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了,终于只能看到2年前的朋友圈英语老师的下面了

当前位置:
>>>1. 经过多年的努力,她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After many years' ..
1. 经过多年的努力,她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 After many years' hard work, her dream&&&&&&&&&&&&&&&&&&&at last.&
2. 请问,到图书馆的路怎么走?&
&&&& &&&&&&&&&&&&&&&&&&&, which is the way to the library?
&3. 老师让同学们等车停稳后再下车。&
&&&&&& The teacher told the students not&&&&&&&&the bus until it stopped.&
4. 每天晚上,我奶奶在家翻阅杂志。&
&&&&& Every evening, my grandmother&&&&&&&&&&&&&&&& &magazines at home.&&&
5. 我们应该把错的地方记在笔记本上。&&&
&&&&& We should&&&&&&&&&&&&&&&&&our mistakes on our notebook&&&&&&
6. 他们的家庭生活和我们的相似,喜欢的食品和爱好也相同。
&&&&& Their family life is&&&&&&&&&&&&&&&&&ours, and they enjoy the same food and hobbies.&&
7. 如果你告诉他实情,他会很生你的气,但至少你证明了自己是诚实的。&&&
&&&&&If you tell him the truth, he'll be angry with you, but&&&&&& &&&&&&&& you'll prove how honest you are.&&
8. 在回家的路上,我要去我女儿学校接她。&&
&&& &On my way home,I have to go to my daughter's school to&&&&&& her&&&&&&& .&&
9. WTO代表什么?&
&&&& What does WTO&&&&&&&&&&&&&&&& ?
10. 如果你不喜欢这个节目,就把电视关上。&&
&&&&&&If you don't like the program,&&&&&& &&&&&&&& the TV.
题型:翻译题难度:中档来源:专项题
1. came true&& 2. Excuse me&& 3. to get off&&& 4. looks through&& 5. write down&& 6. similar to&& 7. at least&& 8. pick up&& 9. stand for&& 10. turn off&&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1. 经过多年的努力,她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After many years' ..”主要考查你对&&翻译能力&&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英汉两种语言在句法、词汇、修辞等方面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在进行英汉互译时就要掌握所学句型及短语,还要灵活运用。汉译英的考点很多,不仅考查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即对词汇的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还考查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灵活运用词汇知识和语法知识的能力。&初中英语翻译题解题技巧:翻译题在初中英语试题中占15分,题型分为两种,一种是汉译英(11分),它分为部分翻译5个和整句翻译3个,另一种是英译汉(4分)。汉译英谈谈解题技巧:可以从时态、语态、固定短语、主谓一致、基本句型等许多方面来考查。& 汉译英题的解题步骤如下:& 1.通读汉语,了解这个句子所要表达的意思& 2.阅读英文,找出其中要考查的内容,揣摩出题人的意图,并分析。 3.观察一下要求翻译的汉语,然后联想一下相关的词汇、句型,并考虑时态、语态、词形变化、主谓一致等问题。 4.翻译出所缺的英文部分。& 5.将翻译好的句子再通读一遍,并从时态、语态、词形、数的一致等方面检查一下。a.上课做笔记是个好习惯。It’s&a&good&habbit&to&_____&in&class.&观察后发现考查的内容为一个短语,所以经过联想,想到take&notes&这个短语,并注意复数形式。&b.几年来,他拍了几部大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一个整句翻译,首先想到“几年来”这个短语over&the&years,它是固定短语,然后想到它所用到的时态为现在完成时,所以这个句子写成:Over&the&years,&he&has&made&some&great&movies.&c.必须经常浇树。&一看到这个题目,有的同学有些发懵,因为这个句子没有主语,那么就要想到被动语态,而且是含有“必须”这个情态动词,这时就可以联想到含有情态动词的被动语态的构成:主语+情态动词+be&+p.p&所以这个句子写成:Trees&must&be&watered&often.英译汉解题步骤如下: 1.浏览整段文章,清楚大概内容。& 2.分析划线部分的句子含义,遇到不会的生词,要从上下文的内容中来猜测。& 3.整理好所思考的句子,注意英汉语言方面的差异,所翻译好的句子必须符合汉语逻辑思维,而且语言要通顺,意思要明确。& eg. Do dogs wear shoes? Some police dogs in western Germany do. People made special shoes for them. Police say that these shoes can protect the dogs from broken glass.&翻译这句话时,必须把“do”翻译出来,否则意思不明确。根据上下文”do”表示穿鞋,所以整句翻译为:有些德国西部的警犬穿鞋。 那么,想做好这种类型的题,平时必须多下功夫,必须做到:&1.熟练掌握常用的词汇、短语、习惯用语和固定搭配的用法。&2.掌握各种句型结构。&3.掌握各种时态、语态及主谓一致原则。&4.具有用英语思维的习惯。&5.熟读课文,万变不离其宗,无论怎样变化,考试都离不开教材这个大的考纲。英语翻译技巧:英汉两种语言在句法、词汇、修辞等方面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在进行英汉互译时必然会遇到很多困难,需要有一定的翻译技巧作指导。常用的翻译技巧有增译法、省译法、转换法、拆句法、合并法、正译法、反译法、倒置法、包孕法、插入法、重组法和综合法等。这些技巧不但可以运用于笔译之中,也可以运用于口译过程中。1.增译法:指根据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在翻译时增添一些词、短句或句子,以便更准确地表达出原文所包含的意义。这种方式多半用在汉译英里。汉语无主句较多,而英语句子一般都要有主语,所以在翻译汉语无主句的时候,除了少数可用英语无主句、被动语态或"There be…"结构来翻译以外,一般都要根据语境补出主语,使句子完整。英汉两种语言在名词、代词、连词、介词和冠词的使用方法上也存在很大差别。英语中代词使用频率较高,凡说到人的器官和归某人所有的或与某人有关的事物时,必须在前面加上物主代词。因此,在汉译英时需要增补物主代词,而在英译汉时又需要根据情况适当地删减。英语词与词、词组与词组以及句子与句子的逻辑关系一般用连词来表示,而汉语则往往通过上下文和语序来表示这种关系。因此,在汉译英时常常需要增补连词。英语句子离不开介词和冠词。另外,在汉译英时还要注意增补一些原文中暗含而没有明言的词语和一些概括性、注释性的词语,以确保译文意思的完整。