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家膏药合上面(膏药备案号是什么情况)有一趟字的,有一种(膏药备案号是什么情况)有四行字的,这俩个那个是真的?

【中吕】山坡羊_春日二首芙原文_张可久_古诗文网
春日二首芙蓉春帐,葡萄新酿,一声《金缕》槽前唱。锦生香,翠成行,醒来犹问春无恙,花边醉来能几场?妆,黄四娘。狂,白侍郎。西湖沉醉,东风得意,玉骢骤响黄金辔。赏春归,看花四,宝香已暖鸳鸯被,萝绕绿窗初睡起。痴,人未知。噫,春去矣。雪夜扁舟乘兴,读书相映,不如高卧柴门静。唾壶冰,短檠灯,隔窗孤月是秋镜,长笛不知何处声?惊,人睡醒。清,梅弄影。别怀梨花都谢,在衫初卸,绿阴空锁闲台讲。远山叠,暮云遮,青青杨柳连官舍。此景此情难弃舍,车,且慢些。别,人去也。——元代·张可久《【中吕】山坡羊_春日二首芙》https://so.gushiwen.org/shiwenv_00a620acc174.aspx
【中吕】山坡羊_春日二首芙
春日二首芙蓉春帐,葡萄新酿,一声《金缕》槽前唱。锦生香,翠成行,醒来犹问春无恙,花边醉来能几场?妆,黄四娘。狂,白侍郎。西湖沉醉,东风得意,玉骢骤响黄金辔。赏春归,看花四,宝香已暖鸳鸯被,萝绕绿窗初睡起。痴,人未知。噫,春去矣。雪夜扁舟乘兴,读书相映,不如高卧柴门静。唾壶冰,短檠灯,隔窗孤月是秋镜,长笛不知何处声?惊,人睡醒。清,梅弄影。别怀梨花都谢,在衫初卸,绿阴空锁闲台讲。远山叠,暮云遮,青青杨柳连官舍。此景此情难弃舍,车,且慢些。别,人去也。
张可久(约以后)字小山(一说名伯远,字可久,号小山)(《尧山堂外纪》);一说名张可久肖像(林晋生作)可久,字伯远,号小山(《词综》);又一说字仲远,号小山(《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庆元(治所在今浙江宁波鄞县)人,元朝重要散曲家,剧作家,与乔吉并称“双壁”,与张养浩合为“二张”。https://so.gushiwen.org/authorv_a56fa849ea37.aspx
张可久(约以后)字小山(一说名伯远,字可久,号小山)(《尧山堂外纪》);一说名张可久肖像(林晋生作)可久,字伯远,号小山(《词综》);又一说字仲远,号小山(《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庆元(治所在今浙江宁波鄞县)人,元朝重要散曲家,剧作家,与乔吉并称“双壁”,与张养浩合为“二张”。
新安八景花屏春晓初日沧凉,海霞摇曙光。几招好山如画,晴蔼蔼,郁苍苍。众芳,云景香,道人眠石床。唤起南华梦蝶,莺啼在,绿垂杨。练溪晚渡淡烟微隔,几点投林翮。千古澄江秀句,空感慨,有谁索?拍拍,水光白,小舟争过客。沽酒归来樵叟,相随到,许仙宅。南山秋色华盖亭亭,向阳松桂荣。背立夜坛朝斗,直下看,老人星。地灵,风物清,众峰环翠嬴。千古仙山道气,谁高似,许宣平。王陵夕照暮蝉声咽,几树白杨叶。细细看云岚旧隐,遗庙在,表忠烈。翌结,弓剑冗,苔花碑字灭。远水残阳西下,今人见,古时月。水西烟雨沙浅波平,孤舟长日横。淡墨潇湘八景,谁移向,富山城。净名,疏磐声,暮归何处僧?明日披云风顶,呼太白,赏新晴。渔梁送客浪花飞雪,船阁苍云缺。一片鸬鹚西照,樯燕语,柳丝结。话别,情硬咽,酒边歌未阕。他日寄书双鲤,顺流过,钓台月。黄山雪霁云开洞府,按罢琼妃舞。三十六峰图画,张素锦,列冰柱。几缕,翠烟聚,晓妆眉更妩。一个山头不白,人知是,炼丹处。紫阳书声楼观飞惊,好山环翠屏。谁向山中讲授,朱夫子,鲁先生。短檠,雪屋灯,琅琅终夜声。传得先儒道妙,百世下,以文鸣。——元代·张可久《【越调】霜角》https://so.gushiwen.org/shiwenv_51bc29451ddf.aspx
新安八景花屏春晓初日沧凉,海霞摇曙光。几招好山如画,晴蔼蔼,郁苍苍。众芳,云景香,道人眠石床。唤起南华梦蝶,莺啼在,绿垂杨。练溪晚渡淡烟微隔,几点投林翮。千古澄江秀句,空感慨,有谁索?拍拍,水光白,小舟争过客。沽酒归来樵叟,相随到,许仙宅。南山秋色华盖亭亭,向阳松桂荣。背立夜坛朝斗,直下看,老人星。地灵,风物清,众峰环翠嬴。千古仙山道气,谁高似,许宣平。王陵夕照暮蝉声咽,几树白杨叶。细细看云岚旧隐,遗庙在,表忠烈。翌结,弓剑冗,苔花碑字灭。远水残阳西下,今人见,古时月。水西烟雨沙浅波平,孤舟长日横。淡墨潇湘八景,谁移向,富山城。净名,疏磐声,暮归何处僧?明日披云风顶,呼太白,赏新晴。渔梁送客浪花飞雪,船阁苍云缺。一片鸬鹚西照,樯燕语,柳丝结。话别,情硬咽,酒边歌未阕。他日寄书双鲤,顺流过,钓台月。黄山雪霁云开洞府,按罢琼妃舞。三十六峰图画,张素锦,列冰柱。几缕,翠烟聚,晓妆眉更妩。一个山头不白,人知是,炼丹处。紫阳书声楼观飞惊,好山环翠屏。谁向山中讲授,朱夫子,鲁先生。短檠,雪屋灯,琅琅终夜声。传得先儒道妙,百世下,以文鸣。
借马近来时买得匹蒲梢骑,气命儿般看承爱惜。逐宵上草料数十番,喂饲得漂息胖肥。但有些秽污却早忙刷洗,微有些辛勤便下骑。有那等无知辈,出言要借,对面难推。【七煞】懒设设牵下槽,意迟迟背后随,气忿忿懒把鞍来鞴。我沉吟了半晌语不语,不晓事颓人知不知?他又不是不精细,道不是&他人弓莫挽,他人马休骑。&【六】不骑呵西棚下凉处拴,骑时节拣地皮平处骑。将青青嫩草频频的喂。歇时节肚带松松放,怕坐的困尻包儿款款移。勤觑着鞍和辔,牢踏着宝镫,前口儿休提。【五】饥时节喂些草,渴时节饮些水。着皮肤休使麄毡屈,三山骨休使鞭来打,砖瓦上休教稳着蹄。有口话你明明的记:饱时休走,饮了休驰。【四】抛粪时教干处抛,尿绰时教净处尿,拴时节拣个牢固桩橛上系。路途上休要踏砖块,过水处不教溅起泥。这马知人文,似云长赤兔,如益德乌骓。【三】有汗时休去檐下拴,渲时休教侵着颓,软煮料草铡底细。上坡时款把身来耸,下坡时休教走得疾。休道人忒寒碎,休教鞭飏着马眼,休教鞭擦损毛衣。【二】不借时恶了弟兄,不借时反了面皮。马儿行嘱咐叮咛记:鞍心马户将伊打,刷子去刀莫作疑。则叹的一声长吁气,哀哀怨怨,切切悲悲。【一】早晨间借与他,日平西盼望你,倚门专等家内。柔肠寸寸因他断,侧耳频频听你嘶。道一声&好去&,早两泪双垂。【尾】没道理没道理,忒下的忒下的。恰才说来的话君专记,一口气不违借与了你。——元代·马致远《【般涉调】耍孩儿_借马近来时》https://so.gushiwen.org/shiwenv_907ca34fe1f0.aspx
借马近来时买得匹蒲梢骑,气命儿般看承爱惜。逐宵上草料数十番,喂饲得漂息胖肥。但有些秽污却早忙刷洗,微有些辛勤便下骑。有那等无知辈,出言要借,对面难推。【七煞】懒设设牵下槽,意迟迟背后随,气忿忿懒把鞍来鞴。我沉吟了半晌语不语,不晓事颓人知不知?他又不是不精细,道不是&他人弓莫挽,他人马休骑。&【六】不骑呵西棚下凉处拴,骑时节拣地皮平处骑。将青青嫩草频频的喂。歇时节肚带松松放,怕坐的困尻包儿款款移。勤觑着鞍和辔,牢踏着宝镫,前口儿休提。【五】饥时节喂些草,渴时节饮些水。着皮肤休使麄毡屈,三山骨休使鞭来打,砖瓦上休教稳着蹄。有口话你明明的记:饱时休走,饮了休驰。【四】抛粪时教干处抛,尿绰时教净处尿,拴时节拣个牢固桩橛上系。路途上休要踏砖块,过水处不教溅起泥。这马知人文,似云长赤兔,如益德乌骓。【三】有汗时休去檐下拴,渲时休教侵着颓,软煮料草铡底细。上坡时款把身来耸,下坡时休教走得疾。休道人忒寒碎,休教鞭飏着马眼,休教鞭擦损毛衣。【二】不借时恶了弟兄,不借时反了面皮。马儿行嘱咐叮咛记:鞍心马户将伊打,刷子去刀莫作疑。则叹的一声长吁气,哀哀怨怨,切切悲悲。【一】早晨间借与他,日平西盼望你,倚门专等家内。柔肠寸寸因他断,侧耳频频听你嘶。道一声&好去&,早两泪双垂。【尾】没道理没道理,忒下的忒下的。恰才说来的话君专记,一口气不违借与了你。
