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造卫星的资料具体资料

Molniya卫星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Molniya卫星
闪电是前苏联第一个网络。它在大倾角的椭圆轨道上运行,其设计目的是为北部地区几个大国提供通信服务。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通讯卫星发射进入太空,该卫星的重要性正在逐渐降低。
Molniya卫星结构特点
Molniya(闪电)卫星基于圆柱形的KAUR-2卫星主体设计,外形像风车,有一个圆形顶端和六个太阳能电池阵
列,能够提供1.2千瓦的电力。
“闪电”号人造卫星进入偏心率很大的椭圆同步轨道;其远地点在北半球上空,离地球约4万公里,近地点离地球460-630公里,相对于赤道平面的倾角为62.8°-65.5°,运行周期约为12小时。这样的轨道,一颗卫星能保证苏联和北半球其它各国领土上的地面站一昼夜内保持8至10小时的通信联络。在轨道上如有三颗人造卫星组成一个系统,就能保证昼夜不问断的通信联络。发射时,“闪电”号与的末级一起先进入人造卫星的低(过渡)轨道,然后启动末级火箭发动机,给人造卫星一个补加速度,使之进入主轨道。能源为太阳能电池(人造卫星与运载火箭分离后张开的六块平面帆板)。定向系统保证太阳能电池帆板始终朝向太阳;同时保证有一副抛物面  窄波束定向天线始终对着地球。轨道校正系统把“闪电”号人造卫星调整到相对于地面站的所需位置,并调整与地面站的各次通信时间。对各次通信的控制可自动地(由星上程序一时间逻辑装置)进行,或由地面通过无线电指令线路利用指令一测量装置进行。“闪电”号人造卫星上装有温度调节系统,以及测量轨道参数、接收地面无线电指令和发送有关各星上系统工作情况的遥测信息用的全套无线电技术设备。
Molniya卫星研制历程
该卫星第一次成功发射是在日,能够转播电视节目,并且能实现电话、电报双向通信。它还装有一个可能专门供军方/政府使用的转发器。在1996年,已经有11颗卫星闪电1-11,通过将赤道上卫星间隙减少到90°,任何时间在地平线上的卫星已经由两颗增加到了3颗。闪电3系列卫星首次发射是在1974年11月,这颗用于构成轨道通信系统,为前苏联的北部地区服务。闪电1和3卫星被安置在8个轨道面上,星与星之间的间隔是45°。
至今已发射了55颗Molniya(闪电)3系列卫星。设计寿命是3年。最新的是闪电3K系列卫星,首次发射于日进行。在2005年7月的一次发射失败后,闪电3K系列卫星已经宣布停止生产。
Molniya卫星型号
Molniya卫星第一代闪电号
Molniya-1卫星发射质量1600kg,功率460W,三轴稳定,2年,用于C和Ku频段的军事及政府通信。
Molniya-1T卫星发射质量1600kg,功率930W,设计寿命2年,卫星装有1路40W功率的,主要用于军事通信业务。
Molniya卫星第二代闪电号
Molniya-2卫星采用库尔-2(KAUR-2)平台,发射质量1700kg,功率960W,设计寿命1年。加压的三轴稳定姿态控制,具有六个非的太阳能电池阵列,在阳光指向模式下运行。天线安装在两个伸缩臂上并且是可动的,每个天线具有光学跟踪系统,该系统提供信息以将两个天线中的一个指向地球。而天线系统由具有21.5°的辐射图的两个喇叭天线组成。
Molniya-2卫星主要通过Orbita-2进行政府通信,有效载荷有两个由MNIIRS开发的组成,工作在C频段(上行频率位6GHz,下行频率为4GHz),主要用于民用通信。
部分卫星,从Molniya-1-3开始,会携带一个额外的由两个黑白组成的称为Berkut的地球观测有效载荷,后来也变为彩色电视摄像机,这种有效载荷用于,也用于编制预警系统。
Molniya卫星第三代闪电号
Molniya-3卫星采用KAUR-2平台,发射质量1740kg,功率1000W,设计寿命3年,主要用于国内及国际民用通信及电视分发业务。卫星装有功率为40W和80W的3路转发器,带宽50MHz,配有30W功率的,上行频率5.975~6.225GHz,下行频率3.650~3.900GHz,。4颗Molniya-3卫星组网运行,可支持底面直径12m的接收天线。
Molniya-3K卫星发射质量1740kg,功率1470W,设计寿命5年,为军方及政府部门提供C和Ku频段通信及多媒体业务。
闪电号卫星绝大多数运行在偏心率很大的椭圆轨上,便于地球站跟踪 。 1颗卫星能保证苏联和北半球许多国家在一天内通信8~10小时。3颗分布适当的卫星可实现昼夜通信 。1974年7月改装的1颗闪电Ⅰ号卫星被送入地球静止卫星轨道,成为苏联第一颗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也是闪电号卫星系列中唯一的静止卫星。
