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族中是不是只有粤语 古汉语没介音

  中图分类号:H1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X(0-01   一、引"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浅析粤语与普通话对比近况
  中图分类号:H1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X(0-01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1/view-6116410.htm  一、引言   粤方言通称粤语,习惯上也叫广东话,本地人又叫广府话或白话。广东话是一种属汉藏语系汉语族的声调语言,是中国七大方言之一。粤语保留了古代汉语的入声韵及古音中-m、-n、-三个阳声韵尾,并且分阴平阳平,而且还保留了较多古汉语单音节词和古代书面语和文化词,可以称作是中国古代语言的“活化石”。粤语对于古代汉语、音韵学、现代汉语的学习所起到的重要性是不容小觑的。历年来粤语和普通话的对比研究是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下面我综合近五年粤语和普通话对比研究的成果,从语音、语法、词汇、心理层面、语言混用五个研究角度(每个角度选取两篇代表论文)对粤语和普通话的对比研究的现状进行描述。   二、现状评述   ①把两者语音对比作为研究角度   这方面的代表论文有:   1.从粤语和普通话音节结构的差异论香港地区的汉语拼音教学   粤语与普通话在音节结构方面存在差异,说明粤语区的汉语拼音教学必须针对“粤语无介音”这一特点施教;在分析各种汉语拼音教学法利弊的基础上,对声介合母法加以改进,提出一种既继承了汉语反切传统精神,又照顾到粤语音节结构特点的汉语拼音新方法――汉语拼音反切连读法。   2、不同方言区现代汉语语音、语法教学的应对策略――以东北方言区与粤方言区为例   在不同方言区进行现代汉语教学既有现代汉语教学的共性,又有其独特的个性。为了使现代汉语教学在方言区更有效地进行,此文针对不同方言区的语言特点在教学上作了一些探索:从现实语言状况出发,解决语言认识问题;从语言本身内部规律的差异入手,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   ②把两者词汇对比作为研究角度   这方面的代表论文有:   1.粤语区学生写作中的方言词汇羼入问题及纠偏对策   该文汇总粤方言东莞地区300份中学生作文中的方言词汇,进行统计归纳。针对粤语区中学生在写作中由于方言影响而出现的词汇使用不规范现象,总结规律,提出可行的教学策略及学习策略,以提高粤方言地区中学语文的教学效率。   2.粤语―普通话讲话者言语产生中的词汇选择机制初探   该文以熟练非平衡粤语-普通话讲话为被试,考察粤-普讲话者言语产生中的词汇选择机制。结果发现,在预期切换条件下,切换至粤语(熟练方言)和切换至普通话的切换代价相当;在无预期切换条件下,切换至普通话的切换代价较切换至粤语的切换代价大。   以上所选取的两篇代表论文都是从语言习得的角度来谈粤语和普通话的词汇对比,相对系统性的研究著作是以詹伯慧为代表的研究粤语的专家所撰写的书本,如詹伯慧著的《广东粤方言概要》。   ③把两者语法对比作为研究角度   这方面的代表论文有:   1.香港粤语两种差比句的交替   该文讨论香港粤语两种差比句句式“过字句”和“比字句”交替的机制。该文发现,“比字句”是循“过字句”四个表达能力较弱的缺口进占香港粤语比较句的地盘的。   2.论粤语和普通话的接触――以“就”字在香港普通话媒体中的用法为视角   本文以“就”字在香港普通话媒体中的用法为视角,认为香港媒体普通话不是内地的普通话也不是粤语,应该看做是内地普通话和粤语之间接触的产物。   比较有代表性的论著有彭小川所著的《广州话助词研究》。   ④从心理学角度对二者进行对比研究   这方面的代表论文有:   1.跨语言干涉对粤语-普通话双言者言语流畅性的影响   通过两个实验,考察了跨语言干涉对粤语-普通话双言者言语流畅性的影响。结果发现,粤语-普通话双言者的音位流畅性和语义流畅性均差于普通话单言者。而且粤语中的读音混淆影响粤语-普通话双言者的普通话的言语流畅性。   2.普通话和粤语记忆中的语言依赖效应   通过两个实验考察普通话和粤语环境下的记忆语言依赖效应。