闲乐泛浮槎,寄生涯,长江万里秋风驾。稚子和烟煮嫩茶,老妻带月包新鲊,醉时闲话。利名无,宦情疏,彭泽升半微官禄。蠹鱼食残架上书,晓霜荒尽篱边菊,罢官归去。暮云遮,雁行斜,渔人独钓寒江雪。万木天寒冻欲折,一枝冷艳开清绝,竹篱茅舍。选知音,日相寻,山间林下官无禁。闲后读书困后吟,醉时睡足醒时饮,不狂图甚。——元代·吴仁卿《【双调】拨不断_闲乐泛浮槎》https://so.gushiwen.org/shiwenv_aafe1e29503a.aspx
闲乐泛浮槎,寄生涯,长江万里秋风驾。稚子和烟煮嫩茶,老妻带月包新鲊,醉时闲话。利名无,宦情疏,彭泽升半微官禄。蠹鱼食残架上书,晓霜荒尽篱边菊,罢官归去。暮云遮,雁行斜,渔人独钓寒江雪。万木天寒冻欲折,一枝冷艳开清绝,竹篱茅舍。选知音,日相寻,山间林下官无禁。闲后读书困后吟,醉时睡足醒时饮,不狂图甚。安装央视影音客户端,随时随地给你精彩!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日 13:30
视频简介:本期节目主要内容:随着吕氏家族墓园的深入发掘,一个离奇的发现让考古工作者震惊了。他们谁也没有想到,吕氏四贤之一的吕大临为了防盗,竟煞费苦心,在墓中布下重重疑阵,设置了种种机关,以至于连考古人员也被他蒙蔽了。那么,这位吕大临到底是何许人也?这个仅用了42年的墓园,到底隐藏着怎样的传奇故事?(《百家讲坛》
镇馆之宝(16)吕家的防盗疑阵)
&&|&&&&|&&&&|&&&&|&&【图片】《远去的大沽河》(长篇纪实原创)【莱西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13,147贴子:
《远去的大沽河》(长篇纪实原创)收藏
一段作者家乡大沽河串起来的家国记忆
一部记录山东流亡学生人生命运的历史
离开家乡30多年的我,对故乡莱西最深刻的记忆就是大沽河。大沽河是胶东半岛最大的一条河流,被称作胶东人民的母亲河。我之所以将此已经出版的长篇纪实《踏不灭的薪火》改名为《远去的大沽河》,根源就在于此。
一、 那个时代的家乡就是浓缩了的中国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故乡是根。上善如水,必有其源,故乡是源。 源远流长的大沽河中下游地带,是我的故乡莱西。 “膏腴大沽河,殷实桃花乡。”大沽河滋润延续了被称作“中华第一乐章”的韶乐,是中国古文明的源头和摇篮地带之一。大沽河边有一个叫“韶存庄”的村子,“韶存庄”的最初的含意就是古代的韶乐至今留存在这个村庄。 大沽河最早称姑河。在中国的古文字里,称母亲叫“姑”,母亲在世则称“君姑”,母亲死后则称“先姑”,妻子称丈夫的母亲叫“少姑”。大沽河在命名之初,就赋予了其浓浓的亲情。
“大沽河,无数弯,一弯一个官。”据历史资料统计,仅1840年到1911年的71年间,莱西境内就出了166名秀才、16名举人、10名进士。
抗战时期,日寇在莱西境内窄短的大沽河两岸就设立了八个据点,因而这里也成了家乡人民与日寇殊死拼杀的战场。侵华日寇在胶东半岛阵亡的最高级别军官金堂文雄大佐,就是被家乡莱西乡校的军民一枪毙命。
当年,父亲就是从大沽河边的家乡出发,踏上了漫漫的流亡求学之路。建国后,回到家乡工作的父亲,也是在大沽河边的一所学校里认识了小他15岁的母亲。
莱西有名的抗战“拥军小道”在大沽河岸边。当年,路边树杈上挂着的“拥军袋”里,有油灯下母亲搓线、姥娘缝制的军鞋和鞋垫。
母亲的二爹(二叔)是一名抗战游击队员,牺牲时还是一个未婚青年小伙,那是一个寒冬的深夜,地点就在“拥军小道”的对岸。如今,他的石碑立在大沽河边的一个土坡上,立碑人刻的是母亲和她堂弟的名字。
我的三爹(三叔)17岁参军,不到22岁就牺牲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他离校参军的那一天,都没来得及和爷爷奶奶打一声招呼。三爹安息的公墓在大沽河的一条支流的岸边,每次清明回故乡扫墓,公墓的周围都是水雾漫漫、烟气蒙蒙,而我却清晰的记得三爹遗画像中骑着高头骏马、血气方刚、威风凛凛的样子。
世界著名华文大师王鼎均(山东苍山人,今客居美国)先生在看到我记述家乡和亲人们的文字后,禁不住感叹道:“家史即国史,了不得的感动!”
我不是在为我的家乡歌功颂德,也不是在为我的父辈们树碑立传,因为那个时代的家乡就是浓缩了的中国,因为父辈们的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捆绑在了一起,他们的经历与回忆是已有文献中所“考证”不到的,却让原本一些不甚真切的历史清澈见底。
二、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
历史,或者是宝鉴,或者是包袱,但不应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在甲骨文里,“史”字与“事”字结构相似, “史,记事也。”历史的真相只有一个,然而我们记载历史、研究历史却往往随着人的意识而变化、发展、完善,这其中也不乏来自主观和客观上的歪曲。
毛泽东曾经说过:“读史可以明智,这是先人早就说过的。”天下之事,熙熙扬扬,分合交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打开中华民族的历史,夏一统,商周继之,春秋战国乱之;秦一统,两汉继之,三国魏晋南北朝乱之;隋一统,大唐继之,五代十国宋辽金西夏乱之;元一统,明清继之,民国乱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立之。
分有分的历史理由,合有合的历史必然,但这都应是国家与民族的集体记忆,只是在这些大的历史背景下,个人左右不了自己的命运。这或许超出了此部书稿所能涵盖的历史容量。
但有一点我深信不疑,这就是于国家、于民族、于自己,我们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因此,国家与民族的悲剧和胜利,抑或父辈们的苦难与喜悦,同样都值得我们年轻一代铭记。
历史如云,我辈应抬头仰望;历史如雷,我辈需掩耳聆听。
正视历史,汲取历史养分,只有这样,历史才会真正成为财富,而不是包袱。
沧海桑田,岁月如水。人生千回百转,历史百转千回。 是为序。谨以此献给我曾经多难的祖国,献给家乡的大沽河,献给我可敬的父辈们!
