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20世纪战争与和平如何才能进入欢瑞世纪去学才能拿高分?哪些知识点是重要的?最近几年高考是考什么为主?

我们学校历史选修的是《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你们了?【高考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我们学校历史选修的是《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你们了?收藏
觉得知识点好多,好苦逼呀
要是选重大历史改革回眸才得苦逼呢,
登录百度帐号历届高考真题之20世纪战争与和平
【三、20世纪战争与和平】
&&&&&&&&&&&&&&&&&&&&&&&&&&&&&&&&&&&&&&&&&&&&&&&&&&&&
&——历届高考真题
一、选择题
1、(2008年江苏T19)二战后,德国和朝鲜形成分裂局面的相同原因是
A.国内民族矛盾的激化&&&&&&&&&&&&&&&&&&
B.美国和苏联的相互对抗
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演变&&&&&&&&&&&&&&&&
D.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推行
&& 【解析】B
2、(2008年江苏T20)1946年,美国前总统发表声明:“目前,只有我们能够把自己的政策强加给世界。”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发明声明:“美国决心用一种新的彬彬有礼的态度来很好地倾听北约伙伴的意见。”美国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美国实力衰弱,寻求欧洲支持&&&&&&&&&&
B.古巴导弹危机爆发,美国寻求欧洲帮助
C.美欧关系恶化,美国力图缓和&&&&&&&&&&
D.欧洲共同体建立,美国重视欧洲地位
&& 【解析】D
3、(09年全国卷二)21.1951,美、英媾和会议,。,过,。了
A.联合国家宣言》&
&B.开罗宣言》&&&&
C.雅尔塔协定》&&&
&D.波茨坦公告》
&& 【解析】A
【解析】《联合国家宣言》中规定“缔约国保证不同敌国单独缔结停战协定或和约”。
4、(09年北京卷)18.
2009年,人民海军在山东青岛举行建军六十周年阅兵。这里曾见证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战胜国的中国蒙受屈辱的历史,与此相关的国际文件是
A.《辛丑条约》&&&&&
&B.《凡尔赛和约》&&
&C.《开罗宣言》&&&&
D.《波茨坦公告》
&& 【答案】B
【解析】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一战后”、“战胜国”、“中国蒙受屈辱”等有效信息限定词。一战结束后,战胜国于1919年召开了巴黎和会。A项发生1901年,排除。C项签署于1943年,排除。D项签署于1945年,排除。一些列不平等条约的通称《凡尔赛和约》,正确选项为B。
【考点定位】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
5、(09年浙江卷)22.一本史学著作说:“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标志着曾在19世纪十分完全、十分反常地支配全球的欧洲的结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带来了深刻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③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民族的觉醒
④第一次世界大战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
&&& A.①②
&&&&&&&&&&&&B.
②③
&&&&&&&&&&&&C.
①②④
&&&&&&&&&D.②③④
&&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历史的消极影响,符合题意的应该是②③④。
6、(09年天津卷)11.巴以矛盾导致中东地区长期动荡,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当前在联合国框架下解决巴以矛盾的基本原则是
A.以土地换和平&&&&&&&&
&&&&&&&&&&&&&&&&B.按宗教地区分治
C.大国协助解决&&&&&&&&&&&&&&&&&&&&&
&&&D.联合国托管耶路撒冷
&& 【答案】A
7、(09年安徽卷)21.图4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越南发表的反映当时战争的漫画,能直接体现作者意图的标题是
A.“怎么会这样?”& B.“糟糕的战争!”&
C.美国侵略者的命运&&
&D.法国侵略者的下场
&& 【答案】C
【解析】在20世纪60年代,在越南发动战争的是美国,结合图片内容:飞机坠毁,士兵陷入泥潭,根据题干中的在越南发表,标题应该是C项美国侵略者的命运。
【考点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的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中的越南战争,以漫画的形式出现,设计新颖。
8.(2010·上海单科.T22)“英国不想为捷克牺牲一兵一卒,英国同意任何合理的解决办法,只要不用武力。”下列哪一事件体现了这一主张
A.《慕尼黑协定》的签署&&&&&&&&&&&&&&&&&&
B.《凡尔赛和约》的签订
C.《四国条约》的签订&&&&&&&&&&&&&&&&&&&&
D.《大西洋宪章》的发布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二战爆发之前英法的绥靖政策。
&& 【规范解答】选A。题干中已经说的很明确,英国不想为捷克牺牲一兵一卒,与捷克有关的只能是《慕尼黑协定》。
9.(2010·上海单科.T19)若为右侧漫画的标记处补上文字说明,应写上
A.克里米亚
C.列克星敦
D.萨拉热窝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一战的历史大背景。
&& 【规范解答】选D。“三国同盟”、“三国协约”、阿尔萨斯洛林、殖民对手,充分体现了一战前各国的矛盾,矛盾积累因而触发矛盾的导火线即萨拉热窝事件。
10.(2010·重庆高考.T22)图6是一幅苏联宣传画。当时的苏联
A.对外国资本的依赖性比较强
B.已顺利完成第三个五年计划
C.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严重
D.工业生产增长的速度明显下降
【命题立意】此题以宣传画为切入点,考查苏联卫国战争时期苏联的国内特点。本题考查学生的历史材料分析运用能力。难度一般不大,此类题型是各地高考命题的重要形式。
&& 【规范解答】选B。解题关键在把握宣传画中“保卫莫斯科”的字样,体现出材料的时间二战期间的莫斯科保卫战,此时苏联由于战争,他的工业生产增长速度明显下降了。苏联建设没有对外资本的依赖,因为二战的爆发,苏联没有顺利完成第三个五年计划,苏联没有融入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世界经济危机对苏联的冲击不大。
11.(2010·全国文综Ⅰ.T22)图4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次战事的发生地,这一事件
A.改变了大战爆发后美国的“中立”政策
B.标志着盟军在太平洋战场战略转折完成
C.证明制控权已转移到反法西斯盟国一边
D.导致了反法西斯力量更大规模联合
【命题立意】本题以地图材料切入,考查学生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材料分析能力,中档难度。这种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势力合作的隐性考查顺应了2010年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5周年的国际形势。
&&&【规范解答】选D。从图片内容来看,材料体现的地点是瓦胡岛。而瓦胡岛是夏威夷的一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这次战役是珍珠港事件。美国的“中立”政策改变发生在二战爆发后,“证明制空权转移到反法西斯盟国一边”、“标志着盟国在太平洋战场战略转折完成”指中途岛战役。因此,答案选D。
【知识延伸】近代以来美国对外政策的演变:略
(1)美国独立战争后,极力推行扩张政策,19世纪20年代,美国打出了“门罗主义”的旗号,排斥欧洲列强向美洲扩张。
(2)19世纪末,美国排挤英国在拉美的殖民势力、挑起美西战争、在远东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加紧和扩大了侵华步骤。
(3)一战后,美国逐渐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推行所谓“金元外交”政策。
(4)二战爆发后,美国修改中立法,规定可以向交战国出售军火。德国在西线得手后,美国正式放弃中立政策,同英国结盟。1941年8月《大西洋宪章》中与英国共同倡导自由、和平,反对侵略。1942年初与中、英、苏等26国共同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形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进程。
(5)二战后,美国推行遏制共产主义的“冷战”政策,形成美苏冷战对峙的两极格局。
(6)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以后,美国成为惟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力图建立一个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世界格局。
12.(2010·上海单科.T22)“英国不想为捷克牺牲一兵一卒,英国同意任何合理的解决办法,只要不用武力。”下列哪一事件体现了这一主张
A.《慕尼黑协定》的签署&&&&&&&&&&&&&&&&
B.《凡尔赛和约》的签订
C.《四国条约》的签订&&&&&&&&&&&&&&&&&&
D.《大西洋宪章》的发布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二战爆发之前英法的绥靖政策
&& 【规范解答】选A。题干中已经说的很明确,英国不想为捷克牺牲一兵一卒,与捷克有关的只能是《慕尼黑协定》。《慕尼黑协定》的签订标志着英法绥靖政策的顶峰。协定使捷克斯洛伐克丧失了1.1万平方英里的领土、360万居民和1/2以上的经济资源,丧失了捷作为边境地区安全屏障的防御要塞,破坏了英、法在东欧的同盟体系,加强了纳粹德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助长了德、日、意法西斯的侵略气焰。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曾说过:“《慕尼黑协定》是西方民主国家向纳粹武力威胁的“彻底投降”、“是英国未经战争而遭到的一次可耻的失败”。
