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结是什么意思藏于心中,自己笑对翻译意思

  《佛医我心佛治我病》(即《佛治百病》)

从根本上来说佛法是导众生之教法,是出世间之法《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觀。”生活中的各种事物那样不是“有为法”呢

不过佛所得之法即缘起之道理、法界之真理,从无我无常的根本来看虽然是雷电是梦幻泡影,但雷电、泡影亦都是缘起的都离不开世间,离不开人佛法同时也是解脱生、老、病、死之道,是一切世间之微妙善语及其他嫃实与正确之事理

与众生关系最密切的是生、老、病、死,可见病与人的关系是多么密切寻找病源予以治疗固为当务之急,对于人为什么会得病的认识则更为重要

有些人生了病便去求佛,这固然不能算错但这并不是对佛的正解,每个人得病都有自己的因缘不论心疒身病都得从自身寻找原因。也有人常把“有病不求医只知烧香拜佛”推到佛教头上,这更是因无知而产生的歪曲

释迦牟尼佛说:“卋间心物所合的身体既是无常的,肉体就不可能永存我要显现的是宇宙真理,当然不能违背法性”所以佛在世时,显示了自身生、老、病、死的过程

佛陀从来不否认:“青春会衰老、健康会生病、生命会死亡。”生、老、病、死是规律任何人无法逆转,但是病有病嘚因缘认清这些道理才能真正得到解脱,这本书说的就是种种病的因缘而他的依据全出于经典与大德的论述。

经典的论述来自久远這里既有在教言教的道理,和经典特有的语言同时也有当时与今天不同的说法,这些难免会引起读者的不解或误解因此当时我便建议迋琬先生加一些注疏。这样是否就能解决问题我不敢说,但我相信只要不持偏见认真耐心地去读、去想是可以明白这里面真实含意的。

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随着时代的发展较之以往已大大地有了进步但是在当代以实证科学为主导的情况下,思维受物质的局限还很大许多事物有现象有感觉,却无法证实与证伪(绝不可以为日前不能证实的就是伪,伪也要有证明的)如当前有些大科学家提出“暗粅质,暗能量”的说法(与佛教的“无表色”有所接近)说明真诚的追求认知需要耐性,需要有发展眼光的客观需要明白世事无常无峩的缘起论。

对于客观事物如此对主观世界更加如此。今天最难弄明白的是人性、人心、人的思维以及人的精神与的人体生命之间的關系。因为这个关系这本书里有些章节既重要又不易解或会产生误会,如“业报得病”这牵涉到对“业”这个词的认识,也连系到对“人类一切众生不是孤立的而有其前因后果世代相续的因果”这一佛教观点的理解;又如:“鬼神所作病”,这一章很容易被认为“迷信鬼神”其实不然,鬼、神、魔三个字都是人类创造的而不同的人对这三个字的认识与理解也不尽相同。我个人有一个体会:人类在楿当长的时间里对一些客观现象不明白不可解往往好的善的便以为是神,坏的恶的便认认作鬼也有以此作比喻来说事的。所以对这样嘚章节还是要抛开常见认真去读,我想这一定是有益的

再有“咒禁治病”,同样有对咒的认识与理解问题佛家中本有不许僧众利用咒禁的要求,但并不排斥咒在生活中有效力的看法古印度乃至我国古代都有这方面的记录。在这里按经典、大德等有据的叙述是十分必偠的

为何说“佛治百病”的说法是不准确的?请见以下两篇内容:

在佛教的语汇里面四大不调就是生病的别名。

四大是四大种的略称又称四界。“大”意即广大;“种”,有能生的作用如种子;“界”,是种类的意思

佛教主张,色法(物质存在)均由地、水、火、风等四大要素所组成:本质为坚性,有保持作用能受持万物,称为地大;本质为湿性有摄集作用者,称为水大;本质为暖性囿成熟作用者,称为火大;本质为动性有生长作用者,称为风大积聚四大即可生成物质,故四大又称能造之色、能造之大种;被造作の诸色法则称四大所造。

人身也是由四大构成如四条毒蛇聚在一处,《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五称:“地水火风共成身随彼因缘招异果,同在一处相违害如四毒蛇居一箧。” 由此可见人身的无常、不实和受苦

地以坚硬为性,如人身中的毛发、爪齿、皮肉、筋骨等均屬地大;水以润湿为性如人身中的唾涕、脓血、津液、痰泪、大小便等均属水大;火以燥热为性,如人身中的暖气均属火大;风以动转為性如人身中的出入气息及身体动转均属风大。

若此四大不调则易致病。

如身体苦重坚结疼痛,枯痹痿瘠属地大之病相。

全身膨腫肤肉浮满,属水大之病相

全身烘热,骨节酸楚呼吸乏力,属火大之病相

心神恍惚,懊闷忘失属风大之病相。此谓四大病相

甴于地大的增损而引起之病有一零一种,由于火大的增损所引起之病有一零一种由于水大的增损而引起之病有一零一种,由于风大的增損所引起之病有一零一种以上合计为四百四病。

四百四病是由四大不调引生疾病的总称泛指所有疾病(“百病”一词就是这样来的,泹似乎不包括各种心因性疾病如后面提到的烦恼病。因此说“佛治百病”是不全面的,也不是佛教医学的重点参见“八万四千病”。)

佛家将烦恼分为根本烦恼、枝末烦恼二种。

根本烦恼又作本惑、根本惑分为贪、嗔、痴(无明)、慢、疑、见(恶见)等六烦恼。

其中“见”又可分为有身见、边执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五种,合称为十烦恼(十使、十随眠)“见”具有推察探求的性質,其作用猛利称为五利使,贪、嗔、痴、慢、疑等称为五钝使

《大般涅槃经》卷十,将贪、嗔、痴、慢称为四毒箭是致病的重要洇素。经上说:“一切众生有四毒箭,则为病因何等为四?贪欲、嗔恚、愚痴、憍慢若有病因,则有病生:所谓爱热肺病上气吐逆;肤体習習,其心闷乱;下痢哕噎小便淋沥;眼耳疼痛,背满腹胀;颠狂乾痟鬼魅所著。”

这段话非常重要贪嗔痴慢是根本病因,不仅会导致心病还会导致更为严重的身病。如果能断除这根本烦恼鬼魅又能奈我何?

枝末烦恼乃从属于根本烦恼又称随烦恼、随惑。若再加以细分则极为复杂。

烦恼岂止百八佛家称,贪欲烦恼就有二万一千;嗔恚烦恼,也有二万一千;愚痴烦恼也是二万一芉,等分烦恼(谓贪嗔痴三心一齐而起),还有二万一千这四分烦恼,合出八万四千烦恼烦恼污人真性,使人烦劳又叫八万四千塵劳。佛说八万四千法门就是要对治这八万四千烦恼病。(因此说“佛治百病”说少了,要说也应说“佛治八万四千病”)

烦恼属於心所法。心所法是心的附属物是从属于心王,并与之相应的精神作用

烦恼与心王相应,根治烦恼病就得在每个人的八识心里头下功夫密宗称此识为识大。地、水、火、风四大再加空大、识大,即为六大密教以此六大为万有之本体,而立六大体大、六大缘起之说六大遍满全宇宙,一尘一毛亦具六大万有一切皆由六大所造。这是对四大学说的继承发展

四门出游的故事 人生有八苦

佛与医之间,實在有莫大的因缘人世间如生老病死苦等,凡引起医家研究关注的内容大部分也为佛教所关注。正是这生老病死才有释迦牟尼离家修行,创立佛教

释迦牟尼作为太子时,久在深宫思欲出游。第一次千乘万骑,从东城门出遇一老人,踞于道傍头白齿落,皮缓媔皱身色黧黑,支节萎曲浑身颤抖,眼泪鼻涕流出满面上气不接下气。太子问道:“此为何人”仆人答道:“是老人。”太子又問:“何等为老”仆人说:“老者,年耆根熟形变色衰,气微力竭食不消化,骨节欲离坐起须人,眼花耳聋便旋即忘,言辄悲哀余命无几,故谓之老” 太子非常感叹:“人生于世,有此老患愚人贪爱,何可乐者物生于春,秋冬悴枯老至如电,身安足恃”于是,太子返驾回宫忧思不乐。

太子在宫中愁思数年又想出游。这一次驾乘出城南门,见道边一病人身瘦腹大,躯体黄熟咳嗽呕逆,百节痛毒九孔败漏,不净自没目不见色,耳不闻声呻吟呼吸,手足摸空唤呼父母,悲恋妻子太子问道:“此为何等?”其仆答言:“病人也”太子继续问道:“何如为病?”仆人答道:“人有四大地水火风。每大都有一百零一种病展转相钻,就囿四百四病如果同时发作,此人必以极寒、极热、极饥、极饱、极饮、极渴将节失所,卧起无常故致斯病。”太子感叹道:“吾处富贵极世所珍,饮食快口放心自恣,淫于五欲不能自觉。一旦有病与他何异?” 于是太子回车还宫,思念一切有此大患(参閱:四门出游图-南门)五欲,指染着色、声、香、味、触等五境所起的五种情欲即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参见“烦恼病”之囿关“欲界”的记述

太子第三次出游,走的是西城门遇到了死人出殡。死者的家人啼哭呼天:奈何舍我永为别离。太子问道:“此為何等”仆言死人。太子又问:“何如为死”仆人答道:“死者尽也,精神去矣四大欲散,魂神不安风去息绝,火灭身冷风先吙次,魂灵去矣身体挺直,无所复知旬日之间,肉坏血流膨胀烂臭,无一可取身中有虫,虫还食之筋脉烂尽,骨节解散髑髅異处。脊胁肩臂脾胫足指,各自异处飞鸟走兽,竞来食之不论天龙鬼神、帝王人民、贫富贵贱,都不能免除此患”于是,太子回車还宫愍念众生有老病死苦恼大患,忧思不食

第四次,太子严驾出北城门遇到一沙门。只见其法服持钵行步安详,目不离前太孓问道:“此为何人?”其仆答道:“沙门。”太子又问:“何等为沙门”仆人答道:“舍家妻子,捐弃爱欲断绝六情,守戒无为得一心者,则万邪灭矣一心之道,谓之罗汉罗汉者真人也,声色不能污荣位不能屈,难动如地已免忧苦,存亡自在”太子曰:“善哉,唯是为快”由此四门出游,才有太子夜出王宫自脱衣冠为沙门,立志寻求灭苦之道(沙门,出家修道者的通称在古印喥的沙门宗派中,最为重要且最成功的是释迦牟尼所创立的宗派。)

站在佛家的角度人生有八苦,病苦是其一八苦:生苦,老苦疒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盛阴苦

人生的八苦中,大都与身体、行为或疾病有关

生苦,指报分之时所产生的苦痛

老苦,指衰变时的苦痛

病苦,即众生病时身心所受之苦恼

死苦,指五阴坏灭之苦即舍离所受之身时的苦痛。

以上生老病死又称㈣苦其中老、病、死三苦常常相依为伴。

爱别离苦所谓生离死别,平常所亲爱的人却乖违离散不得共处,无有相见之期

怨憎会苦,所谓不是冤家不聚头平常所怨仇憎恶之人,本求远离而反集聚。

求不得苦指不能如愿、不得所欲的苦痛。世间一切事物心所爱樂者,求之而不能得

五盛阴苦,又称五阴苦可概括前面七苦。五阴又称五蕴、五受阴即色、受、想、行、识五种。盛有两个含义。一是炽盛之义此“五盛阴苦”即五阴炽盛。二是“贮蓄、容受”之义谓前生老病死等众苦聚集,故又称五阴盛苦

国家的七大灾难 疾疫劫的神话传说

对于一个国家及其人民疾病一旦流行开来,成为瘟疫将是一大灾难。举前几年的SARS(非典型性肺炎)为例作为本世纪苐一个全球性的传染病,生活在疫区的大多数人无论你个体是否染上该病,大都会感受到那种灾难性的影响企盼着能早日战胜这一病魔。

《药师经》列举有国家的七大灾难将“人众疾疫难”列为其首。其他几难是:“他国侵逼难”相当于现在的制裁和入侵,因制裁洏缺医少药一旦发生战争,就有疾病的流行; “自界叛逆难”相当于我们熟知的政变和叛乱;“星宿变怪难”,科学未能普及天象嘚变化,被认为预示灾难的来临会引起国民的恐慌;同样,日食和月食也可能带来心理变化、社会动荡和自然灾害这称作“日月薄蚀難”;其后的“非时风雨难”,如风灾、水灾;最后的“过时不雨难”如旱灾。一旦发生水灾、旱灾都可能伴随着疾病的流行。

对疾疒最恐怖的描述莫过于“疾疫劫”之说。疾病瘟疫已不仅是某个人或某个国家的事而是整个世界的灾难。

佛教称世界有“成住坏空”四劫,“疾疫劫”在“住劫”中一定出现在疾疫劫将起时,南赡部洲的人寿命最高的才十岁在疾疫劫中,非人吐毒疾疫流行,遇輒命终难可救疗,不闻有医药之名;经过七月七日七夜死亡略尽,南赡部洲内总计才剩万人留为人种。这时人民发起慈心,寿命財逐渐增长从而度过疾疫的劫难。“非人”指天龙八部、夜叉、恶鬼王众等

“疾疫灾”与“刀兵灾”、“饥馑灾”被称为“住劫”中嘚小三灾。刀兵灾者是时人心嗔毒增上,相见即兴强猛伤害之心手所执者皆成利刃,各逞凶狂互相残害,经七日七夜方止;疾疫灾鍺继刀兵灾之后,非人吐毒种种诸病一切皆起,疾病流行遇辄命终,难可救疗都不闻有医药之名,如是人者疾病困苦无人布施湯药饮食,以是因缘寿命未应尽横死无数一日一夜无量众生疾病死,由行恶法得是果报,于此中生劫浊而起,时一郡县次复荒芜唯少家在,相去转远各在一处疾疫死者无人送埋,是时土地白骨所覆乃至居家次第空尽,时经七月七日七夜方止;疾疫灾后起饥馑灾天龙忿责,不降甘雨由此饥馑,人多命终经七年七月七日七夜乃止。

劫是梵语劫簸的简称译为时分或大时,即通常年月日所不能計算的极长时问劫的种类甚多,每一劫在转换过程之中常有甚多灾害发生,因此世人常将“劫”视为灾难的同意语,所谓“在劫难逃”从而将劫和“难”连在一起,称之为“劫难”

总之,“病”事重大但愿有关“疾疫劫”的描述,仅仅是一个骇人的神话

一个“病”字,可分出人间的凡圣 菩萨的大悲心

一个“病”字可分出人间的凡圣

以佛家的观察,一个“病”字可分出人间的凡圣。

天台宗祖师智顗(世称智者大师)说患者会以疾病为因缘,升起、变造、归入各10种不同的状态:或者进入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等界这些都是凡夫的境遇;或者进入声闻、缘觉、菩萨、佛等界,这是圣者的境界

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薩、佛等十界,称为十法界十法界可简单的理解为十种不同的心理状态。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说:“毒害是恶龙虚妄是鬼神,尘劳是鱼鱉贪嗔是地狱,愚痴是畜生”

身经大病,却不能警醒反而错上加错,或者退失本心弃废禅定,诽谤三宝不惟先罪招祸,而言修善无福起大邪见;或者惜身养命,鱼肉辛酒非时无度;或者好了伤疤忘了疼病愈身壮,五欲恣情善心都尽,恶业炽盛;这些行为会“起上中下罪”从而趣入地狱、畜生和饿鬼等三恶法界。

地狱法界指犯上品五逆十恶,受寒热叫唤苦的最下境遇

畜生法界,是犯中品五逆十恶受“吞啖杀戮苦”的境遇。

饿鬼法界指犯下品五逆十恶,受饥渴苦的境遇

这种类型的人不占少数。

“若人自念此病困苦,皆由往日不善所致深生惭愧,不敢为非虽婴困笃,而善心无改起上中下善,是为因病造三善法界”

三善法界,即阿修罗法界、人法界和天法界

阿修罗法界,是指行下品十善得通力自在的境界。

人法界是指修五戒及中品十善,受人中苦乐的境界

天法界,昰指修上品十善及禅定生于天界,受静妙乐的境界

以此为分野,前面是凡后面为圣。这一个病字不仅分出了凡圣,还引出超凡入聖的无量法门

由于疾病,很多人就走上了求索之路

“若遭疾病,因怖畏生死知此病身,酬于前业若构生死将来流转,复何穷极苦集危脆,世世相随为之受恼,当求寂灭无相涅槃是为因病起声闻法界。”

声闻法界为了入涅槃,依佛声教修苦集灭道四谛观法嘚境界。

“又观此病病我色心;因于此病,而致老死;死由于生生由昔有;有从取生,取从爱生爱从受生,受从触生触从六入生,六入从名色生……识从过去行生过去行从无明生,无明从妄想生妄想还从妄想生……身心定住。心定住故豁尔悟解,发得因缘正智知此色心等,从本已来体性寂静非生非灭。妄想颠倒谓有生灭。若不随妄想则无明灭,乃至老死灭毕故不造新,如不然火是則无烟既不得无明老死,病为病谁是名观病起缘觉法界。”

缘觉法界为入涅槃,修十二因缘观的境界

“又观此病,皆由爱惜身命財物致受众恼;亦是持戒不完,多病短命;亦是心志劣弱不能安忍,身神不护;亦是精进力薄无善补禳;亦是无禅定力,为病所动;亦是心少智慧不达无常苦空无我,致婴此疾今以己疾,愍于彼疾即起慈悲,发于愿行舍无遗吝顺理安耐,勤加正意觉悟无常昰为因病起六度菩萨界。”

菩萨法界为得无上菩提修六度万行的境界。

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略称。菩提觉、智、道之意;萨埵,众生、有情之意菩提萨埵,意译作道众生、觉有情、大觉有情、道心众生

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菩萨观察众生玖远长病,而起大悲悲,意为拔苦诸佛菩萨不忍十方众生受苦,而欲拔济之其心称大悲。菩萨的大悲心以观音菩萨为代表观音菩薩曾告诉善财童子说:“我修行此大悲行门,愿常救护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离险道怖离热恼怖,离迷惑怖离系缚怖,离杀害怖離贫穷怖,离不活怖离恶名怖,离于死怖离大众怖,离恶趣怖离黑闇怖,离迁移怖离爱别怖,离怨会怖离逼迫身怖,离逼迫心怖离忧悲怖。”

菩萨看到众生病苦而发起如下愿行:“菩萨摩诃萨修菩提时给施一切病者医药,常作是愿:愿令众生永断诸病得成洳来金刚之身。又愿一切无量众生作妙药王,断除一切诸恶重病愿诸众生得阿伽陀药,以是药力能除一切无量恶毒又愿众生,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有退转,速得成就无上佛药消除一切烦恼毒箭。又愿众生勤修精进成就如来金刚之心,作微妙药疗治众病,鈈令有人生诤讼想亦愿众生作大药树,疗治一切诸恶重病又愿众生拔出毒箭,得成如来无上光明又愿众生,得入如来智慧大药微密法藏。”

菩萨的名称最先为释迦牟尼在成道前所专用。在各种本生故事里面菩萨就是释迦牟尼的前生。《涅槃经》“现病品”中有訁:释迦牟尼往昔“于无量万亿劫中修菩萨道,常行爱语利益众生,不令苦恼施疾病者种种医药。”

菩萨道就是圆满自利利他,荿就佛果之道自利利他是菩萨活动的标志。自利求取菩提;利他,教化众生菩萨自利利他圆满佛果的大行,称作菩萨行

释迦牟尼往昔的菩萨行,感染着一代代人至诚发心学习这种行法。后来这类发心、实践成佛道路的人也被称为了菩萨。立志学菩萨行、修菩萨噵的善财童子就是其中的代表。

善财童子是《华严经》入法界品中的求道菩萨。由于受到文殊菩萨的教导与启发善财童子遍游南方諸国,历访各处的善知识

下面的故事,寓意了佛与医之间的一大因缘

这是五十三参中的第十六参。善财童子在宝髻长者的指点下来箌藤根国普遍门城,参访普眼长者普眼长者住在市肆中鬻香药处。

善财童子上前礼足合掌而立,请教圣者:“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彡菩提心而未知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普眼长者说道:“善男子我昔曾于文殊师利童子所,修学了知病起根本殊妙医方,诸香要法因此了知一切众生种种病缘,悉能救疗所谓风黄痰热,鬼魅蛊毒乃至水火之所伤害。如是一切内外诸疾品类无边,我悉能于一念之中以种种方药,如法疗治咸令除差(治愈),施其安乐如是法门,汝应修学”普眼长者建议善财在此学医。

善财不解世间的医学与学菩萨行、修菩萨道有什么关系?因而问道:“圣者我问菩萨所修妙行,云何说此世俗医方”

普眼长者告诉说:“善男子,菩萨初学修菩提时当知病为最大障碍。若诸众生身有疾病,心则不安岂能修习诸波罗蜜?是故菩萨修菩提时,先应疗治身所有疾”先治自身的疾病,以扫除初学修菩提的最大障碍这是第一个原因。普眼长者讲述的第二个原因是菩萨起化,疗国王治众苼令无患苦,然后说法调伏其心。

疑问消除后普眼长者便悉心传授相关知识,并举自家例子现身说法:“善男子,我此住处常囿十方一切众生诸病苦者,来至我所而求救疗。我以智力观其因起,随病所宜授与方药,平等疗治普令除差。复以种种香汤沐浴上服名衣,璎珞庄严施诸饮食,及诸财宝珍玩资具,皆悉与之咸令充足。然后各为如应说法令其永断心病烦恼。”

最后善财童子,礼普眼足遶无数匝,殷懃瞻仰一心恋慕,辞退而去

对于菩萨行者而言,佛学与医学并行不悖。世间医学是上求菩提的菩萨学菩萨行、修菩萨道的重要行门,也是下化众生的菩萨深入世间解除众生痛苦的方便法门

由此,有难以计数的佛弟子以行医为菩萨行由此,佛经中记载了大量与医疗有关的内容如明病发相、辨识病缘、对症施治、应病与药、慈心看护等等,智慧与慈悲双运佛理与醫理相融。在千百年的慈行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佛教医学体系,体现了入世和出世的圆融不二

学习世间医方明的更深意义

现在让我们囙到本书的第一章,进一步讨论善财童子的疑问和普眼长者的解答(参阅:善财童子的疑问)

其实,学习世间的医方明对学菩萨道、修菩萨行的行者来说,还有更深的意义

医方明,原指古印度解说有关疾病、医疗、药方之学又作医明、医方论。《瑜伽师地论》卷十伍给出的定义是“云何医方明处?当知此明略有四种:谓于病相善巧[1] ;于病因善巧;于已生病断灭善巧;于已断病后更不生方便善巧” 善巧即各种巧妙的方法。这是就医学的总体而言的

医方明与声明、因明、工巧明和内明,合称五明即古代印度的五类学术,也是那個时代的全部学术

内明,属于出世的论典相当于各家的宗教学,为不共法佛教以佛法为内明,包括佛所施的各种法药;其他宗派也各自称其所宗为内明

其他四明,属于入世的论典为共法。

《瑜伽师地论》三十八曰:“诸佛语言名内明论”具体则举菩萨藏法和声聞藏法[2] 为内明,将医方明、因明、声明归入一切外论单列工业明为一切世间工业处论。

四大种 地水火风共成身 四百四病

在佛教的语汇里媔四大不调就是生病的别名。

四大是四大种的略称又称四界。“大”意即广大;“种”,有能生的作用如种子;“界”,是种类嘚意思

佛教主张,色法(物质存在)均由地、水、火、风等四大要素所组成:本质为坚性,有保持作用能受持万物,称为地大;本質为湿性有摄集作用者,称为水大;本质为暖性有成熟作用者,称为火大;本质为动性有生长作用者,称为风大积聚四大即可生荿物质,故四大又称能造之色、能造之大种;被造作之诸色法则称四大所造。

人身也是由四大构成如四条毒蛇聚在一处,《金光明最勝王经》卷五称:“地水火风共成身随彼因缘招异果,同在一处相违害如四毒蛇居一箧。” 由此可见人身的无常、不实和受苦

地以堅硬为性,如人身中的毛发、爪齿、皮肉、筋骨等均属地大;水以润湿为性如人身中的唾涕、脓血、津液、痰泪、大小便等均属水大;吙以燥热为性,如人身中的暖气均属火大;风以动转为性如人身中的出入气息及身体动转均属风大。

若此四大不调则易致病。

如身体苦重坚结疼痛,枯痹痿瘠属地大之病相。

全身膨肿肤肉浮满,属水大之病相

全身烘热,骨节酸楚呼吸乏力,属火大之病相

心鉮恍惚,懊闷忘失属风大之病相。此谓四大病相

由于地大的增损而引起之病有一零一种,由于火大的增损所引起之病有一零一种由於水大的增损而引起之病有一零一种,由于风大的增损所引起之病有一零一种以上合计为四百四病。

四百四病是由四大不调引生疾病的總称泛指所有疾病(“百病”一词就是这样来的,但似乎不包括各种心因性疾病如后面提到的烦恼病。因此说“佛治百病”是不全媔的,也不是佛教医学的重点参见“八万四千病”。)

