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本地实际谈谈如何加强山东农村改厕实际图公共事务管理

如何加强农村公共事务管理?_百度知道
如何加强农村公共事务管理?
我有更好的答案
(一)繁荣发展农村文化。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尽快形成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集市、文明户、志愿服务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农民崇尚科学、诚信守法、抵制迷信、移风易俗,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养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邻里和睦、勤劳致富、扶贫济困的社会风尚。加强农村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二)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完善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和经费保障机制,保障经济困难家庭儿童、留守儿童特别是女童平等就学、完成学业,改善农村学生营养状况,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广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大力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农村教育。增强高校为农输送人才和服务能力,办好涉农学科专业,鼓励人才到农村第一线工作,对到农村履行服务期的毕业生代偿学费和助学贷款,在研究生招录和教师选聘时优先。保障和改善农村教师工资待遇和工作条件,健全农村教师培养培训制度,提高教师素质。健全城乡教师交流机制,继续选派城市教师下乡支教。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加强远程教育,及时把优质教育资源送到农村。(三)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重点办好县级医院并在每个乡镇办好一所卫生院,支持村卫生室建设,向农民提供安全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定向免费培养培训农村卫生人才,妥善解决乡村医生补贴,完善城市医师支援农村制度。坚持预防为主。加强农村药品配送和监管。积极发展中医药和民族医药服务。重视健康教育。加强农村妇幼保健,逐步推行住院分娩补助政策。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和落实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有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四)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力度,做到应保尽保,不断提高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全面落实农村五保供养政策,确保供养水平达到当地村民平均生活水平。完善农村受灾群众救助制度。落实好军烈属和伤残病退伍军人等优抚政策。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赈灾为重点的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发展农村老龄服务。加强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促进农村残疾人事业发展。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五年内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加强农村公路建设,逐步形成城乡公交资源相互衔接、方便快捷的客运网络。推进农村能源建设,扩大电网供电人口覆盖率,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加快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开展垃圾集中处理,不断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推进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三网融合”,积极发挥信息化为农服务作用。发展农村邮政服务。健全农村公共设施维护机制,提高综合利用效能。(六)推进农村扶贫开发。
采纳率:57%
首先要加强农民个人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把个人觉悟提高,管理者才能更好地加强农村的事务管理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公共事务管理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乡镇政府不能管理农村公共事务吗_百度知道
乡镇政府不能管理农村公共事务吗
我有更好的答案
乡镇政府可以管理农村公共事务的。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改革命题,之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以及十八大等党的重要会议均对公共服务均等化作出了重要论述。可以说,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主题。鉴于我国社会城乡二元结构特征,农村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过低,已成为影响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实现的主要障碍。为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职能,我国乡镇政府在公共服务的供给中不断地转变自身的定位、角色以及工作方式,尤其在城乡统筹发展之后,通过各部门之间的有机配合,公共服务水平和内容有了比较大的进步。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大部分乡镇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依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实际需要,与城市相比,在数量和质量上依然存在差距。