13.(2010·全国文综Ⅱ.T23)图3是古巴导弹危机的漫画。漫画中的两个人物是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左)与美国总统肯尼迪,从漫画中可以提取的正确历史信息是
A.美苏两国力量平衡&&&&&&&&&&&&&&&&&&&&&&
B.美苏两国互相制衡
C.苏联掌握使用核武器的主动权&&&&&&&&&&&&
D.美国拥有制约苏联的绝对实力
【命题立意】本题以美苏争霸的图片知识切入,考查考生图片材料的分析说明能力。试题以能力立意,中档难度,属于近年高考常规题型对教材知识的测试。
&& 【规范解答】选B。A项不合史实,因为美国当时在经济上仍居绝对优势;C项不合史实,因为美国也拥有核武器的控制主要权;D项也不合史实,联系古巴导弹危机事实,在肯尼迪总统发出战争威胁的情况下,经对峙和谈判,苏联最终从古巴撤走导弹,危机结束。这一事件表明当时的战略优势在美国方面。美国只是拥有战略优势。故答案只能选B。
【类题拓展】美苏争霸期间对中国采取的政策及原因
第一阶段:美国孤立和反对中国,原因是敌视社会主义的中国,对新中国的发展壮大感到恐惧和不安;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造成苏中关系逐步恶化,原因是双方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和苏联企图控制中国。
第二阶段:美国同中国关系实现正常化,原因是这时在美苏争霸中苏攻美守;苏联加紧对中国进行压制和军事威胁,以致中苏关系严重恶化。
第三阶段:从80年代中期起,苏联开始同中国改善关系,原因是国民经济军事化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美国同中国的关系时好时坏,原因是美国仍没有放弃霸权政策,推行强权政治。
14.(2010·四川高考.T21)二战时,罗斯福表示:“我不想让美国在战后承担重建法国、意大利和巴尔干各国的重担。……这应该是英国的责任,因为英国在其中的利益远比我们要大。”他的意思是
A.美国将放弃在欧洲的利益&&&&&&&&&&&&
B.法意等国应自主完成重建
C.欧洲各国应共同维护和平&&&&&&&&&&&&
D.国家利益应与责任相联系
【命题立意】此题以罗斯福在二战时的讲话为切入点考查美国的二战后的欧洲政策,考查学生对材料理解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是高考常规题型。
【规范解答】选D。罗斯福讲“重建法国、意大利和巴尔干各国的重担。是英国的责任,因为英国在其中的利益远比我们要大。”突出责任大小与利益多少应该相当;
A选项本身明显错误,二战后,西欧各国普遍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英法等西欧国家不得不唯美国马首是瞻,欧洲是美国称霸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B和C与材料无关。
15.(2010·浙江文综.T2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局部战争纷繁复杂。下列各项中,属于图9所示战争影响的是
A.以色列控制了巴勒斯坦地区约4/5土地
B.美苏两国走上中东角逐场前台
C.叙利亚收复戈兰高地部分地区
D.“石油武器”的运用成为引发西方新经济危机重要因素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 【规范解答】选B。从图9可以看出以色列军队进攻方向是埃及的西奈半岛,并未与北方的巴勒斯坦和叙利亚发生交火,因此推断A、C两项与这次战争无关。图中埃及不仅遭到以军的进攻,而且遭到其他两国飞机的轰炸,据此可以判断这次战争应该是第二次中东战争,是英法为夺取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与以色列联合对埃及进行的战争。英法的行为遭到国际社会的谴责,在联合国的调停下双方宣布停火,为美苏两国角逐中东创造了条件。因此答案选C。
16.(2010·海南单科.T21)美国历史学家沃尔夫·拉弗贝在20世纪70年代说:“一部美国外交史,冷战绝非是其中值得大书特书的光辉篇章。”可以为这一论点提供依据的首选历史事件是
A.柏林危机&&&
&&B.古巴导弹危机&
&&&&C.越南战争&
&&&D.中东战争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阅读材料、论证问题的能力。
&& 【规范解答】选C。从材料中读懂题目的要求,“冷战绝非是其中值得大书特书的光辉篇章”,那么哪一事件可以作为美国外交史上除冷战以外大书特书的篇章呢,A、B、D都是美苏冷战的一部分。因此排除。而越南战争美国直接参与的“热战”。
17.(2011·上海单科·16)法国将领在1919年预言:“这不是和平,这是二十年的休战。”其主要依据是
A.国际联盟软弱无力
B.英国推行“均势”政策
C.美国抛出了“十四点原则”,企图称霸世界
D.战胜国的宰割行径,激起战败国的复仇情绪
【思路点拨】本题以一战后法国将领的预言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和知识迁移能力。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及迁移运用知识的能力。
&& 【精讲精析】选D。题干内容是针对一战结束后,以英法为首的国际联盟协约国成员们为防止德国死灰复燃制定的《凡尔赛和约》,和约从各个方面对德国的军事、经济力量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必然会引起德国的反抗,故选D项。选项A,国际联盟软弱无力不是导致战争的主要原因,选项B,英国的“均势”政策恰恰是不过分削弱德国;选项C与题干内容无关,故排除A、B、C三项。
18.(2011·上海单科·19)某学生要完成一篇有关二战人物的作业,在搜集史料。下列属于第一手材料的是
A.《斯大林传》&&&&&&&&&&&&&&&&&&&&&&&
&&&&B.《大独裁者》(电影)
C.《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丘吉尔)&&
&&&&D.《二次大战三巨头》
【思路点拨】本题以史料为切入点,通过作业形式来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
&& 【精讲精析】选C。“第一手资料”是指当事人直接经过搜集整理和直接经验所得的资料,包括原始文件、档案、信函、日记、回忆录、照片、文物古迹和其它实物等;、只有C项是丘吉尔当事人所著,符合题意。而《斯大林传》、《大独裁者》(电影)、《二次大战三巨头》属于第二手史料,故选C项。
19.(2011·四川文综·T21)丘吉尔说:“英国的政策并不考虑企图称霸欧洲的国家究竟是哪一个国家……它唯一关心的是,谁是最强大的或是具有支配力的暴君。因此我们不怕别人说我们是亲法反德。如果情况有变,我们同样可以亲德反法。”这一说法反映出英国奉行的外交原则是
A.民族自决&&&&&&&
B.势力均衡&&&&&
C.绥靖主义&&&&&&&
D.严守中立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正确解读题干材料。
&& 【精讲精析】选B。势力均衡政策是英国传统的、历时最久的外交政策。势力均衡政策是指英国为维持霸主地位,凭借自己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使欧洲大国之间相互牵制和争夺,防止一国称霸欧洲的外交政策。题干中的材料就是这一原则的体现。
20.(2011·四川文综·T22)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具有划时代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二战
A.消除了国际秩序中的大国强权色彩&&&
B.促成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C.终结了帝国主义在世界的殖民统治&&&
D.促进了世界政治经济的制度化进程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需要学生结合二战后的有关史实,分析判断。
&& 【精讲精析】选D。二战后的两极格局明显的带有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A项错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苏维埃俄国,B项错误;帝国主义在世界殖民统治的最终瓦解是20世纪90年代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胜利。
21.(2011·全国文综·T21)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主要大国之间在军事上既合作又斗争。下列实物中,最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A.一枚铸有苏、美、英国旗和“1944年6月”的纪念币
B.一份“年租借法受援国及物资”的清单
C.一本20世纪40年代的中文版《开罗宣言》
D.一张布雷顿森林会议场景的照片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时应抓住关键词“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主要大国之间在军事上既合作又斗争”。
&& 【精讲精析】选A。因为题目限定时间为二战中,“反法西斯主要大国之间在军事上既合作又斗争”,“一枚铸有苏、美、英国旗和‘1944年6月’的纪念币”体现了反法西斯大国的合作,也体现了三大国在对德斗争方面的相互推诿,由此判断A正确;B、C项都只体现了合作,与题意不符;D项不属于军事方面的行为,与题意不符。
22.(2011·四川文综·T23)图7是17世纪以来出现的一系列重要文献。它们(&
1625年& 《战争与和平法》(格劳秀斯)
1899年& 《国际争端和平解决公约》(海牙国际会议)
1919年& 《国际联盟盟约》(巴黎和会)
1928年& 《巴黎非战公约》
1945年& 《联合国宪章》(旧金山会议)
1949年& 《日内瓦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总议定书》(联合国大会)
&&&&&&&&&&&&&&&&&&&&&&&&&&&
①反映了近代以来国际争端频繁&&&&&&&&&
②得到了各国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
③展现了人类追求和平的持续努力&&&&&&&
④成为了解决国际争端的法律依据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思路点拨】本题属组合式选择题,解答本题应根据题干材料判断备选各项,排除错误的一个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 【精讲精析】选C。图片中的重要文献是以来处理国际关系的一系列条约,“②得到了各国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明显不符合史实,可排除。其他说法都能得到体现。
