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专业考哲学考研为什么分低研究生

考研心得(北大中国哲学)
&&& 答应过不少一同考哲学的朋友说五月份会写一个自己考北大中国哲学的心得体会,也算是为以后考的朋友提供一个参考,毕竟去年考前,很多师兄和研友也给了我许多的建议和帮助。&&& 首先说一下个人情况,我本科并非哲学专业,也不是北大的学生,这次考北大中国哲学,算是“双跨”,准备的时间从去年八月某日开始,大约持续了五个月,大家在阅读帖子的时候,可以结合个人的实际加以体会。而最后的考试成绩专业课平均分过了130,这点论坛里许多的朋友也知道。所以我想我的复习方法和思路中,或许有和北大哲学研究生入学考试相符合的地方。&&& 下面说一下复习的主要情况,我大致看了一下我的考研备忘录,专业课总共是过了7轮,后面几轮我就不说了,关键打根基做笔记是8、9、10三个月。&&& 在参考书目的选择上,这里要多说几句。北大历来给人的印象是参考书比较繁多,8月份我们在他们研究生院主页上看到的书目比较多,论坛里也有朋友转载了。()当时我还不知道其中的门路,结果一直到11月份,我还是按那个书目来复习,结果在西方哲学现代部分等不需要准备的方面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也提醒大家,在考研信息的收集上,一定要作到十分的准确。&&&& 下面我大体列一下我第一、二轮复习时选用的书目。&&&& 中国哲学史& 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编 (这书大家普遍用新版的,我也推荐新版的)&&&& 中国哲学史(1-4册) 任继愈 人民出版社&&&& 中国哲学大辞典 方克立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现代哲学史 张文儒 郭建宁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哲学智慧 向世陵 人大出版社&&&& 中国哲学史 冯友兰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宋明理学 陈来&&&& 理学范畴体系 蒙培元&&&&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下卷) 商务印书馆&&&& 西方哲学简史 赵敦华 北京大学出版社&&&& 西方哲学史新编 苗力田 &&&& 西方哲学史(复旦版)&&&& 新编现代西方哲学 刘放桐 人民出版社(这书也有新版的)& &&&& 现代西方哲学新编 赵敦华 北京大学出版社 &&&& 现象学运动 施皮格伯 商务印书馆& &&&& 西方哲学史 梯利 商务印书馆 (增补修订版) &&&& 西方哲学史 罗素 商务印书馆&&&& 西方哲学大辞典 冯契 &&&& 以上是凭记忆写的大概,下面具体的说一说自己的感受,以及取舍的原因。&&&& 首先在中国哲学参考书的选择上,北大哲学系自己编写的那本教材无疑是最重要的一本,这点已经被许多研友所认可,希望大家在复习的一定要紧紧抓住这一本教材。而任继愈或者肖捷夫的哲学史,大家可以作为北大版的补充,毕竟人家北大的就一本,任老的有四本,肯定要详尽一些的,而且有一些知识点和人物任老的书里写的稍为多一些,时间允许并且希望取得高分,同时又老是对自己没信心的朋友,可以花一定的力气去读任老的四本,但最好以北大版为核心。这个主次关系一定要明确。&&& 至于我没有选择的中国哲学资料选辑,有我个人的原因,因为我曾经花过不少时间去读四书五经诸子等等,所以自己感觉还好,而且我复习的时间并不是很宽余,所以放弃了这本。另外,北大版的教材中已经有了不少的原文,大家对这些原文一定要好好掌握。就我个人的感受,纯粹从应试的角度来看,北大版的原文已经差不多够了,当然如果大家时间比较宽裕,而且希望研究的更加深入一些,那去读读原文一定是好的。&&& 而中国哲学的现代部分,尽管理论上是要考的,但实际看来,考到的概率比较低,据说只是在某年考到过冯友兰的一个知识点。所以时间比较紧张的朋友,可以考虑放弃这部分,但时间宽裕的朋友,可以翻一翻,毕竟人家没说不考。而如果要考,最可能考冯有兰、熊十力、金岳霖三位先生,其他的我感觉可能性不大。&&& 大家可以注意到,北大陈来老师的宋明理学是参考书中没有的,但当时一个师兄曾经告诉我,这本书是他们考试时非常强调的。现在我也可以理解,毕竟理学是中国哲学中的重点,而北大版在一些方面论述的不够详尽。比如曾经考过的“孔颜乐处”和“程颐对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解释” 两题,北大版教材中说的不是很多,但陈来的宋明理学中都有独立的小标题来阐释。而且理学的不少范畴比较复杂,区分也不是很明显,陈来老师的这本书,在阐释上做的很不错,读一读可以加深理解,加之陈来老师现在是北大中国哲学教研室的老师,所以(以下省略五百字)。&&& 至于蒙培元的理学范畴体系,这本书读的人相对较少,这是我大二时老师让我替他讲朱子哲学时使用过的一本书。蒙老师本身是现在做宋明理学比较突出的一个学者。他的这本书和陈来的宋明理学一个最大的区别在于,陈来是以人为纲,而蒙的书是以范畴为线索,对于理气等几十个核心的理学范畴,往往就其因循沿革阐释的比较清楚集中。大家可以对比着陈来的书看。当然时间不够的也可以不看。&&& 而中国哲学智慧,我的一个老师是其中的作者之一,所以当时他给我们上课就是使用这本教材,我不向大家推荐,毕竟北大没有列它为参考书,而且这本书也确实写的简易了些。当时我看的时候也是出于休息,而且一些问题这本书换了一个角度来描述,读了可以加深印象和理解。