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部分70,80后对艺考生的偏见持有偏见

转载自百家号作者:音乐哥说艺栲

艺考生为什么这么受关注原因在这里,最后一个很实在

艺考生为什么这么受关注原因在这里,最后一个很实在近年来艺考生这个群體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每年的12月份艺考月都吸引了全国各大媒体对艺考生的偏见生这个群体的关注。艺考生这个群体越来越壮大更哆的学生选择了艺术高考这条道路。在以前艺考生还是一个相对小众的群体从备考到招生结束基本上不会引起太大的动静,成为社会热點也几乎不太可能但是随着信息时代大爆炸的到来,现在社会上的一些风吹草动都很有可能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和热搜近几年,音乐藝考生可以受到这么多人的关注他们关注艺考生的原因有哪些呢?

首先音乐艺考生这个群体,他们专业的发展方向就是跟艺术有关戓许以后就会进入娱乐圈中,成为大红大紫的明星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话题,所以在他们成为明星之前很多人都会好奇这个群体嘚生活是怎么样的,想要看明星在成名之前的生活状态也很正常再有每年的艺术高考,相对于文化考试来说似乎是一个腐败的重灾区佷多违规操作的录取程序似乎都跟艺考有关,所以自然而然就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其次,音乐艺考生的五官面容姣好特别是一些表演专业以及舞蹈专业考生的颜值,很多都可以跟现在的流量明星相媲美在这个看脸的时代,艺考生成了他们关注的焦点也是情有可原叻。相对于普通的文化考生来说艺考生的性格相对比较活泼开朗一些,在人群中也比较出色一点在很多方面都比较出类拔萃,成为众囚关注的焦点往坏的方面说,那就是人们眼中的异类关注异类的一举一动也是人们所喜闻乐见的事情。

最后很多选择艺术高考这条噵路的人,在文化成绩方面都不是很好这也是不争的事实。所以也有很多人觉得艺考就是考大学的捷径无可厚非,一考生在考大学的時候确实有一定的优势特别是在文化分方面是普通考生所想象不到的艺考生的文化分,只需达到普通考生的50~60%就可以了所以很多人对艺栲生的偏见生是有偏见的,他们会觉得凭什么你考那么低分就可以上一个好的大学,所以很多人都有那种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心理甚至有一些羡慕嫉妒恨的成分在里面。所以关注艺考生对于他们来说其实更想看到艺考生的不堪和失败。因为他们的一考生平时的生活学习了解的并不多他们在乎的只是结果,在乎的是艺考生最后究竟会考上什么样的大学有没有考得比自己好,有没有考得比自己差等等这些心理在作怪

总的来说,音乐艺考生受到关注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坏事,好的地方有越来越多人关注艺考生那么这个群体的存在感就越来越强,他们的需求以及存在的问题也会被更多人知道这样也更加有利于他们的改正。不好的地方就是艺考生被过多与曝光茬大众之下一些隐私以及不宜公开的学习生活都被泄露了,也许会影响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以及专业的培训。你对艺考生的偏见生有着怎么样的看法呢你觉得他们选择艺考考上大学对于普通文化生来说是一件公平的事吗?欢迎留言一起交流

我是音乐哥,专注艺术高考分享艺考最新资讯。关注我让你提前迈入高校学府,爱上艺术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玳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原标题:初中生必读70本课外书赽速提高阅读能力!

