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美国的芯片,韩国芯片和美国芯片的屏幕,中国手机会怎样

当前位置 & &
& 闪存、内存被韩国垄断:海力士逆袭全球第三...
闪存、内存被韩国垄断:海力士逆袭全球第三芯片厂商
12:27:13&&出处:&&作者:bolvar
编辑:雪花 &&)
让小伙伴们也看看:
阅读更多:
好文共享:
文章观点支持
文章价值打分
当前文章打分0 分,共有0人打分
[05-13][05-13][05-13][05-12][05-12][05-12][05-12][05-12][05-12][05-12]
登录驱动之家
没有帐号?
用合作网站帐户直接登录[转载]热点概念——全面屏&集成电路
全面屏板块迎来配置良机&10只绩优股获机构推荐
&3月5日,OO官方公布了旗下新一代全面屏手机R15的具体参数,采用6.28英寸19:9的超视野全面屏,左右边框窄至1.78毫米,屏占比提升至90%。同日,vivo在杭州研究所正式发布了vivoAPEX全面屏概念机,采用5.99英寸OLED屏幕,vivoAPEX全面屏概念机的屏占比高达91%,是目前最接近完美全面屏的手机。
  对此,分析人士普遍认为,追求屏幕最大化是未来手机的主要卖点,在计划2018年出货的智能手机中,采用全面屏面板的型号将占到40%以上,预计2019年全面屏手机渗透率将会攀升到60%。随着全面屏时代的来临,全面屏的面板需求量大幅提升,同时推动切割工艺升级和零部件升级,全面屏产业盈利能力有望进一步上升,板块迎来加配良机,值得关注。
  事实上,全面屏相关上市公司业绩表现同样出色,截至目前,已有、等2家上市公司披露2017年年报业绩,报告期内净利润均实现同比增长,增幅分别达到52.81%、41.82%。除此之外,还有13家上市公司披露了2017年年报业绩预告,业绩预喜公司达到10家,占比近八成。其中,、、、、、、、、和等10家公司预计2017年年报净利润同比增幅均在50%以上。
  受此影响,昨日,全面屏概念板块异动明显,板块整体大涨逾3%,逾七成个股实现上涨。其中,实现涨停,也大涨5.28%,、、和星星科技等个股涨幅也较为显著。
  资金流向方面,昨日板块共有7只概念股成为大单资金抢筹的重点,合计大单资金净流入15.03亿元。具体来看,昨日大单资金净流入居首,达到万元,紧随其后,大单资金净流入为16067.12万元,(9221.64万元)、(3487.26万元)、(959.36万元)、(584.19万元)和(330.00万元)等个股也获得大单资金的青睐。
  对于板块的未来发展趋势,中信建投证券表示,全面屏方案的大规模推进给产业链内相关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全面屏手机的需求量加速提升,推动企业业绩增长。目前我国OLED面板企业位于国际第二梯队,未来崛起的可能性很大;国内面板企业的崛起将会带动国内材料企业的快速发展。个股中,OLED发光和传输材料方面重点关注、、;柔性显示膜材料方面重点关注、、、、。后续看点主要是投产产线良率的提升以及搭载国产OLED屏终端产品的推出。
  在业绩表现出色的支撑下,近期机构对相关绩优股的关注度逐渐上升,近30日内,有10只概念股获机构给予“买入”或“增持”等看好评级,具体来看,、等2只个股机构看好评级家数均超3家,分别为10家、4家,、、、等4只个股机构看好评级家数均为3家,、、、等个股机构看好评级家数均为2家,上述10只个股年报业绩均实现或有望实现同比增长,后市具有较高的上涨潜力,值得期待。
& 柔性显示屏概念股
  丹邦科技:专注于FPC、COF柔性封装基板及COF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致力于在微电子领域为客户提供全面的柔性互连解决方案
&&万顺股份:
&公司导电膜产品可应用于智能手机、GPS、电子书等移动通讯领域的触控面板,也可应用于大中尺寸触控面板,如平板电脑、一体机台式电脑、超级本等,市场前景广阔
  得润电子:公司再互动易表示,公司的柔性电路板是可以应用于穿戴设备配套的
  超华科技:公司在互动易表示,柔性电路板是公司经营范围之一
  生益科技:柔性线路板,业绩曾得益于柔性电路板的广泛应用,大幅增长
  中京电子:拟斥2.8亿“掘金”柔性线路板
  金利科技:经营范围中有柔性线路板业务
  深圳惠程:柔性电路板是以聚酰亚胺为基材
  光韵达:公司具备柔性线路板激光成型技术
  星星科技:国内主要oled供货商,oled将成为未来屏幕的主要基础元件
集成电路产业链研究笔记(附部分个股基本面点评)
芯片设备设备:北方华创在集成电路中属于上游,为设备厂商,行业的增长由下游投资所带动。集成电路制造设备包括刻蚀机、PVD、立式氧化炉、清洗机、LPCVD,现已进入到12吋90-28nm工艺阶段,下一阶段在加速研发12吋16/14nm工艺阶段。&
电子用硅设备:有三个公司可能在此领域内产生突破分别是北方华创、晶盛机电、京运通,但是现在主要是光伏厂商的上游企业。北方华创真空装备主要受益于单晶硅的景气成长,但是仅占总收入的8.48%左右。除非国内的主技术从多晶硅转换到单晶硅,或者技术突破制造出电子用真空装备生产电子用硅片,这才是打破国外技术壁垒的核心技术。现阶段在单晶硅设备上主要为隆基股份提供设备,日,保山隆基购买公司生产的单晶炉设备,合同总金额34,483.2万元。日,北方华创真空与丽江隆基就云南硅棒扩建项目签订《设备买卖合同》,丽江隆基购买北方华创真空生产的单晶炉设备,合同总金额34,406.40万元。对手为晶盛机电,晶盛机电的主要业务为晶体硅生长设备,看上去晶盛机电更有可能在电子用硅上打开缺口。
