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克服只会行动不会思考的拿来主义 教案?

 您现在的位置:&&>>&&>>&&>>&《拿来主义》教学反思正文
《拿来主义》教学反思
《拿来主义》教学反思
作者/编辑:佚名 https://www.unjs.com
  在这学期&课内比教学&的活动中,我选择教授的篇目是《拿来主义》,在我近八年的教学历程中,这是第三次教授这篇文章,感受与前两次截然不同,仍有很多反思和收获,下面如下:
  1、 教学目标的确立要明确
  教学目标的确立一定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根据,针对对鲁迅了解较少或较浅的生,我们不能把有关《拿来主义》的什么都灌给他们,。所以,本课我的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拿来主义》是为何而写的,从《拿来主义》中我们要学到什么&&正确对待外来事物的态度。为了巩固这一人文性的目标,我还用了两个材料来加深学生对现今外来事物的认识,最终达到&洋为中用、他为我用、古为今用&的目标。当然其中穿插了议论文或杂文常用的论证方法,重点又讲解了比喻论证的方法。
  教学目标不一定要多,但是一定要明确。就算一堂课只解决一个问题,但只要是学生真的懂得了该问题,那这堂课的收获也比教师定很多目标然后在讲台上讲得天花乱坠好,因为学生起码学到了一个本领。
  2、 用问题带动学生动手动脑
  问题的设计要循序渐进,不能一下子就把类似&本文中心思想是什么?&的问题抛给学生,这样只会让他们对鲁迅的文章更烦躁,更害怕。我们可以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来达到教学目标,由简单到困难,但是只要学生的动手动脑积极性一出来,那师生都会受益匪浅。如学生预习时就让他们带着问题读文章,这样提高了阅读效率,节省了课堂时间,课堂节奏更加紧凑。课堂上围绕议论文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步骤讲解分析文章,层层深入,井然有序。我在教授比喻方法的时候,让学生鉴赏比喻的妙处,告诉学生比喻该怎么用,并且当堂训练,效果还是很好的。
  3、用课外延伸提起学生兴趣
  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我让学生联系实际,讨论:近百年来我们从外国&拿来&了什么?还有哪些东西可以&拿来&?然后写成一篇短文。学生讨论很热烈,下笔也很迅速。学生当中举了许多生动的例子,如外国节日的泛滥、大街上充斥着太多外国尤其是美国的产品,如可口可乐、肯德鸡、卖当劳等,活跃了课堂氛围,更加深了学生对&拿来主义&的理解,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最近上课讲了鲁迅的《拿来主义》,以下是我对这次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对于核心价值的突破我将《拿来主义》的核心价值定位在&语言的形象化表达与深层意味&上,对于&形象化表达&,采用&形象&&还原&&比较法&进行突破,也就是让学生找到运用比喻论证的句子后,将它们还原成一般的抽象的说法,再与原来的形象化的说法来比较,当然,这不是我的首创,我是从郑桂华老师教《呐喊自序》中得到启发,&拿来&而已对于&深层意味&的把握,主要采用示范赏析、自主赏析、和质疑解疑三个方法来完成以&语言&为核心而又不停留于&语言&上,从&为文&探讨&为人&,提倡&语言是胸怀与智慧的表现&!
  二、强调性我设计了三道拓展延伸题:思考&&阅读&&辩论三部曲,从文本延伸到生活与社会,延伸到书籍与网络,延伸到个人能力与素养的发展,目的都是为语文学习引进活水,让学习与生活接轨,让&课本只是例子&
  三、强调预设与生成过分强调预设,按部就班的教学设计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只会禁锢了课堂,禁锢了思维在设计中我为学生的生成留出了时间与空间,如探究&删去第2段与第5段可不可以&,对&大宅子&等比喻论证的创新,还有对富有意味的语句的赏析与质疑,为课堂创造&可以预设的精彩&
  四、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虽然方向远比方法重要,但是,方法的指导决不可忽视&思路解析法&是我自己多年的教学工作中的总结,是完全&原创&的我采用的是&演绎法&而非&归纳法&,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为他们提示了一个思考与总结的范本
  人说&教学是不完美的艺术&,我反省一下,我的设计是针对自己学生的水平设计的,不知能不能给别人以借鉴?还有用三个&?&结构课堂的思路虽然清晰,但是否让人觉得有点繁琐呢?
《拿来主义》教学反思2    〖预览〗导语:在《拿来主义》这篇文章中,作者鲁迅开始先批判了“送去主义”,边批判边树立自己的观点,然后以生动的比喻阐述了“拿来主义”如何对待文化遗产,最后对全文作了总结,明确了实行“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和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必须具备的品质。以下是大学网unjs.com小编整理的鲁迅《拿来主义》教案精选,欢迎阅读参考。鲁迅《拿来主义》教案精选教学设想《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所作的一篇著名的杂文,写于日。鲁迅在文中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应该批判继承和借鉴文化遗产及外来文化。文章深入浅出、浅显易懂、耐人寻味。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拿来主义》一文以小见大,就近取譬,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的比喻来阐明一个抽象的深刻的道理。还运用鲜明的对比和强烈的反衬,使文章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鲁迅先生的杂文有很强的针对性,文章针对的事情距今已久,所以必须介绍清楚有关的背景,以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即使如此,因为鲁迅杂文的语言很有特色,学生阅读文本有一定难度。唯有促使学生在课上积极思考,才有可能学懂这篇文章。学生对课文……【】《拿来主义》教学反思3    〖预览〗导语:好莱坞梦工场的美国导演们一定没有读过鲁迅的这篇《拿来主义》,他们却深得拿来主义的精髓:尊重、喜爱中国文化,《功夫熊猫》融合了众多功夫片的技巧,还为阿宝设计了最典型的中国化背景:山水、庙会、面条摊子,他练的是功夫,受伤了去针灸,连阿宝一手端数碗面条的架势也像是地道的中国“店小二”。以下是大学网unjs.com小编整理的鲁迅《拿来主义》原文及教案设计,欢迎阅读参考。鲁迅《拿来主义》原文拿来主义鲁迅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 别人也不许来。自从a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 又b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 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c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d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e挂过去,叫作“f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g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h显出一点进步了。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 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i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拿来主义》教学反思4    〖预览〗导语:《拿来主义》是鲁迅写的一篇杂文,杂文是现代散文的一种,偏重议论,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篇幅短小精悍,语言尖锐泼辣。以下是大学网unjs.com小编整理的鲁迅《拿来主义》公开课优秀教案,欢迎阅读参考。鲁迅《拿来主义》公开课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体会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2、体会鲁迅杂文的讽刺、犀利语言特点。3.学习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批判地继承教学重点与难点:1.理解当今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2.学会分析当今中外文化交流的现象。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介绍鲁迅的创作与作品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二、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本文写于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拿来主义》教学反思5    〖预览〗导语: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以下是大学网unjs.com小编整理的拿来主义教案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拿来主义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2、学习文章主要采用的两种论证方法:因果论证、比喻论证。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二)、能力目标提高学生议论文写作能力。(三)、德育目标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教学重点]比喻论证。[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教学设想]课文内容丰富,含义深刻,教学时注意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讨论,重要语段加强朗读训练,以加深对文章主要观点和语言特点的理解。[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 一 课 时一、导入新课。著名作家冯骥才,前几年赴法国访问时,遇到了这样一件事,在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问道:“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不但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同学们请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会怎样回答呢?冯先生是这样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
  〔《拿来主义》教学反思〕
  《拿来主义》教学反思所属栏目:〖〗
  “《拿来主义》教学反思”相关:
  〖〗链接地址:
  资料共享平台提供的《拿来主义》教学反思由网友原创或转发,若《拿来主义》教学反思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本站联系,谢谢!
