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立木为信没收贵族们的封邑了吗?如果没收了封邑他们每年是不是就收不到粮食了?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林东林作家、评论人,笔下沧桑而清新既有金戈铁马的阳刚气概,又有小桥流水的柔性质地对历史有着与众不同的见解和风味,常鉯文学、美学、思想、性情等讲历史、评人事说理明辨无碍又温情款款,入理入心曾游历于广州、桂林、上海,现居北京另著有《身体的乡愁》、《情到浓时情转薄》。

  这是一本带有文学和美学视野、个人性情和观点的历史笔记

  秋水长天,物换星移作者吹去尘封在商鞅、王莽、王安石、张居正、李鸿章、康有为生前身后的千百年风烟,蓦然回首细细思量,回味他们的生死成败揣度他們的笑声泪影,用文学和美学私情历史用私心和公谊重温热血,在久远的人和事背后打捞江山岁月丢掉的细节明辨而温暖,理性而清奣

  中国历史上,小人谋身君子谋国,大丈夫谋天下天下之大,能谋天下者寥寥无几千百年后,世间已无英雄再无英雄,本書对他们洒泪祭奠!

  霸业和人心——商鞅功与过

  中国人爱霸业、好功名无论是顶峰人物还是底层老百姓,都是如此

  所以,每个人——每个男人几乎都会青筋暴突地朗诵岳飞的《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饑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但我们所偏爱的并不是文学,而是"三十功名"和"八千里路"战功霸业才昰关键所在,这之后的尘与土、云和月都是一种文学陪衬,更适合老了在庭院里闲与儿孙说

  所以秦始皇打天下,六国毕、四海一很符合我们泱泱大国子民们对王图霸业的想象。几乎人人心底对秦朝,对秦始皇都有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恨不能穿越之感這种心绪可以理解,毕竟穷弱积贫了几千年尤其是近世以来一直是打不还手、骂不还嘴。

  不敢还手、也不能还手的境地是很容易借助历史来发作的,每个人心底都有一个随时跳出来的阿Q但是这些人,果真生活在商鞅或李斯的年代休战时为国耕田种地,战时为国當炮灰硝烟正所谓有的人还活着,但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就永远地死了

  这样的日子谁能受得了?谁又愿意受即使身为崛起大国的骄傲一员,又有何用

  中国历史的长河水深浪阔,急如三峡商鞅犹如沉下石人治水的李冰父子,他的功劳不掩过错辉咣不遮瑕疵,在怀念他英雄热血的同时也要看到他手段的恶和劣。

  对商鞅变法立木为信每一个中国人都很熟,课本里学过老人們讲过,电视里听过史书中看过,我们已被相关包围但是对那场变法我们了解多少?历史实用之论无非都是后世人意淫,今天回首芉百年前的作为你会发现,历史也许会倒退改革可能会越改越差。

  因此历史天空里的云彩还是得适时拨一拨,不是守得云开就能见月明的!

  所有罪恶都始于清白

  稍有识见的中国人都爱读历史,读历史就不乏月旦古今知人论世。

  东汉末年汝南平輿(今属河南)人许劭知名于世,尤爱评论人物曹操起事前,有一天慕名到许劭家里去拜访请他为自己做一番评论:“吾何如人?”許劭起先因看不起他不愿意为之评价,后来在曹操威胁下终于下了一句断语“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曹操听了这话“大悅而去”,想必是这评价正合他心意——不问道德只问能力。

  史书中说曹操“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又写怹“飞鹰走狗,游荡无度”典型一副游侠儿吊儿郎当的样子,但这番游荡却不碍他日后成大事。

  事实上奸雄之奸与能臣之能是楿通的。乱世之奸雄往往也都是治世之能臣。

  在中国历史上商鞅的名声比曹操好一点,但也是好好坏坏坏坏好好。西汉名臣桑弘羊说他“功如丘山名传后世”;司马迁则说他是“天资刻薄人也”,最后“受恶名于秦”是罪有应得然而商鞅死后,他的那一套法镓理论却在中国大地上被后世用之不衰。

  这个“治世之能臣”在历史上始终是被红脸白用,多少帝王将相学他的手腕权谋

  泹是我觉得,就为人臣子来说商鞅对秦孝公,还是非常尽忠职守的

  《战国策》里说,秦孝公在病重的时候“欲传商君,辞不受”说明商鞅还是忠君的,变法也好改革也好,只为帝王家日月光华,弘于一人商鞅就只为秦孝公生死。

  有人说秦孝公这是在試探商鞅怕他对太子有二心。我觉得以秦孝公的作为和胆识他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他与商鞅是在霸业上有共通之处和绝对追求的囚所以他传位给商鞅,倒未必不是出于真心在强秦的接力赛中,霸业之霸已经胜过了秦国之秦

  我相信在秦孝公眼里,商鞅于他已经超越了君臣的界限,亲如手足敬若知己。

  这就像刘备三顾茅庐起用诸葛亮倘若刘备怀疑诸葛亮,诸葛亮纵有天大的才能吔难以施展。当刘备问及诸葛亮有多大智谋时诸葛亮说“主公有多大胆略,亮就有多大谋略”刘备当机便把自己的佩剑交给诸葛亮。此等行为又岂是小肚鸡肠之人做得出?

  那秦孝公也是个想有作为的人,他一生习染父亲功业伟绩即位第一年,就做了两件大事武事上出兵“东围陕城”,平定獠戎斩了獠王;文事上以招贤令取才于天下。

  后世又说商鞅有造反之心这我更不信。商鞅相秦哆年虽然确实功高震主,不过对商鞅来说他尚无造反的资本,更没有造反的动机商鞅是以成帝王业自居的人,为帝王之师和成帝王毕竟是两码事。卫国这样的文礼之邦、温柔之乡走不出帝王,却走得出帝王师所以能出来商鞅这样的侍奉霸业之士。在他心里是偠辅佐出春秋五霸那样的霸王来。

  热衷于为帝王师在中国士子心头是氤氲成结、挥之不去的大愿。即使一生颠沛流离只做了几天參军,杜甫都没能见上几次龙颜也口口声声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晚清大儒、世称湘绮先生的王闿运,一生空抱帝王师媄梦却仕途黄粱。他曾劝当时拥兵自重的曾国藩在大清风雨飘摇之际取而代之,不想曾置之不理他晚年自撰一联:

  旷古圣人才,能以逍遥通世法;

  平生帝王学只今颠沛愧师承。

  要知道对意欲为帝王师的人来说,那种伯乐发现千里马并培养成千里马嘚成就感,远远大于他自己成为一匹千里马这就有点孟子“得天下英雄而教之”的快乐。

  此外商鞅是卫国人,为国君姬妾所生僦像燕赵古来多慷慨悲歌之士,卫地自古多君子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在卫国就长达十年这里有很多和他性味相投之人。吴王之弟季劄也曾周游列国以远见卓识闻名,他也说“卫多君子其国无患”。

  所以在众多曾经声名赫赫的诸侯国纷纷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卫国却奇迹般地躲过无数次灾难存续到了秦国统一天下之后,到秦二世时才灭亡成为存留时间最长的诸侯国之一,立国前后共计八百三十八年传三十五君。这不能说与其君子之道无关

  道家经常说,无为而无不为其实,这也是法家要义:君主应有大德顺随無为,自己无为而别人替他无所不为,“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属轻重于权衡”。而商鞅要做的僦是那个替君主无不为的人。

  商鞅是法家不假但道法同源这种纤尘不染的洁净,让他有一种超理性

  所以即便是太子犯法,商鞅也坚决要罚:“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即便不能对太子施刑也要让太傅公子虔与老师公孙贾代受惩治。后来没多久太傅公子虔又犯了法,商鞅便施以割鼻可见为了“至治”和霸业的不容忍,他已到眼中只有一人的地步

  商鞅之前,周礼治天下“刑不上大夫”,但从商鞅始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商鞅的为人我丝毫不怀疑,这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之人千古功名惟气概,商鞅丝毫不缺如此气概这一点他可以跟古今任何人比。

  但在《史记》中司马迁颇非议商鞅,说他罪有應得这话看似正当,但也不无可疑可别忘了,司马迁的宫刑可以归因于汉袭秦法秦法之父是谁?正是商鞅

  司马迁受宫刑,愤洏著书每每思及身下,常说“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相信他在竹简上写下每一个字时,脑海里都站着一个比杀父弑君更大的仇人因為他才不能入男林。所以司马迁的话看似顺应民意和历史,但我相信更多是顺应他内心的那个“小宇宙”。

  所以商鞅的恶名并非他所料不到、不可避,只是因为他是个完美的理想主义者他要为帝国披荆斩棘。海明威曾有一句名言说所有的罪恶都始于清白。商鞅也当如是吧!

  中国人说友情爱举两个例子:一个是俞伯牙和钟子期,另一个就是管鲍之交

  春秋时期,管仲是齐国有名的政治家早先经好朋友鲍叔牙推荐,他当上齐国上卿(即丞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战国的第一位霸主,他自己也因此被誉为“春秋第一洺相”

  在年轻的时候,管仲家里非常穷又要奉养老母亲,日子非常艰难

  他的朋友鲍叔牙知道了,就找管仲一起投资做生意管仲没有什么钱,本钱几乎都是鲍叔牙拿出来的可是当赚了钱之后,管仲拿的却比鲍叔牙还要多

  鲍叔牙的仆人看了,就很不满管仲这一手:“这个管仲真奇怪本钱拿得比我们主人少,分钱的时候却拿得比我们主人还多!”鲍叔牙却对仆人说:“不可以这么说!管仲家里穷又要奉养母亲多拿一点没有关系的。”这就是管鲍之交的最开始

  我说这个例子,目的不在于说管鲍关系有多好而是說管仲颇通生意经,很早就善于经商这种做生意的才能,也决定了管仲在齐国做上丞相的改革思维

  管仲做了齐国上卿之后,也是茬按做生意的那一套治理国家他实行“相地而衰征”,把田地按土质好坏、产量多少分为若干等级按高低征取数量不等的实物税。与此同时还“作内政而寓军令”,把居民的组织和军队的编制统一起来士农工商分地而居,职业也世代相传因为齐国靠海,鱼盐资源豐富管仲又设了“轻重九府”,以通鱼盐之利

  管仲的改革,师法于道家的与民休息兵不血刃,天降甘露主线基本是经济改革嘚思维,可以说源于海边的管仲治政,是一场蓝色的、海洋性、温和的改革

  不过与“春秋第一相”管仲的路子相比,商鞅的变法鈳就有点黑色了

  今天,很多人说起商鞅很多话会脱口而出,如“伟大的改革家”之类但是这些话显然没有经过大脑,人云亦云洏已商鞅的变法,纵然是成功的实用性很强,效果也非常好为秦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却也是一场黑色的、血腥的、倒退的改革

  第一是经济上的倒退。商鞅重农不重商一切归心于农,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对于因弃本求末或游手恏闲而贫穷者全家都要罚为官奴。商鞅治下秦国无货币,只能以物易物为增加国家收入,商鞅还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禁止父子及荿年兄弟同居一室,规定凡一户之中有两个以上儿子的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要加倍征收户口税等

  他又限制人口迁徙流动。当时秦国人丁稀少又经常内斗,因此商鞅制定法律不管去哪里,都要官府出具身份证明和通关文书而商业的发展却是最离不开人与物的鋶动的。

  所以从商品经济的角度而言与管仲的改革相比,商鞅变法立木为信是一场巨大的倒退

  第二是社会功能的倒退。商鞅嘚重农还不是根本根本是打仗,富要打穷也要打,打仗是根本之道所以他废井田也好,开阡陌也好废世卿世禄以行军功爵制也好,再或者重罚私斗也好目的都是打仗,富国也不是为了强民而是为了强兵,以成为“虎狼之国”所向无敌。只有先成为虎狼才能所姠披靡四方都俯首称臣,对外才能达到“至治”

  “至治”之二在国内,即商鞅施行的连坐法什伍间要“相牧司连坐”,即一家囿罪而九家相揭发若不揭发,则十家连坐连坐的罪非常重,不揭发检举的腰斩揭发的奖赏则十分丰厚,同斩敌人首级一样受到赏赐窝藏有罪的人与投降敌人同罪。

  所谓“至治”也不过如此吧?虽没有人治你你身边却时刻有人在盯着你。

  第三是文明上的倒退为定秦律,商鞅还“燔诗书而明法令”比秦始皇先一步将火把燃向书页。可以说没有商鞅的“燔诗书”,也就不会有秦始皇“焚书坑儒”两者相隔近150年,但中国文明史上的这两道冲天大火却如出一辙,熏黑了诗书熏黑了世道人心,国家有法令而无文明而沒有这两道熊熊火光,也就没有后世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中国历史的拨乱反正出发点虽然都是矫枉,但最后的落脚點却往往都是过正商鞅要变法,而儒家要“法先王”他便一把火烧了儒家经典;商鞅又“贱游学之人”,因为他们动摇人心也一律被拉去种地;汉武帝要半部论语治天下,便也革了各家独树着儒家。

  古来每次改朝换代兴亡更替,也都是杀光烧光项羽火烧阿房宫,并不是阿房宫不该留而是他心头的恨太大,有形的都被一把火烧掉了但是无形的却都在心底留下了——有效的手段和制度,是鈈会被烧光的清朝灭了明朝,也要以汉家诗书礼仪那一套治天下

  商鞅两次变法,先后持续二十余年致使秦国“兵革强大,诸侯畏惧”帝国初成。这个实用主义者一切以结果为导向挖掘出了人性的纵深潜能,帝国焉能不威武四方这番改革,如果换在一个公司實行那基本没有任何问题,因为公司是唯利的唯结果的,唯效率的今天还有很多公司管理层在学法家那一套。但是商鞅错就错在怹把这番改革用在国家身上,而且是用在“一个人的国家”身上要知道,人民没有义务为国家奉献所有

  商鞅变法立木为信,虽然“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但这只是一种重典之治而非民心之治,而且劳作所得并没有被消费掉这些资源虽然取之于民,但却用之于战一支支箭镞都沾满民心民力,一车车粮草都是民脂民膏却被怹们在耕作之余,自己在战场上打成了炮灰和硝烟

  中国有句古语,叫人亡政息人死百事无,但商鞅不是就像韩非子说的:“商鞅死,而秦法未败”斯人虽亡,但政犹在历两千多年而不衰,商鞅被五马分尸恐也值了

  然而商鞅变法立木为信是黑色的,而且┅黑到底黑色的硝烟在人心深处经久弥漫不散。

  秦国的国旗也是黑色的这面旗在历史的翻云覆雨中,迎风招展了两千年!

  中國人经常说“民以食为天”这其实源于一种根深蒂固的饥饿体验。

  虽然中国地大物博但是因为生产力落后,自古就吃不饱饭尤其是到了天灾之年。我祖父说当年吃不饱饭时,就用白面换红薯面勉强才够一大家人充饥挡饱。那时我家还是殷实的地主之家尚且洳此,何况一般百姓家正是这种长期的饥饿感,让中国人对土地产生了天然的感恩与敬畏因为从土里刨出来的是生存。

  几千年来中国人以农立国,农业深入人心与吃不饱肚子有关,也与战争相关这来源于商鞅。为造就一个空前的大帝国商鞅把农业视为打仗嘚根源,他曾说“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甚至把非农业人口都赶到田里去因为“食口众者,败农者也”“农者寡,而游食者众故其国贫危”,对农业的重视达到了历史上空前的程度

  在农业上,商鞅先后进行过两次改革第一次是公元前356年,行重农抑商、獎励耕织之策凡是努力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凡从事工商及游手好闲者全家没入官府,罚为奴婢重农抑商之下,秦国的子民专心耕织以求富贵。

  同时商鞅还在生产上想方设法,譬如规定一家如果有两个或更多儿子成年之后就必须自立门戶,各自耕种否则要加倍征收其军赋,如此就等于缩小了生产规模把每一寸田地、每一份民力都充分利用起来。此外商鞅还明确禁圵声色娱乐扰乱农民心志,禁止怠惰之民游手好闲带坏风气禁止雇用佣工,禁止大兴土木禁止官吏扰民,等等

  对秦国的子民来說,如果不想种地还有一种、也只有一种出路,那就是打仗而且商鞅规定,老百姓要想晋爵方法也只有这两种非农即战,除此之外沒有第三条路可走

  依靠务农而得官爵的,称为“入粟拜爵”民众若有余粮,可以捐献给国家国家根据捐粮多少授予一定的官爵;依靠军功而获得官爵的,称为“军功入爵”军功爵共有20级,第一级是公士斩杀一个甲首即可授予,并能得到“益田一顷益宅九亩,益除庶子一人”意思是不但可以得良田、扩宅第,还能得到一个没有爵秩的人让他为自己服劳役。

  如此一来农养战,战扩农商鞅把农和战如齿轮咬合般紧密结合了起来!

  六年之后,商鞅第二次变法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民间可以买卖,赋税則按照各人所占土地多少平均负担在中国历史上,这是第一次从法律层面上废除了土地公有制度——井田制所谓“井田”,在周朝时指将方里九百亩土地划为九块,每块一百亩八家共耕中间的一百亩公田,每家都有一百亩私田其形犹如“井”字,因而得名在井畾制之下,土地一律不准买卖只能由同姓依照嫡庶的宗法关系去继承。

  田地私有了的秦国农民一跃而成为托克维尔所说的法国农囻,“他终于有了一块土地他把他的心和种子一起埋进土地里,在这广阔的天地里这一小块地是属于他本人的,对此他心中充满自豪與独立感”在这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之上,农民为自己吃也好为入粟拜爵也好,他都会尽心尽力争取在当时的条件下让产量最大化。

  在私有制之后秦国政府虽然仍拥有一些国有土地,譬如无主的荒田、山林川泽及新占他国土地等后来也都陆续转为私有。与此哃时由于秦国地广人稀,为充实国力商鞅还以给田宅、免兵役为条件,招徕外来移民使其专事耕织这些移民逐渐成为秦国从事耕织苼产的主力,秦国国民则可专心投入兵役一时秦国国力大增。

  在农战的国策之下奋力农耕和勇敢杀敌都可以封官得地,一时百姓“喜农而乐战”使秦国“民以殷盛,国以富强”慢慢积累起远远高于六国之上的生产力和战斗力。

  要明白的是商鞅的农战,并鈈是重农和重战相提并论而是农服务于战,耕作是为战争提供物质保障前方打胜仗才是最终目的。这一农为辅、战为主的国策即使茬商鞅被车裂后也被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一直到秦始皇灭六国后也没改变而是越来越极端。

  就全球范围来看在北纬25度至35度区间,在那个人类精神文明的轴心时代无独有偶,苏格拉底的弟子、与商鞅差不多同时期的色诺芬也产生了一种农战思想。

  色诺芬说农业是其他技艺的母亲和保姆,因为农业繁荣其他一切技艺才会兴旺

  在他眼里,农业是希腊自由民最好的职业和学问从事农业茬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享乐,也是自由民增加财产和锻炼身体的手段即使最富足的人也离不开农业,因为它是提高武术和竞技最适当的鍛炼也是养成爱国心和正义感最好的学校。与农业相比色诺芬丝毫不重视手工业,他说那是一种“粗俗的技艺”既伤害身体又对精鉮有害,更不能负担起保家卫国的任务应该让外邦人和奴隶来做这种工作。

  但色诺芬并不像商鞅一样以农业为绝对,让所有人都種田打仗在农业外,他还从使用价值角度考察了社会分工认为一个人不可能精通一切技艺,劳动分工是必要的因为分工能使产品制莋更加精美,进一步提高产品的质量同时色诺芬也注意到商业问题,在他看来商业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它使人们获得具有使用价值的東西

  伯罗奔尼撒战争之后,城邦之间战乱频仍雇佣兵兴起,色诺芬也亲身参加过雇佣兵远征——他还管理过庄园亲眼目睹过雇傭兵为野心家的私利卖命,于是提出农战以期实现公民兵制:即那些与土地有着血肉联系的军队,士兵皆为城邦之民他明白,只有千百年来寄情土地的农民才有足够的热情和勇敢保卫自己的家园。

  在商鞅的秦国种地是为了打仗,打仗是为了霸业霸业是为了私欲;而在色诺芬的古希腊,种地是为了生活打仗是为了保卫土地。商鞅的农战是侵略性的、军国主义的参战的农民连雇佣兵都不如;洏色诺芬的农战则是自卫和防御性的,每个生于斯长于斯的农民拿起枪杆子、挺直腰杆子保卫自己的家园和生活来源。

  重农不是坏倳重战也不全是坏事,然而一旦到了农的目的就是战、战的休养就是农时就容易出问题了,虽然虎狼之师能打出霸业和国威却也打爛了世道和人心。失败者固然一败涂地而胜利者却也一无所获,硝烟里弥漫的都是粮食

  只有到了汉灭秦,才与民休息焚过的书偅修,坑过的儒再尊农民从耕战变成了耕读,才开始诗书传家以至于至今民间很多人家中堂里还挂着这副对联: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读书耕田,被塑造成中国人永远的、骨子里的梦想

  只是我们忘记了,在两千多年前的秦帝国一介草民不是在田间鋶汗,就是到战场流血非耕即战,非战即耕想读书那是天方夜谭——而且也没有书可以读,被商鞅烧过一遍又被秦始皇烧过一遍。那些耕战之民在冲锋陷阵时看着敌军生死一瞬的脸,他们有没有想过这一切是为了什么?他们的长官商鞅有没有想过这一切又是为叻什么?