实验1运用自传式回忆范式,考察语言环境对情境记忆提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普通话和粤语环境下,普通话-粤语双言被试的回忆体现了对语言环境的依赖。当回忆时的语言环境和事件发生时的语言环境相同时,获得了更多的同类记忆。另一实验通过听觉方式呈现词,考察语音和语言表达方式对再认的影响。结果表明,普通话-粤语双言被试对用粤语方言表达的词反应时间短,误报率低,辨别力强,表明语音和语言表达方式是影响普通话-粤语双言被试记忆语言依赖效应的重要因素。   ⑤从语言混用的角度来分析语言和普通话   这方面的代表论文有:   1.香港粤语与英语的混用现象及“两文三语”的语言政策   在香港在殖民地历史里受到英国非常大的影响,香港粤语里掺杂了很多的英语词汇。但随着香港回归,香港与祖国的交流日渐频繁,对普通话运用的重视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两文三语”的语言政策在香港这片特殊的土壤上生根发芽。本文尝试以后殖民理论的观点,探讨香港粤语与英语的混用现象及“两文三语”的语言政策。   2.三语环境中的语言迁移――香港学童普通话、英语双宾句的二语习得研究   该文章从香港学童习得普通话和英语的角度,讨论他们在习得这两种二语时,两种二语以及母语粤语三者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的。   三、发展前景预测   综合以上所能搜集到的资料来看,粤语和普通话的研究趋于成熟化和细化,学者们不再满足于以广州话为标准音的粤语与普通话之间的对比,而是朝着以下两个方面的趋势逐步把粤语和普通话的对比研究推向纵深。   第一个趋势是不再满足于以广州话为标准音的粤语与普通话之间的对比,而是把研究范围拓展到粤语的其它几个片区。目前的粤语和普通话研究正逐步开始细化,关注单个粤语方言片区与普通话的对比,这是今后研究的一个趋势。   第二个趋势是将粤语和普通话的对比研究成果逐步运用于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或者是在研究粤语和普通话二者的区别时有意识地关注这二者的差异对于对外汉语教育的启发。   第三个趋势是将粤语和普通话的对比放在更为广阔的学科背景之下,跳出语言学的圈子,在别的学科领域进行思考与探索。如在心理学领域展开的粤语和普通话的对比研究,就是跨学科进行语言对比的很好例证。   四、小结   以上便是我这一段时间以来对于粤语和普通话研究对比之后综合各家研究成果总结出的一个大致研究轮廓。总而言之,粤语和普通话的差异广泛存在于二者的语音、词汇和语法之中,各个学者们都从不同角度论证过二者的差异,第一个趋势是不再满足于以广州话为标准音的粤语与普通话之间的对比,而是把研究范围拓展到粤语的其它几个片区、将粤语和普通话的对比研究成果逐步运用于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将粤语和普通话的对比放在更为广阔的学科背景之下正逐渐成为粤语和普通话对比研究的新趋势。   参考文献:   [1] 陈栩茜,张积家.粤语-普通话讲话者言语产生中的词汇选择机制初探[J].肇庆学院学报,2012(3).   [2] 陈凡凡.三语环境中的语言迁移――香港学童普通话、英语双宾句的二语习得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0(1).   [3] 李文山.论粤语和普通话的接触――以“就”字在香港普通话媒体中的用法为视角[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4] 刘蕾.粤语区学生写作中的方言词汇羼入问题及纠偏对策[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0(2).   [5] 陈启霞.香港粤语与英语的混用现象及“两文三语”的语言政策[J].科技信息,2011(13).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投稿:27粉丝:2811分享--dynmicweibozoneqqbaidu将视频贴到博客或论坛视频地址复制Flash代码复制Html代码复制微信扫一扫分享收藏0硬币--稍后看马克一下~用手机看转移阵地~用或其他应用扫描二维码手机下视频请使用扫码若未安装客户端,可直接扫此码下载应用看过该视频的还喜欢miniOFF汉语族中是不是只有粤语没介音?_汉语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5,880贴子:
汉语族中是不是只有粤语没介音?
汉语族中是不是只有粤语没介音?
