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细胞自噬机制会发生自噬行为

你知道细胞自噬吗?它对医学的意义可不简单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 赵志琛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细胞自噬(Autophagy)这一名词随着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揭晓而家喻户晓。Autophagy一词源自希腊。前缀auto-,意思是“自己的”,而phagein,则译为“吃”。细胞自噬,顾名思义就是细胞自己“吃”自己(图1)。    图1单龙形玉环(试图咬自己一口的龙)  简单的来说,细胞自噬就是真核生物的细胞把自己一些已损坏的蛋白质或细胞器等“吃掉”,快速地提供能量和原材料来维持自身的正常运转(图2)。这就好比废品回收站处理废旧,先将废旧回收到指定地点,经过一系列处理后实现再利用。    图2细胞自噬过程  如此不(sang)可(xin)或(bing)缺(kuang)的生理过程,人类当然不是现在才发现。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研究人员就发现了细胞里的这个“废品回收站”(溶酶体)和其废旧处理的“工具”(酶),以及走街串巷收废旧的“自噬体”(膜囊)。60年代时就已经在这个“废品回收站”内找到了大量的细胞内部物质,乃至整个的细胞器。据此,研究人员认为,溶酶体似乎有将大量细胞内物质转入的机制。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到这位比利时科学家,克里斯汀·德·迪夫(Christian de Duve)(图3)。在1974年因为溶酶体和过氧化物酶体的发现,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同时也是“自噬”这一词的命名人。    图3 克里斯汀&德&迪夫  接着在70到80年代间,研究人员阐明了另一种途径的自噬,即“蛋白酶体”。 同样,因为“泛素介导的蛋白质降解的发现”,阿龙·切哈诺沃(Aaron Ciechanover),阿夫拉姆·赫什科(Avram Hershko)和欧文·罗斯(Irwin Rose)三位科学家(图4)被授予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    图4 从左到右依次为阿龙·切哈诺沃、阿夫拉姆·赫什科、欧文·罗斯  尽管人类对自噬的研究不曾中止,但依然有诸多谜团尚未解开。例如,泛素介导蛋白质降解的发现,尽管展示了蛋白酶体高效降解单个蛋白的机制,但并没有解释细胞是如何降解更大的蛋白质复合物以及受损的细胞器等问题。  时至今日,这位神似宫崎骏的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图5)发现并阐释了细胞自噬的机理,并证明了人类细胞也遵循类似的机制,也因此摘取了2016年度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图5 左为大隅良典,右为宫崎骏  大隅的研究主要是针对面包酵母菌的“废品回收站”——液泡(与动物细胞里溶酶体功能近似)展开的。那么问题来了!酵母菌这么小,它的“回收站”更小,如何观察它的自噬呢?  大隅推论,如果他能在液泡中自噬行为发生的时候阻断这一过程的蛋白质分解,那么自噬体就将在液泡中累积,从而暴露在显微镜下。也就是说,只允许“回收站”不断回收 “废旧”但不进行处理,如此“废旧”越囤越多“回收站”自然如气球般越吹越大格外醒目。  基于这个推论,他培育出因突变而缺乏液泡降解酶的酵母菌株,并让这些酵母菌“挨饿”以激发自噬。结果自然是显著的,短短几个小时内,液泡中就充满了未被降解的自噬体(图6)。    图6 自噬体囤积与基因筛选  大隅借此进一步认识到,如果控制自噬过程的重要基因失活,那么自噬体的大量积累就不应发生。由此,大隅设计实验将酵母细胞暴露在一种能随机在多个基因中引起突变的药物里,然后诱导自噬发生。在研究了上千种酵母细胞的突变型后,成功的筛选出了15种与自噬有关的关键基因(图6)。  这些基因通过控制相关蛋白质及蛋白质复合物的合成来调控自噬过程,且每种蛋白质负责调控自噬体启动与形成的不同阶段(图7)。在识别出酵母自噬的机制之后,基于这个方法,很快便在包括人的其他真核生物细胞里发现了几乎一样的运行机制。    