,只有会学习的孩子才能进入好的高中,也只有能在学习中感觉良好的孩子才可能会学习。家长有时要用这样的思维思考:如果你不是一个在知识获取上成功的人,那么你越起劲地教育孩子结果越糟,他只会越来越像你。把学习的责任交还给自己的孩子,可能才是家长最聪明的做法。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孩子要不要上兴趣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