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保罗·肯尼迪家族 百度网盘《大国的兴衰》网盘资源,谢谢了

《大国的兴衰》探寻通往大国之路--理论--人民网
描绘五百年来兴衰&&&分析未来政治格局
《大国的兴衰》探寻通往大国之路
】【】【】【】【】
  《大国的兴衰》的封面  理论书籍畅销中国  美国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在写《大国的兴衰(年的经济变迁与军事冲突)》这本书的时候,可能不会想到,这本将近700页之厚的理论书籍,竟会在近20年的时间里,在中国数次再版、新译,而后又登上中国非小说类的畅销书榜。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当肯尼迪教授开始撰写《大国的兴衰》时,中国的改革开放才刚刚开始引起世界的关注;而20年后的今天,中国的迅速发展已经被西方媒体称作是“神话”了。在这本书中,作者对中国的大国之路、对未来世界将如何面临中国崛起之挑战,都作了相当精辟的分析。目前在西方出现的有关中国崛起的各种观点,大体上也可以在书中找到“源头”。  当然,对中国读者来说,最重要的还不是这些,而是近500年来,大国是如何在历史的舞台上“你方唱罢我登场”。作者开宗明义,在导言中说,他要讨论的是“近代和现代”(亦即欧洲文艺复兴以后)各国力量和国与国之间的力量对比。他试图探索和解释的是500年以来各大国的兴衰,而重点是描绘国际体系中的一流强国在励精图治、富国强兵过程中经济与战略的相互影响。对“今后的世界政治格局”,肯尼迪教授也作了一番预测。  从500年的历史中寻找大国兴衰的缘由  这本书之所以能在中国成为畅销书,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得益于“大国”这两个字眼。对中国读者来说,这显然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在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屈辱与落后之后,中国人第一次走上了大国之路。“中国需要何种大国心态”、“中国人眼中的大国是什么样的”、“中国将怎样走入世界强国之列”……诸如此类的一些与大国有关的问题已经成为网络和媒体上的热门话题。当然,我们追寻的不只是国家的强盛,更是中国人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身份。因此,历史上大国的兴起取决于什么因素?会形成什么样的周边关系?如何取得原有大国的认同?将怎样改变世界的秩序?等等,这些问题会自然而然地引起我们的兴趣。  肯尼迪注重的是决定大国的各种关系和力量的综合效应。他帮助我们把大国的崛起与发展放在历史的长河中,放在不同地区发生的国际事件的相互关系中去观察,使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大国兴起的缘由和维持大国地位的条件。可以说,《大国的兴衰》在带着我们从500年的历史中去寻找答案的同时,并没有让我们把目光仅仅停留在历史上,而是能够透过历史放眼未来。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后顾与前瞻,才使得本书的分析更加透彻。  影响大国兴衰的主要因素  在肯尼迪看来,影响大国兴衰的主要因素是“国防费用与安全、社会与消费者的需要、增长的投资,这三者形成了一个争夺自然资源的三角”。他认为,要取得三者的绝对平衡是不大可能的,能做到的最好的办法就是保持大致的协调。他认为,如果在国防、消费和投资3个方面不能保持大致均衡的话,一个大国就不大可能长期维持它的大国地位。实际上,近年来全球的唯一超级大国美国就面临着这样的挑战。  当然,要保持三者的平衡,取决于很多因素,比如文化、机制、传统、机遇和不同利益集团的作用等等。肯尼迪认为,生产步子的快慢、国家的兴衰以及力量对比变化等方面的问题,不是一个国家或某个个人能够完全驾驭的,未来大国的发展及其大国体系的前景将取决于华盛顿、莫斯科、东京、北京以及欧盟各国的才智,取决于各大国在“时间的长河”中航行的“技巧和经验”。  本书自问世以来虽然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引起了西方政界和学界的重视,并获得了不少好评,但持不同看法的学者也有不少。英国历史学家福格森的评论就颇有代表性,他认为,肯尼迪的观点是经济决定论,过于看重经济力量的因素,忽视了金融和政治的因素。这也许是我们在阅读本书时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环球时报》 ( 第21版)
(责任编辑:李静)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人民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您在人民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人民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或反映。
精彩推荐:
频道每日排行
频道每日推荐
1&2&3&4&5&6&7&8&9&10&
*人民头条 16元/月发送TTD到8166订阅*
 第一手的新闻资讯,让您立刻掌握天下大事!