https://www.unjs.com
上一篇范文: 下一篇范文:
《拿来主义》教学反思相关范文拿来主义-时间管理方法 - 简书
拿来主义-时间管理方法
明明看了这么多的关于时间管理的书,为什么自己的生活依旧如此呢?现在在简书、知乎、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写有关于时间管理的书籍、文章的人数不甚数,但大多数的书籍文章却偏偏只是点出了现状、问题,让你知道有这么一回事,至于,你看了之后发现自身有他所表述的问题后下一步该如何改进?对不起,自己解决。当然也有给出具体建议的,但是偏偏就是不能把它转为自己的行动力,所以,这里我将通过“拿来主义”方法以及结合我自身实际体验像大家推荐一些比较适合的时间管理方法。首先,分析你的时间使用情况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 eyes. (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莎士比亚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每个立场不同的人可以在〈Hamlets〉哈姆雷特-这本书里看出完全不同的意境。 我认为这一观点同样适应于学习时间管理上面,因为我们每个人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是不一样的。
图片选自互联网
所以首先要先分析出属于我们自己个人的时间分布,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1.统计出每天自己可支配的自由时间。我自己每天可支配时间为:早上30分钟,中午休息时间为2小时,下午下班后有45分钟的休息时间,晚上有1小时时间,外加两天周末。这样一算工作日每天我自己个人可以支配的时间就有4个小时零15分钟,这就是一个很可观的时间支配了,我相信大部分人的可支配时间比我的更加宽裕,因为你们比我多出了至少2小时的晚上时间,而我还需要上班,所以如果你再抱怨自己的时间不够,我只有鄙视你了。2.可支配的自由时间怎么安排?我的时间安排是这样的,早上的30分钟用来背单词,中午的时间1个小时用来学习英语,30分钟用来阅读,30分钟午休时间,下午的45分钟用来阅读,晚上1个小时用来健身锻炼(一周三次,不健身的时间用来与家人、朋友感情联系),1个小时用来思考、写反思日记。至于周末,则是用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我自己现在的兴趣是创业,那么我会把时间都花在搜阅有关创业信息、创业项目等知识储备上面,为自己下步创办公司在理论上扫清障碍,而不是如同无头苍蝇一样没有方向。对于目前我自己的时间安排自己个人还是比较满意的,英语是自己目前重点学习目标,1个半小时相对于来说是比较合理的;保证了有1个小时阅读时间,可以让自己知识储备不会落后;每周三次的健身锻炼可以满足自己的健康状况,每周三次的电话联系可以维持自己与家人、朋友的感情;每天有1个小时时间用来思考、写反思日记,可以让自己在方向不会偏离,犯了错误也能及时改正;周末的时间用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保持每周的心情愉悦。以上是我个人的可支配时间的安排与为什么这么安排的理由,但是如同前面所言每个人的需求、方向、时间是不尽相同的,所以要求的是各位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来进行合理分配。3.碎片化时间怎么高效合理使用?a.什么都不做,用来休息——没有必要让自己的大脑时刻绷着一根弦,有时候可能会适得其反,把碎片化时间用来看一两个小段子、搞笑视频、冥想,让自己的大脑得到放松心情更加愉悦,这样处理起事情来可能反而更加高效。b.看与自己行业有关、自身感兴趣的信息报道——现在的内容媒体很多,挑选出自己感兴趣的或是与自身行业有关的自媒体,用碎片时间来阅读它的每天更新。4.工作时间的管理建议a.不拖延,一件简单的事情及时就把它做了;如同我自己,领导让我写东西,明明可以当天几分钟可以做完的事情,因为时间上很充裕,硬是被我拖到周末才去做,结果要半天才能做完,就这样浪费了一个好的周末。b.每次只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情;很多人对于自己盲目自信,以为有能力同时处理多项任务,还沾沾自喜,以为节约了时间,但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在浪费时间。c.做好每天的工作计划;d.远离手机;把这一条放在最后,是因为我认为这是每天偷走我们时间的最大杀手,很多人抱怨说工作时间事情忙不完,或许有这样工作量多的工作,但我们绝大部分的人的工作是可以在既定的时间内把自己的工作完成的,不知道下面的情况你有没有:上班、学习时间你是不是看到你关注的微信公众号推送新文章了而这篇文章又是你感兴趣的,于是迫不及待的点进去阅读呢?看到哪个娱乐明星有绯闻出来,自己的八卦心蠢蠢欲动?还没到下班时间就与同事讨论起来去哪里吃饭,接着霹雳吧啦的讨论里哪个地方又新开了一家店,味道还不错?微信群的小伙伴们在各种聊天,感觉不加入进去,朋友会忘记自己的存在,于是手指飞快的在手机屏幕上敲打起来?还有许多这样的不起眼的、让我们很舒适的事情在我们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偷偷地偷走了我们的时间,如果你抓到了这些“小偷”,我相信不管是工作或是生活,你都将得心应手。“拿走”优秀的时间管理书籍、文章建议方法前文所言,均为我自己把看过的时间管理书籍、文章后结合实际情况出发所阐述的观点,但我的核心观点却仍然是“拿来主义”方法论。目前,互联网上有关于时间管理的文章有许多,我的建议是大家可以用半天的时间去一篇篇的阅读一下,在读的过程中把当中好的方法摘录出来,然后把所有的摘录进行汇总,结合实际总结出自己的时间管理使用的方法指导并实践,在实践中加以改进。至于书籍方面,我个人推崇的书有笑来老师的《把时间当做朋友》、知乎大神采铜的《精进》。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当有了自己的时间使用守则后,这时候我建议,以后都不要阅读类似的书籍与文章了,不仅把时间浪费在无效阅读上,而且也不用担心自己会错过什么重要的方法,对自己而言,你总结出来的个人时间使用守则就是你最好的方法。得时间者得天下,这句话或许有夸大之嫌,但如果能处理好自己的时间,我想,不仅让自己脱离了忙碌的生活、工作,更能每天保持愉悦的心情,而不是每天在焦急烦躁的状态中度过一天。最后用一句话作为总结:管理好你的时间,解放自己的人生。
极简主义者,正在创业路上摸打滚爬,愿与正在拼搏的年轻朋友一起改变,获得新生。
责任:对使命的忠诚和信守......................1 责任是一种使命........................ ...........2 工作意味着责任........................ ...........5 点燃热情,全...
书路——荆棘鸟 请帮忙点击上图,不影响您浏览 荆棘鸟 作者:【澳】考琳·麦卡洛 内容简介 这本书是一部澳大利亚的家世小说,以女主人公梅吉与神父拉尔夫的爱情纠葛为主线,描写了克利里一家三代人的故事,时间跨度长达半个多世纪之久。 年富力强的神父一心向往罗马教廷的权力,但他却爱上...
第一章我如何做好销售团队的整体组织规划 依靠优秀销售团队的努力,可以为下级经销商和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销售服务,以获得协同和配合,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和增值性,从而建立争夺市场优势的基础。同时,市场不可预测的快速多变,也要求销售团队保持快速的响应能力,以及时调整市场策略,使销...
年后的第一个周末,空气冷寂,北京市西直门外上园大厦B座4层2#电梯内走出一位拎着灰色行李箱的年轻小伙子,他来到401室外用右手合拢的食指与中指敲了敲淡红色的木门,伴随着门被打开时发出的“嘎吱”声响,一位身材魁梧、目光犀利身穿黑大衣与黑皮鞋约莫四十五岁的中年男人出现在门框内。...
叶武滨时间管理100讲第1讲分享: 易效能时间管理实用接地气,期待有更多的时间协调好工作和生活,学习,锻炼身体,陪伴家人,告别生活中的凌乱和无序 … 转发分享: 【时间管理100讲.早起】/100) 为什么要早起?[微笑]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晨之计在于...
已经要迈入三十大关的哥哥终于要正式开始好好谈一场恋爱了。打电话过来问我说七夕马上要到了,你说我送人家什么礼物好呢?听到这个问题我足足停顿了40秒,然后慢吞吞的说我也不知道,你就随便送点花什么吧。老哥说第一次过情人节不能只送花吧,女孩子总有喜欢的东西吧,你喜欢什么? ...
斯文森队长曾经在战场挽救伤员时俯身给对方一个吻又跑去救人,我在想那种人来自哪里?那是一种很深很深的感情才会让你想这么做,那里充满爱,我想知道为什么我身边和我一起工作的人没有这样的人? 通常军队里会奖励那些牺牲自己成全他人的人 商场里奖金会给那些牺牲别人而成就自己的人 我最初...
作者通过三点表明了,怎样在快速的时代加速成功。 1.利用平台,提升效率;2.建立起能够引领人生旅程的师徒关系;3.用快速反馈来将失败的影响降到最低。 故事,1.程序员利用Rail平台快速实现了推特的开发,推广。 2.乔希·维茨金跟随布鲁斯o潘多尔菲尼学习了象棋并得到了冠军,...
