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逃了资助政策宣讲两节课课我们学校每个学期都要写个人鉴定表包括平时的矿课记录也要写上克请问一下鉴定表是入档案的吗

让青少年热爱科学的故事(青少年素质养成必读故事)_起点中文网_小说下载
扫描下载起点读书客户端
  张衡和地动仪
张衡是东汉时期杰出的科学家。他从小就爱想问题,对周围的事物,总要寻根究底,弄个水落石出。
一个夏天的晚上,张衡和爷爷、奶奶在院子里乘凉。他坐在一张竹床上,仰着头,呆呆地看着天空,还不时地指指画画,认真地数星星。
张衡对爷爷说:“我数得时间久了,看见有的星星的位置移动了,原来在天空的东边,现在偏到西边去了。有的星星出现了,有的星星又不见了。它们不是在跑动吗?”
爷爷说:“星星确实是会移动的。你要认识星星,先要看北斗星。你看那边比较明亮的七颗星,连在一起就像做饭的勺子,很容易找到……”
“噢!我找到了!”小张衡很兴奋,又问:“那么,它是怎样移动的呢?”
爷爷想了想说:“大约到半夜,它就移到地平线上,到天快亮的时候,这颗北斗星就翻了一个身,倒挂在天空……”
这天晚上,张衡一直睡不着,多次起来看北斗星。夜深人静,当他看到那颗闪烁而明亮的北斗星时,它果然倒挂着,他多么高兴啊!他想:这北斗星为什么会这样转来转去呢?天一亮,他便赶紧去问爷爷,谁知爷爷也讲不清楚。
后来,张衡长大了,皇帝得知他非常有学问,就把张衡召到京城洛阳担任太史令,主要掌管天文历法。
为了探明自然界的奥秘,年轻的张衡常常一个人在书房里读书、研究,还常常站在天文台上观察日月星辰。他想,如果能制造出一种仪器,能够上观天、下察地,预报自然界将要发生的情况,这对人们预防灾害,揭穿那些荒诞的迷信鬼话,该是多么好啊!
于是,张衡把从书本中和观察到的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开始了试制“观天察地”仪器的工作。他把研究的心得写成了一本书,叫做《灵宪》。在这本书里,他告诉人们:天是球形的,像个鸡蛋,天就像鸡蛋壳,包在地的外面,地就像蛋黄,这就是“浑天说”。
接着,张衡根据这种“浑天说”的理论,开始设计、制造仪器。不知经过多少个风雨晨昏、熬过多少个不眠之夜,一个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仪器——浑天仪诞生了。这个大铜球很像今天的地球仪,它装在一个倾斜的轴上,利用水力转动,它转动一周的时间恰好和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相等。而且在这个人造的天体上,可以准确地看到太空中的星象。
那个时候,经常发生地震。每发生一次大地震,就会影响到好几十个郡,城墙、房屋倒塌,还会死伤许多人畜。
当时的封建帝王和一般人都把地震看做是不吉利的征兆,有的还趁机宣传迷信、欺骗人民。
但是,张衡却不信神、不信邪,他对记录下来的地震现象细心地进行观察和分析,发明了一个测报地震的仪器,叫做“地动仪”。
地动仪是用青铜制造的,外形有点像一个酒坛,四周刻铸着八条龙,龙头向八个方向伸着。每条龙的嘴里含了一颗小铜球,各个龙头下面都蹲了一个铜制的蛤蟆,对准龙嘴张着嘴。哪个方向发生了地震,朝着那个方向的龙嘴就会自动张开来,把铜球吐出。铜球掉在蛤蟆的嘴里,发出响亮的声音,这时就给人发出地震的警报。
公元138年2月的一天,张衡的地动仪正对西方的龙嘴忽然张开来,吐出了铜球。按照张衡的设计,这就是报告西部发生了地震。
可是,那一天洛阳一点也没有地震的迹象,也没有听说四周有哪儿发生了地震。因此,大伙儿议论纷纷,都说张衡的地动仪是骗人的玩意儿,甚至有人说他有意造谣生事。
过了几天,有人骑着快马来向朝廷报告,离洛阳一千多里的金城、陇西一带发生了大地震,连山都有崩塌下来的,大伙儿这才信服。
为祖国努力学习
詹天佑,字眷诚,是我国第一位铁路工程专家。他出生于广东南海县,曾祖和祖父都是经销茶叶的商人。到了他父亲詹兴洪时,正遇上鸦片战争,茶行破产了,只能靠父亲詹兴洪种田来维持家庭生活。
詹天佑8岁那年进私塾读书,他天资聪慧,求知欲强。可是在那里,塾师所讲的都是“四书五经”和八股文,老是“之乎者也”、“天地君亲师”一类陈旧腐朽的东西,枯燥无味,束缚了学子的身心发展。詹天佑对这一套腻烦透了。
他最感兴趣的是工程、机械等新知识,他用泥巴捏火车,做机器。他身上老是装着小齿轮、发条、螺丝刀、镊子等,一有空就摆弄着玩。小伙伴们都称他是“机器迷”。
一天,小天佑对他家的闹钟突然产生了兴趣,他想,这个方方的东西为什么能“滴答滴答”走个不停?为什么它能按时响铃?为什么它能始终这么均匀地走?家里的大人都有事出去了,小天佑决定打开这个宝贝匣子,看看其中的奥秘。他把闹钟拿到隐蔽的地方,把零件一个一个地拆开。他自己的脑筋也开动了:这一个零件是干什么用的?这一个零件和那一个零件为什么咬合在一起?那一个零件又是什么力量使它摆动起来的呢?他边拆着,边思考着,一直到把整个闹钟拆到不能拆为止。一大堆散碎的零件怎么按原样装起来呢?詹天佑凭着他那良好的记忆力,居然一个一个地装好了,他也弄清了闹钟的构造与原理。
1871年,清政府派我国第一位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容闳负责筹办幼童留学预备班,11岁的詹天佑听到消息后恳求父母让他参加考试。因为家贫,正在为詹天佑前途而忧愁的父母一听说是官费,便欣然答应了。但是他们又担心詹天佑年纪太小考不取,可詹天佑非常有信心地说:“保证马到成功。”考试结果一公布,詹天佑成绩优异,名列前茅,被录取为第一批出国留学的预备生。
1872年,第一批留洋学生共30人登上征程了,詹天佑第一次乘轮船、坐火车,对这些洋玩意非常着迷。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制造火车、轮船?他心中顿时产生一种羞辱感,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发愤学习,用科学来振兴祖国。
在美国,为了学好英语,詹天佑住到美国一个市民家里。第二年,他考进了西海文小学,仅用三年时间就小学毕业了。两年后中学毕业,他考取了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专攻铁路工程专业,他发誓一定要让中国也有自己的火车、轮船。在那里,他少年的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加上他平时刻苦钻研,各门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1881年,詹天佑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年,他主持修建我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在修建的过程中,詹天佑因地制宜地运用“人”字形线路,减少工程数量,并采用“竖井施工法”开挖隧道,缩短了工期,在中国铁路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
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
冯如是我国早期杰出的飞机设计师和爱国飞行家,为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并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冯如出身于广东恩平县的一个农民家庭,由于家里穷,四个哥哥先后夭折了。小时候,冯如做过无数个梦:他梦见自己像有钱人家的孩子一样走进学堂读书,梦见自己像鸟儿一样在蓝天飞翔……
那时候,家里买不起玩具,小小年纪的他总是自己动手做玩具。用火柴盒做个轮船啦,用硬纸片做个小飞机啦,用几块铁皮做个工具箱啦……日久天长,他练得心灵手巧,每当有新的“杰作”,他总会拿给村里的小朋友们观看,那可是他最为得意之时。
1895年,只有12岁的冯如告别双亲,随表兄赴美国旧金山谋生。在那里,他边做工边参加教会学校的学习。以后,他又转赴纽约学习机械。这期间,冯如深感由于中国科技的落后,以致处处受别国的欺凌。他发誓要为中国人争口气,要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报效祖国,实现自己童年的梦想。
在很短的时间里,冯如先后掌握了30多种机器的操作、维修等本领。他利用在华侨中募集到的捐款,在旧金山租了一间厂房,并请了三位华侨青年作自己的助手,开始了艰难的飞机设计和研制工作。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他没有气馁。为了试飞,他先后八次从飞机上坠地,也没有畏缩,他坚信自己会成功。
终于,经过一千多个日夜的苦干,他设计制造的飞机要试飞了。这一天,冯如就要驾驶自己设计制造的飞机进行飞行试验了。许多记者都怀疑:这架飞机能顺利地飞上蓝天吗?能比美国莱特兄弟的飞机飞得更远吗?然而,令西方国家震惊的是:冯如驾驶的飞机不仅顺利地飞行了,而且试飞的航程是莱特兄弟首次试飞航程的三倍多。这在当时的航空史上,开创了一个奇迹。26岁的冯如用自己的双手翻开了中国航空史的第一页。
为了发展祖国的航空事业,也为了实现自己多年的愿望,冯如回到广州,他要亲自驾机进行飞行表演,以引起民众的注意,动员社会各界为制造飞机出力。不幸的是,在一次飞行中,由于飞机突然坠地,冯如身受重伤。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想的依然是祖国、事业、飞机和他飞向蓝天的梦!
茅以升的“神笔”
茅以升是当代中国的桥梁专家。在他33岁时,就利用“射水法”、“沉箱法”、“浮远法”负责建造了我国自建的第一座现代化大桥——杭州钱塘江大桥。1955年他59岁时,又承担了武汉长江大桥的组织、设计工作。他毕生献身于祖国的桥梁事业,设计、建造了无数座桥梁。
茅以升9岁时,和小伙伴约好,同去观看盛大的龙舟比赛,谁知前一天夜里他突然病了。那时,南京秦淮河上端午节的龙舟赛会远近闻名。每年此时,四面八方的人都蜂拥而至。正当他遗憾自己不能去看热闹时,一个伙伴来告诉他:“秦淮河上出事了。因观看的人太多,木制的文德桥塌了,好几个人淹死了,很多人哭喊‘救命’,可惨了!”
这一夜,茅以升辗转难入睡,他虽没有亲眼目睹那悲惨的场面,但他老是在问:桥为什么会塌,中国应造更牢固的桥!并暗下决心:长大后要造桥,造牢固的桥。从此,他无论走到哪里,都要对各种桥仔细端详一番,凡是与桥有关的书和事,他都特别感兴趣,简直成了“桥迷”。
茅以升的祖父是从事水利工作的,见到孙子如此迷恋造桥,就给他讲了“神笔马良”的故事。茅以升渴望得到这支神笔,于是祖父引导他说:“要想得到神笔,首先要掌握秘诀。”在孙子的一再追问下,祖父提笔写了两个字“奋斗”,并接着说:“你要是掌握了这两个字,什么样的桥梁都会从笔下设计出来。”
为了掌握这支神笔,茅以升决定先锻炼自己的记忆力。他早起背诗文,一个暑假竟背诵了上百篇古诗和十几篇古文。他还背圆周率,一直背诵到小数点后的一百位。
勤奋的茅以升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15岁考上唐山路矿学堂,5年后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清华学堂招收的留美公费研究生桥梁专业。
苏步青求学之路
苏步青是中国当代数学家,曾东渡日本求学,获理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他曾在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任教,并担任校长。后来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他在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同时,还从事微分几何的研究,为我国研究数学作出了重大贡献。
苏步青小的时候,曾就近在私塾读过2年书。因私塾先生的原因,他停学回家了。从此,一条牛鞭伴随他早出晚归。
当了放牛娃的小苏步青,反而感到天高地阔、自由自在了。他一边放牛,一边看书,无拘无束,每天他把牛赶进草地,自己便躺在向阳坡上,静心地看起书来,经常忘了吃饭。在很短的时间里,他看熟了《聊斋志异》、《西游记》、《东周列国志》,有些精彩的地方,甚至能倒背如流。
很多时候,天色暗了,他还没看够,不肯合上书牵牛回家。于是,就坐在牛背上,一摇一晃,继续往下看。妈妈每当远远地望着儿子在牛背上忘记一切地看书时,总是担心他会不小心掉下牛背,落个终生残废。每天早上,当苏步青牵牛出门时,他妈妈都左叮咛、右嘱咐,不让他骑在牛背上看书,他都不以为然地一笑了之。
这天,母亲担心的事终于发生了。苏步青在牛背上看《三国演义》,看到得意之处,手舞足蹈,大喊大叫,一下子滑下了牛背,躺在两棵竹茬的中间,仍继续看着。
父母知道了这件事后,下决心倾家荡产也要送他到县里去读书,这年他刚满9岁。苏步青到县立小学读书后,感到很孤单。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了外面世界的热闹。市场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叫卖吆喝声不绝于耳;耍猴的、捏面人的,江湖郎中令人眼花缭乱。从此他就不按时完成作业,迟到、早退、旷课,时光在浑浑噩噩中逝去,连续3个学期,苏步青的学习成绩都是最后一名。那时,学校每逢期末都张榜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最后一名的学生有如把前面的学生都背在背上。当时,把最后一名称做“背榜”。
一次国文课后,教国文的谢老师把苏步青找来,指着作文簿问:“这篇作文是你写的吗?”