Molniya卫星性能参数
名称:闪电(Molniya)卫星系统
制造商:俄罗斯雷席特涅夫应用机械研究与生产联合会
发射日期:日
发射地点:俄罗斯,普列谢茨克航天发射场
轨道:651公里×39703公里
:3个4~6GHz转发器。
结构尺寸:1.6米×4.2米
.环球网军事[引用日期]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外军部,外国武器发展简介,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年08月第1版
陈求发.世界航天器大全:中国宇航出版社,2012
本词条认证专家为
同济大学航空与力学学院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人造卫星,由人类建造,以太空飞行载具如火箭、航天飞机等发射到太空中,像天然卫星一样环绕地球或其它行星的航天器。用以进行探测或科学研究。人造卫星是目前发射数量最多、用途最广、发展最快的航天器。不过,在不会产生误会的情况下,一般亦可称为卫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火箭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速进步,使发射人造地球卫星成为可能。人造卫星被广泛应用于军事、广播通信、资源探测、气象预报、导航定位、空间探测及科学实验等领域,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军事效益。人造卫星已经与人类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日常生活质量。
-&收起最新报道
自古以来,人类一直在探索太空奥秘,尤其企望能一步登天,到九霄云外潇洒走一回。从古代火箭到牛顿三大定律,从齐奥尔科夫斯基的多级火箭理论,到布劳恩研制V-2火箭,经过祖祖辈辈的不懈奋斗,茫茫太空终于迎来了亘古未有新纪元。
日,苏联拜科努力航天中心天气晴朗。人造卫星发射塔上竖着一枚大型火箭。火箭头部装着一颗圆球形的有4根折叠杆式天线的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随着火箭发动机的一声巨响,火箭升空,在不到2分钟的时间里消失得无影无踪。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了。消息迅速传遍全球,各国为之震惊。这颗“小星”在天空不过逗留了92天,但它却“推动”了整个地球,推动了各国发展空间技术的步伐。
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在国际上产生了巨大影响,对许多国家的运载火箭和航天器研制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日,美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探险者—1”升空。此后,法国、日本、中国和英国等纷纷发射各自的卫星。据统计,现在人类已研制和发射了各种人造卫星四千八百多颗,人们的主要目的是利用人造地球卫星开发太空高远位置资源。
显而易见,用人造卫星观测天体能不受大气层的阻挡,接收来自天体的全部电磁波辐射,实现全波段天文观测。人造卫星的飞行速度快,一天能绕地球飞行几圈或十几圈,可迅速获取地球的大量信息,这是地面勘察和航空摄影无法比拟的。人造卫星在几百千米以上高空飞行,不受领土、领空、地理和气候条件限制,视野广阔,一张遥感卫星照片拍摄的面积可达几万平方千米。在静止轨道上的卫星可“看到”40%的地表,这对通信非常有利,可实现全球范围的信息传递和交换。人造卫星能飞越地球任何地区,特别是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沙漠、深山、海洋和南北两极,并对地下矿藏、海洋资源和地层断裂带等进行观测。而且,太空这块风水宝地也是各军事大国竞相抢占的制高点。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海湾战争上,美国就几乎动用了各种类型的军用卫星,首开了世界军事航天史的先河,它标志着陆、海、空、天四维立体战争的时代已经到来。
中国是第五个能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日,我国用自制“长征—1”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它标志着我国在征服太空的道路上迈出了巨大的一步,并跻身于世界航天先进国家之林。
