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训是从哪一年开始的,确立军训的起因是为什么北大军训一年

军训是从哪一年开始的,确立军训的起因是什么? - 知乎有问题,上知乎。知乎作为中文互联网最大的知识分享平台,以「知识连接一切」为愿景,致力于构建一个人人都可以便捷接入的知识分享网络,让人们便捷地与世界分享知识、经验和见解,发现更大的世界。2被浏览335分享邀请回答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中国的军训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_凤凰资讯
中国的军训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NO.304-军训作者:卢森堡制图:孙绿/ 校稿:猫斯图/ 编辑:大绿传说,全国各大城市都有一支百万规模的雄师,每年夏天才会紧急集合。这支部队的战斗力虽然很弱,基本上没有摸过枪,但是其数量令世界各国瞠
NO.304-军训作者:卢森堡制图:孙绿/ 校稿:猫斯图/ 编辑:大绿传说,全国各大城市都有一支百万规模的雄师,每年夏天才会紧急集合。这支部队的战斗力虽然很弱,基本上没有摸过枪,但是其数量令世界各国瞠目结舌。这支大军的真身,就是传说中的新生军训&&一个从学生到家长,乃至军事单位都觉得鸡肋的入学活动。不过既然是大中学生的必修课之一,军训总是要体现出自己的价值的。趁着小绿人还没有忘记痛苦的经历,今天的文章就一起来扒一扒军训的故事。军训是谁规定的?让大学生深恶痛绝的军训活动并非现代原创,这种半军事化的组织模式可以追溯到很久远的历史上。追溯至夏商时期的奴隶社会,以后各朝代都有过对学生实施军训的记载。据记载,在商代,由于诸侯间战争增多,统治者对军事训练日益重视,除了对正规军队进行训练外,还通过学校对各级贵族进行军事教育。六艺之御西周时期的&大学&以&六艺&为标准课程,&礼、乐、射、御、书、数&成为学生需要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其中的射、御,即为古代的军训,教师一般直接由军官担任。这是我国最早对学生军训的记载。东周时期,诸侯并起,各国都在努力壮大自己的兵力,希望能有朝一日一统天下。这时候全民军事训练(军训)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各国都在定时定点地举行全民军训。必要的时候必须同仇敌忾、全民皆兵直到汉武帝时期,由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在中原迅速传播开来。学校军训开始走向下坡路,军训的职能弱化为一种礼仪程式。如果和欧洲军训打一场不知谁能略占行风到了隋朝,开创科举制,使得老百姓内心开始重文轻武,随着时代大潮,&军训&逐渐荒废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安史之乱&后很长时间唐中央无法组织大规模民兵的重要原因。宋朝时,&重文轻武&思想进一步加重,武将地位已不及文臣,军训当然也就变成了等而下之的活动形式,逐渐式微了。当然宋朝前期也不是没有打出过像样的仗清王朝以武功开国而得天下,开国之初举办教育是文武并重。针对八旗子弟的学校的课程多数是文武兼备,都开设骑射课。文科考试先试骑射击,八旗子弟武功不及格者不得考文场。看你们四爷!尚武之风犹存这个规定极大地促进了学校军训的开展。风气所及,民间也竞相效仿。但历史进程难以改变,此时已进入热兵器时代,传统的&军训&已难以适应时代大潮。其实中国古代军训时站射被人看不起要骑马射箭才叫厉害1894年,由于甲午海战的惨败,中国人意识到了举行&新军训&的重要性。1902年,蔡锷在《新民丛报》发表《军国民篇》,倡导实行&军国民主义&,对国民进行军事训练。敲黑板,蔡将军提出的是&军国民主义&不是&军国主义&国民之战斗力,保国之大经也同年,蒋百里发表《军国民教育》,正式提出学校增加军事课程,请军官教授学生军制、战术、战略等国防知识。1906年,清政府正式颁布《教育要旨》,把尚武教育列入教育宗旨,正式颁布学校军训的办法。看下清末新军但一战后,全世界兴起一股反对战争的潮流,中国的军国民教育思潮也一度衰弱。直到1929年,日本对中国的虎视眈眈让民国政府重启了暂停十年之久的《军训法》:&凡大学、高级中学及专门学校、大学预科并其它高等以上学校,除女生外均应以军事教育为必修科目&、&每年暑假期内,各校学生应受连续三星期的严格训练&。你看看民国的时候就已经有小绿人了直到抗战开始,军训再次中断。