这么说的意思是,大家在复习的时候,不见得要盯住那些教材,有时候休息的时候,翻翻一些简易的哲学简史,里面或许有那么一两句话,就能加深你对某个哲学家或者范畴的理解,至于这样的书的选择,可以随意些。&&& 最后要强调的一本书可能很多人都不认同,就是中国哲学大辞典。当然,这本书并不容易找,我自己也是托的旧书商才给找到。推荐这样一本大砖头,或许在许多人看来是费力不讨好,对应试不见得有效果。但考过北大的朋友都有一个体会,就是北大的试题有相当一部分比较偏,而作为一本大辞典,搜罗的词条自然比较广,我对比过以前的一些试题,比如“五德终始说”“天爵”“三理”等等,教材都不是很重视,而在辞典中,都可以找到相应的词条。就我自己的使用来看,可能我从小就有读辞典的习惯,所以这本书用起来很顺手,前后大约看过四遍,状态最好的时候,大约能有四五百条的词条我能大体背诵下来,因为里面最核心的词条我都摘录到我的笔记里,所以读的次数可能更多一些。能借到这本书的朋友,可以看看后面的一个索引,即使不完全看这本辞典,也可以借后面上千个词条来检验自己复习的全面性,如果里面大体的词条能说个大概,那说明复习的比较全面了,如果看到基本或者大半不清楚,就要加快进度和调整复习范围了。但这本书确实不容易找,我后来三月份的时候,才替一个安徽研友找到第二本,而且里面有800页,复印起来又不太方便,所以一般的朋友可以考虑用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来代替。&& 下面说说西方哲学部分,一开始我并不清楚报考中国哲学方向的考生并不需要考现代西方哲学,所以浪费了许多的时间,当然如果从学习的角度而不是应试来看,收获还是很多的。&&& 先说赵敦华老师的西方哲学简史,这本书尽管很多人对其学术价值有看法,但从应试的角度看,非常重要,而且赵老师现在是北大的系主任,所以大家一定要重视。而且这书有一个比较好的优点,就是小标题,大家复习的时候可以按这些小标题进行掌握。但这本书也有不足,就是太过简略。前边古希腊部分的还好,到了后边德国古典哲学,就明显不够了,所以这时候大家要正确找别的哲学史著作来加以补充。当然,如果从应试的角度看,这个补充的范围也不需要太广。以黑格尔哲学为例,历年的考题中,直接考黑格尔哲学体系中某一大块的概率不高,倒是屡屡考到黑格尔哲学的几个特点。毕竟从应试的角度看,黑格尔哲学体系不太方便出题目。&&& 至于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也是极其重要的一本,今年的考题虽然不能很好的体现这本书在复习中的作用,但我曾经问过靳希平老师,他就非常强调在复习的时候要抓紧这本书。但这里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对于一些哲学命题的阐述,可能一些教材的思路和原著有所区别,大家就要多进行补充和综合了。这书可能一般的书店都不见得有,北京倒是在个别小书店里能见到,现在开始准备复习,时间还是比较宽裕,大家最好能抽空好好研究一下这些原著选读,这对大家以后入学也有好处。&&& 苗力田老师的西方哲学史新编是我当时针对赵版的不足而读的,在国内学者写的西哲史中,苗老师本身的学问根基恐怕是最深厚的,这是我当时选择这本并不在北大范围内的参考书的主要原因。而西方哲学史(复旦版)很多人可能觉得有一些“政治”色彩,所以并不重视。而这本书有他的特点,就是深入浅出,很多哲学问题,或许在别的书里阐释的很晦涩,但这本书里就尽量用简单的语言来说明问题,尤其是其现代部分。当然,这本书里对某某哲学家的评价和生平,大家可以不用费时去看。&&& 至于刘放桐的新编现代西方哲学,个人觉得远比赵老师那本好。实际上我在复习现代西方哲学的时候,就是赵版、复旦版和刘版同时比对进行的。因为中哲方向并不考现代西方哲学,所以这里就不多说了。&&& 而剃利罗素等人的哲学史,从应试的角度,并不是很突出,但可以考虑作为补充。而我买西方哲学大辞典,其用意其实和反复阅读中国哲学大辞典一样,就是图个全,而且一些词条解释的很权威和简明,但这本西方哲学大辞典,使用起来并不如中国哲学大辞典好,至少从应试看来是如此。所以大家可以另外选择别的西方哲学大辞典。&&& 下面提一下历年试卷的问题,建议大家尽自己所能去收集三年以上的试题,这个对一些尤其是考过两次的朋友来说,不是很难。一定要仔细分析。比如大家看中国哲学的考题,就会发现每年的试题分布是有一些特点的。比如几乎每年都会考一道佛教的题目,而佛教可以出题的时期又只有两个时期,人也是那么几个反复考过的,如果大家把那么几个点掌握了,就能确保这个分数了。相应的,其他的也是这个道理。&&& 很多朋友都有这样的疑问,就是教材要看几遍。其实教材是不好按遍数来计算的,有时候你复习的第一轮就能看几遍,或者你可能某一个章节看了好几遍。但一位师兄曾经告诉我,哲学复习必须超过五轮。这个观点我非常赞同,尤其是前三轮,一定要十分的扎实。&&& 同时,北大和其他学校哲学系入学考试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北大喜欢出偏题,或者更确切的说是他们的考察面比较广,大家千万不要有侥幸的心理,不要轻易放弃某一块,尤其在时间允许的时候。这点只要大家看到往年的试题,就能很深刻的体会到。&&& 复习的时候,一定要重视总结和比较,这点在中国哲学的复习中尤其突出。
关于"最后阶段,真题的正确打开方式_备考经验_考研帮"有15名研友在考研帮APP发表了观点
扫我下载考研帮
相关信息:
2019考研热门话题
考研帮地方站育龙网中国第一教育门户【咨询电话:010-
您现在的位置:&>&&>&
跨学校跨专业考上哲学的经验分享
&&& &&&&&&&&&
育龙网核心提示:
我考的是09年中国哲学专业.从决定考研,到初试,不到5个月的时间;从拿到专业课书,到初试,不到3个月时间.在这么仓促的时间里,我不管
我考的是09年中国哲学专业.从决定考研,到初试,不到5个月的时间;从拿到专业课书,到初试,不到3个月时间.在这么仓促的时间里,我不管刮风下雨,不管寒冬酷暑,每天早上6点起床,最晚12点睡觉.我就这么努力地去学习,这么努力地去奋斗.因为我那时候已经放下课本一年多了,又是跨学校跨哲学专业.大家好像都觉得哲学专业分数线低,好考,其实,就我这一路走来,我才明白,考上哲学专业,是多么不易.从初中开始,我们就开始学习过哲学,想想那时候的哲学,只是一些比较浅显易懂的知识.等我真正接触哲学,看哲学专业方面的书的时候,我才发现,哲学有些东西真是比较抽象.就拿我看一本语言哲学来说,有时候每天看大概两三个小时,看了好几天,才看了30多页.因为我确实以前没接触过这么抽象的东西,我这才明白,哲学真是智慧之学,是各种知识的概况和总结.初试的时候,最担心的,就是,因为自己的水平本来就不高.另外,考专业课的时候,也并不是那么容易.虽然学校提供了参考书目,但是考专业课的时候,试题还是会出一些不在参考书目之内,并且是相对灵活点的题目.或者是,参考了前几年的试题,觉得哪些章节是重点,有时候考题偏偏是你觉得不是重点的内容.这些让我有点郁闷,不过总体还好,那些往年考的重点题目,还是会变变再考.等我搞定,搞定初试,接下来就是复试了.我考的是中国哲学,复试是中国思想文化概论,参考书目是中国文化概论.我以为就考一本书的内容,会轻松点,不会太难,以为考试的内容可能会考一些理论性的东西,比如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内容和对现代社会有何作用,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谁知道,等我拿到试卷看到题目的时候,我就傻眼了.第一题是说说八卦的卦名和其所代表的事物.另外的一些题目,也都是类似考中国文化功底的.这些题目,大多都是参考书里没有的,即使有,也是比较细节的一些东西.我在那里可以说是绞尽脑汁,使劲想使劲编地往上写,把自己知道的都写上.例如中国古代著名书院有哪些,中国古代佛教著名宗派和道教著名典籍,马王堆汉墓帛书,西学东渐等,大概十几道题.考完之后,我的感觉是,跨专业真不容易,要是本专业考,这些内容人家可能会学过,会考得比较轻松点.我担心自己考不过,还好我高中是学文科的,算是很多年前的小功底吧.后来面试,老师问我看过哲学方面的哪些书,我汗,我是跨专业,时间又这么紧,除了参考书目,我真没看过多少.我只好实话实说,并诚恳地表示考试是我学哲学的第一步,以后会努力的.老师又问我为什么学哲学,为什么选中国哲学,为什么考研等问题,然后再从我的回答中,找出一些专业方面的问题来问我.等我面试出来后,我才知道什么叫唇枪舌战.四个老师,哪个老师想起什么问题就问,我答完这个答那个.有的老师还好,问的问题不多,有的老师看你答了这个,就步步逼近从你的回答中问下一个,好像是想直到把你问得无话可说的时候,才把你看到底.他们就是想探探你到底有多深.面试后,我回头想起一个词,舌战群儒.呵呵,当然,这有点夸张,人家是老师,你只能想着如何应答.后来,直到老师们说我挺聪明,他们才停止对我的提问,然后指出我的不足之处,是哲学方面的书看得太少,还停留在教科书上,以后这些得全部打破才行.我听到老师说这些,我有点欣喜了,他们应该觉得我是孺子可教吧.总之,面试的时候就是要表达出自己是真的喜欢哲学,并且以后会好好学习,这样的学生,导师才想要.我想,一个因为哲学分数线低才考哲学的人,一个没有一点哲学潜质的人,导师有权利一票否决.所以,我觉得考哲学需要有一个比较慎重的态度.我现在能想到的写到的,先这么多吧,如果有需要帮助或是询问的,再回帖吧,我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吧.希望能给大家一点帮助.
-- 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或立场,如有侵权,请来电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我想跨专业考哲学.但是我又不清楚哲学考的大致情况.哲学里又分什么专业呢? 它是不是全国统考呢?
你说的太不清楚了,什么跨专业考哲学??是什么考试?
你说的是不是考研?考研的哲学专业在公共课 政治中会考到哲学,分值大约占20%多一点,即使你要报的是哲学专业。当然报考哲学专业考的专业课得看具体学校怎样考了,考的不一样。
还有一点说明是哲学专业是所有考研专业里英语分要求最低的。我记得是这样。
大概会学到这样一些科目(当然也学校不同也有不同):哲学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科学技术哲学、伦理学、宗教学、美学、逻辑学、心理学、中外哲学原著导读等
归于哲学门类里的专业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外国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科学技术哲学等等
各个学校开的不一样。
其他答案(共1个回答)
、宗教学、逻辑学(本科逻辑学仅限中山大学)
研究生专业总体上可分为: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哲学
外国哲学
科技哲学
宗教
美学
伦理学
逻辑学
管理哲学
你的分数还可以的啊 不一定没有考上的啊 你先不要着急的
如果你要调剂你要考虑以下的问题:
首先要看你的分数线有没有达到国家分数线的 不仅要英语还要看专业科和总分...