因此,加快推进我国乡镇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中的职能作用,是目前我们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一、乡镇政府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中的困境1.乡镇政府职能不尽完备,导致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率低下。在中国的政治体制中,各级政府的职责范围本身相差并不大,但在权限方面却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对于乡镇政府来说,上级政府可以对其各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造成基层政府行政权力的“条块分割”特征明显。当前我国各级政府的管理模式是条块交叉进行的,基层政府在执法、审批等方面受上级主管部门垂直管理,财政资源掌握在各级政府的主管部门手中,即权力在“条”。而执行的责任却在于“块”,即各级政府的平行管理区域。“条块分割”,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乡镇政府部分职能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往往会导致各机构之间职责不清,影响工作效率。2.乡镇政府自身财力有限,导致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低下。在我国的财政体制中,乡镇一级政府的预算地位处在最低的位置,乡镇政府缺乏财政自主性,这直接导致乡镇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中能力不足。在这种“条块分割”的行政管理体制中,各类公共服务资金和转移支付的专项资金通过垂直部门以财政拨款的形式层层下拨,在各项资金的使用过程中,乡镇政府只有执行的权力,没有独立的支配权。乡镇政府财权和事权的分离,造成各级政府部门在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中出现管理错位的现象。乡镇政府依然沿用传统的工作方式,即通常按照上级部门的工作部署对农村公共事务进行管理。但是,乡镇政府承担的公共服务责任往往比较大,这与他所拥有的财政权利严重不对称,导致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低下。3.农民利益表达渠道不畅,导致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出现错位。从当前我国绝大部分乡镇政府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上看,决策方式依然具有显著的自上而下的特点。上级政府往往针对基本公共服务的项目、规模以及程序制定相应的政策,然后传达到镇政府,指令性色彩比较强。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中,农民对于自己的利益需求没有完备的表达渠道,缺少健全的公共服务需求表达机制。而且农民的低组织化也导致他们在需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时缺少相应的渠道和手段,无法依靠自身的力量提出和维护自己的权利。4.乡镇干部考核机制僵化,导致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缺少动力。我国乡镇政府作为五级政府体系中的基层政府机构,成为体制的最底端。对基层政府工作人员的考核依据是上级政府分派的指标的完成情况,并且考核往往采取“一票否决制”。这就导致乡镇政府在工作中只对上级政府负责,同样以行政命令的手段向村委会分配各项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这种体制不仅严重僵化,同时权力过于向上级集中,导致乡镇政府在各项政策的制定过程中缺少自主权和选择权。在乡镇干部的考核机制中,以上级政府对乡镇政府的考核为主,同时还有乡镇政府内部同事之间的评价,而作为被服务主体的农民却缺乏话语权。这种考核机制导致对基本公共服务的评价主体单一,缺少第三方评价力量的参与,没有建立起有效的问责机制和监督机制。二、提高乡镇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对策1.改变乡镇政府的角色定位,建立乡镇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乡镇政府要转变工作理念和工作模式,应该从过去自上而下行政管理为主彻底转为向广大农民提供服务为主。乡镇政府要充分利用自身直接贴近农民生产和生活的优势,积极、有效地倾听农民的基本公共服务诉求,促进政府工作职能和民众需求之间的良性互动。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优先考虑和解决医疗、教育、养老保障等与农村居民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需求,在法律和制度的层面保障农村居民的合法权益。乡镇政府不仅是行政管理型的政府,而且是公共服务型的政府。要牢牢地树立为农民服务的意识,将执政为民和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贯彻到工作的方方面面,努力提高农村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2.改革乡镇财政体制,保障乡镇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所需的经费。完善我国乡镇政府的公共财政体制,要进一步提高中央财政对基层政府转移支付的比例,保障乡镇政府有充足的经费向农村居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产品,使乡镇政府的财权与事权相一致。并且建立相关的制度法规,保证财政资金能够切实有效地应用到农村的基础教育、基本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项目上。同时,要规范乡镇政府财政预算和支出,在财政上有效地保障乡镇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3.完善乡镇政府的管理体制,提高乡镇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进一步清晰界定乡镇政府各部门和各机构之间的职能和关系,减少政府的管理成本以及财政压力。政府机构的设置和机构的规模要根据公共服务的实际需要设置,改变过去政府机构中条块分割的局面。并且针对农村的基本公共服务需要,通过市场化的途径,将社会组织和公众这些社会力量引入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效率和水平。同时,要重视对乡镇政府工作人员的培训,引进高素质人才,提高乡镇政府的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4.