智联莱西人才网,是权威的行业招聘平台.提供全国真实可靠的各行业招聘信息.要招聘,找人才,就来智联招聘.24小时极速反馈,立即登录填写简历,快速找到好工作!
第一篇:水集之地的故乡
1.流淌的韶乐(1)
2.流淌的韶乐(2)
3.膏腴大沽河
4.可爱的中华
5.课堂窗外的那些事
6.旗正飘飘
7.梦中的莱阳乡师
8.梁秉锟其人(1)
9.梁秉锟其人(2)
第二篇:一寸山河一寸血
1.有个岛国叫琉球
2.卢沟桥的炮声(1)
3.卢沟桥的炮声(2)
4.惊闻“南京大屠杀”(1)
5.惊闻“南京大屠杀”(2)
6.英雄盖世的沽河儿女(1)
7.英雄盖世的沽河儿女(2)
8.英雄盖世的沽河儿女(3)
9.英雄盖世的沽河儿女(4)
10.英雄盖世的沽河儿女(5)
11.英雄盖世的沽河儿女(6)
12.英雄盖世的沽河儿女(7)
第三篇:日寇刺刀尖下的日子
1.课堂就是抵御日寇的战场
2.1940年的清明
3.枪打“狗皮膏药旗”
4.撵过小日本!
5.“整个中国都在移动”
6.“一位值得被尊敬的敌人”
7.34所国立抗战中学
8.怒目告别故乡
第四篇:一个人的流亡
1.汽笛一声肠已断
2.家族的“堂号”
3.一个人的流亡
4.蒙蒙承水河
5.走过台儿庄(1)
6.走过台儿庄(2)
7.生熙安牧师
第五篇:在皖北阜阳的日子
1.抗日名将于学忠
2.国立二十二中
3.静静的倪氏庄园
4.借着月光读书
5.“路到兰州是极边”
6.声乐博士李杰民(1)
7.声乐博士李杰民(2)
8.声乐博士李杰民(3)
9.“竖起两根硬骨头”
10.青春温暖着另一个心房
第六篇:八千里路云和月
1.跨越平汉铁路
2.走过“水旱蝗汤”肆虐的中原大地
3.滞留豫西的内乡
4.乘着歌声的翅膀
5.陕南的冬天
6.杨柳依依江水平
7.“十万青年十万军”
8.震麻了人神经的胜利欢呼声
9.一张遣返日本战俘的公告
第七篇:春风吹不醒的大地
1.期盼还乡行
2.“霉米事件”
3.“米尾钱”
4.枪棍对峙
5.远赴重庆请愿
6.绝食一天
7.参加反美游行
8.“于子三运动”
第八篇:一江春水向东流
1.泪别汉阴
2.“丘九”斗“丘八”
3.被迫参加“甄别”考试
4.绵绵汉江水
5.“三坝”之一的汉中
6.一江春水向东流
7.“共产党来了也要办学”
第九篇:沽河风云
1.在水一方
2.一顿地瓜面饺子
3.油灯照亮的“拥军小道”
4.胶东八路军13团
5.前仆后继打鬼子
6.“还乡团”(1)姥爷的小推车
7.“还乡团”(2)
8.姥爷的小推车
9.一支英雄牌钢笔
第十一篇:悲喜交加的岁月
1.青春如风的日子
2.靛蓝的莱西湖
3.陈文炳老师
4.“最可爱的人回来了!”
5.九毛钱的学费
6.那遥远的关东
7.回响在林海中的“抬杠号子”
第十二篇:到北大荒去
1.浸透了“饥荒”的爱情
2.母亲的堂哥(1)
3.母亲的堂哥(2)
4.初到密山
5.兴凯湖畔的青年农场
6.少女般的白桦树
7.密山中学
8.归心似箭
第十三篇:没有终点的流亡
1.没有终点的流亡
2.“金花”王孝敏
3.“一方闻人”方秉性 
4.“独搧其身,兼搧天下”的张敏之(1)
5.“独搧其身,兼搧天下”的张敏之(2)
6.魂兮归来的抗战女兵
7.“我对得起祖国”(1)
8.“我对得起祖国”(2)
第十四篇:人间正道是沧桑
1.国立二十二中的校长李仙洲(1)
2.国立二十二中的校长李仙洲(2)
3.请听我的《驼铃歌》(1)
4.请听我的《驼铃歌》(2)
5.请听我的《驼铃歌》(3)
6.请听我的《驼铃歌》(4)
7.刘晋的“流亡之路”(1)
8.刘晋的“流亡之路”(2)
9.刘晋的“流亡之路”(3)
10.刘晋的“流亡之路”(4)
11.魂断绵阳的宋哲元(1)
12.魂断绵阳的宋哲元(2) 第十五篇:“一代中国人的眼睛”—王鼎钧
1.“一代中国人的眼睛”—王鼎钧(1)
2.“一代中国人的眼睛”—王鼎钧(2)
3.“一代中国人的眼睛”—王鼎钧(3)
4.“一代中国人的眼睛”—王鼎钧(4)
5.“一代中国人的眼睛”—王鼎钧(5)
6.“一代中国人的眼睛”—王鼎钧(6)
7.“一代中国人的眼睛”—王鼎钧(7)
第十六篇:对话父亲
1、影响人类社会的两段话
2、国民党也曾是革命党
3、“《大刀进行曲》是用大刀砍出来的!”
4、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5、陈纳德的“飞虎队”
6、别了,天堂中的司徒雷登7、得民心者得天下
8、忘记一切又记起一切
沽河之水,源远流长!莱西人顶起!
