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炎怎么回事低烧可以吃药么

我一朋友在小医院里检查得心肌炎,但低烧不退。请问心肌炎有低烧吗?
我一朋友在小医院里检查得心肌炎,但低烧不...
我一朋友在小医院里检查得心肌炎,但低烧不退。请问心肌炎有低烧吗?
签约家庭医生服务,直接与医生电话沟通,咨询更便捷,解答问题更详细,同时可获得健康顾问提供的健康管理服务。
医院出诊医生
擅长:小儿内科
擅长:外科
共2条医生回复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及药品推荐仅供参考
职称:医师
专长: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
&&已帮助用户:2910
病情分析:您好:症状有疲乏、发热、胸闷、心悸、气短、头晕,严重者可出现心功能不全或心源性休克等。意见建议:如果诊断心肌炎,建议在正规的医院做正规的治疗是非常不要的。
职称:医师
专长:内科,尤其擅长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
&&已帮助用户:17050
病情分析:您好,心肌炎患者的表现在临床上是不一样的,可以有低烧的表现。心肌炎的患者是需要住院治疗。意见建议:建议您的朋友应该严格按照医生的医嘱做,不然会反复发生心肌炎的,并且最后导致心衰的可能。
问医生,您好!我发低烧两天了,吃药...
职称:药士
专长:前列腺炎,肾小球肾炎,手足口病,狂躁症,神经性头痛,高尿酸血症,山楂,六和茶,氯沙坦钾,静心口服液
&&已帮助用户:66845
指导意见:你好 导致 发烧的原因有很多,如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着凉等。用药要注意选择副作用小的药物。在不超过38.5以上的情况下以多喝水为主的 。超过的话 那是要积极进行用退热药物 并且积极进行物理降温才行的。同时间要多喝水,在必要的时候积极进行血液检查确定情况。
问我今年二十 小时候都得过心肌炎。。。 好发低烧 一发低烧没退 咋办? 一
职称:医师
专长:儿科、小儿感冒、
&&已帮助用户:131214
意见建议:你好,37度就不算是发烧,体温波动属于是正常,建议你下次发烧时检查一下血沉看看,如果血沉正常,就没有必要在意
问心肌炎精神状态好
职称:医生会员
专长:蜂窝组织炎,消化道出血,胃十二指肠溃疡瘢痕性幽门梗阻
&&已帮助用户:209912
指导意见:你好,可能是属于体质免疫力差导致的,绝对休息,继续输液试试。
问心肌炎 下午低烧
职称:医师
专长: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糜烂性胃炎,胆汁返流性胃炎
&&已帮助用户:258527
指导意见:您好,心肌炎多为病毒感染引起。建议: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寒冷,适当的体育锻炼,可静脉点滴三磷酸腺昔(ATP)、辅酶A、氯化钾、胰岛素及葡萄糖等药物
问血小板,问题描述:查出患了心肌炎一直在吃药最近又..
职称:医师
专长:血液病 肾病
&&已帮助用户:74973
你上面的留言已经详细的看过,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是一种由外周血小板破坏过多而导致的一种常见的出血性疾病。目前认为该病是由于体内产生抗血小板抗体,使血小板破坏过多,血小板寿命缩短,而骨髓中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巨核细胞变性、幼稚化.证候特点(1)皮肤呈现大小不等的青紫斑点或斑块,形状不一,按之不褪色,无瘙痒感,抚之不碍手。(2)可见于周身各处皮肤的任何部位。(3)除外感风热毒邪,常呈反复发作的特点.(4)除皮肤紫斑外,常伴有鼻衄、齿衄`,甚至咳血、吐血、尿血、便血等症状;女性常伴崩漏,严重者出现中风(脑出血)。目前西医方面没有什么好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激素和输血治疗.而这些方法只治其标,而没有从病因上入手.所以在停药或减量的过程中会反复!我们医院是中医治疗血液疾病的专科医院.根据患者的情况辩证施治,运用祖国传统医学,以清理肌体内毒素.改善骨髓造血系统微环境.使造出来的血液有一个理想的生存环境从而使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得到良好的治疗.平素要起居有节,避免外邪的侵袭,防止感冒。对于病程较长的慢性型患者,要注意增强体质,应避免过度劳累,注意饮食的调节,避免反复感邪,否则会导致病情反复发作,数年缠绵难愈。
问连续低烧两个月了也去很多医院检查了医生说是心肌炎但...
职称:医生会员
专长:内分泌 甲状腺
&&已帮助用户:35661
病情分析: 您好,考虑呼吸道感染,您的情况建议您口服阿奇霉素和氨溴索片治疗比较好,多饮温开水,饮食进清淡易消化食物意见建议:避免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及湿润,避免烟雾及粉尘的刺激,注意保暖,避免着凉加重病情
关注此问题的人还看了
大家都在搜:
关注健康生活!