粤语也有介音,比如标准粤语(广州音)的oe算介音吗?粤语介音少那是因为你没注意过一些粤语次方言,比如我们白话有ie介音,东莞话有iau之类的音等
看如何分析了
我还是想说吴川话,介音丰富如感guam 关gwan 浮fuau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为什麼普通话的i是介音而粤语不是?【汉语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5,880贴子:
为什麼普通话的i是介音而粤语不是?
普通话 “秋”,qiu粤语 “晓”“小”siu hiu
一格书院教你如何快速快速轻松获得国际汉语教师证书!对外汉语教师证做对外汉语教师,弘扬中国文化,一次报名,权威证书,对外汉语教师证
普通话的qiu是qiou的缩写,i是介音,o是韵腹,u是韵尾。
粤语的siu,i是韵腹,u是韵尾。
别的粤语方言不太清楚,但一般认为广州粤语是没有介音的。
上边是从音节结构来说的,从历史角度看的话,粤语的iu也可以算是保留了i介音。但大多数的介音粤语都是丢掉了。
丢掉了介音又如何,丢掉韵尾更严重,连语腔都改变了,还谈什么发音接近,你可以用詹姆斯的音来读英语的JAMES,更何况,在韵书中,明确记下的只有声母和韵母,介音是语言学者的推论,有无说不定。
回复:6楼你猜得对。“炎”在古代粤语中的确本来读“jaam”,但是遇“-i-”的统一归“im”了。广州话变化太大了。。。
回复:2楼哦,原来是这样
回复:7楼为什麼变化这麼大呢?
回复:9楼经济发展、人员流动,都是影响因素。另外广州貌似距离福建更近一些,广州音混入福建白读音音素也有可能。
广州话是没有介音的
普通话那个是缩写,和粤语的不一样 广州话和我此处大多字的对应是:iu--&iao&&
oeng----&iang, 另外,我处还有ian,不过貌似和广州话的对不上
回复:11楼能押韵吗?
回复:12楼有些字不能压
回复:13楼的确算是“一路”的——都是汉语啊。。。
水调歌头粤客都不压吧&&
不知闽语如何
回复:15楼普通话和粤语的发音很对应是真的,词汇也几乎一样
回复:14楼天(t'ian)年(nian)寒(hon)间(kan)眠(mian)圆(jyan)全(ts'yan)娟(kyan) 差不多?
回复:17楼词汇不是吧?很多粤语词我都不认识的啊。。。
回复:16楼不爱用“ian”的汉语肯定不行的。
回复:18楼不是
念法还是和广州话一样的 我们没有撮口呼y 不压的地方在于
修正台山话:淡ham1啖ham2炎yam3
回复:23楼那“咸”怎么说?
回复:18楼我们用 ian的地方貌似都很难找出正字 比如心痒 的表示方法
sla***ian 所以我们ian很难找出与广州话对应的地方&&
除了某些少数例子
比如表示乳房(***)的音我们的ian就可以和广州话的in对上了
老是和谐我的词 心痒sla***ian
好吧。。。再发一次 心痒--- 心 slian
回复:25楼和我猜的差不多。
客家话不能压水调歌头吗?
