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2.0将强化需求导向定价法包括吗?

您当前的位置 :
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落地生效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专题解读”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基本目标是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三变、三新”。“三全”即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两高”即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一大”即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三变”即推动从教育专用资源向教育大资源转变、从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其信息素养转变、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变;“三新”即努力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其内在逻辑关系是以“三全一大”建设为基础,推动“三变”,形成“三新”,最后达到“两高”。
  近五年来,武汉市作为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应用专项试点城市,以“三通两平台”建设为基础,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坚持“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应用驱动,机制创新”的原则,推进武汉教育云试点工作,构建云教育生态,助推教育创新转型,正在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更加普惠的公平教育,更有特色的优质教育,更具活力的教育制度。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落地生效,亟待解决好以下四个问题。
  理顺管理体制,着力解决效率问题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落地涉及教育的各个方面,包括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应用开展等多方面工作,需要组织协调各级相关部门、各级各类学校、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多方面力量。通过机制创新,体系重构,进一步梳理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整合各方力量,为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供组织保障,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市域范围内教育系统现有的实际领导分工中,各区县教育局不同局长分管基教、教研、师训、电教、装备等业务科室,因而经常出现不同副局长分管建设和应用,由于协调不畅影响信息化推进工作。教育信息化最终落脚点是推进应用,因此,省、地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一般应由分管基教领导牵头推进教育信息化,且同时分管建设与应用,可以大大降低协调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随着教育信息化深层次的推进,各相关部门需要形成合力,从部门单独行动向跨部门协同创新转变。武汉市政府成立由教育局、科技局、财政局、网信办等部门组成的教育云示范工程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市教育局成立教育云工作专班,由基础教育处牵头,教师处、财务处、教科院、条件处等部门组成。在实际工作中,强化部门联动,建立定期调度督办制度,确保跨部门常态、长效合作,是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落地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
  强化需求导向,着力解决动力问题
  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重要变化,就是从注重“物”的建设向满足“人”的多样化需求和服务转变,从“管理本位”的教育管理向“服务本位”的教育治理转型。因此,要倾听教师心声,尊重教师需求,畅通教师表达意见的渠道,完善教师参与管理决策的机制。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都离不开行动计划的执行主体教师。要动员教师全员参与,一是参与教学应用和学生应用的设计、选择、建设、应用、评价工作;二是参与教学资源与学习资源的选择、加工、制作过程。随着“平台+教育”服务模式的引入,各级资源平台和支持系统的建立,只有形成“平台+教师”有效互动机制,才能实现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没有教师参与的教学应用是没有生命力的应用,没有教师参与的资源建设是没有活力的资源。
  随着教育信息化进入融合创新时代,组织变化、行业跨界,对教师个人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以“个人”为教学单元新教学模式的形成,需要教师付出比传统方式更多的心血与精力。依托“教育资源大平台”,改变数字教育资源自产自销的传统模式,众筹众创,坚持按需选用、按用奖励,建立规范合法的激励表彰和价值流通机制,形成数字教育资源版权保护和共享交易机制,引导教师由“外生”变为“内生”,会极大激活蕴藏在教师群体中的热情和潜能。
  坚持应用驱动,着力解决建设问题
  “十二五”期间,武汉市与全国大多数地区一样,已经完成“三通两平台”建设,基本形成网络条件下的教学环境。教育信息化进入2.0时代,在继续完善“三通两平台”建设的同时,要深入推进“三全、两高、一大”建设与应用,抓好智慧课堂、同步课堂、名师工作室、课程社区、探究性学习探索实践,把推进规模化、常态化、深层次应用,促进融合创新,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重中之重。因此,在新时代还要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转型。
