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银行账户代码】您尾号5972账户02月20日11:40向网联清算账户完成支付宝交易人民币-176

【中国农业银行】您尾号5972账户02月20日11:40向网联清算账户完成支付宝交易人民币-176
你正在浏览: & >
【中国农业银行】您尾号5972账户02月20日11:40向网联清算账户完成支付宝交易人民币-176
这个需要你自己去查询一下你银行卡的交易记录了。查看一下是通过什么方式扣费的。
网联,全称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清算平台,指的是由央行监管,为支付宝、财付通、京东支付等非银行的第三...~~~
这个需要你自己去查询一下你银行卡的交易记录了。查看一下是通过什么方式扣费的。~~~
这种短信,如果是农行发送的,说明用户的银行账户发生了一笔存款。 建议用户查询银行账户变动情况。~~~
去农行销一般帐户需提供以下资料 1.营业执照正本原件 2.国税/地税正本原件 3.组织机构代码原件 ...【中国农业银行】您尾号3477的农行账户于09月22日15时44分完成一笔转存交易,金额为500._百度知道
【中国农业银行】您尾号3477的农行账户于09月22日15时44分完成一笔转存交易,金额为500.
【中国农业银行】您尾号3477的农行账户于09月22日15时44分完成一笔转存交易,金额为500.00,余额575.18。这种情况是不是别人也是银行卡直到转账过来的,而不是打的现金的对还对
我有更好的答案
银行卡转账。消息服务业务是指农行与通信运营商合作,以手机短信、电子邮件、传真等方式为客户提供的账户信息、客户关怀、产品推介等金融信息服务。目前个人短信服务提供的服务包括账户变动通知等内容。1.通过电话银行、个人网上银行等渠道,将银行卡内超过起点金额的活期余额转入到银行卡内的定期子账户,会发送的动账短信。2.单条信息发送为24小时不限制,包括:刷卡、转账、取现等;群发信息为次日07:00至22:00,包括:批量扣房贷款(此交易不是及时信息,因此不显示余额。)、总行发起的公告、定期结息等。3.已开通农行消息服务,持农行借记卡或准贷记卡在境外进行刷卡消费,且其手机处于国际漫游状态时候会为客户发送动账短信。4.通过个人网银批量转账后可以收到每笔交易的动账短信。如果签约卡或存折处于密码锁定、挂失状态,有款项汇入账户,也可以正常收到动账短信通知。5.开通了短信通知业务,信用卡约定还款、投资理财类(包括人民币理财产品、基金类产品等)资金变动会发送短信通知,属于批量短信,在理财产品到期日的第二天发送。6.所有批量交易已经统一优化,不再显示余额(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自动约转、超期扣款、理财返本、理财派息、汇总记账、基金定申、供零整、基金赎回、正常还款、保费扣收、存贷双赢)。7.总行版借记卡动账短信暂无外币通知,只有上海等分行自行发送本地客户的借记卡外币动账的通知短信。8.短信通知中显示的余额包含被冻结的资金。例如:如果账户有10万,冻结了3万,转出2万,则短信中显示余额为8万。短信通知收费标准:2元--4元/账户。参考资料.中国农业银行[引用时间]
主营:开展与银行业务有关的客户咨询报务(不得直接从事银行金融业务)
别人卡直接转账的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银行卡转的
如果是打的现金的话,会是什么样的信息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中国农业银行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删除历史记录
 ----
相关平台红包
对你影响 | 扫码支付要变天?支付宝危险了!
作者:之家哥
摘要:网贷之家小编根据舆情频道的相关数据,精心整理的关于《对你影响 | 扫码支付要变天?支付宝危险了!》的精选文章10篇,希望对您的投资理财能有帮助。
《对你影响 | 扫码支付要变天?支付宝危险了!》 精选一前一段时间,“”无疑是新领域最热的话题,没有之一。
这个话题之所以受到关注,一方面是因为它与我们每个人每天的消费行为息息相关,越来越多的人在主动或被动地接受这一趋势。昨天我还看到微信支付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84%的中国人表示“不带钱、只带手机出门”可以很淡定。
而另一方面,巨头公司如蚂蚁、腾讯在投入了大量资源进行推广和宣传,甚至与地方**携手之后,仍然面临了尴尬的“‘暂停”局面。
在大多数人看来,“无现金”或者说“去现金化”的的趋势是不可逆的,但是这个演变的过程中还需要太多包括监管、机构等各方的参与和配合,道阻且长。
今天分享的这篇文章,追根溯源,回顾了之前“无现金社会”的发展和其背后的驱动力量,我们或许也可以从中历史的蛛丝马迹中感知未来的发展趋势。
对局“无现金”:非现金支付渐成主流,背后博弈几多重?
文 | 张威 韩笑 龚奕洁 杨秀红
编辑 | 袁满
来源 | 本文首发于
一位股份制银行行长在回忆录中写道,2002年左右,在香港,出门,一般只需要带钥匙、八达通、和手机,坐公交就已经实现无现金了。
反观当下的中国大陆,去银行网点的人越来越少,办理现金业务的数量越来越少;随处可见的二维码标识可以快速实现扫码支付;人们带着一部手机就可以无所顾虑地出来逛街、吃饭、喝茶。
有人将上述现象称作“无现金”,百度搜索便知,其英文名字是cashless,相关研究、报道诸多,而被翻译为“无现金”也并非问世于中国本土。
如果不去咬文概念,“无现金”一词能够很好诠释中国非现金支付近十几年的超车式发展。从全球可比口径看,早在2015年我国非现金支付笔数占全球非现金支付笔数的22.12%,增速是全球平均速度的4倍以上。
能够更好反映上述业态的是城市形态的发展。这种形态在两大支付巨头,支付宝坐落的城市杭州以及微信坐落的城市深圳尤为明显。
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杭州超过95%的超市、便利店能使用支付宝付款;超过98%的出租车支持。
与此同时,去年我国总体的移动支付业务的笔数达1228.6亿笔、277.1万亿元,处理互联网支付业务1128.8亿笔、2133.4万亿元,移动支付业务笔数首次超越互联网支付。
有人将上述现象的原因归结为发展的滞后,还有人认为是中国监管鼓励创新的态度推动了第三方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习惯不带钱包,只带着一部手机出门,在这种“无现金”的轻松生活背后,则上演着一场接一场的商业对局,机构与机构,市场与**……
北京外国语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近日发起了的一次留学生民间调查,在来自“一带一路”沿线的20国青年的心目中,支付宝与高铁、共享单车和网购成为中国的“新四大发明”。图/视觉中国
今年初,蚂蚁金服提出用五年时间推动中国无现金社会,而早在三年前,腾讯也曾提出8月8日为“无现金日”。
进入8月,两大巨头投入巨额奖励资金,旨在抢占线下扫码支付市场份额。只是,这一次让人颇感意外的是,市场的关注点却聚焦在了“无现金”概念及其合法性。
“他们要搞第二个央行吗……”7月中旬,上述一则自媒体新闻开始引起市场关注。这也被业内一些人士看作是近期无现金争论的最初起点。
同一时间点,由、开业许久的盒马鲜生会员店,因创立之初仅支持线上支付,引起了另一波“拒收人民币现金是否涉嫌违法”的讨论。
一时间,现金、现钞、纸币、硬币等诸多概念以及《现金管理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等条例在国民间开始被普及。
媒体曝出“央行总行对各分支行下发通知,要求纠正和引导蚂蚁金服无现金活动,央行武汉分行约谈蚂蚁金服相关负责人,明确提出删掉‘无现金’宣传字眼等三点内容”。对此,央行相关负责人向媒体表示,从未对各分支行下发过这样的书面通知,间接辟谣。
据记者了解,针对商业机构推进的无现金支付方式,监管部门曾口头要求各地依法对不合适的提法、做法进行纠正和引导。
“没有人不同意移动支付的发展,但是‘无现金’的提法确实不太专业。”某接近央行人士说道。
央行参事、央行调查统计司原司长盛松成向《财经》记者表示,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看似是非现金支付,实则背后都是绑定的活期存款,而银行活期存款是国家法定货币的存在形式之一。
7月27日,蚂蚁金服集团CEO向参与“无现金城市周”的商家发出邮件强调,“无现金城市周”主旨是希望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感受到移动支付的便捷生活。并呼吁,参与“无现金城市周”活动的商家,提供每个人在多种支付选择上的平等。
腾讯也向《财经》记者表示,会考虑到社会各类群体的支付需求,不会强行推行某一种支付方式。
某互联网金融从业者表达了自己对无现金的几个观点:现金不应只包括纸质现金,还应包括央行认可的所有支付机构发行的支付工具。但不可否认的是,金融从业者从专业角度对于现金的定义,与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对于现金的理解,显然是有差异的,后者更多认为,现金就是纸币和硬币。
如果说当前采用“无现金”一词有欠考量,那么,“去现金”、“非现金”或许能更好诠释当下的金融支付业态。
《现金的诅咒》一书作者罗格夫认为,“无现金社会”(cashless society)可能并不现实,“少现金”(less-cash society)更有可能实现。
某业内观察者表示,中国非现金支付数据发展惊人,并非当下一时而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得到了不同的推动发展。从**主导的银联问世,到BAT引领的网络、手机支付变革,15年间,非现金支付渐成主流,背后的推手也由最初的**、银行向更为市场化的转变。
市场化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人的担忧,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支付清算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赵鹞向《财经》记者表示,谁垄断了零售支付网络,谁就能够垄断人民币体系的最后一公里。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非现金”支付进程的深入,**和市场各自的立场开始产生碰撞。由于金融行业的特殊性,**的主导地位在接下来的后续进程中开始发力。6月份,央行主导的网络支付清算平台(以下称“”)正式启动切量工作,市场自发形成的支付业务“直连”模式即将终结,并将全部被纳入监管。