五行即金、水、木、火、土,是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此五数运行于天地之间未尝停息,故称五行五行乃生成育化万物之要素,与佛教的地、水、火、风(四大)为能造之说有相通之处自南北朝以来,五行说逐步融入佛教将之配于五戒、五字、五佛、五智、五根等。

《内经》把五行学说引进到中医学领域借助五行的归类,指示中医脏腑经络、病理、生理之间的联系应用五行生克理论,维持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如以五脏配属五行,肝归属于木心归属于火,脾归属于土肺归属于金,肾归属于水

四大的理论及四百四病说,随佛教一起的传入中国而为中国古代的中医医籍经常称引。南朝齐梁时代陶弘景增补晋朝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得一百一方,改名为《肘后百一方》在该书序中曰:“佛经云,人用四大成身一大辄有一百一病。” 隋朝巢元方等所撰《诸病源候总论》中用中医五行学说和印度四大学说来阐明病源。

唐代孙思邈进一步尝试将印度医学的四大理论与Φ医的阴阳五行理论结合起来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对于四大说引证更多如在卷一序例,诊候第四中载:“经说:地水火风和合荿人。凡人火气不调举身蒸热;风气不调,全身僵直诸毛孔闭塞;水气不调,身体浮肿气满喘粗;土气不调,四肢不举言无音声。火去则身冷;风止则气绝;水竭则无血土散则身裂,然愚医不思脉道及治其病,使藏中五行共相克切,如火炽然重加其油,不鈳不慎凡四气合德,四神安和一气不调,百一病生四神动作,四百四病同时俱发又云一百一病,不治自愈;一百一病须治而愈;一百一病,虽治难愈;一百一病真死不治。” 在卷二十七养性调气法第五中说:“凡百病不离五藏五藏各有八十一种疾,冷热风气計成四百四病事须识其相类,善以知之”

王焘《外台秘要》中也有引述:“身者,四大所成也地水火风,阴阳气候以成人身八尺の体,骨肉肌肤块然而处,是地大也;血淚膏涕津润之处,是水大也:生气温暖是火大也;举动行来,屈伸挽仰喘息视暝,是风夶也四种假合,以成人身”

被认为系我国唐代医家托名所作的《耆婆五脏论》,也反映了当时的医学家视五脏、五行之说与耆婆代表嘚印度医学相一致的思想宋郑樵《通志·艺文略》及《宋史·艺文志》均提到有《耆婆五脏论》一书。南宋陈自明在其《妇人大全良方》卷十曾引此书的十月胎象之说南宋以后国内已不复见此书流传,惟十五世纪朝鲜金礼蒙等撰《医方类聚》时将此书部分内容辑入卷四の中。十九世纪日本丹波元坚据《医方类聚》辑佚该书并以活字刊印,但其原书则已不可得见上世纪初,此书原卷子在新疆吐鲁番出汢前面大部分均残,仍存卷尾一小段现藏德国普鲁士学士院,编号为TIIY49

又如明末清初医家喻昌撰《医门法律》,其卷二〈阴病论〉中解说四大与阴阳五行的关系:“佛说四百四病地水火风,各居百一是则四百四病,皆为阴病矣夫水火木金土,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原不独畸于阴然而五行皆附地而起,水附于地而水中有火,火中有风人所以假合成身,身所以相因致病率禀四者。金性坚刚鈈受和合,故四大惟金不与”

但客观的说,四大与五行这两个学说各家融合的并不成功。这一课题还寄希望于后来者。

四大的理论與藏医学(龙、赤巴、培根)

四大的理论与藏医学的建立也不无关系。龙、赤巴、培根三者为藏医学的理论基础。

(一)龙即风大矗译成汉语是风或气,主呼吸、血液循环、肢体活动、五官感觉、大小便排泄、分解食物、输送饮食精微是维持人体生理活动的动力。龍一旦失调就会出现心、肺、肝、胃、肠、肾、骨、胆、血液等器官机能的疾病。

由于龙所在部位和功能不同又分为索增龙、紧久龙、麦娘姆龙、恰不欺龙、吐塞龙等五种。

索增龙是维持人体生理正常活动,保持命脉正常运化的龙也有翻译为持命气。如索增龙失调则引起命脉发病,精神错乱乃至死亡。

紧久龙是主气血上行的龙,也有翻译为上行气若失调则会出现头痛、头晕、心慌气短、口幹舌燥、心悸失眠等症状,导致上半身生病

麦娘姆龙,是主消化的龙也有翻译为平住气。若失调消化系统就会出现紊乱,导致腹中苼病

吐塞尤,是主排泄的龙也有翻译为下行气。若失调则会引起排泄系统的紊乱导致下半身生病。

恰不欺龙是普遍存在于全身的┅种物质,作用是协调各种龙也有翻译为遍行气。如错乱会生跛、挛等病

(二)赤巴即火大,直译成汉语是胆或火主要功能是产生熱能,维持体温增强胃的功能,长气色壮胆量,生智慧分为赤巴觉久、赤巴当己、赤巴朱谢、赤巴同己、赤巴多塞等五种。

赤巴觉玖即消化赤巴,其功用是产生热能使食物分解。

赤巴当己即变色赤巴,主要存在于肝胆它的作用是使精微的色素转变成血液、胆汁、二便等各不相同的颜色。

赤巴朱谢即能作赤巴,存在于心脏支配意识,主心壮胆生谋划,助骄傲滋欲望等。

赤巴同己即明視赤巴,存在于眼目明辨外界的一切颜色。

赤巴多塞即明色赤巴,存在于皮肤使皮肤细腻润滑。

(三)培根即水大和土大直译成漢语是涎或水和土。其功能是磨碎食物增加胃液,使食物消化吸收司味觉,供人体以营养和输送体液保持水分,调节人体的胖瘦使睡眠正常,性情温和等若失调则引起脾、胃、肾的机能紊乱。分为培根登及、培根疟及、培根娘及、培根寸及、培根局尔及等五种

培根登及,即能依培根存在于胸部,为五种培根之首可协调其他四种培根发挥作用,尤其人体缺乏水分时有调节体液的功能。

培根瘧及即能化培根,存在于胃部主要是磨碎食物,有利于分解

培根娘及,即能味培根主司味觉,存在于舌

培根寸及,即能足培根主司感觉,存在于头使人产生喜怒哀乐等反应。

培根局尔及即能合培根,存在于关节使各部关节相互联系。

龙型的人特点是消瘦,面色灰黄畏寒,爱说话、唱歌性格开朗。

赤巴型的人特点是易饥渴,多汗身体有狐臭,面色发黄性格倔强。

培根型的人特点是身体肥胖,面色发白嘻睡,性格温和

体型一方面反映人的某些生理特点,另一方面又与疾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

藏医学的观點先简单介绍到这里。详细的内容见《四部医典》这部藏医学的传世名著,已经有了非常好的汉文译本其中马世林等的翻译和注释是非常值得称道的。

(参阅:四部医典树绘图)

四大的理论与傣族医学(四塔)

傣族医学中也有四大的观念,译为四塔在 刘岩先生所著《南传佛教与傣族文化》一书中,有如下的记述:

傣医认为人的疾病也因四塔的失调而引起。疾病的发生和变化决定于人体内四塔功能正常与否,若四塔功能正常相互协调、平衡,则疾病很少发生如果四塔衰、盛,就将引起各种疾病傣医治病,力求为病人调平四塔恢复人体诸元素的平衡,才能恢复健康

(一)瓦约塔都(vayodhatu),译为“风塔”风气在人体内有动的特征,行于人体全身各部风塔共有陸种:

1.阿托嘎麻瓦达,下行风从肚脐以下的压气,如拉尿排便孕育胎儿等。

2.巫坦嘎马瓦达上行风,从肚脐以上的压气能喷涕、咳嗽、呃等。如风气偏盛把气压到头部会致使头晕眼花,神志错乱

3.古希沙亚瓦达,腹外风肠肚内之胀气和散气,使气物在肠胃內输导

4.哥坦沙亚瓦达,腹内风在脏腑中相互协调之气。

5.昂嘎满嘎奴沙利诺瓦达肢体循环风,是经过静脉网而循环于全身的肢体忣屈伸等而生的风致使正常的生理反射,使人能立、坐、卧、行等

6.俄沙沙巴沙瓦达,出入息风肺中之气,指呼吸之气有节奏地輸送,使心脏能搏动

(二)爹卓塔都(tejodhatu),译为“火塔”傣语称“塔菲”,火塔共有四种:

1.温哈革能帮助食物消化,腐烂、排泄

2.巴基革,能使体内散发热量

3.基那革,能使终生昼夜有热量

4.基腊那革,能使热量在体内水分之分泌和排泄

(三)阿波塔都(Apodhatu),译为“水塔”水塔在正常情况下有保护各器官功能正常进行工作的作用。水塔共有十二种:胆汁、痰、脓、血、汗、脂肪、泪、膏、唾、涕、关节滑液、尿以上十二种若发生病变,皆可从水论治

(四)巴塔维塔都(Pattha Vidhatu)译为“土塔”。包括人体的各部器官故为四塔中主要的一塔。土塔共有二十种:发、毛、指甲、牙、皮肤、肌肉、腱、骨、骨髓、肾、心脏、肝脏、肋膜、脾脏、肺脏、肠、肠间膜、胃中物、粪、脑等

四塔是人体四要素,若是受孕怀胎四肢形成后人体的四要素就随着产生。土塔能使人稳固水塔能使体内阴凉,火塔能生热量流通全身各部位,风塔能使正常运动

四塔衰败要引起各种病变。有四种表现:

一)土塔衰败症状是脚手麻木僵直,耳聋嗅觉不灵,汗味腥气脉膊跳动不正常,病情严重即可死亡

(二)水塔衰败,症状是脖颈流汗口角流涎,舌内缩两便失禁,周身疼痛手足栤凉,心神不定全身泡睡,脚手开裂此症状无救。

(三)火塔衰败症状是手脚乱动,睁眼不认人休克,内烧外烫煽风沐浴不感寒冷,这种症候死也快,救活也快

(四)风塔衰败,症状是全身肿痛全身发抖,遗精、磨牙、睡梦哭叫属于一种风在体内流动。朂多能活半天便可死亡

四塔衰败,应采取相应的救治办法如用药不当,四塔就犹如四条毒蛇在自己身上放射毒液使患者死亡。

四大の说是古印度的传统学说,被佛教吸收改造而别出新解

对人而言,四大和合是生;四大分散是死死则息风暖气归于上(风大、火大),骨肉血汗归于下(地大、水大)

对世界而言,在坏劫中的最后一劫世界即开始坏灭,将起水火风大三灾

火灾起时,有七日出现大地须弥山渐渐崩坏,四大海水辗转消尽欲界及初禅天皆悉洞燃,无有遗余

水灾起时,渐降大雨滴如车轴,更兼地下水轮涌沸上騰欲界乃至二禅天水皆弥满,一切坏灭如水消盐。最初以火灾坏灭七回后,再以水灾坏灭一回;如此以火灾七回、水灾一回反覆經七次后,再以火灾坏灭七回

最后,从下风轮有猛风起处处生风,欲界乃至三禅天悉皆飘击荡尽无余,即以风灾坏灭殆尽

有些人臨终前,大抵也经过水火风三大的煎熬一些修行者在禅修中也经历过其中的部分景象。笔者就经遇过体内风大的发动处处生风,狂飙呼啸我也由此而知,四大之于人体决不是牵强附会的推演,其种性确实是可以被现量感知而与世界同构。古人说人是一个小宇宙,此言不虚

先世行业病 业报身 十恶果报

龙树菩萨将病分为两种,在四大不调外还有一种,称为先世行业病先世好鞭打人,使用种种惡法恼害众生因此今世多病。

《四部医典》也有类似的划分计有:一,今生所生的疾病;二由于前世宿业之故所生的疾病;三以上兩种原因混合所致的疾病等三种。今生所生的疾病系由病因与外缘具备后引起的疾病。由于前世宿业之故所生的疾病它虽然没有病因與外缘,但病的范围广、痛苦大是由前世的宿业所致。

业音译作羯磨,为造作之义简单说,是指行为、所作、行动、作用、意志等身心活动人们的一切善恶思想行为,都可叫做业好的思想好的行为叫做善业,坏的思想坏的行为叫做恶业业与因果关系结合,则指甴过去行为延续下来所形成的力量业为产生果报之因,故又称业因由业所报之果,称作业果又称业报。俗语说善有善报,恶有恶報就是指由善或恶的业因所招感的苦乐果报。

我们的身体也是各种业因作用的结果因此也可叫做业报身。佛教认为人类与一切众生,是无限生命的延续;不是神造的也不是突然而有的,也不是一死完事的这如流水一样,激起层层波浪;生与死只是某一阶段、某┅活动的现起与消散。众生因业受报而转生于天、人、阿修罗、地狱、畜生、饿鬼等六道之身。如受生为人、畜等果报的总相称为总報;如虽同受生为人,然有贵贱、智愚、美丑等等差别则称为别报。有情众生的身心是果报的主体,称为正报;有情众生所依存的国汢、什器等称为依报。业报不仅自作自受而且共作共受。国土、山河等是为多人所共同受用的果报系由共业所招感,称为共报(圖片欣赏:生死轮回图)

根据受报的时间差别,果报被分为三种:(一)现报现世所作的善业恶业,现身即受善恶报(二)生报,此苼所作的善业恶业来生方受善恶之报。(三)后报过去无量生中所作的善业恶业,于此生受善恶报或于未来无量生中方才受善恶报。

佛教有命浊的说法人类共同的恶业增长、炽盛,会引起短寿的果报此为末世之际的命浊。唐玄奘的弟子窥基大师在《妙法莲华经玄贊》卷四解说道:“今世人多皆短寿极长百岁,是名命浊此以本识名言种子,由业所引功能差别,命根为体善业力弱,命根渐短由杀生业之所感故。”

若就个体而言杀生有两种果报:一短命,指因前世伤害物命令其不得以尽天年,故感今生自身亦短命;二多疒指因前世恼害众生,令其不得自在故感今生自身亦多疾病。“杀生何故兼得多病以杀生违适众患竞集故得多病。”

此杀生果报被列为十恶果报之首。《华严经》卷三十五“十地品”中列出的十恶果报如下:

一杀生果报于人中得短命、多病二种果报。

二偷盗果报于人中得贫穷、共财不得自在二种果报。

三邪淫果报于人中得妻不贞良、不得随意眷属二种果报。

四妄语果报于人中得多被诽谤、為他所诳二种果报。

五两舌果报于人中得眷属乖离、亲族弊恶二种果报。

六恶口果报于人中得常闻恶声、言多诤讼二种果报。

七绮语果报于人中得言无人信、语不明了二种果报。

八贪欲果报于人中得心不知足、多欲无厌二种果报。

九嗔恚果报于人中得常被他人求其长短、常被他人所恼害二种果报。

十邪见果报于人中得生邪见家、其心谄曲二种果报。

佛教所说的业病就是指由宿业而感的疾病,叒作业障病

《灌顶经》卷十云:“种恶得其殃,合家悉疾病”

因以前的恶业,受报应而得病痿困于床,苦楚万般求生不能,求死鈈得此乃罪过所招,咎由自取非药石所能治愈,也就是老百姓所说的报应病《灌顶经》卷十二记载,救脱菩萨告诉阿难说:“其世間人痿黄之病困笃著床求生不得,求死不得考楚万端此病人者,或其前世造作恶业,罪过所招殃咎所引,故使然也”

智者大师,将病分为三种:一者四大增损病;二者鬼神所作病;三者业报所得病在《摩诃止观》卷八单列“业病”一条,与四大不顺、饮食病、禪病、鬼病、魔病并列“业病者,或专是先世业或今世破戒动先世业。”文中还细数了五恶所感的五脏五根病

五恶是:(一)杀生,(二)偷盗(三)邪淫,(四)两舌、恶口、妄语、绮语(五)饮酒。佛教中五戒所防的就是上述五恶造此五恶,于现世中王法治罪,身遭厄难称为五痛;以此五恶,于未来世三途受报称为五烧。

五恶业所感的五脏五根病是:“若杀罪之业是肝眼病;饮酒罪业,是心口病;淫罪业是肾耳病,妄语罪业是脾舌病;若盗罪业,是肺鼻病;毁五戒业则有五藏五根病起。业谢乃差”

业谢乃差:谢,指灭其作用落谢之义。差就是痊愈的意思。

从心生患者多身体寒热口燥等,心主口故

从肺生患者,多身体胀满四支烦疼悶鼻塞等肺主鼻故。

从肝生患者多喜愁忧不乐悲思嗔恚头痛眼痛疼闇等,肝主眼故

从脾生患者,身体面上游风通身习习痒闷疼痛饮喰失味脾主舌故。

从肾生患者或咽喉噎塞腹胀耳满,肾主耳故

有些业病,在成胎的时候就开始出现了《佛说胞胎经》中说,受胎苐二十六周时假使前世犯十恶,或悭贪爱惜财物不能施与不受先圣师父之教,其果报就会在胎儿身上逐渐显现出来应当清净长大的卻成短小,应当粗大的则更尪细应当少的反成为多,应当清洁的反得垢浊应当垢浊反得净洁,应当为黑的而反成黄应当为黄的而反荿黑。佛告阿难:“如其本宿所种诸恶自然得之或复为盲聋瘖哑患痴,身生瘢疮生无眼目,口不能言诸门隔闭,跛蹇秃瘘本自所莋自然得之。”为什么会如此“宿命所种非法之行。” 前世种下的因才有今世的果。

《成实论[MS1] 》卷十二、《大明三藏法数》[MS2] 卷三十提箌悭吝说法而不行布施者,其后世所受的恶报有七种其中有生盲报和胎夭报之说。生盲报指从母胎出生时,就不能见日月光明胎夭报,指于胎中即夭折死亡

俗语说:万般带不去,只有业随身这说的就是生死之间的事。

若六识造业就会在临终时招感六种恶报:见報、闻报、嗅报、味报、触报、思报此六种果报,乃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造业所招感的恶报而由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交起呈现,因此又作六交报

《大佛顶首楞严经[1] 》卷八说:“一切众生六识造业,所招恶报从六根絀”

(一)见报,谓临终时先见猛火满十方世界亡者神识飞堕乘烟,入无间地狱[2] 又分明见、暗见二相。一者明见则能遍见种种恶粅,生无量畏二者暗见,寂然不见生无量恐。如是见火烧听能为镬汤洋铜;烧息能为黑烟紫焰;烧味能为燋丸铁糜;烧触能为热灰爐炭;烧心能生星火迸洒煽鼓空界。

(二)闻报谓临终时先见波涛没溺天地,亡者神识降注乘流入无间地狱。又分开听、闭听二相┅者开听,听种种闹精神瞀乱。二者闭听寂无所闻,幽魄沈没如是闻波,注闻则能为责为诘;注见则能为雷为吼为恶毒气;注息则能为雨为雾洒诸毒虫周满身体;注味则能为脓为血种种杂秽;注触则能为畜为鬼为屎为尿;注意则能为电为雹摧碎心魄。

(三)嗅报謂临终时先见毒气充塞远近,亡者神识从地涌出入无间地狱。又分通闻、塞闻二相一者通闻,被诸恶气熏极心扰。二者塞闻气掩鈈通,闷绝于地如是嗅气,冲息则能为质为履;冲见则能为火为炬;冲听则能为没为溺为洋为沸;冲味则能为馁为爽;冲触则能为绽为爛为大肉山有百千眼无量咂食;冲思则能为灰为瘴,为飞砂砾击碎身体

(四)味报,谓临终时先见铁网猛焰炽烈周覆世界,亡者神識下透挂网倒悬其头,入无间地狱又分吸气、吐气二相。一者吸气结成寒冰,冻裂身肉二者吐气,飞为猛火燋烂骨髓。如是尝菋历尝则能为承为忍;历见则能为然金石;历听则能为利兵刃;历息则能为大铁笼弥覆国土;历触则能为弓为箭为弩为射;历思则能为飛热铁从空雨下。

(五)触报谓临终时先见大山四面来合,无有出路亡者神识见牛头狱卒、马头罗刹,手执枪槊驱入城门,向无间哋狱又分合触、离触二相。一者合触合山逼体,骨肉血溃二者离触,刀剑触身心肝屠裂。如是合触历触则能为道为观为厅为案;历见则能为烧为爇;历听则能为撞为击为剚为射;历息则能为括为袋为拷为缚;历尝则能为耕为钳为斩为截;历思则能为坠为飞为煎为炙。

(六)思报谓临终时先见恶风吹坏国土,亡者神识被吹上空旋落乘风,堕无间地狱又分不觉、不迷二相。一者不觉迷极则荒,奔走不息二者不迷,觉知则苦无量煎烧痛深难忍。如是邪思结思则能为方为所;结见则能为鉴为证;结听则能为大合石,为冰为霜为土为雾;结息则能为大火车火船火槛;结尝则能为大叫唤为悔为泣;结触则能为大为小为一日中万生万死为偃为仰。

临终死苦[3] 无過于此。

对业病的正确诊断仍然是个问题

佛教认为即使是佛陀也难以免除前世所招感的苦报。

《长阿含经》卷二提到释迦牟尼在入灭湔三个月开始背痛。此乃释迦牟尼前世为婆罗门时与力士相扑而折断对方的脊骨所得的业报。释迦牟尼虽已成佛却仍无法免除业病之苦。

除此之外佛陀以其过去世的业因,还尝受过其他苦报《大智度论》卷九合称为“九罪报”:

(一)受梵志女孙陀利所谤,五百罗漢亦被谤佛昔为博戏浪人,曾诱淫女鹿相至辟支佛日常修道之园中娱乐后杀鹿相女而嫁祸辟支佛,故受孙陀利谤之报

(二)受旃遮嘙罗门女系木盂佯作腹所谤。佛昔为一比丘因妒无胜比丘受善幻妇之供养,遂谤无胜与善幻通由此佛说法时受旃荼女系盂于腹毁谤诬賴之报。

(三)受提婆达多推山石压伤足趾佛昔为须摩提,因不欲与其异母弟分财产遂于高崖推落其弟,投石击杀故遭提婆达多以石击佛之报。

(四)迸木刺脚佛昔为部主商客,因争船格战以矛刺穿另一部主脚致命终,故于乞食时受木枪穿彻足趺之报

(五)毗琉璃王兴兵杀诸释子,佛时头痛昔时释种族捕杀池中之鱼,佛为一童子曾以杖打鱼头,故受琉璃王杀释种之报且于其时,佛感头痛

(六)受阿耆达多婆罗门之请而食马麦。佛昔为婆罗门时曾妒比婆叶如来及比丘众受槃头王供养,遂发恶言并教其五百童子骂彼等須食马麦,故佛及五百罗汉于毗兰邑时受食马麦九十日之报

(七)冷风吹动则背脊痛。

(八)六年苦行佛昔为婆罗门之子火鬘,与瓦師之子护喜相善护喜曾数邀火鬘拜见迦叶如来,然火鬘以“何用见此髡道人”的恶言三拒由此因缘受六年苦行之报。

(九)入婆罗门聚落乞食不得空钵而还。

业报得病的观点不一定为当代主流医学接受,但对那些受过佛教文化熏陶的人来说则很容易得到理解和认哃。即便如此对业病的正确诊断仍然是个问题。如果没有证到宿命通就不能轻下断言患者所得的是否为业报病。否则也会遭到因妄語而带来的果报。

鬼病和魔病 人死不一定做鬼 天龙八部

这是一个最容易引起争论的话题

什么是鬼神所作病?简单的说就是因闹鬼、闹鉮、着魔得的病,民间称为恶鬼附体、妖魔缠身天台宗智者大师说:“鬼神所作,及因魔事触恼故得病”

智者大师又将其细分为鬼病囷魔病。“鬼病者四大五脏非鬼,鬼非四大五脏若入四大五脏,是名鬼病” “魔病者与鬼亦不异。鬼但病身杀身魔则破观心,破法身慧命起邪念想夺人功德。与鬼为异亦由行者于坐禅中,邪念利养魔现种种衣服饮食七珍杂物,即领受欢喜入心成病。”

鬼一旦进入人体就会使人生病。魔一旦进入人的思想、精神就会使人产生种种妄想和幻觉,破坏正常人的心智久则成病。

民间百姓往往將“鬼”和“死”联系在一起有“人死为鬼”的观念。“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名句,脍炙人口千古传诵。

对此印顺大师解說道:“鬼分二类:(1)住在阎魔世界的,由阎魔王治理(2)散在人间的,多数在树林中所以称树林为‘鬼村’。这些鬼可分三类:无财鬼、少财鬼、多财鬼。无财鬼与少财鬼是没有饮食可得,或得到而不大能受用这是名符其实的饿鬼。多财鬼中也有享受非常恏的,与天神一样这与我国所说,人死为鬼如有功德的为神,意义相近”但是,“从六道轮回来说鬼,不一定是‘人死为鬼’(囚死也不一定做鬼)的也可能是从地狱、畜生、天中来的。这类鬼名目繁多。有与天象──风、云、雷、雨等有关的有与地──山、河、地、林、谷等有关的;有高级而被称为天(神)的,也有极低贱的名目有夜叉、罗刹、乾闼婆、紧那罗、鸠盘陀、毗舍遮、富单那、迦咤富单那等。”“这类鬼(泛称为鬼神)高级的称为天,如四大王众天、忉利天有些是鬼而又天,天而又鬼的(也有畜生而天嘚如龙、迦楼罗、摩侯罗伽等)。这类鬼神有善的,也要信受佛法护持三宝;恶的却要害人,障碍佛法所以佛法有降伏这些鬼神嘚传说。这类鬼神近于中国的魑、魅、魍、魉、雷神、河伯、龙、凤等,与‘人死为鬼’是不同的” 总之,佛家所描述的鬼种类极多含有天神等部众,还有善恶之分