图7 蛋白质及复合物调控自噬过程  自噬机制的发现与阐释让人类在探寻生命奥秘的旅程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同时也为癌症与神经性退行疾病的治疗上开拓了广阔的前景。  对于癌症来说,如果细胞自噬系统出了问题,正常细胞可能会转化成癌细胞。保证正常细胞的自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细胞癌变。另外,癌症细胞也会自噬,不断吃掉自己,从而避免免疫系统和其它治疗手段的攻击。例如,在采用饥饿疗法(切断癌细胞营养)时,癌细胞可以“吃掉”自己保证存活,甚至进入休眠状态,在条件适宜的时候迅速反弹,导致再次恶化。假使能够抑制癌细胞的自噬,那么饥饿疗法的效果将会大大加强。  神经细胞对于自噬最为敏感。自噬问题会迅速地影响、阻碍神经信号传导,导致神经退行性疾病(这里的神经性退行疾病主要指阿尔兹海默症和帕金森)。  阿尔兹海默患者的脑细胞自噬异常活跃,“吃掉”了过量的β-淀粉样蛋白,但这种蛋白被自噬吃下后并没不能与溶酶体很好融合,反而在细胞中大量囤积,导致细胞病变。若能够抑制自噬机制,那么就能够减缓阿尔兹海默的发展。而帕金森则与此相反,直接的病因是脑细胞里的一种有害突触蛋白过量积聚,以至于自噬停摆。所以在早期阶段就触发自噬机制去“吃掉”它们,就可以减少积聚防微杜渐。  最后,用大隅良典的一句话来诠释这项见微知著的发现。You can answer the most basic and important questions about the nature of life through yeasts(通过酵母,你可以回答有关生命最基础和最重要的问题)。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国融合创作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阅读下一篇
网易通行证/邮箱用户可以直接登录:细胞自噬为什么不能发生在细胞凋亡阶段_百度知道
细胞自噬为什么不能发生在细胞凋亡阶段
我有更好的答案
A、细胞自噬和细胞凋亡对于细胞具有不同意义,细胞凋亡是细胞的编程性死亡,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而细胞自噬是将细胞内受损、变性、衰老的蛋白质或细胞器运输到溶酶体内并降解的过程,A错误; B、据图示可知,细胞自噬过程可体现溶酶体的消化营养功能,B正确; C、因细胞自噬是将细胞内受损、变性、衰老的蛋白质或细胞器清除的过程,故细胞自噬被维持在一定水平,能确保细胞内的稳态,C正确; D、细胞自噬可发生在细胞生长、分化、衰老、凋亡的全过程中,D正确.故选:A.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解密“自噬”,抗癌治病更近一步|科学家|细胞自噬|解密_新浪科技_新浪网
解密“自噬”,抗癌治病更近一步
解密“自噬”,抗癌治病更近一步
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因发现细胞自噬的分子机制获得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统计显示,每天我国都有7000多人死于癌症。但直到现在,癌症的发病机制仍然待解。自上世纪60年代科学家发现细胞自噬现象以来,人们获知衰老、癌症可能与我们身体的最小组成单位——细胞受损有关,但其详细机制如何,一直未有定论。这一生命之谜陷入长久僵局。50多年后,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开创性地发现了细胞自噬的分子机制和生理功能,为阐明细胞受损的详细机制铺平了道路。这一突破性研究,不仅让他摘得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更为人类防治癌症、帕金森、心血管病等疾病,甚至延缓衰老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1 为了不被饿死, 细胞也懂“自我救赎”对于没有学过生命科学的读者,“细胞自噬”可能是个生僻的概念。“从字面上理解,汉字里‘噬’的意思是‘吃’,‘细胞自噬’就是‘细胞吃自己’。”