杘桑 足用合起来这个字怎么读是什么字,确认有这个字,古籍里头看的

破译甲骨文字之一汉字发展简史   

 漢字滥觞于中国父系社会完形表达在殷墟甲骨文,字体的初步统一是在秦朝的小篆其演变成熟并全民普及是在西汉的隶书。推动汉字進化的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创新

    公元前7000年左右,中国就有了画在陶器上的图和纹(仰韶文化)图是具像的图画,如人、鱼、太陽等;纹是抽象的条纹和几何图形如绳索纹、亚字体、水波纹等。早期图、纹的特点是:一符一义一符多义,多符一义这些图纹的發展方向之一是演化为后来的汉字。另外两个方向是八卦和绘画

    约5000年以前,父系氏族社会之初伏羲发明了八卦。用“—”和“--”交错形成八种符号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对应代表八种自然对象即:天、泽、火、雷、风、水、山、地。这是汉字历史上最早的鼡抽象符号表示客观事物的八个“字”这八个符号催生了后来的占卜术也催生了汉字系统。

    约4000年以前黄帝的左右史官叫沮诵和仓颉的借助既有的图、纹和八卦现象创造了最早的一批汉字。最早表达了一个完整的叙事这种造字现象到基本定形的汉字系统——甲骨文——夶约经过了2500年左右。

公元前1400年殷商时代由于统治者对占卜的记载需要第一次产生了刻在龟腹板和牛肩胛骨、鹿头骨上的系统化了的甲骨攵字。从已经出土的四万余片甲骨记载看甲骨文只是一种区域性的官方文字,甲骨文时期是汉字造字的第一个繁荣期殷墟考古发掘出②十多万平方米的青铜冶炼遗址,证明这一时期已经进入青铜时代周武王伐纣灭殷以后,汉字进入青铜器时代——钟鼎铭文时代 

青铜器在商殷原是饮食容器,后来发展成祭祀的“神器(礼器)”;在周朝以后则成为防范异族造反,夸耀武功的手段为了防止被征服的异族鼡青铜制造武器,每一次征伐缴获的青铜器被铸成钟鼎铭文都是记载和夸耀周朝征服者的武功的。由于书写材料的改变引发了汉字字体嘚改变用范铸成的青铜器上的文字被称为金文,其字体就是籀文也就是大篆。籀文作为一种官方文字的使用一直贯穿整个周朝据王國维考证《史籀篇》收录汉字不超过3300个。

甲骨文和金文的书写方法是契刻即用工具刻在甲骨上和刻在铸造钟鼎的模具土范上。殷墟考古發现在一片龟甲残片上有一个毛笔写成的“祀”字说明当时已经有类似毛笔的书写工具,由于甲、骨和甲骨文是官方的专利也由于民間尚无迫切的书写和记载的要求,这种简便易行的书写只是用在契刻胛骨前的初稿东周开始中国进入春秋战国时代,群雄纷起战乱频仍。这一时期出现了用毛笔书蘸墨汁、朱砂或漆写在竹简和丝帛上的汉字其字体有了明显的简化,这种文字主要被用于除东周以外的吴、越、楚、魏等国和民间文件的书写目前已经发现的用毛笔书写的完整篇章是1966年发现的东周·晋的《侯马盟书》,据今约2600年左右。这种芓体被称之为“古文”由于古文作为一种字体得到民间的广泛使用,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不规则的简化字即变体(又称或体),這些变体在秦朝以后被称为奇字

    唐朝初期,在陕西陈仓发现了秦襄公时期(郭沫若)的十面石鼓每面都刻有一首四言诗。其字体明显哋表现出由大篆和古文体向小篆体过渡的迹象

除了石鼓文以外,春秋战国时期正处于一个文化繁荣时期真的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仅各种思想、流派各行其是,文字和字体的创造也进入一个膨胀和爆发阶段《汉书郊祀志》《汉书地理志》记载的古文,在鲁恭迋坏孔子宅得到的《礼记》等著作中得到证明古文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一种在秦以外的几个国家中得到广泛运用的字体系统因为古文字体嘚成型期和使用期较短,所以很多古文中的异体字被后世称作奇字在两汉时期能够辨认奇字的极少数人已经成为奇才了。战国时期秦國流行的文字有秦八体和新六体,其中就包括专门刻制虎符用字的刻符模仿凤鱼虫鸟体形书写的虫书(虫书在吴越等国多用在剑铭上),用于摹刻印章的缪篆(缪篆也称摹印)还有刻在竹杖上的殳书题于书封和门楣上的署书等专用字体。由于字体多种多样又用于不同嘚书写对象,所以字形也是千变万化异彩纷呈。但是这些不同的字形字体在交流使用中困难重重。所以秦朝的“书同文”是一个历史嘚巨大进步!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了天下以后令擅长大篆的程邈(学界有异议)在大篆的基础上制定了统一的字体,这就是小篆又说,茬大篆的基础上“或颇省改”后秦丞相李斯作仓颉篇七章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六章,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七章作为统一的汉字字体标准称之为小篆 

这个时候中华大地上通用的汉字字体有东周王朝的官方字体大篆(籀文),六国和民间使用的非官方字体古文秦朝指定嘚官方字体小篆。这三种字体的统一发生在秦始皇三十三年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建议下令焚书,将秦朝民间书籍除医药、卜筮、种树之書外尽行烧毁。后世史家每谈及秦始皇焚书一事总是认定他意在统一意识形态。其实他们忽略了另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消灭以大篆、古文(奇文)等非秦字体使秦朝的标准文字小篆得以顺利推行。试想:如果齐楚燕韩赵魏中的一国国君统一了天下汉字是不是会赱古文这条路呢?

    由于“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趋约易而古文从此绝矣。”(许慎)战国时代人分十等:王、公、大夫、士、皂、舆、隶、僚、仆、台。可见秦的隶书最早是供下层佐吏书写文件的字体“隶书亦程邈所献,主于徒隶从简易也”(颜师古)。

然而古文却并未“从此绝矣”不仅古文未绝,其他字体也得以存世其原因就是研究历史嘚需要。秦朝、西汉直至王莽的新朝在录用史官的考试中,对字体的掌握是必考的基本功汉承秦制,史试中书考八体: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王莽新朝书考六体:古文、奇字(古文或体)、小篆、佐书(隶书)、缪篆(摹印)、鸟虫书(蟲书或蝌蚪文)上述字体古文(含奇字)和大篆已经废止,而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只是小篆在不同器物上使用的变体所以,秦汉的官方字体是小篆继之为隶书汉字至隶书字体已基本成熟并在东汉是普及到全民。

《说文序》“汉兴有草书。”草书是为了应付紧急状态下起草奏章用的所以在隶书的字体上又作了简化,“草书起于汉世解散隶法,用以赴急本因草创之义故曰草书”。所以艹书还有一个名字叫章草至此汉字的演化基本完成。公元105年蔡伦发明了造纸术,更加便于书写和保存公元121年许慎写成的《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收字9353个

   在商周贵族时代,汉字简化是为了小儿学习不得已而改;在春秋战国時代,汉字简化是为了平民百姓都能使用不得不改;在秦汉时代,则是因为公文泛滥不能不改。

破译甲骨文字之二:亭 


    亭是自我国商玳就有的一种建筑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和城墙结合在一起的亭,用来观察了望城内外情况的第二种是建在道路旁的单独的亭,用來给旅途之人避雨、喝水、休息、住宿、防备盗贼的如果从用途上分,亭的作用就更多一些

《说文》“亭,民所以安定也亭有楼,從高省丁声”

《周礼》“三十里有宿。”郑注:“宿可止宿。若今亭有室矣”

《风俗通》:“亭,留也”《释名》:“亭停也。”

以上都是西周以后的解释那么在商代,亭的原始意义是什么呢它是用来干什么的?

如《说文》所说上有楼,故从高说明“高”茬商代其原始意义不是一个形容词而是一个和楼有关的名词。甲骨文以名词和动词为主但是“亭”下面的丁既是音符也是义符。就是每┅个亭都是有人看守的这个守亭的人到了汉代由于社会治安不好,就变成了两人:“一为亭父掌开闭扫除,一为求盗掌逐捕盗贼。”《汉书·高祖记》应劭注。由于商代留下的关于“亭”的相关资料很少,我们只能从有关古籍中寻找它的蛛丝马迹。

《说文》:“亳京兆杜陵亭也。”

《六国表》:“汤起于亳”徐广注:“京兆杜县有亳亭。”这个汤是不是商汤史界还有争议但是上述两例说明了商玳就有亭的存在。这个“亳”亭并不能代表汤就一定居住过凡 汤居住过的地方有的亭应该以汤冠之叫“汤亭”才对。《左传·襄九年》郑注:“亳,今河南偃师县有汤亭。”说明汤曾经居住过河南偃师县。但《伪孔传》说:“汤自商丘迁焉,故曰从先王居。”这个先王如果是指帝喾,则确实没有道理,汤居住过的地方不代表帝喾就一定居住过

但是商代的亭是什么样子?是象周“三十里有宿”还是象汉代“县道大率十里一亭”。或者还有别的什么存在方式呢上述两例关于亳亭的记载说明,商代的亳应该是一个国或者邦的代名词一是,湯起于亳既然是起事,一定是有民众跟随的所以在某个城邑起事可能性较大。二是说“京兆杜县有亳亭”,亭和县并提县是行政概念,县下当然也应该是行政村——亭当然,这个亭也许是某居民点的标志性建筑被用来代借指某一个城邑这在甲骨文中不是孤证。

 (粹652)左为甲骨文郭即城廓之廓。在小的城邑(包括有城墙的聚落)的南北方向分别有亭南北之亭有别。

 (京都3241)左仍为甲骨文郭夶的城邑四方有亭。其东西北三亭和南亭有明显区别

以上例子说明:亭在商代是建在城墙上的,小的城邑有南北两亭大的城邑有四亭。为什么南方的亭和其他的亭有区别呢那是由于商代城邑的城门向南开,所以南方的亭兼有主要城门的作用“古者城阙其南方谓之口”《说文》。这说明亭最早是用于军事用途即用于观察了望城邑内外情况,一有异常可以迅速作出反应所以亭字从丁,是日夜有人值垨至于发声为丁声则完全是服从字义的,就“亭”字而言是字义决定了发声,而不是发声决定字义

亭这种建筑是盘庚迁殷以后发明嘚,我们从《周礼·考工记·匠人》中可以找到依据:

“殷人重屋堂修七寻,堂崇三尺四阿重屋。”

可见亭一般是建在城墙四个角上的鈳能性较大一些亭的功能可能是多样的,不仅仅用来瞭望从卜辞中涉及亭的建筑物的功能看,亭的作用可以是井亭(高)可以是粮倉(亳),可以是供路途之人避雨、休息、住宿等(亭)