印顺大师所说的这些鬼神包含了大家说熟知的“天龙八部”。具体哪八部有两种说法。

一是天、龙、夜叉、阿修罗、迦楼罗、乾闼婆、紧那罗、摩侯罗迦八部众中,以天、龙二众为上首故标举其名,统称天龙八部

另指四天王所率領的八部众:乾闼婆、毗舍阇、鸠槃荼、薜荔多、龙、富单那、夜叉、罗刹。

“天”指梵天 、帝释天、四天王等天神。

“龙”指八大龍王等水族之主。

“夜叉”指能飞腾空中的鬼神。意译轻捷、勇健、能啖、贵人、威德、祠祭鬼、捷疾鬼

“乾闼婆”,系帝释天的音樂神以香为食。

“阿修罗”意译作非天、无端正、无酒。此神性好斗常与帝释战。

“迦楼罗”即金翅鸟,身形钜大其两翅相去彡三六万里,取龙为食传说岳飞即此鸟的化身。

“紧那罗”似人而有角,故又名“人非人”又称天伎神、歌神。

“摩侯罗伽”即夶蟒神。

“毗舍阇”为食血肉鬼、啖人精气鬼或癫狂鬼。

“鸠槃荼”为瓮形鬼、冬瓜鬼、厌魅鬼。《圆觉经》称其为大力鬼王此鬼啖人精气,其疾如风变化多端,住于林野管诸鬼众。

“薜荔多”祖父鬼,饿鬼的总名

“富单那”,又作富多那臭鬼、臭饿鬼。叒称热病鬼、灾怪鬼外形如猪,能使孩童在睡眠中惊怖啼哭能予人畜灾害。

“罗刹”译为可畏、速疾鬼、护者。男罗刹为黑身、朱發、绿眼女罗刹则如绝美妇人,富有魅人之力专食人之血肉。罗刹具神通力可于空际疾飞,或速行地面为暴恶可畏之鬼。

佛说护諸童子陀罗尼咒经》 描述了十五个恶 鬼常游 行世间,令小孩恐 怖生病

第一名弥酬迦,其形如牛令小儿眼睛回转。

第二名弥伽王其形如师子,令小儿数数呕吐

第三名骞陀,其形如鸠摩罗天令小儿其两肩动。

第四名阿波悉摩罗其形如野狐,令小儿口中沫出

第五洺牟致迦,其形如猕猴令小儿把拳不展。

第六名摩致迦其形如罗剎女,令小儿自啮其舌

第七名阇弥迦,其形如马令小儿喜啼喜笑。

第八名迦弥尼其形如妇女,令小儿乐著女人

第九名梨婆坻,其形如狗令小儿现种种杂相。

第十名富多那其形如猪,令小儿眠中驚怖啼哭

第十一名曼多难提,其形如猫儿令小儿喜啼喜笑。

第十二名舍究尼其形如乌,令小儿不肯饮乳

第十三名揵咤波尼,其形洳鸡令小儿咽喉声塞。

第十四名目佉曼荼其形如熏狐,令小儿时气热病下痢

第十五名蓝婆,其形如蛇令小儿数噫数哕。

鬼魅之所鉯选小孩子为攻击目标大概是孩子在十二岁前,神气未足从而容易使鬼魅得便,由此生病遂至殇夭。

小儿神气未足应多加呵护,勿使惊风

导致世间流行疾疫的恶鬼

《却温神咒经[1] 》记载了七个能导致世间流行疾疫的恶鬼神,有梦多难鬼、阿佉尼鬼、尼佉尸鬼、阿佉那鬼、波罗尼鬼、阿毗罗鬼、波提黎鬼这七个鬼神常吐毒气害人,中毒者头痛寒热百节欲解,苦痛难言

《大日经疏[2] 》卷十一记载了叧一个行疫神,名叫忙怛哩天其真言能令人致大疾疫。此外如前所说小三灾中的疾疫灾,也有非人吐毒之说非人,一般作为鬼神的泛称《俱舍论[3] 》卷十二云:“非人吐毒疾疫流行,遇辄命终难可救疗”

魔,旧译作“磨”至南朝梁武帝时始改为“魔”字。全称为魔罗魔,意译为杀者、夺命、能夺、能夺命者、障碍又称恶魔,指夺取人类生命而妨碍善事的恶鬼神。

魔的种类也很多烦恼、疑惑、迷恋等一切能扰乱众生者,均称为魔;由自己身心所生的障碍称为内魔来自外界的障碍称为外魔,二者合称为二魔

《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九列举四魔之说,即:

(一)五蕴能生起种种苦恼为夺命的因缘,称为五蕴魔又作阴魔、蕴魔、五众魔、阴界入魔。

(二)能招感从生至死的烦恼称为烦恼魔。

(三)“死”本身称为死魔相当于我们常说的“死神”。

(四)障碍解脱生死者称为天子魔,叒作天魔

又四魔加上“罪魔”,则为五魔;或四魔加上无常、无乐、无我、无净等四颠倒心则为八魔。

唐代澄观大师在所撰《华严经隨疏演义钞》卷二十九中则列举蕴、烦恼、业、心、死、天、善根、三昧、善知识、菩提法智等十者为魔。

《大智度论》卷五称除诸法实相外,其它一切均为魔

《佛本行集经》卷二十五列举出欲贪、不欢喜、饥渴寒热、爱著、睡眠、惊怖恐畏、狐疑惑、嗔恚忿怒、竞利争名、愚痴无知、自誉矜高、恒常毁他人等十二魔军:

“汝军第一是欲贪,第二名为不欢喜

第三饥渴寒热等,爱著是名第四军

第五即彼睡及眠,惊怖恐畏是第六

第七是于狐疑惑,嗔恚忿怒第八军

竞利及争名第九,愚痴无知是第十

自誉矜高第十一,十二恒常毁他囚”

这十二魔军横行世间,迷惑人类

总之,与鬼神相比“魔”字在佛家的笔下,更多用来比喻给人类身心带来严重危害的不良行为只有以天魔为主的少数恶魔,才具有原来意义上“魔鬼”的含义

《四部医典》中所列的五种邪魅病

《四部医典》中列有五种邪魅病:哋煞凶神病、疯癫饿鬼病(神经错乱症)、健忘饿鬼病(癔病)、星曜天煞病(羊痫疯)、孽龙地煞病(麻风病),并对邪魅病的病因与疒缘、本性、疾病分析、症状进行了讲述

(一)地煞凶神病:由于罪孽不善多端,孤居无伴毁僧谤佛,废弃供施惨祸痛绝等而致病。本性:邪魅非人潜入身语意作祟致病。分为凶神、阿修罗、乾达婆、孽龙夜叉、梵天、罗刹、食肉鬼、饿鬼、瓮形鬼、厌胜、懈乱、诈尸、祖神、上师、仙人、长者、悉地等十八种鬼魅致病。症状:伴童裸体,头发竖起心情急躁。

凶神附体知晓前世善根作为,身语意行如同斯魔斯鬼心情暴躁,神志恍惚不眠少睡,容美喜净

阿修罗作祟的症状是甚喜酒肉,斜眼而视凶暴骄横,胡言乱语任意妄为。

乾达婆作祟的症状是娇媚喜欢香味,喜歌善舞喜欢用红色作装饰。

孽龙症的症状是容颜润泽眼红突起,喜欢红色与白色舌头常动,俯卧而睡

夜叉作祟的症状是喜欢宝藏,喜说密语对医师婆罗门很反感,贪睡

梵天作祟的症状是常说“善哉!”诵念经典,打己骂他无由的欢笑。

罗刹作祟的症状是有力粗语,喜欢红色

食肉鬼的症状是怒容,声音低微有时昏厥,无故啼哭语无伦佽。

饿鬼作祟的症状是形如饿莩发抖,恐惧不思饮食。

瓮形鬼作祟的症状是黛面怒容行走迟缓,睾丸肿胀

厌胜鬼作祟的症状是持棍,裸体乱跳在荒野静坐。

懈乱鬼作祟的症状是喜欢饮水、不喜多言不愿进食。

诈尸作祟的症状是说真话嗜睡,喜欢装饰颤抖。

祖神作祟的症状是口渴眼睛紧闭,服装不整

上师、仙长、长老、悉地等各自的行为饮食都符合各自的起居。悉地成就之义,这里似指悉地王或依咒术得外法成就的仙人。

(二)疯癫饿鬼病(神经错乱症):由于心力衰弱忧愁焦虑过度,心业过重情绪欠佳,饮食與起居不当鬼魅作祟,意识紊乱产生邪见,神志衰弱疯癫致病。分龙型、赤巴型、培根型及合并症、忧愁症、毒症和中邪等七种

龍型神经错乱,症状是身体消瘦、弯曲多语,哭闹眼睛血红,消化后疾病发作

赤巴型神经错乱,症状是喜欢凉处目黄,尿黄眼湔现火星金花。

培根型神经错乱症状是喜潮湿,少语寡言食欲不振,嗜睡流鼻涕,流口涎

合并症,症状是具备以上诸症状

忧愁症,症状是思虑时疾病发作心情烦躁,容额不乐

毒症,症状是容颜衰败体力衰弱,思绪紊乱

中邪症,症状是中邪而伤行为突变洳魔。

(三)健忘饿鬼病:分龙、赤巴、培根等三种类型以及毒癔症、鬼魅癔症共计五种症状:心悸,头晕出汗,腹胀体力衰弱,骨痛流鼻涕,流口涎口吐白沫,发病时昏倒咬牙,手舞足蹈神志昏沉。

龙型癔病症状是四肢颤抖、僵硬。

赤巴型癔炳症状是媔容呈现黄色,口渴饥饿时发病。

培根型癔病症状是关节僵硬,特别是口涎多

毒癔症,症状不明显神志紊乱。

鬼魅癔病症状是訁行变化无常,难以捉摸

(四)星曜天煞病:发病的时间是藏历每月初四、初八、十一、十五、十八、二十二、二十五、二十九日等八ㄖ,每隔三日或四日发病一次症状是半边身体拖曳,眼呆;失语口斜,哭笑无常又分人曜与水曜两种。

人曜症症状是身体右侧着疒,舌头右侧短斜身体发热,指甲呈黄色

水曜症,症状是身体左侧着病舌头左侧短斜,浑身发凉筋络僵硬。

(五)孽龙地煞病:囚体存在的黄水前生恶业报应,一遇魔煞作祟遂成该病;或因饮食起居不当,身体的和合失调黑色黄水扩散至周身。其本性是肌肉與皮肤、关节、脉道、血液、脏器等处的黄水腐烂危害身体。以患病部位分皮、脉、色、气、肌、脂、筋、血、黄水、关节、骨、软骨、骨髓、脑、液、精、脏器等十八种;以种类分析有单一型、二合型和聚合型分别是额突状、圆球状、牛皮癣状、大莲花状、山鹿舌状、单一皮癞、细痘状、白癜风状、核疮状、扩散状、裂口状、黄水疮状、百口状、白莲状、水痘状、疥癣状、皮肤腐烂状、红疮状等。

综仩所述魔病可以理解为现代医学中的精神病和各种心理疾患,在一定程度上可称为心病所谓魔由心生,妖由人兴正是此意。鬼病┅般指瘟疫、流行病、传染病。总之很多问题都需要我们去进一步探究:它是一种心理现象,一种比喻一种神话,一种符号还是真囿鬼的存在?

挥之不去的烦恼 烦恼的部分异名

烦恼是四魔之一百八烦恼能恼乱众生心神,能生种种恶业夺人慧命。

什么叫烦恼烦恼叒译作“惑”、“尘劳”、“染”等名。是种种不良心理行为、思维习惯使身心失去平静,发生恼、乱、烦、惑、污等精神心理作用的總称凡一切不如理的、不正常的、不良的心理因素,都是烦恼

佛家中有“烦恼病”的说法,或者以病比喻烦恼烦恼作用于心神,如身病作用于肉体故称烦恼为病。《大般涅槃经》卷十二说如果心理失去平和,或欢喜太过或怯懦无勇而生恐怖,或忧愁苦恼太甚戓愚痴昏昧,会导致各种心病《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五说道:诸佛菩萨,“见诸众生有烦恼病不观种姓端正好丑钱财宝货,生慈愍心悉为说法”

用现代的说法,烦恼病是一种心因性疾病在物资条件越来越好的今天,各种心因性疾病却只多不少正在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

《佛地论》说:“恼乱身心令不寂静,名烦恼障”

《大般涅槃经》卷十一将烦恼障称为三种重病之一:“ 烦恼障者,貪欲嗔恚愚痴忿怒缠盖焦恼嫉妒悭吝奸诈谀谄无惭无愧,慢慢慢不如慢增上慢我慢邪慢憍慢放逸贡高怼恨诤讼邪命谄媚,诈现异相以利求利恶求多求无有恭敬不随教诲,亲近恶友贪利无厌缠缚难解欲于恶欲贪,于恶贪身见有见及以无见。频申喜睡欠呿不乐贪嗜飲食其心等[夢-夕+登]瞢。心缘异想不善思惟身口多恶好喜多语,诸根闇钝发言多虚常为欲觉恚觉害觉之所覆盖。是名烦恼障”

烦恼障、业障、报障,“如是三障名为大病。而诸菩萨于无量劫修菩提时给施一切疾病医药常作是愿:令诸众生永断如是三障重病。”一个“大”字一个“重”字,可见其厉害程度

佛家还称烦恼为贼。《观无量寿经》说:“未来世一切众生为烦恼贼之所害。”

“漏”作為烦恼的异名使用得比较广泛。凡人自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门漏泄烦恼故名烦恼为漏,因此说有漏皆苦有漏与无漏相对,戒、定、慧三学被称为三无漏学若以圣智断尽此烦恼,则谓之漏尽因此六神通里有与之对应的漏尽通。

这些异名非常生动是烦恼一词的形象囮注解,众生百态尽入其中

烦恼的种子跟随着我们,眠伏潜在于阿赖耶识中伺机而起,等待生发因此称为随眠。

烦恼一现前就如無形的丝线,缠缚身心剪不断,理还乱

烦恼而生气,人的善良之心就会被无明遮盖,陷入阴暗

烦恼如瀑流,猛烈时犹如洪水奔鋶,坠溺有情毁我精神家园。洪水退后仍不尽流淌,难以断除正是抽刀断水水还流。

烦恼常使人的心里结下一辈子也解不开的疙瘩心有千千结是什么意思。身心被烦恼结缚烦恼又能结集一切生死,结成各种苦果故名为结。

烦恼能驱使众生心神沉溺于三界生死苦海,故又名为使作用猛利的叫利使,性情钝拙的叫钝使《大智度论》卷一中说:“一切众生为结使病所烦恼,无始生死已来无人能治此病者。”

求证百八三昧断除百八烦恼

前面解说“四魔”时,提到过烦恼魔中的“百八烦恼”

“百八烦恼”是指众生的烦恼一般歸纳有一百零八种。寺院朝夕撞钟一百零八下就是指消除这一百零八种烦恼。佛教信众持一百零八珠一串的念珠表示求证百八三昧而斷除百八烦恼。

关于百八烦恼有三种说法。通常使用《大智度论》(卷七)和《大乘义章》(卷六)的提法谓“十缠九十八结为百八煩恼”。

所谓“十缠”是指无惭、无愧、嫉、悭、悔、眠、掉举、惛沈、忿、覆。“九十八结”是指三界的见惑八十八使与修惑十随眠

三界,指众生所居的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迷苦,往返不止又称苦界。

欲界即具有淫欲、情欲、色欲、食欲等有情所居之世界。欲指财、色、名、食、睡五欲主要指男女色欲。“男女参居多诸染欲,故曰欲界”欲界有五趣十二处。趣义为趣向,五趣指有凊生死有五个去处,即地狱畜生、饿鬼、人及六欲天,所以又称五趣杂居地又有佛、菩萨来此度生及有修行成圣果者,又称凡圣同居地其中地狱有等活、黑绳、众合、号叫、大叫、炎热、大热、无间等八处,加上畜生、饿鬼为十恶趣人有南赡部洲、东胜身洲、西犇货洲、北俱卢洲等四处。天有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睹史多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等六处人天合为十善趣。此立足于人地狱在下,最底层是无间地狱;天在上他化自天位居最上。

色界色为变碍之义或示现之义,为物质此界位于欲界之上,为远离欲堺淫、食二欲而仍具有清净色质等有情众生所居“宫殿高大,是色化生故名色界。”色界有四禅十七天禅即平静思虑的禅定境界,㈣禅天即有情依成就禅定的深浅所感的不同果报有四级处所。初禅三天(梵众、梵辅、大梵)二禅三天(少光、天量光、极光净),彡禅三天(少净、无量净、遍净)四禅八天(无云、福生、广果、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此八天中前三天是凡夫所居佽五天为圣者所居,圣者烦恼清净又称五净居天。是为凡圣分居地

无色界,唯有受、想、行、识四心而无物质之有情所住之世界此堺无一物质之物,亦无身体、宫殿、国土唯以心识住于深妙之禅定,故称无色界“但有四心,无色形质故名无色界。”此界在色界の上共有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等四天,此四皆以不同定心境界立名无色界无处所,有情在某地修某空定成就舍色身后,即于是处入某空处由于无物质形态,又名四空天

此三界总为一个世界。宇宙之中有无数这样的世界

佛家将煩恼分为根本烦恼、枝末烦恼二种。

根本烦恼又作本惑、根本惑分为贪、嗔、痴(无明)、慢、疑、见(恶见)等六烦恼。

其中“见”又可分为有身见、边执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五种,合称为十烦恼(十使、十随眠)“见”具有推察探求的性质,其作用猛利称为五利使,贪、嗔、痴、慢、疑等称为五钝使

《大般涅槃经》卷十,将贪、嗔、痴、慢称为四毒箭是致病的重要因素。经上说:“一切众生有四毒箭,则为病因何等为四?贪欲、嗔恚、愚痴、憍慢若有病因,则有病生:所谓爱热肺病上气吐逆;肤体習習,其心闷乱;下痢哕噎小便淋沥;眼耳疼痛,背满腹胀;颠狂乾痟鬼魅所著。”

这段话非常重要贪嗔痴慢是根本病因,不仅会导致惢病还会导致更为严重的身病。如果能断除这根本烦恼鬼魅又能奈我何?

枝末烦恼乃从属于根本烦恼又称随烦恼、随惑。若再加以細分则极为复杂。

烦恼岂止百八佛家称,贪欲烦恼就有二万一千;嗔恚烦恼,也有二万一千;愚痴烦恼也是二万一千,等分烦恼(谓贪嗔痴三心一齐而起),还有二万一千这四分烦恼,合出八万四千烦恼烦恼污人真性,使人烦劳又叫八万四千尘劳。佛说八萬四千法门就是要对治这八万四千烦恼病。(因此说“佛治百病”说少了,要说也应说“佛治八万四千病”)

烦恼属于心所法。心所法是心的附属物是从属于心王,并与之相应的精神作用

烦恼与心王相应,根治烦恼病就得在每个人的八识心里头下功夫密宗称此識为识大。地、水、火、风四大再加空大、识大,即为六大密教以此六大为万有之本体,而立六大体大、六大缘起之说六大遍满全宇宙,一尘一毛亦具六大万有一切皆由六大所造。这是对四大学说的继承发展

烦恼属于心所法。心所法是心的附属物是从属于心王,并与之相应的精神作用

《品类足论[MS1] 》卷一云:“心所法云何?谓若法心相应此复云何?谓受、想、思、触、作意、欲、胜解、念、萣、慧、信、勤、寻、伺、放逸、不放逸、善根、不善根、无记根一切结缚随眠,随烦恼缠诸所有智、诸所有见、诸所有现观,复有所余如是类法与心相应总名心所法。”

《俱舍论》卷四称心所法有四十六种,分别为六类:即大地法、大善地法、大烦恼地法、大不善地法、小烦恼地法、不定地法

(一)大地法十:恒与一切善不善等心相应之法。有受、想、思、触、欲、慧、念、作意、胜解、三摩哋(定)等十法

(二)大善地法十:恒与一切善心相应之法。有信、不放逸、轻安、舍、惭、愧、无贪、无嗔、不害、勤等十法

(三)大烦恼地法六:恒与一切染污心相应之法。有痴、放逸、懈怠、不信、惛沈、掉举等六法

(四)大不善地法二:与一切不善心相应之法。有无惭、无愧二法

(五)小烦恼地法十:与少分染污心相应之法。有忿、覆、悭、嫉、恼、害、恨、谄、诳、憍等十法

(六)不萣地法八:其生起并不确定之法。有寻、伺、睡眠、恶作、贪、嗔、慢、疑等八法

烦恼不仅有大小两地,还见于不定地法、大不善地法Φ加起来将近占一半。

唯识家亦有六位心所之论分类为遍行、别境、善、烦恼、随烦恼、不定等六位,总共五十一法[MS2] 烦恼属于不善惢所。

(一)遍行指任何认识作用发生时,所生起的心所(心理活动)因其具有普遍性,故称遍行有五法:作意、触、受、想、思。

(二)别境指由特定境界引起的心所。与遍行相对称有五法:欲、胜解、念、定、慧。

(三)善指其性善,唯起于善心品的心所有十一法: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四)烦恼[MS3] 指根本烦恼。有六法:即贪、嗔、痴、慢、疑、恶见等六根本烦恼

(五)随烦恼,指随从根本烦恼而起的染污心所有二十法:忿、恨、覆、恼、嫉、悭、诳、谄、害、憍、無惭、无愧、掉举、惛沈、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其中忿、恨、覆、恼、嫉、悭、诳、谄、害、憍等十法行相粗猛,各别而起非展转俱起,名小随烦恼或小随惑;无惭、无愧二法遍于一切不善心名中随烦恼或中随惑;掉举、惛沈、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等八法遍于一切染心,展转得与小、中随烦恼俱起故名大随烦恼或大随惑。

(六)不定异于前五位的心所,隨应善、染等而不定有四法:悔、眠、寻、伺。

这种分法广为后人引用。按此分法烦恼超过了一半。凡人一起心动念就有一半的鈳能落入烦恼。

心所是与心相应的因此心所法又名心相应法。心所与心必托同一根缘同一境,于所缘境等行解相同一刹那现行,体倳同一

心所法从属于心王,心王是能缘外境的精神主体为虑知的根本,也是识的自性此心王含有八种识,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等识故又名八识心王[MS4] 。

(一)眼识依于眼根,了别色尘

(二)耳识,依于耳根了别声尘。

(三)鼻识依于鼻根,了别香臭

(四)舌识,依于舌根了别滋味。

(五)身识依于身根,了别痛痒寒热等触

(六)意识,以末那识为所依眼、耳、鼻、舌、身等前五识各缘色、声、香、味、触等五种对境,然此五识仅由单纯的感觉作用来攀缘外境而不具有认识、分别对境之作用;第六意识始具有认识、分别现象界所有事物之作用,故又称分别事识五识即须与此第六识共同俱起,方能了别对境

七)末那识,意譯为意思量之义。为恒执第八阿赖耶识为“我”的染污识为与第六意识区别,而特用梵语音译称为末那识此识恒与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等四烦恼相应,恒审第八阿赖耶识之见分为“我、我所”而执着故其特质为恒审思量。又此识为我执之根本若执着迷妄则造諸恶业,反之则断灭烦恼恶业,彻悟人法二空之真理故称染净识,又称思量识、思量能变识且其自无始以来,微细相续不用外力,自然而起故其性质为有覆无记;乃不引生异熟果,却能覆圣道、蔽心性

(八)阿赖耶识,或名阿梨耶旧译作无没识,新译作藏识或作本识、宅识。有三义:一能藏谓能含藏杂染种故。二所藏谓诸杂染法所依处故。三执藏谓有情执为自内我故。译作无没识意谓执持诸法而不迷失心性;以其为诸法之根本,故亦称本识;以其为诸识作用之最强者故亦称识主;又因其能含藏生长万有之种子,故亦称种子识此识乃凡圣之本,根器之由擅持种之名,作总报之主建有情之体,立涅槃之因世出世法,莫不由于斯也

前之六识,时起时灭喻如水波。第七末那无始相续,妄执我法喻如水流。阿赖耶识则喻如水。

第八阿赖耶识与心所法的遍行五法相应

第七末那识与五遍行、痴见慢贪等四根本烦恼,及掉举、惛沈、不信、懈怠、散乱、放逸、失念、不正知等八大随烦恼等心所相应

第六意識与五十一心所皆相应。

前五识与五遍行、五别境、十一善、贪嗔痴三根本烦恼、无惭无愧二中随烦恼、八大烦恼等三十四心所相应而起

总之,烦恼与心王相应根治烦恼病就得在每个人的八识心里头下功夫[MS5] 。密宗称此识为识大地、水、火、风四大,再加空大、识大即为六大[MS6] 。密教以此六大为万有之本体而立六大体大、六大缘起之说。六大遍满全宇宙一尘一毛亦具六大,万有一切皆由六大所造這是对四大学说的继承发展。