“是我亲手写的。”苏步青看到了老师的满脸疑惑,有礼貌地点了点头。
“你写的?你说说是怎么写的?!”
“怎么写的?不都写上了吗!”
老师听着这变了口气的回答,一下子火了:“你这个背榜生还能写出这样文采飞逸的文章?!”说着拿起红笔,给了最低分。
从此,苏步青干脆不上国文课了。学校的陈老师暗暗为这个聪明学生而着急,语重心长地给他讲了牛顿小学时的故事:牛顿从农村到城里念书,周围的同学都欺他乡巴佬。一次,有个同学故意踢他肚子,牛顿忍无可忍反击了。这次胜利,增强了牛顿的自信心。从此,他不仅学习进步了,后来还成为伟大的科学家。”
  苏步青的心灵受到震动,决心以牛顿为榜样。他再也不浪费一分一秒,刻苦学习,到期末得了头榜。这“头榜”伴他从小学到中学以至大学。
不要学位的华罗庚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的青年时代不是在学校里度过的。他没有像其他学者那样,沿着小学到中学、大学,再到研究生,甚至博士生之路走下来。为了生计,他不得不走“自学成才”之路。
那时,华罗庚在一家杂货店里做学徒。虽然他没有在课堂上和同龄人一样攻读各种文化知识,但他酷爱数学。每当柜台上没顾客时,他就会立刻拿出早已备好的纸、笔、题,飞快地计算起来,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奥妙无穷的数学王国中。
一次,进来一位顾客要买烟。他来到埋头算题的华罗庚面前,问道:“香烟多少钱一盒?”
“835729。”华罗庚头没抬,回答了一句。
顾客听了莫名其妙,只好又大声重问了一句。这时华罗庚才如梦初醒,赶紧接待顾客。
原来,华罗庚正在解一道难题,顾客问烟价,他就不假思索地脱口说出正在烟盒上演算得出的数字“835729”。
华罗庚卖烟的故事不胫而走,从此他得了一个美称——罗呆子。1936年,“罗呆子”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校方将他编到博士生班,只要通过两年的学习,他就可以获得博士学位。这是许多人都向往的。
但是,华罗庚没有按校方的安排去学习,他要做一名剑桥大学的旁听生。这使关心他的一些英国教授大惑不解,华罗庚向他们解释说:“如果攻博士学位,只能修一两门课程;如果不攻读学位,只当旁听生,我就可以同时学七八门课程,获得更广泛的知识。”
教授们为这个不图名利的有志青年而深深感动,校方同意了他的请求,并给他提供了一些方便。华罗庚在两年的旁听生学习中,广泛、主动地学习各种数学知识,先后发表了10余篇论文,其中不少的论文水平完全可以和博士生论文相媲美。特别是关于塔内问题的“华氏定理”的发表,引起当时数学家哈代的重视,哈代根据这篇论文修改了自己即将出版的著作。在这2年中,华罗庚还彻底解决了19世纪欧洲“数学之王”高斯提出的完整三角合计问题。此事曾在剑桥大学引起轰动。
1938年,华罗庚回国了,他是带着所有的学习成果,而不是博士学位回国的。
遵守纪律的高士其
高士其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和科普作家。他从小就用功读书,学习成绩年年都是班级里最好的,全校老师和同学都夸他是个好学生。
6岁那年,高士其要上学读书了。开学那天,天蒙蒙亮,高士其就穿上新衣服、背着新书包,上学去了。
一路上,高士其乐得像只小鸟儿一样,又蹦又跳、唱着歌。他跑到学校门口一看,大门还紧紧地关着呢。他不敢去敲门,只好站在门口等着,不知道等了多久,学校的大门才开。
开门的是位老伯伯。高士其恭恭敬敬地鞠了一躬,又叫了声:“老伯伯早!”
老伯伯的心里很高兴,笑眯眯地说:“多懂礼貌呀,孩子,你是一年级新学生吧?”
高士其点点头。老伯伯把高士其领到一年级的教室里。过了好一会儿,小朋友们才一个个地来到教室。
在开学典礼上,校长站在台上讲话。高士其一双乌溜溜的眼睛,专心地盯着校长,他听得可仔细啦!
校长讲完了话,叫高士其站到他身边来。高士其不知道有什么事,一颗心像小鹿似的怦怦乱跳。
校长摸摸高士其的头,表扬他是一个守纪律、懂礼貌的好学生。
高士其把校长的话记在心里。每天,他上课用心听讲,放学回家就认真做功课。他跟全班的同学都要好,跟同桌的一个小朋友更要好,下课以后,两个人一起游戏,可高兴啦!
可是有一天,这个小朋友嘟着嘴,冲着高士其说:“你到底认不认识我呢?”
高士其觉得很奇怪,说:“咱俩是好朋友呀,怎么会不认识你呢?”
这个小朋友气呼呼地说:“那你刚才上课的时候,为啥不理睬我呢?”
高士其一听,笑了起来。原来,刚才上课的时候,这个小朋友拿出纸折成一只只小青蛙,悄悄地玩了一阵子。玩着玩着,就觉得一个人玩没有劲,就凑到高士其的耳朵边,轻轻地说:“我们来玩斗青蛙吧!”
高士其坐得端端正正,正用心听老师讲课,对于这个小朋友说的话,他根本没有听见。这个小朋友又轻轻地碰了碰高士其,高士其还是好好地坐在那用心听课。这个小朋友的心里挺不高兴,便使劲地拉了拉高士其的衣服,这一来,高士其回过头来了。那个小朋友指指膝盖上的两只用纸折的青蛙,高士其明白了,是叫他一起玩斗青蛙呀。他对那个小朋友白了一眼,又用心地听老师讲课了。
高士其想到这里,便笑了起来,他对那个小朋友说:“下课的时候,咱俩一起玩,是好朋友。可是上课的时候,我就不认识你了。”
高士其的话,说得这个小朋友也笑了。
发现“中华星”
张钰哲是我国著名的天文学家。他对天文学的爱好来自于他的童年,童年的张钰哲对大自然充满了好奇和幻想,特别是对无际的星空投入了与日俱增的关注。
那是一个春天的夜晚,天空中慢慢出现了一颗拖着长长的尾巴的星星。8岁的小钰哲惊奇地看着这颗奇特的星星在夜空中移动,最后消失在天边。他迫不及待地想弄清楚这颗“怪星”的由来,哥哥告诉他说,这是“扫帚星”。
青少年时代,张钰哲学习非常认真,并看了不少科学知识读物。在书中,他了解到:小时候看见的那颗带尾巴的星叫彗星,它每隔76年飞近地球一次,它的运行轨道是椭圆形的,只有它运行到椭圆形的最边缘,地球上的人才能看见它。因为是英国的天文学家哈雷发现并准确计算出它的运行周期,所以这颗星就命名为哈雷彗星。
张钰哲想:我们中华民族曾出现过像张衡、僧一行等世界著名的天文学家,我国古代的天文古典中也曾有过彗星运动情况的记载,说明我国古代人民对天文学的发展有过伟大贡献。可是,现在我们落后了,宇宙中还没有一颗由中国人发现并命名的行星……作为一个中国人,这是多么难以接受的现实啊!
从此,他立志要为中国天文事业的复兴作出贡献。1923年,他考取了美国芝加哥大学天文系,成为第一个学习天文的中国留学生。
为了不间断地观察天象,他设法住进了叶凯士天文台顶上的小阁楼。白天学习,晚上观测,并坚持每天给星空拍照,冲洗后再同星图做比较,看看星星的位置有没有变化。
天文学是一门很难见实效的科学。人类一生最多一百来年就要离开这个世界,而宇宙是永恒的。星象的变幻往往是一个很缓慢的过程,天文史上的许多发现,往往要几代人来完成。张钰哲深深了解到这一点,但他仍然每天工作不止,坚持观测,绝不放过星空中的每一个微小的、可能出现的变化……
有一次,他惊喜地发现所拍的星空照片上,有一颗星空图上所没有的小行星。他立即仔细计算了它在天空中的经、纬度,又计算出它的运行轨道,他把结果报告了行星中心站。不久,他得到了行星中心站的答复,承认他所发现的确实是一颗尚未被发现的小行星。他们通知张钰哲,要他为自己发现的行星命名。
为了让世人知道:中国人也有智慧和能力在天文学领域中占一席之地,于是他把这颗小行星命名为“中华星”。
富兰克林爱书如命
美国科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一生发明了许多东西,他聪颖、天赋高,从小就与众不同。
12岁的富兰克林非常喜爱体育活动,尤其是与伙伴汤姆一同游泳。一天,他兴高采烈地跑到汤姆家,拉起伙伴往自家跑。路上,他对正在纳闷的汤姆说:“我发明了一种游泳器,咱们游泳去!”