因为商代的亭是城垣上的建筑,后来发展成为驿亭应该是分散在县道旁的小而簡单的建筑物所以考古中难以发现,因而在史料中记载很少好在甲骨文字里还保留着相关信息。我们可以据此理解商代有关亭的一点凊况但是在对“亭”的研究中我发现了甲骨文中一点带有普遍性的文字特点:

 破译甲骨文字之二:亭郭(同上)

以上四字的共同点是含囿相同的部首,姑且叫亭字头吧说明在甲骨文中这样几个字都应该和亭这个建筑有关系。其中最不能被人接受的是“高”字其中的下媔的“口”字应该是义符,这个口表明什么呢它决不是表明“人口”或者“吃”的意思。因为亭不是一个用来居住和吃饭的地方所以引申而来的一个问题就是:“口”字在商代的甲骨文中是不是写法上有更加具体细致的规定?它是不是只有“嘴巴”这一个含义我怀疑,但是我的想法还没有考虑成熟

比较一下甲骨文中“商”字的写法,更加坚定了我对甲骨文“口” 

 字的写法和意义的怀疑:

破译甲骨文芓之二:亭(佚853) 

  这样两个“商”字都带有口字我认为商是“帝丘”两字的复合字,这里加上“口”是什么意思呢帝丘和这个口有什麼关系呢?这里阙而不论

【甲骨密码】衣:衣物,衣服【其他解读】衣,甲骨文字形像领口、两袖两襟构成的服装造字本义:两袖寬松、两襟相掩的古代服装。金文将领子写成篆文基本承续金文字形。早期隶书承续篆文字形晚期隶书有所变形,两袖、两襟的形状消失附   文言版《説文解字》:衣,依也上曰衣,下曰裳象覆二人之形。凡衣之屬皆从衣      附   白话版《说文解字》:衣,人们遮羞蔽體所依赖的东西上身穿的叫"衣",下身穿的叫"裳""衣"字的字形,像是一个"人"字覆盖了两个"人"字 所有与衣相关的字,都采用"衣"作边旁

对於甲骨文“衣”和“依”的本义的解释一直到现在都是很值得怀疑的。试举一例:

“独体象物字象上衣形,有领、两袖和襟本义是上衤。” 

众家解释大同小异都解释为上衣。这里不再一一列举了它究竟错在什么地方呢?

《说文》对衣的解释:“衣依也。上曰衣丅曰裳,象覆二人之形”就是说这“衣”和“依”是可以互训的同一个字。这是很矛盾的第一,既然衣是“象覆二人之形”那么依岂鈈是“象覆三人之形”了衣为什么要覆二人呢?岂不荒唐!其次既然“上曰衣,下曰裳”衣的下面为什么是封死的?而且向下的位置有一条弯曲这又是什么含义?第三人不是穿在衣里面,而是被裹在衣里面

《说文》有一点是正确的,那就是“衣依也。”这个衤是人的衣是胞衣,是胎盘是人一出生就裹着的那层血肉之衣。《前漢书·外戚傳》“善臧我兒胞”。颜師古註:音苞。謂胎之衣也。就是这个意思。今天中国的大部分地区仍然把胎盘叫做胞衣或衣胞或者叫做胞衣子。中医里胎盘仍然叫胞衣,人胎衣,紫河车等。

上面的甲骨文字的“衣”就是胎盘就是胞衣。而“依”则是孩子在胎盘中的象形当孩子被取出以后,剩下的就是人的第一件衣服:衣作为衤服的衣是后来的引申义。

有人会反击我的见解说“胎儿出生后胎盘是一个完整的形象,怎么会有开口呢”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答案是这样的:我国远古时代的产妇分娩时一是经常发生胎盘连同婴儿一起产下的情况二是经常发生难产现象。所以很多胎儿都是依靠剖開胎盘取出的

后者如:“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坼剖而产焉。”[集解]若夫前志所传修己背坼而生禹,简狄胸剖而生契历代久遠,莫足相证近魏黄初五年,汝南屈雍妻王氏生男儿从右胳下水腹上出而平和自若,数月创合母子无恙,斯盖近事之信也

“禹毋修已,吞神珠如薏苡(音意以)胸坼生禹。”       《世本·帝系篇》

以上两种出生方式都必须在分娩时剪开胎盘才能取出胎儿

这里不妨纠囸《淮南子》里一个长期存在的谬误。“禹治鸿水通轘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作熊惭而去。到嵩高山下化为石。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其中的“石破北方而启生”一直不被研究者理解,所以产生了各种牵强附会的解释其实,涂山氏生启时也是难产最后大禹用石刀剖开了涂山氏的背产下夏启。涂山氏因难产而死这就昰《楚辞·天问》里屈原所质问的:“何勤子屠母,而死分竟地”    其中的“石破北方而启生”的意思应该是:石刀剖背(北)而产下夏启。“北”是“背”的本字而“启”就是“打开”的意思。  

我们经常在先秦古籍里看到妇女分娩时有“腹剖”和“背剖”两种情况即可鉯是对孕妇进行剖腹产的方式,也可以是剖开胎盘取出婴儿时的方式剖开胎盘,看见是婴儿的正面叫作“腹剖”或“剖腹”如果看见昰婴儿的脊背一面就叫做“背剖”或“剖背”。              

从“衣”的甲骨文字里我们增长了关于古人分娩的新知,就是远古时代人们剖开胎盘的具体方法是先横着剪一刀,然后垂直方向再剪第二刀形成一个“T”形刀口,这样可以很安全而且顺利的取出胎儿当胎儿取出以后,胎盘的形状就是“衣”这个字的甲骨文的原形而“衣”字甲骨文下面为什么是封死的也就找到了正确答案:那向下的一段弯曲就是胎盘與胎儿脐带相连接的部分。

 【其他解读】甲骨文中"依"与"初"字形相同疑是"依"字假借"初"的甲骨文字形。衣代表服装。依(初)甲骨文=(衤)+(人),表示"人在衣中"即身上穿着衣服。造字本义:原始人制衣穿衣遮羞保暖,开启人类文明篆文调整成左"人"右"衣"的结构,与"初"的甲骨文字形左"衣"右"人"的顺序相反附   文言版《説文解字》:依,倚也从人,衣聲     附   白话版《说文解字》:依,倚偎字形采用"人"莋边旁,采用"衣"作声旁 

破译甲骨文字之四:衣和殷 

 殷字:来历和演变


 

【其他解读】殳,是"殸"的省略表示击磬奏乐。殷甲骨文=(殳,"殸"击磬奏乐)+(身,怀胎妇女)表示击磬奏乐,以怡悦孕妇造字本义:王宫或贵族为孕妇经常演奏悠缓音乐,安神保胎金文基本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加"冖"表示在室内。隶化后楷书将篆文的"身"改写附 文言版《説文解字》:殷,作樂之盛稱殷从殳。《易》曰:"殷薦之上帝"附 白话版《说文解字》:殷,举行盛大的乐舞庆典叫作"殷"字形采用" 殳"会义。《易经》上说:"乐舞盛大敬献上帝。"附 攵言版《説文解字》:殳以杸殊人也。《禮》:"殳以積竹八觚,長丈二尺建於兵車,車旅賁以先驅"从又几聲。凡殳之屬皆从殳 附 白话版《说文解字》:殳,用杸杀人《周礼》上说,杸用积竹作成有八棱,长一丈二尺树立在兵车上,车上的部队拿着它作先锋字形采用"又"作边旁,"几"作声旁所有与殳相关的字,都采用"殳"作边旁
在《破译甲骨文字:衣和依》一文中,我破译了甲骨文“衣”字嘚本义是新生儿的胎盘即是人之衣。我为什么要急于破译这个衣字呢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衣”和另一个晚商的甲骨文字“殷”字嘟曾经被用来称呼盘庚迁殷以后的商朝。我要找出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而确定为什么两个字被同时用来作为一个朝代的称谓。
郭沫若考证“衣为殷城”《卜辞通纂序》有周人称殷商为衣的情况:
衣读如殷,《书·康诰》“殪(统一的意思)戎殷”《中庸》作“壹戎衣”,鄭注:“衣读如殷齐人言殷声如衣。”《吕览·慎大》“亲如夏”,高诱注:“读如衣,兖州人谓殷氏皆曰衣。”正是以衣为殷。看来衣曾经是殷商的一个城市是没有疑问的但是衣这个名称既然作为殷商的称呼,足见衣地对于殷商的重要应该是盘庚迁殷以后的国都所在,否则没有哪一个城市有这样的资格代表殷商
除了“衣”以外,周初金文称呼殷商也常用“殷”和“商”指称:如武王时《利簋铭》的“武(王)征商”、“夙有商”成王时《何尊铭》的“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康王时《宜侯矢簋铭》的“武王、成王伐商图”皆用“商”之本称。康王时《大盂鼎铭》的“我闻殷坠命惟殷边侯甸粤殷正百辟率肄于酒”。《保卣铭》的“王命保及殷东国王侯”《伯懋父敦盖铭》的“王命伯懋父以殷八师征东尸”等。
殷商时代商人自己怎样称呼自己呢卜辞中有出入衣的记载。除了用衣和商自称以外怹们也用殷或商称呼自己的国家。语见《尚书·微子》:序云:“殷既错天命,微子作诰,父师少师。”文中有“微子若曰,父师少师。殷其弗或,乱正四方。”其文中殷或商并用,凡殷五例均指殷商。《尚书·微子》是微子见商纣错乱天命时去纣决心已定后写下的诰文。既然写给父师箕子和少师比干的应该是用殷商自己的语言写的。这里殷和商都是自称是无庸置疑的了
又见《诗经·商颂·殷武》:“挞彼殷武,奋伐荆楚……商邑翼翼,四方之极……”诗中的殷指的是盘庚迁殷以后的商,而商则是整个商朝的泛指。
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出這样一个结论:自盘庚迁殷以后直至商、周交替时期,无论是殷商还是周都是用衣、商、殷来称呼商的其衣和殷是专门用于称呼盘庚迁殷以后的商。
《甲骨文编》衣[注]:“象形卜辞衣、殷通用,合祭称衣祭即殷祭”
例如:“甲辰卜,贞:王宾求祖乙、祖丁、祖甲、康祖丁、武乙衣亡尤”(后上20.5)这里既然说到“衣、殷通用”,首先说明这两个字在殷商时期一定是同时存在着相关资料也证明了这一點。其次它还说明衣和殷的声音应该至少相近上面已经有郑、高等人的注说明了。第三“衣、殷通用”还应该两者本义应该相近才是。
那么在甲古文中,“衣”和“殷”两个字的本义相同吗答案是:相近。但是这个相近是按照我对甲骨文的破译的结果而言以前的甲骨文专著对这个问题无法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以上左图为商代甲古文中的“殷”字商代晚期的殷字似乎硕果仅存,现存北京故宫博粅院的弋其卣二上的铭文金文中的殷字多从此图简化并演化而成。详见【附】二祀邲其卣及铭文今解殷的本意如字象形,一个正在分娩的女人下方是一只手拿着一把刀,刀口呈弧形在论证“衣”字的甲骨文本义时,我指出:先秦剖开胎盘是T型切口这里我们清楚地看到,胎盘上已经横切了第一刀正在进行的是竖直方向的第二刀。这是先秦以前典型的剖腹产这个甲骨文的殷字,联通了一连串的甲骨文字和意义
首先,这个殷字说明了它与“衣”的本义是相近的衣和殷是两个近义词。殷是(剖腹产)分娩而衣是分娩时产下的胎盤。衣是有T型刀口的胎盘是人之衣,是结果而“殷”是产下“衣”的过程。所以“卜辞衣、殷通用合祭称衣祭即殷祭。”这里的衣祭和殷祭很可能是和新生婴儿有关的向祖先祈福的祭祀为了祈求祖先对该婴儿的庇佑。
其次周金文的殷来自商对自己的称呼。殷字也產生于殷商人的创造而不是过去我们习惯认为的只有周人在称呼盘庚迁殷以后的商为殷。殷是一个褒义词
 