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保障乡镇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和供给质量。改革对乡镇政府工作人员的考核机制,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估体系。从考核内容上看,改变过去单纯以经济指标为主的考核方式,增加对政府服务能力方面的考核,尤其是将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增加基本医疗覆盖面以及促进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等方面纳入考核内容。从考核的参与主体上看,不仅需要上级对下级的考核、同级之间的考核,还要把政府服务的对象即农民纳入考核机制,变对上负责为对农民负责。并且建立相应的监督和行政问责机制,对乡镇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进行有效的监督和问责,防止失职和渎职现象的出现。总之,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应当将乡镇政府职能转向公共服务,不断探索和完善乡镇政府的工作方式和管理体制,努力向广大农村居民提供优质和高效的基本公共服务。
采纳率:96%
来自团队: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苹果/安卓/wp
积分 81691, 距离下一级还需
权限: 自定义头衔, 签名中使用图片, 隐身, 设置帖子权限, 设置回复可见, 签名中使用代码
道具: 涂鸦板, 彩虹炫, 雷达卡, 热点灯, 显身卡, 匿名卡, 金钱卡, 抢沙发, 变色卡, 提升卡, 沉默卡, 千斤顶, 置顶卡
购买后可立即获得
权限: 隐身
道具: 金钱卡, 变色卡, 彩虹炫, 雷达卡, 热点灯, 涂鸦板
开心签到天数: 86 天连续签到: 1 天[LV.6]常住居民II
摘&&要:当前,我国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现状是总体比较滞后,管理低效,发展环境较差。地方政府重视不够、发展战略严重偏差、自上而下的决策体制、公共事业发展主体和渠道的单一、约束监督机制缺失是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必须坚持以科学展观为指导,着眼于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和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加强和完善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新的投入与保障机制。  关键词:农村,公共事业,现状,成因,发展机制
  公共事业,即社会全体公众的事业,是关系到社会公众基本生活的事务,是向公众提供特定的公共产品的活动。公共事业中的“事业”,主要包括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和体育等项内容,被认为是“没有生产性收入”、“所需经费由国库支出”的社会工作或社会事务。公共事业建设是社会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础条件。做好农村公共事业建设的各项工作,提升农村公共事业的品质,是事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重要环节。目前农村公共事业建设现状与农村改革发展的步伐很不协调,与城市公共事业发展的反差很大,是党和政府高度牵挂的大事,也是引起理论界关注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农村公共事业的现状分析
  1.我国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滞后。我国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滞后的现状,并不是局限在某一方面,而是表现在多方面的,尤其是在对广大农民来说特别重要的医疗、文化教育、社会保障和基础建设等主要方面更是问题突出。据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有一半的行政村没有通自来水,60%以上的农户还没有用上卫生的厕所,有近7000万户农民的住房需要改善,1.5亿农户需要解决燃料问题,6%的行政村还没有通公路,2%的村庄还没有通电,6%的村子还没有电话,全国农业主灌区骨干建筑物的完好率不足40%,工程配套率不足70%,中低产田占全国耕地面积的65%左右。在文化教育上,据统计,我国92%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在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以下的占40%,初中文化的占48%,高中文化的占12%,受过职业技术培训的农民不足5%,受过技能培训的仅仅1%。由于政府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农民自身经济负担沉重,农村中一些孩子上不了学,一些孩子中途辍学,几乎成为一种正常现象。而由于缺乏较好的基础教育,依赖这一基础才可进行的职业技术、技能的教育也必然落空。科学文化教育跟不上农村发展要求,农民的整体科学文化素质难于提高,这种状况极大地制约了我国农村、农民、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在公共卫生资源的分享上,我国农民长期以来仅能享有20%公共卫生资源。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过程中,农村医疗领域又出现了“市场化过度”的现象,一些本应由政府承担提供的服务和产品,开始转由市场提供,使得农村贫困人口无法获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看病难成了农民健康的最大威胁。据卫生部估计,全国农村人口中有40%到60%看不起病或因病致贫。
  此外,在城乡居民之间,还存在子女上学不同价、社会福利不一样、物价补贴不一样等不合理政策,使农村公共事业的整体水平始终在低层次运行。