汤姆一进门便见到桌子上放了两块15厘米厚、30厘米长的木板,木板中央各有一个小孔。
“这也叫机器?”汤姆笑着说。
“可能算不上机器,但我敢打赌,它能助我比你游得快!”富兰克林肯定地回答。
两人马上跑到河边,指定对面300米对岸岩石为目标。只见富兰克林把大拇指伸进小孔,喊了一声:“开始!”两人几乎同时跃进水中,很快汤姆抢到前面,而富兰克林两手拍着浪花,显得不那么和谐,落在了后面。汤姆回头做了个鬼脸。富兰克林并不紧张,很快学会两手拿木板有节奏地拍打河水,速度在不断地加快,终于超过汤姆十几米先到达目的地。
玩到兴头上,富兰克林又让汤姆取来风筝,两人一齐把它放得高高的,然后手握风车,随着风筝线下到河水中。风筝在蓝天上自由飘荡,两个孩子被风筝线拉着,舒舒服服地躺在水面上仰泳。
“汤姆,我们好像乘小帆船游海呢,真是妙不可言。”富兰克林开心地说。
“啊,富兰克林,你真是会动脑筋!我们波士顿城中你是最富有智慧的人了!”汤姆不由佩服地称赞道。
这一天,他们几乎忘记了一切,在水中尽兴玩耍。
小富兰克林不但爱好体育活动,还非常喜欢读书呢!富兰克林12岁时,在波士顿哥哥开的印刷厂内当印刷工,成为哥哥的好帮手。印刷厂附近有几所书店,店中学徒中有很多爱好读书的孩子,富兰克林很快和他们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小伙伴常偷偷从书店里拿书给他看,这使富兰克林心花怒放,感到无比充实。但这绝不能让书店老板知道,他们“约法三章”:必须保证不把书弄脏;头天晚上借走,第二天一大早必须归还。这样,富兰克林必须挑灯夜读,常常是通宵达旦。尽管如此,他还是乐此不疲。
富兰克林爱书如命,总是想方设法找书读。只要有读书的机会,他就不会放过。一天,他去给一名叫马泰的商人送书,路上遇到几个小无赖拦路抢劫。富兰克林为了保护马泰的书,被打得鼻青脸肿,忍着疼痛一瘸一拐地坚持把书送到了。马泰目睹这般情景,非常感动,急忙从口袋里掏出一块银币递给他。富兰克林此时的目光却盯在马泰身后的一排书架上。他没有去接银币,腼腆地问:“先生,我不要钱,能借给我几本书看吗?”马泰惊喜地回答:“噢,看不出你还是个小书迷。你随便挑吧,以后想看也可以来拿。”
富兰克林的爱书成癖被一位叫亚当斯的人听说了,这人很有学问,是图书收藏者。他经常光顾詹姆斯兄弟的印刷厂,十分欣赏富兰克林的勤奋好学,于是请他去参观自己的图书馆,并让富兰克林挑选书籍回家看。这意外的好事,使富林克林高兴极了。从此,他读书更勤奋了。
樱桃树开花了
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里昂·库柏,1930年出生。他毕业后在伊利诺斯大学与巴丁教授共同研究低温物理,特别是超导理论,他提出了“超导电子对(库柏对)”这一崭新的物理假设,使超导微观理论获得重大突破。1957年与巴丁、施瑞弗共同创立巴丁—库柏—施瑞弗(BCS)超导微观理论,并于1972年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库柏在校念书时功课特别好,数学和物理尤为突出,老师十分喜欢他。一次讨论时,老师问同学们长大了都希望干些什么,小伙伴们一下子都活跃起来,唧唧喳喳了半天,争得小脸儿通红通红。说真的,他们的愿望可真美,美得似乎罩上了一个红红的光环。库柏静静地坐在一旁不说话,当老师问起他时,他指了指窗外的一棵婆娑大树。我的梦会开花的,将来开了花,一定是站在这棵树的树尖上。库柏这样想着想着,就不禁笑了。
下课后,每个孩子都兴高采烈地将自己美好的愿望认认真真地写在纸上,然后贴在课桌边上。库柏也写了一张,但他只是将它悄悄地贴在了大树的树枝上。那棵树长得出众极了,它所有的树枝都直直地向上伸展着,似乎想努力和蓝天白云亲近一般。这树是谁栽下的呢?它当初是什么样儿的呢?库柏一直很想知道。
回到家里,库柏就在庭院里小心翼翼地栽下一棵樱桃树,他的父母见了,不禁笑了,这棵树挖出来两天没人管,一副无精打采的模样,而且它栽得也不是地方,院里的土贫瘠着呢!库柏又笑了,他说:“妈妈,它刚才发誓要开花结果的,你就等着瞧吧。花开的时候,院子里该多美啊,而且我们还可以吃到樱桃呢!”
“樱桃好吃树难栽。”不错,樱桃树确实难栽。为此,每天放学后,库柏往往拿一本关于果树栽培的书,手扶着樱桃树的小枝条,读半个钟头之久。这样的细心、耐心、恒心培植,树儿会对主人笑的。
樱桃树一天一天地长大了。秋天来了,大部分孩子桌上的纸条都没了,树叶儿也一天几片地飘落着。对这些,库柏并不觉得悲哀,他一遍又一遍地对自己说:“春天再来的时候,树儿会开花的。”他仍然只是勤奋地学习,在数学、物理方面尤为下工夫。看着他不断地取得进步,老师就忍不住揉揉他的头发,那是关切、信任、期待的爱抚。这种爱抚深深地激励着库柏,他要在学习上努力再努力,让自己的学识随着这棵樱桃树的长高而丰富起来。
又是春天,一个星期天的早晨,樱桃树终于开花了,库柏赤脚站立在它的面前,看到一个带着露珠的羞涩的花骨朵儿在晨风中沉吟着。
“开花了,亲爱的,它真的开花了。”看到库柏脸上带着痴劲儿久久地站在樱桃树前,他的母亲轻轻地这样说着,又轻轻地将儿子的头揽在了怀里。“它自己发过誓的,这不,现在就开花了。”库柏说话的时候用了理所当然的口气。
  几天后,下了一场大雨,将花瓣儿打掉了许多。库柏看它在雨中哆嗦了一阵子,最终花儿、叶儿的颜色显得愈来愈鲜亮时,他禁不住又笑了,赤着脚跑回房间,在纸上写下了一道公式:心愿(梦)+不懈努力=花(现实)。
“樱桃树开花了,小发明家!”他的父母高度赞扬了库柏。
放起生命风筝
美国著名的生理医学家杰拉尔德小时爱放风筝,他有一个从放普通风筝到放“生命风筝”的故事。
一天,杰利(杰拉尔德的爱称)到诊所缠着爸爸——爱德华大夫带他到郊外去放风筝。在杰利寻找父亲时,他推开了一间病房的门,看到身患疾病的吉米呆坐在病床上,手中有一只鲜艳的“小蝴蝶”风筝。在苍白色的病房里,这只风筝显得特别美丽,一下子吸引了杰利。“你好。”杰利打着招呼。
“你好。”吉米回过头来。
“这是你的吗?”杰利指着“小蝴蝶”,“它可真漂亮呀!”
“可是它再也飞不起来了,”吉米把小风筝递给杰利,“它断了一根骨头。”
杰利仔细一看,真的,翅膀上的一根竹骨断了。“真可惜,飞起来该多么漂亮。”
“你喜欢吗?”吉米问。
“我想我要买的风筝应该是这样的。”
“我可以把它送给你。你修一修,它还是可以飞起来的。”
“可是,你呢?”杰利问。
“我反正不能去放它了。我得了病,也许永远治不好。”吉米悲伤地说。
“不,不会的。我一定让我爸爸治好你。”杰利真诚地说。
小风筝果然修好了,可杰利一点儿也不忙着去郊外,因为他要等吉米。
杰利对爱德华大夫说:“爸爸,我想求您一件事儿。”
“去郊外放风筝?哦,不,孩子,我太忙了,我……”爱德华大夫温和地向儿子解释。
“不是这样。我是说,求您治好吉米。”
“吉米?那个送风筝给你的孩子。可是,为什么呢?”爱德华大夫不解地问。
“他会放风筝,他去过好多地方,他好了,我根本不用您带着了,我们会自己去郊外,去很远的地方。他还想和我去旅行,可现在他走都不能走。”
爱德华大夫沉默了很久。杰利盯着父亲,满眼的信任与希望。爱德华医治疾病多年,不知治好多少人。因此杰利对他深深崇敬,甚至立志将来做一个像父亲一样的人,保护人们的健康。他相信父亲一定救得了吉米。
“好吧!孩子,我们尽力。”
“太好啦。”杰利高兴地叫起来。放风筝、做旅行家、去好多有趣的地方、看好多美丽的东西,这一切都将实现了。
周末,爱德华大夫买了一只大风筝回来,说要带杰利到郊外去度礼拜天。可杰利不愿意撇下吉米。爱德华大夫告诉他,吉米已经走了。杰利一点也不信,他们还约好了一起去放风筝,杰利说过一定会等到吉米出院。可现在……
“吉米走了吗?”杰利问一位邻床的病友。
“你现在来已经迟了。他死了,就是在昨天,他才11岁,可真是惨……”病友摇头叹息着。
杰利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这不可能!”他冲出门去,什么东西绊了一下,他也不理会。
爱德华大夫扶住激动的孩子,问:“怎么,出什么事了,杰利?”
“吉米呢?爸爸,他死了吗?”杰利摇着爱德华大夫的手不停地问。
爱德华大夫明白了。他温和地把手放在孩子的头上:“他死了。”
“您答应过要救他的,您答应过的。”
“杰利,听我说,这是事实,你不会懂。吉米的病很可怕,我的医药和手术刀没有办法救他呀!”
“不,我不信。”杰利摇着头。
“相信我,孩子,我尽了力,我也不愿意看到他死去。作为医生,救不了我的病人,我也感到痛苦和惭愧。唉,要是有一种东西可以完全消除疾病带给人们的侵害,人们就会永远健康,吉米也不会死。”
“吉米和我还说好了的,等他好了的时候我们一起去放风筝、去旅行。可是他死了。为什么您说的那种东西没有?我一定要找到它,我要问它,为什么躲着不肯来救吉米。”杰利哭了。爱德华大夫安慰地拍着孩子,他拿过那只大风筝,发现翅膀已经折了,杰利冲出病房时是它绊在门上。爱德华大夫抚摸着孩子的头,深深叹了一口气。
杰利再没有放风筝,但是一个生命风筝在他心中的蓝天上放起。他忘不了那个失去生命的年幼的朋友吉米,他要找出那种可以从根本上消除疾病的东西。朝着这个目标,他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奋斗、不断地钻研,终于在免疫学抗体课题上有了重大的发现,他看清了那个躲藏的东西。这个时候,他的生命风筝飞得更高,也更美了。
“奔马式”的学生
朱利叶斯·阿克塞尔罗德是美国生理学家、医学家。由于他阐明了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代谢过程,鉴定并分离出参与代谢的酶,查明了能够影响这些单胺代谢的许多药物在心脏病学、精神和神经病学中的作用,使治疗高血压病的a-甲基多巴类药物和治疗帕金森病的左旋多巴类药物研制成功,为药理学进入“分子药理学”阶段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于1970年获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朱利叶斯出生在美国纽约。为了送小朱利叶斯上学,他的父母伊萨多尔和莫莉夫妇煞费苦心。这在小朱利叶斯幼小的心中引起了很大的震动,使他下了发愤学习的决心。
学生时代的朱利叶斯既聪慧过人,又勤奋超群。为了将更多的时间用在学习上,他天天都起早贪黑,甚至还尽量缩短吃饭的时间。看到儿子这么用功,伊萨多尔深感欣慰,他悄声对妻子说:“说不定儿子将来会成为一个和恺撒(古罗马的大独裁者)一样有名的人物呢!”
朱利叶斯由于太专心,所以有时也不免发生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一天,他埋头在阁楼上学习,莫莉在下面叫他下来吃饭,喊了几次不见动静,只好把饭菜端上去。朱利叶斯一面看书,一面下意识地将盘子里的东西夹起来往嘴里送,很快就将它们一扫而光。莫莉在清理盘子时,问:“鱼子酱的味道如何?”
“鱼子酱?”朱利叶斯感到莫名其妙。
“你刚才吃的!”莫莉也感到莫名其妙。
“它是鱼子酱?”朱利叶斯深感遗憾。要知道这是他平时最喜欢吃的食物!莫莉今天特意为他做了一盘。谁知书呆子朱利叶斯吃完了竟不知道吃的是一盘向往已久的鱼子酱。
有一个星期天,朱利叶斯的父母要出门。母亲莫莉就将他的午餐准备好放在食品柜中,又详细地做了交代后才离开。傍晚,夫妇俩才回到家中。莫莉看到柜中的盘子还是原样地放着,不免有些疑惑。于是走到阁楼上一看,朱利叶斯还是早上走时见到的那副架势:趴在桌子上,眼睛离书很近,握在手中的笔在不停地移动着。她明白了,却故意问道:“朱利叶斯,你晚餐吃的是什么?”