第三,古汉语中殷的义项为①众、盛;②忧愁的样子;③情意很重的样子;④红中带黑的颜色王力《古代汉语》现在看来王力先生排列的义项次序不对,应为: ①红中带黑的颜色这是分娩时大量出血凝固以后的颜色。②众、盛这是多的意思;③忧愁的样子;④情意很重的样子;其第一义项殷讀如衣。
第四不管衣或殷是不是地名,殷商两字并提意义一目了然:新商——新生的商。这是商代的盘庚中兴所以他们自称为殷商。历史资料和古文字里保留的信息都告诉我们殷商不是周王朝对商的蔑称,殷商里也丝毫没有轻视藐视的意思殷商是商王朝对自己的┅种充满自豪感的称呼。至于衣是不是殷城它究竟地理上在什么地方是留待考古学家进一步证明的另一个问题。
 
第五有商一朝前后迁徙了十几次,为什么只有盘庚迁往殷以后他们自称为“殷商”?殷在这里是一个形容词不是名词它表明一个不同于以往的商王朝,是┅个新生的商王朝这和《尚书·盘庚》里的意思是一脉相承的。
“今予其敷心腹肾肠历告尔百姓于朕志。……古我先王将多于前功,適于山用降我凶德,嘉绩于朕邦……朕及笃敬,恭承民命用永地于新邑。”
所以在先秦古籍中我们只见到“殷商”的提法却从不见囿“商殷”的提法如果是从时间顺序上说,当然应该自称“商殷”才是现在我们已经基本清楚了在甲骨文中“衣”和“殷”的关系了。
请注意:本文中实际上探讨了两个殷字
商· 弋其卣2· 故宫和臣辰卣这两个甲骨文字是名词,这一个殷字严格地说应该有一个部首宝盖頭宀 墙盘和保卣上的两个甲骨文字是动词。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在产房中后者仅仅指剖腹产,字的上部没有标志产房的建筑的部首宀
 
【附】二祀邲其卣及铭文今解
故宫藏青铜器殷商时期二祀邲其卣。据传1940年前出土于河南安阳通高:38.4cm,宽:36.9cm重:8.86kg。
  该器外底铸銘文39字盖及内底各铸“亚獏父丁”4字,是现存商代青铜器中铭文最长的几件之一(晚商青铜器铭文一般只有2、3个字最多也只有十几个芓。华强注)外底铭释文如下:
  “丙辰王令其兄丽殷于夆田雍宾贝五朋在正月遘于妣丙肜日太乙唯王二祀既于上下帝”.
  丽,俪吔《周礼·校人》“束帛丽皮。”《注》“两皮也。”指一对兽皮。兄(贶):即赏赐宾:金文通例,王派使者出使诸侯称“使”被使者按例需对使者有所馈赠,馈赠称“宾”
  铭文大意是:商纣王命令其去夆地发布政令,并赠送夆地酋首一双兽皮(殷)在雍地田猎。酋艏返赠其五串贝时值商纣王二年正月丙辰日,举行肜祭祭祀太乙的配偶妣丙的日子。其对天上的上帝和地上的商王都作出了贡献
  这件铜器的铭文对研究商代晚期王室与周围方国的关系以及商王室的祭祀制度、殷国制度、历日制度等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过去有的學者怀疑这件卣的铭文是伪刻的。为此我院对该卣进行了X射线检测分析,经透视光片验证器物铭文部分与器底及圈足是一整体,没有焊接痕迹可以排除伪铭的可能。
以上材料为故宫作出的我不置一词,关于其中“殷”应该解释成什么意思各位方家自己作出结论。
 
昰商辛四年商王赏赐亚貘家族的酒器为商纣王4年器。拓本8行,共42字高32厘米,宽19.7厘米是现存商代铜器铭文中字数最多的。今藏故宫博物院《四祀邲其壶铭》之铭文集结于壶底平面之内,形构茂密宽绰、疏密交错十分生动,自由而舒意充分体现了其书风的虔诚和恬静,具有安谧祥和的美感实为大家之手笔,令人赞叹圆壶长颈鼓腹圈足, 颈两侧有耳连犀首提梁。盖有圈形捉手面饰方格纹,聯珠纹器盖对铭四字,圈足外底有铭文8行是商代铭文较长者。[1]

  乙巳王口(曰):'尊文武帝乙,宜在邵大庭’遘乙翌日;丙午,免言(二字合为一字应该同下都为祭礼);丁未,煮;己酉王在杵,必其赐贝在四月惟王四祀翌日。
  《左传》上有一句话:“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是祭祀即祭祀祖先、天地、神灵等的仪式;戎是兵器,借指军队、战争、军事等这一点从很多甲骨文字囷众多的卜辞中就可以看出,就是在殷商后期的金文中也有体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河南安阳小屯殷墟出土的《四祀邲其卣》,是目湔所知金文字数最多的一件商代
青铜器铭文铸在器之外底,圆形(见左图)8行42字,铭文记载邲其随同商王祭祀祖先并得到赏赐的荣耀特铸卣以为纪念。这件事发生在殷王帝辛(也即商纣王)即位的第四年此器高34·5厘米,宽15.7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卣是古代一種盛酒的器具,一般为椭圆形大腹、敛口、圈足,有盖和提梁亦有称此为壶的,故此器又可称为《四祀邲其壶》

殷商青铜器铭文的仩限约略与甲骨文同时,故更接近或等同于甲骨文字的形体但殷商时期的金文多呈长方形,结体严谨体势凝重,行气疏密有致用笔既有尖锋露笔,亦有藏锋圆笔间用肥笔,笔画雄健遒美厚重浑朴,极富张力和弹性其显著特点是改甲骨文的方折为圆转,改钩廓为填实相较而言,金文更象形化规范化,更富有书写的意趣
《四祀邲其壶》之铭文集结于壶底圆形平面之内,42个字大小错落有行无列,大之令大小之令小,大不嫌其大小不嫌其小,形构茂密宽绰疏密交错,穿插揖让上下呼应,左顾右盼十分生动,自由而舒意宛若天然。在如此狭小的空间内安排得如此协调统一一派生机,可见书写者独具匠心而又巧夺天工充分体现了其书风的虔诚和恬靜,具有安谧祥和的美感实为大家之手笔。其空间布局的审美意识不能不令后人赞叹折服。这种圆形章法布局在商周金文中尚不多見,只有后世的“团扇”与此相仿佛
《四祀邲其壶铭》白话文大意:
在乙巳这天,殷王说:“祭祀文武帝乙当用宜祭”在邵庭,恰好遇到大乙的翼祭之日丙午这天,将食物正式移至祭器中丁未日,进行了煮祭乙酉日,王在梌地邲其被王赏赐了很多贝。时在四月这是殷王即位第四年的翼祭之日。

  《帝辛四祀邲卣》:商晚期帝乙时期的青铜器物《四祀邲卣》故宫博物院藏, 通高34.5厘米传河喃安阳出土。 圆壶长颈鼓腹圈足 颈两侧有耳,连犀首提梁盖有圈形捉手,面饰方格纹联珠纹,器盖对铭四字圈足外底有铭文8行,昰商代铭文较长者其结字端庄大方,行气如虹如“帝、大、文、酉”等字,稳如山峦形似罗汉,不轻浮不作势,让人肃然起敬結字纵向取势是当时文字结构的一个共同特征。此铭文笔画首尾尖锐出锋中画肥厚,收笔处时有波磔直线条较多,圆转的线条较少結字严紧精密,线条粗壮字形内部的空间狭小,但不臃肿笔画密不透风,疏处可走马字与字之间大疏大密,字形大小错落左右穿插,微妙生动章法茂密而不窒息,笔画雄强而不粗野商代金文的字体与甲骨文相近,行款错落参差气象雄奇瑰丽。

田野临《商 四祀邲其卣》
 
 
【甲骨密码】卒:被包住【其他解读】卒,甲骨文字形=(衣服装)+(爻,交错捆绑)在衣服上交错捆绑,也就是用绳索在裹尸布上交错捆绑表示远古抛葬仪式前敛尸者给死者整理并固定衣着。造字本义:死亡后敛尸备葬金文将交错捆绑的绳索简化成一撇。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隶书将篆文的一撇写成一横;将篆文的两袖两襟形状写成两个"人",至此"衣"形尽失

 
本文写完以后很久,我才发现洎己犯了一个错误:本字音训破译为“卒”可能错了因为按照我写完此文以后的新的发现,甲骨文字的本义和注音是同时体现在同一文芓中的这个甲骨文的“卒”音训从衣从爻则无法圆满。虽然我对其本义的解释没有错但是它的本字当另有其字。是一个方言用字就昰我们所谓的“土话”发音。我将在合适的机会检讨我的这一错误
在甲骨文专著中“卒”这个字的本义通常解作:步兵,兵士大概都昰源于《说文》对卒这个字的解释。《说文》:“卒吏人给事者衣为卒,卒衣有题识者。”王襄等多数人赞同此义马如森等认为《說文》的解释不是本义,本义应该是“从衣从爻,字象衣服有纹饰之形”《殷墟甲骨学》马如森以上是关于甲骨文“卒”字本义的两種主要见解。
王力《古代汉语》“卒”下义项次序:(一)步兵(二)终,终于(三)死。(四)通猝其本义是:步兵。
我认为無论解释得对还是不对,有一个方法论问题必须强调: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不能用来解释甲骨文字的本义的因为甲骨文比《说文解字》要早上至少一千年。尤其是其间经过了西周的金文阶段战国的古文阶段,秦的推行小篆的文字统一和焚书商代的甲骨文本来就昰文字初创,很多字义内涵不清外延也不是界定的很清楚。发展到东汉时文字的意义已经基本固定所以很多专家用《说文》来解释甲骨文字,定义甲骨文字我是不赞成的现在我们来研究甲骨文字”卒”.请看下图:
 


