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瘤样骨囊肿影像应该做哪些检查

动脉瘤样骨囊肿治疗 动脉骨囊肿的鉴别诊断
  是怎么回事呢,想必大家对于动脉瘤样骨囊肿还是有一定的了解的吧,那么大家知道是怎么样的呢,是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动脉瘤样骨囊肿治疗
  治疗的选择取决于病变部位和侵袭的情况。长期观察发现,无痛性动脉瘤的生长缓慢,有其自身的回归性。选择性营养静脉的检查切除和溶栓药物经皮局部溶栓都是较新的治疗方法。经皮腔内早基丙烯酸树脂注射用于颈椎体的动脉瘤样骨囊肿治疗,有成功病例报告。常用的治疗方法有手术治疗、冷冻疗法和放射治疗等。
  若椎体出现病理性骨折成角畸形或有神经脊髓受压症状宜行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并植骨融合以维持脊柱的稳定性本病预后一般良好手术治疗包括刮除刮除植骨局部大块切除(蝶形手术)段截甚至截肢等方法。单纯刮除刮除植骨复发率较高(20%~60%)个别病例可多次复发。
  局部大块切除或段截方法,操作和术后处理比较复杂术后需要骨移植,这种方法治疗比较彻底,复发率很低报道8例,报道6例均无复发为了减少出血,可在术中应用止血带或暂时阻断大的供应动脉。对脊柱骨盆及股骨近端的病变应用选择性血管栓塞可达到较好的效果。这种方法用于术前以减少术中出血亦可为单独的治疗方法。
  用液氮冷冻,倾斜对冻结深度的局部快速冷却骨髓腔局部病变刮除术后可以达到1-2mm幸存的组织破坏和骨再植术可降低复发率。治疗随访的4例,13例复发报道2例复发33例。放射治疗也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它能使肿瘤样骨囊肿的生长,促进瘢痕形成的广泛骨化,可应用于复杂外科手术的解剖,不易完成脊柱等部位的手术。
  也有报道用来控制长骨快速生长的动脉瘤样骨囊肿和骨盆较的囊肿放射治疗后复发率在10%左右,也可损伤骺软骨造成肢体畸形,在脊柱骨盆可损伤器官还有可能引起放射性肉瘤发生。报道用放射治疗4例1例火在1年后发展为纤维肉瘤放射剂量报道不一鵻以达到治疗目的的最低剂量为宜20~50Gy(rad)。在极少数病例中对某些骨破坏严重反复复发,或手术放疗都不能控制肢体出血等病例,必要时应考虑截肢治疗。
  动脉瘤样骨囊肿疾病原因
  1、病因学
  本病病因迄今未明。大多数学者认为可能是由于局部持续性血流动力学障碍,引起静脉压极度升高致血管扩张,导致受累椎体骨质被吸收。
  2、病理学
  动脉瘤样骨囊肿也可由非骨化性纤维瘤,软骨母细胞瘤,骨母细胞瘤,单纯骨囊肿,软骨粘液纤维瘤和纤维结构不良继发转变而来。动脉瘤样骨囊肿与上述病变的联系相当密切,所以组织学报告必须包括病损多个取材部位的结果,以排除可能的原发病种。
  3、发病机制
  现在有更多的纠纷。大多数学者认为是动脉和静脉异常吻合骨内压增高,引起血腔扩张椎骨质破坏出血和出血性囊肿,近年来许多学者将疾病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所谓原发性是指除了动脉瘤样骨囊肿病变没有发现其他伴随疾病并存。继发性疾病往往与其他良性肿瘤或肿瘤样病变,甚至可能与恶性肿瘤并存。
  动脉瘤样骨囊肿内可见多数充满似血液的大小不等的囊腔,呈暗红色或棕色,以纤维组织为间隔。
  囊壁组织分两型
  ① 肉芽肿型囊壁厚薄不等,主要由丰富的多核巨细胞及间质细胞所构成。
  ② 纤维型主要为成熟的纤维组织亦可见不等量纤维性骨化,囊壁的血管改变见中小静脉明显扩张充血血管壁呈不同程度的增厚。因在动脉瘤样骨囊肿的病理改变主要为大小不等的血性囊腔,囊壁不是正常的血管壁而由反应性间质细胞及多核巨细胞构成,其下可见到纤维组织层内有反应性骨质。在病理学检查时常有伴随病变的组织学特点,因此要仔细观察病理改变的特点。
  动脉瘤样骨囊肿疾病诊断
  1、诊断
  本病多见于青少年四肢长骨及脊椎椎板没有明显的症状局部穿刺,有硬壳感很易抽出不凝固的血液在X线表现为多囊性骨质破坏,或呈远心性&气球样&膨出应考虑到本病的可能。
  2、鉴别诊断
  (1)孤立性骨囊肿
  多见于四肢长骨,常为中心型,呈对称性轻度膨胀的骨坏死,周围为致密硬化带。囊壁外缘光滑整齐,内缘则不光整。随骨骼生长逐渐移向骨干,常因病理骨折而发现。
相关阅读推荐:
香菜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一种配菜。经常可以看到煮...
