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赏析王维的《早春行王维》

⑴黄鸟:鸟名。有两说。《尔雅·释鸟》:“皇,黄鸟。”郭璞注:“俗呼黄离留,亦名搏黍。”黄离留,即黄莺。郝懿行义疏:“按此即今之黄雀,其形如雀而黄,故名黄鸟,又名搏黍,非黄离留也。”《

·葛覃》:“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三国魏

《三良》诗:“黄鸟为悲鸣,哀哉伤肺肝。”赵幼文校注:“《诗经·黄鸟篇》序:‘《黄鸟》,哀三良也。’”唐

《江南春怀》诗:“青春几何时,黄鸟鸣不歇。”涩:指声音不流利、圆润。

⑵弄春:谓在春日弄姿。明

《赋得万绿枝头红一点》诗:“名园树树老啼莺,叶底孤花巧弄春。”

⑶爱水:爱惜水。《韩诗外传》卷三:“夏不敷浴,非爱水也。”

⑷羞人:害羞,难为情。唐刘言史《山中喜崔补阙见寻》诗:“白屋藜床还共入,山妻老大不羞人。”

⑸玉闺:闺房的美称。唐

《赋戚夫人楚舞歌》:“玉闺门里通归梦,银烛迎来在战场。”青门:长安城东的霸城门,因东方为青帝,门涂青色,故名。

⑹香车:用香木做的车。泛指华美的车或轿。唐

《行路难》诗:“春景春风花似雪,香车玉舆恒阗咽。”

⑺游衍(yǎn):尽情游乐,恣意游逛。《诗经·

·板》:“昊天曰旦,及尔游衍。”毛传:“游,行;衍,溢也。”孔颖达疏:“游行衍溢,亦自恣之意也。”益:更加。

⑻含啼:犹含悲。南朝梁萧大圜《竹花赋》:“附紫笋以含啼。”隋

《秋日新宠美人应令》诗:“翠眉未画自生愁,玉脸含啼还似笑。”彩帏:彩色的帐子。

⑼双栖:飞禽雌雄共同栖止。三国魏曹植《种葛篇》:“下有交颈兽,仰见双栖禽。”

紫色的早梅刚刚遍地开花,莺儿的歌声还不那么流利。

折取杨柳枝的是谁家女儿,赏玩春光唯恐它匆匆流逝。

喜爱澄波为临水看妆,见人含羞却倚花相映。

香粉气生怕被风吹散,绣衣裳也恐露水沾湿。

侬家住长安的青门之中,黄昏时香车才缓缓归去。

那人游荡在外更添相思,含悲落泪走向独宿彩帷。

怀念你你就总是进入梦中,迟迟不归又令我心生疑惑。

叹不如红瓦屋檐下的燕子,在铺绿草的巢中日日双栖。

这首闺怨诗描写贵族女子白天郊外游春、夜间独守空房的复杂心理。

诗的开头,描绘出早春的美丽景象。“紫梅发初遍,黄鸟歌犹涩。”紫梅刚刚开遍大地,黄莺的歌声才开始歌唱,休憩了一冬的嗓子,尚未划破那缕梗在喉间的生涩。诗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位少妇,在万物复苏的早春中,出游弄春。“谁家折杨女,弄春如不及。”那刚抽出嫩芽的拂柳,被她轻轻地扬起在那纤纤细手之中。春光与少女的青春丽容交相映衬,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爱水看妆坐,羞人映花立。”她怕是爱那清澈荡漾的春水吧,静静地绕水而坐,望着水中那秀丽颀长的脸颊,婀娜的身姿,嘴角不禁暗自抿出一抹微笑,遂对镜而妆。却又羞于见人,于是,那曼妙的身姿,掩映在绚烂的花丛之中,一时间,尚分不清楚人面桃花,哪个更艳。这两句很细腻地表现出她顾影自怜的心理。“香畏风吹散,衣愁露沾湿。”置身于此番美妙的春色里,只怕那徐徐的春风吹散了她幽幽的清香呵,那花丛里晶莹透亮的露滴,弄湿了她新着的春装。这两句为以下的情绪由喜转悲作了铺垫。“玉闺”二句写主人公回房。一晃,日落了,这春意盎然的日子,时光总是那般易逝,乘着那装饰华美的车子,恋恋不舍地归至皇城东面的青门之中,那是她独身栖居的小天地。“游衍”四句,写出了女主人公的复杂心情:本以为那盎然的春景,那外出游玩的乐趣,能驱走心底的那份惦念,谁知这“销愁更愁”的消遣,却更加勾起对丈夫的无限思念,春景甚美,然身边少了那个共赏美景的人,纵是再美的景致,在她的心里,都比不上他那一抹含情脉脉的眼神。这次第,怎生勾起了无限伤感之意,却只有暗自垂泪,手里的彩绢,都被那思念的泪珠湿润了。时常在睡梦中梦见那远方的身影,望见他那高大的身姿,闻见他那熟悉的气息,归来时天色已暗,恍惚间,恍若见到了那梦牵萦绕的身影。结句归为女子羡慕同栖双燕之乐。她望着那屋檐前双宿双飞的燕子,猛然慨叹,自己竟不如那檐前双栖的燕子,表现了妇女对丈夫的思念和期盼丈夫归来的情怀。