美国时间 2014 年 11 月 25 日,纳市刚开盘苹果股票即以 119.07 美元的股价高开并且很快突破到 119.75 的历史高位(以 117.6 美元报收),这使得苹果的盘中市值一度达到 7020 亿美元,成为了有史以来第一家市值突破 7000 亿美元的美国公司。对...  ▲楔子:  有这样一种人,平时跟我们一样侃天侃地,不着边际,可一到正式场合需要崭露头角时,我们自知才疏学浅,只得勉强应付几句场面话蒙混过关,当我们如坐针毡,期待他与我们同甘共苦时,他却一改平日插科打诨的作风,摆事实、讲道理、找问题、提方案,侃侃而谈,不时妙语连珠,完了还要不忘加上一句纯属个人不成熟的建议,仅做抛砖引玉之用……这种人着实可恨,他们好像武侠小说里跌落到悬崖得到了武功秘籍一般,平时没见比我们用功,可得到器重扶摇直上的总是他们。我心有不甘,也想像他们一样可恨,于是跳崖无数,除浑身肿胀略显发福外,竟一无所获。最终有前辈看我跳上窜下,不厌其扰,为求清净,赠修行大法一套,名为《四维度分析法》——看名字就毫无霸气,最少也要叫个“思维大挪移”什么的,想来是骗人的。于是我继续寻找天下名崖,将此法弃之于此,静待有缘人。  ▲小序:  大道至简,武侠剧中,顶尖的武功秘笈必须是薄薄的一本,小人书大小,不超百页,其中还包含大量图片,可谓简化至极。同时,作为武林绝学,决不能是太难上手的,基本要求是跌落悬崖后即便资质平平也只需几天就可出师,个别绝学只需领略心绝或借内力传输瞬间可修成。当然,以上总结不包含《碧血剑谱》——这是一部入门门槛极高的另类绝学。  为方便手机阅读,在与本论坛的用户名相同的公众号和微博也做相应更新。一般情况下,新的文章会首先在天涯上更新,并且根据网友的建议确定方向和调整。  “四维度分析法”以实用性为第一要则,这里没有太多的招式,以传授心绝为要旨。这套方法揭示了最基本的思考要素,只要熟练掌握这套方法中提到的四个法门,都能显著提高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为了写一套真正的可以事前应用的指导方法,我定下了的这套系统的一个基调,两个所有:  ★一个基调:实用第一  简单是实用的前提,本系列直接讲方法的内容只有不足百字,某种程度上,这几十字能够代表这套方法的全部。不过,考虑到有些方法要克服惯性思维并不是件十分容易的事情,本文列举了大量的例子来帮助大家理解这几十个字。加上这些例子,全文也不过两万余字,但这两万字,我却足足花了半年多时间。一是因为以前没写过什么文章,文笔确实笨拙生疏;二是为了让系统尽可能完善,期间不停删删减减花了很多时间,但直至今日大体成型,仍不甚满意,也是略有遗憾。  ★两个所有:所有思维方面的问题都能用到这套方法来分析,这四个维度包含了问题的所有层面。  这是为了满足“全面且简单”这个要求:第一个所有是说全面,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不用担心有例外;第二个所有是说简单,不需要将遇到的问题与文中提到的方法进行比对筛选,只需要按步骤直接套用。(两个所有其实是从两个角度说同一个问题)  ★PS:《齐物篇》预告:  为了精简,文中涉及到的一些比较复杂的思辨性内容,会在单独的系列《齐物篇》中讨论,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关注这个系列,一起探讨一些更本质但不是十分功利的问题。  现在总揽下这四个维度,以便读者有个大体的认识。在这套分析法中,前三个维度讨论最根本的两个问题“是什么”和“为什么”,第四个维度则结合同一律,矛盾论,排中律这三个逻辑基本要求论证“全面性”这个话题。(有人把5W1H里的How即怎么办的问题也看做基本问题,其实怎么办这个问题是通过将一系列是什么和为什么逐一匹配而衍生出来的问题,这也有机会在齐物篇中论述),具体为:  维度一,概念思维,“是什么”的问题及同一律的问题;  维度二,多因素思维,“为什么”之由果推因的问题;  维度三,过程思维,“为什么”之寻因导果的问题;  维度四,量化思维,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的纠缠问题。  每个维度分“阐述&举例、法门、避错练习、进阶应用”四个小结独立论述,其中“一句话描述”和“法门”的内容是重点,真正理解了这几句话其他的都可以不看。前三个小节主要告诉我们怎样分析具体的问题,发现和避免思维错误,属于基础应用;第四小节则属于进阶应用,告诉我们如何利用“法门”建立独立的解决问题思路。  独立论述完四个维度后会将其结合起来精炼成一个维度,要旨变成了更为简单的一句话,但是建立在深刻理解四个维度的基础上,是这套方法的高级应用。  ******************81(49)***
楼主发言:115次 发图: | 更多
  ▲《分析篇》维度一:概念思维  ★ 阐述&错误示例 ★  一句话描述:人们讨论一个话题,表面上用了相同的语言词汇,却在表述不同的事物,浑然不觉的为此争论不休。  概念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很多问题都是由此而生。笛卡尔说过,你能把概念搞准确,就可以摆脱人类的一半谬误。生活中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大家为一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最终发现其实大家意见没有区别,只是表述方式不同而已。请看以下例子:  1在一个工作讨论上,大家因一项艰巨而迫在眉睫的任务而愁眉不展,两个同事突然吵了起来,原来其中一个同事说目前不用着急,从长计议,这显然激怒了另一位同事。后来才明白那位劝大家不用急的同事想表达的意思是要完成任务前期有大量准备工作,先着眼于此。显然,这场二人险些大打出手的争执背后是同样的意图。只是在前期准备工作是否属于“任务”的范畴上有分歧,这是典型的因概念的外延不同导致的误会。  2在一档名为《是真的吗》的求证节目中,有一个题目是猫能直立行走,是真的吗。在视频中,猫因食物或受惊直立走路的事实十分清楚,但最后节目一锤定音 时说猫的直立行走是由于对食物和惊吓的本能反应,不同于人的行走,因此不能叫直立行走。提取下这句话的精华就是“直立行走不叫直立行走”,可见不仅是对不同的人,同一个人对同一概念的理解都是不同的,有时候能达到让自己混乱的程度。  3 当你谈话中提及“美丑”“效率”“公平”“本质”“值得”等等任何一个词汇的时候,你是否想当然的认为对方对它们的理解与你是一样的,很多问题争论到最后没有结果,根本原因可能是大家讨论的根本不是一个问题,只是大家用同样的词汇,听起来像一个问题而已。大多时候争论之所以没有结果,就是因为连争论什么都搞清楚。  ★法门★  除少数专有名词外,同一个词语所指示的意义在不同人看来都会有很大程度的不同。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 选取参照物的不同,快慢,多少,长短,在用到这类词汇时务必要指明其参照物,比如,单纯讲“我觉得大象很重”就毫无意义。这种情况下关键是要设定明确的参照物。  2 概念本身便是一个模糊的表述,没有明确的界定范围,如“想”“喜欢”“伤心”“时尚”“任务”“发展”“准备”“议论”等等。这时要关注“标准是什么”(即“依据什么界定”)的问题。多想想“善恶依据什么划分”“直立行走怎样界定”这类问题。  从上面两点可以看出,采用什么样的标准衡量事物,决定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确定“是什么”的关键是“标准是什么”。在这一维度提供的法门是:  ★★★分析问题,首先通过“是什么,标准是什么”这样的提问来搞清楚概念。★  ★避错练习★  示例:还是《是真的吗》里面的一个问题:墨水也能瞬间变无色,是真的吗?我当时看到这个问题就懵了,这个“瞬间”怎么定义,多长时间能叫瞬间,不解释清楚这个概念该问题根本无法回答呀。此外,“墨水”这个概念也是值得商榷的,节目的求证视频中他们使用是一种配置的有一点点发黑的“黑水”。用这样的角度分析世界,你会发现很多类似的现象,有些东西被描述的强大而神奇,起初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后来证明其实只是故弄玄虚的概念党。  1甲:丁旻为人正直,从不留取拍马。  乙:得了把你,她做事老想着自己。  2 甲:苏芮跑的真快  乙:那还叫快,比洪阳差远了  3 《是真的吗》节目中的一个环节是验证,“鸡蛋从30米高空下坠能砸碎玻璃,是真的吗”用概念思维该怎样回答呢?  4 本章第一节阐述&举例中提到的案例
  ★进阶应用★  问一些“是什么”“标准是什么”的问题,明确概念,很多争论会迎刃而解,用概念思维直接看到问题的本质,也会让人感觉到思考的深度。我毕业后第一份工作机会的获得便是受益于此:那时面试官组织十几个人群面,有一个环节是论述“有人说一个做一个快乐的乞丐好过比尔盖茨,你认为呢?”(就是在自行车上笑与宝马里哭的问题)大家接到这个问题时马上从社会价值,荣誉感,财富等方面站开了旁征博引,到我发言时,我表达了这样的意思:首先要明确这个“好”是针对什么而言的,从社会的角度,答案是毫无争议的,如果从乞丐和比尔盖茨个体感知的角度,那必须明确快乐是什么,它是一个结合荣誉,财富,爱好等一切因素后得出个体满意度的综合指标,则题目中已经说明乞丐是快乐的,那答案同样明确。  这样一番陈述马上奠定了这个话题的基调,我顺利主导了接下来的讨论。保证了我在这次面试的曝光率。工作后跟HR关系也不错,经常交流一些问题,他告诉我面试时其实HR根本不关心你提出了怎样的论据,有多么博学,他们更加关心你分析问题的思路。针对这一点,明确概念,思考“是什么和标准是什么”的问题是必杀技,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有时此招一出,对方便能感觉到强大的气场,颇有点不战而胜的味道。  ★进阶一,明确概念,快速应变★  请马上论证以下问题:  “这款产品目前还不成熟,要不要推向市场?”  “对孩子严厉好不好?”  人在面对一个突然抛出来的问题时,往往不知道从何说起。这是因为当一段信息进入大脑时,大脑便开始在庞大而复杂的记忆中检索,与刚接收到的信息逐条匹配,这个自发过程通常是杂乱而没有章法,这也就限制了人们随机应变的能力,造成我们临场发挥时的思维混乱。为应对这种现象,概念思维首当其冲:  以概念思维作为切入点,遇到问题从思考“是什么”为起点,强制中断无序的自发联想,规整凌乱的记忆,明确思路。  养成从“是什么”开始这个习惯,你会发现无言以对和冷场这样的事情离你就越来越远了。现在利用概念思维来解答上面的问题,首先询问自己这些问题:  “什么是成熟,推向市场的行为怎样界定?”  “什么叫严厉?严厉的标准是什么?”  每个人的记忆体系不同,答案自然不尽相同。不过相信当这些问题浮现出来的时候,大部分人已经不缺乏观点了。这里我简单说下对第一个问题我提供两对相反的论述:  A观点:“什么是成熟?产品没有缺陷才能叫做成熟,但任何产品都不可能是完美的。苹果的任何一款产品上市时都没有成熟,否则就不会有果5果6这样的不断版本更新了。着这个角度上,产品的缺陷也算是产品的生命力。”  反A观点:“什么是成熟?成熟就是具备了采摘的条件,现在产品还有些功能还不稳定,怎么可以强行采摘呢?”  B观点:推向市场是一系列营销,物流组合的综合推广,产品现在是有些缺陷,我们现在小规模的试销,以获得客户的反馈,可以看出测试的一部分,不应过分解读。  反B观点:向客户销售已经毋庸置疑的推向了市场,不管这个范围多小,不能用客户的口碑做赌注。  上面的观点只是简单举例,没有展开,在我们的实际思考中,每回答自己一个“是什么”的问题,都会出现新的词汇,这样有了一个新的“是什么”,可以继续展开论述下去。