鼻炎相信很多的人都不陌生吧。鼻炎的反复发作是否给...
现在由于生活条件的提高,三高人群也逐渐的扩大年轻...(动脉样骨囊肿,良性骨动脉瘤)
动脉瘤样骨囊肿怎样治疗?
向您详细介绍动脉瘤样骨囊肿的治疗方法,治疗动脉瘤样骨囊肿常用的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动脉瘤样骨囊肿应该吃什么药。
日更新浏览数:1709收藏数:201
动脉瘤样骨囊肿一般治疗
一、西医治疗常用的治疗方法有手术治疗、冷冻疗法和放射治疗等。1、手术治疗:包括刮除,刮除植骨,局部大块切除(蝶形手术),段截甚至截肢等方法。单纯刮除,刮除植骨复发率较高(20%~60%),个别病例可多次复发。局部大块切除或段截方法操作和术后处理比较复杂,术后需要骨移植,这种方法治疗比较彻底,复发率很低。Biesecker报道8例William(1986)报道6例均无复发,为了减少出血,可在术中应用止血带或暂时阻断大的供应动脉。对脊柱骨盆及股骨近端的病变,应用选择性血管栓塞可达到较好的效果,这种方法用于术前以减少术中出血,亦可为单独的治疗方法。2、冷冻疗法:即在刮除局部病变后用液氮倾入骨腔内使局部迅速降温,冷冻深度可达1~2mm,灭活残存的组织然后再植骨可减少复发率。Biesecker治疗13例,随诊4年,1例复发。Marcove报道33例2例复发。3、放射疗法:也可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它可使样停止生长,瘢痕形成,促进病变广泛骨化适用于解剖复杂手术不易彻底的部位,如脊柱。也有报道用来控制长骨快速生长的和骨盆较大的囊肿,放射治疗后复发率在10%左右,也可损伤骺软骨造成肢体畸形。在脊柱骨盆可损伤器官还有可能引起放射性发生。William报道,用放射治疗4例,1例在1年后发展为,放射剂量报道不一,以达到治疗目的的最低剂量为宜20~50Gy(rad)在极少数病例中,对某些骨破坏严重反复复发或手术放疗都不能控制肢体出血等病例必要时应考虑截肢治疗。根据不同的病变部位需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1.病变位于椎体附件者适合手术切除。2.若病变位于椎体者可行刮除和植骨术。3.若椎体出现病理性成角畸形或有神经脊髓受压症状,宜行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并植骨融合以维持脊柱的稳定性,本病预后一般良好。二、预后动脉瘤样骨囊肿手术后复发率较高主要是因手术不彻底而造成有放射治疗后变成的报告
动脉瘤样骨囊肿辨证论治
三、中医治疗[组成] 生地黄、川芎、杜仲、五加皮、怀牛膝、当归、续断、骨碎补各l0g,黄芪、防己、稀莶草、独活各15g。[加减] 气虚者,加白术、党参;血虚者,加熟地黄、白芍。[制用法] 本组病理性、无骨折分别为4,3例,分别于伤后4—5周,人院后1周,行囊肿刮除及异体骨移植物。术后肱骨、下肢分别用超肩关节夹板,长腿石膏托固定。术后第2日,用本方水煎服;&2周去防己、稀莶草、独活;用约4周。常规用抗生素1—2周,6~8周后,去除外固定。功能锻炼。[组成] 当归、枸杞子、赤芍、生地黄、续断、鹿角霜、茯苓、鳖甲、桑枝、牛膝、法半夏、丹参、夏枯草。[加减] 瘀甚疼痛剧烈者,加延胡索、血竭;体弱气血亏虚者,加党参、何首乌;腰痛者,加杜仲、狗脊;脾虚纳少者,加白术、山药。[制用法] 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同时,囊腔内注射山威注射液(含山慈菇等10余味中药,含生药0.25g/ml)首次2~5ml,第2次减为1~2ml,2—4周注射1次,3个月为1个疗程。连续用药至症状消失止。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提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向医生详细咨询。
动脉瘤样骨囊肿治疗文章
厂家:沈阳飞龙药业有限公司
厂家:山东临清华威药业有限公司
好评医院医生
相关疾病治疗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诊断分析
时间:日14:26
来源:当代医学
作者:梁丽宁1 成官迅2* 张静3 黎蕾3 张刚3& 刘婷3
  Li-ning LIANG1, Guan-xun CHENG 2*, Jing ZHANG 3, Lei LI 3, Gang ZHANG3,
  1.广东药学院临床医学院,510310,广州
  2.*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影像中心,510515,广州
  3.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影像中心研究生,510515,广州
  1. College of Clinical Medicine, Guangdo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310, China