“噢,妈妈,已经是晚上了吗?我今天好像只吃了顿早餐。”朱利叶斯如梦初醒。
“天哪!”莫莉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
无论是上学还是回家,朱利叶斯常常像“奔马”一样高速地来回跑动。因此,同学们暗地送他一个“奔马”的美称。有一天,一个调皮的学生米杰想试试他学习专心到了什么程度,就在他来回的路上放了一块石头。结果他仍然在这条路上高速奔跑,待他重重地摔了一跤的时候,才发现路上的石头。看着鼻青脸肿爬起来又继续飞跑的“奔马”,躲在大树后看这幕好戏的米杰十分佩服。“嘿,这朱利叶斯对学习真是着魔了!”
由于朱利叶斯从小就懂得争分夺秒地刻苦学习,像一匹不知疲倦的“奔马”在科学领域里追求,他后来成为了一个举世闻名的科学家。
哥白尼志在天空
尼古拉·哥白尼是波兰天文学家,是著名的“日心说”的创始人。他勇敢地冲破在西方统治了1000多年的“地心说”,撰写了《天体运行论》一书。虽然这次天文学上的革命遭到了种种打击,但却引起了人类宇宙观的重大革新,沉重打击了封建神权统治。
哥白尼从小就生活在封建神权统治的社会中,人们坚信“地心说”是天经地义、神圣不可侵犯的“真理”。
克拉科夫大学的著名天文学家勃鲁泽夫斯基是哥白尼最崇敬的导师。他们常常在一起悄悄地探讨天空的奥秘。一次,他们在夜色中散步,望着空中的繁星,哥白尼叹着气问:“老师,对于天空中的秘密,我们知道得太少了,为什么不能进一步探求呢?”
“哎,你怎么又提起这个话题了?”教授严肃地回答,“我们刚才不是还约法三章,散步时不许谈论天文学的问题了吗?”
哥白尼无可奈何地点了点头。他们默默地走了一会儿,哥白尼又忍不住地问:“老师,日月星辰是上帝安排的,难道我们就不能多知道一些吗?我多么盼望有一天能造一艘飞船,飞到天空去看看……”
勃鲁泽夫斯基望着身边的年轻人,真想多给他讲一些宇宙的奥秘。但他十分明白,如果有人胆敢提出与“地心说”不同的意见,就会遭到罗马教廷的迫害,谁还敢多说一句呢?他只好鼓励他说:“你要学好数学和观测宇宙,相信你会实现愿望的。”
哥白尼明白了老师的意思,他发愤学习,坚持观察天象,长年累月地积攒资料。30年后,他冲破了“地心说”的统治,写下了不朽的檄文《天体运动论》。
“三脚架”倒了
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玛丽(居里夫人)与比埃尔·居里共同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和镭,为人类利用原子能作出了杰出贡献。居里夫人是世界上两度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一人。
玛丽出身于波兰的一个贫困家庭,是靠自强不息、苦读成才的杰出女科学家。小玛丽学习刻苦,读书专心是出了名的。一到晚上,她就避开喧闹的环境独自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她把读书当做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谁也转移不了她的志向。
一天放学后,姐妹们相约痛痛快快地玩一个晚上。可是玛丽默不作声地坐在房中像往日一样专心致志地读书。大家在门口喊她,她根本没听见。
为了让玛丽也放松一下,姐妹们商量了一阵,想出了好主意:她们搬来3把椅子,轻手轻脚地在玛丽背后搭起一个“三脚架”。希冀玛丽累了一伸腰,椅子便会倒下来,她也就无法安心读书了。之后大家躲在一边悄悄地观察着玛丽的动静。
半小时后,玛丽依然没动静,又过了好一会儿,玛丽碰掉了一本书。她弯腰拾书,抬头间“三角架”倒了。姐妹们高兴地欢呼起来。
玛丽迷惑地看了看兴奋的姐妹们,摸摸碰痛的肩膀,好一会儿才明白过来。她没有怨言,微笑着向大家致歉,拿起一本书又读了起来。
刻苦学习的玛丽
玛丽年轻的时候学习非常刻苦。当时,为供二姐上大学,玛丽一直当家庭教师。直到24岁,她才结束了家庭教师的生涯,进入巴黎大学理学院学习。她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全力以赴地学习着。
自从到了巴黎,玛丽便同二姐一家人住在一起。虽然条件不错,但离学校太远,于是她租了一家住房的第七层阁楼作为宿舍。有了安静的学习环境,玛丽更加刻苦地钻研课程了,但她当时的生活却十分艰苦。
为了节省取暖费和灯油,她每天傍晚,跑到附近的圣日内维埃图书馆去看书。图书馆里有明亮的煤油灯,室内也很暖和。她感到很满足,每天坐在那张长方形的大桌子前面,手抱着头读书,一直到晚上10点图书馆关了门才回去。
小阁楼又窄又矮,光线很暗。冬天屋里冷得出奇,冻得睡不着,她把所有的衣服都盖在身上,可还不见效果,她干脆把木椅子也压在被子上。天才的物理学家,那时曾天真地幻想从重量中求得一点温暖。
搬出姐姐家,学习效益提高了,可她的生活费用太少了。她十分节俭,只要有块面包,抹点黄油,喝点茶水就满足了。她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很快得了贫血症。有一天突然晕倒了,当医生的二姐夫赶来看她,发现她一天之中的食品只是一把小萝卜干和半磅樱桃。
在艰苦的环境中,玛丽始终刻苦地读书,不放过每一分钟。虽然她的服饰最差,貌不惊人,但每个学期考试都名列前茅。入学两年后,她在30名学生应试的物理学硕士学位考试中得了头榜;第二年,又以第二名的成绩考取了数学硕士的学位。
勤奋好学的火工
斯蒂芬孙是英国发明家。他出生在煤矿工人家庭,因为家庭贫困,他从小就没有上过学。17岁后,他一边工作,一边利用业余时间进夜校学习。他发愤读书、努力钻研,掌握了很多关于机器的知识。因为努力,他从烧火工升为煤矿机械工程师。1814年,他制成世界上第一台客运蒸汽机车“旅行”号,将时速提高至46?4千米,而且提高了火车的使用价值。
斯蒂芬孙从小放牛,14岁随父亲去煤矿当了烧锅炉的学徒。虽然他不识字,但对机器却有浓厚的兴趣。他天天与蒸汽机打交道,一有空就到机器旁边,观察它的运转。机械师们拆洗机器,他更是凑到跟前问这问那。他头脑中的问号越来越多,但机械师们不屑回答他。他听说道理都在书中,便拿起机械师丢在一旁的书,可他连个字母都不认识。
近18岁的斯蒂芬孙报名上了矿区夜校。他不顾别人的冷嘲热讽,很快摘掉了文盲的帽子。他首先钻研科学书籍,逐渐弄清了蒸汽机的原理。这时的他,心里像开了一扇窗子那样亮堂。
矿上有一台机器突然不转了,几个机械师手忙脚乱地忙碌了半天,也没找出症结。这台机器一停,全矿区沉寂了,矿工们纷纷跑来看热闹。
矿主气急败坏地赶来,看着几个机械师那无可奈何的表情,破口大骂:“你们都是一群废物,平时好吃好喝,机器坏了却一个不顶用!”
这时,一个年轻人挤进人群,怯生生地对矿主说:“先生,能让我来修吗?”
  矿主不认识他,转身问几个机械师,那几个人都用轻蔑的口气说着:“这是烧火的小火工”。
出于无奈,矿主面对目光越来越坚定的斯蒂芬孙说:“你试试吧,可别把机器搞坏了!”只见这年轻人胸有成竹地拿起各种工具修起机器来。没过多久,他把拆下的零件擦拭干净,熟练地安装好,排除了故障,机器轰隆隆地正常运转了!
矿主连声称赞斯蒂芬孙。不久,他被破格提拔为机械工程师。
汉斯的非赢不可
德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约翰内斯·汉斯,曾与人共同提出新的核壳层模型理论,并与美国物理学家合写了《核壳层结构基本理论》一书,这大大推动了原子核壳层模型理论的发展。
汉斯的爸爸是植物园的园艺师。汉斯从小跟爸爸在园里进进出出。植物园很大,花、草、树、木,应有尽有,小汉斯开心极了。他最喜欢躺在软软的绿草上看书。他涉猎广泛:童话、民间故事、连环画、名人趣事……他几乎对这一切都感兴趣,特别是牛顿的故事,大家称他是“小书迷”。
一天,小书迷和爸爸聊天。“爸爸,你去过英国吗?”汉斯问。
“当然,那是年轻的时候。你怎么对英国感兴趣?”
“嗯,妈妈说过牛顿住在那儿。爸爸,你见过牛顿吗?”
“哦……很遗憾,没有来得及去拜访。”
“你为什么没有去?”汉斯紧接着追问。
“是为了你呀,我不回来能有你吗?”爸爸逗他说。
实际上,牛顿比爸爸早出生200多年,爸爸说没有来得及去拜访,汉斯太小没有明白。汉斯对于爸爸这样的回答并不满意,接着说:“我不是一直在妈妈的肚子里吗?”在他看来,爸爸应去拜访牛顿,不应为自己而失去那么好的机会。
爸爸和叔叔、阿姨听了汉斯的话,都禁不住大笑起来,搞得汉斯莫名其妙,但他却从大人眼神中感到是在笑他。
从此,他便暗下决心,遇事要好好想想,多动脑筋,三思而后行。
小学毕业前夕,他憧憬着去有名的奥伯尔中学上学。为此,他把每一道题都当成一只足球,非把它踢进球门不可。这天,太阳已西下,教室里安静极了,黯淡的光线中,只有小汉斯一动不动地在座位上思考着。原来,有一道题他还没有解出来。其他学生都早已回家写作业去了,他却是在教室里完成作业,回家还要看其他书或另有别的活动安排。
汉斯的老师威尔先生非常喜欢这个好学上进又善于独立思考的学生。他悄悄迈进教室,这是他第三次来催汉斯回家了。
“老师,让我再想想,我非赢不可!”汉斯自信而又固执地说。
天色更晚了。只见汉斯猛地跺了一下脚,喜出望外地喊着:“噢,我想出来了!”不一会儿,他自豪地抬起头,看着一直守在身边的老师,歉意和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哟,我得马上赶到动物园去,爸爸答应放学后帮我给小海龟治病呢!”
说完,他把作业本递给老师,向老师道别后,一溜烟似的冲出了教室。
汉斯小学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奥伯尔中学。那年他12岁,像着了魔似的迷上了物理课。他并不满足于书本上的知识和成绩单上的优秀分数。他决心进行一项伟大的发明。他默不作声地利用5天的课余时间,做了一只水陆两栖船,并以自己的姓氏将其命名为“延森1号”。
手工课上,只见汉斯信心十足地在介绍自己的“发明创造”——“延森1号”是一只能进能退、无人驾驶的水陆两栖船。船长20厘米、宽5厘米,全身用薄铁制成。船头像飞艇,尾部如卧蝉。船的四周涂的是浮力较大的胶,“两腿”用铁片做成风车轮形状,船前部右侧是个小摇把。这只船在水里、陆上行驶进退自如……
突然一个声音打断了汉斯滔滔不绝的介绍:“能当面试试吗?说不定一下水就沉了呢!”
