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者怎么自己写诗怎么写词

值得收藏!初学者怎样选择合适的词牌名?
来源:诗词世界
填词必须有词牌,就如写诗必须有题目。写诗时的题目,表达了整首诗的基本内容,即便不好拟标题,也可弄个“无题”之类;而填词时的词牌选择,也已规定了作者基本的情感基调,即使无标题也无关紧要,因为可以把首句作为词的标题,如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等;即使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样有完整词牌、标题的作品,有些书中亦把它标成《念奴娇·大江东去》。可见,词牌比词题更为重要。可以说,选择一个最适合于表达自己创作情感的词牌,是填好一首词的第一步。为了帮助初学者学会选择词牌,下面国风君整理了一些关于词牌选择的基本知识,供大家参考学习。(一)怎样选择词牌词,是一种配合音乐的文学,是古人拿来当歌唱的(后来逐步脱离乐器是另一码事),而词牌正是规定了一首词的音乐腔调。填词要选词牌,词牌又规定了一首词的音调,因此选择词牌就要选择词牌的声情,而不是选择词牌的名字。各个词牌都有它特定的声情,或细腻轻扬;或激越豪放;或婉约柔情;或慷慨雄壮;或幽怨凄凉;或坦荡激昂。凡此种种,词牌基本上已经规定了。如《满江红》、《念奴娇》适合填一些调子较高,感情激烈,声情俱壮的内容,因此在用韵上也以入声字为主;《小重山》、《一剪梅》适合填写一些调子低沉,感情细腻,凄清孤寂的内容,因此大多选用平韵。填词时选词牌,最忌讳“顾名思义”,即依据词牌的表象去填词。如《千秋岁》,本来是凄凉幽怨的调子,用韵很密,连不压韵的各句也全用仄声字,读来声情幽咽(秦观有“落红万点愁如海”的名句,后来黄庭坚就用此词牌吊唁秦观,因此后人多拿它作吊唁之词);而如果你望词生意地用它去祝寿,则无论如何也不合情理。同样,《寿楼春》的声调也是哀怨凄婉,不能用来祝寿。另外如《贺新郎》,词调慷慨激昂,与燕尔新婚的感情不相适应,因此亦不能用来祝贺新人。这就是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如若违反了它,则再大的作家也填不出好词。那么,怎样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内容需要去选择那些适合表达相应内容的词牌呢?根据夏承焘先生《唐宋词欣赏》,选择词牌有三种方法:第一,从声、韵方面探索,包括字声平拗和韵脚疏密;第二,从形式结构方面探索,包括分片的比勘和章句的安排;第三,排比前人同牌作品,看他们用这个词牌写哪种感情最多、最好。对初学者来说,三种方法中的第三种是最实际的,而且便于更快地掌握。(二)词牌的情感分类压抑凄凉类:《河傅》悲切。《金人捧露盘》苍凉激楚。《釵头凤》声情凄紧。《祝英台近》宛转凄抑。《剑器近》低徊掩抑。《西吴曲》苍凉激楚。《雨霖铃》缠绵哀怨。《摸鱼儿》苍凉郁勃。《普萨蛮》紧促转低沉。《天仙子》伤春伤别,情急调苦。《曲玉管》抒写羁旅中的怀旧伤离情绪。《蝶恋花》、《青玉案》是达幽咽情调,描写感情。《卜算子》婉曲哀怨而略带几分激切。《南乡子》适宜抒写缠绵低抑情调。《阮郎归》情急凄苦,凄婉欲绝。《生查子》比较谐婉、怨抑。《莺啼序》凄凉悲苍,宜写伤春伤别之情。《一斛珠》婉转凄抑,不宜表达壮烈豪迈之志。《风入松》轻柔婉转、掩抑低徊,适宜表达和婉情调。《忆旧游》、《扬州慢》、《高阳台》音调缠绵,忧婉凄抑,适宜表达凄抑情调。《何满子》哀歌愤懑,悲凉凄怨的哀曲,“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寿楼春》凄音哀乐,抑郁悲哀,原是悼亡之作,宜寄托哀思。不可顾名思义用来祝寿。《千秋岁》凄凉幽怨、声情幽咽,宜表达悲伤感抑之情,绝不能祝寿喜庆。《凄凉犯》、《惜分飞》不宜用于祝贺之词。这种词牌与内容相符合的只是少数。  缠绵婉转类:《洞仙歌》音节舒徐。《调笑令》多演唱故事。《最高楼》轻松流美。《鹊桥仙》、《点绛唇》多用于男女相会,描写感情。《一剪梅》等细腻轻杨的词调。《浣溪沙》上半阕急,下半阕缓和。《鹧鸪天》宜哀怨思慕、柔婉风丽之情。《暗香》、《疏影》音节和婉,古人多以咏梅。《木兰花慢》和谐婉转,宜于写缠绵悱恻之情。《桃园忆故人》一般抒发情感,表现友情。《踏莎行》描写雅情。《长相思》多怀旧,写男女情爱,以声助情得其双美。《满庭芳》、《凤凰台上忆吹箫》和谐婉约,轻柔婉转,宜表达缠绵情绪。《小重山》、《定风波》、《临江仙》感情细腻,宜表现细腻婉约之情调。《忆江南》、《浣溪沙》、《浪淘沙》、《少年游》音节流丽谐婉,用来表达不同的思想情感。  豪放激壮类:《永遇乐》激越情感。《好事近》表达激越不平的情调。《兰陵王》表达拗怒激越声情。《水龙吟》激越,表达凄壮郁勃情感。《清平乐》,上片感情拗怒,下片转为和婉。《南浦》高昂欢乐,不宜表达凄凉悲伤送别之情。《破阵子》为军乐,适合抒发激昂雄壮情绪。《渔家傲》拗怒,表达兀傲凄壮、爽朗襟怀的情调。《沁园春》、《风流子》壮阔豪迈,显示宽宏器宇和雍容气度。