社会发展节奏快,生存压力大,很多人不能良好调节自我心理,导致.
长期持续这种不良的作息习惯,会给身体造成很大负担,通常晚睡会使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也是男性高发病症,一般分为假性和真性两
百度联盟推广
心肌炎相关标签
心肌炎(myocarditis)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肌的局限性或弥漫性炎症,虽然某些心肌炎由于在终...
免费向百万名医生提问
填写症状 描述信息,如:小孩头不发烧,手脚冰凉,是怎么回事?
无需注册,10分钟内回答
搜狗联盟推广
百度联盟推广
评价成功!您还可以使用以下方式登录
当前位置:&>&&>& > 低热(中医)的治疗用药/长期低烧案例/低热的中医治疗(转载)
低热(中医)的治疗用药/长期低烧案例/低热的中医治疗(转载)
低热(中医)的治疗用药  【证治方药】  (一)阴虚  1,临床表现:午后潮热,形体消瘦,五心烦热,颧红咽千,盗汗骨蒸。舌干红,脉细数。若兼见腰酸膝软,遗精阳痿,女性月经不调者,为肾阴虚;兼见于咳,咯血、气短、声低者,为肺阴虚;兼见心悸怔忡,失眠健忘者,为心阴虚;兼见胁痛、目干涩、头晕、肢麻者,为肝阴虚;兼见腹胀、便塘、纳呆、乏力者,为脾阴虚。  2,病因病机:阴液不足,虚热内生,五脏功能失调。  3,浩法:滋阴补虚退热为主,若见某脏阴虚,可调该脏功能,补该脏之阴。  4,方剂: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合清骨散(《证治准绳》)加碱。  药物:青蒿6~10g,鳖甲15~30g(先煎),知母6~10g,地骨皮10~15g,银柴胡10g,秦艽10g,丹皮6~10g,胡黄连3~6g。  方义:方中用鳖甲滋阴退热,青蒿清热透络,秦艽、银柴胡解肌退热,地骨皮、知母、丹皮、胡黄连泻火退热,以为滋阴清热之治。  加减:阴虚内热甚者加生地、石斛滋阴清热;兼血虚加白芍、当归养血补虚。  5,变通法:在五脏阴虚证突出时,可于滋阴补脏法代之。如心阴虚用天王补心丹(《摄生秘剖》),肝阴虚用滋水清肝饮(《医醇义》),肾阴虚用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大补阴丸(《丹溪心法》),肺阴虚用百合固金汤(《医方集解》),脾阴虚用六神散(《三因方》)加味。若低热显著则加主方药物。  (=)气虚  1,临床表现:午后低热,时作时止,劳累后尤甚,但患者无热感,疲乏无力。声低气短,自汗,面色苍白、虚浮,饮食无味。脉虚、濡、细、豁大无力,舌质淡。  2、病因病机:阳气不足,气浮不敛,阴火内生。  3,治法:补中益气,甘温除热。  4,方剂: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加减。  药物:黄苠10~15g,党参10g。白术10g。当归10g,陈皮5g,升麻3~5g,柴胡3~5g,甘草3~5g。  方义;方中用黄芪、党参、白术、甘草补中健脾,陈皮和冒,当归和血,升麻、柴胡升阳退内热。以为甘温除热之剂,  加减:饮食无味,脘腹瘩胀者,加神曲、备麦芽、焦山楂、砂仁理气开冒;舌苔微黄,热甚者,加黄连,黄柏清热;舌红无苔,兼夹阴虚者,加壹冬、五味于养阴。  s,变通法:上症若见畏风怕冷。自汗,脉虚弦或浮缓,可用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或桂枝汤(《伤寒论》)加黄芪,调和营卫。  (三)血虚  1、临床表现:稍劳即热,时作时止,头面烘热而不红,面色萎黄、无华,眩晕心悸,肢体麻木,女子月经量少色淡或闭经。舌质淡,脉虚细或芤。  2,病因病机:营血亏损,气失血恋,虚热外现。  3,治法:养血益气退热。  4,方剂:归脾汤(《济生方》)合圣愈汤(《医宗金鉴》)加减。  