总之,通过增译,一是保证译文语法结构的完整,二是保证译文意思的明确。如:  (1)What about calling him right away?马上给他打个电话,你觉得如何? (增译主语和谓语)  (2)If only I could see the realization of the four modernizations.要是我能看到四个现代化实现该有多好啊!(增译主句)  (3)Indeed, the reverse is true实际情况恰好相反。(增译名词)  (4)就是法西斯国家本国的人民也被剥夺了人权。Even the people in the fascist countries were stripped of their human rights.(增译物主代词)  (5)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While the magistrates were free to burn down house, the mon people were forbidden to light lamps. (增译连词)   (6)这是我们两国人民的又一个共同点。This is yet another mon point between the people of our two countries.(增译介词)  (7)在人权领域,中国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In the field of human rights, China opposes the practice of the big oppressing the small and the strong bullying the weak.(增译暗含词语)&&&&&& (8)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bined equal Zhuge Liang the mastermind.(增译注释性词语)2.省译法:这是与增译法相对应的一种翻译方法,即删去不符合目标语思维习惯、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的词,以避免译文累赘。增译法的例句反之即可。又如:(1)You will be staying in this hotel during your visit in Beijing.你在北京访问期间就住在这家饭店里。(省译物主代词)(2) I hope you will enjoy your stay here.希望您在这儿过得愉快。(省译物主代词)
发现相似题
与“1. 经过多年的努力,她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After many years' ..”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2696671346947944331699299938120871注册日期:
来自:上海闵行区
工分:1189
最近萌生了转行的想法. 理由如下,第一,在过去的6年里,我觉得自己在专业方面几乎没有学到什么新东西,反而在倒退. 第二,职业前景看不到未来.英语教师想成为副教授还是需要一些年头和一定的学术能力的.自认为学术能力有限,有点浮躁,不能静下心来做研究. 也不想去 读博士了. 第三,学校的待遇比较差. 工作到现在, 最多也就到手4千多. 而且要上很多课才有这么多钱.本人已婚已育,30岁.性格外向. 现在想转行,但是也没有眉目,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了. 就只有英语比一般人强一点,有6年的教学经历.我想,现在如果不下决心有所行动,那再过几年我真的是没有勇气了. 我不想自己一辈子就这样过下去.请高人给予指点,谢谢了.
注册日期:
来自:上海浦东新区
楼主,说实在,高校真心不错。你不要只看到到手的米比别人企业少。寒暑假都不错。平时周末可以兼职做英语导游。或者家教。总之,我觉得老师是不错的职业。
注册日期:
来自:上海
工分:1496
LZ你在闵行区呀 我儿子六年级想找个英语老师每周补一次课 你愿意吗 短我好吗 我在梅陇
注册日期:
来自:上海浦东新区
LZ其实外面做英语培训肯定可以赚很多, 当然也比较累,不过外面的企业也不轻松
轩轩往前冲
注册日期:
来自:上海普陀区
工分:4741
大学英语老师挺好的呀。不用坐班。想赚外块也容易。没事的时候,搞搞关系出出书,日子不要太好过哦。LZ没找到门路而已。我认识一个华师大的女老师,商学院的,也就30多岁,课余带带成人班,副业么搞点咨询,小日子过了不要太开心哦,已经出了几本专业书了。
注册日期:
来自:上海卢湾区
现在大学老师的收入还不如中学老师.
注册日期:
来自:上海黄浦区
高校老师 多好的职业 自己出来都不知道能干什么出来干吗 好好分析这个职业优势 好好利用你的职业优势 好好做老师 做了6年还没把自己沉进去
反省一下吧
注册日期:
来自:未知
用处还是很大的啊,做外语导游,辅导班做兼职啊,甚至去外企做行政一类的工作都可以啊。
注册日期:
来自:上海浦东新区
工分:4861
转外企不太可能了。我原来一个朋友和你情况几乎一模一样,华师大外语系做老师,做到讲师后觉得再读博发论文太累了,想转行到外企。我帮她联系了几家,一看原来是做老师没有企业工作经验的都不太肯要。后来她也死心了,踏踏实实学校继续做,外面接点翻译和兼职的活儿。现在又去美国做交流学者,也蛮好的。孩子学校也解决得挺好,关系网也丰富,不用坐班,又有寒暑假。她现在也挺庆幸当年没有转行,尤其是有了孩子以后老师这个职业绝对对孩子好啊。
神奇的篱笆,请保佑我悠悠快乐健康每一天!
注册日期:
来自:未知
自己开培训学校吧~lz经验丰富啊
注册日期:
来自:上海浦东新区
你到外面企业做,你肯定不习惯,外企没你想得这么好混的,你时间多的话就做做兼职,小日子不要太好
注册日期:
来自:上海普陀区
继续混吧,哪里都有吃人的情况。
注册日期:
来自:上海长宁区
汗我想进还进不去呢...
注册日期:
来自:未知
工分:6109
支持,跳出这个框,你才知道外面世界有多大,多精彩
新疆哈密,红枣,葡萄干,开心果,碧根果,巴达木专卖
注册日期:
来自:上海闵行区
工分:1191
第5楼shxhcoo2
现在大学老师的收入还不如中学老师.
这话说得很对
注册日期:
来自:上海宝山区
做老师多好啊
Rice&Tina日韩萌物:https://shop.淘宝.com/现在满49元就包快递了哦!新浪微博:丢丢的每一天
注册日期:
来自:上海闵行区
工分:1192
谢谢各位的意见
首先我所在的学校真是不怎么样 远远没有华师大之类的学校好 待遇就更不用提了 学生是那种让你很没有成就感 甚至有挫败感的那种 真的
虽然我自觉上课有时候是很有passion 的
但真觉得是茶壶里煮饺子 有货倒不出啊
再者 培训之类的 以前也做过 确实累 压力也不小 要做还是可以去的 不过主要是在周末 其三 假期肯定是多的 这个是优势
哎! 不过我觉得自己如果一直这样下去的话 真是挺没奔头的
注册日期:
来自:上海闵行区
工分:1193
第16楼丢丢的地盘
做老师多好啊
哎! 只能说一声叹息吧
并不一定是表面上看上去的 那样的
注册日期:
来自:上海浦东新区
工分:5017
马上跳,么啥好想的,鸡肋工作还不如不要作
注册日期:
来自:上海闵行区
工分:1194
其实我的心气也不高 现在出去肯定也是从头做起的 马上跳的话 估计准备不足啊
再说也有点不负责任
注册日期:
来自:上海浦东新区
我也想出来做,还真的很迷茫,我是做行政的,还得坐班,一点前途都没有。本想过几天读博转教师岗,可现在看来还是比较困难啊,怕读了不让转。哎。一想到那么点的工资就心理难受。
注册日期:
来自:上海
第17楼稀稀熟熟
谢谢各位的意见
首先我所在的学校真是不怎么样 远远没有华师大之类的学校好 待遇就更不用提了 学生是那种让你很没有成就感 甚至有挫败感的那种 真的
虽然我自觉上课有时候是很有passion 的
但真觉得是茶壶里煮饺子 有货倒不出啊
再者 培训之类的 以前也做过 确实累 压力也不小 要做还是可以去的 不过主要是在周末 其三 假期肯定是多的 这个是优势
哎! 不过我觉得自己如果一直这样下去的话 真是挺没奔头的
有办法换个学校之类的吗?学生确实也是一个因素!好学校的学生起码没有那么费心!