这是一份孤独的美丽,亦是一份美丽的哀怨。在诗人的笔下,活脱脱的一位独居深闺的贵族少妇,承载着满心的思念之心,在这鸟语花香的季节里,更是衬托出她内心的复杂之境,那份哀思,那份幽怨,亦夹杂着几许无奈。怨,却怨不了谁,只是心底那汹涌的思念之情,却是怎么也无法排遣消散的。

简单朴素的语言,却是那般深入到位地描绘出诗中女子复杂曲折的心理,这归功于诗人巧妙的笔法和细腻独到的心思。一字一句,虽是平淡,却都是精雕细琢,勾勒出无尽的意境的;二是诗中反衬手法的妙用,初春乍始的景色,亦引发出女子心底相思之情的萌动,她尽情的游乐,反却徒增相思之苦,末句那双宿双飞的燕子,更是反衬出少女内心的伤感。


作者: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084发表时间: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曾经这样自诩:“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偶然作诗六首》)他精通诗书,擅长画乐,又熟谙禅宗,确属博才多能。他创造了水墨山水,被推为中国“文人画”的始祖。他的诗作成就甚高,特别是山水诗,“诗中有画”,独树一帜,历来为人们所赞赏推崇。那么,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究竟如何?在众人重以画艺论诗的基础上,本文试从如下角度浅作探讨。
   一、“画眼诗心”造意境
王维的诗,尤其是山水诗,画意感人。苏轼评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津逮秘书》)本,《东城题跋》卷五)后人亦赞“王维之作,如上林春鸟,芳树微烘,百啭流莺、宫商迭奏、黄山紫塞……真谓有声画也。”(清赵殿臣《王右丞集笺注》第511面)但是,王维为什么会“诗中有画”,我以为,是他以画眼观物,以诗心体形,然后付诸文字的结果。画眼观物,其色其形,其声其境,直接、具体而可感;诗心体形,其神其韵,其性其气,空灵含蕴。故王维之诗,以画眼观之是画,以待眼观之是诗。谓之为画,因王维之诗能激发人的再造想象,将文字还原为画。谓之为诗,因王维之诗以画景创造诗境,能让人领悟个中诗情诗味,诗旨诗趣。进而言之,“诗中有画”之“有”者,“生”也。即王维诗可以“生”画;反过来,再造之画又可“生”诗——展拓诗境,让一百个读者读王维“诗造之画”后自“我”之心产生一百个诗意。
   王维的画眼诗心造意境的主要手法有三:一是以绘画艺术具体而微的白描手法写物,形成诗中所绘之物的可感性;二是用巧妙而大量的光、影、色彩的描绘,传情达意,使人神往;三是取绘画艺术的结构手段,把自然景物巧妙而自然地加以排列组合,构成既生动活泼,又相互关联、相互映衬的立体画面,表达诗的意境。
   前者如篱笆、竹叶、新桃、微雨、绿苔、鸣虫、细尘等极为细小的事物,刚刚萌生的竹叶、叶底的翠绿、树阴下的厚苔,这样一般人几乎难以察觉的微小物象,他都能精细地把握、描绘,给人以真实的质感。
   后者如大自然的赤、橙、黄、绿、蓝、紫诸色,无一不进入王维的诗中。王维对这些色的描绘,又是数不胜数的。如“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洋绿蒲涵白芷”(《寒食城东即事》),水青、桃红、李黄、芷白、蒲绿;“白云明田外,碧峰出山后”(《新明望晚》),云白、地黄、山青;“紫梅发初遍,黄鸟歌犹涩”(《早春行》),梅紫、鸟黄等等,这些色的描绘,构成了王维诗中色彩分外鲜艳、丰富的特色。
   再后者是,王维诗很讲究画的远近、高低、大小的精妙配合,俯仰视角的欢照,借此展拓诗境的层次。例如:
   “远树蔽行人,长天隐秋色”(《别第缙后登青龙寺望蓝田山》),是大小的配合。
   “时倚檐前树,远看原上村”(《辋川闲居》)、“啼鸟忽临涧,归云时抱峰”(《韦侍郎山居》),是远近的配合。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积雨辋川庄作》),是高低的达配。