  教育信息化建设服务“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中的教与学应用,将是下一阶段建设重点目标,需要我们从“以硬件、项目为中心”的思路转变到“提高师生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的思路上来,围绕人的应用需求,完善相关硬件、软件、资源建设,诸如基于“三通两平台”的泛在的云环境,包括智慧教室、学科教室、未来教室等;易用、实用的优质资源,包括数字教材、导学案、微课、实验视频、网络课程、名师资源等,实现从“以硬带软”到“以软带硬”的转变,实现从设备供给到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服务供给的转变。
  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一般经历硬软项目、业务融合、数据贯通三个阶段。教育信息化2.0时代,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将会不断深度融合到教育全过程,教与学环境要为师生随时提供服务,才能达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目的。这就要求在信息化环境建设时,要以“数据建设为中心”,从数据贯通的角度,对区域及智慧校园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从数据建设的角度,去倒推各种软硬件建设;从数据设计的角度,消除架构零散、数据缺失、孤岛壁垒等诸多信息化建设问题。在此基础上,不断构建师生、事、物、场景、时间、地点的数据化虚拟空间,逐步实现事物数据化、终端一体化。
  推进协同创新,着力解决合力问题
  教育信息化2.0时代,尤为需要多方力量的协同创新,需要各种资源的有机整合。只有积极探索政府、学校、企业及社会其他团体共同合作的形式与方法,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才能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从块的角度而言,杨宗凯教授领导的协同创新工程中心,提出UGSB(高校/科研机构—政府—学校/用户—企业)运行模式,为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实施提供了很好的实践范式。政府加强政策支持和组织保障,高校发挥科学引领和专业指导作用,中小学积极实践,企业参与建设,凝聚智慧力量,形成工作合力。
  就条的角度而言,充分发挥国家、省、市、区和学校优势和作用,推进分级建设,实现各级协同,促进有序发展。这样条块结合,可以促进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在协同中创新、在创新中转型、在转型中跨越。
  (作者系教育部教育信息化专家组成员、武汉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处长)
【一键分享
新浪微博】
联系电话-024- [责任编辑:jiaoyu001]
【】【】【】
东北新闻网微信订阅号
东北新闻网手机版
东北新闻网法人微博
新闻客户端Android版
新闻客户端iPhone版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东北新闻网保持中立
频道热线:024—
新闻热线: Tel:
广告合作:胡欣 Tel:
内容合作:Tel: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4-|邮箱:|
东北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编号:(辽)字第00255号
辽公网安备26号
沈网警备案号
用户可信赖无线产品咨询热线:400-
关注智慧教育新闻动态
好视通互动云课堂闪耀第74届教育装备展,助推教育信息化2.0
& &5月13日, 2018年上半年最大的教育装备盛会&&第74届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在成都落下了帷幕。据悉,本届展示会无论在规模还是在内容上,均创造历史新高,来自中国、美国、日本、韩国、英国、德国、丹麦、瑞士、比利时、伊朗的1400多家参展商前来参展,展示面积20万㎡,参观人次超过20万。
好视通作为国内互动课堂的开创者和先行者,受邀参加了本次教育展,并在展会上设立6大展区,全方位地展示全新升级的班班通互动云课堂方案、简易云课堂方案、精品云课堂方案、网络教研/观摩与创新家校互动方案,以及教育资源管理云平台。&深度、全面、丰富&的展示内容,&热情、专业、开放&的讲解氛围,得到教育界领导和同业伙伴极高赞赏和肯定。
身临其境和趣味并存的体验, 好视通成为全场明星
&&&&&& 在第70届的教备展上,好视通作为开创者率先提出了远程互动课堂这一概念和方案,引起了业内的巨大震动,也成为了近几年行业内业务发展的风向标。而经过对教育信息化需求及痛点进行的更深入思考,在本次展会上,好视通带来了全新升级的远程互动云课堂方案。在现场,围绕&如何智慧化进行多区域师生互动&这个话题,为大家展开了多场讲解,把好视通产品在如何解决教育信息化痛点、如何助力优质资源均衡化发展方面的优势全面、细致地普及到了现场观众身上。
&为了让客户能够直观体验远程互动云课堂的魔力,好视通在展会上设置了多场诗词大赛,展现远程沟通的便捷性,现场观众争相参与到这场趣味十足的诗词大赛中,在愉悦的活动氛围中感受好视通为大家带来的便捷化、趣味化的学习过程。而在现场就能亲身体验到身临其境并趣味十足的远程互动云课堂,也让好视通收获到众多客户满满的信任,短短3天就拿到了不少含金量十足的合作意向。
以需求为导向,推出多个&高适配&教育解决方案
&&&&&& 打造和完善教育信息化系统,毋庸置疑地已经成为了近年来各个教育院校的重要目标。但是,由于地区间经济水平不同,导致在教育经费投入存在差距。好视通本次展会上带来的简易云课堂方案、精品云课堂方案则为各个院校的不同需求提供了解决方案。
好视通简易云课堂方案是专门针对于学校经费有限,充分考虑到整体普及化建设成本,推出的一套简单易用、经济实惠、高质量的常态化教学录播系统。能让学校可以无需精细装修、无需大量经费,就能轻松地将普通教室作为录播教室。可以说是让录播系统真正的常态化使用起来的一套方案,真正做到大规模地加速优质教育资源的分享。
而好视通精品云课堂方案则是为需要积极参与&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学校所打造的。通过方案可将优秀教师的整个授课过程统一整合生成精品课件,并支持后期对课件进行删减、合成、传播,也同时满足支持移动终端学习,具有应用模式丰富,操作管理简单方便的特点,能够让名师更轻松输出名课,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到精品课程。
探索创新,让网络教研、家校互动搭上智能化快车
&&&&&& 如今不同地域的老师进行交流学习成为了一种常态,以往都是通过出差的方式进行交流,这种方式耗时费力,无论是对于交流学习质量还是成本支出来说都不是一个很好的途径。而经过调研分析,也发现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存在着较多的家校互动需求。