这样,由一个“是什么”可以引发无数个“是什么”,形成了一个“概念链”。很多人可以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就是这样的原因。  上例中,用概念思维从不同角度解读出两对相反的论述,由此因此了概念思维的第二个进阶运用:  ★进阶二:巧用标准,左右逢源★  前面提到,采用不同的标准,会有完全不一样的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有动态标准的意识。动态标准可以让我们把一些看似对我们不利的观点为我所用,让事实为我们说话。  比如,营销总监在做当年的广告预算时,提出今年要追加300万。老板感受到了这300万的压力,希望营销总监保持去年的投入水平。营销总监是这样说的:“我们公司去年业绩增加了40%,如果广告费用也按该比率相应增加,则应该追加520万,但我们今年进一步优化了广告投放计划,压缩到了300万,实际上对应已经过大的市场份额和增加的销售区域,我们今年的广告预算因为我们的优化降低了比例。”  再比如,当听到“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这样的“联播体”时,很多人有种心里感觉不是那么回事,却说不出哪里不对,收入、基础建设什么的确实都有了改善呀。这时只要想想生活水平是什么,是指收入水平还是幸福感和满意度,提高的标准是什么,是相对于十年前水平增加的绝对值还是要结合物价与贫富差距的相对值。有了这些问题,相信无论你心里认为它对还是不对,应该可以言之有物了吧。  以上两个例子都是巧用绝对标准与相对标准的案例。此外,一些像“严厉,有效,生气,喜欢,交流,反响,道德”这类的抽象概念,他们的界定标准则更为模糊,更容易容易被拿来做文章。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个隐晦一点的例子,这个例子充分证明同一个事实采取不同的标准评价,产生完全相反的结论。巧妙的选用标准,让事实跟着自己走,听众也浑然不觉的跟着你的思路走。  以下素材来自于《罗辑思维》“是非功过说泡沫”一期:  十六世纪荷兰郁金香泡沫破裂并没有对荷兰的经济造成严重的影响,荷兰直到十七世纪才被英国慢慢赶超。  十九世纪美国铁路泡沫的破裂促成了之后其物流的发展。  二十世纪末互联网泡沫破裂导致后期创业公司利用了廉价的基础网络资源。  这里的素材全部是真实的历史事实,《罗辑思维》以此说明“破灭并没有那么可怕,有时反而会促进发展”这个观点,这个逻辑看上去已经无懈可击。现在我们用概念思维来看这个问题,节目以“泡沫破裂后经济是否在发展”为标准判断泡沫的是非功过,好像又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就像我们不能因为有人在被偷1000元钱后又在地上捡了2000元就说偷窃有时能够促进财富增长。评价泡沫的功过是非,客观的标准应该是将发生泡沫和不发生泡沫两种情况作对比,这是我们会发现:也许没有郁金香泡沫,荷兰会强盛到十八世纪都没人能超越;也许没有铁路泡沫,美国会发展出更科学的陆海空综合物流系统;也许没有互联网泡沫,会有更多公司在平稳发展中成为更伟大的公司。这样看来,那些事实似乎又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了。  除了上面提到的“泡沫破裂后经济是否在发展”“ 将发生泡沫和不发生泡沫两种情况作对比”两种标准,还可以有“是否发生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是否促进了经济制度的完善”为标准,产生的结论也大不相同。总之,事实就像只小狗,脖子上牵着着很多由标准做成的绳子,一直乖乖的待在那里,你想让他往哪里走,只要牵起哪根绳子。  历史无法重演,某种意义上历史无法评价。这里举《逻辑思维》的例子不是为了说明人家错了,相反,巧妙选取适合的标准做了一期成功的节目,这才是重点。  ******************80(49)***
  《齐物篇》之“是什么”是个什么问题  明确概念,作为思考问题的第一要务基本上没有什么异议,多大多数论述逻辑和思维的文章都会把它放在第一位。相对应的,“是什么”这个问题是一个基础的不能再深入的问题。那本文的标题“是什么”是个什么问题就有跟自己较劲的感觉了。  但这个较劲儿还是很有必要的,弄明白“是什么”是个什么问题,有助于更加深刻的理解概念问题。  很多人下意识的觉得,“什么”“本质”“为什么”“原因”这些词汇是人类先天理解不需要习得的,人类所有的知识都要依赖于这些基本词汇的理解,所以没有什么可以在进一步解释它们。  但其实,这些基本的词汇还算不上根本的词汇,“存在”和“集合”才是根本,存在的概念过于形而上,这里不讲。集合大家都很熟悉,主要是从数学课本上了解的,对数学史有了解的读者可能也知道,数学作为最严谨的学科,其根基就是集合,集合是一切概念的基础。  我不喜欢太学术性的东西,这主要是因为自己的研究根本算不上学术,庙堂高而远,看不真切就谈不上喜欢,吃不到的普通总是酸的。这里借用下集合这个概念回答本文标题的问题:问这个东西是什么,就是再问这个东西属于哪个集合。这点不难理解,欧阳霞是人,就是说欧阳霞属于人这个集合。如果用图形表示集合,就是画个圈儿,在圆圈内的就属于集合,圆圈外的就不属于,简单明了。如果用文字描述集合,就是概念,在图形中决定事物是此而非彼的那个圆圈就是本质。因为某些原因,马克思哲学在我国盛行,受此影响,本质这个词汇大家早已耳熟能详。马哲并没有给出这个词的明确定义,只用描述法说他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把它的功能说的很强大,导致“本质”这个词汇有点神秘色彩,这其实不利于人们建立科学的观念,倒是给一些玄学这样的东西留下了空间,更加导致人们无法认清本质。
  是时候解释下“本质”之本质了,前面提到,本质就是划定集合范围的那个圈。集合有很大的随意性,1,2,5可以组成一个集合,甲、王、乙方、870、狗,这些毫无规律的事物也可以任性的组成一个毫无美感的集合,这个圈怎么划,全在于人为的规定。与之相对应,有以下结论:  ★本质并不神秘,本质就是一种人为的规定。★  这个结论可能会让人觉得跌眼镜,事物的根本属性既不是所谓的物权神受,也不是自然的造化,只是简单的人为规定。有点匪夷所思?先别着急否定,以下举一列说明:  如我们中学一直背诵的氢氦锂铍硼,化学元素以核内质子数划分,核内质子数是元素的本质特征,这是实实在在的属性吧,可以数的呀,难道是可以随意规定就把氢元素当成氧元素?  对这个问题,我这样回答,首先,不要偷换概念,规定不是随意规定;其次,如果刚开始发现元素的几个科学大佬要把氢叫做氧你就会问相反的问题了,其实命名确实是比较随意的。比如伦琴射线,X射线的命名,够随意的吧,一个人名,一个表示未知的字母就取得了重大发现的冠名权。  还是严肃的回答下这个问题吧,元素确实是人们基于质子数的规定,原子本身并不会因此而一成不变,很多元素是会衰变的,比如氡222经过3.8天左右的半衰期有一半会变成另一种元素钋218,而钋215只需要经过0.0018秒不到一眨眼的时间就有一半元素不是原来的样子了。这时候,那个衰变了的元素应该认为自己还是自己,就像我们剪了指甲或失去了左腿不会认为自己成为另一个人一样。不过我们人类不用顾忌这么多,你衰变了是吧,那么我现在规定你不是氡了,记住,你叫钋,P~o~Po,三声的!  按质子数划分元素是人们为研究其化学性质需要而做的规定,所以只能叫做化学元素,物理上则采用不同的标准,比如氢元素,只需要这一个名字就可以描述其化学性质了,不过对物理学家这样称呼就开玩笑了,在物理学家看来,同属于氢元素的氕氘氚完全是不同的物质。  由此可见,本质里的“本”既不是物质最初的样子这个“本来的本”,也不是物质不变的样子这个“根本的本”,只是人们为方便研究交流的一种规定罢了。那么,所谓的认清本质,尊重本质也就是说要了解人们怎么规定的,遵循已有的规定的另一种表述罢了。
  ★上了一会化学课,讲了点物理知识,现在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上来,了解了“本质”,也就是划定集合的那个圈儿,“是什么”问题就不难理解了。问“这个东西是什么”就是问在人们已经做好的各种规定中,这个东西适用于那一条。★  现在来解答在《分析篇》中论述概念思维时提到的疑问,为什么解决一个问题之前首先要明确概念呢?原因就是很多概念本身就是模糊的——只有在数学,物理学等严谨的学术中,概念才会被明确界定,生活中的大多数词汇都是基于一种宽泛的理解。明确概念就是明确规定,在相同的规则下进行交流,这是沟通的前提。否则,猫喵喵,狗汪汪,谁知道他们在吵架还是调情?  为什么很多概念本身模糊的呢,明确所有的概念不是更有利于人的交流吗?这个问题在深入下去,应该有人会凌乱吧,留下这个尾巴,在论述量化思维后会给出解答,顺带给出一个千古谜题“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终极答案。  ******************79(49)***