  2.我国农村公共事业管理低效。农村公共事业除了整体水平较差之外,现有的公共事业设施是否能充分发挥它的最大作用,真正起到为社会公众服务的实效,事实上并不尽如人意。受种种原因影响,我国农村原有的公共事业管理体系,在农村改革的过程中暴露出了种种问题,制约了农村公共事业设施的效能,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资源浪费。其中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1)农村公共事业管理的意识不强。农村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是农村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具体管理实践中,有些政府部门往往缺少对公共事业管理的服务意识的理解,不能从“以民为本”的立场上主动地做一些维护农村集体和村民公益的工作。比如,有些部门很少去做对农民宣传有关农村公共事业管理方面知识的经常性工作,因而,农民多数对公共事业管理知识知之甚少,有些甚至不知道公共事业为何物,这直接导致农民们对公共事业管理的意识不强,不明白自己在公共事业管理中所享有的权利和应遵守的公德。许多人甚至认为公共事业管理与自己无关,改不改革都没有多大关系,这就丧失了挖掘公共事业设施潜力的动力。(2)农村公共事业管理的效率不高。主要表现在:行政机构重复设置,政府、事业单位和企业搅和在一起,各主体之间没有明确的责任界限,从而造成了政企不分、政事不分,降低了运行效率;公共事业投资者、经营者与政府部门打交道的规章制度太繁、关卡太多、时间太长、成本太高;行政立法滞后,立法不监督法,知法不遵守法,红头文件大于法,领导讲话胜过法的现象还很普遍;行政人员急剧膨胀,队伍不精,财政不堪重负。(3)农村公共事业建设的资金不足。在国家投入不足的情况下,目前农村公共事业管理的建设经费比较紧张,这必然增加管理者管理工作的难度,不仅使人的管理意识和积极性下降,也使具体的事务无法得到实现。比如,一些需要大量投资的事业单位如环卫部门兴建垃圾中转站、垃圾处理场,供水部门兴建大型污水处理工程等,往往会因经费得不到落实,只能停办。管理经费不足有时还会使一些行政道德观念不强的部门出现借“公共事业”之名乱罚款的行为。(4)农村公共事业管理的方法单一。公共事业管理的方法和途径可以是多样的,既可以是垄断的也可以是承包、委托式的。在具体手法上既可以有正面的教育、鼓励,也可以有惩罚性的措施。目前,农村公共事业的管理方式还较单一,只有政府管理,民间参与不足。管得好、坏一个样,鼓励和惩罚都用得不足,不能形成有效的行为导向。(5)农村公共事业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不够。公共事业建设与管理是需要足够人力、人才的,需要组织和管理好他们,才能提高管理效率。但较多的农村公共事业部门对人力资源管理不够重视,制度也不健全,有些公共事业部门的人才招聘没有规范的程序,聘用合同的内容和解聘、辞退制度也不明确,由此引来的法律纠纷时有发生。单位录用的人员没有经过合格的培训就直接上岗,除了使工作效率低下外,还常常造成一些差错。
  3.我国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环境较差。首先,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的经济环境较差。发展公共事业要有资金投入,这些资金的来源可以是多元的,在国家财力不足的情况下,倘若地方经济或当地经济较好,则也可能出现在政府组织规划下的民间自主发展的情形。但目前我国农村大多数地方,经济发展的自救能力较弱,受长期剪刀差的影响,农村落后地区范围较大,许多乡村负债较多。,地方经济发展十分缓慢,地方政府也难为“无米之炊”,公共事业建设也因此落后。其次,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的文化教育环境较差。农村落后的重要表现之一是教育文化落后,而教育文化的落后,必然带来发展公共事业理念上的落后。比如,因为文化教育落后,致使很多人对公共事业的发展漠不关心,对公共事业的需求表现冷漠,对推广养老保险持无所谓的态度,甚至认为农村不必要发展公共事业。在公共事业发展中,倘若人们既不努力争取自己在公共事业中的权利,也不自觉承担在公共管理建设中的义务,这种脱离民众的公共事业管理必然不利于其进一步发展。最后,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的行政环境较差。由于前面提到的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使得农村公共事业管理的行政环境和发展要求相脱节。不仅管理效率不高,资源配置不尽合理,甚至在有些公共产品的供给和公共事业建设的具体管理内容上出现缺位的现象。加之在市场经济的利益机制驱使下,各公共事业单位都更多地从自身利益出发,或从自身的特殊需求出发,把公共事业狭隘化,使公共事业的发展偏离规范和科学,保证不了其持续效益的发挥。
  二、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
  1.地方政府重视不够。片面的以经济增长为主要目标的政府行为导致很多地方政府把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发展以及如何保障充分就业、消灭贫困、保障健康、机会均等、社会公正、环境优良等事业置于政府行为的次要位置,甚至不管不问,这是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滞后的直接原因。
  2.发展战略严重偏差。建国以来,由于实行城市优先的发展战略,政府把大量的公共资源投入城市,城市发展所需的水、电、路、通讯、学校、医院、图书馆等,都由各级政府来提供。在农村,本应由政府承担的乡村道路、能源供给、居住环境的改善、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等公共事业基本上由农村基层政府和农民自己承担,导致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存在巨大差距。这种重城轻乡的发展战略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
  3.自上而下的决策体制。自上而下的决策体制,使农民与政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政府工作人员围绕自身的利益发展公共事业最终造成农村公共产品、公共事业供需结构的失衡,造成公共资源的浪费和效率的低下。
4.公共事业发展主体和渠道的单一。当前,我国公共产品供给和公共事业发展的筹资主体被单一地归结为政府,而通过市场和其他渠道筹资的长效机制还未建立起来,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的资金很难筹集,严重制约了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
  5.约束监督机制缺失。农民自身受文化知识的限制,既缺乏民主监督的意识,又缺乏民主监督的能力,对农村公共资源的筹措、使用和管理缺乏规范有效的监督,导致本来就来之不易的公共资源大量流失,严重影响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
  三、加强和完善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机制
  推动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展观为指导,着眼于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和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着眼于改善农民的民生状况,切实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构建城乡公共事业发展的新的投入与保障机制。