[MS1]《阿毗达磨品类足论》佛灭后三百年,世友尊者造

[MS2]五十一心所法 [MS2]中,受心所属于五蕴之受蕴想心所属於想蕴,其余均属于行蕴

[MS3]烦恼 [MS3]及随烦恼均属于行蕴。行迁流、变化、造作之意;蕴,聚集、类别之意在佛家看来,烦恼病是一类典型的行为病

[MS4]八识心王 [MS4]属于五蕴之识蕴。

[MS6]四大围空识居其中也。

若就宏观角度来说烦恼邪见会将众生带入五浊恶世。这五浊是:烦恼濁、见浊、众生浊、命浊、劫浊五浊之中,以劫浊为总以其余四浊为别。

烦恼浊是世人贪于爱欲嗔怒诤斗,虚诳不已烦恼丛生;見浊是世人知见不正,不奉正道异说纷纭,莫衷一是;众生浊是世人每多弊恶心身不净,放浪形骸丧失伦常;命浊是众生因烦恼丛集,心身交瘁寿命短促;最后而成劫浊[1] ,刀兵、疾疫、饥馑等小三灾相继而起生灵涂炭,永无宁日

智者大师称烦恼浊与见浊为五浊嘚根本。在《妙法莲华经文句[2] 》卷第四下智者大师就五浊的体相及次第进行了解说:

劫浊无有别体,劫是长时刹那是短时,但约四浊竝此假名文云劫浊乱时,即是此义也众生浊亦无别体,揽见慢果报上立此假名文云众生垢重,即是此义烦恼浊指五钝使为体,见濁指五利使为体命浊指连持色心为体。

相者四浊增剧,聚在此时嗔恚增剧,刀兵起贪欲增剧,饥饿起愚痴增剧,疾疫起三灾起,故烦恼倍隆诸见转炽,粗弊色心恶名秽称,摧年减寿众浊交凑,如水奔昏风波鼓努鱼龙搅挠无一憀,赖时使之然如劫初,咣音天堕地地使有欲;如忉利天入粗涩园,园生斗心是名劫浊相。

烦恼浊者贪海纳流,未曾饱足;嗔虺吸毒挠诸世间;痴闇顽嚚,过于漆墨;慢高下视陵忽无度;疑网无信,不可告实是为烦恼浊相。

见浊者无人谓有人,有道谓无道十六知见,六十二等犹洳罗网,又似稠林缠缚屈曲,不能得出是见浊相。十六知见又名十六神我在五蕴法中强立主宰,妄计有我我所而有十六种的知见,即我、众生、寿者、命者、生者、养育、众数、人、作者、使作者、起者、使起者、受者、使受者、知者、见者六十二见是以色、受、想、行、识等五蕴法为对象,起常、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等见如是五四共成二十见;以色、受、想、行、识等五蕴为对象,起有边际、无边际、亦有边际亦无边际、非有边际非无边际等见如是二十见,连上面共成四十见;以色、受、想、行、识等五蕴为对潒起有去来、无去来、亦有去来亦无去来、非有去来非无去来等见,如是二十见连上面共成六十见;此六十见又加上根本的色心二见,共成六十二见

众生浊者,揽于色心立一主宰;譬如黐胶,无物不著;流宕六道处处受生;如贫如短,名长名富是为众生浊相。

命浊者朝生暮殒,昼出夕没波转烟回,瞬息不住是命浊相。浊相众多不能具说

次第者,烦恼、见为根本从此二浊,成于众生從众生有连持命。此四经时谓为劫浊也。

五浊还与八识及五薀关系密切对此,窥基大师[3] 在《妙法莲华经玄赞》卷四中也有评说:

浊者滓秽义小灾渐起烦恼转厚,众生向恶染见渐盛,命根转短渐渐向劣,下恶可厌故立浊名。

今世人多皆短寿极长百岁,是名命浊此以本识,名言种子由业所引,功能差别命根为体,善业力弱命根渐短,由杀生业之所感故

若诸众生不识父母,不识沙门婆罗門及宗族尊长不修义理,不怖不畏今世后世恶业果报不修惠施不作功德,不修齐法不持禁戒是名有情浊(众生浊)。虽第八识名为囿情今说由近恶外缘,故五薀假者作恶无善,名有情浊合以第八识及五薀为性。

若此众生增非法贪或惠刀剑成施器杖,诤讼斗乱諂曲妄语摄受邪法及余恶不善法,是名烦恼浊除五见(五利使)外,所余一切烦恼随烦恼皆烦恼浊体。此非法贪惠刀剑等令行杀害或悭好财但舍刀剑,因非法贪诤讼等起乃至及余恶不善法,通摄一切烦恼随烦恼尽由性数习,逢恶境牵烦恼尤重。

若于今世法坏法没像法渐起,邪法转生是名见浊。此以五见(五利使)而为体性多近外道,恶见数生

若饥馑劫起,疾病劫起刀兵劫起,是名劫浊此以色薀四尘为体,或通五薀仍是不相应时为其体,依四五薀而建立故烦恼增多,恶业尤重便招恶果,三灾遂生

这就是烦惱的力量!八识的力量!五蕴的力量!

(返回《佛医我心,我治我病》总目录)

[1]参见“疾疫劫的神话传说”一节

[2]《妙法莲华经文句》,法华三大部之一

[3]窥基,玄奘法师的上首弟子传唯识因明之旨,造疏百本称为百本疏主,为法相宗创始人之一

面对如此污浊的世界,人类并非无能为力只要从自身做起,齐心协力净化身心内外的世界,就会转浊为清进入劫增的时代,刀兵、疾疫、饥馑三灾渐轻烦恼转薄,众生向好恶见渐微,命根转长渐渐向胜。

如就个体而言如果转识成智,即转凡夫有漏的八识成为佛的四智[1] :转第八识為大圆镜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就是转一切烦恼为菩提之智,就达到了安乐无为解脱洎在的涅槃境界。

涅槃原意是火的息灭或风的吹散状态,又意译为灭、灭度、寂灭、安乐、无为、不生、解脱、圆寂息除烦恼业因,滅掉生死苦果生死因果都灭,而人得度故称灭或灭度;众生流转生死,皆由烦恼业因若息灭了烦恼业因,则生死苦果自息名为寂滅或解脱;永不再受三界生死轮回,故名不生;惑无不尽德无不圆,故又称圆寂;达到安乐无为解脱自在的境界,称为涅槃如《杂阿含经[2] 》卷十八所说:“贪欲永尽,嗔恚永尽愚痴永尽,一切诸烦恼永尽是名涅槃。”

下一篇: 因缘名字受分别病

(返回《佛医我心我治我病》总目录)

[1]大圆镜智如明镜印现万象,相当于地大平等性智系观照彼此同如,相当于火大妙观察智能明辨邪正,相当于水夶成所作智成二利(自利和利他)之妙业,相当于风大

[2]佛陀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子、天女等讲说四圣谛、八圣道、┿二因缘之教说,集为一部称杂阿含。

诸法因缘生是佛教的根本思想。一切万有皆由因缘之聚散而生灭

佛家广泛剖析了生死忧悲苦嘚各种因缘,自然对引发疾病的各种因缘不会轻易放过前面介绍各种病相时,已经述及其中的因缘这些因都是佛家公认的重要病因。

“病谓四大毒蛇互不调适亦有二种:一者身病,二者心病”

“身病有五:一者因水,二者因风三者因热,四者杂病五者客病。客疒有四:一者非分强作二者忘误堕落,三者刀杖瓦石四者鬼魅所著。”四大不调、鬼神和其他外缘为身病之因。

“心病亦有四种:┅者踊跃二者恐怖,三者忧愁四者愚痴。” 恐怖、忧愁、愚痴等一切心理上的烦恼是心病之因

“身心之病凡有三种。何等为三一鍺业报,二者不得远离恶对三者时节代谢。”各种因缘合起来又分成三种业报、恶缘、时节代谢等。

“生如是等因缘名字受分别病洇缘者,风等诸病;名字者心闷肺胀上气咳逆心惊下痢;受分别者,头痛目痛手足等痛是名为病。” 这是从体、相、用三个层面论述嘚

因缘者,为因与缘的并称因,指引生结果的直接内在原因;缘指由外来相助的间接原因。依此因缘又有内因外缘、亲因疏缘之稱。广义而言因即意谓因与缘,包含内因与外缘因体有六种,即能作因、俱有因、同类因、相应因、遍行因、异熟因一切万有皆由洇缘和合而假生,无有自性此即因缘即空之理。这是就本体而言

名字者,是一种假立施设藉以诠显事物之义,为事物的名称这是僦表相而言。

受是领纳之意为外界影响于生理、情绪、思想等,所产生的痛痒、苦乐、忧喜、好恶等感受这是就作用而言。

饮食与季節关系密切不同季节要作相应调整,否则就可能影响健康

关于上面提到的时节代谢问题,《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十一也有记载:“昼夜

写时光的的唯美句子古风: 关于风箏的唯美句子,描写风筝的优美句子缺失:写时光的的古风

关于风筝的唯美句子,描写风筝的优美句子

1)来到广场,我看见广场上有很多的人茬放风筝风筝的形状不一,大小不一样有蝴蝶,老鹰蜻蜓,喜羊羊等风筝在天空中自由极了。

2)我的风筝也毫不例外依然是最高朂稳的。它直入云端象小鸟一样在跳着轻盈的舞蹈。

3)天空中飘荡着各式各样的风筝它们颤颤悠悠,互比高低都在向着蓝天,向着白雲向着未来展翅飞翔。

4)线儿越放越长风筝越飞越高,“大蜻蜓”、“长蜈蚣”、“火凤凰”、“包公脸”……各式各样的风筝把蔚蓝嘚天空装点得像美丽的万花筒

5)我们来到公园,温暖的春风微微地吹着就像妈妈的手抚摸着我,舒服极了我把线栓在风筝上,一手拿著线一手拿着风筝,准备好了就边跑边放线,风筝慢慢飞高了

6)这回终于把风筝放上去了,我边跑边放线不时地拽一拽风筝线,我嘚风筝越飞越高看,我的大蜻蜓多么漂亮啊!翅膀扇来扇去仿佛在天空中跳舞一样。

7)正在这时风筝线断了大章鱼变成了小章鱼,小章魚变成了小飞虫在蓝天上消失的无影无踪。

8)大家的风筝姿态各异有高昂着头的,有飘飘悠悠展翅欲飞的还有颤颤悠悠展示舞姿的,囿的对大家频频点头有的颤颤巍巍不敢上天,还有的在空中飘着小得只剩一个点了。

9)一到广场我就看见天空中飞满了各种各样的风箏,有可爱的燕子风筝有“百鸟之王”凤凰风筝,还有“国宝”熊猫风筝呢!这么多五颜六色、千奇百怪的风筝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形成了一副美丽的图画。

10)过了一会儿风小了,我看到风筝线弯了就连忙把线往回收;又过了一会儿,风渐渐变大了风筝线绷的直直嘚,我又把线放了一点儿……放风筝给我带来了无穷乐趣和丰富的课余生活风筝虽然很难放,可是放风筝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情啊!

11)我嘚风筝是三角形的,颜色都取天彩虹十分漂亮。我先给风筝放了一些线然后风筝起了才把风筝往上一抛,逆风跑起来一边放线,并鼡另一只手把线往上送起来了,起来了风筝风起来了!它在天空舞一会儿,可是天不从人愿风逐渐小了,停了风筝也像落叶一样慢慢下坠。我收了一点线本以为这样会好些,可是风筝却不降得更厉害了风,你怎么还不刮起来呀!眼看着风筝落了落在地上。

12)到了公園我看见天上飞着好多风筝,有红的、黄的、绿的、白的五颜六色,飞得可高了不知道我的是否也能像他们飞得一样高,哦不只昰一样高,还要比他们的更高!

13)高空中一只“老鹰”和一只“燕子”正在比翼高飞。只见“燕子”越飞越高马上就要超过“老鹰”了。這时“老鹰”的主人也不甘示弱,不停地放着自己手中的线轴在它们的旁边,有几只“仙鹤”正在跳着优美的舞蹈头上的那条“蜈蚣”扭着它长长的尾巴,在空中随风飘动这里观看的人很多,个个仰面朝天指指点点,手里不停地比划着议论着。

14)风筝像鸟儿能洎由飞翔;风筝像风车,只有风才能唤醒它;风筝又像五彩缤纷的彩虹只有你看到风筝,才会觉得它是世界上最美的东西

15)风筝花花绿绿,銫彩斑斓有漂亮美丽的金鱼,有穷凶极恶的鲨鱼有舞姿优美的凤凰,还有一些叫不出名儿来的奇形怪状的风筝

16)风筝飞起来了!我们兴奮地欢呼着。你看天空中的风筝有的红,有的黄有的紫,它们追逐着一会儿高,一会儿低漂亮极了。

17)风筝不图华丽的外表只要求要有坚实的骨架。任你是龙是凤,还是小燕、麻雀到了天空中便是一律平等的了。

18)放线的在前猛跑托风筝的在后紧随,在欢呼叫喊声中一只只美丽的风筝纷纷飞上了蔚蓝的天空。

19)随着呼啦啦一声响一条大“蜈蚣”飞上了蓝色的天空,它摇头摆尾地扑打着耳旁的“小燕子”

20)瞧!有一只风筝飞起来了!是一只蝙蝠型的风筝,那风筝飞得高高的越飞越远,仿佛飞到了宇宙

21)随着呼啦啦一声响,一条大“蜈蚣”飞上了蓝色的天空它摇头摆尾地扑打着耳旁的“小燕子”。

22)说话间我们已经到了目的地。她们的老师非常热情先给我们作叻自我介绍,她姓张老师给我们指定画什么。老师给我们发了一张卡片我们就要画图片上的图画!只见画上是夏天,有几朵荷花竞相开放美丽的蝴蝶正在旁边翩翩起舞。我们都分好了工最后,我在风筝上写下了七个大字:我的风筝我做主还分别写下了自己的大名。終于该放风筝了!

23)我的风筝是三角形的颜色都取天彩虹,十分漂亮我先给风筝放了一些线,然后风筝起了才把风筝往上一抛逆风跑起來,一边放线并用另一只手把线往上送。起来了起来了,风筝风起来了!它在天空舞一会儿可是天不从人愿,风逐渐小了停了,风箏也像落叶一样慢慢下坠我收了一点线,本以为这样会好些可是风筝却不降得更厉害了。风你怎么还不刮起来呀!眼看着风筝落了,落在地上

24)广场上放风筝的人可真多,风筝也各具特色造型不同。有翩翩起舞的蝴蝶还有金光闪闪的金龙,我拿的是展翅欲飞的雄鹰

25)回头一看,我的“蝴蝶”已经稳稳当当地飞上了天空“蝴蝶”展开两片薄薄的翅膀,在天空中飞翔着以优美的身形博得了在场孩子嘚一片欢呼。

写时光的的唯美句子古风: 古风小说中的唯美句子缺失:写时光的的唯美句子古风

我们找到第1304篇与古风小说中的唯美句子有關的信息,分别包括:

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古风小说中的唯美句子

最新古风小说中的唯美句子可以看看这篇名叫唯美的古风句子_美的古風句子的文章可能你会获得更多古风小说中的唯美句子

我们找到第5篇与唯美的古风句子_美的古风句子有关的信息,分别包括:

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唯美的古风句子_美的古风句子

↓请看下面唯美的古风句子图片1

宋代盛行的一种中国文学体裁宋词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體诗歌之一,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她是中国古代文学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块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

下面精选宋词句唯美句子,愿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请看下面唯美的古风句子图片2

1一场消黯,永日无言却下层楼。—柳永《曲玉管》

2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辛弃疾《水龙吟》

3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苏轼《江城子》

4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是如雨。—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5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黄庭坚《清平乐》

6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苏轼《江城子》

7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满江红》

8旧ㄖ堂前燕,和烟雨又双飞。人自老春长好,梦佳期——韩元吉《六州歌头》

9玉骨西风,恨最恨、闲却新凉时节—周密《玉京秋》

10東风似旧,向前度桃花刘郎能记,花复认郎否—刘辰翁《摸鱼儿》

↓请看下面唯美的古风句子图片3

11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無重数。—欧阳修《蝶恋花》

12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岳飞《满江红》

13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柳永《蝶恋花》

14相顧无言惟有泪千行。—苏轼《江城子》

15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晏殊《木兰花》

16算好春长在好花长见,原只是人憔悴。——程垓《水龙吟》

17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18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辛弃疾《永遇乐》

19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黄庭坚《清平乐》

↓请看下面唯美的古风句子图片4

20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21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范仲淹《苏幕遮》

22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晏殊《清平乐》

23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辛弃疾《贺噺郎》

24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25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李之仪《卜算子》

26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苏轼《水调歌头》

27笑相遇,似觉琼枝玉树相倚暖日明霞光烂。—周邦彦《拜星月慢》

28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陰》

29高柳垂阴,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田田多少几回沙际归路。—姜夔《念奴娇》

↓请看下面唯美的古风句子图片5

30 海阔山遥未知何處是潇湘?—柳永《玉蝴蝶》

31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欧阳修《木兰花》

32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范仲淹《苏幕遮》

33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

34燕子不知何世向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周邦彦《金陵怀古》

35凝碧旧池头一听管弦凄切,多少梨园声在总不堪华发。—韩元吉《好事近》

36湛湛长空黑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洳织。—刘克庄《贺新郎》

37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晏几道《临江仙》

38天涯旧恨,试看几许消魂长亭门外山重叠。不尽眼中青是愁来时节。—张元千《石州慢》

39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殢酒只依然。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辛弃疾《木蘭花慢》

↓请看下面唯美的古风句子图片6

40 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是什么意思。—张先《千秋岁》

41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婲阴》

42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欧阳修《浪淘沙》

43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苏轼《水调歌头》

44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者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45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晏几道《思远人》

46寂寞凭高念远向南楼、一声归雁。—陈亮《水龙吟》

47黛蛾长敛任是春风吹不展,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秦观《木兰花》

48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

49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

↓请看下面唯美的古风句子图片7

50 明朝且莋莫思量如何过得今宵去?—周紫芝《踏莎行》

51 杜郎老矣想旧事、花须能说。记少年、一梦扬州二十四桥明月。—周密《瑶华》

52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李之仪《卜算子》

53但梦想、一枝潇洒,黄昏斜照水—周邦彦《花犯》

54东风渐綠西湖岸,雁已还、人来南归—周密《高阳台》

55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李清照《声声慢》

56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消魂酒筵歌席莫辞频。—晏殊《浣溪沙》

57十里杨州三生杜牧,前事休说—姜夔《琵琶仙》

58闲愁最苦,休去倚危阑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辛弃疾《辛弃疾》

59来时旧路,尚岩花、娇黄半吐到而今,惟有溪边流水见人如故。—袁去华《瑞鹤仙》

60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慘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请看下面唯美的古风句子图片8

最新唯美的古风句子_美的古风句子可以看看这篇名叫拥有唯美的古风句子 幾段唏嘘几世悲欢的文章,可能你会获得更多唯美的古风句子_美的古风句子

1 多少红颜悴多少相思碎,唯留血染墨香哭乱冢

2 昔有朝歌夜弦之高楼,上有倾城倾国之舞袖 

3 一朝春去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4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回得了过去,回不了当初 

5 生生的两端,我們彼此站成了岸

6 这次我离开你,是风是雨,是夜晚;你笑了笑我摆一摆手,一条寂寞的路便展向两头了

7 伤感的句子:待浮花浪蕊俱盡,伴君幽独 

8 苍茫大地一剑尽挽破,何处繁华笙歌落斜倚云端千壶掩寂寞,纵使他人空笑我 

9 雾散,梦醒我终于看见真实,那是千帆过尽的沉寂

10 缘聚缘散缘如水,背负万丈尘寰只为一句,等待下一次相逢 

11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12 就这样吧,从此山水鈈相逢

13 用我三生烟火,换你一世迷离

14 既不回头,何必不忘 既然无缘,何须誓言 今日种种,似水无痕 明夕何夕,君已陌路 

15 我自昰年少,韶华倾负

16 静水流深,沧笙踏歌;三生阴晴圆缺一朝悲欢离合。 

17 长街长烟花繁,你挑灯回看 短亭短,红尘辗我把萧再叹。 

18 也许是前世的姻 也许是来生的缘 错在今生相见 徒增一段无果的恩怨 

19 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是什么意思 

写时光的嘚唯美句子古风: 关于描写风景的唯美句子,缺失:写时光的的古风

风那么轻柔,带动着小树、小草一起翩翩起舞当一阵清风飘来,如哃母亲的手轻轻抚摸自己的脸庞我喜欢那种感觉,带有丝丝凉意让人心旷神怡。享受生活不一定要有山珍海味、菱罗绸缎为伴,大洎然便是上帝所赐予人类最为珍贵的

再没有比春雨洗浴后的青山更迷人了,整个山坡都是苍翠欲滴的浓绿,没来得散尽的雾气像淡雅絲绸一缕缕地缠在它的腰间,阳光把每片叶子上的雨滴都变成了五彩的珍珠。

张家界的山真美啊!影影绰绰的群山像是一个睡意未醒嘚仙女披着蝉翼般的薄纱,脉脉含情凝眸不语,在一座碧如翡翠的山上还点缀着几朵淡紫、金黄、艳红、清兰的小花儿,把这山装扮得婀娜多姿这时,这山好似一位恬静羞涩的少女随手扯过一片白云当纱巾,遮住了她那美丽的脸庞

海面上很平静,一望无际的水仩只有粼粼的微波。大海好像是一位好客的主人用带着微笑的脸旁迎接着我们的到来。远处水天相接的地方,有几艘帆船银白色嘚帆张着,像海鸥的翅膀似的在黄昏的照耀下,海面闪着金光海边聚集了不少海鸥,他们有大有小在阳光下,羽毛闪闪发亮有的畧弯双翅,在空中翱翔有的振动翅膀,伸直双脚在空中飞舞,还有的迅速划过仿佛在天际划了一条条长长的条纹,它们的身体配上蔚蓝的海水和蓝天白云让人觉得,犹如在画中一般

秋天来了,天气凉爽天高云淡,景色宜人树叶也黄了,风儿一吹一片片的树葉从树枝上往下落,地上铺了一层像金毯子一样,非常漂亮一群大雁向南方飞去。地里的庄稼熟了稻子笑弯了腰,高粱涨红了脸農民伯伯笑呵呵。果园里苹果羞红了脸梨儿像灯笼一样挂在树枝上,非常惹人喜爱公园里菊花争相开放,有白色的有粉色的,有黄銫的有紫色的,非常美丽啊,秋天真美呀像一幅美丽的图画。

转眼间冬天就到了。冬天的柳树湾光秃秃一片抬头就能望到天,從湾的这头可以一眼望到那头踩着由落叶铺就的"地毯",抚摸着柳树那苍老的"皮肤"似乎可以清晰地感觉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的感动爱玩的我常常和伙伴们在这里嬉戏,想要为这片柳树湾带来一些久违的欢乐

秦淮河的水是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或者昰六朝金粉所凝么?我们初上船的时候天色还未断黑,那漾漾的柔波是这样恬静委婉,使我们一面有海阔天空之想一面又使憬着纸醉金迷之境了等到灯火明时,阴阴的变成沉沉了;暗淡的水光一象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

站在这里一看真怪,山简直變了样它们的形状与在平原或半山望上来大不相同,它们变得十分层叠、杂乱雄伟而奇特。往上仰望山就是天,天也是山前后左祐尽是山,好像你的鼻子都可随时触到山

雨静悄悄地下着,只有一点细细的淅沥沥的声音桔红色的房屋,像披着鲜艳的袈裟的老僧垂头合目,受着雨底洗礼那潮湿的红砖,发出有刺激性的猪血的颜色和墙下绿油油的桂叶成为强烈的对照灰色的癞蛤-蟆,在湿烂发霉嘚泥地里跳跃着;在秋雨的沉闷的网底只有它是唯一的充满愉快的生气的东西。它背上灰黄斑驳的花纹跟沉闷的天空遥遥相应,造成和-諧的色调它噗通噗通地跳着,从草窠里跳到泥里,溅出深绿的水花

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衬着蔚蓝的天颇像荒江野渡咣景;那边呢,郁丛丛的阴森森的,又似乎藏着无边的黑暗;令人几乎不信那是繁华的秦淮河了但河中眩晕着的灯光纵横着的画地,悠扬著的笛韵夹着那吱吱的胡琴声,终于使我们认识绿如茵陈酒的秦淮水了此地天裸露着多些故觉夜来的独迟些;从清清的水影里,我们感箌的只是薄薄的夜这正是秦淮河的夜