  PS:《人性篇》预告  概念是任何交流的基础,然而却常常被人忽略其重要性。这是因为当人们看到一个词汇,大脑迅速调出其释义并默认其他人也采取了相同的理解,从而导致大量不必要的分歧。另一方面,当一个意象出现时,大脑条件反射式的联想到与之相关的新意象,比如当“桌子”出现时很快联想到“椅子”, “这款产品目前还不成熟,要不要推向市场?”这些问题抛出时依每个人的经验会联想到缺陷、销售、客户口碑等,这种自发联想是发散思维的基础,但却容易让人忽略“追本溯源”这一问题的最初的解决之道。  上面提到的只是表面原因,深层的原因要追溯到人类思考问题的基本方式和思维本身的特性,另外三个维度也可以在这里找到答案。本系列侧重于思维方法的论述,关于人是怎样思考的以及思考方式给人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将在另一个系列中解读,这个系列到目前还只是框架,暂时命名《人性篇》。  其实对人性的解读远远比事理的解读更重要,就像本系列小序中说的那样,《分析篇》这个系列已经可以包括所有问题的基本分析思路,但很多时候,即便道理再明了,问题依然无法化解,因为人的大脑先天就不是为讲道理而设计的,本质上说,理性无法战胜感性,智慧的人类却根本不是讲道理的动物。(具体分析还是留在《人性篇》中)。  《人性篇》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前两个问题是:“人是怎样思考的”“人活着为了什么”(这个问法的本身是有问题的,真实的逻辑应该是“人怎样才能快乐”,不过为了方便理解,暂时还是按预定俗成的方式表述),第三个问题是如何用前两个问题的答案来阐述“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和心理现象”。  在《人性篇》中,有些观点可能会比较颠覆,对很多人来讲,这三个问题也比较敏感,因此尽管这个系我构思了更长的时间(十五年左右),但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写成一个字。也正是由于这个话题的过于沉重,使我不得不谨慎对待我的人性模型,为了让他尽快面世,围绕第三个问题,还得做最后一步的确认,这需要广大网友的帮忙,希望大家能够把自己的困惑或者觉得有趣的事情发给我,我将直接回复或者汇总在《人性篇》中解答。晚上这个系列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最慢不会超过一个月,期间《分析篇》《小说篇》《齐物篇》和随想不会断更新,希望大家支持。  从某种程度上说,《分析篇》算是《人性篇》的先锋部队,《人性篇》才是关口的大BOSS,希望网友们在回复时,可以说说自己的故事和疑惑,或是推荐些相关的有意义的内容,典型性的事例我会在后期的文字中标识出处。  小说预告  在小说《渺之殇》中,主角之一,天子(一个人名而非身份)因某种特殊经历与别人有着不同的概念体系,而自己却浑然不觉,导致了很多误解与尴尬。险些与心中的女神失之交臂。  (《渺之殇》是一部还未面世的意识流小说(因为它只存在于我的意识里):为了给《分析篇》《齐物篇》《人性篇》做一个故事性的诠释,我正在构思我的第一部小说《渺之殇》,让人性在极端宏大的情境中淋漓尽致的展开,书写一部让人意想不到的却在情理之中的人类史诗。同时,将视角聚焦于极度微小的家长里短的人情事故,在现实中剖析人物心理。——说的好像这个小说多么惊世骇俗一般,其实现在就是一个构想,不过为了配合三个系列,已经有了一些情节构思,希望大家多给鼓励。)  ******************78(49)***
  @纳兰狗剩0
20:26:45  期待  -----------------------------  谢谢,简简单单两个字,也算是第一个回复,纪念一下,O(∩_∩)O 再来篇《随想篇》吧,然后今天就休息了,明天会更新第二维度“多因素思维”和相关《齐物篇》(揭示因果关系的本质)
  《随想篇》之唐僧是个严谨的人  其实,《分析法》和《齐物篇》讲的道理都是一样的,从读者群来看,一个适合大众,一个只能小众交流;从列举的事例来看,一个讲述身边的通俗事件,一个偏向于科学故事;从文章宗旨来看,一个重视实用,一个讲究严谨。你可能会问,如果既实用又严谨,那不更好?答案是做不到。因为要想严谨,关系必须单纯,日常交流的语言,即便是很简单的一句话,也包含着丰富的语言信息,比如这个故事:  唐僧师徒四人一觉醒来,发现空气清新,路面湿滑。  悟空:师傅,昨天晚上下雨了  唐僧:何以见得  悟空:这不明摆着的吗,因为地上湿了,所以昨天晚上一定下雨了呀?  唐僧:非也。首先你的逻辑混乱,因果倒置,只能说因为昨晚下雨了,所以地上湿了,地上湿不能导致下雨,而下雨才能导致地上湿,你明白吗?不过为师明白你想说的是,地上湿了,说明昨天下雨了。但地上湿真的能说明下雨了吗?如果是洒水车开过呢,即便你这泼猴撒了一泡尿,地上也会湿。所以你要说,地上湿了而且还不是一小片,要点名在无论是在树林间还是草丛中,还是屋顶上,这些赛水车洒不到猴子尿不到的地方都湿了,才能说明昨晚下了雨。也不对,也有可能是昨晚结了霜而温度回升时霜化成了水的缘故,所以你还要证明这种气候不具备结霜的条件,还有,万一是有剧组在拍摄《大话西游之唐僧是个科学家》而进行的模拟下雨呢……  诶~诶,悟空,你为什么打为师呀,还用棒子,你哪来的棒子呀?从耳朵里?耳朵那么小怎么装的下这么大一根棒子,这不科学呀……诶呦,诶呦……这棒子到底怎么来的呀……  可见:日常交流的语言无法满足严谨的要求。同样,把学术上要求的严谨的态度用到生活中来,不夸张的说,你会给你和与你交流的人生不如死的感觉,结果是你该看医生了,要么挂神经科,要么,挂神经病科。  ******************77(49)***
  ▲《分析篇》维度二:多因素思维  ★1 阐述&举例  一句话描述:人们喜欢追究一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当脑子里构想出一种合理的解释时,下意识的将其当成答案,而忽略了其他可能性。  首先描述下“结论”这个概念,直接引用百度词条里的解释:  从逻辑学来看,结论是从一定的前提推论得到的结果,对事物做出的总结性判断 。  进一步解释:从哲学观点来看,结论是相对一定条件而言的,结论与条件互为因果关系,条件(原因)是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论(结果)是由于条件作用而产生的现象。  可见,结论的实质是描述一种因果关系,这其中包含了两个方向,一是从已知的结果出发寻找原因,即“为什么”问题;本章主要从这个方向论述,下一维度则侧重另一方向,即从已有的条件出发,推导可能出现的结果。  现实中的因果关系通常错综复杂,一个事件之所以发生,原因有很多,甚至两个相反的事件也会导致相同的结果。如果只从单一角度看问题,这将导致结论片面化、表象化。由于我们习惯依据最现成最易得的素材下结论,不可避免的会陷入这样的思维误区。这个错误有以下五种表现方式:   1 以猜疑替代推理:  如果你发现与你交谈的人目光游移不定便觉得受到了轻视,其实大可不必。想想产生目光游移不定的原因,可能这个人对你非常重视以至于紧张的不敢直视,也可能是刚遭受了什么不幸,也可能仅仅是因为这个人眼神不好或者有左顾右看的习惯……既然有这么多种可能导致目光游移不定这个结果,那么你有凭什么坚持认为是一种不尊重的表现呢?这种疑邻窃斧的心态,是先假定了结论再去寻找佐证。  2盲信权威或从众:  某些所谓共识其实有其片面性和局限性:你可能经常听人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这句话吧,很多人把它当做真理。从“多因素”这个角度出发,砍柴快不快只是由刀顿不顿这一因素决定的吗?显然不是,所以磨刀也也可能影响砍柴效率:极端点说,我只砍一截柴火,还要磨刀吗?那究竟磨刀到底误不误砍柴工呢,具体要结合磨刀耽误的时间和因此提高的效率进行比较。同理,“是不是要做市场调查,准备工作是不是越细致越好”也可以这么分析。其实很多名言警句都是在强调单一因素,诸如“有志者事竟成”“欲速则不达”,有时常常有意无意的促成了我们片面的看问题。  3 把合理的看成必然的:  有些解释表面上看是合理的,实际上只是说明一种可能性,不能依据这种可能性推出确定的结论。比如,“人类祖先双眼进化到了面部同一侧,导致人失去了广阔视角,为了安全选择了群居,群居进而促进了人类的智慧和文明的发展”,“人的短时记忆只能记住7到9位的信息单元,所以座机号码一般都有八位”,这是从科普节目或书籍中选取的两个观点,看上去都很有道理。但也只是强调了单一因素的片面观点,如果因果关系真的如此,那么蜜蜂这种群居动物也应该有高智商,斑马这种眼镜长在两侧的动物就不该群居,电话号码应该是比八位更少的一到两位以更方便人类记忆,手机号码也不应该是11位。  4 混淆概率与必然,从个案或小样本统计中的得出结论:  这种错误最禁不起推敲,但却是生活中最常见的错误,比如这样的说法:“喝酒开车没事的,我这样开了一年从没被捉过,也没出事故”,“千万不能酒驾,老王就进去了”,“孩子不能打的,我朋友经常打孩子,现在小孩可皮了”“棍棒底下出孝子,我的育儿理念就是犯错就要挨打,现在我们家那孩子可出息了”  5 把相关事件作为因果联系:  如时间先后相关:吃了这个药,病好了,所以说这个药治好了病。  再如同源相关:把同一件事情引发的两个现象理解成因果:据说有一座城市的消防行动的调查证明,火灾损失与每次投入的消防人员的数量有关:动用的消防人员越多,火灾损失就越大。其实只要稍微分析下就知道,重大火灾导致消防局投入更多的消防员,同时也导致重大损失。  单一因素看问题,还可能有其他不同的错误方式。心理学提到的赌徒谬误,光环效应,从众效应,安慰剂效应,锚定效应等,说的其实也就是这个问题。(很多心理学学者对自己研究的问题本来就一知半解,因此他们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以掩盖自己缺乏深入思考的事实,本文之后插入一篇《随想篇》之《论伪心理学》,揭示这些学术不精的所谓专家对大众的毒害)  ★2法门  ★多因素思维法门:在下结论或者评价一个结论时,首先要想是不是还有其他因素没有考虑进来。  上面列举了忽略多因素考量导致思维错误不同的表现形式,以说明这种错误的常见性。但表现形式并不重要,只要记住其错误产生的根源在于忽略了“多因素思考”,也就抓住了要领。运用如上法门的大敌是思维惯性,刚开始利用多因素思考时,脑海了可能通常翻来覆去总是起初的那些偏见想法而想不到其他因素。为应对这种情况,这里提供一个运用多因素思维的小窍门:  ★★★★把问题反过来想,问自己“如果不是这样原因,那还会是因为什么?”★★★★  这个表述和上面提到的法门是等效的,利用这个小窍门这样可以强迫自己从其他角度看问题,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上述第五个吃药治病的例子中,下结论前问自己“如果不是药治好了病,那为什么病好了呢?”这时你会很自然的联想是不是病到这时刚好要自愈了,又会不会是由于昨天休息得好呢……这样你会发现“药治好了病”这个结论还是需要考证一下的。  ★3 避错练习  示例: 某香皂广告有这样一个情节,大意是说现在发现了很多新细菌,说明现在的细菌种类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强。这个因果关系看上去很牢固。现在用上面提到的小窍门,想想“发现了很多新细菌,如果不是因为细菌种类越来越多,还会因为什么呢?”顺着这个问题,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答案:现在技术手段比以前发达,发现了以前没有发现的细菌;现在人活动范围增加,食谱比从前更广,更有机会接触更多的细菌……这样稍加分析,你会发现原来那个看似十分确定的逻辑,其实也是需要进一步论证的。  练习,请分析以下问题:  1 农药,化肥滥用导致现代人处于亚健康状态。  2 采取这个措施后,公司的销售业绩得到了显著提升,因此要大力推行这个措施。  3 这个产品肯定有市场,XX公司就是主打这个产品,业绩很好。  4 某次项目路演过后的总结:……阿里,脸谱,google,苹果,他们在创业之初怎样怎样,都有什么什么特点,因此他们获得了成功。我们的团队也有相同的特征,所以我们也将成为下一个阿里(脸谱,google,苹果)……  5 本章第一节“阐述&举例”中提到的案例  ******************76(48)***