  1.改善投入机制。首先,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财政投入力度。在农村税费体制向城乡统一税制变迁的同时,政府应对农村公共事业发展进行责任调整,承担更多的责任,统筹城乡公共事业的协调发展。各级政府要切实贯彻公共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的方针,确保国家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要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原则,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和信贷投放结构,建立对农村公共事业投入增长的稳定机制,保证农村公共事业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公共服务投入,完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信息服务体系,加大对农村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扶贫的支持力度,推动农村公共事业的稳步发展。其次,要改革公共财政管理体制,规范财政开支,保证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推进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1)全面实施以“乡财县管”为核心内容的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改革。在坚持乡镇财政的预算管理权、资金所有权和使用权、财务审批权“三权”不变的前提下,以乡镇为独立核算主体,实行“预算共编、账户统设、集中收付、采购统办、票据统管”的财政管理方式,由县级财政主管部门直接管理并监督乡镇财政收支,有效地控制乡镇财政支出,缓解财政收支的压力。(2)实行省直管县的财政体制,改革收支划分、体制补助、税收返还、转移支付、财政结算、资金调度、专项资金补助、债务偿还、市对县的补助等财政分配关系。(3)着力优化资金的支出结构,将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医疗和社会保障资金纳入县、市、区财政预算,由县、市、区统一发放教师工资;减少各种不必要的开支,如精简各类检查评比活动、取消村级招待费、压缩“摊派性”的报刊杂志征订等,以缓解财政压力,减轻农民负担。最后,要积极拓宽投入渠道,使其投入主体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金融机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社会团体,发达地区、城市、热爱农村公共事业人士、慈善机构和村民等均可以成为投入主体。应广泛宣传、积极倡导和大力支持它们参与其中,拓宽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投入渠道。要改革农村金融体制,努力形成商业金融、合作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小额贷款组织互为补充、功能齐备的农村金融体系,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担保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信贷投放。要争取发达地区的对口援助、社会知名人士和慈善机构的捐赠;要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倡导城区向欠发达地区开展捐赠活动;要对村民进行大力宣传和教育,使其自觉自愿地为自身的公共事业发展筹资投劳。
  2.强化动力机制。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滞后的一个根本原因在于农业是低效益的弱质产业,农村经济落后。弱质的农业,落后的农村经济是难以支撑起庞大的农村公共事业体系的,必须有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提供动力,西方国家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完成后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态势良好的事实充分证实了这一点。因此,强化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进程是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有效动力。一要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工业,或通过招商引资兴办工业,抓好工业园区建设,有条件的地区还可发展旅游业,促进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为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提供经济动力。二要坚持科教兴农,以科技进步为手段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竞争力,优化农业技术推广,切实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真正把科技进步作为加速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原动力。三要围绕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加快农村通讯技术和设施、网络技术和设备的建设,大力发展涉及农村的电子商务服务、电子政务服务、数字图书馆服务、网络数据库服务、网络信息咨询服务等农村网络信息服务业,积极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在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各个领域的应用,不断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的信息化水平、农村行政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和农村社会服务的信息化水平,通过农村信息化带动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四要加快城镇化的进程,逐步改变城乡分割的体制,形成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通过城镇化促进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