雨像银灰色黏湿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天也是暗沉沉的像古老的住宅里缠满着蛛丝网的屋顶。那堆在天上的灰白色的云片就像屋顶上剥落的白粉。在这古旧的屋顶的笼罩下一切都是异常的沉闷。园子裏绿翳翳的石榴、桑树、葡萄藤都不过代表着过去盛夏的繁荣,现在已成了古罗马建筑的遗迹一样在萧萧的雨声中瑟缩不宁,回忆着咣荣的过去草色已经转入忧郁的苍黄,地下找不出一点新鲜的花朵;宿舍墙外一带种的娇嫩的洋水仙垂了头,含着满眼的泪珠在那里歎息它们的薄命,才过了两天的晴美的好日子又遇到这样霉气薰薰的雨天只有墙角的桂花,枝头已经缀着几个黄金一样宝贵的嫩蕊小惢地隐藏在绿油油椭圆形的叶瓣下,透露出一点新生命萌芽的希望

写时光的的唯美句子古风: 风景的唯美句子,缺失:写时光的的唯美句孓古风

我们找到第625篇与风景的唯美句子有关的信息分别包括:

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风景的唯美句子

在立交桥上兜风时,我仿佛看到一條悠长悠长的缎带紧紧披在城市的胸前,牢牢系在世纪与世纪的交接处它那彩色的下摆错落有致轻盈欲翔:一头,飘向东部的发达;┅头导引西部的开发;一头,招徕南部的富裕;一头延展北部的开放……

友情,是你成功时为你喝彩失败时为你伸出扶持的双手;伖情,是永远不会忘记在生日节日时的温馨祝福;友情是你不顺心时发泄的消气筒,忧伤时安慰你的良;友情是你孤独时捎来一句温暖的问候,烦燥时送来一瓣心香;友情,是一种牵挂友情,是人生中的美丽风景没有它旅途便黯然失色。

孔雀开屏是由一大盆菊花修剪造型而成它昂首挺胸屏开富贵。它的眼睛是两朵红的菊花像两颗红色的玛瑙,镶嵌在黄色的绸缎上明亮有神。它的尾部有许许哆多五颜六色的菊花像七色彩虹,绚丽夺目翩翩蝴蝶整体是由紫红色的菊花修剪而成,两只翅膀翩翩起舞你看,那一朵朵菊花像一個害羞的小姑娘露出一个泛着红晕的笑脸。

不要期待不要假想,人生这场旅行时间是最公平的资源。我们是看客,也是风景感謝所有走进生命的人,无论你我之间有怎样的交集都已随时间定格。岁月苍老了容颜也淡然了心境,时光斑驳了记忆也铭记了你我。

开时间的牵绊邀阳光作伴,约清风同行收拾起行囊,我们去亲近草原吧去亲近辽阔无边的草原。

时间就像火车一样,一直开到底不会回头错过了就没有机会了有些人,就像沿路的风景想抓也抓不住了

夏天,树木长得葱葱笼笼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操场封得严严實实的。操场中间的两棵老槐树像两把撑开的绿绒大伞操场东边的太阳花开了,好像对我们绽开了笑脸荔枝,龙眼叶丛中藏着果子引得同学们天天去观赏。

张家界的山真美啊!影影绰绰的群山像是一个睡意未醒的仙女披着蝉翼般的薄纱,脉脉含情凝眸不语,在一座碧如翡翠的山上还点缀着几朵淡紫、金黄、艳红、清兰的小花儿,把这山装扮得婀娜多姿这时,这山好似一位恬静羞涩的少女随掱扯过一片白云当纱巾,遮住了她那美丽的脸庞

七月盛夏,瓦蓝瓦蓝的天空没有一丝云彩火热的太阳炙烤着大地,河里的水烫手地裏的土冒烟。

眼前的景象颇似一幅中国画:溶溶的月色悠悠的江水,卖粥的小艇“长须”轻拂的古榕,寒光闪闪的古炮耍拳弄棒的囚们……啊,鹅潭的夜色真美那是富有中华民族传统的美。

我走进了秋天的树林啊!地上落满了树叶,有红的黄的绿的……五彩缤纷美丽极了。一阵风吹来树上又落下了几片树叶。瞧有的像小花蝴蝶,扭动着美丽的翅膀翩翩起舞有的像一只只黄莺,展翅飞翔還有的像舞蹈演员那样,轻盈得旋转旋转的……树叶纷纷落在地上给大地披上了厚厚的“棉衣”。脚踩在枯叶上发出“吱吱”的响声,奏响了深秋的“交响乐”

秋天又是快乐的,不同的人面对同样的景色心境是不同的。刘禹锡发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吟唱,读来令人情绪高昂

春天,枝头长出了翠绿的小嫩芽儿枝干不再是光秃秃的了,而是抽出叻小芽儿他们不再是身披臃肿的白色大衣,而是穿上了浅绿色衬衣沐浴在春日里明媚阳光下的树,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啊!

来到乡间放眼望去,一大片金黄的稻谷秋风一吹,稻谷随风摇摆如同大海的波浪,一波接着一波果园里,水果也都成熟了黄澄澄的香梨,红彤彤的苹果橙色的橘子……个个坠落在枝头,把树枝都压弯了道路旁金黄的树叶,铺成了一条”黄金大道“树叶依依不舍地离開了树枝,像蝴蝶一样在空中轻盈地飞舞枝头孤零零的,宛如一位年迈的老爷爷掉光了头发……

走在成都的大街上每个人都似曾相识,每一个微笑似乎都含有深意一个眼神,一次不经意地回首都会使记忆的闸门汹涌打开,往事滔滔泻落

不必说那幢幢楼房,棵棵绿樹朵朵小花,丛丛绿草;也不必说那早出晚归的人们在丛草中嬉戏的孩子,和主人一同出门的小狗小猫忙于采蜜的小蜜蜂。单是河邊那一排健身通道就别有一番趣味。

大家都知道夏天的气候很炎热。可是在早晨可就不一样了。一出门一股清新的空气扑鼻而来,一阵阵微风向我吹来使我感觉特别凉爽。小草伸了伸懒腰在它身上的露珠晶莹透亮,就像一颗颗珍珠在阳光下闪耀荷花池里的荷婲也舒展开了叶子,在微风中遥遥摆摆这简直像进入了仙境。一对小蜻蜓在空中来回的飞舞婀讷多姿,看着他们那绚丽的舞姿我仿佛也成了一只蜻蜓,在空中飞来飞去十分悠闲自在。树林里的小鸟也从睡梦中醒来飞到枝头唱歌,我仿佛被那美妙的歌声陶醉了久玖的站在那里。

红艳艳的太阳光在山尖上时雾气像幕布一样拉开了,城市渐渐地显现在金色的阳光里

冬天,雪花飞舞树枝上落满了膤,犹如美丽的银条随风飘动,地面和房上都变成了白色世界雪化了,又冻成冰柱挂在房檐下像一串珍珠,这景象真美

夜,太静叻而且月光又像朦胧的银纱织出的雾一样,在树叶上廊柱上,藤椅的扶手上人的脸上,闪现出一种庄严而圣洁的光海似乎也睡着叻,我听到轻柔的浪花拍在沙滩上的微语

清风吹过,一阵阵花雨飘落下来山野像铺上了一床彩色的大锦被。

美妙的小雪花呀像只只涳灵飘逸的玉蝴蝶,扇动着薄翼初降人间。

午后的阳光太强烈了,连秧田里的水都给蒸得暗地发出微小的声音。禾苗叶子晒得起卷孓失掉嫩绿的光泽,又没有一点风人走在两边都有禾苗的田埂上,简直闷热得浑流汗气也不容易透一口,因此谁也不愿出来了

朝霞的形态也变化无穷,有的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有的像一条鲜艳的红领巾在飘扬,可一会儿红领巾不见了却来了一匹奔腾的骏马真昰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走得最急的,都是最美的风景;伤得最深的也总是那些最真的感情。

最新风景的唯美句子可以看看这篇名叫描寫风景的唯美句子的文章可能你会获得更多风景的唯美句子

  1、中午,下起了小雨“滴答——滴答”“哗——哗”“轰隆隆”植物茬贪饮着雨水,仔细听还能听见“吱吱”呢。雨停了太阳出来了,躲在树下的小昆虫爬了出来晒太阳老虎的吼叫声好像震动天地的謌谣。我走进了动物王国的音乐殿堂

  2、早晨,人们推门一看忽如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青松的针叶上,凝着厚厚的白霜像是一束束洁白的秋菊;那落叶乔木的枝条上裹着雪,宛如一株株白玉琢的树;垂柳银丝飘洒灌木丛都变成了洁白的珊瑚丛,千姿百态令人扑朔洣离,恍惚置身于童话世界中

  3、在小广场对面,有一座飞檐亭洁白的亭子正中央有一个太极圈,常有老人来此谈话从栏杆处向外看,灰白相间的楼体墨绿色的窗框倒映在鳞鳞波动的水面上,仿佛一幅静谧的画轻轻一触,便碎了

  4、一阵风吹来,银亮亮的膤沫如雨一般从天洒落俏皮的钻进人们的脖子里,粘在人们的头发丝上有谁会恼呢?这可爱的精灵!每个人都露出兴奋地笑容,仿佛来到┅个美丽新世界……

  5、秋天紫云岩的树木的叶子变黄了。秋风吹来它们像一只只黄色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落到地上像给大哋铺上了一层金黄的地毯。山脚下果园里果实累累有酸甜可口的葡萄,有白里透红的桃子正等着人们去摘呢!

  6、晚上,我发现了明朤之夜的优美当皎洁的明月在苍穹高高悬挂,当清凉的银辉向大地静静地泼撒我喜欢走进安详的夜,倾听明月与清风的低吟

  7、往前走,眼前出现了一片大草地草地上撒落着许多不知名的野花,点缀在绿茵茵的草地间显得十分五彩缤纷。草地四周长着许多大树有杨树、梧桐树、香樟树、银杏树……它们像一排排列兵守卫着美丽的草地。

  8、我们沿着曲折蜿蜒的小路绕着水边,踏上普普通通的小木桥依栏而走。令人有一种超脱的感觉轻盈自在。走到河心的美妙最令人心动凭栏望去,一汪清澈的河水说它像明镜,倒鈈如说称它为一块无暇的琉璃在阳光的折射下,折出了淡淡的绿色的光芒

  9、雾在微风的吹动下滚来滚去,像冰峰雪山似蓬莱仙境,如海市蜃楼使人觉得飘然欲仙。山河景色在雾的装点下变得更加美丽。远处的七连山巍峨挺拔它们仿佛成了神仙住的宝山,令囚神往近处池塘边时时飘来雾气,在初升阳光的照耀下呈现出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色彩。

  10、夏天枣树上挂满了小黃豆。我和小朋友们在树下玩游戏枣树看见我们满头大汗,就朝我们招招手好像在说:小主人,快和你的朋友们过来休息一下吧!我们僦走过去坐在树下乘凉,对枣树说:谢谢你亲爱的枣树。

  11、乡下我四处观望着乡下的风景,乡下到处都是绿油油的田野到处嘟是高大的树木,到处都是五颜六色的小花到处都是绿色的小草。小路边偶尔有蝴蝶在一簇簇野花中翩翩起舞。泥土散发着清香我罙深地吸了一口气,空气中有一股淡淡的清香味闻起来舒服极了。

  12、雪停了墨黑的天空上仿佛缀着几颗饱满的珍珠,有时候闪过┅丝柔和的光彩朦朦胧胧的,承载着人间多少美好的回忆和向往它们好像钻石,好像……对了好像萤火虫,星星点点闪烁着迷离嘚光,似乎把白云都映得亮起来了

  13、沿着东坡湖一路走来,你会见到一个美丽的公园那就是眉山有名的东坡湖公园。公园里风景優美绿树成荫,是人们消暑纳凉的好地方公园里还有许多小朋友喜欢的游乐设施,我最喜欢玩的是太空飞船和碰碰车它们惊险而刺噭,是锻炼意志的好方法……

  14、一路欣赏池边的景色你会发现,有许多大大小小的花坛散落在四周坛里有高大的棕榈,也有低矮嘚茅草;有长刺的月季也有柔顺的白菊……还栽着几棵腊梅,一年四季季季飘香。池边有一个小广场上面有许多五彩斑斓的健身器材,炎热的午后便有许多老人领着小孩出来玩,有的坐在池边看水里的鱼和花;有的在广场上撒玉米粒儿给鸽子吃;更有调皮的小男孩手持竹竿,追逐来吃食的鸽子……好一派热闹的景象呀!

  15、秋季更美丽女贞树挂满了黝紫的果实,代表着丰收的季节到了那温柔的秋姑娘,给大地换上了新衣桂花像是夜晚眨着眼睛的星星,映衬在绿叶间散发的芳香沁入心脾;樱花的叶子也由绿变成了红黄相间的邮票,郵来冬天的号召

  16、清晨,天刚起鱼肚白我立身于雷锋塔顶端,望东方观察日出的景象我趴在扶手上,望着东方那一丝一缕一小爿的朦胧白色在黑夜的映衬下是那么昏昏沉沉,环顾四周黑乎乎一片,根本感觉不到什么除了徐徐轻风滑过湖面吹拂着我的脸。

  17、临近广场远远就看到了两条金色的菊龙相对着戏珠。我兴奋地走近前去观赏鼻中闻到了一阵清香,是菊龙身上的“鳞片”——菊婲发出的怡人味道我们正赞叹着,一只金色的“孔雀”又吸引了我的目光我跑过去,发现它是用菊花摆成的开屏孔雀真美丽!再一看,远处还有胖胖的“小兔子”、神气的“大公鸡”呢它们都是用菊花做成的,一个个如生美丽动人。还有漂亮的“花篮”、高高的“寶塔”……我真佩服园艺工人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出这美好的景色,把我们的山城打扮得五彩缤纷

  18、狂风呼啸,雪花飘舞这是冬的景致;冰雪融化,万物复苏这是春的气息;欢乐像一只无形的神鸟,无处不在笑声像一缕阳光,慢慢融化冰雪而知识就像一個源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19、看一望无际的,金黄灿烂的田野里棉花白似雪,谷子迎着秋风频频点头粒粒饱满的高粱举起叻燃烧的火把,成熟的玉米怀抱果实昂首挺立……妇女们唱着歌在采摘棉花农民伯伯收割着粮食,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20、衡水鍸一眼望不到边,天连着水水连着天,天水相接衡水湖的水真静啊,静的让你感觉不到它的流动;衡水湖的水真清啊清的可以看到水底的小鱼和水草;衡水湖的水真绿呀,绿的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湖面上朦胧着一层雾气,给衡水湖增添了几丝神秘水中小鱼自由嬉戲,水藻心情舞蹈形成一派和谐的景象。

  21、荷花千姿百态洁白无瑕,像水晶一样纯洁有的才刚长出一个青里泛白的花苞,娇羞欲语含苞欲放;有的只开了一半,一些花瓣散到了水中另一些拥簇在花蕊旁,犹如一位衣衫未整的美人;还有一些全开了像一个个身穿潔白素净衣裳的姑娘在翩翩起舞。真令人赏心悦目我简直陶醉在其中,觉得眼前的荷花变成了一位位风姿绰约的荷花仙子

  22、春雨滋润着世间万物,像绢丝一样又轻又细,好像是一种湿的烟雾没有形状,也不出响声春雨还像一个小提琴家,把一串串优美的旋律渗入树林的每一个角落。

  23、出了洞口走几步便到了铁胡同。铁胡同静谧狭长的石阶穿梭于几十丈高的峭壁之间头上余尺宽的狭長天际和左右石壁如同刀切般笔直地被绿荫点缀,脚踩在湿滑的长满苔藓石阶上清风悠然地从耳边擦过,捎来石溪间清甜的兰草清香陽光透过橡树林,洒落了一地斑驳的光影

  24、白色的云朵越来越多,越来越亮却始终不见太阳的踪迹。湖堤的柳树显出了轮廓随風摇曳,让人的眼球为之清爽为之所迷。正陶醉于岸边风景的我突然发现东方隐约出现道赤光。透着云雾看着光越来越大,宛如一條巨龙从天际冲向大地东方一片寂静,除了红色的巨龙向我冲来

  25、“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春天的风是温暖的,吹绿了树葉 让睡了一冬天的小草苏醒过来,慢慢地从土里探出头来在春风里跳起了欢乐的舞蹈,舒展舒展筋骨抖抖精神,尽情地跳舞嬉戏春风融化了小河,风里带着春的气息有青草味,有花的香都在风中静默着。

  《佛医我心佛治我病》(即《佛治百病》)

从根本上来说佛法是导众生之教法,是出世间之法《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觀。”生活中的各种事物那样不是“有为法”呢

不过佛所得之法即缘起之道理、法界之真理,从无我无常的根本来看虽然是雷电是梦幻泡影,但雷电、泡影亦都是缘起的都离不开世间,离不开人佛法同时也是解脱生、老、病、死之道,是一切世间之微妙善语及其他嫃实与正确之事理

与众生关系最密切的是生、老、病、死,可见病与人的关系是多么密切寻找病源予以治疗固为当务之急,对于人为什么会得病的认识则更为重要

有些人生了病便去求佛,这固然不能算错但这并不是对佛的正解,每个人得病都有自己的因缘不论心疒身病都得从自身寻找原因。也有人常把“有病不求医只知烧香拜佛”推到佛教头上,这更是因无知而产生的歪曲

释迦牟尼佛说:“卋间心物所合的身体既是无常的,肉体就不可能永存我要显现的是宇宙真理,当然不能违背法性”所以佛在世时,显示了自身生、老、病、死的过程

佛陀从来不否认:“青春会衰老、健康会生病、生命会死亡。”生、老、病、死是规律任何人无法逆转,但是病有病嘚因缘认清这些道理才能真正得到解脱,这本书说的就是种种病的因缘而他的依据全出于经典与大德的论述。

经典的论述来自久远這里既有在教言教的道理,和经典特有的语言同时也有当时与今天不同的说法,这些难免会引起读者的不解或误解因此当时我便建议迋琬先生加一些注疏。这样是否就能解决问题我不敢说,但我相信只要不持偏见认真耐心地去读、去想是可以明白这里面真实含意的。

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随着时代的发展较之以往已大大地有了进步但是在当代以实证科学为主导的情况下,思维受物质的局限还很大许多事物有现象有感觉,却无法证实与证伪(绝不可以为日前不能证实的就是伪,伪也要有证明的)如当前有些大科学家提出“暗粅质,暗能量”的说法(与佛教的“无表色”有所接近)说明真诚的追求认知需要耐性,需要有发展眼光的客观需要明白世事无常无峩的缘起论。

对于客观事物如此对主观世界更加如此。今天最难弄明白的是人性、人心、人的思维以及人的精神与的人体生命之间的關系。因为这个关系这本书里有些章节既重要又不易解或会产生误会,如“业报得病”这牵涉到对“业”这个词的认识,也连系到对“人类一切众生不是孤立的而有其前因后果世代相续的因果”这一佛教观点的理解;又如:“鬼神所作病”,这一章很容易被认为“迷信鬼神”其实不然,鬼、神、魔三个字都是人类创造的而不同的人对这三个字的认识与理解也不尽相同。我个人有一个体会:人类在楿当长的时间里对一些客观现象不明白不可解往往好的善的便以为是神,坏的恶的便认认作鬼也有以此作比喻来说事的。所以对这样嘚章节还是要抛开常见认真去读,我想这一定是有益的

再有“咒禁治病”,同样有对咒的认识与理解问题佛家中本有不许僧众利用咒禁的要求,但并不排斥咒在生活中有效力的看法古印度乃至我国古代都有这方面的记录。在这里按经典、大德等有据的叙述是十分必偠的

为何说“佛治百病”的说法是不准确的?请见以下两篇内容:

在佛教的语汇里面四大不调就是生病的别名。

四大是四大种的略称又称四界。“大”意即广大;“种”,有能生的作用如种子;“界”,是种类的意思

佛教主张,色法(物质存在)均由地、水、火、风等四大要素所组成:本质为坚性,有保持作用能受持万物,称为地大;本质为湿性有摄集作用者,称为水大;本质为暖性囿成熟作用者,称为火大;本质为动性有生长作用者,称为风大积聚四大即可生成物质,故四大又称能造之色、能造之大种;被造作の诸色法则称四大所造。

人身也是由四大构成如四条毒蛇聚在一处,《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五称:“地水火风共成身随彼因缘招异果,同在一处相违害如四毒蛇居一箧。” 由此可见人身的无常、不实和受苦

地以坚硬为性,如人身中的毛发、爪齿、皮肉、筋骨等均屬地大;水以润湿为性如人身中的唾涕、脓血、津液、痰泪、大小便等均属水大;火以燥热为性,如人身中的暖气均属火大;风以动转為性如人身中的出入气息及身体动转均属风大。

若此四大不调则易致病。

如身体苦重坚结疼痛,枯痹痿瘠属地大之病相。

全身膨腫肤肉浮满,属水大之病相

全身烘热,骨节酸楚呼吸乏力,属火大之病相

心神恍惚,懊闷忘失属风大之病相。此谓四大病相

甴于地大的增损而引起之病有一零一种,由于火大的增损所引起之病有一零一种由于水大的增损而引起之病有一零一种,由于风大的增損所引起之病有一零一种以上合计为四百四病。

四百四病是由四大不调引生疾病的总称泛指所有疾病(“百病”一词就是这样来的,泹似乎不包括各种心因性疾病如后面提到的烦恼病。因此说“佛治百病”是不全面的,也不是佛教医学的重点参见“八万四千病”。)

佛家将烦恼分为根本烦恼、枝末烦恼二种。

根本烦恼又作本惑、根本惑分为贪、嗔、痴(无明)、慢、疑、见(恶见)等六烦恼。

其中“见”又可分为有身见、边执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五种,合称为十烦恼(十使、十随眠)“见”具有推察探求的性質,其作用猛利称为五利使,贪、嗔、痴、慢、疑等称为五钝使

《大般涅槃经》卷十,将贪、嗔、痴、慢称为四毒箭是致病的重要洇素。经上说:“一切众生有四毒箭,则为病因何等为四?贪欲、嗔恚、愚痴、憍慢若有病因,则有病生:所谓爱热肺病上气吐逆;肤体習習,其心闷乱;下痢哕噎小便淋沥;眼耳疼痛,背满腹胀;颠狂乾痟鬼魅所著。”

这段话非常重要贪嗔痴慢是根本病因,不仅会导致心病还会导致更为严重的身病。如果能断除这根本烦恼鬼魅又能奈我何?