1955年我国颁布第一部《兵役法》,第一次从法律上作出了在大学生、高级中学学生中进行军事训练的规定。同年冬季起,陆续有学校开始进行军训,目前已扩展到了全国所有的高校及大部分高级中学。然而蜜汁微笑外国的军训军训完了,很多的同学们和家长们都在吐槽,中国的军训形式大于内容。学生们并没有进入军营的体验,很多训练方面也还都不很正式。至于作战训练几乎为零,一直在进行没有实战价值的队列训练就更是受到男学生的吐槽。(因为女学生根本不在乎要不要去摸枪打靶啦)不对,不是几乎为零是,作战训练为零。嗯对于军方而言,大学生军训的要求不到位、没有战备学习等缺点,也让军训的价值大打折扣......这时候很多同学或家长们就想到了&对比&,拿外国的军训和中国的军训进行比较。当今世界,无论是和平环境相对稳定还是战火不断的国家和地区,都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国防教育和军事训练。这逐渐成为了各国加强国防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尤其是对于以色列这样强敌环伺的国家来说世界各国的军训安排,也都体现着各自不同的军事理念导向和国防需求,可以说是一种重要的国防辅助措施。挪威少女军事训练营小姐姐都好漂漂啊同是北欧国家瑞典的小姐姐训练营似乎更有威力首先,我们来看看美帝。美国的学生军训,主要是由后备军官训练团(简称后训团)负责。美国在地方大专院校中设有各类后训团其目的是使青年学生在完成规定学业的同时,接受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少尉军官的任职要求。美军各军种徽章美国后训团的训练时间通常为每周3&4小时,另加一次为期6周的集训(相当于我国的军事技能训练)。后训团学制分4年和2年制,参加后训团训练的大学生,除由军队支付其参训时的学杂费外,还对参训的三、四年级学生实行奖学金和补贴制度。军方向军训成绩优秀,同意在毕业后至少服4年以上现役或6年以上后备役的学生提供奖学金。奖学金分4年、3年和2年三种,一个4年奖学金获得者,在整个就学期间可从军方得到2万至4万美元的补贴。预备役军官在学校办的招募活动享受奖学金的学生,其全部学费、书籍费和实验费(一般大学每年约美元)均由军方支付,此外,每学年还可得到10个月(除寒暑假外)每月100美元的津贴费和一期夏令营(约500美元)的补贴。据统计,在美国现役部队中,有30%的将军和40%的校、尉级军官来自后训团毕业的大学生。因此,后训团享有&大学中的军官学校&的美称。军官学校里的超级大学当然就是传说中的西点军校啦与此同时,美国政府还在许多中、小学开设了&核战常识&课程,邀请核专家、物理教授和国际问题专家主持&核战争&讲座。经常在各种美剧里被喷的童!子!军!各州举办夏令营时,还组织儿童过军事生活,学习航海、航空航天知识,使青少年一代系统全面地了解现代军事科学技术知识。美国的军训体制可见已经相当完善,为了鼓励军训甚至不惜斥巨资,可见美帝对军事预备队的重视程度。米国的不应该是这样的嘛!或者这样(知识局式蜜汁微笑)接着来看看日不落帝国&&英国。英国对学生军训一直都是非常重视的,尤其是王室更是几乎所有男子都要在军队服役。英国国防部预备役局在英国11所大学设立陆军军官训练团、海军训练中心和空军飞行中队,对自愿参加的学生进行军事训练。女王陛下的军队其中部分参训学生已与国防部签订参军合同。根据合同,学生学习期间由国防部支付学费,并发给生活费,毕业后参军。如违约,学生将如数退还所有学费和生活费。不难看出,英帝国虽然已经大大衰落,但日不落帝国的梦似乎还在延续。对军事的重视,仍然是英国政治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女王与各种英军不过,虽然英美两国的军事训练和中国的军训比起来,无论是难度还是国家支持力度上,都看似更受重视。但是这种把军事训练和参军问题密切挂钩的做法,还是更类似于中国的国防生制度。在我国,作为学校新生必修课的军训,更大的意义上是一种象征性的举措。作为一个人口大国的国民,中国学生可能还没有意识到世界上有更多的国家年轻人甚至没有选择不参军的资格。所以你们以为欧巴们为什么有时候突然就从电视上消失了?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播放数:138002
播放数:159440
播放数:144886
播放数:164309胳臂上肌肉酸痛1月有余是怎么回事_百度知道
胳臂上肌肉酸痛1月有余是怎么回事
我有更好的答案
不正常,建议去医院挂号,叫医生看看,花不了几个钱,别拖着,相信我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中国最早的军训是从何时开始的?