《念奴娇》多表达雄壮豪迈情感,不宜形容女性娇弱婉曲心态。《六州歌头》音调苍凉悲壮,适于表达慷慨悲壮的声情,多言古兴亡之事。《贺新郎》调高昂,宜表达慷慨激昂、豪迈雄壮的英雄情感。不宜作催妆喜庆的祝贺曲词。《釵头凤》、《更漏子》、《调笑令》、《憾庭秋》、《盐角儿》适宜表达激昂慷慨壮烈情感。《水调歌头》、《满江红》,调子较高,感情激烈,声情俱壮,适宜于表达慷慨悲壮、豪放雄浑激情的词。一般不宜写委婉柔情的思想情感。  其他:《六么》欢快爽利。《忆余杭》因描写杭州而来,描写风景最宜。《八声甘州》摇筋转骨,刚柔相济,最使人荡气回肠。《霓裳中序第一》音节闲雅。《江神子》为祀神之乐,宜于庄严。一般短篇宜抒情,长篇宜舖叙。一般上下句平仄相对的较和婉,如秦观《八六子》“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上下句平仄凌犯着多拗怒,如岳飞《满江红》“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以近体五、七言为主的词牌大多适于舒缓雍容的感情,如《浣溪沙》、《采桑子》、《蝶恋花》。凡多转韵之调皆属于一种拗怒,如《减字木兰花》、《虞美人》。句法长短参差的词牌宜于拗怒悲咽的感情。如《兰陵王》、《六丑》、《浪淘沙慢》。初学者宜用书写精壮质朴之情的《八声甘州》;从容和婉柔情的《满庭芳》;以及《蓦山溪》、《减字木兰花》、《临江仙》、《蝶恋花》、《菩萨蛮》,比较好掌握。  (三)不要墨守成规当然,词牌仅是一种格式,是一种形式而不是内容,而形式总是要为内容服务的,因此,我们也不能对词牌的选择墨守成规。我们揣摩古代大词人的作品,就是要用他们的作品来衡量某些词牌的声情;而不是用揣摩来的声情去衡量大词人的作品。《诗序》中说:“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就如《诗经》,当初也是用来吟唱的,是先有情而后有言,然后才配以音律。只有这样,个人的情感才不至于受到音律的拘束而难于表达。  即使是我们现今的歌曲,亦是先写歌词,然后再根据歌词的内容配曲。关于这一点,《乐记》中有“诗言其志,歌咏其声,舞动其容。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故“有心则有诗,有诗则有歌,有歌则有声律,有声律则有乐歌。”就连宋代王灼的专论词牌选择的《碧鸡漫志》,也有“古人初不定声律,因所感发为歌,而声律从之”之说。可见,表达真切的思想感情比形式的选择要重要多。初学者怎样写赋--《金秋》2011年08期
初学者怎样写赋
【摘要】:正诗词曲赋,四大文体,比较而言,赋是最难写的。从《诗经》算起,三千多年,能写诗的有几百万人,甚至近千万。到民国末年,有人统计:仅有名气和影响较大的诗人就有三千之众。但写赋的人,从古至今不过千人左右。大家和名家就更少了。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中说:"以赋观诗,较若纷至沓来,气猛势恶。故才弱者只能为诗,不能为赋。"古代凡有成就的赋家,无一不是大学问家和大作家。如两汉时的五大赋家司马相
【分类号】:I227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寇效信;[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4期
刘鸿模;;[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2期
黄高宪;[J];周易研究;2004年02期
王毓红;[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刘溶;;[J];殷都学刊;2006年04期
穆克宏;;[J];古典文学知识;2008年03期
袁秋实;;[J];文学前沿;2008年01期
王令樾;;[J];励耘学刊(文学卷);2010年02期
寇效信;;[J];文学评论;1962年06期
罗宗强;;[J];文学评论;197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方铭;;[A];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陆晓光;;[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刘兆吉;;[A];全国第五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4年
邵炳军;梅军;;[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郭令原;;[A];先秦两汉文学论集[C];2004年
李平;;[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吴晓卓;;[A];时代与思潮(1)——五四反思[C];1989年