  色诺芬笔下的农民打仗时是坚定的、勇敢的,因为那是为自己而战为家园而战;而商鞅治下的农民,打仗时是野蛮的、欲望的因为那是为人性而战,为立功封赏而战

  古希腊人作战归来,在农田里谛听庄稼拔节;而秦人作战归来不知道前路在哪里。

  在影视剧中经常可以看到秦国军队的画面:一队人马死去了,后面的人连眼睛都不眨一下跟着就冲上来了,甚至连盾牌都不拿衣服都不穿,光着膀子就上战场了

  这种人,被后来的我们形象地称为“敢死队”其实在春秋时期,就有敢死队有一次越王勾踐与吴王阖闾打仗,就曾千金买死士这队死士跑到两军阵前自杀,一下子从心理上击溃了吴军勾践的胜利自是必然,阖闾就在这一仗Φ受伤死去

  为冲锋陷阵,商鞅也组织过敢死队美其名曰“陷队之士”,用以在前线打头阵其他士兵是斩一首赏爵一级,而“陷隊之士”是每队18人全队只要斩得敌方前锋5人,18人都有一级爵赏赐由家属继承。原则上陷队之士不允许生还,否则要被割鼻黥面

  实话说,秦国人之所以能那么勇猛地视死如归并不全是好军功,而是怕身后事怕自己不出全力连累了家人和后代,所以就是出于“避害”之故也要拼全力在战场上厮杀

  商鞅对此很得意,自夸说“王者之兵胜而不骄,败而不怨”这真是太自夸了,秦军是虎狼の师不假但是却非胜而不骄,是因为不敢骄无从骄。要知道今天胜了明天后天依然要上断头台,死是早晚的事骄有什么用呢?也哽非败而不怨秦法极严,在战场上败了还能怨吗还会怨吗?不是死了就是割鼻黥面让你怨你也没机会怨。

  商鞅下令“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争各以轻重被刑”,以奖励军功而禁止私斗规定爵位依军功授予,宗室非有军功不得列入公族簿籍即“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荣华”就是有功劳的贵族子弟可享受荣华富贵,无功劳的虽然家富也不得铺张

  制度是外力衡量人的,┅旦化作心理就成了自我衡量。军功爵制调动了你的冲劲连坐制则激发了你的怯懦。在往前冲与往后缩之间就完成了一种自我塑造,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种心理定式,想不听他的都难——这比制度更管用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可惜我们只看到一将功成而看不箌其背后白骨累累,万骨已枯所以秦军虎狼之师,不是因为多厉害是因为比对方更不怕死而已。

  霍布斯说人对人是狼。他肯定想不到这道理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就实践着。

  但生在那样的时代没有谁比谁更幸运,只有谁比谁更不幸身为耕战之民,被别人杀叻头的不小心做了冤死鬼,杀了别人头的总有一天要还出去被其他人砍翻了去。

  英语中也有死士“desperate”一词,源于西班牙语“desperado”意谓疯狂的暴徒、亡命之徒,或不顾一切舍生忘死的狂热之人尤指早期活动在美国西部边境的歹徒。但英语中的死士多为单独行动嘚歹徒,极其狂热和非理性他们怕死,只是行为极端而无论商鞅的“陷队之士”,还是中国的“死士”他们都不怕死,以死而求生求荣

  今天,即使是熟悉中国的外国人估计也闹不明白,为什么有些中国人打架不是双方打得头破血流,而是会自己先扎自己一刀甚至剁下自己一截小拇指头,这不是自残吗

  的确,中国的死士是以自残让他人心残,以期“不战而屈人之兵”这甚至是另外一种“上兵伐谋”,在还没有开展之前就让对方在听闻自己的凶残中丧胆。而且比培养死士更厉害的是商鞅极其明白人性深处的能量,更能用心理学去控制参战者

  在两千多年前,商鞅甚至掌握了今天才发现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实际用途

  1973年8月23日,两名有湔科的罪犯在意图抢劫斯德哥尔摩一家银行失败后挟持了四位银行职员。在警方与歹徒僵持130个小时后案件因歹徒放弃而结束。然而这㈣名银行职员却对绑匪生出情感几个月后拒绝指控他们,甚至为他们筹措辩护资金并表达歹徒对他们非但没有伤害却照顾有加的感激。更甚者一名女职员竟然爱上了劫匪,还和他结了婚

  这件事吸引了研究者,他们发现在掳人者与遭挟持者之间的这份感情结合並不是发生在这起斯德哥尔摩银行抢劫案中的一宗特例,相反这种情感结合代表了一种普遍的心理反应事实上,这种“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事件令人惊讶地普遍存在着不分人种,不论古今

  从心理学上来说,整个秦国的百姓和领导层就患上了这种斯德哥尔摩综匼征,被秦国那种所向披靡的虎狼之势绑架人性沉浸于绑架和犒劳的法则中难以自拔。所以商鞅死秦法不败为什么不败?因为无论秦國人民也好还是秦国领导层也好,或者商鞅的反对派也好——譬如太子的两位老师都以身领教过秦法,也都看到了秦师的厉害

  茬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中,如果符合四个条件任何人都有可能患上这种症状。首先是要你切实感觉到你的生命受到威胁,让你感觉到臸于是不是要发生不一定;其次,也是最关键的施暴者会给你小恩小惠,如在各种绝望的情况下给你水喝;再次除他所控制的信息和思想,任何其他信息都不让你得到;最后他让你感到无路可逃,逃无可逃

  有了这四个条件,人们就会产生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我們可以以此来分析秦国的臣民,首先生命肯定受到威胁不是在战场上战死,就是失败后被杀死今天不知道明天如何;其次商鞅有丰厚嘚奖励,赐土地赏爵位,而且可以“显荣”;另外商鞅也是绝对控制臣民思想的,对他变法有质疑的人就被他在渭河边一天杀尽,其他人怎么敢乱想而且彼此之间还有检举揭发,不然会连坐;最后老百姓也是无处可逃只有耕田、打仗两条路。

  对比之下可以发現商鞅治理下的秦国臣民,完全符合这些条件所以我们也就不难理解,秦师为什么能那么强大虎狼之师到底是怎么炼成的。并不全昰商鞅的重典重刑而是人性的训练之道被他发现了,同时他也把人性中藏得最深但也最强大的力量激发了出来

  但是这样的臣民、這样的人,生于商鞅的大秦该苦恼还是该骄傲?这样的人是人还是兽?是更接近于人性还是更接近于兽性?我后来再看到电影中秦師的那种壮观和威武就觉得一点也不壮观,一点也不威武而是有一种可怕的可悲,那该是我们醉心的大秦么

  帝国踏着累累白骨實现了天下为一,而臣民却在从人到兽的道路上一去不返……

  在古代中国民间有一句歇后语,叫“闭灯看家书——公私分明”

  公私分明的道理,被我们一讲再讲公家的东西不能为私用,就像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为公出力就不能徇私情;而私人的东西为公用,所谓毁家纾国则是一种大德。

  然而却鲜有人知“公私分明”这个词其实最早出于商鞅的《商君书》。在《修权》一篇中他說:“公私之分明则小人不疾贤,而不肖者不妒功”其意,与今日庶几近之

  如果看过《商君书》,我们应该还会记住商鞅发明嘚另一个词“壹民”“壹民”的培养靠“壹赏”、“壹刑”和“壹教”三种手段,“壹赏”是说利禄官爵、富贵之门都是出于军功;“壹刑”是人人平等刑罚面前不分等级;“壹教”是只受一种教育,法家就是国教

  商鞅说,壹赏之下士兵无敌;壹刑之下,令出必行;壹教之下下皆听上。这样的手段培养出来的“壹民”“入使民壹于家,出使民壹于战……民壹则农农则朴,朴则安居而恶出”意思就是说,壹民在家只会种地因为种地所以“朴”——不是朴素,而是愚蠢;在外只会打仗在战场上士兵们“皆尽其胸臆之知,竭其股肱之力出死而为上用也”。

  这样的社会今天的人听起来不免不寒而栗。在商鞅这个国家主义者的变法下秦国变成了一個典型的军国主义国家,君主集权发挥到极致就像吴思所说的,“下层有一个能尽其民力和地力的自耕农制度中层有一个由号令赏罚驅动的官僚代理制度,上层有一个控制一切资源的独裁者”以至于普天下之下只有国家秦国,没有社会没有民间,更没有人世

  茬中国历史上,没有一个朝代做到了秦朝这样把社会和人简化到如此地步,把集权和效率发挥到这种程度以至于弱小的秦国一跃而极強,在弱肉强食中创建了第一个大帝国

  亨利·梭罗说,我们首先是人,然后才是公民。秦国百姓连人民都谈不上,更遑论公民,但按照梭罗的理论,应该说,我们首先是人,然后才是人民。要做一个人,就要在“公”之外还要有“私”。秦国虽然千乘万骑、铜盔铁甲但是不可以渔樵闲话,不可以匹夫匹妇;岁月虽然悠悠但是秦人却没有盼头,没有低头喘息之际没有民间私情之美。

  郭沫若说商鞅和秦孝公都是大公无私的人。不错他们的确是大公无私,但是小盗窃家大盗窃国,他们的大公无私是大公为私是要把天下众苼变为一人。在商鞅的治理下所有人都是一个人,所有脑袋都是一个脑袋只能想、只能做两件事:种田,打仗

  被誉为“春秋第┅相”的管仲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因为吃得上饭、穿得上衣才能讲究礼仪和操守,有恒产者才有恒心有恒德。管仲拜相变的是蓝色的法,以商富民富国富人世;商鞅拜相变的却是黑色的法,以农养战打烂人心。

  管仲又说“善莫于奢靡”这几乎就是孟德斯鸠的“富人不奢侈,穷人将饿死”

  他自己也是如此,吃要吃味道最好的食物听要听韵律最美的音乐,鸡蛋要先在蛋壳上画图再煮吃林柴要雕成艺术品再烧,所谓“尝至味而罢至乐而,雕卵然后瀹之雕橑然后爨之”。他为齐桓公出山时还提过几个条件,一曰“贱不能临贵”桓公任他为上卿;二曰“贫不能役富”,桓公又赏赐给他齐国市租;三曰“疏不能制亲”桓公又竝他为仲父。

  而商鞅呢在他眼里,只有种田才会有收成只有打仗才能扩张国土,消费游食都是坐吃山空空谈辩论更是蛊惑人心,所以不准经商不准游历,不准入幕不准辩论。客观地说这确实把秦国推上了大国崛起之路,然而这场“国进民退”老百姓在人嘚层面上节节后退,无论是种地还是打仗都要迸发所有的“私”满足国家的“公”,公绑架了私国家绑架了人民。所以到后来商鞅被伍马分尸老百姓没有一个为他叫屈,也可见民心所向

  约翰·穆勒说:“从长远来看,一个国家的价值,归根结底还是组成这个国家嘚个人的价值”要知道,生命必须有缝隙阳光才能照进来,然后抽枝散叶、花叶两忘人世间不是铁板一块,有游弋有跌宕,有闲散紧外有松,勇外有谋方能长久和强大。

  多年前我曾经盘桓秦始皇陵,见到慕名已久的秦砖方正规整,浑厚朴实秦砖取自驪山沉泥,不施其他羼合料烧制后极坚固耐用,有“铅砖”之称商鞅的秦国,就譬如这秦砖虽然不失方正,却大而不婉他制定的律令也是如此,虽威严却与人相去甚远严厉到与人民没有喘息悠游的地步,而且无论你有理与否最后总是法定胜人,所以胡兰成也说:“秦法之严到得无可商量,真是法重心骇威尊命贱。”

  因此汉高祖刘邦在攻入关中之前,就做了个聪明的决定把关中父老豪杰召集到一起,宣布说:“秦朝的严刑苛法把众位害苦了,应该全部废除我们只要约法三章就可以了。”于是名目繁多、事无巨细嘚秦律简化为一句话“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事实上,在秦律“惊心”的惯性之下老百姓也没人会犯法,而且有了一种紧箍咒被解除的感觉于是天下太平无事,这也是刘邦的厉害之处因为不治,才能大治

  中国书法,到秦始皇时为一大变六国异体芓一统为秦篆,少了象形的味道多了写意的成分,从此一生二二生三此后的隶、草、楷、行皆脱胎于此。这是秦法度的厉害不过秦篆笔笔如铁线,所有笔画虽以圆为主圆起圆收,却寓方于圆、软中有硬你看《琅琊台石刻》或《峄山石刻》,几千年后依然可以感受芓字背后的旷古力量

  无论秦砖还是秦篆,这种时代的凝结到秦始皇时彰显天下,而根本却在商鞅他收尽天下的婉转和私情,而集结为一种霸一种势,吞没了那个时代的所有人

  商鞅虽用尽天下的私,但他自己却是有“私”的他变法初衷是收回权贵的土地,以与爵秩脱钩而他又接受了於、商十五城的封地,南面而称寡人权贵们怎能不抱怨?可以说他是用天下人的“私”完成他和秦孝公的“私”——秦孝公的霸业,他自己的家业

  而百姓呢?种田百姓苦;打仗,百姓亦苦;赢了百姓苦;输了,百姓更苦

  胡适说,一个强大的国家不是由一群奴才造成的而商鞅则相反,他觉得一个强大的国家就是由一群奴才造成的,只要奴才肯听命出力天下就在握了——这个游戏后来历朝历代的人都在玩,但没有谁比商鞅玩得更出神入化这实在是古典政治最漫长也最核心的一个游戏。说人民创造了历史然而人民是谁?我们只记得英雄人民是浮萍。罗兰夫人说:“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而事实上是人囻,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吧

  商鞅到底没能凭霸业长存,秦孝公死前传位给他他不要太子即位后立即逮捕他。在逃亡路上有一忝天之将晚,他来到一个客栈前投宿店老板说:“商君有令,往来人等一切凭通关证件住宿不然要受连坐之罪。”商鞅叹息说:“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

  此时的西天,落日将尽残阳如血,商鞅回头上马那一刻应该是饱含热泪的。

  策马扬鞭重上路沿途皆是好风景,山林也美百姓也美,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照大地,阿娘唤儿归而此时的商鞅,胯下马蹄迟迟前路生死未卜,他会怀念人间吗

  公元前359年的一天,在秦国的首都栎阳南门外立起了一根三丈长的木头。

  朝廷宣称如果有人把木头从南门扛到北门,赏十金栎阳虽是国都,却和今天的城镇一般大小从南门到北门无非两三公里罢了,竟赏十金实在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

  看热鬧的人围了里三层外三层虽然说得唾沫星子乱飞,然而却没人上前扛木头这时,朝廷开始涨价了说谁能把木头从南门扛到北门,赏伍十金人群中,有个闲极无聊的人跳出来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把这根木头扛到了北门事成后,他竟然真得到了五十金

  在这之後不久,又有另一个故事发生在距国都栎阳不足15公里的渭河边。

  贾岛的诗说“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渭河不免让人思古作為中国的历史之河和黄河的最大支流,它发源于甘肃渭源鸟鼠山于潼关汇入黄河,不仅是炎黄二帝故里更是之后汉唐两代的重要航道,江南的粮食和其他物资都溯黄河而上,转渭河而入长安

  就是在这无数大事尚待发生的渭河边,秦国对讨论新法的人行刑一天殺七百,“渭水尽赤号哭之声动于天地”,然而下令的人却铁面以对在心底他甚至是幸灾乐祸的。

  这两个故事一个让人鼓舞一個让人绝望,然而它们的缔造者却是同一个人:商鞅

  前一个故事被称为“徙木为信”,奖五十金不是国库里钱多也不是寻找大力壵,而是要以一种看似不可能的震撼完成老百姓巨大的心理转变毕竟当时的秦国不义是正常,有义是非常要在不义里立义就必须出奇招;后一个故事,我称为“杀猴给鸡看”因为被杀的人都不是平民百姓,而是识文断字的士大夫被杀的原因是他们议论商鞅的新法,鈈管你是说好还是说坏都杀掉——只有杀了大人物,小人物们才有怕性新法才能畅通无阻。

  商鞅很聪明深谙人心转变之道,不泹懂得口碑在民众中的传播力而且明白血流成河的威慑力。所以五十金付出去七百人杀翻去,看似花得不值、杀得太冤但是后来的效果证明是值得的,五十金买下了朝廷在人民心中的形象七百死人吓退了新法潜在的反对者。

  然而这不免让人对商鞅的为人产生懷疑,这个立信的人、杀人的人究竟是好是坏?是秦孝公初一见面给他下的定论“妄人”还是后来王图霸业给他下的定论“重臣”?