  ★4进阶应用  在这个探讨继续之前,必须声明,以下的内容与欺骗无关,社会一直就是这么运作的。一个只有几个月生命的病人,真相只会毁掉他最后的岁月。同样,如果要一个人接受你的看法,那么,让他愉快的接受是一种善良。很多时候,真相对我们来说遥不可及,我们需要的只是一个理由安慰躁动的心。  进阶一:包装语言,实现诉求  世界是“多因素”的,一件事情可以用有很多理由来解释,事物又是普遍联系的,这给了我们很多发挥空间,来构造我们所需要的理由,通过语言的美化实现真实的诉求。  以下两个例子说明社会需要“和谐”的诠释而不是直率的真实。  1如果你是一个研发人员,公司制定的奖励计划明显偏向了市场部门,在你向老板提意见时,一定要从制定计划的科学性或者公司的长远发展等非个人的角度出发。虽然隐藏了自己真实的目的,但这不算欺骗——因为这件事的背后掩藏了这样一个前提:老板不会傻到看不出你的真正目的,所有的事情大家都是心知肚明,也正因为如此,听你袒露心声的涨薪要求,对老板而言没有价值。相反,如果能让他从你的意见里看到他之前没看到的角度,才能使他觉得与你的交谈有意义。相比而言,一般老板也更喜欢后者。  2李彪因为在火车站买票时被人插队与人大打出手,事后李彪一再表明出手打人并不是因为插队耽误了自己一分钟时间,关键是插队的人气焰嚣张,行为恶劣,要给他点教训。这个桥段对于很多人都不陌生。通用的台词是“我受点损失是小事,关键是这样做太不合理,我就是要维护正义”。这个版本可以套用到任何情绪激愤引起的过激行为上。相反,我很少听到“他触动了我的利益,所以我要报复他”这样以牙还牙的版本。那个是真实的理由呢,可以想想如果插队的人插在了李彪的后面,打架的还是不是李彪呢?但其实真实的理由真的不重要,比较而言,“为正义出手”这个版本看上去更加和谐,被当做通用版本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以上这两个例子是最常见的包装语言想象,有心的读者可以以此为标准丈量现实生活,无论外交措辞,企业公告,日常寒暄,美化语言的现象处处存在。存在就是真理,没有必要用道德的标杆去评价什么,社会最终还是博弈的,功利的。  进阶二:构建体系,增加威信  人是个富有好奇心的动物,人类天生讨厌枯燥的信息,而渴望理由,即便是错误的理由都胜过没有理由。单纯的事实表述无法打动人心,人们更愿意看到彼此有关联的故事,在学习或者倾听过程中,更希望看到一个完整的体系而不是零碎的知识点。因此,在表达时多揭示原因,构建相应的理论体系,会明显增加说服力和感染力,这是一种隐性的语言包装,工具依然是多因素思维。  1一个恋爱技巧培训师(真有这个职业呦),告诉听众女性要学会适当的撒娇,这只能是枯燥的说教,但建立了因果联系结果会完全不同,你可以这样说:“恋爱是讲究互补的,撒娇和阳刚正好形成互补,会给男人带来满足感”;你也可以这样说:“人从动物进化而来,有草原情节,男人像视察领地的雄狮一样有原始的保护欲,女人撒娇激发了这种保护欲”。这和单纯的平铺直续就完全不是一个层次了。要知道,即使错误的逻辑也比没有逻辑要好,这个例子中,至于究竟是互补还是保护欲或者两者都是,无从考证也不重要,但经过这样的包装后一定比简单的陈述观点更有感染力。  2 “人类祖先双眼进化到了面部同一侧,导致人没有了像兔子这类动物的广阔视角,为了安全所以选择了群居,群居促进了人类的智慧和文明的发展”  “人的短时记忆只能记住7到9位的信息单元,所以座机号码一般都有八位”  这是我前面提到过的两个观点,并论述了这两个观点并不一定是事实,但由于它们都构造了一种虽不严谨但还算合理的因果关系,这种观点往往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以上这两个例子说明,通过建立因果关系的方式构建理论体系是强化语言表达的关键要素,直接决定着一个人的说话水平和威信,仔细研究以上两例,其实构建体系是有固定的套路的:  ★★★构建体系套路:以现有的信息为基础,进行自发的联想,在现有的信息与联想到的新信息之间建立关联,从而组成一个初步的理论体系。★★★  以这个讨论来看上面的两个例子,你会发现,创造体系根本就不是难事:  1现有的信息:女性要对男性撒娇,  自发联想过程:女性和男性联想到阴阳,那么阴阳讲究互补,很自然的得出上面的结论“恋爱是讲究互补的,撒娇和阳刚正好形成互补,会给男人带来满足感”  或者这样联想:女性和男性联想到雌狮和雄狮,就得到了上面的动物保护欲版本的恋爱学。  这种自发联想对形式没有要求,不需要专门训练,下意识的自发想象就好。比如在上例中,我们也可以由撒娇这个词联想,如果你由此想到娇小可爱,就有了新版本:男人喜欢娇小可爱的类型,所以女人要撒娇;如果你由撒娇联想到发情,也可以这样说,女人撒娇激发了男人原始的性冲动,燃起男人有占有的欲望。  2现有的信息:人类祖先双眼进化到了面部同一侧  估计《进化》的编剧就是按照人类进化史这条线进行的联想,产生了“人类祖先双眼进化到了面部同一侧,导致人没有了像兔子这类动物的广阔视角,为了安全所以选择了群居,群居促进了人类的智慧和文明的发展”这个版本的,别人的想法不好妄加揣测,我们可以自行创造其他的版本:1双眼进化到一侧,产生了立体视觉,对事物获得了全新的认知促进了大脑的发展
2双眼进化到一侧,失去了广阔的视角,人类必须比以前更加机谨,促进智慧发展 3双眼进化到一侧,让人类更加专注……  练习题:  为什么德国两次发动世界大战的国家都是德国?  参考:联想链条,  德国→严谨→认真,执着,规矩等;  战争→极端,疯狂,军纪等  根据这更的链条能有很多答案了,比如:越是严谨的人,越容易对某些东西癫狂。按此思路,可以有很多种高深的答案。读者可以自己练习一下。  以上还只是进行了最初级的简单联系的结果,如果进行“联想之再联想”,理论更加精妙深奥。比如我想出一本书管理销售团队的书,但我根本没做过管理,怎么写,没关系,我现在听别人说“对下级要严格”,这一点信息够我写一本书了,因为我有“自发联想”这个工具,我的思路是这样的:  “对下级要严格”,像狼一样严格,狼是群居动物(团队作战),有等级(分级管理),讲配合(明确责任),对猎物残酷(不惧怕客户),重点突破(大客户策略),游击作战(新客户开发),这样,我的书有了框架,网上找些内容填充些进去,一个不懂销售不懂管理的我就可以传授“狼性管理”的理论了。  有没有一种知识很廉价的感觉?用好自发联系这个工具,你还可以创造出类似于金字塔式营销,二八原则,优秀策划方案的12种特点,苹果创新术,像麦当劳那样经营这类的理论雏形,以这个雏形为基础,填充一些内容,就可以形成一套理论。  这套以“多因素思维”为基础的“自发联想法”提供理论的雏形和框架,要形成成熟的理论,还要经过后期的用心打磨,互联网时代信息太廉价,很多人省略了后期的打磨过程,产生大量经不起推敲的理论,导致伪知识泛滥,因此更需要有独立的思考能力。  那么后期怎样打磨呢,有什么方法套路吗?当然有,不过这需要“多因素思维”的孪生兄弟“过程思维”来帮忙解决,答案在下一维度揭晓。  ******************75(48)***
  非常好的思维训练材料 发全之后我要打印出来给儿子 谢谢楼主
  @纳兰狗剩0
17:19:19  非常好的思维训练材料 发全之后我要打印出来给儿子 谢谢楼主  -----------------------------  多谢捧场,荣幸之至!!明天更新《分析法》之“过程思维”,正好花了比较大的篇幅讲了关于国民教育和孩子教育的问题,希望能有所帮助。  刚才看了下你的帖子,《作为一名素质论者 敬请指教》提到国民素质,明天时间允许的话再续一个关于国民素质的《随想篇》,纯属偏见,仅供探讨交流。  另,《分析篇》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望不吝赐教!!
  《随想篇》之《臭肉不除,莫求汤鲜;特权不除,莫谈素质》  ★由于众所周知的体制原因,我郑重声明,本文纯属偏见。  首先还是先克制下自己,毕竟咱是提倡科学思维的呀。按照我们固有的套路,先要知道自己在讨论什么。确定了话题的真正含义大体方向也就明确了。素质一词是个比较宽泛的词汇,比如说个人素质,身体素质,不同的语境下所指都不相同。那么国民素质呢?字面上说,作为一个国民应该具有的素质,背后隐藏的含义就是在国家这个大系统运作时个体是否能够与集体协调,这就表现为国民素质的高低了。通俗点讲,个人的行为是否有利于社会,就是素质高低的体现。  就是说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吗?国民素质的标准和道德素质还是有差别的。我们说是否有利于社会,必须要把社会看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也包括你个人。极端点说,你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最后你牺牲了,也是社会的损失,并非有利于社会。此外,是否有利于也要动态的看待,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种价值观并不值得在社会层面全面倡导,因为第一它违背人性,不现实,第二,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便是利己欲,毫不利己的理念长久来看最终会降低效率反而损害了公众利益……  (这个问题在深入下去可行形成一个长篇累牍的关于国民素质的理论了。其实想做一套理论系统很简单,具体的方法昨天刚刚介绍,详见原文《分析篇》之多因素思维进阶应用二“构建体系,增加威信“。)  好了,明确了这些,下面我要做一回愤青了!  中国国民素质高不高,这个问题都不需要争辩的。说实话,大家各路神仙都见惯了,恐怕很多人对此早已绝望。但是,关于国民素质不高这一点,最猛烈的抨击反而不是普通民众的骂娘,民众再怎么诋毁还是有个限度的,毕竟自己也是国民一员,况且本就为天朝“贱民“,人眼轻微,一石不但激不起千层浪,反而连个涟漪都泛不起。与此相对的,最可恶的是天朝有关部门含沙射影的暗刀,我们总能提到这样冠冕堂皇的言论,”不能放开私有化,一旦全面开放将会将无法监管,导致更深层次的问题“;”实行民主不符合我国的民情,民智未开,老百姓缺乏判断力,民主会导致贿选等诸多问题“;”电话短信网络等诈骗行为,我们一直保持高压打击态势,但这个领域存在很多监管盲区,在利益驱使下很容易被不法分子钻漏洞“……种种言论,无非是觉得直接表述国民素质有待提高不合时宜,换种说辞罢了。当下,国名素质的问题已经成了庸政懒政不作为的遮羞布。  