  2. *Imaging Center, Nanfang Hospital,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515, China
  3 Postgraduates of Imaging Center, Nanfang Hospital,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515, China
  通讯作者:成官迅
  Corresponding authoe: Guan-xun CHENG
  E-mail:
[摘要] 目的 探讨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动脉瘤样骨囊肿的诊断水平。方法 收集1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动脉瘤样骨囊肿的X线、CT和MRI表现,14例经X线检查,4例经CT检查,7例经MRI检查。结果 发生于股骨上段8例,肱骨中上段3例,胫骨上段和髂骨各2例,腓骨小头、下颌骨、颧骨和跟骨各1例;X线表现为囊状骨质破坏,周边有薄层骨质增生硬化,内部可见骨嵴和骨性分隔,骨皮质膨胀变薄,可合并病理性骨折,X线平片诊断正确率为35.7%;CT表现为囊状膨胀性骨质破坏,周围可见骨壳,内部密度不均匀,可见骨性分隔,病灶可向软组织内突出;MRI表现为膨胀性多囊状病灶,周边见低信号环,囊内可见液-液平,T1WI增强扫描囊壁和分隔呈薄层环形强化,MRI诊断正确率为71.4%。结论 MRI较X线平片、CT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三者结合,有助于ABC的定性诊断。
  [关键词] 动脉瘤样骨囊肿;放射摄影术;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
  [Abstract] Objective To approach the imaging features
of X-Ray, CT and MRI in the diagnosis of aneurysmal bone cyst and to improve the
diagnosis level of aneurysmal bone cyst. Methods Imaging data of 53 patients
with aneurysmal bone cyst proved by pathology were reviewed.14 patients were
examined by radiography, 4 patients were examined by CT, and 7 patients were
examined by MRI. Results The radiographic appearances of aneurysmal bone cyst
were showed cystic bone destruction surrounded by a rim of lamellar bone
sclerosis, bone cristae and septations in the lesion, expansive and tenuis bone
cortex and pathologic fracture of bone. The correct rate of radiography was
35.7%.& The CT appearances of aneurysmal bone cyst were showed cystic
expansive bone destruction surrounded by bone shell, uneven density in the
lesion with bone septations and local lesion protruded to soft tissue. The MRI
appearances of aneurysmal bone cyst were showed expansile lesion consisting of
multiple cystic spaces lined by a rim of low signal intensity, multiple fluid
levels in cystic cavities and enhancement of cyst walls and internal septations
in contrast-enhanced T1-weighted sequences. The correct rate of MRI was
71.4%.& Conclusion& MRI was more valuable than radiography or CT in
diagnosis of aneurysmal bone cyst. Combining of radiography, CT and MRI was
benefit to qualitative diagnosis of aneurysmal bone cyst.