“清算是整个枢纽,完全拿掉之后就不存在第二央行的说法。”上述互联网金融人士感叹。
业内人士认为,对比国外,美国支付清算比较发达,visa、万事达和运通都是私营的上市公司,也都是通过市场化方式推动,代表了这个国家的国民企业,而且都是世界级的水平。其次,中国仍然是一个传统金融非常强大的国家,占整体支付的比重不过2%多的水平,所以上述担心还很遥远,而且并非一家,难以形成垄断。
即使市场化手段推进,无现金的路似乎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上述互联网金融人士表示,中国从电商起步,经过社交场景、线下场景等过去十几年的推动,已经变成了移动支付的国家,是非常好的例子,但也并非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漫长的心智、习惯的改变过程。同时,对技术、安全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在中国移动支付市场商业竞争中,已经有支付宝、微信两大寡头垄断线下扫码;有银联联合银行、运营商、手机厂商后来追上,推出的“云闪付”系列;也有通过深耕各细分行业,京东、、易宝支付、苏宁获得的稳定增长。
德国网红阿福(Thomas Derksen)在上海的菜市场、景区和街头进行无现金体验。图/视觉中国
1现金的消失
现金(纸币和硬币)在支付领域的逐步消失,并非起源于第三方支付的兴起,这要回顾第三方支付问世前甚至银联问世之前的金融业态。
记忆中的上世纪90年代,有人会说“我今天要去办一件重要的事情,去邮局汇一笔钱给家里人”。如今“汇款”这个词已经被“转账”渐渐替代。
同样,在十几年前,ATM机上还不能自如地跨行转账,如果银行客户想从一家银行向另外一家银行转款,大多要到银行柜台办理。而由于现金业务繁忙,银行营业大厅大多人满为患,几分钟的业务却要耗费颇长的时间等待。
上述现象在电子支付的发展中逐渐被改变。而电子支付发展的第一阶段,有两个“功臣”不能不被提及。
1985年3月,身处沿海开放特区的中国银行珠海市分行发行了境内第一张信用卡——“中银卡”,开启了我国银行储户从折到卡的电子大门。不过,鉴于技术不足等诸多限制,该卡当时仅限在珠海地区使用,发行量也较少。
中国银行卡产业开始起步,当时以四大商业银行为主的各发卡银行以省市分行为单位进行行内系统建设,尝试发卡并布放受理终端,初步形成以各自行业资源为依的银行卡系统和网络布局。
银行卡诞生之初的“封闭”和商业壁垒催生了我国的第一家卡组织——银联,2002年3月,在中国人民银行的主导下,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银联”)在上海市工商局登记成立,经营范围是建设和运营全国统一的银行卡跨行信息交换网络等。
银联的产生解决了银行卡跨银行、跨地区和跨境使用问题,在银行卡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银联问世的第二年秋天,银行大佬们都告诉别人“我家银行卡可以跨行转账”时,一个新兴事物——支付宝在淘宝电商平台业务的产业链上悄然诞生。
在那个时期,和银行业的巨额业务规模相比,支付宝还是小众化的,但是它的便捷和安全很快赢得了消费者们的倾心,拥有支付宝也成为年轻人的一种“时尚”。
2011年,央行颁发首批27家,支付宝也在其中,电子支付也一度扩展到了以POS消费、ATM取现为基础,以互联网支付、手机支付、固定电话支付、智能电视支付、自助终端支付以及其他各类新兴支付方式为补充的综合性、立体化支付渠道体系,产业规模快速扩大,并逐步形成了以银行卡为载体的电子支付网络和电子支付产业链。
电子支付的快速发展需要银行卡作为支持,中国银联董事长葛华勇曾公开介绍,我国银行卡渗透率已达48.47%。国际经验表明,银行卡渗透率每提高10个百分点,可拉动GDP增长约0.5个-0.8个百分点。
“中国的支付工具30余年间从现金到银行卡再发展到无卡支付,每次变迁都是创新。” 葛华勇说。
某资深IT技术人士表示,在现金电子化的初期阶段,商业银行一直是主导力量。
截至目前,据《2016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统计,银行业金融机构处理的电子支付仍然占据半壁江山,去年共处理业务1395.61亿笔,金额2494.45万亿元。
但随着科技因素在非现金支付中的权重加码,互联网基因浓厚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开始扮演主导角色。“中国电子支付新形态主要体现为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而在这一新时期明显可以看出,移动小额支付已经被以扫码业务为代表的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主导。”上述IT技术人士说。
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第三方支付机构完成移动支付交易金额达38万,约为美国的50倍。
中国POS机数量持续增长,年新增数量仍超40%,尚普咨询发布的《年中国POS终端行业市场调查研究报告》显示,按照细分市场来看,增加较快的产品是手持移动POS机及支持功能的手机POS机。
德意志银行总裁John Cryan认为,十年内纸币和硬币组成的现金支付系统将退出历史舞台,原因是现金效率太低,而且取消现金也能够杜绝。
作为国内无现金社会的主要推动者之一,蚂蚁金服CEO井贤栋此前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无现金不是指绝对的无现金,不是一个绝对零度的概念,而是部分城市现金使用的比例比较小,通过手机或者通过其他的智能设备可以无障碍生活。
接受《财经》记者采访的部分人士认为,随着电子支付的普及,现金在未来社会交易中占的比重肯定是越来越少的,但应该不会降到零,也许大体维持在10%到20%之间应该比较合理。所以未来社会应该会是一个少现金的社会。
但也有人认为,随着消费者代际更迭、技术发展,“无现金社会”终将来临。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战略发展部总经理周琼表示,终有一天纸币和硬币(现钞)将消亡,只是难以判断具体到来的时间。
2线下支付“双寡头”
新一轮的非现金支付扩张,以线下移动支付为增长点。线下移动支付市场份额的争夺从二维码问世就已经注定,代表则是支付巨头:支付宝和微信支付。
根据艾瑞咨询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一季度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达到22.7万亿元,同比增长113.4%,环比增长22.9%。其中,支付宝的市场份额达到了54.0%,财付通市场份额达到了40.0%,其他众多支付企业的市场份额之和为6.0%。
艾瑞根据市场抽样调研提供的去年四季度第三方移动支付数据显示,线下二维码支付业务中微信支付市场份额过半,暂时处于领先地位。支付宝与微信支付基本垄断线下二维码支付市场。但从交易规模体量上看,二维码支付市场依旧处于起步阶段。
支付宝和微信双寡头垄断的市场,比完全竞争的市场还要激烈,而且其他参与者机会很小。在互联网经济下,网络技术更新换代非常快,而且存在网络规模效应,市场优势地位一方如果不一直加大投入,其优势地位很容易被取代,竞争性垄断也是此消彼长。
在支付领域一直遥遥领先的支付宝去年四个季度市场份额就出现下滑,分别为:63.4%、55.4%、50.42%、54.1%。
最强竞争对手微信支付也在发生微妙的变化。艾瑞咨询公开数据显示,2015年一季度到2017年一季度,财付通年均复合增长率为479.97%,支付宝为181.85%。其中2016年一季度同比增长率一度高达778.96%。
支付宝和微信都需要营销投入来维持自己的市场份额。7月31日,支付宝宣布,将从8月1日到8日一周时间内,提高支付宝支付的“奖励金”,消费2元以上可能有4888元奖励。
微信支付也于同日宣布,从8月1日开始,持续八个月,都会投入巨额资金,以鼓励金、代金券和现金等形式推动无现金支付。
“它们投入资金推销无现金概念也是为了保持寡头垄断份额,竞争性垄断导致市场处于不稳定平衡,非常小的外力作用就会打破平衡。”赵鹞向《财经》记者表示。
在业内人士看来,支付宝和微信这种价格战的巨资投入和其此前脱离四方清算模式,节省大量清算费用有关。
原有的“四方模式”包括:卡组织、发卡行、收单机构、商户,卡组织会在业务中收取一定的费用。
根据赵鹞介绍,在银联作为卡组织的四方模式中,银联会收取网络交换费和品牌使用费用。网络交换费根据和贷记卡分为两种,借记卡是3.5‰,贷记卡是4.5‰,跨行清算费用包含在网络交换费用里,在这两个数字之间按照7∶1∶X的比例划分,银联跨行清算费用大概占比10%,也就是0.35‰。品牌使用费用是0.25‰。
不过,在近年支付业务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有的支付机构实际承担了清算工作,将在银行,绕过银联,与银行实现直连,形成了独特的三方模式,节约成本的同时,也绕过了央行对支付清算的监管。
业内人士表示,互联网支付或多或少都存在直连银行模式,直接跨过了清算这一环节。切量到网联之后,支付机构和银行完全断开,通过网联做清算,就像银行通过央行系统做清算一样。跨行清算变成集中,监管可控。
根据艾瑞咨询数据,2016年中国第三方支付机构完成移动支付交易金额达38万亿元人民币,90%以上已经被“双寡头”垄断,如果按照银联收的跨行清算费用计算,上述两家支付机构每年节省的清算费用超过100亿元。
“双寡头”的低成本商业模式,随着央行主导的网联的成立即将终结。央行明确日起,网络支付的“直连模式”将由“网联模式”取代。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业务切量到网联之后,由网联承担清算工作,暂时免费,但之后会收取清算费用。
“支付宝、微信之前不需要清算费用的绝对优势就不存在了,两家是否还会推行巨额的补贴,值得关注,而市场就恢复正常了。”赵鹞说。支付宝、微信直连多家银行,节省巨额业务成本,因而可以到处打价格战,其他小的支付机构没有直连银行,尽管有的产品很好,但业务成本却高。有了网联,同一个业务同一个价格,大家处于同一起跑线,业务量大手续费就多,这样就公平了。
赵鹞认为,清算业务一定要集中化,需要受到央行监管,按照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原则运作,但是在终端业务层面,就应该“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商品好、费率低在市场上就有竞争力。
他分析,线下支付增长已经非常快,特别是线下的扫码支付,量化的增长率都超过100%,但是高速增长之后,增速肯定会快速下降。