药物:黄芪10~15g,党参10~15g,炙甘草5~10g,白术10g,当归10g,白芍10g,熟地10g,枣仁10g,广木香5g,龙眼肉10g,茯神10~20g。  方义:用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当归、白芍、熟地养血补虚,枣仁、龙眼肉养心安神。木香理气佐诸药而不致黏腻碍胃。  加减:低热甚者加银柴胡、地骨皮、鳖甲清退虚热,出血未止者加阿胶、仙鹤草、茜草止血,饮食无味加谷麦芽、神曲开胃。  5,变通法:若失血者用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加牡蛎、龙骨、赤石脂益气养血,或四物汤(《局方》)加炮姜。  (四)气郁  l,临床表现:低热时起时伏,情绪激动更明显,或时热时寒,心烦易怒,胁胀脘痞。舌苔白或微黄,脉弦细时数。  2,病因病机:肝气不疏,郁结不畅,久而化火。  3,治法:疏肝解郁清热。  4,方剂:丹栀逍遥散(《内科摘要》)合甘麦大枣汤(《金匮要略》)加减。  药物:丹皮5~10g,山栀5~10g,柴胡10g,白术10g,当归10g。白芍10g,茯苓15g,薄荷3g(后下),生姜l片,甘草5~10g,小麦30g,大枣5个。  方义:用柴胡疏肝解郁,兼以退热;当归,白芍和血,白术、茯苓健脾;丹皮、山栀清热,甘草和中,生姜、薄荷调和升降,合以疏肝解郁清热。甘麦大枣汤养心除烦。  加减:热甚加白薇、石斛养阴,乳胀加川楝子、橘叶,胁痛加玄胡索、川郁金理气。心神恍惚加小麦、大枣、远志、枣仁安神。  5,变通法:若兼痰浊、湿热,苔白腻、薄黄腻,脉弦滑数者,合用越鞠丸(《丹溪心法》)解郁。  (五)血瘀  1,临床表现:晚间低热,或发无定时,身体某部热感明显或有剌痛,面色晦黯,肌肤不泽,口于不欲饮,舌有瘀点(斑),脉细涩或结代,或脉象无定。  2,病因病机:瘀血内阻,营卫不和,郁而化热。  3,治法:活血化瘀。  4。方剂: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  药物:柴胡10g,枳壳5g,白芍10g,桃仁10g,红花5g,当归10~15g,川芎3~5g,生地10~15g,牛膝10g,桔梗5g,甘草5g  方义:用柴胡、枳壳理气,当归、川芎、白芍、生地(即四物汤)和血,桃仁、红花祛瘀,牛膝、桔梗一降一升,是行气活血之剂。  加减;热重加连翘、丹皮清热,痛甚加蒲黄、五灵脂化瘀,便秘加制大黄、全瓜萎通腑。  5,变通法:少腹满、便秘者用桃仁承气汤(《伤寒论》)通腑逐瘀。  (六)营卫不和  l,临床表现:低热时发时止,畏风怕冷,汗出不甚,易感冒,身体酸楚不适。舌苔薄白,脉浮缓。  2,病因病机:营卫不和故低热时发时止,卫气不避面畏风怕冷。  3,治法:调和营卫,益气固表。  4,方剂:桂枝汤(《伤寒论》)加减。药物:桂枝6~10g,白芍6~10g,甘草5g,生姜2片,大枣5枚。方义:桂枝、白芍调和营卫,甘草,姜、枣和中。加减:怕冷畏寒加淡附子温阳,汗出、易感加黄芪、浮小麦固表,血虚加血,口苦加黄芩清热。  5,变通法:需长期调理时,可用玉屏风散(《世医得效方》)作丸剂调治。  (七)风湿  1,临床表现:低热有汗,关节酸痛。咽痛,心悸,胸闷。舌红苔黄,脉数。  2,病因病机:风湿久踞而化热,邪正相争而低热。气血不通故关节痛。  3,治法:祛风化湿清热。  4,方剂:桂枝芍药知母汤(《金匮要略》)加减。  药物:桂枝5~10g,赤白芍各5~l0g,知母10g,苍白术各L0g,防风10g,防己10g,秦艽10g。  方义:桂枝、芍药调和营卫,宣痹通络;知母、秦艽清热祛风,苍术、白术化湿,防风、防己祛风止痛。  加减:关节痛甚加地龙、片姜黄、海风藤祛风通络,血虚加当归、川芎养血,热重加石斛、生地养阴清热,湿热重加苡仁、黄柏利湿清热。  5,变通法:若关节肿痛红热,苔黄腻,口苦,为湿热痹者,用薏仁竹叶散、宣痹汤,热甚用加减木防己汤(均《温病条辨》方)。  (八)暑湿  1,临床表现:低热发于5~8月,头昏沉重,肢体困倦,胸闷脘痞。食不知味,口不渴或喜热饮,口甜,便溏,热不为汗衰。苔白粘腻,脉濡数。  2,病因病机:暑湿相搏,表里壅遏,三焦不通。  3,治法:芳香化湿,清暑退热,宣通三焦。  4,方剂;三仁汤(《温病条辨》)加藿香、佩兰。  药物;薏苡仁10~15g,杏仁10~12g(打),白蔻仁3~5g(打),厚朴3~5g。半夏10g,通草6g,竹叶6~10g,六一散(包)10g,藿香10g,佩兰(后下)10g。  方义:杏仁宣肺,蔻仁和中,苡仁渗湿,厚朴、半夏除湿,通草、竹叶、六一散清利暑湿,藿香、佩兰芳香化湿。  加减:热重加大豆黄卷、山栀清热,湿重加猪苓、茯苓利湿。  5,变通法:若暑热口渴自汗,心烦口千,脉数舌红者,用清络饮(《温病条辨》)加减。  (九)注夏(夏季热)  1,临床表现:低热经久不退,发于夏季。入秋则退。或早热暮凉,或暮热早凉,烦躁,脘痞纳呆或腹胀便溏。面色虚浮白嫩,无力,自汗,易感冒;口渴欲饮,汗多。脉虚数,舌淡或红。本证多见于小儿脾肺气虚,称为小儿夏季热,也可见于成人(以女性为多)。  2、病因病机:暑热伤及气阴,气虚不足、卫气不固而无力,自汗,易感冒;暑邪伤阴,津液亏乏而口渴欲饮,汗多。  3,治法:清暑益气或清暑养阴。  4,方剂:  (1)气虚用李东垣清暑益气汤(《脾胃论》)加减。  药物:黄芪10g,白术10g,党参10g,麦冬10g,五味子5g,陈皮5g,银柴胡10g,升麻5g,黄柏3~5g,甘草5g。  方义:方用黄芪、白术、党参、甘草健脾益气,升麻升阳,陈皮理气,银柴胡、黄柏清热,麦冬、五味子敛阴止汗。  (2)阴虚用王盂英清暑盏气汤(《温热经纬》)  药物:西洋参5g,石斛10~15g,麦冬10g,黄连3g,陈皮5g,竹叶6~10g,荷叶10g,知母6~10g,西瓜翠衣’30g。粳米10~15g。  方义:方用西瓜翠衣清暑热,知母、黄连清热,竹叶、荷叶利湿。麦冬、石斛养阴,西洋参益气养阴,陈皮、粳米和胃,  加减:脘痞纳呆加砂仁、蔻仁燥湿理气,腹胀便溏加扁豆、苡仁建脾渗湿。  5,变通法;有热而不为所苦,中午热甚。气短明显者,可用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加黄芪。  【医家经验】  (一)施今墨经验  施氏将低热经久不退者分为两类:  1,外邪内陷不出:热无定型,发无定时。检查无异常发现,用抗生素、退热剂无效或旋退复发。由感冒误治或延误治疗而成,为风寒外袭,内有燥火所致。治用清解并举、和调共图。①提拔伏陷之邪:秦艽、荆芥、防风、柴胡、葛根,雏辛、常山等,药用十分中之二分;②搜剔热积:山栀、黄芩、黄柏、知母、丹皮、赤芍、青蒿、地骨皮、板蓝根、羚羊角、紫雪丹,药用十分中四分;③和气血、通肠胃。益气养阴: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厚朴、枳实、陈皮、神曲。川芎、芍药、鳖甲、山甲、地龙,壶冬、石斛、玉竹、首乌等。可先取其中合适药味作汤荆暂试数剂,以作探治;然后选上药合度者配比,制成蜜丸每重6g,日3次,每次1丸。  2,阴虚血少:下午低热,体温不高,经久不退,为阴血虚亏而成,或先天偏胜,或久病年老者,但必须排除慢性感染。①养阴;生熟地、天冬、麦冬、黄精、山萸肉、楮实子、天烛子、龟甲,鳖甲等;⑦养血生津:龟甲、黄明胶、黑豆、芝麻、西洋参、玄参、石斛、五味子、芍药、鸡血藤、丹参等;③清解三焦湿热:丹皮、栀子,黄连、黄芩、知母、白薇、青蒿、地骨皮、茅根、芦根、银花、连翘、莲心、土茯苓、车前子、泽泻、滑石、甘草。用法及制剂配比原则同上。  以上药物据证情选择,不必拘泥全用,以药证合拍为选药原则。(施小墨,等,中医临床家施今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342)  (二)蒲辅周经验  蒲氏认为“肝为罢极之本”、“阳气者烦劳则张”为内伤低热治疗的理论基础。