12月26日,河北中医学院中药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石新丽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不过,这可不是细胞自杀或细胞凋亡。”石新丽解释说,细胞自噬是一种生存机制,当细胞营养不良或受到外界伤害的时候,通过消化一些自身多余物质进而自救的一种措施,旨在维持基本生命活动。“更形象地说,这是一种细胞的‘自我救赎’。”细胞为什么会出现自噬行为呢?“和人生存需要一日三餐一样,细胞的存活需要营养的供给,如果没有了营养来源,细胞也会‘饥饿’。”石新丽介绍,当营养供应不足时,为了让自己不被“饿死”,细胞便会“吃”掉自己的一些组分,以此来维持生存所需的基本生命活动。不过,细胞的“自我吞食”行为可不完全是因为“饥饿”。“细胞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会不断产生受损伤的细胞器,如受损的线粒体、蛋白质聚合体等,这就需要细胞清理它们。”石新丽进一步解释说,就像我们家里的吸尘器具有清洁作用,自噬不断地对细胞内部进行清理,保持细胞的稳态及平衡,这是细胞内一些成分和结构更新的重要途径。在石新丽看来,自噬机制就好比是细胞自身净化和实现自动环保的一条运输线。她这样描摹这条运输线:“在细胞缺乏能量或受到环境胁迫时,细胞里就会产生双层膜结构,它将细胞内代谢废物以及一些过期无用或有损伤的细胞零件,装到其独特的运输工具——自噬小体中,然后沿着特定路线,送到‘垃圾处理站’——溶酶体中进行回收和废物再利用。”事实上,作为一种时刻都在进行的细胞活动,上世纪60年代,科学家就通过电镜观察到了细胞自噬现象,并在不久后提出了“自噬”的概念。但碍于当时缺乏良好的研究工具,自噬研究的推进并不顺利。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科学家对其机制和生理意义仍然知之甚少。“真正打开局面,把自噬现象推入研究正轨的是大隅良典。”石新丽说,大隅良典在酿酒酵母中发现了自噬的关键基因,他阐明了酵母中自噬的机制,并展示了在人的细胞中也有相似的复杂机制。大隅良典的发现为理解细胞自噬在人类细胞很多生理过程中的作用铺平了道路。正如诺奖评审委员会所说,“在我们理解细胞如何重复利用其成分方面带来了一种新范式。”2 它是一把双刃剑,自噬异常诱发疾病这样看来,自噬不过是一种正常的细胞生理现象,又怎么会和疾病产生关联?“自噬是真核细胞的一种自我保护形式,它能够维持细胞的内稳态,悄无声息保障我们的健康。但自噬也有开小差的时候,一旦细胞的内部平衡被破坏,就会和疾病产生关联。”石新丽表示,自噬是一把双刃剑,不论自噬过程启动过慢还是过快,过强还是过弱,都将导致可怕的后果。已有的大量数据也证明,自噬与人类的健康与疾病息息相关。事实上,这也是当下科学界对于自噬研究的焦点所在——科学家更多地将对自噬的研究聚焦到“它是细胞里的一个平衡控制系统”这一层面。“我们需要理解细胞自噬并识别异常信号,才能干预自噬并对症下药,维持细胞内部平衡。”石新丽认为。“当自噬出现异常时,将诱导疾病发生,肿瘤、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和神经性疾病等均与自噬异常有关。”有专家表示,比如神经退行性疾病,很多神经元都是由于蛋白质聚合体累积,使细胞不能正常发生功能或死亡。炎症性肠病克罗恩病的患病原因,可能就是因为患者的自噬系统出现缺陷,无法抑制肠道微生物的过度生长。即使自噬系统运作良好,它仍可能对人体不利。“当肿瘤病人接受了放疗及化疗后,自噬系统可能救活奄奄一息的肿瘤细胞,使肿瘤无法根治。有时,自噬系统会为了生物体的整体利益,将病变细胞去除。但它偶尔又会热心过度,去除一些重要细胞,完全不理会这样做是否符合生物体的整体利益。”该专家介绍。为了让读者更好地了解细胞自噬诱发疾病的过程,石新丽用两种医学疾病进行举例。石新丽介绍,在阿尔兹海默氏症的发病过程中,适度的细胞自噬带来的是积极影响。通过细胞的“自我吞食”,大脑细胞内产生的β淀粉样蛋白可以被定期进行“大扫除”,以此保证神经细胞的“生存质量”。但一旦这些细胞的自噬功能受阻,没能被及时“清理”的β淀粉样蛋白越堆越多,就会影响到大脑的正常功能,患者便会出现阿尔兹海默氏症的发病症状。 “此时使用药物来进行治疗,便是希望大脑内的这些细胞重新恢复自噬功能,对堆积过多的β淀粉样蛋白进行‘清扫’。”石新丽说。但在肿瘤疾病里,细胞的自噬功能就让科学家们头疼不已了。肿瘤疾病进行化疗的目的是杀灭肿瘤细胞,但“聪明”的肿瘤细胞此时便会开启自身的自噬功能,通过“吞食”自身的组分来达到对抗化疗药物、努力存活的目的。