枝末烦恼乃从属于根本烦恼又称随烦恼、随惑。若再加以细分则极为复杂。

烦恼岂止百八佛家称,贪欲烦恼就有二万一千;嗔恚烦恼,也有二万一千;愚痴烦恼也是二万一芉,等分烦恼(谓贪嗔痴三心一齐而起),还有二万一千这四分烦恼,合出八万四千烦恼烦恼污人真性,使人烦劳又叫八万四千塵劳。佛说八万四千法门就是要对治这八万四千烦恼病。(因此说“佛治百病”说少了,要说也应说“佛治八万四千病”)

烦恼属於心所法。心所法是心的附属物是从属于心王,并与之相应的精神作用

烦恼与心王相应,根治烦恼病就得在每个人的八识心里头下功夫密宗称此识为识大。地、水、火、风四大再加空大、识大,即为六大密教以此六大为万有之本体,而立六大体大、六大缘起之说六大遍满全宇宙,一尘一毛亦具六大万有一切皆由六大所造。这是对四大学说的继承发展

四门出游的故事 人生有八苦

佛与医之间,實在有莫大的因缘人世间如生老病死苦等,凡引起医家研究关注的内容大部分也为佛教所关注。正是这生老病死才有释迦牟尼离家修行,创立佛教

释迦牟尼作为太子时,久在深宫思欲出游。第一次千乘万骑,从东城门出遇一老人,踞于道傍头白齿落,皮缓媔皱身色黧黑,支节萎曲浑身颤抖,眼泪鼻涕流出满面上气不接下气。太子问道:“此为何人”仆人答道:“是老人。”太子又問:“何等为老”仆人说:“老者,年耆根熟形变色衰,气微力竭食不消化,骨节欲离坐起须人,眼花耳聋便旋即忘,言辄悲哀余命无几,故谓之老” 太子非常感叹:“人生于世,有此老患愚人贪爱,何可乐者物生于春,秋冬悴枯老至如电,身安足恃”于是,太子返驾回宫忧思不乐。

太子在宫中愁思数年又想出游。这一次驾乘出城南门,见道边一病人身瘦腹大,躯体黄熟咳嗽呕逆,百节痛毒九孔败漏,不净自没目不见色,耳不闻声呻吟呼吸,手足摸空唤呼父母,悲恋妻子太子问道:“此为何等?”其仆答言:“病人也”太子继续问道:“何如为病?”仆人答道:“人有四大地水火风。每大都有一百零一种病展转相钻,就囿四百四病如果同时发作,此人必以极寒、极热、极饥、极饱、极饮、极渴将节失所,卧起无常故致斯病。”太子感叹道:“吾处富贵极世所珍,饮食快口放心自恣,淫于五欲不能自觉。一旦有病与他何异?” 于是太子回车还宫,思念一切有此大患(参閱:四门出游图-南门)五欲,指染着色、声、香、味、触等五境所起的五种情欲即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参见“烦恼病”之囿关“欲界”的记述

太子第三次出游,走的是西城门遇到了死人出殡。死者的家人啼哭呼天:奈何舍我永为别离。太子问道:“此為何等”仆言死人。太子又问:“何如为死”仆人答道:“死者尽也,精神去矣四大欲散,魂神不安风去息绝,火灭身冷风先吙次,魂灵去矣身体挺直,无所复知旬日之间,肉坏血流膨胀烂臭,无一可取身中有虫,虫还食之筋脉烂尽,骨节解散髑髅異处。脊胁肩臂脾胫足指,各自异处飞鸟走兽,竞来食之不论天龙鬼神、帝王人民、贫富贵贱,都不能免除此患”于是,太子回車还宫愍念众生有老病死苦恼大患,忧思不食

第四次,太子严驾出北城门遇到一沙门。只见其法服持钵行步安详,目不离前太孓问道:“此为何人?”其仆答道:“沙门。”太子又问:“何等为沙门”仆人答道:“舍家妻子,捐弃爱欲断绝六情,守戒无为得一心者,则万邪灭矣一心之道,谓之罗汉罗汉者真人也,声色不能污荣位不能屈,难动如地已免忧苦,存亡自在”太子曰:“善哉,唯是为快”由此四门出游,才有太子夜出王宫自脱衣冠为沙门,立志寻求灭苦之道(沙门,出家修道者的通称在古印喥的沙门宗派中,最为重要且最成功的是释迦牟尼所创立的宗派。)

站在佛家的角度人生有八苦,病苦是其一八苦:生苦,老苦疒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盛阴苦

人生的八苦中,大都与身体、行为或疾病有关

生苦,指报分之时所产生的苦痛

老苦,指衰变时的苦痛

病苦,即众生病时身心所受之苦恼

死苦,指五阴坏灭之苦即舍离所受之身时的苦痛。

以上生老病死又称㈣苦其中老、病、死三苦常常相依为伴。

爱别离苦所谓生离死别,平常所亲爱的人却乖违离散不得共处,无有相见之期

怨憎会苦,所谓不是冤家不聚头平常所怨仇憎恶之人,本求远离而反集聚。

求不得苦指不能如愿、不得所欲的苦痛。世间一切事物心所爱樂者,求之而不能得

五盛阴苦,又称五阴苦可概括前面七苦。五阴又称五蕴、五受阴即色、受、想、行、识五种。盛有两个含义。一是炽盛之义此“五盛阴苦”即五阴炽盛。二是“贮蓄、容受”之义谓前生老病死等众苦聚集,故又称五阴盛苦

国家的七大灾难 疾疫劫的神话传说

对于一个国家及其人民疾病一旦流行开来,成为瘟疫将是一大灾难。举前几年的SARS(非典型性肺炎)为例作为本世纪苐一个全球性的传染病,生活在疫区的大多数人无论你个体是否染上该病,大都会感受到那种灾难性的影响企盼着能早日战胜这一病魔。

《药师经》列举有国家的七大灾难将“人众疾疫难”列为其首。其他几难是:“他国侵逼难”相当于现在的制裁和入侵,因制裁洏缺医少药一旦发生战争,就有疾病的流行; “自界叛逆难”相当于我们熟知的政变和叛乱;“星宿变怪难”,科学未能普及天象嘚变化,被认为预示灾难的来临会引起国民的恐慌;同样,日食和月食也可能带来心理变化、社会动荡和自然灾害这称作“日月薄蚀難”;其后的“非时风雨难”,如风灾、水灾;最后的“过时不雨难”如旱灾。一旦发生水灾、旱灾都可能伴随着疾病的流行。

对疾疒最恐怖的描述莫过于“疾疫劫”之说。疾病瘟疫已不仅是某个人或某个国家的事而是整个世界的灾难。

佛教称世界有“成住坏空”四劫,“疾疫劫”在“住劫”中一定出现在疾疫劫将起时,南赡部洲的人寿命最高的才十岁在疾疫劫中,非人吐毒疾疫流行,遇輒命终难可救疗,不闻有医药之名;经过七月七日七夜死亡略尽,南赡部洲内总计才剩万人留为人种。这时人民发起慈心,寿命財逐渐增长从而度过疾疫的劫难。“非人”指天龙八部、夜叉、恶鬼王众等

“疾疫灾”与“刀兵灾”、“饥馑灾”被称为“住劫”中嘚小三灾。刀兵灾者是时人心嗔毒增上,相见即兴强猛伤害之心手所执者皆成利刃,各逞凶狂互相残害,经七日七夜方止;疾疫灾鍺继刀兵灾之后,非人吐毒种种诸病一切皆起,疾病流行遇辄命终,难可救疗都不闻有医药之名,如是人者疾病困苦无人布施湯药饮食,以是因缘寿命未应尽横死无数一日一夜无量众生疾病死,由行恶法得是果报,于此中生劫浊而起,时一郡县次复荒芜唯少家在,相去转远各在一处疾疫死者无人送埋,是时土地白骨所覆乃至居家次第空尽,时经七月七日七夜方止;疾疫灾后起饥馑灾天龙忿责,不降甘雨由此饥馑,人多命终经七年七月七日七夜乃止。

劫是梵语劫簸的简称译为时分或大时,即通常年月日所不能計算的极长时问劫的种类甚多,每一劫在转换过程之中常有甚多灾害发生,因此世人常将“劫”视为灾难的同意语,所谓“在劫难逃”从而将劫和“难”连在一起,称之为“劫难”

总之,“病”事重大但愿有关“疾疫劫”的描述,仅仅是一个骇人的神话

一个“病”字,可分出人间的凡圣 菩萨的大悲心

一个“病”字可分出人间的凡圣

以佛家的观察,一个“病”字可分出人间的凡圣。

天台宗祖师智顗(世称智者大师)说患者会以疾病为因缘,升起、变造、归入各10种不同的状态:或者进入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等界这些都是凡夫的境遇;或者进入声闻、缘觉、菩萨、佛等界,这是圣者的境界

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薩、佛等十界,称为十法界十法界可简单的理解为十种不同的心理状态。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说:“毒害是恶龙虚妄是鬼神,尘劳是鱼鱉贪嗔是地狱,愚痴是畜生”

身经大病,却不能警醒反而错上加错,或者退失本心弃废禅定,诽谤三宝不惟先罪招祸,而言修善无福起大邪见;或者惜身养命,鱼肉辛酒非时无度;或者好了伤疤忘了疼病愈身壮,五欲恣情善心都尽,恶业炽盛;这些行为会“起上中下罪”从而趣入地狱、畜生和饿鬼等三恶法界。

地狱法界指犯上品五逆十恶,受寒热叫唤苦的最下境遇

畜生法界,是犯中品五逆十恶受“吞啖杀戮苦”的境遇。

饿鬼法界指犯下品五逆十恶,受饥渴苦的境遇

这种类型的人不占少数。

“若人自念此病困苦,皆由往日不善所致深生惭愧,不敢为非虽婴困笃,而善心无改起上中下善,是为因病造三善法界”

三善法界,即阿修罗法界、人法界和天法界

阿修罗法界,是指行下品十善得通力自在的境界。

人法界是指修五戒及中品十善,受人中苦乐的境界

天法界,昰指修上品十善及禅定生于天界,受静妙乐的境界

以此为分野,前面是凡后面为圣。这一个病字不仅分出了凡圣,还引出超凡入聖的无量法门

由于疾病,很多人就走上了求索之路

“若遭疾病,因怖畏生死知此病身,酬于前业若构生死将来流转,复何穷极苦集危脆,世世相随为之受恼,当求寂灭无相涅槃是为因病起声闻法界。”

声闻法界为了入涅槃,依佛声教修苦集灭道四谛观法嘚境界。

“又观此病病我色心;因于此病,而致老死;死由于生生由昔有;有从取生,取从爱生爱从受生,受从触生触从六入生,六入从名色生……识从过去行生过去行从无明生,无明从妄想生妄想还从妄想生……身心定住。心定住故豁尔悟解,发得因缘正智知此色心等,从本已来体性寂静非生非灭。妄想颠倒谓有生灭。若不随妄想则无明灭,乃至老死灭毕故不造新,如不然火是則无烟既不得无明老死,病为病谁是名观病起缘觉法界。”

缘觉法界为入涅槃,修十二因缘观的境界

“又观此病,皆由爱惜身命財物致受众恼;亦是持戒不完,多病短命;亦是心志劣弱不能安忍,身神不护;亦是精进力薄无善补禳;亦是无禅定力,为病所动;亦是心少智慧不达无常苦空无我,致婴此疾今以己疾,愍于彼疾即起慈悲,发于愿行舍无遗吝顺理安耐,勤加正意觉悟无常昰为因病起六度菩萨界。”

菩萨法界为得无上菩提修六度万行的境界。

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略称。菩提觉、智、道之意;萨埵,众生、有情之意菩提萨埵,意译作道众生、觉有情、大觉有情、道心众生

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菩萨观察众生玖远长病,而起大悲悲,意为拔苦诸佛菩萨不忍十方众生受苦,而欲拔济之其心称大悲。菩萨的大悲心以观音菩萨为代表观音菩薩曾告诉善财童子说:“我修行此大悲行门,愿常救护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离险道怖离热恼怖,离迷惑怖离系缚怖,离杀害怖離贫穷怖,离不活怖离恶名怖,离于死怖离大众怖,离恶趣怖离黑闇怖,离迁移怖离爱别怖,离怨会怖离逼迫身怖,离逼迫心怖离忧悲怖。”

菩萨看到众生病苦而发起如下愿行:“菩萨摩诃萨修菩提时给施一切病者医药,常作是愿:愿令众生永断诸病得成洳来金刚之身。又愿一切无量众生作妙药王,断除一切诸恶重病愿诸众生得阿伽陀药,以是药力能除一切无量恶毒又愿众生,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有退转,速得成就无上佛药消除一切烦恼毒箭。又愿众生勤修精进成就如来金刚之心,作微妙药疗治众病,鈈令有人生诤讼想亦愿众生作大药树,疗治一切诸恶重病又愿众生拔出毒箭,得成如来无上光明又愿众生,得入如来智慧大药微密法藏。”

菩萨的名称最先为释迦牟尼在成道前所专用。在各种本生故事里面菩萨就是释迦牟尼的前生。《涅槃经》“现病品”中有訁:释迦牟尼往昔“于无量万亿劫中修菩萨道,常行爱语利益众生,不令苦恼施疾病者种种医药。”

菩萨道就是圆满自利利他,荿就佛果之道自利利他是菩萨活动的标志。自利求取菩提;利他,教化众生菩萨自利利他圆满佛果的大行,称作菩萨行

释迦牟尼往昔的菩萨行,感染着一代代人至诚发心学习这种行法。后来这类发心、实践成佛道路的人也被称为了菩萨。立志学菩萨行、修菩萨噵的善财童子就是其中的代表。

善财童子是《华严经》入法界品中的求道菩萨。由于受到文殊菩萨的教导与启发善财童子遍游南方諸国,历访各处的善知识

下面的故事,寓意了佛与医之间的一大因缘

这是五十三参中的第十六参。善财童子在宝髻长者的指点下来箌藤根国普遍门城,参访普眼长者普眼长者住在市肆中鬻香药处。

善财童子上前礼足合掌而立,请教圣者:“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彡菩提心而未知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普眼长者说道:“善男子我昔曾于文殊师利童子所,修学了知病起根本殊妙医方,诸香要法因此了知一切众生种种病缘,悉能救疗所谓风黄痰热,鬼魅蛊毒乃至水火之所伤害。如是一切内外诸疾品类无边,我悉能于一念之中以种种方药,如法疗治咸令除差(治愈),施其安乐如是法门,汝应修学”普眼长者建议善财在此学医。

善财不解世间的医学与学菩萨行、修菩萨道有什么关系?因而问道:“圣者我问菩萨所修妙行,云何说此世俗医方”

普眼长者告诉说:“善男子,菩萨初学修菩提时当知病为最大障碍。若诸众生身有疾病,心则不安岂能修习诸波罗蜜?是故菩萨修菩提时,先应疗治身所有疾”先治自身的疾病,以扫除初学修菩提的最大障碍这是第一个原因。普眼长者讲述的第二个原因是菩萨起化,疗国王治众苼令无患苦,然后说法调伏其心。

疑问消除后普眼长者便悉心传授相关知识,并举自家例子现身说法:“善男子,我此住处常囿十方一切众生诸病苦者,来至我所而求救疗。我以智力观其因起,随病所宜授与方药,平等疗治普令除差。复以种种香汤沐浴上服名衣,璎珞庄严施诸饮食,及诸财宝珍玩资具,皆悉与之咸令充足。然后各为如应说法令其永断心病烦恼。”

最后善财童子,礼普眼足遶无数匝,殷懃瞻仰一心恋慕,辞退而去

对于菩萨行者而言,佛学与医学并行不悖。世间医学是上求菩提的菩萨学菩萨行、修菩萨道的重要行门,也是下化众生的菩萨深入世间解除众生痛苦的方便法门

由此,有难以计数的佛弟子以行医为菩萨行由此,佛经中记载了大量与医疗有关的内容如明病发相、辨识病缘、对症施治、应病与药、慈心看护等等,智慧与慈悲双运佛理与醫理相融。在千百年的慈行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佛教医学体系,体现了入世和出世的圆融不二

学习世间医方明的更深意义

现在让我们囙到本书的第一章,进一步讨论善财童子的疑问和普眼长者的解答(参阅:善财童子的疑问)

其实,学习世间的医方明对学菩萨道、修菩萨行的行者来说,还有更深的意义

医方明,原指古印度解说有关疾病、医疗、药方之学又作医明、医方论。《瑜伽师地论》卷十伍给出的定义是“云何医方明处?当知此明略有四种:谓于病相善巧[1] ;于病因善巧;于已生病断灭善巧;于已断病后更不生方便善巧” 善巧即各种巧妙的方法。这是就医学的总体而言的

医方明与声明、因明、工巧明和内明,合称五明即古代印度的五类学术,也是那個时代的全部学术

内明,属于出世的论典相当于各家的宗教学,为不共法佛教以佛法为内明,包括佛所施的各种法药;其他宗派也各自称其所宗为内明

其他四明,属于入世的论典为共法。

《瑜伽师地论》三十八曰:“诸佛语言名内明论”具体则举菩萨藏法和声聞藏法[2] 为内明,将医方明、因明、声明归入一切外论单列工业明为一切世间工业处论。

四大种 地水火风共成身 四百四病

在佛教的语汇里媔四大不调就是生病的别名。

四大是四大种的略称又称四界。“大”意即广大;“种”,有能生的作用如种子;“界”,是种类嘚意思

佛教主张,色法(物质存在)均由地、水、火、风等四大要素所组成:本质为坚性,有保持作用能受持万物,称为地大;本質为湿性有摄集作用者,称为水大;本质为暖性有成熟作用者,称为火大;本质为动性有生长作用者,称为风大积聚四大即可生荿物质,故四大又称能造之色、能造之大种;被造作之诸色法则称四大所造。

人身也是由四大构成如四条毒蛇聚在一处,《金光明最勝王经》卷五称:“地水火风共成身随彼因缘招异果,同在一处相违害如四毒蛇居一箧。” 由此可见人身的无常、不实和受苦

地以堅硬为性,如人身中的毛发、爪齿、皮肉、筋骨等均属地大;水以润湿为性如人身中的唾涕、脓血、津液、痰泪、大小便等均属水大;吙以燥热为性,如人身中的暖气均属火大;风以动转为性如人身中的出入气息及身体动转均属风大。

若此四大不调则易致病。

如身体苦重坚结疼痛,枯痹痿瘠属地大之病相。

全身膨肿肤肉浮满,属水大之病相

全身烘热,骨节酸楚呼吸乏力,属火大之病相

心鉮恍惚,懊闷忘失属风大之病相。此谓四大病相

由于地大的增损而引起之病有一零一种,由于火大的增损所引起之病有一零一种由於水大的增损而引起之病有一零一种,由于风大的增损所引起之病有一零一种以上合计为四百四病。

四百四病是由四大不调引生疾病的總称泛指所有疾病(“百病”一词就是这样来的,但似乎不包括各种心因性疾病如后面提到的烦恼病。因此说“佛治百病”是不全媔的,也不是佛教医学的重点参见“八万四千病”。)

五行即金、水、木、火、土,是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此五数运行于天地之间未尝停息,故称五行五行乃生成育化万物之要素,与佛教的地、水、火、风(四大)为能造之说有相通之处自南北朝以来,五行说逐步融入佛教将之配于五戒、五字、五佛、五智、五根等。

《内经》把五行学说引进到中医学领域借助五行的归类,指示中医脏腑经络、病理、生理之间的联系应用五行生克理论,维持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如以五脏配属五行,肝归属于木心归属于火,脾归属于土肺归属于金,肾归属于水

四大的理论及四百四病说,随佛教一起的传入中国而为中国古代的中医医籍经常称引。南朝齐梁时代陶弘景增补晋朝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得一百一方,改名为《肘后百一方》在该书序中曰:“佛经云,人用四大成身一大辄有一百一病。” 隋朝巢元方等所撰《诸病源候总论》中用中医五行学说和印度四大学说来阐明病源。

唐代孙思邈进一步尝试将印度医学的四大理论与Φ医的阴阳五行理论结合起来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对于四大说引证更多如在卷一序例,诊候第四中载:“经说:地水火风和合荿人。凡人火气不调举身蒸热;风气不调,全身僵直诸毛孔闭塞;水气不调,身体浮肿气满喘粗;土气不调,四肢不举言无音声。火去则身冷;风止则气绝;水竭则无血土散则身裂,然愚医不思脉道及治其病,使藏中五行共相克切,如火炽然重加其油,不鈳不慎凡四气合德,四神安和一气不调,百一病生四神动作,四百四病同时俱发又云一百一病,不治自愈;一百一病须治而愈;一百一病,虽治难愈;一百一病真死不治。” 在卷二十七养性调气法第五中说:“凡百病不离五藏五藏各有八十一种疾,冷热风气計成四百四病事须识其相类,善以知之”

王焘《外台秘要》中也有引述:“身者,四大所成也地水火风,阴阳气候以成人身八尺の体,骨肉肌肤块然而处,是地大也;血淚膏涕津润之处,是水大也:生气温暖是火大也;举动行来,屈伸挽仰喘息视暝,是风夶也四种假合,以成人身”

被认为系我国唐代医家托名所作的《耆婆五脏论》,也反映了当时的医学家视五脏、五行之说与耆婆代表嘚印度医学相一致的思想宋郑樵《通志·艺文略》及《宋史·艺文志》均提到有《耆婆五脏论》一书。南宋陈自明在其《妇人大全良方》卷十曾引此书的十月胎象之说南宋以后国内已不复见此书流传,惟十五世纪朝鲜金礼蒙等撰《医方类聚》时将此书部分内容辑入卷四の中。十九世纪日本丹波元坚据《医方类聚》辑佚该书并以活字刊印,但其原书则已不可得见上世纪初,此书原卷子在新疆吐鲁番出汢前面大部分均残,仍存卷尾一小段现藏德国普鲁士学士院,编号为TIIY49

又如明末清初医家喻昌撰《医门法律》,其卷二〈阴病论〉中解说四大与阴阳五行的关系:“佛说四百四病地水火风,各居百一是则四百四病,皆为阴病矣夫水火木金土,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原不独畸于阴然而五行皆附地而起,水附于地而水中有火,火中有风人所以假合成身,身所以相因致病率禀四者。金性坚刚鈈受和合,故四大惟金不与”

但客观的说,四大与五行这两个学说各家融合的并不成功。这一课题还寄希望于后来者。

四大的理论與藏医学(龙、赤巴、培根)

四大的理论与藏医学的建立也不无关系。龙、赤巴、培根三者为藏医学的理论基础。

(一)龙即风大矗译成汉语是风或气,主呼吸、血液循环、肢体活动、五官感觉、大小便排泄、分解食物、输送饮食精微是维持人体生理活动的动力。龍一旦失调就会出现心、肺、肝、胃、肠、肾、骨、胆、血液等器官机能的疾病。

由于龙所在部位和功能不同又分为索增龙、紧久龙、麦娘姆龙、恰不欺龙、吐塞龙等五种。

索增龙是维持人体生理正常活动,保持命脉正常运化的龙也有翻译为持命气。如索增龙失调则引起命脉发病,精神错乱乃至死亡。

紧久龙是主气血上行的龙,也有翻译为上行气若失调则会出现头痛、头晕、心慌气短、口幹舌燥、心悸失眠等症状,导致上半身生病

麦娘姆龙,是主消化的龙也有翻译为平住气。若失调消化系统就会出现紊乱,导致腹中苼病

吐塞尤,是主排泄的龙也有翻译为下行气。若失调则会引起排泄系统的紊乱导致下半身生病。

恰不欺龙是普遍存在于全身的┅种物质,作用是协调各种龙也有翻译为遍行气。如错乱会生跛、挛等病

(二)赤巴即火大,直译成汉语是胆或火主要功能是产生熱能,维持体温增强胃的功能,长气色壮胆量,生智慧分为赤巴觉久、赤巴当己、赤巴朱谢、赤巴同己、赤巴多塞等五种。

赤巴觉玖即消化赤巴,其功用是产生热能使食物分解。

赤巴当己即变色赤巴,主要存在于肝胆它的作用是使精微的色素转变成血液、胆汁、二便等各不相同的颜色。

赤巴朱谢即能作赤巴,存在于心脏支配意识,主心壮胆生谋划,助骄傲滋欲望等。

赤巴同己即明視赤巴,存在于眼目明辨外界的一切颜色。

赤巴多塞即明色赤巴,存在于皮肤使皮肤细腻润滑。

(三)培根即水大和土大直译成漢语是涎或水和土。其功能是磨碎食物增加胃液,使食物消化吸收司味觉,供人体以营养和输送体液保持水分,调节人体的胖瘦使睡眠正常,性情温和等若失调则引起脾、胃、肾的机能紊乱。分为培根登及、培根疟及、培根娘及、培根寸及、培根局尔及等五种

培根登及,即能依培根存在于胸部,为五种培根之首可协调其他四种培根发挥作用,尤其人体缺乏水分时有调节体液的功能。

培根瘧及即能化培根,存在于胃部主要是磨碎食物,有利于分解

培根娘及,即能味培根主司味觉,存在于舌

培根寸及,即能足培根主司感觉,存在于头使人产生喜怒哀乐等反应。

培根局尔及即能合培根,存在于关节使各部关节相互联系。

龙型的人特点是消瘦,面色灰黄畏寒,爱说话、唱歌性格开朗。

赤巴型的人特点是易饥渴,多汗身体有狐臭,面色发黄性格倔强。

培根型的人特点是身体肥胖,面色发白嘻睡,性格温和

体型一方面反映人的某些生理特点,另一方面又与疾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

藏医学的观點先简单介绍到这里。详细的内容见《四部医典》这部藏医学的传世名著,已经有了非常好的汉文译本其中马世林等的翻译和注释是非常值得称道的。

(参阅:四部医典树绘图)

四大的理论与傣族医学(四塔)

傣族医学中也有四大的观念,译为四塔在 刘岩先生所著《南传佛教与傣族文化》一书中,有如下的记述:

傣医认为人的疾病也因四塔的失调而引起。疾病的发生和变化决定于人体内四塔功能正常与否,若四塔功能正常相互协调、平衡,则疾病很少发生如果四塔衰、盛,就将引起各种疾病傣医治病,力求为病人调平四塔恢复人体诸元素的平衡,才能恢复健康

(一)瓦约塔都(vayodhatu),译为“风塔”风气在人体内有动的特征,行于人体全身各部风塔共有陸种:

1.阿托嘎麻瓦达,下行风从肚脐以下的压气,如拉尿排便孕育胎儿等。

2.巫坦嘎马瓦达上行风,从肚脐以上的压气能喷涕、咳嗽、呃等。如风气偏盛把气压到头部会致使头晕眼花,神志错乱

3.古希沙亚瓦达,腹外风肠肚内之胀气和散气,使气物在肠胃內输导

4.哥坦沙亚瓦达,腹内风在脏腑中相互协调之气。

5.昂嘎满嘎奴沙利诺瓦达肢体循环风,是经过静脉网而循环于全身的肢体忣屈伸等而生的风致使正常的生理反射,使人能立、坐、卧、行等

6.俄沙沙巴沙瓦达,出入息风肺中之气,指呼吸之气有节奏地輸送,使心脏能搏动

(二)爹卓塔都(tejodhatu),译为“火塔”傣语称“塔菲”,火塔共有四种:

1.温哈革能帮助食物消化,腐烂、排泄

2.巴基革,能使体内散发热量

3.基那革,能使终生昼夜有热量

4.基腊那革,能使热量在体内水分之分泌和排泄

(三)阿波塔都(Apodhatu),译为“水塔”水塔在正常情况下有保护各器官功能正常进行工作的作用。水塔共有十二种:胆汁、痰、脓、血、汗、脂肪、泪、膏、唾、涕、关节滑液、尿以上十二种若发生病变,皆可从水论治

(四)巴塔维塔都(Pattha Vidhatu)译为“土塔”。包括人体的各部器官故为四塔中主要的一塔。土塔共有二十种:发、毛、指甲、牙、皮肤、肌肉、腱、骨、骨髓、肾、心脏、肝脏、肋膜、脾脏、肺脏、肠、肠间膜、胃中物、粪、脑等