&&&&& 此次展会上,好视通展出的两款智能一体化终端:MeetingBox和MeetingPlus就满足了这些需求。meetingBox将摄像机、编解码器、麦克风、扬声器、WI-FI以及视频会议应用集于一体,只要有网络,直接的接到电视上就可以立即进行多地域的远程课堂观摩或开展学术会议交流,让网络教研可以轻松地常态化进行,减轻成本的同时也提高效率。
MeetingPlus则更加便利,对比MeetingBox增加了触摸显示屏,这使得学校与家长进行家校互动时更加直观,如家长会时无法亲临现场,通过这个设备就能够可视化的在远程参会,同样达到顺畅交流的效果,使得家庭和学校之间充分交流、紧密配合。
&&&& 近年来,好视通凭借不断深化完善的教育信息化产品布局 以及持续不断的创新突破,切实解决了教育行业诸多的痛点难点,树立了优良的行业口碑,用实力走在教育信息化行业前列。未来,好视通将继续坚持用户需求为导向,以用心致创新,充分发挥在音视频领域中积累的技术和资源优势,继续发力,为各级教育管理部门、教学机构带来高品质、服务优的产品,实现&让人人拥有优质教育的机会&的重要目标。
下一篇::
好视通互动云课堂闪耀第74届教育装备
全国统一客服热线:
(周一至周五 9:00-21:00)专家权威解读《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
09:28:00来源:中国教育报
  原标题: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落地生效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基本目标是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三变、三新”。“三全”即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两高”即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一大”即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三变”即推动从教育专用资源向教育大资源转变、从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其信息素养转变、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变;“三新”即努力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其内在逻辑关系是以“三全一大”建设为基础,推动“三变”,形成“三新”,最后达到“两高”。
  近五年来,武汉市作为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应用专项试点城市,以“三通两平台”建设为基础,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坚持“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应用驱动,机制创新”的原则,推进武汉教育云试点工作,构建云教育生态,助推教育创新转型,正在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更加普惠的公平教育,更有特色的优质教育,更具活力的教育制度。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落地生效,亟待解决好以下四个问题。
  理顺管理体制,着力解决效率问题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落地涉及教育的各个方面,包括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应用开展等多方面工作,需要组织协调各级相关部门、各级各类学校、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多方面力量。通过机制创新,体系重构,进一步梳理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整合各方力量,为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供组织保障,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市域范围内教育系统现有的实际领导分工中,各区县教育局不同局长分管基教、教研、师训、电教、装备等业务科室,因而经常出现不同副局长分管建设和应用,由于协调不畅影响信息化推进工作。教育信息化最终落脚点是推进应用,因此,省、地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一般应由分管基教领导牵头推进教育信息化,且同时分管建设与应用,可以大大降低协调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随着教育信息化深层次的推进,各相关部门需要形成合力,从部门单独行动向跨部门协同创新转变。武汉市政府成立由教育局、科技局、财政局、网信办等部门组成的教育云示范工程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市教育局成立教育云工作专班,由基础教育处牵头,教师处、财务处、教科院、条件处等部门组成。在实际工作中,强化部门联动,建立定期调度督办制度,确保跨部门常态、长效合作,是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落地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
  强化需求导向,着力解决动力问题
  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重要变化,就是从注重“物”的建设向满足“人”的多样化需求和服务转变,从“管理本位”的教育管理向“服务本位”的教育治理转型。因此,要倾听教师心声,尊重教师需求,畅通教师表达意见的渠道,完善教师参与管理决策的机制。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都离不开行动计划的执行主体教师。要动员教师全员参与,一是参与教学应用和学生应用的设计、选择、建设、应用、评价工作;二是参与教学资源与学习资源的选择、加工、制作过程。随着“平台+教育”服务模式的引入,各级资源平台和支持系统的建立,只有形成“平台+教师”有效互动机制,才能实现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没有教师参与的教学应用是没有生命力的应用,没有教师参与的资源建设是没有活力的资源。
  随着教育信息化进入融合创新时代,组织变化、行业跨界,对教师个人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以“个人”为教学单元新教学模式的形成,需要教师付出比传统方式更多的心血与精力。依托“教育资源大平台”,改变数字教育资源自产自销的传统模式,众筹众创,坚持按需选用、按用奖励,建立规范合法的激励表彰和价值流通机制,形成数字教育资源版权保护和共享交易机制,引导教师由“外生”变为“内生”,会极大激活蕴藏在教师群体中的热情和潜能。
  坚持应用驱动,着力解决建设问题