汉斯没吱声,看了一眼同学们那怀疑的目光,低头用手按住船,把船右侧摇把转了几转,一松手,小船在讲桌上哒哒哒地跑了起来。先向前,再向后,大家欢呼了!接着,他带领同学们来到一个小水池边。汉斯又扭动摇把几下,船平稳地在水上咚咚咚地威武前进了,先向前5米,又后退,跑得欢极了。这下同学们服气了,都争相传看着这只小船,对汉斯灵活运用物理知识中的浮力定律和平衡原理,佩服得五体投地。
走上化学之路
凯库勒是德国化学家。他原先学建筑,后因崇拜化学大师李比希而改攻化学,并在李比希实验室里进行科学研究。他有活跃的创造力,在化学结构理论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德国有座著名的文化小城——达姆斯塔特。这里环境优雅,传统文化氛围浓厚。1829年,凯库勒就出生在这座小城。也许是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凯库勒从小就喜欢文科。
小凯库勒思维敏捷、思想新颖,能十分流利地讲4种外语——法语、拉丁语、意大利语和英语。尤其他的写作,独出心裁,常常令人耳目一新,多次受到教师们的表扬。
有一次上文学课,老师出了一个作文题目,要求同学们当堂写作,下课交卷。课堂中,别的学生们都在苦思冥想,埋头写作,听不到一点儿声音。可凯库勒却呆呆地坐在课桌后,望着墙壁,偶尔在白纸上画点什么。文学老师在教室里走了几次,看见凯库勒的纸上连一个字母都没有,心中不悦。
下课时间就要到了,老师把凯库勒叫到黑板前,让他朗读自己的作文,同学们都在心里担心他出丑。只见凯库勒稳步走到讲台前,不慌不忙地把手中的纸举到面前,然后竟出口成章地读起“作文”来了。听着他那美妙的语言、巧妙的构思、利落的行文,教室里立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件事让老师和同学们感到出乎意料,从此,凯库勒的文学天赋在学校出了名。
凯库勒虽然文才出众,但他服从父亲意愿到德国西部的吉森大学去学建筑。在这里,凯库勒第一次听到李比希的名字,高年级学生言谈中对这位化学家的钦佩和尊敬,引起了凯库勒的好奇心。一次又一次地听李比希的课后,他迷上了化学,并产生了改学化学的念头。
真正使他坚定献身化学决心的,是一桩戒指失窃案。达姆施特市的赫尔利茨伯爵夫人的宝石戒指失窃了。这枚戒指上有两条蛇缠在一起,一条是用黄金做的,另一条是用白金做的。后来,在伯爵夫人的仆人那里搜到一枚相同的戒指,那人声称早在1805年这宝贝就由祖上传到他手中了。
法院开始审理这个轰动一时的戒指失窃案了。凯库勒因住在伯爵邸宅的对面,而被传到法庭作证。他清楚地记得伯爵夫人家发生火灾那天的情景,正是那天,伯爵夫人的宝石戒指丢失了。没想到在法庭上凯库勒也看到了化学大师李比希,法庭请他对戒指金属成分做了测定,将以他的结论判决。化学家宣布:“白戒指是用白金制成的,毫无疑问。而白金用于首饰业是从1819年才开始的。伯爵的仆人说这枚戒指早在1805年就到了他手中,这是无稽之谈。因此,伯爵家的仆人的罪行是明显的。”
听了李比希的一席话,凯库勒更加敬重这位教授了。虽然作为学生,他曾多次听过教授讲课,但李比希却不认识这个崇拜他的学生。这次戒指失窃案,使他们在一个不寻常的场合互相认识了,同时也加速了凯库勒弃建筑学化学的行动。
偷偷学习的天才
布莱士·帕斯卡是法国数学家和物理学家,从小智力过人。17岁提出帕斯卡定理,20岁设计制造了历史上第一台机械计算机,22岁时,致力于真空与流体力学的研究。虽然他没有活到40岁,但对人类的科学作出了重大贡献。
帕斯卡的父亲艾特先生是位数学爱好者,他深知研究数学的艰难。小时候的帕斯卡体弱多病,为了阻止儿子迷上数学,艾特先生把家中所有的数学书籍都藏了起来。
可帕斯卡偏偏酷爱数学。在他眼里,几何图形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东西。房屋、树林、花草、桌椅,甚至炊具,一到他视线中,全变成了美妙绝伦的几何图形。有的时候,他与伙伴们玩着玩着就没影了,如果一找,保证在角落里画突然想起的几何图形。
父亲知道儿子在偷偷学数学,但对于别人告诉他帕斯卡是个天才的说法并不相信,于是决心找个机会核实一下。
一天,帕斯卡又偷偷溜进父亲的房间,玩起他的“几何游戏”,艾特先生悄悄地跟在后面,站在他身后观察了好半天。起初,帕斯卡玩得十分投入,过了一会儿,一抬头,发现父亲在身后,立刻慌了手脚,赶紧把一个本子藏到身后。父亲没有斥责他,拿起儿子的笔记本一看,大吃一惊:才12岁的儿子竟用自造的数学名词,证明了30多条几何定理,并且所运用的方法几乎与数学大师欧几里得《几何原本》书里的一样!
此时,艾特先生已对儿子刮目相看,再也不想阻止儿子学习数学的欲望了。他不仅自己辅导儿子,还把帕斯卡带到“莫光尼学会”,与笛卡尔、费尔马等大数学家交往。一个小数学天才就这样冲进了数学领域,并在短短的人生中取得了巨大成绩。
用小海象换书读
罗蒙诺索夫是俄国科学家。他在科学上的最重要贡献是发现了“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1748年,他创办俄国第一个化学实验所,1755年创建莫斯科大学。在历史和语言方面,他也都有杰出贡献。
罗蒙诺索夫出身于渔民家庭,父母都没有文化,村里也没有学校。小罗蒙诺索夫8岁时,母亲见他喜欢读书,便把他送到退职在家的教堂执事尼基蒂奇老头那儿去学习。后来小罗蒙诺索夫又主动到村里另一名有文化的人——舒伯纳处拜师学习。由于小罗蒙诺索夫求知欲强,学习刻苦,因此一年中学完了别的孩子需要几年才能学完的识字课本。
  正当9岁的孩子努力吸吮着文化知识时,他的母亲不幸病逝了。继母既凶狠又毒辣,一味地让小罗蒙诺索夫干活,不让他抽空看书。只要她发现小罗蒙诺索夫在看书,非打即骂,并同时把夺来的书撕得粉碎。没过多久,家中的书全让继母毁坏了。小罗蒙诺索夫为此不知偷偷流下了多少伤心的泪水。
酷爱读书的小罗蒙诺索夫到邻村杜金家去玩,发现他家有一本著名数学家写的《算术》。他立刻被书吸引了,临走时对杜金说:“我用牡鹿皮大衣和贝壳换你这本书,行吗?”
杜金不同意,想了一下说:“要换的话你就用一头小海象吧,别的都不稀罕。”小罗蒙诺索夫满口答应了。
回家后,他却发愁了,上哪去逮小海象呢?实际上人家是搪塞他。他出去打工干了四十天的活,挣了一些钱,然后用这钱去求人买了一头小海象。当他带着小海象去换书时,杜金一家人听到海象的来历,都深受感动,马上把书拿出来,还又送了他几本书。
来之不易的列席
1922年年底,伟大的物理学家、相对论的创始人爱因斯坦到日本来讲学。消息一传开,全日本都沸腾了,位于京都的第三高等学校也被“爱因斯坦来日本讲学”的消息所鼓舞。那几天里,爱因斯坦成了唯一的话题。刚刚升入这所学校的16岁的朝永振一郎,深深地被校园里对伟大科学家的崇拜气氛所感染。
有一天,朝永振一郎到老师那儿请假,理由是:“我要去听演讲。”老师乍一听,被弄糊涂了。等明白过来,才知道他要去听爱因斯坦的演讲。在班上,朝永是学习最刻苦的学生之一。由于从小对数理的偏爱,他的数理成绩更是突出。老师见他积极性很高,就没有打击他,而是问:“你怎样去呢?人家会让你进演讲厅吗?”
是啊,前去听讲的人那么多,而且全是知名人士,演讲厅里的工作人员会放他进去吗?朝永自信地说:“我去想想办法,能成的。”征得老师的同意,朝永便离开了学校。
到哪儿去弄一张入场券呢?朝永首先想到自己的学校——第三高等学校,校长也许会帮他。可是朝永找到校长一打听,才知道根本没指望。于是他又急忙赶到京都大学,他找到院长办公室。当他向负责人提出自己的请求时,负责人仔细打量了他一番,才说:“入场券倒还有,但已分配完了。而且……”负责人顿了一下,才谨慎地说,“你合适吗?”那眼光,明显地对朝永的听讲能力持怀疑态度。找院办公室没有解决,现在只剩下最后一线希望了,那就是去找父亲。他立刻赶回家里,去求父亲帮忙。“爸爸,我要去听演讲!”
“知子莫若父。”从小看着儿子长大的父亲,不仅时时关心着儿子的进步,对他的爱好、特长也是了然于胸的。他知道朝永6岁开始上学,对自然科学似乎有一种天生的兴趣,现在儿子提出去听演讲的要求,做父亲的应该帮助他,让他去见一见那位伟人,于是便满口答应了朝永的请求。可是入场券只有一张,到哪儿去弄第二张呢?没有入场券,能带朝永进场吗?
时间不等人,再不能耽搁了。父子俩匆匆赶到东京。朝三十郎带着儿子,直接来到会场管理处,说明了来意,并且介绍了小朝永的一些情况,特别强调他对物理学的爱好和他的志向。管理处的工作人员听完介绍,被朝永那求学的热情所打动,同意让他特别列席听讲。
愿望终于实现了。站在一旁的朝永放下了一颗紧悬的心,欢悦之情溢于言表。
爱因斯坦的演讲向人们揭示了一个奥妙无穷的物理世界。朝永虽不能完全理解,但这变幻莫测的物理世界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也更加坚定了他献身物理学的决心。从此,朝永更努力、更刻苦地学习,他对物理现象、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的兴趣也更浓厚了。
1926年,朝永考入京都帝国大学物理系,并以量子力学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由于奋发进取、艰苦探索,他终于在量子电动力学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笛卡尔刨根问底
勒内·笛卡尔是17世纪法国先进科学思想的代表。他对哲学、物理学、生物学、医学和天文学都有重大贡献。但他在数学上的成就,使他在其他方面的工作黯然失色。后来的一位名人评价说:“笛卡尔的坐标几何远远超过他哲学上的任何成就,是严密科学中一个最为重大的进展,它使笛卡尔的名字永垂史册。”
小笛卡尔出生在法国西部的图朗城中一户贵族世家,父亲是个有名望的律师,还是地方议会的议员。小笛卡尔出世的第三天,母亲便溘然长逝。
后来,小笛卡尔的父亲再婚,聪明善良的继母挑起了重担。她不仅精心照料着这个先天羸弱的孩子,而且总是耐心而娓娓动听地给笛卡尔讲各种神话故事。夏天的晚上,星光闪烁,轻风拂面,继母抱着笛卡尔坐在院子里乘凉,她绘声绘色地讲起日月星辰的故事:“你看见窗户正对着的那颗闪亮的星星了吗?那是美女星。星星的上面有一位美丽的公主,公主的眼睛美极了,就这样一闪一闪的。”继母边说着,边眨巴着自己的眼睛。
“她吃什么呢?”小笛卡尔瞪着大眼睛问着。
“她吃苹果。她不爱吃糖,因为星星上糖太多了。”
“星星上哪来那么多糖啊?”