闽南语是这样:
天(thian)
年(lian)
寒(han)
间(kan)
眠(bian)
圆(uan)
全(tsuan)
娟(kuan)
回复:29楼据俺所知,闽南语天(t'en) 年(lian) 寒(han) 间(kan) 眠(bin) 圆(uan) 全(tsuan) 娟(kuan)
回复:30楼原来年的声母是L啊?真特别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一) 引子我们每天都在说粤语,但我们真的了解粤语吗?许多人对粤语只是有个模糊的概念。粤语作为一种活化石语言,在中华文化中有不可代替的地位。我们的研究是深入了解与探究粤语。(二) 研究背景与方法作为一名地道的东人,必须会说粤语
和懂粤语。虽然国家推广使用普通话,但许多的广东人都放不下那蕴涵着浓浓流水气息的粤方言,究竟是什么让粤语有如此的魅力?让我们通过研究了解这古老的粤方言。一 课题背景在现在这个文化大融合的社会,粤语面对着国内外的文化误解,处境愈发艰难。在古代就有“南蛮”的称呼,许多北方人都认为南方没有多少的文化底蕴,而粤语就更加是蛮夷的语言,但这种看法无疑是错误的,粤语是保留古汉语特征最多的语言。而在外语,特别是英语,冲击下粤语正被不断地变化。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小组决定对粤语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为粤语正名。在人们的意识中总会忘记粤语是最古老的古汉语继承者,或者只是模糊的有这样的概念,但就没有更深入的认识。所以,我们决定从起源,语音、字词、语法与古汉语的联系出发研究。二 研究方法在研究中,我们用到了查阅书籍、上网查找、发放调查表、咨询老师与专家等对粤语进行不断深入的研究,在此要感谢所有给予过我们帮助的人士。
查阅书籍:我们查看了古县志、现代城市介绍、相关专业书籍、杂志、报刊等近200份。上网查找:我们上网阅读了有关的调查与论坛、一些人士的研讨,并在网上咨询了一些专家的意见。发放调查表:我们在研究中一共做过两次调查,基本上是关于人们对粤语的了解情况的调查。咨询老师与专家:我们通过面谈、电话、网上论坛等途径与一些有较丰富相关知识的人士了解与请教相关知识。观看记录片:我们研究时一共观看了3部有关的记录片,也查看了一些相关的电影。听童谣与粤剧:为了更好的了解与体会粤语的魅力,我们在研究中部忘听一些粤语表达最精华的粤剧与童谣。(三) 正文一 人们关于粤语的了解身为广东人会说一口流利的粤语好重要,而了解粤语也一样的重要。关于粤语的起源,很多的人都有一定的了解,但又又多少人真正的了解粤语。从日常生活中的观察,我们估计不会又多少人真正了解她。于是我们就我们自己的学校的学生群体做了一次调查,在我校的高中部随机发出调查表300份(高一、高二、高三各一百份),回收284份,回收率94.67%,结果如下:我们随后要求他们做了一份五道关于粤语知识的是非题问卷,结果如下:1、粤语的起源在高要2、粤语是清朝的外来语言3、粤语的读音从普通话中来 4、粤语是古雅言的分支 5、粤语是古代官方语言 (只有4是正确的)结果和我们开始猜想的一样:许多人认为了解粤语,其实并不了解。这就说明有研究粤语的必要,作为古代雅言的继承者,我们先从粤语的源头开始调查。二 粤语的起源粤语到底怎样形成的呢?从汉人大规模入粤最早的历史来考察,粤语形成于西江中部。据考古发现,大约从西周时代开始,岭南粤人与中原汉人就有来往。不过,由于有五岭之隔,这种来往极为有限。到了秦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秦王发五十万大军南征百粤,秦朝征服“百越”之地,征发原六国的逃亡者以及赘婿、贾人到岭南作“垦卒”。这些垦卒“来自五湖四海”,互相交际必须使用雅言。这些垦卒“来自五湖四海”,互相交际必须使用雅言。但由于垦卒独自屯田,因此他们的语言只在屯内通行,并未在整个岭南地区传播。直至赵佗在番禺(今广州市)一带建立南越国时,也采用百越土著的服饰和生活习俗,讲百越土著的语言。可见当时的番禺一带,仍是粤人的天下。但是,在西江的中部,那里的情况就完全不同,经过秦兵的一番征讨,那里的粤人大都逃散,从而成为汉人填补及落脚定居的最佳之地,而中原汉语也就首先传播于西江中部。