&集成电路耗材:鼎龙科技有一个业务是CMP抛光垫,是一个小东西,但是技术壁垒较高,在中国集成电路大发展的状况下,很有想象空间。大陆产品大多仅能用于金属、手机玻璃盖板等中低端领域,蓝宝石、集成电路用抛光垫缺乏自主供应,仍依赖进口,因而进口替代空间大。公司
CMP 抛光片项目 2017 年 8 月已完成一期建设及装机,产能为 10
万片。随着大陆半导体硅片生产能力提高,未来前景广阔。&
封测设备:封测设备国内主要的公司为长川科技,封测企业产业链已经逐渐向中国转移,我国已经出现长电科技、华天科技、通富微电等封测企业,并已跻身全球前十。应该说从产业链上看,国产的封测设备厂商可能会有比较大的发展。原因很简单,就是本土化的设备生产企业具有天然的优势。长川科技公司的主要产品就是测试机和分拣机,应用于我国的封测企业。目前我国封测制程设备国产替代条件已基本成熟。现在国产设备主要集中在测试设备和分拣设备上,正在逐渐向封测上游设备进军。应密切关注国产设备技术突破的动向。&
集成电路洁净室:集成电路的发展一定会带动集成电路洁净室的发展。这个东西属于工程类的,增长主要依靠各厂商的扩产,或者工艺技术的提高带来的升级换代。国内主要的上市公司为亚翔集成和太极实业的十一科技。下游主要是半导体,光电,医疗等。现在光电和半导体处于扩产阶段,因此该类公司也受益。亚翔集成的主业是洁净室,而太极实业是个多元化的企业,从业绩的弹性上来看,亚翔集成的弹性更好。&
第三代半导体生产线:氮化镓(GaN)、碳化硅(SiC)等宽禁带化合物为代表的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成为全球半导体研究开发的前沿和热点。该半导体材料可实现高压、高温、高频、高抗辐射能力,被誉为固态光源、电力电子、微波射频器件的“核芯”,以及光电子和微电子等产业的“新发动机”。我国正在向物联物发展,可知第三代半导体是一个核心器件。士兰微在2017
年下半年,6 英吋的硅基氮化镓集成电路芯片中试线将建成,将涵盖材料生 长、器件研发、GaN
电路研发、封装、系统应用的全技术链。国民技术与成都市政府签订80亿化合物半导体投资。苏州固锝在2017年下半年应该会有一条生产线出现。&
打印硒鼓芯片:鼎龙科技在通用激光耗材上占据较好的地位,公司向上游发展进入到耗材芯片的领域,国产替代的概念非常的强烈。打印硒鼓芯片是一个小产品,但是空间较大。现阶段处于一个爆发性的阶段。&
OLED控制芯片:炙手可热的OLED,中颖电子是产业链上稀缺的驱动IC厂商,给国内最早量产中小尺寸AMOLED屏的和辉光电提供芯片量产方案,目前贡献营收的主要是PMOLED,2017年的看点在AMOLED的量产和供货情况(子公司“芯颖科技”)。OLED产业现在还在与韩国竞争中,国内的产量还小,这也意味着如中国的OLED产量上去了,那么中颖电子将极大的受益成为其主要的利润增长点。&
其他芯片:晶方科技就是依靠自身8寸和12寸的晶圆的优势,在此基础上生产影像传感器芯片、生物身份识别芯片、微机电系统芯片(MEMS)、指纹识别芯片,环境光感应芯片、医疗电子器件、射频芯片等。还是一个芯片封装的企业,核心技术优势不明显。如指纹芯片,晶方科技为汇顶科技提供指纹芯片的封装,技术的核心在汇顶科技。如能向上游设计领域渗透,价值将大为提高。随着物联物的开展,相信公司是能够受益的,智能化的东西都得有芯片。&
GPU芯片:景嘉微在国内率先自主研发成功 VxWorks 嵌入式操作系统下 M9、M72、M96 系列— GPU
芯片驱动程序,并在国内普及及推广基于这些 GPU 图形显示控制模块,也就是一些视频卡和显示卡。2014
年公司成功研发第一代自主知识产权图形处理芯片——JM5400,这个可是用在PC
上的GPU。和Amd卡和Nvidia卡等一线大厂还是有代次的差距。其主要概念就是国产,自主可控,因此被用于各类军事项目上。也就是说军工各类产品对显示部分的需求决定了景嘉微的发展。从现在看,民用基本没戏。路还长着呢。&
CPU芯片:北京君正看上去是CPU比较正宗的概念,业务分为视频T系列,可穿戴M系列,物联网X系列,CPU系列。看看AMD就知道桌面级的CPU就知道这个领域的竞争是很难的,量要上去才行,除非另辟蹊径。但是可穿戴、视频、物联物这几个方面却是可以发展的。概念很多,业绩不太好,不如选更专业的厂商。&
封测:国内最大的三家封测厂长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长电科技)、通富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通富微电)以及天水华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华天科技)。长电科技收入最多是老大,通富微电和华天科技差别不大正在较量中,整个行业还有待集中度进一步提高。现阶段行业向好,华天科技暂时财务状况最好,整个行业还未发生大规模洗牌,那么大家都会受益,但高度有限,真正的介入时机应该在发生行业洗牌,形成寡头时。
&IGBT芯片:这个东西虽小,却是控制的核心芯片,国内的技术正在突破。苏州固锝功率驱动模块650V半桥驱动集成电路和IGBT,高压MOSFET产品存在国产替代,是国内唯一一家全面掌握上述核心技术的芯片厂家。下游为主要为大功率电机控制和高电压下的电力行业的应用。士兰微也是生产IGBT芯片的。这两家都在向上游第三代半导体发展,从产业结合的角度看,希望要大于国民技术。&