从初中到大学,我们几乎都逃不了军训,大家对此褒贬不一。有人向往吃大锅饭的军旅生活,也有人觉得军训就是受苦受累的代名词。那么你是否了解军训的起源呢?
在中国历史上,很早就开始了对学生的军事教育,周朝的标准课程有“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射就是射箭技术,御则是驾驶马车的技术,因为一直到春秋时战车都是战场上重要的作战工具。
孔子是中国国民教育的开创者,他在教育过程中,将射御之术看得与礼乐教化一样重要,《孔子家语·观乡射》就记载有孔子教射的内容。
秦汉之时,学校军训则开始走下坡路了。儒家学术逐渐被奉为正统,随着略去军事教育内容的新六艺成为主导,军训的职能弱化为一种礼仪程式。
隋朝时,开始“偃武修文”大力削减武备,国家教育重点由学武转为修文。科举开始成为主流,文、武分举后,文举不考武学,文人学子为谋取功名,无暇学习军事,军训渐渐被弃之不顾。
到了宋朝,兴文教、抑武事的政策被推向高潮,武将地位被读书士子全面超越。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军事训练就变得毫无必要了。这样的情况一直延续到近代,除了历朝历代开国打江山时很短的时间里重视一下军事训练,绝大部分时间都是文人闭门只读书的情形。一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阐述了当时的文人,对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害忠良虽早已忍无可忍,却又因整个朝廷重武轻文而无力改变的愤懑。
近代“军国民”思潮
近代以降,几千年来“重文轻武”的传统教育受到了西方列强“船坚炮利”的武力冲击,洋务运动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口号,从器物着手,最先发展中国的近代实业与军事,并开设学堂传授西学。
1894年甲午战争中的惨败,全国上下意识到“强兵尚武”的重要性。康有为提出各级学堂应重体育,提高国人的身体素质,并特别提出练习兵式体操。蔡锷第一个倡导了“军国民”的教育,培养具有“国魂”的国民,对国民进行军事训练。
1902年,蒋百里发表《军国民教育》一文,明确提出军国民教育的实施应通过学校教育,训练学生行军、射靶、击剑、野外演习等能力。清政府于1906年终于颁布《教育要旨》,把尚武教育正式列入教育宗旨,正式颁布学校军训的的办法。
中华民国成立后,教育部颁布《普通教育暂行法》,明确规定高等小学以上体操应注重兵式。之后,许多学校还组织了“少年义勇团”或“童子军”,借以培养学生的尚武精神和军事技能,学校军训迅速展开。
一战结束后,受国际思潮影响,教育界认为德国的战败是“公理战胜强权”的结果,不再强调军事训练了。1922的《壬戌学制》取消了军国民教育,学校军训随之停滞。
军训的重启与发展
随着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特别是1928年“济南惨案”发生后,外辱之下军国民教育思潮再起。
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通过《教育部与训练总监部会定修正高中以上学校军事教育方案》,1931又颁布了《教育部关于高中以上学校加紧军事教育的通令》。希望通过军事训练,“锻炼学生身心涵养、纪律、服从、负责、耐劳诸观念,提高国民献身殉国之精神,以增进国防之能力。”
当时,所有大学、高中等学校的男生均应以军事教育为必修科目,每年暑假进行连续三周的军训,教官则由陆军学校毕业生担任。
训练项目包括传授军事学识的技能和培养优良德性及生活习惯,前者包括学科和术科。学科有步兵操典、野外勤务、射击教范、防空常识、战车常识、卫生急救等。术科有徒手教练、持枪教练、测图实施、弹药射击、夜间演习等等。
培养优良德性及生活习惯是通过施用军事管理的办法,女生亦须在可能范围内斟酌施行,无论食宿、勤务、上课、出操、请假等,都有军队化的严格规定。
1935年1月,教育部发布通令:实施军训三个月,所有普通学科应一律提前结束,高中以上学生本年暑假仍照常举行暑假军训,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施学校集中军训。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全国统一的军训中断了,直到抗战胜利之后才重新开始。新中国成立后也坚持延续了学生军训的传统。直到文革爆发后,随着学校教育的瘫痪,军训也随之消失,部分学生则下到部队里面工作。
文革结束后,军训又提上议程。1985年,浙江大学、浙江医科大学等学校参加了全国学生军训的试点,军训再一次进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并且一直延续至今。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军训最开始由谁发明的?_百度知道
军训最开始由谁发明的?