雅言在岭南的广泛传播,始于西汉平南越国之后。汉武帝六年(公元前111年)灭南越国,将岭南分为九郡: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同时又设立“交趾刺史部”,以便于统治这九郡,治所最初设在赢(今属越南),但不久又迁至西江中部苍梧郡治广信(今封开)。此后三百年间,广信一直是岭南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到了东汉,交趾刺史部改为交州,其治所也在广信。交趾刺史部和交州的治所大部分时间设在广信,雅言就首先在广信广泛使用。信还是岭南早期的文化中广心。从秦至东汉这段漫长的岁月,西江中部一直是岭南汉族移民的主要地带。这些汉族移民将中原的文化、语言带到这里,生根,开花,结果,是经历过一段漫长的道路的。罗香林先生指出:“汉人由西安经汉中沿汉水南下,至洞庭湖,溯湘水而至粤桂交界,中原的学术思想,由此交通孔道,向广东传播”。“当时珠江三角洲,虽然也有相当学术表现,但可以代表广东学术思想的,还是西江中部的几个学者。”(《世界史上广东学术源流与发展》)其中最突出的是经学家陈元和士燮。陈元被誉为“岭海儒宗”,晚年回广信办学,成为岭南文化的先驱者之一。士燮担任交趾郡太守40多年,还一度“董督七郡”,不少中原文人慕其名前来依附,他们来往于交趾、广信等地,以讲学为业。这些文人在传播中原汉文化时所使用的,当然是有汉字作为纪录符号的雅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著居民在学习汉文化和汉字之时,也就学习了雅言。这些土著居民的语言本来干差万别,互相无法通话,又没有文字,因此除了跟汉人交往时使用雅言之外,部落之间交往也不约而同地借助雅言。这么一来,雅言便成为各土著部落的共同语,就像春秋战国时各诸侯国交往都使用雅言一样,形成双语制,在自己部落内使用自己的母语,对外交往则使用雅言。由于广信一带远离中原,交通不便,这些汉族移民进入岭南之后,他们使用的雅言也就逐渐偏离了中原汉语的发展轨迹而形成了自己的某些特点,遂形成了早期的粤语,即粤语的雏形。语言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东汉末年,封建势力割据,岭南成为了群雄争抢的一块肥肉。经过一番争斗之后,东吴占领了岭南大部,为了巩固政权,东吴将交州州治从广信迁至番禺,从此广信作为岭南首府的三百余年历史宣告结束。但是,番禺地理位置偏东,难以控制交州西部的广阔地区,为了便于治理,东吴于永安七年(264年)将岭南分为交、广二州。中原晋王朝发生了“八王之乱”,继而又“五胡乱华”,导致中原汉人大规模南迁,使岭南汉族移民数量激增,从东晋时起一直至唐代,朝廷一直推行“以俚治俚”的政策,大量敕封当地粤人为公、侯,官至将军、刺史、太守、县令等等,客观上有利于汉民和粤民的进一步融合。在这种良好的条件下,汉族的文化及语言就从西江中游不断地向东传播。粤语便逐渐成为西江流城至珠江三角洲一带的通行语言。在粤语进一步发展的同时,北方的汉语内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相比之下,岭南汉人所使用的粤语倒是较多地保留着魏晋年间中原汉语的面貌。唐代诗人张籍的《元嘉行》中就这样写道:“南人至今能晋语”。正因为粤语从其形成之时起便较多地保存着南北朝之前中原汉语的面貌,因此,当它拥有西江流域及珠江三角洲这么一片通行区域之后,便拒绝接受北方汉语的进一步同化。到了唐宋时期,粤语正式发展成为一支具有显著特点的汉语方言,幷且形成了以番禺(广州)为中心,以西江流域和珠江三角洲为基础的一种通行语言。三 粤语的语音与古汉语的联系语音系统包括声母、韵母和声调。为此,我们就从声、韵、调这三个方面进行比较。1