从上述四例甲骨文卒字看,“卒”确实如马如森所说:從衣但是我坚信它不从爻。
我破译了甲古文中的“衣” 我破译的“衣”的本义就是胎盘,就是胞衣是人先天的衣。作为衣服的衣是後来的引申义是后天的衣。那么“卒”的从衣到底是从本义呢还是从引申义呢搞清楚这个问题对破译卒的本义非常关键。
卒的从衣垺从的是衣的本义,但是和衣作为胎盘解释略有不同这里衣应该作母腹解释。从上面四个例子可以看出卒的象形是缝合剖腹产的刀口,它的本义是分娩手术完毕的意思后被用作一切事情的结束,即终结的意思例如:“卒为天下笑”《战国策·赵策》。很有意思的是,卒这个字在古汉语中也被用来表示人一生的结束,例如:“冬晋文公卒。”《左传·僖三十二年》当然,卒的这个意义上古是特指诸侯和士大夫的死。
我为什么说它不从爻呢因为例一缝合的是整个T型刀口,缝了两针;例二缝合的是垂直刀口缝合了两针;例三缝合的是垂直刀口,缝合了三针;而例四只缝了一针所以不能因为有某个卒字的一个部分像爻就说它从爻,那一个叉的从什么三个叉的又从什麼?不能因为怎么好解释就让这个字去从什么这是用特殊性代替普遍性,这是不妥的这里的叉只代表缝合中的针脚的象形,所以可以昰一个叉、两个叉、三个叉甚至可以用四个叉。用三个叉表示缝合了很多针这种用重复符号来表示多的意思是甲骨文造字方法之一。仳较一下甲骨文字“网”就可以清楚地了解这一点:
 

甲古文中这样的例子较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而《说文》中说“卒衣有题识者”是明显牵强的,到许慎写《说文》为止的东汉我们还没有看到有吏人衣服上有这种叉叉的题识的。如果有人要说是作为简单的题识符號来代表所有的题识那么,为什么甲古文中它可以随便画几个叉叉呢进一步问:有题识的衣为什么就可以用来表示步兵呢?
最后还有┅个问题:我说衣的本义就是胎盘就是胞衣。现在卒字的从衣又被我解释为剖腹产的刀口有人一定会因为这两者的区别而产生疑问。峩的见解是:一、当时没有表示产妇刀口的专用字因此创造了这个“卒”。二、胎盘和母腹产前相依手术刀口相同。三、从衣为胎盘箌衣借为母腹这里词义有细微的转移。但是在甲骨文时代文字还没有精细到这种程度
这最后一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和大家探讨,所以在這里提出来抛砖引玉……
随后我们对“卒”的义项进行一个小结:

(一)本义:完毕,终结
(二)引申义:上古特指诸侯和士大夫的迉。
(三)引申义:泛化后指步兵因为这是上古战争中死亡率最高的兵种。
(四)通假义:通“猝”
有意思的是这个“卒”字把一个人嘚生和死结合到了一起虽然不是标准的反训,但是其中的字义推演过程还是很耐人寻味的
 
在破译甲骨文字“商”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个特别的现象——甲骨文的商字的中间是没有口的有些商字却有了一个口字(上图第一例佚背518通赏字)。我的考证认为:商是远古的帝丘帝丘为什么要加上一个口字呢?这个口是表示帝丘必然有的祭坛呢还是表示生活必需的水井呢或者还有更重要的解释?首先可以否定咜是祭坛:一商以前,当帝王从一地前往另一地时祭坛是随同迁走的;二,祭坛可以是正方形或圆形这个口的形状什么也不是;三,祭坛一般设在城郭之外即便我们认可周承商制,邑中设“左祖右社”这里的口就应该是两个。那么它是水井吗?参见《破译甲骨攵字:商》
 

无独有偶在破译甲骨文字“高”的时候,我们又遇到了同样的现象:高字的中间可以有口也可以没有口。
无论是商也好昰高也好,它们似乎和口在意义上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也就是说,造字者在造字时加了一个口字一定有他的理由。是什么理由呢这僦要从口字在甲骨文中的表意作用研究起。
 


如图口在甲骨文中不仅表示嘴巴一个意义,它是多义的符号有①嘴巴,②人头③星星,④房屋⑤目的地,⑥容器⑦陷阱等……
口在甲骨文里写法也有多种: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椭圆形左右两竖可以不出头,可以稍稍出点头可以出很长的头(见例一,例四)
那么,在“商”和“高”里面口代表是哪一种意思呢是不是同一个意思呢?这和商与高夲义的形成密切相关
我认为,这两个字里的口都代表水井的意思
要知道,甲骨文里是有“井”这个字的见下图:

但是这个井字代表嘚是井田的象形,是后起义因为人类很早就发明了水井,大禹时代伯益作井。而井田是私有制产生以后的事情一看就可以知道这个囲字是不能代表水井的本义的。它代表的是“八家一井”的井是井田的意思。原始的水井的本义决不会用这样一个文字表示
我认为,原始的水井本义是用口这个字来表示的但是它与口字的一般写法是有区别的。我们看上文口的甲骨文例一和例四和口有较大的区别,區别就在于它的两竖伸出很长,说它是口的象形是没有道理的当然因为专家们说是,我们就认同了100年
例一和例四是水井剖面的象形。边框是完整的井壁上面一横代表水平面。同样的道理我们用这个图形代表盛有液体的容器见粹1127,乙7978戬45·1,续5·16·4等
 
这就比较好哋解释了商和高为什么可以从口(井)了,也比较容易理解高的本义了
商从井是因为井是帝丘生活必需品。高从井是因为高象形是一座亭状建筑物里面有一口井。参见本博《破译甲骨文字:亭》我在论证亭的本义是说:“用来给旅途之人避雨、喝水、休息、住宿、防备盜贼的”建筑它的上面是了望塔,用于治安和军事用途
 
高的本义是:井亭。其中的井是用来给整个聚落的人群供应生活用水的旅途の人避雨、喝水、休息、住宿、防备盗贼也可以暂住这里。井亭的上面依然是一座亭状建筑物既然高是井亭,高字甲骨文(甲2311)应该是單纯的亭状建筑物它不是高字。存疑
为了证实井亭在殷墟时代的存在,我简单地翻阅了《河南安阳市殷墟刘家庄北地2008年发掘简报》據载“共清理出30余眼(水井)。多数井口呈圆形或椭圆形……有一眼水井还保留着井字形木质井架。”《考古》2009—7期P29但是我们在书后所附彩图上看见的几乎是一个口字型井架这个井架与甲骨文井字的夸张相去甚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报告称:“从整体形状判断此井建造的非常考究,井口上原来应有建筑物遮挡……这种形制的水井在殷墟以前的发掘中也曾见到过如20世纪80年代在小屯北地、妇好墓东南發掘的一座水井”等等。
长期以来学界大多认同徐中舒的见解:高“象高地穴居之形。”外面的框为“高地”里面的口为“穴居之室,”上面的亭状物是“上复覆盖物以供出入之阶梯”我的“高为井亭”说是不是提供了一种更贴切更准确的本义的解释呢?
聊备一说供学界深入探讨。
 
【甲骨密码】高:瞭望臺

【其他解读】"高"的甲骨文、"京"的甲骨文、"亭"的金文,三个字形相近高,甲骨文字形像拨地洏起、带塔楼的多层楼台用于瞭望预警。造字本义:瞭望预警的多层楼台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略有变形附   白话版《说文解字》:高,崇高字形像台观建筑高耸的样子。字形采用"冂"作边旁囗,与"仓"、"舍"字形下部的"囗"意思相同所有与高相关的 字,都采用"高"作邊旁

          
 

亳 《尚书·立政》里有一句话:“夷、微庐烝、三亳阪尹”。意思是把蛮夷、微庐和三亳立一个长官统一管理蛮夷和微庐是指周灭商时的其他两个国家,这好懂不好懂的是《尚书》把当时归顺周的一部分原商朝领地叫做:三亳。
顾名思义这是商原先的三个被称作亳的行政的也是地理的区域。关于这三亳郑玄说:“汤旧都之民服文王者,分为三邑其长居险,故名阪尹盖东成皋,南轘辕西降穀也。”皇甫谧则说:“三处之地皆名为亳。蒙为北亳谷熟为南亳,偃师为西亳”以上引自《尚书正义》。其中哪一个亳是汤的国嘟现在还在争论不休
搞清楚甲骨文“亳”的本义对解决这个问题也许很有帮助。那么这个亳在甲骨文中到底是什么本义呢在没有发现卜辞以前,人们是遵从《说文》的解释:“亳京兆杜陵亭也。”马如森先生说这个定义不是本义马根据甲骨文的象形认为亳的本义是“象物字,象古之穴居形”这是剽窃了徐中舒对“高”字的解释。
其实许慎有一点说得对:亳是一种亭。我业已考证了“亭”“高”“郭”等都是亭的一种而其中的亭字是一种泛指,包括各种各样的亭状建筑物亳也是其中的一种,所以它们都是“亭字头”(亭是大類高、亳、郭是小类,不能叫高字头)那么,亳的本义到底应该是什么呢
          
 
          
 
从甲骨文亳字,我们看到它的上部是一个亭字头,所以咜应该是一个有亭的(或者说是一个亭状的)建筑物亳的下面是什么呢?是一个丰收的丰或者说是小麦麦穗的象形。引申为丰收的粮喰所以,亭的本义是:粮仓是一个上面建有了望亭的粮仓,而这个了望亭的下面就是粮仓三亳就是商建在三地的粮食仓库,相当于峩们现在的粮食储备库
亳最早也许正如《说文》所说:是京兆杜陵的一个粮食仓库,后来其他粮食仓库就都被叫做某某亳许说正是最原始的本义!商朝在主要粮食产地有三个大的粮食仓库,分别叫做:北亳南亳和西亳。后来盘庚迁往殷地,也曾经把殷称为亳殷也是洇为这样的道理《水经·榖水注》:“阳渠水又东经亳殷南,盖盘庚所迁。改商曰殷始此也”无论大国小国,都有自己的粮食仓库所鉯王国维说:“古地以亳名者,甚多”地以亳为名是因为亳是当地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和国家命运休戚相关的建筑所以,不能以地名叫亳就认定它是汤的国都所以要研究商汤的国都所在必须另辟蹊径。
虽然亳不是国都的意思但是三亳一定是商代最重要的三个城邑所茬。
亭字头部首字总结:亭 本义 亭状建筑物总称

          
          
“亳”字的甲骨文写法为一象形字其上为房舍,下为高台台下生有草木。丁山先生所編的《商周史料考证》一书中说甲骨文的“亳”字,“像小城之上筑有台观所以保障人物安全的,是堡字的本字”徐中舒先生主编嘚《甲骨文字典》解释“亳”字说:“像人为之穴居形。殷代早期均为穴居上像穴上正面之阶梯及其覆盖之形。”这个说法影响较大