23.(2011·上海单科·21)美苏争霸期间,两国力量此消彼长、相互制衡。下列表明苏联退缩的史实是
A.结束越南战争&&&&&&&&&&&&&&&&&&&&&&&
&B.执行“莫洛托夫计划”
C.撤出古巴导弹&&&&&&&&&&&&&&&&&&&&&&&
&D.签订《华沙条约》
【思路点拨】本题以美苏争霸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分析能力。
&& 【精讲精析】选C。A项越南战争的结束表明美国战略的收缩,有利于苏联的战略扩张,这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执行“莫洛托夫计划”指1947年苏联为了防止东欧“离苏倾向”,加强与东欧经济联系,援助东欧经济发展而与东欧各国签订的经济协议总称。应该属于苏联战略扩张的史实,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签订《华沙条约》对抗北约,属于苏联主动战略对峙,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撤出古巴导弹,则表明苏联的实力仍然弱于美国,体现了苏联的退缩,符合题意,故选C项。
24.(2011·重庆文综·T23)自“9·11”事件以来,一方面,恐怖主义再次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另一方面,国际社会对恐怖主义的认识不断提高。下列与此相关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A.恐怖组织所造成的伤害有所显现&&&&&&&
B.部分国家强烈谴责恐怖主义活动
C.恐怖主义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
D.恐怖主义是“20世纪的政治瘟疫”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需要学说准确再现教材所学知识,对照备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 【精讲精析】选C。
题干主要表达了对恐怖主义的认识,从“全球关注的焦点”和“国际社会对恐怖主义的认识不断提高”可以判断C正确。
25.(2011·广东文综·T23)二战后初期,有政治家认为,当时美国在欧洲实施的某项战略措施“最初不过是一种经济手段,现在却成为了美国武器库里对付苏联的一种主要武器”。这一措施是(&
A.推行马歇尔计划&&&&&&&&&&&&&&&&&&&&
B.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C.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倡议签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二战后冷战的手段。考查历史概念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关键词是“美国实施的经济手段”,“对付苏联”。
&& 【精讲精析】选A。
二战后,美国在1947年提出马歇尔计划,又叫欧洲经济复兴计划,目的是扶持和控制西欧,稳定资本主义,遏制共产主义。是冷战的一个经济方面的表现,所以选A。B和
D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倡议签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都属于二战后美国主导的经济体系,但不是为了对付苏联;C.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属于政治军事组织非经济手段。
26.(2011·海南单科·T21)图1显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欧洲国家经济援助状况。这一状况反映了
A.受援国已经成为援助国的经济附庸
B.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国际化空前加强
C.意识形态成为能否提供援助的前提
D.援助额多寡取决于是否为战时盟国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应结合图片和教材中马歇尔计划的目的、实质分析。
&& 【精讲精析】选C。从题干地图显示来看,被援助的国家绝大部分是西欧资本主义国家,而不被援助的绝大部分是中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结合二战后马歇尔经济援助计划的目的来看,是为了遏制社会主义苏联。所以意识形态成为能否提供援助的前提,故选C。
27.(2011·福建文综·T23)美国前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在《在华五十年》中写道:“美国的强大及其在自由和安全事业中的领导地位,使它成了自由国家抵抗共产主义威胁的领袖“。20世纪50年代,体现美国充当这一“领袖”的史实是(&
A.提出杜鲁门主义&&&&&&&&&&&&&&&&&&&&&
B.抛出马歇尔计划
C.北约与华约的对持&&&&&&&&&&&&&&&&&&&
D.在越南发动“特种战争”
【思路点拨】本题以图片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理解,充分体现了知识与能力结合的高考命题趋势,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史实并进行有机整合的能力。
&& 【精讲精析】选C。扣住材料关键词时间“20世纪50年代”即可解决问题。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发表,马歇尔计划1948年4月开始实施,“特种战争”1961年发动,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A、B、D三项;北约与华约的对峙形成于1955年,同时说明了美苏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故选C项。
28.(2011·江苏单科·T17)右图“阳台对话”向世界传递的信息是(&
A.古巴导弹危机结束
B.美苏关系趋于缓和
C.冷战格局全面终结
D.多极化世界的来临
&&&&&&&&&&&&&&&&&&&&&&&&&&&&&&&&&&&&&
1973年,勃列日涅夫与尼克松在白宫阳台上亲切交谈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应结合“1973年”时间信息并结合其国际背景分析。
&& 【精讲精析】选B。古巴导弹危机发生在1962年,故A不符合题意。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故C不符合题意。美苏领导人对话不能反映多极化的趋势,故D不符合题意。美苏领导人对话从侧面反映了美苏关系的缓和,故答案为B。
29.(2011·上海单科·21)美苏争霸期间,两国力量此消彼长、相互制衡。下列表明苏联退缩的史实是(&&&
A.结束越南战争&&&&&&&&&&&&&&&&&&&&&&&
&B.执行“莫洛托夫计划”
C.撤出古巴导弹&&&&&&&&&&&&&&&&&&&&&&&
&D.签订《华沙条约》
【思路点拨】本题以美苏争霸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分析能力。
&& 【精讲精析】选C。A项越南战争的结束表明美国战略的收缩,有利于苏联的战略扩张,这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执行“莫洛托夫计划”指1947年苏联为了防止东欧“离苏倾向”,加强与东欧经济联系,援助东欧经济发展而与东欧各国签订的经济协议总称。应该属于苏联战略扩张的史实,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签订《华沙条约》对抗北约,属于苏联主动战略对峙,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撤出古巴导弹,则表明苏联的实力仍然弱于美国,体现了苏联的退缩,符合题意,故选C项。
30.(2011·山东文综·T16)1964年4月,77个发展中国家在日内瓦发表《七十七国联合宣言》,提出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要求。这表明(&&
A.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的趋势&&&&&&&
&&&&&B.经济区域集团进一步发展
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瓦解&&&&&&&&&&&&
D.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当代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展变化的认识。解答本题应从题干时间和内容入手,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备选项。
&& 【精讲精析】选A。77国集团是一个经济组织,但不是一个经济区域集团组织,B项可排除;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是在20世纪70年代,C项错误;两极格局解体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D项错误。77个发展中国家发表《七十七国联合宣言》,提出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要求,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在反对超级大国的控制、剥削、掠夺的斗争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个国际集团,这是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表现。
31.(2011·天津文综·T10)右图所示现象出现的最可能的原因是(&&
A.德国汽车出现了质量问题
B.燃料不够,用马拉作动力
C.兴起了一种新的旅游形式
D.提倡低碳生活,保护环境&&&&&&&&&&&&&&&&&&&&&&&&&&&&&&&&&&&&&&
&&&&&&&&&&&&&&&&&&&&&&&&&&&&&&&&&&&&&&&&&&&&&&&
&1973年德国公路上的马拉汽车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时应结合图片考查问题。
&& 【精讲精析】选B。1973年由于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国家利用石油做武器,同以色列及其后台进行斗争,导致世界性石油短缺,所以才出现了马拉汽车的滑稽场景。故选B。A、C与材料不相符合。D低碳生活,保护环境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才有的观念。