  “十二五”期间,武汉市与全国大多数地区一样,已经完成“三通两平台”建设,基本形成网络条件下的教学环境。教育信息化进入2.0时代,在继续完善“三通两平台”建设的同时,要深入推进“三全、两高、一大”建设与应用,抓好智慧课堂、同步课堂、名师工作室、课程社区、探究性学习探索实践,把推进规模化、常态化、深层次应用,促进融合创新,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重中之重。因此,在新时代还要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转型。
  教育信息化建设服务“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中的教与学应用,将是下一阶段建设重点目标,需要我们从“以硬件、项目为中心”的思路转变到“提高师生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的思路上来,围绕人的应用需求,完善相关硬件、软件、资源建设,诸如基于“三通两平台”的泛在的云环境,包括智慧教室、学科教室、未来教室等;易用、实用的优质资源,包括数字教材、导学案、微课、实验视频、网络课程、名师资源等,实现从“以硬带软”到“以软带硬”的转变,实现从设备供给到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服务供给的转变。
  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一般经历硬软项目、业务融合、数据贯通三个阶段。教育信息化2.0时代,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将会不断深度融合到教育全过程,教与学环境要为师生随时提供服务,才能达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目的。这就要求在信息化环境建设时,要以“数据建设为中心”,从数据贯通的角度,对区域及智慧校园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从数据建设的角度,去倒推各种软硬件建设;从数据设计的角度,消除架构零散、数据缺失、孤岛壁垒等诸多信息化建设问题。在此基础上,不断构建师生、事、物、场景、时间、地点的数据化虚拟空间,逐步实现事物数据化、终端一体化。
  推进协同创新,着力解决合力问题
  教育信息化2.0时代,尤为需要多方力量的协同创新,需要各种资源的有机整合。只有积极探索政府、学校、企业及社会其他团体共同合作的形式与方法,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才能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从块的角度而言,杨宗凯教授领导的协同创新工程中心,提出UGSB(高校/科研机构―政府―学校/用户―企业)运行模式,为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实施提供了很好的实践范式。政府加强政策支持和组织保障,高校发挥科学引领和专业指导作用,中小学积极实践,企业参与建设,凝聚智慧力量,形成工作合力。
  就条的角度而言,充分发挥国家、省、市、区和学校优势和作用,推进分级建设,实现各级协同,促进有序发展。这样条块结合,可以促进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在协同中创新、在创新中转型、在转型中跨越。(作者系教育部教育信息化专家组成员、武汉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处长)
在中国电信江苏高邮分公司与该市教育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截至7月9日,“教育云平台”已覆盖近40所学校,近30000名学生和2300名老师以及学生家长享受着智慧教育带来的便捷、高效。老师们则通过“教育云平台”进行网络教研活动,参加网络听课和评课,并可以与学生家长进行互动沟通,老师、家长都很满意。
宁夏教育始终秉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软”、“硬”兼顾,坚持“两手抓”、“两条腿走路”。主要有教育方式的变革、课堂教学的融合、教育教学创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网络教研等内容,涉及“互联网+管理”、“互联网+课程”、“互联网+教学”“互联网+学习”等领域,全面展示宁夏教育信息化发展成果。
借助网络和高清摄像头,远在百里之外的教师“走进”一个个农村教学点,这是安徽省创新实施的农村中小学“在线课堂”的现场。今年安徽省又出台了《安徽省教育信息化中长期发展规划(2013―2020年)》,明确了政府是教育信息化的责任主体,计划到2020年全省基本实现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信息化。
视觉焦点
视频推荐
点击排行
短信获取6位初始密码
获取新密码
专家权威解读《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
随着教育信息化深层次的推进,各相关部门需要形成合力,从部门单独行动向跨部门协同创新转变。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都离不开行动计划的执行主体教师。陈锋:抓住机遇,乘势前进,推动产教融合迈向新阶段 -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
创新型高等学校实验
未来学校探索实验
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规划与战略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教育战略决策与国家规划研究中心
南开大学教育与产业,区域发展研究中心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育发展与开放经济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人力资本与国家规划研究中心
云南大学滇西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
中国建筑节能协会
国家节能中心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委员会
恒丰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金融租赁有限公司
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市太平投资有限公司
北京几何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展佳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美国应用技术教育联盟
英国国家学历学位评估中心