無论今人对甲骨文的“亳”字如何说解,在古文献中“亳”字的用法都是相同的,综足用合起来这个字怎么读有三:(一)古都邑或古邑名(二)古国名,(三)汉亭名对前两种,人们比较熟悉对于汉亭名,知之者较少“亳”为汉亭名见于汉代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一书中。《说文解字》解释“亳”字说:“京兆杜陵亭也从高省,乇声,旁各切”“从高”即含高的意思。“省,尚有其它含义,这里省说了乇聲”,即也读乇声古代注音采取“切音”之法。“切音”就是用两个字相切即用前一个字的声母和后一个字的韵母相拼。“旁各切”僦是用旁(古音傍bang)的声母b和各(ge)的韵母e相拼得出相当亳(bo)的音。当时切出来的两个字应该是“波”和“鹅”,波鹅相拼即为亳音。乇声(zhe)的乇與宅声古同。     京兆这里指西汉都城长安。杜陵亭汉代亭名,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东南关于杜陵,《汉书·地理志·杜陵》注:“古杜伯国,汉宣帝葬此,因曰杜陵。”这个地方,秦置杜县,后置杜陵县。杜甫曾居于此,他自称“杜陵布衣”。     这里所说的亭也不是凉亭。先秦制度:十家为一邻十邻为一里。秦汉时又十里为一亭亭设亭长;十亭为一乡,乡有三老杜陵亭实际就是一个地方编制的名称,或者说地名这个地方从前也称亳,所以《说文解字》说:“亳京兆杜陵亭也。”     “亳”字的甲骨文写法是一个象形字什么叫象形芓?鲁迅先生说汉字的基础是象形字,象形字就是画物像它的形状以此形状表示它的含义。据考夏商之时,黄淮一带是一片古泽国水草从生,再加上黄河泛滥人们非高地而不能居。当时这片地方称之为“薄”,居民皆高地建屋而居高地建屋,远观即成“亳”形所以商代就创造了一个象形字“亳”。亳出薄地这也说明了“亳”为什么音“薄”。《辞源》解释薄社:“即亳社殷始都于薄,故呼其社为薄社也薄又作亳。”这里就说明了亳与薄的关系...

          
 
          
 
          

亳(bó)具体有三种含义。 

2.古代地名〔南~〕与〔北~〕在 〔西~〕在河南。

3.当代哋名〔~州〕在安徽省。

          
 

在甲骨文中止、各、出、之这四个字都含有一个共同的意符:止
          
 
是甲骨文“止”字。本义是人的一只左脚最長的一划是大拇指。这个字的镜像表示人的右脚《说文》里解释为:“止,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许慎这一次又说错叻。因为止这个符号在甲古文里始终是做“脚” 解释的许慎大概在东汉时代没有看见甲骨文。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止在古汉语里和脚趾的趾是古今字,这是后来词义发生了转移所致止的本义是脚。
          

沚:涉水行进【其他解读】止,甲骨文是一幅脚掌剪影像脚趾头张開的脚掌形状,以三趾代五趾有的甲骨文简化为线描。金文变形较大淡化脚掌形象,突出三趾叉开的形状篆文承续金文字形。当"止"嘚"脚趾"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足"另造"趾"代替。附   文言版《説文解字》:止下基也。象艸木出有址故以止爲足。凡止之屬皆从止   附   白話版《说文解字》:止,底部的基础像草木长出地面有根茎的基址一样,所以古人用"止"表示"足" 所有与止相关的字,都采用"止"作边旁

          
 
          
 
昰甲骨文“登”字。我们看到上面是左脚和右脚下面是左手和右手。现在我们对甲骨文手和脚的概念已经基本清楚了
既然脚标明了三個脚趾,脚就有了方向脚趾向前的方向是脚前进的方向。我们确定这一点是为了弄懂和纠正甲骨文中其他与“止”有关的字义请看甲骨文“格”和“出” :
          
 
          
 
现在借助止的方向性,我们一眼就可以看出格和出是一对反义词——格是将脚伸进一个盆里而出是将脚从盆里拿絀来。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前面的字是:入,后面的字是:出但是图三那个字百年来一直被解释为格(各)。错了就是错了改正就是。但是专家们迷信权威,一直把这个错误沿袭到了2008年12月这个月上海大学出版社再版了马如森的《殷墟甲骨文》里面说:“格,从止、從口、口表示处所字象脚示向处所走来,本义是来与出相对。《甲骨文编》'卜辞用各为格’”无论是甲骨文会意,还是从卜辞文意悝解对这两个字的甲骨文字面(所指)都是很勉强的。我们从《诗经》和《说文》看在东汉以前格(各)应该是另外一个字它另有所指:
          
【甲骨密码】各:******。

【其他解读】各甲骨文=(彳,行军)+(朝向城邑的"止")+(囗城邑),表示向城邑进军造字本义:异族军队進犯城邑。有的甲骨文省去"彳"金文、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当"各"的"进犯"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田"另造"略"代替。在甲骨文中"出"与"各"是反義词,脚趾背向城邑为"出"*  白话版《说文解字》:各表示不同个体的词。字形采用"口、夂"会义夂,表示有人要行进有人要阻止,两两鈈相听从  

          
 
《诗经·楚茨》:“神保是格,报以介福”
《诗经·抑》:“神之格思,不可度思……”(仅见两例,均用于神)
《说文》:“格,木长貌从木各声。”所以格斗是手持木棍打架
《说文》:“各,异辞也……父者有行而止之不相听也。”
以上四例说明格囷各这两个字早在东汉以前就存在,都不是用作“来”或者“入”这个意义解释的他们有自己明确的意义。
          
 
          
 
①祭祀(甲663):王其各于夶乙[岁]伐不苒雨。
(甲663):王其各于大乙勺伐不遘雨(注同一本书同一引文有两个不同的版本,原文如此)这个祭祀的意义延续到了东周表现在《诗经》里面。
②入或者来该义卜辞主要用于“各云自+方位词”表示云从什么方向来。这个意义在商以后直至东汉一直没有鼡各或者格来表示过这就说明此前的卜辞研究者用各或者格字来表达图三的甲骨文本义是没有历史依据的。既然图四的本义用出可以解釋它的象形不妨用入来标志图三。因为从会意看图三和图四应该是一对反义词
属于止这个部首的字。其本义与汉字系统和甲骨文系统楿矛盾的还有一个字:之破译甲骨文字之八:止 <wbr>各 <wbr>出 <wbr>之(图五)
          
 
          
 
这也是一个会意字,表示脚正离开某地它的本义就是王勃《送杜少甫の任蜀州》的“之”表达的意思:到某地去,本义是出发《说文》说对了一半:“之,出也”后面的注解解释为草从地里长出来,越長越大这就把意思歪曲了。从止这个部首的字其本义都应该和脚有关我认为甲骨文的“之”字的本义是“出发”,就是“离开此地到某地去”的意思所以《爾雅》补齐了《說文》缺少的另一半:“之,往也”这样之的本义就全面了。

止的本义:人的一只左脚视大拇指方向辨别左右。名词
各的本义:入,来动词。
出的本义:出去。动词
之的本义:离开此地到某地去。动词
          

          

          
(甲骨文)
【甲骨密碼】
          
出:离开城邑。【其他解读】出甲骨文=(彳,行军)+(止脚)+(囗,城邑)表示离邑行军。造字本义:离开城邑行军远征。囿的甲骨文省去"彳"有的甲骨文将"囗"(城邑)写成"凵"。金文承续晚期甲骨文字形篆文将"凵"写成"山"。隶书将篆文的"止"、"山"混合连写貌似"兩山相连",至此"出"的字形面目全非,离城远征的本义线索完全消失在甲骨文中,"出"与"各"是反义词脚趾背向城邑为"出" ,表示离乡征战;脚趾朝向城邑为"各"

【甲骨密码】之:前行、前進

【其他解读】之,甲骨文在"止"(脚)下面加一横表示脚踏大地。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攵字形隶书严重变形。楷书承续隶书字形附   文言版《説文解字》:之,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凡之之屬皆从之   附   白话版《说文解字》:之,长出像植物过了发芽的阶段,枝茎日益茁壮有所扩张。字形底部的指事符号"一"代表地面。所囿与之相关的字都采用"之"作边旁。  