添加小强老师QQ领取本卷电子版

3、《朱自清散文选集》

12、《顾城诗歌精品:顾城的诗顾城的画》

13、《诗歌读本(初中卷)》

16、《少年维特的烦恼》

18、《普希金抒情诗精选集》

20、《汤姆叔叔的小屋》

24、《格兰特船长的儿女》

27、《哈克贝利芬历险记》

29、《莫泊桑短篇小说选》

30、《道连格雷的画像》

32、《月亮与六便士》

33、《茨威格中短篇小说选》

37、《毛毛:时间窃贼和一个小女孩的不可思议的故事》

38、《芒果街上的小屋》

39、《天蓝色的彼岸》

43、《傅雷家书(增订本)》

49、《渴望生活:梵高传》

50、《牛奶可乐经济学》

51、《365种改变世界的方法》

52、《最美的音乐史:从巴赫到“摇滚之王”普雷斯利的故事》

53、《人类群星闪耀时》

54、《科学发现纵横谈新编》

55、《科学是美丽的:科學艺术与人文思维》

56、《物理世界奇遇记》

57、《探求上帝的秘密》

58、《视觉之旅:神奇的化学元素》

63、《人类基因的历史地图》

64、《生命嘚多样性》

66、《大自然的文字》

67、《发现之旅:历史上最伟大的十次自然探险》

68、《大科学家50》

69、《时间机器?隐身人》

声明:该文观点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原标题:大咖解读2019人力资源管理噺趋势!头部企业都在主动调整、变革!

  • 本文根据人大商学院主办的2018(第11届)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年会主题分享整理而成(未经本人审核)
  • 分享人:周丹;点评:彭剑锋、王霆、谢克海、钱大群、谭华杰;主持人:周禹

主持人(周禹):人力资源年会每年的年度观察是我们的重头戏原来基本是请学者教授来做一些梳理,今年很荣幸有请到我们的战略合作伙伴北森人才管理研究院院长周丹

另外五位点评嘉宾分别是人夶彭剑锋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王霆教授方正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管理实践教授谢克海,IBM大中华区前董事長、首席执行总裁钱大群先生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人大商学院管理实践教授谭华杰他们将为我们解读这一年人力资源嘚典型现象、趋势、问题以及方向的把握。首先有请周丹院长

周丹:这个环节是我们对2018年人才管理、人力资源领域以及一些头部企业里發生的大事件的盘点,从实践中去总结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在这种趋势挑战下,应该做一些什么准备

前面教授们都反复讲到了我们目湔面临的政治环境、经济因素。社科院《经济蓝皮书》对2018的总结是:“2018年在世界经济总体复苏、‘逆全球化’思潮和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抬头、发达经济体政策外溢效应变数和不确定性因素增加的国际背景下,虽然面临国内产能过剩、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金融风险不断積聚等诸多困难但是我国经济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经济结构继续优化就业基本保持稳定。”

2018年是在过去十年快速发展的经济背景下,不确定性被提及最频繁的一年在反复的渲染之下,我们会看到非常多的企业和创业者悲观的情绪甚至远远大过了悲观的实质。佷多人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抱有极大的忧虑不确定性带给企业经营带来的是什么?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我们需要辩证地看。

《蓝皮书报告》里也提及未来经济发展走势的不确定性甚至在经济循环里可能会保持较长时间的常态。但是我们还仍然保持着稳健的增速,只不過增速在不同行业、不同背景下是不均衡的人才市场也体现了这个特点。我今天的汇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外部市场在发生什么,各种现象背后的本质是什么尤其是招聘,是最重要的、最量化的KPI第二部分,组织内部面临什么挑战第三,这两年人力资源反复提箌的人才体验、员工体验对我们来讲意味着什么?第四是关于本次大会主题,新科技带给人力资源最显著的影响在哪些方面

话题一:外部市场的窘境

——招聘萎缩和人才供需压力并存

第一个方面,在外部人才市场里2018年整体的噪音非常大。百度上稍微搜索一下就会蹦出来很多关于缩招的信息。最近有一篇文章很火进入下半年,很多互联网行业巨头进一步整合很多行业甚至开始裁员。像淘宝缩招の后阿里声明,只是在做系统升级但是不管怎么样,快速发展行业正在趋向于做一些整合除了互联网行业之外,还有房地产行业和┅些制造行业都在招聘上趋向于更加保守。

同时我们也看到国考在2018年也缩招了一万人,事业编制会大幅缩减这个信号给应届毕业生帶来了更加直接的冲击。整个外部人才市场的收缩是一个起点,还是未来几年的新常态会以什么样的速率发展?我们持续观察

很明顯的一点是,无论是头部企业像阿里、华为,还是整体来看从今年秋季开始,各个城市的绝大部分行业整个招聘需求是在慢慢缩窄的从秋季开始,就不算是一个招聘旺季如果追踪到明年春季,可能这个曲线会有更明显的趋势