凡事不能靠猜!~
我们的肉肉团 要健康成长哦!IHERB优惠码OPU532
注册日期:
来自:上海
大学老师。。。羡慕的职业
注册日期:
来自:江苏苏州
工分:4368
我是听说一个从学校出来的,不过是00年,那时候大学老师待遇低呀。不过嘛,到了企业也就不过五年,在大学里的那帮师弟什么的都是名车豪屋了,他嘛混得不要太差。书生就是书生,根本不适合呆个业。最后还是回了学校,不过大学是没人要了,只能去了一个不入流的大专。
注册日期:
来自:上海
工分:1233
大概快要到职业的7年之痒了。其实真不错了,我读完博还进不了高校呢。
注册日期:
来自:上海卢湾区
第17楼稀稀熟熟
谢谢各位的意见
首先我所在的学校真是不怎么样 远远没有华师大之类的学校好 待遇就更不用提了 学生是那种让你很没有成就感 甚至有挫败感的那种 真的
虽然我自觉上课有时候是很有passion 的
但真觉得是茶壶里煮饺子 有货倒不出啊
再者 培训之类的 以前也做过 确实累 压力也不小 要做还是可以去的 不过主要是在周末 其三 假期肯定是多的 这个是优势
哎! 不过我觉得自己如果一直这样下去的话 真是挺没奔头的
我告诉你 华师大英语系讲师的待遇和你差不多的 外面没有门路搞点副业的话 就是那么点工资 你都觉得没奔头的话 那些全职主妇怎么办啦
注册日期:
来自:国外国外
工分:5770
大学老师不是蛮好的,每年两个假期
注册日期:
来自:上海闵行区
工分:1195
第21楼家有飞狗
我也想出来做,还真的很迷茫,我是做行政的,还得坐班,一点前途都没有。本想过几天读博转教师岗,可现在看来还是比较困难啊,怕读了不让转。哎。一想到那么点的工资就心理难受。
看来入对行还是很重要的
现在对高校教师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 博士了 还要看有没有海外学习经历
注册日期:
来自:上海闵行区
工分:1196
第25楼clouds74
大概快要到职业的7年之痒了。其实真不错了,我读完博还进不了高校呢。
这个要看个人兴趣了 高校也不一定是说博士的最佳归宿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贴,我在中国内地县城学习英语_高翻考研_传送门
,我在中国内地县城学习英语
,我在中国内地县城学习英语文 / 胡海涛又到高考季了,这种日子总让人想起自己以前的学习经历。 与我同届的同学,如果本科毕业后就开始工作,也已工作近两年了。继续深造的同学,也即将硕士毕业。 我并不经常回想以往的经历,更懒于付诸笔墨。但是,偶尔猛然回头看过去,总是有一种声音轻轻告诉我,“这个故事或许值得讲一讲”。 这一次,我试着讲述我之前在皖北一座县城的英语学习经历。讲述的目的不是要分享学习方法,而是讲述些平凡但却闪着光的故事。 也许,这段故事也是你的故事。
1都还没弄明白就选择好了学校 2004年,我那时虚岁才12岁吧,正好是现在年龄的一半。我与同村的小学同学离开家乡,来到离家最近的一座县城。 我们想在这里读书,想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座小城说是县城,但它的名字却是“界首市”。大约是上世纪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的缘故,它变成了安徽省的地级市。 界首市距离我家大约有20里地,主城区位于沙河以北。我的小学同学大都跟我一样,第一次进县城是因为要参加民办中学的招生考试。 说来也怪,我小学毕业前后,都不知道在这世界上除了我家几公里外的当地中学,竟然还有“民办中学”这种地方。至于“公立学校”,也是我后来才知道的概念。 我之所以要去县城里的民办中学参加考试,也可以说是盲目跟风。一起毕业的几位成绩还不错的同学既然都去考了,那我就跟着去考吧。 我们要考的民办中学名叫“崇文中学”,崇文的老校长德高望重,学校面向全市招生,招收的学生一大部分来自农村,因而学费低廉。 学费低,但教学抓得很严。如果你在城里大街上拉住一名当地人,问他知不知道“崇文中学”,他大概要跳起来,瞪着眼对你说,“这地方管得可严哩”。 不过,我当时看到“崇文”两字,心里想的是:崇尚文化,那不错,可以好好读书就行。 因为完全没听说过这样的中学,所以也没有先入为主的恐惧感。 参加考试。考试通过。录取。张榜。 整个流程说起来也许只花了十几个字的功夫,但现在寻思寻思,我仍觉得流程里的每一个细节都举足轻重。 那一年,和我一起从老家小学毕业的大概有六七十人。后来,大约只有十分之一的人来到县城读书,而能顺利读完初中,考上高中、大学的人就凤毛麟角了。 虽然地处淮北平原,但那时我家所在的村落却仍旧与世隔绝般地存在着。大学生鲜有,更谈不上能引入什么新风气。教育落后,但更可怕的是大家意识不到“教育落后”,更不要说什么改善教育质量了。 大概是2004年之后,我所在的村落才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家长把孩子送到县城读书。平原地区尚且如此,我们不难想象中国其他更为偏僻的农村是何情形。 十多岁小孩子的命运,可以轻而易举地改变,甚至在今后变得更好,但也可能在他们对“命运”一词尚无丝毫认识的情况下湮没在尘埃里。 那时候,家人、村民几乎没有“救救孩子”的意识。那时候,学生一旦毕业,负责早期启蒙的乡村教育也燃尽了最后的灯油。