除了快速增长的规模,线下移动支付创造的利润和商业巨头的费率都鲜有披露,但是从腾讯二季度的数据或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2017年二季度,腾讯总收入为人民币566.06亿元(83.5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9%。其中,其他业务的收入同比增长177%至2017年二季度的人民币96.54亿元。该项增长主要来自于腾讯的支付相关服务及云服务收入的增长。
2016年,除了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纷纷押注二维码支付,并在线下投入较多资源拓展商户。与此同时,包括银联、银行在内的传统金融机构也跟进布局。
在工商银行宣布推出覆盖线上线下和支付全场景的二维码支付产品后,去年12月份,中国银联宣布“标准”,并于今年5月联合几十家商业银行,正式推出二维码产品。问世之初,就获得全国近60万商户支持。
银联以前的收入模式一直比较单一,即线上收单模式+线下刷卡。在传统的四方模式下,银联可以获得一定的费用,但广大用户从刷卡到扫码的支付习惯改变,倒逼银联紧跟市场形势转变。在此背景下,银联甚至主动伸出橄榄枝,与京东金融牵手,围绕支付领域展开合作。
现有的市场格局,支付宝、微信的扫码支付仍然占据垄断地位,而且通过与主流的手机厂商合作,用指纹代替六位数密码输入,使得支付更为便捷。
“银联在移动支付领域肯定处于边缘,因为相对于支付宝和微信,银行就是边缘化的,而银联还要通过银行来推行二维码业务。”赵鹞说。
在业内人士看来,虽然已经垄断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上述两家巨头在8月份仍然不遗余力宣扬“无现金”,其实,对于它们来说核心目标是用户数据以及用户的使用习惯。
“信息就是资源,例如微信的和蚂蚁的借呗,这些产品都是基于用户行为数据才能建立,蚂蚁的芝麻质上也是针对用户数据的信用分,这些有很大的盈利空间。”某运营商业务人士说。
3标准之争背后
对于支付宝、微信、银联线下二维码支付竞争,未来最值得关注的或许是网联的全面运行以及呼之欲出的扫码行业标准。如前文所述,网联业务的切换,使得支付宝和微信失去了低成本业务扩张的优势;而支付清算协会研究的扫码行业标准限额也是未来市场竞争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不论是第三方支付清算模式由直连向网联的切换,还是扫码行业标准限额之争,背后都可以看到**监管的有形之手,将第三方支付清算市场由最初的商业市场自发运转向**主导的规范统一上归拢。
对比当年央行主导的银联工程,第三方支付机构自发的市场化创新,推进了此轮移动支付领域的去现金进程,并在初期得到了**的鼓励与认可。自2011年起,央行先后批复了270家支付机构牌照,也是希望通过支付机构带动我国电子支付业务发展。
根据艾瑞咨询数据,2016年中国第三方支付机构完成互联网支付和移动支付交易金额达57万亿元人民币。
随着巨头竞争局面的形成,监管者开始担心金融体系安全与垄断。
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曾表示,支付领域具有其特殊属性,支付的效率和风险是一对天然的矛盾,在不同时期要把主要矛盾向重要的一方倾斜。
正是金融支付领域的特殊性质,特别是一两家互联网巨头垄断支付进而有可能形成数据垄断时,这必然引起**开始担心个别机构对国民数据垄断以及数据安全隐患。
赵鹞表示,零售支付金额不高,人均支付金额很小,但是它的频次很高,每个国家的中央银行对于零售支付关注重点更多,因为零售支付与老百姓的日常接触更多,老百姓对于零售支付的信任也就是对法定货币体系的信任,如果零售支付的系统出现了问题,老百姓对于法定货币就会产生质疑,所以,国际清算银行包括支付清算委员会,一直就认为中央银行对于零售支付体系维护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法定货币的权威性。
“把零售支付网络垄断之后,老百姓对它(垄断)的认知就有可能比的认知还要高,谁垄断了零售支付网络,谁就能够垄断人民币体系的最后一公里。”赵鹞说。
互联网金融人士则认为这种耸人听闻的“有可能”的观点值得商榷。当年臭名昭著的红旗法案,那个不允许汽车跑得比马更快的法案,就是以安全的名义实施的。非现金支付是一个大的趋势,这个趋势从使用早已经由银行大力推动,近些年银联的支付笔数也飞快增长。相比之下,第三方支付金额占中国总体支付2%多的水平,占比还很小,垄断无从说起。现在最需要讨论的,应该是如何让非现金支付安全、便捷地服务好民生和实体经济。
有观察者认为,在“无现金”的商业征程上,蚂蚁、微信等巨头未来所面对的真正对手不是同行,而是**;而类似于支付、、等业务发展的前景和趋势,某种程度取决于**对市场化开放的容忍度。
不过,从支付行业备付金集中管理,到所有“直连”业务全部切量到,再到扫码支付标准之争,**与市场在支付业务发展中的博弈已见端倪。
在线下扫码支付中,技术层面的安全已经不是广大受众担心的问题,某运营商人士表示,从正向扫码到反向扫码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扫码的安全性,而且一些互联网巨头在业务中也会绑定账户险来进一步提升业务安全保障。
但是,很久的扫码支付行业标准仍然迟迟没有推出。据接近标准制定人士向《财经》记者表示,重要原因是,一些条款与商业机构还没有达成共识。
据接近监管人士透露,扫码行业标准的责任划分主要包括两个:一是技术标准,包括扫码模式等;二是业务责任,主要是支付限额和适用环境。
在技术标准上,支付机构与监管的思路很容易达成一致。但是在限额和适用环境上存在一定分歧。例如有的监管人士认为,目前扫码支付平均每笔金额才60元,那么限额1000元完全可以满足日常支付需要。但是,商业机构则认为这个额度太低了,在业务上存在壁垒。
多位接受《财经》记者采访的学者都认为,之所以出现一些争议源于一些领域的法律空白。例如,2003年修订的 《中国人民银行法》以及《中国人民银行人民币管理条例》对人民币的阐述更多都是指纸币和硬币的管理问题,而对于新兴电子支付以及正在研究的,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必须要与时俱进。
“现在包括征信、安全、数据等都没有相关的法律,支付领域也缺少法律,唯一的《》还是部门规章。”赵鹞说,在没有相关法律限制下,市场机构当然可以步子走得大一些,那么**和市场就会产生一些矛盾,双方都没有办法。
业内人士呼吁尽快出台一部支付清算的法律制度,这是关键所在。美国在上世纪50年代就有支付方面的法律了,70年代就有第一部电子支付法律,然后在1988年做了第二次修订,还有统一货币服务法案,只要提供货币转移服务就统统受各法案约束,且不区分账户。
4货币政策影响
尽管“无现金”社会尚未到来,但当前非现金支付的发展速度,已经让研究者和监管者感受到其对传统货币理论及政策所带来的潜在挑战。
在经典理论里面,货币乘数是指货币供给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简单地说,货币乘数是一单位准备金所产生的货币量。完整的货币(政策)乘数的计算公式是:k=(Rc+1)/(Rd+Re+Rc)。其中Rd、Re、Rc分别代表率、超额准备率和现金在存款中的比率。
“根据公式,现金与存款比例下降,货币乘数会提高,导致的能力增强。在实际运营中,比如发放一笔贷款,正常情况下,拿到资金方不会马上使用,而是继续转成存款,转成存款比例越高,货币乘数越高,现金(现金漏损率)比例下降,派生存款能力增强。但是没有体现突出的阶段性特征,对整体货币政策影响也比较小。”华泰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李超说。
亦有金融人士指出,去现金化对整个金融体系存在潜在风险,去现金可能会产生通缩,相当于一部分货币“被消失了”,这种情况下,也会收缩,这样收缩可能对经济体的会有一个小规模的负的冲击,对央行来讲也会损失一部分铸币税。
周琼分析,从Frankel“(弗兰克尔)铸币税”的角度看,在电子交易方式出现之前,“铸币税”只表现为直接的经济收益。从卡基支付(基于银行卡,通过ATM、POS机、手机、互联网等渠道进行的支付)到手机二维码支付,掌握了支付结算基础设施的机构不仅可获得直接的结算手续费收入,还可以获得交易的数据信息,这是更为宝贵的资源。围绕数据资源的争夺和争议就更大了。核心就是到底“非现金”的“铸币税”归谁,或者如何切割?
根据2016年国家发改委、中国人民银行下发的《关于完善银行卡刷卡手续费定价机制的通知》 ,发卡行服务费率水平降低为借记卡交易不超过交易金额的0.35%,贷记卡交易不超过0.45%,还有单笔金额上限,网络服务费率水平降低为不超过交易金额的0.065%,收单环节服务费则实行市场调节价。
“这也构成了二维码支付手续费率自然的天花板。最后哪种支付结算方式胜出,关键还是付款人和商户的使用成本。”周琼说。
罗格夫写道:“纸质货币是限制全球金融系统畅通运行的主要障碍。” 此外,很多***家认为,减少现金存量有助推动负,即放贷人向付利息。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助理教授包特表示,我个人对这个观点不是很同意。因为现金相当于是零利率的资产。如果**希望通过去现金迫使大家接受负利率,那么大家可能会用其他零利率的实物或者资产代替现金实现保值。比如,甚至买一种保质期比较长的食品。
“负利率是一个经济理论上的概念,人们对于它缺乏经验。要在现实中推行一个政策,仅仅靠它在理论上能带来的好处是不够的。事实上负利率刺激经济本来就要考虑很多问题,比如说负利率之下如何定义率和资产的基本面价格。同时,如果为了实行负利率而强制去现金,我担心会出现‘去货币化’,就是说,一些老百姓可能为了规避负利率,会宁可转回部分的‘以物易物’交易。” 包特说。 《对你影响 | 扫码支付要变天?支付宝危险了!》 精选二
摘要:2012年可谓移动支付的关键年,这一年,支付产品正式问世,此后,以支付宝和财付通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通过二维码支付手段火速渗透线下,以燎原之势攻城略地,历经5年如火如荼的发展,二维码支付已成为无卡支付的代表形态,成为线下支付的主流。易观智库发布的报告显示,支付宝、微信支付合计占市场比例已经高达90%以上,由其主导的二维码支付几近“一统江湖”。
如果时间回到2012年,你可能不曾想过,身上不带一分钱一张卡就能畅通无阻地在一个城市生活一周、一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是的,仅仅五年后的今天,这已经成为许多人的生活方式。无论是餐厅吃饭、超市购物、搭乘公交,还是市场买菜,只需要拿上手机就能轻松支付。
变化可能不仅于此,当你跨出国门,诸如银联、支付宝、微信支付这样的字眼不仅在日本、东南亚等地随处可见,即使远及欧洲、美国,这些熟悉的品牌也已广泛覆盖。