粤方言与古汉语的声母系统粤方言的声母系统是对古汉语声母系统的继承和发展。舌叶音和舌尖前音三对在粤语中不分,只是在拼写韵母时有所不同,故只算三个,这也是广东人读不清卷舌因的原因。另,kw、k w是圆唇舌根音,作为声母使用,不能单独注音。单独注音时是音节,不是声母。古声母主要有上古32声母,《广韵》(中古)35声母,传统36字母,而中古音以《广韵》为代表。粤音与中古音相同的声母: P‘、m、f、‘、n、l、k、k‘、η、h,它们之间t、t发音相当一致,所管的字也大体相同。如果在这些相同的声母的字中,有的韵母也相同,那么在这两个集合中就会出现交集的情况,这个交集的特点是:粤音和古音相同或相近。在现代粤方言中,声母一个普遍性的特征是:古微母字与古明母字合流。钱大晰提出,上古没有轻唇音,只有重唇音。唐末宋初之际,守温所定的三十字母发展为三十六字母,就分化出“非、敷、奉、微”这组声母,轻唇音到这时才完全从重唇音中分化出来,例如:形声字“辈、排”的声符都是“非”,而“辈”和“排”的声母分别是[P]、[P‘],属重唇音,这说明“非”也是重唇音,上古没有轻唇音“非”这组声母。其他的轻唇音字,在粤方言中也有保持念为重唇的。.粤方言有一套唇化声母[kw]、[kw‘]和[W]。中古以前,汉语存在一套唇化声母。在上古汉语中即已存在。李广桂《上古音研究》认为,上古汉语中没有[u一] 介音,只有声母的圆唇化,有一套圆唇化舌根音。郑张尚芳在《上古音系》中谈介音问题时,没有[u一]介音 。中古的[u一]就是由这套声母中的圆唇化成分转变而来的。.中古时的全浊音声母并、奉、定、澄、从、邪、床、禅、群、匣等在粤方言中大部分都变为清音声母,普遍是古全浊声母上声字念送气清声母。中古非、敷、奉母字和晓、匣母合口韵字在粤方言中大都念[f]母。上古端组声母在绝大多数地方都念[t]、[t‘]、[n]、[1]。],在古音中“造就”是双声词,“造”和“就”的声母是相同的,古见母在粤方言区大都念为舌根塞音[k]、[k‘],粤方言这种没有发生腭化的情况是保留了中古音的特点的。在粤方言中,古精、知、照三组在绝大多数地方都混同了,只有一套塞擦音和擦音。2
粤方言与古汉语的韵母系统粤方言的代表,广州音系有35个韵母,分为单元音7个,复元音10个,鼻尾韵17个,,塞尾韵17个,鼻韵2个。而上古韵部有十一类三十部,分为阴声韵9个,入声韵l1个,阳声韵l0个。中古韵母系统以《广韵》为依据,通过系联反切下字,得出《广韵》为206韵,但《广韵》是以四声分韵的如不计声调,即用平声韵目以赅上去人三声《广韵》实为6l韵部,142个韵母。到了南宋,刘渊在《壬子新刊礼部韵略》中把《广韵》中的206韵归并为107韵,金人王文郁进一步归并为106韵,即“平水韵”。“中古时的一等韵,其主元音在现代粤语中大多数读为[э],而二等韵的主元音则几乎全读[a]。中古一、二等韵元音的差异,在粤音中仍保持着。中古时的一等韵,其主元音除灰、桓韵为[a]外,其他的韵可能是[a]。现代粤语大多数方言点发生了从a—c的变化,但一、二等韵的差别没有泯灭。现代粤音的三等韵不存在[i]介音,这与中古音一致。古遇摄合口一等(模韵),广州除喉牙音外都不念[U],而念成[ou] .粤音与中古音的主要差异是:把中古的三、四等韵混为一读,祭——齐、宵——萧、盐严——添、仙元——先、庚三清——青等都合而为一。中古《切韵》音系只有[一i][一U]两种元音韵尾,而粤语却有三种韵尾,多了[一y]。这个韵尾是近代由[i]韵尾圆唇化而来的。它主要出现在灰韵和支脂微韵的合口字中。存在圆唇韵尾,是粤方言的另一个特色. 3
粤方言与古汉语的声调系统声调是字音高低的升降。上古声调有多少类,音韵学界没有一致的看法;而中古声调沈约等人把它归为平、上、去、入四类,至于其调值就不得而知。不过,唐代僧人处忠的《元和韵谱》和明代僧人真空的《玉钥匙歌诀》中都有些模糊的描写,分别是“平声哀而安,上声历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和“平声平道莫低昂. 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中古四声到现代四声有了较大变化,其结果是:“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四声”了。下面是粤方言与古汉语声调的一些对照情况:粤方言九个调类是由中古音四个声调发展而来的,即中古的平在粤方言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分为阴上、阳上,去分为阴去、阳去,入分为阴入、阳入和中入(上阴入、下阴入和阳入)。除开下阴入,基本和中古四声相对。粤方言各地调类数目各有不同。除广州及其同支系的方言多为九个声调以外,有的少于九个,也有的多于九个,最少的有六个(如中山),最多有十个(如广西博白)。《切韵》音系的声调系统,在粤语中保存完好,而且有所发展。