该症患者常不注意劳逸结合,过劳而伤及中气,脾阳内陷、虚热内生;或精神过度紧张,肝脾不和。他将低热分为气虚、血虚两类,又有火郁一种。  1,气虚:用补中益气汤甘温除热,重则用当归补血汤合甘麦大枣汤加党参,汗多加浮小麦。若疲乏嗜睡,体重,关节痛,口苦,食不知味,大便不调,脉细弦数,为脾胃虚弱兼夹湿热,用升阳益胃汤制成散剂,分包煎服。  2,火郁:长期低热,口苦,头暴,或热如火燎,扪之灼手,为脾胃虚弱,过食冷物,阳气抑郁;或先有外感,治以凉遏、误补,热郁于内。脾阳抑郁宜用升阳散火汤(《脾胃论》),外邪郁闭则用火郎汤,胸胁胀满加用越鞠丸。  3,血虚:用圣愈汤加地骨皮,纳呆加神曲、荷叶,若胁下疼,烦热口苦,脉弦细,用丹栀逍遥散加香附、神曲、荷叶,胁痛加川芎、郁金。胁下有块加片姜黄。(中医研究院,蒲辅周医疗经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三)傅宗翰辨病治疗经验  傅氏治本症重视辨证和辨病,兹介绍他辨病治疗经验,  1,心肌炎:低热为主者,用清宫汤(《温病条辨》)加玳瑁,心动过速加琥珀、贝齿。  2,风湿热:以低热、关节痛为主者,用越婢汤、三妙丸,酌加秦艽、菝羹;后期低热、乏力、自汗、血沉不降者,上方加麦冬、玉竹、石斛、知母、生地,汗多加黄芪、橹豆皮。  3,风湿性心脏病:低热,面白,心悸气短,用归脾汤加银柴胡,玉竹。有心悸、心痛、脉涩数者,用桃红四物汤;阴虚则参阴虚内热治法,用清骨散、青蒿鳖甲汤等。  4,结核病:在辨别阴虚、气虚基础上,选用龟甲、鳖甲、青蒿、白薇、功劳叶、黄芩等。  5,甲亢症低热;可在疏肝清热方(如丹栀逍遥散)中,加用夏枯草、胡黄连、黄药子、乌梅。  6、慢性支气管感染:炎症控制后低热不退,百合固金汤加功劳叶、鹿衔草,  7,慢性胆囊炎:用蒿芩清胆汤加茵陈蒿、蒲公英、玉米须等。  8,慢性肾盖肾炎后期:有低热者,六味地黄汤加柴胡、蒲公英、五味子、萆薛。  9,慢性口腔炎;有热者用清胃散加大青叶、板蓝根;久病反复而清热法无效者,用甘露饮加肉桂。或知柏地黄汤加附子。  10,慢性肝炎以低热者为主者,选用鳖甲、白薇、平地木、垂盆草。  11,夏季热:口渴尿多用葛根、沙参、石斛、花粉、青蒿、乌梅、木瓜;低热而项后、脊背热,四肢不温,便溏,苔白者,用异功散加葛根、桂心、山药、莲子肉。  12,热病愈后低热稽留:用何人饮(《景岳全书》)或雷丰二甲拽邪法(《时病论》),即山甲、人参、首乌、术贼草。(南京中医院编,傅宗翰医术集锦。1982,54)  【评述】  低热的证候类型虽多,但可分为虚热、实热两类,在临床上各型常相互兼夹、虚实互见。气虚低热与外界气候关系不大,与劳累因素有关,较少有阴虚之证。阴虚者常见于结核、甲亢症,血虚者可见于贫血、出血及血液病,气郁者常呈功能性低热表现。因局灶性感染引起者,应用抗生素无效或不敏感,多属虚证,宜用补剂治疗有效。如用抗生素局部炎症消退或细菌培养阴性,热仍不退者,也属虚证,常以扶正补虚为主,兼以祛邢(湿、热、火等),则可达到退热作用。  低热病程缠绵,时作时止。在中药达到退热效果后。仍须继续巩固治疗,其总疗程一般在l~2个月之间。除注夏、暑热较易见效之外,其余各型需待久治疗,以改善体质。功能性低热(包括夏季热)单用方药治疗即可,器质性低热尚需针对原发及病因,进行对抗性西医治疗,如结核病须抗痨,肿瘤需化疗等。  本症患者脾胃不调者为多,治疗应以胃气为本。药量要小,宁可再剂,匆用重剂。可1周服5剂,服服停停。一般较少用苦寒药以免损伤脾胃,且化燥伤阴。在确诊后之处方,只要合度不可随意更改,在治疗过程中,若因服药不便,可用丸、散剂缓调。  本症患者要注意情绪变化与饮食清淡(除血虚之外),气郁型还要配合心理治疗。长期低烧案例长春中医学院教授  肖永林患者赵X X,女,23岁。1976年12月初诊。该患系X X医科大学X X临床医院X疗区的护士,因长期低烧而住本医院本疗区治疗。已住院很长时间,无明显效果。诊见患者形体消瘦,面色黄白少华,口唇淡润,呈疲惫无力状。