存储芯片:存储芯片最进大热,这个是韩国的优势产业,借鉴京东方的发展,存储芯片虽然重要但是面临国际巨头的强烈阻击,我认为这个产业的路还长着呢。主要的标的就是紫光国芯和兆易创新。暂时不看好。原因就是太高了。&
各类卡的芯片:紫光国芯生产电信SIM卡,身份证,国家金融支付产品,新的业务是健康卡。国民技术生产USBKEY安全主控芯片,金融IC卡。当然还有别的上市公司有类似的产品。这个没什么太多说的,市场放在那里,大家都知道,看不到什么增长点。&
溅射靶材:芯片业的核心技术之一,主要的公司就是江丰电子和阿石创,最近都涨疯了,很长时间不会考虑了。
另外,方正证券机械行业吕娟团队从集成电路装备角度,沿着技术难度决定的进口替代先后路径,我们建议关注长川科技(测试设备)、至纯科技(高纯设备)、晶盛机电(长晶炉)、北方华创(蚀刻机等)。
1、长川科技
公司为国产集成电路测试设备龙头,测试机和分选机涵盖国内主要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企业。公司背靠集成电路产业基金,客户资源丰富,有望率先受益国内集成电路制造装备进口替代进程。不断丰富的客户资源和持续的研发投入有望推动公司进入高速成长期。
公司在研集成电路探针台测试设备有序推进、年内成功开拓台湾市场,同时通过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有效优化内部治理机制。在外部环境向好和内部利益理顺的前提下,公司有望快速成长为国内集成电路测试设备龙头供应商。
投资建议: 预计公司2017-19年归母净利为0.55、0.91和1.26亿元,同比增33.3%、64.2%和39.22%。对应EPS
分别为0.72、1.19和1.66元,对应 PE 分别为92.09、56.08和
40.28倍。公司客户资源丰富,内部激励到位,有望优先受益国内集成电路产业高景气。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 半导体产业投资大幅下滑,新品研发进度不达预期。
2、至纯科技
由于集成电路生产高净、高纯的生产环境需求,对高纯设备需求量巨大。公司作为高纯工艺的设备生产与系统集成商,下游客户广泛分布于电子、光伏和医疗等领域。其中电子又包括集成电路、MEMS、OLED等细分领域。
未来数年国内集成电路投资规模为万亿级别,其中70%以上将用于设备采购,而其中高纯设备占比5%-10%。公司为国产集成电路领域唯一高纯工艺设备供应商,在高纯水、气体和部分化学品领域具备全套解决方案供应能力。深度受益国内集成电路产业发展。
3、晶盛机电
公司为国内半导体级单晶炉龙头制造商,半导体级单晶炉已实现量产,且获得实质性订单。此外, 4-6 英寸、8-12
寸英寸半导体单晶硅滚圆机、单晶硅截断机等新产品也已完成研发,产品布局全面。
公司有望率先在集成电路用大硅片生产制造设备领域实现突破。2017
年10月31日与中环股份、无锡市政府签订合作协议,计划在宜兴建设集成电路用大硅片生产与制造项目,总投资 30 亿美元,第一期投资
15亿美元。后期将深度受益该项目的实质性推进,且将深度受益国内集成电路产业的大规模投资。
4 、北方华创
公司是国内规模最大、涉猎领域最广、产品布局最全的集成电路设备商,是我国集成电路装备领域的领导者。
公司产品覆盖除光刻机外的大部分集成电路生产核心设备。其中介质刻蚀机、硅刻蚀设备和PVD、PECVD等核心设备均已在部分国产12英寸设备生产线上实现批量应用。其中部分应用于14nm的硅刻蚀机、HM
PVD设备、单片退火设备已开始进入生产线验证阶段。
股股生风123/文
-----------------------------------------------------------
中国的集成电路制造产业:奋力行军的中国存储器产业
今天我们来聊聊存储器,存储器不仅是我国进口集成电路的大头,而且在全球半导体市场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以2016年为例,全球半导体的销售额之和为3389.31亿美元,其中集成电路为2766.98亿美元,占82%(注意集成电路是半导体的一部分)。但看存储器的话,市场为780-800亿美元左右,占全球半导体市场的23%,是仅次于逻辑电路的第二大产品。
资料来源:Wind
在存储器这个领域,韩国人是毫无疑问的全球霸主,
在DRAM领域(也即是手机里的1G,2G,4G….内存),韩国拥有压倒性优势,三星 海力士占了全球份额80%;
在NAND FLASH领域(也就是手机里的32G,64G,128G…..内存),三星 海力士也占了全球份额50%-60%
韩国的三星和海力士,也凭借着在存储器领域的出色表现,成功把韩国送进了世界半导体强国的行列。
以2016年全球半导体20强的营收为例,
前20强中美国公司营收总和遥遥领先1197亿美元,世界第一;
2016年韩国三星 海力士两家营业收入为587亿美元,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
世界第三是我国台湾,台积电 联发科 联电为423.89亿美元
世界第四是欧洲,有三家NXP 英飞凌 ST为243.5亿美元。整个欧洲还没有韩国的一半,是韩国的41.5%
世界第五是日本,索尼 瑞萨 东芝三家加起来是213.74亿美元,只有韩国的36.4%
是否有种出人意料的感觉,单从营收来看,韩国竟然是世界第二半导体强国,比欧洲和日本加起来还要多。
实际上,由于存储器在2017年的疯狂增长,韩国成为全球半导体领域增长最快的国家。根据ICinsight
2017年10月的预计,