吴广平;;[A];中国楚辞学(第十三辑)——2007年中国溆浦屈原及楚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陇菲;;[A];《国学论衡》第二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2001年
陈定玉;;[A];中国李白研究(1997年集)[C];199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中国人民大学
张法;[N];社会科学报;2007年
涂光社;[N];沈阳日报;2008年
赵忱 柴文良;[N];中国文化报;2006年
龙选理;[N];协商新报;2006年
陈洪;[N];光明日报;2006年
安徽师范大学
余恕诚;[N];光明日报;2007年
彭玉平;[N];光明日报;2008年
俞国林;[N];中华读书报;2007年
巫唐;[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魏天无;[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戚良德;[D];山东大学;2007年
傅刚;[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998年
杨继勇;[D];山东大学;2008年
胡元德;[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段立超;[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王玥琳;[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慈波;[D];复旦大学;2007年
冯莉;[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白晓东;[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甘玲;[D];四川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傅朝霞;[D];苏州大学;2006年
方科平;[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张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王万洪;[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赵二超;[D];河南大学;2009年
赵改丽;[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白文志;[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胡蓉;[D];浙江大学;2006年
郭艳珠;[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丛丽丽;[D];山东大学;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诗词初学者如何系统化的学习一首诗? - 知乎有问题,上知乎。知乎作为中文互联网最大的知识分享平台,以「知识连接一切」为愿景,致力于构建一个人人都可以便捷接入的知识分享网络,让人们便捷地与世界分享知识、经验和见解,发现更大的世界。5被浏览240分享邀请回答0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我是诗词初学者,我应该从哪里开始背起呢???_百度知道
我是诗词初学者,我应该从哪里开始背起呢???
我是诗词初学者,我应该从哪里开始背起呢???是五言诗还是七言诗开始背呢?
我有更好的答案
买一本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诗经,翻开第一页,开始背诵。
采纳率:78%
这个随便,从哪里都可以。
哦,那有几首
从你喜欢的背起呀!
一共有多少首呢
从第一首背下去就好了,背得了多少就要看你自己的了。
两首,词。一首,诗
昨天开始背的
代入感情,进入文字所描绘的世界。简而言之就是联想。这样背的更快。我去写作了。88
都可以。努力学习学习学习。
我不知道从哪里开始背啊
其他1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初学诗词写作必读(上)
我的图书馆
初学诗词写作必读(上)