 人民资讯MINI站 联通用户发送
 人民网手机门户 北京移动用户发5988到01268
互联网搜索
 手机铃声分类搜索:
  寰 宇 搜 奇
  猴娃儿曾繁胜,其母与不明人形动物所生,身高两米,头小臂长,体势佝偻,表情诡异,半兽半人。想知道这一天下奇观是如何被报道的吗?
请用户发送 A003 至
    1510312(移动)
    9510312(联通)
资费:1条/元
&更多精彩短信:
镜像: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大国的兴衰.doc 105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大国的兴衰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大国的兴衰
本文章下载于www.Txt66.com
******************
《大国的兴衰》
******************
------------
------------
  目录《大国的兴衰》
  出版说明
  推荐序一兴衰的秘密/许知远
  推荐序二最后的大国/王之明
  PART ONE前工业社会
  第一章西方的兴起
  一明代中国
  二穆斯林世界
  三两个特例:日本和俄国
  四“欧洲的奇迹”
  第二章哈布斯堡家族争霸
  一角逐的目标与纪年
  二实力与弱点
  三国际较量
  四战争、金钱和民族国家
  第三章金融·地理·战争
  一金融革命
  二地缘政治
  三赢得战争
  四赢得战争
  PART TWO工业时代
  第四章工业化与力量对比
  一欧洲之外
  二英国充当霸主?
  三“中等强国”
  四克里米亚战争和俄国的衰落
  五内战与美国
  六德国的统一
  七结论
  第五章“中等强国”的危机
  一世界均势的变动
  二大国的地位
  三联盟与战争趋势
  四总体战
  第六章两极世界的来临
  一战后国际秩序
  二战争策源地
  三法国与英国
  四幕后超级大国
  五无法避免的危机
  PART THREE当代和未来
  第七章 两极世界的稳定与变革
  一“超级力量的正确使用”
  二新的战略态势
  三冷战与第三世界
  四两极世界的解体
  五变化中的经济格局
  第八章面对21世纪
  一历史回顾与思考
  二平衡发展的中国
  三进退维谷的日本
  四得失并存的西欧
  五矛盾重重的苏联
  六相对衰落的美国
------------
------------
  前言《大国的兴衰》
  本书论述的是近现代(即文艺复兴之后)的国家或国际力量,追述和阐明了自西欧建立“新君主国”和全球性跨洋国家系统以来,五个世纪中各大国的相互关系与兴亡盛衰。毋庸赘言,这将涉及大量战争,特别是那些对国际秩序有巨大影响的、由大国联盟进行的大规模长期战争。但是,这又不完全是一部军事史,它也追溯公元1500年以来世界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但它也不是一部经济史,本书重点是描绘国际体系中的一流强国在励精图治、富国强兵过程中经济与战略的相互影响。
  因此,本书副标题所讲的“军事冲突”,总是与“经济变化”联系起来考查(原书副标题为Economic Change and Military Conflict)。在这一时期,任何大国的胜利或崩溃,一般地都是其武装部队长期作战的结果;但也不仅如此,它也是各国在战时能否有效地利用本国可用于生产的经济资源的结果。进一步说,从历史背景上看,也是由于在实际冲突发生以前数十年间,这个国家的经济力量与其他一流国家相比是上升还是下降所致。有鉴于此,本书认为,研究和平时期大国地位如何持续变化,同研究它在战时如何打仗一样重要。
  这里提出的论点将在本书正文中详细分析,但也可概述如下:
  一流国家在世界事务中的相对地位总是不断变化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各国国力的增长速度不同;二是技术突破和组织形式的变革,可使一国比另一国得到更大的优势。例如,公元1500年以后问世的帆动力远洋炮舰和大西洋贸易的繁荣,就使欧洲各国受益不同,一些国家的发展速度比另一些国家快得多。同样,后来开发的蒸汽动力及其依赖的煤炭和金属资源,大大增强了一些国家的力量。一些国家的生产力一旦得到提高,便自然能比较容易地在平时承受大规模扩军备战的负担,能在战时保持和供养庞大的陆军和舰队。这种说法听起来似乎具有浓厚的重商主义色彩,但财富通常是支撑军事力量的基础,而要获取和保卫财富又总是需要军事力量。然而,如果一个国家把它的很大一部分资源不是用于创造财富,而是用于军事目的,那么,从长远来看,这很可能会导致该国国力的削弱。同样,如果一个国家在战略上过分扩张(如侵占大片领土和进行代价高昂的战争),它就要冒一种风险:对外扩张得到的潜在好处,很可能被它付出的巨大代价抵消了。如果这个国家正处于相对经济衰退时期,这种困境将变得更加严重。自16世纪西欧进步以来,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和目前的美国等第一流强国的兴衰史表明,在国家的生产力和取得收入的能力与军事力量之间,从长期看有一种非常重要的相互依存关系。
  本书论及的“大国兴衰”情况,可简单概述如下。
  第一章的论述为以后各章奠定了基础,即考查公元1500年前后的世界形势,分析明代中国、奥斯曼帝国及其在印度的穆斯林支脉莫卧儿帝国、俄国、德川幕府时期的日本和中西欧诸国这些当时的“权势中心”的长处和弱点。16世纪初期,中西欧诸国能否在世界民族之林脱颖而出,显然未见端倪。但是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独家专访 | 中国崛起伤了美国“自尊心”?保罗·肯尼迪说出了真相——|肯尼迪|大国的兴衰|大国_新浪军事_新浪网
独家专访 | 中国崛起伤了美国“自尊心”?保罗·肯尼迪说出了真相——
独家专访 | 中国崛起伤了美国“自尊心”?保罗·肯尼迪说出了真相——
文 | 徐剑梅 刘晨 胡友松 保罗·肯尼迪,耶鲁大学历史系资深教授,是一位早在31年前就预测美国走向相对衰落的历史学家。在共和党总统里根执政末期、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之前,肯尼迪教授出版专著《大国的兴衰》,纵论公元1500年以降,近500年间世界大国的兴衰及其因果。该书面世后引发轰动和争议,一时间洛阳纸贵,各国争相翻译出版,美国国会当时举行数场听证会,召他作证陈述。当时只有42岁的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一书中阐述的主要观点包括:——大国的兴衰是相对而言的,取决于当时环境里和其他国家实力升降的比较;——兴衰的主要和最终决定因素,是国家的经济基础和军事力量;——不断扩展战略承诺导致军费攀升,最终使国家经济基础负担过重,是一个大国走向长期衰落的开始;——大国的兴衰不是突变,而是一个渐变的长期过程。简言之,大国兴衰是与其竞争对手比较而言,而因对外黩武损害本国经济,是500年来全球舞台上,一个个兴盛一时的大国走马灯般走向衰落的主要历史原因。3月下旬的一天,在春雪初霁的耶鲁大学,肯尼迪教授接受了本报记者近两个小时的独家专访。 ▲保罗·肯尼迪在耶鲁大学接受本报记者专访(徐剑梅 摄)大国兴衰取决于经济实力第一个问题自然而然围绕肯尼迪至今仍不断再版的这本著作展开。31年间,《大国的兴衰》已翻译成23种语言印行数百万本,各种毁誉不绝于耳。那么,倘若重写此书,作者的主要观点有无改变?在雅致的耶鲁大学历史系小楼,如今已华发萧疏的肯尼迪教授告诉本报记者,去年夏天,他完成了自己关于二战海军和海洋强国历史的最新著作,有出版社约他为《大国的兴衰》写篇新的前言,他因此深思这个问题,“想了很多”。答案仍然是:书中主要观点“不需要改变”。他说,500年来大国兴衰的历史表明,大国相对的经济实力与地位,与其相对的军事实力或地位相关联;而大国之兴衰,最终、更重要、更具决定性的因素,是相对他国而言的经济实力;“大国的经济基础决定和影响着它的相对地位”。在国际事务中,包括金融和技术实力在内的经济力量更加持久,更加重要,超越文化的理解与误解。