平声在粤方言区各地都分阴阳,阴平与古清声母配,阳平与古浊声母配,其余类推。入声都分阴阳,古上声次浊声母的字,在四邑系台山、开平、新会、江门等地分化得很厉害,念成阴上、阳上、阴去、阳去四类。古次浊声母的入声字,也常念成阴调,例如江门‘麦、落、物’念阴入,而在广州,这些字都是念阳入的。粤方言的人声对古入声有很多保留。如竹、急、屋”在粤方言中是入声,在古汉语也是入声。另外,广州话二十八辙中的腊杂辙、执拾辙、月缺辙、涉猪辙、割渴辙、劈石辙、绿竹辙、力敌辙、活泼辙等中的字都保留了古人声字的读音,如鸭、塔、级、十、律、劣、猎、舌、确、国、笛、硕、略、濮、熟、觅、即、泼、阔等字。因此,在判断古汉语诗歌的平仄和用韵时.可利用粤方言的入声。总结
1.粤方言中的2O个声母绝大多数是上、中古声母(主要是中古声母)的遗存,但在不同的地区其保留的情况不完全相同,基本上,粤方言区声母是几个古声母的归并整合。 2.粤方言的韵母对中古一、二等韵的区别有较完好的保存,而三、四等韵就混读了。3.粤方言的九个声调是在中古四声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总之,粤方言语音系统对古汉语语音系统有较多的继承和保留。这就有利于操粤方言的人更好更容易地学习古汉语音韵知识。同时,在阅读古文时用粤语读,能又快又好地理解文意,特别是阅读古代诗、词、曲、赋等韵文时,粤语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其中的韵律和旨意。所以,了解、熟悉粤方言和古汉语的语音系统的知识和关系,有利于古汉语的教学和学习。四 粤语的字词与古汉语的联系(注:上面的文字摘自《广东粤方言概要》)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有很多古文中的字在普通话中是没有的,而在我们粤语中却经常用到,这也使得我们在背诵古文时觉得用粤语去背会更容易理解和记熟。粤语保留有较多古词古义,措辞古雅,且粤语的许多词语,包括语气助词,都可以直接在古汉语的典籍中找到来源。在汉语北方话中,这些古词已被 废弃不用或很少用。,用「差人」来表
如粤语中将「粘」说成「黐」示「警员」等;又如粤语常于句末的语气助词“忌”(现常常被写作“嘅”),在《诗经o国风o郑风o大叔于 田》有“叔善射忌,又良御忌”的表述;再如“打碥炉”(吃火锅),“碥炉”为一种古炊具;“牙烟”(即“崖 -{广}-”,意危险,古文中原意为“悬崖边的小屋”,其中,“-{广}-”与“-{广}-”在古代汉语中为不同的字, 表不同的意思,前者就是“小屋”之意。悬崖边的小屋,);“濿淅”(现粤语中意为“遇到麻烦”、 危险之意。“麻烦”;来源于古书中形容衣衫尽湿在水中行走的声音 ——想象一下在水中行走的滋味,就不难发现粤语词生动)等词;此外,现代汉语中“行”和“走”的意思基本上没有差异,但是广州话当中,“行”就 是步行,而“走”保留了古汉语中“跑”的意思。但是随着汉语北方话在广东地区的推行和外来人口的影响,很多广州话保留下来的古语词汇已经减少被使用。五 语法粤方言的语法跟民族共同语差别不算大。突出的一些特殊语法现象,在粤方言各地大都同时存在。下面略据比较突出的语法特点,同时也是与古汉语有较大联系的语法特点。1.粤方言中表示动物性别的语素有“公”、“牯”、“项”、“乸”等。这些区别雌雄的语素在构词上粤方言一律置于动物名称的后面,如“鸡公”(公鸡)、“牛牯”(公牛)、“鸭乸”(母鸭)、“鸡项”(没下过蛋的小母鸡)等等。2.粤方言构词法中的词头词尾(所谓“前缀”“后缀”)跟共同语及其他汉语方言比较颇具特色。一方面共同语中的“子”尾“儿”尾在粤方言中出现的范围比较小,频率比较低。如共同语中“刀子”,粤方言中叫“刀”,“花儿”叫“花”。另一方面,粤方言自身却有几个特殊的词头词尾,使用频率相当高。如“阿”:阿爸、阿妈、阿爷阿英。“仔”:相当于共同语的“子”。但粤方言的“仔”使用范围跟共同语的“子”并不完全对应。粤方言的“仔”可用在许多方面,而共同语加“子”的名词在粤方言中爷不一定都可以加“仔”。粤方言中加“仔”的词有的表示小义,有的不表示小义,如表示小义的:亭仔(小亭子)、猫仔(小猫);表爱称的:强仔、雄仔等;表示某一属性任务的:肥仔、矮仔、乡下仔等。“佬”用在形容词及某些专门行业名称之后,指成年男子,又是略带贬义,如肥佬(胖子)、寡佬(单身汉)。