  [Key& Words]& Aneurysmal Bone C
R Tomography, X-Ray 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e
  动脉瘤样骨囊肿(Aneurysmal Bone
Cyst,ABC)是一种较少见的骨肿瘤样病变,占骨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1.3%,影像学上容易误诊为其它骨肿瘤或肿瘤样病变。本文回顾分析19例动脉瘤样骨囊肿的X线、CT和MRI表现,旨在提高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
  1 材料和方法
  19例ABC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男14例,女5例,年龄7~45岁,平均23岁,其中30岁以下15例。股骨上段8例,肱骨中上段3例,胫骨上段和髂骨各2例,腓骨小头、下颌骨、颧骨和跟骨各1例。经X线检查14例,经CT检查4例,经MRI检查7例,其中6例同时做了两种检查。
  2 结果
  2.1 临床和病理
  17例表现为局部肿胀、疼痛及活动功能障碍,2例发生在颧骨和下颌骨的病例表现为局部肿块进行性增大。10例有外伤史,11例合并病理性骨折。1例继发于骨巨细胞瘤术后,1例合并骨巨细胞瘤,1例合并孤立性骨囊肿。
  2.2 影像学表现
  2.2.1 X线表现
  14例均表现为囊状骨质破坏区,13例边界清晰,边缘可见薄层骨质增生硬化,形成骨壳;1例边界不清。偏心性和中心性生长各7例。5例病灶呈类椭圆形,长轴与骨干平行,9例呈类圆形。14例均可见骨皮质变薄,7例轻度向外膨胀,9例骨皮质中断,合并病理性骨折。10例病灶边缘和内部可见尖状或线条状骨嵴或骨性分隔,3例呈典型皂泡样改变(图1)。14例均未见骨膜反应和软组织肿块。X线正确诊断5例,正确率为35.7%,3例误诊为骨巨细胞瘤,2例误诊为骨纤维结构不良,2例未定性,1例误诊为嗜酸性肉芽肿,1例未发现病灶。
  2.2.2 CT表现
  2例胫骨平台和髂骨病灶呈轻度膨胀性骨质破坏,可见薄层骨质硬化边,骨皮质变薄毛糙,内可见骨嵴和骨性分隔,其中1例骨皮质中断、碎裂。1例下颌骨病灶呈溶冰状骨质破坏,边界清晰,无明显硬化边,内可见软组织密度影,并向髓腔外突出,CT值约16HU~34HU,边缘可见少量骨壳(图2)。1例颧骨病灶表现为骨皮质表面类圆形骨性突起,中央呈软组织密度,周边可见完整骨壳,局部骨皮质增厚。CT检查4例均误诊,胫骨平台、髂骨、下颌骨和颧骨病变分别误诊为软骨母细胞瘤、嗜酸性肉芽肿、造釉细胞瘤和外生性骨瘤。
  2.2.3 MRI表现
  7例均表现为分叶状囊状病灶,周围可见低信号环包绕,内可见分隔呈多房状,5例囊内可见液-液平,T2WI液平上方呈高信号,下方呈低信号,T1WI增强扫描病灶囊壁及分隔呈薄层环形强化,1例周围组织可见水肿,7例均未见软组织肿块影(图3)。5例骨皮质轻度膨胀,6例合并病理性骨折。MRI正确诊断5例,正确率为71.4%,1例误诊为骨巨细胞瘤,1例误诊为单纯外伤性骨折。
  3 讨论
  本组ABC病例79%发生于30岁以下青年人,与文献报道[1]基本一致。病变易累及四肢长骨干骺端(73.7%),以股骨上段发病率最高(42.1%)。ABC包括原发性(84%)和继发性(16%),病因尚不明,原发性可能是外伤后骨内出血的一种反应,继发性可能是由于原发病灶造成动静脉瘘引起静脉压升高,血管床扩张、充血和出血而形成[2]。本病常继发于骨巨细胞瘤、骨母细胞瘤、骨纤维结构不良和非骨化性纤维瘤,也可伴发一些少见的肿瘤性病变,如毛母质瘤[3]。
  3.1 X线诊断
  X线平片简便易行,具有良好的空间分辨率与价廉等优点,能够反映病变的全貌,大多数病例在高质量的平片上能够满足定位和部分病例定性诊断的要求。同时,平片也是CT和MRI扫描选择相关技术的基础。因此,平片为ABC最基本和首选的检查方法。Patel[2]把ABC的病理过程分为四个时期:(1)初期;(2)活动期;(3)稳定期;(4)治愈期。不同病理时期具有不同的X线表现:初期表现为边缘较清晰的溶骨性骨质破坏,膨胀改变不明显,与其它良性骨肿瘤或骨肿瘤样病变表现类似,诊断较困难。活动期病变区骨质破坏呈进行性扩大,出现较特征性的骨膜下囊状膨胀,呈“吹球样”(Blown
out)改变,囊外有骨膜化骨形成的薄骨壳包绕。稳定期病灶内常见纤细的小梁或较粗的分隔,呈典型的“皂泡样”改变。治愈期病灶进行性钙化,形成致密的骨块。本组19例病例均处于前三期,以活动期最多,仅3例呈典型的“皂泡样”改变,对骨壳和骨嵴的检出率分别为93%和71%,高于文献报道(63%和42%),可能与采用了计算机X线摄影(Computed