▲资料图:保罗·肯尼迪此前接受中国媒体采访他举例说,中国在过去30多年里经济不断增长。现在,到处听见人们谈论中国的大国地位、中国对世界事务的影响。明智的人们会认识到,中国目前在世界事务中的影响力,其基础是它的经济成功。一旦中国经济停滞或下行,人们也会怀疑中国在世界上相对的政治和军事影响将减弱。另一个例子是日本。从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日本经济逐年增长,如果这一态势持续,日本将会成为世界数一数二的大国。但事实上,《大国的兴衰》出版两三年后,即大约1990年,日本经济停止增长,并从那以后长期停滞,日本的国际影响随之走低。肯尼迪教授说,一个大国,如果经济健康强劲,就会兴盛;如果经济软弱、停滞和受到削弱,就存在问题,其在世界上的相对地位就会下降,这是一种普遍现象。虽然就此而言,不同的大国情况不同,并且技术进步的优势、特定大国领导人相对而言的聪明敏锐、大国相对而言的社会内在凝聚力,这些都很重要,但“大国兴衰的主旨是取决于经济”。美国衰落没有简单化答案美国作为世界头号大国,在走向衰落吗?肯尼迪教授说:“你们可能不会满意我的答案,但我的答案是‘我们必须得观望’。”他说,以美国目前的经济状况,要就此得出一个简单化的答案是极其困难的。美国经济各类迹象并存,既有创新和科技进步、就业市场的复苏,又有在全球市场的失利和退却,与中国、韩国、日本、德国的贸易逆差还将持续。许多迹象显示,特朗普宣布新的关税政策,不是在宣示美国的力量,而是在事实上承认美国人缺乏竞争力,反映出美国存在的巨大焦虑——不论投资比率、基础教育、医保总体水平还是技术培训,都显示出美国相对缺乏竞争力的迹象。相形之下,上世纪50年代艾森豪威尔执政时期,美国在这些方面远比当时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更加强大、更有竞争力。肯尼迪教授一再强调衰落的相对性,同时也继续坚持他关于美国在走向相对衰落的观点,主要依据是美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占据的份额缩小。他认为,对美国领导人来说,主要挑战就是如何成功地、智慧地处理美国这种相对衰落。特朗普能够领导美国战胜这一挑战,进而让美国“重新伟大”吗?从肯尼迪教授对特朗普的评价来看,显然是困难的。在访谈中,肯尼迪教授多次点名或不点名批评特朗普。他说:“我们的领导人,从身体上、情绪上、从内心深处,确实没有能力耐心。他从不读书,就看福克斯新闻频道,不看其他新闻报道,早上醒来就想搞点事情。” 肯尼迪教授使用“愚勇”(foolhardiness)一词形容特朗普的执政特点,认为他“没耐心”“不稳定”,政策诉诸波动的情绪和本能直觉,“经常冒犯美国的朋友和侮辱美国的竞争者”。但特朗普执政“不会搞垮美国,因为美国太强大,太有应变能力。但是领导人的一整套政策具有破坏性,使得我们生活在一个破坏性的时代”。他同时指出,美国的相对衰落势头,并非不可逆转。尽管未来50年里,世界经济的总体趋势是东升西降——亚洲和非洲经济份额相对上升,美国和欧洲经济份额相对下降,但以美国经济的多元和体量之巨大,也可能通过创新和技术进步,遏制并逆转其相对的衰落。《大国的兴衰》成书于上世纪80年代,但到90年代民主党总统克林顿执政时期,美国经济就曾连年较快增长,在世界经济中所占份额相应有所回升。所以,肯尼迪教授说,大国的兴衰是相对的,对大国兴衰的思考和分析应当加以条件限定。他认为,就目前而言,长期趋势似乎是美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占份额将没有过去高;大概率事件是,以经济和军事指数衡量,美国可能失去世界第一的位置;但美国不会因此失去大国地位,仍将在国际事务中极具影响力,因为它内在实力和资源规模非常巨大,特别是它能够调动的各方面资源非常丰富。
阅读排行榜|||||||||||||||
您的位置: &
& 30年前《大国的兴衰》说错了什么