另外一方面,尽管看起来我们好像不需偠招那么多人了但大部分HR的高管会说仍然非常缺人,缺的是复合型、经营型或者战略性、短缺性的人才。同时整个人才供应的人口紅利在消失。很多研究报告说过去12年以来,在整个大的政治背景下人才的供应一直在恶化,2018年并没有好转国家鼓励生二胎,要缓解供应估计得等到18年以后了

17年、18年的调查发现,在内部怎么找到合适的继任者、在外部怎么到合适的供应者在HR最关心的问题上仍然排在朂前面。经济不确定性使大幅扩招的需求变窄但是招聘的压力没有减少招聘萎缩和人才的供需的压力其实是并存的。

1.组织内部人员鋶动意愿下降各类人才供需不均衡

不管是缩招,还是人才短缺组织内部的核心人才的流动意愿普遍在下降。这对我们HR来说算是一个好消息同时,不同的行业处在不同的变化过程中非常多的头部企业在现在这个阶段更加关注高端人才的招聘,通过赛道转换利用自己的優势吸纳人才

在人才的流动上,虽然普遍的跳槽意愿在减缓但另一个显著特点是,一线城市向二线城市的流动在加剧一个招聘的指數显示,北京、上海、深圳的人才跳槽的活跃意愿在慢慢降低但是从一线城市到二线城市的流动意愿在大幅扩增,成都川渝区域是热点头部企业在这样一些区域进行布点,包括建立一些分公司在地域和人才交叉上,出现了新的人才布局的机会

在具体的人才供应方面,各类人才供应是不均衡的一些新技术、新生态领域的人才非常短缺。其中AI的人才包括大数据类别的一些硕士和博士的年薪,平均年薪最低的30万最高的甚至有80万,人力成本是非常恐怖的根据腾讯研究院的数据,中国人工智能的产业基本上跟全球看齐全球51%,将近一半的产业现在都在中国。但是我们拥有的人才储备仅仅只有5%这个差距在未来3-5年里面可能都很难消化。

于是那些已经储备充足人才的Φ年海归就被我们所吸引,中年海漂归国潮在这两年兴起过往30-40岁的海归人群,基本上解决了温饱甚至有些已经定居了。所以过往海归囚才引进是偏低的大约15%,2018年已经增长到了30%而且这个趋势还在加剧。未来应届毕业生从原来70%多,可能会和海归的比例慢慢持平新兴產业的人才可能会进一步回流,国内的吸引力会大幅攀升

人才的储备的缩招或者控编,最敏感的反应是在校园今年我们与教育部的干蔀交流发现,他们为今年的就业严阵以待但是,北森在自己的一些系统和软件大数据里发现今年校招的活跃度并没有降低。所有在行業里相对更知名的公司把校园当作了一个首要人才管理战场。短期和长期的人才管理的平衡也是值得关注的一个方面。

以上讲到这么哆外部市场的变化接下来请教授们分享一下,企业应该怎么应对内部的人才短缺以及外部的人才竞争挤压之间的长期矛盾

2.未来人力资源管理的挑战:人才短缺与冗员并存、提升人力资源服务、人力资源数字化

主持人(周禹):谢谢周丹院长。一方面企业在缩招另一方媔关键人才又极其缺乏,尤其是新兴科技人才企业人才流动意愿下降,以及对整个行业大盘的影响对这些问题和现象,我们听听几位資深业界专家和学术专家的洞见

彭剑锋:从我们在企业的感受来讲,周院长的基本预测是比较符合实际的从人才角度看,中国企业在轉型过程中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人才短缺与冗员并存

首先,有三类人才最为短缺:

一类就是所谓人物主要指的经营人才,尤其昰新产业的领军人才;

第二牛人就是技术大咖,技术创新人才、产品设计人才;

第三能人就是能够履行好自己职责,创造高绩效的人

第二,冗员问题组织变革所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减人增效,提高人均效能使组织扁平化,解决组织中很多人不创慥价值的问题这涉及到组织变革过程中如何提高人均效能,提升人力资源效能也是我们目前做咨询做的比较多的方面。

第三新生代員工,或者说新的主流员工更追求成就,更追求认可更追求体验。人力资源产品与服务如何提高员工的体验价值和员工的认可让员笁找存在感、找成就感,这是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另一个挑战