第一篇: 水集之地的故乡
1.流淌的韶乐(1)
民国12年(1923年),父亲出生在山东省胶东道莱阳县西部、现属青岛莱西的一个名叫范家疃的村子。据史料记载,明朝永乐年间(年),自山西迁来的范姓人家在此落户建村,名曰范家疃。
范家疃是典型的水集之地,东面沙河,南近潴河,西临闻名遐迩的大沽河。大沽河是胶东半岛最大的河流,有着青岛人民母亲河的美誉。
人类的祖先总是择水而居,因为水给了先人最基本的生存条件。人们在河里捕捞,在岸边耕作,在水边洗衣,临水梳妆,捧水浴面,一幅人水合一的景象。
水是万物之源。有了水,土地有了生机,山有了耳朵,树有了眼睛,鸟儿有了鸣叫,在水边生息的人们也就有了歌唱: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关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
这两首名诗绝句,中国人不知道的不多。而你当读过千卷书,行过万里路,回首遥望,她们依旧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最动人、最美丽的篇章。河中露出水面的沙洲上,雄雌相伴的水鸟在歌唱,娴静美丽的姑娘啊,我多想和你结成配偶;河边芦苇青青苍苍,深秋的露水结成了霜,我心爱的人儿你在哪里?她就在河水的那一方。这流淌了两千多年的歌声来自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诗经》收集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311篇诗歌,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叫“十五国风”。
“风”的意思是土风、土谣,也就是当时十五个诸侯国的地方民歌与民谣。而当时疆域为“聊、摄以东,姑、尤以西”的齐国国风,就位列“十五国风”其中。
“姑”是源出黄县(现龙口市)蹲狗山的大沽河,“尤”是源自掖县(现莱州市)马鞍山的小沽河,小沽河是大姑河的支流。现在的大沽河与小沽河流域,是当年疆域西至当今聊城一带的齐国东部边界。
《诗经》中的江水河流有名有处,《汾沮洳》中的“彼汾沮洳”,说的是现在山西汾河;《汉广》里的“汉有游女”,是指现在的汉江;《鼓钟》的“淮水汤汤”,是指淮河。
而我翻遍《齐风》所有的篇章,却不见关于故乡大沽河的片言只语,也没有诸如“在水一方”、“秋水伊人”、“美目如水”、“望穿秋水”、“眉目传情”、“手如柔荑”、“肤如凝脂”等水灵灵的语言。但《齐风》中描述男女痴情的外露与行动的大胆,在《诗经》中是绝无仅有的。
《诗经·齐风》中的《东方之日》讲:“东方之日兮,彼姝者子,在我室兮。在我室兮,履我即兮。”诗中以一个男子的口吻,向人们讲述了一个美丽的女子大白天跑到家中跟他约会的情景:东方太阳光灿灿啊,那个美丽的姑娘,就在我家的内房中啊。就在我家的内房中啊,悄悄依偎在我身边啊。思无邪 ,因为上善若水。水,准也;准,平也。有道是,天下莫平于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居住在江河之畔、水之岸边的人们,心地纯洁善良的好像水一样,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所以其言其歌其声也就没有顾忌,如同河水一样清凉透明。
目测会火,先占一楼,兜售零食咯
莱西人都睡着了吗?顶起!让世界记住我们莱西!
2.流淌的韶乐(2)
《诗经》中不见提起的大沽河,却滋润了被称作“中华第一乐章”的韶乐。
韶乐,史称舜乐,起源于5000多年前的舜帝时期,是一种集诗、乐、舞为一体的综合古典艺术,在距今3000年前的周代初期就被定为“六乐”之一,成为王室的专用音乐。
《尚书》中说:“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其大意是说将韶乐演奏至九遍,灵鸟凤凰就会翩翩而至。韶乐的魅力,可见一斑。
夏、商、周时代,韶乐成了国家大典用乐,每逢登基、祭祀和封赏等重大活动,均要演奏韶乐。周武王平定天下后,封赏功臣,姜太公以首功封营丘(今山东淄博)建齐君,韶乐自此传入齐国。
受齐国“因俗简礼”的国策影响,韶乐在齐国极为盛行。《史记·孔子世家》和《论语·述而》都曾记载:圣人孔子来到齐国,听韶乐、学韶乐,极度痴迷,竟三个月不知肉的味道,并跌迭声赞叹:“尽美矣,又尽善也!”
后来,孔子把韶乐收入《乐经》,但因秦始皇焚书和项羽火烧阿房宫,导致《乐经》失传,官方的韶乐也随之消失。而大沽河养育的莱西人,却将韶乐保存到了明朝。
“莱人存韶乐,存于莱西的韶存庄。”在大沽河莱西流域的中游东岸,有一个名叫韶存庄的村子。2008年春天,莱西市文化部门在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时,发现韶存庄曾经保存过“韶乐”。
韶存庄原名叫周家庄,始建于明初洪武元年,村西北的马家楼处有一眼古井,俗称庵儿井。井旁有一尼姑庵,尼姑庵里的尼姑精于演奏舜帝时期的韶乐。当时,有学问的人为村子起了一个雅名“韶存庄”,意为古之韶乐至今犹存于这个村庄。
早在1979年,莱西岱墅汉墓就发现了西汉时期能够自由活动的大提线木偶,被考古专家公认为中国木偶艺术的鼻祖。西汉大提线木偶属国家一级文物,现保存于莱西市文物管理所。木偶戏的渊源十分久远,“起于汉而兴于唐”,是后世戏曲艺术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昆曲和京剧等诸多大剧种,至今仍保留“傀儡步”等许多木偶戏的特点。
2001年4月,在莱西韶存庄以东、潴河西岸的肖家庄的战国墓,又首次发现了战国时期的石磬。
石磬是中国古老的石制打击乐器。韶乐八音叠奏,即金(钟)、石(磬)、土(埙)、革(鼓)、丝(琴、瑟)、木(柷)、匏(笙)、竹(笛、箫)。石磬为“八音”中的“ 磬石”音。韶乐演奏尤其重视钟、磬的使用,在表演形式上是“钟磬一声、歌更一字”。石磬的发现,说明以韶存庄为中心的莱西大沽河流域,在战国时期就有古韶乐演奏。
“柳枝影摇动,石磬响寒清。”韶乐在莱西的大沽河流域,至少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莱西拥有民间戏曲表演艺术23种,“莱西鼓吹乐”被列入青岛市级非物质保护项目名录,莱西市民间艺人张红果受中央电视台“地方戏剧”栏目之邀,将有着百年历史的“莱西吕剧”唱响中国。今天的莱西,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木偶艺术和戏曲艺术之乡,与古老的韶乐是密不可分的。
智联招聘无锡莱西招聘信息网站,1亿求职用户+每天350万个高薪职位+260万名企雇主,10秒注册填写简历,有投必应,24小时找到好工作!
3.膏腴大沽河
“膏腴大沽河,殷实桃花乡。”“桃花乡”是一个古地名,是指现在小沽河和五沽河与大沽河交汇的地带。
“桃花乡”的名称来源于“桃花寨”,“桃花寨”就是现在莱西店埠镇的桃花寨子村。据史料记载,元世祖忽必烈中统年间(年),元朝在莱阳设行中书省,在桃花寨子位置设立军寨,统管胶东一带的军事。首任军寨巡检崔琳在治军之余,命人在军寨内外种植桃树,每到桃花盛开的季节,整个军寨春意盎然,于是崔琳将军寨定名为“桃花寨”。明朝时期的行政区划在县以下设若干乡、社,因为该乡自元朝起一直属于桃花寨辖区,故名之为“桃花乡”。亘古以来,大沽河就是一条文化色彩浓郁的古河。沽河流域,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中国古文明的源头和摇篮地带之一。