Radiography,CR)进行图像后处理有关。另外根据肿瘤的发生部位ABC可分为三型:偏心型、中心型和骨旁型,以前两型常见,本组病例各占50%。
  3.2 CT诊断
  CT可显示发生在颅面骨、跟骨、骨盆等结构比较复杂部位的病变,弥补了平片难以显示或显示不清的不足,对确定ABC的大小、部位、膨胀程度、骨皮质完整性、周围骨质硬化改变及其内的骨嵴等帮助很大。ABC
的CT表现为囊状膨胀性骨破坏,骨壳内缘呈大小不等弧形压迹,病变可穿破骨壳突入周围软组织形成肿块,边界清楚。病灶内部呈单纯囊性区域或不均匀密度区域,包括软组织密度结构、液性密度囊腔和(或)斑片状、条带状骨化影。病灶内见斑点状钙化和条状骨性分隔对本病的定性和鉴别诊断有一定作用[4]。目前,多排螺旋CT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其多平面成像(Multi
Planar Reformation,MPR)及容积显示(Volume
Rendering,VR)技术有较大诊断价值,既可以进行冠状面和矢状面重建,弥补常规CT横断面扫描的不足,又可以进行三维重建,具有立体、直观、清晰的特点,可以任意旋转,多方位、多角度全面观察病变[5]。
  3.3 MRI诊断
  MRI具有多方位,多序列和多参数成像的优点,可以提供更加丰富的组织学信息,它不仅可清晰显示病变部位的组织结构,而且可非常敏感地反映组织内水、蛋白质及脂肪含量的变化,使ABC无创性定性检查成为可能[6]。ABC典型的MRI表现为膨胀性分叶状病灶由大小不等的囊腔所组成,病灶边缘和内部可见线条状低信号影,代表纤维性或骨性囊壁和间隔。由于含有扩张的毛细血管,T1WI增强扫描囊壁和分隔呈薄层环形强化。大部分病灶囊内可见液-液平,主要由沉积的未凝固的血液成分造成。液平面上方为含较多蛋白质的血浆成分,T2WI表现为高信号;液平面下方为变性的细胞成分和含铁血黄素,T2WI表现为低信号。本组病例MRI对液-液平的显示率为71%,较CT有明显优势,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由于检查时静置时间较长,有利于血液成分的分离;另一方面由于在CT像上只有当血浆和血细胞分离达到一定的密度差异才能显示,而在MRI像上由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有很强的顺磁效应,显著强化了血浆与血细胞的信号对比[7],因此液-液平显示清晰。然而液-液平不是ABC特有的表现,骨巨细胞瘤、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8,9]等病变也可出现。如果病灶主要由囊腔组成而很少实性成分,那么要高度怀疑为ABC;如果病灶内含有较多的实性成分,那么可能为继发性ABC或其他囊性肿瘤性病变。
  3.4 ABC的影像诊断比较
  X线诊断的正确率为35.7%,MRI诊断的正确率为71.4%,后者较前者明显提高。在X线平片上,根据膨胀性骨质破坏、硬化边、骨嵴等典型征象诊断ABC并不困难,但早期病灶,骨质膨胀不明显,解剖部位相互重叠造成内部结构显示不清,病理性骨折出现轻度骨膜反应,病灶主要表现为原发性病变的特点,使部分ABC被误诊为嗜酸性性肉芽肿(7.1%)、骨纤维结构不良(14.3%)和骨巨细胞瘤(21.4%)等病变。CT虽然对病灶的边界硬化及其内的骨嵴显示得更直观,但对囊内液-液平和纤维分隔的显示不如MRI敏感[10],对病变的诊断缺乏一定的特异性。本组4例CT检查主要用于复杂解剖部位病灶的诊断,由于对这些复杂、少见部位的ABC特征缺乏认识,造成了4例均误诊。Woertler等[9]认为MRI对囊变区周围低信号、分叶状改变、膨胀性改变、病变内间隔及液平面等ABC的特征表现显示良好,尤其是初期膨胀不明显的病变,X线与CT特异性较少,通过分析MRI信号,对诊断有较大帮助,其诊断价值大于X线及CT。Mahnken等[11]研究指出,把X线平片和MRI结合分析比单独分析X线平片或MRI,其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明显提高。因此,从本组病例和文献分析,把X线平片和MRI结合起来,必要时结合CT检查,综合分析,可以明确ABC的范围和特征,有助于定性诊断,从而减少误诊。
  参考文献& Reference
  1.魏龙晓,魏经国,王玮,等.X 线平片及MRI诊断动脉瘤样骨囊肿的价值.实用放射学杂志, ):501-503.
  Long-xiao WEI,Jing-guo WEI,Wei WANG, et al.The value of radiography and
MRI in diagnoses of aneurysmal bone cyst.J Pract Radiol,): 501-503.