“本来就有的呗!”继母理直气壮地说。
“你也没上去过,怎么知道有那么多糖?”小笛卡尔问着。
“这……”口齿伶俐的继母被他的话问住了。
站在一旁的父亲被儿子的刨根问底也弄得张口结舌,只好说:“好啦,小哲学家,你长大后自己去解答吧。”
父亲的这句话,激励着笛卡尔一生不倦地追求。长大后,笛卡尔走进了军营。身在军营的笛卡尔无时无刻不在苦苦思索着各种哲学、数学的问题。
冬季到了。日,这是战事平静后的一天,笛卡尔供职的军队驻扎在多瑙河边的一个叫诺伊堡的小村庄附近。白日里,这儿空气清新,风景如画,令人陶醉;夜色中,明月高悬,兵营中灯火通明,官兵们推杯换盏,用喧闹声和歌声迎接圣·马丁节。此时的笛卡尔独自徘徊在乡间小道上,用“心智的全部力量,来选择我们应遵循的道路”。如水的月光下,他的头脑像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不停地工作着。
待他拖着疲惫不堪的步履返回营房时,其他人早已醉卧睡熟。他倒头便睡,很快进入了梦乡。笛卡尔先是梦到自己从教堂的隐蔽处被一阵大风刮起,飞啊飞啊,飞到了另一个地方,在那里大风对他无能为力。之后,他又梦到自己遇到了一场可怕的风暴,风暴席卷了地上的一切,可对他却毫无伤害。最后,他梦到自己在大声地朗诵罗马诗人奥生尼的一句诗:“我应遵循哪条生活之路?”
清晨起床后,这三个梦还清晰可辨地浮在脑海中。笛卡尔曾说,这些梦改变了他整个生活的方向。这几个梦像一把打开自然宝库的钥匙。“连做梦也在想”,笛卡尔的梦无疑是他对盘桓在心中的哲学和数学问题长期紧张思考的结果。梦中的情景突然启发了科学家的灵感,用数学来探索一切自然现象,把代数应用于几何中,笛卡尔的思维得以升华。这一天,被后人称为近代数学的伟大诞辰。
做“侦察”笔记
阿尔方斯·拉夫伦是法国生物学家和医学家。他在阿尔及利亚经过多年研究,发现了导致疟疾病的疟原虫。他撰写的《论疟疾和它的病原体》、《疟疾病的预防法》等一系列论著,为人类探讨细菌、寄生虫和传染病奠定了十分重要的基础。
拉夫伦从小就立志从医,去拯救千千万万受病魔折磨的苦难的百姓。可当时他家里没有足够的能力供他上学,为了读书,他只好半工半读,在医学院的实验室里做工。在实验室里做工的日子,拉夫伦耳濡目染,渐渐对医学着了迷,心中便产生了想当医生的愿望。
从此,他开始了“侦察”活动。每逢医生们要做大手术或进行病案讨论时,他都神不知鬼不觉地溜进来,静静地站在一旁,仔细地把医生们治病的程序和处方偷偷地记下来。那边医生们讨论得认真、热烈;这边小拉夫伦侧着耳朵,睁着大眼睛,悄然关注着医生们的一举一动,恨不得把耳闻目睹的一切都印在脑中,变为自己的知识。
就这样,拉夫伦年复一年地读书、做工,他的“侦察”笔记不知做了多少本。
功夫不负有心人。少年的壮志和艰难的学习环境,使拉夫伦不断锻炼成刻苦钻研的顽强青年。由于他的成绩优秀、见识独特,终于成为医学院有史以来唯一学历不够,而被特准入学的高材生。经过医学院学习的拉夫伦以出众的成绩毕业,实现了当医生的理想,并成为一名医学领域的拓荒者,为人类医学作出特殊的贡献。
立志学医的豪塞
阿根廷医学专家贝尔纳多·豪塞,自创生理药物研究院,开创了用脑下垂体腺诊断糖尿病,并利用注射感应有效地治疗糖尿病的先河,为人类医学作出了卓越贡献。
贝尔纳多·豪塞生活在阿根廷的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他从小便显示出非凡的志向和超人的作为。他9岁上大学,13岁担任见习大夫,20岁便成了中南美洲教育史上最年轻的教授。
说起豪塞9岁学医还真有一段令人感动的故事呢!因为他天资聪颖,他父亲按他的兴趣请了一位家庭教师。他以惊人的智商与毅力迅速超过了同龄人的学习进度。9岁时根据他历年的学习成绩,英吉利学院破格准予豪塞免试入学。当父亲兴奋地向他报告喜讯时,他却满脸平静地思考了一会儿后,语气坚定的表示:“不!我要学医!”
原来,一次和伙伴们在海滩上玩耍时,海浪将一个人抛向岸边。只见这人用求生的眼光望着孩子们,双手抓进沙滩里,吃力地向前爬了几步便不动了。
在孩子们的呼救下,医护人员迅速赶来,那人却停止了呼吸。小豪塞目睹着医生那无奈的神色和那人亲人的悲痛欲绝,心中萌发了学医的念头。
阿根廷当时规定,只有成绩优秀,通过考试的学生才可学医。面试时,考场内外挤满了好奇的人们,充满稚气的豪塞以优异的成绩和为救人命而学医的决心,顺利通过了考试。在人们的掌声中,豪塞被医科院校破格录取。
  制服决口的高超
宋代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6月,我国华东一带暴雨成灾,黄河水位猛涨。十几天后,翻滚着黄沙浊浪的黄河水终于冲垮了澶州(今河南濮阳)的一段河堤。
“大水来了!大水来了!”老百姓们惊恐万分。可在那个时代,老百姓对水灾能有什么办法呢?决了堤的黄河水吼叫着一直向北冲去,淹没了就要收割的庄稼,冲毁了村庄,直逼北宋的陪都北京(今河北大名县),严重威胁着陪都北京的安全。
宋王朝面对这种局面非常着急,派了三司度支副使(管理财政的高级官员)郭申锡去治理,想了不少办法,可决口怎么也堵不住。这时,有一位名叫高超的水工站了出来,出了个“三节下埽合龙法”的主意,竟成功地堵住了决口,使黄河水驯服地流回了故道。从此以后,高超和他的治水之道也被后人传为美谈。
据《宋史》记载,庆历八年6月的一次决口共约850米宽(决口为557步,一步合1?55米),堵塞工程非常艰巨,决口很久没有堵上。原来堵口工程要先从两头同时筑堤,这时困难还不太大。随着工程的进展,两头距离越近,水流就越急,到最后,把两头连接起来,叫做“合龙门”,这是堵口工程成败的关键,也是工程最困难的地方。当时“合龙门”是用“埽”来堵塞的。
“埽”是1000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洪水做斗争中创造的一种堵河决口的器材,是用秸秆、土、石头等卷成的大圆捆,直径一般从一米到三四米不等,长度约100米。做法是把秫秸、树枝、苇草等铺很厚的一层,用碎石泥土做心,卷成一大捆,再用竹索紧紧地捆住。为了便于牵挽,打卷时,中间放若干比埽更长的心索,使两头都有牵绳。
郭申锡监管的这次堵口,只知搬用老办法,做成100米的长埽。但往往在“合龙门”的时候,由于水深流急,埽身太长,一放下去,便被洪水冲跑,连放几次都不成功。洪水依旧奔流着,在场的人们都心急如焚,郭申锡更是像热锅上的蚂蚁,急得手足无措。
就在这个时候,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水利工人高超站了出来,他说:“埽身太长了,不容易把它压到底,不但起不到断流的作用,反而把绳索都拉断了。如果把60步(约合100米)的埽分为三节,每节长20步,彼此相互之间再用绳索连起来。先下第一节,当第一节压到底后,再下第二节,然后再下第三节,就能把‘龙口’锁住。”高超提出的这种分段作业的方法,是很有科学根据的。因为高超从实际出发,对各种方案进行分析、比较,才得出分段作业比一次作业优越的结论。
高超的方案提出后,有人说:“20步的埽,不能一下断水,分成三节,耗费更多,如果不能堵住决口怎么办?”“高超很有信心地说:“第一节20步的埽下去后,水确实不会断,但水势已削弱一半,压第二节埽就省力多了。两节埽一下,水纵然没有断,也只不过是小漏罢了。下第三节埽时,就基本上等于平地施工了。这时候,人力能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到第三节埽处置好了之后,前两节埽自然被浊泥淤塞,用不着多费人力了。”
高超提出的革新方案,道理讲得透彻,具体做法也交代得很清楚,使在场的人们连连点头称是,非常佩服。但是,郭申锡这个老古板就是听不进去。他以为自己主管这一工作已多年,又把持着水利大权,难道还不如一个普普通通的水工?这面子岂不是过不去吗?他仍然死抱着已被实践证明了不能用的老办法,结果,不分节的长埽下水后又被急流冲断流走。这时,龙门不但没有合,反而越来越宽,水灾直逼陪都,朝廷也发了怒,一下子把郭申锡的职务给撤了。
那时在陪都做留守官的贾昌朝,是一个思想比较开明,又很关心水利的人物。他听了高超的建议以后,心里暗自思量:“此举很有些道理,不妨试试。”他暗地里派人到决口下游的地方去打捞被急流冲下来的长埽,回收了许多秸秆、竹索等材料。然后又组织了人马,按高超设计的方案实施,果不其然,巧合龙门,顺利地堵住了决口,洪水被治住了。
让孕妇捡豆子
朱丹溪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神医,他善于观察病情,然后对症下药,治好了不少疑难病症。
有个孕妇一次收拾好碗筷,想将饭篮挂到一个钩上,由于她挺着大肚子,必须踮起脚尖,可是挂时一用力,肚子突然一阵疼痛。此后就腹痛不止,整天不得安宁。家人带她四处求医,吃了不少药,可就是不见成效。
朱丹溪被请来治病。他问明病情,又仔细诊断一番。接着他抬头四处看了看,见墙角有筐小豆,就把约半升小豆撒了一地。之后,他让孕妇喝了一碗糖汤,告诉她把地上小豆捡起来。大家心中升起疑团,但都没说话。孕妇没办法,只好忍着痛,一粒一粒地捡地上的豆子。3个小时过去了,地上的豆子才捡完。孕妇直起身子舒一口气时,惊喜地发现腹痛减轻了许多。朱丹溪又给她开了3帖安胎药。孕妇经这一活动,又吃了药,疼痛很快消失了,不久就顺利地生了小孩。
事后,人们向朱丹溪讨教这次治病的奇特医理何在。朱丹溪说:“因为她起病突然,属于胎位移动。胎位不正,不能光靠药品治疗。所以必须先用自身的活动给予正位,然后再服些安胎药,这样才有效果。我让她捡豆子,这个动作一弯一挺,能使胎位逐步移正。”
以为朱丹溪用了什么妙术的人,此时从心里钦佩他的“实用医术”,直夸他医术高明。
火车自动挂钩
詹天佑一生致力于祖国的铁路建设事业,呕心沥血,拼尽全力,作出了卓越贡献。他负责中国第一条自筑铁路——京张铁路的修筑任务,为祖国争了光。
在京张铁路刚开工的时候,在丰台车站铺轨的第一天,京张铁路工程队的工程列车中有一节车钩链子折断了,造成了车辆脱轨事故,詹天佑费了很大的力气才恢复原状,但影响了部分列车的正常运行。那些看中国人自己修铁路十分嫉恨的外国人,抓住这件事大肆狂叫,说什么詹天佑在铺道的头一天就翻车,证明这条路不用外国人是修不好的。