莱西作为地理名词产生于20世纪的40年代初,而大沽河却很早就被载入古籍经典。《左传》记载,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齐国宰相晏子称大沽河为“姑”。北魏郦道元专事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水经注》,也曾提及大姑河。
在中国的古文字里,称母亲叫“姑”,母亲在世则称“君姑”,母亲死后则称“先姑”,妻子称丈夫的母亲叫“少姑”。大沽河在命名之初,我们的祖先就赋予了其浓浓的亲情。现在,人们称大沽河是莱西、青岛抑或胶东人民的母亲河,不是凭空想出来的。
大沽河自胶东北部山区流出,蜿蜒南下,纵贯莱西全境,先后吸纳了小沽河、芝河、潴河等60多条河流。因而,莱西有“水集之地”的美誉。
春秋时期的大沽河也是一条界河。大沽河以西是齐国,以东是山东半岛的土著居民东夷族的一个分支——莱夷族建立的莱子国。
莱子国始建于西周初期,都城位于大沽河的源头——今烟台龙口市的黄城,疆域东至现在威海荣成市的成山头,西跨胶莱河,北临莱州湾,南濒胶州湾,捕鱼、晒盐和冶铁技术发达,是胶东地区的经济军事实力最为强大的一个国家,可以随时参与周王朝的国事。
司马迁在《史记• 夏本记》中记载:周武王建立商朝后,封姜子牙为齐国君主。在姜子牙赴营丘(今山东淄博)任职的路上,“逆旅之人”告诉他,莱夷人正日夜兼程赶至营丘。姜子牙挥兵疾进刚到营丘,莱夷人就像潮水一样扑过来。结果,莱夷人战败,退到了大沽河流域以东的半岛地区。
这也验证了历任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宰相的晏子所言:齐国的东部疆域,在“姑、尤以西”。晏子,是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的故里就在高密。
莱子国虽是一个小国,但齐国是联合了鲁国才打败了莱子国。可以想像,当时的莱夷人是多么的勇猛。齐国也正是因为灭掉了莱子国,才率先成为战国七雄之一。战争年代,开国将军许世友、聂凤智特别喜欢带胶东兵作战,应该是有历史渊源的。
距离莱西市区北约5公里的周格庄乡,有个叫古城庄的村子。公元前567年,齐灵公灭莱子国后,在古城庄建起了一座古城——邹卢古城,秦统一中国后,归属齐君管辖。
1950年,父亲从陕西汉中回到家乡工作时,邹卢古城还存留有一个完整的西城门,城墙约有二三米高。如今,古城庄现存的城墙遗址仅有半米多高,城墙古砖上依旧留有烧铸的巨大手印。古人为何要在砖上留下手印?这究竟是谁人的手印?他们通过烧制的手印又想告诉后人什么呢?这千古之谜,至今无人知晓。
大姑河流域的莱西作为县级行政区划,是在西汉的初年。汉文帝时,曾在周格庄的古城庄设邹卢县,属胶东国。北魏时期,在周格庄南、大沽河西畔的牛溪埠乡建立长广县城。隋文帝十六年,又于邹卢县城的旧址设立了卢乡县。唐太宗贞观元年,卢乡县并入莱州昌阳县,唐庄宗同光年间改名为莱阳县。
时光轮回,经年不息。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1912年元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布告中外,称民国元年。这年的2月,袁世凯担任中华民国首任大总统,民国临时政府由南京移往北平(今北京)。1913年,北洋政府(袁世凯政府)下令废除了清朝的府、州行政机构,但沿用了道制,下设了省、道、县三级行政机构,整个胶东地区称胶东道,莱阳是胶东道下辖的26个县之一。1927年,北伐胜利以后,国民政府废除了道制,保留了省和县两级行政机构,莱阳成为山东省辖的108个县之一。
民国时期的莱阳,在乡下有31个集市,水沟头是第一大集市。水沟头建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因村庄位于南北走向的大水沟之一端,取名“水沟头”,随后设立集市,以清代胶东四大集市之一而闻名。水沟头集市俗称“水沟头大集”,有近400年的历史,明末清初成为山东半岛主要的交通枢纽和商品重要集散地,清代中期即载入《山东通志》,有“胶东四大集,水沟头第一家”之称。后来,“水沟头大集”形成了每年农历十月二十至二十五日的山会,一直延续到今天。民国17年(1928年),莱阳国民政府设水沟头镇。民国22年(1933年),父亲10岁那年,莱阳县野头村财主赵明辉在水沟头建起了一座砖木结构的二层小楼,名曰“富顺德”,这是水沟头乃至莱西历史上的第一座楼房。
(20世纪50年代,父亲曾工作的地方——“‘富顺德’楼)儿时的父亲,对水沟头最深的记忆就是这座二层小楼:“‘富顺德’楼,坐北朝南,砖木结构,青瓦盖顶,楼后的正房(3间)、东西厢房(7间)与小楼相连,形成一个宽敞的四合院。”那古朴典雅的建筑,别具一格的院落,进出衣着时尚的人们,曾经无数次吸引着父亲的眼球。“福顺德”是当年烟台福顺德钱庄的一个分号。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沙俄占领原属中国的乌苏里江以东、黑龙江以北百余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因在海参崴(俄称符拉迪沃斯托克)建立军港和兴建铁路,急需大量劳动力,人口稠密的山东遂成为大批劳力输出之地,成千上万的山东人经烟台去海参崴和满洲。“福顺德”的创始人梁善常(又名梁富),这时就在海参崴当苦力。在海参崴的大量劳工对服装有着庞大的市场需求,于是梁善常弃工经商干起了贩卖服装的行当。在经营过程中,他看到劳工向家乡汇款不便,所以在贩卖服装的同时又增加了为同乡免费捎钱、带信的业务。从中,梁善常又发现了一个改变他一生命运的商机。1900年,梁善常在烟台的朝阳街成立了“福顺德”客栈,主要汇兑山东人来自沙俄远东和东北的汇款。“福顺德”有一套严格的行规:包送到家、迅速不误、多少不限、严格保密。假如收款人指定是汇款人的妻子,那么即使是其父母也不能代为接收。由于良好的信誉,“福顺德”名声大振,生意兴隆。
那时的中国,各地币制不统一,如黑龙江使用的是哈大洋,吉林使用的是官贴,辽宁使用的是奉票,大连使用的是金票,而烟台使用的是大洋和铜元,东北各地的钱币无法在烟台流通。于是,梁善常又在东北和胶东各地设立了许多分号。当时的“福顺德”的股份共设十二成,梁(梁善常)家占六成,赵(赵明辉)家占二成。水沟头“福顺德”是作为六大股东之一的赵明辉名下的一个分号。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福顺德”陆续撤销各地分庄,只有烟台、青岛、济南、北京、天津地区的分号办理业务。1940年,日军占领莱西后,“福顺德”先后租赁给“寿康医院”和“普爱医院”。“寿康医院”由中共地下党姜孟九开办,成为地下抗日力量的秘密联络点。新中国成立后,“福顺德”曾是中共莱西县委和县人民政府的办公楼。1958年,父亲调往莱西县政府机关学校任教时,就住在“福顺德”后面古朴典雅的四合院里。是为后话。
您在大沽河吧发的帖子,我已经加精,置顶!
楼主这是你自己写的?