就在刚刚过去的,支付宝方面发布统计数据显示,在境外用支付宝付款的人次同比激增七倍多,人均消费金额达1480元。同时,约有370万用户在境外使用支付宝查找当地的吃喝玩乐信息和商家优惠。而此前银联2016年的显示,截至2016年末,银联受理网络延伸至160多个国家地区,境外商户累计达到1986万户,累计发卡6800万张,欧洲受理网络覆盖率已经达到50%。
变化就集中在这五年。过去的五年,无疑是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喷薄放量的五年。
公开数据统计显示,2012年,中国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为1511.4亿元,尽管2017年暂无行业统计数据公布,但截至2016年底,中国移动支付业务达到257.1亿笔,交易规模已达到157万亿元人民币,4年间增长1000余倍,达到了美国移动支付规模的50倍。该数据仍然处于动态跃升的过程中。除此以外,截至2017年6月,中国手机网上支付用户规模达到5.11亿,网民手机网上支付的使用比例达到69.4%。
第三方支付机构、银联和传统银行等各方市场力量彼此角逐是行业主要的内在驱动力,这带来了层出不穷的创新。
支付创新百花齐放
“近5年来,包括担保交易、快捷支付、移动支付、先享后付和刷脸支付,支付宝几乎引领了支付史上所有的创新,在这些创新需要技术的基础能力做支撑,我们把它总结为BA-SIC:Blockchain()、Aritificialintelligence()、Security(安全)、IoT()和Cloudcomput-ing()。这些‘基本款’技术支持着支付宝的每一次创新。”蚂蚁金服CTO程立接受经济观察报采访时表示。
而在上述这些创新中对市场影响最大的是二维码支付。
2012年可谓移动支付的关键年,这一年,支付宝二维码支付产品正式问世,此后,以支付宝和财付通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通过二维码支付手段火速渗透线下,以燎原之势攻城略地,历经5年如火如荼的发展,二维码支付已成为无卡支付的代表形态,成为线下支付的主流。
易观智库发布的报告显示,支付宝、微信支付合计占市场比例已经高达90%以上,由其主导的二维码支付几近“一统江湖”。
失去二维码最佳发力契机的银联,在试图重夺市场份额的道路上,也在不断尝试。
一方面,银联开始大举投入海外市场。其年报显示“截至2016年末,银联受理网络延伸至160多个国家地区,境外商户累计达到1986万户,累计发卡6800万张,欧洲受理网络覆盖率已经达到50%。内卡外用市场份额进一步巩固,和旅行社的合作也由线下延伸到了线上。业务本地化进程加速。除了受理终端以外,2016年在美国发行了首张,并在一带一路沿线市场加速布局。”
另一方面,2015年12月,中国银联联合产业各方推出“云闪付”移动支付品牌,将IC卡非接支付、NFC移动支付和二维码支付被先后纳入“云闪付”产品体系。来自银联方面的数据披露,截至2017年上半年,“云闪付卡”累计发行超过2900万张,全国支持“云闪付”终端数超过1000万台。眼下来看,尽管云闪付体系未能帮助银联完成重夺市场份额的愿景,但通过自身的清算牌照优势和不一样的技术路线,仍然是市场不可忽视的力量。
尤其值得注意的模式是银联和京东的合作模式。今年7月,京东金融与银联北京分公司(下称“北京银联”)合作的NFC支付新品“京东闪付”正式上线,与以往第三方支付机构支付账户直连银行账户的交易模式不同的是,京东闪付在业内首次将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支付账户直接纳入银联转接清算网络。
京东闪付的模式形成“一接多家银行”的形式,京东的电子钱包账户直接接入银联的清算网络,同时对所有接入银行透传交易信息,在发卡端做了一些改变,京东是作为渠道方被引入的,而资金来源还是其后绑定的银行卡。银联看重京东的引流能力,能够为“云闪付”带来更多的流量,提供更多的用户。事实上,此前,京东闪付模式也已经在帮银行做流量引入,京东的页面上可以看到,建行、中信、光大、华夏、民生和平安等银行都在联合京东做绑卡促销活动。通过和银联的深度捆绑,京东找到了打开支付市场的正确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网联的横空出世,在网联二维码支付标准待定和其“断直连”的原则宗旨下,二维码支付的行业前景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然而,支付机构的创新也并未止步。
近日,产品开始逐步在应用层面进行推广。
“也许有人认为现在的支付方式已经足够便利,为什么还要开发刷脸支付?我们在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除了服务当下,也想着眼于未来。”蚂蚁金服CTO程立告诉经济观察报,“大家都知道,在互联网时代,每一个里程碑式的节点,都以人机交互方式被颠覆为标志。第一次是PC在民用和商用领域的普及,第二次是智能手机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下一次,也许我们连手机都不用了,每个人、每个物品都将被数据化,变成传感器,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人与物之间都将直接相连。过去几十年,互联网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但未来也许用不了十年的时间,我们就会成为互联网的一部分。基于这个考量,我们在技术和‘拿了就走’的物联网支付技术上不断突破,为这样的一个未来做技术准备。”
值得注意的是,在银行卡产业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之时,在支付变革的破立之间,银行们的态度需要在创新和审慎之间寻找平衡,既要接受和拥抱创新,又要严守的底线,如何做到收放自如一直是银行们面临的严肃课题。
比如,针对眼下正处于应用突破前夜的刷脸支付等生物识别支付手段,近日,中国工商银行信息科技部高级经理廖志江就曾公开表示,移动金融在使用生物特征仍应审慎:“生物特征是属于敏感的信息,如果生物特征信息丢失,危害性比密码还要严重。要制定生物特征所配套的应用规范,承担社会责任,保护用户信息安全。”“无论无卡支付怎么发展,支付始终是基于卡基发生的。我们对于银行卡的未来还是有信心的。”一家股份制产品部负责人告诉经济观察报,“银行也有自己的创新,但很大程度上也会借力。比如银行采纳银联的二维码标准,一方面是因为和银联的合作关系,另一方面也确实是认同Token的技术标准安全性更高;但与此同时,银行和支付宝、财付通等支付机构也有深度的密切合作,无论是线上网购还是线下场景的二维码支付,都有相当规模的卡基交易。”
经济观察报梳理发现,借力各网机构,通过合作加速创新是近年来各商业银行的重要手段,如工行与京东、农行与百度、建行与蚂蚁金服、中行与腾讯等的战略合作,均是按照引入合作机构,解决引入流量、经营用户、做好“最后一百米”的思路来推动整体经营策略的转向。
支付方式改变生活
支付领域创新带动的不仅仅是支付的便利,更成为普惠金融落地的基础。作为一个入口级服务,移动支付每一次创新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各行各业的服务体验。从大型餐饮连锁到路边的煎饼果子摊,从ShoppingMall到淘宝店铺,从共享单车到滴滴打车乃至公交出行、再到缴纳水电燃气费、缴纳交通违法罚款,移动支付已经全面渗透到了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近日,瞭望智库发布《科技创新对人民群众“获得感”贡献分析报告》(下文简称“报告”),选取制造、信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五大领域的科技成果,从客观数据和情感指数两方面进行调研科技创新给国人带来的“获得感”。
其综合结论指出:年,中国人科技领域“获得感”总得分5年间增长了72%,而在细分领域中,高铁、移动支付、网购、共享单车等新科技的快速普及成效尤为明显,其中移动支付以26.91%的比率第一,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因为深度渗透和改变了人们日常的生活,移动支付对老百姓获得感认同度最高。
事实上,移动支付的发展不仅在支付方式上带来了便捷,也促进了网络购物、共享单车等领域的快速发展,以支付宝、微信支付、银联等机构,都先后推出了刷手机乘公交、在线办理预约挂号等公共服务,以前需要特地跑到相关执收单位才能办的事,如今足不出户就可以轻松完成。与此同时,因为便利了小微商户的收款找零促销,减少了假币风险,移动支付甚至成为了普惠金融落地的基础。
毋庸置疑的是,移动支付、远程认证、生物识别等技术也正在改变中国人的消费和生活习惯,实实在在便利了生活。来源:经济观察报---关注我们---《对你影响 | 扫码支付要变天?支付宝危险了!》 精选三
马云一生打过无数重要的电话,而13年前从打回杭州的那个电话,无疑是最重要的之一。中国人之后十多年的生活方式,都从此被改变。 中国人近十多年生活方式上的巨大变化,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摆脱了“身(份证)、手(机)、钥(匙)、钱(包)”的束缚。而这一切,和一家叫做支付宝的公司密不可分。 “凭借技术,支付宝引领了(近十余年)支付史上几乎所有关键的创新:担保交易、快捷支付、移动支付、先享后付、刷脸支付。”10月11日,蚂蚁金服科技探索大会(ATEC)上,花名“鲁肃”的蚂蚁金服CTO程立这样总结。 脱胎于电商平台阿里巴巴的支付宝,经过长达12年的技术创新与商业竞争洗炼,已经将整个中国的移动支付水平拉升到全球领先的地位。 有数据显示,在市场份额占比过半的支付宝及其同行们的努力下,中国2016年移动支付规模是美国的50倍。 杭州有近水楼台之便,移动支付更为普及。在杭州,从跨国连锁超市到社区菜市场,从商业广场到夜市小摊,从医院挂号处到地铁售票处,只要有一台智能手机和一个支付宝账号,任何人都不再需要携带装满现金和银行卡的钱包。有一个夸张的笑话甚至说,如果支付宝宕机5分钟,中国人的生活可能会停摆。 数据显示,2016年双十一全天,支付宝实现支付总笔数10.5亿笔;更为关键的支付峰值数据则达到12万笔每秒。这些每年刷新的世界纪录背后是支付宝多年积累下的扎实的技术实力。 风起于青萍之末,中国移动支付能取得今天的成就,须要回溯历史,回溯支付宝正式独立以来的12年和作为淘宝一个部门的开头那2年。 担保交易:在中国社会土壤里做电商 2003年,在国际电商巨头Ebay进军中国市场的威胁下,出于业务防守的需要,原本只做B2B的阿里巴巴秘密开启了一个本土C2C项目,这就是后来名满天下的淘宝。 必须要承认,当时的中国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程度并没有那么强,即使网络购物已经跌跌撞撞发展了几年,但人们对线上交易仍然抱着深度的警惕和怀疑,买家担心付款后收不到货,而卖家也担心发货后收不到钱。