3、状语后置的现象:粤方言中有少数几个副词,或表示时间先后,或表示数量和次数的多少,常常置于述语中心动词之后,成为粤方言句法中引人注目的一个特点。如:我行先,你慢慢来。(我先走,你慢慢来。)我地去睇电影先,在去食饭。(我们先去看电影,再去吃晚饭。)今个学期我上多一门课。(这个学期我多上一门课。)买少D生果就得啦。(少猫一些水果就行了。)食多一碗饭添。(再多吃一碗饭。)4、双宾语的位置:双宾语句通常是“给予”类动词(“给”、“交给”、“分给”等等)后带有两个宾语,一个指物,一个指人。共同语中这两个宾语是指人宾语再前,指物宾语在后,构成“动词+指人宾语+指物宾语”。粤方言一般却是指物宾语在前,指人宾语在后,构成“动词+指物宾语+指人宾语”的格式。例如:送本书拒。(送他一本书。)借枝笔我。(借我一枝笔。)如果指物宾语带有修饰成分,粤方言往往就在指物宾语跟指人宾语之间添加一个“过”。例如:拒比过几只生果我。(他给我几只水果。)六 总结由上面的研究,我们发现,粤语是一种源远流长得有深厚文化底蕴得语种,而不是什么蛮荒之地的语言。在岁月的长河中她不停地流动着,富有生命力,执着地坚持着自己的本质,从未改变过自己的根本。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粤语是现在最为接近古汉语的语种;2 粤语的字词中还有很多古字词;3 粤语中特殊的语法是从古汉语中继承得来。所以,我们有理由未粤语而感到骄傲,为自己可以继承老祖宗们千百年流传下来的语言而高兴,但同时,我们也有这样的义务去爱护粤语并将粤语发扬光大。面对人们的质疑,我们应该拿出我们的证据捍卫粤语的名声;面对各种文化的冲击,我们不要光想到如何保护中华民族的文化,而忘记了粤语也是中华文化很重要的组成部分。爱护粤语,你我有责!我们的参考文献:《粤语源流考》
作者:罗康宁《世界史上广东学术源流与发展》
罗香林《广东粤方言概要》
作者:詹伯慧詹伯慧《汉语方言及方言调查》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袁家骅《汉语方言概要(第二版)》
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李新魁《广东的方言》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李广桂《上古音研究》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郑张尚芳《上古音系》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董同和《汉语音韵学》
北京:中华书局,2001.(四) 研究心得在这次有意义的活动中,我们小组的每一个人都有了许多的收获。首先,我们对我们的粤语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日常生活中用到粤语时我们会更留心这种历史悠久的语言,我们更加爱我们的粤语了。其次,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懂得了如何让一个团体高效地运转:团体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多沟通,热爱集体,一心一意地把分配下来的工作干好。相信在未来,当再有这样的活动或机遇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一定会很好地办好。最后,在活动中我们的最大的收获是——我们的友谊更加深厚了,经过10个月的共同努力,我们之间已经形成了很好的默契,我们之间更加信赖了。如果还有机会再次参加这样的活动我们还是回一起去研究,一起上,不怕一切的难题,因为与兄弟们一起!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92to.com,您的在线图书馆
欢迎转载:
相关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粤语是不是古汉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