到底是谁发明的?
我有更好的答案
军训,在我国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和《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进行。是学生接受国防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培养“四有”人才的一项重要措施之一、是培养和储备我军后备兵员及预备役军官、壮大国防力量的有效手段。军训的目的是通过严格的军事训练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激发爱国热情,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艰苦奋斗,刻苦耐劳的坚强毅力和集体主义精神,增强国防观念和组织纪律性,养成良好的学风和生活作风,掌握基本军事知识和技能。“军训”最早可追溯至夏商时期的奴隶社会,以后各朝代都有过对学生实施军训的记载。 据记载,在商代,由于诸侯间战争增多,统治者对军事训练日益重视,除了对正规军队进行训练外,还通过学校对各级贵族进行军事教育。从西周开始,官学分“国学”与“乡学”,并有“小学”和“大学”两级。据《礼记》《周礼》等记载,西周的大学,以习武为主,教师一般由军官担任。军训主要内容为习射,即学射箭,加驾驭五种战车的方法等。这是我国古代最早对学生进行军训的记载,其中的“大学”,即以“六艺”为标准课程,“礼、乐、射、御、书、数”成为学生需要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其中的射、御,即为古代的军训,教师一般直接由军官担任。《周礼·保氏》中记载:“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这是我国最早有关“学生军训”的文字记载。被后世尊为教育家的孔子,在教学过程中甚至将射御之术看得与礼乐教化一样重要。孔子指出“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论语子路》),把军事训练和教育提到了很高的位置。由于学校实施文武并重的教育,所教学生大多文武双全。例如,在孔子的3000弟子中,文武兼备者有72人。那时,人们都把军事技能的高下,视为一个人是否贤能的标志,所谓“射御足力则贤”(《国语晋语》)。春秋时期,对广大“亦兵亦农”的普通国人来说,更主要的军事训练和实战演习是通过参与田猎活动来实现的。除此之外,排演战斗舞蹈(“武舞”),也是春秋时期列国军事训练中的重要项目。参加武舞的人员,一般都手持戈盾,模拟作战的基本动作,既用来激励舞者本人和旁观者的战斗激情和尚武精神,又促使参加舞蹈者熟悉作战动作的要领,为实战作必要的准备。秦至唐宋“军训”逐渐被弃秦汉之时,学校军训则开始走下坡路了。儒家学术逐渐被奉为正统,军训的职能弱化为一种礼仪程式。其实,秦在建立统一政权之前,仍对军训十分重视。但统一政权之后,除加强边防,用兵的机会变得很少。为防范平民造反,便下令拆除各诸侯国的城郭,收缴天下兵器,连老百姓家的菜刀也是几家合用。虽然秦汉时期学校军训萧条,却并未废止,因为在地方学校教育中仍有军训的内容。东汉王莽执政时,每年春秋之际,经学家刘昆都会带领500多名弟子习武,以致王莽怀疑其图谋不轨,把他及家属都关了起来。可见,私学以传授经书为主,但也包括射御等军事训练的内容。隋朝时,更是开始“偃武修文”大力削减武备,国家教育重点由学武转为修文,科举也开始成为主流。文、武分举后,文举不考武学,文人学子为谋取功名,无暇学习军事,军训渐渐被弃之不顾。唐朝在开国之初确立战时重武、平时重文的国策,但唐朝的取士之法仍偏科举,学校沦为科举附属品,军训废止。到了宋朝,兴文教、抑武事的政策被推向高潮,武将地位被读书士子全面超越。清末民初“军训”时兴时滞清王朝以武功开国而得天下,开国之初举办教育是文武并重。从官学、国学到地方学,学校的课程多数是文武兼备,都开设骑射课。文科考试先试骑射击,八旗子弟武功不及格者不得考文场,这个规定极大地促进了学校军训的开展。风气所及,民间也竞相效仿。然而,明、清初的学校军训终究未能从复兴走向发展,这是因为程朱理学仍是明清社会的显学。终明一代,程朱理学都受到最高统治当局的极力推崇,仍是“半日读书,半日静坐”。1894年,甲午战争的惨败让全国上下意识到“强兵尚武”的重要性。1902年,蔡锷在《新民丛报》发表《军国民篇》,倡导实行“军国民主义”,对国民进行军事训练。同年,蒋百里发表《军国民教育》,正式提出学校增加军事课程,请军官教授学生军制、战术、战略等国防知识。1906年,清政府正式颁布《教育要旨》,把尚武教育列入教育宗旨,正式颁布学校军训的办法。