自言低烧已很长时间,体温经常在37?7.5℃之间,很少升至38℃。经多种临床及实验室检查,未查出原因,自感身体疲乏,懒动懒言,动甚则疲倦、气短,或有汗出,食欲不振,强食则胀满不消,嗜卧喜静,四末经常清冷。视其舌淡少华,苔白薄而润,脉弱无力。询问其他症情,言无头痛身痛之感。虽有低烧,而不恶热,反有阵阵畏寒之感,得温暖则消除。无心中烦热、口渴等症,大便基本正常,有时稍溏,小便清利,经期大致正常,唯血量时多时少而色淡。似属气虚发热,遂用补中益气汤加减:15g,生20g,15g,15g,15g,10g,5g,5g,10g,麦芽15g。水煎3次,合并滤液分3次服,为1日量。3剂后,自觉食欲好转,饮食增多,其他症状如前。又2剂后,除饮食增加外,又觉身上有点气力,已不像从前那样疲惫不堪。继续服前方数剂,体温降至36.5℃,疲乏无力、短气等症皆大有好转。根据现在的情况,患者与疗区的领导研究,决定出院回家服药休养。嘱其服用健脾丸与补中益气丸,补益脾气,以培根本。继续服上述2种丸药至春节,身体完全复原,从未发热,容光焕发,精力充沛,与1个半月以前完全判若两人。【医生甲】此患者长期低热,老师根据什么辨为气虚低热呢?【老师】临床上,长期低热的患者不少,导致长期发热的原因很多,证情也较复杂。此患者之长期低热,所以诊为气虚发热,主要是因为其有一派脾虚气弱之候。首先,对长期发热,应辨明其为外感发热,还是内伤发热。此患者既无实热之表现,也无湿热之征象,更无毒热(如疮痛)之证侯。故基本上可以排除外感之实热。那么,此病之发热只能属于内伤发热之范畴。其次,在内伤发热中,也有虚、实两类,也应辨明。此患者,既无外伤、出血之病史,也无痛有定处与刺痛之症状,口唇舌质又无青紫及瘀斑之现象,则其发热非瘀血发热可知。患者无恚怒不遂而致气滞肝郁之因,也无胀闷易怒、太息之征,又无经期腹痛乳房胀痛之症,则气滞肝郁化火之发热也可排除。剩下的只有在虚证中进行辨别了。因虚而致之发热,有阴血不足与阳气虚衰之不同,皆为虚热之属,也称虚火。丹溪所说的“实火可泻,苓连之属;虚火可补,参芪之属”的“虚火”,即属此类。更确切地讲,参芪之属所治的虚火,必为气虚无疑。阴血不足之发热,由于阴虚不足以涵纳阳气,而阳气独亢,故多出现五心烦热(即手足心发热,心中烦热),多梦失眠;而此患者五心不烦热,且嗜卧多眠。阴虚之发热,由于阴液不足则欠于濡润,故多口唇焦干而红,咽燥;而此患口唇淡润,不红不干,且无咽燥之感。知其并非阴(血)虚发热。该患者明显地表现出身体疲乏,四肢倦怠,懒动懒言,动则益甚,则其为脾气虚衰已属无疑。故在治疗时,采用补中益气之法而获效。从其服药后的效果看:首先表现出来的是食欲转佳,饮食增多。说明中气渐旺,脾升胃降之功渐复。饮食一增,则谷化精微,机体得养,故逐渐感觉有了力气。以后才逐渐体温下降恢复至正常。可见欲治气虚发热,必先补益中气,使脾胃之气得复,能纳能化,谷气日充,则热可自退。若一见发热,而不辨其属虚属实,在气(阳)在血(阴),而一概施以寒凉继以滋润,不唯难于收功,恐反益增其疾。【医生乙】阴血虚则热,阳气虚则寒,这是一般的规律。而气虚反能发热,应该怎样理解呢?【老师】阴血虚而热自内生,阳气虚而寒从中起,易于为人所理解。气虚反能发热,确实难于说明其机理。但在临床上,由于气虚而导致的发热,确实存在,有致长期低热者,也有长期高热者。首先,应当明确,气虚发热之气虚,是指脾胃气虚而言。造成脾胃气虚之原因,主要为饮食失节,劳役过度,忧伤思虑等。但对脾胃气虚为什么能导致发热,目前尚无统一的认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并对这些说法提出我们的看法:一是认为脾气虚陷,中焦虚寒,虚阳外浮而致发热。但从临床来看,很多气虚发热的患者,并无中寒之象,所以说因中焦虚寒而致虚阳外浮之说,似属无据。何况在治疗时,又很少应用温中散寒,引火归原之药!二是认为脾胃气虚,谷气下流而蕴为湿热,使下焦阴火上冲而致发热。此说与上说正属相反,前者为虚寒,而此则为湿热。如若为湿热内蕴,或在便溺时,或在舌苔上必有湿热之象。