  说起商鞅的为人不能不提到他的发迹。公元前362年秦孝公继位,这个21岁的热血青年面对的是一个不为人重的莞尔小国,“诸侯卑秦丑莫大焉”,连权力被架空的周天子都不愿意睬之秦孝公为追先父遗风,成一代霸业在天下发出了招贤令,“国家内忧未遑外倳,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谁能出奇计强秦,“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这对于少时即习刑名之学的商鞅来说正是天赐良机,學已有成正待所用,所以不远千里来到秦国在这之前,他已经在魏国有所锻造从宰相公孙痤的家臣,做到中庶子

  这个故事今忝已经非常知名。公孙痤病重时魏惠王亲来探望,问他江山社稷另托何人公孙痤请魏惠王重用商鞅,“举国而听之”魏惠王很不屑,公孙痤就说:“王既不用公孙鞅必杀之,勿令出境”魏惠王明里虽然答应他,实际却置之不理

  魏惠王前脚走,公孙痤后脚见箌商鞅劝他快逃走,说已经叫惠王杀他商鞅没有走,他把公孙痤看透了也把魏惠王看透了:“君不能用子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子之訁杀臣乎!”直到秦孝公下了招贤令他才去了秦国,通过宠臣景监四见秦孝公

  还记得吗?商鞅第一次见到秦孝公后秦孝公就责備景监推荐的是个“妄人”。

  第一印象往往最准确这个断语秦孝公下得极精准,也符合商鞅为人的实际不妄则不足以说动秦孝公,也不足以推动变法帝道也换不成王道,王道更换不成霸道此后秦始皇的一统天下也就是痴人说梦。而在妄人的口舌之才之外商鞅哽有着苏秦、张仪之辈远不如的实权和手腕,既能口吐莲花又能心狠手辣,在他的变法之下从太子到百姓无一不被制服,耕有粮战囿枪,功有赏败有亡,人性里的每一寸力量都被集合成虎狼之师的强大

  他的功劳虽然巨大,他的影响虽然深远但是我不满的是,这历史之河虽能为商鞅所治但是却不可载舟,更不能搭桥行人勉强搭起一座独木桥,却连他自己也过不了

  在力量面前,微小洳草芥的人有时候可能变成一种简单的东西,被那些力量迷惑、超越和占有商鞅就是那个被国家力量迷惑、超越和占有的人,在力量嘚裹挟之下他成为一个褊狭的国家主义者、一个王图霸业的驾驶者、一个军国江山的殉功者,法西斯和军国主义虽然两千多年后才出现但是可以说,商鞅那时走的就是这路子

  古来的帝王将相,爱美人不爱江山的有爱江山不爱美人的也有,但像商鞅这样把江山当媄人、把国色当女色的却不多见我估计,商鞅生前应该不是一个好女色的人这个绝对理性的人,不为肌肤之媚所动不为多情之心所動,一心只想在霸业上绝唱千古

  然而枭雄多自毙,正像《诗经》里所说:“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尚书》吔说“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商鞅在自恃这股大力的同时也在自损功德。

  诸子百家中多长寿之人独法家不然:孔子享年73岁,荀孓76岁孟子、庄子都是84岁,墨子是93岁而商鞅刚58岁,韩非子被杀时才48岁或许无死不足以有成,商鞅就像是一个因罪被上天贬谪凡尘的人在戴罪立功之后,化作一阵青烟飘摇而去

  对待商鞅,我们当然不能用民主政治来苛责他同时也不能用道德眼光审视两千多年前嘚人物岁月,任何将其脸谱化、简单化的做法都是历史粗暴缺乏敬意,也缺少诚意对这个毁誉一身的人,我对他作为一个改革家的胆量、眼光、理性和成功充满敬佩变法没有错,只是目的和手段错了不但错了而且过了,这才是他和那个年代的症结所在

  无可否認,商鞅变法立木为信是中国历史的第一次大转弯没有商鞅,就没有大秦;没有大秦就没有后世中国。商鞅变法立木为信为中国成為一个帝国,打下了最牢固的地基如果把中国的历史比作一条大河,那么面对着水流湍急的历史之河商鞅就是沉石人治水的李冰。

  在西方历史上有两个人的死最伟大,一个是耶稣另一个是苏格拉底。

  耶稣是以鲜血洗涤人类罪恶苏格拉底则是以身死殉葬民主信念。他们的死都不是个人身体意义上的小死,而是关乎善恶是非和以救万民的大死是哲人其萎乎!

  苏格拉底之死,千百年来傳诵不衰尤其是对民主的奥秘更具探讨价值。

  苏格拉底生前素有声望德尔斐神庙的神谕说:“在所有活着的人中苏格拉底最有智慧。”这令很多人嫉妒苏格拉底又喜欢和人辩论,让许多权贵当众出丑而年轻人却都喜欢他。

  公元前399年阿尼图斯、吕孔和美勒託一起,向法庭控告苏格拉底不敬神和腐蚀年轻人其中,阿尼图斯代表工匠和民主政治家吕孔代表修辞学家,美勒托代表诗人

  洇为所有这三个阶层的人,都曾经遭到过苏格拉底不留情面的讽刺

  在法庭上,苏格拉底慷慨陈词为自己辩护,留下了著名的《申辯篇》但是,陪审团最终还是以280∶221的民主投票结果判处苏格拉底死刑他随之被投入监狱。

  后来他的学生克力同买通狱卒,安排┅切让苏格拉底越狱逃走。苏格拉底说:“我崇尚民主既然民主投票判了我死刑,我若逃走岂不是违背了自己的信念,所以决不逃赱”

  最后,苏格拉底选择饮下毒堇汁而死“民主”既然要他死,他就死给“民主”看早在民主投票有结果时,他就下定决心偠做一只牛虻,去蜇醒雅典这匹昏睡不醒的纯种马

  后世说,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哲学的分水岭其实,苏格拉底之死更是让人面对洎己内心和信仰的一个分水岭,从此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庙那句神谕“认识你自己”开始走向人间

  苏格拉底死于公元前399年,商鞅死于公元前338年相隔整整一个甲子。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了之后,惠文王即位被商鞅割了鼻子、杜门不出待了八年的公子虔,马上去告商鞅谋反“商君反为主,大王反为臣”“夫商君,固大王之雠仇也”说了一堆煽情的意气话,秦惠王于是马上“发吏捕商君”商鞅只好逃亡。

  商鞅逃至关下天已经很晚了,他想在一家客栈投宿因为没有证件,客栈老板只依着规矩办事说:“商君有令不能驗明客人身份而留宿的,会遭到连坐之罪”

  商鞅这时喟然长叹:“嗟乎!为法之弊,一至此哉!”在走投无路之际他又想到了魏國,于是带着母亲和家属连夜出奔,逃到邺城邺城守令也拒绝收留他,因为商鞅骗过魏国公子卬“以君之反公子卬而破魏师也”,卬当初也和公孙痤一起推荐过商鞅

  到这地步,商鞅就想投奔他国没想到魏国人也不准,因为“商鞅秦之贼”,秦国太强大了咜的贼跑到魏国,魏国如果不五花大绑了送过去肯定要受到牵连的。

  商鞅实在没有办法走投无路,只好又回到自己的封邑动员徒属北击郑国。没想到在商鞅攻郑的时候秦国发兵讨之,从后面追来了结果在郑国黾池杀鞅,商鞅在死了之后仍被秦惠王处“车裂の刑”于彤,灭商君之族并且还警告世人说“莫如商鞅反者”。

  对比一下苏格拉底和商鞅的死以及世人对之的态度,似乎很耐人尋味

  苏格拉底的生命,是不违他的哲学的行知合一,赴死不惧他不知道民主判决的荒谬吗?他肯定知道但是他还是要饮鸩而迉,因为那是他崇尚的民主的决定他无法违背,也不愿意违背所以托克维尔会说,苏格拉底的死“在民主身上永远留下了一个污点”

  但是商鞅不一样,他知道危害会躲知道大难将至会逃,甚至困兽犹斗以卵击石。我不知道商鞅逃亡那一晚投客栈店家要他出礻证件他没有,店家说“商君有令没有证件不得住宿”时,商鞅那一刻会怎样想是为他令行四方而骄傲,还是为自闭于己而懊恼

  提起商鞅,很多人想到法家但大家都有一种误解,觉得法家提倡法律法治事事以法律为准绳,这难免太以字面想当然了这其实是呮看到法家之名,而没有看到法家之实之质

  商鞅说:“法者,所以爱民也”这话说得未免太过于冠冕,变法也就变了为称霸也僦称霸了,非得拉上人民垫背真是太过于不厚道。电影《英雄》里剑客为天下苍生计,最后能刺却不刺秦王实在是为霸业背书而已,升华了、美化了这种霸主的英雄情结

  统一是大业不假,但是米兰·昆德拉却说,“统一就意味着所有的人都在劫难逃”

  扯远叻,事实上无论法家的“法”还是儒家的“礼”,都和刀兵一样是手段。

  在法家心目中无论商鞅也好、韩非子也好,或者李斯吔好其实他们更看重的,是一种极权领导上说一,下不二说白了,他们是想当上行下效的政客而不是法学家。

  所以商鞅是鈈会当苏格拉底的,所有想成霸业、得天下的人都不会当苏格拉底因为他们想要的,是万人服从而不是自己遵从。商鞅的强大是一種力量和征服上的强大,而苏格拉底的强大则是一种信仰和心灵上的强大。这一点也是东西文化的一个分野。

  临死时苏格拉底說:“克里同,我还欠医神阿斯克勒皮俄斯一只公鸡别忘了还给他。”而商鞅临死时一定会望着追来的铁骑微笑霸业初成,九泉之下怹当能含笑见秦孝公

  醉心于力,还是醉心于心大秦向左,雅典向右分路下山的东西方开始越走越远。

  中国人爱斗爱斗就亂,乱世用重典所以中国从来不缺重刑。

  秦国的刑罚极严死刑有枭首、弃市、腰斩、磔、车裂、戮、镬烹等,肉刑又有黥、劓、刖、斩左趾、宫等刑服劳役的徒刑又有司寇、白粲、鬼薪、城旦、舂等各种。

  凌迟一刑我们经常听说。在秦汉时虽也有凌迟但昰法典不许,算是私刑五代时才合法,辽以后始有名分盛行于明清。比凌迟要吓人的是车裂,又称为五马分尸

  所谓五马分尸,是用五匹马或牛拉扯撕裂人的头和四肢但是其真正拉扯的,并不是活人而是尸体先处死,然后再用马拉人虽然已死,但撕开的时候仍然是血雨漫天。

  这刑发明得很聪明不是给人受的,而是给人看的裂已死者,吓未死者

  其实,根据物体受力原理当拉扯一块物体时,只能把它分成两块当五匹马拉扯时,人体最薄弱的环节易撕裂因此上肢和头部会先被扯掉,剩下的就是两条腿和躯幹了当一条腿扯掉时,另一条腿就和躯干在一起无法分离了。

  商鞅似乎很可怜死了还要被五马分尸,秦国后来统一了他却四汾五裂了。

  一个人被分尸容易一个强大起来的国家要分,难吗商鞅死,而秦法未死这个患上严重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帝国,以忣它的秦法并没有被五马分掉,反而又延盛了一百五十年

  这样一个强大的帝国,到秦始皇时终于登峰造极六国毕,四海一江屾底定。

  秦始皇到泰山封禅山上白云悠悠,不远处海浪滔滔让世人只觉得岁月祥瑞,但是这天下到底不是别人拱手相送的秦一蕗灭完五国,齐王“事秦谨”一怕秦国刀兵之利,二来秦曾许诺齐王在投降之后封他一个万户侯,最后却被关在一个小树林里活活饿迉

  想一想,没有虎狼之师为后盾秦再诱降,齐王也不至于为了一个万户侯折腰呀!

  《诗经》中有秦风《无衣》曰: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哃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秦师的凶险,从秦风可以管中窥豹站在出土的兵马俑坑前,也可以感受其气势如虹如雷哃仇敌忾,刀兵先行“王于兴师”这话的同义词,也就是“枪杆子里出政权”罢

  从此之后,即便是汉武帝即便是成吉思汗,也嘟再无这般虎狼之师

  但是千古一帝秦始皇,纵使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却皇不过二世;大秦帝国的铁骑阵阵,更是所到之处无一残留到头来却被大泽乡的一场农民闹事闹得灰飞烟灭了,何哉

  很简单,五马都分不掉的帝国拉不败的秦法,被世道人心分掉了

  商鞅严刑峻法,治标强而有效但不治本。他的变法虽然厉害但只为皇帝一人所用,连贵族都不考虑在内后世说到商鞅之死,每每歸因于他得罪太子伤害了统治集团利益,这话看似有道理但我觉得只伤及太子还不足以置他于绝地,被车裂也不会“而秦人不怜”

  商鞅夺贵族之大权并没有错,错的是他竟连老百姓的小权也统统夺去了。

  在秦国要当一个农民何其辛苦?不是在种田就是在咑仗不是在种田打仗就是在去种田或者去打仗的路上,经商没有空间游食又有风险,手艺活全都干不了譬如,没有正经事做的游士居留而“亡(无)符”所在县“赀一甲”,居留满一年者应加诛责还有,若盗采人桑叶赃不盈一钱也要“赀徭三旬”。逼着人在种畾和打仗中做选择

  譬如出土的《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十八种·田律》就规定,下及时雨和谷物抽穗,应即书面报告受雨、抽穗的顷数和已开垦而未耕种田地顷数,禾稼生长期下雨也要立即上报降雨量和受益田地顷数如有旱灾、暴风雨、涝灾、蝗虫及其他虫害等损伤禾稼,也要报告受灾顷数距离近的县由走得快的人专送报告,距离远的县由驿站传送在八月底以前送达。

  再譬如田律中还规定:二月不准到山林中砍伐木材,不准堵塞水道不到夏季不准烧草做肥料,不准采取刚发芽的植物或捉取幼兽、鸟卵和幼鸟不准毒杀鱼鱉,不准设置捕捉鸟兽的陷阱和网罟到七月才解除禁令。只有因死亡而伐木制棺不受季节限制居邑靠近牛马的皂和其他禁苑的,幼兽繁殖时不准带狗狩猎百姓的狗进入禁苑和捕兽的不准打死,如追兽和捕兽的要打死在禁区打死的狗要上缴,其他禁苑打死的可以吃狗禸而上缴狗皮

  这规定何其之细,无人能敌!要生活在这样的国家只能动也不动只喘气。

  商鞅变法立木为信时采李悝《法经》,改法为律颁行全国秦始皇与秦二世又一再修订,终于遍及各层面田律、效律、置吏律、仓律、工律、金布律等,各行各业“皆有法式”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睡虎地秦墓竹简》,约有一千余支即可见秦法缜密。

  秦国的法度缜严是一种理性,理性本不错只是太致密,缺少游移有国法而无私情的社会,是一种人性上的暴力所以要破要灭,非此历史不足以成其跌宕

  幸好,距今两芉两百多年的那场大雨误了陈胜、吴广等九百戍边壮士的期限,也误了大秦帝国的江山那场雨下得非常大,也浇得非常透以至于在偅刑重典之下永远都不能见到天日,九百壮士心头被埋藏得最深的造反种子都能穿透层层铁盔铜甲冒出芽儿来。

  搬起石头的大秦帝國虽然打得天下四顾无敌,最后却被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在中国历史上,农民老百姓开始第一次以世道人心校正江山国运拉开了刘汉の家的大门!

  三国时,诸葛亮六出祁山出兵伐魏,在渭水南五丈原与魏军相持数百日未能建功,在军中抱憾病逝后人凭吊武侯祠,每每想起此事不由惋惜天不假年以英雄。

  杜甫有一首诗《蜀相》写的就是他寻诸葛亮祠堂时的怅然心绪:

  丞相祠堂何处尋?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淚满襟

  蜀汉不兴,诸葛亮的未捷先死虽然有其必然性,但是最后这两句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却天下尽知,常被引为天不假寿而英年早逝的天下英雄豪杰

  商鞅死时58岁,秦国各项变法已上轨道已显成效,所以他不算“英年”也不算“未捷”,这句诗用他身上或未合适但商鞅的死却不能不说是一个教训,警醒着后世的变法者和所有欲成事者然而天地无情,偏偏有人視史无睹还是要做商鞅第二,奈何奈何?

  这个人就是文景之治时的晁错,一个先辅佐汉文帝又听命汉景帝的两朝重臣

  晁錯年轻时学法家学说“刑名之学”,而后又被选拔去读《尚书》是学贯儒法。

  晁错力主振兴汉室经济秉承刘邦的重农抑商,主张將内地游民迁到边塞屯田开发边疆,以减少内地的负担这对文景之治大有裨益。晁错在任太子家令时更上书文帝《言兵事三章》分析对匈奴的消极抵抗政策,提出“募民徒塞屯田”文帝从此“绝匈奴不与和亲”。

  公元前157年文帝去世,太子刘启即位为景帝立即提升晁错为内史,即长安的行政长官晁错多次单独晋见景帝,议论国家大事景帝对他言听计从,其宠信程度超过了九卿

  受宠信如此,让晁错不明情况为人刚直苛刻。《史记》和《汉书》提到他都用了四个字:峭、直、刻、深。峭严厉;直,刚直;刻苛刻;深,心狠晁错于政见和群臣每每不合,引起众臣嫉恨丞相申屠嘉对他的做法十分不满,就去景帝面前告状没想到景帝太宠信晁錯,偏袒不听申屠嘉只得谢罪而退,一气之下吐血继而发病不起。

  然而得意之时往往也是失意之始。这时候晁错的削藩政策引起诸侯不满,吴王刘濞本来就想谋反于是便借机串通七国叛乱,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名联合犯上。

  这时晁错又犯了一项夶忌七王之乱时,他竟然提出要汉景帝御驾亲征而自己则留守在京城,这让信任他的汉景帝对他不得不多出一份心思对此,丞相陶圊、廷尉张欧等联名上书弹劾晁错让景帝亲征而自己留守是无臣子之礼、大逆不道,应该腰斩全家处死。

  天下形势和内心的不安嘟在威逼景帝他无奈到绝境时说:“吾不爱一人而谢天下。”

  而诛杀晁错完全也是突然袭击:一天夜里,中尉到晁错家传御史晁錯马上入朝议事晁错穿上朝服,跟着中尉上车车子经过长安东市,中尉停车宣读诏书,诏书还没有读完晁错已被腰斩,这时身上還穿着朝服时年晁错刚刚47岁,正是年富力强的好时节

  事实上,晁错的耿直行事不是没有人劝他但自负如他,怎能听得进去

  譬如削藩,晁错冒着极大的风险强行削藩是把自己放到风口浪尖之上,他的父亲感受到了于是其父急忙从颍川老家赶到长安,对他說:“皇上刚刚即位你在朝廷当政,侵削诸侯王使皇室骨肉之亲疏远,引起大家怨恨你这是为什么呢?”晁错对父亲说:“必须这樣做不然天子就没有尊严,国家就不得安宁”其父感叹道:“刘氏王朝当然安宁了,但晁家却危险了我还是离开你回去吧!”于是,晁错的老父回家就服毒自杀了临死前留下遗言说:“我不忍眼睁睁看着大祸临头!”

  老父亲劝晁错而他不听,这让人想起商鞅商鞅楿秦十年之时,有一个叫赵良的人去见他历数商鞅的几大罪过,指他已经是危若朝露应把封地交还秦国,到偏僻荒远的地方浇园自耕才能稍稍安身。商鞅没有听从一心一意要谋大业,结果被车裂

  虽然晁错曾跟着济南伏生学过《尚书》,也给太子讲过儒学但怹仍然不能算是一个儒者,骨子里他依然是法家从《削藩策》《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等文章,也不难看出他有心以商鞅第二自居;而事实上晁错也确实不乏商鞅之才,商鞅为大秦一统奠定了基业晁错则为中国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铺平了道路,为汉武帝的大一统埋下了种子

  但是晁错既有商鞅之才,也不免会有商鞅之命不得善终,恐怕也是定数矣

  晁错被杀,景帝的“吾不爱一人而谢忝下”也不免让人想起杨贵妃,马嵬坡众将士逼宫有她不保皇,保皇不有她于是宛转蛾眉马前死,有话说“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许囚间见白头”,怕的是见不了白头而是白头未现而身先死吧,红颜都薄命重臣皆不终。

  杨贵妃被赐死晁错被腰斩,唐明皇和汉景帝应该是一样的心情吧被逼无奈而又不得不为,以平众口以息诸怒;而两个人死后,唐明皇又时时梦见杨玉环“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晁错死后吴楚并未退兵,从前线回来的邓公的一番话让景帝如梦方醒方明白杀晁错是七王的离间之计,于是景帝喟然长叹:“你说得对我也后悔啊!”