主要是自己多寻找信息,多联系,不要放过任何希望。国家自主划线的34所院校也是招收调剂生的,主要是看各专业的生源如何,我的一个同事去年报考南开大学,结果专业课不够...
调剂的政策各个学校都不一样
你在这里问作用肯定不容易得到你想要的结果。一般的招生负责人怎么会这么巧来到这个地方呢,你如果想得到更好的结果我建议你按下面的方法作。...
只有在你只是把哲学当作学分时才会如此.
调剂的政策各个学校都不一样
你在这里问作用肯定不容易得到你想要的结果。一般的招生负责人怎么会这么巧来到这个地方呢,你如果想得到更好的结果我建议你按下面的方法作。...
答: 哲学家指的是生命的意义,船夫指的是生命的本体,这里面体现的哲学道理就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没有本体的生命,啥意识都是不存在的。社会意识是依靠社会存在而存在的。
答: 童心表现本真的人性,正确的教育,无不基于对人性的准确理解和把握
答: 教育的基本目的和任务就在于授业、释疑和解惑,也就是对人类各种已有知识的诠释和传授。你明白了这一点,也就明白了教育与诠释学之间的内在联系了。
答: 贺拉斯
认为文学的摹仿要达到“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这是一种既重视摹仿又重视读者得到快感和教益的文学观念。
B.20世纪上半叶,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大量的青壮年人口死于战争;而20世纪下半叶,世界基本处于和平发展时期。
“癌症的发病率”我认为这句话指的是:癌症患者占总人数口的比例。
而B选项说是死亡人数多,即总体人数下降了,但“癌症的发病率”是根据总体人总来衡量的,所以B项不能削弱上述论证
我个人认为解放后初期的土改,是农民分得了土地,而不是租土地。明确来说,当时的土改就是农民私有。我认为,当时可能是出于对“私有制”的忌讳,所以不敢直接声称是“私有”,而是用“农民的”来代替。
之所以说当时是私有,理由大致如下:
1.土改,准确来说是对生产资料的重新分配。当时参与土改的生产资料,不但包括土地,还包括牛马驴骡、农具等生产资料。而这些都是属于农民私有的。后来合作化运动之前,有些农民就曾经把牛马等牲口杀了吃肉,政府当时也只是批评他们的思想,并没有强力阻止。可见这些生产资料的确是属于私有的。
2.在一些地方的土改总结中,曾经对各阶层的土地分配量进行过汇总。在土改中,也并不是全部重新分配。例如富农和中农的土地都得到了一定保护。因此,可以推断,平均地权后的土地拥有量,仍然不是完全平等的。而如果是土地公有,那么富农中农的土地也应当予以重新分配。
3.合作化运动期间,鼓动农民用土地入股,参与合作组。如果土地不是农民私有的,那么“用土地入股”之说从何谈起?只有土地是农民私有的,才能够用“自愿”和“入股”等口号来鼓动农民。
4.当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结束后,官方曾经明确认定是:把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改造为集体所有制。我们知道,集体所有制才是真正具有公有制意义的,既然集体所有制是刚改造成立的,那么此前就不应该是公有制,否则也就没有这么大的政治意义了。所以,被改造之前,应当是私有制。
5.据说薄一波在《若干重大历史问题和回顾》中曾经提到:如果土改结束后,继续实行新民主主义,不急于把私有制改造为公有制,那么可能就没有后来的这么多错误。(原话记不清了,大体是这个意思)可见,当时党内高层,也是把农民所有制认定为私有制。
6.参照当时的工业情况。土改期间的工业依然是存在私有制的。直到合作化运动后,才逐渐兼并了私有企业。工业合作化期间,也曾经采用了“入股”“分红”“自愿”等手法,这和农业合作化方式是一致的。很难想像,如果农村当时真的消灭了私有制,那么这些私人企业家怎么还能够放心生产下去。所以我认为,当时的土改只能是建立了农民私有制,这样才能让私人企业家吃一个定心丸,不至于立马停工逃跑。
土地是否拥有私有权,很大程度上要看土地拥有者是否能够自由买卖土地。但是土改初期,一来,地主的财富基本被瓜分完毕;二来,地主即使留下一点财富,也决计不敢表露自己还藏有私钱;三来,刚分得土地的农民没有钱去购买土地。从而使得当时的地主无地可卖,无地敢买;农民不愿卖地,没钱买地。因此造成几乎没有土地买卖的可能性。既然没有土地买卖,其私有权也相对体现的并不明显。
不过从上述种种理由来看,虽然土地买卖并不明显,但并不能认为当时就不是私有制。土改结束后,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大大提高,当年的农业产量得到了大幅增长。在当时没有提出承包概念,没有明确承包年限的情况下,如果不是私有制,很难想像农民会有这么大的劳动积极性。要知道,三中全会后,也是明确了足够的承包年限后,农民才具有较高的积极性。如果建国初期的土改是公有制或集体所有制的,在没有承包年限的承诺下,我不太相信农民会有足够的劳动积极性。
你好!那要看那种车型,A6有很多型号的,
说的太好了 !我们自己要把握好.