32.(2011·天津文综·T11)在近现代历史上,法德两国之间多次发生战争。在战争过程中,法国遭受最严重失败是(&&
A.反法同盟战争&&&&&&&&
B.普法战争&&&&&&&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第二次世界大战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时应注意法德关系的演变。
&& 【精讲精析】选D。注意关键词“最严重失败”,二战期间的1940年,希特勒占领法国,法国亡国,这是法德历次战争中法国最严重的失败。A、B虽遭到失败,但没有亡国。C法国是战胜国之一,与材料不相符合。
二、非选择题:
1、(2007年海南)31.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8分)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出现被称为“迷惘的一代”的文学流派.通过文学作品表达反战思想,代表人物是海明威。他在1929年发表了小说《永别了,武器》,其梗概如下:
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失业青年亨利应征入伍,被派往意大利前线,与护士凯瑟琳相爱。在部队里,亨利心里老是想到凯瑟琳,越来越厌恶这场倒霉的战争,他的同伴说:“在战争中我观察了好久,并没有看到所谓神圣、光荣的事抽。所谓牺牲,那就像芝加哥的屠宰场。”不久,他们的防线被德军突破了。庞大的队伍犹如一盘散沙,士兵们高呼着“和平万岁”,纷纷扔掉武器四散回家。许多人被以“擅离职守”的罪名枪毙。亨利瞅准机会跃入河中,心里默默地说:“一切都结束了,我的愤怒在河里洗掉了,任何责任与义务也一同洗掉了。再见了,战场!永别了,武器!”他顺利地上了岸,终于与凯瑟琳重逢。他们一块散步、读书,商讨战争结束后应该做些什么。然而怀孕的凯瑟琳却被病魔夺走了生命,将亨利一个人留在凄风苦雨中,漠然茫视悲凉的人生。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概括小说表现出的反战思想。(3分)
(2)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和平运动相比,“迷惘的一代”的反战有哪些局限?(5分)
&& 【答题要点】
(1)揭露战争的残酷抨击统治阶级战争宣传的虚伪性歌颂人性与爱情(3分)
(2)虽然反对战争,但看不到出路,因而只是为逃避战争,基本上是个人行为而没有二战后和平运动那样广泛组织起来,直接进行反战活动制止战争(5分)
【解析】(1)注意从材料中读取信息,抓住主人公的情感变化。(2)材料所反映的是个人行为和大规模的群众性斗争运动相比,缺乏目的性、计划性。
2、(2007宁夏文综)(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在欧洲各国,战争爆发之初,一般市民以狂热的态度欢迎它的到来,这是人所共知的。对他们来说,战争脱离了平凡的日常生活,充满了兴奋和刺激,为国家而战被认为是崇高的理想……无论对英国人、法国人还是对德国人来说,战争就是保卫和强化国家,在当时没有比这更好的思想观念了……在为一阶段,战争的经济成本尚未得到重视,强调的只是政治心理上的价值。在1914年夏季,大部分人把战争当作短期现象考虑,没有想到它将可能从根本上变革各国的社会和国际的秩序。
与当初的期待相违,战争经过数个月不但没有终结,反而又持续了一年、两年,由此开始了超越以往的对战争的意义和目标的认真的探讨。
年的欧洲战争在军事上没有明显的进展,陷入了所谓的“堑壕战”。两个阵营的士兵挖堑壕,时常发动进攻,仅能前进数米,或继续后退……人们甚至怀疑这与国家的生存有什么关联。战争已不像当初人们相信的那样,是为了正义的高尚的战争,为国家流血是壮美的行为;其看法变为,战争是丑陋的、无意义的行为,无论是对死去的人还是对国家都带不来丝毫的价值和利益……
&&&&&&&&&&&&&&&&&&&&&&&&&&&&&&&&&&&&&&&&&&&&
(摘自《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5分)
(1)概括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两年后欧洲各国一般市民对战争看法的变化及其原因。(12分)
(2)你认为还应该从哪一角度分析战争的性质?(3分)
&& 【解析】
(1)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欧洲各国一般市民对战争的看法由“为国家而战”到“开始了超越以往的对战争的意义和目标的认真的探讨”再到“战争是丑陋的、无意义的行为”。原因就是持久的战争对于经济和社会生活造成的巨大破坏。
(2)首先认识到的就是战争的帝国主义性质,但具体到每一个国家的时候,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对于塞尔维亚人民而言,战争就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但它改变不了整个战争的帝国主义性质。
&& 【答案要点】
(1)变化:由认为战争是正义的、是保卫和强化国家到认识战争是丑陋的、对国家毫无意义。原因:战争持续的时间比预期的长,代价巨大;相持阶段(堑壕战)军事上难有明显进展,结局难料;对战争意义和目的的反思。
(2)角度: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但就某一国家而言,还应从侵略与被侵略的角度来分析。
3.(2007年山东)(10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战争造成的灾难有目共睹,但不同时代、不同人对战争有不同的思考和主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毕加索和平鸽
“战争不仅仅是一种实际上的必要。它也是一种理论上的必要,一种逻辑的要求。国家这一概念意味着战争的概念……”&&&&&&&&&&&&&&&&&
&&&&&&&&&&&&&&&&&&——《大国崛起》
(1)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主题?(3分)
(2)结合二战后西欧国家团结发展的历史进程,以史实说明材料二所宣扬的观点是错误的。(7分)
&& 【解析】
(1)材料一图24中的“NO WAR”,图25中的和平鸽,都体现了反对战争、向往和平的思想。
(2)二战后为了更好的生存和发展,西欧国家逐渐走向联合,促进了共同的发展。如法德两国从世仇发展到现在的友好合作就是最好的例子。这一史实充分说明了国家之间的关系并不只是战争,和平交流更能促进自身的发展。
【答案要点】
(1)反对战争。向往和平
(2)二战后。西欧国家先后建立了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欧共体。欧盟。发行统一货币欧元。这种团结合作的一体化方式极大促进了西欧各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4、(2007年高考江苏单科27题)阅读下列材料:
国际联盟之宗旨为:各缔约国为促进国际合作,并保持其和平与安全起见,特允承受不从事战争之义务,维护各国间公开、公正、荣誉之邦交,严格遵守国际公法之规定。
&&&&&&&&&&&&&&&&&&&&&&&&&&&&&&&&&&&&&&&&&&&&&&&&&&&&&&&&&
——《国际联盟盟约》
材料二从1934年开始,意大利军队不断在索马里与埃塞俄比亚边境挑衅,导致流血冲突。日,埃塞俄比亚向国际联盟理事会提出控诉。……10月7日,国联宣布意大利为侵略者,10月
19日宣布对意大利进行经济和财政制裁。……制裁的物品中没有包括石油。……墨索里尼对希特勒说:“如果国际联盟把对意大利的经济制裁扩大到石油方面,那我一周后只好退出埃塞俄比亚。”
&&&&&&&&&&&&&&&&&&&&&&&&&&&&&&&&&&&&&&&&&&&&&&&&&&&&&&&&
——马世力《世界史纲》
材料三联合国之旨为: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并以和平方法且依正义及国际法原则,调整或解决足以破坏和平之国际争端或情势。……促成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之国际问题。&&&&&&&&&&&&&&&&&&&&&&&&&&&&&&&&&&&&&&&&&&&
——《联合国宪章》
材料四(图略)——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提案时的欢呼场面。
①建立国际联盟的构想是哪位政治家在哪份文件中提出的?依据材料一,指出国际联盟的建立反映了当时世界各国怎样的愿望?(3分)
②材料二中,国际联盟对意大利的经济制裁没有包括石油,其隐含的原因是什么?这造成了怎样的后果?(3分)
③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三,指出联合国宗旨与国际联盟宗旨的不同之处,以及它反映了世界怎样的一种趋势?(2分)
④材料四再现了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提案时的欢呼场面,这一历史性时刻发生于哪年?此后,中国在联合国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请举一例加以说明。(2分)
&& 【答案要点】(共10分)
①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十四点原则”中提出了这一构想。
反映了当时世界各国追求和平(合作)的愿望。
②国际联盟受到英法等大国的操纵,成为其推行绥靖政策的工具。
导致埃塞俄比亚被意大利吞并。
③联合国的宗旨还涉及到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等国际问题,即发展问题。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潮流。
&#年。积极参与国际维和行动;参与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等。
5、(08山东文综)(10分)《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国际联盟和联合国分别是在两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组织,但国际联盟就普遍性、广泛性来说,远不能与联合国相比。
(1)两大国际组织的建立反映了世界人民的什么共同追求?(重分)两大国际组织建立的基础有何不同?(4分)
(2)从成员国构成的角度,说明联合国为何更具“普遍性、广泛性”。(5分)
&& 【参考答案】
(1)和平与安全;国际联盟建立在帝国主义战争的基础上,联合国建立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基础上。(4分)
(2)联合国成员国多;(1分) 世界主要大国都参加了联合国;(2分)
国际联盟主要被少数西方大国所控制,在联合国中广大发展中国家成为一支越来越重要的力量。