美国大学大气联盟UCAR
全球风险管理专业人士协会 GARP
加州高校联盟StudyCA
教育政策储备库
第一条 “教育之弦”卓越创新联盟由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设立,旨在为与中心密切合作的伙伴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下简称学校)提供增值服务。
联盟成员实行分类管理:
中心实验基地学校或参加3个(含)以上重点项目(根据项目的类型、规模综合确定)的学校,为AAA级成员。
参加2个(含)以上重点项目(根据项目的类型、规模综合确定)的学校,为AA级成员。
参加1个(含)以上重点项目(根据项目的类型、规模综合确定)的学校,为A级成员。
其他情况经中心综合研究后确定。
重点项目的名单由中心研究确定...
您当前的位置: >
国务院办公厅于2017年12月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产教融合上升为国家教育改革和人才开发的整体制度安排,构建了“四位一体”的产教融合发展大格局,推动产教融合迈向了新阶段。日,《意见》专家组组长、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任陈锋,在国育智库大讲堂作题为《抓住机遇,乘势前进,推动产教融合迈向新阶段》专题报告,首次解读《意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是我们党根据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主要矛盾和发展目标,着眼于教育如何更好地服务“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为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综合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国务院办公厅于2017年12月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产教融合上升为国家教育改革和人才开发的整体制度安排,构建了“四位一体”的产教融合发展大格局,推动产教融合迈向了新阶段。一、深刻认识《意见》的重大意义1.《意见》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举措。新时代对教育提出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方面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另一方面,教育要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服务。具体到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改革,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这是我们党根据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主要矛盾和发展目标,着眼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从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为建设现代化强国服务的目标来讲,具有纲领性的作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阶段,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就必须实施产教融合战略,这是建设现代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石。《意见》始终围绕党的十九大精神,对产教融合工作进行总体思考,在国家今后的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的总体布局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位置。2.《意见》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见》紧紧把握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进人才和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将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统筹推进,重点聚焦与就业市场、企业需求、创新创业直接相连的职业教育、高等教育,重点聚焦调动企业参与积极性,发挥企业重要主体作用,形成政府企业学校行业社会协同参与的工作格局,落脚点放在提高教育质量,优化服务供给,促进就业创业,为受教育者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更畅通的就业渠道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3.《意见》是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的重大方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时代赋予教育的重要历史使命,是今后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教育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基础就是教育强国。建设教育强国,是为了建设制造强国、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乡村振兴、海洋强国、贸易强国、文化强国、世界一流军队、人才强国等,教育强国特别是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强国为实现这些强国提供服务和支撑。&实现高等教育强国和职业教育强国,必须要有整体、系统的眼光,必须要从整个国家战略层面、现代化建设高度认识。必须把视野放在如何更好地服务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上,衡量教育的发展创新为服务社会经济各个领域的强国建设所发挥的作用,这是教育强国必然包含的逻辑,也是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在推动教育现代化的监测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产教融合是解决高等教育强国和职业教育强国建设关键的路径问题。