石新丽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使用自噬抑制剂让肿瘤细胞的自噬功能适时‘关闭’,则很有可能会增强某些化疗药物的疗效。”3 自噬研究仍在基础阶段,将为疾病防治打开新思路“细胞的自噬机制为我们正确理解细胞生理学过程提供了新视野,也逐渐成为了解各种生理和病理状态的重要途径。”石新丽表示,了解如何控制自噬作用,对于防治疾病甚至延缓衰老进程,都具有重大意义。最受关注的就是细胞自噬与肿瘤的关系了。据石新丽介绍,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自噬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如果细胞的自噬出了问题,正常细胞可能会转化成肿瘤细胞。细胞自噬的“守卫”作用还可以帮助肿瘤细胞繁殖,并对抗放疗、化疗等抗肿瘤治疗手段,增加癌症治愈难度。石新丽认为:“调控自噬在防治癌症方面有很大前景,目前细胞自噬对早期肿瘤中的抑制作用已被证实,一些调节细胞自噬的药物已被用于肿瘤治疗的研究中。”“在肿瘤早期发生中,自噬可以发挥抑制作用。因此,适当地调控自噬,或将成为未来预防肿瘤的重要措施之一,但离大规模临床应用还有一段较长过程。”石新丽解释说。“调控自噬,还能使人更长寿。”石新丽认为,许多疾病的发病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这可能是因为年龄增大后自噬功能下降了。细胞中的受损蛋白质积累是生物体衰老的一个重要特征,而细胞自噬可以担任一个合格的“质检员”,消除受损蛋白质,以对抗衰老带来的负面影响。“简单来说,我们常说的吃饭要吃七分饱,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石新丽认为,七分饱这种热量限制的方法,有可能通过增强细胞自噬发挥抗衰老作用,让细胞更长寿。另外,调控细胞自噬的研究对于治疗包括阿尔兹海默氏症在内的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均有帮助。“我们人体中神经细胞能不能长寿,细胞自噬发挥了关键的调控作用。帕金森综合征、阿尔兹海默氏症等疾病都跟神经细胞的不正常死亡有关,调控自噬在治疗这些神经退行性疾病方面也可以发挥作用。”石新丽表示。“不过,自噬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细胞生物学现象,还有许多有关自噬的机制问题,科学家们并没有完全了解。关于自噬的研究现在还处于基础阶段,目前并没有大量药物被制出或者批准上市。”石新丽坦言。“近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获批的自噬主题项目数成倍增长,说明自噬已成为当今生命科学最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石新丽表示,随着人们对细胞自噬认识的深入,先前许多不知其解的疑难杂症,如肿瘤、老年性退化性疾病,乃至糖尿病、肥胖等代谢性疾病,甚至是微生物慢性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都因为自噬机制深入研究的进展获得了崭新的认识与防治思路。一些调控自噬的药物已经越来越多地进入到临床实验阶段。“不久的将来,以自噬调控为靶点的手段将真正运用于人类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造福于人类。”石新丽说。(生物谷Bioon.com)
新闻排行榜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细胞自噬或可让你更长寿
我的图书馆
细胞自噬或可让你更长寿