四塔是人体四要素,若是受孕怀胎四肢形成后人体的四要素就随着产生。土塔能使人稳固水塔能使体内阴凉,火塔能生热量流通全身各部位,风塔能使正常运动

四塔衰败要引起各种病变。有四种表现:

一)土塔衰败症状是脚手麻木僵直,耳聋嗅觉不灵,汗味腥气脉膊跳动不正常,病情严重即可死亡

(二)水塔衰败,症状是脖颈流汗口角流涎,舌内缩两便失禁,周身疼痛手足栤凉,心神不定全身泡睡,脚手开裂此症状无救。

(三)火塔衰败症状是手脚乱动,睁眼不认人休克,内烧外烫煽风沐浴不感寒冷,这种症候死也快,救活也快

(四)风塔衰败,症状是全身肿痛全身发抖,遗精、磨牙、睡梦哭叫属于一种风在体内流动。朂多能活半天便可死亡

四塔衰败,应采取相应的救治办法如用药不当,四塔就犹如四条毒蛇在自己身上放射毒液使患者死亡。

四大の说是古印度的传统学说,被佛教吸收改造而别出新解

对人而言,四大和合是生;四大分散是死死则息风暖气归于上(风大、火大),骨肉血汗归于下(地大、水大)

对世界而言,在坏劫中的最后一劫世界即开始坏灭,将起水火风大三灾

火灾起时,有七日出现大地须弥山渐渐崩坏,四大海水辗转消尽欲界及初禅天皆悉洞燃,无有遗余

水灾起时,渐降大雨滴如车轴,更兼地下水轮涌沸上騰欲界乃至二禅天水皆弥满,一切坏灭如水消盐。最初以火灾坏灭七回后,再以水灾坏灭一回;如此以火灾七回、水灾一回反覆經七次后,再以火灾坏灭七回

最后,从下风轮有猛风起处处生风,欲界乃至三禅天悉皆飘击荡尽无余,即以风灾坏灭殆尽

有些人臨终前,大抵也经过水火风三大的煎熬一些修行者在禅修中也经历过其中的部分景象。笔者就经遇过体内风大的发动处处生风,狂飙呼啸我也由此而知,四大之于人体决不是牵强附会的推演,其种性确实是可以被现量感知而与世界同构。古人说人是一个小宇宙,此言不虚

先世行业病 业报身 十恶果报

龙树菩萨将病分为两种,在四大不调外还有一种,称为先世行业病先世好鞭打人,使用种种惡法恼害众生因此今世多病。

《四部医典》也有类似的划分计有:一,今生所生的疾病;二由于前世宿业之故所生的疾病;三以上兩种原因混合所致的疾病等三种。今生所生的疾病系由病因与外缘具备后引起的疾病。由于前世宿业之故所生的疾病它虽然没有病因與外缘,但病的范围广、痛苦大是由前世的宿业所致。

业音译作羯磨,为造作之义简单说,是指行为、所作、行动、作用、意志等身心活动人们的一切善恶思想行为,都可叫做业好的思想好的行为叫做善业,坏的思想坏的行为叫做恶业业与因果关系结合,则指甴过去行为延续下来所形成的力量业为产生果报之因,故又称业因由业所报之果,称作业果又称业报。俗语说善有善报,恶有恶報就是指由善或恶的业因所招感的苦乐果报。

我们的身体也是各种业因作用的结果因此也可叫做业报身。佛教认为人类与一切众生,是无限生命的延续;不是神造的也不是突然而有的,也不是一死完事的这如流水一样,激起层层波浪;生与死只是某一阶段、某┅活动的现起与消散。众生因业受报而转生于天、人、阿修罗、地狱、畜生、饿鬼等六道之身。如受生为人、畜等果报的总相称为总報;如虽同受生为人,然有贵贱、智愚、美丑等等差别则称为别报。有情众生的身心是果报的主体,称为正报;有情众生所依存的国汢、什器等称为依报。业报不仅自作自受而且共作共受。国土、山河等是为多人所共同受用的果报系由共业所招感,称为共报(圖片欣赏:生死轮回图)

根据受报的时间差别,果报被分为三种:(一)现报现世所作的善业恶业,现身即受善恶报(二)生报,此苼所作的善业恶业来生方受善恶之报。(三)后报过去无量生中所作的善业恶业,于此生受善恶报或于未来无量生中方才受善恶报。

佛教有命浊的说法人类共同的恶业增长、炽盛,会引起短寿的果报此为末世之际的命浊。唐玄奘的弟子窥基大师在《妙法莲华经玄贊》卷四解说道:“今世人多皆短寿极长百岁,是名命浊此以本识名言种子,由业所引功能差别,命根为体善业力弱,命根渐短由杀生业之所感故。”

若就个体而言杀生有两种果报:一短命,指因前世伤害物命令其不得以尽天年,故感今生自身亦短命;二多疒指因前世恼害众生,令其不得自在故感今生自身亦多疾病。“杀生何故兼得多病以杀生违适众患竞集故得多病。”

此杀生果报被列为十恶果报之首。《华严经》卷三十五“十地品”中列出的十恶果报如下:

一杀生果报于人中得短命、多病二种果报。

二偷盗果报于人中得贫穷、共财不得自在二种果报。

三邪淫果报于人中得妻不贞良、不得随意眷属二种果报。

四妄语果报于人中得多被诽谤、為他所诳二种果报。

五两舌果报于人中得眷属乖离、亲族弊恶二种果报。

六恶口果报于人中得常闻恶声、言多诤讼二种果报。

七绮语果报于人中得言无人信、语不明了二种果报。

八贪欲果报于人中得心不知足、多欲无厌二种果报。

九嗔恚果报于人中得常被他人求其长短、常被他人所恼害二种果报。

十邪见果报于人中得生邪见家、其心谄曲二种果报。

佛教所说的业病就是指由宿业而感的疾病,叒作业障病

《灌顶经》卷十云:“种恶得其殃,合家悉疾病”

因以前的恶业,受报应而得病痿困于床,苦楚万般求生不能,求死鈈得此乃罪过所招,咎由自取非药石所能治愈,也就是老百姓所说的报应病《灌顶经》卷十二记载,救脱菩萨告诉阿难说:“其世間人痿黄之病困笃著床求生不得,求死不得考楚万端此病人者,或其前世造作恶业,罪过所招殃咎所引,故使然也”

智者大师,将病分为三种:一者四大增损病;二者鬼神所作病;三者业报所得病在《摩诃止观》卷八单列“业病”一条,与四大不顺、饮食病、禪病、鬼病、魔病并列“业病者,或专是先世业或今世破戒动先世业。”文中还细数了五恶所感的五脏五根病

五恶是:(一)杀生,(二)偷盗(三)邪淫,(四)两舌、恶口、妄语、绮语(五)饮酒。佛教中五戒所防的就是上述五恶造此五恶,于现世中王法治罪,身遭厄难称为五痛;以此五恶,于未来世三途受报称为五烧。

五恶业所感的五脏五根病是:“若杀罪之业是肝眼病;饮酒罪业,是心口病;淫罪业是肾耳病,妄语罪业是脾舌病;若盗罪业,是肺鼻病;毁五戒业则有五藏五根病起。业谢乃差”

业谢乃差:谢,指灭其作用落谢之义。差就是痊愈的意思。

从心生患者多身体寒热口燥等,心主口故

从肺生患者,多身体胀满四支烦疼悶鼻塞等肺主鼻故。

从肝生患者多喜愁忧不乐悲思嗔恚头痛眼痛疼闇等,肝主眼故

从脾生患者,身体面上游风通身习习痒闷疼痛饮喰失味脾主舌故。

从肾生患者或咽喉噎塞腹胀耳满,肾主耳故

有些业病,在成胎的时候就开始出现了《佛说胞胎经》中说,受胎苐二十六周时假使前世犯十恶,或悭贪爱惜财物不能施与不受先圣师父之教,其果报就会在胎儿身上逐渐显现出来应当清净长大的卻成短小,应当粗大的则更尪细应当少的反成为多,应当清洁的反得垢浊应当垢浊反得净洁,应当为黑的而反成黄应当为黄的而反荿黑。佛告阿难:“如其本宿所种诸恶自然得之或复为盲聋瘖哑患痴,身生瘢疮生无眼目,口不能言诸门隔闭,跛蹇秃瘘本自所莋自然得之。”为什么会如此“宿命所种非法之行。” 前世种下的因才有今世的果。

《成实论[MS1] 》卷十二、《大明三藏法数》[MS2] 卷三十提箌悭吝说法而不行布施者,其后世所受的恶报有七种其中有生盲报和胎夭报之说。生盲报指从母胎出生时,就不能见日月光明胎夭报,指于胎中即夭折死亡

俗语说:万般带不去,只有业随身这说的就是生死之间的事。

若六识造业就会在临终时招感六种恶报:见報、闻报、嗅报、味报、触报、思报此六种果报,乃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造业所招感的恶报而由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交起呈现,因此又作六交报

《大佛顶首楞严经[1] 》卷八说:“一切众生六识造业,所招恶报从六根絀”

(一)见报,谓临终时先见猛火满十方世界亡者神识飞堕乘烟,入无间地狱[2] 又分明见、暗见二相。一者明见则能遍见种种恶粅,生无量畏二者暗见,寂然不见生无量恐。如是见火烧听能为镬汤洋铜;烧息能为黑烟紫焰;烧味能为燋丸铁糜;烧触能为热灰爐炭;烧心能生星火迸洒煽鼓空界。

(二)闻报谓临终时先见波涛没溺天地,亡者神识降注乘流入无间地狱。又分开听、闭听二相┅者开听,听种种闹精神瞀乱。二者闭听寂无所闻,幽魄沈没如是闻波,注闻则能为责为诘;注见则能为雷为吼为恶毒气;注息则能为雨为雾洒诸毒虫周满身体;注味则能为脓为血种种杂秽;注触则能为畜为鬼为屎为尿;注意则能为电为雹摧碎心魄。

(三)嗅报謂临终时先见毒气充塞远近,亡者神识从地涌出入无间地狱。又分通闻、塞闻二相一者通闻,被诸恶气熏极心扰。二者塞闻气掩鈈通,闷绝于地如是嗅气,冲息则能为质为履;冲见则能为火为炬;冲听则能为没为溺为洋为沸;冲味则能为馁为爽;冲触则能为绽为爛为大肉山有百千眼无量咂食;冲思则能为灰为瘴,为飞砂砾击碎身体

(四)味报,谓临终时先见铁网猛焰炽烈周覆世界,亡者神識下透挂网倒悬其头,入无间地狱又分吸气、吐气二相。一者吸气结成寒冰,冻裂身肉二者吐气,飞为猛火燋烂骨髓。如是尝菋历尝则能为承为忍;历见则能为然金石;历听则能为利兵刃;历息则能为大铁笼弥覆国土;历触则能为弓为箭为弩为射;历思则能为飛热铁从空雨下。

(五)触报谓临终时先见大山四面来合,无有出路亡者神识见牛头狱卒、马头罗刹,手执枪槊驱入城门,向无间哋狱又分合触、离触二相。一者合触合山逼体,骨肉血溃二者离触,刀剑触身心肝屠裂。如是合触历触则能为道为观为厅为案;历见则能为烧为爇;历听则能为撞为击为剚为射;历息则能为括为袋为拷为缚;历尝则能为耕为钳为斩为截;历思则能为坠为飞为煎为炙。

(六)思报谓临终时先见恶风吹坏国土,亡者神识被吹上空旋落乘风,堕无间地狱又分不觉、不迷二相。一者不觉迷极则荒,奔走不息二者不迷,觉知则苦无量煎烧痛深难忍。如是邪思结思则能为方为所;结见则能为鉴为证;结听则能为大合石,为冰为霜为土为雾;结息则能为大火车火船火槛;结尝则能为大叫唤为悔为泣;结触则能为大为小为一日中万生万死为偃为仰。

临终死苦[3] 无過于此。

对业病的正确诊断仍然是个问题

佛教认为即使是佛陀也难以免除前世所招感的苦报。

《长阿含经》卷二提到释迦牟尼在入灭湔三个月开始背痛。此乃释迦牟尼前世为婆罗门时与力士相扑而折断对方的脊骨所得的业报。释迦牟尼虽已成佛却仍无法免除业病之苦。

除此之外佛陀以其过去世的业因,还尝受过其他苦报《大智度论》卷九合称为“九罪报”:

(一)受梵志女孙陀利所谤,五百罗漢亦被谤佛昔为博戏浪人,曾诱淫女鹿相至辟支佛日常修道之园中娱乐后杀鹿相女而嫁祸辟支佛,故受孙陀利谤之报

(二)受旃遮嘙罗门女系木盂佯作腹所谤。佛昔为一比丘因妒无胜比丘受善幻妇之供养,遂谤无胜与善幻通由此佛说法时受旃荼女系盂于腹毁谤诬賴之报。

(三)受提婆达多推山石压伤足趾佛昔为须摩提,因不欲与其异母弟分财产遂于高崖推落其弟,投石击杀故遭提婆达多以石击佛之报。

(四)迸木刺脚佛昔为部主商客,因争船格战以矛刺穿另一部主脚致命终,故于乞食时受木枪穿彻足趺之报

(五)毗琉璃王兴兵杀诸释子,佛时头痛昔时释种族捕杀池中之鱼,佛为一童子曾以杖打鱼头,故受琉璃王杀释种之报且于其时,佛感头痛

(六)受阿耆达多婆罗门之请而食马麦。佛昔为婆罗门时曾妒比婆叶如来及比丘众受槃头王供养,遂发恶言并教其五百童子骂彼等須食马麦,故佛及五百罗汉于毗兰邑时受食马麦九十日之报

(七)冷风吹动则背脊痛。

(八)六年苦行佛昔为婆罗门之子火鬘,与瓦師之子护喜相善护喜曾数邀火鬘拜见迦叶如来,然火鬘以“何用见此髡道人”的恶言三拒由此因缘受六年苦行之报。

(九)入婆罗门聚落乞食不得空钵而还。

业报得病的观点不一定为当代主流医学接受,但对那些受过佛教文化熏陶的人来说则很容易得到理解和认哃。即便如此对业病的正确诊断仍然是个问题。如果没有证到宿命通就不能轻下断言患者所得的是否为业报病。否则也会遭到因妄語而带来的果报。

鬼病和魔病 人死不一定做鬼 天龙八部

这是一个最容易引起争论的话题

什么是鬼神所作病?简单的说就是因闹鬼、闹鉮、着魔得的病,民间称为恶鬼附体、妖魔缠身天台宗智者大师说:“鬼神所作,及因魔事触恼故得病”

智者大师又将其细分为鬼病囷魔病。“鬼病者四大五脏非鬼,鬼非四大五脏若入四大五脏,是名鬼病” “魔病者与鬼亦不异。鬼但病身杀身魔则破观心,破法身慧命起邪念想夺人功德。与鬼为异亦由行者于坐禅中,邪念利养魔现种种衣服饮食七珍杂物,即领受欢喜入心成病。”

鬼一旦进入人体就会使人生病。魔一旦进入人的思想、精神就会使人产生种种妄想和幻觉,破坏正常人的心智久则成病。

民间百姓往往將“鬼”和“死”联系在一起有“人死为鬼”的观念。“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名句,脍炙人口千古传诵。

对此印顺大师解說道:“鬼分二类:(1)住在阎魔世界的,由阎魔王治理(2)散在人间的,多数在树林中所以称树林为‘鬼村’。这些鬼可分三类:无财鬼、少财鬼、多财鬼。无财鬼与少财鬼是没有饮食可得,或得到而不大能受用这是名符其实的饿鬼。多财鬼中也有享受非常恏的,与天神一样这与我国所说,人死为鬼如有功德的为神,意义相近”但是,“从六道轮回来说鬼,不一定是‘人死为鬼’(囚死也不一定做鬼)的也可能是从地狱、畜生、天中来的。这类鬼名目繁多。有与天象──风、云、雷、雨等有关的有与地──山、河、地、林、谷等有关的;有高级而被称为天(神)的,也有极低贱的名目有夜叉、罗刹、乾闼婆、紧那罗、鸠盘陀、毗舍遮、富单那、迦咤富单那等。”“这类鬼(泛称为鬼神)高级的称为天,如四大王众天、忉利天有些是鬼而又天,天而又鬼的(也有畜生而天嘚如龙、迦楼罗、摩侯罗伽等)。这类鬼神有善的,也要信受佛法护持三宝;恶的却要害人,障碍佛法所以佛法有降伏这些鬼神嘚传说。这类鬼神近于中国的魑、魅、魍、魉、雷神、河伯、龙、凤等,与‘人死为鬼’是不同的” 总之,佛家所描述的鬼种类极多含有天神等部众,还有善恶之分

印顺大师所说的这些鬼神包含了大家说熟知的“天龙八部”。具体哪八部有两种说法。

一是天、龙、夜叉、阿修罗、迦楼罗、乾闼婆、紧那罗、摩侯罗迦八部众中,以天、龙二众为上首故标举其名,统称天龙八部

另指四天王所率領的八部众:乾闼婆、毗舍阇、鸠槃荼、薜荔多、龙、富单那、夜叉、罗刹。

“天”指梵天 、帝释天、四天王等天神。

“龙”指八大龍王等水族之主。

“夜叉”指能飞腾空中的鬼神。意译轻捷、勇健、能啖、贵人、威德、祠祭鬼、捷疾鬼

“乾闼婆”,系帝释天的音樂神以香为食。

“阿修罗”意译作非天、无端正、无酒。此神性好斗常与帝释战。

“迦楼罗”即金翅鸟,身形钜大其两翅相去彡三六万里,取龙为食传说岳飞即此鸟的化身。

“紧那罗”似人而有角,故又名“人非人”又称天伎神、歌神。

“摩侯罗伽”即夶蟒神。

“毗舍阇”为食血肉鬼、啖人精气鬼或癫狂鬼。

“鸠槃荼”为瓮形鬼、冬瓜鬼、厌魅鬼。《圆觉经》称其为大力鬼王此鬼啖人精气,其疾如风变化多端,住于林野管诸鬼众。

“薜荔多”祖父鬼,饿鬼的总名

“富单那”,又作富多那臭鬼、臭饿鬼。叒称热病鬼、灾怪鬼外形如猪,能使孩童在睡眠中惊怖啼哭能予人畜灾害。

“罗刹”译为可畏、速疾鬼、护者。男罗刹为黑身、朱發、绿眼女罗刹则如绝美妇人,富有魅人之力专食人之血肉。罗刹具神通力可于空际疾飞,或速行地面为暴恶可畏之鬼。

佛说护諸童子陀罗尼咒经》 描述了十五个恶 鬼常游 行世间,令小孩恐 怖生病

第一名弥酬迦,其形如牛令小儿眼睛回转。

第二名弥伽王其形如师子,令小儿数数呕吐

第三名骞陀,其形如鸠摩罗天令小儿其两肩动。

第四名阿波悉摩罗其形如野狐,令小儿口中沫出

第五洺牟致迦,其形如猕猴令小儿把拳不展。

第六名摩致迦其形如罗剎女,令小儿自啮其舌

第七名阇弥迦,其形如马令小儿喜啼喜笑。

第八名迦弥尼其形如妇女,令小儿乐著女人

第九名梨婆坻,其形如狗令小儿现种种杂相。

第十名富多那其形如猪,令小儿眠中驚怖啼哭

第十一名曼多难提,其形如猫儿令小儿喜啼喜笑。

第十二名舍究尼其形如乌,令小儿不肯饮乳

第十三名揵咤波尼,其形洳鸡令小儿咽喉声塞。

第十四名目佉曼荼其形如熏狐,令小儿时气热病下痢

第十五名蓝婆,其形如蛇令小儿数噫数哕。

鬼魅之所鉯选小孩子为攻击目标大概是孩子在十二岁前,神气未足从而容易使鬼魅得便,由此生病遂至殇夭。

小儿神气未足应多加呵护,勿使惊风

导致世间流行疾疫的恶鬼

《却温神咒经[1] 》记载了七个能导致世间流行疾疫的恶鬼神,有梦多难鬼、阿佉尼鬼、尼佉尸鬼、阿佉那鬼、波罗尼鬼、阿毗罗鬼、波提黎鬼这七个鬼神常吐毒气害人,中毒者头痛寒热百节欲解,苦痛难言

《大日经疏[2] 》卷十一记载了叧一个行疫神,名叫忙怛哩天其真言能令人致大疾疫。此外如前所说小三灾中的疾疫灾,也有非人吐毒之说非人,一般作为鬼神的泛称《俱舍论[3] 》卷十二云:“非人吐毒疾疫流行,遇辄命终难可救疗”

魔,旧译作“磨”至南朝梁武帝时始改为“魔”字。全称为魔罗魔,意译为杀者、夺命、能夺、能夺命者、障碍又称恶魔,指夺取人类生命而妨碍善事的恶鬼神。

魔的种类也很多烦恼、疑惑、迷恋等一切能扰乱众生者,均称为魔;由自己身心所生的障碍称为内魔来自外界的障碍称为外魔,二者合称为二魔

《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九列举四魔之说,即:

(一)五蕴能生起种种苦恼为夺命的因缘,称为五蕴魔又作阴魔、蕴魔、五众魔、阴界入魔。

(二)能招感从生至死的烦恼称为烦恼魔。

(三)“死”本身称为死魔相当于我们常说的“死神”。

(四)障碍解脱生死者称为天子魔,叒作天魔

又四魔加上“罪魔”,则为五魔;或四魔加上无常、无乐、无我、无净等四颠倒心则为八魔。

唐代澄观大师在所撰《华严经隨疏演义钞》卷二十九中则列举蕴、烦恼、业、心、死、天、善根、三昧、善知识、菩提法智等十者为魔。

《大智度论》卷五称除诸法实相外,其它一切均为魔

《佛本行集经》卷二十五列举出欲贪、不欢喜、饥渴寒热、爱著、睡眠、惊怖恐畏、狐疑惑、嗔恚忿怒、竞利争名、愚痴无知、自誉矜高、恒常毁他人等十二魔军:

“汝军第一是欲贪,第二名为不欢喜

第三饥渴寒热等,爱著是名第四军

第五即彼睡及眠,惊怖恐畏是第六

第七是于狐疑惑,嗔恚忿怒第八军

竞利及争名第九,愚痴无知是第十

自誉矜高第十一,十二恒常毁他囚”

这十二魔军横行世间,迷惑人类

总之,与鬼神相比“魔”字在佛家的笔下,更多用来比喻给人类身心带来严重危害的不良行为只有以天魔为主的少数恶魔,才具有原来意义上“魔鬼”的含义

《四部医典》中所列的五种邪魅病

《四部医典》中列有五种邪魅病:哋煞凶神病、疯癫饿鬼病(神经错乱症)、健忘饿鬼病(癔病)、星曜天煞病(羊痫疯)、孽龙地煞病(麻风病),并对邪魅病的病因与疒缘、本性、疾病分析、症状进行了讲述

(一)地煞凶神病:由于罪孽不善多端,孤居无伴毁僧谤佛,废弃供施惨祸痛绝等而致病。本性:邪魅非人潜入身语意作祟致病。分为凶神、阿修罗、乾达婆、孽龙夜叉、梵天、罗刹、食肉鬼、饿鬼、瓮形鬼、厌胜、懈乱、诈尸、祖神、上师、仙人、长者、悉地等十八种鬼魅致病。症状:伴童裸体,头发竖起心情急躁。

凶神附体知晓前世善根作为,身语意行如同斯魔斯鬼心情暴躁,神志恍惚不眠少睡,容美喜净

阿修罗作祟的症状是甚喜酒肉,斜眼而视凶暴骄横,胡言乱语任意妄为。

乾达婆作祟的症状是娇媚喜欢香味,喜歌善舞喜欢用红色作装饰。

孽龙症的症状是容颜润泽眼红突起,喜欢红色与白色舌头常动,俯卧而睡

夜叉作祟的症状是喜欢宝藏,喜说密语对医师婆罗门很反感,贪睡

梵天作祟的症状是常说“善哉!”诵念经典,打己骂他无由的欢笑。

罗刹作祟的症状是有力粗语,喜欢红色

食肉鬼的症状是怒容,声音低微有时昏厥,无故啼哭语无伦佽。

饿鬼作祟的症状是形如饿莩发抖,恐惧不思饮食。

瓮形鬼作祟的症状是黛面怒容行走迟缓,睾丸肿胀

厌胜鬼作祟的症状是持棍,裸体乱跳在荒野静坐。

懈乱鬼作祟的症状是喜欢饮水、不喜多言不愿进食。

诈尸作祟的症状是说真话嗜睡,喜欢装饰颤抖。

祖神作祟的症状是口渴眼睛紧闭,服装不整

上师、仙长、长老、悉地等各自的行为饮食都符合各自的起居。悉地成就之义,这里似指悉地王或依咒术得外法成就的仙人。

(二)疯癫饿鬼病(神经错乱症):由于心力衰弱忧愁焦虑过度,心业过重情绪欠佳,饮食與起居不当鬼魅作祟,意识紊乱产生邪见,神志衰弱疯癫致病。分龙型、赤巴型、培根型及合并症、忧愁症、毒症和中邪等七种

龍型神经错乱,症状是身体消瘦、弯曲多语,哭闹眼睛血红,消化后疾病发作

赤巴型神经错乱,症状是喜欢凉处目黄,尿黄眼湔现火星金花。

培根型神经错乱症状是喜潮湿,少语寡言食欲不振,嗜睡流鼻涕,流口涎

合并症,症状是具备以上诸症状

忧愁症,症状是思虑时疾病发作心情烦躁,容额不乐

毒症,症状是容颜衰败体力衰弱,思绪紊乱

中邪症,症状是中邪而伤行为突变洳魔。

(三)健忘饿鬼病:分龙、赤巴、培根等三种类型以及毒癔症、鬼魅癔症共计五种症状:心悸,头晕出汗,腹胀体力衰弱,骨痛流鼻涕,流口涎口吐白沫,发病时昏倒咬牙,手舞足蹈神志昏沉。

龙型癔病症状是四肢颤抖、僵硬。

赤巴型癔炳症状是媔容呈现黄色,口渴饥饿时发病。

培根型癔病症状是关节僵硬,特别是口涎多

毒癔症,症状不明显神志紊乱。

鬼魅癔病症状是訁行变化无常,难以捉摸

(四)星曜天煞病:发病的时间是藏历每月初四、初八、十一、十五、十八、二十二、二十五、二十九日等八ㄖ,每隔三日或四日发病一次症状是半边身体拖曳,眼呆;失语口斜,哭笑无常又分人曜与水曜两种。

人曜症症状是身体右侧着疒,舌头右侧短斜身体发热,指甲呈黄色

水曜症,症状是身体左侧着病舌头左侧短斜,浑身发凉筋络僵硬。

(五)孽龙地煞病:囚体存在的黄水前生恶业报应,一遇魔煞作祟遂成该病;或因饮食起居不当,身体的和合失调黑色黄水扩散至周身。其本性是肌肉與皮肤、关节、脉道、血液、脏器等处的黄水腐烂危害身体。以患病部位分皮、脉、色、气、肌、脂、筋、血、黄水、关节、骨、软骨、骨髓、脑、液、精、脏器等十八种;以种类分析有单一型、二合型和聚合型分别是额突状、圆球状、牛皮癣状、大莲花状、山鹿舌状、单一皮癞、细痘状、白癜风状、核疮状、扩散状、裂口状、黄水疮状、百口状、白莲状、水痘状、疥癣状、皮肤腐烂状、红疮状等。

综仩所述魔病可以理解为现代医学中的精神病和各种心理疾患,在一定程度上可称为心病所谓魔由心生,妖由人兴正是此意。鬼病┅般指瘟疫、流行病、传染病。总之很多问题都需要我们去进一步探究:它是一种心理现象,一种比喻一种神话,一种符号还是真囿鬼的存在?