日,中华民国成立后,颁布《普通教育暂行法》,明确规定“高等小学以上体操应注重兵式”。实行了具有国民党特色的童子军训练制度,并规定了童子军军事训练的内容和管理。1912年9月,正式将军事教育列入教育宗旨,令全国各学校注重军训。许多学校还组织了“少年义勇团”或“童子军”,借以培养学生的尚武精神和军事技能,学校军训迅速展开。然而,一战结束之后,全世界兴起一股反对战争的潮流,中国的军国民教育思潮也一度衰弱。1919年,一项权威调查结果表明,教育界普遍认为:“现在欧战之后,军国民教育不合民本主义,已为世界公认。我国教育宗旨,亦应顺应世界潮流。”1920年,全国教育联合会议把“尚武”从教育宗旨中删除。随后,1922年颁发的《壬戌学制》取消了“军国民教育”,学校军训又随之停滞。民国时期军训不及格不能考大学军训的重启是在1929年,其时,日本对中国虎视眈眈,军事教育重新受到重视。当年1月,国民政府颁布了《修正高中以上学校军事教育方案》,其中规定,“凡大学、高级中学及专门学校、大学预科并其它高等以上学校,除女生外均应以军事教育为必修科目”,“每年暑假期内,各校学生应受连续三星期之严格训练”。1931年又颁布了《教育部关于高中以上学校加紧军事教育的通令》。希望通过军事训练,“锻炼学生身心涵养、纪律、服从、负责、耐劳诸观念,提高国民献身殉国之精神,以增进国防之能力”。当时,所有大学、高中等学校的男生均应以军事教育为必修科目,每年暑假进行连续三周的军训,教官则由陆军学校毕业生担任。训练项目包括传授军事学识的技能和培养优良德性及生活习惯,前者包括学科和术科。学科有步兵操典、野外勤务、射击教范、防空常识、战车常识、卫生急救等。术科有徒手教练、持枪教练、测图实施、弹药射击、夜间演习等等。当时的军训成绩考核极其严格,不及格的学生要随下一届学生重新训练,若至毕业时仍不及格,则不准毕业;凡高中以上学生军训不及格者,不得投考大学。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全国统一的军训中断了,直到抗战胜利之后才重新开始。我国对学生实施军事训练真正走向正轨,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以后。1955年7月我国颁布第一部《兵役法》,第一次从法律上作出了在大学生、高级中学学生中进行军事训练的规定,并从同年冬季起,首先在北京体育学院、北京钢铁学院进行军训试点,后又增加了北京邮电学院等12所高等院校。在两批14所高等院校中,进行了21个军事专业课题的训练。从1955年至1957年间,教育部、国防部依据《兵役法》的规定,又先后批准在全国127所中等学校进行军训试点。高等院校重点进行预备役技术军官训练;高级中学进行基础军事训练。实践证明,上述军事训练,对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增强学生的国防观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60年代初,经国务院批准,全国53个大、中城市的38所高等院校和70所高级中学或中等专业学校的一年级学生,进行了军训试点。1965年,根据党中央有关大专院校学生到部队当一段时间兵的指示精神,全国又有部分大专院校学生到部队下连当兵。20世纪80年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政治、经济形势出现了建国以来少有的大好局面,开展学生军训时机日趋成熟。1981年中共中央下发第11号文件,指示高等院校要把学生军训纳入教学计划,部分学校恢复了学生军训。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并颁发了新的兵役法,把高等院校和高级中学学生军事训练单列一章,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学生军训的重视。1985年,我国又在52所高等院校、102所高级中学(含中等专业学校)设立了军事训练试点。1986年,中央领导同志强调,今后对高等院校新生要集中进行军事训练,过一段严格的军事生活。军训试点的高等院校增加到69所。1987年扩大到105所。为进一步搞好学生军训试点,国家教委、总参谋部、训练时间、训练内容、军事教员的配备,以及学生军训的经费和物资保障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推动了学生军训的迅速发展。1996年,全国军训试点院校已扩大到157所,此外,还有很多非试点院校也根据自身情况组织学生进行了各种形式的军事训练,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有近500所高等院校和近3000所中等学校开展了学生军训,每年参训的学生约占年度招生的一半左右。