  1992年,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了单细胞真核生物——酵母在缺乏营养的状态下出现的大量自噬现象。他筛选了上千个酵母的突变株,并在1993年找到了一批和自噬有关的酵母突变体,鉴定了15个和自噬有关的基因。从那以后,细胞自噬成为生命科学的一个热门研究领域。  日,大隅良典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日,一场有关大隅良典和细胞自噬的科普报告会在上海市科协举行。我国细胞自噬领域专家、浙江大学医学院教授刘伟应邀作了他人生中第一场面对公众的科普报告。报告大受欢迎。细胞自噬是如何发生的◆ &◆ &◆  说起细胞自噬,既没有像基因一样微小到纷繁复杂,也不能如同分辨心脏、肝脏一样容易,只需要一般的电子显微镜就能清楚地看到细胞自噬的发生。它发生在真核细胞层面。真核细胞  顾名思义就是有一个真正的细胞核。对于动物细胞而言,细胞表面是一层细胞膜,动物则是细胞壁,它们构成了是细胞城的城墙。细胞核是细胞城的内城,住在里面的是最重要的遗传物质——DNA。在细胞膜与细胞核之间的广大城区,居住着细胞城的各色居民——细胞器,比较著名的居民有:提供细胞能量的线粒体,负责蛋白质合成的核糖体,绿色植物独有的能将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的叶绿体。溶酶体  在人体中,有一种名叫溶酶体的细胞器居民,它个头很小,但内藏玄妙。人体细胞的细胞质液环境是微碱性的,PH值在7.3左右。而溶酶体的内液是酸性的,PH值高达5.5。“溶酶体对于细胞而言,如同肾脏对于人体一样,发挥着排毒解毒的作用。”刘伟说,如果溶酶体出现问题,就会造成细胞代谢中产生的各种废物积累,从而损伤细胞。  1955年,比利时科学家克里斯蒂·德迪夫在用电子显微镜窥视细胞城时,发现了土著居民溶酶体。1963年,他在一次国际学会会议上,把描述细胞内由包裹细胞质和细胞器送入溶酶体的过程命名为“自噬”。这标志着自噬概念的提出,简单来说就是字面意思——“自己吃自己”。1974年,德迪夫因溶酶体的发现而与人分享了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溶酶体可不是细胞自噬的全部。上世纪60年代,研究人员发现细胞内部会形成一层膜,如同包饺子一样,把溶酶体和需要降解的物质包裹起来,独立变成一个细胞城里的新居民。这就是自噬体。  刘伟说,在真核细胞中,自噬体承担着双重作用。第一层,在细胞城日常井井有条的工作环境中,自噬体产生的数量不多不少,正好能够维持细胞正常的环境清理,“基本上是细胞吃多少,自噬体就会相应降解多少。”这样的细胞不会太瘦,也不会太胖,能够维持最佳身材。  第二层,当细胞城遭遇到环境聚变,自噬体的数量就会大量增加,以应对应激刺激。最为典型的就是细胞处于饥饿状态时,自噬体会把细胞内的其他器官先吃掉,来供应细胞核的正常工作。  自噬体虽好,但要研究它可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天时——看得足够清楚的电子显微镜,地利——一种适合自噬体研究的细胞,人和——一位具有发现眼光的科学家。这个人就是大隅良典。大隅良典的重大发现◆ &◆ &◆  在诺贝尔委员会公布的获奖者素描像中,大隅良典皱着川字眉,满脸络腮胡,紧紧地抿着嘴唇。这位近年来少见的生理学或医学奖独享者,显得特别严肃认真。  “其实,他平时不这样。”在刘伟的印象中,大隅良典是一个更帅、更亲切的白胡子老头。2004年,刘伟在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读博士后时,第一次与大隅良典有了面对面交流。当时,大隅良典前往刘伟所在的实验室作报告。实验室老板,也就是刘伟的导师,是一位在美国很有地位的科学家,居然专门在家里举行一个聚会欢迎大隅良典。在向刘伟介绍大隅良典时,美国导师用了一个极高的评价——“自噬之祖”。  “那时,大隅良典也是满头白发,但精神矍铄。我根本猜不出他究竟多大年纪。”刘伟说,“一直到今年诺奖公布后,我才发现他是1945年出生。大隅良典担任副教授,在日本可以组织实验室时,已经43岁了。但在短短的4年后,他就取得了诺奖成果。”  1988年,大隅良典的主要研究对象是酵母细胞。酵母是一种真菌,有着巨大的液泡,起着与人体细胞中溶酶体相同的作用。大隅良典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是:酵母细胞很小,在显微镜下不容易看清它的内部结构。因此,他起初都无法确定自噬现象是否也会发生在酵母细胞中。大隅良典推论,如果能在自噬行为发生的时候阻断液泡中蛋白质分解的过程,那么自噬体将在液泡中累积,从而在显微镜下可见。因此,他培育出因突变而缺乏液泡降解酶的酵母细胞,并通过使细胞饥饿激发自噬。  实验结果非常惊人!几个小时内,液泡中就充满了细小的、未被降解的囊泡,这些囊泡就是自噬体。大隅良典的实验证明,酵母细胞中也存在自噬现象。更重要的是,他发现了一种方法,能够识别和鉴定涉及这些过程的关键基因。这是一项重大的突破,大隅良典在1992年发表了实验结果。  