  3.完善管理机制。要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事业管理制度,合理划分政府与市场的责任,形成以政府为主导,政府、社会和市场多主体参与、协同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和提供公共服务的机制。要坚持城市优势资源向农村输送,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带动农村,实行城乡统筹,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决策机制。要坚持“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公共服务向农村辐射、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实事工程向农村延伸”的原则,不断加快农村公共事业发展,使公共服务更多的深入农村惠及农民。要进一步探索农村公共事业发展与管理的规律,按照农村公共事业运行与管理的要求加强管理。要建立质量标准,树立服务意识,做到科学管理,尊重客观事实,改变靠经验、拍脑袋的做法,确保农村公共事业规范有序地运行、发展。要完善村民自治管理制度,逐步弱化乡镇政府的政权职能,完成由行政管理向公共服务职能的转换,培育农村民间组织,保障村民的民主自治权力。
  4.健全保障机制。要大力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建立完善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和救助制度,保障农民“病有所医,治有所偿”;要建立健全财政保障制度,严格执行“乡财县管”的财政收支制度,确保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所需的经费;要建立完善的农民教育培训的保障机制,切实提高农民科技文化水平;要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优先保证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产生活救助、农村灾民救助的物资与经费;要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要鼓励和支持先富个人和先富地区、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慈善机构在农村开展慈善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福利活动,以推动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
  5.培育激励机制。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人才匮乏,而且有限的人才也不断地外流,所以政府应采取相应的激励机制,吸引、鼓励和支持优秀人才和社会的闲置资本,不断地给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输血”。政府机关应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吸引和鼓励高校优秀毕业生去“支农、支医、支教和扶贫”,改变农村中小学师资、医务人员、农技人员等匮乏现状。同时鼓励城市骨干教师、医务人员和农技人员等到农村发展,对他们的工资福利、晋级晋职给予特殊优惠,以充实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农村的“两基”教育,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和生产实际的需要,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通俗易懂的农业科技培训,培育新型农民,激励农民去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质和农业技能,引导和支持农民致富,为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积蓄内能,从而提高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造血”功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积极地为本地公共事业的发展出资献力。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引导和激励当地农民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各尽所能,为农村的公共事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6.加强监督机制。公共事业建设项目涉及公众的利益和安全,为防范暗箱操作,消除腐败现象,必须加强监管。要强化国家监督机关的监督职能,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公共资源使用和保护等方面的法律监督。要实行公开透明的管理机制,实行乡、村两级政务公开、事务公开、财务公开,增加公共资源使用的透明度,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科学管理和监督。加强对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建设规划和具体环节、建设资金的收支使用状况、建设成果的质量进行有效监督。对建设要监督是否符合规划,对使用要监督公平不公平,对管理要监督严格不严格,对质量要监督合格不合格。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社会团体、村民的监督作用,村民还可经选举成立督查组,对农村公共事业建设的全过程进行追踪监督,使农村公共事业建设成为“阳光工程”。
& & (作者简介:苏宝芳(1966-),女,山东泰安人,泰山学院政法系副教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社会主义。)
作者:泰山学院政法系 苏宝芳 来源:《改革与战略》2009年第11期
总评分:&论坛币 + 9&
中级学术勋章
中级学术勋章
高级热心勋章
高级热心勋章
初级信用勋章
初级信用勋章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如有投资本站或合作意向,请联系(010-);
邮箱:service@pinggu.org
投诉或不良信息处理:(010-)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山东农村改厕实际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