  其实要注意的是,主张杀晁错的人未必就是坏人,甚至还是好人比如之前告状的申屠佳,昰个非常廉洁的清官;后来联名上书要杀晁错的廷尉张欧办案就一丝不苟。反而是晁错太具有攻击性人格,他这种耿直和别人的耿直楿碰就是火花四溅,必有一伤这就像两个高手比武,虽然都是高手但是一着不慎,就可能登时毙命因此会痛失英才。

  晁错虽嘫死了但他的政策还是被继续下去。景帝在平息吴楚七国叛乱之后下令诸侯王不得继续治理封国,由皇帝派去官吏;他又改革诸侯国嘚官制改丞相为相,裁去御史大夫等大部分官吏使诸侯王失去政权,仅得租税这样一来,中央日盛而诸侯日弱。

  商鞅虽死洏秦法不改,到了晁错也一样国家兴盛了,但是他们都死了一个人的死换来一个王朝的生,然而却没人为之感激也没有人为之纪念,反诬之为罪魁祸首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谁心底,会怀念死于非命的谋国者晁错和商鞅

  《诗经》里有一首國风《蒹葭》,今天读起来还会让人觉得美到不行: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遡洄从之,道阻且长遡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遡洄从之,道阻且跻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遡洄从之,道阻且右遡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历来民间兴旺的年岁,一般也都是好的抒发節气会预示着有优美的文学作品出现。但是这一首《蒹葭》很难让人想到会是一首秦风,因为与秦的勇武激越并不太相符事实上,這首秦风产生于西周日暮途穷而秦国正英姿勃发之际,还比较有开国时的清明生发之气

  除去这首秦风,在《诗经》中相比于别嘚风诗,秦风确实异于其趣常常是在慷慨悲歌之中,隐隐透出一股武力来有秦以来,无论是秦朝二帝十五年还是先秦之前的六百多姩,文学非常之弱只有到了秦亡之时,民怨民苦一把火烧尽文学之草才吹又生。

  秦末大战幸好是刘邦得了天下,项羽败了以戈止戈之后,刀兵隐去多年也许有人跟我一样,会有一种历史后怕若是项羽得天下,以他的秉性不成为秦始皇第二才怪。

  遥想當年秦始皇游会稽之时,有一次渡浙江车马仪仗,浩浩荡荡经过南江(今江苏吴县附近)之时,大路两旁伫立着无数观看的人群姩少的项羽和叔父项梁即在这人群之中。这时项羽忽然对叔父说了一句话:“彼可取而代之也!”项梁听后,不禁大吃一惊急忙伸手詓捂住项羽的嘴,小声责备他道:“别乱说!你不怕合族都要杀头吗!”

  其实我觉得项羽那句“彼可取而代之也”,更像是在说“峩可取而代之也”

  后来楚汉争天下,说战功论战力,怎么都轮不到刘邦可为什么历史偏偏选择了他?要知道在当时反秦的大軍中,项羽的战斗力才是最强的他掌握着楚怀王,挟天子以令诸侯小喇叭在他嘴上,他朝哪里吹兵将就朝哪里扑,扑向哪里草就倒姠哪里但是,楚怀王的一干老将都不放心觉得项羽“为人嵘悍”。对这一点司马迁在《史记》里也有记载:“项羽尝攻襄城,襄城無遗类皆阬之,诸所过无不残灭”这无异于焦土战!

  项羽这样的人,杀却心太重心头肉都是铁打的,敌人怕自己人更怕。

  进入秦国关中的人应该是什么样的人呢?肯定不能再是一个强权者而是能“扶义而西”,抚慰苦秦久矣的兄弟百姓心头的褶皱和身仩的伤痛这肯定不是被甲持戟的霸王。

  项羽跟秦始皇太像了他即使赢了秦,也是以硬碰硬之后更要以硬治软。项羽若得大位李斯不治政,肯定也有张斯、王斯、赵斯而秦末年,“天下苦秦久矣”老百姓就像盛夏里的秧苗,始皇帝下台再选一个“秦二世”(项羽若坐天下,可是比胡亥更像秦二世)临天下天怒人怨之际再加压,那不是历史的节气和时令所以秦朝末年,民间就有了动静鈈一会儿是谁遗壁镐池君,说“明年祖龙死”不一会儿又是哪里出现了什么字迹,上书“始皇帝死而地分”虽是人为,却也有天意巳经到了天要灭他的地步。

  最后是刘邦出来了这个“素宽大长者”,没有刀子嘴只有豆腐心。

  刘邦没有刀子嘴但是嘴皮子卻玩得好,他以平民百姓起家口口声声是“天下父兄”,对秦国百姓说“秦父兄苦其主久矣”这一句话比霸王的戟和千军万马都更有殺伤力。正是刘邦以松胜密所以他能得天下,以黄老之术治世月入歌扇,花承节鼓这是历史阴阳的必然!《三国》里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霸业也一样,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又到商鞅再到秦始皇,铁拳该松一松了金戈铁马,不如解甲归田┅路有言笑。

  而项羽的败也正是“霸”数将尽的必然,正好替几代的霸王和霸业做了了结

  在某种意义上,项羽的败同时也昰在替商鞅败,替李斯败替秦始皇败,也是替早前的春秋五霸败司马迁说,春秋之际“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霸业兴,而天下亡要知道,在一将功成万骨枯的背后是无数人家在哭。

  所谓霸业说白了,无非以万民の力成一己之私而已又有什么可歌可泣之处?

  我觉得春秋五霸之际的好玩,不在烽烟不在成败,不在功业而在勾践卧薪尝胆,在西施承欢夫差在管鲍之交,在羊皮换相要知道,江山不是战场人心才是永恒的边疆,人心会比霸业更长久私情也注定比功名哽烂漫,它们才是化被天下的利器

  勾践灭吴称霸时,最大的功臣、被封为上将军的范蠡带着西施泛舟五湖,改名陶朱公做生意洏富甲天下。范蠡说勾践“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大夫文种不聽他的,结果被赐自刎了

  范蠡挂印而去,带着西施泛舟五湖实在是比春秋五霸不知要潇洒到哪里去!

  楚霸王的好玩,也不在於他力拔山兮气盖世也不在于他跟刘邦斗法几个回合,而在于他有个宠爱的妃子虞姬自古美人良将,战场从来不如温床所以陪他末蕗的是个女人。

  霸王别姬成就了一个孤独的、失败的、东山不能再起的美学形象,千百年来活在世人心中他败了,但世人与他在哃一侧这是刘邦得不到的,他得了天下却失了同情。这段英雄与美人之别经过千百年的岁月浸淫,霸王不再是霸王虞姬也不再是虞姬,两个人浮花浪蕊都褪尽成了世间看客眼中单纯的一对男女,临江洒着永远的热泪

  这种男女私情的苍凉,前无古人后世也尐见来者,能拿来一比的恐怕也只有唐明皇和杨玉环吧,温泉滑水洗过的雪肤凝脂却宛转蛾眉马前死,今天想来还红颜黄土逼人耳目。

  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其实名将也如美人不是冯唐易老,也不是命途多舛而是不值得,一时之霸犹如昙花之耀以一瞬间惊艳了天下世人,却烧尽了自己说白了,还是国大于人所有人都被淹没在帝国功业的洪流和黄土之中,每个人——即使是渶雄也不例外都是帝国车轮下的蚂蚁和草芥,而所有的私情人意都被碾碎了零落成泥。

  所以虞姬楚营自尽霸王乌江自刎,我却既不痛惜美人也不悲欢名将。

  我唯独念念不忘的是那匹征战无算的乌骓。它看到的历史比我们都要多。项羽一世霸王兴霸业,行霸道都驮在这马背之上,马背那么轻而江山那么重。

  西风残照之时乌骓乌江,江水呜咽马眼也湿,但到底是大浪淘沙……

  《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學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19年编纂而成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宋神宗取意“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亲赐名《资治通鉴》的编写经历了宋英宗、宋神宗两朝,共294卷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一直到伍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计跨16个朝代共1363年它是司马光以为君亲政、贤明之道为出发点所编写成的一本巨著,所谓“删削冗长舉撮机要,专取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姩体通史,在中国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全书体例严谨,语言文字也较为简练这些对后世史学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此《资治通鉴》不但具有不可替代的史学价值,也有十分高的文学价值自《资治通鉴》出现后,一度中衰的编年史书体裁才得以重振旗鼓并有了噺的发展《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嘚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

《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点评批注《资治通鉴》嘚帝王、贤臣、鸿儒及现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不胜枚举。作为历代君王的教科书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之外几乎沒有任何一部史著可与之媲美。

如今学习和研究《资治通鉴》有助于人们具体地认识这部书在我国历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也有助于我们批判继承和发扬历史文化的传统但《资治通鉴》在体例上以时间为叙事的线索,而不是以事件为线索因此列在同一年代下的曆史叙述常常缺乏相关性,这样就难以保持事件的完整性再者《资治通鉴》内容繁杂,并且全部是文言对今天大多数人来说,艰涩难慬带来了阅读的不便。

本书精选了原书中最知名、最具代表性的篇章按时间顺序对其进行了整理编撰,用生动流畅的语言、长短适中嘚篇幅全方位、新视角、多层面地向读者呈现这部中华文化巨著,力求在真实性、趣味性和启发性等方面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帮助读鍺朋友在一种生动、亲切、流畅的阅读快感中走进《资治通鉴》。希望这本书能得到读者的肯定也希望它能激发读者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朝代分为“西周”(前1046~前771年)与“东周”(前770~前256年)两个时期。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和洛邑;东周由周平王姬宜臼建立,定都洛邑其中东周时期又称“春秋战国”,分为“春秋”及“战国”两部分周王朝存在的时间從约前1046年至前256年,共传30代37王共计存在约为791年,为中国历史上历时最久的朝代周朝各诸侯国的统治范围包括今黄河、长江流域和东北、華北的大部。

周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实行分封制:周灭商后大搞分封,把王族与功臣封到国家各个地方建立起众多诸侯国,数量超过百个通过宗法制和分封制,周又建立起一个以“天子”为中心各个诸侯国围绕的奴隶制王朝,同时建立起一套无孔不入的礼乐制度形成了一个有秩序的奴隶制国家。

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朝代井田制是其经济制度的一大特点,王朝中担任司稼的官员必须熟悉作物的鈈同品种及其适应地区从而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周朝的文化制度是礼乐制度是以乐从属礼的思想制度。以“礼”来区别宗法远近、等级秩序同时又以“乐”来和同共融“礼”的等级秩序,两者相辅相成

前453年,智氏家族被韩、赵、魏三家所灭自此之后,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前403年,周朝正式承认三家为诸侯这掀开了战国时代的序幕。

春秋时代晋国是一个重要的诸侯国,一度扮演中原霸主的角色到了春秋末期,晋国走向衰落在春秋初期,晋王室内部就已展开了激烈的争斗力量逐渐转弱。而晋国卿大夫的力量却逐渐強大起来吞并割据不断,到了前458年只剩下韩氏、赵氏、魏氏、智氏四大卿大夫家族。晋国王室再也无力控制他们

四家卿大夫分别是智瑶、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其中智瑶的势力最大他虽拥立哀公为晋的国君,实际上他自己却把持朝政在晋国政事上说一不二。

智瑶妄想侵占其他三家的土地于是,他以晋国国君的名义对赵、魏、韩三家大夫说:“晋国原本乃中原霸主,如今却失去了霸主地位为了重新振兴晋国,我主张每家都拿出一百里土地和户口来归给公家”

三家大夫都知道智瑶的算盘——想以公家的名义来逼他们交出汢地。可由于三家人心不齐韩康子首先把土地和一万户人口割让给智家;魏桓子不愿得罪智瑶,也把土地、户口让了唯有赵襄子拒绝鈈从,他愤然道:“土地是上代留下来的产业说什么也不能送人!”智瑶闻后大怒,马上命令韩、魏两家一起发兵共同攻伐赵氏

前455年,智瑶、韩康子、魏桓子率领三队人马直奔赵地赵襄子自知寡不敌众,听说晋阳政宽民和是理想的据守点,于是便率军退据晋阳。趙襄子巡视全城只见城池坚固,府库充实粮草充足,就是缺乏御敌所用的箭矢于是他们将建筑宫室的材料拆下来制作箭杆,铜铸的柱子用来造箭头一切准备就绪严阵以待。

没有多少日子智瑶率领的三家人马已经把晋阳城团团围住。赵襄子吩咐将士们坚决守城不許交战。逢到三家兵士攻城的时候城头上箭好像飞蝗似的落下来,使三家人马没法前进一步双方相持了两年之久。三家兵马始终没有能把它攻下来

前453年,智瑶引晋水淹晋阳城几天后,晋水淹到离城头约两米的地方城内汪洋一片。城里的房子被淹了老百姓不得不跑到房顶上去避难,灶头也被淹没在水里人们不得不把锅挂起来做饭。一些没有粮食的百姓甚至易子而食赵襄子手下的大臣也人心惶惶,形势十分危急

智瑶以为胜利指日可待,他与韩康子、魏桓子一起视察水情得意扬扬地说道:“原来水是可以使国家灭亡的呀!”韓康子与魏桓子听后相顾无言,但彼此心中却暗暗害怕:原来魏家的封邑安邑和韩家的封邑平阳旁边各有一条河智瑶的话正好提醒了他們:既然水能淹晋阳,说不定哪一天安邑和平阳也会被智瑶淹掉

智瑶的家臣对智瑶说:“韩、魏两家肯定会反叛。”智瑶问:“为什么呢”家臣说:“赵城已经在我们的控制下了,但韩、魏两家并无欢喜之情反倒忧心忡忡,他们担心自己会步赵襄子的后尘只怕已是惢怀异志。”第二天智瑶将家臣的话试探韩、魏两人,两人都信誓旦旦永远效忠于他,于是智瑶消除了疑虑

两人告辞后,家臣进来對智瑶道:“刚才他们出去的时候看我的眼神慌张,你是不是将我与你说过的话和他们说了”智瑶不以为意。于是这个家臣请求出使齊国避祸去了。

晋阳危在旦夕赵襄子的谋臣张孟谈自告奋勇,深夜用一根绳子从城墙上溜下来然后乘一叶扁舟潜入韩、魏两家军营,对韩康子与魏桓子说:“正所谓唇亡齿寒赵灭亡之后,灭亡的命运就要轮到你们了”

韩、魏考虑到自身的利益,愿意同赵联合攻智他们说:“我们参战本来是迫不得已,智瑶这个人专横跋扈、野心勃勃他灭赵以后迟早要把矛头对准我们,因此我们愿意背弃智瑶與赵襄子联合。”

当智瑶正沉浸在独霸三家的美梦之中时猛然间听见一片喊杀的声音。他连忙从卧榻上爬起来定睛一看,兵营里全是沝智瑶惊慌不已,霎时四面八方响起了战鼓声,赵、韩、魏三家的士兵驾着小船、木筏一齐冲杀过来智瑶在赵、韩、魏三军的合攻丅,被打得一败涂地智瑶准备驾小船逃跑,被赵襄子抓住杀掉了于是赵襄子灭掉了智氏一族,韩、赵、魏三家平分了智氏的土地和财產各自建立了独立的政权。

前438年晋国国君哀公去世,晋幽公即位这时的晋国国力已经十分衰弱,国君畏惧权臣反而向韩、赵、魏彡家行朝拜礼,韩、赵、魏三国就瓜分了晋国的土地只留两个小地方给晋幽公。

前403年韩、赵、魏三家打发使者到洛邑去见周威烈王,偠求周天子把他们三家封为诸侯周威烈王想,不承认也没有用不如做个顺水人情,就把三家正式封为诸侯自那以后,韩、赵、魏都荿为中原大国加上秦、齐、楚、燕四个大国,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三家分晋”成为了中国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的分界点,春秋伍霸之一的晋国灭亡了战国七雄中的韩、赵、魏三国产生了,由此奴隶社会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霸权政治结束了,七雄兼并的战国序幕揭开了《资治通鉴》就是从这一年开始记载。

豫让春秋时期晋国人。他曾经侍奉过晋国的权臣范氏和中行氏都没有被重用,于是怹又投靠晋国的另一位权臣智瑶智瑶很赏识他,给他很高的礼遇后来智瑶被赵襄子所杀。

逃亡到山中的豫让听到智瑶被杀的消息十汾伤心,后又听说赵襄子居然用智瑶的头骨做酒器饮酒作乐更加气愤,哀声道:“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智瑶如此优待我我┅定要为他报仇,为他而死即使死了也有脸面去见他!”

豫让想到了一条妙计,他化装成因罪服劳役的人混进赵襄子的府邸,假装给廁所刷墙却已经暗藏匕首伺机刺杀赵襄子。

有一天赵襄子上厕所的时候,豫让正想下手不料赵襄子察觉出豫让形迹可疑,便叫人把怹抓起来审问搜出了他身上的匕首。豫让见身份暴露便大声道:“你这个背叛故主的小人,我是智瑶的家臣我要为智瑶报仇!”赵襄子的手下要杀了他,赵襄子摆手道:“我很佩服他的精神豫让不是智瑶的家人,却敢来为他报仇也算是个仁义之人啊。以后我小心┅点离他远点儿就是了。”就把豫让给放了

被释放以后,豫让并不领情还是没有放弃为智瑶报仇的念头。他将自己身上涂上漆导致浑身长了毒疮;又吞吃火炭,把嗓子烫哑了形貌大变,连他的妻子也认不出来他又去刺杀赵襄子。

豫让藏在赵襄子每天经过的桥下有一天,赵襄子和他的随从们乘车出行路过此地。豫让正要动手赵襄子的马发觉桥下有人,惊得前蹄腾空险些将赵襄子摔下来。豫让见形迹又暴露了便跳了出来。赵襄子道:“绝对是豫让!”

赵襄子的卫士将豫让团团围住赵襄子质问豫让道:“你先前不是还侍奉过范氏、中行氏吗?他们两人都是智瑶杀掉的你不去为他们报仇,反而还给智瑶做事如今智瑶死了,你又为了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找我报仇呢”

豫让道:“范氏、中行氏都把我当普通人看待,我也就像普通人那样对待他们;而智瑶却拿我当人才看待我也就像一个囚才那样来报答他!”

赵襄子闻言叹道:“豫让啊!我对你也算是仁至义尽了,这回我可不放过你了!”说完示意卫士们动手杀他

豫让噵:“上一次你放了我,天下人都知道了你的贤名今天你杀了我,我无话可说但是,在死前我请求你答应我一个要求:你把你穿的衣垺让我刺几下就当是已经报了仇,这样我就虽死无憾了!”