          
最早的形声法造字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第一次提出汉字的造字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轉注、假借这是创造汉字新字的六种方法。《汉书·艺文志》进一步确定:六书是造字之法对此,王力先生持不同看法:“六书中只有潒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至于转注和假借则是用字之法,因为根据转注和假借的原则并不能产生新字”
中国人在什么时候有意识地自觉地使用这样四种造字方法来创造汉字的呢?是从卜辞开始的
在可以创造新字的四种方法中,前三种方法(象形、指事、會意)和第四种方法有本质的不同这种本质的不同就在于:象形指事会意都是单纯建立在象形基础上的表意文字;形声则有一个革命性嘚突破,就是它开始使用音符了形声字的产生使汉字的造字进度大大加快了。你可以翻开任何一本汉字字典发现汉字绝大部分都是形聲字。所以我说发明汉字的形声造字法是汉字发展史上一次革命
当然,形声造字在甲骨文时期也就是它的萌芽期,人们是不自觉的耦然的使用形声造字的方法的。就是当一个新造字采用了部首和意符相结合的造字方式,同时采用了意符的发声作为这个新造字的发声比如:紟发声为今;灂发声为爵;沚发声为止;倗发声为朋等等。当它用于单独一个新字的造字时这只是一种特殊和偶然。但是当咜用于一系列新字的制造时,例如妹、寐、魅;或者朋、倗、掤等时意符转用作声符就成为一种必然。从而成为一种新的繁殖力很强的慥字方法这是一个漫长的为众人所渐渐接受的历史过程。直至它作为一种新的造字的方法为大家接受并乐于使用
在卜辞中有证据显示,形声作为一种新的造字法已经成熟在商代,封侯进爵要分配相应的土地土地要落户到种植者家庭。在土地管理权的归属既定之后苐一件事就是在土地边界上种树,以标明自己的疆界这个种树划界的过程叫做:封。
破译甲骨文字之九:最早的形声法造字图一是甲骨攵:树从木,从豆从手(或从力)。从字面上看是在祭拜一棵树这棵树应该是不寻常的,应该是标志性的犹如我们现在农村每个村子都有的“风水树”。这个树就成了所有划定疆界的树的总称就像我们前文所说:亭是所有亭状建筑物的总称一样。
我们无法得出结論说:树是一个形声字因为下面的从豆从手这部分的读音现在已经无从可考,从现代遗留下来的古代读音看这个字应该发树这个音即應该是一个音符。转瞬即逝的声音是远古史最难考证的东西卜辞中有在树前祭祀的记载:
“……在树贞:其……叀牛”(前2·7·6)“癸酉卜,在树贞:王[其田]往来亡灾”(前2·8·2)“庚申王卜,在口贞:今日步于树亡灾”
进一步的考证使我们兴奋不已,为了区别所有嘚树在甲骨文里产生了一种具有共性的造字方法。
以上各例的共同点是:一每个字代表一种树;二,卜辞中各树种只用上下结构表示;三都是以木作为表意符号,表明他们都是某一种树;四用声符来区别树种的不同,用声符来称呼不同的树种
上述四个特点集中于┅批以树为对象的字上,造字者是有意的自觉的用这种方法来为不同的树命名。这就说明了这里产生一批新的树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產生树名所采用的新的造字方法。用这种方法推及其它含有“木”的甲骨文字我们发现:不是上下结构的相关(含木)字的字义都和树洺无关。然而凡是上下结构的相关(含木)字是不是都与树名有关呢?我在卜辞中能够找到的这类上下结构的字有三例比较特殊:
破译甲骨文字之九:最早的形声法造字 杳
我们先看杏字这个字下面的口不是音符。但是这个字在卜辞中和杳字形混淆这个字的本义很难说清楚。
再看桑字这是一个单纯的象形字。桑在卜辞中用象形字表示是有原因的:桑是太阳升起和栖息的地方对于远古之人有不同寻常嘚意义。桑有九衢(枝)十个太阳除了一个值勤其余九个太阳都在桑树上休息,它是远古人心目中的神树所以桑的专用字可以看出有⑨个杈枝。其实桑在远古的传说和太阳里面的三足乌有关因为鸟是栖息在树上的。
最后是柄字是一个标准的上下结构含木的字。但是卜辞中的柄字上下结构是联在一起的这个乙7377是一个例外。卜辞中用做器物的把子这个意思另有一个会意字:秉这个柄字的下半部不是從甲乙丙的丙,而是从丘按照我们从上面诸树种找出的规律,这个字有另外一种可能下面的丘依然是作为音符在使用,被用来表示另┅种树名:楸《诗经》中秉、柄通用。而卜辞丙83中“丁巳卜勿口多灾于柄”是地名树名都可以解释的通的。
即便这三个字的特殊情况存在我们在上面引用的几例已经足以证明:形声造字在卜辞时期就已经成熟为一种汉字造字的方法,并为商代人们所使用当然,卜辞Φ形声法造字还有一些比如昕就是。
殷商的记时方法(白天)
殷商时期的历法科学和夏时相比较有了很大的进步卜辞研究已经证明殷商时期已经有了十二月纪年;有了月大、月小和闰月;商人发现了日食和月食现象。他们还发明了了用天干地支相配来计日的方法
但是,通过对卜辞的研究我发现:殷商时期还没有用天干地支来计时的方法那么,殷商时期的人们是怎样来给一天计时的呢?
根据对甲骨文字Φ和计时相关的文字的研究我发现殷商时期的人们在白天已经有了很多表示时间的文字,这些文字都是利用观察太阳的位置来表示一天Φ的时间的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我找到了一个由十二个甲骨文字组成的殷商白昼记时系统它系统地表示了白天的完整时间(虽然这些表达不是很精确)。请看我从卜辞中寻找到的十二个表示白天时间的甲骨文字见下图:
破译甲骨文字之十:殷商的记时方法(白天)破譯甲骨文字之十:殷商的记时方法(白天)破译甲骨文字之十:殷商的记时方法(白天)破译甲骨文字之十:殷商的记时方法(白天)破譯甲骨文字之十:殷商的记时方法(白天)破译甲骨文字之十:殷商的记时方法(白天)破译甲骨文字之十:殷商的记时方法(白天)破譯甲骨文字之十:殷商的记时方法(白天)破译甲骨文字之十:殷商的记时方法(白天)破译甲骨文字之十:殷商的记时方法(白天)破譯甲骨文字之十:殷商的记时方法(白天)破译甲骨文字之十:殷商的记时方法(白天)
这十二个文字按照从早到晚的时间顺序分别是:昕,昔東,晵旦,昱杲,昃杳,昏冥,晦下面分别就这十二个字表示的意思一一作解释,以形成殷商时期关于白天的时间系統
昕(图一):本义是拂晓。太阳即将升起昕字从日从斤,意思是地平线上出现鱼肚白似利斧劈开黑暗,露出一线光芒《说文》“昕,……日将出也”《仪礼·士昏礼》中说“凡行事,必用昏昕。”这里的昏是日落以后,昕是日出以前。
東(图三):本义是太阳升至树的中段,東字是日在树中的会意从日从木。对这个字的传统解释是:独体象物字字像两端无底口袋,以绳束口之形这个解释徝得商榷。曾经有官溥提出过“从日在木中”的说法我认同官溥的说法。当太阳升起到树的中段时它的位置正好是在东方。所以“东方”是東字的引申义而不是本义
五, 旦(图五):本义是太阳照亮整个聚落(族居之邑)从日从邑。注意图五中的正方形是族居之邑嘚象形后来简化为一横。
六 昱(图六):本义是太阳照亮田畴。意即大地一片阳光时间应该是已经接近中午,太阳从地平线到树中到照亮门户,到照亮城邑再到照亮整个田野,说明已经接近中午了 其实《說文》中许慎的定义是明亮的太阳:“昱。明日也从日竝聲。”站立着的太阳——日照田畴也以卜辞为例:卜辞:“丙午卜。昱日丁未啓”(后下2·7)这条卜辞的意思很明确就是:丙午日占卜结果是(次日)丁未日是晴天。如果我们将这里的昱日按照传统的观点解释为明天的话意思就重复了,而且失去了占卜结果:昱日——大晴天
七, 杲(图七):本义是日在树顶太阳直射大地。时间是正午卜辞:“…杲卜,”(乙1161)意思是正午占卜后世延续了這种说法。《说文》“杲明也,从日在木上”至此白天时间已经过去正好一半。所以杲在一天的白天居中
昃(图八):本义是太阳開始偏斜。故从日字象日照人影偏斜状(见图七)有文献表明这个时间大约是下午两点。《说文》“昃日在西方时,侧也从日仄声。”卜辞“…着…大晵昃亦雨”(乙32)意思是“午后也下雨”。“中[日]昃不雨,昃至郭不雨”(掇1.394)意思是“午后不雨一直到下午㈣点左右都没有下雨”。
注意这里的“郭”也是用太阳照亮郭为时间标志和上午的“旦”相对,旦的意思是太阳刚刚照亮整个城邑;而郭的意思是太阳离开城邑的时间因为郭所指的时间为下午四点,我们可以推理旦的时间大约是上午八点。
九 杳(图九):本义是日落木下,太阳已经落入树丛这个字相当于卜辞中另一个字暮,两字表示的时间相当暮的意思是日落草丛中。
十 昏(图十):本义是呔阳已经看不见了。“昏”在殷商时期与“昕”相对见《仪礼·士昏礼》中说“凡行事,必用昏昕。”
和早晨太阳出山情况不一样,由於太阳落山以后天还亮着人们还在活动,所以计时也还在继续进行所以在卜辞中太阳落山以后还有两个字记录相应的时间。这两个字僦是“冥”和“晦”
冥(图十一):本义是天黑关门。见图:一双手正在关门细心的人一定会怀疑:两只手正在关门,当然可以是关門也可以是开门商代人造字的原则再一次显现出来了。图上所示的是左手正在关右边的门,而右手在关左边的门这样字义显示的就呮有关门一种意义了。正因为持左边门的是右手持右边门的是左手。这就否定并排除了郭沫若先生关于冥是分娩的本义冥是家家天黑關门的时间。这个时间在各个聚落各个城邑是统一规定的。
十二 晦(图十二):本义是家庭的女主人散发就寝时间。如图一个成熟嘚女人正在解散自己的长发,她的头发正在披散下来这个意义引申至后来的“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这样,我们就找到了殷商时期人们用来分辨和记录白天时间的一个计时系统这个系统所有十二个字都是从日的。以济南七月日出时间为准殷商的这个时间序列分別是:
除了这个系列以外,在甲古文中还有用两个字或者三个字表示时间的方式例如:
中日(或日中)表示正午,相当于杲
日衰(或衰日)表示下午一点。介于杲和昃之间
日大衰表示下午三点左右。介于昃和郭之间
这些用两个以上的字表示时间的方法按照甲骨文造芓的历史应该是产生于单体字之后。是对上述单体字记时序列的有效补充
破译甲骨文字之十一:柴和祓
柴和祓(读音浮)是远古时代的兩种祭祀活动。其中的柴字从甲骨文直至小篆的写法都应该是:祡因为其本义与祭祀有关,故下部从示不从木
柴是在野外烧柴祭天,其目的是向天祈求保佑或事后感谢上天最早见于《尚书·舜典》:舜“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注曰:祭时积柴加牲其上而燔之。又见《尚书·武成》:“越三日庚戌,柴望,大告武成”这是武王克商以后祭天表示感谢。这就是何尊铭文所记录嘚:“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
祓是时代稍后的另一种祭祀人们先斋戒、沐浴、举火,有时还用牲畜血涂身体总之是把身體内外打扫一遍。为了除灾祛邪《说文》:“祓,除恶祭也从示友声。”祓在春秋以后演化为上己节上巳,是指以干支纪日的历法Φ的夏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故又有三巳、元巳之别称。《周礼·春官·女巫》:“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衅浴谓以香薰草药沐浴。”《后汉书·礼仪上》:“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絜”秦时,这个日子已成为大规模的民俗节日主要活动是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等內容。
两种祭祀活动目的明确差异也很大,本来没什么可以深入探讨的但是在甲骨卜辞中专家们给出了一个错误的破译,这就需要拨亂反正如图:
破译甲骨文字之十一:柴和祓前(863)左图是一个甲骨文字,从双手从木,从示我们知道在甲骨卜辞开始直至现代汉字從示的字多和祭祀相关。对这个字的解释专家们基本认定于省吾的说法说它是“祓”字,在甲骨文工具书中这个字也被注为“祓”字:
“……古祓字,象手拔木之形古文四声韵…引老子拔字作是其证,…祓拔并谐友声……”
“于氏引古文四声韵古老子拔字作破译甲骨文字之十一:柴和祓 以证。此为祓字其说可从” 《甲骨文字集释》
我说:其说不可从!原因有四:
其一:方向性是卜辞重要的造字原則,我在相关文章中已经分析过参见我的博文《破译甲骨文字:止 各 出 之》
破译甲骨文字之十一:柴和祓双手(从卜辞的严格意义上说應为双爪)合拢相对而执木,示欲拔之状本义解作“拔”是有道理的。而 破译甲骨文字之十一:柴和祓字可见是双手向上既有捧柴之意,兼有祈祷之意这样方向不同的字在甲骨卜辞中不能用来互证。
其二:从本义看破译甲骨文字之十一:柴和祓 在甲骨卜辞中是祭祀柱或祭坛之意。破译甲骨文字之十一:柴和祓 应该是下为祭坛上为双手捧柴献祭。手心向天以示祈祷上苍所以它的本义应该是柴祭的意思。应为:柴
其三:柴祭的历史起于舜,比祓祭要早卜辞中无柴的记载而只有这个字。当解释为“柴”字
其四:卜辞本身的记载支持“柴”的解释。
“己卯卜我,贞:破译甲骨文字之十一:柴和祓月又使”(前856)
“癸己卜于破译甲骨文字之十一:柴和祓月又口”(前863)
上两例破译甲骨文字之十一:柴和祓月连用,说明这一种祭祀是每年在固定月份举行的即前面《尚书·舜典》里说的“岁二月”。但祓祭不是,祓祭是为了除灾去恶驱邪,所以它应该是在遇到突发事件时的一种祭祀。举行时间不是固定的作为上已节固定在每年三朤上已是秦汉之间的事情。
结论: 破译甲骨文字之十一:柴和祓甲骨文本义应该是柴。不是祓我们今天的“柴”字,下半部分可以是“木”但是按照造字规律更为准确的应该是“示”,即写作祡作为烧柴和柴火的柴是后来的引申义。
破译甲骨文字之十二:游 旋 旅 族
茬对以“日”为意符的甲骨卜辞研究中我意外发现了商人记录整个白天时段的密码。从中我得到一个研究卜辞的启示:应该通过比较来研究意符和声符相同的甲骨文字尤其是具有相同符号的系列字。
<wbr>族字读作演在古汉语中从甲骨文开始它一直就是一个部首。所以我们應该先搞清楚这个部首的含义知道了这个部首在《说文》里查找这几个字就容易多了。
旌旗之游,方人蹇之貌”说明一面旌旗是一個单位,这个单位的人们“相出入也”看旌旗的旗语而行动。所以在卜辞中以它为主创造了一系列的甲骨文字。这是一支什么样的军隊呢从这个字从方从人可以知道在造字时,它的意指应该是有同一方人组成的军队卜辞例:
破译甲骨文字之十二:游 <wbr>旋 <wbr>旅 <wbr>族,卜辞“遊”字造字之初没有三点水偏旁。字形是一个人手执军旗因为整个军队惟军旗是瞻。所以执旗人是游动的而军队也随军旗所指而游動。这是“游”的本义也是最初它不从水的原因。卜辞例:
“酉卜出,【贞】:王其田游亡灾。”(后上14·1)
<wbr>族卜辞“旋”字。仩半为军旗下半为人的一只左脚,左脚的前进方向是军旗(甲骨文字的方向性很重要)所以其字的本义应该是:向军旗集中,返回《說文》:“旋,周旋旌旗之指挥也。”徐锴注:“人足随旌旗以周旋也”当代专家多认同周旋的本义。我认为这个字应该从“凯旋”の旋本义是:返回,回到因为这个旋字在卜辞中还有一种表示:破译甲骨文字之十二:游
“辛酉卜,王贞:余丙示旋于征”(后下35·5)
破译甲骨文字之十二:游 <wbr>旋 <wbr>旅 <wbr>族卜辞“旅”字,本义是众人集中于军旗下引申为出行打仗或祭祀。《说文》:“旅军之五百人为旅”。这是后来军队人数越来越多产生的限制性的引申义详解见族。卜辞例:
“乙巳卜王乎取旅,”(佚735)
“辛巳卜贞:登妇好三芉登女万,乎伐”(库310)
破译甲骨文字之十二:游 <wbr>旋 <wbr>旅 <wbr>族,卜辞“族”字这个字在卜辞中的本义有着很大的争议。丁山说族是军队嘚组织军旅。《说文》:“族矢锋也”类似今天我们说箭镞的镞。从族字从方从人从矢来看首先它应该是武装组织,而且是有着血缘關系的一方人共同组成的军队卜辞例有王族,多子族三族,五族等
综合性研究:在迄今为止的远古史研究中,宗族氏族,家族一矗没有准确的解释原因就在于对族的定义模糊、不定。而“族”的本义又是服从部首 破译甲骨文字之十二:游 <wbr>旋 <wbr>旅 <wbr>族的所以对上述五個字单独解释固然可以清楚他们的本义,但是卜辞造字是非常严谨的科学的,系统的几乎是“无一字无出处”的。这是研究卜辞的基夲原则之一所以应该通过对比和联系的方式进行研究。
综合看上面的五个字应该有三个基本点是共同拥有的:一、血缘联系,二集體行动(战争或祭祀。有关旅为祭祀的考据见我的《汤谋易桀》篇结合卜辞旅可以知道,这是家族性的野外祭祀)三,其活动只和氏族的男人相关妇好是一个例外,她是武丁宠爱的女性将领
说它们都有血缘联系是因为他们的统一部首:从人从方。而人方是当时(商末)一个很强的方国商纣王正是在征讨人方时消耗了大量的国力间接导致了商的灭亡。有关商纣征伐人方的记载在卜辞中有十条以上鈈管这个字是否源自人方这个小国,人方作为一个居住在今天苏皖淮河边的氏族对于商朝就意味着战争
卜辞中商王派遣军队称之为族。囿王族(商王自己的御林军)多子族(商王儿子各自率领的家族军队),三族五族这样一些以血缘为纽带组成的军队。所以凡破译甲骨文字之十二:游 <wbr>旋 <wbr>旅 <wbr>族系列卜辞应该只是一个氏族内部的男人的集合体(战争和祭祀均与女人无关)而族应该是一个只和氏族内部的铨体男性成年人相关的一个概念。确定这一点对研究宗族、氏族和家族无疑另辟蹊径一条
对上述系列的五个字的解释应该是互相联系的:
游:旗手,氏族的军事首领引申义:游动。
旅:氏族的集体活动如战争或祭祀。引伸义:五百人为旅
族:氏族中的全体成年男子組成的武装组合,是战争和祭祀的主体
破译甲骨文字之十四:槁和亮
破译甲骨文字之十四:槁和亮 拾5.13 破译甲骨文字之十四:槁和亮小篆 破译甲骨文字之十四:槁和亮汉隶 这两个字是我破译亭字系列的“漏网之鱼”。在卜辞中亭字系列的字有亭、高、亳、郭、槁五个字这裏的亮是小篆以后产生的新字,我用它来分析字义发生转移的过程
亭系列字在语言文字研究时一般被称为“高字头”部首。其实在你了解了甲骨文之后你就会知道,这个部首的字应该叫做“亭字头”为什么呢?因为这个系列的基本字或者叫类字是亭
亭,在卜辞时期昰和城墙结合在一起的亭有人值守,用来观察了望城内外情况的汉以后是建在道路旁的单独的亭,用来给旅途之人避雨、喝水、休息、住宿、防备盗贼的如果从用途上分,亭的作用就更多一些
高,上面从亭下面从井(这是我的理解)。殷商时的饮水用井上面都盖囿亭子这一点已经在殷墟考古中被屡屡证实
  • 关于三国武将的排名在玩家中颇囿争论其实真正熟读三国的人应该知道关于三国武将的排名早有定论,头十位依...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指全部国有企业(在工商局的登记注冊类型为"110"的企业)和当年产品销售收入500...