从1987年开始,我国还用返回式卫星搭载水稻、小麦、玉米、青椒、西红柿、黄瓜、西瓜等作物的种子,在太空经受强辐射、高真空、失重和低温环境的洗礼,诱使它们的遗传基因发生变异,然后在地面上种植。用这样的方式培育出来的作物,生长快,长势好,对加快农业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随着卫星技术的日新月异,卫星种类越来越多,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它们在宇宙“公海”里遨游“淘金”,已为人类带来了万贯财富,我们今日的生活,已经无法离开它。20世纪发明的人造地球卫星,改变了人类社会的思维、工作和生活方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
2种类及用途
科学卫星科学卫星是一切卫星发展的先驱,一般做为学术用途,所获得的资料对于太空发展有著很深的影响。除了探测大气层与外太空的状況之外,也肩负著为各种仪器作先驱测试的工作。如美国太空总署的哈伯太空望远镜及台湾所发射的”中华一号卫星”。借由科学卫星,我们可以完成许多在地面上无法完成的科学实验。通信卫星通信卫星是目前与大家生活关系最密切的人造卫星,举凡电视中的转播、个人的行动电话、与高速网路等和通讯有关的服务,都和通信卫星脫离不了关系。军事通信卫星也属此类,且有不易被摧毀、资料传输量大、迅速与保密等优点。遙感探测卫星气象卫星——摄取云层图和有关气象资料的卫星,一般我们在看天气预报时,卫星云图就是气象卫星的观测结果。
地球资源卫星——能通过尖端的光学照相和解析技术,将地球上的资源寻找出来。除了能作探矿用途外,尚能应用于地质、地震、海洋测绘、地图绘制、土地开发、災害评估、农林渔木资源与考古等用途。就如在这次的九二一大地震后,我们便能借由法国的SPOT卫星,来评估土壤流失、地貌改变、植被变化等资料。而这些资料对于災害的评估与災后重建均是一项重要的依据参考。导航卫星导航卫星一开始是为了军事用途而设计的,后来由于民间的需求殷切,所以军方才将此技术解密释出。其中最著名、应用也最广的,便是原属于美国军方使用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简称GPS。不仅是海运、空运与铁路运输均能借此定位,以提高安全性及运输效率。目前已有车厂将此套设备安装在车辆上。其功用不但能当地图使用,更能借由地面的服务站为车主道引至最近的路線。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可与其他种类的卫星相辅相成,提高前述的各种卫星资料的可用性。
人造卫星的运行轨道(除近地轨道外)通常有三种:地球同步轨道,太阳同步轨道,极轨轨道。地球同步轨道是运行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的顺行轨道。但其中有一种十分特殊的轨道,叫地球静止轨道。这种轨道的倾角为零,在地球赤道上空35786千米。地面上的人看来,在这条轨道上运行的卫星是静止不动的。一般通信卫星,广播卫星,气象卫星选用这种轨道比较有利。地球同步轨道有无数条,而地球静止轨道只有一条。太阳同步轨道是轨道平面绕地球自转轴旋转的,方向与地球公转方向相同,旋转角速度等于地球公转的平均角速度(360度/年)的轨道,它距地球的高度不超过6000千米。在这条轨道上运行的卫星以相同的方向经过同一纬度的当地时间是相同的。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一般采用这种轨道。极地轨道是倾角为90度的轨道,在这条轨道上运行的卫星每圈都要经过地球两极上空,可以俯视整个地球表面。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侦察卫星常采用此轨道。
4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人造卫星的概念始于1870年。人造地球卫星是指发射到绕地球轨道上作短期或长期运行的人造航天器。其运动服从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其轨道一般是以地心为焦点的椭圆,特殊情况下是以地心为中心的圆。它离地面的高度根据用度而定,从几百公里到几万公里不等,一般不低于200公里。
日,前苏联在拜科努尔发射场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并被送入轨道,人类从此进入了利用航天器探索外层空间的新时代。