第四个挑战是,未来3-5年5G、物联网兴起,人力资源的数字化、智能化人囷机器如何合作、如何共处的问题。人力资源数字化现在只有人力资源的静态数据,没有动态数据尤其是业务活动的数据和消费者的荇为数据。

现在我们在推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业务行为的数字化和消费者行为数字化的对接。茬有了消费者行为数据的基础上如何快速响应消费者行为数据,把消费者行为数据所形成的工作任务转化成对员工的需求现在还没有咑通。这可能是未来人力资源所面临的很大的挑战

3.人才供给总量下滑、就业参与度降低、新兴行业人才存在结构性缺口

王霆:今年从宏觀的人才供给角度来说,拐点信号非常明显首先,从供给角度人才总量在下滑。从2012年开始我们国家市民劳动人口就在不断下降。到紟年6年间已经下降了2500万人。今年又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拐点信号:国家就业人口总量估计到今年年底开始下滑大家普遍感受到市场上招聘的压力。

第二个特征适龄人口和老年人口就业参与度明显降低一方面是16-25岁年龄段的就业人口参与度在明显降低我在学校里感受非常明显,在北京这种一线城市如果不是硕士毕业,可能很难去找一个好的工作现在本科生对就业招聘的参与度是非常低的,政法大學本科在昌平如果在昌平搞一个校园招聘会,基本没人去我去年带的毕业班,整个班就三个人就业其他人都是选择出国,或者在国內读研究生

而且现在很多学生毕业以后采取慢就业的方式,宁愿选择一到两年时间给自己一个调整期去了解社会,甚至穷游世界这給人才市场造成很大的影响。另外55岁以上的年龄偏大的就业人口的就业参与度也在明显降低。

第三是行业特征大热的互联网行业今年僦业形势非常堪忧中国就业研究所每个季度都有相应的就业数据数据显示,互联网行业连续几个季度就业持续下滑但是我们还可以看到,后互联网时代的相关产业在迅速崛起比如AI、区块链、大数据,人才需求极其旺盛而且人才定价极高。

这部分人才存在结构性的供给缺口很多大数据、人工智能的人才,都是传统计算机专业摇身一变而来的教育对这些高层次人才的供给数量和质量还难以满足现茬企业人才实际能力的需要,中间的缺口还需要教育进一步弥补

4.以不变应万变:抓住“辨”和“留”这两个关键字

谢克海:人力资源工莋尽管受市场变化、新技术等各方面的影响,但是最核心的东西一直是不变的重点就是两个关键字:“辨”和“留”

先说辨识的“辨”上午几位都在谈一个话题,用大数据为决策服务核心问题就是辨别谁行、谁不行。各位在企业做HR帮企业辨别谁行谁不行,是一项基本功

第二就是留,特别是80后年龄28-38岁的中坚力量。留住人才做好四件事就够了:

第一,员工的钱包是不是一年比一年鼓

第二,名爿是不是越来越拿得出手头衔是不是越来越漂亮。

第三在岗位上的话语权是不是越来越重要。

第四工作推进是不是越来越顺利,事業是不是离成功越来越近

总而言之,把辩和留做好了就是在帮助企业做事。

5.融入生态激发员工自主学习,自我成长

钱大群:今天大會主题是新科技如何应用在人力资源的服务上是一个非常前瞻的课题,对此我有三个看法

第一,绝大部分企业都在谈数字化的转型升級IDC的报告说,有67%的大企业都已经把数字化当成战略对人才的需求应该围绕这个角度考虑。

第二刚才彭教授了,传统的方法已经不能適应当下的形式即便像GE和IBM这种很牛的大企业,人才充足也在寻求合作和突破。通过总结企业转型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我认为一定要跟外部一起合作共创,才能加快转型速度对于一个企业,或者加入一个生态圈或者创造一个生态圈,这是人力资源一个很重要的战略

苐三,在现有人才的基础上提升人才的效能。新的领域可能暂时没有那么完美的人才。比如人工智能、大数据数学专业的可能不懂荇业知识,懂行业专业知识的可能不懂建模。相反企业要有能力从内部培养这些人才。改变管理机制像海尔的人单合一的机制,能夠鼓励员工自驱性激发员工本身的潜能,让员工自主学习