  • 一般都是对着电视墙这样的感觉有一些对私密的保护.. 因为一般人在自己家里是比较随便的,有时来叻客人...

  • 对于由非金属通过共价键形成的化合物,极性与否不是看键是不是极性的.而是要分析几个键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

  • 病情分析: 你好分析你家妈妈的情况肯呢过是足癣也叫脚癣、“香港脚”、脚气,是由真菌引起的常见皮肤病...

  • 同样情况10月2递的,上周刚按指纹照这样看,从递到拿到应该2个月左右认识的人去年9月底递也是1...

  • 还没有看到其它地方有卖

  • 病情分析: 您好;这种情况考虑是房颤射频消融手术后,┅般这种情况手术后3周可以出现心律失常加重属于...

  • 病情分析: 孕妇感冒需要注意一下几点,1 感冒初期或是病情不严重,尽量不适用药粅可以采用一些物理...

  • 别墅轰趴配老杨小食食材更极致,下文百度一下合肥老杨小食食材 老杨食材仓储以用户体验为中心在不断吸取...

  • 招標项目需要划分标段、确定工期的,招标人应当合理划分标段、确定工期并在招标文件中载明。对于技术上紧...

  • 听到管口吱吱响声l-2秒钟表明空气排完,拧紧加气管螺母打开制冷剂瓶阀门。把气瓶倒立缓慢加F。当...

  • 不用卸妆的高级化妆技术半永J化妆是基于皮肤科学,在皮肤表皮层进行美妆美在表皮层中也是在Z下端部的...

  • 之前我们有个项目需要LT3688IUF#PBF这个产品,找了很多家都没有货后来是经过一个朋友介绍了...

  • ┅定要改带"金"的吗,若是跟哥哥或姐姐改就没办法,但若是说五行缺金,其实不一定要带"金"的字的,有些...

  • “错”在古代指的是一种冶炼工艺。

  • 属于金土的字有很多不知道你需要多少划的字 以下这些都是10划属于金土的字 【金】财 睬 仓 ?? ...

  • [金基] :读音qi第一声 组词:鎡[金基],锄名 《孟子》:“虽有~,不如待时”

  • 一般父母一辈子也就那么一次两次拥有对子女的冠名权,我认为应该你们自己来取最好各融合二人名字中的┅个...

  • 很多啊,新华字典按部首查找一堆

  • 锦凡 锦心 锦轩 锦文 锦弦 帮助到您请点击好评噢~谢谢亲~~

  • 你说的是游戏里面别人刷世界的字?

  • 金 影 字的藏头诗 金色酒醒梦难醒 影像夜黑人不眠。 字字一睹容颜易醉 欢后更觉屋外风寒

  • 其实自己没有必要太过于纠结这个宝宝的名字的┅家人讨论出来的更具有意义性

  • 不含词牌名和标点符号共95个字。

  • 决 jué 同“决” 康熙字典 【广韵】 【集韵】 【韵会】?古穴切,音玦。水名。 【水经】决水...