 首先,父母要理解,孩子的各种异常行为是学习的过程,不要随便给孩子贴上“自私”、“坏孩子”的道德标签。要有耐心,要学会等待。要了解孩子的成长不是一天之内完成的,需要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样,父母才能以平常心对待孩子出现的各种波动。
  其次,父母要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孩子。要制止孩子错误的做法,最重要的是要给孩子示范正确的做法。光是批评他,孩子还是不知所措。像前面提到的情况,妈妈可以告诉依依:“你喜欢天天,可以告诉她,如果想抱她,要先请她同意,不能把她弄疼。”
一般的感冒,症状较轻,如流清涕,打喷嚏,对胎儿影响不大,也不必服药,休息几天就会好的。但在妊娠早期(5-14周),主要是胎儿胚胎发育器官形成的时间,若患流行性感冒,且症状较重,则对胎儿影响较大,此间服药对胎儿也有较大风险
1、必须坚持科学的、长期的食用加碘盐。一旦停用碘盐,就容易造成碘缺乏复发。
2、一次购买碘盐不要太多,因为时间久,碘元素容易挥发。
3、在炒菜、煮汤时不宜过早放盐,宜在食物起锅时放入。
4、存放碘盐的容易应该是加盖的,并且放置在干燥、逆光避高温处。
5、碘盐要看清防伪标志,最好到正规的大型超市购买。
6、服用某些药物时要忌吃碘盐。比如服用含汞类的药物如朱砂,不宜同时食用碘盐。
 对宝宝早期的哭,抚育者首选不应讨厌、心烦,而要善于倾听和分辨;第二,不能采取不理不睬的态度,而要以极为敏感的心态去作出准确的反应,并尽可能给予必要的满足;第三,对于宝宝需要的满足,这不仅可以使宝宝哭的次数下降,哭的时间减少,还可以使他们安定情绪,长大以后也能以文明的方式去对待他人。因此,抚育者应设法让宝宝获得生理上,心理上最大限度的满足感。
虾皮紫菜蛋汤
1、将虾皮洗净,紫菜用清水洗净,撕成小块,鸡蛋磕入碗内打散,香菜择洗干净,切成小段。
2、将炒锅置火上,放油烧热,下入姜末略炸,放入虾皮略炒一下,添水200克,烧沸后,淋入鸡蛋液,放入紫菜、香菜、精盐、葱花即可。
海带炖豆腐
1、海水污染,海带也会含有毒金属—砷。因此,食用前应先用清水漂洗,然后再浸泡不超过6小时,并要勤换水,这样,就可以放心地食用。
2、豆腐放入锅中加水煮沸,捞出晾凉,切成小丁。
3、锅中油烧热,放入姜末、葱煸香。
放入海带、豆腐,下清汤,烧开后转小火炖半小时,调味后即可出锅。
橘味海带丝
1、干海带放锅内蒸25分钟左右,捞出,放热水中浸泡30分钟,捞出,切成细丝。
2、把白菜洗净,切成细丝。
3、将干橘皮浸软洗净,切成丝末。
4、将海带丝、白菜丝和橘皮末放入大碗内,加酱油、醋、白糖、味精和香油,撒上香菜段,拌匀即可。
森派蛋糕培训学校不错,就在罗湖东晓路那边,以传授西点、面包制作技术及蛋糕裱花技术为主的培训学校,在行业中享有盛誉。
我们在户外进行徒步时也会遇到凹凸不平的山路,当我们在凹凸不平的山路上前进的时候,登山杖可以保持你的身体平衡,避免一些摔倒或磕磕绊绊的发生。
体验式拓展训练无论是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满足个人和企业在素质提升方面的需求,让学员在深刻的体验中,从新认识自我,激发自身的潜能,在能力和素质方面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简·爱格妮斯起先专注效劳25至50岁的老到独立的现代女人,但随着公司快.速展开和品牌效应日益闪现,男性消费市场呼声越来越激烈,所以后来又新增男装和潮流服饰。
我给你推荐凯胜晟达公司,这家公司安装铝格栅已有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收费实惠,在业内享有良好的口碑,值得信赖。
可以肯定地说,专升本也没有哲学专业
你如果震感兴趣,可以去考哲学的研究生。
一要看你的主观努力,二要看你有没有运气碰到合适的导师
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高校教授、研究机构……
待遇总体上来说是不错的
哲学讲的是灵性与心学。领悟不好有好的老师也没用,这跟蓝翔不同,人人都可以去。对于就业前景如何,要看你的标准是什么,如果你拿哲学专业跟大众专业比,前景一定差。但我一直说,有真本领就不会失业,开杂食铺就有7-11,做辣椒酱,就有老干妈。行行出状元,如果你这种心态都没有,还是不要读研究生了,不因研究而研究,只想因为赚钱而研究,你会很痛苦。
或者问问哪种技工技术赚钱,直接上技术学院,为就业前景优美。
好像新疆大学有吧。
在文史类、法学、教育学、政治学、军事学、管理学中皆可选择你感兴趣的
只要其中不要求考数学。
当然,如果你数学没问题,那就任选。
难啊,不过可以去试试,找个中介问问。你做主申请,考个高分雅司,让中介给你做做职业定位和工作经历,也不是没可能。
兴趣使然。我想选文科的都多多少少是对文史哲其中一方面有兴趣的,而且不是纯粹的功利。
北大、人大、武大、复旦、南开、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等在国内排名在前。
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击页面上的好评给俺个支持哈。
我记得读过季羡林先生的一片文章,里面讲中、西、印三大哲学的区别,举了一个很精彩的例子。说你画一个圆,让西方哲学来把它分为两半,那么西方哲学会在中间画一条直径,于是1就是1,2就是2,阴阳分明,西方哲学是强调分析,强调对立的。让中国哲学来分,分出来的就是“阴阳鱼”的图形,中国人强调的是统一,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又能互相转化。而印度哲学则是什么都不画,他们会告诉你,1就是2,2就是1,不存在1与2,所以不能区分。
这个问题,建议你你搜索一下“比较哲学”这个关键字吧。下面这篇,我感觉可能对你有参考价值。
“中西比较哲学”之我见
较之比较文学、比较语言学、比较文化学等等而言,“比较哲学”这个名目,无论在学理建构上、还是在学科建制上,都还属于所谓“空白”。但这不等于说这么些年来我们根本就没有比较哲学。实际上,自西学东渐以来,我们一直就在进行着比较哲学、尤其中西比较哲学的研究,只不过我们名之为“中西哲学比较研究”而已。但唯其不自觉,或唯其具有一种不恰当的自觉,其间问题多多,不可不辩。