《意见》将产教融合融入经济转型升级各环节,贯穿人才开发全过程,促进了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同时通过发挥高等教育对国家和区域创新中心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切实增强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贡献度,生动展现了教育服务现代化建设的一条重要路径。4.《意见》是对近年来产教融合实践的总结和提升。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层面已经围绕推动产教融合出台了系列政策文件和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届三中和五中全会都明确提出了“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任务,产教融合逐步上升为国家战略。——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深化产教融合,鼓励行业和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2015年,三部委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强调地方本科高校要“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同年,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强调“深化产教融合,将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着力提高高校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贡献率”,对高等教育和“双一流”建设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明确要求。——2016年,党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进一步明确要求“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2017年,国务院把出台深化产教融合的政策措施明确列入年度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可以看出这是非常清楚的一个政治逻辑。《意见》是对近年来产教融合实践经验的一次总结和提升。使产教融合整个体系更加系统化,特别突出产业侧如何主动参与到产教融合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产教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明确了产教融合在国家战略全局中的定位。5.《意见》是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发展的重大的历史性机遇。抓住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的机遇,就是抓住了新时代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发展的机遇。产教融合是新时代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路径,是必然的历史性趋势。首先,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环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是科技和人才,必然要对原来的创新链进行重组,对产业链进行重构,对价值链进行重塑。产教融合不仅是加强教育界和产业界的联合、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本质上是要改变传统的创新链、产业链和价值链。在产业链中加入科技和人才的要素,成为推动产业演化、升级、变迁的动力,对传统产业体系进行重构。反过来对教育链和人才链进行重构,进而重塑整个价值链。其次,产教融合是高等教育和职业院校发展的核心机制。教育发展的初心在于“两为”和“两结合”,即教育要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正是基于对党的教育方针的理解和认识,基于对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性实践,推动产教融合是高等教育和职业院校改革和发展的一条主线、是提高高等教育和职业院校发展的竞争力轴心,也是建设有特色高水平院校的核心机制。第三,产教融合是立足智能社会应对科技革命加速的关键一招。产教融合是推动教育形态、学校形态变革的发动、传动机制。在新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形势下,我们从产教结合到产教融合,一方面,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给教育带来深刻变化。另一方面,科技革命进步的速率加快会引发社会的剧烈变革,传统的教育方式、学习方式、教育组织方式,已经走到了需要历史性变革的关头。二、《意见》在构建产教融合的“大格局”上实现了重大突破(一)强化顶层设计。《意见》首次明确了深化产教融合的政策内涵及制度框架,完善了产教融合的顶层设计。第一,《意见》强调发挥政府统筹规划、企业重要主体、人才培养改革主线、社会组织等供需对接作用,搭建了“四位一体”的架构。第二,《意见》将产教融合从职业教育延伸到以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为重点的整个教育体系,在高等教育层面,产教融合不仅适用于应用型高校,也适用于研究型大学。第三,将从国家治理的角度开展系统化的制度设计,将产教融合上升为国家教育改革和人才开发整体制度安排,突出其在二者之间的重要性和关键性。(二)强化需求引领。《意见》强化需求引领,提出以需求为导向健全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落脚点也在解决人才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重大结构性矛盾。第一,产业发展的需求、新技术和新业态的发展迫切需要必须对接产业发展需求,改善人才供给。第二,我国进入创新驱动发展的新阶段后,必须对接创新发展需求,提高人才质量。第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落在教育层面就是需要更加美好的教育,必须对接就业创业需求,畅通发展渠道,实现“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三)强化问题导向。《意见》在充分总结过去推动产教良性互动所出现的根本问题并予以针对性的解决方案。第一,解决如何发挥地方政府作用的问题,《意见》提出要发挥好政府统筹协调作用,同步规划产教融合和经济社会发展,开展产教融合试点城市等。