对于这些无耻谰言,詹天佑毫不介意。但是,列车钩链折断这件事却使细心的詹天佑受到很大启示,想到了改进车钩。詹天佑的大胆设想,传到一些保守人的耳朵里,又遭到他们的讥笑,认为詹天佑连世界上通用多年的车钩也要碰一碰,真是不自量力。詹天佑不怕冷嘲热讽,说:“可怕的是明明有缺点,却不肯改正缺点。”
他想:铁路不仅要有坚固的路基和标准的轨距,而且还必须使列车的车厢之间能够紧紧地联结在一起。特别是高峻险陡的京张铁路,爬向高地或曲线运行时,要求火车必须固如一体,才能保证列车安全;而当时通用的链子钩既没有弹力,又容易拉断,恰恰不具备这些长处。
詹天佑决心对车钩进行改革创新。他经过3年的废寝忘食、刻苦钻研、反复设计和修改,终于改成了一种新式的自动挂钩,在修筑八达岭“人”字形铁路时,得到了采用,在行车安全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挂钩装有弹簧,富有弹力,又不用人工联结,只要两节车厢轻轻一碰,两个钩舌就紧紧咬住,犹如一体。要分开又很方便,人站在线路外面,只要抬起提钩杆,两节车厢就分开了。
詹天佑为祖国铁路的建设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永远受到人民的崇敬。为了纪念他,人们在青龙桥站建造了詹天佑的铜像。
条件反射的实验
日,巴甫洛夫出生在俄国的梁赞。他的父亲是一位牧师,他起初接受的教育也是为了继承父业做一名好牧师。可是,当他读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这本书之后,就立志走上献身自然科学的道路。
1870年,巴甫洛夫还没有在神学院毕业,就转进了彼得堡大学。他先学习物理和数学,然后又改学生理学。大学毕业后,他一边在军医学院当助教,一边学习军医学院的医学课程。这一段学习生活对巴甫洛夫来说,十分重要。因为他不仅积累了广博的知识,还学会了使用手术刀。年,他又到德国去进修了两年。
回到军事医学院后,他开始研究消化生理,探索出控制消化腺分泌,特别是胃液分泌的神经机制。1889年,他进行了一项著名的实验:在一只狗的脖子上开一个口子,把食管切断。然后,把这2个断头接到皮肤外头来。这样,食管被切断后,给狗喂食物时,食物不会进到胃里,而是从切口处掉到了外面。通过这个实验发现,食物虽然不能到达胃里,可是胃液还是分泌了出来。这个实验告诉人们:胃液的分泌不是食物刺激的结果,而是食物刺激了口中的味觉神经,味觉神经将信号传达到了大脑,由大脑控制着胃液的分泌。
由于巴甫洛夫的这项研究揭示了消化生理的详细情况,因而获得了1904年度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
这时候,巴甫洛夫又把他的研究兴趣转移到了大脑上。食物刺激口中的神经导致胃中的一系列反应,也被称为无条件反射。这就像灰尘落进眼睛里,人就会眨眼一样,是与生俱来的反射,不需要任何训练就会产生,动物和人都是这样。
可是,巴甫洛夫进行了这样一项实验:在给狗喂食之前,打开电灯。你可以想象,狗是不会流唾液的。可是,在打开灯以后,紧接着给狗喂食,它的唾液就流了出来。
以后,凡是给狗喂食的时候,就打开电灯,也就是让灯光和食物总是同时出现。这样动作重复多次以后,只要灯光一亮,即使没有食物,狗也会流出口水来。狗已经把灯光同食物的出现联系了起来,所以,对灯光像对食物一样起反应,这就是条件反射。
巴甫洛夫经过深入细致的研究,证明了条件反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形式。他创立了条件反射学说,也就是高级神经学说。他的研究,弄清了许多复杂的问题,对生理学和医学都有着巨大的贡献。
巴甫洛夫在一生中,做了大量的生理学实验,他86岁时,写下了一份遗嘱。这个遗嘱不是写给他自己子女的,而是把自己的经验和希望留给献身于科学事业的青年。
日,巴甫洛夫与世长辞了。他的一生,正像他在遗嘱中要求青年去做的那样:“科学要求人们花费毕生的精力。即使你有两倍的寿命,也仍然是不够用的。”
人造卫星的发明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和前苏联拉开了一场和平竞赛,尤其是在火箭和宇航技术上的相互较量。这两个世界超级大国各自组织了由一批科学家、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参加的机构,开始暗暗地较上了劲。
日,美国公开宣布:要在1957年的“国际地球物理年”发射人造卫星。
这时,前苏联的火箭总设计师谢尔盖·科罗廖夫正殚精竭虑地致力于前苏联的航天技术的发展。当他从收音机里听到美国这一消息时,非常焦虑,他连夜赶写了一份关于加快研制苏联人造地球卫星的计划,送给了当时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
苏联政府很快批准了科罗廖夫的报告,加快了在哈萨克大草原建设卫星发射基地的步伐。科罗廖夫受命于非常时刻,他率领一批火箭专家、高级技术人员,开始了一场争分夺秒的战斗。
凭着渊博的火箭知识,科罗廖夫知道,要把人造卫星送入绕地球运行的轨道,必须具有足够推力的运载火箭。但是,他们当时只有单级火箭,而单级火箭的推力显然太小了。
怎么办?科罗廖夫苦苦思索着。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他们的计划也就无从实现了。突然,他想到了“宇航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为什么不向他请教呢?
听完科罗廖夫的问题,齐奥尔科夫斯基陷入了沉思:单级火箭推力太小,那么双级、多级火箭呢?
“双级、多级火箭?”
“对!就像火车一样,一列火车可以有10节车厢,也可以有15节车厢,就根据载客量的多少而定。这火箭,是不是也来个‘列车’呢?”齐奥尔科夫斯基说。
科罗廖夫顿时豁然开朗,他根据齐奥尔科夫斯基“火箭列车”设想,开始设计具有大推力的运载火箭。在研制过程中,他不断完善“火箭列车”的设想,提出串联或并联的方式组成多级火箭或捆绑式火箭。
转眼间,两年过去了,科罗廖夫的研制计划迎来了最关键的时刻。日夜晚,哈萨克大草原卫星发射基地上,一派紧张、激动的景象。卫星发射基地的中央,矗立着一支巨大的两级火箭。在强烈的探照灯光照射下,它是那么得耀眼,就像一柄利剑,傲然指向神秘莫测的苍穹。
发射的时刻终于到来了。科罗廖夫缓缓稳步向前,亲手点燃了导火线,然后迅速撤入掩蔽部。
最后30秒、20秒、10秒……
四周一片寂静,唯有导火线哧哧燃烧的声音,人们紧张得连大气也不敢喘。
5秒、4秒、3秒、2秒、1秒!
轰的一声巨响,在耀如白昼的火光中,火箭冲天而起。
发射成功了!科罗廖夫和同伴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火箭载着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把这颗重83?6千克、带有2个无线电发射机的铝合金小球送入了地球轨道。
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科罗廖夫终于了却了夙愿,抢在美国之前将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太空。从此,浩瀚的太空增加了一族新的成员——人造天体。
当科罗廖夫和同伴们收到这颗小球上发射回来的无线电波时,他们无比激动地大声欢呼:“成功了!我们成功了!人类进入了宇宙航行时代!”
数学家的智慧
  格洛阿是法国的天才数学家。一次,他去看望老朋友鲁柏,但看门女人告诉他:鲁柏已在两周前被人杀了,家中近期汇来的钱款也被洗劫一空。格洛阿下决心要破此案。
格洛阿了解到,鲁柏死时手里死死地掐着半块没有吃完的苹果馅饼。女看门人和鲁柏是老乡,馅饼是她送给他品尝的。她认为,作案人就在这幢公寓内。因为案发前后她一直坐在值班室,并没有见有外人出入公寓。警察之所以现在还没有破案,大概是因为这幢公寓有4层楼,每层15个房间,共住着100多人,情况比较复杂。
格洛阿开动了他那天才的大脑,苦苦地思索着。突然他脱口而出:“有了!”
他问女看门人314房间住的是什么人,她说:“是米塞尔。”
“此人怎样?”
“他好喝酒、爱赌钱,但昨天已经搬走了。”
“这个米塞尔就是杀人凶手。”数学家肯定地说。
“有什么根据?”女看门人惊奇地问。
数学家说:“我想鲁柏死时手里的馅饼就是一条线索。他是一位喜欢数学、善于思考的人。馅饼,英语叫‘Pie’,而希腊语Pie是π,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圆周率。人们在一般计算时取3?14的值。临终前,他机智地想到利用馅饼暗示凶手所在的房间号,为今后的破案留下线索。”
警方根据格洛阿的分析,立即追捕了米塞尔。经过审讯,米塞尔供认,因输了钱就想到了鲁柏家里刚刚汇来的巨款,遂做了谋财害命的事。
画错了的苹果
德国植物学家格贝里,在植物的分类上卓有贡献,同时又是业余绘画爱好者。一次,他去探望一位画家朋友,那位朋友高兴地说:“您来得正好,快给我的一幅新作提提意见吧。”
“又有新作了?”格贝里兴致勃勃地说,“快拿出来看看。”
画家拿出他的新作——《陷于罪恶》。格贝里一看,就知道画是取材于《圣经》故事,描写的是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中,因吃了禁果而犯了罪,被上帝逐出园了。格贝里是个非常细致的人。他把画细细地看了又看,目光便停在夏娃手里拿的苹果上面了。
“您觉得这画怎么样?”画家碰碰格贝里的胳膊。
“啊!啊!”格贝里扭头看看画家。从画家那笑眯眯的脸盘上可以看得出来,画家对自己的新作是极为满意的。可是,格贝里沉吟了一会儿,还是说:“苹果画得不对!”
“怎么不对?”画家从欣喜中清醒过来,连声问道,“为什么不对?”