作者:江湖生    关于写诗填词,网上的贴子很多,但一般写得都太复杂,并不适合于初学,尤其多数是从学习欣赏诗词的角度介绍诗词的基本知识,对如何学写诗词针对性不强,不少内容并非学写诗词所必须了解掌握的,而有些必须了解掌握的又没有谈深谈透。还有些帖子为了便于初学者学习,过于求简化,表述上存在很多不严谨之处,甚至包括严重的错误,容易形成误导。有感于此,我试从初学诗词写作的角度,来介绍一些基本知识。笔者自身也才疏学浅,错谬之处敬请指正。  &&&&  旧体诗包括古体诗(即古风)和格律诗(即近体诗,也称今体诗)。格律诗在写作上有严格的格律要求,今人写旧体诗一般也以格律诗为主,故有必要对其格律要求先有个了解。本文所说的诗,如非特别注明,指的都是格律诗。关于词,所指很明确,就不多说明了。    一、为什么要学格律  &&&&  诗的格律并不是自古就有的,它大致形成于南北朝时期,到了盛唐、中唐时期经过诗人的大量创作实践才逐步有了一套定型的规则。后来的诗人写旧体诗除了故意模仿古风效果的以外,都是严格地按照格律的规则来写的,不敢轻易越雷池一步。旧体诗的高峰是唐诗,唐诗中大部分都是格律诗,不合格律的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古风,这是一种特殊的诗体,往往篇幅较长,句式长短不一,中间经常转换韵脚,二是创作于格律未定型的时期,多见于初唐和盛唐早期。唐朝以后的诗人直到现在写的旧体诗,基本都是格律诗。词形成的时期略晚,大概产生于盛唐时期,经过晚唐、五代的发展,到两宋时期达到极盛。词从一开始就是有格律的。  &&&&  讲究格律,写起诗词来难免束手束脚,是无聊文人的文字游戏或作茧自缚吗?不是。诗之所以讲究格律,是为了追求更好的艺术效果。区分平仄,声音抑扬顿挫,错落有致;时见对仗,字面上下呼应,和谐美观。词的格律最初是为了能入乐演唱。后来词与音乐分家以后,格律是为了保证音律的美感。总之,格律来自诗词审美的需要。  &&&&  打个比方来说,诗词的格律好比是足球比赛的规则,没有了出界、越位等规则,就不成其为足球,人家用脚踢、用头顶,你却抱着球满场跑,那只能说是在草地上撒野,充其量只能说你玩的是橄榄球而不是足球了。  &&&&  格律很难学,或者说,学写旧体诗词的门槛很高,这是不争的事实。就笔者所见,今人写的旧体诗词,不合格律的比比皆是,包括在报刊发表的。习惯于把这种形式上是旧体又不合格律的诗词称为“老干体”,即老干部写的打油诗。如果不愿被格律所束缚,可以写新诗,如果想写旧体诗,又想写得比较地道,那就让我们静下心来化点功夫学一点格律的常识吧。    二、格律基础知识。  &&&&  1、关于平仄。  了解平仄的知识是写诗填词的基础。仄就是不平的意思,平仄的区分是基于汉语中音调的高低起伏。所有汉字的音调可分为平声和仄声两大类。现代汉语中的平声包括阴平(即第一声)和阳平(即第二声),仄声包括上声(即第三声)和去声(即第四声)。古汉语中的平声没有阴平、阳平的区别,仄声包括上声、去声、入声三类。大致说来,古汉语中的平声对应于现代汉语中的阴平和阳平,仄声对应于现代汉语中的上声和去声。但古汉语中仄声还包括入声,而在普通话中已消失了。去哪里了呢?归到普通话中阴阳上去四声中了。如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中,“一、六、七、八、十”在古汉语中就是入声,其中“一、七、八”在普通话中归入阴平,“十”归入阳平,“六”归入去声。“六”归入去声问题不大,因为去声本就属于仄声,但“一、七、八、十”现归入阴平和阳平,如不能识别,就会搞错平仄的归属。如何识别入声?如果你会江浙沪、福建、广东、广西、江西、山西、内蒙古等地方言中的一种,也好办,只要在上述方言中发音特别短促、有爆破音效果的便是入声,如“屋北鹿独宿”这句话中,在古汉语中每一个字都是入声,试着用方言念一遍,细心体会一下其音调的特点。如这些方言都不会,就要麻烦一点了,办法只有一个:硬记。好在古入声字并不太多,不到1000字。且其中相当部分在普通话中已归于上、去两声。而按前述上去两声为仄声的规则,并不影响对其平仄归属的判断,可不管它。剩下的古为入声今为阴平或阳平的汉字,是最大的干挠源。我粗粗统计了一下,至今仍在用的大概还有500多字。而这500多字中,今天常用的不过二三百字。不妨对照韵书,将常用的、今为阴平阳平的入声字划出来(从最常用的开始,逐步扩大范围),空闲时化整为零,有意记一下,应该不需要化太多时间。(据说西南方言中古入声字一律变成了阳平,会西南方言的只需对现阳平字作一辩别即可,可少作很多功课。)  下面列举今为平声的常用古入声字205个,可供优先记忆(当然,也可从中先挑几十个最最常用的,再一步步扩展):  &&& 一画:一  &&& 二画:七八十  &&& 三画:兀孑勺习夕  &&& 四画:仆曰什及  &&& 五画:扑出发札失石节白汁匝  &&& 六画:竹伏戍伐达杂夹杀夺舌诀决约芍则合宅执吃汐  &&& 七画:秃足卒局角驳别折灼伯狄即吸劫匣  &&& 八画:叔竺卓帛国学实直责诘佛屈拔刮拉侠狎押胁杰迭择拍迪析极刷  &&& 九画:觉(觉悟)急罚  &&& 十画:逐读哭烛席敌疾积脊捉剥哲捏酌格核贼鸭  &&& 十一画:族渎孰斛淑啄脱掇郭鸽舶职笛袭悉接谍捷辄掐掘  &&& 十二画:菊犊赎幅粥琢厥揭渤割葛筏跋滑猾跌凿博晰棘植殖集逼湿黑答插颊  &&& 十三画:福牍辐督雹厥歇搏窟锡颐楫睫隔谪叠塌  &&& 十四画:漆竭截牒碣摘察辖嫡蜥  &&& 十五画:熟蝠膝瘠骼德蝶瞎额  &&& 十六画:橘辙薛薄缴激  &&& 十七画:擢蟋檄  &&& 十九画:蹶  &&& 二十画:籍黩嚼  2、关于用韵。