第二,解决企业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意见》着眼于企业的重要主体作用,在建立价值共同体的基础上,促进企业需求侧和教育供给侧要素全方位融合,为“引企入教”改革提供制度保障。第三,解决学校在发展转变的过程中的思想观念问题、路径选择问题、资源配置问题,《意见》提出实施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引导学校建立对接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第四,解决融合发展机制的问题,《意见》在强调政府统筹作用和企业重要主体作用的基础上,强化行业组织协调和第三方服务的作用,支持中介组织和服务型企业开展产教融合相关的服务。(四)强化创新引领。产教融合是一项新的事业,推动产教融合必须注重鼓励创新,鼓励基层一线的首创精神。第一,发挥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积极性,实现供需更好地对接和资源更好地配置,建立自我完善、自我升级和演化的产教融合创新生态系统。第二,由人才“供给-需求”单向链条,转向“供给-需求-供给”闭环反馈,促进人才需求侧和教育供给侧要素全方位融合。第三,综合运用投资、财税、用地、金融等手段,推动政策和金融创新。第四,在实施产教融合的各个层面支持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构建发挥各方积极性的多元参与机制和多方协同推进的动力机制。第五,鼓励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开放共享的“互联网+”的产教融合信息服务平台。三、深化产教融合的思路与展望先行者需乘势,后来者犹可追。《意见》将对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方方面面带来更加深远的影响。把握未来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第一,要认识到产教融合不止于一项政策,而是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面向未来变革的核心机制之一,也是经济社会新阶段新发展方式的系统设计之一。第二,对学校而言,必须以“大舰战略”为依托,融入创新链、产业链,实现人才、教育、科技、智库、创业、社会服务诸要素资源的集成。第三,推动学校开放多元共享发展,打破原有的思维固化、时空局限、围墙封闭、学科藩蓠、要素分割、技术碎化。第四,引发学校治理结构和编成结构改革,提高综合运用政府、财政、基础设施、人力资源(教师、学生、校友、专家、企业家)、科技、产业、社区、金融、国际合作等资源的能力。第五,产教融合和科技革命的综合作用,正在导致我们对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底层基础架构的重新设计,这就是作为未来基础单元的智慧学习工场。四、努力构建服务产教融合战略的国家级集成平台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立足汇聚创新要素,推动教育变革的核心使命,围绕产教融合,对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接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趋势,对接国家教育改革需要,把搭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平台作为重要突破口,构筑推动教育改革的创新链、人才链和价值链,并为此提供专业化、系统化服务。中心将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统领,准确把握新时代教育发展要求,准确把握《意见》精神,准确把握产教融合的战略方向,把产教融合作为核心机制贯彻到汇聚创新要素,引领教育变革的各个环节:第一,为产教融合互联网平台、产教融合工程平台和机制化基金建设提供支持服务。深化“放管服”下管理服务模式创新,配合发改委、教育部搭建国家产教融合发展工程服务平台。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建设信息化服务平台,为产教全要素的精准对接提供技术服务;系统开展产教融合金融服务的产品库、工具箱和服务菜单的设计,搭建产教融合金融服务平台。第二,开展产教融合试点城市、试点企业相关研究。配合有关部门联合实施产教融合试点城市、试点行业企业建设的探索,着力构建产教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吸引更多企业参与产教融合,指导学校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创新,打造产教融合发展的创新生态系统。第三,推动产教融合示范项目、实验项目向深度发展。推动现有产教融合示范项目、实验项目向深度发展,在人工智能等领域快速布局,构建更大生态、更多协同、更深度融合的新模式。第四,升级产教融合+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国际合作计划。进一步升级产教融合+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国际合作计划,深化实施中外应用型高校国际合作,构建“平台对平台、学校+企业”的产教融合创新国际合作网络,推动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参与配合“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实现教育和产能并肩“走出去”。第五,启动智慧学习工场和长城计划多层次试点。推动大学形态变革,启动智慧学习工场在高等院校、职业院校、企业以及其他组织的多层次试点,探索未来学校初、中、高级形态。建立长城工匠标准体系,为学校提供菜单式的高质量技能培训,同时为企业一线骨干技术人员技能提升和产能过剩行业转岗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提供支持,为造就符合实体经济发展需要的大批岗位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服务。第六,启动应用型高校(含职业院校)课程改革试点。课程改革是教育发展和变革的重要基础,要按照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重新定义教师与课程,建立课程创新激励机制,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重构未来课程的供应链。第七,开展学习贯彻《意见》系列研修、培训计划。围绕深化产教融合,中心将开展系列专题培训解读《意见》;充分挖掘产教融合的典型经验和案例,推动产教融合模式和机制创新;继续办好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和“一带一路”产教融合与企业国际化发展论坛;积极营造全社会充分理解、积极支持、主动参与产教融合的良好氛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