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创业业潮涌高校何为 创业教育走向何方

  暨南大学筑起大学生“众创”平台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有了创新创业学院,韩山师范学院里成立潮州青年创业学院教育物联网创新创业孵化基地落户广東理工职业学院……近期,各级各类高校的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如雨后春笋般生长

  今年1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各界基层代表座谈会仩指出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学生是其中的重要力量而在广东的大学校园里,创新创业风潮近年越发强劲据不完全统计,目湔广东省内已有近10所高校建立了创新创业学院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几乎成了各校的“标配”。

  就在上周举行的广东省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畢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会议上省教育厅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9月1日,广东高校应届毕业生自主创业人数比2013年同期增加6.35%

  高校大學生创业业“快速生长”之时,不少人开始思考:他们面临哪些困境在学生创业的高失败率面前,高校应如何理性看待这股“创业潮”高校的创业教育应该走向何方?……近日记者走进省内多所高校,试图寻找答案

  南方日报记者毕嘉琪雷雨实习生张雯通讯员詹勇

  广工每年千万扶持创新创业

  噼噼啪啪的键盘声,此起彼伏的电话铃急促来回的脚步声,时断时续的讨论声……周一早上9时位于广州大学城的广东工业大学创新创业孵化基地里,奏起了一曲“梦想交响乐”

  这是一个1300多平方米的大办公室,相连的办公桌被層层隔开每一个隔间都是一支学生团队的“创业根据地”。据统计目前固定在该基地办公的团队有25个,申请入驻的则达到了58个

  “这里是一块创新创业的苗圃,每一格里栽培着一颗创新的种子学校为他们提供成长所需的养分。”广东工业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刘琼辉介绍如今活跃在基地里的不乏获得百万级融资的潜力企业。

  由5位广工学子始创的“学创团队”是其中一株茁壮成长的“苗孓”他们开发的广工校园通APP,如今已拥有2万多用户今年6月,这个集查阅校内课件、教材、成绩以及失物招领等功能于一身的手机应用将推广到广州的11所大学。

  “我们的目标是覆盖全国高校!”团队创始人谭清华信心十足这位在广工念了网络工程和信息管理双学位的毕业生,去年回到母校开展第二次创业

  谭清华告诉记者,学校给予入驻基地的团队“六免”优惠――场地、水电、网络、设施、指导、服务全免费不仅如此,基地每隔一段时间还会邀请创业校友和企业家与团队面对面交流、对接;基地内部也会举办每周一次嘚创业交流会,基地里的“牛人”一同分享实践得失群策群力,“抱团”创业……

  广东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米银俊透露为扶持高校大学生创业新创业工作,学校每年设立的校内外扶持基金共1000万元

  广工的“大手笔”是广东大力扶持高校大学生创业新创业的一个縮影。去年1月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开展创建高校大学生创业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活动的通知》,促进高校为高校大学生创业新创业教育提供经费、场地、师资、项目、政策等多方面的支持如今,省内高校都陆续搭起了创新创业孵化平台

  创业教育注重与市场对接

  自2012年接手创业辅导工作至今,华南农业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办公室副主任林钻辉一直关注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变化

  “要让学生嘚创业成果‘接地气’,必须先让创业教育‘接地气’”循着这一思路,该校以组织参加全省“挑战杯”比赛为切入口鼓励各学院成竝创新创业工作室,让学生跳出课本“动手”学创业。

  从校内帮做PPT、修图片的低端创业到囊获各级创业比赛大满贯的“一村一品”项目、项目估值超过1亿元的互联网项目“爱分享+”等;从最初各院系的30多个工作室到如今的103个,3年来有45个企业正式注册落地……当草根創业成风时华农决定建立创新创业学院,让创新创业教学走向体系化

  从开设创业课程,到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再到整合组建創业学院,华农探索的路径在全省高校里很具代表性

  近年,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廣东工业大学、广东财经大学等校都纷纷建起了创新创业学院不过,各校在组建形式和教学开展上各有不同

  如2009年开办的中大创业學院,其以管理学院为依托面向全校二年级以上本科生和研究生招收“创业黄埔班”,独立开班授课学员可获授双专业证书;华工创業教育学院则面向全校设立20门创业教育通识课,入选该学院的创业学员修满相应课程后同样可获该学院的毕业证书。

  华农、广工的創新创业学院则是独立于其他学院的机构其整合了校团委、学生处、教务处以及社会资源,将课程研究、创业实训、产业孵化等全链条嘟纳入其中

  相似的是,各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上都采用了“双导师制”将校外的企业家“请进来”,学生不仅可得到校内外导师的個性化指导还有机会获得创业投资基金对学生项目进行预孵化,避免了创新成果与市场脱节

  “创业教育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紸重与市场的紧密对接”受访的多位专家指出,这是近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显著变化与突破

  高失败率面前高校如何做

  资金囷政策的支持点燃了越来越多“90后”的创业梦,可在波涛汹涌的商海里能够乘风破浪的只是少数。

  近日一篇名为“一位广东创业鍺口述――我在12年里如何开垮5家公司”的帖子在网络上引发热议。发帖人叫袁瀚是一家网络传播外包服务公司的创始人。据作者自述怹在大三时就开始了首次创业,“第一次创业失败的原因简单说是‘嫩’:要钱没钱要人脉没人脉,要经验没经验典型的‘三无’创業者。”

  而在随后4次失败的创业经历中袁瀚总结出了4个失败的关键词:乱、急、盲、重。

  广工“南极星创客联盟”学生负责人劉永强对此深有体会他也曾尝试加入两个创业团队,可最终都因学业等原因而放弃“我身边尝试创业的同学很多,但能坚持到毕业的呮有一半毕业后能长期做下去的就更少了。”在他看来在政府和学校的支持下,高校大学生创业业的门槛降低了但面临的难度和风險仍处于高位。

  “尤其是站在学业、创业、就业的三岔口上许多团队成员抵受不了诱惑,团队的稳定性难以保障而这正是创业能否成功的关键。”几位受访师生都有这一共识

  林铭辉分析,“90后”学生普遍有想法和勇气希望通过创业来实现自我价值,“可他們没有想清楚也没有经验,最终导致了失败”

  那么,在高失败率面前高校应如何对待学生“创业潮”?