2017年NAND闪存市场强势增长44%,DRAM市场更是逆天增长74%,两相加持之下,带动2017年IC市场将实现强劲增长22%。
也就是说,2017年存储器占世界半导体的份额不是23%了,而是30%。
这直接使得三星和海力士今年大赚特赚,
韩国芯片厂商SK海力士发布了第三季度财报。报告显示,SK海力士Q3净利润同比增长411%至30560亿韩元(约合27亿美元)。这个季度净利润是华为一年净利润的50%,比索尼和松下一年的净利润都多。如果海力士继续保持这样的季度净利润,也将成为惊人的百亿美元利润公司。三星今年第三季度净利润更是高达98.7亿美元,增长145%,季度净利直逼苹果,成为世界最赚钱的两家公司,比全球所有银行,保险,石油公司都要赚钱。
那么三星的净利润和业绩为什么增长这么快呢?我们以2017年上半年为例,看看三星究竟是从哪里赚了钱,
上半年三星半导体收入293亿美元,增长49%,
OLED屏幕收入132亿美元,增长25%,
手机收入453亿美元,增长0.4%,家电收入187亿美元,下降0.1%。
再看营业利润率,半导体43.1%,手机21.5%,屏幕20.1%,家电仅为3.3%。
看营业利润的话,
2017年上半年三星半导体营业利润126.3亿美元,而手机是52亿美元,OLED屏幕为26.5亿美元,家电为6.2亿美元。
半导体已经是三星第一大利润来源,超过了三星电子其他三项主营业务手机
OLED屏幕家电之和,三星今年的增长,主要就是靠存储器,其次是屏幕。
实际上,三星已经超过了英特尔,成为世界第一大半导体公司,2016年第一季度,三星半导体对英特尔的收入是93.4亿美元和131亿美元,到了2017年第二季度,已经变成了149亿美元对144亿美元。三星半导体超越了英特尔。
韩国的人口只占全球的0.7%,在半导体领域,不只是存储器,如果再算上三星的手机处理器的话,他们拿下了全球半导体市场的20%左右,超过了日本,欧洲和中国,可以说半导体产业是韩国人20多年前赌对了国运。
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如果当年韩国人半导体这条路走错了,那么今天韩国的人均GDP就不是2.7万美元了,而是更低,这也是小国家抗风险能力弱的结果。
存储器主要分为DRAM和FLASH,在2016年,市场容量DARM为大约414亿美元, NAND FLASH
大约为346亿美元,还有个市场份额比较小的Nor Flash市场,2016年市场空间大约33亿美元左右。
2017年,DRAM市场将达到720亿美元的规模,DRAM预计将成为2017年半导体行业最大的单一产品类别,超出NAND闪存市场(498亿美元)222亿美元
请注意,由于不同的机构数据不一样,因此我都用“左右”两个字,但是大概是这个区间。
我国目前只有在Nor Flash这个小市场有存在感,NOR
Flash即代码型闪存芯片,主要用来存储代码及部分数据。广泛应用于PC主板、安防监控产品、智能家电产品、汽车等。
根据Trend force 2017年6月的数据,2016年全球市场份额,美国Cypress第一 25%,
台湾旺宏第二24%,美国美光第三18%,台湾华邦第四17%。在四强之外,就是我国的兆易创新了,市场份额7%,
这可以说是我们唯一一家自主的存储器厂商。
当然这个7%只是去年的平均值,实际上由于兆易创新增速很快,去年第四季度的份额已经超过7%了,而且今年以来Cypress和美光在中低端领域的不断退出,现在兆易创新的全球市场份额已经超过10%了。
兆易创新的技术水平如何呢,最高端NOR
Flash产品多由美光、Cypress供应,供应容量为64Mb、128Mb,华邦、旺宏则以NOR
Flash中端产品供应为主,多供应16Mb、32Mb、64Mb产品,而兆易创新提供的多为低端产品,32Mb或者16Mb以下居多。事实上,兆易创新已经可以提供从512Kb至512Mb的系列产品,涵盖了NORFlash的大部分容量类型,但是这和量产到达高良率还是有差距。
目前兆易创新的NOR Flash工艺现已由0.13μm升级至65nm实现量产,更先进的45nm
产品预计2019年才能实现量产,大家也看出来了,nor
flash并不需要先进的制程,中芯国际完全就可以搞定。事实上,兆易创新主要就是让中芯国际提供代工制造服务,目前60%左右的产品都是在中芯国际生产的,另外还有些是在长江存储旗下的武汉新芯公司生产。
大家都知道,兆易创新今年也大幅度的赚钱了,在NOR
Flash产品上,为维持产品高毛利、开拓更广阔的市场,赛普拉斯(Cypress)、美光科技、三星电子等全球闪存芯片巨头已将产品重点转入市场容量更大的NANDFlash和DRAM芯片领域,尤其美光释放信息希望出售NOR
Flash业务。随着全球闪存芯片巨头逐步淡出NORFlash芯片市场,给兆易创新带来了非常大的机遇。
兆易创新是一家技术型公司,创始人朱一明是清华的硕士,硅谷海归,国家千人计划技术专家,他领导兆易创新开创了中国存储器产业的商业化。
下图为朱一明
除了Nor Flash以外,兆易创新还做低容量尤其是SLC(single level cell)的NAND
FLASH产品,SLC可以理解成一个存储单元只能存储一位数据,也就是0或者1,产品容量从1Gb至8Gb,这些小容量产品整体市场规模较小,并不能发挥国际主要大厂工艺节点先进的特长,适合兆易创新的发挥。换句话说就是别人看不上的小市场。
目前主要国际大厂三星,东芝,海力士等都是做MLC(Multilevel cell)和TLC(trinarylevel
cell)比较多,分别是一个存储单元可以存放两位数据和三位数据,例如我们手机里面的32GB,64GB,128GB,