   近大远小的焦点透视,远近、高低相间的表现技巧,仰视俯瞰的角度选择,被王维运用于诗中,使诗的画的深度、广度扩大,具有长、宽、高的空间感,因而诗的层次和意境更深远,韵味更深长。
   因此,读王维的诗,能体形入境,味情冶性,给人以美的享受,心灵的洗礼,情趣的寄托;还能使味诗之人假以“写心”(借此泄发内心,表现个性及对生活的态度)
   二、“万取一收”凝旨趣
王维诗“诗中有画”,以诗作画,主要是以画境造诗境,以画意传诗情。王维既是一代山水画师,遍历广观名山大川,饱游饫看四海风光,自然“挥纤毫之笔,万类由心;展方寸之能,千里在掌”(宋韩纯全《山水纯全集序》)。他在所撰的《山水诀》中云:“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或咫尺之图,写百千里之景——东西南北,宛而目前;春夏秋冬,生于笔底。”所以王维作画,绝不受客观时空规定,而是胸融万物,以心作画,以画写心。这影响到他的诗作,自然是胸融万象,万取一收,凝聚诗意。
   这里,“万取一收”当是王诗中有画的一个突出特点,“万取一收”源出于司空图的《诗品臆说》,司空氏云;“万取,取一于万……一收,收万于一,总括从众象。”杨廷芝发挥说:“收,会归也……博之虽有万途,约之只是一理,含蓄岂有尽哉!”(《诗品浅解》)浅简言之,就是博之万途,归之一理,使万归一,假形隐神,以神聚形。王维诗的这一特色,我们只读《谓川田家》便可窥知: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去,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晚,怅然吟《式微》。
这里,诗作汇融之物有:斜光、墟落、穷巷、牛羊、野花、牧童、倚杖、荆扉、雉雊、麦苗、眠蚕、桑叶、田夫等等,天上地下,远处近处,动物植物,不同年龄的人物,可谓“万取”,然由一“归”字收之,描绘了一幅恬然自乐的田家晚归图,这“归”便成为诗作的核心。然而这“归”,还只是画面之象的“收”,细味其诗,其深层意境的收,还在另一点上。即作者诗作的真情在于:前面写了那么多“归”,实际上都是反衬。以人皆有所归,反衬自己独无所归;以人皆归得及时、亲切、惬意,反衬自己归隐太迟,以及自己混迹官场的孤单、苦闷。诗作的最后一句,乃全诗的重心和灵魂。由此,画面的归,是“收万于一,总括众象,”而羡归、思归、怨不得早归,是“万取收一”后凝结成的诗情旨趣。把握了王维诗的这一特点,我们细品其诗,就会往往有所得。
   三、“象外之象”藏真谛
   “象外之象”语出司空图的《与极浦书》。司空图云:“戴容州云:‘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谭哉!”司空图在“象”外面添一象。
其前一“象”,指的是外在的、具体的、可感的艺术形象,后一“象”指的是象征意义,是前一象所反映出的一定的思想、神韵。这也就是说,后一“象”藏于前一“象”中,亦即“意”藏“象”中,立前“象”是为了尽“意”(后“象”),如得“意”就可忘“象”(前象),超乎“象”外。到了魏晋时期,佛教大量输入,这种观点得到进一步发挥。佛家以超脱、空无为旨归,它不执着于事物形象本身,而着重于具体形象之外的佛理,主张求理于象外。到了中唐,这种经过禅宗佛理加工的“象外之象”的观点又得到泛化,并影响到文学艺术,尤其是诗歌的创作。王维是受这种佛理影响最深的人。他的大部分作品(重在是晚期)。都具有象外藏象,假象含意的特点。也就是说,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即是象,但画之象外,深藏玄机。因此,清人王士桢说:“王(维)裴(迪)辋川绝句,字字入禅。”(《带经堂诗语.卷三》)这“字字入禅”,是说王维之山水诗,以其画之“象”藏禅理。这“字字入禅”虽嫌夸张,但王维的辋川绝句中的确含有与禅相通的东西。例如: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