6、(08宁夏文综)(3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1932年,美国国民总产值从1929年的1040亿元下降到410亿元,当年有273万户人家被房东撵走,农民每收一英亩小麦,就要亏一元五角,用玉米棒子当燃料,比卖玉米买煤烧还合算。肉价惨跌,一只羊送到市场,运费一元一角,,售价不足一元,这时全国再也没人搞货币兑换了,纽约州一位参议员到首府,自带一周吃的东西……在麦迪逊广场花园拳办“金手套”锦标赛事决赛,门票除五分钱娱乐税必须付现金外,其余可以用任何实物支付,其中有香肠、床垫、帽子、鞋子、大衣,女睡衣。照相机、玩具、高尔夫球裤、机工工具、涂脚药膏、《圣经(新糟)》等。
&&&&&&&&&&&&&&&&&&&&&&&&&&&&&&&&&&&&&&&——摘编自(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材料二罗斯福认为,拯救国家的希望在于迅速克服经济崩溃的威胁。日,他命令所有银行关闭4天,并禁止支付和出口黄金。3月9日,国会召开特别会议,并在4小时之内通过紧急银行法.财政部根据紧急银行法采取的迅速行劝,立即恢复了企业界信心。到4月的第一个星期,货币便有10亿美元以上回流到银行,储藏者已将贵金属送返联邦储备银行,财政部官员则只须发行少量新联邦储备货币。
&&&&&&&&&&&&&&&&&&&&&&&&&&&&&&&&&&&&&
-一摘编自(美)阿瑟·林克等《1900年以来的美国史》
材料三新政挽救资本主义结构的计划,还有两方面值得注意.首先是1933年6月建立的房主贷款公司。在这个机构存在的三年之中,它向100万以上的房主共贷款30多亿美元。其次,为刺激近于停工的房屋建筑业,国会于1934年6月建立联邦住房管理局,发放建筑新房和修理房屋的抵押贷款.运用长期低息贷款,联邦住房管理局对恢复私营住房建筑业起了巨大作用。在1934年至1940年之间,它发放修理住房贷款合计9.45亿美元,发放建筑新房贷款合计23亿美元,
&&&&&&&&&&&&&&&&&&&&&&&&&&&&&&&&&&&&&&&
——编自(美)阿瑟·林克等《1900年以来的美国史》
材料四美国“次贷危机”是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2007年8月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次级抵押贷款是美国部分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方式之一,在借款人无力偿贷而不得不将名下财产抵押的情况下,贷款机构为了规避风险又把抵押品上市转成基金,鉴于住房市场降温,银行利率上升,很多借款人无力履约的局面引发了美国“次贷危机”,造成贷款机构遭受重创,导致大量买入次级抵押贷款衍生出来的证券投资产品的投资基金陷入困境,引发金融形势激烈变化,殃及国际市场。&&&&&
——摘编自《(光明日报》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当时美国出现了用实物进行交换的反常现象。(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金融措施的角度说明罗斯福新政取得成效的原因。(10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房主贷款公司和联邦住房管理局在缓解危机中所发挥的作用。(11分)
(4)比较材料三、四,指出房贷为什么在新政时期有利于缓解经济危机,而在当前却引发了次贷危机。(6分)
&& 【参考答案】
(1)当时美国经济危机是生产相对过剩危机;物价下跌,通货紧缩;消费者持币观望
(2)整顿银行,恢复信用;实行美元贬值,提高物价;扩大政府财政支出(采取赤字政策),刺激社会需求
(3)刺激房地产业恢复和发展,缓解住房危机;带动相关产业的恢复;扩大就业,提高社会购买力,缓解社会矛盾。
(4)评分说明:本问为开放性问题,考生可以从以下角度回答问题。
①从金融背景的角度说明:例如,通货膨胀时期和通货紧缩时期不同,或危机阶段和繁荣阶段不同。
②从贷款性质的角度产明:例如,良性贷款和不良贷款的不同,或适度贷款和过度贷款的不同。
③从贷款发放者的角度说明:例如,政府低息房贷和商业房贷的不同。
考生能从上述三个角度中的两个角度进行说明,即可得6分;若考生另有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7、(08宁夏文综)(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欧洲在战后一个严寒的黎明醒来。1947年的冬天是气候最恶劣的季节。从1月到3月,一股冷风横扫德、意、法、英等国……狂风呼啸,积雪如山,交通断绝,浮冰堵住了泰晤士河口;运载着食品给养的火车转眼之间就冻在铁轨上;驶往巴黎的运煤船被冰块堵在水上航行不得。在柏林……作为应急措施,每户德国家庭分配到一棵树作为取暖之用。
整个欧洲,供水系统、下水道排污以及其他大部分生活设施瘫痪;食物供应日减,煤的储备不断减少……英国的失业人口在两个月之内增加了100万。政府和工业都在冰雪中停止运作了。生命似乎已被冻僵:400万头羊、3万头牛冻饿而死。在置身其间的哲学家以赛亚·伯林看来,这里“空旷,寥无人迹,就像一具优雅的尸体。”&&&&&&&&
——摘编自(英)弗·斯·桑德斯《文化冷战与中央情报局》
我无须对诸位说:世界局势很是严重……我们的政策是不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
在美国征服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之路之前,显然地,欧洲国家事先应该获致若干协议。这是欧洲人的事情,最初的意见应该是由欧洲提出……这个计划必须是联合性质的,假使不能商得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得商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
&&&&&&&&&&&&&&&&&&&&&&&&&&&&
——摘自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只是,概括指出欧洲成为“一具优雅的尸体”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歇尔计划对欧洲的影响。(9分)
&& 【参考答案】
⑴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欧洲各国经济造成严重破坏;1947年冬季的恶劣气候使民众生活进一步恶化,人们的心理受到冲击。
⑵影响:西欧各国进一步向美国靠拢:加速了以美国为首的欧美联合与结盟;客观上有利于西欧走向联合;遏制社会主义的影响。
8、(2008年海南单科T31)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8 分 )
20世纪60年初,苏联以保卫古巴的名义在古巴秘密部署中程导弹。苏联认为,导弹运进古巴不会被美国发现,即使被发现也不会做出反应。美国判断苏联不会在境外部署核武器。
苏联的部署很快就被美国发现。美国政府内有人主张轰炸导弹基地,认为驻古苏军没有核弹头,不会进行军事反击。实际上驻古苏军拥有核弹头162枚,随时准备反击。
美国政府宣布其武装部队处于最高戒备状态,并采取相对缓和的封锁拦截等措施。对此,苏联态度强硬,拒绝美国要求,表示将最猛烈地回击美国的进攻。战争一触即发。
拦截极易发生军事冲突,导致战争。美国国防部长指示部队“要尽可能避免发生战争。但是,我们还是必须为此作好准备”。而苏联船只在靠近美军隔离线时停止航行或掉头。
双方通过多种渠道频繁接触,寻找解决方案。最终,赫鲁晓夫同意撤除在古巴的导弹,要求美国保证不发动对古巴的军事进攻等作为交换条件。美国接受了苏联的建议,双方达成协议。
&&&&&&&&&&&&&&&&&&&&&&&&&&&&&&&&
——摘编自麦克纳马拉《回顾——越战的悲剧与教训》等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巴导弹危机发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概括说明美苏化解这一危机的方法。
【解析】以古巴导弹危机为切入点,通过相关材料呈现了美苏对峙格局形成进程中的问题前景,着眼于运用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既有学科知识掌握程度的要求,也有学科方法和能力的考查。试题的设计,以具体的历史现象反映相关的重大问题,体现了小切口深分析、以小见大的命题思想。后一问,通过对美苏两国以协商的态度冷静处理危机的内容,考查了“二战”以后国际关系领域出现的新变化,也渗透了以史为鉴的价值理念。
&& 【参考答案】
(1)美苏以武力为后盾在全球范围内争夺霸权;美国占据优势,苏联力图改变力量对比;双方对对方的判断失误
(2)对危机采取有节制的反应;避免发生军事冲突导致战争;保持接触,探索化解危机的有效途径;达成必要的妥协。
9、(09年山东卷)35(10分)【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彩虹是由各不相同的颜色组成的,但它们汇集在一起,就成了一条绚丽夺目的彩带。我们的国家也是如此。我们有不同的习惯、哲学和生活方式。……我们的理想是可以汇成一个和谐的整体的……当我们结速这历史性的聚会,我们定能在世界的最空上看到条希望的彩虹。
&&&&&&&&&&&&&&&&&&&&&&&&&&&&&&&&
——德黑兰会议期间罗斯福在丘吉尔生日宴会上的演讲
(1)结合德黑兰会议的背景,说明材料中“彩虹”的寓意是什么。(2分)“我们”有什么共同的“理想”?(2分)
(2)为了看到“希望的彩虹”,会后盟军在欧洲发动了哪一重大军事行动?(2分)这一行动有何意义?(4分)
&& 【答案】
(1)寓意:合作。共同理想:打败法西斯,实现世界和平。
(2)军事行动:开辟欧洲第二战场(或“诺曼底登陆”)。
&意义:使德军陷于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加决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若回答“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鼓舞了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等也可得分)。
10、(09年辽宁卷)43.(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连那些素来都不问政治、清高脱俗的教授和学者也加入了“保卫祖国”的大合唱。爱因斯坦本人则公开声明自己是和平主义者,反对一切战争。他认为科学是全世界的,因此像躲避瘟疫一样,避开那些数不清的对炮弹、潜艇和飞机的研究。他说:“在我看来,战争是多么卑鄙、下流!我宁愿被千刀万剐,也不愿参与这种可憎的勾当。”
进入三十年代以后,爱因斯坦逐渐转变为积极的和平主义者。1933年4月,有人请求他出面援助因拒绝服兵役而被捕的比利时青年,他发表公开信回答说:“如果我是比利时人,在目前的形势下,我不会拒绝服兵役。我将愉快的参军。我相信,这将有助于拯救欧洲。”后来爱因斯坦移居美国。在得知希特勒动员力量进行核研究的消息后,他毅然给罗斯福总统写信,建议美国加快研究。