2全都是新鲜事物一不小心就要卷铺盖回家 也许你有过中学寄宿的经历,但我们那会儿不是寄宿在学校里,而是租住在学校外面。 崇文中学所在的那条马路名叫界光路,沿着这条路,住下了不知道多少个十多岁的小孩子。一部分小孩子有家长照顾,更大一部分无人照料。 我开始租房生活时年龄尚小,在见识上可以说是十分无知的,更不会知道正在经历的事物对自己意味着什么。 刚开始的那几个月,我丝毫没有背井离乡的感觉。十二三岁的小男孩,出去求学,终于不需要被人管了,多么酷的一件事情。乡愁,这种词汇太高级,小孩子哪懂啊。 我住的地方离学校很近,粗算下来,和我住在同一“小区”的同学大概有六七十人。有的正在读高中,有的和我一样是新兵蛋子。整个小区地方不大,也不挤,但总给人一种“到处都是人”的感觉。 我住在二楼,不用说,下面是一楼,但一楼前面其实还有两排房屋,都住着来自全市各地的学生。 新鲜事物太多了。煤气罐啊,超市啊,饭店啊,以前我从来没见过。除了这些物品,我还要慢慢认识许多“租友”,更别说班里的一大堆新同学了。 父亲有时来看望,问我:学得怎么样? 我老实答:学得真不怎么样。 开学参加数学摸底考试,我考了个不及格。 我父亲知道后,对我说:你从来没有这么孬过吧? 虽然学校要求严格,教学质量很高,但是具体到一个个小孩子,那就麻烦了。下了课,学生遇到什么事情,面对什么困难,学校老师即使能隐约感觉到,但也鞭长莫及啊。 有的小孩子才来没几天就要回家,每逢家长看望完毕,眼巴巴地目送爸妈回家。 不少女同学整宿整宿地哭,家长有时只好连夜赶来。再到后来,就只好陪读。 对陌生环境的不习惯,对县城生活的不习惯,对突然而来的“独立”的不习惯,让很多同龄人不知所措。千辛万苦来读书,后来发现不适应新生活,实在没办法的,就卷铺盖回去了。 农村学生确实会在一开始面临重大抉择,比如择校,这些重大抉择足以彻底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但过了择校这道坎,初中这三年里,农村学生几乎不会再面临十分重大的抉择。可正是平日里这种看似微小的因素,足以让人放弃求学的道路。这些微小的因素又不是能够轻易为人控制的,牵涉到家长受教育程度、家庭背景、住房等等,想躲都躲不掉。
3普通话才学会就要开始学英语了 适应了新生活,算是过了一大关卡,我之后就要把绝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学习中了。 学校的课程占据了我绝大部分时间。语文、数学好办,政治、地理、生物、历史之类也都好说,最让人头疼的是英语。 我所在的班是七年级4班(七年级就是初一),大班。老师站在前排,讲台下坐着近百名学生,人多嘴杂,所以教室后墙挂了一个扩声器。扩声器时不时出个毛病,老师就扯着嗓子讲课。 人多不仅嘴杂,人多了,还容易出现厉害的角色。 4班里头有不少同学学过英语,底子很好。但也有很多人,比如我,只能把ABCD念成“阿白才待”。 普通话,不是第一次听,但确实是第一次说。慢慢说起来,也就都会了。 还是英语最难学。 英语课刚开始,背26个字母。 小学一年级我也学过26个字母,但那是为了方便学拼音认字。一年级的读法如下: 阿、玻、雌、得、鹅、佛、哥,喝、衣、基、科、勒、摸、讷,喔、坡、欺、日、思、特,乌、迂、巫、希、医、资。 当然,那时学习拼音的顺序不是上面这样的。但如果借用拼音的读法读26个字母,就是上面的效果。 似乎是小学二年级,我们学了26个字母的第二种读法,读法如下: 阿、白、才、待、鹅、野夫、该,哈、咦、皆、慨、爱欧、爱木、耐,我、撇、求,啊而、爱死、提,无、为、哇,习、牙、在。 第二种读法十分奇怪,但却非常押韵,是我小学的老师教的。当时,老师为了方便我们背诵字母,还给这些字母谱上了朗朗上口的曲子。 我至今没弄懂第二种读法的来源,不知是地域特殊读法,还是其他什么。 到了崇文,老师教了第三种读法。当然,这种读法就是全世界人民都熟知的读法了,此处不再絮烦。 我害怕英语,但并不害怕上英语课,因为英语老师是新来的美女老师。她头发非常长,有一米多。我小时候听人说,有人专门花钱买别人的头发,收集好的头发放在一起,可以当作发射火箭所用的燃料。所以我看到长头发的第一感觉是:这头发可以卖很多钱,能送火箭上天。 英语老师提问,让学生读字母。 顺着读一遍自然很好读,嘴皮子一动,就读完了。但是如果抽单个的字母让我读,我就需要预先在脑子过一遍,给那个字母定个位。 “……HIJKLMNOPQRST……这是M!” 每次提问时,我都是如此过一遍字母,然后回答。由于每次老师问完问题,全班都会有几秒钟的“冷场”时间,老师自然很容易就发现学生在给字母定位。 英语老师每次都说,你不能这样子的,你要一下子就能读出来,回去好好背喔。 我记得当时那位老师还带着牙套,给人十分亲切的感觉。 但并不是所有班都有这么亲切的老师。有的班会罚抄字母,但一般都不会伤及学生自尊。 这样看来,七年级才开始学习英语,似乎努努力还能跟得上。但是正如前面说过的,很多新搬到县城里的学生,还没来得及适应新生活,就要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了。如果开始学习英语时不小心出现了什么意外,比如有了任何分心的事情,后面就很难再跟上课,更别说把英语学好了。 也许一个合适的比喻是这样的:那时我就像是行走在一条无尽的大道上,前面是土地,后面是漫将过来的河水,你虽然不知道前路的尽头在哪里,但如果意外停止赶路,你就会被河水淹死。