我是韶存庄的
我的回去问问俺爷 这韶乐的事
4.可爱的中华
龙的故乡在中国,而中国最早发现的龙化石是在莱阳。
1923年,著名地质学家谭锡畴在莱阳的将军顶山发现了比较完整的谭氏龙。这一年是甲子年,同年出生的父亲的乳名就叫甲子。父亲出生后体弱多病,爷爷奶奶请先生将其改名为“道魁”,祈求“道魁”为父亲压病避灾。
爷爷没有上过一天学,吃不认字的亏,平常赶集和与村里人打交道常受算计。爷爷心里发狠:就是豁上家底,也要供孩子们读书。父亲姐弟6人,除了早出嫁的大姐外,后来都被送进了学校读书。父亲是长子,自然第一个入学读书。
自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度,将读书人按文化知识水平划为五个等级,没有秀才身份的称童生(相当于高中毕业),参加每年一次的院试(县级考试),通过考试的便是秀才;有了秀才身份,就可以参加每三年一次的乡试(省级考试),考上了就称为举人;做了举人,便有资格参加每三年一次的会试(国家级考试),通过考试的称为贡士;贡士参加由皇帝亲自主考的殿试,合格者就成为“进受爵禄”的进士。
“大沽河,无数弯,一弯一个官。”据历史资料统计,仅从1840年到1911年的71年间,莱西境内就中秀才166名、举人16名、进士10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2008年的清明,我在故乡月湖边古玩摊上的一本旧书里,读到了宋朝宋真宗赵恒御笔亲作的《劝学篇》:“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种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读书不仅令人开阔视野、丰富阅历,还可以改变人的命运,难怪连皇帝都这么重视读书。由隋唐至明清,从民国时期到解放后,“读好书、考出去”,一直是家乡平民子弟改变命运的最佳出路。否则就只能“背朝天、面向地、撅着腚”,在农村受苦、受累一辈子。
我有一位远房姥爷,才是一个童生就把书读“愚絮”了,整天絮絮叨叨,直到70多岁了,遇见路人,仍会很流畅地背出长长的一大串《三字经》和《百家姓》。后来,这位姥爷死了。再后来,每每脑子里出现科举、八股文等诸如此类的历史名词,我就会念及这位把书读“愚絮”了的姥爷。死读书没有错,而读死书就祸国殃民。20世纪初,经历了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入侵之后的大清疆土,西风东渐门自开。而在“西学东渐”中,西方的传教士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1902年4月,德国天主教弗兰西斯科教派的修女们在青岛设立了一所女子学校。1905年,德国驻青岛总督府在市区和乡下成立了由旧私塾改成的蒙养学堂26所。受此影响,莱西历史上第一所小学应运而生。
1908年,今莱西县义谭店村的村民、同盟会会员解保勋、解洪斋在村南卢西寺创办了卢西两等(初等、高等)小学。1916年,卢西两等小学改建为莱阳县立第二高等小学,1924年改为莱阳县立第二完全小学,这是莱西境内的第一所现代小学。1931年建上下各9间的二层小楼,抗战时期,国民党山东省主席何思源为学校亲笔题字匾一块“乐育可风”,现存于莱西市第一中学校内。莱阳县立第二高等小学是现在莱西第一中学的前身,迄今102年的历史中,为国家培育出了一批又一批栋梁之才。著名国画大师崔子范,国务院原副总理姜春云,北京军区原司令员李新良,山东省政协原副主席崔惟琳等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
1934年,11岁的父亲进莱阳县立第三小学读书。开学的第一天,老师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为每个同学起一个学名。按祖传家谱之规定,父亲是祥字辈,满腹经纶的老先生为父亲起学名叫文祥,并讲:“文是指学问渊博,祥是指吉祥善良,要做一个像清朝大臣文祥那样的人。”
先生说的文祥,是满族正红旗人,清朝道光年间的进士,咸丰年间任总理衙门大臣,是清政府中倡导洋务“新政”的著名洋务派首领之一。文祥去世的前一年(1875年),其上书皇帝的《密陈大计疏》,被称作是中国统治高层第一次有民主宪政精神的言论。而父亲真正了解和懂得这些,还是在经年以后。
民国时期直至新中国初期的50年代,家乡莱西的小学分为初级小学和高级小学。初级小学读四年,课程设国语、算术、常识、图画、唱歌、体操等课程。高级小学读两年,课程增加了中国历史、地理两门。初级和高级课程兼设的学校称作完全小学。
父亲就读的莱阳县立第三小学是一所完全小学,设在今莱西水集镇的寨南村。正式开学后的第一节课是《国语》,《国语》的第一篇课文是《可爱的中华》:可爱的中华!我同胞的老家。人口众多,土地广大。气候最适宜,物产冠东亚。有全世界最长久的历史,有全世界最发达的文化。可爱的中华!我同胞的老家。民国初年至抗战爆发前,中国许多地方小学的《国语》教材里都有《可爱的中华》这篇文章。生于1900年的方志敏烈士,也一定读过《可爱的中华》。1935年,他在狱中写成的著名散文《可爱的中国》,是对《可爱的中华》的最好诠释:“中国是生育我们的母亲……以言气候,中国处于温带,不十分热,也不十分冷,好像我们母亲的体温,不高不低,最适宜于孩儿们的偎依。以言国土,中国土地广大,纵横万数千里,好像我们的母亲是一个身体魁大、胸宽背阔的妇人……中国土地的生产力是无限的;地底蕴藏着未开发的宝藏也是无限的;废置而未曾利用起来的天然力,更是无限的,这又岂不象征着我们的母亲,保有着无穷的乳汁,无穷的力量,以养育她四万万的孩儿?我想世界上再没有比她养得更多的孩子的母亲吧……中国海岸线之长而且弯曲,照现代艺术家说来,这象征我们母亲富有曲线美吧。”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固有她的可爱之处。但那时的祖国母亲却太可怜了,西方列强在中国设立租界,司法、关税独立,“九一八”之后,日本兵不血刃占领东北四省。正如方志敏烈士所言:“一个天生的丽人,现在却变成叫花的婆子!站在欧洲、美洲各位华贵的太太面前,固然是深愧不如,就是站在那日本小姑娘面前,也自惭形秽得很呢!”
在水贴横飞的莱西吧,像这样的帖子是否可以加个精,置个顶
你这书,什么时候出版,能送俺本吗
这书的作者是楼主?
5.课堂窗外的那些事
出生在乡下的父亲,上学前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一年到头,能跟爷爷去赶两次水沟头大集,就算是见了世面,开了眼界。
父亲的二爹(二叔),读过几年私塾,在水沟头给人做账房先生。父亲8岁那年(1931年),听二爹讲:“日本人把东北占领了。”那时候的父亲,不知道什么叫帝国主义,什么叫西方列强,自然也就不知道爱国为何事。等上小学读书后,才知识渐开,慢慢懂得了家国情怀的道理。
父亲自小就喜欢唱歌,读小学时除了《国语》和《算术》两门主课,最喜欢的就是音乐课。教唱歌曲的是一位年轻男老师,他与众不同的是那藏青色的立领上衣、三七分的一头浓发,以及那清晰好听的“莱西普通话”。在音乐课上,他经常教一些激发学生抗日救国斗志的歌曲。有一次,老师一边讲“九一八”的故事,一边教唱《松花江上》: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 教唱两遍后,老师点名一位同学站起来试唱,这位同学张口就来:“我的家乡在大沽河上……”老师问学生:“为什么将松花江唱成大沽河?”单纯的学生回答说:“大沽河会发大水,日本狗子来了,淹死他们。”民国时期,胶东人最痛恨的外国人不是因1897年的“巨野教案”占领胶州湾的德国人,而是自明朝时期就开始侵犯我国疆土的日本人。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把驻青岛的大部分军队撤回了本土。日,对德国占据的青岛和胶济铁路垂涎已久的日本,在征得美国同意后正式对德宣战,并立即向山东出兵,分南北两路向德军驻地青岛市进攻。南路于9月18日在崂山仰口海湾登陆,进驻青岛。为了控制胶济铁路,北路侵略军于9月2日在龙口登陆后,向胶州方向侵占。日军途中所到之处,大肆烧杀抢掠。仅在临近莱西的平度一地,就逼迫当地百姓5天内交出了猪羊1000头、粮食500万斤、鸡2000只、小推车500辆。9月13日占领胶州后,还公布惩斩令: 一、妨碍日军一切行动者斩;二、切断电线和倾损者斩;三、知罪不举,窝藏匪徒,从重治罪;四、村中一人触犯,全村之人尽处斩刑。