而治之者,必先治其湿热,而后发热之症方能渐退。可是临床上,气虚发热的患者,往往既无湿热之表现,而又无需使用清利湿热之药,只宜甘温升举之剂而气虚得补则发热自退。况清利湿热之品是以祛邪为主,绝非脾气虚陷之可用。因而此说也似属不符。三是认为气虚而卫气不固,因之易于感受外邪,正邪相搏而致发热。此说显然属于外感而致之发热,绝非内伤发热之属。尽管补中益气汤可用于气虚外感证,有益气解表之功,但不能因此而将气虚发热与因气虚而外感之发热混为一谈。况且气虚发热往往为长期发热,又无表证可察,与气虚外感之时常感冒,有外感则发热,无外感则不发热者显然不同。四是认为脾胃气虚,健运失职,不能生血,血虚而致发热。这种说法实是将气虚发热与血虚发热混为一谈。五是认为阳气不足,不能腐热水谷,而致阴虚,阴虚则热。上两种说法,—为气虚导致血虚,一为气虚导致阴虚。阴血不足不能配阳,阳气偏亢而发热。若说脾胃气虚不能腐熟,运化水谷而致阴血不足,为临床所常见。治之者,或补气而生血,如补血汤;或培土而养阴,如资生汤(《医学衷中参西录)方:、、内金、玄参、牛蒡子)。上方皆是在用补脾益气之药的基础上,或加补血之药,或加滋阴之品。这与以温补升提宜畅之药为主的补中益气汤等,不能同日而语,因而上两种说法也属似是而实非。六是认为脾胃气虚,升降失常,气机不畅,郁滞而化热。这种说法,虽然尚难尽美尽善,但却能够比较正确地说明气虚发热的机理。其关键即是因气虚而致郁,因郁而化热。其中因气机郁滞而化热,易于为人所理解。那么,因为气虚又怎么能致成气郁呢?往往难于理解。盖人身之气,无时无刻不在运行,只有气机之升降出入运行不已,则生机不息,若有郁滞则疾病生,一旦停止则生命息。人身脏腑之气的升降出入,以中焦脾胃的气机为枢。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升降出入之机以脾胃为最。若饮食失节,劳役过度,损伤脾胃,至脾胃气虚,运化失常,当升者不升,当降者不降,气机滞涩,郁而生热。那么,气滞属实,气虚如何能导致气滞呢?盖人之气血,如江河之水。水势浩荡则奔流涌泻,一日千里,何滞之有?一旦水量减少,甚或枯涸,则推动无力,流通滞涩而处处淤积。故有云,“气之所以行者,气旺故也;气之所以滞者,气虚故也”。又有云,“人之气血如水,盛则流行,虚则鲜有不滞者”。【医生丙】气虚发热,应以补气为法。而补气之方很多,为何以补中益气汤为主呢?【老师】气虚发热,凡以补气为主的方剂皆可酌用。其所以以补中益气汤为主方者,一因其方重在升补脾气,二因其方之作用补益之中又有升发行散之义。盖气以畅行为补。补其不足,宣其壅滞方为善补气者。况此证又为因虚致郁者乎!低热的中医治疗(转载)低热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多见于内伤发热,为脏腑气血虚损或失调而引起;也可见于病人仅自觉发热或五心烦热而体温并不高者,低热常为标本俱病,虚实相间,病情有的较长,而治疗又比较困难,本人从实践体会到:病因虽多,治疗虽难,但只要抓住疾病的分型与特点,掌握好药物的性质特点,是可以取得满意疗效的。现将常见的辨证分型及治疗介绍如下,供同道参考。&&&&&& 1 气郁发热&&&&&& 此类患者多性情急躁,平时情绪不稳定,多言快语,面色青。时觉身热心烦,热势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精神抑制或烦躁易怒,胸胁胀闷,喜叹息,口苦而干,黄,脉弦数。妇女常兼,经来腹痛或乳房发胀。治疗宜疏肝解郁清热,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减。但不宜多用理气药,因为理气药香燥,容易伤阴。&&&&&& 患者,女,34岁,低热1年余,时有烦躁,胸闷胀,自觉气短,善叹息,月经来潮时小腹痛,舌质暗紫,苔薄白,脉细弦,采用丹栀逍遥散合四物汤加减。方药为:柴胡5g,薄荷3g,白芍10g,丹皮10g,茯苓10g,当归15g,枳壳6g,桃仁10g,红花10g,桔梗5g,牛膝6g,川芎6g,赤芍5g。