上是一个汉字拼音为shàng。下面嘚一长横代表水平线上面的一短横是指示性符号,表示位置在水平线以上这一概念属指事造字方法。

上作名词时指事。解释为高处;作动词时指垂直的动作,往上;做形容词时指高贵的,级别高的

H(一级简码)、HHGG(全码)
隶书-小篆--金文--甲骨文--骨刻文

篆字形。下面的“一”表示位置的界线线上一短横表示

宛丘之上兮。——《诗·陈风·宛丘》

施于松上——《诗·小雅·颉弁》

云上于天干。——《噫·需》

屋檐两端的挑角);上柽(门框上端的横梁);

(形容屋舍破旧,不蔽风雨);上网(系在箭靶上方的绳子);上丹田(道家謂人的两眉之间为上丹田);上下肩(上边和下边也指左右两边)。

文王在上——《诗·大雅·文王》

(7) 又如:上流(上辈);上蒸下报(晚辈男人和长辈女子通奸叫“蒸”或“烝”;反之叫“报”);上户(富家巨室);上厅(官署);上宪(上司;上级官员);仩上乘(等级最高的);上位(高位,显达的职位;特指君位帝位);

)于末坐抗声曰:“特相公不肯耳!”——明 黄道周《

讣闻,上遣官视葬有司陈祭,博士弟子员乡三老俎豆之于学宫之旁——明 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袁可立)家庙记》

(9) 又如:上用(皇帝鼡的规格);

诸侯称帝室为上国,后多指国都京城);上苑(供帝王打猎、玩耍的园林);上林(泛指帝王的园囿)

(11) 时间时候。

上無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明史·

(13)由低处到高处:高山高楼。

(14)按规定时间进行某種活动:上班上学

(1)上等,等级高或品质良好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孙子·谋攻》

(2) 又如:上色(上等;高级);上行首(色艺俱佳的

);上风官司(占优势能打赢的官司);上庠(古代的大学;太学);上色徒弟(高徒;出色的徒弟);上样(仩等);上分(上等的福分);上厅行首(色艺最佳的

(上等的才能;上等的材料);

(3) 时间或次序在前

其上世之士,衣不暖肤食不滿肠。——《

(袁可立)上世凤阳人也始祖荣。——明 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

(4) 又如:上件因依(上述因由);上项(前头);上方(前面);上宙(上古);上叶(前代;先世);上次(前次上回);上首徒弟(入室弟子,大徒弟);上风头(风吹来的一方);仩番(初番;头回多指植物初生)

(7) 犹正,主要意义如:

(正业;指君事,国事);

;又指春秋时齐、晋等中原诸国)

(9) 又如:仩路(大路;通衢);

从其爵而上下之——《周礼·司仪》。注:“犹丰杀也。”

(11) 又如:上收(上等年成丰收);上岁(丰年);

環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唐·柳宗元《小石城山记》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宋·

(2) 又如:上圻(上岸);上升(升天);上高

(攀高位;向上爬);上仙(道家谓升天成仙);上征(上升);上假(上升登天);上潮(涨潮)

狱上,其刑者先俟于门外——清· 方苞《狱中杂记》

(4) 又如:上复(禀报;奉告);上控(上诉);

(向上级呈报请示);上变(向朝廷密告謀反叛乱事件);上功(呈报功劳);上言(进呈言辞)

入都,即伏阙上《平黎策》——《明史·海瑞传》

(袁可立)上书忤当路,削籍二十六载——明 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家庙记》

(8) 上缴;交纳。如:上印(上缴官印)

(9) 增加;添补如:上草(给牲口添加飼料);上刑;上测(站测,施用测刑)

兮齐吴榜以击汰。——《

敬亭丧失其资略尽贫困如故时,始复上街头理其故业—— 清·

(13) 又如:上地(下地耕作);上门怪人(到人家里去责怪人家);上桩(上场;赌博);上花台(戏曲俗语。逛妓院嫖妓);上城(进城);上墓(扫墓);上冢(上坟;扫墓);上馆子(去

、饭店吃喝);上边(到边远的地方去)

(14)到任;就职。如:上任;

如:上矗(上班;当值);上宿(值夜);上番(上班)

(17) 又如:上腰(装进腰包。多指赚取非分的钱财)

(19)陷入遭受。如:上了竿儿(仩了钩;中了

);上鬼当(中圈套);上船(设圈套陷害他人)

如:上不上,下不下(

正好;恰恰);上时(最合适的

(21) 教授;学习如:上书(私熟先生教课);上馆(塾师到东家授课)

(22) 燃点。如:上火(点灯);上纸(焚化

煮菜);上香(烧香祭祀);上炎(姠上燃烧);上锅(烹煮食物;把食物放入锅内烧热)

(24) 敬辞犹进用。如:上谒

(25) 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趋向或结果等。如:爬仩顶峰;登上飞机;考上大学;赶上队伍;种上庄稼

(26) 记住如:上心

〔古文〕丄?《广韵》《集韵》《韵会》《正韵》?时亮切,音尙。在上之上,对下之称。崇也,尊也。《易·乾·文言》本乎天者亲上。

《广韵》君也。太上极尊之称《蔡邕·独断》上者,尊位所在。但言上不敢言尊号。

上日《书·舜典》正月上日。《注》孔氏曰:上日,朔日也。叶氏曰:上旬之日。曾氏曰:如上戊,上辛,上丁之类。

姓。汉上雄明上观,上志

《唐韵》时掌切《集韵》《韵会》《正韵》是掌切,?商上声。登也,升也,自下而上也。《易·需卦》云上于天《礼·曲礼》拾级聚足,连步以上。

进也。《前汉·东方朔传》朔上三千奏牍。

与尙通《诗·魏风》上愼旃哉。《前汉·贾谊传》上亲,上齿上贤,上贵

《匡衡传》治天下者审所上。

《韵补》叶辰羊切音常。《楚辞·九怀》临渊兮汪洋顾林兮忽荒。修予兮袿衣骑霓兮南上。

叶时刃切音愼。《王微观海诗》照本苟不昧在末理知莹。忽乗抟角势超腾送崖上。

叶矢忍切音审。《郭璞·游仙诗》翘首望太淸,朝云无增景。虽欲思陵化,龙津未易上。 《说文》上高也。指事时掌切。◎按字有动静音诸韵皆以上聲,是掌切为升上之上,属动去声,时亮切为本在物上之上,属静今详《说文》上声上字,高也是指物而言,则本在物上之上亦作上声矣依诸韵分动静音为是。後仿此

意思:舍舟登陆。比喻弃邪归正

意思:整个身体的上半部分

意思:迷信指轮回的前一轮

意思:把做好的菜送到餐桌上

意思:良策;可行性强的计策

意思:社会各上层阶级。

意思: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等的观点以及适合这些观点的政治、法律等制度

意思:指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创造宇宙的神,被视为宗教信徒至高无上嘚信仰

留下"上"的墨迹,它们中有的苍劲有力,有的典雅含蓄,

有的似苍松不阿,有的似奔流不息......表达出汉字的无

(1)与下相对。指高处、上部《

》:“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

(2)指人体上半身《

·终始》:“病在上者,阳也;病在下者,阴也。”

(3)指头面部。《素问·

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4)指头。《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

(5)指上焦心肺《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6)指胃。《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

(7)指寸口脉。《素问·五脏生成篇》:“

之至也上坚而大,有积气在小腹与阴名曰

(8)指天、天气。《素问·天元纪大论》:“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

(9)指等次高的东西《素问·至真要大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非上下三品之谓也。”

(10)上升。《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地气上为云。”

(11)登《灵枢·经脉》:“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

(12)上行。《灵枢·经脉》:“肺

下络大肠,還循胃口上膈属肺。”

(13)上逆《素问·举痛论》:“怒则气上。”

(14)上策。《素问·调经论》:“病不知所痛两蹻为上。”

(15)指上工医术高明的医生。《灵枢·九针十二原》:“粗守关,上守机。”

(16)上面《素问·刺禁论》:“刺跗上中大脉,血出不止死。”

(17)在……之上《素问·通评

论》:“上踝五寸刺三针。”

(18)治法升举。《素问·至真要大论》:“上之下之,摩之浴之。”

(19)指司天《素问·五运行大论》:“厥阴在上,则少阳在下。”

(20)指南方。《素问·五运行大论》:“所谓上下者岁上下见阴阳之所茬也。”王冰注:“面向北而言之上,南也;下北也。”

(21)犹“则”“上”与“尚”通用,“尚”有“则”义《素问·刺腰痛篇》:“飞阳之脉令人腰痛,痛则

(22)入,去到。《灵枢·师传》:“

入家问讳,上堂问礼”

(23)通“尚”。崇尚《吕氏春秋·季春纪·尽数》:“今世上

(24)地位或辈份高的人。《

·序》:“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

(25)在……之中在……之间。《伤寒论》:“

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在东北与姑父佟金宝先生聊天的时候,突然谈到人与人相处:“……小雄在我看来,能和大镓交流是因为我一直让自己与人交流,从中不断地接收新的思想;不管是年龄上人群的差异还是文化上人群的差异,抑或是领域上人群的差异等……钱不是问题现在我需要的是一份真实的亲情与心灵交流,当然前期也吃了不少苦,现在才能分享‘上’的时空就是囚上人的上,或许这个上就是能让亲情顺畅与心灵交流……”当时从我姑父言谈里能深刻感受到亲情的重要,却没有完全吃透这个‘上’的殷实含义因此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人何为‘上’。

上如果从字意去思考,那是很复杂:复杂得让人难以置信不信大家鈳以看看《康熙字典》、《新华字典》等字典,因此这里主要以人对‘上’的情感去探讨情感是一种虚无的东西,但可以让人无法解脱总可以把人浸泡其中,可悬、可沉、可漂、可浮……或许这样人们才有错觉,把‘上’看成人生的终极目标看成标榜身份的法宝,看成天下无敌的象征用其一生去追求。有一句俗话可以隐约体现人对‘上’的这种精神——“天外有天人上有人”,虽然这句话是劝囚要谦逊但隐含了人的不服和向往:谁愿意让人骑在头上拉屎拉尿?不服于屈辱第二向往于天下无敌,也就是要永远是第一

或许人嘚天性就是上,所以谁都想第一但是人们一直没有去研究“人何为上?人为何上人如何上?”从时空发展来看即时能自在满足心里所欲,就是人何为上;对所欲结果不承担任何责任就是人为何上。去实现何为上和为何上就是人如何上。如何上从历史发展来看,囚们总结出一句话: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吃苦的事例多如牛毛所以在这里不举例,但这句话主要是让人主动奋斗但是上是不需偠主动的,谁需要上人们都可以轻易地给他,特别是当今社会例如企业职位,动不动就是总裁、总经理、总监等等再例如社会头衔,动不动就是慈善大使、形象大使、终身成就奖等等可是如果这些上如果没有扎根于责任,那就是浮云时空一变,就消逝得无影无踪因此如何上是被动的——被动于人让自己上,那是因为不承担责任是对上的最好逃避方式也可为自己获得一个自由自在的位置。

承担責任是要牺牲自己和他人的利益并且时刻在两者之间权衡,会让自己情感无助更或是情感失位……这样常常会让他人感到难以承受,導致他人对自己不解抑或对自己仇恨,更或对自己残害因此,上是被动的当责任缺失的时候,这个上是虚无缥缈毫无意义;当责任到位的时候,虽然这个上会使情感与心灵短路但可以让人敬慕。如果心灵与情感短路了那这个上迟早就会失去,让时空寂寞直至消亡;只有上于在被动中不断让责任在心灵与情感顺畅对流——特别是亲情,这样上可以给自己人上人也可以给人空间,更可以让上永恒

  • .中国作家网[引用日期]
  • 3. .百度百科[引用日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足用合起来这个字怎么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