但要命的是有关部门如上的言论极有可能是真的,中国长期面临着“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现象,比如说煤炭早些年私有化时矿难频发,人命都保不住他还会给你关注雾霾,关注环保?(不深入谈柴静的问题了,总体上我是支持柴静的,大家或褒或贬,但提醒下大家,以柴静眼光不够深入来抨击她的,不要忘记,人的能力和眼光总是有限的,就事论事就好, ★ ★上纲上线则世人皆恶人 ★)。面对这种现象,我的答案是,目前真的无解,要不怎么说是愤青呢?愤青就是只能发牢骚而没有办法的苦逼青年。  这里想探讨的是国民素质的根源,为什么中国人素质就低,这必然是由原因的,以下讨论可能被河蟹,但作为一个愤青,不吐不快。  ★ ★国人的素质问题的根源在于中国特权泛滥! ★ ★  人天生是由补偿心理的,欲望也终归是要宣泄的。但是在天朝,下个毛片比包个二奶问题要严重;有些人一顿饭的公款花销够普通人过一年;即便是窗口的小办事员一个不顺眼都能让你跑断双腿;没有残疾证即便四肢瘫痪也是一个正常人;证明无房验证学位这些只需要在电脑上按一下鼠标的操作却要用掉几张毛爷爷;晚上睡个觉第二天可能发现房子没了,更有甚者连人都没了;慢慢上访路就好像一个无尽的通关游戏,游戏结束的唯一可能似乎只有耗尽生命;社保可以不承诺任何义务,基金不够时可以强制公民多缴,晚领,少拿。在这样一个社会,处在底层的民众只能乞求走在马路上不要被那个体制内的醉汉暴打一顿,乞求少与特权打交道,但不得不面对特权时即便再血性的汉子也要学会唯唯诺诺,察言观色。在这种情况下,有多少人能够想到做对社会有益的人,做一个有素质的公民?一个做人要低三下四的时代,看着别人香车美女挥金如土张扬跋扈,难道都不允许我随地吐口痰,不允许我走个后门,不允许我溜须拍马,不允许我阳奉阴违,不允许我背信弃义,不允许我钻个漏洞赚点小钱,这是我仅有的自由和能看的到的争取平等的机会。大家都平等也就算了,但凭什么你们呼风唤雨活该我在你们的体制下安分守己,这是什么逻辑?  想要谩骂我为随地吐痰,不正之风,投机倒把等行为翻案的,就省省吧,请不要尽极断章取义之能事了。我也痛恨这些行为,我只是说它是有理由的,但有理由不是意味着就是正义的和可被原谅的。这里探究国民素质的根源,最终想说的是:  中国人,国名素质低无可争议,但是,国人首先是可怜的人。因为可怜,所以很难变的可敬。国人很多所谓素质低下的行为,实则是对不公的宣泄,是对权力的一种卑微争取!  如果全社会到处泛滥着特权,没有人权,在这种情况下谈提升国民素质无疑是做无米之炊,无土之丘,有关部门,再把庸政懒政不作为的责任推给老百姓的时候,请不要忘记,这一切的根源在哪里。须知:  ★★★★★臭肉不除,莫求汤鲜;特权不除,莫谈素质!★★  PS:关于补偿心理和欲望宣泄也是有深层次的人性原因的,不过都说了本文是愤青文章,就不在理性分析那么多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等待《人性篇》的更新。
  ******************74(47)***
  ▲《分析篇》维度二:多因素思维  ★1 阐述&举例★  一句话描述:我们常常认为有事实证明的理论就是正确的,然而,事实的发生可能只是一种偶然,由此证明的观点也未必那么可靠。  多因素思维”与 “过程思维” 是一对孪生兄弟。这两个维度都是讲因果关系的,只是分别从“一因多果”和“一果多因”的角度论述事物发展的不确定性。 “多因素思维”强调,一个结果可能是由很多不同的原因造成的。反之,一种情形确定后,也会导致不同的结果,这就用到过程思维法,例如:  某公司为了争取市场占有份额,降低了产品售价,但谁也无法保证是否能达到效果,正是这种结果的不确定性导致了决策层的犹豫不决。不过,等到结果出来后,道理就会变得显而易见,如果市场份额提高了,就说明降价有效,反之亦然。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充斥着五花八门的言论,他们看上去也是以各种事实为依托,只是在事后对问题进行了简单化的处理,有时甚至仗着有事实做证据随意编造说辞,对我们分析决断没什么帮助。只有把事件放在相应的背景下,还原整个过程,才会形成客观的评价。  没有对过程的关注,会导致我们对事情的判断过于武断,其实就是所谓的“事后诸葛亮”现象。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就是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语句: “就这么简单,我当时怎么没想到呢?”“如果我在场,我肯定不会这样做,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了”。 然而,如果真的再次遇到相似的情形,大多数人依旧茫然不知所措。这里从媒体、历史观、教育三个方面揭示一些不易发觉的误导现象:  1媒体评论问题:可以说很多新闻评论都是事后诸葛亮。“央行宣布降息导致股票大涨”“某公司盲目扩大导致资不抵债”……与媒体同样不负责任的是所谓的专家,总是不惜冒着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风险发表各种雷人言论,类似于“母亲怀二胎,女儿闹自杀,专家建议怀二胎前先与孩子沟通”“人民币下跌,专家建议兑换美元”“婚后发现生育问题,专家建议婚前检查”,建议某些专家在发言前先考虑下实施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以及公众对智商秀的承受下线。  2 历史观问题:主流意识里,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于是,对历史的研究往往陷入了这样一个悖论:从很多历史事件中总结出所谓的规律,然后再用这个规律反证这个历史事件必然发生。因为这些规律的存在,历史人物和相应的历史事件都变得简单纯粹,没了血肉和细节,反而成了无关紧要的历史符号。仔细研究下我们的历史课本,发现里面没有一个有正常情感的人物,几乎都是各种偏执狂,历史上也从来没有出现过复杂的局面,一直沿着“得民心者的天下”“变则通,不变则亡”这样清晰的脉络发展着。所以,在大多数人的言论,历史是这个样子的:  隋炀帝杨广除了嗜酒好色横征暴敛之外就没有别的事情,国民党政府除了消极抗日滥发纸币完全不知道怎样管理国家,这样的政权焉有不灭之理?商鞅立木便能建信,而秦国靠着他的严刑峻法般的变法就奠定了灭六国的基础;日本靠着“明治维新”就迅速走向富强跻身于列强。  真正的历史应该是怎样的呢,我要说的观点可能不怎么“和谐”,不方便展开讲,稍后在本文的“避错练习”中简答阐述一下我个人的感想。  3孩子教育问题:教育说白了是对经验的总结,很多人的启蒙教育都是这样由历史开始的:孟母三迁后孟子有了好的学习环境成就了儒学宗师;李白听了铁杵磨成针的故事后发愤图强就成了一代文豪;魏征向领导坦言直谏成了治世名臣。长大一些,我们不在相信历史的童话,教育版本也做了更新,这时“邻居家的小孩”取代历史人物义不容辞的冲在了前面,典型的句式是:“你看,那谁谁谁,怎样怎样,最后人家如何如何,你也要怎样怎样”。从小灌输给孩子的都是一些经过阉割的观点,许多家长(这里包含老师)自己都是稀里糊涂却想让孩子明白。更重要的是,家长自己不关注过程,只会告诉孩子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这样一来孩子不可能有真实的体验,探索和好奇的天性被家长这些并不严谨的法则所桎梏,很容易扼杀独立思考的能力,二来可能间接教会了孩子虚与委蛇,表面上迎合大人,叛逆心理却在滋生,最终释放压抑的天性可能会带来更加严重的后果。  孩子从一出生开始接受到的理念便是“世界是确定有序的”,如果你怎样结果就会如何。但问题是,现实是一个充满变数和不确定的世界,任何时候我们不仅面对着很多选择,而且每种选择都对应着很多未知的可能性。当我们从象牙塔里走出必须面对这个复杂的世界时,通常会面对很长时间的适应期,总感觉世界出了什么问题。我本人就是一个悲催的例子:  作为传统教育的产物,少不经事的我简直自信心爆棚,总觉得成名立业根本不值一提,一统天下指日可待,不就是那么点道理吗。后来到社会上我才发现即便养家糊口也非易事,这也不怪我呀,课本里从来没叫过我柴米油盐的事情呀,给我一个乱世,给我一个帝王,看我一飞冲天给你们看,现在只是时运不济命途多舛而已,不是说还有群雄逐鹿鹿死我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吗?——很多评论家说国人喜欢飘着,也许这就是一方面原因吧。  实际上,世界没有问题,你也没有问题,问题在于★★我们的教育传达的确定性理念不适应不确定的世界。在我看来,当代教育有很多问题,根源就在于此。★★  愿天下所有的父母能让孩子感知过程,而不是所谓的事实。哪怕犯一点小错误知道世事艰难又如何呢, 总比给他一个不切实际的梦想让他抱怨世界要好的多。  4经验主义、教条主义问题:从以上三面可以看出,媒体、历史、教育的误导让我们产生了认错误的认知,但错误的认知本身并不可怕,社会运转从来不依赖什么真理。大多数时候,我们归纳出一个结论,是将其作为经验作为行动指导。这时忽略对过程的关注,盲目套用经验,依教条行事,则会导致实实在在的资源浪费和损失。沿用上面媒体、历史、教育三方面的例子,可能出现这样的结果:  ①上一次央行降息后股票大涨,现在又降息了,果断买入。  google收购了这么多公司,很快要资不抵债破产了  ②日本有个明治维新,我们也来个戊戌变法,国家富强之日可期。  ③家长从小教育我做事要稳重,这件事情有风险,还是算了吧(这句话使很多人永远原地踏步,夸张点说,毁了整个名族的创新力)