1916年农历的四月初一,占据胶济铁路李村站的日本宪兵来到莱西店埠街搜寻铜币,并用枪打伤了开饭店的崔秀福,激起了当地百姓的怒火。依据当时莱阳县政府“禁止贩卖清钱”的布告,以崔明春为首的店埠街乡民,扣留了日本兵非法收购的铜币。第二天,日军百余人来店埠街进行报复,将乡民崔珠宪打成残废,并抓走乡民崔恒阳作人质,从中勒索了4000多块银元。
日,日本占领青岛8年后,迫于华盛顿会议的压力,与中国代表签订了《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及《附约》,才决定向中国政府交回青岛及胶济铁路。同年12月10日,中日双方在青岛举行了接收仪式。但中国政府,为此付出了6100万日元的代价。
父亲第一次较全面地了解日本这个国家,是在一堂中国历史课上。历史老师在讲到唐朝的鉴真和尚东渡日本时,向同学们谈起了日本国: 我们山东半岛东临黄海,黄海的东岸是高丽人居住的朝鲜半岛。朝鲜半岛往东隔海相望就是日本岛国。唐朝以前称日本叫倭国,倭就是矮小的意思,日本人个子普遍矮,所以称日本叫倭国。唐朝时期,改称日本。时下,国人所称的小日本,是源自陈天华的《警世钟》里的“小小日本不足道”。日本国,地域狭窄,资源匮乏,但渔业航海发达,自古就有外侵的恶俗。历史上,曾侵扰劫掠我国沿海地区和高丽半岛,并与俄国在我国的东北地区开战(1904年的日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占领了青岛, “九一八”事变后侵占了中国的整个东北四省和蒙古草原的一部分。 当时,父亲和他的同学们绞尽脑汁也弄不明白,那么小的日本竟有这么厉害。父亲和他的同学们更不知道,日本的国民虽然个头矮小,但已被先进的西方文化知识武装到了四肢;日本岛国虽只是个弹丸之地,但已被坚船利炮武装到了牙齿。
写得真好,平铺直叙中让我们这些年轻人知道了很多过去一直疑惑的问题。豁然开朗。。作者辛苦了,原本以为枯燥的东西,今天竟看完了。还看的津津有味。现在真真缺少像您这样有心的人,赞一个。
我的家乡在小沽河旁边
6.旗正飘飘大雪小雪又一年。瑞雪兆丰年,故乡莱西有“大雪纷纷落,来年吃饽饽(馒头)”的谚语。而1936年农历大雪节气的那一天,莱西却没有下雪。 第二个礼拜的星期一,天依旧没有下雪。父亲一早去上学时,还听见爷爷站在院子里,望着天嘟囔:“冬天不下雪,哪去喝(读ha音)面汤(手擀面)。”这一天,父亲在学校听老师讲了一个天大的新闻:就在上个星期六(日),东北军和西北军的头号人物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扣留了蒋介石和其随从,要求蒋介石“停止剿共,改组政府,出兵抗日”。两个礼拜之后,又是一个星期一的早上,父亲依旧背起书包去上学,爷爷还是站在院子里望着天唠叨“冬天不下雪,哪去喝面汤”的顺口溜。爷爷一辈子喜欢吃手擀面,在他老人家看来,能吃一顿手擀面就是很幸福的事情。
而就在这一天的第一节课上,父亲听到了比下雪和吃手擀面还要令人高兴的消息:12月25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国民党和共产党开始了第二次合作。
中午放学回家,父亲把这个消息讲给家人听。正去村外捡粪回来的爷爷,把粪筐一撩,将粪槎一戳说:“靳它个妈姆(莱西俚语),中国人合起伙来,使劲揍小日本这些*养的。”
下午的第一节课是音乐课。老师教同学们唱《旗正飘飘》:
旗正飘飘,马正萧萧。
枪在肩刀在腰,热血似狂潮。
旗正飘飘,马正萧萧,
好男儿,报国在今朝。
国亡家破祸在眉梢,
挽沉沦全仗吾同胞,
天仇怎不报,不杀敌人恨不消……
第二节课是由唱歌课老师兼任的体育课,同学们分组跳远,正跳的起劲时,天突然飘起了雪花。老师立即整队,改跳远为练队列。同学们挺胸抬头、甩动臂膀,步履整齐地行走在操场上,那步伐正好踏上了《旗正飘飘》的节奏。
老师突然高声喊道:“旗正飘飘,预备……唱!”
于是,“旗正飘飘,马正萧萧,枪在肩,刀在腰,热血似狂潮……”的歌声,又响彻在雪花飞舞的操场上空。
由韦瀚章先生作词、黄自先生谱曲的《旗正飘飘》,最早刊登在1933年元月出版的《音乐杂志》的第一期。1933年9月,大长城影片公司拍摄有声故事片《还我山河》,将其选作影片的主题插曲。
《旗正飘飘》是中国最早的抗日歌曲之一,表达了中国人要抗击日寇的阳刚之气和爱国激情,但因为它是抗战时期国军的一首战歌,却在大陆消失了几十年 。直到华谊兄弟公司拍摄的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开播,大陆的许多年轻人才知道《旗正飘飘》这首歌。
新书什么时候出版,可否送一本。乐育可风 现在的莱西一中南校内有四个字刻在假山上
7.梦中的莱阳乡师莱西与莱阳的历史沿革十分复杂。西汉时期,现在的莱西、莱阳分别是邹卢、长广和昌阳、观阳的县治之地。277年,观阳、昌阳并入长广(今莱西),晋朝元康年间重 pic_ext="jpeg" 璨?粝兀?宕?筇剖逼诟拿?逞粝亍?谷照秸?闹衅冢?址治?扯?⒗逞簟⒗澄髂稀⑽辶4县。之后,原莱东、五龙两县并为现在的莱阳,原莱阳、莱西南两县并为现在的莱西。1958年莱西县并入莱阳县,1962年又分为莱阳、莱西两县。如今,莱阳属于烟台,莱西归属青岛。20世纪30年代,莱西归莱阳管辖,县城设在莱阳古城里。1930年,何思源任厅长的国民山东省政府教育厅决定,在莱阳县城成立“山东省立第二乡村师范学校”。1934年2月,改名为“山东省立莱阳简易乡村师范学校”,简称莱阳乡师。
何思源,山东菏泽人,是著名爱国民主人士。1915年,何思源考入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京师大学堂的师范馆就是现在北京师范大学。1919年秋,何思源又考取了官费留美生,学有所成后回国。1928年至1944年,何思源主持山东教育工作期间,用人多为有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及留美背景的有才之士。
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时任山东省教育厅督学的董风宸(山东阳信县人),被何思源任命为第一任校长。继任校长吴伯萧(山东莱芜县人),同样是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当时,北京师范大学代表了国家师范教育的最高水准。在何思源看来,只有北京师范大学的高才生,才能胜任莱阳乡师的领导职务。那时,莱阳乡师对父亲和同学们的吸引力,不亚于当今的清华与北大。莱阳乡师的校址选在莱阳城西南角宣政院旧址(今莱阳剧院),1930年6月动工兴建,1932年1月竣工,占地面积63.8亩,校舍290余间,另有林场2亩多,农场30余亩,放在今天也堪称一所大学校。
莱阳乡师设有图书馆、阅览室、理化实验室、动植物标本室、工艺室、游艺室、浴室、餐厅、卫生室、田径场、农场、大礼堂等,各项设施一应俱全。建校初期,图书馆有图书万余册,仪器标本有800余件,后期上实验课两人一架显微镜,上音乐课一人一架风琴。
莱阳乡师来自山东、辽宁两省的19 个县的学生,一律住校。男生清一色的中山装和大檐学生帽,女生全部是天足(未缠裹的脚称天足)、短发,春夏短裙,秋冬旗袍。学校还组建了当时极为时尚的男女网球队、篮球队。在莱阳古城乃至胶东地区,莱阳乡师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莱阳乡师汇集了一批当时堪称一流的教师队伍。
教务主任王衷一(后名王哲),1925年北京大学毕业,留学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解放后曾任山东省教育厅首任厅长和分管文教卫生工作的副省长。
国文教师何其芳,重庆万州人,北京大学毕业,是“汉园三诗人”之一,抗战爆发后与校长吴伯萧一同到延安,任鲁艺文学系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
王冶秋教师,安徽六安霍邱县人,北大毕业,新中国成立后任国家文物局局长,是我国文物事业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近在青岛的国立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闻一多的得意门生、中国现代杰出诗人臧克家,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现代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老舍先生,也曾到师范学校授课或讲座。