4我可以写英语作业但是可不可以别让我说英语 中学最难忘的记忆不是什么八卦绯闻,而是考试。 考试种类多样,月考、期中考、期末考。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中国特色,但考试绝对是崇文的家常便饭。 月考是最先到来的,其中又数英语月考最让我害怕。 我才学了一丁点词汇,就要开始考试了。如果不是提前做过模拟卷,我压根连题目要求里的英语都看不懂。 对于我来说,第一次考英语,显然是要靠运气的。不会的题目靠蒙,实在没法蒙的,就抄文章里的话。 英语学习的开头真难,虽然谈不上痛苦,但着实煎熬。考试考得差一点,没关系,大不了不让别人看自己的试卷。但是上课老师问问题,我就躲不掉了。 刚开始,学英语就意味着背单词,背单词的话,我就没法把单个的词汇串在一起。老师用流畅的英语问问题,我回答的时候用嘴巴一个、一个、一个地拼凑单词。 好在我的同桌(不妨叫他小郭吧)比较搞笑,他回答问题常常引起哄堂大笑,倒显得我只是一般好笑。 一说口语就胆怯,这问题在我身上持续了好几年。但后来考试多了,慢慢地就不管你口语的好与差了,因为毕竟考出分数才行。 唯分数论的风气不是潜移默化,而是很早就公开存在了。至于一开始老师纠正发音,锻炼口语,似乎只是告诉学生,学习英语需要练好发音和口语。 但真等过了几个月,老师对语音、口语的要求就明显降低了,学生也都不管口语了。能背诵课文,能做好作业,万事大吉。 这种英语学习方式非常功利,自不必说。学到的英语大多也不是属于自己的英语。 可是现实很无情:如果能做好英语作业,能考好英语科目,这就能给你带来更多机会,甚至改变你的命运,那为什么还要计较口语好不好呢? 六年之后,我进入上外英语学院,后来进入本校高翻学习笔译,一路上听到了各式各样的对中国英语教育的批评声音。比如,中国的中学老师教的是哑巴英语,只会语法不会活用…… 但若平心而论,如果整个教育体制不给学生那么大的压力,竞争没有那么激烈,中学学生至于整天背诵英语知识吗? 素质教育的确好,但是拿素质教育要求四五六线城市,就好比对一个连饭都吃不饱的孩子说:孩子,你要每天跑步锻炼啊。
5也许是很土的学习方法但我一直用到现在 很难理解,那时候的时间为什么如此之多。 先说那时的物价吧。小县城,早饭一块五,中饭一块五,晚饭一块五,分别是包子、面条、包子。听起来有点清贫,但那时大家都是这样,也就没什么大不了的了。 我花两块钱买了一块电子表。此后的几年间,时间都以分钟计算。 不知你有没有这样的体会:以前的半小时与现在的半小时相比,显得那么漫长。 每天下了课,在附近吃过饭,我和同学们立马回到住处。下课后必须走快,不然吃饭要排队。吃饭时必须吃快,不然待会来不及背单词。一件事情挨着一件事情,不能留缝,留了缝,就感觉损失很大。 一开始我还没有词典,就手抄陌生词汇,或者干脆随时背诵课本。后来听说有一位学长把一本词典背下来了,我就去书店买了本袖珍辞典,每天带着它。但我背单词的劲头并没有很夸张,不会背到废寝忘食,只不过是平时有机会就背而已。 汉语,学好拼音很重要,因为会了拼音就会自己认字了。(当然也有其他认字法,不过不是这里要讨论的话题。)同样,要学好英语,会自己就着音标读英语单词也很重要。不合适地套用一句话,就是“名不正言不顺”。 背词典,背生词,谁都想比别人更厉害一点,何况很多同学的英语基础已经很好。没有人带着我读单词,我就只好自己摸索。不像现在,随便查一查,就能听见真人读音了。 不会读,或者不确定自己的读音,就去找前辈请教。所谓的前辈,也只不过是比我高一级的学长。之所以不去问学姐,不是因为我害羞不敢问,而是因为来县城租房读书的女生太少了,哪怕是一位学姐也算得上千载难逢。放眼看去,同级的也只有几名女生而已。 当然,也可以从这个角度看出来,农村在教育上一直存在重男轻女的问题。 我积累单词的学习方法很简单:遇到一个生词,不管是在词典里看到的,还是在书本里看到的,我都争取积累下来。会读,但不一定会用——就那个时候的水平而言,“会用”的要求实在太高,所以积累下的单词不一定会用。 这个方法相比于如今的打卡啊、学习小组啊,可能很“土”,但我一直使用到现在。只不过当时是用纸片记录生词,现在用电子设备记录生词。 要是说到哪种记词方法好使,真的没有定论。 有的人习惯图像记忆,有人喜欢设想使用这个单词时的场景,有人喜欢造句,有人喜欢比较同近义词……方法千百样,样样都看似有用。但是说到底,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我个人习惯先看单词的英文意思,看完之后,知道了英文解释,大致不会用偏此词。然后看一看中文释义,知道些此词常用的中文翻译是哪些,作为参考。 当然了,七年级还做不到这样。七年级的时候,大家学习英语的方法大同小异:背单词、背中文意思,然后倒着来一遍,背中文意思、背单词……我推荐成人读童书,读经典,读这读那。但是,如果你让我给中学生推荐学习方法,我是不敢贸然行事的。 中学生压力非常大,大到你不能用“科学的学习方法”要求他们。但也必须要说明一下,唯单词中文意思马首是瞻的记忆方法,很多时候是徒劳的。一时确实积累下来了,似乎知道了这个词的意思,但是很难用好。 背单词的方法不多说了,也并没有什么绝世秘籍可说。但是上面我说到的,碰到一个生词,就积累一个生词的方法,虽然很土,但我也可以放心地向人推荐。
6一开始不知道什么是语法积累得多了,仍旧不知道什么是语法 聚沙成塔是很难的事情,英语学习更是如此。 记得第一次月考,前面是阅读理解,后面是作文。作文要写的话题实在记不起了,大概是介绍自己。我拼尽了全部词汇,终于写出了几个完整句——其实大部分是从课本上背来的。 没能从小就接受双语教育,这件事我常常引以为憾。 不过话又说回来,我也确实接受了双语教育,不是吗?我从小就会皖北方言,并且还熟悉普通话。 也许这种阿Q式的自我按摩听起来是个笑话。是的,首先,这是个笑话;但其次,这又不是个笑话。皖北方言,或者更具体地说,阜阳方言,几乎可以在中国各地都能听到。 从安徽、河南出去的人太多了,多到上海的每一条街道都有他们的身影。 多年后我来到上海读书,有时要修自行车,就推车到修理铺旁。我会先等修理铺的师傅开口说话。他只消说一句话,我就能判断出来他是不是老乡。如果是,我也就满口方言了。老乡见老乡,不至于眼泪汪汪,可也是十分难得的事情。 话又说回来,我对英语肯定不可能有对方言那样的语感,不得不乖乖地学习规则。 英语老师为了告诉大家语法的重要性,每回遇到语法点,就先在黑板上写下大码的“Grammar”,然后,1、2、3、4往后列语法点。 