一说到“中西哲学比较研究”,我们便立即卷入了一场持久不衰的争议,因为显而易见,这个名目已然预设了“中国有哲学”或者“有中国哲学”,否则,何来所谓中西哲学比较?然而人们可以问:中国有所谓“哲学”吗?或者说:“中国哲学”这个名目能成立吗?这正是许多学者的疑惑,它一直都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例如新近有学者认为:古代中国并无所谓中国哲学;甚至现代中国也无所谓中国哲学——与其说有着所谓“中国哲学”,毋宁说有着“哲学在中国”。[1] 这意思就是说:我们至今仍无所谓中国哲学;我们所有的不过是西方哲学在中国。这似乎是颇有道理的:不是吗?我们即便在那里煞有介事地谈论中国的“哲学”,所谈论的其实也不过是西方哲学: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只不过是“美国哲学在中国”,牟宗三的“中国哲学”也不过是“康德哲学在中国”,更不用说胡适的“实验主义”、洪谦的“实证主义”之类了。其原因很简单:我们“失语”了。表面上看来,我们操着所谓“现代汉语”;而实际上我们操着西方哲学的话语、谈着西方哲学的问题。
但我对此不以为然。问题在于:何谓“哲学”?这使我想起海德格尔的一番话:
哲学即形而上学。[i] 形而上学着眼于存在,着眼于存在中的存在者之共属一体,来思考存在者整体——世界、人类和上帝。形而上学以论证性表象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存在者之为存在者。因为从哲学开端以来,并且凭借于这一开端,存在者之存在就把自身显示为根据。……它是实在的存在者状态上的原因(亚里士多德),是使对象之对象性得以成立的先验可能性(笛卡儿),是绝对精神运动和历史产生过程的辩证中介(黑格尔),是那种价值设定的强力意志(尼采)。[2](P68—P69)(括符内为引者所加)
简而言之,思考存在者整体、存在者之为存在者、或者所有存在者的终极根据的东西,即是哲学。这个根据(Grund)本身仍然还是一个存在者(das Seiende),它的实质就是主体性、实体性。海德格尔指出:“什么是哲学研究的事情呢?……这个事情就是意识的主体性”;这个主体性同时就是实体性,所以,“作为形而上学的哲学之事情乃是存在者之存在,乃是以实体性和主体性为形态的存在者之在场状态”。[2](P76)这个主体性乃是“现代性”的哲学表达,它是由笛卡儿确立起来的;但它还有着更为深远的形而上学背景,那就是轴心期(Axial Period)[3] 之后彰显出来的“实体”范畴,它是由亚里士多德以范畴表的形式给出的。[4] 主体性即是实体性,这就是黑格尔的名言所要表达的意思:“实体在本质上即是主体。”[5](P15)所以海德格尔指明:“主体乃是被转移到意识中的根据,即真实在场者,就是在传统语言中十分含糊地被叫做‘实体’的那个东西。当黑格尔在那个前言中宣称:‘(哲学的)真理不仅应被理解和表述为实体,而且同样应被理解和表述为主体’,这就意味着:存在者之存在,即在场者之在场状态,只有当它在绝对理念中作为本身自为地现身当前时,才是明显的因而也才是完全的在场状态。”[2](P75)这个实体、主体,作为“存在者整体”或者“存在者之为存在者”、即作为所有存在者的最后“根据”的那个存在者,即是所谓“本体”(noumenon),它在西方哲学史上表现为本体论意义上的世界(宇宙论)、人类(哲学人类学)或上帝(神学)。[2](P68)
假如我们认同这个看法,那么,现在剩下的问题仅仅在于:在中国传统中,人们是否同样在思考着这样的本体、实体、主体?答案是肯定的。我们这里且以儒家为例。如果说,“自亚里士多德以降,作为形而上学的哲学的事情就是在存在论神学上思存在者之为存在者”[2](P83—P84),那么,自孟子以降,儒家哲学的事情就是在心性论上去思考存在者之为存在者:
孟子首先把“仁”把握为“性”,它作为人之性,也就是主体性。这种把握乃是一种确立,即他所说的“先立乎其大者”:
公都子问曰:“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孟子曰:“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曰:“均是人也,或从其大体,或从其小体,何也?” 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6](《告子上》)
所谓先立其大,就是首先确立先验的心性,亦即确立那个“使对象之对象性得以成立的先验可能性”[2](P69)。这个心性其实就是人的主体性,在这个意义上,牟宗三把这样的“心体与性体”理解为“道德主体”,是颇为契合的。[7]
此“性”既是主体性,也是实体性。孟子所谓“此天所与我者”,也就是《中庸》所谓“天命之谓性”[8]。[ii] 本来,在中国的前轴心期,天作为绝对实体,正是一切存在者的最后根据、最初根源,在这个意义上,天这个实体正是绝对的主体性;而它也是人的主体性的根据,这就是说,天的主体性与人的主体性那时是分离的。孟子的创造,在于他以“天人合一”的路径而把天的绝对主体性内在化为人的主体性。于是,主体就是实体——作为本体的终极实体。只有在这个意义上,孟子才有可能说出“万物皆备于我”[6](《尽心上》)这样的话来;而在《中庸》里,这个本体被表述为“中”或“诚”: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8]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8]
此“中”此“诚”,既作为人的“未发”之性,又作为天下“大本”,而位天地、育万物,成己成物,确实正如黑格尔之所言:绝对实体即是绝对主体。这正是形而上学的根本,也就是哲学的根本。
在这层根本意义上,“中国哲学”原是既成事实。因此,所谓“中国有没有哲学”的问题完全是个伪问题。
但是,以上讨论似乎仍然可以遭遇这样的质疑:“你采用了海德格尔的‘哲学’概念;换句话说,你所采用的仍然是西方的‘哲学’概念!”这就使我们不得不进入另外一个热门话题:所谓“失语”的问题。我们的问题是:我们之“采用海德格尔的‘哲学’概念”,这件事竟然是可能的吗?