   这些诗所流露出来的是一种像禅那样的透过流转不已的自然景色似已悟到“动即静”、“色即空”乃宇宙人生真谛的思维。苏轼《送参寥诗》说:“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放了群动,空故纳万境,……诗法不相妨,此语当更清。”显然,这是对王维这类诗作的首肯。
   当然,王维诗中画“象”所藏玄机,也不尽现禅宗佛理,有不少是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和体味。这从《酬张少府》一类的诗中就可看出。该诗云: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鲜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诗开头说自己晚年。惟好清静,万事不关心。但“自顾无长策”则说明这种求静,是由于政治黑暗、仕途坎坷自己无能为力实现理想的心境下的追求。“空知返旧林”说明理想落空,归隐也是枉然,但即使这样也不得不为之。“松风”“山月”二句则又是对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趣的肯定。最后两句以不答为答告诉人:您要问有关穷通的道理吗?我可要唱着渔歌向河浦的深处逝去了。末句五字又淡淡地勾出一幅画面,用它来结束全诗。其诗“象外之象”处有二:一是“松风”“山月”处,以肯定隐逸生活表现了他不愿与黑暗政治同流合污,同时为解脱苦闷而追求精神解脱的心态;二是结句画面,王维避免对当世发表议论而隐约其辞,他似乎在说:通则显,穷则隐,豁达者无可无不可,何必以穷通为怀呢?整体联系,又似乎在说:世事如此,还问什么穷通之理,不如跟我一块归隐去吧!这样就展示了王维对生活的认识和态度。
   王维诗中有画,境生象外的作品,大多缺乏面向社会,兼容天下的博大胸襟,也大多缺乏面向自然,礼赞生命的磅礴气势。但在表现个体对人生意义的探求和对宇宙本体的沉思上,在裸露人生性情,反映落魄封建土大夫的心理上,却具有以往一味描写主体与客体和谐和统一的艺术远所不及的思想深度。
   总而言之,王维诗“诗中有画”艺术特色,似乎是个经久不衰的审美话题,笔者在此仅作管窥之见。但论罢,却感到,读王维的诗,尤其是山水诗,要把握它诗画相生、假形隐神的特点,于画面深处探意境,万取一收味旨趣,急外之象探真谛。
   1.《唐诗鉴赏辞典》1983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2.《王右丞侍》
   3.《境生象外》,韩林德著,1995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4.《历年诗话论作家》,常振国主编.1984年,湖南人民出版社。
   5.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编者按】作者从三个方面对王维的诗歌进行了高度的评价和解析,透过作者详尽而又多情的笔墨,我们在领略了王维诗歌的优美意境、卓越的内涵及超然的意象,更能体悟名家的诗心美,在此,我们也看到了作者在诗学研究上的深厚功底。极具水平的赏析文章,推荐读者朋友品读赏析。【编辑:桐疏枝寒】【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

公共图书馆QQ群: 学院图书馆QQ群:

ICP备案编号:湘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早春行王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