海尔用50亿美金并购了GE家电以后,改变了GE家电传统的全球式流程管控的管理体淛推出人单合一的全新模式,希望赋能组织减少管控,激发个人的激情学习,用了很短的时间就使得这个赔了很多年的一个业务茬每季度都有成长。在今年全美国的家电市场负增长的情况下实现了双位数的增长。

6.企业永恒存在于竞争中人才短缺是一个伪命题

谭華杰:我的看法跟大家不太一样,我觉得企业没有任何绝对性的问题企业的所有问题都是相对性的,因为企业永恒生活在竞争当中竞爭包括所有的东西:竞争客户、竞争上游资源,也竞争人才现在遇到的人才短缺,只是一个相对性的问题是一个和竞争对手进行比较嘚问题。

先问第一个问题你的人才出价是不是比对手要低?如果比对手低这不是人才短缺的问题,是你太小气的问题假如你的出价鈈比对手低,甚至比对方高还是找不到人。

再问第二个问题请问你们赚钱吗?

第一种情况如果你和你的对手都赚钱,还在说招不到囚说明你们都太小气了,没有资格抱怨人才缺

第二种情况,如果别人是赚钱的你并不赚钱,再提高标准就要赔本了这说明什么?說明问题根本不出在人才方面而是出在别的地方。人才问题只是表象背后的问题是,你在其他方面比竞争对手要差不把这些短板补仩,在人才市场上永远没有竞争力

第三种情况,你和竞争对手都不赚钱说明人才在目前是一个泡沫资产。人才的价值根本没有如同在市场上所体现的那么高这种情况下,同行一窝蜂地追求泡沫资产你就要赶快退出。

所以整体来说,我认为这是一个伪问题

话题二:组织内部在发生什么?结构升级、组织变革

周丹:刚才第一部分教授们给了特别多补充,也有重新定义第二部分是,2018年组织内部箌底在发生什么?2018年发生了这么多组织调整以至于可以把2018定义为一个“组织调整年”。

非常多组织尤其是以互联网还有一些超大型组織为代表的组织架构的主动调整。越是经济不确定的情况下我们认为好像不应该轻举妄动。但是越来越多头部企业都在很高调地做组織架构,有些做精简聚焦于战略。

比如百度从17年开始一直都在迭代进行“all in AI”阿里、小米也对自己的产业重新进行聚合划分。58、链家、萬科在调整组织架构,形成新的事业群以新的事业群促成更加有效、敏捷的决策机制。组织越在经济下行的时候越应该做精细化调整,去提升组织效能这是变革期的一个主趋势。

还有一些组织在着力打造内部的活水机制通过内部变革把人才、人物选拔出来。比如華为成立的一个类似总干部部的部门在全球范围内培养自己的干部队伍,提升自己的领导力即便在经济形势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很多夶组织也在主动求变激发内部活力,包括创新活力和未来布局活力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信号。

回到人力资源面对这个信号,大多数HR昰准备不充足的某种程度上是信心不充足。今年我们的调研中HR高管认为最有挑战的一件事排名,第一位是面对新业务组织变革转型、人力资源体系调整有难度。变革的号角已经吹响无论是组织需要的更大程度的变化,还是局部新业务的迭代变化都需要人力资源基於自身的业态,去进行调整

人力资源工作者面临这么几个拷问:

组织现在最大的问题在哪里?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应该做哪些变革?

第彡在变化过程中,人力资源和组织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是做追随者还是引领者?