所谓“采用海德格尔的‘哲学’概念”或者“采用西方的‘哲学’概念”,这样的说法本身就依赖于这样一个语义预设:某处存在着一个摆在那里的、“现成在手的”(vorhanden)所谓“海德格尔的‘哲学’概念”或者“西方的‘哲学’概念”。然而稍有一点现代哲学史常识的人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现成地摆在那里的东西乃是一个“客观对象”,但是这样的“客观对象”实质上不过是一个“存在设定”,休谟谓之“不可知”,而胡塞尔则称之为“超越物”(Transzendenz)。这就是西方近代以来的哲学史所揭示出的所谓“认识论困境”:内在的意识如何可能确证、并且“切中”那个外在的“客观存在”?这就表明:所谓“不以人们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用佛学的话来说,叫做“不可思议”,纵然我们自以为是地、煞有介事地思之议之。
正是这个“认识论困境”启示了胡塞尔的“悬搁”(Epoché)、“面向事情本身”(zu den Sachen selbt)的观念,即导致了纯粹先验意识现象学。然而胡塞尔的意识现象学同样面临着某种可以称之为“先验论困境”的境况。例如,我们要抵达纯粹先验意识领域,就必须首先排除“自然主义态度”而确立“现象学态度”;然而我们何以可能排除“自然主义态度”而确立“现象学态度”?除非我们已经抵达了纯粹意识领域。这就正如孟子的先验进路必定面临着这样的困境:我们必须“先立乎其大者”[6](《告子上》)亦即确立心性本体,才能抵达先验的心学境界;然而我们凭什么会“先立其大”?除非我们已经确立了心性本体。这就是先验论的困境:我们势必陷入循环——不是 “解释的循环”,而是地地道道的“恶性循环”。这样的困境乃是因为,他们其实是在传统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里兜圈子。有鉴于此,这才有了海德格尔的现象学 ——作为“基础存在论”的此在诠释学。
根据此在诠释学的现象学观念,“失语”这样的事情根本上就是不可能的。显而易见,“失语”说的一个前提是:我们可以在与外语文本的接触中接受纯粹的原汁原味的外语及其观念,或者可以在与传统文本的接触中接受纯粹的原汁原味的传统语言及其观念。在前一种情况下,我们才可能“失语”;在后一种情况下,我们才可能 “避免失语”。但我们知道,赖以支持“失语”论者的这样一种前提本身恰恰是一种应被解构的陈旧的传统形而上学观念。而按照当代哲学诠释学的观念,那种纯粹的原汁原味的接受根本是不可能的。
正如伽达默尔所说,一旦翻译就已经是诠释。对于外语文本或者传统文本,即便仅仅是“忠实的”翻译——甚至是鲁迅所谓“直译”——也都已经是在诠释了,更不用说那种转述、介绍之类的东西了。而只要诠释,就一定已经带有了诠释者的观念;甚至可以说,诠释本质上就是诠释者自己的诠释。这是因为,诠释作为此在的一种生存样式意味着:在诠释中,“过去”了的传统其实已经成为了我们的“当下”——过去已经被当下化了,传统已经被此在化了。这是由作为此在生存样式的诠释本身的时间性、历史性所决定的:我们向来已经走在了传统的前面。由此看来,近代以来大量涌入的西方文本,经过中国人哪怕仅仅赋之以汉语化的形式这样一种诠释,其实也已经是现代中国人自己的观念了。
由此可见,“失语”说实实在在是一种彻头彻尾的头足倒置的说法。诠释(Interpretation)是建基于此在、亦即人自己的源始的存在之领会与解释(Auslegung)的;而这种存在之领会与解释,又是建基于更其源始的生存-存在本身的。然而,“失语”论者的全部“理论”都建立在一个虚假的预设上面:中国人——或者说人——不过是一件容器:这个容器或者用来盛所谓“中国的”东西,或者用来盛所谓“西方的”东西。然而,人并不是容器!人是什么?人是一种存在者;但他是一种特殊的存在者,它的存在就是生存。诠释、诠释的语言,就是源于人、即此在的生存的:人的语言建基于人的生存样态,现代中国人的语言建基于现代中国人的生存样态;现代汉语源于我们自己的生存境遇,源于我们自己的源始的存在之领会与解释。所以,不论对于所谓“中国传统”观念、还是所谓“西方”观念,我们一向都已走在它们的前面了。
按照此处的思想,本文第一部分的那个结论“‘中国哲学’原是既成事实”这个说法也是大成问题的。对于当下诠释着的我们来说,无论“中国哲学”、还是“西方哲学”,都并不是任何现成在手的既成事实。
在这个意义上,所谓“中西比较哲学”或者“中西哲学比较”就是一种颇成问题的说法。当然,我们也可以姑且采取一种“约定俗成”的态度来接受“中西比较哲学” 这样的学科称谓,但前提是我们应当心知肚明:比较即是诠释,而诠释建基于我们自己的当下的生存及其源始的存在之领会与解释。
若能以这样的观念来理解所谓“中西比较哲学”,那么,我们可以说:自近代以来,中国的全部既有的或者可能的哲学研究,无论是有意识的“比较研究”,还是所谓纯粹的“中国哲学”研究、或者纯粹的“西方哲学”研究,都已经是“中西比较哲学”的研究了。换句话说,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纯粹的“中国哲学研究”或者纯粹的 “西方哲学研究”。这是因为:所谓“中国哲学传统”、或者“西方哲学传统”,作为传统,都不是外在的现成的东西,而是内在于我们自己的此在的生存之中的。正如海德格尔在谈到“传统”时所说:
在它的实际存在中,此在一向如它已曾是的那样存在并作为它已曾是的‘东西’存在。无论明言与否,此在总是它的过去,而这不仅是说,它的过去仿佛‘在后面’推着它,它还伴有过去的东西作为有时在它身上还起作用的现成属性。大致说来,此在的存在向来是从它的将来方面‘演历’的,此在就其存在方式而言原就‘是’它的过去。此在通过它当下去存在的方式,因而也就是随着隶属于它的存在之领会,生长到一种承袭下来的此在解释中去并在这种解释中成长。此在当下就是而且在一定范围之内总是从这种此在解释中来领会自身。这种领会开展着它的各种可能性并且调整着这些可能性。它自己的过去——而这总是说它的‘同代人’的过去——并不是跟在此在后面,而是向来已经走在它的前头。[9](P24)