  2.Patel PJ,Demos TC,Lomasney LM,et al.Your diagnosis? Aneurysmal bone
cyst. Orthop, ):428,507-511.
  3.卢新平.毛母质瘤伴动脉瘤样骨囊肿误诊1例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
  Xin-ping LU. Misdiagnosis of pilomatricoma with aneurysmal bone cyst:a
case report. Chin J Misdiagn,):.
  4.徐黎,屈辉.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与鉴别诊断.实用放射学杂志,):404-407.
  Li XU,Hui QU.Imaging feature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aneurysmal
bone cyst.J Pract Radiol,):404-407.
  5.曾效力,陈卫国,邓凤贤,等.动脉瘤样骨囊肿CT和MRI征象分析.中国医学影像技术,):744-747.
  Xiao-li ZENG,Wei-guo CHEN,Feng-xian DENG, et al.Sign of aneurysmal bone
cyst on CT and MR imaging. Chin Med Imaging Technol,):744-747.
  6.Woertler K,Brinkschmidt C.Imaging features of subperiosteal
aneurismal bone cyst.Acta Radiol, ):336-339.
  7.许尚文,曾建华,张雪林,等.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诊断.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152-154.
  Shang-wen XU,Jian-hua ZENG,Xue-lin ZHANG,et al.Imaging diagnosis of
aneurysmal bone cyst.J Chin Clin Med Imaging,):152-154.
  8.Woertler K.Benign bone tumors and tumor-like lesions:value of
cross-sectional imaging.Eur Radiol,):.
  9.Woertler K,Blasius S,Hillmann A,et al.MR morphology of primary
aneurysmal bone cyst: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38 cases. Rofo Fortschr
Rontgenstr,-596.
  10.牟仁琪,唐小峰,周承涛,等.动脉瘤样骨囊肿的CT及MRI诊断(附21例报告).实用放射学杂志,):.
  Ren-qi MOU,Xiao-feng TANG,Cheng-tao ZHOU, et al.Aneurysmal bone cyst:CT
and MRI diagnosis:a report of 21 cases.J Pract Radiol,
  11.Mahnken AH,Nolte-Ernsting CC,Wildberger JE, et al.Aneurysmal bone
cyst:value of MR imaging and conventional radiology.Eur Radiol,2003,
北京健康在线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
好医生网站 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
免费服务热线:动脉瘤样骨囊肿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动脉瘤样骨囊肿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动脉瘤样骨囊肿得了动脉瘤样骨囊肿应该注意什么_百度宝宝知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脑动脉瘤检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