格贝里说:“画里夏娃给亚当的那只苹果的品种只是在距今80年前才培育出来的啊!”随后他详细地讲解苹果的栽培史、新品种的特征等。
画家听着,原来矜持的表情渐渐变了,并连连点头称是。后来,画家按照格贝里的意见,把画改好了。
巴斯德征服狂犬病
法国著名科学家巴斯德正在实验室里专心致志地研究天花病毒,对于这一科研课题,他已经试验过无数次,很快成果将问世了。突然门铃响了,紧接着一位身材高大的青年人闯进实验室,脸色肃穆地递给巴斯德一封信。
原来,这是一封自认为受到科学家侮辱的上流社会显贵的亲笔信,他决定要用当时最流行的方式——决斗,来与巴斯德决一高低。正忙于科学实验成果的巴斯德,根本无心与这种人纠缠,但又不能无动于衷。他看了看实验室内摆放的瓶瓶罐罐,对来者说:“既然是他向我挑战,那么按惯例,我有权挑选决斗武器。你看这里是两只盛着水的烧瓶,一只里面装的是天花病毒,另一只里面装的是净水。你告诉那个人,如果他将其中一瓶喝光,那么我就把剩下的一瓶喝掉。”
那位等待决斗的显贵听到巴斯德用这一特殊的“武器”来决斗,不知他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倒不知如何是好了。他找来自己的朋友商讨,研究了半天也没什么良策,只好放弃了决斗。
巴斯德由于工作的关系,接触过许多被疯狗咬伤引起狂犬病的患者,他亲眼目睹过一些不幸的病人在无情的精神折磨中死去的情景。巴斯德决心征服狂犬病这种“绝症”。
在多年研究蚕病、鸡霍乱和炭疽病的过程中,他发现病原菌能诱发免疫性。于是他从疯狗的神经组织中培育了菌苗,在狗和兔子的身上做了许多实验,都获得了成功,但是他还没有在人身上应用过。
一天,9岁男孩子约瑟夫·梅斯特被疯狗咬了14口,伤势严重。小孩子的母亲把他送到巴斯德那里,巴斯德把母子俩安排好住处后,为孩子注射了第一针菌苗。小约瑟夫在他的实验室里活蹦乱跳地与小动物玩耍,没出什么事。
接着,巴斯德每天给孩子打一次菌苗,剂量逐渐加大。第12天,进行了最后一次注射,接种的是从当天死去的狂犬病人体内取出的菌苗。一般说来,种上这样的菌苗一定会发作。孩子吻过“亲爱的巴斯德先生”以后,平静入睡了。巴斯德却度过了一个恐怖之夜,有时,他觉得孩子死了,去看看,小约瑟夫还有均匀的呼吸,他一夜没有合眼。第二天,约瑟夫依然平安无恙,他的新疗法成功了。
不久,14岁的牧羊少年朱彼利为救小伙伴而被疯狗咬伤,这位小英雄受伤5天以后,才被送来,巴斯德用同样的方法,使他也恢复了健康。
被疯狗咬伤的病人蜂拥而至,他的实验室被挤满了。人们纷纷自动捐款筹建巴斯德研究中心大楼。当巴斯德从捐款人名册里看到约瑟夫·梅斯特这个名字时,他深受感动。大楼落成了,几乎在大楼落成的同时,一尊耸立着朱彼利与疯狗搏斗、保护小伙伴的巨大塑像坐落在大楼的正前方。它形象地记录了巴斯德对人类征服狂犬病的巨大贡献。
沙文的升空实验
法国物理学家沙文是巴黎大学的教授。他在做实验时,把铁皮扔进硫酸中,发现有大量气泡冒了出来。他把这些气体收集起来,又发现这种气体比空气轻,能把一些物体浮起来。于是,他产生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升空实验。
1783年的一天,巴黎近郊有个大而圆的怪物突然从天上降落下来。人们以为是“魔鬼”降临,都吓得东跑西躲,胆大一些的跑去请当地的祭司来念咒文驱鬼。当这个平日自称法术无边的祭司壮着胆走近怪物时,一股强烈的气味直扑鼻而来。他以为这是怪物施展的魔法,吓得大叫一声“上帝保佑”,便抱头鼠窜了。
还是一个胆大的提猎枪的小伙子揭开了这个谜。只见他把枪对准那怪物圆鼓鼓的肚皮,砰的一声,怪物塌了下来。
这时,怪物中走出一个装束奇特的人来,那人见人们都把他当成魔鬼而四下逃跑,便大声喊着:“不要怕,我是沙文。”他告诉大家为了实验升空,他制造了大量的气体,请人制作了一个巨大的球囊,并把气体充满球囊。又制造了一个自己能坐下的篮子,把篮子拴在球囊的下方。他坐进篮子里,放开球囊,自己被带上天空,飘了很远后又落在此处。
那时,还无人知晓这种气体是氢气,还无人升过天空。村民们听着这类似天方夜谭的故事,脸上的表情由惊慌转为敬佩。
钉纽扣引出的发明
拉链发明于19世纪末。那时候的时髦衣服要有很沉重厚实的内衣衬在外衣里,一层一层的,包括衬衣、背心和外罩,所有的衣服都要用带子、布条或一排排的纽扣拉紧。有时穿或脱一次衣服要用半个小时,就连应时的靴子也用纽扣或鞋带紧紧地绑到膝盖。妇女们为衣服钉纽扣已成了一项烦琐、费时的工作。
日,美国芝加哥市有一个名叫威特科姆·贾德森的工程师,他看到妻子做衣服钉纽扣钉得手指都磨破了,很心疼。为减轻妻子的痛苦,他想出了一个办法:在两条布边上镶嵌了一个个U形的金属牙,再利用一个两端开口、前大后小的元件,让它骑在金属牙上,通过它的滑动使两边的金属牙咬合在一起,从而发明了“滑动绑紧器”。他把自己的发明送到芝加哥国际博览会上展出,人们把贾德森的发明叫做“可移动的扣子”。这就是拉链的雏形。
贾德森发明的“可移动的扣子”存在着严重的缺点——闭合不妥帖,而且容易自动绷开。如果用在裙子和裤子上,突然绷开就会令人十分尴尬。新产品还不能弯折、扭曲或洗涤。但是,他的发明独具创造性,直到1905年他获得与此有关的第5号专利时,还没有其他人提出过与此发明有关的专利申请。
贾德森因为此项发明同路易丝·伍尔科一起办起了“宇宙绑紧器公司”和“新泽西郝伯肯钩眼公司”,并为继续研制新产品而努力。到了1913年,他们雇用的一位瑞典工程师,名叫桑帕克的人,改进了贾德森的设计,将链齿改成凹凸形的,使它们一个紧套一个。这样,金属牙就不会自己分开了,非常类似于今天的拉链。他还设计出相应的生产机器,为拉链的批量生产打下了基础。
1924年,美国固定公司从桑帕克处购买了这种拉链专利,将它投入生产,并在商品交易会上当场表演。新的“可移动的扣子”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人们看到它使用起来十分方便牢靠,纷纷加以赞赏。根据它开合时发出的摩擦声,固定公司为它起了个形象的名字,叫做“Zipper”,也就是“拉链”。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参战国要赶制大量的军服、皮靴,因此大量使用了拉链。到20世纪30年代,英国威尔士亲王穿起了一条以拉链代替纽扣的裤子。从此,拉链开始进入了服装业,并变得时髦起来。
1937年,法国巴黎的著名时装设计师在礼服设计中第一次使用了尼龙拉链;2年之后,一部好莱坞影片《绿色》的主题曲唱到了“拉链”。拉链开始风靡全球:衣裤、背包、裙子、鞋子、睡袋、枕套、公文包、笔记本、沙发垫等众多物品都用上了拉链。
1986年,美国著名的《科学世界》杂志根据广大读者的推荐,从成千上万件发明中,选出了20世纪对人类生活影响最大的10大发明。这10大发明中有飞机、火箭、尼龙、电视、电冰箱、飞艇、集成电路等赫赫有名的科技成果,但是,名列榜首的却是小小的“拉链”,可见它在人类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如今,拉链已经演变得更加先进,成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从制造材料上看,已有铁、铜、尼龙、塑料、混合纤维等多种材料制成的拉链,它的用途也早已突破了服装业,涉足公共服务中的各个领域。
对蝙蝠感兴趣的人
“超声波”的科学原理,现已广泛地运用到航海探测、导航和医学中去了。有趣的是,作为较早的仿生学例子之一,教人类学会使用超声波的老师,是一般人不太欢迎的蝙蝠。
蝙蝠是一种奇特的飞行兽类,有的人把它们叫做“会飞的老鼠”。这种飞兽一般白天躲在暗处休息,到了晚间就飞出来捕捉飞蛾。有人对蝙蝠能够在晚间运行自如地飞翔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这个人就是意大利科学家斯帕拉捷。
1793年夏季的一个夜晚,斯帕拉捷走出家门,放飞了关在笼子里的几只蝙蝠。只见蝙蝠们抖动着带薄膜的肢冀,轻盈地飞向夜空,并发出自由自在的吱吱叫声……斯帕拉捷见状,百思不得其解。因为在放飞蝙蝠之前,他已用小针刺瞎了蝙蝠的双眼,瞎了眼的蝙蝠怎么能如此敏捷地飞翔呢?于是他下决心一定要解开这个谜。
在进行这项实验之前,斯帕拉捷一直认为:蝙蝠之所以能在夜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能在非常黑暗的条件下灵巧地躲过各种障碍物去捕捉飞虫,一定是因为它长了一双非常敏锐的眼睛。他之所以要刺瞎蝙蝠的双眼,正是因为想证明这一点。
事实却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之外。可以说,他的实验失败了。但斯帕拉捷并没有到此为止。意外的情况更激发了他的好奇心。不用眼睛,那蝙蝠又是依靠什么来辨别障碍物、捕捉食物的呢?
于是,他又把蝙蝠的鼻子堵住,放了出去,结果,蝙蝠还是照样飞得轻松自如。
奥秘会不会在翅膀上呢?斯帕拉捷这次在蝙蝠的翅膀上涂了一层油漆。然而,这也丝毫没有影响到它们的飞行。
最后,斯帕拉捷又把蝙蝠的耳朵塞住……这一次,飞上天的蝙蝠东碰西撞的,很快就跌了下来。
原来如此!斯帕拉捷这才弄清楚,原来,蝙蝠是靠着听觉来确定方向、捕捉目标的。
  斯帕拉捷的新发现引起了人们的震动。此后,许多科学家进一步研究了这个课题。最后,人们终于弄清楚:蝙蝠是利用“超声波”在夜间导航的。它的喉头发出一种超过人的耳朵所能听到的高频声波,这种声波沿着直线传播,一碰到物体就迅速返回来。它们用耳朵接收了这种返回来的超声波,使它们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引导它们飞行。
汽车自动启动器
在汽车刚发明不久之时,发动汽车内燃机要在汽车前部插入一根摇把,用力摇,既费力又危险。由于发动机的反冲,弹得铁摇把飞转,常把人打伤。
1909年,查尔斯·凯特林在俄亥俄州戴顿附近的一间旧谷仓中建立了一个工作间,他和一些助手在那里发明和研制工业新产品。一天,当时33岁的凯特林接到卡迪拉克汽车公司总裁亨利·利兰的一封电报,邀请他访问底特律。
利兰见到凯特林时告诉他,他的一个好朋友最近被飞转的汽车摇把打死了,请他是否考虑发明一种帮助发动汽车的启动器。
凯特林回到谷仓后便开始着手试验。当时的工程师认为,给发动机点火的唯一办法是使用另一部发动机,但这一办法很不实用,因为这样会使部件庞大笨重,无法装入汽车。凯特林不赞成这个办法,他想找到既能保持部件体积小巧,又有足够力量的启动装置。
日,凯特林终于坐在汽车驾驶室中,按动电钮,马达便轰鸣着旋转起来。随后,他又继续对启动器做了进一步的改进。他的发明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它帮助了许多个汽车司机。
避雷针的故事
1752年6月的一天,美国费城郊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在一块宽阔的草地上,有一老一少两个人正兴致勃勃地在那里放风筝。突然,一道闪电劈开云层,在天空划了一个“之”字,接着嘎嘣一声脆雷,雨点就瓢洒盆泼般地倾下来了。
只见老者大声喊道:“威廉,站到那边的草房里去,拉紧风筝线。”这时,闪电一道亮过一道,雷鸣一声高过一声。
突然威廉大叫:“爸爸,快看!”老者顺着儿子指的方向一看,只见那拉紧的麻绳,本来是光溜溜的,突然怒发冲冠,那些细纤维一根一根地都直竖起来了。
他高兴地喊道:“天电引来了!”他一边嘱咐儿子小心,一边用手慢慢接近接在麻绳上的那把铜钥匙。突然他像被谁推了一把似的,跌倒在地上,浑身发麻。他顾不得疼痛,一骨碌从地上爬起来,将带来的莱顿瓶接在铜钥匙上。这莱顿瓶里果然有了电,而且还放出了电火花,原来天电和地电是一个样子!他和儿子如获至宝似的将莱顿瓶抱回了家。
这捕获天电的人就是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威廉。富兰克林于日出生在美国,小时候家里很穷,无钱上学,就在哥哥开的印刷厂里当学徒。然而,他凭借他的聪明才智和不懈的努力,一生中有许多发明,而且是电学的开门鼻祖。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是《独立宣言》的发起人之一,是美国第一任驻外大使。
在风筝试验之后,富兰克林写了一篇《论闪电和电气的相同》的论文,阐述了雷电的本质,还提出了制造避雷针的设想,使建筑物免遭雷击。然而,当他的论文在英国皇家学会上宣读的时候,有人却报之以轻蔑和嘲讽。但是,科学终究会战胜愚昧和无知。1756年,英国皇家学会授予富兰克林皇家学会正式会员的称号。
富兰克林发明的避雷针,一下子风靡一时,传到英国、法国、德国,传遍欧洲和美洲。但是传到英国却发生一段离奇的故事。
1757年,英国成立了讨论火药仓库免遭雷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学生资助两节课制度 的文章

 

随机推荐