第一颗卫星的设计和制造,主要由前苏联著名的火箭和宇航设计师科罗廖夫领导的试验设计局完成。卫星由镀铬合金制成,重83.6公斤,外表呈圆球形,直径58厘米,轨道远地点为986.96公里,近地点为230.09公里,每96分钟绕地球一周。卫星载有两部无线电发报机,通过安置在卫星表面的4个天线,发报机不断地把最简单的信号发射到地面。世界各地许多无线电爱好者当时都接收到了这一来自外空的信号。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近地轨道上运行了92个昼夜,绕地球飞行1400圈,总航程6000万公里。
人造卫星是发射数量最多的一种航天器,占全部航天器的90%左右,在科学、军事和国民经济各个方面都获得了极其广泛的应用。以科学探测和研究为目的有天文卫星、观测卫星、地球物理卫星、大气密度探测卫星和电离层卫星等;用于军事目的的有照相侦察、电子侦察、海洋监视、核爆炸探测、导弹预警、拦截等卫星;为国民经济服务的有通信、导航、气象、测地和地球资源等卫星。
正是考虑到日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开辟了人类探索外空的道路,以及日外空条约生效,1999年联合国第三次外空会议的与会国一致建议,将每年的10月4日至10日作为“世界空间周”。这一意见得到了联合国第54届大会的核准。
5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63年,中科院成立了星际航行委员会,组织制定星际航行发展规划,安排各项空间技术的预研课题。从1961年开始的三年间,中科院举办了12期星际航行座谈会。1965年,中国的人造卫星计划正式开始实施。
1965年9月,中科院组建卫星设计院,其卫星总体设计组开始拟定第一颗人造卫星总体方案。同年10月至11月,中科院受国防科委的委托,召开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论证会议(651会议),初步确定了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总体方案。
1967年12月,国防科委召开第一颗人造卫星研制工作会议,审定了总体方案和各系统方案,正式命名第一颗人造卫星为东方红一号。在卫星技术总负责人孙家栋的主持下,开展东方红一号的研制。卫星重量为173公斤。卫星在空间运行时的亮度为5~8等星,末级火箭的亮度为4~7等星。为了在地球上用肉眼能看见卫星,在末级火箭上加上观测裙,可使末级火箭的亮度提高2~3等星。东方红一号的分系统组成是:结构、温控、能源、《东方红》乐曲装置和短波遥测、跟踪、天线,外加姿态测量部分。该卫星外形为球形多面体,直径1米,其结构包括外壳、仪器舱和承力筒三部分,外壳为蒙皮骨架式结构,它又分上半球壳、下半球壳和环形腰带三部分。卫星采用一个发射机交替发送《东方红》乐曲和卫星各种遥测工程参数。卫星的星地跟踪系统,在卫星入轨后3小时,可以精确地预报未来24小时内的卫星轨道,地面观测跟踪系统可提前预报出卫星飞经中国各地和世界各大城市上空的时间和来去方向,使中国和世界各国都能在预定的时间看到东方红一号卫星。根据卫星的外形,各种天线采取了盲区很小的结构形式,基本上能全向辐射或接收无线电波。该卫星设有姿态控制系统,在空间运行时采取自旋稳定方式,卫星与第三级火箭分离前,自旋速度是180转/分,星箭分离、天线张开后,卫星自旋速度降为120转/分,这使它相对于地球的姿态时时刻刻在变化。卫星上装有红外地平仪和太阳角计两种敏感器。
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地进入了地球轨道。其轨道参数是:近地点439公里,远地点2 384公里,轨道倾角68.5度,运行周期114分钟。东方红一号上天后,星上能源系统和各种仪器工作正常,性能稳定,各种仪器实际工作的时间远远超过了设计要求,《东方红》乐曲装置和短波发射机连续工作了28天,取得了大量工程遥测参数,为后来的卫星设计和研制工作提供了依据和经验。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第五个能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参考资料添加成功后,需经过约1-2天的审核流程,审核通过后方可查看。
本词条内容由国搜百科根据相关资料编纂,仅供参考。如有问题,可联系我们修订、完善或删除。也欢迎更多热爱知识共享、有志于词条编纂的专业人士参与国搜百科创建。联系电话:010- 合作邮箱:
交流QQ群:
人造卫星&图册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
京ICP证:号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人造卫星有哪几种?