256GB等等,基本是MLC或者TLC。这样的好处是成本低,同样一个存储单元可以存放更多数据,体现就是更大的GB容量。
目前兆易创新NAND
Flash实现38nm工艺技术产品成功量产,24nm产品研发验证进度稳步进行,加快产品量产并推出更大到32Gb的产品。这个和国际主流的差距是巨大的,三星,海力士等早已进步到14nm。
除了随着制程工艺的不断推进,在平面上总会遭遇极限,由于闪存本身的物理特性,当工艺逐渐提高后,物理性能提升并非线性,因为每个存储单元存储的数据电荷会互相干扰。
因此还要朝堆叠的方向发展,这样对制程工艺的要求反而没有那么高。
兆易创新也需要开发类似于三星的32层,64层堆栈3D NAND
FLASH,才能满足高容量和先进制程的要求,不过短期内不要指望兆易创新能做出来,因为连2DNAND
flash的24nm制程都还没有量产。国际大厂都是因为2D的制程做到了16nm,14nm,甚至10nm,逐渐遭遇了极限,才转向3D寻求更高性能和容量。
另外兆易创新还做MCU产品,目前海外大厂瑞萨、NXP、TI、ST
等厂商占据主导地位,但公司在部分细分领域已经取得不错的进展,兆易创新的 MCU产品,主要应用是在物联网和车联网领域。
实际上,我们看去年兆易创新上市时候的资金筹集,Norflash研发和产品改造1.6亿元,NAND
FLASH研发和产业化投入2亿元,MCU产品研发和产业化投入1.2亿元,另外3280万元建立研发中心。这家公司是典型的技术型公司。
2017年前三季度,兆易创新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5.17亿元,同比增长44.6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39亿元,同比增长134.74%。
预计今年能够首次突破20亿人民币,但是仍然是一家只有3亿美元的小公司。
由于兆易创新良好的发展态势,也被合肥的自主化集成电路项目合肥长鑫看上了,
合肥长鑫是安徽合肥政府控股的国有公司,成立于2016年6月,没错这家公司到现在才成立了一年多一点。
2016年底投资494亿元人民币开始建设DRAM存储器基地(实际消息在2017年5月才正式公布),预计2018年底开始量产,两年时间量产,简直是大跃进。
2017年8月,合肥日报一篇名为《前七月全市开工317个“大新专”项目》文章是这么写的:“现在,在合肥经开区,合肥长鑫高端通用存储晶圆制造项目正在施工,该项目拟建成业界先辈工艺制程的12英寸存储器晶圆研发项目,计划2017年厂房建成,明年上半年完成设备安装和调试,预计下半年产品研发成功。”
其技术来源是哪里呢?合肥长鑫核心的经营合作伙伴是合肥睿力集成公司,这家公司的法人是王宁国,是大名鼎鼎的全球第一大半导体生产设备公司美国应用材料公司的前全球执行副总裁,应用材料公司还有一个中国人尹志尧,也曾经做到副总裁的位子,他后来回国创建了现在国内最好的半导体设备制造企业中微半导体。王宁国也是前中芯国际的CEO,在2011年的那场中芯国际控制权争夺战中,他离开了中芯。
所以合肥市政府是依靠王宁国的睿力集成公司来组建集成电路发展平台,大举挖角海力士,尔必达,华亚科等的员工组成研发队伍,华亚科前资深副总刘大维也成为了合肥长鑫的员工。
除了除了以王宁国主导开展公司经营和发展以外,合肥政府还找来了兆易创新作为合作伙伴,实际上在合肥长鑫刚刚成立的2016年,兆易创新在全国的高校,包括中国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四川成都的电子科技大学等展开一连串招募活动的时候,
在招募简章上就揭示了兆易创新与合肥的共建项目,要打造集设计、制造、加工于一体的芯片公司,项目共三期计划,第一期规划兴建一座 12
寸晶圆厂,落户合肥空港经济示范区,估计2017年 7 月动工,而目前团队逾 50 位员工,到 2017 年估计要达千人规模、2018
年上看 2 千人,这个项目实际上就是合肥长鑫DRAM项目。
经过一年多的筹备,兆易创新与合肥产投(合肥市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唯一股东及实际控制人为合肥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于日签署了《关于存储器研发项目之合作协议》,约定双方合作开展工艺制程19nm
12英寸晶圆存储器(含DRAM等)研发项目,预算约为180亿元人民币。项目目标在日前研发成功,实现产品良率不低于10%。
请注意日离现在也就是一年多一点,如果顺利完成的话,那么合肥长鑫将成为中国第一家自主化大规模DRAM工厂,领先长江存储。虽然到时候良率只有10%,但是也将是突破性的进步。
为什么是突破性的呢,因为将是世界第四家突破20nm以下DRAM生产技术的公司,如果按照目前规划的产能(月产12.5万片晶圆)来看,如果全部顺利实现,虽然到时候仍然比不上三星和海力士,但是可以和美光比较下,也在全球第四位。
我们现在的疑问是,兆易创新这么多年虽然一直在搞自主研发,但是只有NORFLASH, SLC NAND
FLASH和MCU的量产经验,缺乏DRAM领域的量产技术,
另外王宁国虽然是产业大牛,但是他从多家厂家挖角技术人员过来,那么谁才是核心技术主导?这些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合肥长鑫以兆易创新睿力集成的形式开展DRAM
试产技术攻关,我们拭目以待结果。
我是看好兆易创新这一类技术型公司的,中国已经有很多这样的案例,例如科大讯飞,百度,比亚迪,小米,寒武纪等等,创始人都是技术大牛。