“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传统交易模式遇到观念和实践上的阻碍,携款等恶性事件也时有发生。 因此,淘宝早期的很多交易都限于同城线下,像一个简单搬到线上的同城交易所,一旦买卖双方地理位置过远,就无法促成交易。如何帮助完全陌生的买家和卖家之间建立互相信任的关系,是当时淘宝要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 为此,当时淘宝网的负责人曾经想要模仿国外同行PayPal通过电子邮件账户连接信用卡的方式,但当时无论是电子邮件还是信用卡在中国都算不上主流,这条路不通。事实上,PayPal当时都没能完全解决类似的问题,因此也导致资损率一直偏高。另外,他还想过模仿腾讯Q币搞出一个淘宝币,后来发现也不行。 不仅淘宝团队想了很多办法,淘宝的用户社区里也对此展开了大量讨论。群策群力集思广益之下,淘宝团队的思路越来越清晰,线上交易最大的痛点就是要保证用户的资金安全。怎么保证?试试由,说不定可行。 于是,“担保交易”应运而生。淘宝上的买家下单后,将钱打入淘宝专用担保交易账户,卖家收到通知后发货,买家收货确认无误后通知淘宝可以付款给卖家,如果货物不符则可以申请退款。这就是担保交易的流程,也正是后来“支付宝”雏形。 站在技术的角度,担保交易并不是那种革命性的、颠覆式创新的黑科技。但正是这种商业环节中的创新,为其后整个中国电商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日,西安工业学院的大学生焦振中在淘宝网下单了一台标价750元人民币的二手富士相机,是在日本横滨留学的崔卫平挂上淘宝的。他们之间的地理间隔是3000多公里,交易意向达成了,可实际要完成却仍阻碍重重。 相机多少也算个贵重物品,双方在交易方式上一直没有谈拢。买家焦振中不愿先付款,个人卖家崔卫平也不想先发货,在未曾谋面的陌生人面前,谁都不想承担大几百元的交易风险。 山重水复之际,卖家崔卫平在式看到淘宝网新推出“担保交易”的服务,他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解决交易信任问题的好办法。随后,崔卫平把支付链接发给了买家焦振中。 与此同时,杭州淘宝网收到了这条来自西安和日本横滨之间的交易讯息,一位淘宝财务姑娘狂奔进担保交易小组的办公室,“有一笔业务来了,快确认!”没过两分钟,财务姑娘又跑回来说:“买家不想买了,要退款。” 但这是整个淘宝第一笔担保交易,广东籍的财务姑娘为了图个好“彩头”,并没有因此放弃,她坚持劝说买家焦振中不要退款。这种坚持获得了焦振中的信任,两个小时后,淘宝历史上第一笔担保交易完成,支付宝就此诞生。 其实那时的支付宝就是淘宝网支付结算的一个工具,而且最初是由财务部门来承担的,整个团队只有3个人,一个财务经理、一个会计和一个出纳。每当有担保交易进来,工作人员就用Excel表人工记录下来,一个月需要处理的交易大概是30笔,每天的交易额是几百元。 慢慢地,越来越多的买家更愿意选择提供担保交易的卖家,而为了在竞争中迎合买家的喜好,越来越多的卖家也陆续提供担保交易的服务。到了2005年,淘宝规定交易必须使用担保交易,而独立后的支付宝正式对外公布“你敢付,我敢赔”,担保交易与淘宝一起迎来几何级增长。 由此,中国互联网的电子支付问题可行性得到验证,如何在中国社会土壤里做电商,这条路算是由支付宝从担保交易而始走通了。(2004年9月,支付宝组建初期员工合影) 快捷支付:打通银行的关节 在担保交易模式的助力下,淘宝成立仅3年,美国同行Ebay就败走中国市场。而淘宝则开始了一枝独秀引领中国电商风潮的时期,一直到今天,淘宝及其衍生出来的淘系核心电商业务仍然是阿里巴巴集团最重要的现金牛。 淘宝的几何级爆发用数字来说明再合适不过了:交易规模到2009年已经超过两千亿元,比刚成立时的2003年扩大了接近六千倍。这种规模的增长当然也带动了支付宝,从交易占比来说,那时支付宝90%的业务量都是淘宝带来的。2009年支付宝的日交易额也已经达到了的级别。 但是,发展太快有时也会导致乱了阵脚。在2009年到2010年初的那段时间,用户的支付成功率只有60%左右,这还是整个团队全年辛苦提高的结果。很多用户在淘宝上下单后支付的时候,经常要跳转七八次页面,任一环节没处理好都会导致支付结果的失败。当时淘宝的客服电话里时常会遇到用户情绪失控而破口大骂,毕竟这是关乎用户钱物交易的事。 2010年初的支付宝年会上,马云破天荒地亲自痛骂支付宝的用户体验“烂、烂、烂到极点。”当时所有支付宝员工都感到很委屈,大家都不明白,辛苦一年,业绩发展得也不错,怎么栽在了用户体验这个点上。时任支付宝总裁、刑警出身的硬汉邵晓锋甚至哭了。 平心而论,支付流程复杂、支付成功率不高,不仅仅是支付宝的问题,是因为支付宝需要与不同的合作银行对接,而不同银行关于的规定又各有不同,支付的手段本身也过于落伍,支付成功率自然就会因为具体情况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当时,包括支付宝在内的所有第三方支付都面临这个问题。 但站在用户的角度,并没义务去厘清其中差别,对用户来说,只要我支付没成功,流程繁琐,体验不好,那就是你支付宝没做好。 用户的想法听起来完全没毛病。这个难题最终还是留给了支付宝。 起初,支付宝试图去帮助银行提高网银支付的成功率,但实践中发现吃力不讨好。银行们没有配合你支付宝做工作的动力,即使配合了效果也不明显,最多能从50%提高个几个百分点,完全满足不了淘宝对支付成功率达到百分之八九十的要求。后来,支付宝还尝试了“卡通”业务,与一些银行推出,结果是小范围内方便了一点,但仍然不解决问题。 到了2010年下半年,支付宝团队注意到航旅业务中一种叫MOTOpay的支付方式。支付宝加以借鉴改进之后,用户只要第一次与支付宝签约,提供姓名、身份证号码、、银行预留电话等信息,由支付宝来与银行进行匹配,之后的交易用户只需一个简单的支付密码或手机校验码,所有环节在支付宝上就能完成,不再需要、繁琐的页面跳转。这就是日后让整个第三方支付行业受益匪浅的“快捷支付”。 这种创新的支付方式对用户来说非常友好,在保证用户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大幅精简了支付流程,学习成本立刻下降。以前,上了年纪的长辈如果也想用淘宝,不仅要拿一个笔记本写下与支付宝绑定的和密码,还要写下支付宝账号和登陆密码,然后写下支付宝支付密码,实际使用的时候可能还要翻箱倒柜找出一年就用这么几次的网银usb-key。但开通快捷支付后,只要一次签约,之后都只需输入支付密码即可。 当时的支付宝有了想法和方案,接下来要做的,就剩下拿着方案去跟银行谈判了。谈判的过程自然是艰难的,毕竟当时对所有的统来说,谁都没开过这种业务的先例,未知的风险使得银行都持谨慎的态度。而支付宝的谈判原则就是,以各种利益让渡消除银行的顾虑,把风险一律揽到自己这里,只要快捷支付能够成功推行。 快捷支付开通后,不仅支付宝的支付成功率从原先的60%提升到90%以上,银行也发现开通快捷支付的银行卡活跃度**提高。这个创新对支付宝、银行、用户是一举。在支付宝快捷支付的示范性作用下,包括微信支付在内的其后所有第三方支付公司都能轻易地与银行系统对接,使得中国移动支付真正具备了赶上乃至超过国际先进水平的可能。(2010年“骆驼大会”,是蚂蚁金服发展历程中最重要的战略会之一。在激烈的辩论之后,明确将提高支付成功率作为首要的关键绩效指标,支付宝找回了“用户价值”这个重要的初心。) All in无线与扫码支付之争 历史车轮从来不等人,商业和科技的世界里尤其残酷。中国互联网跟随着智能手机的大潮一起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线下场景的丰富,顺其自然地带来了线下移动支付的需求,这对支付宝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就整个阿里巴巴集团来说,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并不算是排头兵。也正因此,2013年阿里巴巴宣布All in无线,而支付宝的All in无线甚至还要更早。 而支付宝All in无线的最重要的表现就是,在国内率先研发并应用二维码支付。 作为一家第三方支付公司,支付宝的基因一直是轻和快的。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前夜,移动支付领域的关注点还有很多是在NFC近场支付上,并被广泛应用于公共交通,商场POS机和自动售货机等场景和终端。NFC支付的优点是不需要无线网络,但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需要全面的硬件和设备升级。银联和手机厂商们也许会选择推动NFC支付的普及,但支付宝的基因决定了它不可能去涉足硬件。 2010年至2011年间,二维码技术在互联网上得到广泛讨论,从技术的角度来讲,已经成熟。作为PC时代中国电子支付的领军者,支付宝发现这才是属于自己的机会,随后开始着手推动二维码扫码支付的商用进程。 就国内来说,将二维码应用于扫码支付,还是支付宝开的先河。2010年,支付宝创始团队成员、如今的副班长倪行军看好二维码的发展想象空间,带着两三个架构师就开发出了二维码支付。 现在,市面上成熟的移动支付还有两类:条码支付,和二维码支付。条码支付的优点是传统商超、便利店不需要更新设备,直接用已配备好的传统条码枪扫用户支付宝上系统给出的条码就能付款;但同时,条码支付的缺点也是设备,即必须是配备条码枪的商家才能使用。 相比较而言,二维码的延展性和通用性就要广大得多,它能应用于从高端商厦到街边小摊的所有交易场景,与各行各业相融合,每个人都可以轻松生成与自己账户相匹配的二维码,别人扫一扫后就能支付或转账。这种二维码既可以在线上任何地方出现,也能印刷出来张贴在线下的任何角落。 但受限于当时的移动网络条件,二维码支付并没有得到足够的普及。直到2013年后,3G网络和4G网络的用户数陆续开始上来了,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双双投入资源推广二维码支付,市场才重新认识到二维码的价值。 好景不长,2014年3月央行下发了一纸文件,以客户信息和资金安全的名义暂停了二维码支付,受影响最大的就是引领二维码支付的先驱,支付宝。 当时的舆论对监管颇为困惑,不过,央行并非堵死了二维码支付的探索之路,同时也承认了二维码支付的积极意义,只是需要时间研究技术标准和风控体系。没过几个月,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就陆续在一些交易和转账场景里重启二维码支付。 一段时间的运行中,二维码支付不仅没有引发风险和恶性事件,反而由于其极低的成本、极大的信息密度和极高的通用性,让社会大众对二维码支付的接受度反而越来越高,一碗馄饨、一根黄瓜、两个包子都可以扫码支付买单,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线下交易的流程。 同时,支付宝还将这项成熟的技术输出到了印度的兄弟公司。