这些人的名字,至今依然个个如雷贯耳,享誉中华大地。
莱阳乡村师范学校作为胶东地区师范教育的摇篮,其办学宗旨是“造就乡村的良好小学教师”。
1934年的秋天,父亲上小学时,莱阳乡村师范学校第一届80名学生毕业。当时,莱阳全县划为9个区,辖30个镇、176个乡、1620个村,每个区都建有一所完全小学。莱阳乡村师范学校第一届毕业生,大多被分配到这9所县立小学。父亲的音乐兼体育老师,就是这一年来到莱阳县立第三小学。
出生于乡下清苦家庭的父亲,对莱阳乡师有着发自心底的渴望。当时的小学要读六年,家乡国民政府教育部门的规定,儿童一律受两年义务教育,剩余的四年需自费,之后要想继续深造,免收学费的莱阳乡师是农家子弟的最佳选择。莱阳乡师不仅不收学费,还每月由省政府发给学生伙食费五元,师范毕业后,即可到小学任教。当时,小学教师的月薪可以拿到二三十元,不但自己生活不成问题,而且养家糊口也绰绰有余。父亲读小学三年级时,学校开设了作文课。在其谈人生理想的作文《我的人生》中,父亲开门见山,提笔写道:
我的人生理想是小学毕业后,考入莱阳乡师,当一名乡村小学教师。因为她位于大沽河支流美丽的五龙河畔,因为她是一所培养乡村小学教师的地方,因为她是一所平民百姓孩子可以读得起的学校,因为教不可无师,师必出于师范,因为只有乡村有办法,中国才能有办法……
“教不可无师,师必出于师范”,出自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张謇之口。“只有乡村有办法,中国才能有办法”,是我国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的国学大师梁漱溟先生的名言。
父亲那一代的读书人,对张謇“父是教育,母是实业”的思想和他创建的中国最早的新式学校——民立通州(现江苏南通市)师范学校,以及梁漱溟先生的《乡村建设理论》和其在邹平创办的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张謇作为清末状元,其1912年润色修改的清宣统帝《退位诏书》宣告了大清王朝的终结,民国政府成立后先后任农商总长兼全国水利总长。“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 1926年,张謇病逝于73岁的节骨眼上。而爆发于1937年的卢沟桥的枪炮声,不仅中断了梁漱溟先生发起的乡村建设运动,也湮灭了父亲报考莱阳乡师的梦想。
8.梁秉锟其人(1)父亲在家乡读书时,莱阳县的县长叫梁秉锟。家乡的历史资料对梁秉锟多有贬义。而父亲讲:“梁秉锟的确杀害过中共党员,也弹压过莱阳乡师学生的救亡运动,但他也是一位文化思想造诣颇深的知识分子。”
《山东教育大事记》(年)记载:
1931年,在乡村建设运动中的山东省邹平县实验区,梁秉锟被推荐为邹平县县长,并兼任实验区主任,梁漱溟和陈亚三分别任研究部、训练部主任。而推荐他做县长的就是梁漱溟和陈亚三。 梁漱溟在其《忆往谈旧录》中,有这样的回忆: 要改变中华民族经常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和欺侮的局面,中国的政治必须改造,救国也必须从政治入手。而要改造中国政治,必须从基础做起。从基础做起,就要从最基层开始做,搞乡村的自治,一乡一村的地方自治。一乡一村的自治搞好了,宪政的基础也就有了。我们的机关叫乡村建设研究院。经山东省政府同意,以邹平县为乡村建设研究院的实验区。这个县的全部事情都由研究院管,县长由我们提名,省政府照提名任命。 当时,能被已大名鼎鼎的梁漱溟和陈亚三(抗战后在四川创办了国学专科)等社会名流推荐做一县之长,可见梁秉锟也非等闲之辈。2010年10月,邹平发现了民国时期著名医学家李柳溪先生所著《针灸图注》手抄石印本,在其扉页上题字的除了梁漱溟之外,就是梁秉锟。1933年10月,梁秉锟辞去了邹平县县长职务。同年11月,梁秉锟被任命为莱阳县县长,直到抗战爆发。1934年,梁秉锟到任的第二年,就在莱阳县建立了20所乡农学校。乡农学校,原本是梁漱溟从中国传统“乡约”中受到启发,创立的一种“寓乡里组织于学校之中”的农村基本社会组织。而这时的乡农学校,却成了一个集政治、军事、经济、教育为一体的综合组织,乡农学校的校长兼任区国民党党部常务委员。源于当时的政治气候,梁漱溟倡导建立的乡农学校却成了“捕共队”。日,莱阳“捕共队”逮捕杀害了原中共招莱边特支委员兼莱阳边界区委书记、中共莱阳县委组织部长刘曰善。在莱西的北半县,当年的刘曰善可谓家喻户晓。我的姥爷对刘曰善有所了解:“刘曰善,马(连)庄河崖村的,和我同岁,属虎的。当过老师和洼子镇的镇长,死了才知道他是共产党。”刘曰善的洼子镇镇长和莱阳“乡村教育研究会”成员的职务,是时任县长的梁秉锟亲自任命的。梁秉锟提拔刘曰善当镇长是爱才,杀刘曰善是因为他是共产党。1927年的“四一二”事变后,国共水火不相容。“九一八”后,日本人都占领了东北,蒋介石还在江西“剿共”。日,刘曰善以探亲为名,到莱西下洼村(现属马连庄镇)准备与党组织接头,因叛徒出卖被捕。虽有县长梁秉锟亲自审讯,但刘曰善却始终严守党的机密。梁秉锟气急败坏,不仅令卫兵一束一束地拔去他的头发,还挖去了刘曰善的一只眼睛。
身为莱西人
必须顶一个。
9梁秉锟这个人(2)
令人挖去刘曰善一只眼睛的梁秉锟,也编写出了《精神陶铸要义》和《莱阳县民众学校课本》。如今,这两本书已成了家乡的历史文物。1904年,清朝最后一次科举考试第二场的命题是:“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民、造就人才、振兴实业,三者孰为最急策?”来自山东济南一位叫刘春霖的考生,挥笔写下了这样的答案:“今中国因积弱之弊,欲以学战与列强竞存,则必以陶铸国民为第一要义。何者,国民之资格不成,则国不可立。虽有人才,可以为我用,亦可为人用。虽有实业,可以为我有,亦可为人有。”凭借“陶铸国民为第一要义”为主要观点的答卷,刘春霖考取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梁秉锟《精神陶铸要义》的主要思想,就来自于这场考试的命题和刘春霖的答卷。梁秉锟认为“陶铸国民”,首要的是应“陶铸”国民的精神。这在今天,也不失为一种积极的文化思想。 父亲念高小时有一本梁秉锟编写的《莱阳县民众学校课本》。书中的《日食和月食》、《春夏秋冬》、《戒除烟酒》、《我们的领袖》、《沈迅》、《左懋第》、《莱阳的名胜》、《莱阳的河流》等48篇文章,均出自梁秉锟的亲笔。梁秉锟在其《莱阳名胜之一 望石游春》中,有这样的清新亮丽的文字:
“望石山在城东约二十里,孤峰秀拔,登顶低头一看,周围的山都很矮,路上行走的人马,也看着其小于蚂蚁,真叫人兴出飘飘欲仙的感慨。每当农历四月初八日,就近各村的人,都来赶会,红男绿女,很是热闹,所以叫做望石游春。” 1935年,梁秉锟还召集当时莱阳县的名流,修订了民国时期的《莱阳县志》,并亲笔作序: “莱阳县志创于明季,续于清初,其间虽屡经变乱,而国体与政体无殊,士民亦各守食旧服先之遗俗,建设少而人事无多,故两志所载,往往有今所宜略者详,而宜详者略。” 序的落款是:“中华民国二十四年,署莱阳县长河北大城梁秉锟序。”“河北大城”四个字表明,梁秉锟是地处京津走廊河北大城县人。与梁秉锟任职的莱阳城一样,大城有着悠久的历史,西汉时就设县,始称平舒,五代时期改为大城县至今。梁秉锟修订的《莱阳县志 桥梁》中,对莱西的桥有这样的描述:“日疃店河桥,在县西四十里。李家疃河桥,在县西五十里。水沟头河桥,在县西五十里。佛院河桥,在县西南六十里。店埠河桥,在县西南八十里。以上五桥俱沽水所经。”
这五座桥是当时连接家乡大沽河和其支流河水两岸的石桥,没有什么名气。父亲走过次数最多的是李家疃河桥和水沟头河桥。父亲的姥娘村在史家疃,从范家疃去史家疃,李家疃河桥和水沟头河桥是必经之路。对家乡的桥,父亲记忆最深的是位于莱西南部的店埠河桥。1940年,父亲就是从这座桥上跨过大沽河,离开了故乡莱西,踏上漫漫的流亡之路。
登录百度帐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查询膏药备案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