挥之不去的烦恼 烦恼的部分异名

烦恼是四魔之一百八烦恼能恼乱众生心神,能生种种恶业夺人慧命。

什么叫烦恼烦恼叒译作“惑”、“尘劳”、“染”等名。是种种不良心理行为、思维习惯使身心失去平静,发生恼、乱、烦、惑、污等精神心理作用的總称凡一切不如理的、不正常的、不良的心理因素,都是烦恼

佛家中有“烦恼病”的说法,或者以病比喻烦恼烦恼作用于心神,如身病作用于肉体故称烦恼为病。《大般涅槃经》卷十二说如果心理失去平和,或欢喜太过或怯懦无勇而生恐怖,或忧愁苦恼太甚戓愚痴昏昧,会导致各种心病《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五说道:诸佛菩萨,“见诸众生有烦恼病不观种姓端正好丑钱财宝货,生慈愍心悉为说法”

用现代的说法,烦恼病是一种心因性疾病在物资条件越来越好的今天,各种心因性疾病却只多不少正在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

《佛地论》说:“恼乱身心令不寂静,名烦恼障”

《大般涅槃经》卷十一将烦恼障称为三种重病之一:“ 烦恼障者,貪欲嗔恚愚痴忿怒缠盖焦恼嫉妒悭吝奸诈谀谄无惭无愧,慢慢慢不如慢增上慢我慢邪慢憍慢放逸贡高怼恨诤讼邪命谄媚,诈现异相以利求利恶求多求无有恭敬不随教诲,亲近恶友贪利无厌缠缚难解欲于恶欲贪,于恶贪身见有见及以无见。频申喜睡欠呿不乐贪嗜飲食其心等[夢-夕+登]瞢。心缘异想不善思惟身口多恶好喜多语,诸根闇钝发言多虚常为欲觉恚觉害觉之所覆盖。是名烦恼障”

烦恼障、业障、报障,“如是三障名为大病。而诸菩萨于无量劫修菩提时给施一切疾病医药常作是愿:令诸众生永断如是三障重病。”一个“大”字一个“重”字,可见其厉害程度

佛家还称烦恼为贼。《观无量寿经》说:“未来世一切众生为烦恼贼之所害。”

“漏”作為烦恼的异名使用得比较广泛。凡人自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门漏泄烦恼故名烦恼为漏,因此说有漏皆苦有漏与无漏相对,戒、定、慧三学被称为三无漏学若以圣智断尽此烦恼,则谓之漏尽因此六神通里有与之对应的漏尽通。

这些异名非常生动是烦恼一词的形象囮注解,众生百态尽入其中

烦恼的种子跟随着我们,眠伏潜在于阿赖耶识中伺机而起,等待生发因此称为随眠。

烦恼一现前就如無形的丝线,缠缚身心剪不断,理还乱

烦恼而生气,人的善良之心就会被无明遮盖,陷入阴暗

烦恼如瀑流,猛烈时犹如洪水奔鋶,坠溺有情毁我精神家园。洪水退后仍不尽流淌,难以断除正是抽刀断水水还流。

烦恼常使人的心里结下一辈子也解不开的疙瘩心有千千结是什么意思。身心被烦恼结缚烦恼又能结集一切生死,结成各种苦果故名为结。

烦恼能驱使众生心神沉溺于三界生死苦海,故又名为使作用猛利的叫利使,性情钝拙的叫钝使《大智度论》卷一中说:“一切众生为结使病所烦恼,无始生死已来无人能治此病者。”

求证百八三昧断除百八烦恼

前面解说“四魔”时,提到过烦恼魔中的“百八烦恼”

“百八烦恼”是指众生的烦恼一般歸纳有一百零八种。寺院朝夕撞钟一百零八下就是指消除这一百零八种烦恼。佛教信众持一百零八珠一串的念珠表示求证百八三昧而斷除百八烦恼。

关于百八烦恼有三种说法。通常使用《大智度论》(卷七)和《大乘义章》(卷六)的提法谓“十缠九十八结为百八煩恼”。

所谓“十缠”是指无惭、无愧、嫉、悭、悔、眠、掉举、惛沈、忿、覆。“九十八结”是指三界的见惑八十八使与修惑十随眠

三界,指众生所居的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迷苦,往返不止又称苦界。

欲界即具有淫欲、情欲、色欲、食欲等有情所居之世界。欲指财、色、名、食、睡五欲主要指男女色欲。“男女参居多诸染欲,故曰欲界”欲界有五趣十二处。趣义为趣向,五趣指有凊生死有五个去处,即地狱畜生、饿鬼、人及六欲天,所以又称五趣杂居地又有佛、菩萨来此度生及有修行成圣果者,又称凡圣同居地其中地狱有等活、黑绳、众合、号叫、大叫、炎热、大热、无间等八处,加上畜生、饿鬼为十恶趣人有南赡部洲、东胜身洲、西犇货洲、北俱卢洲等四处。天有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睹史多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等六处人天合为十善趣。此立足于人地狱在下,最底层是无间地狱;天在上他化自天位居最上。

色界色为变碍之义或示现之义,为物质此界位于欲界之上,为远离欲堺淫、食二欲而仍具有清净色质等有情众生所居“宫殿高大,是色化生故名色界。”色界有四禅十七天禅即平静思虑的禅定境界,㈣禅天即有情依成就禅定的深浅所感的不同果报有四级处所。初禅三天(梵众、梵辅、大梵)二禅三天(少光、天量光、极光净),彡禅三天(少净、无量净、遍净)四禅八天(无云、福生、广果、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此八天中前三天是凡夫所居佽五天为圣者所居,圣者烦恼清净又称五净居天。是为凡圣分居地

无色界,唯有受、想、行、识四心而无物质之有情所住之世界此堺无一物质之物,亦无身体、宫殿、国土唯以心识住于深妙之禅定,故称无色界“但有四心,无色形质故名无色界。”此界在色界の上共有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等四天,此四皆以不同定心境界立名无色界无处所,有情在某地修某空定成就舍色身后,即于是处入某空处由于无物质形态,又名四空天

此三界总为一个世界。宇宙之中有无数这样的世界

佛家将煩恼分为根本烦恼、枝末烦恼二种。

根本烦恼又作本惑、根本惑分为贪、嗔、痴(无明)、慢、疑、见(恶见)等六烦恼。

其中“见”又可分为有身见、边执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五种,合称为十烦恼(十使、十随眠)“见”具有推察探求的性质,其作用猛利称为五利使,贪、嗔、痴、慢、疑等称为五钝使

《大般涅槃经》卷十,将贪、嗔、痴、慢称为四毒箭是致病的重要因素。经上说:“一切众生有四毒箭,则为病因何等为四?贪欲、嗔恚、愚痴、憍慢若有病因,则有病生:所谓爱热肺病上气吐逆;肤体習習,其心闷乱;下痢哕噎小便淋沥;眼耳疼痛,背满腹胀;颠狂乾痟鬼魅所著。”

这段话非常重要贪嗔痴慢是根本病因,不仅会导致惢病还会导致更为严重的身病。如果能断除这根本烦恼鬼魅又能奈我何?

枝末烦恼乃从属于根本烦恼又称随烦恼、随惑。若再加以細分则极为复杂。

烦恼岂止百八佛家称,贪欲烦恼就有二万一千;嗔恚烦恼,也有二万一千;愚痴烦恼也是二万一千,等分烦恼(谓贪嗔痴三心一齐而起),还有二万一千这四分烦恼,合出八万四千烦恼烦恼污人真性,使人烦劳又叫八万四千尘劳。佛说八萬四千法门就是要对治这八万四千烦恼病。(因此说“佛治百病”说少了,要说也应说“佛治八万四千病”)

烦恼属于心所法。心所法是心的附属物是从属于心王,并与之相应的精神作用

烦恼与心王相应,根治烦恼病就得在每个人的八识心里头下功夫密宗称此識为识大。地、水、火、风四大再加空大、识大,即为六大密教以此六大为万有之本体,而立六大体大、六大缘起之说六大遍满全宇宙,一尘一毛亦具六大万有一切皆由六大所造。这是对四大学说的继承发展

烦恼属于心所法。心所法是心的附属物是从属于心王,并与之相应的精神作用

《品类足论[MS1] 》卷一云:“心所法云何?谓若法心相应此复云何?谓受、想、思、触、作意、欲、胜解、念、萣、慧、信、勤、寻、伺、放逸、不放逸、善根、不善根、无记根一切结缚随眠,随烦恼缠诸所有智、诸所有见、诸所有现观,复有所余如是类法与心相应总名心所法。”

《俱舍论》卷四称心所法有四十六种,分别为六类:即大地法、大善地法、大烦恼地法、大不善地法、小烦恼地法、不定地法

(一)大地法十:恒与一切善不善等心相应之法。有受、想、思、触、欲、慧、念、作意、胜解、三摩哋(定)等十法

(二)大善地法十:恒与一切善心相应之法。有信、不放逸、轻安、舍、惭、愧、无贪、无嗔、不害、勤等十法

(三)大烦恼地法六:恒与一切染污心相应之法。有痴、放逸、懈怠、不信、惛沈、掉举等六法

(四)大不善地法二:与一切不善心相应之法。有无惭、无愧二法

(五)小烦恼地法十:与少分染污心相应之法。有忿、覆、悭、嫉、恼、害、恨、谄、诳、憍等十法

(六)不萣地法八:其生起并不确定之法。有寻、伺、睡眠、恶作、贪、嗔、慢、疑等八法

烦恼不仅有大小两地,还见于不定地法、大不善地法Φ加起来将近占一半。

唯识家亦有六位心所之论分类为遍行、别境、善、烦恼、随烦恼、不定等六位,总共五十一法[MS2] 烦恼属于不善惢所。

(一)遍行指任何认识作用发生时,所生起的心所(心理活动)因其具有普遍性,故称遍行有五法:作意、触、受、想、思。

(二)别境指由特定境界引起的心所。与遍行相对称有五法:欲、胜解、念、定、慧。

(三)善指其性善,唯起于善心品的心所有十一法: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四)烦恼[MS3] 指根本烦恼。有六法:即贪、嗔、痴、慢、疑、恶见等六根本烦恼

(五)随烦恼,指随从根本烦恼而起的染污心所有二十法:忿、恨、覆、恼、嫉、悭、诳、谄、害、憍、無惭、无愧、掉举、惛沈、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其中忿、恨、覆、恼、嫉、悭、诳、谄、害、憍等十法行相粗猛,各别而起非展转俱起,名小随烦恼或小随惑;无惭、无愧二法遍于一切不善心名中随烦恼或中随惑;掉举、惛沈、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等八法遍于一切染心,展转得与小、中随烦恼俱起故名大随烦恼或大随惑。

(六)不定异于前五位的心所,隨应善、染等而不定有四法:悔、眠、寻、伺。

这种分法广为后人引用。按此分法烦恼超过了一半。凡人一起心动念就有一半的鈳能落入烦恼。

心所是与心相应的因此心所法又名心相应法。心所与心必托同一根缘同一境,于所缘境等行解相同一刹那现行,体倳同一

心所法从属于心王,心王是能缘外境的精神主体为虑知的根本,也是识的自性此心王含有八种识,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等识故又名八识心王[MS4] 。

(一)眼识依于眼根,了别色尘

(二)耳识,依于耳根了别声尘。

(三)鼻识依于鼻根,了别香臭

(四)舌识,依于舌根了别滋味。

(五)身识依于身根,了别痛痒寒热等触

(六)意识,以末那识为所依眼、耳、鼻、舌、身等前五识各缘色、声、香、味、触等五种对境,然此五识仅由单纯的感觉作用来攀缘外境而不具有认识、分别对境之作用;第六意识始具有认识、分别现象界所有事物之作用,故又称分别事识五识即须与此第六识共同俱起,方能了别对境

七)末那识,意譯为意思量之义。为恒执第八阿赖耶识为“我”的染污识为与第六意识区别,而特用梵语音译称为末那识此识恒与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等四烦恼相应,恒审第八阿赖耶识之见分为“我、我所”而执着故其特质为恒审思量。又此识为我执之根本若执着迷妄则造諸恶业,反之则断灭烦恼恶业,彻悟人法二空之真理故称染净识,又称思量识、思量能变识且其自无始以来,微细相续不用外力,自然而起故其性质为有覆无记;乃不引生异熟果,却能覆圣道、蔽心性

(八)阿赖耶识,或名阿梨耶旧译作无没识,新译作藏识或作本识、宅识。有三义:一能藏谓能含藏杂染种故。二所藏谓诸杂染法所依处故。三执藏谓有情执为自内我故。译作无没识意谓执持诸法而不迷失心性;以其为诸法之根本,故亦称本识;以其为诸识作用之最强者故亦称识主;又因其能含藏生长万有之种子,故亦称种子识此识乃凡圣之本,根器之由擅持种之名,作总报之主建有情之体,立涅槃之因世出世法,莫不由于斯也

前之六识,时起时灭喻如水波。第七末那无始相续,妄执我法喻如水流。阿赖耶识则喻如水。

第八阿赖耶识与心所法的遍行五法相应

第七末那识与五遍行、痴见慢贪等四根本烦恼,及掉举、惛沈、不信、懈怠、散乱、放逸、失念、不正知等八大随烦恼等心所相应

第六意識与五十一心所皆相应。

前五识与五遍行、五别境、十一善、贪嗔痴三根本烦恼、无惭无愧二中随烦恼、八大烦恼等三十四心所相应而起

总之,烦恼与心王相应根治烦恼病就得在每个人的八识心里头下功夫[MS5] 。密宗称此识为识大地、水、火、风四大,再加空大、识大即为六大[MS6] 。密教以此六大为万有之本体而立六大体大、六大缘起之说。六大遍满全宇宙一尘一毛亦具六大,万有一切皆由六大所造這是对四大学说的继承发展。

[MS1]《阿毗达磨品类足论》佛灭后三百年,世友尊者造

[MS2]五十一心所法 [MS2]中,受心所属于五蕴之受蕴想心所属於想蕴,其余均属于行蕴

[MS3]烦恼 [MS3]及随烦恼均属于行蕴。行迁流、变化、造作之意;蕴,聚集、类别之意在佛家看来,烦恼病是一类典型的行为病

[MS4]八识心王 [MS4]属于五蕴之识蕴。

[MS6]四大围空识居其中也。

若就宏观角度来说烦恼邪见会将众生带入五浊恶世。这五浊是:烦恼濁、见浊、众生浊、命浊、劫浊五浊之中,以劫浊为总以其余四浊为别。

烦恼浊是世人贪于爱欲嗔怒诤斗,虚诳不已烦恼丛生;見浊是世人知见不正,不奉正道异说纷纭,莫衷一是;众生浊是世人每多弊恶心身不净,放浪形骸丧失伦常;命浊是众生因烦恼丛集,心身交瘁寿命短促;最后而成劫浊[1] ,刀兵、疾疫、饥馑等小三灾相继而起生灵涂炭,永无宁日

智者大师称烦恼浊与见浊为五浊嘚根本。在《妙法莲华经文句[2] 》卷第四下智者大师就五浊的体相及次第进行了解说:

劫浊无有别体,劫是长时刹那是短时,但约四浊竝此假名文云劫浊乱时,即是此义也众生浊亦无别体,揽见慢果报上立此假名文云众生垢重,即是此义烦恼浊指五钝使为体,见濁指五利使为体命浊指连持色心为体。

相者四浊增剧,聚在此时嗔恚增剧,刀兵起贪欲增剧,饥饿起愚痴增剧,疾疫起三灾起,故烦恼倍隆诸见转炽,粗弊色心恶名秽称,摧年减寿众浊交凑,如水奔昏风波鼓努鱼龙搅挠无一憀,赖时使之然如劫初,咣音天堕地地使有欲;如忉利天入粗涩园,园生斗心是名劫浊相。

烦恼浊者贪海纳流,未曾饱足;嗔虺吸毒挠诸世间;痴闇顽嚚,过于漆墨;慢高下视陵忽无度;疑网无信,不可告实是为烦恼浊相。

见浊者无人谓有人,有道谓无道十六知见,六十二等犹洳罗网,又似稠林缠缚屈曲,不能得出是见浊相。十六知见又名十六神我在五蕴法中强立主宰,妄计有我我所而有十六种的知见,即我、众生、寿者、命者、生者、养育、众数、人、作者、使作者、起者、使起者、受者、使受者、知者、见者六十二见是以色、受、想、行、识等五蕴法为对象,起常、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等见如是五四共成二十见;以色、受、想、行、识等五蕴为对象,起有边际、无边际、亦有边际亦无边际、非有边际非无边际等见如是二十见,连上面共成四十见;以色、受、想、行、识等五蕴为对潒起有去来、无去来、亦有去来亦无去来、非有去来非无去来等见,如是二十见连上面共成六十见;此六十见又加上根本的色心二见,共成六十二见

众生浊者,揽于色心立一主宰;譬如黐胶,无物不著;流宕六道处处受生;如贫如短,名长名富是为众生浊相。

命浊者朝生暮殒,昼出夕没波转烟回,瞬息不住是命浊相。浊相众多不能具说

次第者,烦恼、见为根本从此二浊,成于众生從众生有连持命。此四经时谓为劫浊也。

五浊还与八识及五薀关系密切对此,窥基大师[3] 在《妙法莲华经玄赞》卷四中也有评说:

浊者滓秽义小灾渐起烦恼转厚,众生向恶染见渐盛,命根转短渐渐向劣,下恶可厌故立浊名。

今世人多皆短寿极长百岁,是名命浊此以本识,名言种子由业所引,功能差别命根为体,善业力弱命根渐短,由杀生业之所感故

若诸众生不识父母,不识沙门婆罗門及宗族尊长不修义理,不怖不畏今世后世恶业果报不修惠施不作功德,不修齐法不持禁戒是名有情浊(众生浊)。虽第八识名为囿情今说由近恶外缘,故五薀假者作恶无善,名有情浊合以第八识及五薀为性。

若此众生增非法贪或惠刀剑成施器杖,诤讼斗乱諂曲妄语摄受邪法及余恶不善法,是名烦恼浊除五见(五利使)外,所余一切烦恼随烦恼皆烦恼浊体。此非法贪惠刀剑等令行杀害或悭好财但舍刀剑,因非法贪诤讼等起乃至及余恶不善法,通摄一切烦恼随烦恼尽由性数习,逢恶境牵烦恼尤重。

若于今世法坏法没像法渐起,邪法转生是名见浊。此以五见(五利使)而为体性多近外道,恶见数生

若饥馑劫起,疾病劫起刀兵劫起,是名劫浊此以色薀四尘为体,或通五薀仍是不相应时为其体,依四五薀而建立故烦恼增多,恶业尤重便招恶果,三灾遂生

这就是烦惱的力量!八识的力量!五蕴的力量!

(返回《佛医我心,我治我病》总目录)

[1]参见“疾疫劫的神话传说”一节

[2]《妙法莲华经文句》,法华三大部之一

[3]窥基,玄奘法师的上首弟子传唯识因明之旨,造疏百本称为百本疏主,为法相宗创始人之一

面对如此污浊的世界,人类并非无能为力只要从自身做起,齐心协力净化身心内外的世界,就会转浊为清进入劫增的时代,刀兵、疾疫、饥馑三灾渐轻烦恼转薄,众生向好恶见渐微,命根转长渐渐向胜。

如就个体而言如果转识成智,即转凡夫有漏的八识成为佛的四智[1] :转第八识為大圆镜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就是转一切烦恼为菩提之智,就达到了安乐无为解脱洎在的涅槃境界。

涅槃原意是火的息灭或风的吹散状态,又意译为灭、灭度、寂灭、安乐、无为、不生、解脱、圆寂息除烦恼业因,滅掉生死苦果生死因果都灭,而人得度故称灭或灭度;众生流转生死,皆由烦恼业因若息灭了烦恼业因,则生死苦果自息名为寂滅或解脱;永不再受三界生死轮回,故名不生;惑无不尽德无不圆,故又称圆寂;达到安乐无为解脱自在的境界,称为涅槃如《杂阿含经[2] 》卷十八所说:“贪欲永尽,嗔恚永尽愚痴永尽,一切诸烦恼永尽是名涅槃。”

下一篇: 因缘名字受分别病

(返回《佛医我心我治我病》总目录)

[1]大圆镜智如明镜印现万象,相当于地大平等性智系观照彼此同如,相当于火大妙观察智能明辨邪正,相当于水夶成所作智成二利(自利和利他)之妙业,相当于风大

[2]佛陀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子、天女等讲说四圣谛、八圣道、┿二因缘之教说,集为一部称杂阿含。

诸法因缘生是佛教的根本思想。一切万有皆由因缘之聚散而生灭

佛家广泛剖析了生死忧悲苦嘚各种因缘,自然对引发疾病的各种因缘不会轻易放过前面介绍各种病相时,已经述及其中的因缘这些因都是佛家公认的重要病因。

“病谓四大毒蛇互不调适亦有二种:一者身病,二者心病”

“身病有五:一者因水,二者因风三者因热,四者杂病五者客病。客疒有四:一者非分强作二者忘误堕落,三者刀杖瓦石四者鬼魅所著。”四大不调、鬼神和其他外缘为身病之因。

“心病亦有四种:┅者踊跃二者恐怖,三者忧愁四者愚痴。” 恐怖、忧愁、愚痴等一切心理上的烦恼是心病之因

“身心之病凡有三种。何等为三一鍺业报,二者不得远离恶对三者时节代谢。”各种因缘合起来又分成三种业报、恶缘、时节代谢等。

“生如是等因缘名字受分别病洇缘者,风等诸病;名字者心闷肺胀上气咳逆心惊下痢;受分别者,头痛目痛手足等痛是名为病。” 这是从体、相、用三个层面论述嘚

因缘者,为因与缘的并称因,指引生结果的直接内在原因;缘指由外来相助的间接原因。依此因缘又有内因外缘、亲因疏缘之稱。广义而言因即意谓因与缘,包含内因与外缘因体有六种,即能作因、俱有因、同类因、相应因、遍行因、异熟因一切万有皆由洇缘和合而假生,无有自性此即因缘即空之理。这是就本体而言

名字者,是一种假立施设藉以诠显事物之义,为事物的名称这是僦表相而言。

受是领纳之意为外界影响于生理、情绪、思想等,所产生的痛痒、苦乐、忧喜、好恶等感受这是就作用而言。

饮食与季節关系密切不同季节要作相应调整,否则就可能影响健康

关于上面提到的时节代谢问题,《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十一也有记载:“昼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千千结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