人才才是公司发展的核心因素,兆易创新在过去这么多年发展并不容易,更多是受制于公司规模的影响,研发是要投钱的。2016年公司总收入才14.89亿元,可以想象能够投入研发的资金也就是一两亿元人民币的水平,即使是2016年公司上市,募集到的研发和产业化资金也才6亿人民币。
兆易创新在今年完成了对国家队的归顺,国家大基金在2017年8月投资了14.5亿收购了兆易创新11%的股权,成为第二大股东,仅次于创始人朱一明。
这次180亿的DRAM合作研发项目,按照1:4的比例,兆易创新自筹36亿人民币,合肥产投筹资144亿人民币,资金规模远远超过兆易创新历史上的所有大型项目,这是兆易创新成立以来的最大历史机遇。
前景怎么样,2018年底到2019年我们就能知道答案。
在存储器领域,除了已经有了多年自主化经验兆易创新以外,就是国家队长江存储公司了。
说长江存储,还得从武汉新芯说起。
武汉新芯是武汉的集成电路制造企业,成立于2006年,
这家企业成立还是政府背景,是湖北省和武汉市下决心进军集成电路制造领域的产物,但是湖北省和武汉市政府并没有管理集成电路制造工厂的经验和技术,所以最开始采取的对策是交给中芯国际来管理,但是中芯国际在当时,本身也处在艰难发展之中,尤其是技术上被台积电诉讼侵权,实际上无暇顾及武汉新芯的发展。
武汉新芯成立之初本来是想做DRAM,没错,中国早在11年前就开始试图进军DRAM领域了,但是成立之初就遇到了DRAM的价格低谷周期,不得不放弃DRAM的生产,民族工业的发展总是会遇到困难。实际上,从目前三星和海力士的疯狂投产来看,他们正在制造又一个存储器价格周期来制衡中国存储器产业的发展,我们等会儿再看。
武汉新芯2008年9月开始为美国Spansion(飞索半导体)生产NAND Flash
闪存,那个时候武汉新芯的技术水平还在65nm这个阶段。然而好景不长,飞索半导体遭遇经济危机之后业绩一路下滑,到2010年武汉新芯订单数量急剧下降。不得不寻求出售,台湾台积电,美国美光,豪威都成为潜在的合资对象,
但是由于国内业界的呼吁,以及武汉市政府坚持自主的原则,最终放弃了合资计划,每次我看到这里,总是想为武汉政府点个赞。
这个时候武汉新芯已经成立四年了,可见中国集成电路制造企业的艰难。
当然合资未果也带来了一些机会,那就是美国豪威的图像传感器(豪威,索尼和三星是手机摄像头的图像传感器芯片的高端三巨头)开始找武汉新芯生产制造,但是新芯公司仍然处于艰难地步。
2011年,在武汉政府安排下,中芯国际最终作为武汉新芯的合资对象,中芯国际投资10亿美元,把新芯变成中芯国际的控股子公司,但是中芯国际2011年的营收只有13.2亿美元,比上一年大幅下滑15.14%,净利润为大幅亏损2.47亿美元,比上一年大幅下滑19.8倍。
因此合理估计,中芯国际的10亿美元注资计划实际上最后没有完成,2013年中芯国际退出了武汉新芯业务。
武汉新芯2013年之后导入了兆易创新的NOR
FLASH业务,为兆易创新提供制造服务,两家国产设计和制造公司终于联合起来了。事实上,今年以来兆易创新的业绩飙升,也带动了武汉新芯的收入上涨,遗憾的是由于2017年上游的12英寸硅片被日本公司卡脖子,导致武汉新芯拿不到硅片产能,所以找中芯国际签协议买硅片,当然实际上中芯国际也是找日本人买,曲线救国而已。
武汉新芯的命运转机还是来自于2014年11月成立的国家集成电路大基金,这个基金推动中国先进集成电路产业发展。
2016年3月武汉新芯宣布,将投资240亿美元在武汉打造一个世界级的半导体存储企业,集中精力研究生产NANDFLASH和DRAM。
分三个阶段部署,第一家工厂专注NAND闪存生产,第二家工厂专注DRAM芯片生产,第三个阶段的设施将专为供应商服务。
请注意,第一家工厂是做NAND FLASH的,也就是长江存储是优先量产NAND FLASH产品。
由于一直和飞索半导体(Spansion)合作制造NAND
FLASH产品,所以武汉新芯还是选择和Spansion合作研发新一代的32层3D NAND FLASH。
240亿美元,武汉新芯哪里来这么多钱呢?背后是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省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国开发展基金有限公司、湖北省科技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出资作为股东。
四个月之后的2016年7月,在国家大基金的推动下,紫光集团参与进来,共同在武汉新芯公司的基础上成立了长江存储公司,武汉新芯成为长江存储的全资子公司,长江存储由紫光集团控股子公司紫光国器,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股份有限公司、湖北国芯产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和湖北省科技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出资。其中紫光国器出资197亿元人民币,占51.04%,从而对长江存储形成控股。
感谢湖北和武汉政府多年对武汉新芯的坚持,让中国的存储器制造有了发展的基础,或者说是火种。
2017年1月,紫光集团进一步宣布投资300亿美元(约2000亿人民币),在江苏南京投资建设半导体存储基地,一期投资100亿美元,建成月产能10万片,主要生产3D
NAND FLASH(闪存)、DRAM存储芯片。
武汉工厂240亿美元 南京工厂300亿美元,光是长江存储项目,中国就砸了540亿美元,那么长江存储的前景如何?