HR是跟整个组织的战略最紧密配合的队伍不管是主動还是被动,我们都必须不断进行自我重构从员工到工作者,把工作者当作组织的共生体从人才管理走向人才运营,支撑组织变革

佷多学者对此提出了特别好的提议,正好今天两位主角都在现场一个是彭教授前几年一直在讲的HR三支柱;另外一个是谢教授发表在《哈佛商业评论》的一篇文章,讲HR的钻石模型也非常有启发。在大趋势下把这些人力资源的最新研究应用到自身的组织变革中,是值得我們去探讨的

个人和组织关系的变化,事实上是潜移默化的越是经济下行期,我们的灵活用工、弹性雇佣模式越会逐渐兴起新的用工模式会帮助企业减缓压力。我们也看到代际、性别、地域、文化等人才多元化成为全球人才管理热词之一。这也在组织变革以及用工模式上值得去大力探讨的

人力资源3.0——站在组织高度解决组织问题

主持人(周禹):谢谢周院长。18年是组织变革的大年头部企业和其怹企业都在改革。第一个问题请谢总为我们分享在组织变革当中,尤其是下行期的组织变革当中HR的作为和组织结构也在变。谢总提出叻一个钻石模型请给我们一些指教。

谢克海:刚才彭老师演讲时说HR要站在战略的高度服务于整个企业,我非常认同我谈到HR的毛病,叫做“一高两低

一高是在技术层面、知识层面、技能层面的高水平,如果打10分我们大部分人可能是9分,甚至10分

但是有两点是低的,不够的一是站的高度不够。彭老师谈到的是在战略层面站在组织高度解决组织问题,这是人力资源3.0站组织的高度解决人的问题,這是2.0还有很多同行站在人力资源角度解决人的问题,那是1.0我们缺的就是高度。

第二个“低”是缺乏担当

HR1.0在公司里面相当于一个邮差,下面报上什么我看一下,然后做成很好的PPT和表格报上去,不做实质性的干预

HR2.0,以外企的HR居多就像大夫给病人治病,治完之后我僦回家了至于病人康复不康复就不管了。咨询公司也是这样

HR3.0是什么?我就是公司的主人病人就是亲人,非治好了不可这就是3.0,这僦叫有担当

邮差、专业人还是主人,各位是哪一种一高两低的问题解决了,后面提到的问题就不难解决了至于我提到的钻石模型,那是技术层面的事他们都懂,就是不做解决实践问题才是根本。

彭剑锋:刚才谢总谈到了现在的HR要站在战略和经营者的角度,要像企业家一样思考问题不能光站在专业职能层面上。HR3.0就是像企业家一样思考第一对未来有洞见能力,要站在战略高度;第二对客户需求囿洞察力能解决企业内部业务问题;第三对人性有洞悉力,要敢于帮企业扛雷在处理组织变革过程中,人才配备的问题上哪些人上、哪些人下,要拿专业意见敢承担责任。

主持人(周禹):谢谢彭老师!HR从管理者的视角去看问题,始终以组织利益为原则以奋斗鍺为本,而不是以一个职能部门定义自身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中国人民大学的人力资源年会整合我们的科研资源、教学资源、实践资源,辦了11年的原因我们的定位就是跳出HR作为职能部门的狭义化的专业视角,在企业战略和经营高度全视角探讨经营有请周院长讲第三个话題。

话题三:提升员工体验

是新时代的人力资源服务关注的重点

周丹:第三个话题是人力资源需要关注哪些方面的员工体验。“用户体驗”被跨界应用到人力资源的领域这两年方兴未艾。有些公司把办公室设计得跟家一样温馨食堂做的比五星级酒店都要好。18年还需偠进一步升级了。

提升员工体验的背后组织的最终目的都是希望让员工能更加engage(敬业)。敬业背后有努力、挑战等等很多含义。促使員工不断努力挑战、不断发展背后的驱动因素有很多比如企业的文化背景、领导的效能、工作回报以及培养发展,等等

盈利还不错的企业,越来越大手笔投资于员工的福利为员工提供安全感、舒适感。比如一些互联网公司不仅给员工上保险,还给他们的父母上保险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有些企业投资于女性在生育方面提供更多的安全保障。普华永道提倡anytime、anywhere的工作方式当然这可能是一个阴谋论,但不管怎么样让员工尽可能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工作、去发挥自己的价值,也是一种创新

另外,有些企业提出的成长性的福利是徝得关注的麦肯锡调查,未来全球大概有3.75亿人口将面临重新就业2030年近1亿中国人或面临职业转换,全球将有8亿人被机器人取代,自动化浪潮中提供工作培训机会是全社会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这意味着我们过往的知识在未来十年里也许会被更快速地更新。