  “对于学生创业峩的态度从来是不鼓励、不反对。”林铭辉认为创业热潮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学生有创业的热情和需求作为学校应该给予包容和引导,并为他们的发展创造条件“但这并不意味着,学校鼓励学生都去创业”

  米银俊则表示,广工推动这项工作的目标是“以创新带動创业”“学校普及创新创业课程,是为了在学生心里播下创新的种子;搭建实践平台是为了让学生的创新成果更‘接地气’”他说,对于具备潜力又有志于创业的团队学校会扶持;而对于拥有技术专利但不打算创业的,学校也会帮助联系企业进行技术转让

  “創业确实需要理性,但凡事不去尝试就不可能成功尤其当下政府和学校给予我们学生创业如此多的利好条件,更应该利用起来”经历叻一次失败后,谭清华对他的二次创业依然充满信心“即便是失败,我们也‘赚’到了经验”

  在林铭辉看来,学生的这一感悟囸是学校花大力气打造创新创业平台的目的所在。

1、增强创业教育的认识

新生入校伊始高校就应主动出击,有意识地宣传创业教育引导同学正确认识创业,发掘有潜力同学重点跟踪指导。同时让同学们也清楚认識,开展高校大学生创业业教育并非让他们毕业即创办企业的教育更多的则是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提升高校大学生創业业的能力及素质针对政府出台的相关文件,高校应结合本校学科专业特点制定详细的创业人才培养方案,把创业能力及素质培养融入到人才培养理念中这样的高等教育才能有利于实现个人的可持续发展和就业的多重保障,最终实现技能型的就业教育向素质型的创業教育转变

创业教育其实是一种全面的、综合的素质教育,学生若具备了创业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即便选择就业,他们也必将是富有竞爭力的就业者目前已有高校规定专门的创业实践学分,规定学生必须选修相关创业选修课和制定最低获得学分并已取得不少经验,值嘚借鉴[3]创业教育与学生的发展密切相关,高校应该要切实重视创业教育制定详细的创业教育实践培养方案,并将创业教育与实践贯穿於整个大学生涯同时,高校应该合理安排创业教育与实践的课时构建完备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有效地实现“五结合”――必修课和選修课相结合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课堂学习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名人讲座相结合

创业教育师資队伍的教学育人水平直接影响创业教育的效果。然而我国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构成还不够合理,部分高校的大部分创业教育教师由学苼工作教师组成教师队伍创业经验不足,教学人员存在一定的流动性且在创业科研上缺乏连续性,导致创业教育效果不够理想面对洳此问题,高校需要加强创业教师队伍的选拔培养建立一直相对稳定的创业理论课教师队伍,促进创业教师的职业化发展形成创业课程的主讲教师团体,对其进行定期的培训并注重校内培训和校外实践相结合;特别是,高校应利用假期组织创业教师到知名创业企业身臨其境地感受、学习创业文化同时,高校还应遴选有责任心的创业成功人士建立外聘讲师库并定期邀请进校做专题讲座,从而建立专兼结合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创业实践是大学生提高创业能力必经的途径。首先学校应联手社会为大学生搭建创业实践平台、实习基地囷创业孵化园等。例如近年来重庆在广泛开展的“泛海扬帆行动”。为满足广大同学的创业实践需求高校还应开拓更多的实践途径。其次各个高校应积极鼓励创新能力突出的同学参加“国家级高校大学生创业新创业训练计划”。第三各高校应该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創业研究项目,开阔学生视界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第四强化学校和企业的良性互动,定期从企业选派优秀的创业成功人士到大学授課从高校指派创业团队到企业锻炼学习。第五加强高校的社团建设,锻炼创业团体的组织管理、协调沟通能力第六,大力开展各种層面的创业竞赛促进学生有意识地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5、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

政府、社会、学校和社团等层面都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服务,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让大学生增强创业的认同感,形成积极的创业观進而培养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首先政府应该不断完善创业制度建设,为高校大学生创业业能力培养提供制度保障并出台相关政策激勵学生创业。同时全社会应形成合力,构建一个实践与学习紧密配合的创业环境保障机制其中,社会媒体可以大力宣传创业成功典型社会人士可以设立创业专项基金,企业则应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家庭也要给予创业的子女更多的认可、关心与支持。高校应該尽快构建全面的高校大学生创业业教育体系对创业教育效果进行严格考核,强化责任意识根据实际情况,高校可以建立创业相关的孵化基地对极具潜力的创业团队进行培养;学生离校后,高校可以联合外聘教师跟踪关注创业团体的发展现状形成校外创业导师制,適时予以帮助学校及学院要定期举行创业竞赛,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通过比赛挑选出极具潜力的项目给予项目启动经费,指定优秀嘚教师、相关的企业家结对指导与培养并优先进入创业孵化园培育。总之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各高校大力开展创业教育提高高校夶学生创业业能力,已成为缓解就业压力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今后,高校还须顺应时代的要求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找准着力點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作者:王彪 单位:西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學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校大学生创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