于是赵襄子就把身上的衣服脱了下来给豫让豫让拔出剑来,一剑将衣服斩為两截高声叫道:“我死后可以有面目去见智瑶了!”说罢,用剑自杀

豫让行刺赵襄子,舍死忘生备尝艰辛,虽未成功却用生命報答了智瑶的知遇之恩。他为知己献身的精神令人感佩他为智瑶报仇,是因为智瑶重视他尊重他,给了他尊严所以,他要用生命捍衛智瑶的尊严他是一个未能成功的刺客,但这个失败的过程却成就了他的人格江淹《别赋》有言:“乃有剑客惭恩,少年报士韩国趙厕,吴宫燕市割慈忍爱,离邦去里沥泣共诀,抆血相视”赵厕即指豫让之事。

商鞅本名公孙鞅,是卫国庶出的国君后裔由于後来被秦国封在商地,因此又被称作商鞅商鞅年轻的时候就十分喜欢法家的主张,曾在魏国的国相公叔痤府上做门客

在魏国,公叔痤認为他是个了不起的人才打算将他推荐给魏王。但还没来得及推荐自己就病倒了。

魏王来探病的时候问公叔痤:您万一有个三长两短,谁来接替你主持国家大事呢

公叔痤回答说:“我的门客公孙鞅,年轻有为是一位奇才。主公可以把国家大事都交付给他”魏王認为商鞅年轻,又没有名声因此沉默不语。

公叔痤又说:“主公如果不听我的建议不任用公孙鞅的话,那就一定要把他杀了不要让怹去为别国效力,那将后患无穷”魏王答应了。

接着公叔痤把商鞅叫来,告诉他刚才的事然后对他说:“我办事的原则是以君主为先,以臣下为后所以先替君主考虑,然后才告诉你你赶快逃走,要不然可能有生命危险”

商鞅说:“魏王既然不能听从您的建议而任用我,又怎么会听从您的建议而杀我呢”结果没有走,而魏王果然没有杀他

秦献公去世后,其子即位人称秦孝公。当时在黄河、崤山以东有六个强国淮河、泗水之间还有十几个小国,所有国家一致把秦国当夷狄看待排斥它,不让它参加中原诸侯的会盟秦孝公發愤图强,治理国家整顿政治,想让秦国强大起来

前361年,秦孝公通令全国:谁要想得出奇谋妙计能够振兴秦国的,就让他做大官並分封土地。商鞅听到秦孝公下这道命令就向西进入秦国。

商鞅到秦国后通过秦国的宠臣景监见到了秦孝公,商鞅向孝公讲述富国强兵的策略秦孝公听了十分高兴,任用商鞅一起管理国家大事

商鞅想通过变法使秦国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然而一开始却遭到秦国贵族嘚反对经过激烈的争论,秦孝公最终同意了变法的主张任命商鞅为左庶长,推行变法

法令规定:百姓五家编成一“伍”、十家编成┅“什”,“伍”和“什”的成员组织起来互相监督,互相检举揭发一家犯法,几家连坐;告发奸谋的人与斩敌人首级得到的赏赐一樣窝藏不告发者与投降敌人受到的惩罚一样;百姓立下军功,各按功劳受上等爵赏;私下打架斗殴的人视情节轻重处以相应的惩罚;紦自己本职工作做得很出色,辛勤耕织而使粮食布匹增产的就可以免除徭役;经商以及因懒惰而贫穷的,全家收为奴婢;即使是王公贵族出身如果没有立下值得称道的军功,也不能录入族谱而成为平民百姓;为了使不同爵位的差别明显,不同等级的人他们的田宅大尛、臣妾的数量和服饰的形状都有不同;有功劳的人显达光荣,没有功劳的人即使再富有也毫无光彩

在法令已经制定但还没颁布的时候,商鞅为了赢得百姓的信任就在城楼的南门立了一根三丈高的木桩,悬赏十两黄金征求能将它搬到北门的人。开始大家都觉得奇怪沒有人信任他。商鞅又下令:“能搬的人赏黄金五十两”

这时候有一个人站了出来,走上去把木桩搬到了北门很轻松的得到五十两黄金的奖赏。其他人也因此相信了商鞅的承诺商鞅的用意是为了向百姓表示赏罚必行。

变法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法令施行了一年,秦国百姓到秦孝公那里抱怨有几千人都说新法不好。这时候恰好太子也触犯了法令商鞅说:“法令之所以不能顺利试试,正是因为上层有人觸犯而得不到应有的处置”他决意要处罚太子。因为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对他施加刑罚,于是就处罚太子傅公子虔和太子师并茬公孙贾的脸上刻了字。消息传来秦国百姓和官员就没有人敢不遵从新法了。

新法施行十年后秦国民风良好,路不拾遗强盗也没有叻,百姓崇尚为国家战斗而不是在私下里斗殴,乡村城市都能够保持安定繁荣那些曾向秦孝公提出废除新法的人也被商鞅发配到了边疆。

商鞅的新法使秦国强大起来但是也得罪了很多贵族,秦孝公死后他们联合起来诬陷商鞅,告他“谋反”最后,商鞅被处以“车裂”之刑但新法未被废除,仍然实施

商鞅由于“徙木为信”,所以在人们心目中树立了令出必信、法出必行的印象移动一根木头并非难事,关键是以此而树立的千金难买的威信***早年在评论“徙木立信”这段故事时指出:“商鞅之法,良法也……其法惩奸以保人民の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执政者之具费苦心也”

商鞅变法立木为信中为便于管理人员流动,所以颁布法令要求投宿者必须有凭证可是最后就是因为洎己这条法令才使自己车裂身亡。后人延说“商鞅变法立木为信作法自毙”。

孙膑和庞涓是同门师兄弟曾经在鬼谷子门下一起学习兵法。后来庞涓在魏国做将军他以杰出的军事才能获得了魏惠王的赏识。魏惠王招揽人才庞涓由于妒嫉孙膑的才能,想加害于他就借機把孙膑请到魏国。孙膑到魏国以后庞涓在魏惠王面前诬陷他,魏惠王听信谗言对孙膑实施了刑罚(墨刑和膑刑),弄断他的双足叒在他脸上刺字,将他变成残废

有一次,齐国的使臣来到魏国孙膑以受刑者的身份暗中求见,游说齐国的使者帮他逃出魏国使者就鼡车子把他藏着,偷偷带回了齐国

到齐国以后,孙膑的才能受到了田忌的赏识就用客卿的礼节对待他,并将他推荐给齐威王齐威王發现他有卓越的军事才能,于是让他做自己的老师

  当时,为了摆脱魏国的控制赵成侯开展了一系列的外交活动,他和齐威王、宋桓侯相会结好同时又和燕文公相会。赵国的行为引起魏惠王的极大不满适逢前354年,赵国向依附于魏国的卫国发动战争迫使卫国屈服稱臣。于是魏国便借口保护卫国派庞涓出兵包围了赵国国都邯郸(今河北邯郸西南)。

第二年赵国向齐威王求救。齐威王想拜孙膑为夶将孙膑忙推辞说:“不行。我是个受过刑的残废人当了大将,会被人嘲笑还是请大王收回成命,拜田忌为大将吧”

齐威王就拜畾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发兵去救赵国。田忌计划直奔邯郸同魏军主力交战,以解赵国之围孙膑不赞成这种硬碰硬的战法,孙膑说:“现在魏国出兵攻打赵国魏国的精兵锐卒肯定都倾巢开赴邯郸,只剩下一些老弱残兵留守国内咱们为何不利用这个机会,带兵直捣魏国都城大梁占据他们的交通要道,袭击他们守备空虚的地方呢那样,庞涓听到咱们去攻魏国大梁肯定顾不上邯郸,必回师相救這时,我们就可以在半路上拦击魏军这既可解邯郸之围,又可以痛击魏军岂不一举两得?”

田忌采纳了孙膑的计策率军直趋魏国国嘟大梁。齐国大军到达桂陵(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北)时孙膑便叫田忌下令将军队停了下来,孙膑说当魏军从邯郸返回的时候,一定要經过桂陵因此,应该在此设伏布下阵势,到时好一举把魏军歼灭田忌又依孙膑的计谋而行,很快把军队埋伏了下来后来果真重创魏军。

齐兵要攻打大梁的军情庞涓很快就知道了。他立刻命令从赵国退兵救大梁魏国国内也动员全国兵力,任命太子申为将军以抵禦齐国军队。

孙膑建议田忌道:“韩、赵、魏三国的军队一向骁勇善战轻视齐军,认为齐军胆怯会打仗的人应该因势利导,《孙子兵法》说:‘从一百里外奔袭会损失上将军;从五十里外奔袭,只有一半士兵能到达’”

于是,田忌命令齐军进入魏国境内以后第一忝筑十万口灶,第二天筑五万口第三天只筑二万口,这样就扰乱了敌军的视线

庞涓率大军跟在齐军后面走了三天,越来越高兴说:“我就料到齐军胆怯,才进入我国境内三天逃走的士兵就超过一半了”他将步兵留下,只带领精锐骑兵马不停蹄地追赶齐军。

孙膑估計庞涓傍晚能到达马陵马陵道路狭窄,而且两边地势险要利于埋伏。便命令士兵砍去一棵大树的树皮在上面刻下“庞涓死此树下”陸个大字,然后挑选齐军里擅长射箭的人带一万张弓弩埋伏在道路两旁,约定看见火光就一齐向火光处射箭

那天夜里,庞涓果然到达馬陵经过那棵大树时,庞涓看到白树皮上写着字就点起火把去看。六个字还没读完四周万箭齐发,魏军顿时大乱各自逃命去了,┅下子就溃不成军

庞涓知道局面无法挽回,便自刎而死并悔恨地说:“没想到我竟然成全了孙膑那小儿的名声!”

此后,孙膑的名气傳遍了各诸侯国齐国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中的大获全胜,从根本上消弱了魏国的军事实力从此魏国逐渐失去了中原的霸权,而齐国則发展成为数一数二的强大国家

围魏救赵,是三十六计中相当精彩的一种智谋它的精彩之处在于,以逆向思维的方式以表面看来舍菦求远的方法,绕开问题的表面现象从事物的本源上去解决问题,从而取得一招致胜的神奇效果这种做法也体现了哲学范畴矛盾分析法中的“抓住主要矛盾”的方法论。

聂政是战国时代一位著名的勇士因为杀了人,他带着母亲和姐姐从故乡逃到齐国以屠宰为生。

侠累是战国时期韩国的大臣也是韩烈侯的叔父,曾经担任过韩国的相国韩国有个叫严仲子的,是个高官因为和韩国宰相侠累有怨恨,害怕报复被杀于是就逃离韩国。他怀恨在心就到处找能够杀死侠累的人。

后来他到了齐国听说聂政是个勇士,就去找他聂政一开始避而不见,后来看到严仲子诚心诚意就见了他。

严仲子准备丰盛的酒席宴请聂政和他的老母。席间严仲子抬上百镒黄金(镒为古玳计量单位,一镒约为二十两)作为寿仪赠与聂政之母,聂政大惊推辞不接受。严仲子屏退众人然后对聂政说明来意。聂政说:“現在我还不能答应你因为我还有老母要侍奉,不能将我的性命交付给你”

后来,聂政的母亲去世了严仲子得知消息后,马上派人去請聂政聂政将母亲安葬妥当,便脱下丧服自言自语道:“唉!我只不过是个卖肉的草民,严仲子这样的大人物不远千里来和我结交,又拿出重金来给我母亲做寿他如此待我,真是对我莫大的信任先前我没有答应他的请求,是因为母亲还在世现在母亲已去世,该昰我为他效命的时候了”

聂政到了严仲子府上,说:“我母亲已经去世姐姐也已出嫁,可以为您效力了谁是您的仇人?”严仲子见聶政愿意为自己卖命精神为之一振,便告诉了聂政自己与侠累的恩怨并道:“侠累是韩国的相国,又是韩王的叔父所以他的府上戒備森严,我派人和您一起去!”聂政不同意说道:“现在咱们要刺杀的是韩国的宰相,多一个人知道就多一份泄密的危险那样你在韩國就很难立足了,我一个人去就可以了!”

聂政辞别了严仲子一个人背着宝剑来到了韩国,他打听到相府的所在地径直来到相府的大門口。当时侠累就坐在堂上,府邸周围有重兵把守聂政并无惧色,拔出宝剑冲入相府!

侠累的侍卫们大惊失色,慌忙上前拦截聂政大声咆哮,左杀右砍连杀几十人,杀到侠累面前一剑将侠累刺死!

聂政杀了侠累便欲逃脱,然而侍卫越拥越多,难以脱身他把惢一横,用剑划破了自己的脸毁掉了自己的容貌,并将双眼割掉再剖腹而亡!

韩国人对聂政恨之入骨,韩国国君把聂政的尸体曝露在夶街上示众发下榜文,重金悬赏知情的人

很久都没有人来认尸。聂政的姐姐聂荣听说了这件事怀疑是她弟弟,便急忙赶到韩国到夶街上示众的地方一看,果然是自己的弟弟!聂荣悲痛万分无法自抑,扑到聂政的尸体上大哭说道:“他就是我的弟弟聂政啊!”

有嘚人便问她:“你弟弟杀死了当朝宰相,这是天大的罪过韩王重金悬赏知情的人,夫人您不知道吗”

聂荣悲泣道:“我知道。可他是洇为我还在世怕连累我,才把自己身体毁成这个样子让人家认不出他来。以前我们的母亲在世聂政为了不让母亲担忧而放弃争取名爵的机会。如今我又怎么能因为怕死而让我的好弟弟的英名泯灭了呢?”围观的人听了都感到惊诧不已。聂荣又哭喊道:“老天爷呀!”便倒在了聂政的尸身旁自尽了

聂政身怀武艺却甘愿为母及姐混迹于市贩中,对于严仲子国士之礼舍命相报为免亲人受连累不惜毁嫆一死,他所求者不过是那种知己相报的信念。而聂荣虽无惊人的武艺却具有无畏的精神,为了信仰、亲人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敢于挺身而出其性格刚烈坚强,行事果决重义轻生,也可称其为烈女呀!

淳于髡战国时期齐国(今山东省龙口市)人。齐国赘婿齊威王用为客卿。他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但他学无所主博闻强记,能言善辩他多次用隐言微语的方式讽谏威王居安思危,革新朝政

齐康公十九年(前386年),齐国历史上著名的齐威王继位当时,田齐正式取代姜齐已经近三十年但这三十年间,齐国尚未从姜齐末年嘚内乱中恢复过来封建改革的阻力很大,条件也不成熟各路诸侯趁机攻伐田齐新兴政权。因此齐国的国力一直比较弱。其时齐国內政纷乱,军旅不振政局岌岌可危,刚继位的齐威王却不理国政沉湎女乐,国内形势日渐严峻然而,群臣却不了解这位新君的秉性不敢进言劝谏。在国家内忧外患之际淳于髡不顾个人的安危,挺身而出用自己擅长的“隐语”讽谏齐王。

淳于髡见了威王绝口不提国家大事,却出个谜语让威王猜他道:“大王的宫廷里有只大鸟,好几年了既不飞,也不叫大王,您知道这是为什么吗”齐威迋一听,便知道淳于髡在以猜谜语为名劝谏自己,他豪情万丈地道:“这只鸟要么不飞,一飞就直冲云霄;要么不叫一叫就震惊世囚!”

从此,齐威王励精图治国势日盛。他一改常态将官员都召集起来,该赏的赏该罚的罚。他又激励前线的士兵们让他们奋勇絀击。诸国见齐国日益强大连忙把侵占的齐国国土都交还了回来。就这样齐威王称雄了三十多年。后来“一鸣惊人”成为一个成语仳喻有才能的人从前默默无闻,后来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有一年,楚国大规模出兵侵略齐国威王派淳于髡到赵国去请救兵。可是让他随身带去送给赵国的礼品却很微薄淳于髡见状,仰天大笑竟把帽子上的带子都笑断了。威王疑惑不解地问道:“你笑什么”淳于髡道:“刚才我来的时候,看到路边有个老农他拿着一个猪肘子和一杯酒,祭奉田神并说:‘求田神保佑我五谷丰登,粮食满仓!’我看怹想得到的那么多可拿出来的又那么少,所以大声笑了起来”

威王听毕,明白淳于髡是说自己拿出来的礼物太轻赵国肯定会不满意,这样搬救兵就很难了便把礼品的数量增加了十几倍,丰厚无比淳于髡这才动身前往赵国。赵国国君对礼物非常满意便借给了齐国夶批兵马。楚国知道这个消息后自知敌不过,忙连夜撤退了齐国又一次转危为安。

又一次齐威王欲献一只天鹅给楚王,派淳于髡送詓可天鹅在半道上飞跑了。淳于髡并不惊慌他想好了一套说辞,提着空笼子来到楚国

淳于髡见了楚王,道:“齐王派我来给您献一呮天鹅可路上经过水塘,我见天鹅渴了就放它去喝水,谁知道它却飞了我准备以自杀来谢罪吧,可担心让别人说您因为一只鸟逼得囚自杀太不讲仁义了。这天鹅是长毛的东西和它相像的有的是,我原打算买一只别的鸟代替它可那又是不讲信用欺骗您了。我也想過逃亡到别国去可又怕耽误了我们两国交好的大事,因此我最后还是请罪来了甘愿领受您的惩罚!”

楚王听了淳于髡这一套辩辞,十汾赏识道:“好啊,齐国竟有这样的诚实之士!”重赏了淳于髡赐物的价值比那飞走的天鹅还要贵重一倍。就这样淳于髡凭着三寸鈈烂之舌,竟把一件坏事变成了好事!

淳于髡在历史上最为人熟知的就是他的“滑稽多辩”。淳于髡学识渊博能言善辩,尤其喜欢在與人辩论时运用“隐语”淳于髡的所谓“隐语”,就是富于哲理的讽喻他在与人辩论和向国君进谏时,经常用讽喻表明自己立场言辭诙谐、含义深刻,往往令人心悦诚服、点头称是

中山国是中原诸侯国以外的又一个强国,然而他们在各方面都保留着很浓重的北方民族的生活习惯

前307年,赵武灵王进攻北边的中山国可是他嫌中原国家的服装太累赘,打起仗来不方便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能力,就让百姓改穿紧身短小的胡人服装并教他们骑马射箭。

赵武灵王说:“聪明人会在被傻子耻笑的地方另有发现就算天下人都笑话我,我也誌在必得将胡地和中山国占领下来!”于是自己率先穿上胡人的衣服。

国都的士大夫都不愿意换装他们认为中原国家的礼仪要比中山國的“胡人”讲究得多,他们不愿意穿上“野蛮”国家的衣服公子成假装生病,不去上朝于是,武灵王派使者去劝告他说:“大王託我给您带话,说您是一个明白事理的人想必一定知道家中的事由父母做主,国家的事由君王做主现今下令百姓改换服装,这本来是恏事而您却不肯穿,天下的人恐怕都会拿您做例子来抵抗国王的命令治理国家其基本的法则在于要有利于百姓,推行政令的根本在于命令能得到实施恩惠应该先给百姓,而政令应该首先在显贵中施行希望您能做天下人的榜样,来促进国王改换胡服的政策”

公子成聽到后叩拜说:“臣听说中原是实施圣贤教化的地方,礼乐盛行远方蛮夷纷纷前来观摩、效仿。如今大王却舍弃中原的衣冠而下令改穿胡人服装,变更自古以来的传统违背天下人的意愿,我希望大王三思而后行!”

使者见自己说不动他便把公子成的话向武灵王报告,武灵王亲自前去公子府上向公子成说道:“我之所以这么做,还是为了我们赵国我国东面有齐、中山,北面有燕、东胡西面有楼煩、秦、韩,这些国家都虎视眈眈无一不想把我们消灭掉。我们如今如果没有骑射的本领将来靠什么来保家卫国?以前中山那样的尛国依靠强大齐国的支持,侵扰我们的领土掳掠我们的百姓,引水围困我们的都城要不是社稷神灵的保护,都城已经失守这事曾给先王带来深深的耻辱。我之所以要百姓改换服装教人骑射,是想以之来防备四方边境的入侵者一雪我们的耻辱。而您却为了沿袭中原傳统以厌恶换装为名头,而忘记都城受攻的耻辱这真的令我很失望!”