首先武汉新芯公司之前一直在为美国飞索半导体生产NANDFLASH,同时目前也是兆易创新Nor
Flash产品的供应商,因此是有制造经验的。
长江存储面临的是和中芯国际一样的问题,就是先进技术决定着未来。
长江存储自身的技术实力肯定是不足的,为了获取技术,长江存储的前身武汉新芯就是在和飞索半导体进行联合研发NANDFLASH,要知道飞索半导体现在已经被美国Cypress公司收购,这是全球NOR
FLASH领域的领头公司。
但是不管是飞索半导体,还是Cypress,都不是NAND
FLASH领域的先进厂家,这个市场是被三星,海力士,美光,东芝四巨头把持的。
所以飞索半导体自身的NAND FLASH技术实力,也是无法和国际四大厂相比的。
长江存储也深知飞索半导体的技术实力也是不够的,为了推动技术研发的进步,长江存储除了和飞索半导体合作,主要是找来了国家队的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搞共同研发,事实上,我们从中科院的网站上也可以看出,他们深度的和长江存储一起研发新工艺。
2017年2月,中科院微电子所的网页上发布了这样一条消息,国产32层3D NAND
FLASH芯片取得突破性进展,通过电学特性等各项测试。
新闻中明确的提到“该款存储器芯片由长江存储与微电子所三维存储器研发中心联合开发,在微电子所三维存储器研发中心主任、长江存储NAND技术研发部项目资深技术总监霍宗亮的带领下,成功实现了工艺器件和电路设计的整套技术验证,向产业化道路迈出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关键一步”
很有意思,中科院微电子所的主任同时兼任长江存储的技术总监。
除了两个外部力量,美国飞索半导体和中科院微电子所合作以外,长江存储也在加强自己的研发力量,
挖来了晨星创办人和前总经理,技术大牛杨伟毅出任长江存储公司CTO,
晨星当年在台湾和联发科是芯片领域的大小M(英文名字都以M开头),只不过后来晨星被联发科收购了。杨伟毅是福建厦门人,在大陆出生和长大,到美国读书之后,由于当时中国大陆并没有良好的半导体产业环境,因此到了台湾开始职业生涯,他是晨星公司研发的核心人物和领袖。
如今回到大陆主导担任CTO,可谓重新找到了职业生涯的新起点。杨伟毅的技术实力,是被业内高度认可的,实际上他当初带领晨星公司在技术上实现对联发科的追赶,在电视芯片上反超联发科。
实际上,当年晨星在台湾,就被很多人看做是台皮陆骨的公司,因为公司高管大陆背景比较深。
不过有意思的是,尽管媒体2017年2月就报道了杨伟毅加盟长江存储担任CTO,但是长江存储至今对此讳莫如深,从来不公布正式消息,杨伟毅本人也从未证实。甚至长江存储官网上也没有公布管理团队信息。
同时紫光还延揽了台湾第二大晶圆代工厂联电前CEO孙世伟,担任全球执行副总裁一职。不过孙世伟主要负责紫光在成都的12寸晶圆厂业务,并非是负责存储芯片。杨伟毅和孙世伟这两位都是台湾半导体业界鼎鼎有名的大佬级人物,
紫光集团还有另一位全球执行副总裁高启全,他是紫光集团董事长赵伟国2015年10月亲自从台湾挖过来的重量级人物,高启全是台湾NORflash公司旺宏的创始人,同时也是台湾第一,世界第四大DRAM公司南亚科的总经理。同时还是南亚科和英飞凌的合资公司华亚科的董事长(华亚科目前已经被美国美光并购)。是台湾半导体产业的重量级人物。
目前高启全在长江存储担任的是执行董事长的角色,同时也从台湾带来了一些有经验的工程师。
高启全在今年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3D
NAND和DRAM技术绝对在大陆自主开发,技术不成熟时不会冒然投产,另外除了3DNAND闪存之外,还组建了500人的研发团队,其中大约50人来自台湾,攻关DRAM内存制造技术。
目前长江存储的重心放在3D NAND flash的开发上面,同时也在推进20/18nm的DRAM开发。NAND
Flash肯定是长江存储最先量产的产品,因为传统2D转3D
NAND技术后,半导体机台设备几乎都要换新,所以这时候投入是对的,每一个存储器阵营都站在同一个出发点。
而DRAM技术,每转进新一代制程技术仅增加20%的半导体机台设备,意思是,既存的半导体大厂的多数机台设备都已经折旧光了,新加入DRAM技术的人去买新设备来生产,成本非常贵,竞争力会很差。
20/18nm工艺的DRAM——如果是真的,那么这个技术水平确实很先进了,虽然三星2015年前就量产20nm工艺了,不过美光、SK
Hynix公司都在2017年才会完成制程转换到20nm,而18nm目前就只有三星一家大规模量产,其他两家还在准备中。
而合肥长鑫的19nm,最快也要到2018年底才能达到10%的良率
按照长江存储的说法,DRAM进度慢于NAND FLASH,那么DRAM量产最快也就是在2020年,差距还是有三年。
长江存储现在的进度,根据长江存储 CEO 杨士宁介绍,2017年底将提供32层样片,继续向64 层 3D NAND
发展,乐观估计2019年量产64层技术。
目前韩国三星已经在2017年量产64层
NAND,可以看出中国和韩国的技术差距在2年,2年看似很短,其实在竞争激烈瞬息万变的市场,已经是极大的差距了。抗韩将是长期的进程。
长江存储执行董事长是台湾挖来的高启全,
目前长江存储CEO是海归杨士宁,他也是中芯国际前COO;
长江存储CTO是海归杨伟毅。
这样一个阵容,我在思考一个问题,长江存储是一家新公司,三个人都是空降到武汉新芯的人才,内部的理念和发展道路是否会存在不一致?
这是长江存储发展的一个隐忧,也考验紫光集团董事长赵伟国的能力。
赵伟国嘛…..不知道说什么好,他曾经在1996年担任清华旗下紫光的副总,以及从1997年开始担任清华同方的副总,还曾经在2004年出去自己创业,但是自己创立的健坤集团,是个搞投资的…….