1945年,美国在长崎和广岛投掷了原子弹。爱因斯坦悔恨地认为是自己“按了按钮”,并表示如果知道德国人不会成功地制造原子弹,就一点忙都不会去帮了。他认为,消除原子弹对人类生存的威胁已经成为今天最迫切的问题,因而积极投身到反战和平运动中。
&&&&&&&&&&&&&&&&&&&&&&&&&&&&&&&&&&&&&&&&
——摘编自布恩《爱因斯坦大传》
(1)根据材料,指出爱因斯坦和平主义思想的变化。(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爱因斯坦关于科学与战争关系的基本观点。(9分)
&& 【答案】
(1)反对一切战争,用正义战争抗击非正义战争,消除导致战争的因素。
(2)科学不能为战争服务:迫不得已时科学应该帮助正义战争制止非正义战争;防止科学成果用于战争,威胁人类生存。从人道主义出发,体现了科学家的良知。
11、(09年天津卷)13.(16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一场伟大的正义战争,对战后世界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中国政府即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
&&&&&&&&&&&&&&&&&&&&&&&&&&&&&&&&&&&&&&&&&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等
材料二:1943年11月,同盟国(中美英)召开三国首脑会议,讨论中国和亚洲有关重大军事、政治问题,包括联合对日作战和战后处置日本。&&&&&&&&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的直接原因。(4分)
(2)依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为什么能以大国身份参加此次会议。(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次会议的重大成果及成果内容。(4分)
材料三:1943年10月,中、美、英、苏四国代表签署《四国宣言》,提出:“为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在重建法律与秩序和创立普遍安全制度以前,它们将彼此协商,必要时并将与联合国家的其他成员进行协商,以便代表一个国际共同体采取共同行动。”&&
——摘编自朱贵生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3)依据材料三分析《四国宣言》的主要目的。(2分)其基本宗旨在战后是如何落实的?(2分)
(4)依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正确解决当今国际社会所面临重大问题的认识。(2分)
&& 【答案】
(1)英国请求中国求援;中国保卫滇缅公路。
(2)中国在印、滇、缅战场和国内战场坚持抗日,为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
发表《开罗宣言》。
日本所窃取中国的领土,如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
(3)战时合作,消灭法西斯;战后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创建联合国
(4)各国政府和人民同心协力,密切合作,世界才能和平、发展。
12、(09年海南卷)31.20世界的战争与和平(8分)
材料一:表3伊拉克战争大事记
2003年1月22日
欧盟轮值主席西米蒂斯反对未经联合国授权对伊拉克发动战争
2003年3月20日
美、英等国对伊拉克发动全面战争
2003年5月1日
主要战事结束
2003年12月13日
伊拉克总统萨达姆被抓获
2004年6月28日
美国占领当局向伊拉克临时政府移交权力
2004年10月6日
美国首席武器核查员迪费尔称伊拉克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2005年10月15日
伊拉克新宪法通过全民公决
2007年2月21日
英国首相布莱尔表示英国将从伊拉克撤军
2009年2月27日
美国总统奥巴马表示未来18个月之内从伊拉克撤离大部分美军
&&&&&&&&&&&&&&&&&&&&&&&&&&&&&&&&&&&&&&&&&&&&——据《世界知识年鉴》等
材料二:世界已经失衡。如果有人曾经怀疑美国的压倒性军事实力,伊拉克战争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然而,美国人常常错误理解自身实力的性质,并且错误地由此推断未来……仅仅讨论各国之间的军事不平衡将是误导的。事实表明,即使在这样的表面结构之下,在20世纪最后十年里,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1年的“9·11事件“宛若划破夏夜星空的一道闪电,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变化的世界。
&&&&&&&&&&&&&&&&&&&&&&&&&&&&&&&&
------摘自约瑟夫·奈《伊拉克战争之后的美国实力与战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伊拉克战争与海湾战争的不同之处。(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20世界最后十年发生的标志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的三个历史事件。(3分)
&& 【答案】
(1)海湾战争因伊拉克侵占科威特而起,伊拉克战争是美、英等国以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借口而发动的;美国等进行海湾战争得到了联合国授权,伊拉克战争未得到联合国授权。(5分)
(2)如苏联解体、欧洲联盟成立、科索沃战争。(3分)
13.(2010·海南单科.T31)(8分)【20世纪战争与和平】
全世界的人都仇视“冷战”,他们要求结束“冷战”。现在这种愿望已经如此强烈,以致一切国家的政府都不得不加以考虑了……自然财富、人们的劳动、科学的进步,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都被用来准备战争。军事开支不断地降低了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并且阻碍经济发展。在扩大贸易联系的道路上存在的障碍损害着普遍繁荣。国家主权和各民族自决权由于国家的内政经常受到干涉遭到了破坏。由于存在新旧军事条约以及在外国领土上建立军事基地和驻扎军队,使得国家主权和民族自决权遭受着威胁。有人正企图利用“冷战”来为殖民统治辩护。他们正使用武力,在某些地区甚至用战争来蹂躏各国人民独立的权利。&&&&&&&&&&
&&&&&&&&&&
&——《世界和平理事会常务委员会莫斯科会议关于永远结束冷战的声明》(1959年)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全世界的人都仇视‘冷战’”的原因。(4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冷战长期延续的主要原因。(4分)
【命题立意】本题以世界和平理事会常务委员会莫斯科会议的一则声明材料为切入点考查当时人们对“冷战”的态度及
“冷战”长期延续的主要原因,考查学生利用材料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规范解答】回答第(1)问,需要认真阅读材料,根据材料归纳、提炼有效信息,注意要从冷战的负面影响方面考虑;第(2)问要结合当时的国际形势思考回答,如美苏两极格局的存在,美苏争霸的影响等方面回答即可。
&& 【参考答案】
(1)人类物质和精神财富被用于准备战争;阻碍经济和贸易发展;降低人民生活水平;国家主权和民族自决权受到破坏和威胁;维护殖民统治,破坏独立。(4分)
(2)战后两极格局未被打破;美苏争霸;冷战思维占据主导地位。(4分)
14.(2010·新课标全国卷.T46)(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远东国际法庭法官既为由日本投降书上签字受降各国所派遣,法官们的席次当然应该以受降签字国的先后为序,即以美、中、英、苏、澳、加、法、荷为序。但庭长不喜欢这个安排。由于他想使与他亲近的英、美法官坐他的两侧,便提议应按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五强为中心安排,即以美、英、苏、中、法为序。但是有人指出:按照联合国宪章,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是以中、法、苏、英、美(按照国名英文字母先后)为序的。这样,中国和法国法官将坐在他的两旁。于是庭长又提议:可以用一般按国名英文字母先后为序的办法。但马上发展,居中的将是中、加等国的法官,英、美法官离庭长更远了。
1946年5月2日正式开庭的前一天,庭长宣布,经过盟军最高统帅同意,坐席安排是,庭长右侧为美、中、法等国法官,左侧为英、苏等国法官。这样,英、美两国法官居中。中国法官表示:“这个安排是荒谬的,它既非按照受降签字的次序,又非按照联合国安理会五强排列的次序,亦非按照一般国际会议以国名字母先后排列的次序,用意何在,殊属费解。”说毕便愤然离开。
第二天,远东国际法庭正式开庭。开庭前庭长宣布,最高统帅已经同意,法官行列和坐席的顺序以受降签字国的顺序为准。&&&&&&&&&&&&&&&&&&&
——摘编自梅汝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建立的背景;说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长先后提出的法官座次安排的理由。(8分)
(2)说明中国法官抗争的原因,并加以简要评价。(7分)
【命题立意】此题以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记录切入,考查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知识点。注重考查学生材料解析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这是选修内容出题的基本模式。
【规范解答】第(1)题根据材料指出背景,并依据材料说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长先后提出的法官座次安排的理由。第(2)题首先是考查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作用,然后分析中国外交官的抗争是维护中国的地位、荣誉和尊严。
&& 【参考答案】
(1)背景:日本法西斯侵略战争失败;美国等盟国对日本实行占领与管制;开始非军事化、民主化改革。
理由:最重要国际组织的既成事实;国际惯例;法庭所在国最高军事当局首领同意。
(2)原因:中国为战胜国,在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中贡献巨大;中国未受到应有的尊重;中国法官代表民族利益。
评价:抗争关系到中国的地位、荣誉和尊严。