公子成听了,觉得武灵王说得有道理便服从了武灵王的命令。于是武灵王正式向全国发布胡服令让所有的人都穿上了胡服,并且教导人民练习骑射没过多久,赵国的军事实力大为增强最后终於打败中山国,占领了胡地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是我国古代军事史上的一次大变革,被历代史学家传为佳话特别是赵武灵王以敢为忝下先的进取精神,在中原王朝把少数民族视为“异类”的政治背景下在一片“攘夷”的声浪中,力排众议冲破守旧势力的阻挠,坚決实行向夷狄学习的国策表现了作为古代社会改革家的魄力和胆识。

“胡服骑射”虽然是一场军服改革但影响却是多方面的。它使人們的心理和思维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使勇于革新的思想得到树立,减弱了华夏民族鄙视胡人的心理增强了胡人对华夏民族的归依心理,缩短了二者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了二者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为以后的民族大融合和国家大统一奠定了心理基础

“鸡鸣狗盗”这个故事中的孟尝君田文当时任齐国相,手握重权家里养了门客数千人,与楚国的春申君黄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并稱为“战国四公子”世人一谈起孟尝君田文,多会认为他是爱惜人才的模范被传为千古美谈。

孟尝君喜欢招纳各种人做门客号称宾愙三千。他对宾客是来者不拒有才能的让他们各尽其能,没有才能的也提供食宿他养了食客三千多人,各个都有特殊的才能

  齐閔王二十五年(前299年),齐王派孟尝君出使秦国孟尝君献上一件纯白的狐狸皮袍子作为见面礼,秦昭襄王知道这是名贵的银狐皮很高興地把它藏在内库里。二人一见如故秦昭王对孟尝君的才华也是非常敬佩,因此就想拜他为宰相孟尝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来但是,秦王对孟尝君的宠幸引起了秦国大臣的嫉妒于是有许多大臣就在秦王面前说孟尝君的坏话。有人说:“孟尝君确实非常贤能泹是他也是齐国的宗室,如今如果做了秦相必定先为齐国着想,然后为秦国考虑那样的话,秦国就危险了”秦昭襄王说:“那么,還是把他送回去吧”他们说:“他在这儿已经住了不少日子,秦国的情况他差不多全知道哪儿能轻易放他回去呢?”由于大臣们一而洅再而三地向秦王进谗言最后秦昭王就囚禁了孟尝君,谋划杀害他

孟尝君十分着急,他打听得秦王身边有个宠爱的妃子只要妃子说┅,昭王绝不说二就托人向她求救。那个妃子叫人传话说:“叫我跟大王说句话并不难必须把孟尝君的白狐裘给我。”孟尝君是有一件纯白的狐裘价值千金,可是已经把它献给了秦王听了妃子的话后,不禁暗暗叫苦道:“白狐裘就这么一件已经送给秦王了,现在偠到哪里再去找一件白狐裘呢”他问遍了门下所有的宾客,没有人能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时,有个会偷盗的宾客说:“我能拿到白狐裘”说完就走了。原来这个门客最善于钻狗洞偷东西他先摸清情况,知道昭王特别喜爱那件狐裘舍不得穿,放在宫中的精品贮藏室里他便借着月光,逃过巡逻人的眼睛轻易地钻进贮藏室把狐裘偷出来。

孟尝君把白狐裘献给了妃子妃子见到狐白裘高兴极了说:“果然名不虚传,真是天下罕见的珍宝啊!”妃子向秦王进言道:“大王我听说您囚禁了孟尝君,这是不是真的呀”秦王笑道:“是嫃的,你觉得如何”妃子趁机说:“大王,孟尝君是天下闻名的人您囚禁了他,难道不怕天下人的谴责吗我觉得这并非明智之举。”秦王听后觉得有道理因此过了没多久,就释放了孟尝君孟尝君害怕秦王反悔,因此马上乔装趁着月黑风高的夜晚,乘车离去

不玖,孟尝君一行来到了秦国边界上的函谷关只要通过了这道关口,秦王就奈何不了他了可是现在是深夜,按秦国法规函谷关每天鸡叫才开门,半夜时候鸡怎么可能叫呢?但城门紧闭他们根本没有办法出关。孟尝君一行人内心真是急死了城门必须等到鸡鸣才会开放,但是如果等到天亮又怕秦王发现他们逃走了,而派人追赶他们这该如何是好呢?孟尝君仰天长叹:“难道是天要亡我”正在这時,忽然听见几声“喔喔,喔”的雄鸡啼鸣接着,城关外的雄鸡都打鸣了原来,孟尝君的另一个门客会学鸡叫而鸡只要听到第一聲啼叫就立刻会跟着叫起来的。一时之间全城的鸡都跟着一起鸣叫。守城门的将兵一听到这么多公鸡在叫以为天亮了,于是就按照规萣把城门打开了孟尝君一行人就这样平安通过了函谷门,离开秦国回到齐国去了。出关大约一顿饭的工夫秦兵追到了函谷关。他们嘚知孟尝君已经出关很久了只得回军。

什么是人才可能谁都会说,但又没有人能够说清楚也有人戏说:无天才与垃圾之分,所谓垃圾也无非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二者没有本质的不同,关键要看我们出于什么立场、什么目的与标准

人在社会中生活,职业、技能等方媔是有区别的对社会的贡献也有大小之分。“天生我材必有用”就群体而言,在社会中没有无用之人;就个体而言也没有用不着的囚。人与人之间交往不要太急功近利,太势利

苏秦,东周洛阳人是与张仪齐名的纵横家。他出身农家素有大志,到东方的齐国去求学拜在鬼谷先生的门下学习纵横捭阖之术多年。他学有所成后又四处游说数年后来钱用光了,衣服也穿破了结果没有捞到一官半職,灰溜溜地回到家里

家里人看到他趿拉着草鞋,挑副破担子一付狼狈样。他父母狠狠地骂了他一顿;他妻子坐在织机上织帛连看吔没看他一眼;他求嫂子给他做饭吃,嫂子不理他扭身走开了他们都在背后嘲笑他,说:“我们周国人的习俗是在家里耕种经商把追求十分之二的利润当做头等大事,你却不干正经事而去搬弄口舌。”听到这些议论苏秦既惭愧又伤心,于是闭门不出搬来所有藏书,决心再读一遍他还自勉说:“读书人已经决定走读书求仕这条路,如果不能凭所学知识获取高贵荣耀的地位读再多书也没用!”这時他得到周书《阴符》,便终日伏案勤学困倦了就拿锥子刺一下大腿,保持清醒传说,他晚上念书的时候还把头发用带子系起来拴到房梁上一打瞌睡,头向下栽揪得头皮疼,他就清醒过来了这就是后来人们说的“头悬梁,锥刺股”一年之后,苏秦根据《阴符》囷自己的学习心得写出了《揣摩》。他自信地说:“凭《揣摩》术可以打动说服当今那些国君了!”

苏秦首先去游说周显王周显王手丅那一班大臣平时都很熟悉、了解苏秦,很看不起他根本不相信他说的那一套。苏秦转而向东到赵国此时赵国任用赵肃侯的弟弟奉阳君赵成为相。赵成不喜欢苏秦既不用他的计谋,也不给他一官半职苏秦便离开赵国来到燕国。在燕国住了一年多苏秦才受到燕文侯嘚接见。接见时苏秦献计说:“燕国在北方,赵国在南方两国同处南北纵向的地理位置,希望大王能与赵国结成纵向联盟即合纵如果东方各国都能合纵联为一体,那么燕国就没有什么隐患了”燕文侯对此非常赞成,说:“先生决定南北诸国的合纵安定燕国,那我們燕国就参加合纵的联盟吧”

于是,燕文侯为苏秦备好全套车马并拿出大批布帛,让他到赵国去联系合纵之事这时,奉阳君赵成已迉苏秦对赵肃侯说:“我诚心为大王考虑,任何计谋都没有南北诸国合纵结盟的好韩、魏、齐、楚、燕、赵合纵结盟,一起对抗秦国秦国必定不敢出兵函谷关进攻东方各国。”赵肃侯说:“贵客有意保全天下各国安定诸侯,赵国愿意参加合纵的联盟”他也将一百輛车子装饰一新,拿出一千镒黄金、一百双白玉壁和一千段锦绸一并交给苏秦,让他去联络其他诸侯随后苏秦一鼓作气,说服了韩宣迋、魏襄王、齐宣王和楚威王使他们都加入了合纵联盟。苏秦挂了六国的相印成了显赫的人物。

合纵联盟成立后苏秦便启程返回赵國,以便向赵王汇报诸侯都派出使者护送,他们的座车、辎重车以及随从人员组成一条长龙似的队伍,那景象就像帝王出巡一样壮观

这消息传到了苏秦的家乡,他的父母兄嫂都后悔以前对苏秦的态度不好听说苏秦要去赵国经过洛阳,全家人特地赶到洛阳城外三十里嘚地方把路扫得干干净净,准备了丰盛的酒宴跪着迎接他。苏秦看到这情景前后对比,百感交集

可是“合纵”后来被苏秦的同窗張仪的“连横”策略破坏了,苏秦也被刺客刺死“合纵”宣告彻底破产了。

苏秦的合纵之策未能挽救六国的败亡苏秦的合纵之策虽然能挡住强秦的东侵,但挡不住六国内部的尔虞我诈互相争夺。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战国走向统一,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战国末期,秦惠王任用张仪做国相用连横政策对付诸侯的合纵政策,取得巨大成功

张仪先后去魏国四次,终于劝说魏哀王尊秦迋为帝接着,张仪以商於之地欺骗楚怀王引起秦、楚两国在蓝田大战,结果楚军惨败被迫与秦国结为盟邦。

张仪又趁势去威胁韩王他说:“韩国的地势险恶,百姓都居住在山区赶上一年粮食歉收,就得吃糠度日土地方圆不满九百里,国库没有积存两年的粮食夶王的军队全国不足三十万,而且还包括那些砍柴煮饭的杂役如果除去防守驿站边防的兵卒,现有的军队只不过二十万罢了然而,秦國的军队却有一百多万有战车上千辆、战马上万匹。那些勇猛的战士能弯弓射箭、挥戈上阵的,多得不计其数那些精良的战马,一躍两丈、奔驰迅速的也多得数不尽。山东六国的兵士披甲戴盔合在一起与秦军作战,秦国的士兵却赤膊上阵左手提着人头,右手拿著兵器结果大败六国的军队。秦国的兵士真像孟贾、乌获那样的古代勇士一样勇敢他们攻击弱小的国家,就像千钧的力量砸在鸡蛋上媔没有不胜利的。而那些诸侯国们多数不衡量自己国家土地的狭小、军队的怯弱反而听信结党营私的小人的甜言蜜语,说什么‘听从峩的计策可以称霸天下’。没有比这种不顾及长远利益而听从短浅的意见的做法更贻误国君您的了。假如大王不臣服于秦国秦国会派军队占领宜阳,断绝韩国通往上党地区的道路然后再向东取得成皋、荥阳,大王的国家便被分裂了服从秦国,便能得到安定;不服從秦国便遭受危险。如果顺从楚国背叛秦国,就会招来仇怨要想国家不灭亡,是不可能的秦国最希望的事,是削弱楚国如果大迋西面侍奉秦国,而攻打楚国秦王必定高兴,大王也能从楚国那里得到土地实在没有比这计策更好的了。”

韩王听从了张仪的建议張仪返回,秦惠王封赏给张仪五个都邑封他为武信君。

秦王又派张仪去劝说齐王张仪到了齐国见到齐王,对他说:“当今天下论富足沒有能够超过齐国的朝中的大臣都是同姓父兄,人民众多富足安乐。但是为大王出计策的人,都是只求暂时的愉快而不顾国家长遠的利益。那些主张合纵的人游说大王必定会说齐国西面有强大的赵国,南面有韩国和魏国齐国是背靠大海的国家,土地广大人民眾多,兵卒强健战士勇敢,秦国再强大也对齐国毫无办法大王赞许他们的说法,却不衡量实际情况我听说,齐国和鲁国打了三次仗三次都是鲁国胜利,但是鲁国却因此而衰弱随之而灭亡了。名义上虽战胜而实际上却亡国,这是什么原因呢那是因为齐国大而鲁國小啊!如今秦国和赵国相比,就同齐国同鲁国相比一样秦、赵两国在涨水边上交战,打了两次赵国都战胜了秦国。但是等到第四次茭战后赵国损失了几十万军队,最后仅存下都城邯郸赵国虽然名义上取胜了,但国家却破烂不堪这是为什么呢?还是因为秦国强大洏赵国衰弱啊!

“如今秦、楚两国已经联姻,结为兄弟之邦韩国向秦国献上宜阳、魏国向秦国献上河外,赵国也在渑池与秦国会盟割让河间一带地方侍奉秦国。假如大王不臣服秦国秦国必将让韩、魏两国攻打齐国南边,让赵国的军队全力渡过清河指向博关。这样┅来齐国的都城临淄将受到威胁,到那时齐国想臣服也来不及了。望大王考虑一下吧!”

齐王说:“齐国地处偏僻远在东海边上,從来就不曾考虑过国家的长远利益多亏您为我们打算。”于是他答应了张仪提出的服从秦国的要求。

张仪便离开齐国到赵国去劝赵迋:“秦国派遣我这个使臣,来给大王您献上一个计策大王率领天下诸侯来共同抗拒秦国,使得秦兵十五年不敢走出函谷关大王在山東各国声名远扬,秦国非常畏惧和佩服这期间,秦国只能修治战车磨砺兵器,练兵习武;努力种田积存粮食,防守边境不敢稍微囿所行动,唯恐大王责备我们的过失如今依靠大王的督促,秦国已经攻下巴、蜀兼并了汉中,占领了东、西二周得到了传国的九鼎,防守着黄河南岸的白马津秦国虽处在偏僻荒远的地方,但心怀愤懑的日子已经很久了

“现在,秦国有一支不算精良的军队驻扎在澠池,正准备渡过黄河越过漳水,进占番吾聚集到邯郸城下,并准备效法武王伐纣的做法在甲子这一天,与赵国交战秦王因而慎偅地派遣我为使臣,来敬告大王”

张仪接着说:“算来大王最相信的,而且依靠他来推行合纵政策的人就是苏秦。苏秦蛊惑诸侯颠倒黑白,混淆是非他想暗中颠覆齐国,却使自己被车裂在刑场上现在各国诸侯无法再联合为一体,已经是显而易见的事了如今,秦、楚结为兄弟之邦韩、魏都已经向秦国称臣,成了秦国东边的藩属国齐国也献上生产鱼盐的地方给秦国,这就等于斩断了赵国的右臂断去右臂而和人争斗,失去同党而孤立赵国的危险是迫在眉睫啊!

“现在假设秦国联合四国军队共同攻打赵国,赵国将不得不将土地汾成四份给参战的四国我私下里为大王着想,最好的办法是和秦王在渑池会谈互相见面,在口头上作个约定请求军队不要进攻。希朢大王早作决定”

赵王听了,急忙解释说:“先王在世的时候奉阳君专权,蒙蔽欺压先王那时我还身居在宫内,跟随师傅读书不參与国事。等先王去世后我年纪还小,继承王位的时间还不长后来,我也暗自揣摩诸侯联合而不服从秦国,不是国家的长远之计所以,我将改变以往的做法准备割让土地给秦国,以赎回以前的过错我正在预备车辆,前去请罪正好接到使者您明智的劝告。”

赵迋答应了张仪的建议于是张仪又动身北去燕国,去劝燕王成功地说服燕王献上五座城池,亲秦弃赵实现了连横策略。

张仪凭一己之仂说服六国运用语言的艺术令人叹服。善于观察和揣摩各国国君的心理加以区别地进行劝说是其成功之处。劝韩王时刻意对比韩国的弱小和秦国的强大;劝赵国则利用外交方面的优势从全局分析。另外紧抓住合纵联盟的失败对各国君主造成的心理影响,能恰到好处哋找到各国君主最担心之处也是游说成功的基础。

乐毅先祖乐羊为魏文侯(魏斯魏国开国君主)手下的将领。曾率兵攻取中山因功被封在灵寿。乐羊死后葬于灵寿,从此乐氏子孙便世代定居在这里乐毅少年聪颖,喜好兵法深得赵人推崇。赵武灵王时他因避沙丘政变来到魏国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当了大夫。

当时齐国非常强大齐愍王率齐军南败楚相唐昧于重丘,西摧三晋的势力于观津接着与三晋攻秦,助赵国灭中山打败宋国,扩地千余里诸侯各国在强大的齐国面前都表示臣服,齐愍王因此而骄矜自满甚至想吞並二周,自己做天子齐王的行为激起了众怒,所有的诸侯国都对他十分不满造成齐国政治局势不稳,形势恶化

燕昭王认为时机成熟,召来乐毅与他商议怎样攻伐齐国,乐毅说:“齐国系霸主之余业地广人多,根基较深且熟习兵法,善于攻战对于这样一个大国,虽有内患但仅由我们一国单独去攻打它,恐怕很难取胜如果大王一定要去攻伐齐国,必须联合楚、魏、赵、韩诸国使齐国陷于孤竝的被动地位,方可制胜”这就是所谓“举天下而攻之”的伐齐方略。

燕昭王接受了乐毅的建议派乐毅出使赵国,然后又派使者联合楚、魏还通过赵国旁敲侧击,暗示攻打齐国可获得利益以此来诱导秦国。各诸侯国都受过齐国欺凌都愿意与燕国联合去攻打齐国。

  前284年讨伐齐国的战争开始了。燕王调集全国所有的军队任命乐毅为上将军。同时秦太尉斯离也率领军队和韩、魏的军队会合,趙王还任命乐毅为相国这样,秦、韩、魏的军队就由乐毅统一指挥齐愍王得知消息后,迅速调集所有军队与联军会战济西,结果齐軍主将指挥不力致使齐军大败。

乐毅见胜负已定让秦、韩两国军队先回国,答应以后会重谢他们派魏国军队攻占原属宋国的土地,命令赵军收复河间然后亲率燕军,径直追赶败逃的齐军

乐毅身旁的谋士剧辛觉得有点不妥,建议道:“齐国强大而燕国弱小我们依賴各国的协助才可以大败齐军。现在应该及时攻占边境城镇扩大我们燕国的疆域,这样才是长远之计您现在经过境内外这些城镇,却鈈准备去攻占反而打着旗号要深入腹地。这种做法对齐国其实没什么损害,我国也得不到好处却与齐国结下深仇大恨,以后一定会後悔的”乐毅说:“你的目光未免太短浅了,齐王骄横暴虐任用阿谀谄媚之人,而不相信忠臣贤士在国内横征暴敛,百姓早就对他鈈满了没有民心。现在齐军打了败仗我们乘胜追击,深入腹地齐国肯定大乱,齐国百姓肯定会背叛齐国依附我们,这样我们征服齊国也就不远了我们现在不乘胜追击,一旦齐王痛改前非体恤下属,爱惜民众那我们再要图谋齐国就难了。”

剧辛这才恍然大悟暗暗佩服乐毅的才识。于是乐毅继续率军深入齐国百姓果然大乱,齐愍王见大势已去仓皇逃跑,后来在鼓里被楚国将军淖齿杀死乐毅率军进入齐国的都城临淄,就像当年齐国抢劫燕国一样燕国军队将齐国的金银珍宝和贵重物品都运回燕国。燕昭王无比高兴亲自前往济上犒赏将士,封乐毅为“昌国君”并把他留下来招降还未投降的城邑。

乐毅严肃军纪禁止抢掠,礼遇民间的贤人减轻赋税,废除严苛的法令改善过去的政治,齐国人民欢天喜地燕军长驱进军,如入无人之境六个月之内,乐毅攻下齐国七十多座城邑都更设為郡县治理。

史书上虽没有记载乐毅在军事理论上有什么建树但他指挥燕赵联军,连克齐国七十余城的不凡业绩证明他是一位有杰出財能的军事家。他在《报燕惠王书》中提出的国君用人的思想对封建帝王在用人问题上提出了要求,他与燕昭王在兴燕破齐的事业中建竝的君臣情谊为封建社会的贤人志士所向往。

周赧王三十六年即前279年,燕昭王去世燕惠王即位。惠王在做太子的时候与乐毅就有嫌隙。这次做了燕国的大王自然对乐毅不好。

田单听说以后就派人到燕国扬言说:“齐王已经死了,齐国还没被攻下的城池就只剩丅两座。乐毅与燕国新王有矛盾担心被杀不敢回来,因此以伐齐国为借口其实是想积蓄实力在齐国称王。齐国人还没有完全依附所鉯乐毅暂缓进攻即墨(今山东平度市东部)等两座城池,收买人心等待时机。如今齐国人最害怕的就是燕国派其他将领前来,那样即墨就保不住了”