由于印度线下商业环境与中国类似,有海量而微型的交易场景,Paytm在短短几个月内就利用成本低廉的二维码扫码技术连接了线下数百万商家。 2016年7月,央行正式发函确认二维码支付的合法地位,充分肯定二维码支付的作用。随后,各大银行、银联也在NFC技术不受市场喜好的情况下,转而拥抱二维码支付,“官军”也正式跟随支付宝的步伐,走上推广二维码支付的道路,下场搏杀。 2017年2月,支付宝上线“收钱码”。作为二维码支付的进化版,收钱码进一步降低普通商家使用二维码收款的门槛。只要申请收钱码,可以从支付宝免费获得相关物料贴纸,还能将收钱码渠道单独设置一个账单,与其它转账区别开来。更重要的是,从收钱码里收来的钱,还可享受,这让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的中小商户十分受用。(支付宝收钱码,是二维码支付的进化版,进一步降低了普通商家使用二维码收款的门槛) “如果要坐牢,我去!” 从最初只有3个财务工作人员的支付宝,到今天估值数百亿美元的,蚂蚁金服用十几年时间将许多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在支付宝诞生之前,马云还是有所顾虑的。他想过自己做第三方担保,另外寻找一家国内成熟的金融机构来合作做支付。不过事与愿违,当时国内无论是银行还是银联,都对这种5块钱、10块钱的“小生意”兴致盎然,合作当然也没谈成,马云处处碰壁。 祸兮福之所倚,没人帮马云,他就只好自己做。2004年1月,达沃斯论坛现场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讨论震撼了马云,他开始重新思考支付宝的事。 此时,马云对做不做支付宝的判断标准已经悄然发生变化。他意识到,支付宝不仅仅是辅助淘宝更好交易的工具,它的责任和使命更应该是推动中国社会诚信的发展,信用体系建立起来了,商业自然就会变得流畅。这种认识使得后来支付宝将每一步突破与创新都分享给了全行业,担保交易、快捷支付、二维码支付,每一个都是现在全行业的标配。 当晚马云就从达沃斯打电话回杭州:“现在、立刻、马上!启动支付宝!”接着他又加了一句:“如果要坐牢,我去!” 从那时起,支付宝的历史开始了。从那时起,中国电子支付的序幕正式拉开。
《对你影响 | 扫码支付要变天?支付宝危险了!》 精选四 10月19日讯,“‘双十一’顺利通过,则意味着网联存活了下来。”一位网联管理者不无压力地说。届时,网联至少要达到每秒4万多笔的处理速度,才足以应对“双十一”购物峰值。
作为第三方支付清算直连模式的终结者,一统江湖的网联,上线仅半年即将面临“双十一”和“春节红包”两轮大考。
对于网联平台的工作人员而言,这意味着,自年中启动切量以来,每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12个小时,骨干人员每天工作15个小时——这样的工作节奏或许会持续到今年底。
依照计划,网联要在今年“双十一”切入两大支付巨头——支付宝和财付通50%的业务量,今年底切入两大支付巨头70%的业务量。
由于财付通主要高峰值是春节红包时点,网联在“双十一”当天面临的主要高峰值来自支付宝,公开数据显示,支付宝在2016年“双十一”当天高峰值是12万笔/秒。
“按照支付宝预估,今年高峰值将增长到20万笔/秒,涉及银行账户中的业务量是8万笔/秒,在支付宝业务中有一半左右的量通过网联处理,那么,网联实际需要达到4万多笔/秒的标准。”上述接近网联平台人士向《财经》记者表示。
网联目前采取“三地六中心”模式,每个数据中心正常可以处理2万笔/秒,6个数据中心是12万笔/秒,目前,网联平台正在加负载进而扩大处理能力。
有IT界专业人士表示,相对于中国网络第三方支付和“双十一”风潮的始作俑者阿里,每遇“双十一”,仍如临大敌而颇感压力,缺乏网络支付清算经验的网联,如何支持今年新高的处理量是很大的挑战。
“大家对我们的怀疑是当天的第一个小时,‘双十一’峰值的保障工作都是围绕第一个小时准备。”上述网联平台管理者坦言。
而“双十一”之后,网联又将面临年底春节红包时点,财付通红包此前的高峰时点是20万笔/秒,其中一些业务需要跨行而必须经由网联完成,网联平台预估年底可支持18万笔/秒。
“我不担心技术,担心非技术的人为因素。”上述网联管理者说。
9月26日,网联已完成了协同支付宝和五大行以及招行的“双十一”一半业务量压测。10月17日,央行会牵头组织对技术进行初验。
作为互联网金融的配套措施,网联的建设周期之短,被某传统银行行长称为一个“奇迹”——2016年8月筹备,9月开始共建,今年3月末上线测试,6月末启动支付业务切量。
今年8月初,央行支付结算司向有关金融机构下发《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关于将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由直连模式迁移至网联平台处理的通知》,要求,自日起,支付机构受理的涉及银行账户的网络支付业务全部通过网联平台处理。第三方支付直连模式行将终结。
在央行副行长范一飞提出“共建、共有、共享”之后,以(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京东)为主的互联网巨头科技人员聚集在一起,组建了筹备团队,也历经了从竞争到合作的角色转换。
面对技术能否支持以及利益如何平衡,网联筹备组人员用“亦步亦趋,如履薄冰”诠释当时面临的境况。
在技术和股权问题上,网联经历了“三上三下”深入沟通,最终确定了“三分之二的股权基数来自市场份额,三分之一的股权基数来自贡献投入,最后加权”的参考标准。
最终公布的网联显示,央行系持股37%,其中支付宝和财付通以9.61%的相同股份位列第三方,京东旗下紧随其后为第四大股东,持股4.71%,百度旗下百付宝科技公司持股2.42%。
如今,两轮大考在即,这不仅是对网联技术的大考,更是对新格局下、由以往竞争对手变身合作共有者的新型联盟的考验。
即使顺利通过也仅仅是网联生存下来的第一步,身处IT行业,20亿元的资本金能烧多久?后续资金是增资扩股还是创造新的收入?除了**监管行为之外,与现有的互联网金融巨头相比,网联的优势体现在什么地方?未来是否会出现网联与作的第三方支付机构间的商业竞争?
天生就坐在数据筐之中的网联似乎已经嗅到了未来的机会。“网联未来将是一体两翼格局,核心业务做转接清算,尽基础设施职责。此外,利用大数据构建商业模式,产生;其次,提供服务;再者,拓展跨境业务。”上述网联平台管理者说出了网联未来的定位。
而在某互联网金融巨头人士看来,与网联相比,现有的互联网金融巨头与客户更为紧密,金融云也并非短时间就可以促成的事情。不过,有网联平台的人则认为,基于基础设施做的金融云,可信度一定程度上高于企业的金融云。
冲刺峰值切量
“切量过程中,支付机构每天都有磕磕碰碰的事儿,但是总体还算顺利。”上述筹备组人士说,“最大的困难是网络支付市场野蛮生长五年,沟通协调是最有挑战性的工作,利益诉求也非常多元化。从怀疑、质疑到看到真的落地了,看到真的行了才愿意放弃直连下的既得利益。”
6月30日,财付通和中国银行每天以超200多万笔的速度向网联平台迁移;8月中下旬,支付宝同平安、建行、招行等银行的支付业务开始向网联迁移,并在9月中旬启动了7家大中型银行(工、农、中、建、交、招商、平安)的切量工作。
网联平台日前的切量工作主要围绕9家主付机构和18家商业银行。截至9月中旬,主要的18家商业银行已经初步完成接入。
9家支付机构由董监事会提名,包括支付宝、财付通、网银在线、快钱、、百付宝、平安付、联动优势和中银电商,市场总体份额达97%,其中,支付宝和财付通总份额超90%。因而,网联平台切量以两家互联网金融巨头的切入为主要标志。
在某互联网金融人士看来,网联今年的切量计划颇显激进。
在“双十一”,完成两大巨头50%的交易量的切入工作,完成其他支付机构70%的交易量切入工作。到今年底,完成两大支付巨头70%的交易量切入工作,完成其他支付机构所有交易量的切入工作。明年3月31日,完成两大支付巨头所有交易量的切量工作,明年6月30日实现直连切断。
对于网联而言,完全切断直连模式的一个重要条件是,与支付机构直连的银行需要接入网联平台。据《财经》记者了解,与支付机构存在直连的银行数量达193家,网联计划今年底接入200家商业银行和40家支付机构。
产品研发方面,网联按照迭代发布、灰度上线原则,每个时间点版本上线一个新的功能,9月30日已经实现所有业务功能,预计12月31日实现一些非业务功能,并在年底完成产品研发。
央行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第三方支付累计交易81639.02亿笔,金额99.27万亿元,同比增长99.53%和100.65%。
据《财经》记者了解,目前网联每天的切量规模达1500万笔。值得注意的是,网联解决的是第三方支付与清算问题,上述央行公布的数据还包括不涉及银行的数据(第三方支付不同资金交易,例如零钱转账),业内人士认为,截至明年6月末,网联处理业务的笔数和规模都将小于上述数字,而未来零钱转账是否会通过网联清算还未可知晓。
“多国”联军组合
2016年8月,网联筹备组在北京西二环的短租几个公寓,来自多家支付机构的上百人,从之前的竞争对手变成了一起加班、共同研发的共事伙伴,他们调侃自己的办公环境为鸟笼式办公室。
“最初肯定很难,很多人都睡在办公室。”对于归属感形成,网联筹备组人员认为,一是有央行背书;二是筹备人员务实。
某央行人士表示,第三方支付市场经过多年高速发展已经慢慢进入有秩序状态,清算碎片化以及寡头垄断的局面甚至闭环的形成存在诸多风险,第三方支付清算集中属于更高层次的决定。“当这件事被套上国家使命,对国家和金融业都有巨大价值的时候,需要有一批能干实事的人来参与。”
筹备组负责人董俊峰,此前是中国银行部副总经理,也是最早接触互联网支付和电商业务的一批人,对如何把技术和人员很好融合起来拥有丰富的经验。
百度开发者中心总负责人强群力也加入网联筹备组,成为技术主要负责人,强此前曾在美国亚马逊供职。此外,30家机构向网联提供人才达百人,网联筹备组的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中层管理层不到35岁。
据《财经》记者了解,网联从包括支付宝、财付通以及百付宝和京东等8家机构挑选了20个技术总监,并筛选出20个技术组件,其中6个组件已经应用。
例如云有三层,第三层SaaS网联自己开发,底层和PasS层都要借助机构原有的力量,并与机构签订知识产权保护。与此同时,网联也招纳了一批技术新人,这些人则根据支付机构提供的源代码实现二次开发,达到自主可控的提升。
据上述筹备组人士介绍,支付机构组件也不完全符合网联平台需要,个别组件需要切割和剪裁,选型是竞优的过程,最后的方案也由公认选出。方案确定后购买设备,建设机房,安装设备,调试网络,选型、开发花费了4个-6个月时间,并行的机房同时推进,测试联动花费一个多月时间。
“我们的工作节奏是每天工作12个小时,每周工作6天,有一些骨干人员一天工作时间可达15个小时,工作强度可达正常银行的1.5倍-2倍。200人的团队创造的是600人的产量。”上述筹备组人士坦言。
传统集中系统的两地三中心,是指一个正常的系统,同城放备用系统,另外还有一个城市备用。