采纳率:91%
来自团队:
新中国成立以来,普通高校学生军训在先后经历了培养预备役军官的专业性军事教育和训练民兵的专业性军事教育之后,最终将目标定位于普及化教育上。
1955年7月通过的新中国第一部《兵役法》规定,高校学生服预备役,应当接受军事训练。同年10月,确定在北京体育学院、北京钢铁学院两所高校开展学生军训的试点工作。1956年决定扩大范围,在大连海运学院等12所高校进行学生军训试点。尽管学生军训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1957年6月,国家高等教育部、教育部和国防部决定,在当年暑假以后,各高校的军训课程一律停止。至此,我国第一次高校学生军训点工作就匆匆结束了。究其原因,则在于把学生军训的主要目的定位在培养预备役军官上,严重地脱离了当时我国高校的实际。
1958年6月,党中央号召“全国大办民兵师”,9月各主要高校相继成立了民兵师或民兵团。1961年10月,为加强基层武装组织建设,各主要高校成立了武装部。1963年8月,解放军各总部下发了《关于制发高等学校和高级中学(中专)民兵试点训练大纲(草案)》。这样,就逐步将高校的学生军训变成了民兵训练。由于形势的发展,为加强战备,在1964年及以后,野营与学军)派人到部队当兵*成为高校学生军训的新形式。由于当时学生的学习任务已十分繁重,再加上军训,任务非常紧迫,相应地带来学生健康状况的下降。为改变这种状况,1966年1月颁布了《关于增进高等学校学生健康,实行劳逸结合的若干规定》,规定学生军训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精简时间与内容。但是,不久“文革”开始后,高校实行“开门办学”,过多地组织学生学工、学农、学军,学生军训向畸形化的方向发展,偏离了原来的正常轨道。
粉碎“四人帮”以后,教育战线迅速进行了拨乱反正。1978年以后,高校学生学军时间大为缩短,性质也有所改变。1981年,中共中央下发的[1981]11号文件确定,高校的学生军训要纳入教学计划,进行统一安排,规定了学生军训的内容,确定学生军训的时间一般在一、二年级,可以分期分批集中进行训练,有条件的也可分散开设军事课,并要求各地从实际出发,分批实施。同时,解放军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决定,高校平时不建立民兵组织。高校学生军训开始步入正轨。
1984年10月通过的《兵役法》,确认了改革后的学生军训方案,既不要求学生达到预备役军官的标准,也无须成为民兵组织中的一员,只是要求学生接受基本的军事训练。为落实新兵役法,从1985年起开始组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三次学生军训试点工作。先确定在52所高校中进行学生军训试点,以后根据情况又不断增加,到1996年增加到157所,这还不包括自行组织军训的高校。高校学生军训体制在这次试点中不断得到了完善。首先,改革了学生军训的机构,不少试点高校成立了军事教研室,实施军事课教学。其次,修改并完善了军训方案。先后于1985年、1987年、1995年、2001年四次修订学生军训大纲,引入适合高校学生特点的军训内容,从专业性的军事教育逐渐过渡到普及性的国防教育。
2001年,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下发国办发[2001]48号文件,对高校学生军训工作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组织领导、工作机构设置、师资配备、派遣军官管理和训练保障等问题都作出了规定,成为开展高校学生军训工作的重要指导性文件。根据《2003——2005年全国学生军训工作发展规划》,到2005年,全国所有普通高等学校,都要普遍开展学生军训。由此,学生军训进入了普及化的阶段.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中国特色”中国gov~~已经立法了~~逃不了~ jun dui+学校
捞钱的好 政策
广州某中学N年前的校长
第一军训就是震慑学生,让他们知道国家有军队,你们小心点。第二,增加学校收入,让学生购买军服和训练费。既有利,又有震慑。
1条折叠回答
其他2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军训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斯大林模式开始确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