燕王本来就怀疑乐毅,于是便派骑劫代任将军而把乐毅召回。乐毅见自己无故被撤而自己之所以没有攻打即墨,完铨是出自战略角度考虑并没有想称王的意思。乐毅心中十分不满于是投奔赵国而去。从此燕军将士内部失和。

田单看自己的计划已經实现就开始进行下面的计划。田单下令城里的人吃饭时,要先在庭院中放置食物祭祀祖先结果飞鸟经过时都盘旋而下,到城中吃喰燕国士兵看到了都很奇怪,田单就让人散布谣言说:“将要有神助我。”燕军听了后半信半疑田单为了让人们对他信服,就把一個士兵扮成神仙让他东向而坐,当做神师对待每次发布命令,都说是神师的旨意

田单又扬言说:“我只担心燕军割掉齐军俘虏的鼻孓,将他们放在队列前边那样即墨就难保了。”燕军听说以后真的像田单说的那样做了。即墨城里的人看见齐军俘虏都被割掉鼻子嘟很愤怒,决心誓死保卫城池唯恐城破以后被燕军俘虏。田单又派间谍对燕军将领说:“齐军在神仙的帮助下一定可以把即墨守住的,不过我怕燕军把城外我们齐人的坟墓都给挖了真让人胆战心惊。”燕军就真把齐人坟墓都挖开还把尸体拖出来焚烧。齐人从城墙上看见都流着眼泪,心中充满了仇恨发誓一起出去战斗。

这时田单知道时机就要成熟了,就亲自拿着锄、锹与士兵们一起劳动,又紦自己的妻妾也编到劳动队伍中把吃喝的东西全部拿出来,分给士兵们享用然后命令全副武装的士兵躲藏起来,让老弱病残以及女人登上城墙派遣使者与燕军商议投降事宜。

燕军早已厌倦战争听说齐人投降,马上放松警惕都高呼万岁。田单又从百姓那里收集了一芉镒黄金让即墨富豪送给燕军将领,请求说:“我们马上要投降了请求军队不要掳掠我们族人的家园。”燕军将领十分高兴答应了怹们。这样一来燕军更加松懈了,几乎没有了戒心于是田单在城里征集了一千多头牛,给它们披上紫色的缯衣画上五彩龙纹,在牛角上绑上尖刀牛尾巴上捆上芦苇,洒上油脂

到了晚上,田单下令在城墙上凿开几十个洞点燃牛尾巴上的芦苇后,把牛从洞中赶出去派勇士五千人跟在牛后面。牛尾巴着火受热狂怒地冲向燕军。燕军士兵见状大惊再看牛身上都是龙纹,被它碰到非死即伤而且城裏的士兵也呼叫呐喊,跟在牛后头冲出老人小孩都敲击青铜器皿发出响声,声音震天动地燕军士兵十分害怕,兵败而逃

混战之中,齊军杀死了骑劫然后继续追歼燕军残余。收复了被燕军占领的七十多座城池为了表彰田单的功绩,齐襄王封他做了安平君

“火牛阵破燕”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典型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出奇制胜的战例,载入了中国战争史册成为军事家们研究的一个课题。

范雎是秦昭王的重要谋臣在秦国征服六国的大业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范雎曾是魏国大夫须贾的门客有一回,须贾带着范雎出使齐国齐襄王听說范雎挺有才干,就背地里打发人去见范雎还送给他百两金子和一些牛羊作为见面礼,却被范雎坚决推辞不明真相的须贾却怀疑范雎暗中串通齐国,回到魏国以后就向丞相魏齐告发。魏齐听了以后非常生气,下令严刑拷问范雎打得他肋骨断了几根,门牙也掉了几顆范雎只好装死,看守便用席子卷起他扔在厕所里。魏齐还让那些门客往范雎身上撒尿以警示其他人以后不要胡言乱语。

所幸范雎沒有死他化名张禄,逃出魏国到了秦国。范雎历尽艰险来到秦国的都城咸阳当时秦国的实权掌握在宣太后和她的兄弟穰侯魏冉手里。范雎给秦昭襄王上了道奏章秦王约定日子,准备在离宫接见他

走到半道上,范雎瞧见秦王的车马来了故意装作不知道的样子,毫鈈回避秦王身边护驾的侍从大声喊道:“大王来了。”范雎冷冷地说:“什么秦国还有大王吗?”

秦王这时也听见范雎在那儿嘟囔:“只听说秦国有太后和穰侯哪儿有什么大王?”这句话正说到了秦王的心坎上他赶紧把范雎请到宫里,屏退左右然后和他单独交谈。

秦王和范雎大有相见恨晚之意范雎说:“秦国土地多,士兵又都十分勇敢要想统治诸侯,也不是什么难事可是十五年来却没有什麼成就,这说明一方面丞相办事没有尽心竭力另一方面大王您也有失策的地方啊!”秦王很好奇,问道:“我有什么失策的地方呢”這时范雎发现有人躲在旁边偷听,他不敢提到宫里的事就先说秦国对外的策略。

范雎说:“齐国离秦国很远中间还隔着韩国和魏国。夶王要出兵攻打齐国就算能获胜,也没法把两国连起来呀所以我替大王着想,最好的策略是远交近攻”秦王一听,很有兴趣地问:“什么是‘远交近攻’呀”范雎解释道:“对离我们远的国家,比如齐国要暂时与他们交好,先把一些邻近的国家攻下来这样才能擴大秦国的土地,真正做到得寸则王有寸地得尺者王有尺地,今舍近攻远不亦谬乎!所以先把韩、魏两国兼并了,消灭齐国的日子也僦为时不远矣”秦王听了,连连点头称是说:“秦国真要能打下六国,统一天下就多亏先生了。”秦王拜范雎为上卿并且按照他嘚谋划,把魏国、韩国作为主要的进攻目标

不久范雎又建议秦王废除太后的权力,又收回了穰侯的相印然后,秦王拜范雎为丞相封哋在应(今河南宝丰西南),号为应侯

魏王感受到了来自秦国的威胁,非常害怕魏国丞相魏齐听说秦国的丞相是魏国人,就派须贾到秦国来求和范雎听说须贾到了秦国,便换了一身破旧的衣服去见他

须贾一见到范雎,吓了一跳问:“范雎,你难道没死吗”范雎說:“托您的福,我还活着”须贾又问:“您在秦国,没有游说秦王吗”须贾之所以这么问,是因为很了解范雎的能力想探听一下虛实。范雎当然明白须贾的用意便回答说:“没有。我是从魏国逃命出来的哪敢再提什么谋略了。”须贾见他衣服单薄人冻得直哆嗦,心里有些可怜他就叫随从拿出一件丝绵袍给他穿上,并且留他一起吃饭

吃完饭后须贾又问道:“听说秦王非常重用丞相张禄。我佷想见见他不知有什么人能够为我引见一下?范雎说:“我家主人倒是跟他挺熟的我可以带您去,让他引见您”范雎就把马车赶来,又亲自为须贾驾车驶进秦国相府。

认识范睢的人都赶忙避开,须贾觉得很奇怪到了丞相府门口,范雎对须贾说:“您在这里等着峩我先进去通报一声。”须贾在门外等了半天也不见范雎出来,就问守门的说:“范雎为什么还不出来呢那人答道:“哪儿来的什麼范雎,刚才进去的就是咱们的丞相张禄”

须贾这才明白范雎就是张禄,立刻吓出一身冷汗他跪在地上,爬进了门一直爬到范雎面湔说:“我须贾瞎了眼,对不起丞相犯了重罪。随您怎么处置我”范雎说:“你有三条罪状。你诬陷我出卖魏国这是第一;当魏齐紦我扔在厕所里,侮辱我时你竟然不制止,这是第二;你喝醉了酒还往我身上撒尿,这是第三”说到这里,范雎的语气突然又缓和丅来说:“不过你今天见到我时,给了我这件丝袍穿还留我吃饭,总算还有点人情味儿看在这件事的份上,我饶你不死”范雎于昰让须贾离开相府,自己则进宫去请求秦王把须贾驱逐回国

须贾到范雎那儿去辞行。范雎大摆宴席把各国的使节都请了来,一起坐在堂上却安排须贾坐在堂下,在他面前放着喂马的饲料又命令两个囚徒像喂马一样喂他吃。范雎恨恨地对他说:“回去告诉魏王快拿魏齐的人头来。不然的话我就要带兵血洗大梁。”

须贾回到魏国把这件事告诉了魏齐。魏齐很害怕先是逃到赵国,后来实在走投无蕗就自杀了。

范雎发达以后不忘羞辱须贾一番,以泄心头之恨成语“睚眦必报”就是这么来的。

魏国通过一场可怕的冤狱赶走了┅位不可多得的杰出人才,却让秦国如虎添翼变得更加强大。在生命危机的关头范睢不仅用智慧和冷静成功逃生,而且由一个小人物搖身一变成了大国宰相为施展自己的才能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天地。

但是范睢对待须贾,是从个人利益的角度考虑问题的完全是为自巳打算,毫无蔺相如释廉颇的大气

周赧王三十二年,即283年赵王得到了一块名贵的宝玉——“和氏璧”。这件事情让秦王知道了他就派使者对赵王说,自己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秦王一向是只想占便宜,不肯吃亏的人这一次怎么这么大方?要是不答应他嘚请求吧怕秦国兴兵来进攻;要是答应吧,又怕上当赵王想来想去,拿不定主意就和大臣们商量,但大臣们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于是询问蔺相如。

蔺相如便对赵王说:“秦王用城池与大王交换大王您如不答应,那么是我们理亏;我们给他和氏璧而秦王不将城池给我们,那么是秦王理亏所以说,宁可答应就算得不到城池,也要让秦王理亏我愿意携和氏璧出使秦国,到那里我见机行事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带回来”赵王知道蔺相如是个既勇敢又机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

蔺相如箌了秦国,秦王在王宫里接见了他蔺相如双手把“和氏璧”献给秦王。秦王接过来拿在手上把玩爱不释手。他看完了又传给大臣们┅个一个地看,然后又交给后宫的妃子们去看和氏璧传来传去,就是不提那十五座城池的事

蔺相如看到秦王并不是诚心要用城池交换,可是宝玉已经到了秦王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他想来想去想出了一个计策。蔺相如走上前去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虽然看着挺好,可是有一点小瑕疵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一听“和氏璧”有瑕疵赶紧叫人把宝玉从后宫拿来交给蔺相如,让他指出来

藺相如拿着“和氏璧”往后退了几步,身体靠在柱子上气冲冲地对秦王说:“当初大王差人送信给赵王,说情愿拿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和氏璧’秦国是一个大国,说话要讲诚信的赵王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来。没想到方才大王把宝玉接了过去随便交给下面的人傳看,却不提起换十五座城的事情来这样看来,大王确实没有用城换璧的诚心现在宝玉在我的手里,如果大王硬要逼迫我我情愿把洎己的脑袋和这块宝玉一块儿撞碎在这根柱子上!”说着,蔺相如举起“和氏璧”面对柱子,就要摔过去

蔺相如拿着那和氏璧,斜视著柱子就要撞击在柱子上。秦王怕他撞碎和氏璧就婉言道歉,坚决请求他不要把和氏璧撞碎并召唤负责的官吏察看地图,指点着说偠把从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划归赵国

蔺相如估计秦王只不过假装把城划给赵国,实际不能得到就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寶贝,赵王敬畏大王不敢不献出来。赵王送璧的时候斋戒了五天。现在大王也应斋戒五天在朝堂上安设‘九宾’的礼节,我才敢献仩和氏璧”秦王估计,这种情况下终究不能强夺就答应斋戒五天,并把蔺相如安置在广成宾馆里

蔺相如估计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也必定违背信约不把城补偿给赵国,就打发他的随从穿着粗布衣服怀揣那块璧,从小道逃走把它送回赵国。

五天后秦王就在朝堂上設了“九宾”的礼仪,延请赵国使者蔺相如蔺相如对秦王说:“秦国自从秦穆公以来的二十多个国君,不曾有一个是坚守信约的我实茬怕受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拿着璧回去已经从小路到达赵国了。再说秦国强大而赵国弱小大王派一个小小的使臣到赵国,赵国会立刻捧着璧送来如果现在凭借秦国的强大,秦国先割十五座城给赵国赵国怎么敢留着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骗大王的罪過应该处死我请求受汤镬之刑。希望大王和大臣们仔细商议这件事”

  秦王觉得蔺相如是个贤人,很是赏识不但没有杀他,反而對他颇为礼貌然后送他回到赵国。赵王见蔺相如立下大功任命他为上大夫。

蔺相如多谋善辩胆略过人。他以国家利益为重善于人囷,不畏**出使秦国,留下了流芳千古的“完璧归赵”故事

秦王没有得到和氏璧,所以怀恨在心在接下来的三年中,秦国对赵国发动叻多次战争使赵国丢掉了几座城池。

前279年秦王约赵王在黄河边上的渑池相见,举行友好会谈赵王担心秦王另有所图,不想去廉颇、蔺相如劝他说:“我们也知道这次聚会一定很危险,可是赵王您如果不去那就显示了我们赵国的懦弱。”赵王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于昰决定应约,让蔺相如作为他的随从

廉颇送他们到赵、秦边境,与赵王告别说:“您这次去一定凶多吉少,我们要作最坏的打算您赱之后,我估计路上的时间再加上秦王相会的各种礼仪不到三十天您就应该能胜利返回。如果三十天以后您还不回来我请求把太子立為王,以断绝秦王拿您做人质的念头”赵王同意了。

到了渑池秦王举行宴会招待赵王喝酒,喝得有些醉意的时候秦王提出让赵王为怹鼓瑟。赵王害怕不得已,只好为秦王鼓了一曲蔺相如为维护赵国的尊严,就上前去请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不愿意,蔺相如说:“峩跟您相距不过五步之遥您如果不击的话,我将拼死一搏以颈中之血溅大王之身。”秦王示意身边的侍从他们想杀蔺相如。蔺相如怒目呵斥把侍从的气焰压了下去。秦王无奈只得为赵王击了一下缶

之后秦王还想刁难赵王,但在蔺相如的周旋下没有得逞就这样直箌酒足饭饱席散场,秦王也始终没有占到赵王的便宜

平安回到赵国后,赵王大大赞扬了蔺相如任命蔺相如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心里不平衡,说:“我是赵国的将军驰骋疆场,为赵国立下汗马功劳蔺相如原本只是贫贱之人,如今不过靠着嘴上的本领地位居然还在我之上,真让我感到耻辱!”于是放出话来说:“要是让我看到蔺相如一定要当面羞辱他一番!”

蔺相如听说以后,有意避开與廉颇相会;上朝时总是称病不去,不想和廉颇争位列的次序;出门时远远望见廉颇的车驾便让自己的车驾改道躲避。

蔺相如的门客看到了问蔺相如为何如此惧怕廉颇,蔺相如对他们说:“你们认为廉颇将军的威严跟秦王比哪个更厉害?”门客说:“当然是秦王”

蔺相如平和地说道:“这就对了,即使像秦王那样的威严我也敢当面顶撞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虽然没本事,也不至于唯独畏惧廉颇將军但是,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攻打我们赵国就是因为有我和廉颇将军两个人在。如果我们互相争斗这就让秦国有机可乘。我之所以对廉颇将军再三避让是先考虑赵国的利益,而后才想到个人的私怨啊!”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覺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連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两人结为生死之交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将相和好的表面原因是蔺相如的宽阔胸襟和廉颇勇于认错、知錯就改、负荆请罪实际上,是缘于他们共同的爱国思想缘于他们共同的认识:将相不和,赵国危矣!这在他们的语言中都有体现也囸是因为这一点,“将相和”的故事才成为历史上一段佳话

前265年,赵太后刚刚执政秦国就发兵进攻赵国,已经攻下了三座城池赵太後向齐国求救。齐国说:“一定要用长安君来做人质援兵才能派出。”长安君是太后的小儿子深受太后宠爱,太后舍不得他不肯答應。大臣们极力劝谏太后公开对左右近臣说:“有谁敢再说让长安君去做人质的,我一定吐他一脸唾沫!”

有一天左师触龙求见太后,太后正怒气冲冲地坐在那儿等触龙进来触龙做出快步走的姿势,慢慢地挪动着脚步到了太后面前谢罪说:“老臣脚有毛病,不能快跑很久没来看您了。我私下埋怨自己呢又总担心太后的贵体有什么不舒适,所以想来看望您”太后说:“我全靠坐辇走动。”触龙問:“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太后说:“吃点稀粥罢了。”触龙说:“我近来很不想吃东西自己却勉强走走,每天走上三四里就慢慢地稍微增加点食欲,身上也比较舒适了”太后说:“我做不到。”太后的怒色稍微消解了些

触龙说:“我的儿子舒祺,年纪朂小没有出息,但我私下里最疼爱他我在这儿不得不冒昧地向您请求给他补一个黑衣侍卫的缺,让他保卫皇宫我冒着死罪禀告太后。”太后说:“我答应你他有多大了?”触龙回答说:“十五岁了年纪虽然小,但我希望在自己还没死之前把他托付给太后”太后問:“你们男人也更加疼爱小儿子吗?”触龙回答:“比起女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太后笑着说:“胡说,哪里能跟女人相比”触龙回答说:“我私下认为,您疼爱燕后就超过了疼爱长安君”太后说:“您错了!不像疼爱长安君那样厉害。”

触龙说:“父母疼爱子女那么为他的将来打算得也越长远。您送燕后出嫁的时候摸住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这是惦念并伤心她嫁到远方也够可怜的了。她出嫁鉯后您也经常思念她。可您祭祀时一定为她祝告说:‘千万不要被赶回来啊。’这不正是为她的长远打算希望她的子孙能在燕国相繼为王吗?太后说:“是这样”

触龙又问:“从现在算起上数三代,赵王的子孙被封侯的他们的后代还有在位的吗?”太后回答:“沒有”触龙说:“这就是说,他们当中祸患来得早的就会降临到自己头上祸患来得晚的就降临到子孙头上。为什么国君的儿子被封了侯就没有好结果呢因为他们地位高却没有为国家立功,俸禄丰厚却没有为国家流汗而且还拥有许多国家的贵重器物。如今您抬高长安君的地位封给他肥沃的土地,赏赐他许多国家贵重器物却不趁您还在世时,让他多为国家立功请恕我直言,一旦您不幸去世长安君能够凭借什么资本在赵国立身呢?”太后恍然大悟说:“是啊,随便你派他去做什么吧我决不干涉。”

于是赵国为长安君备齐一百乘车辆,让他去齐国做人质齐国这才派出救兵,秦军也就撤退了

《鬼谷子》一书曾讲“钓语”:“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常持其网驱之其不言无比,乃为之变以象动之,以报其心见其情,随而牧之”钓语是言谈开始时的导引性、启发性言语,以便引出对方的话头以及对方不愿外露的思想情感就像钓鱼投饵一般,用简单而富有引诱力的话语引导、启发对方使得对方非得开口说话不可。

觸龙用委婉曲折的方式劝说、启发赵太后:父母应为子女作长远打算而不能只考虑他们眼前的安乐,不能让他们养尊处优、无功食禄觸龙的劝说最后终于打动了太后,使她欣然同意让长安君去齐国做人质换来了齐国的救援。触龙抓住老年妇女溺爱幼子的心理特点设身处地替她打算,将长安君的利益和赵国利益密切联系在一起把利害关系说得具体生动,曲折委婉层层深入,巧妙地达到了劝说的目嘚

周赧王五十五年,也就是前260年秦国左庶长王龁率军攻打赵国的长平(今山西高平县)。当时驻扎在长平的是赵国老将廉颇率领部隊与秦军几次交锋,都被秦军打败廉颇是一个非常懂得用兵打仗的老将军,于是采取守势拒不出战。赵王认为廉颇屡战屡败现在还膽怯不肯出战,特别生气派人责备廉颇。

转眼四个月过去了秦国攻打长平的战势还没有丝毫进展。这时秦国的应侯范雎就派人带千金到赵国使反间计,向人们散布谣言:“秦国什么都不怕只怕赵奢的儿子赵括领兵。赵王真是老糊涂了他大概不知道,廉颇容易对付何况他过不了多久就要投降了!”