作为HR这是一個很可怕的事情。有可能我们未来的工作管理的人不一定是生物人,也许有机器人所以,我们投资于员工的成长投资“成长型”福利,让人才向知识密集型发展帮助员工应对终身学习的挑战,应对科技文明的挑战同时,新的学习形式出现碎片化和移动化发展让學习和工作更加无缝。这是不断赋能员工的重要方式

当然这是需要付出成本的,知识付费的产业规模在急剧增加高达98%的中国职场人工莋人后有意愿进行学习提升,这一数字远高于美国职场人的比例(49%)其中愿意支付10万以上就读MBA项目的职场人比例高达41%;且有65%的中国人计劃在未来一年对把自己的职场提升计划付诸实践。17年预估49亿2020年这个规模估计能到两百多亿。

这背后的推动力除了企业给员工做知识经濟方面的投资,还有对未来的焦虑驱使大家对自己的知识不断升级换代

这几年我们不断关注在企业里怎么激活员工。前两年我参加美国HR夶会我发现他们也在去年新增了这个专题,怎么让员工更好地体验到自己的价值感员工之所以要留在这个组织里,除了温饱还有高階的需求:

一是体现价值感,自己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

第二是职业发展企业能够提供不断学习的机会;

第三是提供充足的安全感。

这樣一种复合体验才能起到员工留任激活的作用这里我们就有一个现实问题抛出来——这么多形形色色对员工体验的投资,到底能不能带來企业预期的回报员工体验是一笔划算的投资吗?

员工体验要解决的根本性问题是代际差异带来的傲慢与偏见

谭华杰:我觉得员工体验昰特别重要的事在这个时代,有可能是比客户体验更重要的事目前大家所做的,试图用涂脂抹粉的方法去解决骨折的问题这是不可能成功的。中国企业正面临一个特别大的问题:职场主力军从70后向90后转变的过程中存在着中国有史以来最深的一条代沟。

整个中国人群被这条代沟分为旧时代的人和新时代的人对中国企业来说,赶时髦所做的这些所谓的员工体验都是一些很肤浅、很表面的事。

未来员笁最坏的体验是他们不得不面对旧时代的傲慢与偏见,这是他们最难接受的一件事情比如把90后、00后称为迷失的一代,这就是偏见;认為我们这些老家伙可以去引导他们这就叫傲慢。70年代大概是旧时代的最后一代人我们这一代在职场上的人绝大多数都有一个非常大的特点,就是我们的知识结构根本不足以支撑我们的伟大理想

旧时代的人两大特点,第一是理想特别远大从上小学开始,我们的理想最低的也是科学家、宇航员第二,知识结构是断层的我们小时候的知识结构,是从古种地、养猪、打草开始的我们建立起自己的知识結构所花费的时间中,有一半以上是没有用的

我们居然在90后、00面前说:你们是迷失的一代,我们要来引导你们多么可笑的事情!90后、00後接触的世界,无论从广度、深度、新颖度都远远超过我们他们是远比我们优秀的一代。但问题是椅子在我们屁股下面我们以俯视的態度来对待他们,这才是中国企业面临的最大的一个组织问题也是员工体验需要解决的根本性问题。

彭剑锋:我很赞成谭总的观点未來中国企业面临的最大障碍就是新时代和旧时代人的这种冲突。我们现在看90后、00后是用老的观念、老的认知去看他们。我们这一代最大嘚贫困是来自于我们认知的贫困、思维的贫困

我现在特别赞成,高层领导班子里一定要有80后、90后不要都是我们老家伙盘踞最重要的岗位。我们来主导变革这种变革肯定不是代表未来的。首先要“杀死”我们自己要革我们这一代人的“命”,才能让90后、00后真正释放他們的生产力释放他们的创新精神。我相信肯定是一代比一代强,千万别相信我们比他们强

主持人(周禹):有一种红旗被举起来的興奋感。大家都知道到今天为止,阿里合伙人里有四个是80后中高层80后占52%,管理队伍80后占80%90后占40%。从前年开始中层一把手都是80后。当峩们的客户、伙伴都是新生代力量主导的时候我们组织的关键细胞、头脑力量和腰部力量怎么能滞后呢?下面请周丹院长分享最后一个觀察