15.(2010·山东文综.T35)(10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图16为年美国军费开支变化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导致A阶段军费上升的主要历史事件是什么?B阶段军费下降的主要原因有哪些?(6分)
(2)中美关系在A、B两个阶段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4分)
【命题立意】本题以美国军费开支变化作为切入点,考查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的国际关系,侧重考查学生读图能力及迁移运用学科知识阐明问题的能力。&&&&&&&&&&&&&&&&&&&&&&&&&&&&&&&&&&&&&&&&&&&&&&&&&&&&&&&&&&&&&&&&&&&
【规范解答】通过分析图表可以看出:A阶段是年,美国军费显著上升,可以联系该阶段的世界和中国的状况。美国力争成为世界霸主,拥有很多海外基地,美国参与对柏林的分区占领,单独占领日本,美苏之间展开冷战。建国初,美国对新中国包围封锁、军事威胁,后来还以联合国名义组成联合国军干涉朝鲜内战。B阶段是年,美国遭遇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经济陷入“滞涨”,同时还陷入侵越战争泥潭不能自拔。这个时候总统尼克松不得不调整对外战略,由对外扩张转为全面收缩,美国从海外很多地方撤军,所以军费下降。第二问考查了中美关系。A阶段:美国遏制和孤立中国,中美对抗。B阶段:中中美逐渐结束对抗,走向缓和,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 【参考答案】
(1)主要事件:朝鲜战争。
原因:70年代经济危机,国力下降;实行全球战略收缩。
(2)A阶段:美国遏制和孤立中国,中美对抗。
B阶段:中美逐渐结束对抗,走向缓和。(若有不同表述,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16.(2010·全国文综Ⅱ.T39)(60分) 分析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中亚地区与我国西部有长达3300千米的边界线,是当今世界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储量丰富的地区之一。苏联的解体和中亚五国的独立,凸显了中亚地区在国际战略格局中的地位。
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苏联国防委员会决定,把莫斯科、列宁格勒以及国家中心地区其他工业城市的特大工厂的设备、物资和人力资源全部或部分迁移到大后方,即乌拉尔、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截止1941年底,被迁走并迅速投产的工业企业已达1523家,其中有1360家属于国防工业部门。随后成立了国家疏散工作委员会。制定企业疏散问题的法令。苏联国防委员会和国家疏散工作委员会统筹领导疏散工作。
1942年前8个月的统计表明,上述地区的工业产品总值已经达到344亿卢布,而1940年全年只有480亿卢布。1942年12月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指出,在国家东部地区的辽阔土地上重建的疏散企业是机械制造业取得的最重要成果,这是一个地理分布方面的巨大飞跃。
&&&&&&&&&&&&&&&&&&&&&&&&&&&&&&&&&&&&&&&&&&&&&&&&&&
——摘编自《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史》
哈萨克斯坦是中亚最大的国家,工农业较发达,主要有采矿、冶金、机械制造等工业。2007年以来,哈萨克斯坦成为中亚地区最重要的油气生产和输出国。日,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见图5)通气仪式在土库曼斯坦阿姆河右岸举行,该天然气管道开通前,中国从中亚进口的天然气主要依靠海运;管道开通后,不仅缩短了天然气的运输距离,而且安全系数大大提高。
中亚各国在能源战略上,希望实现出口的 多元化。同时,中亚各国能源企业的发展也迫切需要引进国际资本和技术。
冷战后,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为加强睦邻互信与友好合作关系,就边界地区相互信任和边界地区及互相裁减军事力量问题举行谈判。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上海五国”机制。
2001年6月,上述五国和乌兹别克斯坦在“上海五国”的基础上,为加强政治,安全,外交,经贸,人文等方面的合作,成立“上海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为加强中国与中亚各国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联完成企业大规模级数转移的特点和意义。(1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哈萨克斯坦工业分布的主要特点及成因。(16分)
(3)图5中所示天然气管道长度约为(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4
分)(提示:sin45°&#)
&& B. 1 800
&&& C. 1 000km
& D. 2 100km
&&&(4)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经济知识,说明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开通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指出中国与中亚国家进行能源合作时应采取的主要策略。(10
&&&(5)中亚地区历史上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纽带,列举汉,唐时体现这一纽带作用的具体史实。(4
&&&(6)结合本题材料和所学政治常识,分别说明中国加强与中亚国家合作的出发点和有利条件。(10
【命题立意】本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的工业企业转移、中亚与西方的经济联系路线切入,体现了高考能力立意的命题特点,主要考查综合分析历史现象、说明历史问题的能力,中档难度。
【规范解答】解答第(1)问要联系材料内容及教材知识进行归纳说明“苏联完成企业大规模级数转移的特点”,然后说明其对赢得反法西斯战争和促进苏联经济发展的意义。第(2)问从轻工业和重工业部门去分析。第(3)问直接作答。第(4)问要联系政治学科相关知识作答。第(5)问只要结合所学知识,任意列举两例或两例以上汉唐时期通过中亚进行中外联系的史实即可。第(6)问要充分提取材料三的有效信息。
【答案】(1)特点:战时紧急迁移;以国防工业为主;从中心区域迁往大后方;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迁移效率高。(10分)意义:保存了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生产能力,为赢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改变了苏联工业布局,带动了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5)汉代:张骞通西域(或者甘英出使大秦、丝绸之路);(2分)唐代:玄奘西行取经(或造纸术西传大食)(2分)
【解析】以当今能源这个热点和对外关系这个重点入题,整体来看,材料文字较多,需要耐心地阅读。第一问仍然是要求概括“特点”,看来今年全国卷二比较注重学生归纳分析的概括能力的考查。“特点”可以直接将材料与课本结合作答,“意义”可以从其目的出发,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第五问是考查汉唐两朝的对外关系的文化领域的交流传播的基本史实,问题很明确具体,难度较小。
17.(2010·上海单科.T36):德意志民族的战后45年
下面三幅漫画用夸张的手法反映了德国历史和国际关系的演变。请你为它们配上解说词。(9分)
1945年&&&&&
1965年&&&&&&&&&&&&&&&&&&&&&&&&&
图3& 1989年
【命题立意】本题以漫画的形式展现,以解说词的方式来考查战后德国历史的发展和国际关系的演变。多层次考查学生的能力。
【规范解答】二战后的国际关系格局经历了从两级格局形成到解体的变化,这是解答关键。此题要紧抓题干要求:“德国历史和国际关系”,以此作为切入点,不妨先根据漫画和时间列出三幅漫画对应的史实(图一:战败,被分区占领——雅尔塔体制;图二:柏林墙——两大阵营,美苏对峙;图三:柏林墙倒,德国统一
——冷战结束)。然后,既然是“解说词”,自然要结合漫画内容的简介来组织答案。
&& 【参考答案】
1:结合图片简述战后两德的分合及其体现的国际格局变迁。(9分)
图一:两人分离,无法握手,表示德国战败后,被盟军分区占领,雅尔塔体制形成。
图二:两人对立,各帮其主,中间的隔离带变得高大。两个德国已被柏林墙分开,分属美苏阵营,美苏对峙局面加剧。
图三:墙倒后,两人拥抱在一起,显示出团员的惊喜之情,表示柏林墙倒塌,德国重新统一,冷战结束。
答案2:结合图片作出简述。(按与题意相符程度赋分)
其他答案:(0分)
18.(2010·天津文综. T13)(16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人类社会发展中有战争的存在,更有对和平的追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删除)
&&& 材料一
&&第十六条(一)联盟会员国如有不顾本约...
...所规定而从事战争者,则据此事实,应视为对于联盟所有其他会员国有战争行为。其他会员国应即与之断绝各种商业上或财政上之关系,禁止其人民与破坏盟约国人民之各种往来,并阻止其他任何...
...联盟会员国或非会员国之人民与该国人民之财政上、商业上或个人之往来。&&&&&&&&&&&&&&&&&&&&&&&&&&&——《国际联盟盟约》
&&& 材料二
&&依照顾问会议所提办法,设立一种特殊制度治理东三省,
……此项为满洲而设之自治制度,拟仅施行于辽宁(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李顿“国联调查团”报告书
(1)材料一中,国际联盟提出了哪些维护和平的原则?
(2分)结合材料一、二全面评价国际联盟的作用。(4分)
&&& 材料三
&《非战公约》是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欧美盛行"和平主义"的形势下,欧洲政治和美国政治交错发展到一定阶段中的产物。它既没有杜绝秘密外交,也没有解决裁军问题。但是从国际法的角度来看,它还是一个重要文件,因为它强调了不侵犯的原则。然而,当真正的危机来临时,它只能成为纸上的“非战”。&&&&&&&&&&&&&&&&&&&&&&&&&&&&&&&&&&&&&&&&&——袁明《国际关系史》
(2)依据材料三分析《非战公约》产生的背景。(2分)为何“当真正的危机来临时,它只能成为纸上的‘非战’”?