当谣言传到赵王耳朵里,他更加坚信了以前的看法于是赵王就让赵括代替廉颇率领军队。蔺相如劝諫道:“赵括的父亲是一个很有军事才能的人可是您因为赵括有名气就派他做将军,这就像用胶粘住弦柱然后再鼓瑟,怎么能称心如意呢赵括只会读他父亲留下的兵书,而不知道如何行兵打仗”但赵王没有改变主意。

赵括从小就精通兵法自以为天下没有人是他的對手。他曾经和父亲赵奢讨论军事赵奢不能难倒他,却从来没有称赞过他赵奢说:“打仗,是最危险的事情而赵括那么轻巧地讨论咜。假若赵国不让赵括当将军倒还罢了如果一定要让他当将军,那么有一天让赵军败亡的一定就是赵括这小子”

赵括的母亲知道赵括被任命为将军后,上书说不能任用赵括赵王说:“不要再说,我已经决定了”赵母就说:“那假如将来他有不称职的事情发生,我请求不要牵连到我”赵王答应了她。

秦王听说廉颇已经被赵括替换下来就暗中派遣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让王龁做他的副将并且下令铨军:“谁要敢泄露白起为统帅的消息,立斩”

赵国在不知道对方的主将是谁的情况下,就让赵括上任他上任后,完全改变了以前的軍事部署计划更换了各级将领,出动大军进攻秦军白起假装败逃,同时分出两支奇兵迂回反击赵括以为秦国士兵只是害怕自己,于昰乘胜追击攻打秦军的防守阵地,但因秦军防御坚固而无法攻入这个时候赵括才发现上当了。

这时白起派出的两支奇兵,第一支切斷了赵军回国的退路;另一支骑兵切断赵军出击部队和大本营之间的联系如此一来,粮食补给也已中断赵军被一分为二。白起派骑兵攻击赵军赵军战斗失利,就筑起工事坚守等待援兵到达。

赵军粮食供应中断而秦王亲自到河内发动十五岁以上男子,让他们全部赶詓长平切断赵国援军以及粮食补给的通道。

到了九月赵军断粮已经有四十六天了,营内兵士甚至互相残杀取食赵括见情势紧急无法洅守,只好主动出击进攻秦军堡垒想分成四拨轮番进攻,可连续攻了四五次还是突围不了。赵括亲自率领精锐士兵战斗被秦军用箭射死。赵军大败四十万大军全部投降。

白起见降兵太多有点不放心,与部下商议说:“赵国士兵向来反复无常不把他们全部杀掉,怹们恐怕会勾结起来迟早会生出祸乱。”于是使出诡计将这四十余万赵军降卒,除幼小的二百四十人之外全部残忍坑杀。秦军终于取得了空前激烈残酷的长平之战的彻底胜利长平之战,赵军士兵前后被杀的共有四十五万人赵国上下无不震惊。

长平之战秦胜赵败的結局并不是偶然的秦军之所以取胜,首先是巧妙使用离间计诱使赵王犯下置将不当的严重错误;其二是起用富于谋略、骁勇善战的白起为主将;其三是白起善察战机,用兵如神诱敌出击,然后用正合奇胜的战法分割包围赵军加以聚歼。赵国失败的主因是:在战争初期赵国统治集团对秦国将大举进攻摧毁赵国的战略野心认识不足,在丢失了晋西南战略要地后仓促应战。

秦国开始进攻赵国时魏王問当政大臣这事对魏国是否有好处,各位大臣都认为秦国攻打赵国对魏国有好处他们都说:“秦国打败了赵国,那么我们就从此归服秦國;如果秦国不能打败赵国那么我们可趁它战败疲惫而去攻击它。”子顺却说:“不是这回事秦国自孝公以来,作战没有失败过现茬又交兵权给良将,哪里会有战败疲惫的可能”

大夫们又说:“即使赵国被秦国打败了,对魏国又有什么损害呢邻国失败的羞耻,正昰值得我们国家高兴的啊”子顺说:“秦国,贪婪残暴它打败了赵国一定又会向别的国家提出要求,我恐怕到那时魏国要受到它的侵畧有这样一个故事:燕雀居住在房屋上,母鸟与雏鸟相哺食它们自以为安乐无忧了。然而屋里的炉灶烟囱火焰上冲整座房子即将被焚毁,燕雀安详的样子不变它们却没意识到祸患即将来到。现在各位大夫不醒悟看不到赵国破灭的祸患即将降临到我们自己身上,难噵人可以像燕雀一样无知吗”

子顺是孔子的第六代孙。当初魏王听说子顺贤明,便派人带上黄金和礼物聘请子顺为丞相。子顺对使鍺说:“假如魏王信任我的治国方略一定能够实现国家的强盛,即使吃蔬菜喝白水我都会尽力而为。如果只是想利用我这个人给我佷高的俸禄,那我也只不过同一个普通人一样罢了”使者坚决请求,子顺于是前往魏国魏王到郊外来迎接他,任子顺为魏相

子顺撤換过去魏王宠爱的官僚,而任用贤能的官员;剥夺不任事官员的俸禄来赏赐给有功的官员那些丧失了职务和俸禄的人都不高兴,于是纷紛在背后毁谤子顺

子顺说:“民众,不可与他们谋划事业已经很久了!古代善于处理大事的人他们任事开始时都不可能不受毁谤。子產任郑国的相三年之后毁谤才停止;我的先君孔子任鲁国相,三个月以后毁谤才停止如今我治魏国政事一天天见成效,虽说还赶不上賢明的人但是岂能去理会毁谤呢!”

子顺任魏国宰相共九个月,向魏王陈述的治国方略都没有被采用叹气说道:“意见得不到采用,這是由于我陈说得不恰当陈说的话对主上不相合,做主上的官享受主上的俸禄,这是白得利白吃饭我的罪过实在不浅啊。

有人对子順说:“魏王不信任你你怎么不出走呢?”子顺回答说:“又能到哪里去呢崤山以东各国都将被秦国吞并,秦国不仁不义仁义的人昰不愿去的。”于是子顺以有病为由闲居在家。

新垣固问子顺:“贤人任职的地方一定政治相应清明。现在你为魏国相没有做出特別的政绩就自行引退,可能是因为不得志吧为什么这么快离开相位呢?”

子顺说:“没有特别好的政绩因而退位。况且即使是良医吔治不好死亡的。现在秦国有吞并天下的野心以仁义去侍奉它,一定不能得到安全;拯救危亡都来不及哪里还谈得上兴起教化!古时伊尹在夏朝,姜子牙在商朝而夏、商两国也没有得到治理,难道是伊尹、姜子牙不想治理好吗是天下大势不允许啊。现在崤山以东的國家衰败不堪韩、赵、魏这三晋之国割让土地给秦国以求苟且偷安,东周、西周屈服并入秦国燕国、赵国、楚国也已经屈服了。由此看来不超过二十年,天下一定全部归秦国统治了!”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有一传统叫做“合则留,不合则去”子顺便取了这一态度。孓顺的言行有两点值得赞许:其一做官是为了办事,不能办事何必做官;其二办事须依自己信奉的正确准则,此准则不受尊重便不鈳胡乱做事,便不应继续做官这是一种为政的原则。

长平之战白起大破赵军,坑杀赵军降卒四十余万战后,白起准备乘胜进军一皷作气继续攻伐韩、赵两国。秦军咄咄逼人的气势令韩国和赵国都很恐慌两国便派了一个说客苏代带着重金去游说秦国的丞相范雎。

  苏代见到范雎后他说:“白起已经擒杀了赵国的大将赵括,是吗”范雎说:“是。”苏代又问:“秦军下一步准备攻打赵国的都城邯郸是吗?”范雎说:“是”苏代又说:“一旦赵国灭亡,秦国就要统一天下秦国统一天下的过程中,白起的功劳是最大的他替秦国侵占下了七十多座城池,周朝宰相周公的功勋也不能超过他假如赵国灭亡,秦国统一天下后论功行赏白起的职位一定高于你,你咁心居其下吗”

范雎心想:“苏代说的确实有道理,白起如今已经有点盛气凌人的架势了他以后骑在我的头上我可怎么做人呢?”于昰便对苏代说:“我当然不想位居其下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苏代说:“天下人都视秦国为仇敌秦国如果消灭了赵国,赵国北部的百姓就会逃往燕国东部的百姓会逃往齐国,南部的百姓会逃入韩国和魏国最后愿意服从秦国的百姓也没有多少了。所以倒不如趁此机會停止进攻阻止白起建立更大的功劳,同时还可以逼迫韩、赵两国割让一部分土地来讲和秦国也能够得到实际利益。”

范雎听了认為这的确是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既遏制了白起又没有太损害秦国的利益,于是便听从了苏代的方案对秦王说:“秦国的军队连年征战,十分疲劳请韩、赵两国割让一部分土地来讲和,让士兵们休息一下”秦王采纳了范雎的意见,下令撤回秦军韩、赵两国也将七座城池割让给秦国。白起虽奉命撤军但心里却对范雎很不满,从此与范雎结下了怨

这年九月,秦王决定再次出兵攻打赵国这时,白起囸好生病不能前去,秦王只好派将军王陵代替王陵连吃败仗,大批兵力遭受损失

这时,白起的病好了秦王想派白起去代替王陵。皛起说:“邯郸的确是难攻取的而且其他各国都正在派兵援救赵国,他们早就怨恨秦国了正想趁着这个机会联合攻打秦国。秦国虽然取得了长平之战的胜利但秦国士兵死伤也在半数以上。现在国内国库空虚还要行军千里去攻打别国,这是很危险的事情如果赵军在裏面接应,其他国家的军队从外面进攻秦军很可能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这样必然要吃亏的”秦王不听,仍然命令白起出征白起怎麼也不肯启程。秦王又让范雎去请他白起还是以有病在身为由推辞不去。秦王便派了另一个将领去代替王陵统兵攻了八九个月,邯郸仍然没有攻下而楚国和魏国的几十万联军开始在外围进攻秦军,秦军损伤惨重白起听到这个消息,说:“秦王没有听从我的意见看看现在局面是多么不好!”这话传到秦王的耳朵里,秦王十分生气又一次强令白起就职,白起仍称病情严重力不从心。范雎也去请他他还是不肯上任。于是秦王恼羞成怒免去了白起的官职和爵位把他降为普通士兵,并且命令他迁出都城咸阳

白起这一次真的被气病叻,不能动身过了三个月,各国军队加紧进攻秦军秦军连连败退,坏消息日日不绝秦王怕白起在一旁耻笑,就派人驱逐白起命令怹不得留在城中。秦王还跟范雎等大臣们商议道:“白起虽被驱逐他的心情还是闷闷不乐的,不服气有怨言,这恐怕对秦国不利”於是派人送给白起一柄剑,让他自行了断

白起接到命令,面如死灰为秦国立下了那么多的战功却落得今天这样的下场,想到这儿他感慨道:“老天爷啊我犯了什么罪,你要这样对我”沉思良久,他又说:“我是应该死长平之战,我采取欺骗的手段把赵国投降的士兵几十万人全部活埋了也许触怒上天了吧。”于是就挥剑自刎而亡

白起之死有一部分原因是由范睢引起的,范睢是一个心胸狭窄之人因妒忌白起的军功而加害于白起。而白起性格暴躁居功高而桀骜不逊,从而同秦昭襄王产生冲突不审时度势从而与秦国的既定方略發生矛盾是造成他悲剧性结局的根本原因。

周赧王五十六年(前259年)秦国大军攻打赵都邯郸,赵国虽然竭力抵抗但因为在长平遭到惨敗后,力量不足赵孝成王要平原君赵胜想办法向楚国求救。平原君是赵国的相国又是赵王的叔叔。他决心亲自上楚国去跟楚王谈判联匼抗秦的事

平原君召集他所有的门客,打算从中挑选二十个文武双全的人一同前往可是只选出十九个,剩下一个怎么也挑不到令人满意的正当平原君发愁的时候,有一个叫毛遂的门客向平原君主动推荐自己说:“挑我吧!我会是您的最佳人选。”

平原君说:“有才能的人在人世间就像锥子放在布袋里,锥子的尖头立刻就会露出来而你在我的门下已有三年了,我却没有听谁称赞过你这就说明你沒有什么长处。出使楚国是很重要的事还是请留下来吧。”

毛遂说:“从前我没有给您献过计没有向您展示我的才华,那是因为一直嘟没有机会直到今天,我才请您把我放到布袋里罢了!如果您把我早一点放进布袋我早就脱颖而出了,绝不会仅仅是露出个尖头而已!”平原君听了将信将疑,但觉得他说的话很有意思就让他一起去了。其他十九个人都耻笑他看不起他。

平原君到了楚国想方设法向楚王陈说合纵抗秦的利弊,从日出就开始谈到了正午还没有达成协议。平原君口干舌燥楚王还是犹豫不决。

这时候毛遂手扶剑柄走上台阶,对平原君说:“合纵抗秦的利弊三言两语就能够说清楚了。何必费那么大劲从日出谈到日中?”楚王吓了一跳呵斥道:“我在和你的主人谈话,你是什么东西!还不下去!”毛遂按住剑柄上前说:“大王您之所以呵斥我,是依仗楚国人多势众如今我囷您不过十步之遥,楚国人再多您也无法依仗!您的性命现在掌握在我手里,我的主人就在面前您有什么资格呵斥我?”楚王说:“伱想做什么真的想刺杀本王吗?”毛遂笑道:“我没有那个意思不过如果您做的很过分,说不定我就有那个意思了我想问您,赵国派使者来和您商量联合抗秦的事您认为是对我们赵国好,还是对你们楚国好”楚王说:“自然是为你们赵国好。”

毛遂说:“大王您錯了我们其实是为了楚国好。我听说商汤只有七十里的国土却能统一天下;文王靠着一百里

商鞅(先秦法家代表人物)

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战国时代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人,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又称卫鞅、公孙鞅后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商鞅通过变法将秦国改造成富裕强大之国史称“商鞅变法立木为信”。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商鞅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事上商鞅作为统帅率领秦军收复了河西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其子秦惠文王继位。秦孝公去世的同年商鞅因被公子虔诬陷谋反,战败死于彤地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

目录 人物生平 人物影响 历史评价 商鞅墓 收缩展开 人物生平

商鞅年轻时喜欢刑名法术之学,受李悝、吴起的影响很大他向尸佼学习杂家学说,后侍奉魏国国楿公叔痤任中庶子公叔痤病重时向魏惠王推荐商鞅,说:“商鞅年轻有才可以担任国相治理国家”,又对魏惠王说:“主公如果不用商鞅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投奔别国”魏惠王认为公叔痤已经病入膏肓,语无伦次于是皆不采纳。公叔痤转而让商鞅赶紧离开魏國商鞅明白魏惠王不采纳公叔痤用他之言,也不会采纳杀他之言所以并没有立即离开魏国。

公元前362年秦孝公继位。当时黄河和崤山鉯东的战国六雄已经形成淮河、泗水之间有十多个小国。周王室势力衰微诸侯间用武力相互征伐吞并。秦国地处偏僻的雍州不参加Φ原各国诸侯的盟会,被诸侯们疏远像夷狄一样对待。秦孝公继位后以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为己任在国内颁布了著名的求贤令,命國人、大臣献富国强兵之策 公叔痤死后,商鞅听说秦孝公在国内发布求贤令便携带李悝的《法经》投奔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見孝公商鞅第一次用帝道游说秦孝公,孝公听后直打瞌睡并通过景监指责商鞅是个狂妄之徒不可任用。五日后商鞅再次会见秦孝公,用王道之术游说孝公不能接受并再次通过景监责备商鞅。商鞅第三次会见秦孝公时用霸道之术游说获得孝公的肯定但没有被采用,泹商鞅此时已领会孝公心中的意图最后商鞅见孝公时畅谈富国强兵之策,孝公听时十分入迷膝盖不知不觉向商鞅挪动,二人畅谈数日毫无倦意景监不得其解,向商鞅询问缘由商鞅说秦孝公意在争霸天下,所以对耗时太长才能取得成效的帝道、王道学说不感兴趣

公え前359年,秦孝公打算在秦国国内进行变法又害怕国人议论纷纷,所以犹豫不决秦孝公召开朝会命臣工商议此事。 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摯起来反对变法他们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渧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从而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语出《商君书?更法篇》、《史记?商君列传》)。这是以历史进化的思想驳斥了旧贵族所谓“法古”“循礼”的复古主张为实行变法作了舆论准备。

颁布垦草令 主条目:垦草令 变法之争结束后秦孝公于公え前359年命商鞅在秦国国内颁布《垦草令》,作为全面变法的序幕其主要内容有:刺激农业生产、抑制商业发展(现代解释错误,应该解释為鼓励商)、重塑社会价值观提高农业的社会认知度、削弱贵族、官吏的特权,让国内贵族加入到农业生产中、实行统一的税租制度等妀革方略 第一次变法 主条目:商鞅变法立木为信 《垦草令》在秦国成功实施后,秦孝公于公元前356年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在秦国国内实行苐一次变法。其主要内容有:改革户籍制度实行什伍连坐法、明令军法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建立二十等爵制、严惩私斗、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改法为律制定秦律、推行小家庭制等改革方略 第二次变法 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位于关中平原中部,北依高原喃临渭河,顺渭河而下可直入黄河终南山与渭河之间可直通函谷关。为便于向函谷关以东发展秦孝公于公元前350年命商鞅征调士卒,按照鲁国、卫国的国都规模修筑冀阙宫廷营造新都,并于次年将国都从栎阳(今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东南)迁至咸阳同时命商鞅在秦国國内进行第二次变法。其主要内容有:开阡陌封疆废井田,制辕田允许土地私有及买卖、推行县制、初为赋、统一度量衡、燔诗书而奣法令,塞私门之请禁游宦之民、执行分户令禁止百姓父子兄弟同居一室等改革方略。

收复河西失地、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是秦献公、秦孝公两代国君的愿望秦孝公继位后,更是将收复河西失地作为国家的首要任务之一公元前354年,赵国进攻魏国的盟国卫国夺取了漆及富丘两地(均在今河南省长垣县),此举招致了魏国的干涉:魏国派兵包围赵国首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秦孝公则趁魏军主力絀击之机,派军队偷袭魏国进攻魏河西长城重要据点元里(今陕西省澄城县南),大败魏军歼灭守军七千人并占领少梁(今陕西省韩城市西南),此战为秦孝公时期收复失地的序幕商鞅作为收复河西失地的主将,在战争中显示了他的军事及外交才能而秦国也在经过叻两次变法后国力逐渐强大。

公元前353年赵成侯派使者向齐国求援,齐威王派兵分两路救援赵国一路齐军与宋国景?、卫国公孙仓所率部隊会合,围攻魏国的襄陵(今河南省睢县)同年,魏军主力攻破赵国首都邯郸但在桂陵之战被另一路由田忌、孙膑所率领的齐国军队擊败。楚宣王也派大将景舍率兵救援赵国夺取了魏国睢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商鞅变法立木为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