我很感激我的小学语文启蒙老师。他不是本村的,但却从三年级开始,一直给我们上语文课,一路教到我们毕业。他让我分清楚了“的地得”的区别,也让我能够用文字描绘出我看到、想到的事物。我同样也很感激我的英语启蒙老师,因为她没有让我抵触语言学习。 感激归感激,语法点总是很难学的。 对近百名小毛孩讲语法系统,根本是不可能的。最开始学的语法,全是类似于顺口溜一样的东西。顺口溜里最常出现的两个词是“sth”(something)和“sb”(somebody)。 就比如啊,老师站在讲台上,一声令下,大家一起读“tell sb to do sth”。 早读时间很充足,我们也都得如此背诵英语。有时是把“tell”“告诉”重复几十遍,有时是把“tell sb to do sth”重复几十遍。 全班同学都是这样背,真不知道班主任从外面看到我们如此背诵英语时,他是什么样的心情。 班主任微胖,六旬老人,以前当高中生的班主任,退休后返聘到了崇文中学。 班主任很和蔼,他帮助我们养成了很多良好的学习习惯。他教导我们读人物传记,用名人、伟人的事迹激励我们;他教导我们练字,写字要和做人一样,端端正正;他还教导我们每天记日记。总之,他帮助城里村里的孩子过渡到新的学习环境,让很多我这样懵懂的学生能有个好开端。 在各种老师的交互影响之下,我们开始养成自己的学习习惯。我买了几本硬抄本,有的写日记,有的记语法。 语法本一开始记得很工整,到了后来来不及记录什么东西,写字就飞起来了,字迹也就跟着潦草了。每次用完一个本子,我都暗暗发誓,下次的笔记要工整些才行。 语法本里最常出现的两个词是——我想也很容易猜到吧——“sth”和“sb”。 比如,“want,想,想要,期望,want sb to do sth,想要某人做某事”。等到背诵的时候,跟背诵tell一个样,先重复八百遍“want,想,想要,期望”,再重复八百遍“want sb to do sth,想要某人做某事”。背英语就跟念经似的,想忘记一个词都很难。 如今把我当年的学习方法说出来,那是要闹笑话的。但是既然要记录过去,要说故事,我就把这些琐碎的、无知的、甚至愚蠢的事情一并交代了,也许,还真的能逗笑几个人呢。 现在的网络世界甚至比现实世界还要丰富,英语学习资源也很多。大家恨不得在自己的硬盘里塞满英语学习资料,似乎下载到了资料,就能变得与众不同了。 这种贪多的做法是不值得提倡的,与其穷极各种办法搜刮资料,不如安心坐下来,读一读一篇、一段、甚至一句文字。 当初没有学习资源,所以“惜字如金”,遇到一个词就要吃下这个词。至于语法呢,小孩子可不知道什么语法。我只知道一个词的“亲戚朋友”(搭配之类的固定用法)是什么,关系稍微远一点的“外戚”(灵活用法),那我就无从把握了。 就这么一点一点地积累,我度过了在崇文的第一个学期。我没能没把这些语法点连成线、绘成面。进步总是非常迟缓的。
7学校外的世界也不过是那几条大街 七年级遇到那么多新鲜事物,我都快不知道自己是谁了。到了八年级,我终于知道自己是谁了,也在班里找到定位了,但却不知道我在哪儿。 那时的我看起来年龄偏小,看上去很好相处,也就有了很多朋友。我们大多都是从农村或乡镇里出来的,没什么大钱,所以有时出去玩,也只是给大马路当当点缀,不能带动本市“狗的屁”(GDP)的增长。 我小学时就喜欢打游戏,常在老家跟堂兄弟用学习机玩魂斗罗、超级玛丽等等。但我在读初中的三年间,几乎没去过网吧。我倒不是没钱,也不是没时间,而是懂得“我不能”玩游戏。 可能很多内地出来的学生都会有这样一个自我约束机制,时常告诉自己:“我不能”做这个,“我不能”做那个。 这没什么道理可讲,也谈不上自律,不去做的原因很简单——仅仅是“我不能”而已。也许只是担心,担心如果停下来一会儿,就会被身后的河水淹没吧。 我常去的地方是体育场,但体育场里的娱乐场所,比如桌球室,自然也在“我不能”之列。 我常跟同学一起看人踢球,看鸽子飞来飞去。鸽子漫天地飞来飞去,都不嫌累的。我小学喜好爬树,爬到树顶看天空,看房顶。在县城里没树可爬,我就在最宽阔的体育场看天空,看鸽子。 鸽子回窝的时候,我们也该回去学习了。一周可能也只有那么一个傍晚能出来玩,每次出来玩,我都尽量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学着体察身边的事物。卖糖葫芦的,卖风筝的,贩夫走卒,我全都看在眼里。 不过我们会在路边书摊稍作停留。这种小摊就像猫头鹰一样,只等到黄昏才开始起飞。它们一飞就是一大片,所以沿着界光路往南,一路都是小书摊。 这类书摊卖的也基本都是盗版货。影碟我们是没有工具播放的,所以也就不关注了。但书籍我们是能看能读的,所以就一家一家地比较。路灯的光线泛黄,盗版书里也有很多黄货,大字标题,耸人听闻。不过这些也在“我不能”看之列,眼到之处,自动屏蔽。 书籍看什么呢?看名人名作,看经典。也许是班主任引导得好,那时我的脑子里只给名著留下了空间,没给稗官野史多余的位置。这在很大程度上帮到了我。 对我个人而言,所有的经历都是有益的。如果非要找出什么不幸来,那就是没人引导我读书。不幸里的幸事,就是我知道“我不能”读什么书。 读书没问题,但买书就得好好权衡了。一本书少说也要十块钱,按我那时在县城里的日常花费水平,十块钱可以分成五份了,一份一餐。 但到底还是买了。不买不行。不买的话,我就觉得自己没有循着兴趣前行,甚至就是背叛了自我。多亏有了这种强迫症似的性格,让我在很多事情上不将就。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本书是鲁迅先生的作品集。书很厚,但一摸纸张就知道是盗版的。这本书没什么注解,所以很多杂文无法看懂。 之后又陆陆续续买了些其他书,关于英语学习的书,是“书虫”系列。英文教科书之外,竟然还有英文作品,这事不是我在书摊上知道的,而是我在书店里知道的。 