  最近微博、微信上都在传“未来学家”托夫勒的一本“奇书”——写于1990年,次年即被译为中文出版的《权力的转移》一书,因为它提到像特朗普这种人“甚至被提名,或者已被安排提名为美利坚合众国总统的潜在候选人”。该书还预言“在即将来临的权力转移时代,基本的意识形态斗争将是21世纪民主与11世纪的黑暗之间的斗争”,“当人们对文化灭绝的恐慌由于大规模的移民而加剧的时候,民族特性便成为爆炸性的问题”。
  但本文无意颂扬去年刚过世的阿尔文·托夫勒的这本未来之书,而想探讨比它早3年出版的史学名著《大国的兴衰》之得失。后者1987年出版时,不经意迎合了那些希望美国靠经济优势赢得冷战的美国人的心理,好评如潮。但随着中国展露出最终将在经济上超越美国的趋势,美国史学界对这本书的批评也纷至沓来。比如现今当红的哈佛历史系教授尼尔·弗格森,就说它是“经济决定论”的产物。
  30年后,我们重新审视这本纵论公元年的经济变革与军事冲突的史学巨著,说对了什么,又有哪些不足。
《大国的兴衰》作者保罗·肯尼迪。
  历史的教益犹未过时
  身为《大国的兴衰》一书作者的身份是如此煊赫,以至于人们常常会忽略保罗·肯尼迪(Paul Kennedy)身上带有传承色彩的特质,即:他首先是一位学院派的、“纯不列颠式”的海军历史学家,并且是1980年代赴美执教的一大批英籍国际关系学者之一。唯有在海军史传统、英国式的“帝国战略研究”视角以及冷战末期美国的战略调整这三重维度下,方能全面洞察《大国的兴衰》的立论基础和终极关切。
  保罗·肯尼迪与科林·格雷(曾任里根政府军控事务高级顾问)、杰弗里·蒂尔(《21世纪海上力量指南》作者)等英籍海军史研究者,在1980年代集体赴美发展,直接诱因是“后越战时代”美国海军顶层设计的再检讨与对苏战略的大调整,深层原因则是彼时的美国与20世纪初的英国同样面临战略目标与战略资源的平衡这一棘手问题。
  在海洋国家的历史上,只有英国能屡次挫败陆上强权的挑战而屹立不倒。是故当时的美国政学两界,几乎是不遗余力地求助于英国战略研究界,寻求从“海陆双方的力量构成与行动特质”到“海洋帝国如何在挑战者面前防卫其自身”在内的一系列问题的答案。这种“向历史求教”的成果,不仅包含有政策层面的战略防御计划(即“星球大战”,格雷是该计划的重要推手)和1986年版的《海洋战略》,还衍生出了《海上力量的杠杆效应》、《马汉是不够的》等一系列学术著作。而《大国的兴衰》无疑是其中知名度最高的。
  在撰写《大国的兴衰》一书之前,保罗·肯尼迪已经通过对英国海军史和20世纪初英德关系的研究,建立起了关于海陆持久对抗以及守成者-挑战者之争的一般框架。他并不信任“海权论之父”马汉在19世纪末提出的“海洋国家在积累财富和影响世界事务方面总是优于大陆国家”的结论,于是引入技术维度,指出了一种在历史时间中往往会周期性发生变化的事实:技术环境的变化导致财富生成方式的变化;那些注意到这种变化、并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新技术以创造更多经济产出的国家,将有希望积累起比其他国家更大的资源基值。
  倘若这类国家还能建立稳健而不失灵活的组织结构(组织结构的本质是实施长期、稳定的资源动员的可能性),将经济产出的成果投入目标合理的安全竞争,形成相对于其他国家的优势,就有希望主导相应周期内国际体系的运转,从而形成最大规模的权势冗余。相反,未能把握技术变化带来的机遇,抑或天然禀赋(地理位置、幅员、人口)无法满足相应技术周期内快速增殖财富的要求,又或者组织结构的效率和稳定性堪忧,则会给国家在外部竞争中的表现造成负面影响,带来权势的衰退。大国的成败兴衰,便是依据此逻辑展开。
  外部竞争的最通常和最直接形式,是烈度不等的军事冲突。正是在这一问题上,保罗·肯尼迪提出了后来被他称为“大战略研究”的分析框架:由经济产出转化而来的军事“投资”,能否切实达成投入冲突所欲获致的政治目标;何时须调整目标以匹配资源,何时则须不计成本地投入资源。两者之间的动态平衡,决定了历次争霸战争的结果,也是西班牙(哈布斯堡时期)、法国(路易十四-拿破仑)、德国(威廉二世-希特勒)乃至英国(维多利亚-丘吉尔)无法永久维持大国地位的原因。
  “帝国式过度扩张”(Imperial Overstretch)——铺张的安全承诺对经济产出的消耗和侵蚀,几乎是一切大国由盛转衰的宿命,也是保罗·肯尼迪对彼时的美国终将不免重蹈覆辙的担忧所在。