作业帮用户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人造卫星是人类发射升空、环绕低轨道、高轨道或星际轨道运行的科学仪器.它的用途非常广泛,比如气象卫星可以快速、连续地记录大气层的情况,作为气象人员研究天气或台风动态的材料;科学卫星可以对地球进行多种观察,探测地球资源,作为科学研究的依据;通信卫星可以接收来自地面的电波信号,然后用最快的速度,传送到世界每一个角落;军事卫星可以从高空中拍摄地面上的军事设备和军事活动,所以又被人们称为间谍卫星.  延伸知识  人造卫星在太空中工作,必须配以非常精密的设备.每个人造卫星都有一套能量管理系统,那是人造卫星的心脏,包括产生电能的太阳能电池板,储存电能的电池槽和运输电能的线路;人造卫星还必须配有一组天线,那是其与地面联络的主要工具,天线和无线电发报器、接收器等共同构成人造卫星的通信设备;定位与姿态控制系统和热控制系统也是人造卫星不可缺少的设备;另外,根据不同功能卫星的需要,再配备各种复杂的探测仪器,像望远镜、照相机,以及测量大气压力或是温度用的仪器等.有了这些东西,人造卫星才能顺利地在太空中完成各项任务.  小常识  日,由苏联发射的“史泼尼克”1号人造卫星,是人类历史上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  小博士园地  “史泼尼克”1号人造卫星的发射,揭开了人类历史的航天时代.从那以后,人类大约共发射了三千多颗人造卫星,目前尚有三百多颗正在执行任务.曰,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不到一年时间又发射了“实践”1号科学实验卫星,此后几年的时间内又成功地发射了返回遥感卫星、静止轨道通信卫星、气象卫星等多颗卫星.曰,我国首次运用一枚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空间探测卫星“实践“2号、“实践”2号甲、“实践”2号乙共三颗卫星.现在,我国已经成功地发射了四十多颗卫星.  人造卫星环绕着地球外围,好像天空的眼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造卫星的功能越来越多,应用越来越广.  太阳能电池板  推力器  燃料槽  宽频天线  指挥天线  姿态控制系统  结构支柱  记录器  无线电波天线  角度检查仪  电视摄像机  搜集资料用天线请采纳答案,支持我一下.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赤道卫星:同步卫星。极地卫星:侦查卫星
哦不,应该是同步卫星:赤道卫星
侦查卫星:极地卫星
扫描下载二维码人造卫星有哪些_百度知道
人造卫星有哪些
有哪些人造卫星
我有更好的答案
【人造卫星种类】
人造卫星是个兴旺的家族,如果按用途分,它可分为三大类:科学卫星,技术试验卫星和应用卫星。
① 科学卫星是用于科学探测和研究的卫星,主要包括空间物理探测卫星和天文卫星,用来研究高层大气,地球辐射带,地球磁层,宇宙线,太阳辐射等,并可以观测其他星体。
② 技术试验卫星是进行新技术试验或为应用卫星进行试验的卫星。航天技术中有很多新原理,新材料,新仪器,其能否使用,必须在天上进行试验;一种新卫星的性能如何,也只有把它发射到天上去实际“锻炼”,试验成功后才能应用;人上天之前必须先进行动物试验……这些都是技术试验卫星的使命。