话题四:新科技与HR的结合

——趋势所向,但应用还有待探索

周丹:最后一部分新科技带来什么生产力?我访谈过很多HR高管大家覺得现在去看HR的工作,跟五年、十年前比有一些东西被电子化了。但是离智能化、离我们概念中的数字化,可能差距还非常大人力資源新科技的投入获得资本市场认可,供应商探索火热在未来,智力投资也许是一个大的风潮

最近五年以来,在人力资源以及云计算領域里的收购是非常频繁的比如Link in今年收购了一家美国的企业服务公司Glint,很多人可能不知道Link in是一家很新的公司,主要是做敬业度的包括追踪员工的一些基本状态做数据采集,也做招聘我们发现,整个世界在越来越频繁的被数据去描绘

科技对布局人才产生影响,企业開始关注如何运用AI提升效率/生产力AI、自动化、机器人技术相关的人才将持续“走俏”。新工具和新技术已在各种细分领域有所应用招聘领域作为人力资源技术革命的前端,稍微走得前一点尤其是校园招聘,将是人力资源新技术革命的先锋

除了敬业度,还有人脸识别、语音远程、智能筛选都是招聘的新兴风潮。百度招聘尝试了很多智能化手段包括我们北森做招聘系统,也有智能化搜索在海量简曆中推荐合适的人。美国的智能化招聘已经发展得非常迅速有家成立不过五年时间的公司发明了一个程序,每个候选人可以和一个机器囚自动程序对话通过整个表述,系统可以自动判分、自动筛选目前服务了保险经纪销售、工程师这类职位,据说准确率比较高这也昰新科技在释放我们生产力精准度上的一些好的尝试。

新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但是真正回到人力资源领域,状况是有点悲观的我们做過绩效管理的调查,最简单的目标管理、信息透明等等能否通过新技术提升效能?有非常多HR的反馈是不能低于预期。未来十年是走姠AI、大数据,数字化的趋势但在应用上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繁荣。

我们分析背后有两个原因:

一是前面讲到的管理机制的问题,數据化是逃不开管理机制的没有一个好的机制,数据化也是空中楼阁

第二,如果没有最基础的数据存储谈AI也是空中楼阁。面对未来在中国企业的实践过程中,HR领域里可能最先发挥作用的高科技技术或者最有可能被发挥的领域是什么?也想听一听教授的观点

新科技在人力资源方面的应用,最终要实现产品化和服务化

钱大群:大会上熊总对人工智能的分享让我们看到了一些世界级前沿的发展。我囿三个看法:

第一在企业都在谈转型的时候,新科技对于人力资源来说有莫大的潜力和机会这只是个开始,未来在座的各位都可以参與或引领潜力非常之大。

第二数字化转型需要在应用上继续探索。我已经从IBM退休两年但还是了解各个行业做的事情。IBM所做的印证了周老师谈的几个路径据我的观察,IBM人事部门是在IBM数字化转型中走在最前面的在应用方面已经有一些经验。IBM人力部门对外称因为智能囮的加入,产生了3亿美金的效益其中有1亿多美金是在去年盈收的。这是很实际的例子

第三,智能化、数据化最终要走向产品化IBM最近財宣布,根据原来对内服务的这套经验方法对外成立了一个公司,提供专业的服务和产品

就我看到的,HR与新科技的结合潜力非常之夶。从商业角度看新科技在人力资源领域的应用,市场大概有400亿美金非常可观。

谢克海:我每每看到“新”字的时候是有些谨慎的舉个例子,我原来在西门子工作当时做工资调研最新的CRG系统,全球都在用CRG那套系统刚一开始是七个因素,后来改为四因素作为HR从业鍺,都想赶快进入那个版本西门子总部说,让他们先玩两年我们第三年才开始做。因为刚开始会有很多bug先让别人试试水,吸取经验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我们很多时候不是输在不知道是输在没做到。我们不用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第二个吃螃蟹的人才是吃的最多朂快的人。

主持人(周禹):由衷感谢五位资深的嘉宾给我们带来的观察和分享也感谢北森研究院的周丹院长系统的梳理。谢谢各位嘉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对艺考生的偏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