  2 法门  过程思维法门:面对一个结论(表现形式可以是一种说法,观点或一种理论),不要急于评论,尽可能的多设想一些问题发生时的情景,可能会有不一样的看法。  由于思维惯性,我们可能无法摆脱既有事实对我们思维的束缚,为应对这种情况,这里提供一个运用多因素思维的小窍门:  ★★★把问题反过来想,问自己“这样的原因除了会导致现在的情况,还会导致什么样的其他结果?”★★  这个表述和上面提到的法门是等效的,利用这个小窍门可以强迫自己回到过程中,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这里依然举吃药治病这个例子,以便区分“多因素思维”的不同:  例:吃了这个药,病好了,所以说这个药治好了病。  先问自己“吃药这种行为除了会治好病外,还会导致什么后果吗”,这时你会不会联想到这类问题:  吃药导致病人吃药后身体抗药性增强,病越来越不好治了  如果药不对症,反而耽误了正常的治疗  是药三分毒,导致我身体机能下降  ……经过这样的思考,将会使我们更加客观分析吃药这个行为本身,下次在我们有同样的症状时,可能会有更客观的判断。 否则,即便这次真的是药治好了病,也可能会导致以后不加区别盲目用药的结果。  ★3 避错练习★  示例:先看这个观点:袁世凯失败的原因是复辟帝制不顺应历史潮流。  这个观点基本上已经被盖棺定论了,现在用上面提到的小窍门,想想“袁世凯复辟除了会导致其失败外,还会导致什么样的其他结果?”有没有可能因此把中国改造成一个像德国日本那样强大的君主制国家呢?以下观点引自《罗辑思维》节目中“历史是冰冷的”一期:  亥革命后,面对内忧外患满目疮痍的国家,在共和体制下,总统没有权利,到了政令不出门的地步,由于没有强势的集权,当时国会乌烟瘴气,地方政府尾大不掉,社会没有规矩。在这种背景下,袁世凯只能通过皇帝这个光环,树立权威,建立有效的国家管理体制。  (承接本章第一节关于历史观的论述,在这个例子中你会发现,历史人物在当时的情境下,面临着复杂的局面,有时会面出现两难选择的局面,但每一种选择在当时看来都有其合理成分,而每一种选择都会导致历史不同的发展轨迹,从这个角度来看,历史极有可能是随机发展的,没有规律。在第一维度概念思维里我还提到,历史无法评价,此外,由于信息传达的误差和记录者的个人情怀,我们能够了解到的历史也不真实。综上,历史没有规律,无法评价,也不真实,所以有时也不必太纠结,历史只是一种特殊题材的故事。)  跑题了,这个问题不能再展开了,继续避错练习,请分析以下问题:  1“希特勒进攻苏联是个愚蠢的错误”  2 陈桥和夏莹莹分手了,因为他们性格太相近了(这个句式原因在后,应用法门时应该这样提问:他们性格相近,除了导致分手外,还会怎样?)。  3不要参加田径队,隔壁王大妈的孩子练了十几年体育,没跑出什么成绩,最后功课还拉下了,现在他们后悔死了(有没有可能导致人家现在成了刘翔呢?)  4 不做假账光交税企业都负担不了,放心吧,我知道的老板都有做假账的,从来没出过事情  5 先看一则心理鸡汤:某公司老板要求新入职员工不得进入三楼301房间,段步新同志忍不住好奇心进了这个房间,老板觉得他不拘小节敢于创新便委以重任,最后步新同志果然不负众望,带领销售团队屡创佳绩。  还有另一则:某国王发现一种神药,严令禁止民间收藏,一天国王突发怪疾只有此药能治,不幸的是储藏室失火此药从此绝迹。有一富商名叫曾传粤,同志正在犹豫要不要把私藏的神药拿出来取悦国王,恍惚间穿越到现在看到过上一则心理鸡汤,下定决心不拘小节献药救主。后来,国王得救,大喜,就把传粤同志杀了。再后来,这个王国因为纪律严明渐渐的繁荣昌盛起来……  据说,曾传粤同志的遗言是:如果我有过程思维的意识,就会想到段步新同志当时进入那个房间,更可能被老板直接开除呀!  ******************73(47)***
  过程思维第四节进阶应用明天更新
  ★4进阶应用  进阶一:突破常规,推陈出新  以经验和知识为基础进行决策判断,是人类思考的基础模式。也就是说,我们寻求解决之道往往是利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套用一些现成的模式,这种方式让我们把一些事情看上去理所当然,而忽略了许多原本应该注意到的问题。这时,如果有意识的关注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摆脱已有的偏见,突破常规,发现真正的解决之道。  同样举几个例子,看一下过程思维是怎样帮助我们产生新思路的。  先举一个我身边的真实案例:  背景:一个电商培训师打算给自己的课程编排一个引人注目的开头。几经周折,得到了一份某知名企业在网络推广方面的内部数据,异常兴奋,便打算这样开头:首先列出该企业近几年在网络推广方面的投入产出情况,可以看出其网络投入逐年翻倍,相应的利润则保持更加强劲的增长势头,该企业也因此由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迅速做到行业领先。  分析:尽管他得到了来之不易的内部数据,但这样的开头只能算是中规中矩,起不到抓住别人注意力的作用。因为基本上所有的广告都是千篇一律,说某些人用了某个产品收到了多么好的受益,大家都来用这个产品吧。这种广告之所以普遍是因为它只需要依据的最简单经验和模式就可以编排出来,但正是由于他的普遍,导致听众早就对自卖自夸的宣传有了免疫力。  分析:除了他提到的方法,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利用好他得到的数据呢?现在我们来关注下过程:做网络推广,投入资金,除了成功,会不会失败,当然会。听众也当然知道有成功的案例,但他们主要的顾虑却是担心失败了花钱打水漂。所以很多听众在听一个演讲前,都会预料到演讲人会挑选出一些案例,也正因如此,听众对此不仅不会感冒反而可能有一点点排斥。  结论:结合听众的感受,关注过程,想想网络推广除了成功之外的可能结果,可以这样开场:  首先还是列出相关企业在网络推广方面的投入产出情况,之后再做这样的补充:大家看我前面提供的数据,这是一个企业正确进行网络推广的结果,但是,我做这一行这么多年,也看到了很多投了钱最后却心灰意冷的老板。我想告诉大家,网络推广绝对不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才能事半功倍,接下来我要更大家分享的课程就是如何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对得起我们花的每一分钱,让大家知道哪些钱一定要花,哪些钱坚决不能花。  这种开场白关注到了听众的顾虑,所以很自然的可以抓住用户的注意力。这个格式很多讲座培训都可以用,可以当成万能的开场白。在这个案例中,只有关注了过程,才能摆脱“别人用了效果好,所以你也来用”的思维模式,发现新的创意。  其他例子:  1. 美国有一家医疗器械公司,为了让胰岛素注射针头顺利扎入静脉,减轻注射痛苦,研究人员花了很多心血将针头变的锐利。但是在宣传中要突出锐利这个特点吗?专业角度来讲,锐利是产品的的优点,但如果应用了过程思维,想一下病人听到“锐利”的反应,就会发现无论怎样解释锐利带来的好处,病人都会有“恐惧和伤害”的自发联想。因此,尽管“锐利”是核心技术,但在宣传中却要舍弃这个词汇,突出它好用易刺入这个特点即可。  2. 有家民营企业市场做大之后,觉得有必要加强自身管理,于是高薪聘请了一个外企高管,这位高管拼尽全力推行自己在外企的管理机制,却引来了公司中层领导一片抱怨和消极倦怠,公司业绩也直线下滑,不到半年,这位高管只得铩羽而归。后来,老板结合老员工反馈的情况,发现外企的管理方式水土不服,并不适合自己的企业。  其实这是很多企业在规模扩大后面对的困惑,原始的增长方式随着市场份额的提升不再适合企业发展,迫不得已的转型,却发现新的管理引来了更多的矛盾,很多企业陷入这个怪圈,企业发展止步于此,无法再前进一步。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就以上面的民营企业为例,那个老板不愿陷入停滞不前的怪圈,对这次事件的过程做了进一步调查分析,得出了不同的结论:新引进的制度确实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之所以无法推行不是因为所谓的企业不适合外企的管理方式,而是在外企的高管空降后,公司元老级的管理层心理不平衡,加上新政策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其工作量,致使老员工消极应对,对上一套对下一套,这才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和效率损失。明白了这一点,老板明白了问题的关键不是管理方式,而是在管理方式变革过程中领导层和员工的适应调整过程。以此为出发点,该企业老板调整了相应的监督和奖励机制,很快促进了企业的平稳转型。  进阶二:情境思考,完善方案  “多因素思维”的进阶应用提到了一种构建体系,增加权威的套路:以现有的信息为基础,进行自发的联想,在现有的信息与联想到的新信息之间建立其关联便组成一个初步的理论体系。这个初步的体系足以应对生活中的大多数情况,人们只是需要一个表面上说的通的理由,对严谨性没有多高要求。但有些场景,比如文案策划,报告总结,公众演讲,注书立作,传道授业等,对逻辑性还是有一定要求的,这时不得不对初步的体系进行打磨,使之能够登“大雅之堂”。(鉴于“体系”是一个宽泛抽象的概念,为方便说明完善体系的方法,下文暂时回避“体系”这个词汇,而以表意相对明确的“方案”一词代替,方案可以看做为达到某种目的而策划的一系列方法的组合)  ★★★方案打磨要领:初步方案建立后,为确保方案完善,要进行情境思考,推断方案实施后是否会出现非预设的情况,如果出现,则必须通过增加预防措施来调整方案或直接否决该方案。★★★  这个要领其实是本章提到的法门在实际应用中的另一种表述,现在以上一维度提到的构建狼性管理理论为例,说明构建初步方案和完善方案的区别。  前面写到:  我想出一本书管理销售团队的书,但我根本没做过管理,怎么写?没关系,我现在听别人说“对下级要严格”,这一点信息够我写一本书了,因为我有“自发联想”这个工具,我的思路是这样的:“对下级要严格”,像狼一样严格,狼是群居动物(团队作战),有等级(分级管理),讲配合(明确责任),对猎物残酷(不惧怕客户),重点突破(大客户策略),游击作战(新客户开发),这样,我的书有了框架,网上找些内容填充些进去,一个不懂销售不懂管理的我就可以传授“狼性管理”的理论了。  这就是理论框架了,其实市面上到处充斥着这样的框架,如果不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论证,再长的篇幅也只能说是文字的堆砌,也只能说是一个不严谨的框架。完善体系就要进行情境思考来调整或否决该方案  关于群居动物(团队作战):  情境思考:“团队作战时,可能因协调导致效率下降”。  方案调整:防止效率下降自然要有相应的应对措施,如加强个体的协作意识的培养(为和“狼性管理”主题契合,可以和小狼在玩耍中提高技能相结合);或者利用分级管理与明确责任来促进协作(这一点和后面联系起来,进一步体现出了方案的完整性)  关于有等级(分级管理):  情境思考:在狼的组织结构中,狼的首领是可以通过搏斗更替的;对员工进行分级差异化对待后可能会伤害一部分人自尊,也可能导致底层士气低落。  方案调整:上述第一个首领更换的问题,公司的老板显然不能采取竞争上岗,狼群的这个特点要在方案要舍弃;第二个士气低落的问题,可以通过完善晋升机制作为分级管理的补充。  其他:  关于重点突破(大客户策略),游击作战(新客户开发):进行情境思考时联想到公司的实际情况,比如有的公司只服务固定的客户,有的公司则依赖不断的新客户开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