③ 应用卫星是直接为人类服务的卫星,它的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其中包括:通信卫星,气象卫星,侦察卫星,导航卫星,测地卫星,地球资源卫星,截击卫星等等。
气象,军事 间谍 农业 通信 定位 商业
采纳率:63%
通信卫星广播卫星资源卫星气象卫星间谍卫星民用卫星军用卫星遥感卫星返回式卫星地球同步卫星
低轨道卫星、中高轨道卫星、地球同步卫星、地球静止卫星、太阳同步卫星、大椭圆轨道卫星和极轨道卫星(见人造地球卫星运行轨道)。人们更多的是按用途把人造卫星分为科学卫星、应用卫星和技术试验卫星。人造卫星用途人造卫星的用途很广,勘探卫星能测量地形,调查地面资源,勘探地下矿藏;气象卫星能拍摄云图,观测风向和风速;间谍卫星能搜集军事情报;实验卫星能帮助科学家在太空中做许多地面不能做的实验;救援卫星能搜寻到遇难者发出的求救信号等。 人造卫星还有哪些用途 人造卫星就像是神通广大的调研员。 比如,黄河究竟发源于何处?几百年来,由于黄河源头地理条件 复杂,人们虽经多次考察,但一直没能弄清楚。在教科书上写的是发源于雅合拉达泽山。人造卫星遥感测量则给了我们肯定的回答:黄河发源于卡日曲。 又如,几个世纪以来,各国探险家曾对青藏高原的自然面貌进行 过100多次的调查,但那里究竟有多少湖泊,仍没有搞清楚。现在有了卫星,人们对此了如指掌,知道高原上共有湖泊800多个。 卫星还被用于各种科研领域。有不少是主要为了太空开发目的而 设计的科研项目。譬如用卫星搭载一些动植物,以确认其在太空环境下所可能引起的变化;利用卫星测试某些材料暴露在太空条件下的强度变化、使用寿命等等。 卫星也被应用于其他一些领域。极光是一种地球物理现象,主要 出现在极地的高空,并总是突然地出现,又突然地消失,致使人们很难掌握其变化的规律,对其形成的机理、内部的结构特征等等也均不甚了解。为了对极光现象进行深入研究,1989年,日本特意发射了一颗被命名为“曙光”的极光观测卫星,结果首次发现,就像太阳会刮出被称为太阳风的高速等离子流一样,地球的两极也会出现等离子流————极风,正是这种极风与极光的出现有着密切的关系。 卫星也被用来进行大地构造的研究,如当代流行的板块构造学说 认为,整个地球的表面岩石圈,是由若干大小不同的板块拼合而成,板块与板块之间会发生相对的位移。但该学说的倡导者只是根据地质现象作出以上判断,拿不出确切的实测证据。后来,人们通过卫星大地测量,果真发现一些板块正以每年一到几个厘米的速度在相对移动。 卫星还被用于考古,它以敏锐的“视力”,从沙海茫茫的撒哈拉 沙漠中,找到了20万年前已湮没的一条像尼罗河那样的大河;在哥斯达黎加密密的热带雨林中,发现了埋在地下的古代人行小道。人们还用卫星寻找早已失踪的古代城堡、巨大的陵墓……
资源卫星,导航卫星,遥感卫星,通信卫星
大笨蛋八度大笨蛋8°
1条折叠回答
其他2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人造卫星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造卫星的作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