这就是说,传统作为此在的“过去”,通过此在的“当下”的存在之领会与解释,而在此在的“将来”的可能性中开展出来。而所谓“中西比较哲学”,正是建基于这样的存在之领会与解释的。这里,所谓传统——不论中国哲学的传统、还是西方哲学的传统——不是现成的“过去”,而是生成着的“当下”;而此生成,就是诠释本身。在这个意义上,现有的学科建制划分,诸如“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乃至“比较哲学”等等,都是荒谬的。不论中国传统的文本,还是西方既有的文本,在我们的哲学之思中,都已经作为此在生存的组建内容而共在于我们自己的生存之领会与解释之中而无所逃逸。假如有哲学工作者宣称:我决不搞什么比较哲学。那么我们会回答他:那是痴人说梦。
以上讨论其实已经回答了这样的问题:我们应当怎样进行中西比较哲学研究?现在,我们将这个问题的答案进一步挑明:
如果说中西比较哲学是在现成的中国哲学与现成的西方哲学之间进行的比较研究,那么,这样的中西比较哲学根本就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而如果说所谓中西比较哲学,不过是中西哲学文本在我们当下的生存中来与我们照面而共在,在我们的存在之领会与解释中显现为存在自身的扩展、或者生存经验的自身扩展,那么,在我们的所有可能的哲学研究中,这样的中西比较哲学无处不在。只要我们进行哲学的研究,我们就在进行着比较哲学的研究。对于现代中国哲学家来说,这种意义上的中西比较哲学乃是我们的“天命”,也就是说,它恰恰就是我们自己的生存本身的涵项。事情就是这样:中国的所有哲学家均须意识到,我们的任何一种哲学研究,都已经是、并且将始终是中西比较哲学研究。
其所以如此,就因为我们的生存本身。我们的生存样态,早已既不是百国来朝的专制帝国治下的臣民生活,更不是中西之间“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状况。我们的生存样态,简而言之,就是现代性[iii]、全球化[iv],如此等等。在这样的生存样态中,“西方”并不在我们的生存之外,而是在我们的生存之中。我们的一切诠释,都建基于这样的生存;我们的一切哲学之思,都建基于这样的存在之领会与解释。
行文至此,还有一点必须指明:上文第二部分出现的“诠释本质上就是诠释者自己的诠释”这样的表述,还是不够充分透彻的。当代诠释学的观念应该是这样的:不是诠释者先行于诠释,而是诠释先行于诠释者。在这个意义上,海德格尔的“此在”概念也是很不彻底的:仿佛先有了此在这样的存在者,而后才有他的存在。[v] 事情本身正好相反:不是此在先行于生存,而是生存先行于此在;不是“此在的生存”,而是“生存着的此在”。因此,海德格尔的“此在”,正如某些后现代思想家所已指出的,只不过是一种改头换面的“大写的人”,它仍然面临着解构的命运。不过,这个话题已经超出了本文的论题范围。我们这里只是想说:诠释本身就是生存,或者说,诠释本身就是归属于生存的。因此,所谓“中西比较哲学”,固然不是“我注六经”,但也绝非“六经注我”,而是:“注”生成着“我”、生成着 “六经”。这里,“注”本身归属于生存。这就是说,中西比较哲学乃是当代生存本身的一种展开样式。
参考文献:
[1] 郑家栋:《“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2001年9月于韩国东洋哲学会主办的“奇高峰与二十一世纪东洋哲学”学术研讨会开幕式的演讲,首发于“世纪中国”网,转发于“中国儒学网”:
[2] 海德格尔:《哲学的终结和思的任务》,载《面向思的事情》,陈小文、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2版。
[3] 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魏楚雄、俞新天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4] 亚里士多德:《范畴篇》,载《工具论》,李匡武译,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5]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2版。
[6]《孟子》:《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版。
[7] 牟宗三:《心体与性体》,(台湾)正中书局,1986年版。
[8]《中庸》:《礼记》,《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版。
[9]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三联(北京)1999,第2版。
[i]“形而上学”在这里是海德格尔对从古希腊雅典哲学以来的西方本体论哲学及其全部展开的一个总体称谓。——引者注
[ii]《中庸》与《孟子》一致,均属于儒家心学“思孟学派”文献。
[iii] 在我看来,“后现代”只是现代性的扩张。
[iv] 依我的看法,所谓“本土化”也是全球化的内在涵项。
[v] 参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导论”中涉及此在之优先性的部分。
正在加载...
Copyright &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
相关问答:123456789101112131415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哲学在职研究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