&&& 材料四
&联合国宪章确定的宗旨和原则,对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已经成为公认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必须得到切实遵循。
应该鼓励和支持以和平方式,通过协商、谈判解决国际争端或冲突,……发展事关各国人民的切身利益,也事关消除全球安全威胁的根源。没有普遍发展和共同繁荣,世界难享太平。&&&&&&&&&&&&&&&
&&&&&&&&&&&&&&&&&&&&&&&&&&&&
——摘自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
(3)依据材料四指出应如何实现联合国宗旨? (2分)请谈谈中国在新时期为维护世界和平所做的贡献。(4分)
【命题立意】本题以20世纪以来的国际关系的相关知识点作为切入点,综合考查学生的本题以古今中外的法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作为切入点,综合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阐释和评价历史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规范解答】第(1)题通过材料及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即可,难度不大。第(2)题第一问通过阅读材料中的第一句话即可得出解答。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即可。第(3)题通过材料及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即可,难度不大。
&& 【参考答案】
(1)集体安全;经济制裁。
对维护和平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从李顿调查团主张“满洲自治”来看,国联未能有效地制裁侵略、维护和平。
(2)一战后和平主义盛行;欧美政治需要。
对侵略者并没有强大的约束力,列强各自的“保留条件”,成为以后战争发生的隐患。
(3)在联合国框架下,和平协商、共同发展、加强合作,维护世界和平。
一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参加维和行动等。
19.(2011·重庆文综·T39)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发展符合时代的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甲午)战争的结果使日本一跃而为新兴的军事强国,挤进了帝国主义的行列,构成对朝鲜和中国安全的威胁,进而纵横捭阖,与西方强国争权夺利。
日本对于三国干涉还辽,强迫它交出已到手的赃物,引为奇耻大辱,认定日、俄为争夺朝鲜和中国东北迟早必出一战。1904年2月,日、俄双方相互宣战。&&&&
——摘编自丁铭楠等《帝国主义侵华史》
1905年,日、俄签订《朴茨茅斯和约》。其主要内容有:俄国承认日本在朝鲜的政治、军事、经济的绝对利益;俄国自中国东北搬兵,除辽东半岛外,东北的一切地方均交还中国;俄国将辽东半岛的租借权、南满铁路太有关特权均无偿转让给日本。&&&&&&——摘编自赵建民《日本通史》
朝鲜半岛自分裂以来,民族饱尝对抗分裂之苦。“相约千年”的朝鲜和韩国首次首脑会晤,(2000年)6月15日在平壤落幕。双方在共商民族的和解与团结、交流与合作、和平与统一的大计上初结硕果,签署了《共同宣言》。北南首脑会晤的这一成果,利及北南、东北亚和亚太的和平与稳定。
&&&&&&&&&&&&&&&&&&&&&&&&&&&&&&&&&&&&&&&&&&&&&&&&&&&——摘编自《人民日报》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甲午战争前日本利用什么机会出兵朝鲜;(2分)说明甲午战争后日俄矛盾日趋尖锐以致引发战争的原因;(2分)分别归纳这两次战争对东北亚地区政治格局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导致朝鲜半岛出现分裂的直接原因;(2分)归纳这次首脑会晤所取得的积极进展并指出其重要意义。(4分)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要概括材料信息并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冷战”对朝鲜的影响等知识点归纳总结。
【精讲精析】第(1)题,甲午战争前日本出兵朝鲜是利用镇压朝鲜东学党起义;甲午战争后日俄矛盾日趋尖锐以致引发战争的原因应从材料一中概括,可从两方面分析,一是日本一跃成为新兴的军事强国,二是对于三国干涉还辽引以为耻,与俄国争夺权利。对东北亚地区政治格局的影响可从对中国、对日本、对俄国和对朝鲜四个方面分析。第(2)题,结合所学,朝鲜分裂是美苏冷战的结果;这次首脑会晤的重要意义可根据材料中“民族的和解与团结、交流与合作、和平与统一”及“利及北南、东北亚和亚太的和平与稳定”两方面概括得出。
&& 【参考答案】
(1)清政府应邀出兵帮助朝鲜镇压东学党起义。争夺朝鲜和中国东北。甲午战争后,日本成为亚洲军事强国,跻身帝国主义行列;朝鲜和中国的安全受到威胁;中国被大大削弱,国际地位急剧下降。日俄战争后,俄国在东北亚地区的势力遭到削弱;日本取得了中国东北南部地区的权益,把朝鲜变为其实际上的殖民地,势力得到更大扩展。
(2)日本投降后,苏美军队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别进驻朝鲜半岛北部和南部。在民族的和解与团结、交流与合作、和平与统一等方面达成初步共识,签署了《共同宣言》。进一步缓和了朝鲜半岛的局势,有利于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20.(2011·新课标全国文综·T47)(15分)
(1)根据图12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图中①、②两条界线形成的主要原因。(7分)
(2)根据图12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波兰东、西部边界线的确定。(8分)
【思路点拨】本题以二战为切为点,通过二战考查读图、运用知识能力。
【精讲精析】第(1)题,要对地理位置和二战的基础知识掌握熟练才能作答,实质是对二战中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苏德分占波兰的考查。第(2)题,一是要分析边界变动的原因,二是要看到其局限,如强权政治色彩。
&& 【参考答案】
(1)界线①:德国准备发动侵略战争;苏联自保;苏德签订秘密协定,分割波兰;
界线②:苏德分别侵入波兰,波兰亡国;苏德分占波兰。
(2)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德国战败;战胜国大国决定欧洲边界变更;使波兰边界得以稳定;带有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
21.(2011·山东文综·T35)下列材料摘编自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一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丘吉尔在本卷中探求了二战的起源,他为本卷定下的主题是:“英语民族如何由于他们的不明智,麻痹大意和好心肠而听任恶人重新武装。”
西班牙内战期间,丘吉尔说:“即使德国继续支持叛军一方,苏联以金钱供给政府一方,我们仍然要采取中立态度。”“我确信,严格遵守中立……是目前唯一正确和安全的办法”。
(1)材料中的“中立”是不是英国的一种“好心肠”?它对英国来说是不是“安全”办法?分别说明理由。(6分)
(2)丘吉尔的回忆录是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史料,使用时应注意什么问题?(4分)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英国绥靖政策的认识,解答本题应结合教材所学分析判断。
【精讲精析】第(1)题回答绥靖政策的实质和危害,注意要史论结合。第(2)题,考查学生对史学研究中史料价值的认识。
&& 【参考答案】
(1)不是“好心肠”:英国是以牺牲别国的利益来换取自身的安全。
不是“安全的”办法:“中立”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加速了二战的爆发,英国在二战中遭到了德国的侵略。
(2)回忆录具有主观性;要注意用其他史料加以印证。
22.(2011·浙江文综·T39)(26分)今年是苏德战争爆发70周年,苏联解体20周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事年表
1939年8月23日
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1945年8月8日
苏联对日宣战
1939年9月1日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1988年6月-7月
苏共19次代表会议,首次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公开性,民主化和社会主义意见的多元化”
1941年6月22日
苏德战争爆发
1942年1月1日
《联合国家宣言》签署
1942年7月-1943年2月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1989年-1990年
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中14个发生民族骚乱和流血冲突
雅尔塔会议
1945年4月30日
苏军攻克柏林
1991年12月
& 苏联正式解体
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日)
(1)根据大事年表提到的历史事件,分析苏联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10分)
(2)根据材料二,联系所学知识,概括学术界是怎样评价“美苏冷战”的。(8分)
(3)从思想、社会和政党政治三个方面,分析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是如何导致苏联解体的。(8分)
【命题立意】本题以苏联为中心线索,着重考查了苏联对二战的影响、美苏冷战对世界的影响以及苏联解体的原因。通过对苏联从强盛到解体这段史实的解读,思考社会主义制度改革这一重大现实问题,给当下的中国改革以借鉴。
【规范解答】第⑴题主要考查了从大事年表中获取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回答时注意将大事年表中涉及的主要事件按二战的发展阶段进行归类,可从二战的开始、扩大、转折、反攻到胜利这几个阶段对苏联的作用进行全面解读。第⑵题要求将材料中学术界的观点和教材表述进行有机整合,对“美苏冷战”从国际局势、科技发展等角度进行辩证分析。第⑶题要求从思想、社会和政党政治三个角度对苏联解体的原因进行分析,主要是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和对理论问题的分析能力。
&& 【参考答案】
(1)《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客观上加速二战的爆发;苏联参战,促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斯大林格勒战役对推动整个反法西斯战局变化具有深远影响;雅尔塔会议对加快战争进程以及战后问题的处理做了重要安排;攻克柏林,促使德国无条件投降;对日宣战,加速日本投降。
(2)学术界力图对美苏冷战作出辩证评价。既强调了美苏争锋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国际局势紧张;又看到在近半个世纪中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世界大战的爆发。既认为美苏军备竞赛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又指出冷战推动了科技的发展。
(3)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提出“公开性”“多元化”,造成思想领域极度混乱;使各种反对势力趁机崛起,社会失控,民族分裂愈演愈烈;实行“多党制”,从根本上动摇了共产党的领导。
23.(2011·海南单科·T31)
过去两年的经验已经无可怀疑地证明,任何国家都不能够姑息纳粹。任何人都不能靠抚摸来把老虎驯服成小猫……我们自己未来的安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场战争的结局……我们必须成为民主国家的伟大兵工厂。对我们来讲,这是同战争本身一样严重的紧急状况。我们必须以同样的决心、同样的紧迫感、同样的爱国主义和牺牲精神来致力于我们的任务,就好像我们处在战争中会表现的那样。我们已经向英国人民提供了巨大的物质支援,将来还将提供更多的物质支援。
&&&&&&&&&&&&&&&&&&&
——摘自罗斯福《关于国家安全的“炉边谈话”》(日)
(1)根据材料并结合年的史实,概括罗斯福提出“我们必须成为民主国家的伟大兵工厂”的主要背景。(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美国成为“民主国家的伟大兵工厂”所带来的影响。(3分)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应从材料中的时间入手,再现相关史实回答。
【精讲精析】第(1)题,抓住关键时间“日”,回顾所学相关背景知识作答,注意史论结合;罗斯福第十二次“炉边谈话”。在世界的反法西斯战场上,美国已经成为和平世界的重要力量。&
第(2)题,从美国加入后对整个反法西斯的进程方面回答影响。注意从对世界、对美国;从政治、军事角度全面作答。
&& 【参考答案】
(1)绥靖政策失败;纳粹德国在欧洲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法国败降;英国坚持抵抗,急需帮助和支援,“中立法”已不能满足英国的需要;德意日正式结成军事同盟,法西斯对世界的危害进一步加大;美国的安全和利益受到威胁。
(2)有利于反法西斯国家取得最后胜利;保护了民主国家和西方民主制度;增强了美国的军事实力,扩大了美国的政治影响。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才能进入欢瑞世纪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