实事求是的说,和国内各大科技公司不一样,赵伟国从来没有真正的做成一个高科技企业的经历和经验,搞投资倒是有一套,这也是业界普遍担心的问题。
国内的高级人才,例如百度的李彦宏,腾讯的马化腾,小米的雷军,华为的任正非,比亚迪的王传福,都是技术专家企业家,但是赵伟国并不是。
但是从技术的角度来说,CTO杨伟毅确实是技术大牛,同时有中科院微电子所国家队和飞索半导体联合研发,在自主研发这条路上长江存储还是有自己的力量的。
当然,存储器另外还有一家福建晋华,不过我并不看好,这个项目是合作开发模式,完全委托台湾方面开发,缺乏自主研发的力量。合肥长鑫是有兆易创新,也有王宁国作为重心。长江存储更是人才济济。相比之下福建晋华弱很多。
我们现在做下总结,2016年是中国存储器产业大发展的元年,长江存储和合肥长鑫公司都是在这一年成立,
按照计划,合肥长鑫是2018年底开始DRAM试产,2019年规模量产;
长江存储是在2019年开始64层 3D NAND FLASH 规模量产, DRAM的进度慢于NAND
FLASH,那么就是2020年。
也就是说,大约2年后的2019年就是最关键的年份,中国存储器量产与否就看那个时候了,事实上就算一切顺利,到时候的量产的良率也还达不到国际水平,在技术上也落后主流两三年,所以在市场上不可能用于高端的旗舰机型,还得从低端的手机做起。
2019年,我们会解决有无的问题,也就是,只是在2019年开始上场比赛了,要想真正的实现超越,还早的很,
中国的京东方2005年就量产显示屏了,12年了,到2017年的今天追上韩国了吗?没有。
中国的智能手机品牌,如果从2011年小米发布小米1为标志的话,到2017年的今天,追上韩国了吗?没有。
即使最强大的华为,到2013年发布了P6,才算是第一部真正卖出影响力的华为品牌智能手机,到今天已经四年了,全球智能手机销售额也不到三星的30%,比苹果差的更远。
要在这个领域追上世界最先进水平,不要指望短时间内能做到,要做好五年,十年的长期竞争准备,说白了,2030年市场份额能追上三星就算不错了,不要想把三星彻底打垮。
不仅是技术上比不上,现在三星和海力士又在疯狂投资建厂制造价格周期
下图是今年的半导体资本支出,可以看到存储器的工厂投资超过300亿美元,其中绝大部分来自三星 海力士。
我们说长江存储三四年的时间投资540亿美元建成武汉南京两大基地,这个数字看起来很多,平摊到每年也就100多亿美元,而韩国人一年在存储器领域的投资就超过200亿美元。
2017年5月,三星在韩国华城工厂投资27亿美元增设DRAM产线
2017年8月,三星宣布未来三年投资70亿美元,在中国最大的西安工厂扩产NAND Flash产能
2017年11月的消息,三星还将继续扩容内存产能。
事实上,今年三星的资本支出将达到创纪录的260亿美元,光是NAND
FLASH就投了140亿美元,而2016年三星的资本支出总额才113亿美元。
海力士也没有闲着,2017年11月,SK海力士与无锡市政府签约,计划投资86亿美元扩充DRAM产能,估计新厂房每月产能为20万片,制程技术锁定以10纳米,且由SK集团副会长暨SK海力士代表理事CEO朴星昱亲自到无锡考察,与市长汪泉见面,该厂房预计2018年底完工,在2019年搬入机台设备开始实现量产。请注意这个时间。
由于DRAM的供需在不断渐渐走向平衡,
2019年,很有可能中国的存储器刚出世,就要面临低价周期开始来临的局面,同时由于技术上比韩国差,还会处于售价和利润率也比韩国人低的情况。
我们要做好长期烧钱,10年不盈利的心理准备,这对中国人的心理压力是巨大的,首先是总计1000亿美元的投资砸下去,却赚不了钱,长期如此,一定会招致各种质疑,还记得之前那篇质疑中国花了几千亿建自主标准TD-SCDMA3G网络的文章吗?在网上广为流传。
其次由于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原因,中国存储器公司的利润率一定比韩国低,到时候还会出现同样是在低价格周期,韩国人只年亏损5亿美元,而我们可能要年亏损20亿美元甚至50亿美元,甚至出现韩国人每年还能赚5亿美元,我们却要亏50亿美元的情况。
但是我们在心理上,一定要有最终一定会赢的信心,一旦进入耗国力的拉锯战,韩国人不可能赢。
1:中国的经济体量是韩国的8倍,韩国人和中国人比烧钱,他们耗不起,技术水平越是迫近,韩国人的利润和份额压力就会越大,一旦出现技术水平出现拉齐,他们就会出现利润和份额迅速下降。
这不是我的猜测,而是现实,2017年上半年,三星电子各个产业的营业利润率,半导体43.1%,手机21.5%,屏幕20.1%,家电仅为3.3%。
再看营业利润的话,2017年上半年三星半导体营业利润126.3亿美元,而手机是52亿美元,OLED屏幕为26.5亿美元,家电为6.2亿美元。
从三星电子的四大板块发现什么规律了吗?中国越是强大的产业,韩国人的利润总额和利润率越低。
中国最强大的家电,三星根本赚不到什么钱,
中国在快速发展的屏幕和手机,三星赚钱能力一般,
只有中国完全没有发展起来的半导体,三星在大赚特赚。
2: 不要恐惧我们的存储器产业在烧钱,要考虑全产业链的盈利。
中国是存储器的最大买家。下游的制造和品牌都逐渐掌握在中国人的手里,存储器如果便宜了,可能长江存储亏了,合肥长鑫亏了,但是我们下游的华为,OPPO,VIVO,小米这些厂家却会因此受益,事实上,中国品牌手机目前全球份额50%左右,中国品牌厂家每年出货7亿部手机,一部手机节省1美元成本,就会带来7亿美元的净利润。
举个简单的例子,由于2016年三星存储器和屏幕的涨价,让华为损失了多少钱?
2016年11月华为宣布的消息,华为2016年在韩国供应商采购金额高达45亿美元,增长了109%,按照2016年平均6.8的汇率,就是306亿人民币,占到了2016年华为总营收大约5200亿人民币的5.88%.
更为重要的是疯狂的增长,2016年华为总体营收增幅仅为32%,其中包含了手机业务的消费者业务营收增长为42%,而对韩国供应商的采购金额却猛增了109%,这大大的侵蚀了华为的利润。
华为集团2016年营收为5200亿人民币,比上年的增量为1250亿人民币,以手机为主体的华为消费者业务2016年营收达到了1760亿人民币,比上年的增量为469亿人民币,
而从韩国供应商采购的金额,2015年为大约147亿人民币,2016年增长了109%达到306亿人民币,增量为159亿人民币,对韩国采购金额的增量占到了整个华为集团的营收增量的12.7%,占到了华为消费者业务2016年营收增量的34%,这是个相当可怕的数字。华为为什么2016年明明业绩很好,收入增长了32%,净利润却仅仅增长了0.4%,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三星的侵蚀,存储器可以涨价50%,手机要涨价10%都困难。
一句话,存储器领域的战争,将会比我们想象的要残酷,也会比我们预计的持续更久,但是也要有信心,最终获胜的一定是更加具有规模优势的中国。
2019年,仅仅只是战斗的开始,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韩国芯片和美国芯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