每个城市都有家新华书店,有一天,我兜里没揣着多少钱就去了新华书店。眼瞅着里面一排排深绿色的书,我就走过去了。 不过接下来并没有发生那种传奇性质的故事——我没有一发不可收拾爱上阅读,也没有无可救药地投进知识的海洋。我只是翻了翻那一排书而已。书确实很好,但我只能选一本最便宜的买。当时我买的是《圣诞欢歌》。 等到大学时读狄更斯,我才知道《圣诞欢歌》是狄更斯写的。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中学读书时我怎么就没有关注作者是谁,也许作者是谁在我心里并不重要,也许我只是想读故事而已。 我一开始学习英语,没什么高屋建瓴的引导(这一点大概也不难看出来),自己背单词,循着兴趣找英语读物。 有时我就想,这种自觉性多么危险啊。有了它,我之幸;如果没有,我也无可奈何。 在我印象里,七八年级我过得懵懵懂懂的。英语也逐渐跟其他学科一样,都给我慢慢适应了下来。
8换了新老师也换了新班主任 读到八年级时,班里动静有点大:英语老师和班主任都换成了新老师。 八年级的英语老师也很年轻,三十岁左右,后来与我七年级的英语老师喜结连理。 来崇文教书的老师没有谁能随便“混场子”,都得认真代课;学生也是如此。新英语老师喜欢抽人背诵课文,抽到的学生里面,有成绩好点的,也有成绩不那么好的。 每逢抽查课文,我们都在台下“算命”,预判老师会抽查哪一拨同学,是抽查成绩优异的呢,还是成绩一般的。 我们预判的标准也很简单。由于老师是中等个头,如果他要抽查成绩不错的学生,就会低头看前几排;否则就是踮着脚,看后排同学。他有时故意踮脚,活跃班级气氛。 有一次抽查结束,结果不甚理想。老师都要开始上课了,就那一瞬间,我很放心地和老师对视了。 我心想,要坏事了,千万别抽查我。 事与愿违,老师让我背诵课文。老师其实对我很放心,知道我是那种无论如何也不会偷懒的学生。但是,就那一次,我没有背课文,没有背诵的原因我记不清楚了。 因为临时抱了佛脚,我还能把前面的内容编出来。越到后面越结巴。老师看我一脸窘态,就边提示,边让我“背诵”。背了一半左右,老师说,就背到这里。 这时候,他心里肯定不高兴了,毕竟全班同学都放他鸽子了。可是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并没有生气,而且整个八年级教下来,他都几乎没有生过气。那一次他只是说,这次大家没复习好,下次要好好准备,我再抽查。话说出来,既让人感觉到权威,又不会让学生偷懒。 八年级的晨读也很凶。七点开始,持续到八点。冬天的时候进到教室里,可以明显感觉到教室里的小型“温室效应”。班长提前到班里,有时坐到讲台上“看场子”,小大人似的,维持班级纪律。班主任一般也都提早来,任课老师有时也来“观战”。 任课老师会在班里转一大圈,回答学生提问,有时也翻看大家的笔记,督促学生勤动笔头。 我最期待看到英语老师和语文老师一起出现在教室里,因为他们都会互相开玩笑,也逗得全班哄笑。 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同时出现在晨读现场是很常见的。我们班到了八年级就更换了班主任,新班主任是位年轻女老师。她后来亲切地喊我“小胡”,喊我同桌“小郭”,喊完了她自己就吞吞地笑起来。 班主任姓任,很爱笑,批评人的时候也是笑着批评的。很多大个子同学要是犯了错,都会主动半蹲着挨批,就像被母亲训导的小孩子一样。 有件事,大概会让4班同学终生难忘。 任老师在我们读初三时已经怀有身孕,中考将近时,宝宝已经有八个多月了。中考前,她依旧每天爬好几层楼,到教室里看我们。那时,大家最期待的事情就是班主任来看我们。她最后一天来看我们的时候,是中考前的某天上午,而当天下午,她就产下一女。 当我用回忆的眼光看待所有事情时,我才突然发现:原来有那么多人耐心地陪伴我们,与我们一起度过那么长的光阴。这种陪伴放在每一天里,可能非常细小,非常琐碎,但是这种细小、琐碎,最打动人心,也最耐得住时间的流逝。
9这位老师原来是位拳师 七年级、八年级,也叫成初一、初二。但是九年级一般都叫做“初三”,因为这一年是最后一年,意义非凡,换个名字的话,味道就变了。 新来的英语老师据说是全崇文最好的英语老师之一。 李老师走路生风,常年身着西装。我们教室的窗户正对着东方,早上太阳出来后,他给我们上英语课,时常坐在窗户下面。 他很淡定地讲课,讲啊讲,似乎没有要停下来的意思。 到了关键处,他会突然站起来,若有所思般,从粉笔盒抽出一根粉笔,握着粉笔在黑板上顿一顿。顿了一下,又突然停下来,似乎是在寻找更合适的写法。 遇到这种情况,全班都会鸦雀无声,拿出笔记,等待李老师一展拳脚。 李老师接着就开始写板书。很多老师写板书要看笔记,李老师基本不看笔记,全记在了脑子里。他以前在我们市的高中教书,后来因为工作原因来崇文教英语课。他板书的速度相当快,不一会就写满了黑板。 写完了,他就坐在一边,等学生消化。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他就像一只领头狼,一口咬死了黄羊,等待他的小狼前来吃肉。 写完板书,看得出他很满意,甚至有些得意洋洋。他有时主动夸自己,也拿自己开玩笑。但不管怎么样,只要你看到他的板书,就会打心眼里心服口服。 李老师作息十分好,早上起来打拳——这也是他告诉我们的。 他说到打拳,全班都炸开了锅,撺掇他展示身手。这时他就猛握一下课本,作势出拳,但脸上却露出了狡黠的笑容,示意继续上课。 有一次又说到打拳,终于,这一回在我们的苦苦哀求下,他答应为我们表演拳法。 前两排的桌子往后拉,轰隆隆,轰隆隆,留出了宽敞的地面。 李老师站起来,轻轻把书放到窗户边的座椅上,走到教室门口。从教室门口到正对着的窗户,大约有七八米的距离。他在门口站定,做好准备,出拳,移动,出拳,一路打到窗口,真有一种要把墙体打穿的气势。我们看到李老师的拳法,都忍不住喝彩。李老师反倒羞涩了,拿手整一整衣衫。 不一会儿,语文老师来了。原来她正在楼下上课,被刚才李老师打拳时的跺脚声吓了一跳。李老师连忙道歉,我们同学都一起大笑、鼓掌。 李老师平时待人非常真诚。 那会儿我的英语听力不太好,李老师了解情况后就说要送我一本教材。我以为老师只是随便说说,也就没放在心上。他又来上课,课前把教材给了我。我一看,全新的教材,还配有磁带。 这件小事让我一直记在了心上。