对比传统的清算中心系统,采用传统的集中式架构,从立项到上线一般需要两年到三年时间。
鉴于监管给网联一年的筹备时间,以及网络支付具有小额高频等特点,网联最终采用了分布式架构。网联搭建系统的第一步并不是从零开始,而是站在了巨头的肩膀上借力。
在金融街公寓备战六个月后,网联平台于今年3月底进行灰度上线测试,在北京、上海、深圳三地租赁六个机房进行试运营。灰度上线测试后,网联筹备组从金融街的几个公寓搬到了北京金融街月坛中心。
上述研究网联清算专家表示,之所以选择北京、上海和深圳,源于80%银行和支付机构都在这些地域,降低接入费用;第二,距离近可以降低通讯时间,减少交易时间。
据《财经》记者了解,网联平台后续在扩容中会增加第四个城市,目前涉及华北、华东和华南,未来第四个城市选在华中或者华西的可能性比较大,其中以成都和合肥可能性最大。
上述筹备组人士表示,网联平台采用的软件技术基本上都是开源的软件,而这些软件都是机构做了多次迭代,相比传统银行,网联技术从传统的IOE结构转到分布式架构,做的比较干脆,这为金融行业趟出一条新路。
从竞争到“共有”
央行旗下机构牵手多家支付机构共同筹备网联平台,实现从竞争到“共有”,是网联平台能够诞生的重要基础。
网联成立之初的“共建、共有、共享”理念并非萌芽之初就有的。在去年8月份筹备组成立之前,支付清算协会就已经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其中支付宝也参与其中尝试了诸多探索。
“当时市场上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确实有支付机构提出让它来开发系统、运营,协会挂牌的想法。”某知情人士说道。
实践证明,这样的想法根本不能得到市场的认同和最终落地。网联平台的使命是收编所有第三方支付清算业务,如果采用一家支付机构系统,就意味着其他支付机构的清算数据要转移到这家机构系统之中。
根据iResearch艾瑞咨询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一季度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达到22.7万亿元,同比增长113.4%,环比增长22.9%。其中,支付宝的市场份额达到了54.0%,财付通市场份额达到了40.0%,其他众多支付企业的市场份额之和为6.0%。
据《财经》记者了解,当时出于市场平衡需要,也曾一度考虑采用支付宝和财付通的业务系统,南北各设立一个中心。这样的好处是采用中国现有的高端技术,加快平台推出时间。
只是,拥有的互联网巨头,除了阿里、腾讯之外,还有京东、百度。BATJ的市场竞争格局也一度对网联南北中心构建方案形成掣肘。甚至曾有一个方案是央行自建中心,收编支付宝、财付通两家中心,而这样的方案制约点在于两家机构中心内部结构、技术、标准都有所不同,整编已经长大的机构并非易事。
在斡旋了一段时间之后,网联筹备转由央行支付司牵头,在支付清算协会指导下成立筹备组。彼时,央行分管支付的副行长范一飞会见上海副市长时,首次对网联提出了筹建建议:“共建、共有、共享”。
“虽然简短六个字,但是把网联当时的窘境突围了。”某接近央行人士说道。
不过,摆在筹备组负责人董俊峰面前的难题是,这六个字将如何得以实现。最后,用股权换共建的积极性,通过抑制一股独大,并以市场份额、技术人力贡献度划分股权持有比例,实现共有,最后股东共享平台。
当时对于网联筹备组最大的难点不过两点:一个是技术能否支持;二是能否平衡各方利益关系。“毕竟动了既得利益的奶酪。”筹备组管理层人士说道。
筹备组人员也透露,在这一年间,“累心、累脑”是董俊峰和整个筹备组的常态,因为在筹建过程中,技术选择和股权博弈一直都是筹备组和支付机构争论的焦点话题。
在技术和股权问题上,网联采取较为公开透明的方式。例如,会有二十几家支付机构都拿着不同的技术方案坐在一个会议室,对比、较量、争论是选择技术方案经常使用的方法。
除了技术,股权平衡则更为艰难。有的机构因为市场份额占比较高,曾在筹备之初开口就要30%的份额。网联筹备组在股权问题上也曾召开几次大型公开会议,用他们自己的定义就是“三上三下”,通过三次正式的沟通,确定大家都认可的股权划分参考标准。
“股权份额的故事最多,很多支付机构都需要在会下摆平。”接近筹备组人士表示,最后,网联股权持有的确立标准是,三分之二的股权来自市场份额,三分之一的股权来自贡献投入,最后加权。
已经公布的网联设计显示,央行系持股37%,其中支付宝和财付通以9.61%的相同股份位列第三方大股东,京东旗下网银在线紧随其后为第四大股东,持股4.71%,百度旗下百付宝科技公司持股2.42%。
事实上,在股权划分上,不论是支付巨头支付宝、财付通,还是央行均有做出让步。支付宝和财付通是逐渐收敛达到这个目,因为高股权就意味着高出资成本;而央行系最初希望用23%的股权享有37%的话语权,在支付机构的加压下,央行最终还是选择了。
“百度和京东的股权差距也比较大,因为京东在共建上的贡献度高一些,提供的人员和技术都高于百度。”接近筹备组人士坦言。
某研究网联清算的专家向《财经》记者表示,三方模式的直连清算属于代理的清算模式,这种模式是两两间谈利益。网联是中央对手的清算模式,这种集约化的清算模式好处包括:效率提升、成本降低;可以有效控制之前银行直连支付机构的;对现有支付企业走出去提供后力,因为央行系持主要股份,网联有国家背书。
东兴认为,第三方支付相当于被央行收编,一方面,此前存在灰色地带的直连模式下交易数据可以绕开监管的漏洞被堵上,国家金融监管安全得到了保障,另一方面,代表支付未来的第三方移动支付海量数据控制权被民营支付巨头垄断将不再可能,超级金融的巨大想象空间不复存在。支付巨头因为仍然掌控着接入端的主动权和交易数据,利益并没有受到侵害。一个好的市场一定是一个具备好的监管的市场。
支付宝网络购物担保支付模式问世之前,传统四方模式包括收单、商户、发卡行和银联,其中银联为银行卡做转接清算。随着支付宝备付金账户开立的银行数量不断增加,便形成了与银联完全不同的三方模式,在这一模式中支付机构承担了清算的工作。
备付金集中存管政策出台之前,支付机构少则大概有10多个账户,多则有70多个账户,甚至再多达上百个账户。截至去年底保守估计,支付机构备付金有5000亿元规模。
巨额的备付金不仅可以获得高额的利息收益,通过支付账户获得闭环的生态,一定程度上对我国货币体系也构成了影响。与此同时,多个备付金账户也给第三方支付行业带来了非常大的隐患,近年来携卷备付金跑路、挪用备付金现象时有发生,给行业带来声誉损失,也给客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今年初,人民银行印发《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实施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集中存管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支付机构应将部分客户备付金交存至指定机构专用存款账户,首次交存的平均比例为20%左右,最终将实现全部客户备付金集中存管。
某业内人士指出,网联平台与备付金集中是相辅相成的政策,在直连模式下,N家银行和M家支付机构是N×M的关系,网联出现之后,N家银行连接网联,M家支付机构连接网联,链接数据变成M+N,连接束从平方级直接降到一次方级,实现数量级的下降,也能实现渠道成本和技术成本的下降,效率也会提升。
不过,市场仍然比较关注,网联是否带给所有的支付机构提供公允性。据接近网联平台人士介绍,网联平台提供公共服务的同时,还会。有一些小的支付机构也可以借助网联提升谈判权、定价权、风控缓释等能力。
业内人士指出,直连模式下,商务关系以及标准都将发生重大改变时,新的技术和新的规则也将带来新的秩序。
可持续愿景
对于网联而言,冲刺上述两个峰值点只是其在技术上得到认可,实现存活的第一步。作为央行指导单位,完全市场化运行的机构,网联未来市场化程度值得关注。此外,网联如何能够可持续将是其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据《财经》记者了解,网联目前依然保持筹备之初的工作节奏,200人的团队每天创造的是600人的产能,但是这些人却罕见地还拿着原单位的工资。
网联目前的资本金是20亿元,身处非常烧钱的IT行业,业内权威人士预计大约可以维持2年-3年。而且,网联在一段时间内都会为支付机构提供免费服务。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除了增资扩股,最好的资金来源是有新的收入。当支付机构将清算量都切到网联平台上之后,天生就坐在数据筐之中的网联是否会考虑一些未来的“钱景”?
对于网联清算平台的管理团队,央行目前指派、提名蔡洪波、董俊峰两人,其他人员任职给网联一定的市场化空间。目前网联团队中三分之二是技术人员,并自认为,网联更像服务金融的公司(fintech)。
据《财经》记者了解,未来,网联或将触角延伸到大数据和金融云以及帮助支付机构向海外拓展等业务。而作为这家平台最宝贵的初始财富,从支付机构借调的三分之二的人都将留在这里,来见证推动网联未来的发展。
接近网联人士向《财经》记者表示,可以判断,未来两年到三年,基础设施肯定是网联的主业,也是其安身立命之本,基础设施理论上不能以盈利为中心,但是起码打平成本,肯定要有盈利模式。
“一年100万亿元的资金通过清算平台流转,每天5.2亿笔,一年1700亿笔的交易,在体系内流转,你想想会带来多大的数据量,但是网联不过资金流,都是信息流。”上述接近网联人士说道。网联未来肯定会有数据服务,但是这个数据服务谁?是个人征信、企业征信还是反欺诈,或者是市场化的画像服务,这都需要央行提供网联一个方向,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网联不会让自己的数据沉睡。
网联的股东们对数据并不陌生,特别是支付宝和财付通以及京东金融等对大数据的运用都很有经验,相对来讲这些机构的数据都有一定的闭环特征,网联未来是否会与自己的股东存在竞争不得而知。不过,网联如果实现盈利,每也都会分有一杯羹,这就是最初“共享”理念。
作为国家队的一员,网联虽然属于混合所有制,但是央行系拥有相对控股的股份占比,包括以及对网联未来的发展都或带来一定积极影响。
在每一次网联的话题中都离不开银联的影子。监管一直认为网联和银联可以实现差异化竞争发展,而在线下支付业务向线上支付业务迁移时,银联也在极力开拓线上业务,这种业务的重点与差异定位本身就存在矛盾。
从现在来看,网联还不足以和银联相比,上述业内专家表示,“银联拥有庞大的资产,银联业务在清算之外,涵盖收单、支付、钱包、二维码等。网联仅仅是清算一链。”
据《财经》记者了解,此前通过银联清算的几十家的支付机构还没有被要求断掉,但是不建议走流量,而在网联建立新秩序之后,所有支付机构都要和网联建立链接。
业内人士指出,未来网联的机会很多,可以为银行二三类账户跨行鉴权提供服务,也可以尝试将现有闭环的二维码支付进行码制统一,这又将是一层利益分配,这些都需要前瞻性布局研究。
不过,再好的愿景也要先成功通过这次大考!