诗和词都讲求用韵,但用的是旧韵(平水韵),不是新韵。诗词用韵大体说来是一致的,但也有一些区别。现分开来说一说。  (1)诗的用韵。  先介绍一下诗的一些基础知识。  &&&&  诗中的句是以一个停顿为一句,现代在排版上以一个标点符号来划分,与我们现在一般以句号作一句不同。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在诗中算两句。单数句称作“出句”,双数句称作“对句”。  &&&&  诗常见的形式有绝句、律诗两种,绝句通篇四句,律诗通篇八句。每种又分别分五言(每句五字)和七言(每句七字)。律诗中一、二两句为首联,三、四两句为颔联,五、六两句为颈联,七、八两句为尾联。绝句大致相当于半首律诗。  &&&&  绝句和律诗中,双数句最后一字必须是押韵的,此外,全诗第一句的最后一字可押韵也不可押韵。五言以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以首句入韵为常见。(此处的入韵即指押韵,并非指用入声韵。)  &&&&  诗的用韵需用到诗韵表,一般相关基础读物都附有诗韵表。下面内容请参阅文末附录一的诗韵表阅读(只收录平声韵)。诗韵共有106个韵,其中平声30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格律诗只用平声字押韵(关于用仄声韵的是否算格律诗,目前尚有争议,初学大可不去理会,回避用仄声韵作诗便可)。因此写格律诗只需用到30个平声韵部。诗韵中将平声韵分为上平声和下平声,仅仅是因为平声字多而分为两卷,并无特别意思,不必考究两者分别。上平声有15韵,分为一东、二冬、三江、四支…十四寒、十五删,下平声也有15韵,分为一先、二萧、三肴…十四盐、十五咸。上述“东、冬、江”等字分别是这一韵部的代表字,是为了表述这一韵部方便而定的标识。属于不同韵部的韵在古代读音上是有区别的,即便是一东部的“东、同”等字和二冬部的“冬、农”等字在今韵上并无分别,但在格律诗中却属于不同的两个韵部。诗的用韵很严格,大致说来,不同韵部的字在格律诗中是不能通押的,如一东和二冬不能混用(对于今人作格律诗在用韵上是否需要如此严格,各家说法不一,我个人倾向于初学时宁严勿宽)。只有首句入韵的绝句、律诗的第一句句尾的韵不太严格,允许用相邻的韵。  &&&&  (2)词的用韵。词的用韵需用到词韵表,一般相关基础读物都附有词韵表。下面内容请参阅文末附录二的词韵表阅读。词韵表共分十九部,以第一部、第二部…来标识。其中从第一部到第十四部中每一部分别列明平声、上声、去声。从第十五部到第十九部为入声韵。有几点需作说明:一是格律诗中只用平声韵,而词中有押仄声韵的,当然这一点要根据不同词谱的用韵规定(参看下文“词的格律”部分)。二是总体而言,词韵宽于诗韵,如词韵中一东二冬是可以通用的,两者都属于第一部。可以理解为,在词中属于同一部的平声韵是可以通押的,属于同一部的上声、去声韵也是可以通押的(即同一部的上声韵与去声韵可以不作区分)。三是入声虽然与上声、去声都为仄声,在词谱中标明用仄声的字一般也都可用入声字,但如果作为韵脚,入声韵与上去声韵是严格区分的,不能通押。有的词牌如《忆秦娥》、《念奴娇》习惯于用入声韵。  &&&&  3、关于对仗。对仗“俗称对对子”,是写诗填词的一项基本功,而且对联也需用上对仗的知识,故在此专门介绍一下。对仗分上下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总的说,出句与对句对仗的基本规则为:  结构相对。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  &&&&  词性相对。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这是最基本的,再细一点分,如同样是名词,一般要求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数字对数字,方位字对方位字,颜色字对颜色字(当然这一点不如词性相对要求那么严格)。  &&&&  平仄相对。上下联对应的字一般要求平对仄,仄对平,但也不绝对,有的字是不必过于拘泥的,但节拍上的字和句末字必须平仄相对。这里再对节拍作一解释:通常以两字为一节拍,后一个字通常就是节拍上的字。在诗中基本如此,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月、间、照”三字与“泉、上、流”是节拍上的字,是各自相对的,而对不在节拍上的“明”和“清”并无此苛求。诗通常两字一顿,但在词中不绝对,如“怅廖阔,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怅”和“问”是一字豆,(也称一字领,是一个字引出下面一个词或几个词,词何处为一字豆词谱上一般会注明),在这种情况下句子的节奏就打破了,节拍后移至“阔”、“茫”、“地”上了。另外,对联的字数无一定,要根据意思来划分节拍,凡根据对联文意可停顿的地方就是一个节拍。  上下联避免重字,特别是在对应的位置。(词中对仗不拘此限,参见下文“词的对仗”)  (1)、诗的对仗。  