10大白鲨竟是高中英语学习里最美好的回忆 中考,出结果,录取。 也是一个简单的流程,甚至不到十个字,但却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 像4班这样的一个大班,大约有两三名同学能进全市最好的实验班。 虽然社会上对实验班的批评很多,但是很多批评并不切合实际。内陆省份的高考竞争激烈到什么程度,想必不用我说。与其批评实验班的存在是否合理,不如着眼更大范围的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 一中的实验班是中学学子的短期目标。不过,我到了初三才知道一中有实验班这种事物,在此之前都是想着应付下一场考试,努力做好当下的所有事情。 后来我进了实验班,当然也迎来了各种心理落差。我对文科更感兴趣,但最好的班是理科实验班,所以我就读理科了。 理科里面我最喜欢生物和化学。喜欢生物,大概是因为喜欢大自然;喜欢化学,大概是受高中班主任影响。 高一的英语学习还是相对轻松的,这多亏了初三李老师教得深,讲得全面。 高一上学期,夏夜,晚自习。英语老师给我们上课,常带我们看电影。 现在想想,中学教育真的很有意思。初一、高一代课的多为女老师,大概是女性老师亲和力更强,更能帮助同学适应新环境。第一学年课程结束,老师大都换成了男性,大概是因为越到后来,学生和老师的压力就越大。 我们看的电影是《大白鲨》系列。从看电影这件小事里面,我都能感受到班里同学的不同之处。很多同学以前就看过美剧、电影,但也有不少同学压根不知道怎么下载电影。我属于后者。 2007年,互联网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了,高中的课堂上使用投影仪也都是常事。但是,我初中基本没去过网吧,用的手机也只是仅能接打的诺基亚。到了高二,身边同学用的最好的手机也只是全键盘的诺基亚E63。大学之前压根没听说过苹果的产品,更别说亲眼见过。 高中学习英语用什么呢?用的还是初中时期的复读机、磁带。 所以别提一起看电影有多么让学生们兴奋了。教室熄灯,投影仪亮起,电影音乐开始,全班陷入悄无声息的激动之中。 我至今记得《大白鲨》里的一幕场景:有人从船上掉进河里,被拉上来时,只有上半截身体。 班里为数不多的女生有的吓哭了,有的跟着男生笑。震惊之余,我们总想笑场,同时准备好再一次心惊肉跳。 苦中作乐,虽然是陈词滥调,但却是真实情况。 整个高中没有太多趣闻,不过发生了一两件趣事,值得说一说。 一件事是关于“疯狂英语”的。当时李阳去我们学校宣传,学校还组织了全校大会。大会上的演讲太煽情了,因而显得太不真实了。这事火了没到一天,就在我们班消失匿迹了。 另一件趣事是一位外国人来到了我们学校。那位外国人的国籍我已经记不得了,大概是背包客,阴差阳错去了我们学校。我们学校当时没有任何外教,甚至全市一整年都很少见到外国人。那位外国人后来当了我们外教,不过只上了两三节课。外教让我们课上积极说口语,但是没人理他,大家都默默地在座位上刷题。 终于,无论是电影,还是外教,最终都让位于刷题了。 刷题,是高中三年的主要节奏。 英语知识都是新的,但学习状态也基本是在不断重复、加强初三英语学习时的状态。英语语法知识该了解的大致都了解了,听力出现在了考试里面,所以也经常训练,但口语却一直没能及时补上。 再进一步搜罗高中时期有关英语学习的回忆,竟然很难再想到了,难免遗憾。想要动笔,但终究还是要搁笔了。
,前三年事事刻骨铭心,后三年就像是做了一场醒不过来的梦。 就像早上醒来,再也无法记起这个梦的具体情形是什么样的,只能大概说出这个梦是喜乐的,还是哀伤的。 也许不只是高中三年,整个中学六年都是如此,都是一场粘稠的梦。只不过一开始满是新鲜,能教人记住些有趣的细节,可到了后来,每日里的遭遇竟都千篇一律了。 也许这六年,整个人就像是枪膛里的子弹,随时准备朝目标拼命奔去。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改编、出版等,请联系作者。- 广告区 分界线 -如想学习英语,参加 MTI考研网络课程,请长按下面的二维码,微信私聊 胡学长。胡学长2010年进入上外英语学院,2014年进入上外高翻学院,在校创业,是 胡学长的高翻中国团队 创始人。新同学添加胡学长为好友时,请务必 备注 个人信息。胡学长团队的微信公众号仅此一家,别无分店。请关注胡学长团队的微信公众号 MTI_China高翻考研前段时间新建了Q群,平时的外刊学习资源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考研的同学在公众号后台回复下列关键词,发现更多有趣内容:胡学长 | 读者群 | 真题 | 常见问题 晒分 | 现身说法 | 团队介绍 | 经验帖
本站仅按申请收录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觉得不错,分享给更多人看到
高翻考研 微信二维码
分享这篇文章
高翻考研 最新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朋友圈只能看14年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