长期气郁发热病人,多伴有血瘀。治疗时宜疏肝理气同时活血化瘀,常获得可喜疗效。&&&&&& 2 外感后的低热&&&&&& 感受外邪,禀体素虚,正邪相争,邪气留恋,低热难退,外感后,治疗不当,过用寒凉,或早进滋补,失于表散,也可以使邪气伏于里而难于外透。所以在治疗外感时,不宜用大苦大寒之剂或大发汗;宜轻剂,小量外透为好。&&&&&& 患者,男,12岁,发热十余天不退,体温37.2℃~38℃,不思饮食,面色黄白,大便稀软,薄白,脉濡缓。可用升麻葛根汤合香苏散加减:升麻1g,葛根3g,苏叶6g,香附3g,豆豉10g,荆芥3g,扁豆花5g,杷叶10g,陈皮6g。方内升麻、葛根升举阳气,解肌透邪,加苏叶、豆豉、薄荷、陈皮疏滞理气,驱逐风寒。诸药合用助脾气、调气血、祛外邪、退低热。&&&&&& 3 阴虚低热&&&&&& 此类病人的低热,为阴液不足,不能制阳,阴阳失衡,而使虚热内生。多见于瘦人。症见午后或夜间发热,手足心发热,或骨蒸潮热,心烦,少寐,多梦,颧红,盗汗,口干咽燥,大便干结,尿少色黄,舌质干红或有裂纹,无苔或少苔,脉细数。治宜滋阴清热,方用清骨散或沙参麦门冬汤加减。患者,男,60岁,,两手心发热,午后两颧红赤,口干,心烦,睡眠差,唇红,舌红无苔,脉细弱。可采用沙参麦门汤加减:生地15g,麦冬15g,石斛15g,首乌15g,当归10g,沙参15g,丹皮10g,玉竹15g,青蒿10g。用生地等药滋补阴液,丹皮、青蒿等清虚热。&&&&&& 4 气虚低热&&&&&& 此种低热多与脾气虚弱有关,发热常在劳后发生或加剧,热势或低或高。头晕乏力,气短懒言,自汗,易感冒,食少便溏。舌质淡,苔白,脉细弱。治宜益气健脾,甘温除热,临床多以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 患者,男,13岁,平素体质较弱,饮食甚少,近2日发热,流涕咳嗽,面色弱濡。可用笔者经验方:藿香6g,扁豆花10g,苏叶5g,荷叶5g,白薇10g,苍术5g,陈皮5g,杏仁3g,葛根2g。在治疗脾胃虚弱病人外感时笔者常注意到脾胃气虚的特点,加用补脾益气之品,祛邪外出,疗效很好。&&&&&& 5 痰食积滞之低热&&&&&& 这类低热多见于小儿、老人、久病体虚之人。因为其生理特点,胃肠功能比较低弱,脾胃的运化功能受到损害,所以易积食、生痰,再加之外感等因素致使低热不退。笔者在治疗这种病时,注意到在方药中加上消导积滞、化痰药物,如越鞠丸、保和丸等方药,收到很好效果。&&&&&& 患者,男,4岁,低热7天,不思饮食,呃气,2天未解大便,腹胀,流鼻涕,咳嗽,白厚,采用香苏散加减效果较好。方药是:苏叶10g,薄荷3g,豆豉10g,杷叶5g,大黄3g,枳壳5g,焦三仙各5g。&&&&&& 在用药方面,内伤久病者,要注意调理脏腑气血,补虚祛邪。一方面要以祛邪为主,另一方面又要注意维护正气。外邪内陷者,佐以轻透之品,鼓动正气,因势引导。小儿低热、脾胃虚弱,加用葛根、白芷之类。入夏后,低热不退病人,加上六一散、鲜竹叶,能清暑利尿,畅通气机,退热往往理想。肝气郁滞的低热,理气时要防止伤阳,理气药要轻或加补阴药物。气虚低热加用香薷、白薇、藿香。阳虚低热用玄参清肾经虚热为主,丹皮清无汗之骨蒸潮热;地骨皮清有汗之骨蒸,青蒿、秦艽治疗虚劳发热。在治疗低热用药上,一般来说,药量宜轻,不宜过大。大剂量用药,往往苦寒相加易伤正气;若病情需要,也要中病即止。&&&&&& 总之,临床辨证时,要抓住疾病分型的性质特点与变化规律,掌握住药性特点,用药要有的放矢,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欢迎转载:
相关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病毒性心肌炎持续低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