绝句不要求对仗(当然如对仗亦可),律诗的颔联和颈联一般都要求对仗。诗的对仗要求较严,要求基本符合上述四条规则。  (2)、词的对仗。词的对仗要求宽于诗,主要区别在于:  &&&&  诗中颔颈二联例用对仗,而词中何处用对仗一般并无硬性规定,只要上下两句字数相等,通常就可用对仗,如不用对仗也可以,在上下两句字数相等时,词中也以不用对仗的情况居多。但有的词牌某些句子习惯用对仗,如《西江月》的上下阕各前两句(例: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再如《浣溪沙》下阕头两句(例: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不强求平仄相对。如“左牵黄,右擎苍。”,“红酥手,黄滕酒”。  不避重字。如“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  词的对仗之所以宽于诗,个人认为原因有二,一是词对对仗本无特别要求,本就是可对可不对,故就不如诗讲究。二是对仗要服从于平仄,而词的平仄受每个词牌词谱的个别规定,故无法强求平仄相对。  以上介绍的是学习诗词格律的预备知识,下面我们正式开始学习格律。一、诗的格律。  &&& 学诗可从最简单的五绝(五言绝句)开始学起。  &&& 五言绝句中每一句的基本句式有且仅有四种:  &&& a:仄仄平平仄  &&& b:平平仄仄平  &&& c:平平平仄仄  &&& d:仄仄仄平平  && (有下划线处指该字可平可仄,下同。)  &&&&  上述四种基本句式中,a称为仄起仄收,b称为平起平收,c称为平起仄收,d称为仄起平收。“收”指的是句末字,“起”指的是第二个字,之所以用第二个字作为标志,因为第二个字是节拍上的字,平仄是有严格要求的,而第一个字在某些情况下允许可平可仄。  一首绝句就是这四种基本句式的交替组合。除了只在首句入韵的情况下,首尾两句句式出现相同外,其余情况下,一首绝句中每一句的句式都是不重复出现的。  前面已经提到,格律诗中只允许押平声韵,双数句必须押韵,所以凡是仄收的句式不能出现在双数句中。  关于诗的格律规则, 最基本的是两条:粘和对,统称“粘对”。  &&&&  所谓“对”,就是诗的出句和对句(指第一句和第二句,第三句和第四句,依次类推)的第二个字的平仄必须是相对的,平对仄,仄对平。如出句为“仄仄平平仄”,为a句式,则对句第二字为平声的句式只有b、c两种,但因为双数句必须押韵,只能用平收,那么对句的句式只能是b:“平平仄仄平”了。  &&&&  所谓“粘”,大致说来,就是诗的上一联的对句和下一联的出句(指第二句和第三句,第四句和第五句,依次类推)中第二个字的平仄必须是相同的,平对平,仄对仄。如第二句是“平平仄仄平”,为b句式,第二字为平声的句式只有b、c两种,而同一首诗中除了首句入韵的情况下首尾两句句式可重复且必须重复外,其余情况下同一句式都不能重复,而此处是二、三句非首尾句,那么第三句就只能是“平平平仄仄”了。  &&&&  根据上面所讲的规则,我们只要确定了首句入不入韵和首句第二个字的平仄,整首诗的平仄格律就可以推演而得。如首句不入韵且第二字为仄声,则全诗的格律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abcd)。如首句不入韵且第二字为平声,则全诗的格律是cdab。如首句入韵且第二字为仄声,则全诗的格律是dbcd。如首句入韵且第二字为平声,则全诗的格律是bdab。就这么简单,不用查书的。  掌握了五绝的基本规律,五律、七绝、七律的格律学起来就不难了。  &&&&  五律大致相当于一首绝句的格律重复一遍。首句不入韵且第二字为仄声的五律,其格律为abcdabcd。首句不入韵且第二字为平声的五律,其格律为cdabcdab。首句入韵的五律情况稍复杂一点,第六、七、八句就是二、三、四句的重复,但第五句要作一个调整:因为第一句为了押韵使四个句式中有一个句式用了两次,而另一个句式没有出现,而第五句是规定不入韵的,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把第五句用前四句中缺省的一个句式代替,使后四句恢复四个句式全部出现一次的基本面貌,即首句入韵且第二字为仄声的五律为dbcdabcd。首句入韵且第二字为平声的五律为bdabcdab。  &&&&  七言相当于在五言每一句开头加上两个字,如原五言为平起式,就加仄仄,如原五言为仄起式,就加平平。所加两个字尤其是第二字的平仄必须与原五言句式的第二字相反。这样就可得出七言诗的四种基本句式:  &&& A:平平仄仄平平仄  &&& B:仄仄平平仄仄平  &&& C:仄仄平平平仄仄  &&& D:平平仄仄仄平平  &&& 即A=平平+a,B=仄仄+b,C=仄仄+c,D=平平+d。(为方便表述,笔者用大写字母标示七言句式,小写字母标示五言句式,并非约定俗成。)  &&&&  和五绝一样,七绝在首句不入韵的情况下,同一句式在全诗只出现一次。在首句入韵的情况下,有一个仄收的句式缺省,另一个平收的句式出现了两次,即首句和尾句的句式是重复出现的。