接着,大隅良典将酵母细胞暴露在一种能随机在多个基因里引起突变的药物中,然后诱导自噬过程。策略奏效了!在发现酵母自噬一年内,大隅良典就鉴定出了第一批对自噬至关重要的基因。在接下来的众多巧妙研究中,他对这些基因所编码的蛋白质的功能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自噬过程是由大量蛋白质和蛋白质复合物所控制的。每种蛋白质负责调控自噬体启动与形成的不同阶段。细胞自噬研究有啥用?◆ &◆ &◆  大隅良典发现的重要性在哪里?细胞自噬与普通老百姓有什么关系?刘伟用了多个例子加以说明。1---案例一人体中的血红细胞是输送氧气的载体,没有它,人类根本无法生存。有意思的是,血红细胞刚刚从脊髓诞生时,还是一个完整的细胞,但通过自噬吞噬掉大部分细胞器,留下了大量的血红蛋白。细胞自噬与人体功能细胞相关。2---案例二一个名为Atg5的自噬相关基因被敲除之后,实验小鼠100%出现了肿瘤。而敲除一个名为Atg7的自噬相关基因,会导致实验小鼠肝脏变得比正常小鼠大上好几倍,同时会长出肿瘤。细胞自噬与肿瘤有关。3---案例三1500只实验小鼠在服用了诱导细胞自噬的药物后,无论雌性还是雄性,都比正常小鼠具有更长的存活率。当正常烟草叶片还是绿油油时,敲除自噬基因的叶片已经枯萎发黄。细胞自噬与衰老有关。4---案例四即使没有细胞核,自噬也会发生。具有凝血能力的血小板是从巨噬细胞掉落形成的,没有细胞核。在抑制血小板自噬功能之后,被切掉尾巴的小鼠血流的时间要大大超过正常小鼠。5---案例五乙肝病毒是肝癌主要的诱导因素。在中国,50%的肝癌是从乙肝演化过来的。而乙肝病毒能寄生在人的肝脏细胞内,会利用细胞自噬营造适合自身生存的环境。  这些成果全都建立在科学家对细胞自噬大力研究的基础之上,而大隅良典启动了该领域的研究热潮。在1999年之前,有关细胞自噬的论文少得可怜,在新世纪之后相关论文的数量增长速度如同一根笔直向上的直线。“就如同上世纪90年代,生物学界对细胞凋亡的热衷一样。”刘伟说,“人们寄希望通过细胞凋亡找到治愈癌症的办法,现在,细胞自噬是热门。”  在国际学术界,细胞自噬领域的著名科学家除了大隅良典之外,还有不少。如发现哺乳动物自噬基因CFP-LC3的吉森保、发现新生小鼠在脐带剪断到哺乳这段时间内靠自噬生存的水岛昇,都师出大隅良典门下。美国德克萨斯西南医学中心教授贝斯·莱文发现自噬基因Atg6对人乳腺肿瘤有抑制作用,这是细胞自噬首次与肿瘤挂上钩。美国美国密西根大学教授丹尼尔·克里扬斯基创办了《自噬》杂志,推动了整个研究领域向前迈进。中国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 &◆ &◆  大隅良典非常积极地推动中日科学的交流。2010年起,以大隅良典为主,中日科学家联合发起了中日细胞自噬会,“中国这边有五六个实验室,日本那边有五六个实验室,每年在中日两国轮流举办。”刘伟说,他带领的实验室同样也位列其中。  如今,在细胞自噬研究领域,中国是一股新兴却又不容忽视的力量。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张宏是国际上第一个用多细胞生物做遗传筛选,并找到了很多在酵母中不存在但在人类存在的新的自噬基因,最近发现这些自噬基因的突变会引起人类很多疾病。清华大学俞立在自噬和溶酶体再生方面,中科院动物所陈诠在线粒体选择性自噬方面,清华陈烨光在自噬和信号传导方面都有重要的工作。刘伟则深入研究了自噬基因是如何一步一步对细胞自噬进行调控的。  “中国人常说的吃饭要吃七分饱,其实通过研究细胞自噬发现,这个理论是很有道理的。” 刘伟说,七分饱可以让细胞自噬,维持细胞的代谢,从而让人更长寿;但过度饥饿又会让自噬损伤到细胞自身,并开启程序性死亡。  该如何把握其中的度呢?刘伟说:细胞自噬研究的路还很长很长……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拒绝访问 | www.renrendoc.com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www.renrendoc.com)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40ed7-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细胞自噬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