《对你影响 | 扫码支付要变天?支付宝危险了!》 精选五央行结束最后通牒 支付宝们今天完成“收编”!四大细节看过来 时间:日 08:04:19 中财网   论起这两天的,网联、支付宝们被收编……无疑是排行最靠前的,也是最抓眼球的消息。  我们先来关注一组问题:  一是什么是网联?谁的网联?没有关注此前报道的小伙伴可能还有些陌生。网上有张搞笑图,不妨一乐。  二是根据央行此前安排,各银行和支付机构要在今年10月15日前完成接入网联平台和业务迁移相关准备工作。央行设定的“最后通牒”期限已过,各银行和支付机构接入网联平台的进度究竟如何?  三是已经到来的网联模式,对监管部门、支付机构、银行、用户将带来哪些影响?  四是考虑到网联平台毕竟是刚诞生不久的新事物,其系统能否招架得住即将到来的“双十一”网络支付高峰的考验?会否影响到“剁手党”的购物体验?  一说各机构接入网联进度如何  8月4日,央行支付结算司发布《关于将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由直连模式迁移至网联平台处理的通知》。通知要求,各银行和支付机构应于日前完成接入网联平台和业务迁移相关准备工作。网联平台运营机构应制定实施计划,组织各银行和支付机构妥善做好接入工作,包括联调测试、生产验证、和存量迁移等,并提供相关业务、技术支持。自日起,支付机构受理的涉及银行账户的网络支付业务全部通过网联平台处理。  从上述通知可以看出,网联平台运营有两个关键时间节点:  一是10月15日,各银行和支付机构要完成接入网联平台;  二是明年的6月30日,届时支付机构受理的所有涉及银行账户的网络支付业务将完成全部切量,直连模式就此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对于央行设置的最后期限,各家支付机构完成的进度有快有慢。今年6月30日,网联平台正式启动切量,腾讯财付通率先向网联启动业务切量,支付宝8月7日也正式向网联、切量。  根据网联平台此前公布的数据,截至6月底,有包括中行、招行、交行、平安、建行等在内的12家全国性商业银行接入,账户数量市场占比达70%;有包括财付通、、百度钱包、支付宝、快钱等在内的9家大中型支付机构接入,交易量规模市场占比超96%。  网联平台此前的计划是,9月30日前实现主要机构、银行全接入,支付功能全覆盖。不过,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仍有部分支付机构尚未启动切量,还处在系统接入的调试阶段。  二看网联如何改变支付生活  易观支付分析师王蓬博介绍,网联相当于是第三方支付和银行间竖起的一堵“墙”。原则上讲,任何第三方支付机构想要接入银行,用户进行跨行转账,未来只有两种方式,一种走银联的清算渠道,一种通过网联平台。作为一个典型的第四方金融服务平台,网联本身不直接对消费者提供任何金融服务,不碰触资金,通过统筹银行和机构,间接地为市场和消费者提供服务。  因此,网联的设立将对监管部门、支付机构、银行、用户都产生不同的影响:  1、对监管部门来说,网联的这堵“墙”其实是一道“防火墙”。在没有网联这堵“墙”之前,一些第三方支付机构与银行是直连模式,但这种模式绕开了央行的清算系统,信息流、资金流都掌握在支付机构手中,使银行、央行无法掌握具体交易信息,无法掌握准确的资金流向。  有了网联之后,所有通过第三方支付机构进行的线上支付的相关数据都在网联,央行通过网联就可以掌握资金交易数据,这将更易于对、防范等方面的监测。  2、对支付机构来说,网联的出现可以使得支付接入更快捷,过去的“直连”模式下,支付机构要一家一家银行进行对接,现在只要对接一家网联就可以。  汇付天下高级副总裁穆海洁对记者表示,网联的成立打通了所有支付公司和银行之间的连接,可为支付公司及社会节省大量成本。  北京一家第三方支付机构的高管对记者表示,此前大型支付机构因为有海量的客户和资金优势,其在与银行进行合作时拥有更多议价能力,这个优势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线上支付费率的“价格战”上。由于线上支付市场一直没有清晰的收费规则,“直连”阶段基本都是由各家支付机构与银行单独协商,平均费率在千分之二至千分之五左右,大机构往往可以获得更低的费率和更优的条件。  “但网联的出现打破了第三方支付机构单独议价的空间,大型支付机构原本在银行端的优势地位将产生动摇;相对来说,小型支付机构受此影响较小。”该支付机构高管称。  此外,上述支付机构高管还表示,由于接通网联后,也意味着此前支付机构分散在各家银行的备付金将由网联统一管理,这虽然利于更加规范管理备付金,但对支付机构来说,最直接的影响可能是不再有备付金的利息收益。  3、对银行来说,网联的存在冲击也不小,而且是直接体现在收入方面。在“直连”模式下,银行可以通过与支付机构合作赚取支付机构跨行转账的的手续费,网联的存在,就意味着这部分收入的消失。  更要命的是,“直连”模式下,支付机构在各家银行都存有一定规模的备付金,这对银行来说,是优质的存款来源;而今后支付机构的备付金将统一有网联集中管理,对本就“负债荒”的银行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4、对用户来说,影响则不那么明显。  国泰君安证券银行团队分析师王剑称,网联的设立,是背后清算体系的变革,对支付业务的前端使用没有影响,不会改变用户对第三方支付服务的使用方法。若系统设计得当,性能良好,则也不会影响用户体验。  网联如何备战“双十一”  虽然理论上说,接入网联对支付业务的前端使用没有影响,不会改变用户对第三方支付服务的使用方法;但考虑到网联平台毕竟是刚诞生不久的新事物,其系统能否招架得住即将到来的“双十一”网络支付高峰的考验,才是更广大“剁手党”最关心的事情。  上海一支付机构的技术管理人员对记者透露,网联平台的底层技术架构是由阿里巴巴和腾讯一起设计的,这两家互联网巨头的技术研发能力都很强大,因此网联平台的技术水平应该没大问题。  网联也关注到即将到来的“双十一”的挑战,并开始提前备战。9月26日,网联组织首次多银行及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交易的联合生产压测,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招行以及支付宝都在邀请之列。  基于测试场景和参与方,网联的首次压力测试被认为是应对“双十一”狂欢购物节支付量的一次演习。据网联方面介绍,在本次测试中,各商业银行提供给网联渠道的处理能力均不低于“双十一”目标值的50%。网联的目标容量是每秒处理12万笔的平稳运行能力,峰值期的目标是每秒18万笔。  上述处理速度能否招架得住“双十一”的交易洪峰呢?据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双十一”期间,支付宝实现支付总笔数10.5亿笔,支付峰值达到12万笔/秒。也就是说,网联的每秒处理的目标容量与2016年“双十一”支付宝支付高峰相近。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细节是,今年“双十一”网联应对的只是支付机构的部分切量,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支付宝的交易都要经过网联。按照央行的要求,目前网联框定的支付范围是“涉及银行账户的网络支付”,举例来说,如果通过支付宝账户用银行快捷支付进行网络支付的业务,需要走网联的清算通道,而使用支付宝账户的自有余额进行网络支付的,则无需通过网联。  四说“网联”平台到底是什么  所谓的“网联”平台,全称叫“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清算平台”。网联的主要职能是为类似于支付宝、财付通等非银行第三方支付机构搭建一个共有的转接清算平台。  直白点说就是,以后第三方支付机构要想在线上接入各家银行,必须通过网联接入,不再允许直接对接银行。  以支付宝为例:  假设在支付宝上进行跨行转账,从中行向农行汇款,那么,只要从中行卡转到支付宝开在中行的账户,然后支付宝再把它存在农行的钱,汇至收款人的农行账户上。以此,支付宝用两笔同行转账,“模拟”了一次跨行汇款(下图虚线部分),用不着央行的清算账户。  图片来源:国泰君安银行组分析师王剑   这种“清算”模式称为“反接”,即支付公司在无数个银行开设有账户(伞形),就能够实现跨行清算。准确地讲,这根本就不是真正意义的清算,而是绕开了清算。  央行为了杜绝这一模式,网联平台则应运而生。  谁的网联?这个问题,用一组图表最能形象展示:  .券.商.中.国《对你影响 | 扫码支付要变天?支付宝危险了!》 精选六一、10月15日起,支付宝们正式被“收编”!10月15日,对于支付宝、财付通等中国的第三方机构来说,是一个里程碑的日子。 据中国新闻网报道,按照央行要求,各银行和支付机构应于10月15日前完成接入网联平台和业务迁移相关准备工作。目前,已有20余家支付机构和银行完成了接入工作,包括财付通、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机构。央行要求第三方支付机构全部接入网联今年8月4日,央行支付结算司印发《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关于将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由直连模式迁移至网联平台处理的通知》。通知表示,自日起,支付机构受理的涉及银行账户的网络支付业务全部通过网联平台处理。各银行和支付机构应于日前完成接入网联平台和业务迁移相关准备工作。据了解,在央行的定位中,网联平台旨在为支付机构提供统一、公共的资金清算服务,纠正支付机构违规从事跨行清算业务,改变目前支付机构与银行多头连接开展业务的情况,支持支付机构一点接入平台办理,以节约连接成本,提高清算效率,保障客户资金安全,也有利于监管部门对社会资金流向的实时监测。这意味着从今天开始,“第三方支付机构”天马行空、我行我素的时代开始终结(日是最后期限)。他们将被一个巨大的网“罩住”,从此开始被央行“”、必须学会做“好孩子”的时代。这个网,就是“网联”,它的工商注册名是——“网联结算有限公司”。 换句通俗点的话说,支付宝、财付通们将被“严格管制”,他们的每笔转账交易,都将被央行看清楚。而在此之前,由于交易是“直连模式”,央行看不到第三方支付的“完整的资金转移链条”。这理论上为洗钱、行贿、偷漏税行为提供了便利。早在今年8月4号,一位不愿具名的支付业人士向媒体记者透露,“央行对网联已经下了死命令,必须完成接入,技术达到要求。几个巨头实际上表态也都比较支持,不过这个时间点也比预期要早”。  据记者获悉,上海一家体量较大的支付机构计划今年双十一前迁移70%的交易量至网联,年底前实现全部迁移。二、网联横空出世,释放什么信号?网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农业银行账户代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