首句不入韵且第二字为平声的格律为ABCD,首句不入韵且第二字为仄声的格律为CDAB,首句入韵且第二字为平声的格律为DBCD,首句入韵且第二字为仄声的格律为BDAB。  &&&  七律和七绝的关系与五律和五绝的关系是一样的。七律也大致相当于一首绝句的格律重复一遍。首句不入韵且第二字为平声的七律,其格律为ABCDABCD。首句不入韵且第二字为仄声的七律,其格律为CDABCDAB。首句入韵且第二字为平声的七律,其格律为DBCDABCD。首句入韵且第二字为仄声的七律,其格律为BDABCDAB。  &&&&  掌握了粘对的基本规则,即使是长达一百韵(一百联)的长律,我们也可以根据首句是否入韵以及首句第二字的平仄,把全诗的平仄给推导出来。所以学习规则的目的是学会了不用刻意记忆。  &&&&  上面介绍的是绝句和律诗正常的格律,称为正格,按照正格来写诗肯定没错,但个别字眼上平仄如略有出入也不能一定说是错了,因为正格之外还有一些变格存在。变格是指虽不是正格,但因有一定数量的前人诗作在某处作变通处理而约定俗成不算出律。  常见的变格有:  &&&&  五言b句式(平平仄仄平)的第三字、七言B句式(仄仄平平仄仄平)的第五字应该用仄声而用了平声,如:“云霞生薜帷”(钱起),“花近高楼伤客心”(杜甫),“日暮聊为梁父吟”(杜甫)。  &&&&  五言c句式(平平平仄仄)的第三字、七言C句式(仄仄平平平仄仄)的第五字应该用平声而用了仄声,这种情况下,本来可平可仄的五言的第一字、七言的第三字就必须用平声,如“潮平两岸阔”(王湾),“江流石不转”(杜甫),“怅望千秋一洒泪”(杜甫)。  &&&&  五言c句式(平平平仄仄)、七言C句式(仄仄平平平仄仄)中末尾三字平仄仄改为仄平仄,这种情况下,本来可平可仄的五言的第一字、七言的第三字就必须用平声,如“凉风起天末”(杜甫),“开轩面场圃”(孟浩然),“直道相思了无益”(李商隐),“日暮东风怨啼乌”(杜牧)。  &&&&  变格虽不符合正格,但仍是有一定共性的处理方式,此外,还有的诗作在某处因文意表达需要该用平而用了仄,局部是出律了(术语称为“抝”),但由于作了补救(术语称为“救”),使之仍然不违反规则,补救的方法是在本句或对句适当的位置补上一个平声字。如前面介绍的五言b句式(平平仄仄平)和七言B句式(仄仄平平仄仄平)中除了句末字外,五言的一、二两字和七言的三、四两字必须用平声,否则叫做“犯孤平”(即除句末字外只有一个平声),这是触犯天条的严重错误,古代科举考试中作诗如“犯孤平”会被一票否决判不及格的。但万一按文意此处无法连用两个平声字怎么办?补救的办法还是有的,即在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一个平声字作亡羊补牢,这样除句末字外有了两个平声字就不犯法了,如“月光明素盘”(李白),“恐惊天上人”(李白)。抝救的情况很复杂,也不经常碰到,这个帖子是针对初学者的,就不具体展开讲了。  诗的格律就介绍这么些。为便于初学者对照,下面罗列了五绝、五律、七绝、七律正格的汇总和举例,供参考。⊙指可平可仄。  1、五绝。  &&& 五绝格式一(首句不入韵)&&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 诗例: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李端听筝)  &&& 五绝格式二(首句不入韵)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韵)&&  &&& 诗例:红豆生南国,秋来发故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王维相思)&&  &&& 五绝格式三(首句入韵)&&  &&& 平平仄仄平,(韵)⊙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 诗例:江清白鸟斜,荡桨罥蘋花。听唱菱歌晚,回塘月照沙。(顾况江上)  &&& 五绝格式四(首句入韵)&&  &&&&⊙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韵)⊙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韵)  &&& 诗例: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卢纶塞下曲)  &&& 其中⊙处为可平可仄。标明(韵)的前一个字须押韵。说是说四种格式,其实格式三和格式一的后三句是一样的, 格式四和格式二的后三句也是一样的,区别只在第一句。  2、五律。  &&& 五律格式一(首句不入韵)  &&&&⊙平⊙仄仄,⊙仄仄平平(韵)。⊙仄⊙平仄,平平⊙仄平(韵)。⊙平⊙仄仄,⊙仄仄平平(韵)。⊙仄⊙平仄,平平⊙仄平(韵)。&&  &&& 诗例:青山横北郭,白水绕孤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李白送友人)  &&& 五律格式二(首句不入韵)  &&&&⊙仄⊙平仄,平平⊙仄平(韵)。