  时间轴的论证模式失于单一
  与《大国的兴衰》经久不衰的全球影响力相比,保罗·肯尼迪希望该书达成的“创造关于21世纪世界格局的全新解释路径”的野心并未能实现。
他在该书前言中坦承,自己最初是希望撰写一篇与利奥波德·兰克的《论列强》性质相同的世界史论文。发表于1833年的《论列强》,提出了关于近代欧洲国际关系史最有说服力的解释框架——均势,并将均势的自我修复机制,用于预测欧洲强国的长期前途。而《大国的兴衰》的理论基石,本质上仅是将兰克的学说上升到全球层面,以“多极化”(全球均势)之类的新术语和一以贯之的史迹铺陈,描绘了一幅本质上仍是极为传统的图景。而熟悉地理政治学中“海权论”基本设定以及1990年代初“霸权-均势稳定论”之争的读者,很难发现其中有新意可言。
  30年之后,《大国的兴衰》对21世纪初世界格局的预测,已经被显著地证明存在漏洞:恰恰是被其认定有潜力削弱美国权势冗余的欧盟、日本、巴西等新兴之“极”,陷入了经济状况挣扎、国内社会分歧、对外政策前景晦暗不明的普遍焦虑之中。它们非但没能填补因美国优势缩水造成的国际权势空白,反而更多地坐困于国内议题,并使对外政策受到内政态势的直接影响和支配。
  同样处境尴尬的,还有被保罗·肯尼迪称为“人类议会”的联合国,以及其他全球性国际团体和组织——被寄予厚望的多边机制在应对诸如防止核扩散、乌克兰危机和大中东动荡等热点事件时,反复陷入呆滞或失能;形形色色的特殊主义和自助模式在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重新大行其道,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全球政治丧失稳定性和总体前途未定带来的紧张感。在2017年的世界,风头最劲的政治家是特朗普及其欧洲镜像,这显然是保罗·肯尼迪所始料未及的,也是着眼于现实世界的阿尔文·托夫勒受到追捧的原因。
  将均势理论上升到世界史高度的撰述,最终陷入了理论与现实无法互证的困境。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大国的兴衰》以时间为主轴的论证模式缺乏立体的空间维度。甚至仅仅是空间距离上的差别,都足以影响不同国家对同一个霸权者及其行为模式的观感。这是笃信“经济决定论”并以之为尺度计算国际权势多寡的《大国的兴衰》所无法概括的。
  更何况,全球层面的权势主体所需的价值观合法性,就必要性和复杂程度而言都远非“均势”可以概括。相形之下,保罗·肯尼迪的视角和叙述模式始终失于单一,因此就深刻性和政治影响力而言,远不及同为现实主义者的塞缪尔·亨廷顿。
  但《大国的兴衰》中谆谆告诫的对权势目标边界的辨识,对资源与权势之间动态平衡的掌控,乃至对“帝国式过度扩张”的战略警惕,在任何一个时代都不会过时。国际无政府状态的现实,意味着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预判”所需积累权势冗余的上限。这种对未知的恐惧和对权势的过度迷信,因其具有非理性的本质,往往难于被有效克服。而《大国的兴衰》至少提供了一种清晰、有节制的教益:杜绝漫无目的的直接控制和对经济资源的无谓消耗,认清安全投资的“效费比”将随空间边界的延展而呈几何级数下滑的现实,同时制订与经济增速和发展持久性相适应的战略目标。这对处在战略收缩期的美国和崛起路上面临纷纭挑战的中国,同样是金玉良言。
文章得分:
{{scoreOption}}
&/&文化评论
&/&本刊记者
&/&本刊记者拒绝访问 | www.wangchao.net.cn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www.wangchao.net.cn)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41cb008f706a4cf0-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国的兴衰 保罗pdf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