⊙平⊙仄仄,⊙仄仄平平(韵)。⊙仄⊙平仄,平平⊙仄平(韵)。⊙平⊙仄仄,⊙仄仄平平(韵)。  &&& 诗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春望)  &&& 五律格式三(首句入韵)  &&& 平平⊙仄平(韵),⊙仄仄平平(韵)。⊙仄⊙平仄,平平⊙仄平(韵)。⊙平⊙仄仄,⊙仄仄平平(韵)。⊙仄⊙平仄,平平⊙仄平(韵)。&&  &&& 诗例: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李商隐晚晴)  &&& 五律格式四(首句入韵)  &&&&⊙仄仄平平(韵),平平⊙仄平(韵)。⊙平⊙仄仄,⊙仄仄平平(韵)。⊙仄⊙平仄,平平⊙仄平(韵)。⊙平⊙仄仄,⊙仄仄平平(韵)。  &&& 诗例: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王维终南山)  3、七绝。  &&& 七绝格式一(首句不入韵)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 诗例: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七绝格式二(首句不入韵)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  &&& 诗例:伤心欲问前朝事,惟见江流去不回。日暮东风春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 (窦巩南游感兴)  &&& 七绝格式三(首句入韵)  &&&&⊙仄平平仄仄平,(韵)⊙平⊙仄仄平平。(韵)⊙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 诗例: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 七绝格式四(首句入韵)  &&&&⊙平⊙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仄平。(韵)⊙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  &&& 诗例: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凉州词)  4、七律。  &&& 七律格式一(首句不入韵)  &&&&⊙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韵)。⊙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韵)。⊙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  &&& 诗例: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杜甫客至)  七律格式二(首句不入韵)  &&&&⊙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韵)。⊙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韵)。&&  &&& 诗例: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杜甫登楼)  &&& 七律格式三(首句入韵)  &&&&⊙平⊙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平(韵)。⊙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韵)。⊙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    &&&&  诗例: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韩愈左迁蓝关示侄孙湘)  &&& 七律格式四(首句入韵)  &&&&⊙仄平平⊙仄平(韵),⊙平⊙仄仄平平(韵)。⊙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韵)。⊙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韵)。&&    &&& 诗例: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 登高)&(待续)点封面 读小说专辑原创首发:现代诗3-5首;古韵10首以上三种投稿方式:&微刊底部【写留言】发作品 & &&
[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样写诗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